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实施方法

2024-07-03

设计与实施方法(共12篇)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1

西方学者 德加默曾 提出 : “提问得 好即教得 好”。笔者通过听课、调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①学生不愿意作答。②学生的回答跟教师的预期答案相去甚远。③学生对提问百思难答等。究竟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存在什么问题, 使学生产生这些不和谐的反应?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进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

有效提问, 是以有效的策略提出有效的问题。这就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有效的问题, 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有效提问是针对无效和低效提问而提出的, 主要包括三类:①其背后蕴涵一定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②能够产生良好效应的问题。③能够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的问题。

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

1. 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只有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和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独立、深入地思考。

例如, 在“Photoshop色彩调整”这节课中, 学习“如何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色调”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的: (1) 色阶图 (如图1) 中的直方图与图像色调有什么关系? 如何利用直方图分析图像? (2) 正常曝光图片的直方图是什么样的? (3) 三个游标各代表什么?如何移动才能产生想要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 围绕着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设置,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实际操作, 很快就学会了利用色阶工具调整图像的色彩。

2. 情境矛盾启发思索

启发性问题有两种常见的操作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课件或实例演示, 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观察现象后, 再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Flash图层”时, 先让学生操作动画实例“打印机 (如图2) ”, 观察“打印机”的源文件——时间轴结构图 (如图3) 和动画效果, 再向学生提问:①你是怎么理解“图层”的?②你觉得图层有什么作用? ③图层的四种状态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需要使用? 这样, 提供实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矛盾, 引发思索。教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 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例如, 在Flash中学习如何复制图层时, 因为学生有复制文件或复制对象的经验,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先去尝试一下复制图层。学生操作不成功时, 教师趁机让学生思考: Flash中的图层是有时间轴的, 能不能直接执行“编辑—复制”的操作?如果复制成功了, 应该粘贴在哪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去探究,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 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如何复制图层。

3. 分层设置循序渐进

教师要善于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 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和提高。例如, 学习“利用蒙版合成图像”时,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设置‘渐变工具’的选项, 可以让图像的一边跟背景融合”。学生通过思考、实践, 掌握了设置渐变颜色为“黑—白”渐变的方法。这时教师可进一步提问, 如果想让图像的两边都与背景融合, 应该如何实现呢?学生又积极地思考并尝试起来, 有的说把“渐变工具”的渐变颜色设置为“黑—白—黑”渐变, 有的说先把原来的蒙版合并, 再增加一个蒙版, 把图像的另一边与背景融合。这样, 就会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思考问题并一一解决, 达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4. 问题综合巩固所学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课时所限, 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 忘了前面的”, 但前后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 所以在问题设置时要考虑到综合性。例如, 在学生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和动作补间动画”后, 为了巩固所学, 教师可以展示一个运用两种动画类型制作的综合作品,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归纳两种动画类型的异同, 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恰当地选择使用,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

1. 抛弃封闭式问题

教师必须抛弃封闭式提问。当我们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能”, 那我们就失去考查这个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机会。如果学生回答“能”, 我们仍然必须问“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既然一个问题即可表述清晰,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呢?所以, 教师必须停止使用由“你知道”、“你能告诉我”或者“你不认为”等词开头的问题。

2. 动作词汇, 核心问题的必备

能表明认知操作的有效问题就是核心问题。表示认知操作的动作词汇有“回忆”、“观察”、“比较”等。如果你希望学生去观察, 可以这样提问:“关于 _________, 你观察或注意到什么?”如果你希望学生去回忆, 可以这样提问:“你想起来哪些有关_________的事?”

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 如果提问“引导层动画是什么”, 而学生告诉教师正确的定义, 那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吗?显而易见, 还没有。该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了解概念,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引导层动画实例, 从中找出引导层动画的特点。如果我们把初始问题改成“请告诉我引导层动画有什么特点”, 那么, 我们离教学目标的意图就更近一步。可是问题仍然没有包含明确的思维操作, 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教师需要的答案。如果把问题表述为“这个引导层动画实例, 你观察或注意到它有什么特点”, 便包括了动作词汇代表的思维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这项思维操作生成教学目标所指定的回答。

3. 后续提问, 带出思考的美妙之处

后续提问通常出现在核心问题的一问一答之后, 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反馈, 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后续问题有: (1) 重新聚焦问题。用来调整学生的答案, 使之符合核心问题的要求。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如果学生回答“图层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这时, 教师必须再次叙述学生的回答并告诉学生, “是时间轴可以让物体运动起来, 而老师需要你回答的是图层的概念, 是观察了‘打印机’实例后, 你对图层的理解”。 (2) 解释性问题。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他们对某个事物的理解。例如, 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图层”, 学生回答“图层像一张张透明的纸, 可以在上面绘画或写字等, 多个图层叠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或动画”。这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解释性问题“你描述一下图层与透明的纸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后, 就会把图层与透明的纸的相似点表述出来, 比如都是透明的、独立的、有序的, 学生对图层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学生不仅知道自己在思考什么, 也明白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后续问题还有验证性问题、限定焦点问题等, 这些问题能带出学生思考的美妙之处, 使学生的眼界更宽阔, 思维更活跃, 操作更有效。

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应面向所有的学生, 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回答得很好, 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 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 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 教师主导, 启发思考

学生不会回答或者应答反向而行, 教师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追加问题, 巧妙铺垫, 帮助其理顺思路;或者迂回设问, 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 得到启发再触及正题。例如, 学习“引导层动画”时, 教师提问:“观察一下, 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各有什么特点?”有些学生不会回答, 有些学生回答运动对象是飞机, 引导路径是曲线。这时,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 再说这些不是它们最主要的特点, 教师应该设置阶梯状的铺垫性问题, 如“运动层的动画类型是动作补间还是形状补间”、“运动补间动画要求运动对象是组合的还是分离的图形状态”、“大家再对比一下, 运动对象和引导路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些铺垫性问题, 学生就会知道引导层动画的运动对象是组合图形或元件, 而引导路径是分离的图形状态, 从而深刻地掌握了引导层动画的制作要点。

3. 思考和补充时间不可少

问题提出后,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及动手操作求证的时间。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 如果较难的问题, 要留足集体讨论的时间。另外, 学生回答后, 也要留足补充时间, 应习惯追问:“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观点吗?”这样, 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全面, 回答更加完善。

4. 表述清晰, 多点鼓励

问题的表述要清晰简洁, 中心明确。问题中有引导学生回答的思维操作词语, 如“你‘回忆’或‘想起’它们有什么表现效果”或“如何区分这两种动画”。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走近学生, 如果学生不自信、紧张, 或者在回答过程中说错或一时想不出来, 教师都应给学生积极的激励和启发, 消除学生的顾虑, 减轻心理压力, 让学生自然地摆脱困境。

5. 应对回答, 以促进思考为导向

如果学生的回答正确, 教师除了要考虑其他学生的观点外, 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通过后续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这些问题探究他们自己的思考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 教师不能直截了当地裁定或一味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 要继续倾听学生的回答, 通过一些后续提问去探究学生的见解, 去理解学生是如何形成错误想法的。例如,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图层的作用, 教师提问:“两个做不同运动的小球能不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有些学生坚持说可以并进行了尝试, 这时教师可进行后续提问:“一个小球向左运动, 一个小球向右运动, 能在一个图层内完成吗?”学生经过思考并尝试后, 发现一个图层是不能完成两个小球做不同运动的, 但两个小球做相同运动在一个图层还是能完成的。学生通过尝试去验证他们的观点, 发现无法成功, 再用自己的实际操作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对图层的特点和作用会理解得更深。

在为期两轮的行动研究中, 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调查、访谈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 证明本研究中提出的有效提问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实施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提问逐渐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在后续提问的设计和教师的反馈方式等方面还需要继续研究、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Marylou Dantonio, Paul C.Beisenherz (著) , 宋玲 (译) .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潘巧明.信息技术课教师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 .

[4]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信息技术课, 2009 (5) .

[5]李志厚.通过有效提问,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教育导刊, 2004 (9) .

[6]程晓樵, 吴康宁, 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 1999.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2

选择什么样的论坛

这一点是关系到论坛营销成效关键因素,通常我们需要找到行业内目标市场较为集中的行业论坛。通常论坛都是按照行业建立的,有的行业论坛涉及的研讨对象比较松散,有的就相对比较集中,此时当然是与自己产品越集中的主题论坛越好。当然该论坛必须驻扎着大量的用户,此点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例如自己网上买的是家电类产品,那么家电联盟(jd-bbs.com)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在里面选择最针对自己产品的主题进行长期驻扎的准备。

论坛营销并不是发广告

目前在国内不少的论坛上可以看到很多恶意发放的广告,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论坛营销。恶意在论坛上发放广告直接可以造成论坛用户对你的反感,一般比较细心的论坛管理员会直接禁止你的ID。

正确的论坛营销方式

通过长期回答第三方论坛用户的相关产品信息提问,久而久之在论坛建立了一定的人脉关系,此时你如果想推广自己的产品就变的异常容易了,可以在个性签名里留下你的服务产品,以及你网站的网址链接或者联系方式。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快就会有不错的效果,有的用户甚至直接打你的电话联系你购买产品。

我建立了一个交流扣扣群,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群号:374195715验证:VIP学习网络营销,群里面有很多的相关资料,都是我花钱买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群共享进行下载。

论坛营销方式的优势所在如果是一个在行业刚刚起步的公司或者个人,因为刚在这个行业中立足,难免缺乏长久建立的人脉关系以及用户对你的信任度。此时论坛营销就是一个首选方式。往往所选择的行业论坛都是产品生产厂家或者相关人士长期苦心经营下来的,里面动辄着一定数量的用户。如果产品生产厂家比较重视网络营销这块的话,那么开设的一定有产品论坛,此论坛不是为别人准备的,是专为自己的代理商、经销商等准备的,只要好好的利用,你就会在同行业中占据自己的优势。

不过论坛营销并不是几天就可以奏效的,所以网络营销人员一定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3

摘 要 有氧耐力训练的科学高效开展,不但有助于加快运动疲劳的消除,促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恢复,确保运动员良好的运动状态的保持,同时对于运动员伤病的预防与恢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在简要阐述了有氧耐力训练的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有氧耐力训练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要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够对有氧耐力训练工作的科学化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有氧耐力训练 实施方法 实施要点

耐力是人体最为基本的一项身体素质,是运动员运动技能掌握和运动水平提升的基础。耐力训练的内容,按照体育运动项目专项的要求通常可以划分为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两个主要的部分。如今,随着竞技运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有氧耐力训练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

一、有氧耐力的概念与内涵

有氧耐力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人体长时间依靠肌糖元和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其通常主要受人体心肺功能和骨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有氧耐力是体能类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素质,如,田径径赛、赛艇以及游泳等,对于上述体能类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水平往往会对其运动成绩产生直接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二、有氧耐力训练的实施方法

在开展有氧耐力训练的过程中,现阶段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法等几种,以下就对这几种常用的有氧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现阶段运动训练领域开展有氧耐力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最为主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负荷量大,二是没有间歇。常用的持续负荷法,根据训练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会发生变化,又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为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两种主要的类型,在利用持续负荷法开展有氧耐力訓练时,监控训练强度的简易指标主要采用的是血乳酸和心率。

其次是间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是相对于持续负荷法而言的,其通常又被称为间歇训练法和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强度的重复刺激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合理的安排间歇的时间,来让运动员进行不完全的休息。在开展有氧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间断负荷法的优势在于,其不但能够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同时对于运动员专项耐力和比赛耐力的提高也具有明显的效果。在采用间断负荷法组织开展有氧耐力训练活动时,影响训练质量的关键在于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和训练间歇时间的科学确定。

最后是高原和低氧训练法。高原训练法,指的就是将运动员置于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开展训练的训练方法。在采用高原训练法组织开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活动时,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往往能够让运动员的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运动员体内的机能潜力,产生一系列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抗缺氧能力的生理反应,促进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低氧训练法与高原训练法的机理从根本上而言是一致的,就是在借鉴高原训练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在人工低氧环境下开展训练,以促进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提高的一种训练方法,例如,运动训练中常用的高住低训、高住高练低训以及低住高练等均属于低氧训练的范畴。

三、有氧耐力训练的实施要点

首先,要注意科学认识有氧耐力训练与无氧耐力训练之间的关系。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均是耐力训练的下位概念,是体育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运动训练领域,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都是运动员专项耐力的基础,虽然对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其对于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和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作为人体能量代谢的一个统一体,两者却是缺一不可的,无论是有氧耐力还是无氧耐力都不可能脱离对方单独成为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制胜的唯一要素,单一供能能力的提升已经无法突破耐力训练的瓶颈,只有在科学认识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两者之间的训练组合比例,制定符合专项要求和专项代谢特点的训练计划,才能够取得最佳的训练成效。

其次,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该清除的认识到体育运动专项的供能特点和在运动不同阶段的主体供能方式,并据此来分析有氧和无氧在不同运动阶段的动态变化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确保有氧耐力训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要注意避免过分强调“平均比赛强度”的问题。过度强调“平均比赛强度”是我国耐力项目训练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平均比赛强度”指的是运动员在某一项体育运动专项比赛中竭尽全力的“强度”,其一方面能够反映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运动项目的特征。但是“平均比赛强度”从根本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各种能力交融的、短暂实现的“竞技状态”,往往会受到比赛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其可以是运动训练的目标,但是却绝对不是运动训练的全部。如果,只单单从专项比赛成绩的角度出发,认为“比什么就要练什么”,将训练的结果与训练的过程混为一谈,往往就会出现过分强调“平均比赛强度”的问题,并因此影响到有氧耐力训练的成效和运动员专项耐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开展有氧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分强调“平均比赛强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刚.国际有氧耐力训练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7.

浅谈设计教育方法的实施与感悟 篇4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都清楚的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发展的时代”“设计的时代”, 因此都非常重视设计的教育工作, 培养更多专业的、优秀的设计人才。在此, 本文作者就自己近些年来在设计教学方面的认识, 结合了自身的一些经验, 阐述了做好设计教学工作的一些教学方法、方式的实施, 以及自己对设计教学的领悟。

一、设计教学的方法实施

1. 明确自身情况, 确定自身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 一般的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都有设计专业, 但是就教学的培养目标来说, 二者是有区别的。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就业前的培养教育, 是将培养和提高学生毕业以后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能力作为主要任务的。而中等职业院校的设计教学目标则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这种实际应用型设计人才主要是面向我国的一些生产、服务行业, 其工作主要是将设计师的内心想法和设计构思, 进行实际的转换和技术操作等, 不应该将目标定格为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因此, 就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开展和教育, 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目标来重新定位, 努力将自身的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做好。

2. 因地制宜, 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来看, 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状况、发展层次还不一样, 各地区对人才的引进、需求等也各不相同。根据各区域的发展状况, 各个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创建院校, 不能按统一标准去创建学校, 也不能按照某一标准去衡量某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的创办要因地制宜, 专业的设置要符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需求, 学年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而定, 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设计专业的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的工作岗位, 因此地区创办的学校也要根据地区的企业人才需求, 加强专业教学, 突出自身专业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深圳、杭州、成都是全国设计力量比较强势的城市, 因此这几个地域的设计院校教学改革是必须的。

3. 调整教学模式, 壮大师资队伍

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随之发生改变。要想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的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也要不断提高。只有拥有好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师资队伍,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教师, 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进步, 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才能将知识更加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作为设计教学中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正确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能够指导设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因此, 学科教师要准确、及时地掌握设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及时调整设计教学模式。例如, 院校的设计教学体制改成双元制, 时间上大大地缩减了, 但是设计的教学内容、教材选定、授课方式和教学大纲都要随之相应改变。此外, 学校还应该注重建立自身的设计专业实训基地, 加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

4. 注重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让学生切身实际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我们知道, 无论是中等职业院校还是高等艺术院校, 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最终还是要进入到社会的工作岗位上去的。从目前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就业的情况来看, 好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原因是在校学习的学生没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以后, 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能很好运用的原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学校就像一所加工厂, 学生是原材料, 而毕业生就是最终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水平, 而且还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所以, 如果企业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和学校进行交流合作, 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也能将社会发展的信息反馈给学校,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设计教学工作, 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好, 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对设计教学的感悟

通过近些年参与设计教学工作, 对设计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认识。要想开展好设计教学工作, 必须要重视三原则。

1. 假设、归纳原则。

设计需要设计者进行假设, 而不是空想, 要从以前的学习中或者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假设这一过程,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统觉 (类化) 原则。

充分的利用原有的经验, 解决设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统觉原则是设计中最经济的方法, 设计教学工作中也强调这一原则。

3. 自觉主动原则。

设计的教学中, 有许多新的问题、疑难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 而学生则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区解决这些问题。

结语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中, 设计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是摆在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艺术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在商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只有这样设计教学工作才会逐渐完善起来。面对竞争日益增强的全球化环境, 作为一个设计教学的老师, 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努力培养出更多出色的设计人才。为了能使我国的设计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把我国的设计推向国际化, 我们要把开展好设计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使命。为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

摘要:在艺术学科的众多课程里, 设计学是其中的一种。学好设计学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怎样具有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将设计学教学工作开展好, 老师们必须要深刻认清设计学当前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只有认清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 篇5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公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公民素质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却日益突出。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作为公民教育主战场的学校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学校公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小学作为公民素质塑造的起始阶段,肩负着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围绕着“什么是公民教育,怎样进行公民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小学发展现状的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公民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我国小学现阶段发展现状的公民教育形式。目前,小学阶段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公民教育不但有专门的课程,还可以在各种校内活动中开展。而校外实践活动,则是学生公民教育开展的新的形式和场所。目前,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内容也亟待补充,但对小学生公民教育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其效果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成果中得到体现。因此,现阶段小学公民教育应“以校内公民教育为主导,以校外公民教育为重要补充”,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

校内公民教育,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校外公民教育,是以社区实践和家长指导为主。“校内一校外”这一形式已经成为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适应现阶段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需要,它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小学公民教育的开展(见图1)。

二、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校内教育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实施公民教育的根本途径。从世界范围看,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有三种,即独立设科、渗透和综合设科。目前,小学阶段没有独立的公民科,承担学校公民教育任务的科目主要采取综合设科,即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任务不是由某一门课程来承担,而是由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而成。综合设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打破学科界限的创新模式受到青睐,它通过开设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公民伦理教育等,把公民教育变成课程中的一个个单元来教学。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小学低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公民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两门课程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课程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品德与社会》为例,其《课程标准》提出的生活德育理念、尊重儿童理念和追求教育有效性理念,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要将这些理念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何确定每个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作为“公民”的各种素养,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强调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多以专题讨论为主,避免学生被动接受公民知识。我们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思想和生活经验。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思考,形成参与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社会的兴趣。

总之,两门课程保持了公民教育教学主题的连续一致,但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内容呈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阶梯性的要求。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其内容覆盖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形式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公民教育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投票选举班级代表。民主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的民主意识是巩固民主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班级代表,亲身体验到了民主选举的过程及方法,体验到了民主选举的优越性与重要性。这一“民选”过程也是公民教育中权利与义务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是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每位学生作为学校的“小公民”,都有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如学期开学时,让学生讨论制定各班的班级规章制度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为他人服务,获得有关自制力方面的亲身经验,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决策的影响力。

三是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括科技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如机器人、头脑奥林匹、田径队、排球队等活动。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尝试协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公民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即学会理解异己观点,学会共同合作。

四是参加学校特殊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多项特殊活动,丰富公民教育途径。如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开展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的募捐活动,使学生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建立社会责任感,等等。

2.校外实践

校外社会实践是小学公民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为学生校内公民教育提供了舞台。不过现阶段,社会实践的形式还不丰富,它作为小学生公民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社会实践作为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形式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有社区活动和家长指导两种形式。

社区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公民角色,明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了解本社区环境变化发展过程、公共场所的规定、垃圾控制、废物再利用等情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如参与社区的宣传工作,负责宣传栏的布置,帮助保洁员共同保持社区卫生等。学生通过社区活动,就知道自己在社区中承担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社区活动目前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学校可通过与社区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指导。在寒假和暑假前,学校可布置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家庭成员给予指导,指导者必须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并能够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完成计划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和技能。例如,建议学生开展旅行式的学习体验。在旅行前向学生明确旅行中的学习计划,然后带领学生到相关地点观察记录,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除了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外,随着网络的应用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公民教育也成为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并得到了公民教育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一致推崇。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公民教育的专业网络,因此,应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内容新颖且信息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公民教育方面的相关网络资源。学校应尝试在校园网中增加公民教育内容,并与信息课程相结合,使之成为小学公民教育的又一新的途径与方法。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6

一、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手段,促进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影响日益增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新趋势。积累教学资源、建立高中生物教学多媒体资源库可以为高中生物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教学材料和支持系统,为更好地完成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应将信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生物教学中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的章节,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可以缓解这样的教学难点。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中,这一微观现象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的目标,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件模拟演示,以动画方式直观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从而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二、优化改进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提供保障

1发挥信息手段演示功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内容属于抽象的微观范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还有一些过程较长的生物现象,课堂之内也难以演示。这样制约了教学成效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出来,变微观现象为直观演示,变长期变化为节点展示,给予生物课堂更为生动形象的信息,提高学生理解效果,激发学习兴趣。例如,DNA分子的结构以及复制等微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画模拟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掌握其结构以及复制规律,让生物知识点的学习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发挥自主模式促进功能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提高重难点突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改进了教学模式,采取教师重点引导提示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如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笔者结合生物群落演示图设计了一组探究题: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③相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④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⑤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引领学生深入开展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发挥了自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3 发挥当堂检测反馈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当堂检测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笔者在教学最后环节留有一小段时间进行检测,以事先印制的难点要点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检测,及时、准确地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评价,并调整教学方向与措施,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要注意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关键在于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

1.善于设疑,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沿着多个方向探索和发展的思维,是从一个信息源导出不同的结果。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产生探究的心理。如在讲顶端优势原理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以往对生产实践已有认识去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常见的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有哪些?如何加强其顶端优势?(2)生产实践中怎样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使学生对顶端优势有关的各个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运用引导探索法,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发现法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在讲“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时,教师并不先发现病因,而是先向学生提问:“治疗该病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这时,学生不能仅仅看事情的表象,而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蛋白质到RNA再到DNA的逆向推导。学生自然会明白:“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治疗的根本措施是改变综的遗传物质。”这样能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四、将生活引入课堂把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

新课标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的。生物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发现生物的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高浓度溶液中细胞会缩水”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在盐碱地上种庄稼,但是长不好,于是对它进行施肥,可是庄稼非但没有长好反而烧苗了”这个例子来进行讲解,这样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1利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生物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述“糖类和蛋白质”时等化合物的作用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晨不要空腹喝牛奶,目的就是不让蛋白质当成能源物质被浪费掉,这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有利于巩固生物知识的学习。

2在课堂教学中,理论回归生活,提高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内容后,教师可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立足现实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现象:创可贴的制作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等,这样能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思想与求知欲,发展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与素养。

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对于课程创信改革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是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充分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改革理念,并且努力做到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尝试,找到实现有效提高的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7

1 介绍绿色船舶的概念

绿色船舶是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 首先要保证船身质量、节约成本和使用功能, 在这样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它要通过先进的技术, 对船舶加以改造, 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 并且极大地降低资源消耗, 保证了生产者、使用者的利益。在绿色船舶概念中, “绿色”是设计人员以人为中心的环保理念。绿色船舶的制造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它要考虑到设计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因素, 通过统一管理协调, 实现绿色环保的概念。

2 绿色船舶如今的现状

2.1 绿色船舶的设计。

绿色船舶在进行设计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能源问题, 这个要尽可能的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能源。接着, 在船舶的制造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减少材料资源的浪费, 采用绿色环保的材质, 在船舶报废的时候还能对这些材料进行回收处理, 加工后进行再次利用, 减少资源的浪费。最后, 在制造船舶的时候, 对施工的工艺进行简化, 优化船舶的设计理论, 让船舶的运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对稀缺的资源要能够减少或者重复利用。

2.2 绿色船舶的制造。

绿色船舶在进行制造时, 施工的工艺要与传统工艺有着很大的差别, 要本着绿色环保的概念进行施工。在现如今我国的绿色制造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加工工艺方面, 这个主要包含了虚拟现实技术、净成形制造技术等几个的工艺手法, 实现了制造工艺的绿色环保;第二, 涂装施工工艺, 这个需要通过合理的搭配施工所用到的涂料, 然后尽可能的减少其中所包含的品种、和施工操作手法, 最终达到提升效率、和绿色环保的目的;第三, 焊接的工艺手法, 这个需要对施工的用的设备进行挑选, 使用无污染、效率高的设备进行施工, 利用经验技术达到环保的效果。

2.3 绿色船舶的运营。

绿色船舶在运行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做好维护工作, 避免出现燃油泄漏类似的事故发生, 然后造成海水的污染。

3 绿色船舶的设计分析

绿色船舶的制造, 最主要的还是设计工作。在之前, 我国传统的船舶设计中并没有考虑绿色环保的概念, 设计人员的思想中没有环保这种意识存在。所以在如今的绿色船舶设计首先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具体的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船舶的优化设计。

以前船型的设计由于没有环保意识, 所以船型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绿色船舶的使用。现在要对船型的尺寸、大小等各方面重新进行设计, 这些对于在航行中的阻力的减弱、和船身的稳定性的提高、船舶的承载量提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动力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在动力方面进行节能设计就非常有必要了。动力方面的节能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开发新型的环保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等。还可以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对船舶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 计算出最佳的动力支出方式, 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3.2 远程协同设计。

在如今已经可以实现运用互联网技术对船舶的生产过程进行分析, 利用设计、制造人员对于绿色船舶的设计理念实时的对船舶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优化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浪费, 提高利用率。

3.3 采取标准化和互换化设计。

利用如今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 对船舶设计进行标准化和互换化的模拟设计。然后进行虚拟实验, 得出设计结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零件的使用数量, 降低对材料的消耗。

4 绿色船舶的制造工艺

绿色船舶的制造工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

4.1 绿色加工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了解:首先船舶制造中使用的产品在加工中可以向着制造精密型发展, 使制造的产品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直接使用, 减少原材料的浪费。接着船舶在加工中采用干式加工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 而且也解决了排放的问题。最后, 通过精密的计算, 对制造过程中的结构和使用的零件进行计算, 对于建造船舶的质量、减少工作量和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

4.2 绿色焊接工艺。

在焊接施工中, 焊接的电源的选用要有高效节能的特点。逆变焊接电源有着很多的优点, 非常适合焊接的使用。焊接的设备也是焊接工艺的重点之一, 合适的设备对于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施工的工艺, 高超的焊接手法在节约能源、提升施工速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4.3 绿色涂装工艺。

在涂装工艺的施工中, 首先要本着环保的思想进行船体的涂装施工。要在保证质量、缩短施工周期的前提下, 选择合适的涂料进行施工。选择涂料要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品种、达到最大的除锈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 进行标准化的施工。提高效率、减少能源的使用。

结语

随着人民的环保意识增加, 绿色船舶的设计和制造一定会成为船舶行业的主流产品。绿色船舶是一种新型的设计理念, 它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了当前节能减排的号召, 对于造船业的设计制造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而且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8

1. 学习情境导入———任务教学法

使用目的:任务教学法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提出问题, 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时, 先给学生下发与之相关的任务工作单, 让学生了解工作任务, 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相关知识与技能, 进行计划决策。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 采用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 调动他们已有的语言资源, 在实践中感知、认识,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实施过程:首先, 教师确定执行任务的目的, 如介绍物流公司、介绍公司业务, 撰写与公司业务推广相关的E-mail邮件等, 提供真实的任务建议、执行任务的语境, 引入与任务相关的新的语言知识和物流岗位知识, 包括特定的词汇知识和句子结构, 并进行练习, 让学生注意固定搭配、语义比较、特殊句式等, 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物流专业英语词汇、句法、文体等方面的特殊性。

实施效果:课堂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 让学生使用语言学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领会和应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及与他人磋商、交流、协调、合作等交际技能。

2. 学习情境的实施———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活动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物流相关岗位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 从实践入手,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掌握完成物流活动任务技巧, 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资讯, 教师布置工作任务, 学生按任务要求, 查找相关信息;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 学习和分析信息资料, 制订工作计划;决策, 教师审查计划, 提出建议, 学生修改;实施, 学生根据工作计划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检查, 教师和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对照, 展示工作结果;评价, 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 教师作出最终评价。

实施过程:例如, 在学习情境五“运输”这一主题内容时, 设计一个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运输模式”的项目, 其中包括选择运输方式、决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等任务, 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技能和相关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用, 学习、操作起来就会有较高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也会增强。

实施效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索,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技能。

3. 与承运人谈判———案例教学法

使用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 共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剖析案例,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施过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组织教学, 教师在课前准备典型案例:一家食品公司正在和远华物流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代表谈判物流费用。经过对货物数量、承运时间、仓储和分销网络的考察和谈判, 物流公司最终同意将物流费用从零售价的3%降低到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并根据案例编辑对话情境。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启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总结。

实施效果:通过案例分析, 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 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小组合作教学法

使用目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 对出现的疑难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 积极发表个人见解, 共同解决问题。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实施过程:根据教学任务, 将全班学生依据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互动、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 达到学习目标。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可以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 培养团队意识,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产生自尊, 树立自信, 学会理解和宽容, 树立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 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5 语.言情景模拟教学法

使用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构建或模拟某种物流交际活动的真实场景, 形成物流专业英语交际的语言氛围, 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表现的“情景”中, 创造性地学习, 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实施过程:情景的创设要以物流专业英语交流内容为背景, 例如: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洽谈会、模拟物流货运单据的填制等。首先, 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其次, 让学生扮演贸易双方, 讨论业务方案、会议流程及谈判策略。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物流业务知识, 用英语进行具体洽谈。教师公布结果, 发现并解决问题, 并让学生分析优劣的原因。

实施效果:这种模拟实战练习以任务为中心, 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拟写物流商务活动信件的能力, 处理涉及商品购买、价格、支付、货运、报关等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此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杨燕.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 2009 (35) .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9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各种弊端,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已经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存。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化, 维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实现人类的长久不衰[1];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 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就成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重要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求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要有一定的节制, 确保其资源的开采利用要在资源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 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 产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中的废弃物垃圾绝大部分都是由产品包装行业造成, 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 为实现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城市污染、保护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多项目标, 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包装方式, 采取绿色包装,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提倡。对于绿色包装方式, 我们应该在整个包装行业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 以实现产品无论是在前期的生产制造过程, 还是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都能达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 尽量采取较少的包装, 而且包装材料也要无毒无害, 能够重复使用或者是便于回收。

二、实现包装减量化的方法途径分析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根据包装设计的“保护功能的当、体积容量适当、使用材料适宜、成本费用合理、标识标签完整”等原则, 减量化包装可通过一下几种途径得以实现:

(一) 包装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

为实现包装更好的保护作用, 所以包装容器一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2];包装容器厚度的增加相应的也会提高其强度, 但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浪费, 而改变材料的结构形式, 则既能有效的避免资源浪费, 又能达到其强度要求, 属于一两全其美的方案。如蜂窝纸箱, 具有强、稳、刚、轻等特点, 在进行拉伸成型操作时, 在蜂窝纸板内部只存在10% 的蜂窝材料, 其余部分皆为空气, 这种材料同强度相同的瓦楞纸板相比, 其原料仅为瓦楞纸板的2/3, 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二) 包装体积及包装层数的减量化

在产品运输过程中, 各相关部门如邮政、托运、物流等为更好的确保产品质量都会对产品进行多层包装, 包装后的产品体积会远远的大过产品本身体积, 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某食品部门曾经做过一调查: 一六块月饼装的礼盒, 其包装包括了370 克的塑料盒盖, 每块月饼自身还带有单独的小礼盒包装, 经过多层的包装之后, 计算发现, 仅包装成本就占据了整个礼盒总成本的40% 左右。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多层包装, 每年中秋节都要耗掉近6000 多棵树木。所以, 实现包装的减量化, 有效降低包装层数及包装体积已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重要内容[4]。

(三) 包装容器结构优化技术

实现包装容器结构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的提高包装材料的利用率。如尽可能多的使用圆柱形及圆形等包装容器能够有效的降低材料的浪费, 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据实验发现, 对于同一种产品, 使用圆柱形或圆形包装容器与传统的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包装容器相比, 材料使用量可有效减少20% 左右。因此, 通过对包装容器的结构优化, 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资源, 达到一种明显的减量化包装效果[5]。

(四) 薄壁化技术

薄壁化技术就是在保证实现包装各项所需机械性能要求的基础之上, 通过减少壁厚的方式来有效减少材料用量的一种手段。如康师傅集团在保证饮料瓶容量与性能的基础之上, 将原本重18 克的瓶降低到16 克, 最终又降低到了现在的12 克, 极大地降低了包装材料的厚度, 经统计发现, 通过降低饮料瓶质量, 康师傅集团每年成本节约了7%--10%, 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另外, 我国广东、山东地区等多家企业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 将原本3.5 毫米的玻璃瓶厚度缩低到2--2.5 毫米, 使得整个瓶重减轻了40% 左右, 有效地减轻了对资源的消耗, 降低了企业成本, 进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企业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4]。

(五) 化整为零集装化

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实施的减量化包装, 也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 目前在消费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组合装”、“家庭装”产品, 利用集合包装形式出现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不但是商家刺激消费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厂家有效降低包装成本的重要措施, 据调查显示, 采用几何式包装能够有效的降低近60% 的包装材料使用量[5]。如中国移动将原来的通信设备木箱包装改变成为了现在的能够多次重复使用的钢铁集团周转架包装, 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量, 据统计, 每年能够减少57000 立方米的木材使用, 这也相当于每年节约了670 公顷的森林面积, 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木材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油耗, 节约电能, 进而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对于包装减量化的思考及建议

(一) 对包装减量化的思考

虽然, 为环节环境问题及解决资源消耗严重的问题,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包装减量化, 但也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所谓的减量化包装并非就是盲目无规则的减量, 而是要紧密的结合商品具体情况进行最为适度的包装。对于产品包装减量化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包装减量化的本质并非完全否定包装, 也不是彻底的抛弃产品包装, 而是将产品包装中某些不必要的功能去除, 同时去除多余的修饰性包装, 减少无用细节, 对产品真正所需要的包装要素进行提炼和精简, 以此来降低产品包装过程中所造成的材料不必要浪费, 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 降低成本。2. 减量化包装也并非是仅指包装材料用量的减少, 同时还应该涵盖了对包装各个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及能量利用情况进行考查, 从而实现包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料及能源的利用率的不断提高。3. 在进行产品包装减量化的同时, 要正确的处理好产品包装与循环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紧密的结合产品可循环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减量化包装, 如果盲目追求包装的减量化, 就容易降低产品包装循环利用的使用次数, 由此以来依然未得到资源节约的目的。4.“减量”并不是“减质”, 对产品实施的包装减量化, 在保证包装用料最少的同时, 也要确保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根本目的-- 保护产品、方便运输。

(二) 对包装减量化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我们实施的减量化包装、绿色包装, 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实施呢?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作为第一步骤内容进行。1. 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 规定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具体名录, 同时也要规定其具体回收办法;2. 对于过度包装的产品, 国家也要制定出具体的价格政策及税收政策, 积极鼓励无包装产品及高档产品简单包装, 注重产品包装要对生态自然的无害性, 并且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3. 因为在目前的包装标准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所以在设计者进行包装设计时, 应将包装层数及成本价格进行公示, 提供给社会公众及相关监管部门一简单明确的判断标准;4. 将部分行业的商品与额外的包装进行分开销售;5. 扩大生产者的责任, 使生产者在生产包装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到日后的回收问题, 严厉打击过度包装的行为。

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自然资源的制约, 如何才能实现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和谐相处, 持续发展, 已成为现阶段一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包装行业, 由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 也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所以我们极力提倡绿色包装, 包装减量化作为实现绿色包装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凤彩, 王雯婷, 王富晨.论减量化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J].设计, 2014, 02:185-186.

[2]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72-75.

[3]李昕.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和测试实现包装减量化[J].中国包装工业, 2010, 06:58.

[4]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3) :72-75.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10

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 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洪流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 其中特别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方式, 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和检讨。一个显明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摆脱课堂教学模式化的桎梏, 如果我们一如既往, 深陷课堂教学陈旧模式的俗套, 我们就将无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如何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如何探究出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的新方法、新路径, 使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动态结构, 这已经成为每个物理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要落实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课时教学目标为依据, 以创设教学情景为手段, 以策划教学思路为切入点, 以构建教学平台为载体, 以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为目标。其设计策略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以学生为本, 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作为设计整堂课的教学框架的基本策略, 重视引导学生的思考、注重点击、促动、探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把关注的重心置于学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最后获得什么知识和结论。

2.以营造和保持“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作为推进教学流程进展的着力点, 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和重点问题的设计, 力求使重点问题成为提挈全局、牵动该堂课教学主题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清晰的导火索。

3.善于通过联系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注意避免就知识讲知识、就教材讲教材、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式教学, 而要善于联系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 学生自生活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体会到的现象和事实, 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可确定为创设学习情景、设计情景问题、策划解疑思路、构建知识平台、拟定整合方案。依据以上基本要素我们就可优化整合新课程理念下的, 符合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1.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以高科技前沿的科技信息, 生活中实例或实验等为题材创设课堂情景, 引入主题。

2.置疑 (提出假设) 。提出产生或影响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后提出) 。

3.探究问题。指点学生通过阅读资料 (以课本为主) 、实验、讨论等手段来寻找答案。

4.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有些问题学生不能或不容易直接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共同总结出结论。

5.用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教师就设计、安排一些生活实际中的实例, 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或寻求解决的办法。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例如“水的蒸发”教学, 可设计如下。

引入:先是复习了熔化、凝固、水的汽化方式 (蒸发和沸腾) , 提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水蒸发的有关知识。

置疑:在生活中, 我们家里为什么把粮食晒在通风向阳处?洗的衣服什么要展开并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这中间蕴藏着什么道理呢? (让学生讨论)

提出假设:将学生讨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温度、吹风、面积……)

探究问题:老师指出, 有这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水的蒸发, 怎么办呢?下边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方法——控制变量法:我们要研究其中的一个因素时, 就保证其它的不变。

比如:要研究温度对蒸发的影响时, 就保证其它因素不变。将相同数量的两盘水一盘放在阳光下, 一盘放在阴暗处进行比较, 谁干得快?

学生讨论:蒸发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其余问题由学生自己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讨论。)

总结得出结论:由学生来归纳总结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解决问题:由学生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并加以解释 (最后布置相应练习) 。

教学中, 在探究影响水的蒸发的几个因素过程中, 介绍了一个学习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是有必要的。事实上学生也能根据这一方法分析研究问题。这为以后学习欧姆定律,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堂课重在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探究影响水的蒸发的因素。体现出了课堂的生活性和生命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教学思想。

设计与实施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职数学 课堂教学 策略 方法

(一)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就成了人类各个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如能掌握教育心理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定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的体会如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工科基本都开设高等数学。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虽然我们的讲授内容并不深,要求也不高,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考试难以过关。这些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这些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而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一个努力目标;高中期间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刚经历紧张的“高中三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未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上网成瘾,无心上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我在给新生上第一堂高等数学课时,就要介绍我们的授课计划、进度安排以及与中学数学的异同点在哪。特别要介绍高等数学与其它各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以及高等数学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尤其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在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当中,数学已成为强者的翅膀。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就没有今后的立足之地,要学好专业课,就必须学好数学课。通过引导,使学生一进校,就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老师要讲清楚所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优势,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1)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才会进步。而有些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怕别人笑话,特别是不敢轻易对老师提问。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成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首先要平易近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把每个同学举手提问发言的次数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并在期评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给予适当加分。有了这个规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都比较踊跃,教学的双边活动都能正常开展,这对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很多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较差。来到大学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特别是他们的心理障碍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消除一些紧张情绪和顾虑,创造一种亲切、温馨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有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要帮助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不高,问题到底在哪?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显然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不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有的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方法不当;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讲课,越学越没有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3.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不懈地去取得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獲取教学成功的原动力,教学工作就会富有成效。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高职数学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独生子女较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增强责任心,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土壤。师生心理相容相通,互相尊重信任是学生产生数学兴趣的心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而崇高的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实施合作研修的途径与方法 篇12

一、合作备课由内至外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以往备课时教师主要依靠教参和教案, 教师只和文本对话, 同伴之间很少交流。为使备课有效, 应纵向加强学科交流, 开展集体备课, 横向引入优质资源, 开展高位研修。

1. 集体备课互助

在校本研修理念的启动下, 同伴携手, 合作备课, 已成为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教师开始正视并研究自己同伴的教学智慧, 以坦诚的心态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校领导也积极为全体教师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备课的交流环境, 使备课真正成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互学互助活动。为了使备课活动卓有成效, 我们采取了“n-1”的备课模式, 把教材由深至浅、由难至易、由整体至细节逐步解析。实施方法是:先由区教研室分学科、分年级为教师整体解析教材;再由学校备课组分单元研讨教材重难点、教法学情等;最后再由教师个人完成课时教学预案。“n-1”的备课模式, 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了教学内容, 找到了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为教师从宏观上理解好教材、从微观上驾驭好教材奠定了基础。

每册教材的总复习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针对这一部分内容, 由区在学期末分年级开展复习大备课, 解读复习内容, 帮老师厘清复习脉络, 拎出复习重难点, 提出复习建议。学校备课组再分块研讨, 最后教师根据各班学情制订复习方案。合作备课使教师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2. 联片互动互补

致力于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由于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客观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教学上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别既是差异, 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这种资源, 可以引发同伴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教学对教学的切磋, 使教师群体信息畅通, 资源共享, 相互激励,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 我区开展了“联片互动”链式校本研修活动。把区域内各校划分为几个片区, 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由链头学校组织片区各校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使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互补。

在扎实的“联片互动”研修活动中, 成长了一批市、区级名师, 他们成为合作研修的骨干力量。为使名师资源得以辐射, 在区域网站开设了西湖区名师工作站, 在区域内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让名师帮扶、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也推动名师自身不断前行。互助、互补的研修形式, 拓宽了研修路径, 推进了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 高位研修给力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为了切实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 不使区域的同伴互助活动水平在同一个层次上徘徊, 我们采取了对内丰富研修形式, 对外选择“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业内省、市知名专家指导、讲课;派教师分层、分批参加学习和培训, 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由内至外的研修方式更新了教师理念, 激活了教师思维。我们区数学课改实验组全体成员都参加

了首轮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 如今他们都活跃在课改一线, 有的已成为市、区级专家, 还经常给其他地区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二、合作教学由同转异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方式, 课堂教学的优劣决定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信念。许多优秀的教师正是在课堂教学的“摸爬滚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因此,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就必须立足课堂, 引导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为使课堂教学有价值, 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量, 将教师分为不同层次进行修炼: (1) 骨干教师上导向课; (2) 青年教师上打磨课; (3) 各备课组把单一的上课、评课整合为各团队间的合作教学。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学, 力图让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和提高。

1. 骨干教师“一课一导”

在教学中首先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 充分调动学校优势资源, 让骨干教师率先引领。区级名师每年都要给教师们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或在校内、或在校外, 让名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给青年教师一个正确的导向, 同时也使名师日益成熟。

2. 青年教师“一课两上”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 有活力、可塑性强。区每年都要组织新教师参加岗位培训, 学校也会定期开展相应的新教师业务培训, 找骨干教师师徒结对。针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在教学中采取了“一课两上”的教学模式, 由青年教师自己独立备好“第一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结对的师傅和听课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反思后再备好“第二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再进行点评和反思。在磨课中教师能找到自己的弱势, 提炼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方式, 加快成长步伐。

3. 专题交流“同课异构”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材, 如“数学广角”“统计”“估算”等内容, 各备课组间开展专题交流, 进行“同课异构”。采取了“X+Y”的教学模式, 即各组同做一个课题, 由小组合作备课, 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 进行上课、说课和评课。教师们都说, “同课异构”给他们的触动最大。在“同课异构”中, 教学由求同转向求异, 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构建使课堂呈现多元化, 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学意境。

三、合作反思承前启后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 只知教书, 而不知反省和梳理, 就不能真正获得专业成长。在研修中, 我们既要教师学会个体反思, 写课后反思;也要教师学会合作反思, 与同伴交流思想, 以问题带动课题研究。这样, 反思不仅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 也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老师们在反思之路上不断领悟、前行。

1. 课后反思出新

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经常并自觉地对发生在身边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录, 这是课改以来教师逐渐养成的一种专业成长方式。学校引导教师坚持将教学中的成功、遗憾、分析和策略等心路历程记录在册, 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提高。学期结束后把教案和反思保存下来, 与同伴分享。循环往复, 不断积累, 教师获得教学灵感, 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反思中, 教师们“新我”不断超越“旧我”, 正如涓流, 点滴汇聚, 终成大海。

2. 主题沙龙解惑

为了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 研讨一些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教学问题, 学校还开展了以主题沙龙为形式的研修活动。针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开展了“课例评点”“预设与生成”“导入与总结”“精彩一览”“遗憾追寻”“名师赏析”“生活与应用”“学困生的原因分析与策略”等主题活动。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与同伴对辩中进行思想碰撞, 解析教学困惑, 使教师通过主题沙龙, 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丰富经验、积淀智慧、提升素养。

3. 课题研究求解

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科研兴校”已成为强校和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战略。教师们以广阔的教学实践为背景, 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取问题, 提出假设, 着手验证, 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 教师们常对情境创设、教材资源整合、教学评价语言、课堂上产生的意外及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问题感到棘手, 不知该怎样处理。针对这些教学实际, 拟定一些小课题, 分组进行研究和实验。让老师带着问题观察、研究, 发现、总结, 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的两者并轨, 使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

合作研修活动的开展, 提升了教师课程建设的理念, 增强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促进了一批又一批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不少教师已成为课改的生力军, 一些区级名师已成长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近年来我区有多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 获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大奖。我区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多次向省、市内外同仁进行开放和观摩。

上一篇: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下一篇:乙酰麦迪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