方法原则

2024-07-27

方法原则(精选12篇)

方法原则 篇1

“思维类型”是一个通用概念,大量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事实上,明确区分思维的类型对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新的角度对思维类型进行分类,从四种思维类型出发给出学生的学习方法,特别对数学思维方法展开讨论,最后再给出创造性思维的彻底性原则。

一、思维类型及其对教育方法的启发

一般来说人们思维分为下述四种类型:接受快且深刻,接受快但肤浅,接受慢但深刻,接受慢且肤浅。当然最好的是接受快且深刻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自小就表现出天才模样,他们大都被称为是神童。可惜的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很容易养成骄傲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习惯于“艰苦研究”,最后变成平庸之人。王安石的《伤仲永》写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对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爱护首先就是不要多表扬他们(例如各地过分吹捧高考状元是不明智的做法),其次对他们要多加督促,让他们养成艰苦学习习惯。列宁小时候聪明异常,他往往很快就完成作业,然后就嬉闹不止。他的父母很担心,怕他今后不会踏实学习,除了教育他以外,还时刻注意他。有一次列宁看到他的妹妹坐在钢琴边,不停地弹奏一首乐曲,花了许多小时,才把它弹得正确。为此列宁感悟道: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毅品质是不行的。列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才放心,他们知道列宁已经懂得养成勤劳习惯的重要性。第二种类型(接受快但肤浅)的人,他们平常的表现最容易使人迷惑: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一听就懂,可是他们自己做起来却经常出错。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认为这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除了告诫他们要细心以外,家长、老师(甚至他们自己)对这种现象都不在意。举一个例子,初中学生刚学习有理数时,写负数时往往会遗漏负号,当你向他指出时,他立刻就知道是自己错了。人们大都认为这是粗心的原因,殊不知是他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真正接受负数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虽然接受了负数概念(也许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却很“肤浅”,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它的“真正”位置。因为引导学生思想深化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所以对于接受快但肤浅的学生,我们也许更应该留心。除了教育他们不要骄傲(这是由于他们接受快而造成的错误)以外,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养成深思的习惯。(顺便提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深思习惯,如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样,至今都尚未找到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种类型,即接受慢而深刻,在某种意义上它才是最好的一种类型。领会深本是探索一切知识的必要因素,可是他具有这种优越品质而不觉,有时他还为自己接受慢而苦恼,这样他对学业从不掉以轻心,为了克服自己接受慢的缺点,他总是“笨鸟先飞”,这样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又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三种类型的人“天然”地具备了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大部分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来自于他们。据说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都很“笨”,倘若真是这样,这便是上面论述最好佐证。另外的例子是真人真事,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吉伯特(1862—1943),他接受新的思想很慢,但一经接受,在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些思想上,就没有人能和他比拟了。至于第四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在学业上很费力,但他们的成功机率并不比第一、二种类型的人要少,甚至还要大于第二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只要不放弃努力,那么在他艰难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养成一种深刻钻研的禀性,此是“勤能补拙”之谓也,这正是一切在学术上获得成就的人所要必备的主要品质。明末清初的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小时候很愚笨,记性差、反应慢,他对自己所读的书籍很难弄懂,他很苦恼,不过他锲而不舍,经常读书到深夜,由于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他便突飞猛进,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大概就是这种类型人的最好写照。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有成功希望,只不过有的开始要多费点力气而已。“聪明”并不是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人的刻苦和坚忍,而且随着人们的成长,差的类型在不断刻苦努力下,也会迅速朝着最好类型转化,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千真万确的。

二、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切学科中,数学是一门最重要而且最奇怪的学科。它研究的问题似乎虚无飘渺,并不接触现实世界,但却有莫名其妙的大功效。麦克斯韦尔认为,研究问题时首先要引入数学概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方程就是以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狄拉克也认为,应该遵循数学方向前进,因为“正电子”也满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所以他预言“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几十年后人们果然在宇宙射线里发现了它。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的“纤维丛”几何学理论,竟然可以平行移动到杨振林的“规范场”物理理论里,对此杨振林感叹地说: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物理世界,而却能深刻地阐述世界,这真令人惊叹。如今关于物质粒子最新研究的“弦理论”也和数学家丘成桐的微分几何成就有密切关联。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的关系同样也非常密切。就连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最难找到实际用途的数论也在计算机科学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整数质因数分解定理丰富了密码学方法:RSA公钥系统,根据大整数的分解,它采用“公钥”和“私钥”技术。[1]由此可见,在数学上花费时间是值得的。一般人并不喜欢数学,他们或者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数学深奥难懂。在人们心目中,数学里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人们感到数学的结果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没有过人的聪慧是不行的。然而,幸亏事实并非如此,否则我们的数学就不会兴旺到如它目前所示,它早就不会吸引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其实数学是一门融合了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方法的学科,只是在它整理自己的知识时,才采取了“定义”、“定理”和“证明”严格方式,这是为了保证它的结论准确无误所致。但是这并未妨碍人们用其他方式获得数学知识,其实最伟大的数学家在他们思考问题时,都是凭借直观(甚至是最粗糙的直观)前进的,特别是当他们在做划时代事业时,更依赖直觉,甚至有时连逻辑也不顾。这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特别明显。本段叙述直接来自于文献[2]。明白了上面道理,我们建议:要在感性上下功夫,要理解数学精神实质,即要有数学质感。对数学的学习要运用人类一切认知手段,即实验、猜测、直观推理、试错法、合情推理和正统的逻辑推理;对于基本知识要有透彻了解,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对于较难或者很难的题目,应该努力解决它,真正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可以暂时放下,“历史总是带着问题前进的”;对一门数学学科,如果你感到对它的任何一个习题,只要有时间你就可能会做出,即使不会做,但对别人做出的看一眼就会,那么这门学科你就基本过关了,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这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观点。

三、彻底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性。欧氏几何里有一条平行公理:“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引一条直线和它平行”。但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里,很迟才引入平行公设,且叙述很啰唆,并不像上述的那样简练。后人怀疑欧几里德并不想把它作为公理,只是“证不了它”,才不得不把它作为一条公设采用。后来的数学家们跃跃欲试,用各种方法试图证明它,就这样证明了一千多年。不少人采用“反证法”,得出许多奇特结果,可惜他们认为“荒谬”,就匆忙下结论说,他们发现了矛盾从而证实了平行公设。只有高斯、鲍利埃、罗巴切夫斯基和旧观念,即认为“欧氏公理体系是唯一正确的”,彻底决裂,他们发现了非欧几何。高斯惧怕旧观念势力,鲍利埃患得患失,他们都没有发表他们的工作,只有罗巴切夫斯基勇敢地发表了他的成果。[3]同样,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彻底摒弃旧有观念的好例子。旧有观念根植于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很难发现它,更难突破它。诚如一位物理学家说,他花了好几年工夫才真正弄懂相对论,不是由于他知识的缺陷,而是由于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妨碍了他的理解。他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突破旧观念时,坚持彻底性原则的重要性。只要是创造性工作,哪怕是很小的创新,实质上都是在突破我们潜意识里某个旧有观念。希望有所创造的人,对此不可不察。

对思维类型做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就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并且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努力攀登科学的顶峰。

摘要:现今学者对思维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维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思维类型,将四种思维类型与教育方法相结合,给出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特别指出数学思维及其数学学习方法,最后给出创造性思维的彻底性原则。

关键词:思维类型,思维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Michael Sipser.计算理论导引[M].张立昂,黄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健吾.数学思维方法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斯科特.数学史[M].侯德润,张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方法原则 篇2

高校教学原则与方法

2011级 高教 吴冬梅

概念

原则与方法

原则: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要求)

方法: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由教学原则指导)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高校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

第一节 高校教学原则

一、高校教学原则的内涵与制定依据

(一)内涵:是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制定依据(三个基本参照:社会要求、科学理论、经验总结 121潘)

1、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剖析教学理论、分析教学实践,使教学原则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

2、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教学原则是将理论形态的规律转化成对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对教学工作的概括和总结。

3、先进的教学经验

 继承和发扬古代的教学原则中的合理部分,借鉴国外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吸取有益的东西,丰富和补充教学原则体系。

 综合运用当代国内外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吸取其长处。

 认真分析当今世界各国教学实际发展动向,总结优秀的教师教学经验。

4、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学生个人的需要)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目的的统一,它必须反映社会对教育的一定要求,服务于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5、高等学校的特点

区别于一般的教育原则。高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二、高校教学原则体系(P210-213薛)高校教学原则是教学原则的一个下位概念,它具有一般教学原则的特点,所以说中小学教学原则中也有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原则。(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1、内涵: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先进性,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武装学生,又要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实施要求:

(1)教师努力钻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是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施要求:

(1)要加强理论的教学,把理论知识教透教活

(2)为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机会和园地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薛、杨)

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原则(潘132)

1、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实施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2)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格要求

(3)运用启发式教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1、内涵:是指教学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共同特性,坚持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实施要求:

(1)了解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2)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把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教育目的社会需要)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 128潘 杨,角度)

1、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更多知识。

2、实施要求:

(1)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2)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能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

1、内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2001年 薛(指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进部分科研工作,这既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与科研能力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学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更新的重要保证。——杨德广169)

2、实施要求: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3)使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潘)

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知识)系统性与(认识的)循序渐进规律相统一的原则(潘懋元 王伟廉杨德广)

1、内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结合起来,是教学既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又能适应个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2、实施要求:

(1)处理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使之既成系统又成有一定弹性

(2)根据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进行教学

(3)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高骛远、不求甚解的心理倾向,树立认真踏实的学风(杨169‘142潘’)

㈧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潘,王志端)

高等教育=专业性的教育(“T”型人才)

“—”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

1、内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还强调知识能力基础的宽厚与广博。

2、实施要求: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2)了解本门课程在课程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与其他学科联系,已达到培养专门人才最佳知识能力结构的目的(3)对学生进行专业目的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小结:以上各教学原则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各项原则,发挥原则的整体作用,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把教学工作推向前进。

三、反思

教学原则是个历史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实践经验日益丰富,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学原则要在具体的教学案例(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分析加深理解,提出的原则是否具有代表性、普适性,在实践中贯彻的如何,受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何改善还有待深究。

第二节 高校教学方法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一)涵义:是指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大学教学方法既具有一般教学方法的共性,又具有体现大学教学特点的个性。”

1、教学方法的一般特点

实践性 耦合性 多样性 整体性 继承性 发展性

2、高校教学的特点 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3、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湖南大学 姚利民):(1)以启发式为主,避免单纯的讲授法;(2)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3)选用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和研究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4)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结合和高度一致

(5)教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相一致,科学方法体现在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法不能脱离学科专业的科学方法。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类型及选用

(一)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

1.按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方法、调查法)和新型的教学方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潘 叶P217-236)2.按照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相统一分为课堂教学法、自学与自学指导法、现场教学的方法、科研训练法(薛,P215,潘)

PS:“高校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是融合在一起的,某种教学形式也就是相应的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学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普通教育学那样,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分开阐述。”

3.按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分为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师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张文静

4.按照教学工作任务分为传授知识的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巩固知识、技能的方法,检查知识、技能的方法(教学方法还是高校教学方法)5.按照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口授法、实践法、直观法

6.按照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和水平分为认知法、复现法、探讨研究法

国外

“现代教学论中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法” 1.桑代克9种教学方法 2.拉斯卡

3.巴班斯基三类

4.佐藤正夫三种基本类型

(二)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自学与自学指导法:包括读书指导法、复习、课外作业、辅导等 现场教学的方法:包括参观法、调查法、实习法等 科研训练法:包括平时的科研训练、论文与设计等

我国高校越来越提倡讨论法、研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与工作接轨教学法等

1、案例教学法

⑴ 内涵: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也是考察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方法。⑵ 内容

步骤

236叶)

案例的编选——组织案例讨论——案例评价

首先,教师精心准备和提供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如美哈佛大学每年要投入大批的教师来编写案例;

其次,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

最后,教师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和提高性的教授。

评价 优点:

1.形式多样、方式灵活,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学相长,师生各得益彰 缺点: 1.传授知识上缺乏系统性

2.案例自身有局限性 3.案例教学复杂、耗时 学导式教学法

⑴ 涵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

-----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方法,由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等几个环节组成,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下,自主研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做实验、搞设计,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⑵ 内容: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自学(预习、阅读、感知--听报告或看演示,尝试练习,发现难点)--→解疑(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教师辅导)--→精讲(教师提示重点,做示范或演示)--→-演练(作业练习、实验操作、小结反思;教师检查评改)。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和综合的过程。⑶ 评价 优点:

第一,增加了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掌握了自学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形成了自学习惯。第三,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第四,对学习态度和性格产生了影响。缺点:缺乏系统性,费时

3、研究性学习方法72条

⑴ 涵义: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⑵ 内容:

① 选择研究的课题或对象 ② 制定方案,实施研究 ③ 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④ 总结评价 ⑶ 评价 优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 1 难以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 教师和学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

教学方法的分类系统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的分类是以 功能的不同为主要依据,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从一定的功能需要出发选择相应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教学方法的分类系统本身就是为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服务的。

(三)选择依据(薛P215)选择与运用(潘 232)1.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教学方法总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不同的目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在文、理科之间,文理科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在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化学实验法,数学练习法等。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样,要受学生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采取了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所具备的条件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实际经验、对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5.教学环境、教学时间和教学技术

教学所具备的物质条件,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效率效果。6.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

不同的教学方法功能和局限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性优势,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高校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

(一)高校教学方法现状

1、总体特征

教学方法不被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难以突破,教学方法问题严重。“最高的专业奖励是与学术成就出版成果而不是与教学业绩挂钩”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其他研究,如研究了不同科类高校、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等,研究了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优势、缺点、采用策略, 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对高校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从整体看,对教学方法改进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少,因而教学方法研究进展缓慢,教学方法改革突破难,有必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

2、具体问题

⑴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多,忽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⑵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运用单一的讲授法多,而运用多种有利于大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少 ⑶在课堂讲授中,注入式多,启发式少,讨论式少,学生参与度低 ⑷注重集体教学方式,忽视个别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进行因材施教 ⑸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有机结合

(二)高校教学方法改革

1、改革动因

⑴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变化

⑵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⑶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教学时间和内容矛盾越来越尖锐,要求提高效率,要求改变低效率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

⑷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途径增加,促使教学方法与之适应

⑸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改革阻力

⑴ 教育思想观念

⑵ 制度与管理

⑶ 教师(教学主客体能力不足,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差)⑷ 学生

⑸ 高校扩招(投入欠缺,精力不足)

3、对策

从目前来看,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第一、教育方法的功能定位上,由教给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 第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推行启发式,废止注入式

第三、教学方法结构上,由讲授为主转向以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研究为主

具体对策:

⑴ 是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坚持主体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⑵ 是废止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方法;

⑶ 是实行师生互动,课内外结合,集中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结合;⑷ 是理论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⑸ 是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选择与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多种教学方法所构成的方法体系的综合整体功能;

⑹ 是把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统一起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法时,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将教法与学法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获得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⑺ 是全面培训教师队伍,通过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来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中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 原则 方法

一、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

1.班主任教育学生,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做自来水来随意泼洒。爱,也得讲究原则,即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要正确看待和理解评价学生,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所以要求老师对待学生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评价要以鼓励为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情的期待。教育学生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

3.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教育力量。情感教育是多渠道的,多层次的,每当我班取得好成绩时,我总是想着回报学生的方式之一是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成绩。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身教,以目传情,以手传情。

总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用情去感染,以理去指导,用爱去温暖,用心灵去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相互和谐,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高中生课堂教法创新策略的选择

课堂45分钟并不是教育唯一的场所和时间。拓展性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模式,把教学置于课堂之外,这便是拓展性的课堂模式。此种模式在应用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通过学习自主发动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对所学多学科进行提取总结并深入发展得出研究结果。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协调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内充分讨论,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观察和分析、筛选信息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课堂创新性教法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课堂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的情绪。课堂不在是死板的课堂,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挑战,从为了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知识,到为了学习知识而主动参与学习。这种质的飞跃才是教学创新的意义所在。

高中生功课繁重,需要记忆大量知识,往往是“过目就忘”,学习效率极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的记忆能力远远超于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的学习变成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里遨游,无需死记硬背,知识也能深刻存于脑海之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各种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现象的分析、总结与思考让学生的发展不再限制于课堂之内。掌握更多超于课本与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时增长社会阅历,增强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经常分析社会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提问的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在提问的方法上应富于变化,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要富于变化,既可指定单个学生回答,又可同座学生相互回答,也可就近分组回答。课堂提问的形式即要有口头提问,也离不开书面提问。无论哪种方式的提问,要力求准确、简炼、富有艺术性,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2.铺垫式提问 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

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发展出来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应先让学生回忆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出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这节课时,出示心脏结构图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而左心室壁又比右心室壁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这种铺垫式提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的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知识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3.连环式提问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把要传授的知识或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的提出来,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间隔较短,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例如在“尿的形成”的教学中,在学生观察完“尿的形成示意图”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血液在什么地方起滤过作用?在何处形成原尿?原尿的成分和血浆相比有哪些不同?健康人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原尿中的一些物质在什么地方重新吸收?吸收后又被送到哪里去了?肾小管重吸收了哪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这种连环式提问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正面提出层层深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提问角度要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使学生脱离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力求多角度,具有开放性,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思考。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可以这样提问:在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中是否可以放入多个萝卜条,让全班同学都能亲自摸一摸浸泡过得萝卜条?萝卜条变硬挺后说明它吸收了水分,变软后说明它失去了水分,你能知道他到底吸收或失去了多少水分吗?这样对同一问题变换角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变通性,学生既懂得了触摸法又自己创造了称重法。启发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方法,较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方法原则 篇4

我们认为, 教师要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与任务, 其次学习掌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郭根福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以看出,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简明的, 无须过度深化。我们认为小学作文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这些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提高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学会质辩、生疑、想象、创造,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同时, 教师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实现上述任务, 又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这些任务既是小学教育的任务, 也是中学、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众多的研究都告诉我们, 学生个体千姿百态, 生理、心理各不相同, 生活环境也不相同, 因而理解力与感悟力也不相同。这些研究也告诉我们, 学生的能力是构建的而不是灌输的。知识内容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不可以“一视同仁”, 而应该在小学六年的时间范围内,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应于小学作文任务目标) 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文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写出范文, 但要求学生个个取得进步, 要求所有具备正常智力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都能写出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逻辑正确的文章来。

对此,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作文教学需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原则

真实原则表现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学文先学做人。真实是“真、善、美”的第一要素, 是形成优秀人格最重要的基础。小学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小学生们一开始都揣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一颗一心向善的圣洁之心, 这是人性之本源。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不遵守真实原则, 学生便会疑惑, 对“善”与“美”的事物产生怀疑。如果发现为人不真实可以得到好处, 心智便有可能朝着不“真”、不“善”、不“美”方向发育, 最终就有可能毁掉他 (她) 的一生。如果这样, 我们教师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在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小孩这几天很烦恼, 原因是语文教师告诉他写作文可以写假的东西, 小孩思想斗争得比较厉害, 不知该不该做诚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位教师的方法必然事与愿违, 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真实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作文需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包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物, 而且还包括他 (她) 们的行为、情感、想象以及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真实原则, 有的教师存在误区, 认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反驳的理由有二:一是描述“真实”的重点在“体验”, 重视体验必能扩展思维, 打开想象的空间;二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没有价值, 事物总是有规律的, 即使是神话故事也存在生活的线

索。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图、音、形等媒介提高美文、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故事、对话、争论、说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 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二、积累原则

积累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写作文有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每个年级的任务。一、二年级要重视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三、四年级要着重训练词句的组织与片段写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能力, 着重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高年级要突出篇章训练, 通过教学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 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 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以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最终能写出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二是作文教学要教学“积累”的方法。有调查数据表明,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一是“觉得没东西可写”, 二是“有东西写不出来”。为此, 一要从引导观察入手, 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这方面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 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和交流, 提高认识。二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 开拓思路。方法之一是指定阅读材料, 撰写阅读心得。三要重视平常片言片语的记录。这里既包括平时阅读的好句好段, 更重要的是像博客 (实际操作也可要求学生写博客) 那样, 把所见、所得、所思、所感等通过几句话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定能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三、主动原则

主动原则表明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局面。例如, 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广泛运用自由作文法,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尽可能写满一张白纸, 或利用音乐等其他媒介来促进自由写作, 或尽量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所有想法。也可以采用探索作文法,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 如图片、实物、情节、观点、信息、影片等, 或设计一种两难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探索意见, 去发现意义, 探索自己的直觉。从大的方面来看, 作文教学强调智能训练、个性表达、创造性表述;写作形式力求多样化, 包括快速作文、开放型作文, 实用作文,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要多渠道、多风格、多姿多彩。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会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啊!世界在他们心目中是如此得不同, 不要给他们一个我们自认为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让我们一起维护这种美丽吧。

四、创造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阿诺德认为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创造,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作文教学要在扎扎实实中锤炼基本功, 在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包括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质:发散、质疑、想象、求异、变通、独创。针对作文教学, 发散意味着思维活跃, 质疑产生矛盾与问题, 想象建构文章思路, 求异变通是手段, 独创是目的。在上述六个特质中, 想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象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例如,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从汉字的表意中建立想象、从古诗词的意境中建立想象、从故事的描绘中建立想象、从动画的场景中建立想象、从音乐的背景中建立想象、从艺术审美中建立想象……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了兴趣,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文章的思路也就新颖独特了。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篇5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孔子论为师之道 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做好工作,善用方法,坚持原则 篇6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育观;学生观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实践中我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参加了广州市第二期的“名班主任”培训。在学习中,我渐渐对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越干越觉得其趣无比、其乐无穷。在工作中,我坚持做好四项工作,善用四种方法,坚持四项原则。我所带班级班风好、学风正、能力强,深受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一、做好四项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们总想管住学生,因此,当我们管不住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想方设法去说服压制,想方设法去各个击破。但是,我们从没想过:管不住,是不是我们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是不是一开始我们的管理方向错了?怎样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呢?

1.制定班主任工作要求

每学期开学初,我都要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要求重新定位、重新反思。例如,这学期我的班主任工作要求是:(1)要真诚地喜欢、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2)要让微笑时时包围我的学生;(3)要容忍学生在尝试中犯各种各样的错误;(4)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5)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我爱他(她),而不是隐藏在心里不说;(6)要适时鼓励我的学生:再加一把劲!(7)要心甘情愿付出,不求回报;(8)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

通过制定班主任工作要求,让它不断提醒自己怎样面对一天中我的学生,提醒着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创新。

2.写好备好班会课

我每个星期五都根据学校工作要点备好下周的班会课,及时记录学生的优缺点和典型案例、闪光案例。在班会课上隆重表扬有进步的每一位学生,也可以就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商量,可以就学习方法给学生指导。以此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可以说一举多得。

3.建立“心理小屋”

建立“心理小屋”其实就是让学生每天写好日记。让学生把不高兴的和高兴的事全都写在日记里,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会分析学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心理以及矫正策略,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及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他们的难题。此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4.做好家访工作

家访既是一种工作方法,又不单纯是一种方法,它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共鸣。通过家访,既教育了学生,增强了师生间的感情,又能把学生的在校情况与作家长具体反映,共同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

二、善用四种方法

1.角色互换法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常常采用角色互换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把自己当成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再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有一次,语文测验发下试卷后,我们班的曾××同学课下请求我借给她1分。因为她考了59分,怕回家挨打。我认真地听取了她的理由就借了。因为我觉得,如果我是她,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的是关怀,是体谅,是鼓励。而“借”本身就体现了自信。结果证明,我对了,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得了88分。

2.写小纸条法

我还学会了用写纸条的方法与学生交流。纸条上可以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善意的提醒,还可以是对学生改正错误的真诚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当遇到使教师盛怒的情况时,我更是选择写纸条。当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有时难免大怒,这时去做工作势必更糟。我便采用写纸条的方法:“请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我有事找。”短短一张纸条避免了大声训斥,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机会,而且相信学生再找你谈话时对错误已经懊悔得不得了。有一次,第三组学习组长向我反映:可××的家庭作业已经连续三天没做了。过了不长时间,班长来找我:可××昨天下午在放学时把梁××推倒了。我当时真气坏了,但当我快走到教室时又回来了,这时候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能解决什么呢?我压了一下火,让学习委员给可××捎了一张纸条:“下午放学请来我办公室,我有话对你说。”下午他来了,低着头,一副准备挨训的样子。“知道我请你来有什么事吗?”“知道,我犯错了。”“犯啥错了?”“我昨天不该去打游戏机和到学校门口玩抽奖。”我心里想,他还有这么多的不是!我继续用平静的语气问:“还有别的事吗?”“我不该推梁××,不过他老是在路上欺负小同学,我对他讲,他不听,我不小心才把他推下去的。”哦,情有可原。我心里想。“那今天的作业一定做完了吧?”“做完了。”果然,他做完了,并且做得还挺认真。我表扬了他的作业,又指出了他玩游戏机的危害性。一番促膝长谈,当他走出办公室时,我看到他脸上写满了感激。他后来的表现证实了这次谈话的效果,在两周以后的班会上他被选为进步奖得主。

3.商量

作为教师,要事事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我们所定的法规、所选的“官”、所举行的活动都是与学生商量的结果。商量是民主,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的信任,是一切法规、一切活动能执行好的必要条件。

4.示范

当班主任,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以身示范,如学习中范背课文,讲普通话,写好黑板字,练毛笔字、钢笔字等,生活上注意衣着整洁,弯腰捡纸,提前到校,收到了虽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坚持四项原则

1.自我情感原则

教育学生,要学会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自我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转化学生时,其表情应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收到较好的教育转化效果。当今,部分小学生学业成绩不甚理想,个别小学生思想表现不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教育这些学生呢?教师的教育方法如何才能符合要求呢?如果教师不接纳他们,时常在他们面前摆出一副毫无笑容的长脸,并以为这是“严肃”。其实这是在做作,是在掩饰厌恶学生的真情实感,其结果是师生的距离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中途辍学的诱因由此产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言行应当是感情丰富的人,在与学生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感到教师言行既符合人之常情,而又饱含着对他们的关爱。

2.控制情绪原则

班主任不但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做好转化工作,而且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所接触的都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工作或活动,难免会遇到学生在纪律及行为方面的抗争情绪,甚至是有意挑衅。这不可避免地引起我们的情绪紧张和不安,痛苦和焦虑。作为班主任,就须有极大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并以良好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做到不迁怒学生,不拿学生出气,不向学生瞪眼或手舞足蹈。但也不应傲慢,冷酷无情地迫使学生屈服于你,更不能用体罚、讽刺、挖苦和孤立的手段去回敬学生,大声斥责学生。班主任要用良好的心态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保持清醒和冷静,并以机智且诚挚的态度、中肯的话语对其进行启发、引导、教育。

3.宽容原则

“教育的底线是什么?是让孩子拥有舒展鲜活的生命。”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育转化学生的工作中,应具有开阔的胸怀,要创设一个善解人意和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内心痛苦能够倾吐出来,使学生那种紧张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从惧怕而又缺乏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来,在教育转化学生而又受到学生的抵制时,教师就更应该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更应平静如常,能忍受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然后以自己宽容的态度去感化学生,去影响学生。

4.自主参与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原则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班主任的积极性,只靠班主任单枪匹马地管理,没有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就难以前进,班主任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当然,我们所说的“自主参与”,是与不负责任的“放羊式”,完全两码事。要坚持学生自治。班干部是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贯彻班主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班干部得力与否是关系到一个班的教育好坏。我们要做到:(1)作为班主任要培养班干部的团结意识和奉献精神。要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奉献班集体,才能发挥作用;(2)培养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只有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强,工作方法好,以理服人,班干部才能大胆管,才能起作用;(3)定期召开班委会,每周五下午放学后进行班委工作交流总结好的方面,找出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工作,促进班工作顺利开展。

总之,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深知自己的责任是塑造学生的个性,是把我的学生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有骨气、健全的人。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借鉴名师育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子,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以使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4.

[2]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01.

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篇7

一、文化翻译的原则

对于翻译, 有人提出“译学无成规”, 认为翻译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 无需什么原则指导。然而, 更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 有其理论原则。金缇和奈达在合编的《论翻译》中指出, “每一个人的翻译实践都有一些原则指导, 区别于自觉和不自觉, 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践证明, 用一些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18世纪90年代, 英国学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一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是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上世纪80年代, 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然而, 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 (function equivalence) 理论, 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不仅是语言的, 更是文化的。因此, 我们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 (culture reappearance) 。

文化再现, 首先指再现原语文化特色。鲁迅先生曾经指出, 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风姿”。在翻译中必须忠实地把原语文化再现, 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原语民族文化色彩, 力求保持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红楼梦》中“巧妇做不出没有米的粥来”。译文一:“Even the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译文二:“...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译文一主要考虑到英美人的传统主食是面包, 所以将“米”译成“flour”有利于英美读者理解。但西式面包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与整个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不相协调。而译文二保存了原作中“米”的物质文化概念, 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 再现了源语民族文化特色。

其次, 文化再现还指再现源语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可以译为:星期五到了, 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表面上似乎忠实通顺, 可读者一定会感到迷惑, 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到星期五出去喝酒。原来英国星期五是发薪的日子, 因此不妨将Friday具体化, 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二、文化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指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出源语文化信息。这能够尽量保持源语文化, 开阔读者文化视野, 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第一诗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译文: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 又更温柔。有人提出把“summer”译为“春天”, 因为在中国文化概念中“夏天”常与炎热酷暑联系在一起。而在英国的四季中, 冬天很长, 夏天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 给人一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

(二) 转化法

不同的民族, 由于历史文化、生活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 使得其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翻译这种文化差异时需要把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 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 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感情。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 且秉性勤劳忠厚, 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三)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 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 这时只有采用意译法来表达。意译是指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 在翻译中, 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痛打落水狗。”可译为:Kick a man when he’s down.对于中国人来说, 狗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汉语中常用狗比喻坏人, 如“狗头军师”、“狗腿子”等。而在西方人眼中, 狗是可爱的动物, 是忠实的象征。由于这种文化概念的差异, 如果直译为hit a dog when he falls in water, 西方人则会认为人类太残忍了。

(四) 译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人物、典故、历史事件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可先直译, 然后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又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例如:“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 在翻译时增加with their mind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 充分再现了源语的文化信息。

(五) 音译法

一些源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译语中是空缺的。这时只能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这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而且可吸收外来词语, 丰富译语语言文化。例如: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 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饺子”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达。《汉英词典》将“饺子”译为:“dumpling”, 有失其中国文化特征。dumpling在英语中是指与肉、蔬菜在一起煮的面团圆。由此可见, 两者不能混谈。更重要的是,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过年吃饺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 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鉴于饺子这种深邃的文化内涵, 可直接译为“Jiaozi”。现在饺子及其文化内涵已被英美人所熟悉和理解, 并成为英语的一个外来词。类似的译例还有:“狗不理包子” (Goubuli Baozi) 、“功夫” (Kongfu) 等。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 它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 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传统的翻译观把翻译重点放在语言方面, 而忽视了文化方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改变旧的翻译观念, 提高文化的敏感性, 采用灵活的方法处理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篇8

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把体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样看着是一项发展科学, 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长远措施。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体质投资更有其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都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方式, 以提高身体素质, 改善生活质量, 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身体适应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不生病, 只有当人们保持充沛的精力, 良好的情绪, 健壮的体魄, 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去从事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说他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适应。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机能, 增强人体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人类的发展进化已有上百万年历史。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而演化至今的。在近百年时间里, 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 机器生产代替了大多数体力劳力。有专家指出, 一百年前人类全部工作的94%是由肌肉活动完成的, 而今天不到1%。不难想像, 高度的精神紧张不断代替高度的肌肉紧张 (即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 已退步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特点。生物学法则是“用进度退”。体力劳动成分的降低, 会使人体新陈代谢降低, 肌肉萎缩, 肌力下降, 骨质疏松缺钙, 造成各器官功能的自然衰退, 尤其是心肺功能的下降,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 采用非生产方式的体育锻炼, 已成为一种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手段。人的活动与器官功能不平衡, 就会使相应的某些疾病剧增, 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力量和美, 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体育锻炼不仅能发掘人体生理潜能, 而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塑造健美体魄, 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最明智的体质投资的手段。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工作精力更充沛, 精神情绪更饱满, 生活更富有激情, 意志刚毅, 形体优美, 人格更完善, 更能适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 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 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

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1 循序渐进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刺激, 一种负荷作用于身体, 引起人体的适应, 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逐渐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身体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速度由慢到快, 动作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这样, 才能使机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 可能引起严重不适的运动反应, 导致运动损伤, 甚至引起运动性疾病。

1.2 持之以恒

人体对运动的适应, 运动引起体质的增强, 健康水平的提高, 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 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体育锻炼不能持之以恒, 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超量恢复积累的效应会逐渐消退, 掌握的动作技能会消退, 增强了的内脏功能也会消退, 身体素质下降, 达不到锻炼目的。

1.3 准备活动

做好体育锻炼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准备活动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克服人体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以适应运动, 准备活动有利于升高体温, 克服肌肉的粘滞性, 避免运动中软组织损伤, 准备活动也能促进汗腺分泌, 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 复习动作技能, 加强新陈代谢, 使身体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

1.4 个别对待

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年龄大小、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状况、心肺功能水平、身体健康情况以及训练水平的不同, 科学合理选择运动项目、适度的运动量和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

1.5 全面锻炼

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多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多方面素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是不同的, 体育锻炼应坚持全面锻炼原则, 使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各器官结构功能均衡提高。

1.6 注意安全

体育锻炼中应特别重视安全。锻炼中注意服装卫生、场地卫生、器材卫生, 根据天气情况变化、个人健康状况去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避免运动损伤、运动疾病和意外发生。

2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应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身体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辅之以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指运动中能摄入充足的氧气, 能量供应通过有氧氧化获得, 有氧运动持续时间长, 运动强度较低, 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不太大,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满足每分钟人体需氧量的供给。如长时间大肌肉周期性、有节奏的运动, 包括跑步、游泳、划船、滑雪, 自行车运动等。这类运动能显著增强人体心肺功能, 提高耐力素质和健康水平。无氧运动指运动强度大, 能量供应是在缺氧的情况下, 通过糖的无氧氧化获得的, 从而在体内欠下氧债, 主要为短跑和中跑这类典型的速度和速度耐力项目。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最主要是掌握好运动量。运动量过小, 达不到锻炼目的, 运动量过大, 又可能造成运动创伤, 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害健康。适宜的运动量是增强体质的关键。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因素决定的。

2.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决定身体素质增强的首要关键性因素。有多种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 (心率测量可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常用的重要指标) , 一般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年龄) ×80%。健康程度差者的运动强度 (次/分) = (170-年龄) 。比如, 一个健康的20岁的人, 他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20) ×80%, 也就说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心率不能超过160次/分。

2.2 运动时间

运动量与运动时间成正相关。青壮年强度应大一些, 时间应长一些。有专家认为最短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才有效, 锻炼时间一般应为15分钟至60分钟才能达到充分的锻炼效果。年老体强者, 强度应小, 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2.3 运动频率

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运动量与运动频呈正相关。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全民健身方案中, 运动频率是每周锻炼3~5次, 运动时间15~60分钟, 最大强度为最高心率的60%~90%。最高心率为220减年龄。

当然, 判断运动量是否得当, 应当进行自我监督。如观察主观感觉变化, 测量脉搏, 观察其他生理指标, 如体重变化, 排汗量情况, 运动成绩变化等。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鲍恩荣.大众体育指南.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3]曲绵域.运动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3.

方法原则 篇9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拓展

该书首先开辟了民法基本原则两个崭新的方法论领域, 即以民法的性质和民法的人性假设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 并将民法的性质论与人性论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构成。

该书认为, 民法的性质可抽象为民法的谦抑性, 其又包括有限性与宽容性两个方面。民法的有限性, 意味着民法不对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决定的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 民法规范主要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补充。相应地, 民法应减少强制性规范的配置, 而增加任意性规范的供给。民法是任意法, 意味着民事主体可根据自己意愿设立、变更、消灭法律关系。民法是任意法同时意味着民法多为任意性规定, 民事主体可做出不同于法律规定的约定。

民法的宽容性, 意味着民法介入人类行为领域时, 应当有尊重、保护、扩大民事主体自由和权利的极大同情心、自觉心和责任心, 对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发展和解放给予关注, 并以此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民法是权利法, 对于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的尊重, 必然要求民法具有宽容的胸怀。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财产交易。对民事主体的这种自由交易行为, 民法也应体现出应有的宽容。

近代人性论之历史语境为人性恶理论, 关注的是人的欲望、自由与理性, 其核心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作为独立之个体有权合理地追求自身欲望之满足并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该价值取向经过其他学科之论证, 最终成为近现代民法之价值指称, 近现代民法据此做出了如下价值判断:第一, 民法中的人是性恶论意义上的人, 是理性人, 从而于本体论方面确定了人作为私法主体之唯一性、独立性、自足性;第二, 既然每一个私法主体均为性恶之人, 则民法为实现私法正义目标, 自应赋予每一主体以平等地位、独立人格以及意志自由, 进而使其行为一方面具有自主性、排他性 (针对自身权利) , 另一方面具有了限定性、自律性 (针对他人权利) ;第三, 人身保护与财产保护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之最重要手段, 是支配每一个利己主体之主导性力量。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

按照民法谦抑性的要求, 民法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 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民法解释;另一方面, 它旨在弘扬自由的精髓, 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义的价值, 肯定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由,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回答。前者要求肯定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 并对主体享有的私权进行全面保护,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主体平等原则与私权保护原则;后者要求必须尊重主体在治理民事关系中的主观自由,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的人性假设也对上述原则给予了理论支持。从人性角度, 人类的纯粹欲望存在于自然状态中, 而这种欲望在民法上的首要体现, 便是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全面建立。人对欲望的追求, 还必须以主体享有独立人格为前提, 于是, 民法赋予每个主体独立的人格权;主体之间形成的身份关系在民法上也应当有相应的体现, 这就是身份权。对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予以全面保护, 意味着私权保护原则生成。人性恶价值判定与近代民法之人格抽象具有逻辑同构与价值同构之双重关系。从逻辑层面而言, 人性恶判定以人类之伦理底线为基准, 以人之生存、发展为前提, 探讨人之行为, 主要是经济行为对人之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必然性。易言之, 惟有人性恶理论前提下始得探讨人类之平等。从价值层面而言, 性恶论奉行的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理性”, 其要求“不为恶”。直而言之, 人性恶价值判断使世俗之人具有了统一之逻辑前提与价值前提, 于法律上获得了统一而平等之人格内蕴。于是, 主体平等原则得以建立。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以后, 权利人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张和行使权利, 同时法律还应维护因此而形成的民事关系。理性人假设与人的意志之间的紧密联系甚为显然, 其预设的是人有对自己利益的独立判断意志。因此, 民法应当有对民事主体依自己意志所形成的各种民事关系予以尊重的内容, 这就是意思自治原则。

不仅如此, 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演化出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私权保护观念在19世纪达致顶峰, 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导致个人随意滥用其私权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现象时有出现。于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权利之享有和行使应有限制观念, 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私权行使超过必要限度即构成权利滥用, 这就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如果不从民法角度对人的自治范围进行限制, 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 与民法的市场经济基本法性质甚为不合。因此, 民法必须建立诚实信用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也应当有适当的限制, 这就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权利享有和行使是否滥用之时, 公序良俗原则起到对意思自治之外部限制的作用, 从而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该书在塑造了上述“正反面、六原则”体系的同时, 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点, 如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不属于民法的“帝王条款”、公平不应当属于民法基本原则、应以社会利益为基准界分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等等。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论表达

本体论上的“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在逻辑结构上又是围绕权利这一民法最为重要的范畴而展开。私权保护原则首先肯认了民法对权利的一般性保护立场, 而主体平等与意思自治的确立均是为了确保民事主体更好地享有和行使权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无疑是对民事主体所享有权利的一种限制。由此, 如果从权利角度解读民法基本原则, 则可将其基本范畴概括为权利提倡、权利行使与权利限制。据此, 该书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推向规范论层面, 分别对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准民事法律行为和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理论反思与重构。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 涉及民事主体有无资格通过自己行为行使权利的问题,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提倡规则下进行阐释。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具体样态, 有两种立法模式, 即法国二分法和德国的三分法。我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后一种模式。目前我国学界就二分法之立法并未有深入研究。但该书认为, 无行为能力制度之设计, 不能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有利保护, 亦难兼顾交易安全。而二分法下撤销权制度之设计, 不仅克服了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无追认权之缺陷, 而且对无行为能力人之保护更加周到, 同时对方当事人的催告权、恶意抗辩权以及撤销权排除的规定, 亦可兼顾交易安全, 较三分法为优。因此, 我国未来立法应当废除无行为能力制度, 改采二分法。

准民事法律行为, 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该问题在我国学界至今没有专题研究,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行使规则下进行论述。准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同于事实行为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它同样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 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取得时效制度, 是民事主体取得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既有研究忽视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丧失的原因,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限制规则下予以重构。该书提出了恶意失权作为取得时效理论基础的观点。恶意失权强调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行使, 导致社会秩序形成, 从而使其丧失权利。在逻辑顺位上, 先有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予行使, 再加上占有人占有之外在事实, 方有社会秩序之形成可能, 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形成的背后理论根源。通过将取得时效的理论视角转换为恶意失权, 可重新构造取得时效的起算点、中止、中断等具体制度。

四、结语

民法基本原则身兼民法之“灵魂”和“神经”两种机能, 对民事法学理论和私法实践具有“中枢”意义。该书不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功能等问题进行重复性研究, 而是在方法、本体、规范三重维度下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阐释,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充分彰显。当前, 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律均已制定完毕, 下一步民事立法重点就是起草民法典或民法总则。未来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 一定要克服现有规定的缺陷与僵化, 在方法———本体———规范的有机衔接方面着力, 使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得以全面展现。

摘要:当前民法基本原则研究中的方法论僵化, 导致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研究难有进展。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价值, 在既有研究中也没有获得充分展现。《民法基本原则专论》一书,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研究拓展至民法性质与人性假设层面,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为“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从行为能力、准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时效角度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论展开, 实现了方法、本体与规范的多维创新。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方法论,本体论,规范论

参考文献

[1]王立争.民法基本原则专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云生.民法与人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3]肖厚国.所有权的兴起与衰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布置英语作业的原则及方法 篇10

一、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布置作业的重要性,如果不讲清楚做家庭作业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就不愿按时完成。在每学期初我都会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沟通,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做好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布置作业,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作业总量要适宜。

一不要求全,二不要求精品。如果一味追求数量,采取题海战术,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蜓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的,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真正从微观上控制作业的总量。

2. 作业应有趣味性。

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过程,而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方面的独特作用必不可少。有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如在学完一些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后,可布置表演性作业,让学生自编自演,也可编演课本剧。学生自己设计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等,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多乐趣,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就会空前高涨。

3. 作业应有层次性。

因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可能处在同一水平,所以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作业布置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即A级作业面对优秀生,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强、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习一般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后进生,重点布置与教材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并适当减少数量,降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一来,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后进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4. 作业应有延伸性。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英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可要求学生借阅一些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趣味读物,让学生在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地阅读中得到提高,感受到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

二、作业布置的方法

1. 词汇作业的布置。

“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无法进行语言交际。词汇量的积累和扩充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以往的词汇作业主要以抄写、背诵为主,机械抄写、枯燥背诵严重降低了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而灵活的词汇作业则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如在教完每一单元的单词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喜欢的同学组成小组,一起背单词,然后互相测试,看看谁记得多,记得快。一切“以学生为主”,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巩固了所学单词。

(1)词汇的积累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老师可让学生准备一个词汇收集本,以容易查阅为标准,将每天碰到的单词记下来。生词的来源主要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及课外阅读。教师可大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不定期检查,也可举办词汇本展览活动,表扬收集词汇较多的学生。

(2)单词故事。给学生一定量的单词卡片,让学生从中选择8―10个单词,每个学生用自己选择的单词组成一个故事,并在小组中讲述。此项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单词,又可以丰富语言交际及语法功能项目。

2. 课文作业布置。

(1)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老师可经常让学生课后听读录音。但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重复听读,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磁带做作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大面积的检测,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布置背诵任务时,特别是很长的文章,肯定有很多同学背不下来。于是我每次布置学生背一到两段,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按照小组长负责制,督促组员背诵。上课抽查时,如果有一人背诵不通过,其他成员都会受到惩罚。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很残酷,但是,这是检验组内成员是否团结合作的有效方法,每个同学都不愿成为别人的累赘,并要为本组增光,他们就会努力背书,到第二天检查时,大多数同学会过关。

15贸易术语释义原则与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到岸价格,术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 HO83;F710;N04文章类型:A文献标识码:1673-8578(2015)01-0015-05

Abstract: A cas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trade term CIF, which has specific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in Oxford Business English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a business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proposed four principles and two methods. To illustrate thes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 revised sample definition of CIF was drafted.

Keywords: OBEDLE,BELD,CIF,term definition

引言

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以下简称《通则》,最近两个版本是2000、2010年版)、《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WarsawOxford Rules 1932,以下简称《规则》)以及《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以下简称《定义》)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3]。因“到岸价格”(CIF)是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4],且涉及三种惯例 [5],本文对《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词典》①)中“到岸价格”的英语释义进行个案分析,并据此初步提出商务英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商英学习词典”)里商务术语释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术语“到岸价格”的含义在《通则》和《规则》中存在一定差异[2]。为了使分析更清晰,个案分析以《通则》为参照(本文涉及《词典》的英文版在2010年之前编写出版,术语的相关内容参照《通则》2000年版);但是,在提出释义原则与方法时,将涉及《规则》和《定义》。

一个案分析

《通则》英文版每一个术语由术语表达式和术语释义两大部分组成。(1)术语表达式:术语缩写 + 术语全称 +(交货地点)。如: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2)术语释义:总括释义 + 详细释义。前者概述术语要点,后者规定卖方(编号A1-A10)与买方(编号B1-B10)各自10个方面的具体义务(obligations) [6]。

《词典》与术语CIF有关的2个词条(不转引读音标注以及汉语译文)如下[7]:

CIF =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phrase (abbr CIF) (Trade) a term meaning that the seller pays for the goods to be transported by ship to the port mentioned, and pays for basic insurance of the goods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ip: CIF Singapore→Incoterm

以下从释义路径与释义内容两方面进行评析:

(1)释义路径

《词典》对术语CIF释义的路径是: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释义→[例证]→[参见]

从释义路径来看,需要两个检索词目(CIF和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才能找到术语CIF的释义。与一般的缩略词不同,CIF(截至完稿,Google检索到约144 000 000条结果)本身就是常用的术语形式,而其全称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截至完稿,Google检索到约 413 000条结果)倒不是常用术语形式。因此,应该根据使用频率,在CIF词条里直接提供术语的释义及其全称;在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词条里可保留现有的缩略词CIF,而不用提供释义。

(2)释义内容

《通则》每个术语的含义均可以从交货地点、运费、保险费、风险转移、出口结关、进口结关、运输方式7个要素进行分解。CIF的《通则》总括释义、《词典》释义和《词典》插页里以上7个要素的信息归纳如下(见表1):

交货地点运费保险费风险转移出口结关进口结关运输方式

《通则》总括释义装运港船上卖方卖方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卖方[买方]②海运、内河运输

《词典》释义卖方卖方[水运]③

《词典》插页装运港船上卖方卖方一旦货物装上船卖方买方船舶

《通则》里CIF总括释义部分明确规定了买卖双方的基本责任与义务。《词典》释义涵盖了CIF中保险I(insurance)、运费F(freight)的含义;成本C(cost)属于默认要素——商品均包含一定的成本,不需说明,《通则》对此也不说明④。但是,跟《通则》里CIF总括释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相比,《词典》缺少了4个要素。《词典》的CIF释义涉及7个要素中的2项,另有1项要素间接涉及。其实,《词典》插页“Incoterms”[7] 里的CIF相关信息包含了《通则》里CIF所有的要素。endprint

二术语释义原则与方法

以上分析的CIF属于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因为《通则》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根据分析结果,试提出商英学习词典对此类术语进行释义应遵循的原则与可采用的方法:

1.术语释义原则

(1)术语释义应能够反映词典的功能定位

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属于专科型的英语学习者词典(specialised EFL learners dictionary)[8],具有学习词典、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的特征。词典的功能是为了商务英语学习者掌握商务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提供相关信息[9],应根据这一功能定位,为学习者提供有关语文(英语)与专科(商务)信息。

限于篇幅,商英学习词典里的术语释义不太可能像《通则》的释义那样详细。但是,除了呈现商务语言信息,还应同时兼顾商务知识。这是因为语言,尤其是专门用途语言(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LSP)和知识难以分开。“信息论兴起以后,词典的概念有所扩大。凡是学科就有信息,有信息就有必要编出词典以便检索,于是词典就和知识的储存和编排同义了”[10]。

(2)术语释义应在使用频率高的典型词目的词条里一步到位进行呈现

应该根据典型使用的术语形式(缩写或全称),在相应的位置直接提供术语的释义。这与词典通常对缩略词的释义方式(缩略词加上全称加上释义)不同,但有利于词典使用者更快地寻找到典型术语形式的释义。

(3)术语释义应包含术语概念的所有要素

商英学习词典里某个术语的释义应该包含该术语的所有要素,而不仅仅是词义。“……概念作为事物所有本质特征的反映……其内容应该比我们所说的词义要丰富得多[11]。《通则》里CIF的释义对应于概念的阐释,而商英学习词典里CIF的释义应该既包含词义,又包含概念。为此,可采用多维释义的方式,让词典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术语[12]。

(4)术语释义应明确指出该术语的相关规定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国际贸易术语,就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来源。……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其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版本出处”[3]。而且,由于《规则》和《定义》对若干术语的规定不同于《通则》,“当事人就更应当在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定明其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出处”[3]。相应地,商英学习词典也应该注明CIF的来源、规定与版本。最好能够进行简要的辨析,同时参见相关的规定及其版本。这体现释义的描写性[13-14],同时也为词典使用者提供足够的多层次认知语境[15]。

2.术语释义方法

(1)术语应以权威的规定为基础并加以简化

商英学习词典里来源于明确规定的术语(如CIF释义),可以把相关规定(如《通则》)里的释义作为基础,通过归纳,提炼出术语的要素,写出一个与词典功能定位一致的释义。

(2)可通过参见的方式在术语的词条里指向相关规定里权威、全面的释义

为了给使用者进一步检索提供便利,同时也告诉他们词典里的释义只是简明的含义,在CIF词条里可以指向《通则》。当然,如果词典本身就设有《通则》的归纳表(如《词典》的插页归纳表,S8-9),应该同时指向该归纳表以及《通则》。此外,还应考虑指向《规则》和《定义》,构建一个CIF完整的知识网 [16]⑤。

3.术语释义样例

根据以上的原则与方法,参照《通则》2000年版,《词典》里CIF的释义拟修订为: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In INCOTERMS 2000, CIF (+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is used only for sea and 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and means that the seller delivers (but the risks of loss of or damage to the goods, as well as any additional costs due to events occurring after the time of delivery, are transferred from the seller to the buyer) when the goods pass the ships rail in the port of shipment, but the seller must pay the costs and freight necessary to bring the goods to the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and also pays for basic insurance of the goods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ip, and needs to clear the goods for export whereas the buyer needs to clear the goods for import [SEE ALSO the definition of CIF in INCOTERMS (pp. S8-9) in this dictionary and the definitions of CIF in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INCOTERMS 1936, 1953, 1967, 1976, 1980, 1990, 2000),WarsawOxford Rules 1932, and 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endprint

修订版释义增加了CIF后面应有的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指定目的港),明示了CIF的这一组合。虽然《词典》提供了例子(CIF Singapore),但是,这未能确保词典使用者知道CIF应跟“指定目的港”。

《词典》CIF词条里的参见是词典中的词目Incoterm(作为参见可以保留)。修订版释义突出CIF的释义,参见对象为《词典》里标题为“Incoterms”插页里CIF的释义以及《通则》《规则》和《定义》的CIF释义。这样的参见应有助于词典使用者全方位深入研读CIF这一术语的含义,至少有助于避免使用者误以为词典提供的是很完备的CIF释义。

虽然这样的释义太长,媒介上更适合电子词典。但是,详细释义应该符合商英学习词典的功能定位。为了达到用户友好的效果,可以采用文字加表格的方式呈现释义。同时,还可通过文字加表格的方式,把CIF和其他相关的术语对比释义(参见《词典》插页的做法)。还可以借助语义场,从术语的各种关系来说明释义,多层次地呈现术语的内涵和外延[17]。

三结语

对于CIF此类术语的释义,因为有《通则》等权威、清晰的规定作为依据,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本文所提出的商英学习词典中贸易术语的释义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类别贸易术语的释义,但是释义方法的适用性可能较弱,但可以借助语料库方法,改进词典的术语释义[18]。有关商英学习词典术语释义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3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8.

[2] 刘丹丹.CIF术语在两种国际贸易惯例中的不同释义[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3):57-58.

[3] 邵景春.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评析——兼论正确使用国际贸易术语[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4):103-109.

[4] 吴仁波.出口方选用D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09(4):58-59.

[5] 邓立立.关于CIF术语的不同规定[J].山东对外经贸,1995(4):20-22.

[6] 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58-63(中文),187-193(英文).

[7] Parkinson D.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M].李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37,189,S8-S9.

[8] Stark M. Encyclopedic Learners Dictionaries: A Study of Their Design Features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 [M]. Tübingen: Max Niemeyer,1999.

[9] Tarp S.Functions of specialised learners dictionaries[C]//FuertesOlivera,P.A.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2010:39-53.

[10] 许国璋.论词典[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25-28.

[11] 郑述谱.概念、词义及其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4):24-28.

[12] 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74-379.

[13] 张柏然,韩江洪.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 [J].中国翻译,2005(2):41-45.

[14] 何家宁.教学词典:规定还是描写? [J]. 辞书研究,1998(4):77-83.

[15] 魏向清.英语学习词典释义语境观之文本折射——历时考察与思考 [J]. 外语研究,2011(3):64-69.

[16] 何家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呈现汉英语言差异信息的模式——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为例[J]. 武陵学刊,2012(4):118-121.

[17] 何家宁.语义场理论在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经贸探索(专刊),2005(S1):79-81.

[18] 胡春雨,何家宁.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学习词典编纂研究——兼评《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6):38-41.

注释

① 相关例子引自该词典双解版《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新版)(华夏出版社,2011年)。其英文版书名为Oxford Business English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因本文只评析其英语文本,故译为《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对该词典的评析并不意味着否定其质量,而是探讨如何在该词典的基础上编写出更好的商务英语学习词典。

② 根据出口结关由卖方负责的规定,可推测出进口结关由买方负责;在买方应承担的B2义务里明确规定由买方负责打理货物进口的海关手续。

③ 根据“轮船”“港口”等信息,可推测出运输方式为水运。

④ 《通则》的总括释义里包含The seller must pay the costs and freight necessary to bring the goods to the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2000:英文186/中文57)。这里的cost含义为“费用”而非“成本”。

汽车总装工序排布方法及原则 篇12

汽车工艺工序编排

整车工艺工序流程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总装生产线的组成及基本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具体生产环节如图2所示。

前期工序排布

在车型投产批量前期, 规划部门对工序进行规划排布, 新车型的工序初步排版主要是参考同类平台车型进行试制生产。在后期生产过程中, 出现如下问题:

(1) 人员装配物料量不均, 工时节拍不平衡, 导致员工抱怨大。

(2) 人员左右跑动装配, 装配过重件时无设备协助, 劳动强度大。

(3) 某些装配件被其他装配件覆盖, 过程检验人员无法确认。

工序编排原则

1. 装配先后顺序

在编排过程中按照先后顺序, 由内到外, 进行逐层覆盖性装配。在过程中, 对于工段内装配覆盖件, 必须要考虑过程检验员对覆盖件的检验方便程度, 确保每个件能检查到位。不会因为出现覆盖件查不到而放到后道工序, 进而带来质量隐患。在整个工序编排中, 要做到装配顺序合理, 不影响下道工序装配作业。

2. 同系统零件集中装配

同系统的零件在同一组 (生产线) 装配, 对整车物料分成几十个系统, 例如安全带系统、标牌系统等, 将系统零件安排在同一地点装配, 在装配过程中不容易引起错漏装发生。

在新车型试制培训过程中, 便于集中培训, 减少培训时间。在装配过程中便于质量要点控制, 在检查过程中, 方便检查系统的功能。

3. 同种零件集中紧固带复紧

对于一个点螺栓的紧固、复紧工作, 应放在同一工位进行, 以便发现错误立即反馈给工人, 避免总装错误。

4. 零部件分装模块化

整车装配应尽力使用模块化进行装车, 汽车可实现的模块有:仪表板模块、动力总成模块、后桥模块和四门分装模块。模块尽可能将可在主生产线外装配总成剥离出工序, 减少主生产线装配零件数量, 增加主线员工装配的空间, 降低主生产线作业工时和减少主线人员作业量。

5. 工位比例及工位工艺高度

(1) 合理分析装配零件数量, 均衡工位设置的比例。对整车各工段装配物料数量进行统计, 结果显示一次内饰件占到整车装配物料的40%左右。底盘装配物料达到20%左右, 二次内饰件装配物料达到30%左右, 检测线装配物料达到10%左右。通过以上统计分析, 一次内饰装配物料占整车装配物料近一半, 且内饰件的特点都是以小件及线束居多, 导致线边物料摆放过度拥挤, 一次内饰装配物导致装配人员装件数量增加, 装配工序距离缩短。生产过程中, 产生作业干涉, 加大作业人员的掉线几率。生产线线边摆放混乱, 严重影响现场工作环境。为使一次内饰装配物料与整体生产线达到一致, 平稳度过。必须将内饰部分零件合理有序分配到其他工段, 使各工段物料装配率达到或将近30%, 实现生产线整体的工序均衡。

(2) 零部件装配的高度和作业人员动作姿势的匹配。对生产线的物料装配高度, 以人员站姿装配为佳, 尽量避免人员装配过高、过低或侧身的动作。如不在人员控制范围内, 则需要用机器进行辅助装配。通过人员操作设备进行装配, 可以大大减轻员工劳动量。

(3) 工序总装产品设计, 并考虑后期车型的混线生产, 最大程度预留扩展工位。在规划部门对新车型装配路线进行规划时, 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为根据, 在一条生产线上需要生产多种同类平台不同车型。在初期设计工位长度及宽度时, 必须按照工位的比例适当加长每个装配工位的长度, 以便在后续车型上线装配时, 不至于出现工位长度不足, 导致现场装配拥挤的现象。

6. 装配人机工程 (操作空间)

在整体工序中, 有10%的装配物料空间狭小, 作业人员操作时仰头、举手的动作时常发生, 产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员装配位置和车身悬挂高度不吻合;前舱作业内容复杂且作业时拥挤。主要集中在汽车前舱部位、室内前挡板部位及底盘高工位。如丰田公司已经对底盘高架工位设置悬链旋转90°, 作业人员只需操作机械手将油箱平行装配紧固, 充分体现了人机工程的人性化理念。在国产车型生产中, 在高架工位作业的人员, 需要增加踏台, 来弥补人员与车身高度不匹配的不足。另外, 使用必要的设备来分担作业人员劳动量, 在使用设备的工位, 作业人员必须戴头盔和穿劳保鞋, 以防出现安全事故。对一些装配空间狭小、作业内容多的作业条件, 工序必须化整为零, 进行合理调配。调配后要达到作业人员在装配时手臂能够用力, 在操作过程中手臂靠近钣金处不宜刮手, 对操作人员肢体进行保护, 通过人机工程调配后的工序, 使工人作业困难度减轻, 减少复杂的装配动作。

7. 人员行走动作及装配方位安排

在编排工序时, 应避免作业人员动作与车流方向相反, 工作布置尽量在同一方向。在排工序时, 对于装配左右对称的物料, 切不可安排一人装配, 否则会出现人员反复左右跑动, 大量浪费装配工时及劳动量加大。

8. 零部件装配防错

人为作业的装配内容不能保证100%质量的控制。在编排总装工序时, 必须要考虑各工序之间的装配连接覆盖性, 每道工序作业内容安排必须要对上道工序的作业内容做一个互检的便利性, 确保人为的装配异常质量问题消除在上下工序之间, 防止质量问题流出。

9. 标准件力矩工具整合

统计新车型的各点螺栓的使用种类和紧固力矩, 结合生产现有车型的力矩大小、标准件类型和数量, 尽量减少新车型标准件的使用种类, 考虑工序内标准件力矩和对边尺寸的统一。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将工艺力矩进行整合, 从而达到减少标准件种类, 减少使用工具种类的目的, 将装配达到最佳的简量化。

结语

上一篇: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下一篇:天文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