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法和原则

2024-05-19

实施方法和原则(共12篇)

实施方法和原则 篇1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心态的变化、情绪的起伏以及信念的转变,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就需要教师将对学生的情感因素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英语合理需要的行为———即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 有意识地引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积极的情感因素,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 提高英语课堂内、外的综合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学习、和谐发展, 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的目的。积极的情绪会使学生振奋, 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 导致事倍功半。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灵活地融入情感教育因素, 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行,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根本上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乐”的原则

“寓教于乐”指的是将教育寄予在乐趣中, 将知识融汇到玩乐当中传授给学生。通俗地讲, 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获得新知, 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一句话将其概括为:学得开心, 开心地学。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学生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也就是说, 教学是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 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水平, 因而, 轻松、愉悦的心里环境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外语的潜能。

2.“以情施教”的原则

以情施教, 情感交融。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伴以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教、情感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施教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 是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情感、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 调节和释放学习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 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重新唤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希望。

3.“情感迁移”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具有显著的迁移功能, 主要指一个人对某些人或事物的情感可以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正如古语有云, “爱屋及乌”、“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原则, 即让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转换角度或角色, 体会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特征。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极大, 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理论水平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使其在情感上不断得到熏陶;其次, 学生能够被所学文章内容的背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所感染。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文章原作者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迁移, 寓情感教育、品德教育于文章的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 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 转变观念,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首先, 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 英语的学习不应该再是简单的“老师教, 学生听”的过程, 而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学习、合作和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既要看到并鼓励学生的长处, 又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不足。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错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他们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耐心分析和疏导, 以情动人, 勉励其制定目标, 取长补短。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对那些厌学、不学的学生要细心开导,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控制,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 成为学生们的“知心大朋友”。此外,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意志力水平的不同,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 引导他们从低谷走向高潮, 从失败走向成功, 使学生体会到探求知识旅程的艰辛和获得成功时的那份喜悦, 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和人生。

2. 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章节的内容合理创设情境。课前, 可以由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钻研课本,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 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继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思考和解答自己的问题,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

3. 因材施教, 努力挖掘英语教材及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英语教材的章节内容本身就包含着很多情感资源, 教师在讲授文章语法、句式和内容的同时, 还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资源, 并运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再现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道德感, 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继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教材中能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内容相当丰富, 既有对人性的赞美, 对亲情的歌颂, 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也有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等。例如,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面对“赞赏”时所表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人习惯谦虚地用“哪里哪里”来以示礼貌, 而西方人则会比较直率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课堂讨论应着重挖掘文章所表现的主旨和作者隐喻的情感因素,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与学生一起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思想情感交流, 努力使师生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还可通过英语教学方式上的形象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展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 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效果。这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外语及西方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极大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4. 言传身教, 将情感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俗话说得好:“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组织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及学习效果有着极强的感染性, 老师们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以及风趣幽默的课堂言语更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教育学生不应局限于传道、授业和解惑, 更应通过言传身教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情感教育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机会毕竟十分有限, 学生个体的情感教育难以有效进行。因此, 在课外,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上的困难, 特别是一些“孤僻生”和“后进生”。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情感, 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以饱满的热情体现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课外的情感教育是对课堂情感教学的有益补充, 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

综上所述,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注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外语教学反过来又能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情感。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灵活渗透情感教育因素, 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在促进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 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继而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应用和实践等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必将对学生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文卫平, 朱玉明.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

[4]郭笑宁.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育前沿, 2009 (4) .

[5]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6]韩永昌, 符丕盛.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闫传海, 张梅娟.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外语界, 2002 (5) .

实施方法和原则 篇2

1. 原来只是对过程与资料的了解与记录,现在要提升到对商业事件的关注,具体讲,原来的做法是先拿到一个企业的输入表单,输出表单,程序按表单的逻辑来做就万事大吉,现在的做法,除了要对表单的流程进行研究外,还要关注商业事件。

2. 要提高对变革的事件和变革的主导人的重视程度。过去的做法是一直在跟着企业的变化和发展去做相应软件的修改,现在的做法是要把这些主导人引入到项目实施的小组里来,参加项目的开发工作,软件不是一个纯技术的东西,流程化的东西,在开发过程中就要把企业用户绑进来。

3. 把系统开发者的角色从程序员提升到系统整合人员。

4. 有效地使用原型设计工具,提升图形界面的设计和实施。

5. 在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中,由开发者和使用单位共同控制开发进程。

6. 使用原型技术与阶段控制交互进行开发项目的管理。

7. 在每一阶段管理的界限上持续地做确认与整合工作。

8. 使用能独立于特殊工具与技术之外的实施路线。

9. 每一阶段的确认会议与记录文档都必须进入管理程序,并且贯穿整个开发过程。

10.使用模块化的开发方法,配合软件工业化的发展。

二、软件开发计划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1. 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定义一个全面的任务指标以确定要完成的行动符合规范。

2. 何时必须完成?定义好任务的先后顺序。

3. 如何来完成?描述开发过程中要使用的技术、工具及参与的组织和具体人(一人可兼多职,但做不同工作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考虑问题,如系统分析员同时可能也会是程序员)。

4. 如何管理与控制?在开发过程中全程加入项目管理方法和质量检查点。

三、软件开发的策略

1. 软件开发的策略指导开发的阶段和方法,

2. 一般将软件开发分成五大步骤:分析、定义、设计、建造、实施,小的项目可归纳成三个步骤,将前两个,中间两个合在一起。

3. 常用的方法有瀑布法、交互瀑布法、用项目进程划分的交互法、螺旋模型法。瀑布法就是五个步骤顺序进行,即传统上叫的生命周期法。交互瀑布法是在每个步骤完成之后有一个评审、反馈、修正,再进入下一个步骤,以瀑布法开发时,实际通常采用的都是交互瀑布法,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要半年时间,在这半年里企业内部的管理已经有了不少变化,不做交互肯定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以项目进程划分的交互法与上不同,虽然也是五个步骤顺序进行,每个步骤结束都进行评审、反馈,但开发初始就明确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完成那些功能,分析步骤结束后提出的意见将成为第二个版本要完善的内容,而不改变第一版本的需求,这样,第一版本按计划往下进行,同时开始第二版本的分析阶段,当第一版本完成定义评审后,可能就要开始第三版本的分析工作。这样可以保证软件产品的按时交付,而不致于由于需求的不断变化影响软件开发的进度。事实上微软的OFFICE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开发的。螺旋模型法需要用到很好的图形开发工具,如微软的VISIO,不断地以图形的方式与用户进行交流。

四、对象导向的概念和开发策略

1. 对象导向原则。

2. 可靠的表现法,基本模块以实体需要来设计,容易维护、测试与升级。标准的提取方式,提供可重复使用的基本模块。

3. 重复组合的开发效果,能适应需求的改变和业务的重组。

五、事件驱动的商业模型

1. 什么是商业事件?企业中为完成商业目的所发生的行为,如接单、订货、付款。 2. 信息系统:定义与记录商业事件的过程和资料,对相应的管理者提供报告,这是建立信息系统的目的。当今的信息系统设计正在从表单流程的方法向事件驱动的商业模型转变。

六、设计商用信息系统的原则

1. 关注商业事件,改变原来对功能组织的分析为对商业事件的分析。对企业做价值链分析,加入组织调整与流程重组的功能。

2. 简化商业过程与组织架构,同时整合资料。

3. 整合信息的处理与控制,信息的处理与控制要在即时系统中完成。

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和实施原则 篇3

[关键词]惩戒教育;实施原则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符合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在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惩戒和奖励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它们相伴而行,同生共存。在当今教育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与此同时,惩戒却似乎成了教师们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其实,赏识教育与适度惩戒并不矛盾。教育应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赏识和尊重为底色进行适度教育惩戒。通过教育惩戒,可以使学生体验生命感动,诱发言行反思,自觉接受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化的完成。教育惩戒具有矫正功能和威慑功能,它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了学生对规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形成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它也是一种挫折教育,能帮助学生磨炼意志,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

1.教育惩戒必须以尊重为支点。为了有效使用惩戒教育,一定要找准支点,这就是尊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当符合儿童的尊严。”有的教师因为学生犯错就惩罚家长,有的教师用罚款代替惩戒,有的教师让有偷窃错误的学生公开亮相,让早恋的学生张贴检讨书,等等。这些惩戒方式,正是因为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不仅没使学生反思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加大了其内心逆反情绪,让教育产生了副作用。假若给犯错的学生以申辩的机会和权利,辩证地分析他们行为的后果,要求他们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帮助他们设计几种正确的解决方案。这样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戒,效果会如何呢?实施教育惩戒时,教师的心中必须装满爱,要有爱的传递,让学生触摸到爱的温暖。只有基于尊重的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

2.教育惩戒必须以适度为准则。惩戒的运用关键在于掌握“度”。这个“度”的起码要求就是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度的惩戒首先要尊重和保证学生的合法权利。要防止越位处罚,尤其是体罚或变相体罚,不仅不应当提倡,而且应该严格禁止。在此基础上,适度的惩戒还必须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这就需要教育者努力做到:在惩戒行为发生前,应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处,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会受惩处;在确定具体惩戒方式时,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平时表现等因素,并与其越轨行为相对应;在行使惩戒时,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制度,合理地进行惩戒,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还应注意,不能为了报复学生将惩戒作为教师的情绪宣泄,不能因个别学生的越轨行为而迁怒于学生群体等。

3.教育惩戒必须以理性为主线。惩戒以理性为主线,教育行为才不至于失控,才能选择恰当的惩戒方式,才能冷静思考惩戒之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惩戒之后如何实施持续的教育引导等。这种理性首先表现在,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情况,确认学生的错误行为,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惩戒措施。这种理性还表现在,惩戒标准要具有合理性、公平性、准确性,避免实施惩戒随意性。理性基础上的教育惩戒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能被孩子接受的惩戒教育方式,必然是能走入学生心灵的方式。比如,同样是犯一种性质的错误,对缺乏耐心的学生可以罚写书法,对缺乏亲情的学生可罚写一封家书,对不爱阅读的学生罚朗读一篇美文,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罚背法律条文,等等。总之,教育者应从对学生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教育方式,力争实现对孩子错误的有效矫正和对孩子成长的真正促进。

实施方法和原则 篇4

一、坚持趣味性原则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 学生年龄都普遍较小, 接受事物的能力非常有限, 且注意力的集中也较为有限, 这是该阶段特有的属性, 但同时儿童往往都喜欢对未知的事物抱有兴趣, 所以, 在教学方面, 个人认为不妨抓住儿童的特点, 不一定要强调学生争优, 但要保持课堂的趣味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课堂教学上, 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 计算机和投影的使用都可以是不错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 又能用声音、图像等形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以情景原则为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 情景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个人认为情景教学亦是遵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教学, 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 让学生能置身其中, 让他们能保持较高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要还原对话的场景, 例如英文对话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模拟, 而主人翁的感觉会让他们更乐意去学习,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三、全身反应原则教学法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有国外学者提出,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的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的, 而紧张、急躁的氛围只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所以, 个人认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不妨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缓和紧张的气氛, 此外, 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教授英语, 如, 某个英文单词, 可以通过老师自己的比划让学生猜测是什么, 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化解躁动, 吸引学生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

正如上文所述, 小学生有其独特性, 而时代的发展又给了教育新的设备, 如何将之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偏颇之处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实施方法和原则 篇5

实施环境保护经济手段的原则、条件和影响因素

摘要:环境管理的任务是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机制在规范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将日益重要,经济杠杆也将在强化环境管理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 者:邓碧云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环境保护局沙田分局期 刊:商场现代化 PKU Journal: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010,“”(21)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 原则 条件 影响因素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和方法探讨 篇6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艺术手法;问题

随着环境建设设备越来越受重视,各地园林绿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的加快,优秀的园林建设不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更体现了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1. 植物配置遵从的原则

1.1 主题原则

主题原则是一个植物配置的纲领,确定通过植物景观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这种景观常常需要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乔木、灌木、花卉,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继续延伸并扩大其内涵,就会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特征。

以紫竹院为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引种驯化,精心养护管理,共栽植2100 余种100万株竹子,形成浓郁的竹文化氛围。这种主题植物就像人类的骨架,起到支撑整个绿地或公园的作用。又如香山的红叶、玉渊潭的樱花、植物园月季园的月季等,都是以突出的植物主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2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1.3 适宜原则

一是“适地适树”。二是与环境的协调。适地适树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这样可保证树种对本地风土条件的适应和成活。但“适地适树”不能被拘泥于固定的树种中,一些经驯化、引种,能在当地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完全可以被选入植物配置,而这些树种也常常是具有某些当地植物缺少的优点,例如前几年金叶榆的引进,为吉林绿化增添了一个新鲜的彩色元素,也为植物造景提供更丰富的色彩空间。植物配置要适应或符合园林综合功能的要求。例如,幼儿园的绿化与工厂的绿化明显不同,幼儿园不适宜栽植飞絮及带刺的植物,工厂要考虑选用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这是与其服务功能相适应的。

此外,植物的配置要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各个城市规模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味。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2.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在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都应强调主体,作到主次分明,以表现园林空间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2.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2.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2.3 起伏和韵律

韵律有两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3. 提高园林绿化观赏效果的配置方法

通过植物配置,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生态群落,达到比较理想的观赏效果,这是进行植物配置的根本目标之一。

3.1 观花和观叶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秋季叶色变红的槭树类、叶色变黄的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3.2 要有层次感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植物配置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 米高的黄杨球、3 米高桧柏的、5米高的红叶李和10 米高的槭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绿、红、黄等多层树冠。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还可使观赏期延长引。

3.3 要体现季节性变化

要注意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以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绚丽、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变化。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榆叶梅、碧桃、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等;夏季开花的月季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元宝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设计原则。

4. 园林绿化中配置植物时注意的问题

4.1 重视生物多样性

多数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而是多种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组合。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生态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4.2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

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

4.3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米高的黄杨球、3米高的红叶李、5米高的桧柏和10米高的枫树进行配置,由低到高,四层排列,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长。

现代城市园林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出城市的形象,文化特征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成功的植物配置所形成的景观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或者标志,如同一些城市中显著的建筑或者雕塑等可以作为传播城市文化一件艺术品。所以通过对城市绿化应向着人性化、生态化的园林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建华,着眼生态适应性与意境美的园林植物配置[J].中国园艺文摘,2011.02

[2] 甄国庆,园林植物配置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1.02

[3] 刘倩叶 王逐浪 白生堆,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原则与趋势[J].陕西林业科技,2008.02

思维方法和原则 篇7

一、思维类型及其对教育方法的启发

一般来说人们思维分为下述四种类型:接受快且深刻,接受快但肤浅,接受慢但深刻,接受慢且肤浅。当然最好的是接受快且深刻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自小就表现出天才模样,他们大都被称为是神童。可惜的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很容易养成骄傲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习惯于“艰苦研究”,最后变成平庸之人。王安石的《伤仲永》写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对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爱护首先就是不要多表扬他们(例如各地过分吹捧高考状元是不明智的做法),其次对他们要多加督促,让他们养成艰苦学习习惯。列宁小时候聪明异常,他往往很快就完成作业,然后就嬉闹不止。他的父母很担心,怕他今后不会踏实学习,除了教育他以外,还时刻注意他。有一次列宁看到他的妹妹坐在钢琴边,不停地弹奏一首乐曲,花了许多小时,才把它弹得正确。为此列宁感悟道: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毅品质是不行的。列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才放心,他们知道列宁已经懂得养成勤劳习惯的重要性。第二种类型(接受快但肤浅)的人,他们平常的表现最容易使人迷惑: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一听就懂,可是他们自己做起来却经常出错。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认为这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除了告诫他们要细心以外,家长、老师(甚至他们自己)对这种现象都不在意。举一个例子,初中学生刚学习有理数时,写负数时往往会遗漏负号,当你向他指出时,他立刻就知道是自己错了。人们大都认为这是粗心的原因,殊不知是他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真正接受负数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虽然接受了负数概念(也许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却很“肤浅”,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它的“真正”位置。因为引导学生思想深化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所以对于接受快但肤浅的学生,我们也许更应该留心。除了教育他们不要骄傲(这是由于他们接受快而造成的错误)以外,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养成深思的习惯。(顺便提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深思习惯,如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样,至今都尚未找到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种类型,即接受慢而深刻,在某种意义上它才是最好的一种类型。领会深本是探索一切知识的必要因素,可是他具有这种优越品质而不觉,有时他还为自己接受慢而苦恼,这样他对学业从不掉以轻心,为了克服自己接受慢的缺点,他总是“笨鸟先飞”,这样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又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三种类型的人“天然”地具备了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大部分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来自于他们。据说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都很“笨”,倘若真是这样,这便是上面论述最好佐证。另外的例子是真人真事,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吉伯特(1862—1943),他接受新的思想很慢,但一经接受,在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些思想上,就没有人能和他比拟了。至于第四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在学业上很费力,但他们的成功机率并不比第一、二种类型的人要少,甚至还要大于第二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只要不放弃努力,那么在他艰难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养成一种深刻钻研的禀性,此是“勤能补拙”之谓也,这正是一切在学术上获得成就的人所要必备的主要品质。明末清初的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小时候很愚笨,记性差、反应慢,他对自己所读的书籍很难弄懂,他很苦恼,不过他锲而不舍,经常读书到深夜,由于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他便突飞猛进,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大概就是这种类型人的最好写照。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有成功希望,只不过有的开始要多费点力气而已。“聪明”并不是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人的刻苦和坚忍,而且随着人们的成长,差的类型在不断刻苦努力下,也会迅速朝着最好类型转化,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千真万确的。

二、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切学科中,数学是一门最重要而且最奇怪的学科。它研究的问题似乎虚无飘渺,并不接触现实世界,但却有莫名其妙的大功效。麦克斯韦尔认为,研究问题时首先要引入数学概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方程就是以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狄拉克也认为,应该遵循数学方向前进,因为“正电子”也满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所以他预言“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几十年后人们果然在宇宙射线里发现了它。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的“纤维丛”几何学理论,竟然可以平行移动到杨振林的“规范场”物理理论里,对此杨振林感叹地说: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物理世界,而却能深刻地阐述世界,这真令人惊叹。如今关于物质粒子最新研究的“弦理论”也和数学家丘成桐的微分几何成就有密切关联。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的关系同样也非常密切。就连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最难找到实际用途的数论也在计算机科学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整数质因数分解定理丰富了密码学方法:RSA公钥系统,根据大整数的分解,它采用“公钥”和“私钥”技术。[1]由此可见,在数学上花费时间是值得的。一般人并不喜欢数学,他们或者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数学深奥难懂。在人们心目中,数学里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人们感到数学的结果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没有过人的聪慧是不行的。然而,幸亏事实并非如此,否则我们的数学就不会兴旺到如它目前所示,它早就不会吸引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其实数学是一门融合了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方法的学科,只是在它整理自己的知识时,才采取了“定义”、“定理”和“证明”严格方式,这是为了保证它的结论准确无误所致。但是这并未妨碍人们用其他方式获得数学知识,其实最伟大的数学家在他们思考问题时,都是凭借直观(甚至是最粗糙的直观)前进的,特别是当他们在做划时代事业时,更依赖直觉,甚至有时连逻辑也不顾。这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特别明显。本段叙述直接来自于文献[2]。明白了上面道理,我们建议:要在感性上下功夫,要理解数学精神实质,即要有数学质感。对数学的学习要运用人类一切认知手段,即实验、猜测、直观推理、试错法、合情推理和正统的逻辑推理;对于基本知识要有透彻了解,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对于较难或者很难的题目,应该努力解决它,真正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可以暂时放下,“历史总是带着问题前进的”;对一门数学学科,如果你感到对它的任何一个习题,只要有时间你就可能会做出,即使不会做,但对别人做出的看一眼就会,那么这门学科你就基本过关了,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这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观点。

三、彻底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性。欧氏几何里有一条平行公理:“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引一条直线和它平行”。但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里,很迟才引入平行公设,且叙述很啰唆,并不像上述的那样简练。后人怀疑欧几里德并不想把它作为公理,只是“证不了它”,才不得不把它作为一条公设采用。后来的数学家们跃跃欲试,用各种方法试图证明它,就这样证明了一千多年。不少人采用“反证法”,得出许多奇特结果,可惜他们认为“荒谬”,就匆忙下结论说,他们发现了矛盾从而证实了平行公设。只有高斯、鲍利埃、罗巴切夫斯基和旧观念,即认为“欧氏公理体系是唯一正确的”,彻底决裂,他们发现了非欧几何。高斯惧怕旧观念势力,鲍利埃患得患失,他们都没有发表他们的工作,只有罗巴切夫斯基勇敢地发表了他的成果。[3]同样,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彻底摒弃旧有观念的好例子。旧有观念根植于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很难发现它,更难突破它。诚如一位物理学家说,他花了好几年工夫才真正弄懂相对论,不是由于他知识的缺陷,而是由于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妨碍了他的理解。他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突破旧观念时,坚持彻底性原则的重要性。只要是创造性工作,哪怕是很小的创新,实质上都是在突破我们潜意识里某个旧有观念。希望有所创造的人,对此不可不察。

对思维类型做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就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并且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努力攀登科学的顶峰。

摘要:现今学者对思维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维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思维类型,将四种思维类型与教育方法相结合,给出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特别指出数学思维及其数学学习方法,最后给出创造性思维的彻底性原则。

关键词:思维类型,思维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Michael Sipser.计算理论导引[M].张立昂,黄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健吾.数学思维方法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实施方法和原则 篇8

框架填充墙是建筑师根据建筑功能要求,用于建筑物分隔的一种建筑构件,即结构工程师称为的非结构构件。由于其布置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在使用周期内存在随时被拆除的可能性,这使从结构抗震角度提出的“填充墙均匀、对称(避免出现薄弱层或短柱)的布置原则”很难在工程设计中实现,而只能在主体结构计算时引入人为的周期调整系数,但震害证明这也很难奏效。

由于填充墙为非结构构件,非结构重点研究对象,因此框架填充墙传统的“刚性”连接方法一直延用至今。虽然近年来我国抗震规范根据这类结构的震害提出了“柔性”连接的设计原则,但缺少相应柔性连接的构造措施。而可供选择的连接措施仍为“刚性”的,并且按烈度划分上仍然偏弱。因此存在着该设计原则与构造措施的不足或不协调。从而未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结构特有的地震安全隐患。“填充墙与框架柔性连接,可不计入填充墙的刚度”。这不仅放宽了对填充墙的布置要求,也不需在结构计算时引入周期的调整系数,从而方便了框架(框剪)建筑结构的设计应用。本文根据笔者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符合填充墙柔性连接原则要求的连接构造措施,及其相应的设计方法并作为国家标通图的编制依据。

2 关于框架填充墙柔性连接的讨论

2.1 刚性连接及其危害

传统的框架与填充墙间均采用贴砌和设置拉结筋的措施,即为刚性连接。

刚性连接最大的弊端是柱间填充墙的存在,从局部上改变了框架结构的刚度分布或刚度突变,如形成薄弱层;改变了相应柱子的变形形态,如柱间窗间墙使柱子形成短柱;框架柱与填充墙的相互作用,致使柱的剪压损坏或填充墙的破坏引起构件倒塌等,这也是促使人们想方设法采用柔性连接的重要原因。

2.2 柔性连接的原理

和刚性连接相对应,柔性连接的实质是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填充墙刚度对框架柱变形的影响,从而避免因刚性连接引起的弊端,使结构达到抗震设防安全要求。

柔性连接的方法:

a.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宽度应满足有关规范),填充墙竖向与框架梁应有可靠连接。通过柱、墙间的间隙彻底隔断了墙柱间的互相作用,是最理想的柔性连接方案,也是笔者推荐的方案;

b.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但仍在柱墙间设置水平拉结钢筋,而在竖向与框架梁应有可靠连接。该墙延用了脱开后仍设拉筋的构造,而拉筋的存在使该连接复杂化,拉结筋的影响如何评估需要说明,该法还存在施工程序多、柔性连接效果较(a)逊色。

柔性连接构造(方法)的评估:

a.填充墙材料及连接材料

填充墙:MU5.0砌块,Mb5.0砂浆,f=1.31 MPa,E=1500f;

连接钢筋(水平)及组合柱等钢筋采用HRB335,fy=300 MPa,Es=2.0×105(MPa)。

b.墙、柱间脱开而设有水平连接钢筋的影响的分析假定:由于脱开间隙δ很小,连接钢筋(含水平配筋带)刚度按抗压杆计算:

水平配连接钢筋2Φ6@500 mm,As=1/0.5×2×28=113(mm2),其抗拉压刚度EsAs=2.0×105×113=22 600(k N),墙体的刚度EsAs=1 500×1.31×190×1 000=373 350(k N),,可见对190厚墙体,水平连接钢筋的刚度仅占墙体刚度的6%,即不足10%,其传递的墙体刚度和刚性连接时的刚度相比降低了90%以上。可见其对框架柱的影响可以不计,故称这种连接为柔性连接也是可以接受的。

对填充墙的层高超过4 m时宜在墙高过半或门窗洞顶设置配筋带,其截面高不小于100 mm混凝土C20,钢筋不小于2Ф10。该配筋带的影响如何?令配筋带竖向间距为2.2 m,仍按上述方法计算:

EsAs=2.0×105×2×78.5=31 400(k N)(在δ处断开时取值)

EcAc=2.55×104×100×190=484500(k N)(在δ处不断开时取值)

由上列计算,当水平配筋带在脱开处连续时,其传递的填充墙的刚度已达到近60%。这对框架柱局部影响已经很大;而在δ处断开时的刚度仅为墙体刚度的4%左右,因此在配筋带的设置时宜采用断开的构造。由于δ间隙很小,对配筋带作为水平构造拉结带的作用影响有限。

c.墙顶与梁的连接影响

从原理上讲,与框架柱脱开后的填充墙,就基本上隔断了填充墙刚度对柱的作用和影响。而填充墙与框架梁顶部的连接仅起到将填充墙的惯性力传递到楼屋盖和确保填充墙出平面抗弯能力,特别是大震时的抗倒塌能力的问题。因此允许在该处采用密切结合或脱开一定间隙的作法。这两种作法仅对填充墙的计算简图产生影响。

d.框架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宽度δ,可根据结构地震分析获得,也可按抗震规范规定的层弹性位移角或弹塑性位移角限值采用。其原则是在规定地震作用下,该脱开宽度δ能满足结构大变形情况下,柱和墙之间仍处于分离状态,以消除大震时二者可能接触引起震害。以下给出建议的脱开宽度δ值(每侧),并取δ=20 mm,总宽为2δ=40 mm,按楼层高度3 m、3.5 m、4 m和4.5 m,则相应的层位移角分别为,远大于框架结构弹性层位移的要求,而且处于弹性和弹塑性位移角之间,故有较大的允许结构变形的空间,另外脱开缝隙和处理也为解决两种材料界面难以避免的裂缝问题创造了条件。墙顶与梁脱开(脱开高度可取10 mm~15 mm)也有利于界面间的防裂构造处理。

2.3 小结

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是最好的柔性连接方案宜优先采用;

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但仍有水平拉结筋(网片)时的构造,按规范规定的拉结筋布置要求,考虑该拉结筋的影响后,该连接构造仍可称为柔性连接。但却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一定的材料消耗;

在填充墙高超出4 m时设置的水平配筋带,宜采用在脱开处仅有配筋带纵筋连接的方法,此时配筋带钢筋的影响较小,也符合柔性连接的要求;

按本文提出的脱开宽度δ既能满足规范规定的层位移角的要求,也便于墙、柱界面不同材料的裂缝处理。

3 柔性连接的框架填充墙的内力分析

3.1 填充墙的计算简图(如图1、图2所示)

a.填充墙的计算简图应能反映墙体与框架梁、柱的实际连接构造和墙体自身的构造特点。本文与框架结构柔性连接的填充墙实际为在墙中设有分布的小砌体组合柱(以下简称为组合柱)的填充墙。

b.填充墙与框架柱完全脱开、填充墙与框架梁的连接和填充墙的构造符合本文5.2要求时,可采用下列简化假定,进行墙体出平面的计算:

墙体下端固定、上端铰支并以组合柱距(如图2所示)为计算单元的偏心受压构件;

组合柱间的墙体的内力可按以组合柱为支点的连续板计算。

c.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但仍沿墙体水平灰缝设置拉结筋(网片)并在其他部位按本文5.2要求设置组合柱的填充墙,也可简化为下端固定、侧向和上端为铰支的双向板,进行填充墙出平面内力计算。

3.2 荷载及作用

填充墙所受的风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简称荷载规范)验算围护结构及连接强度时的有关规定取值;

填充墙所受的地震作用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十三章非结构构件的规定采用,但其地震作用除考虑非结构构件等效侧力外,尚应考虑主体结构的楼层相对水平位移差的效应;

荷载效应组合时,地震作用(含层位移引起的作用)可不与静力同时组合,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可不作变形或裂缝验算。

4 柔性连接的框架填充墙的承载力计算

4.1 填充墙的高厚比验算

与框架柱完全脱开的填充墙的计算高度可取H0=1.0H;

与框架柱脱开但仍有水平钢筋连接的填充墙,其计算高度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表5.1.3中刚性方案、带壁柱或周边拉结墙的规定确定;

填充墙的高厚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1节验算。

4.2 填充墙的承载力计算或验算

填充墙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8.2.8条的原则进行承载力计算,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截面受压区按全部有效宽度的砌体截面受压部分计算,即不计组合柱中局部砂浆或混凝土的影响;(2)构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均按大偏心受压计算;(3)截面受压区高度x的最小值不受限制;(4)组合柱之间的墙体可按无筋砌体齿缝受弯构件计算,此时可取砌体弯曲抗拉强度标准值。当配置水平灰缝钢筋网片时,也可按配筋砌体受弯构件计算;(5)填充墙顶部与框架梁间的组合柱的连接钢筋,当需要验算其承载力时,可取该连接钢筋的抗剪强度进行计算。

5 填充墙的连接及构造要求

5.1 与框架柱连接构造方案的选择

宜优先采用填充墙与框架柱完全脱开的构造方案,尤其是处于≥8度设防、建筑场地类别III、IV类及高档装修的框架(含框剪)结构;

对于≤7度设防、建筑场地类别I、II类及中低档装修的框架(含框剪)结构,可采用填充墙与柱脱开但仍有水平钢筋连接的构造方案。

5.2 填充墙中组合柱的类型及布置要求

5.2.1 组合柱的类型

组合柱在砌体中的配筋方式分为I、II和III型,并根据材料供应和填充墙的使用、受力等情况选择。

I型:将受力钢筋设置于墙内,由砌体块材切割或配套规格砌块组砌的槽内。槽宽,单筋(≥Ф10)时为50 mm,双筋(≥2Ф10)时为100 mm,拉筋或箍筋不小于Ф5,其间距在洞口附近为200 mm,其他部位为400 mm,并在槽口附加水平钢筋,其间距不大于400 mm。配筋凹槽应采用1∶2水泥砂浆分层压实(如图3所示);

II型:将受力钢筋设置于砌筑时留出的竖向通缝内。但应在砌筑时同等级砌筑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实,且每侧不少于400 mm范围内设置焊接网片,其竖向间距不大于400 mm。通缝宽度及钢筋设置数量同I型(如图4所示);

III型:将受力钢筋设置于墙的两侧,其位置不受块型限制。但应在砌筑时按规定设置水平拉筋或箍筋,其规格和间距同I型。砌筑中应作好竖向受力钢筋连接固定及箍筋的配合处理。在砌筑完工后,清理钢筋所在部位,并用1∶2水泥砂浆分层压实成活。III型柱适合于较薄的墙体或层高很高的墙体(如图5所示)。

5.2.2 组合柱的布置

填充墙与柱完全脱开时,组合柱应在距填充墙端部、门窗洞口每侧不大于600 mm处及间距约为20倍墙厚,且长度不大于2500 mm的其他部位的墙体中设置组合柱,并根据填充墙的材料情况,建筑或结构功能要求,选择组合柱的类型(图3~5)。

填充墙与框架柱脱开但仍有水平钢筋网片连接时,填充墙与框架连接网片在砌体灰缝中的埋长,6度时不小于500 mm,大于6度时不小于700 mm;但该连接距墙中组合柱的间距宜控制在1500 mm左右,墙体其他部位和组合柱的布置按本条(1)款设置;当考虑夹心墙外叶墙参与受力时,应对通缝附近的空腔用砂浆填实,并附加拉结钢筋(图3~5)。

当填充墙的高度大于4 m,宜在墙半高处或门窗洞口顶设置混凝土配筋带,其截面高度不小于100 mm,钢筋不少于2Ф10,拉筋ФR5@300,该钢筋应与两端的框架柱(含框剪)有可靠的锚固。

填充墙的顶部向下第一皮砌体灰缝内应设置一道2Фb4通长焊接网片。

组合柱的竖向钢筋由计算确定,但不宜小于Ф10。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 d,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10 d(d为钢筋直径)。组合柱的砂浆层应采用1∶2水泥砂浆分层成型,纵向钢筋的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 mm。组合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见图6。

5.3 填充墙的防裂措施

a.应根据地域情况、块材类别、性能、墙体所在的位置(内墙或外墙)、开洞,以及连接构造类别确定适合的防裂措施。

b.外包式外围护墙宜按下列情况设置温度伸缩缝或控制缝。

外墙贴高效保温隔热材料(含板材)时,伸缩缝的间距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的规定执行,但应与主体结构的伸缩缝或防震缝相协调。

采用干缩性较大的非烧结类块材的墙体,宜在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非夹心保温墙时,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8 m;夹心保温墙(含保温砌块墙)的外叶的控制缝间距宜按6 m~8 m长度设置。当外墙面抹灰或罩面时,宜按3 m~4 m设置分格缝,分格缝应采用弹性防水材料处理。

c.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梁间的缝、控制缝等,应根据设置部位,使用要求选择填缝材料。如玻璃棉毡、矿棉毡、低密度EPS、XPS或聚氨酯发泡填充材料等,并采用硅酮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处理。

d.当非外包填充墙且采用干缩性较大的非烧结类块材的墙长超过6 m时,在墙体上部1/3高度范围内设置不小于2φb4的通长焊接网片,其竖向间距不大于600 mm。当采用焊接网片连接的夹心保温墙时,则不需另设。

5.4 填充墙的砌体材料要求

砖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0,轻骨料混凝土砌块不宜低于MU3.5。低于MU3.5的砌块应采用烧结陶粒混凝土砌块,并不得掺加其他类型轻骨料,密度不应大于800 kg/m3,对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3.5;

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Mb5、Ms5);

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及潮湿的房间的砌体,其块体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采用。

6 填充墙计算例题

6.1 计算条件和数据

设有一RC框剪结构,高60 m,层高H=4 m,柱距5.5 m,不开洞,基本风压为W0=0.6 k N/m2,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采用与框架柱脱开的柔性连接的混凝土砌块填充墙,脱开宽度每侧取20 mm;

组合柱布置在填充墙和柱中间的墙内;

填充墙采用轻质复合保温砌块,内叶墙有效厚度为190 mm,考虑装饰后的综合容重为1.46 k N/m2;

填充墙材料:砌块MU5.0,砂浆Mb5.0,取f=1.31 MPa,fv=0.06 MPa,ftm=0.08 MPa,ftm、K=0.12 MPa,组合柱钢筋采用HRB400,fy=360 MPa,fyv=180 MPa。

6.2 静力计算

a.风荷载作用下填充墙风压体型系数,按GB50009-2001(2006年版)7.3.1、7.3.3条,负风压取-1.0,地面粗糙度取B。

b.风荷载标准值按公式计算(符号见GB 50009的规定),ωk=βgzμs1μzW0,其中取βgz=1.0,μsl=-1.0,W0=0.6 k N/m2,代入后得Wk=-1.0μzω0,Wd=1.4Wk。查GB50009表7.2.1,μz=1.77,则Wk=-1.77×0.6=1.06(k N/m2),Wd=1.4Wk=1.49(k N/m2)。

c.填充墙的内力计算(如图7所示)

填充墙按下端固定上端铰支的偏压构件计算,其风弯矩底部最大MW=1/8q H2,q=b Wd,b=2.5 m,代入得MW=1/8×2.5×1.49×42=7.45(k N·m);

墙体轴力:N=γb H=1.46×2.5×4=14.6(k N)

d.填充墙承载力计算(如图8所示)

偏心受压填充墙正截面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简化计算:

按N=f bx,则,,取eα=0,αs=α's=30 mm,h=190≈200 mm,h0对Ⅰ、Ⅱ型柱,取h0=h-30,对Ⅲ型柱h0=h;eN=510+(200/2-0)=610 mm;e'N=510-(200/2-30)=440 mm。

填充墙组合柱受力钢筋按下式计算:

对III型柱出墙面的组合柱:

对I、II型柱出墙面的组合柱:

本例按(7),将上列参数代入,选用单筋组合柱,钢筋1Φ14,As=153.9 mm2,实际也可选用1Φ12,As=113.1 mm2,相差约10%尚可。

填充墙底部抗剪验算:

允许通缝抗剪承载力[Qν]=bhfν=2500×200×0.6=30(k N)>Qw1。

墙顶组合柱钢筋承载力验算:

考虑缝隙δ=10 mm~15 mm很小,按钢筋受剪计算,并考虑两根钢筋受剪折减系数为0.9,钢筋[Qsν]=0.9fyvAs=0.9×180×113.1=18.3(k N)>Qw2。

填充墙组合柱间墙体承载力验算:

柱间墙体以柱为支点的多跨板,考虑简化和可靠起见,取M=1/10qb2,其中q=Wd=1.49(k N/m)(按每延米计),代入M=1/10×1.49×2.52=0.93(k N/m)。

按墙体沿齿缝弯曲抗拉强度验算:

按GB 50003-2011第5.4.1,[M]=ftmW,W=1/6bh2,其中b=2500 mm,h=200 mm,ftm=0.8 mm,代入后[M]=0.08×1/6×2500×2002=1.33(k N/m),实际在强风作用条件下,因作用时间短,故当风弯矩更大而按齿缝弯曲抗拉强度设计值不足时,可采用其标准值ftm,此时[Mk]=ftmW=2.0(k N/m)>M。由此可见这项验算一般情况下可省略。

6.3 抗震验算

按本文3.2要求计算地震作用,即等效均布侧力和由层位移差引起的作用效应之和。

采用等效侧力法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Fk=γηζ1ζ2αmaxG,按GB 50011说明式中系数取值如下:

γ=1.0,η=0.9,ζ1一般情况取1.0,顶部柔性连接取1.5;

ζ2—位置系数,建筑顶点取2,底部取,沿楼高线性分布;当计算值小于1.0时取1.0,本计算取ζ2=2.0;

G—为非结构构件的质量,取G=1.46 k N/m2,αmax=0.16;将上列参数带入得:Fk=1×0.9×1.5×2.0×0.16×1.46=0.63(k N/m2)。

作用效应:

底部最大弯矩:Mα=1/8q H2,q=b Fk,H=4 m,代入得:

由结构层位移引起的内力可按GB 50011表5.5.1取值,对框架结构。计算简图同静力,即墙下端固接,上端铰支(如图9所示)。则,按GB 50003表3.2.5-1,得:

地震作用下内力的组合,主要包括由等效侧力引起的弯矩,和楼层侧移引起的弯矩的组合问题。在此应特别引起注意:由于无筋砌体变形能力差,试验表明当轴向力的偏心距e>0.6y时砌体构件的受拉侧就出现裂缝。因此GB 50003-2001规定,受压构件的偏心距e不应大于0.6y,而e>0.6y的构件则应采用配筋砌体构件。众所周知,构件开裂后其刚度会显著下降,变形增大,也因此大大降低了地震反应。这就是国内外抗震规范普遍采用的结构刚度折减方法,即用结构反应系数C表述。我国抗震规范GB 50011-2010中7.2.5规定,对底框抗震墙的有效刚度调整如下:混凝土或配筋砌块抗震墙取0.3,约束砌体或小砌块抗震墙取0.2。

针对本例,在MB1作用下,偏心距,说明墙体已经开裂;

在MB2作用下,即在Δ=H/550作用下,其偏心距,但是按照地震作用(MB1、MB2)应该认为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在计算MB2时,应对墙体刚度进行折减,或对MB2进行折减,考虑到砌块填充墙出平面为沿通缝抗弯,其受力状态更是不利,也越易开裂,故取其折减系数γc=0.2。因此组合后的地震作用内力,可采用:

按抗震规范GB 50011中5.4.1条,得γEh=1.3,γER=1.0,并按(7)式

配Ф12,As=113 mm,基本同静力。

6.4 计算例题小结

针对本例高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当风载标准值Wk≥0.6 k N/m2,加之高度≥60 m条件下,即使设防烈度为8度,填充墙的承载力仍由静力控制。

应考虑填充墙在规定的地震作用下不可避免的砌体裂缝开展引起的刚度降低,并从以下因素考虑:

砌体的抗拉强度非常低,而且均由砌体灰缝砂浆的粘结强度控制,其中沿通缝弯曲抗拉强度最低。按填充墙常用的砂浆强度等级M5与C15混凝土对比,前者为后者的5.5%或后者为前者的18.2倍。由此可见这种墙体在很小的偏心力作用下会产生裂缝,即使配筋后也难以控制砌体不产生裂缝。这也是砌体规范为什么要规定无筋砌体构件最大允许偏心距的主要原因;

按抗震设计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除特别要求的结构外,均按结构的弹塑性刚度或开裂刚度进行地震作用分析,并以结构系数C对刚度进行折减。如我国抗震规范GB 50011中7.2.5条底框抗震墙房屋中抗震墙的有效刚度取值,对混凝土或配筋小砌块墙体可取折减系数0.3,对约束砌体或小砌块砌体抗震墙可取折减系数0.2。

按GB 50011中13.2.4的规定,非结构构件相邻楼层的相对水平位移可按5.5.1的规定取值。按表5.5.1中的框架和框剪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θc]分别为。按此要求确定砌体填充墙的变形时,填充墙早已开裂了。因此应对其刚度进行折减后再计算其层间变形差引起的内力。这样才更符合抗震设防计算假定做到合理地既不低估也不高估该项作用效应。

正如在本文提到过的那样,尽管我国抗震规范GB 50011中第十三章非结构构件给出了填充墙柔性连接的设计原则,但在具体连接构造措施要求上却仍属于刚性连接,使设计原则与构造措施脱节,另外在考虑非结构构件相邻层位移计算时,也未提及采用何种刚度(弹性刚度还是弹塑性刚度),这也使这种构件的设计计算难以操作。同时GB 50011中5.5.1规定的弹性层位移角限值,对砌体填充墙也并不太适合。因此时的砌体填充墙早已进入开裂的弹塑性阶段了。

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篇9

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把体质投资和智力投资同样看着是一项发展科学, 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长远措施。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 体质投资更有其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都想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方式, 以提高身体素质, 改善生活质量, 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身体适应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不生病, 只有当人们保持充沛的精力, 良好的情绪, 健壮的体魄, 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去从事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说他有一个良好的身体适应。

体育锻炼是提高人体机能, 增强人体适应能力的有效手段。人类的发展进化已有上百万年历史。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而演化至今的。在近百年时间里, 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 机器生产代替了大多数体力劳力。有专家指出, 一百年前人类全部工作的94%是由肌肉活动完成的, 而今天不到1%。不难想像, 高度的精神紧张不断代替高度的肌肉紧张 (即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 已退步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特点。生物学法则是“用进度退”。体力劳动成分的降低, 会使人体新陈代谢降低, 肌肉萎缩, 肌力下降, 骨质疏松缺钙, 造成各器官功能的自然衰退, 尤其是心肺功能的下降,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因此, 采用非生产方式的体育锻炼, 已成为一种提高人体机能的有效手段。人的活动与器官功能不平衡, 就会使相应的某些疾病剧增, 如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力量和美, 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也给人们以美的感受。体育锻炼不仅能发掘人体生理潜能, 而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提高人们健康水平, 塑造健美体魄, 去适应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贵在坚持。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最明智的体质投资的手段。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工作精力更充沛, 精神情绪更饱满, 生活更富有激情, 意志刚毅, 形体优美, 人格更完善, 更能适应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 去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 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 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

1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1.1 循序渐进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刺激, 一种负荷作用于身体, 引起人体的适应, 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逐渐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身体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运动速度由慢到快, 动作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这样, 才能使机体有一个适应过程。否则, 可能引起严重不适的运动反应, 导致运动损伤, 甚至引起运动性疾病。

1.2 持之以恒

人体对运动的适应, 运动引起体质的增强, 健康水平的提高, 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 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如果体育锻炼不能持之以恒, 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超量恢复积累的效应会逐渐消退, 掌握的动作技能会消退, 增强了的内脏功能也会消退, 身体素质下降, 达不到锻炼目的。

1.3 准备活动

做好体育锻炼的准备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准备活动的作用主要是有利于克服人体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以适应运动, 准备活动有利于升高体温, 克服肌肉的粘滞性, 避免运动中软组织损伤, 准备活动也能促进汗腺分泌, 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 复习动作技能, 加强新陈代谢, 使身体尽快适应运动的需要。

1.4 个别对待

体育锻炼时应根据年龄大小、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状况、心肺功能水平、身体健康情况以及训练水平的不同, 科学合理选择运动项目、适度的运动量和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

1.5 全面锻炼

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多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性等多方面素质。不同的锻炼方式对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是不同的, 体育锻炼应坚持全面锻炼原则, 使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各器官结构功能均衡提高。

1.6 注意安全

体育锻炼中应特别重视安全。锻炼中注意服装卫生、场地卫生、器材卫生, 根据天气情况变化、个人健康状况去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量, 避免运动损伤、运动疾病和意外发生。

2 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应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身体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辅之以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指运动中能摄入充足的氧气, 能量供应通过有氧氧化获得, 有氧运动持续时间长, 运动强度较低, 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不太大,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能满足每分钟人体需氧量的供给。如长时间大肌肉周期性、有节奏的运动, 包括跑步、游泳、划船、滑雪, 自行车运动等。这类运动能显著增强人体心肺功能, 提高耐力素质和健康水平。无氧运动指运动强度大, 能量供应是在缺氧的情况下, 通过糖的无氧氧化获得的, 从而在体内欠下氧债, 主要为短跑和中跑这类典型的速度和速度耐力项目。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最主要是掌握好运动量。运动量过小, 达不到锻炼目的, 运动量过大, 又可能造成运动创伤, 引起运动性疾病或损害健康。适宜的运动量是增强体质的关键。运动量是由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因素决定的。

2.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决定身体素质增强的首要关键性因素。有多种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 (心率测量可作为衡量运动强度的常用的重要指标) , 一般人最适宜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年龄) ×80%。健康程度差者的运动强度 (次/分) = (170-年龄) 。比如, 一个健康的20岁的人, 他的运动强度 (次/分) = (220-20) ×80%, 也就说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心率不能超过160次/分。

2.2 运动时间

运动量与运动时间成正相关。青壮年强度应大一些, 时间应长一些。有专家认为最短时间应在5分钟以上才有效, 锻炼时间一般应为15分钟至60分钟才能达到充分的锻炼效果。年老体强者, 强度应小, 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2.3 运动频率

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运动量与运动频呈正相关。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全民健身方案中, 运动频率是每周锻炼3~5次, 运动时间15~60分钟, 最大强度为最高心率的60%~90%。最高心率为220减年龄。

当然, 判断运动量是否得当, 应当进行自我监督。如观察主观感觉变化, 测量脉搏, 观察其他生理指标, 如体重变化, 排汗量情况, 运动成绩变化等。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2]鲍恩荣.大众体育指南.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3]曲绵域.运动医学.上海科学出版社, 1983.

班级情境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篇10

1、师表性原则

班主任的为人师表不仅影响着全班学生的言行, 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情感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通常情况下, 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 更会看老师怎么做。所以, 作为班主任, 要时时在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班主任要做惜时守信的模范;对待学生应平等相待, 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做到感情丰富, 情绪稳定;要有一种亲和力,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通常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到班级的班风学风班貌上, 正所谓“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2、客观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应从变化的客观出发, 防止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等都不一样。所以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注意调查研究, 掌握第一手资料, 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公平公正性原则

班主任在工作时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处理每一件事都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绝不能分亲疏和感情用事。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 切忌讽刺、挖苦、谩骂, 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4、民主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上, 班主任和学生应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要真心实意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与学生交朋友,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 并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作为班主任, 在育人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 不要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

二、班级情境教育的艺术

1、情感育人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求班主任要学会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多帮助,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会对班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关心, 他们便会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 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培养良好的班风。因此, 情感育人法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方法。

2、激情渲染法

激情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自信的洋溢, 传递出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拥有了激情, 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将得到增强。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 多多鼓励, 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满激情。

3、心境疏导法

班主任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和疏导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班里有位学生, 平时性格开朗, 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变得有些垂头伤气, 而且还经常上课迟到。课间, 我就把该生叫到办公室, 问他原因, 他低头不语, 于是当着很多老师的面我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 此时的他不但不说, 反而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当时差一点“发火”, 但忍了忍, 心想他是不是还有其他隐情不便在众人面前说。于是我就让他先进教室上课。大课间休息时, 我和他单独地进行了谈话, 得知近期他爸爸在外打工, 妈妈因病住了院, 姐姐又忙于即将到来的高考, 家中无人照看住院的妈妈, 因此而影响了学习。为此, 放学后我及时到他家里了解, 情况属实。并且在医院当着她妈妈的面对他前期在班里的表现和成绩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也客观地说明了近期的存在的问题, 对他的今后提出了一些希望。并告诉他今后有困难时应及时给老师讲, 老师和同学们会给你帮助的, 不要埋在心里, 影响情绪而耽误学习。第二天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一切恢复正常, 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去, 到了期末考试总成绩就进了班里的前三名。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我们的教育他才能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多一些, 对路了, 教育才会有效果。

4、换位移情法

班主任在工作时, 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看待, 要理解学生,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换位思考, 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 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 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 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不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简单的管理和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般被学生所接受。这样, 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善用“换位移情法”。

报纸图片的选择原则和处理方法 篇11

报纸图片的选择

报纸图片分照片、网上图片和图表(图形)3种,在此笔者将分别介绍如何选择。

1.照片

现在报社摄影记者大多配备数码相机,对数码照片的要求主要有:①色彩鲜艳、丰富、准确、逼真、无太大色偏;②层次分明,清晰度好,不虚不毛;③反差适中,层次分布均匀。有时候报社通讯员会拿冲洗出来的传统照片投稿,对其要求还要加上:照片无划伤、手印、灰尘、折痕等,而且要尽量使用无光相纸(不要有各种纹路)。

2.网络图片

网络上有海量图片,但绝对不能随意拿来就用。这是因为网络上很多图片精度不够,印刷后不清晰,甚至会出现马赛克等问题。因此,在网络上选择图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图片文件大小至少为20KB,且最好原大使用(分辨率改为200dpi后,如果因版面需求一定要放大,放大率也不要超过120%),以免后期印刷时出现印刷质量差等问题;②尽量选择一些反差大的图片,一些层次过于丰富的图片在报纸印刷上是无法表现出效果的,如一些落日余晖的图片;③在网络上选择人物图片时,要选择全景或中景图片,少用特写图片,这是因为读者对报纸上的人物脸部很敏感,相应地要求人物脸部特写图片的层次、清晰度要很高,而网络上图片一般较小,根本无法表达脸部丰富的层次,因此印刷后脸部色彩将是一块块的,很容易让读者感到印刷质量不够好,而一些全景或中景人物图片的脸部相对较小,读者也就更关注人物的动作,从而忽略一些细节。

3.图表(图形)

图表(图形)表现内容比较直观,报社编辑很喜欢用。但是图表(图形)中的文字如果是图片格式,印刷后质量会较差,特别是在网络上下载的图表(图形),文字大多会出现锯齿。如果一定要用图表(图形),建议编辑要求图像处理人员将文字去掉,在排版时将文字做成文字块重新植入到图片中。如果是编辑自己制作的图表(图形),建议内文用粗体字并加粗,以减少断笔现象。

此外,如果图片为二次原稿,最好第一次印刷时其加网线数在150线/英寸以上,且再次印刷时不要放大;对于线条画原稿最好是最初的墨稿,而不是复印件。需要指出的是,要达到以上要求,除了图像处理人员要注意以外,报社编辑记者必须全力配合,这样才能整体提高报纸图片质量。

报纸图片的处理

在处理报纸图片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选择显示器

处理图片时,最好在专业显示器上进行,并对显示器进行校正。如果没有专业显示器,最好指定专人专机进行图片处理,这样图像处理人员在处理好图片后,可以根据印刷效果及时调整显示器,从而把图片处理得最合理。

2.用RGB模式处理彩色图片

图片处理往往要经过许多过程,例如可能要将几个图片中的内容组合在一起,由于各组成部分的原色调不可能相同,因此还需要对组合后的图片进行调整。但不论如何调整,图像处理人员都应该尽可能使画面具有真实而丰富的细节。由于RGB模式是所有基于光学原理的设备所采用的色彩模式,其色域范围比CMYK模式要大得多,因此,如果以RGB模式处理图片,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图片将会得到更大的色彩空间和更细微多变的效果。虽然图片最终仍会转成CMYK模式并且肯定会有色彩损失,但总比一开始就让图片色彩丢失好得多。

3.调整图片清晰度

在调整图片时,锐化是提高图像清晰度的最有效手段。与高档印刷相比,县报由于印刷条件有限,印刷时网点增大率高、加网线数较低,因此较大的锐化值有利于提高图片清晰度。根据笔者经验,一般可调至屏幕效果微过时即可。从加网角度来看,锐化还有助于消除由加网导致的图片层次损失。从这点上看,锐化是印前处理的必要步骤。锐化程度和图片类型、缩放倍率有关,通常人物类图片锐化程度要小一些,风景类则可以大一些。一般来说,图片越大,锐化程度也越大;放大倍数越大,锐化程度也要越大。

4.调整图片层次

层次调整的目标首先要满足印刷要求,应根据报纸印刷网点增大率高的特点,对网点大小进行补偿,并将主要层次集中在中间区域,即网点大小为20%~60%的视觉敏感区。在进行层次调整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使原稿的阶调最大限度地与印刷所能再现的阶调相对应,以使印刷后的图片清晰、真实;②要根据原稿内容及层次分布情况,保证重要部位阶调的准确,如衣服、脸部等;③注意调整极高光或极暗调的层次,避免大面积绝网,一般将阶调范围控制在2%~95%。

5.调整图片色彩

调整图片色彩时,应主要纠正由原稿或扫描所造成的色偏,保证主体部位的颜色准确,对颜色的判断应以信息板显示数据为准,而不能仅靠屏幕显示效果。此外要牢记,新闻纸有3%~5%的灰度,因此最好将打样样张与数字文件进行对照校色。

6.将图片的RGB模式转换成CMYK模式

印刷要求的图片色彩模式必须为CMYK模式,因此在制版前,需要对图片色彩模式进行转换。需要注意的是,转换图片色彩模式时图片会发生一些色彩变化,CMYK模式的图片要比RGB模式的图片暗一些,因此转换后应先观察一下图片,确认无偏色后方可输出。若认为不满意,应立即取消此次色彩模式的转换,重新调整,绝对不可将其通过色彩转换再转回RGB模式,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色彩损失。

浅谈语音教学原则和方法 篇12

1 先听音, 后开口, 听清楚、发音准

先听音、后开口, 听清楚、发音准是语音教学的基本步骤。听作为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 在不同教学阶段或层次有不同目的和方式。

(1) 模仿性的听。在以模仿为目的的听音中, 教师可以用“疯狂英语”的“三最英语”短文录音带, 也可以自己读, 要求学生静静听, 然后模仿。

(2) 辨音性的听。在以辨音为目的的听音中, 要求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比较和区别上。可以先给学生听两组音, 让学生辨别哪一组发的是哪个音, 也可以把音标写在黑板上, 读一个句子或者一组单词, 让学生指出含有该音的词。

听音在语音教学中十分重要, 要尽量多安排机会或进行短时间、高频率的听音练习。

2 严格要求与适当宽容结合

语音教学中, 巧妙地将严格要求与适当宽容结合, 教学会更加轻松, 更加有效。

(1) 严格要求。就语音的整个教学过程而言, 对学生听音、辨音、模仿发音的态度和表现要严格要求。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听和发音练习, 耳、口、心启动, 并养成习惯。

(2) 适当宽容[2]。个人语音条件存在客观差异, 在具体语音练习中, 教师应坚持“适当宽容”理念。在语音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发音, 直到学生发音正确为止, 从而消耗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然而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对语音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语音学习不是一下子完成的, 而是呈线状发展完善的, 每个人的发展曲线都不尽相同。个人发音是否正确、标准,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语音教学过于严格, 就会白白浪费时间。

3 语音层次教学与语流层次教学结合

(1) 语音层次。语音层次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音和语调的简单标准或机械性标准。入学阶段语音教学主要是这一层次的教学, 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模仿为主[3]。

(2) 语流层次。语流层次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音和语调的变化规则或交际规则。这种规则属于交际语言学内容, 反映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的人在不同交际场合和不同社会关系中使用语言的自然变化。这时, 语音和语调同语义合为一体, 人们所听所说的不是单个的清清楚楚的词和句, 而是一连串的语流。这一层次的语音教学应由语义入手, 音义结合, 在情景和功能背景下进行训练, 使学生把握语音语调变化规律, 创造性地进行练习。这一层次的语音训练可以和朗读、会话结合, 使其相互促进。笔者以句重音教学为例, 说明层次的划分:

句重音语音层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的重音规则, 即英语句子重音一般落在实意词上, 单音节介词和其他虚词一般没有重音。语流层次教学要说明重音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说话人的感情和意向迁移的。例如:How'are you?Fine andhow are'you?

语音教学得法, 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真实交际环境, 改变英语学习中僵化、呆板的思维方式。

4 模仿练习与规则掌握结合

(1) 模仿练习。模仿练习是第一性的, 掌握规律则是模仿的深化和简化。模仿的前提是示范。无论是单音还是语调, 示范都要力求具有对比性, 如:[覸][e][藿] (高低、中前对比) 。

Is the pen his?Yes, it’s his. (升调、降调对比)

对比示范可以突出所要重点示范的项目, 应连续重复几次, 可先慢后快, 也可相反。模仿要先个别后集体, 高声与低声交替。

(2) 规则掌握。规则显示单独的音与其他音、单独的语调与其他语调的联系, 即在共性中突出个性, 把未知未学的音调和已知已学的联系起来, 突出新知识点、难点、重点。因此, 规则实际上是对示范与模仿的解释, 它化复杂为简单, 化难为易。元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关系图表、辅音分类图表等, 都属于规则范畴, 而单词读音规则可以说是语音教学的核心规则。

5 单音、单词、词组、句子结合

语音教学虽然重点是语音, 但不能“就音论音”。那样, 既不符合统筹原则, 也不能练好发音。单音要在词和句子中反反复复地“钻进去、跳出来”, 不断尝试, 不断纠正, 不断体会, 才能达到“定型”[4]。

要想单音、单词、词组、句子结合, 就要把例词、例句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来使用。在语音教学阶段, 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上百个例词、成组的对话, 背诵尽可能多的诗歌短文。

6 集体活动与个别活动结合

进行大班语音教学时, 集体活动是必要的。为防止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有口无心”或“无口无心”, 就要“齐唱”与“独唱”结合、穿插进行。在进行个别对话活动时, 教师要巡回检查、辅导, 并指导学生互查、互相纠正。集体练习活动结束后, 一定要对个别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以督促全体学生认真练习。

摘要: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起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对语音重视不够, 影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就语音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语音教学,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马承, 孙亦丽.英语语音入门自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3]国内部分期刊外语教学法文章索引 (1978—1982) [J].外语界, 1983 (4) :18-20.

上一篇:后冷却器下一篇: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