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实施(精选12篇)
方法与实施 篇1
为了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扩大区域优质教学资源, 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南昌市西湖区各校以“合作研修”为载体, 开展了系列校本教研活动。主要途径有:合作备课、合作教学与合作反思。由传统的个体备课发展为群体的合作备课;由简单的听课、评课发展为有组织的合作教学;由强制性的个体反思发展为自觉性的合作反思。教师在合作互助、互学共长中开阔了专业视野, 拓宽了成长路径, 提升了课程实施能力。我作为区数学课改实验组成员, 在合作研修中有不少收获与思考, 现将实施方法总结如下。
一、合作备课由内至外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以往备课时教师主要依靠教参和教案, 教师只和文本对话, 同伴之间很少交流。为使备课有效, 应纵向加强学科交流, 开展集体备课, 横向引入优质资源, 开展高位研修。
1. 集体备课互助
在校本研修理念的启动下, 同伴携手, 合作备课, 已成为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教师开始正视并研究自己同伴的教学智慧, 以坦诚的心态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校领导也积极为全体教师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备课的交流环境, 使备课真正成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互学互助活动。为了使备课活动卓有成效, 我们采取了“n-1”的备课模式, 把教材由深至浅、由难至易、由整体至细节逐步解析。实施方法是:先由区教研室分学科、分年级为教师整体解析教材;再由学校备课组分单元研讨教材重难点、教法学情等;最后再由教师个人完成课时教学预案。“n-1”的备课模式, 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了教学内容, 找到了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为教师从宏观上理解好教材、从微观上驾驭好教材奠定了基础。
每册教材的总复习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针对这一部分内容, 由区在学期末分年级开展复习大备课, 解读复习内容, 帮老师厘清复习脉络, 拎出复习重难点, 提出复习建议。学校备课组再分块研讨, 最后教师根据各班学情制订复习方案。合作备课使教师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2. 联片互动互补
致力于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由于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客观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教学上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别既是差异, 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这种资源, 可以引发同伴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教学对教学的切磋, 使教师群体信息畅通, 资源共享, 相互激励,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 我区开展了“联片互动”链式校本研修活动。把区域内各校划分为几个片区, 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由链头学校组织片区各校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使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互补。
在扎实的“联片互动”研修活动中, 成长了一批市、区级名师, 他们成为合作研修的骨干力量。为使名师资源得以辐射, 在区域网站开设了西湖区名师工作站, 在区域内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让名师帮扶、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也推动名师自身不断前行。互助、互补的研修形式, 拓宽了研修路径, 推进了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 高位研修给力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为了切实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 不使区域的同伴互助活动水平在同一个层次上徘徊, 我们采取了对内丰富研修形式, 对外选择“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业内省、市知名专家指导、讲课;派教师分层、分批参加学习和培训, 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由内至外的研修方式更新了教师理念, 激活了教师思维。我们区数学课改实验组全体成员都参加
了首轮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 如今他们都活跃在课改一线, 有的已成为市、区级专家, 还经常给其他地区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二、合作教学由同转异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方式, 课堂教学的优劣决定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信念。许多优秀的教师正是在课堂教学的“摸爬滚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因此,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就必须立足课堂, 引导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为使课堂教学有价值, 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量, 将教师分为不同层次进行修炼: (1) 骨干教师上导向课; (2) 青年教师上打磨课; (3) 各备课组把单一的上课、评课整合为各团队间的合作教学。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学, 力图让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和提高。
1. 骨干教师“一课一导”
在教学中首先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 充分调动学校优势资源, 让骨干教师率先引领。区级名师每年都要给教师们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或在校内、或在校外, 让名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给青年教师一个正确的导向, 同时也使名师日益成熟。
2. 青年教师“一课两上”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 有活力、可塑性强。区每年都要组织新教师参加岗位培训, 学校也会定期开展相应的新教师业务培训, 找骨干教师师徒结对。针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在教学中采取了“一课两上”的教学模式, 由青年教师自己独立备好“第一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结对的师傅和听课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反思后再备好“第二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再进行点评和反思。在磨课中教师能找到自己的弱势, 提炼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方式, 加快成长步伐。
3. 专题交流“同课异构”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材, 如“数学广角”“统计”“估算”等内容, 各备课组间开展专题交流, 进行“同课异构”。采取了“X+Y”的教学模式, 即各组同做一个课题, 由小组合作备课, 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 进行上课、说课和评课。教师们都说, “同课异构”给他们的触动最大。在“同课异构”中, 教学由求同转向求异, 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构建使课堂呈现多元化, 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学意境。
三、合作反思承前启后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 只知教书, 而不知反省和梳理, 就不能真正获得专业成长。在研修中, 我们既要教师学会个体反思, 写课后反思;也要教师学会合作反思, 与同伴交流思想, 以问题带动课题研究。这样, 反思不仅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 也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老师们在反思之路上不断领悟、前行。
1. 课后反思出新
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经常并自觉地对发生在身边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录, 这是课改以来教师逐渐养成的一种专业成长方式。学校引导教师坚持将教学中的成功、遗憾、分析和策略等心路历程记录在册, 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提高。学期结束后把教案和反思保存下来, 与同伴分享。循环往复, 不断积累, 教师获得教学灵感, 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反思中, 教师们“新我”不断超越“旧我”, 正如涓流, 点滴汇聚, 终成大海。
2. 主题沙龙解惑
为了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 研讨一些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教学问题, 学校还开展了以主题沙龙为形式的研修活动。针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开展了“课例评点”“预设与生成”“导入与总结”“精彩一览”“遗憾追寻”“名师赏析”“生活与应用”“学困生的原因分析与策略”等主题活动。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与同伴对辩中进行思想碰撞, 解析教学困惑, 使教师通过主题沙龙, 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丰富经验、积淀智慧、提升素养。
3. 课题研究求解
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科研兴校”已成为强校和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战略。教师们以广阔的教学实践为背景, 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取问题, 提出假设, 着手验证, 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 教师们常对情境创设、教材资源整合、教学评价语言、课堂上产生的意外及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问题感到棘手, 不知该怎样处理。针对这些教学实际, 拟定一些小课题, 分组进行研究和实验。让老师带着问题观察、研究, 发现、总结, 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的两者并轨, 使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
合作研修活动的开展, 提升了教师课程建设的理念, 增强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促进了一批又一批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不少教师已成为课改的生力军, 一些区级名师已成长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近年来我区有多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 获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大奖。我区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多次向省、市内外同仁进行开放和观摩。
课改十年, 作为实验组成员, 我们在合作研修中得到了成长, 并深切感受到了合作研修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它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 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撞始发灵光。合作研修激发教师成长, 给予教师力量, 使教师得到释放。教育与生命同行, 激情与智慧同在, 我相信, 只要不断创新就能不断前行。筻
方法与实施 篇2
提高有效教学、为学习减负增效,一直是体育课堂教学不懈追求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正如修建一幢大厦前需对其进行详尽的设计一样,体育教师在课前也要对教学技能与课堂学习进行设计,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体育课堂教学既有共性的合作学习、又有个性的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正如叶澜老师所言:“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本研究在三地九校的持续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有以下五种课堂教学方法,适配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设计的“时效”与“有效”的情境,助力广大教师“建构意义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与策略。
1、体育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组织与适配体育教学技能与课堂设计,会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特性,技能是在练习中成长的。据此认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练习性原则:一是围绕认知发生的顺序性和逻辑性进行“同化、顺应与平衡”的构建,准确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教学适配”。大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中有三个学习区域(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可燃犀学习愿望,形成学习能力;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受认知变量(短时记忆、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制约,对此掌握利用可提高体育学习活动的定向认知能量与认知功用。正如维果茨基所言,“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创造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唤醒内部的多种发展过程。”[2]二是要立足于教为学的策略构建。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体现出“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学习自由度”的教学策略。要清醒地避免学生是原料,输入―――输出(产出)的传统教学模式。恰如赞可夫指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3]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体现出教学的内容性、组织性和负荷性的三个螺旋上升递进,又要掌握好学习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有效性飞跃的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实验证明,有趣形象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更能引起学习发生,多种类型、多种感官的协同记忆可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苏霍姆斯基说:“建立学习跟知识之间的和谐,是学校面临的最重要的实际和理论问题之一”。
2、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实施
围绕上述原则,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五种练习进行构建。第一种练习―――着眼于理解的练习。
由于体育是一种习得性技能,重练习、重形态、重经验,初始的学习易于枯燥。围绕这一特点,该阶段练习要立足为学习者提供“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诱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悟“收获”,通过建立起一种感性的经验收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正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刺激(环境),以使学生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作出正确的、教师期望的反应(行为),为此,教师对刺激(环境)的调控,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避免或剔除消极泛化环境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5]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的直观顿悟与试错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桑代克三大定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该阶段教学的形式,是教师配合示范动作,先讲粗大的动作要领,然后在学习者建立感性后,再讲精细的动作要领。通过加大练习密度与次数牢固动作技能,每次练习之后,教师应及时分析、评价和强化(如赞赏),反馈学生了解其练习的结果,使其减少错误,尽快形成正确知识技能的可循环。
此方法的应用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给力知识的可理解性,如运用认知学习理论的“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习者建立同化图式。燃犀“为学习而设计”,“为理解时刻而教”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减少学习障碍,助力学习者为下一步学习循环增添动机。
第二,博怀锐识各种教学理论与适用,使学习者对所授技能有充分的感受,才能产生清晰的学习循环。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针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负荷的流程步骤要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性、生理活动性相符合。即:让学生经由单一的直悟模仿的试错练习一步步转入有效能的归纳性学习。
(2)因材施教、关注“学习者自由度”,积极注意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让其因困难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第二种练习―――归纳性练习
该练习主要是让学生由单一模仿练习归纳到组合或综合练习的类化。通过一系列由简入繁的动作技能类化,把低级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高级理性的图式(结构)形成学习策略。即着眼于使学生思维从表象的感受抽象为类化的图式,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复杂学习情境的可循环之中。恰如类化理论认为,类化(即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是动作技能迁移的基础,对保持动作技能继续深化起决定性的作用。[6]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分化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是由感悟、体验上形成能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已形成的联结不予使用(缺少练习或应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奥苏伯尔同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范式是其理论依据。为此要求教师应由集体共性学习辅导转向个性化学习辅导,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学习发生”,为学习发现更多的联合因素,并特别要考虑如何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循环。
注意运用多种变式练习,导接学习者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联接,使枯燥的练习变得津津有味。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7]
此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将过去所习得知识与现在所教导的概念相连接。正如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建构在新学习中的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基础。
第二,提供多种情境或变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如运用成功教学模式,通过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如运用快乐教学模式,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情趣美,帮助学习者补充丰富经验发现学习的意义。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有意义性的练习及作业,指导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每节课结束时,应给学生提供回顾所学知识的要点与支架式的作业,助力学生加深印象,统整学习概念与技能。(开始学生不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只要长期安排,就会收到显着成效。)第三种练习―――运用性练习。
这种练习就是升级各种类化性练习的迁移,使学生领会知识,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形成策略图式。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度学习达150%,保持效果最佳。[8]只有动作熟练掌握了才能运用自如。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启发与多练的运用。
最需要突出的是一个“悟”字,很多理解要让学生在“习”中自然地领会,不需要刻意地多解释、阐述。如运用领会式与启发式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意义建构(或称认知图式)的不断改组和完善。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组合期。教学形式主要特征,一是教学过程由单层次模仿逐步向多层次领会发展;二是由固定性练习逐渐到合作性练习、自由化练习、自主性练习展开;三是该阶段注意练习的次数和时间的有效安排,过少达不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过多又会引起浪费、丧失学习进度。练习的趣味性仍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让不同练习的刺激性与新颖性使学生遗忘学习过程的枯燥性,为促进体育认知和情感的培养等奠定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教学要活泼多样、有趣,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给予学生成功的经验,维持学习动机。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依据教材需要,应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即:经由单项练习到组合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再到情境应用(如比赛)。
(2)活动变量,即经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再到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怡情施教,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习动机。
(3)动作难度与强度呈现阶梯式上升递进。不断挑起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该阶段推荐的教学用法与要求有以下方面:
(1)“固定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达到了一个可以预知的、固定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强化。如成功教学模式。
(2)“变化比率强化”―――是指学习者再达到一个不可预知的反应此数后即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如领会教学模式。强化技能的主要方式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体态强化等。
(3)创设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学习的建构,展开师生、生生共同参与。
(4)体现为乐学而设计,为成功而教的时机。
(5)教学最优化必须以个性学习为指针。
第四种练习―――迁移性练习
即通过各种迥然不同应用情境的变式练习,使练习不仅要达到熟练化程度,而且要做到“条件化”,即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这个策略。该练习的目的是策略运用、策略迁移与策略巩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是其指导理论基础。恰如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指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必然涉及迁移。因此,在有意义的学习中认知结构总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变量。[9]
该阶段是技能的动作领会期。教学形式应运用的方法:领会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游戏法、竞赛法、成果展示法、伙伴交流法等。改变传统演绎式的教学只有单一(模仿―――练习)的刺激―――强化的不足。一般而言较关注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只要学生学习的结果,不能令学生体察到学后应用的连接,享受到知识获得的反馈体验,是一种低层次的认知,只能说是一个粗糙的原则。如果运用迁移性教学则把感性具有的两大形式:自我直接感知与外部间接感知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力,有助于帮助学习者加深对技能的理解。复现了知识的知、情、意、行的多维面孔,让学生享有“懂、会、乐”的收获与高峰体验。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联系旧知识,巩固新知识。
第二,巩固新知识,拓展新知识。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创设障碍性情境。即在学生原有知识技能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条件,形成新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挑战和探索的渴望。
(2)创设发现性情境。即通过呈现一定背景的材料,引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与技能。
(3)围绕某一知识技能的应用。即通过一个应用情境的探究,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应用。
第五种练习―――巩固性练习
该时期是奠定学生体能和体育运动的技术基础的黄金期,应通过多种层次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活动完成这一任务。该练习着眼于策略性知识的巩固,防止遗忘,是动作技能的统整期。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10]
为此,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围绕各种“活动”给学习者提供不断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去实践和运用这些技能,策略自然而然就得到发展。该阶段是个体技能动作风格形成的特色期。学习的重点是发展个人的潜力、兴趣和应用动作技能的能力。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练习与竞赛性练习等相结合,与课内课外大小体育活动的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收获成功、成就、运动高峰体验。巩固完善、形成特色与强化行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等是其指导的理论基础。
该阶段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课内教学课外应用相连接。
第二,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相连接。
为实施好上述两个层面,其具体的教学行为指标包括以下方面:
(1)设计开展有意义性的单项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2)设计开展组与组、班与班之间各种比赛,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
(3)个人学习与集体活动展示相连接。如个人成果与小组成果展示活动的各种单项的投篮比赛、运球上篮比赛。
3、结语
教学是踏着科学的节奏走向艺术境界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有效教与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为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练习策略。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所说,“它的基本观点,在于心理活动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而在每一个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以及它的系统改造。”[11]
关于铁路工程测量方法与实施探讨 篇3
【关键词】铁路工程;测量方法;实施
铁路的工程测量有很多种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就是使用地面测量仪,如电子全站仪和水准仪等等。其实,在实际的工程中,使用这些仪器其实还远远不够,应该配合其他的测量仪器一起使用。正因如此,这种方法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并且因为大部分的铁路测量工程是在露天中进行的,采用这种测量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测量误差,并且自动化的程度很低。与前面介绍的方法不同,近些年来有一种GPS-RTK定位技术。这种技术无论从精度来看,还是从自动化程度来看,都比原来方法的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定位技术实时性好、定位速度快、所需控制点较少,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这种方法在铁路工程测量中得到很大的应用,也解决了很多原来测量方法中不能解决的工程测量难点。这种方法为铁路工程测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这篇文章从实际的铁路工程测量工程出发,论述了GPS-RTK在实际工程的应用,包括其原理、工程流程和技术关键点,并且总结出在实际工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RTK定位原理、方法及作业流程
1.1 GPS-RTK 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RTK是一种动态定位的技术,这种定位技术室根据载波相位的测量值来进行定位的,这种定位方式可以进行实时的定位,其精准的程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别。GPS-RTK的定位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准站,另一部分是流动站。对于基准站来说,其选址一般选在地势和事业都比较开阔的地方;对于流动站来说,其有些数据是来自基准站里,与此同时,其还需要自己去采集一些CPS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之后,给出定位的结果。
1.2 GPS-RTK 定位的作业流程
(1)设置基准站的位置。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要进行实际的考察,对当地的高级控制点进行收集和进行严密的检测。但是,在很多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收集到的这些控制点是不能在工程中进行直接使用的。所以要在测区内布置其他的控制点进行测量。
(2)坐标系统转换。在过去的工程项目中,其工程建立都在一个独立的坐标系统中,所以就要用到计算机转换其坐标的各项参数。在RTK中,至少要用三个控制点,才能对其参数进行修正,转换坐标参数,利用控制器可以计算出其定位的独立坐标,并且实时性很高。
(3)流动站测量定位。当进行了第二部的操作,对坐标系统的参数转换成功后,就可以在测区进行相应的流动站测量定位工作。
1.3 GPS-RTK 测量技术的主要优点
(1)在工作量方面,采用GPS-RTK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的将工作量得以减轻。在以往传统的工程测量中,我们往往采用的方法是先对其进行控制,即就是先进行控制网的测区布置,再利用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对于GPS-PTK这种方法来说,可以不需要做分级控制的测量工作,直接设置一些控制点,就可以建立一个基准站,这样就可以进行测量的工作了。
(2)可以24小时作业。在作业时间上面看,采用GPS-PTK的方法,可以使之得到极大的延长。无论在何时、何地,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只要能接受到定位的卫星信号(至少要四颗),就可以进行测量定位工作了。
(3)精度可以进行调节。在实际的工程中,通过使用GPS-PTK可以看出,其准确程度和观测条件有关,当观测程度较好的时候,少则两秒,多则五秒,就可以得出定位的结果。其测量误差没有采用累计机制,这样,外业的返工率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4)测量过程简单、直观。采用GPS-PTK的方法测量定位时,可以利用流动站的接收机,对测量的过程进行控制,过程十分简单、直观。
(5)在传统的测量中,很多情况下,因为测量所在地的地理因素带来很多的困难,导致无法测量,或者测量的结果十分不准确。但是采用了GPS-PTK技术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非常圆满的解决了因为地形和交通而给测量带来的很多问题。
2.测量方法与步骤
2.1基准站设置
基站的设置是由各种控制点来决定的。基准站的设置,换句话说就是对相邻控制点的控制;如果对平面控制的网络按照C级来设置,相邻的控制点之间的波动范围就是一千米到三千米的距离。
2.2坐标转换参数的确定
(1)使用GPS-PTK进行坐标转换参数的计算,首先要坐的就是从控制点中选取几个合适的点,并将其输入到控制器当中去。一般来说,为了计算的精准度,至少都要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点。输入了这几个控制点之后,大约在五分钟之后,就可以计算出其相关的参数。
(2)在第一部中就可以获得控制点的各种参数,如经纬度和坐标等等。但是第一部所花费的时间非常多,一般不实用。在第一部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些参数输入测量的控制器中,就可以得到坐标转换参数。第二个步骤与第一种相比,所用时间大大缩短了。
3.结语
GPS-RTK定位技术的引进是铁路工程测量界的一大进步。這种技术无论从精度来看,还是从自动化程度来看,都比原来的方法在性能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定位技术实时性好、定位速度快、所需控制点较少,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这种方法在铁路工程测量中得到很大的应用,也解决了很多原来测量方法中不能解决的工程测量难点。
GPS-RTK是一种动态定位的技术,这种定位技术可以根据载波相位的测量值来进行定位,其精准的程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别。GPS-RTK的定位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准站,另一部分是流动站。对于基准站来说,其选址一般选在地势和事业都比较开阔的地方。利用GPS-RTK来进行铁路工程测量的时候,要实时的接受来自GPS的信息,以便于可以及时对基准站和流动站进行定位,保证其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华.从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标准看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J].铁道经济研究,2010,03:25-28+33.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与实施策略 篇4
有效提问, 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有效提问是针对无效和低效提问而提出的, 主要包括三类:①其背后蕴涵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②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③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问题。
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 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只有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
例如, 在“Photoshop色彩调整”这节课中, 学习“如何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色调”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的: (1) 色阶图 (如图1) 中的直方图与图像色调有什么关系? 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图像? (2) 正常曝光图片的直方图是什么样的? (3) 三个游标各代表什么?如何移动才能产生想要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设置,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实际操作, 很快就学会了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的色彩。
2. 情境矛盾启发思索
启发性问题有两种常见的操作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课件或实例演示, 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后, 再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Flash图层”时, 先让学生操作动画实例“打印机 (如图2) ”, 观察“打印机”的源文件——时间轴结构图 (如图3) 和动画效果, 再向学生提问:①你是怎么理解“图层”的?②你觉得图层有什么作用? ③图层的四种状态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 这样, 提供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矛盾, 引发思索。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例如, 在Flash中学习如何复制图层时, 因为学生有复制文件或复制对象的经验,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先去尝试一下复制图层。学生操作不成功时, 教师趁机让学生思考: Flash中的图层是有时间轴的, 能不能直接执行“编辑—复制”的操作?如果复制成功了, 应该粘贴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如何复制图层。
3. 分层设置循序渐进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例如, 学习“利用蒙版合成图像”时,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渐变工具’的选项, 可以让图像的一边跟背景融合”。学生通过思考、实践, 掌握了设置渐变颜色为“黑—白”渐变的方法。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 如果想让图像的两边都与背景融合, 应该如何实现呢?学生又积极地思考并尝试起来, 有的说把“渐变工具”的渐变颜色设置为“黑—白—黑”渐变, 有的说先把原来的蒙版合并, 再增加一个蒙版, 把图像的另一边与背景融合。这样, 就会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并一一解决, 达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4. 问题综合巩固所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课时所限,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 忘了前面的”, 但前后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 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要考虑到综合性。例如, 在学生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后, 为了巩固所学, 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运用两种动画类型制作的综合作品,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两种动画类型的异同, 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恰当地选择使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1. 抛弃封闭式问题
教师必须抛弃封闭式提问。当我们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能”, 那我们就失去考查这个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回答“能”, 我们仍然必须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既然一个问题即可表述清晰,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呢?所以, 教师必须停止使用由“你知道”、“你能告诉我”或者“你不认为”等词开头的问题。
2. 动作词汇, 核心问题的必备
能表明认知操作的有效问题就是核心问题。表示认知操作的动作词汇有“回忆”、“观察”、“比较”等。如果你希望学生去观察, 可以这样提问:“关于 _________, 你观察或注意到什么?”如果你希望学生去回忆, 可以这样提问:“你想起来哪些有关_________的事?”
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 如果提问“引导层动画是什么”, 而学生告诉教师正确的定义, 那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显而易见, 还没有。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概念,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引导层动画实例, 从中找出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如果我们把初始问题改成“请告诉我引导层动画有什么特点”, 那么, 我们离教学目标的意图就更近一步。可是问题仍然没有包含明确的思维操作, 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如果把问题表述为“这个引导层动画实例, 你观察或注意到它有什么特点”, 便包括了动作词汇代表的思维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这项思维操作生成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回答。
3. 后续提问, 带出思考的美妙之处
后续提问通常出现在核心问题的一问一答之后,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馈,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后续问题有: (1) 重新聚焦问题。用来调整学生的答案, 使之符合核心问题的要求。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如果学生回答“图层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这时, 教师必须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 “是时间轴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而老师需要你回答的是图层的概念, 是观察了‘打印机’实例后, 你对图层的理解”。 (2) 解释性问题。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学生回答“图层像一张张透明的纸, 可以在上面绘画或写字等, 多个图层叠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或动画”。这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解释性问题“你描述一下图层与透明的纸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后, 就会把图层与透明的纸的相似点表述出来, 比如都是透明的、独立的、有序的, 学生对图层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 也明白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后续问题还有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问题等, 这些问题能带出学生思考的美妙之处, 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 思维更活跃, 操作更有效。
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所有的学生, 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回答得很好, 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 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教师主导, 启发思考
学生不会回答或者应答反向而行, 教师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加问题, 巧妙铺垫, 帮助其理顺思路;或者迂回设问, 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 得到启发再触及正题。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时, 教师提问:“观察一下, 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各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不会回答, 有些学生回答运动对象是飞机, 引导路径是曲线。这时,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 再说这些不是它们最主要的特点, 教师应该设置阶梯状的铺垫性问题, 如“运动层的动画类型是动作补间还是形状补间”、“运动补间动画要求运动对象是组合的还是分离的图形状态”、“大家再对比一下, 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铺垫性问题, 学生就会知道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是组合图形或元件, 而引导路径是分离的图形状态, 从而深刻地掌握了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要点。
3. 思考和补充时间不可少
问题提出后,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 如果较难的问题, 要留足集体讨论的时间。另外, 学生回答后, 也要留足补充时间, 应习惯追问:“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观点吗?”这样, 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全面, 回答更加完善。
4. 表述清晰, 多点鼓励
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 中心明确。问题中有引导学生回答的思维操作词语, 如“你‘回忆’或‘想起’它们有什么表现效果”或“如何区分这两种动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走近学生, 如果学生不自信、紧张, 或者在回答过程中说错或一时想不出来, 教师都应给学生积极的激励和启发, 消除学生的顾虑, 减轻心理压力, 让学生自然地摆脱困境。
5. 应对回答, 以促进思考为导向
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 教师除了要考虑其他学生的观点外, 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通过后续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这些问题探究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 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裁定或一味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 要继续倾听学生的回答, 通过一些后续提问去探究学生的见解, 去理解学生是如何形成错误想法的。例如,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图层的作用, 教师提问:“两个做不同运动的小球能不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有些学生坚持说可以并进行了尝试, 这时教师可进行后续提问:“一个小球向左运动, 一个小球向右运动, 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吗?”学生经过思考并尝试后, 发现一个图层是不能完成两个小球做不同运动的, 但两个小球做相同运动在一个图层还是能完成的。学生通过尝试去验证他们的观点, 发现无法成功, 再用自己的实际操作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对图层的特点和作用会理解得更深。
在为期两轮的行动研究中,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调查、访谈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 证明本研究中提出的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在后续提问的设计和教师的反馈方式等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 (著) , 宋玲 (译)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潘巧明.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 .
[4]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信息技术课, 2009 (5) .
[5]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 2004 (9) .
方法与实施 篇5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于华臣 时间:2010-06-28
摘要:本文主要从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三个方面结合公司实际来论述关系营销。
关键词:关系营销;外跨国公司;国内销售
一个公司营销目标的实现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可能包括公司销售政策、销售人员、政府部门、竞争者、渠道商、供应商、消费者等等。正确处理这些内外因素关系是公司营销的重中之重,而关系管理正是提高公司营销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所指的关系,就是指通过对客户行为长期地、有意识地施加某种影响,以强化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管理关系旨在通过培养公司的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对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更积极的偏爱或偏好,留住他们并以此作为提升公司营销业绩的一种策略与手段,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
笔者目前所在的单位,系国外跨国公司在国内销售机构,定位于制造中有较高电缆密封要求的独特密封细分市场。与传统产品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是传统产品的替代品,但国内也有同样同类型的进口产品。在同样满足客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我公司产品以高于传统产品数十倍的价格,和进口产品价格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从98年来到,每年以不低于50%的销售增长速度,目前在同类密封市场中,以7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市场绝对领头羊,对关系营销的应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至。本文主要从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三个方面结合公司实际来论述关系营销。
一、实施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
1.对公司销售人员的要求
优秀的销售人员关注客户而非产品本身,他们在销售之前往往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与拙劣的销售人员只顾向客户推销产品,而不从客户的角度考虑是否真正需要完全不同的。优秀的销售人员理解客户关注的并不是所购产品本身,而是关注通过购买产品能获得的利益或功效。这也是我们公司定期培训不断加强的营销理念。
我公司要求销售人员对客户的购买行为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他们必须能够及时识别出客户的需要并向客户说明或演示该产品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客户购买并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产品,而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为销售人员所理解。做销售要达到这个境界,销售人员就必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要具备销售实战能力,掌握丰富的产品知识及问题处理技巧;其次是要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产生共鸣,这样就容易建立朋友关系;再其次是要对客户以诚相待,不能做像那种路边小贩,只顾吆喝;第四是要努力做一个客户的采购向导,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站在客户立场来帮助客户确定采购方案。最后一点,就是要言行一致,对产品或服务的介绍既不能夸夸其谈,又不能过于谨慎,尽可能做到名副其实。
销售人员如何与客户建立朋友般的信任关系是关系营销的核心。销售人员必须通过自身行为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信赖意味着销售人员必须在客户心目中确立务实的形象,决不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情。销售人员的行为必须与其承诺保持一致,随着承诺的兑现,销售人员的信赖程度会不断地提高。最后是兑现承诺,让客户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是可以兑现承诺的。
2.对公司的要求
关系营销与一般意义上在销售中去“拉关系”、“找关系”等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即需要买方和卖方之间达到一定的条件,基本上做到“门当户对”才谈的上发展关系营销,否则去谈关系营销是不能长久的。发展关系营销的目的是希望将买卖双方长期地联系在一起,对卖方来说希望通过关营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对买方来说希望通过这种关系来降低采购成本。为了做到这一点,卖方公司必须向买方公司或个人承诺并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适中的价格,从而与其建立并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供应商的产品性能、种类以及服务等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就无从谈起关系营销。
3.对客户的要求
销售不是一场在买卖双方间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斗,关系营销真正赋予销售人员的基本任务则是积极鼓励并自觉听取客户表述自己已经存在的需求。销售人员所要做的工作并非是为客户提供“正确的答案”,而是寻找到客户存在的“正确的问题”,即客户的真正需求。优秀的销售人员发现,只是简单地向客户传播自己产品的性能以及客户能从产品中获得哪些好处,已经很难使客户迅速作出购买决策。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深入互动沟通,在沟通中客户则更容易作出购买决策,在沟通中真正地认识客户的需求,在共赢的基础上为这种需求带来增值。
4.对商业规则的遵守,包括承诺与信任
信誉是合作方持续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显示出保持已有关系对于双方都非常重要,双方都确认保持这种关系能为彼此带来预期的收益。承诺的最基本要求是合作方彼此认同相互合作这种共存的模式,否则承诺可能流于形式而不着边际。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才能够支撑合作方所一致认同的共同目标。不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方彼此自愿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在被迫之下所作出的依赖性行为的合作随时都可能夭折。
总之,公司的实力、承诺以及双方的信任构成关系营销的前提。如何做到关系营销,这就涉及到关系营销的方法。
二、实现关系营销的方法
说到实现关系营销,必然要说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非常庞杂。从客户资料(包括名称、地址、联系方法、联系人、联系人喜好等)、业务类别、交易价值、交易时间、交易地点、采购特点、特殊要求到对客户价值的评估、客户类别的划分与维护等方方面面。对于一个销售人员来说,做好客户关系管理,除了掌握基本的客户资料外,可能顾不到其他那么多内容,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要特别关注的:(1)判断客户是一次性客户、间或客户还是经常性客户;(2)解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目的何在,客户之所以购买是因为看重产品或服务的哪些方面?(3)了解客户对于购买产品或服务使用后的真实感受;(4)评估客户对于公司的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5)掌握与客户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包括客户常用的非语言沟通习惯等);(6)确保对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正如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非常庞杂一样,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更不容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行业、公司、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公司销售团队等对于客户关系管理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不过,营销实践表明在公司推行客户关系管理,要求销售人员至少在如下一些方面要有充分的理解、掌握。这些方面包括关系营销原理、关系营销的基础、关系营销的关系类别、实施关系营销的主要途径以及如何做到从客户满意到客户成功等。
优秀的销售人员都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户关系,他们会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确定与其保持沟通的频次,以维系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销售人员赖以成功的秘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销售人员应该是公司中最善于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族人群。
实现关系营销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的资源、所处市场的竞争状况、销售团队成员的风格等特点选择不同的途径。这些方法归结起来,可以为如下几个诉求内容:(1)向客户提供附加的利益;(2)向客户提供附加的社会利益;(3)建立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结构性纽带;(4)强化品质、服务与价格策略。
另外,就是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互惠互利”是公司进行关系营销的核心,只有这样客户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客户才能成为公司的忠实的顾客,公司的关系营销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公司良好的安装指导和以客户利益之上深得客户得认可。
三、实行关系营销的效果
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强化客户购买后的信心是关系营销的又一重要原则。研究表明,重复行为增大的可能性是与回报紧密相关的。销售人员应该通过积极的客户关系管理来引导并强化客户认识购买决策所带来的回报。为此,销售人员需要做好如下一些工作,比如努力让客户在购买后持续地感到满意;对客户的每次购买都测试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总之,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就要先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让客户满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客户感到成功。如果客户感到成功,那么它就会将自己的成功通过一切能够传播的手段或途径传播到它能够传播或影响的人那里,这样做的结果就相当于免费让成功的客户为我们做活生生的广告。试想你是否在与某些公司的合作中感到成功并为其自觉地传播美名呢?事实上,很多公司或个人消费者还没有达到从合作中感到成功的这个程度,可能还仅仅是从合作中感到满意这个程度就在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为其合作方去努力宣传了。因此,销售人员要务必通过各种手段去让客户感到成功。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业务圈,良好的口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公司通过十年的探讨、发展,目前在业内以公认的龙头主导者该领域市场的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营销成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市场筹码,是我们快速发展的诀窍。
:
方法与实施 篇6
关键词:关系营销;外跨国公司;国内销售
一个公司营销目标的实现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可能包括公司销售政策、销售人员、政府部门、竞争者、渠道商、供应商、消费者等等。正确处理这些内外因素关系是公司营销的重中之重,而关系管理正是提高公司营销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所指的关系,就是指通过对客户行为长期地、有意识地施加某种影响,以强化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管理关系旨在通过培养公司的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对该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更积极的偏爱或偏好,留住他们并以此作为提升公司营销业绩的一种策略与手段,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关系营销。
笔者目前所在的单位,系国外跨国公司在国内销售机构,定位于工业制造中有较高电缆密封要求的独特密封细分市场。与传统产品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是传统产品的替代品,但国内也有同样同类型的进口产品。在同样满足客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我公司产品以高于传统产品数十倍的价格,和进口产品价格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从98年来到中国,每年以不低于50%的销售增长速度发展,目前在同类密封市场中,以7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市场绝对领头羊,对关系营销的应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至。本文主要从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方法和达到的效果三个方面结合公司实际来论述关系营销。
一、实施关系营销的前提条件
1.对公司销售人员的要求
优秀的销售人员关注客户而非产品本身,他们在销售之前往往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将心比心、感同身受。这与拙劣的销售人员只顾向客户推销产品,而不从客户的角度考虑是否真正需要完全不同的。优秀的销售人员理解客户关注的并不是所购产品本身,而是关注通过购买产品能获得的利益或功效。这也是我们公司定期培训不断加强的营销理念。
我公司要求销售人员对客户的购买行为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他们必须能够及时识别出客户的需要并向客户说明或演示该产品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客户购买并不是因为他们理解产品,而是因为他们的需求为销售人员所理解。做销售要达到这个境界,销售人员就必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要具备销售实战能力,掌握丰富的产品知识及问题处理技巧;其次是要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客户,与客户产生共鸣,这样就容易建立朋友关系;再其次是要对客户以诚相待,不能做像那种路边小贩,只顾吆喝;第四是要努力做一个客户的采购向导,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站在客户立场来帮助客户确定采购方案。最后一点,就是要言行一致,对产品或服务的介绍既不能夸夸其谈,又不能过于谨慎,尽可能做到名副其实。
销售人员如何与客户建立朋友般的信任关系是关系营销的核心。销售人员必须通过自身行为证明自己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信赖意味着销售人员必须在客户心目中确立务实的形象,决不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情。销售人员的行为必须与其承诺保持一致,随着承诺的兑现,销售人员的信赖程度会不断地提高。最后是兑现承诺,让客户明白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是可以兑现承诺的。
2.对公司的要求
关系营销与一般意义上在销售中去“拉关系”、“找关系”等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关系营销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即需要买方和卖方之间达到一定的条件,基本上做到“门当户对”才谈的上发展关系营销,否则去谈关系营销是不能长久的。发展关系营销的目的是希望将买卖双方长期地联系在一起,对卖方来说希望通过关营销售降低销售成本,对买方来说希望通过这种关系来降低采购成本。为了做到这一点,卖方公司必须向买方公司或个人承诺并提供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适中的价格,从而与其建立并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供应商的产品性能、种类以及服务等满足不了客户的要求,就无从谈起关系营销。
3.对客户的要求
销售不是一场在买卖双方间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斗,关系营销真正赋予销售人员的基本任务则是积极鼓励并自觉听取客户表述自己已经存在的需求。销售人员所要做的工作并非是为客户提供“正确的答案”,而是寻找到客户存在的“正确的问题”,即客户的真正需求。优秀的销售人员发现,只是简单地向客户传播自己产品的性能以及客户能从产品中获得哪些好处,已经很难使客户迅速作出购买决策。我们要求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深入互动沟通,在沟通中客户则更容易作出购买决策,在沟通中真正地认识客户的需求,在共赢的基础上为这种需求带来增值。
4.对商业规则的遵守,包括承诺与信任
信誉是合作方持续发展合作关系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显示出保持已有关系对于双方都非常重要,双方都确认保持这种关系能为彼此带来预期的收益。承诺的最基本要求是合作方彼此认同相互合作这种共存的模式,否则承诺可能流于形式而不着边际。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才能够支撑合作方所一致认同的共同目标。不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方彼此自愿合作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在被迫之下所作出的依赖性行为的合作随时都可能夭折。
总之,公司的实力、承诺以及双方的信任构成关系营销的前提。如何做到关系营销,这就涉及到关系营销的方法。
二、实现关系营销的方法
说到实现关系营销,必然要说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非常庞杂。从客户资料(包括名称、地址、联系方法、联系人、联系人喜好等)、业务类别、交易价值、交易时间、交易地点、采购特点、特殊要求到对客户价值的评估、客户类别的划分与维护等方方面面。对于一个销售人员来说,做好客户关系管理,除了掌握基本的客户资料外,可能顾不到其他那么多内容,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要特别关注的:(1)判断客户是一次性客户、间或客户还是经常性客户;(2)解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目的何在,客户之所以购买是因为看重产品或服务的哪些方面?(3)了解客户对于购买产品或服务使用后的真实感受;(4)评估客户对于公司的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5)掌握与客户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包括客户常用的非语言沟通习惯等);(6)确保对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正如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非常庞杂一样,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更不容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行业、公司、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公司销售团队等对于客户关系管理都可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不过,营销实践表明在公司推行客户关系管理,要求销售人员至少在如下一些方面要有充分的理解、掌握。这些方面包括关系营销原理、关系营销的基础、关系营销的关系类别、实施关系营销的主要途径以及如何做到从客户满意到客户成功等。
优秀的销售人员都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户关系网络,他们会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确定与其保持沟通的频次,以维系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销售人员赖以成功的秘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销售人员应该是公司中最善于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族人群。
实现关系营销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的资源、所处市场的竞争状况、销售团队成员的风格等特点选择不同的途径。这些方法归结起来,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诉求内容:(1)向客户提供附加的经济利益;(2)向客户提供附加的社会利益;(3)建立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结构性纽带;(4)强化品质、服务与价格策略。
另外,就是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水平。“互惠互利”是公司进行关系营销的核心,只有这样客户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客户才能成为公司的忠实的顾客,公司的关系营销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公司良好的安装指导和以客户利益之上深得客户得认可。
三、实行关系营销的效果
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强化客户购买后的信心是关系营销的又一重要原则。研究表明,重复行为增大的可能性是与回报紧密相关的。销售人员应该通过积极的客户关系管理来引导并强化客户认识购买决策所带来的回报。为此,销售人员需要做好如下一些工作,比如努力让客户在购买后持续地感到满意;对客户的每次购买都测试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总之,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就要先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让客户满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客户感到成功。如果客户感到成功,那么它就会将自己的成功通过一切能够传播的手段或途径传播到它能够传播或影响的人那里,这样做的结果就相当于免费让成功的客户为我们做活生生的广告。试想你是否在与某些公司的合作中感到成功并为其自觉地传播美名呢?事实上,很多公司或个人消费者还没有达到从合作中感到成功的这个程度,可能还仅仅是从合作中感到满意这个程度就在不断地一遍又一遍地为其合作方去努力宣传了。因此,销售人员要务必通过各种手段去让客户感到成功。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业务圈,良好的口碑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公司通过十年的探讨、发展,目前在业内以公认的龙头主导者该领域市场的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营销成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市场筹码,是我们快速发展的诀窍。
参考文献:
方法与实施 篇7
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类型
1. 常规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它是档案管理部门最基本的常态形式, 其中包含着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内容。如档案的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咨询服务、检索服务以及制发档案证明服务等形式。这一开发模式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档案利用者揭示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 也可以帮助档案利用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
2. 宣传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它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的特定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直观的开发模式。主要包括档案陈列、档案展览以及档案宣传报道等, 其目的不仅在于要引导档案利用者形成良好的档案利用意识, 还在于能够更好地帮助档案利用者了解掌握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渠道与方法, 提高档案提供利用工作的效果。
3. 编纂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它是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方法, 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组合成为特定档案利用者所需要的知识系统, 也称为“档案编纂工作”。其实体存在可以按照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状况以及社会需要而选取全录式、节录式、全录节录结合式等, 具有专题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 是一种高层次的、颇受用户欢迎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也是档案部门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
4. 编研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它是档案管理部门常用的、相对于编纂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一个更高层次。其实体存在形式包括全宗介绍、档案馆指南、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等。这一模式对于帮助档案利用者全方位地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领域、掌握档案信息利用渠道、使用档案信息检索工具等具有主要启示与指导意义。一般来说, 编研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是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深入分析后, 融入档案工作者所进行的再创造而形成新知识、新资源的过程。
5. 教育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
即档案管理部门通过提高档案利用者的素质、技能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目的的一种间接开发模式。其目的是使档案利用者了解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特点, 掌握档案信息资源的查找检索的基本方法。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实施方法
1.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理论研究。
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形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如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市场化理论的研究, 根据档案利用需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既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组织专题性开发, 又要根据市场定位, 采取个性化开发策略, 尽可能地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面与普及程度。
2. 协调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具体业务。
档案部门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积极编制各种档案检索工具, 提高档案标引工作的质量, 并通过一定形式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布交流, 扩大档案检索工具的使用范围。同时, 注重开展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服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建立档案网站, 将馆藏内容发布到网上, 提供网上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3. 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投入力度。
档案部门要集中有限资金购置设备,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应用, 做好现有的基础工作, 及时为各级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与咨询服务, 满足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 以优质服务赢得各级领导与社会公众的赞誉和支持。同时,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调整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方法。
一是根据档案形成主体性质进行整合。要重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作用, 采取各种形式,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切实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上收集工作的重要日程;二是根据档案信息资源反映的不同对象来进行整合;三是根据档案载体形态的特殊性进行整合。对于特殊载体档案信息资源, 可根据档案载体的特殊性进行整合;四是根据档案“高龄”情况进行整合。根据我国存世的“高龄”档案现状, 拟将形成于我国清代及以前、存世较少、亟待抢救的档案信息资源, 纳入综合统一管理范围;五是根据契约关系进行整合。对于分布各处、主体多样、需求广泛的档案信息资源, 可以考虑从资源的保管现状出发, 通过签订合法的契约来制约资源整合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 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运行机制。
铁路工程测量方法与实施步骤研究 篇8
1 RTK定位原理、方法及作业流程
1.1 GPS-RTK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RTK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观测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并达到厘米级精度。GPS-RTK定位由基准站和流动站两部分组成。基准站一般选设在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高等级已知控制点上, 它主要是对GPS卫星进行连续跟踪观测, 并通过数据链实时地将载波观测数据及基准站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 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 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1.2 GPS-RTK定位的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1) 基准站的设置。根据工程需要在当地收集高等级已知控制点, 并对收集到的控制点进行必要的检测, 以保证起算数据准确可靠。多数情况下, 收集的已知控制点不便于工程直接使用, 此时要在测区内布设若干控制点, 联测坐标与高程。RTK定位测量时, 在选定的基准站上安置接收机, 正确配置参数。 (2) 坐标系统转换。一般工程项目的建设都是在地方独立坐标系中进行, 因此需要计算坐标转换参数。利用控制点 (至少三个) 进行RTK参数修正 (必须解得七参数) , 求出坐标转换参数后, 利用测量控制器即可实时解算出定位点的工程独立坐标。3) 流动站测量定位。坐标转换参数确定无误后, 即可在测区根据工程需要进行相关的测量定位放样和测绘工作。
1.3 GPS-RTK测量技术的主要优点
(1) 可大幅度地减少控制测量的工作量。在常规地面测量中, 一般按“先控制, 后碎部”的原则, 首先逐级布设测区控制网, 然后再利用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而GPS-RTK技术则可免除繁琐复杂的分级控制测量工作, 只需在测区布设少量控制点以建立基准站即可满足需要。 (2) 可全天候作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只要能同时接收到4颗GPS卫星的信号, 并满足一定的几何图形条件, 即能进行正常作业。 (3) 可根据要求精度来设置。实践表明:当观测条件良好时, 采用性能良好的双频接收机观测2s~5s即可得到厘米级的定位结果, 并且测量误差不会逐点积累, 能显著降低外业返工率。 (4) 测量过程直观。采用R T K进行测量定位放样时, 利用流动站接收机的测量控制器能直观地对测量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能及时查看坐标定位精度, 这是常规测量技术无法实现的。 (5) 在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的地区进行测量时, RTK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测量过程中因通行、通视不便而造成的难题。
2 工程概况
某12km铁路工程项目穿过一省级森林公园, 沿线地形复杂、山体高差较大 (最大值达400m) 、植被茂密、荆棘丛生。该铁路工程由隧道、桥梁、路基等分项工程组成, 其中隧道11座, 共长12901m (左、右线合计) ;特大、大、中桥13座, 共长7359m (左、右线合计) , 匝道桥长5030m;桥、遂连接路线长约1500m。工程所处的特殊地理地形条件和工程自身的复杂性, 对工程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 项目工期要求十分紧迫, 又进一步加大了测量工作的难度。
3 测量方法与步骤
3.1 基准站设置
由于收集到的已知控制点距线路较远, 因此在线路附近按规范要求布测了15个平面兼高程控制点, 用作GPS基准站。平面控制网按C级GPS静态相对测量精度施测, 并按三等精度联测水准高程。相邻控制点平均间距大约为1km, 最大间距为3km左右。
3.2 坐标转换参数的确定
由于本项目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大工作量的测量工作, 因此必须应用先进的G P S-R T K技术。使用的仪器为Trimble 5700型GPS接收机, 转换参数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1) 利用RTK设备中测量控制器在现场进行测算, 首先从平面控制点中选择至少三个点 (三个点均要有高程) , 将其准确的当地坐标输人控制器中, 然后在现场进行逐点定位测量, 观测时间不少于5min, 当三个点测量完成后, 既可利用测量控制器中的自带软件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现场花费时间较多, 并不实用。 (2) 利用步骤1中得到的各个控制点的大地经纬度和测算出的当地坐标, 在内业中计算得到坐标转换参数, 直接将参数输人测量控制器。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算得的参数准确、花费时间较少。
得到参数后, 在现场对控制点进行检核测量, 每个检查点上观测3s。将GPS静态观测成果与RTK观测成果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见表1。
由表1可得知, RTK定位成果能满足铁路工程中一般测量工作的精度需要。
3.3 分项测量
(1) 普通控制测量。在收集的已知点或利用相对静态技术加密的GPS控制点上, 采用RTK技术连续观测3min~5min加密测设部分控制点, 满足局部区域使用全站仪进行分项工程测量的需要。
(2) 定线放样。预先在测量控制器中输人线路中线的曲线要素, 即可自动生成线路图。在整个放线过程中, 控制器实时显示测点里程和偏移距, 从而指导线路放线工作。
(3) 地形测绘。利用RTK进行沿线及各工点局部地形测绘, 因为一台基准站可以同时供多个流动站使用, 因此外业测量中可以分若干小组同时开展工作, 能显著提高测图效率。采用这种技术可独立地完成绝大部分的地形测绘工作, 当测点位于高山密林且地势特别低洼处时, GPS信号严重受阻, 则可采用RTK与全站仪相结合的方法测绘局部地形, 即利用RTK技术测设必要的图根点, 再设全站仪进行碎部测量。实践证明:RTK技术与常规地面技术的合理组合是解决复杂条件下地形测绘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4) 纵、横断面测量。本工程包括了隧道、桥梁和路基等多个分项工程, 纵、横断面测量工作量大、工期紧、精度要求高, 且现场地形情况十分复杂, 若采用常规的地面测量方法, 不仅效率低, 而且很难保证测绘成果质量。本项目中采用R T K技术进行工程地形断面测绘, 达到了灵活、高效和质优的效果。
(5) 专业调查与测绘。本项目设计中要求进行桥梁、隧道、路基等各个专业的调查和测绘工作, 比如改河改沟调查、涵洞调查, 被交叉道路 (管线) 调查, 线路附近重要建 (构) 筑物调查等, 这些工作不仅要进行实地调查, 还要进行必要的测绘。采用RTK作业就能真正做到需要什么测量什么, 避免了常规方法作业时频繁支点和搬站的劳累, 提高了工效, 保证了成果质量。
4 结语
GPS RTK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导致了铁路工程测量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和发展。实践证明, RTK技术能显著提高测量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同时具有精度可靠、方便实用和灵活多变的突出优点, 它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铁路工程测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和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铁路测量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RTK技术的不足, 以提高测绘成果精度和作业效率。
在地形起伏较大、森林茂密的山区或建筑密集的城区, 基站与流动站之间的数据链通讯难度显著加大, RTK的最佳作业半径往往比标称的有效作业半径小许多, 因此, 一般认为作为基准站控制点的点间距应在标称半径的2/3以内, 考虑到铁路工程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相邻控制点间距宜小于标称半径的1/2倍, 且RTK作业半径宜控制在5km~8km以内。
同时, 基准站应尽可能设在地势较高处。利用RTK进行工程测量时, 控制点的数量比以往大大减少, 各测点坐标均依据基准站解算而得, 与传统作业模式相比, 其测量检核条件也明显减少, 因此, 必须采取已知点校准、重复测量等手段来检查测量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 作业过程中必须通过GPS接收机控制器实时监控基准站和流动站的定位质量, 同时必须严格遵守GPS测量中的相关技术规定, 以确保测量成果的质量。
RTK技术具有很多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 因此在实际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者认为, 制定RTK测量方面的技术规范乃当务之急, 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铁路工程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GPS RTK技术在铁路线路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背景, 深度探讨了GPS RTK技术用于铁路工程测量的必要性、作业流程和优点, 论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剖析, 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GPS RTK,线路测量,定线测量,断面测量,定位测量
参考文献
[1]卢吉锋.RTK和全站仪在线路工程横断面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1) :66-67.
方法与实施 篇9
1. 开展环保专题讲座, 传播绿色文化。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地处西北干旱、多风沙的黄土高坡, 学校领导很重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把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来抓。在学校教育处有计划的安排下, 每年都要给一年级新生举办环保专题讲座, 传播绿色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教师利用下午自习时间, 在多媒体教室给一年级各班轮流举办环保专题讲座。
近三年, 学校的讲座由笔者主讲, 笔者确定的主题是“世界性十大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讲座的教育效果很好。笔者针对讲座在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方面的效果, 设计对比实验, 进行验证。
先从一年级22个班中随机抽出6个班, 把这6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 (人数一样多) , 给第一组的学生开设讲座, 第二组的学生作对照。然后, 组织两个组的学生在相同监考条件下和相同时间段参加同一内容的环保知识竞赛。实验结果:听过讲座的第一组同学的平均成绩高出未听过讲座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成绩19分。这说明, 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环境教育讲座, 在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方面具有明显的实效。
2. 发挥专业教学优势, 践行环保行动。
在中职学校实施环保教育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例如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育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美化、保护环境方面的实践活动, 比如参加公益植树、校园绿化、浇灌各班用来装点教室的盆花、管理住校生就寝熄灯、学校厕所用水、指导各班垃圾的分类处理等。园林规划课的教师还指导学生给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挂上了学名牌子, 使校园每一棵树“说话”, 不认识的树有了名字, 以前叫错名字的树得以纠正, 给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样因“地”制宜, 开辟了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当然, 物业管理专业和环境保护实践比较容易结合, 但如果仔细挖掘其他专业, 同样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导游词时, 要求学生不要忘了对环境的介绍和对环境保护的提醒;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求学生在选择作业题材时侧重保护环境方面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强调学生实习时注意培养幼儿讲卫生爱环境的习惯;等等。所以说, 中职专业课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 找准环境教育的切入点, 反而能够很好地践行环保教育行动。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教师一定要具备很好的环保素养。因此, 做好对教师的环保培训工作才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根本环节。
3. 坚持“明理教育”, 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年时间的环保专题讲座使笔者从学生的身上感悟出了一点环境教育的新思路:给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应重视生态理论的讲解, 坚持“明理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高学生一样, 在初中时学过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 能够听懂基本的生态理论。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学理论, 有助于他们对环境问题成因的理解, 有利于他们树立环境生态文明意识。
笔者曾经讲解过碳循环理论, 告诉学生:从1949年到1969年, 由于人类燃烧矿物燃料, 加上其他工业活动, 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估计每年增加4.8%。其结果是,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 导致气候异常, 温室效应产生。目前, 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 就是在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求得自然界碳循环的平衡稳定。同学们听了后“如梦初醒”, 感叹声四起, 还谈到了很多解决温室效应的办法。虽然有些办法目前还不太切合实际, 但生态理论讲解的启发效果令人欣慰。使笔者对“明理教育”有了重新认识, 更加坚信了“理明人自行”的说法。由此可见, 给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要重视生态理论的讲解, 以科学的道理唤醒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不能把工作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和盲目的活动上。
4. 组建环保社团, 培养绿色生活的带头兵。
在校团委领导下, 学校从2000年起组建了“守望家园绿色环保社团”。社团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外出考察、采访、调研、参与社会公益环保活动及校内外环保宣传工作。多年来, 团员们一路走来, 收获颇丰:校园展板中有他们提供的信息和图片, 学校广播站的广播中经常能听到他们外出调研的结果和开展活动的事迹。他们的行为在引导、感染着其他同学, 使同学们对保护环境、开展绿色生活实践产生向往。2011年9月23日, 学校“守望家园绿色”环保社团的成员参观完银滩湿地公园回来, 将调研时所拍照片展示在校园展板里, 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观看, 不少同学还来校团委申请参加“守望家园绿色”环保社团。这些事虽然微不足道, 但它反映出社团的活动对其他同学是有感召力的, 团员们确实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按照这样的教育效果, 如果社团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对一个学校来说, 环保教育肯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况且,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轻, 课余时间多, 这些优势更有利于他们组建环保社团,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组建绿色环保社团、培养绿色生活的带头兵, 在中等职业学校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之路。
5. 利用第二课堂, 有效推进环保工作。
学校每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中常常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安排教师给一年级新生开展环保知识专题讲座, 要求各班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人口日、粮食日等重大环境日前举办相关知识的学习园地, 组织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有关环保题材的辩论大赛, 要求各班学生阅览学校图书室的《环境教育》《大自然探索》《中国野生植物资源》等杂志, 在全校各班开展每个学月饮料废瓶回收评比大赛, 等等。
这些活动在学校教育处的有力推进下开展, 既增长了同学们的环境知识, 又强化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层次, 又培养了他们践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初看起来, 步子是小了一些, 但是, 它切合学校环境教学资源缺乏和“学生应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的实际, 而且面向全体同学, 不失为一条可长期坚持的务实举措。
摘要:环保教育刻不容缓。唤醒中职生的环保意识, 增强中职生的环保智慧和技能, 十分必要。兰州理工中专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 提出并实施了组建环保社团、开展环保讲座、践行环保行为等有效措施与方法,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谈企业免税标准认定的方法与实施 篇10
一、免税政策概况
国务院决定, 从2013年8月1日起, 将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 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从税务部门了解到, 减税政策将进一步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但是由于免税细则尚未落地, 如何界定小微企业的免税标准, 成为当前免税政策实施的焦点。从小微企业发展局势可以看出, 国家对企业面瑞政策标准进行了相关调整, 不仅优化了国内税收政策的调控方案, 也对企业现代化经营给予了全新的指导。
二、推广免税政策的意义
免税是在经济生活中, 税收立法确定的税收制度, 包括设立税种、设计税目和税率, 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群体的平均承受能力来制定的, 适应了普遍性、一般性的要求。近年来国内企业经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随着资金投入方向的多元化, 企业对于税务承受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推广免税政策是税务部门整改工作的必然要求。
1、扶持作用。
免税政策是政府提供的总优惠方案, 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产业发展实况, 具体到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纳税人、征税对象, 往往需要从实际出发。扶持企业发展是免税政策的根本目的, 例如, 对一些需要扶持、鼓励或照顾的地区、行业、产业或纳税人、征税对象给予特殊的规定, 以体现税收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1]。
2、优化政策。
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 政府拟定政策对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政府调整了免税政策, 这不仅是对经济产业的支持, 更是政府优化其内在决策的必然要求。在统一征税的基础上, 采取免税的税收优惠, 以适应个别的特殊的情形, 成为世界各国税收制度普遍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
三、企业免税标准的认定
免税是政府比较常用的支持方式, 对纳税企业的税额全部免除,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带动收益的增长。必须强调,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享有免税优惠。企业必须要经过系统性的考察与审核, 才能被列为免税对象。换言之, 企业享有免税优惠必须经过严格的认定与审核, 这样才能按照合法程序享受政府的支持。本次结合建材行业的具体情况, 对企业免税认定进行阐述。
1、认定标准。
以建材行业为例, 其主要从事建材商品的生产活动, 定期向市场提供诸多工程类的商品材料, 满足了建筑项目施工的应用要求。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 其免税的依据是财税[2008]156号文件, 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认定的要求是生产的商品混凝土利用粉煤灰和碎屑等社会废弃资源作为原材料, 这两种用量比例达到30%以上。坚持这一标准, 有助于提高政府免税决策的有效性。
2、认定形式。
(1) 法定免税。是指在税法中列举的免税条款, 这类免税一般由有税收立法权的决策机关规定, 并列入相应税种的税收法律、税收条例和实施细则之中。一旦列入税法, 没有特殊情况, 一般不会修改或取消。各个地方政务部门根据法律规定, 对企业内部采取了依法免税的政策, 按照前期考核指标进行相关的认定。
(2) 特定免税。是根据政治、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和贯彻税收政策的需要, 对个别、特殊的情况专案规定的免税条款[2]。这类免税, 一般是在税法中不能或不宜一一列举而采用的政策措施, 或者是在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后作出的免税补充条款。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多变性, 为了适应税收及市场变动情况, 政府对企业给予了特定免税的优惠。
四、企业免税方案实施的对策
近年来国内建筑行业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就, 经营者开始懂得根据行业规划标准拟定免税方案, 从而提高了整个税务机制的可靠性。为了支持建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对企业规划与经营实施了宏观指导, 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实施方法:
1、全额免税法。
即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纳税人课税时, 允许从其应税所得额中扣除来源于境外并已向来源国纳税的那一部分所得, 这种办法在国际税务实践中已不多见。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政府给予全额免税的案例较多, 这主要是为了推动本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全额免税法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评判, 才能将企业列为免税对象。建材企业享受免税优惠, 要根据市场变化及行业发展状况, 灵活地调整税务方案。
2、累进免税法。
即居住国政府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给予免税, 但在确定纳税人总所得的适用税率时, 免税所得并入计算。也就是说, 对纳税人其他所得征税, 仍适用其免税所得额扣除前适用的税率[4]。从经济事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实行免税制的国家, 大多采用这个办法。我国企业在认定这一免税标准中, 常根据企业前后期税务缴纳的额度, 适当地进行累加与计算, 最后判断是否对其给予免税优惠。
五、结论
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性改革, 企业经营面临着更多的竞争环境, 一旦决策失误则会造成经营的亏损、破产。为了避免市场秩序的混乱性, 政府开始出台有效的辅助政策,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营运中的难题, 推广免税政策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时泰.新时期向企业推广免税政策的难点与对策[J].财贸经济, 2011 (10)
[2]吴军.建材生产企业税务筹划中的免税优惠考评[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2)
[3]黄劭.我国企业免税标准认定及其常见形式的分析[J].管理观察, 2012 (17)
方法与实施 篇11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原则;实施方法
不同的教育阶段皆存在其该有的特征,小学教育更是如此,目前国内流行的各家教育流派总的来说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上要有所考量。就小学教育阶段而言,学生具备年龄小、经验少、不成熟的特征,所以,教学原则与实施方法要适合儿童发展的特点需要。下面是几个教学原则的实施方法。
一、坚持趣味性原则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年龄都普遍较小,接受事物的能力非常有限,且注意力的集中也较为有限,这是该阶段特有的属性,但同时儿童往往都喜欢对未知的事物抱有兴趣,所以,在教学方面,个人认为不妨抓住儿童的特点,不一定要强调学生争优,但要保持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计算机和投影的使用都可以是不错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又能用声音、图像等形式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
二、以情景原则为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个人认为情景教学亦是遵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情景教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让学生能置身其中,让他们能保持较高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要还原对话的场景,例如英文对话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模拟,而主人翁的感觉会让他们更乐意去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三、全身反应原则教学法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国外学者提出,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的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的,而紧张、急躁的氛围只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所以,个人认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妨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缓和紧张的气氛,此外,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教授英语,如,某个英文单词,可以通过老师自己的比划让学生猜测是什么,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化解躁动,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正如上文所述,小学生有其独特性,而时代的发展又给了教育新的设备,如何将之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偏颇之处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张正东.小学英语教学的四点思考[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9(11).
浅议标准贯彻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篇12
《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标准、 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一项标准只有通过有效实施,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达到制定标准的目标和要求,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标准的贯彻实施相对于标准制定是更需要抓严、做实、不断推进的任务。
2 标准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标准化工作中,经常会有标准被束之高阁、不能有效落实的现象。许多单位一线员工中还存在有标准不知晓、有标准不严格执行、标准实施缺乏监督等问题,在保障型号科研生产和产品质量、发挥标准技术引领、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标准应有的作用还有一定差距。
3 标准贯彻实施情况原因分析
标准不能有效贯彻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制定、宣贯、落实、检查等环节的顺序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3.1 标准编制、使用和发布三方主体职责不清,造 成内容与需求之间、要求与应用之间的脱节
随着管理要求的细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界限开始模糊,往往导致标准编制的主体产生偏差。有些包含管理要求的技术标准,最终是要由科研生产一线使用,应该以技术单位为主开展编制,而有些技术性较强、需要统一的管理标准,应该由发布单位牵头统筹开展标准制定,但是目前很多类似标准却由不具备一线实际经验和全面管理职能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承担具体编制任务, 实际编制中也未将相关方的人员和意见纳入,造成标准内容不符合实际应用,与科研一线需求、与管理方要求之间存在不协调、不一致,标准无法有效贯彻执行。
3.2标准编制缺乏系统性,没有进行统筹策划和开发,造成标准层级多、分布散、内容重复等先天不足
由于标准编制活动与科研生产活动联系不紧密,孤立地开展,造成标准适用性不强,难以有效贯彻实施。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面向企业产品研制生产活动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标准体系表做指导,编制标准无章法,形成的标准连续性、协调性不强;二是所编制的标准不是为了支撑实际需要,而是单纯为了争取项目而开展标准编制活动,造成同一技术内容,国家、行业、企业各个层级都有标准,并且内容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三是缺少开展综合标准化的思想,没有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一并进行统筹策划,在标准编制时没有充分考虑能否有效应用于实际,造成内容可操作性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3.3标准宣贯不到位、针对性不强,造成贯彻实施效果不佳
标准制定完成后,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或重要性标准,要在实施前将宣讲、解惑、协调等诸多前期准备做充分。而目前各单位对于标准宣贯的重要性认识较为统一,但对于标准宣贯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重视不足。很多单位在开展宣贯时,是按照单项灌输式的模式开展的,宣贯标准系统策划,没有有步骤地制定针对性计划,结果是宣贯的标准不是一线所需,一线急需的未能及时宣贯。出了多余物的问题就突击宣贯多余物标准,出了防静电问题就突击宣贯防静电标准,恰恰忽视了标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在事前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补救。
3.4 一线人员未能吃透标准化,不注重标准要求 向实际工作转化
由于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协商一致的产物,因此大部分标准本身的内容是不可能具体到规定每个岗位如何执行的(部分工作标准和手册除外)。 许多一线人员误认为标准就是执行文件,把标准作为作业指导书使用,而不是结合本岗位将标准内容细化成为达到标准要求的具体做法,结果容易造成一线人员对标准的正确性、可执行性产生质疑,认为标准约束创新和效率,造成标准实施打折扣。此外,技术标准量化程度高,易于验证,但管理标准如何执行到位缺乏有效的验证和评判,也是造成管理标准向实际工作转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将标准要求真正转化成一线人员看得明白、 易于理解、方便执行的语言,才是标准实施的最终目标,但目前普遍欠缺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3.5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标准贯彻实施基 本保障是否到位难以界定
标准在一线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落实到位,都需要开展各级的监督检查加以证实,以利于后续持续改进。企业是否提供给一线人员获取标准要求的保障(如标准发布信息、标准文本或内容、标准查询途径等)?一线员工是否主动学习标准、在工作中是否真正执行了标准?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便无法及时发现标准贯彻实施中的这些问题,也就难以真正提供切实的保障条件。
4 加强标准贯彻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5个环节中标准贯彻实施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效果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标准实施工作。
具体而言,要加强源头控制,编制符合实际的好用标准,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要加强过程控制, 利用PDCA模型规范标准在各岗位工作中的执行, 解决应用不力的问题;要加强效果控制,建立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解决持续改进的问题(如图1所示)。
4.1 源头控制,编制高质量的好用标准
要编制一项高质量的标准,首先要明确标准编制主体,要认真考察编制方技术水平是否具备该项标准的核心技术或管理能力,综合性的标准应充分吸纳各方参与,管理与技术交叉较大的标准应由上级管理机构牵头组织相关方共同进行编制, 以利于后续标准落实;其次,要在立项评审时加大对标准需求或项目来源的把关力度,确保有需求才立项、迫切需求的先立项,从而保证标准有用武之地;第三,标准的技术方案和内容都要与实际密切结合,要与产品科研生产实际过程相匹配,技术性内容应有实践基础或经过验证具有可实施性,管理性内容应符合管理流程和职能,不超越现有技术基础,不与实际产生矛盾;第四,要加强编制过程的质量把控和审查把关,对于不合要求的、未经验证的内容不予放行,审查意见明确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内容不能通过。通过上述控制措施,确保标准内容能用、好用,一线人员愿意使用,从而为其在一线有效实施创造先天条件。
4.2 过程控制,利用PDCA模式取得实际效果
加强过程控制是有效实施标准的核心环节,由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对于标准实施往往缺乏系统性,存在缺规划、少措施、难落实、无检查、没方法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戴明环模型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出相应的模式和途径,以规范标准实施工作。
4.2.1 做好标准实施全过程策划,制定各级贯标计划
要针对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不同标准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贯标策划,从明确实施标准工作内容和目标、责任主体、方式方法、资源保障等方面将标准选择、宣贯、实施、检查、反馈、评价等环节策划周全,为后续制定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制定计划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近期和长期的需求,结合企业标准体系表的规划,统筹考虑科研生产需求,即月度、季度、年度和未来几年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哪些标准有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开展相应标准的宣贯工作; 二是要针对不同的标准确定参与贯彻实施的人员和范围;三是对于标准实施所需要的资源保障提前做好准备;四是要将建立标准宣贯与实施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纳入计划,提前做好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协调。
不同的计划要分层次制定,对于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实施,应该充分利用班组、岗位,制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相关的标准学习和实施计划;而对于通用性、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应该由企业相关的主控部门提出需求,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宣贯计划。
4.2.2 采取措施,切实将标准要求落到实处
标准执行得好坏最终体现在现场具体工作中,而现场具体执行人员往往由于对标准理解不透, 浅尝辄止,或者执行标准不够坚定,虎头蛇尾。所以加大贯标力度,重点要花大力气抓现场一线人员如何形成按标准做事的习惯,从而将标准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将标准作为产品设计、工艺、试验、测试以及最终交付等环节的输出条件之一,未落实标准要求不能通过,从而促使技术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针对不同产品,开展多层次的、各岗位的标准体系培训,使一线员工对产品实现所需要的设计、 工艺、管理、基础等类别的标准要求有清楚的认识。
对照企业标准体系和产品研产情况,编制岗位实施标准目录,重点学习贯彻;对于重要标准, 应由编写者按照标准实施的要求形成标准解读和实施要求指南,将标准中与不同一线岗位相关的要求分类精炼、重点解释,形成若干易于操作的条目,将标准要求清晰呈献给具体使用者。
实际操作者应把达到标准要求的做法固定下来, 形成可实现、可执行的具体操作“指令”,纳入岗位作业指导书,不断巩固从而使人员形成工作习惯。
结合现有的产品质量问题、现场管理需要、日常注意事项等对标准的需求,通过针对岗位标准的分解与细化,将标准要求嵌入到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中,使一线人员形成习惯,并将工作闭环,可以实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执行 (如图2所示)。
不同的产品研制生产阶段,标准实施的重点有所不同,一线落实标准要求的侧重点还应随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推进而有所调整。产品研产过程标准实施的重点见表1。
4.2.3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制度,促进标准有效 落实
针对标准宣而不贯的现象,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作为标准要求落实的支撑。长期以来, 企业各部门普遍认为监督检查是标准化部门的事, 而实际标准化部门很难对专业标准的内容是否落实进行判定。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标准识别与监督检查联动机制,明确业务标准谁识别、监督检查谁负责,强化各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职责。
建立一线日常检查与企业专项检查的常态化, 在班组日检或周检中将标准要求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同时标准化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对计划内贯彻标准落实情况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
建立标准制定实施责任制,对于实施标准效果好的给予编写者和执行者适当激励,对于效果差的制定相应改进方案,增强编制人员对标准可实施性的意识和执行者落实要求的意识。
4.2.4开展标准实施总结,做好后续持续改进
标准实施后,要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的总结工作, 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有利于后续标准改进的做法或途径,并及时采取措施修正实施的做法, 为未来标准的修订积累经验。
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开展策划时,应明确定期进行标准实施情况总结的要求,同时组织应用部门对实施过程进行阶段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迭代应用到后续标准实施中。
一线人员对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标准要求落实存在的问题(如新的工作内容或方式的改变导致标准不适用等)应定期反馈给标准化部门,以利于后续确定制修订计划,使后续编制标准的内容更加符合一线实际,更加有利于贯彻实施,从而形成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标准实施工作绩效。
4.3 效果控制,研究标准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方法
标准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既要注重从制定标准向实施标准正向推进,又要关注由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标准制定工作的效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准则和方法,以效果评判标准质量,由标准实物评价转变为实施效果评价,从而形成对标准编制工作效能的追溯机制。
加强标准化与一线互动,保持定期对各岗位标准执行情况的掌握、复核和验证,建立一线对标准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利于持续改进标准实施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提高标准发布、宣贯、实施、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的效率。
5 结 语
一项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落实,才能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使标准真正落地,是企业管理者、标准化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责任,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障。利用源头控制、PDCA过程控制和效果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标准落实不力、标准贯彻工作不规范的问题,持续提高标准贯彻实施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王秀芝.加强标准贯彻实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化工贸易(.2011年第9期):37-38.2011.
[4]李艳波,臧英等.如何做好型号研制中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国防技术基础(.2012年第5期):13-16.2012.
【方法与实施】推荐阅读:
设计与实施方法07-03
企业战略的方法与实施05-12
语言活动的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05-13
火电厂实施状态检修的意义与方法09-28
实施研究方法07-18
教学实施方法10-02
实施方法和原则05-19
具体实施方法论文06-23
实施方法及效果08-30
实施途径和方法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