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2024-07-03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精选12篇)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篇1

摘要:辩证思维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教学管理领域, 能让我们教师走出困惑, 走出死角, 走向更开阔的天地。“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评价模式将被彻底打破, 对应而来的将是学生个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化管理和评价, 将是全体教师提倡和尊崇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辩证思维理应成为全体教师的教育管理智慧。

关键词:辩证思维,联系,发展,对立统一,教育管理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 是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我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一种高境界的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能让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多角度、多视野、对层次、多方面地考察和面对事物和问题, 同时也提供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毋庸置疑, 辩证思维照样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教学管理领域, 能让我们教师走出困惑, 走出死角, 走出更开阔的天地。在人文化、人本化的更宽容的今天, 教育思维必然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人的成长、人的评价和培养都不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 多尺度、多标准、多方位的评价更能适应对于个人评价的需求。与辩证思维相对立的逻辑思维里, “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评价模式将被彻底打破, 对应而来的将是彼此共存、真假相依和学生个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化管理和评价, 将是全体教师提倡和尊崇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辩证思维的特征对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 的启示

辩证思维最主要的特征是, 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思维的运用对于教育管理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 普遍联系的观点已被各学科的科学内涵 所证实

普遍联系的观点早已经被教学中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内涵所证实。学科内容的延展、新学科的产生、学科内容的附加和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都在验证和实现着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 物理与化学的相互渗透、生物与工程的结合、人文与地理、经济与地理等等的结合或者融合都是普遍联系的体现, 就是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 数学早已经很好地成为了物理和化学的应用工具, 物理也已经做为数学模型而参与了数学教学。

笔者更关注的是中小学的学生管理,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立体的多元的, 每个学生个体都包含着他独有的内涵, 一个优秀的学生, 必然有他优秀的成长环境和背景, 和他父母的学历及知识水平、社会关系、个人性格取向、个人习惯等等都有很大关系, 而对于那些后进学生, 他的落后和成长困难也会更多地取决于他的成长环境, 受到他身边的因素的影响。因此, 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就要更全面、更立体地考虑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在学生的管理中有痕迹可循, 有根据可参考。这样, 我们的管理和教育会变得更加客观、公正, 更加有效。普遍联系的认识论能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

(二) 发展变化的观点理应支撑教育及其管理 实践

在教育教学及其管理中发展变化的观点理应是实施教育及其管理的支撑,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体现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 每一个学龄段, 每一天每一年, 学生都在变化着, 成长着,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 优秀的学生也能因为自身的懈怠和骄傲而变得落后, 而后进的学生也会因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更加优秀。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踏进一条河流, 同样的, 在不同的时间内, 每个人都是变化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着变化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是我们最真诚的期待, 因为在将来,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学生, 发展的人。

(三) 对立统一的观点应该成为任何一个教育 工作者管理思维的前置观念

对立统一观点对于教师的管理思维是非常有用的, 而且非常必要的, 这涉及到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指导。首先要明确的是, 教师和学生天然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或者说是教育实现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在教学与管理、督促与监督、组织指导与实际操作等等方面, 教师和学生都是相对立的群体, 不管是思维、行动、语言等, 师生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关系。但是需要明确的是, 师生的对立关系不是敌对关系, 也不是不可化解的矛盾关系, 而是存在于思维深处的自然的对立关系。永远不要认为学生会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看问题, 也永远不要试图学生会站到老师的立场, 哪怕是表面的浅层的表象。然而, 师生的对立却是确立在同一前提之上的, 他们的目的具有相同点:要学习、学会知识, 都要成长和成才, 都有着人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师生要面对共同的教学任务, 要在相同的环境下学习、工作, 有着共同的行动目标, 都希望学生有升学和就业的好前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共同体, 一个学生, 往往优点和缺点共存, 优势和劣势相依。教师面对学生、管理学生必须有一个非常理性的客观尺度;必须认识到学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 不要因为错误而掩盖了他优秀的地方, 也不能因为他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 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 既要有肯定也要有否定, 既要看到不足, 也要发现优势。对立统一的观点, 必须处于学生管理的超前的位置。

二、辩证思维在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辩证思维给教师提供了教师教育和管理的方法, 即联系、发展、全面的思维方法, 让教师处在一个思维的高平台上对待和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并在管理中始终坚持以辩证思维统帅大脑, 使教师处于一个较高的要求和平台, 让理智和理性一直贯彻学生的教育管理始终, 使其教育和管理都尽可能客观、公平、深入、切实、有效;辩证思维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教师的教育智慧, 让教师在学会了辩证思维的同时, 也向更专业、更专家的行列迈进。

辩证思维是能够让教师坐下来, 冷静下来, 能够激发调动管理智慧的思维。面对千人千面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问题, 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辩证思维理念, 势必开拓出一片新的较为理想的教育田地:改良自己的教育情绪, 改变和探索新型的教育管理方法, 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 那么, 其教育管理的环境必将更加冷静、和谐, 一个被充分尊重、充分理解、客观的教育环境必将形成, 一个立体、全方位、多角度、多视野的评价机制也必将产生并实施。

在文化多元、思维多元、行为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和生活方式多元等等的今天, 辩证思维更突显了它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宽容的面对以个人的思维为前提条件。我们教师, 如果能够以辩证思维来统帅我们的教育和管理, 并在工作中不断尝试运用, 就会不断突破我们教育管理的瓶颈, 突破教育管理的难题, 不断提升我们教育管理的智慧和手段, 提升我们对于教育和管理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进行教育管理的几点 思考

在教育管理中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 将使我们教师的教育管理更能游刃有余, 灵活机动, 富有实效。笔者试图在上述认识的同时, 对辩证思维的运用策略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 联系法的运用

管理本身就是联系, 联系的观点要贯彻管理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看到, 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恶和爱恨, 没有无缘无故的优秀和落后, 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变化都必然有其或深或浅的不同层次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细致地观察、了解、分析、综合其原因所在, 理清问题的因果关系, 这样教师的工作就会有的放矢, 产生效果。

1.了解原因的方法有: (1) 教师迅速确定该学生的问题类型, 给问题一个大概的定位, 属于一般问题还是严重问题, 是急性问题还是缓性问题, 确定问题的类型定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 及时了解问题的过程, 在问题过程中咨询有关的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人员, 在不表态的前提下尽量收集全面的资料和信息; (3) 倾听当事人的倾诉或者辩解, 哪怕是无理的理由; (4) 创设情境, 描述回放过程, 让学生再次设身处地; (5) 核实所有收集到的信息。

2.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把问题和学生放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 这是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人际关系基础, 无论是问题学生还是优秀生, 以尊重为出发点的管理和教育才是最人性化的、人本化的教育; (2) 充分利用学生在群体中的情感基础, 充分把学生放在一个与群体相连接的环境之中, 让他感受到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个人; (3) 形成班级合力, 让学生所在的班级形成集体的约束; (4) 充分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的制约, 需要强调的是, 利用家庭社会因素的管理不意味着仅仅是通知家长、请家长进行管理, 而主要应是给学生一个联系到家长和社会的基本意识。

(二) 发展法的运用

每一个故事都有着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阶段, 每一个学生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样要经历这样的阶段, 从来就没有停留的时间, 没有停留的问题, 也没有停留下来的成长, 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 来处理学生的问题, 是教育管理中尤其要注意的。

1. 教师要预见和了解事件发展的方向, 并对事件的发展方向实施干预, 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

2.教师在学生管理中需要不断地输入良性的影响因素, 包括情绪、语言、动作、情境, 促使问题朝良性发现发展。

3.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 但是也不可能缺失, 而且会随着学生的不同学段而发展变化。这样, 教师的管理才能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 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形成机制, 并在教育和管理中尽量使其避免。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 后进生的形成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学习和活动中屡受挫折, 丧失信心;二是在同龄人或者在长辈中失去尊重认可, 缺少伙伴的友谊支持; 三是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难以发挥, 甚至受到压制;四是学生的兴趣转向, 网络游戏、手机、电视中的以及不良社会朋友等等的诱惑, 使得学生丧失意志, 沉迷其中;五是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无以排解;六是学生处在不良环境与习惯中。如果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能够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所避免, 问题学生或者学生产生的问题将会有所减少或者避免。

5.发展的观点提醒教师对学生要有衷心的希望、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期盼, 要不断地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 给学生适时更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三) 对立与统一思维法的应用

1.教师要明确没有十全十美的学生, 也没有彻底变坏的学生, 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他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优势和劣势, 这提醒教师在管理学生中更客观理智和公正, 让学生在平衡的关系中得到情感认同, 更容易接受管理和教育。

2.教师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有意设置对立面, 并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对立面, 实行换位思考, 促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晰、更明确, 分辨是非善恶更敏锐, 观点和角度更正确, 从而达到教育预期。

3.教师要有意强化对立面, 更突显问题的本质, 通过比较和对照, 促进学生的感悟速度, 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4.教师要了解矛盾双方在问题深层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在对立中寻找到统一, 在对立中寻找共同点.事实上, 许多问题和矛盾都能找到观点的共同点,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去发现。

5.教师要设法促使问题或者话题的转移或者转化, 在本问题之外寻找共同的话题或者观点, 跳出圈子和思维的藩篱, 让师生都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问题, 从而客观地认识解决问题。辩证思维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高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然说是辩证, 就必须能在“一”的前提下切分为“二”, 要明确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统一与分歧等等的观念, 工作中灵活运用辩证思维, 灵活处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粗与细、宽与严、急与缓、真与假、今与昔、点与面、大与小、内与外、疏与堵等对立统一的方面, 以辩证的思路面对问题, 并设置健康、安全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 使得学生的管理走向更高境界。

辩证思维理应成为全体教师的教育管理智慧。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篇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思想.一是整体观点,即把世界和人看成是一个整体,主张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二是矛盾观点,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就要研究对象的.两个方面.三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即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反复”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作 者:曾庆福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年,卷(期):17(1)分类号:B2关键词:传统哲学 辩证思维 整体观点 矛盾观点 运动变化观点

辩证思维在声乐学习中的运用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62—01

歌唱活动是人们既自然又普遍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表面上看歌唱并没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可当歌唱上升为声乐艺术时情况就不同了。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门科学研究的过程。但是声乐教学和演唱方法的掌握很抽象,有时非常感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受个人感觉或一时情绪的影响。那么如何更加理性地把握它,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态度,拥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从更高的角度揭示歌唱的奥秘。

一、歌唱气息运用中“呼”与“吸”的对立统一

呼吸是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欲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前吸气时,肌肉群以及肺、胸腔、肋骨等呼吸器官开始吸气运动,之后是有节制的呼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总是在对抗相持,但两者又协调统一在歌唱的声音效果上。他们相互依存,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依赖,互为存在前提,共处在歌唱发声这个统一体中。呼与吸都不能孤立存在,二者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是由此及彼、对立统一的。学习中一味地追求声音在共鸣腔的发声感受,以及缺乏对气息运用的重视都是不全面的。理解了上述呼吸的对立统一原理,有利于事半功倍地真正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

二、正确看待歌唱声音变化的“对立统一”

声乐课堂上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喉咙打开,声音要往里或往后唱”,但事实上良好的歌唱声音既要集中又要靠前。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源源不断地经过嘴巴这个出口通过空气传播向前方发送,这样舞台下面的听众才能听得到。但是想要声音传到前方,歌唱时则要感觉往后唱,这是多么矛盾的事。记得初学声乐时,老师说声音的传送如同回音壁反射声音,声带在气息对抗作用下发声,经咽腔壁的反射得以扩大,经过共鸣腔压缩等加工,靠气息压力传送出去。在自身声乐学习中“吸”着唱,声音就越向前飞去,相反如果把发声位置放在嘴唇,歌唱意念只管向前方,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发白”,如同喊叫一般,声音既不好听又传不远。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在他的教学理念中常提到“怎么吸气怎么唱”。声音向前,歌唱用力或者说感觉却要向后,这就是歌唱声音在听觉上靠前与靠后的对立统一现象。

为了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容,而采取的歌唱声音变化表现手段,如:强与弱、虚与实、明与暗等,它们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为补充,没有弱音做铺垫则强音也就无法突出,一首歌曲中也不可能全由弱音或全是强音构成。看似相反、对立的思维运动,但都为表达同一个完整的歌曲统一在了一起。

三、歌唱水平的提高是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常发声基本功训练非常重要。声乐学习有时是非常乏味的,同样的练习可能反复做上千次上万次。这是因为,一方面需要通过练习找到最好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通过反复练习提高歌唱机能。人声乐器的形成除了认识上的不断提高,还有身体机能方面的日益成熟。我国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讲学中反复强调声乐学习无捷径,一定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投机取巧、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思想。要把当歌唱家的远大目标与实实在在的勤学苦练结合起来,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结果,引起和促使新的量变。学习中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认为歌唱方法或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会凭空突然发生,或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都是不可取的。

试论《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篇4

关键词:周易,辩证,对立统一

《周易》的思维从根本上讲,是拥有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思维的一套逻辑符号系统。阴(--)、阳(一)两者具备相互对立的方面,然而却处在同一体中,也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这是所有事物都具有的最根本,也是最普通的“阴阳结构”模式。统一、协调、和谐是阴与阳的内在关系的底蕴和基础。阴、阳互相依存、联结,相反相成,缺一不可。虽然乾卦卦画只有阳爻、坤卦卦画只有阴爻,但阴中有阳,阳中含阴,并且乾坤两卦作为《易经》的一个对立统一的存在是其“父母卦”,万物都是有阴阳而化生而来的。“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传》),阴与阳的相互关系是易卦成为对立统一体的基础。

“阴”、“阳”二字常出现在《易传》当中,二者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被视作是一个整体,因此,阴阳成为了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主要因素,而它们的对立和谐是解读《周易》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首先,宇宙整体的和谐性与秩序性在《易传》中被提到了宏观的哲学高度。《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把乾、坤作为了天和地的象征性符号,而宇宙整体的和谐再次展现在天地的这种承顺关系中,而这种承顺的和谐关系也就成了万物生存的前提。《易传》触及到事物变化的根源问题,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其本身包含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正是由于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了事物的变化。就易象方面说,有阴爻和阳爻的对立,才有卦的变化。《易传》认为,所有事物的变化也都是如此,所有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的对立,也就是说,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而且是相反相成的。《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就尊卑的对立而言,尊是阳,柔是阴,尊卑、贵贱、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相成的必需在一起两面。《易传》认为,事物自己才有变化,正是由于事物自身包括有对立面的统造成的。《系辞传》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说,日月是相反的,但它们必须互相推移,才能成为昼夜;寒暑是相反的,但它们必须互相推移,才能成岁。总起来说,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其次,在《易经》中,卦与卦之间的排列关系也是有秩序可循的,从64卦的排列顺序上不难看出阴和阳的对应,卦与卦的前后位置往往排列为综卦。唐代易学家孔颖达对卦序的排列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也即每一组卦的两卦之间不是覆的关系(两卦卦画相颠倒),如屯与蒙,困与井;就是变的关系(两卦卦画完全相反),如坎与离,中孚与小过。易卦的卦名也同时具备这种内在的联系,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可证,它们之间都是阴阳和谐的对立统一关。而且,64卦本身也是一个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的和谐的整体。“乾、坤者,阴阳之本始,万物之宗祖,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之终也。”下经34卦从咸恒开始,咸为交感,喻指男女婚配交感;恒为恒久,喻男女白头到老。“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传》),从人到家庭、社会渐次展开,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矛盾,既济与未济表示事物相对完成又没有终止,没有穷尽。这种思维的有序性、和谐性都清晰的渗透在了这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中。

《系辞传》对此有一个概括的论断:“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这段话,就是“易”的体系说,是说没有乾(阳)坤(阴)的对立,就看不到易象的变化。就宇宙观的体系说,是说没有对立面的矛盾,也就没有变易;没有变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要终止了,《易传》推测到事物的变化是对立面的统一和矛盾的过程。

我们认为,《周易》是对事物的阴阳矛盾在对立转化之中,追求矛盾的调和乃至斗争解决的概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周易》辩证思维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把握《周易》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而且还要善于促使阴阳关系朝着最终和谐的目标发展,此乃《周易》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

[4]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篇5

【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

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抽象与具体】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韵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辩证思维的认识作用

(1)思维方法的本质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辩证思维的实质

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

(3)坚持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证思维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4)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宇宙中客观存在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及其辩证规律,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辩证性质;所谓主观辩证法,是指辩证的思维,即人的思维对世界的辩证性质的认识。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内容,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辩证思维的作用

1、统帅作用。辩证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它根据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客观事物,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露事物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它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在更高层次上对其它思维方式有指导和统帅作用。

2、突破作用。在活动中经常遇到困难,不是发现不了主要问题,就是因提供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而导致“僵局”,往往在此时,辩证思维就成了我们打破僵局的有力武器。

3、提升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上升为理论,这就需要辩证思维帮助我们全面总结思维成果,提升成果的认识价值。

辩证思维的运用

1、 学好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掌握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根本。

2、 能够深刻理解、巧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关键。

辩证思维的训练

1、 正确处理辩证与逻辑的关系。

2、 立意要高,视角要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辩证思维的运用 篇6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 适当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彻底解决令他们苦恼的“哑巴英语”现象。本文立足于辨证思维方法, 通过对2006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演讲大赛中的演讲题目的分析,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条理清晰、表达准确的英语文段的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思维;哑巴英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掌握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先决条件。社会上,针对大学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各类英语应试技能的书籍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于是为了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天之骄子们不得不终日与成堆的英语参考书为伴。此外,大学教师们也在课堂带领学生们进行英语各项技能的训练和强化。各方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平均通过率的大幅度上升,可是也出现了一种“哑巴英语”现象:很多能读懂英语原著、听懂外文电影、写出流畅英语文章的大学生却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谈。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辩证逻辑思维的缺乏,是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限的根本原因。

一、现代唯物辩证法与辩证思维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端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而辩证思维便是这种科学的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达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最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认识的中介和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演绎是指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整体到部分;综合则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部分到整体。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的反映,具体是思维的具体,许多规定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的具体上升为理性的抽象,进而把各种抽象的规定通过更深刻的思维加工,达到具体的再生产,由理性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以及人对此的认识过程;逻辑是是指在上述过程在思维中的体现,即对历史的概括和总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理论的认识的逻辑进程同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总而言之,这些思维方法告诉我们在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辩证思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辩证思维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年来, 英语难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是英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教师们引导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去分析这一问题, 让他们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复杂曲折而又不断变化和上升的过程, 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没有量变做准备, 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必然引起质变。这能使英语学习者坚信:他们只要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 持之以恒地学习,就必定能最终学好英语。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哲学观点去看待和分析在语言学习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读到的语言现象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在学会英语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辩证思维促成英语演讲稿的谋篇

英语演讲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说和写能力的活动。演讲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演讲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英语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解决哑巴现象。在开展演讲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写演讲稿,训练其英语写作能力;通过记忆演讲稿,上台脱稿演讲,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辩论,观点的陈述和反驳,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一篇精彩演讲稿和一次出色的演讲答辩的前提和保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我将从2006年河北省世纪之星英语演讲比赛中的辩论和即兴演讲两个环节演讲稿的谋篇,来展示辩证思维有助于快速准确的传情达意。

例子1:辩论

题目:正方——电脑对人们而言的好处多于坏处。

反方——电脑对人们而言的坏处多于好处。

要求:先各自陈述观点,然后开始自由辩论。

陈述稿的构思:开篇从电脑使用的普及入手,然后根据自己的辩题明确表态。正方应主要论述电脑的积极影响,而对于消极影响只需简单提及即可;反之亦然。这种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并针对主次矛盾不同而给事物定性的思维方法便是分析。我们以反方为例,可以这样开篇:众所周知,电脑因为能有助于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而受到大众的青睐,然而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破坏效果却是骇人听闻的,所以电脑的使用应该加以控制。紧接着反方会基于联系的普遍性,具体地分析电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损害:

1.电脑的辐射会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导致使用者出现视力下降、头痛、甚至得血液病或不育。

2.电脑处理数据和实现资料共享的高效容易导致使用者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基本技能的掌握,如书写水平和计算能力。

3.网络病毒的普及和不断更新变异会导致电脑的运作失常,数据的遗失,会打乱人们的工作,极大地降低工作效率。

用这三条论据来支持反方的基本观点的过程便是演绎和分析在英文构思中的体现。最后结束陈述,强调电脑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矛盾,而积极作用是次要矛盾,可以忽略不计,比如:电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但他对人们的健康的保持、素质的发展和工作的有条不紊都是有显著的阻碍的,所以电脑对人们而言的坏处多于好处。从各个缺点的分析到最后的总结,便是归纳和总结的思维方法。

辩论阶段构思:只有能捉住对方观点中的漏洞才能反驳对方。下面的表格便可以清楚地呈现辩证思维在辩论中的体现。

例子2: 即兴演讲

题目:Teenager Smoking(青少年吸烟)

要求:分析青少年吸烟现象普遍的原因。

演讲稿的构思过程如下:开篇从大众吸烟入手,将演讲范围缩小到青少年吸烟,这便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思维法。紧接着,文章正文将分析青少年吸烟现象赖以生存的条件。从全世界范围看,社会竞争激烈,大多数人要承受因生存压力大而带来的痛苦,所以通过吸烟来缓解生活压力成了大众喜爱烟草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就属于大众中一部分,所以缓解压力也是青少年吸烟的原因之一。这种归因方式便是演绎法,从一般结论推断出个别结论。然而,青少年又是属于大众中的一个代表着个性和张扬的特殊群体,所以对成熟和另类形象趋之若鹜的青少年也可能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为扮酷而吸烟。我们在分析大众吸烟和青少年吸烟的不同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就使用了分析法,客观地分析了大众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的特殊性。此外,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的统一,所以青少年吸烟现象不仅源于缓解压力和心理满足两个内在原因,还与青少年生存的外部环境有关。这种寻找事物原因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方式。对于青少年吸烟现象产生的外因而言,家庭中吸烟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对吸烟现象的漠视和同龄人的鼓励、社会上对烟草行业销售失察都须对青少年吸烟负一定的责任。演讲紧接着从包含青少年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依次扩大的范围分析青少年吸烟的外因,体现了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思维方法,这使得表达的意思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于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使得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尼古丁的毒害之下的事实就变得无可厚非了。最后,问题分析完了,稿子结尾用归纳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便顺理成章。那便是,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反吸烟宣传活动有效,能促使青少年的对吸烟危害性的意识的提高,才可能从根本上消灭青少年吸烟现象。毕竟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所以结尾以外因影响内因,而内因导致变化。

四、教学启示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哲学思想引入到篇章的分析、写作的谋篇、口语表达中,让学生能够自觉地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四种辩证思维来表达英文含义。课前的即兴演讲、小组辩论、对文章的赏析、定期的写作等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 钧: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哲学渗透. 毕节学院学报, 2007: 84-87.

[2]覃耀龙:关于高校英语专业开设英语演讲课的思考. 赤峰学院学报, 2008: 170-171.

[3]蔡基刚:五段作文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13.

[4]湖北省教育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4-123.

例谈辩证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渗透 篇7

一、已知与未知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题目有关, 且你已解过的题目, 你能利用它吗?”在解题时, 我们首先要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和联想, 尽可能找出已知或熟悉的东西, 对其进行转变, 使之变为我们熟悉的问题来处理。

例1.碳正离子 (如CH+3, CH+5, (CH3) 2C+等) 是有机反应中重要的中间体。CH3+可以通过CH4在“超强酸”中再获一个H+得到CH+5, 而CH+5失去H2可得CH+3。

(1) CH+3中4个原子是共面的, 三个键角相等, 键角应是 (填角度) ;

(2) (CH3) 2C+在NaOH水溶液中反应将得到电中性有机分子, 其结构简式是 。

解析:这一道题, 根据提供信息, 会使人有茫然无方向之感, 但只要努力寻找它与某些熟悉知识之间的联系, 转化为已知的知识、方法、经验, 就不难发现:

(1) CH+3中4个原子共面, 三个键角相等, 使我们自然想到熟悉的BF3, 键角应是120°。

(2) (CH3) 2C+是一种复杂的阳离子, 联想到常见的NH+4能与OH-结合, (CH3) 2C+也能与OH-结合生成醇: (CH3) 2CHOH。

二、主与客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 都相互联系着, 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之中,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对于有些化学问题, 一味强攻所求目标, 有时会陷入繁琐的推理和计算之中, 在此情况下, 反客为主, 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2.已知分子式为C12H12的物质A结构简分异构体, 由此推断A苯环上的四溴代物的异构体数目有 ( ) 。

A.9种 B.10种 C.11种 D.12种

解析:此题在作答时, 我们往往受心理定势影响, 把“目标”集中在苯环上移动四个溴原子来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 这样不仅麻烦也易出错, 若能转移“目标”, 由分析四个溴原子的排列方式, 变为分析苯环上仅有的两个氢原子的排列方式, 反客为主, 结论不推自明, 故应选A。

三、割与补

在解题时, 通过纵横联想, 对一些化学问题进行分割或延伸补形, 促使矛盾转化,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3.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 B和C三种元素, 其排列方式如图1所示 (其中前后两面心上的B原子不能画出) , 晶体中A, B和C的原子个数之比依次为 ( ) 。

A.1∶3 B.2∶3∶1 C.2∶2∶1 D.1∶3∶3

解析:图1是晶体中的一个晶胞, 其中A和B原子并非为一个晶胞所有。因此, 需要将图形向空间延伸补形, 如面心上的B原子补形后为图2。

由补形图可清晰看出, B原子为两个晶胞所共有, 故每个面心上的B原子在晶胞中只占undefined个面共含B原子undefined;同理原子A经补形后, A原子为8个晶胞所共有, 故一个晶胞中含A原子为undefined;C原子仅属于一个晶胞, 原子数为1, 所以晶体中A, B和C的原子数比为1∶3∶1。选A。

四、分与合

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 往往是几个问题的组合或多步反应的叠加, 在求解时, 即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分步求解, 也可将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起来思考, 进行摄取、化合、求同、求近, “化零为整”或“化整为零”。

例4.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0℃时为m g, 60℃时为n g (n>m) 。将10℃时M g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去N g水, 并保持温度在60℃, 若此时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则需增加溶质的质量为x g。列出x的代数式, 并讨论x的取值不同时所需溶质的质量变化。

解析:既要升高温度, 又要蒸发溶剂, 属双因素变化, 欲直接求解, 难度较大。若根据题意将其实际过程分离成两个阶段问题就容易多了。

(1) 将M g

10℃的饱和溶液升温到60℃时, 要维持溶液饱和, 设需加入溶质的质量为a g, 则 (n+100) ∶ (n-m) =M∶a, a=M (n-m) / (n+100) (g) 。

(2) 在60℃的恒温条件下蒸发掉N

g水, 维持溶液的饱和, 设析出溶质为b g, 则100∶n=N∶b, b=nN/100。可见, x=a-6=M (n-m) / (n+100) -nN/100。讨论:当x>0时, 即为需加入的溶质质量;当x=0时, 恰好饱和, 不需外加溶质, 也不析出溶质;当x<0时, 其绝对值为析出的溶质的质量。

五、数与形

有些化学问题往往隐含着几何图形背景, 构造有关图形来研究问题会变得十分直观。反之, 几何图形中存在一定量的关系, 以“形”助“数”, “数”“形”转换, 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例6.称取金属钠、铝、铁各m g, 在室温下分别与V L 4 mol·L-1的盐酸充分反应, 试推断:在下列三种情况下, V值的取值范围 (用含m的表达方式表示) 。

(1) 铝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最多;

(2) 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的氢气最多;

(3) 铝、铁分别与V L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解析:由方程式2Na+2HCl=2NaCl+H2↑, 知nNa=nHCl;当undefined, 亦即m=92V时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H2为2V mol。由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当undefined, 亦即m=36V时, 恰好反应生成2V mol。由方程式Fe+2HCl=FeCl2+H2↑, 当undefined时, 亦即m=112V时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H2 2V mol。

以H2的物质的量对金属的质量作图得 (图3) 。

由图3可非常直观地得到:

(1) 当m<92V时, Al放出的H2最多;

(2) 当m>9V时, Na放出的H2最多;

(3) 当m≥112V时, Al和Fe放出的H2一样多。

六、放与缩

运用放缩思维, 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时, 正确选取研究对象, 根据题中所涉及的各种关系, 将所给一些数值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 化繁、难、生的大问题为简、易、熟的问题, 从而迅速求解。

例5.体积相同的KCl, MgCl2和AlCl3三种溶液, 分别将其中Cl-全部沉淀出来, 用去等体积和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硝酸银溶液, 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 。

A.1∶1∶1 B.1∶2∶3 C.3∶2∶1 D.6∶3∶2

解析:只有使三者Cl-的物质的量相等方可符合题意。

七、定性与定量

在进行化学计算时, 若能将定量问题定性化, 不仅可以避免繁琐计算, 而且可以加深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研究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并且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有积极意义。

例7.向一个容积为6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3 L X (气) 和2 L Y (气) , 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4X (气) +3Y (气) ⇔2Q (气) +nR (气) 。达到平衡后, 容器内的温度不变, 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了5%, X的浓度减少了1/3。该方程式中的n值为 ( ) 。

A.3 B.4 C.5 D.6

解析:从表面看, 此题提供的数据较多, 求解时应该好好计算。实际上根据温度、体积不变的条件下, 平衡后气体的压强增加, 说明这是一个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 故其系数关系必须满足:4+3<2+n, 即n>5, 选D。

可见, 辩证思维在化学解题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这七个方面外, 还有生与熟、繁与简、虚与实、难与易、隐与显等, 但这些辩证思维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要注重应用辩证思维指导学生解题与学习, 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管爱国.例谈应用辩证思维巧解化学题[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00 (7) :53.

[2]孙立辉.寓辩证思维于化学解题之中[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1999 (6) :51.

[3]晏乐华.化学解题中的辩证思维[J].中学理科应试, 1999 (7) :45.

论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唯物辩证思维 篇8

生物化学是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统一

整个生物化学的发展史清晰地说明二者的有机统一, 从而使我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在最初研究人体生理现象时, 人们意识到只有了解了人体基本化学组成, 才有可能对生理现象作出解释, 这就使生物化学从生理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因此, 可以说生物化学诞生于具体的研究实践中。随后, 人们在研究实践中不禁要问, 这些基本组成成分在体内是如何反应和代谢呢?这样, 整个生物化学逐渐进入了动态阶段, 各种代谢途径的发现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20世纪中叶, 人们对生命体结构、功能的研究, 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整个生物化学也随即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时代, 使人们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生物化学发展史可见, 其诞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因此, 生物化学正是在不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生物化学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生动体现

唯物辩证法包括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这些哲学观点均可在生物化学中找到广泛的实例。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 事物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紧密联系的, 二者不可分割。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有赖于酶这种高效特异的生物催化剂。在酶的活性调节中, 主要涉及两种调节方式, 即酶活性及含量的调节, 分别均存在相互对立、方向相反的两种过程, 前者包括激活与抑制, 后者包括诱导和阻遏。就化学本质而言, 不同调节过程最终导致截然相反的效应, 从而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而就整个生物体而言, 二者只有相辅相成、协调一致才能执行正常的功能, 从而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

量质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 当量变达到度的关键点必然引起质变。酶的“中间产物学说”可看做是量变质变规律在生化中的鲜活运用。酶在体内催化不同底物最终形成产物的过程中, 从底物到产物的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而“中间产物学说”认为,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一种中间产物, 即酶———底物复合物, 正是这一中间产物的形成, 才更有利于酶通过诱导契合等多种机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 这些正是酶促反应的量变阶段, 是最终生成产物这一质变的必要准备。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 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否定, 表现出一个周期。“中心法则”最初认为, 整个遗传信息的传递只能够按照DNA→RNA→蛋白质的方向进行, DNA处于生命活动的中心位置。而逆转录现象的发现表明至少在某些生物中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处在中心位置, 这说明传统的“中心法则”还存在不足和缺陷, 是对中心法则的一次否定。以此可以看出,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 新的认识是对以往认识的辩证否定, 是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 经过曲折的过程使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生物化学是唯物辩证法两大原则的完美结合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生物化学也是一门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联系的科学, 是因为首先生化课程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各知识点间是彼此联系的。尽管在具体讲述物质代谢部分时分别独立讲解, 但三大营养物间的代谢存在广泛的联系,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构成体内复杂的代谢网络;其次, 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而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这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形成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 生物化学又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这一点不仅可以从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得以体现, 分子生物学向系统生物学的逐步转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分子生物学采用从单个基因或蛋白质入手的策略, 得出的结果往往是零散的、片面的, 尚不能充分揭示一个生物系统的真实情况。而系统论充分考虑到这些研究对象间的交叉性,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系统生物学应运而生[2]。人们对生命体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整体→器官→细胞→分子→系统的转变, 最终实现了片面向系统的回归, 每一次转变都是建立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 同时又是对已往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总之, 生物化学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意蕴。生物化学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源,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在教授生化知识的同时,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每个知识层面, 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获得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 提高其哲学素养,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路萍, 王映强, 孙树秦.生化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4, 6 (1) :10~12.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篇9

新的数学大纲指出:“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开展针对性的、实效性强的教学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方法及方式, 促进教学活动进程的深入发展。”辩证思维属于哲学教学范畴的重点研究内容, 它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了解, 深化数学学习本质,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升教学深度, 强化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1—2]。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探讨其具体运用问题。

1. 培养矛盾转化的能力

唯物辩证法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矛盾。在哲学的理解范畴中,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之间及内部存在着对立的矛盾双方,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处于相同的主体中, 在不断的矛盾斗争中, 相互转化, 从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进而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不难发现, 数学课程的发展与变化遵循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比如, 在基本的数学概念中, 存在许多矛盾对立面, 如有理数与无理数、正数与负数、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等。在最简单的数学运算中, 比如加减运算, 二者同处于一个相对的整体中, 加法是相对于减法而言的, 减法是相对于加法来讲的, 二者缺一不可, 且是相互对立存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即, 加上一个数等于减去这个数的相反数;同理, 乘法和除法运算、开方和乘方运算均属于矛盾对立体。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加深学生对辩证思维方法的理解, 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转化关系中, 简化解题思路, 熟能生巧。

例如, 对 (x+1) (x+2) (x+3) (x+6) +x2进行因式分解。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直接将前面四个式子完全展开, 然后进行观察, 这样计算相对复杂, 费时费力。若选择任意组合, 则由于不存在规律性, 仍是无从下手。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如果将一四两式相乘, 二三两式相乘, 分别展开两组乘式后, 不难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对问题直接处理存在困难时,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基本特征进行相应的变形及转化, 从而降低解题难度, 使学生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 灵活运用辩证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渗透辩证思维方法, 善于灵活转变, 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培养联系转化的能力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没有什么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同样可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描述。比如, 对于因式分解和多项式乘法而言, 只从二者的知识内容存在形式来看, 它们之间没有差异。但是实际上, 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 且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多项式的乘法可以通过各项展开计算得到多项式, 而由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可以得到多项式的乘法。即二者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又如在三角形全等与三角形相似的学习中, 不难发现二者概念上的差异, 但二者不仅存在一定的区别, 还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 即三角形相似包含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当相似比值为1时, 两者完全相同。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存在许多这样的知识点。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将联系的观念融入解题方法中, 对题目做到清晰理解, 努力探寻解题之道, 在不断尝试中探索新的方法, 同时善于寻找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建立明了的知识体系框架, 培养学生联系转化的能力。

3. 树立质量互变的观念

辩证思维中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又由质变到量变, 是一个不断循环交替的过程, 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不断将事物量变质变的变化观点深入到学生的学习中, 促使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3]。如, 在对“四边形”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时, 笔者在讲解了几种四边形之后, 通过各种图形的特点分析及对比, 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以及菱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学习内容等。在图形的转化过程中, 不难发现:在各边由不相等到相等, 锐角到直角的过程中, 图形的转变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由此可知,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质量转化观念的重要性。在图形渐变的变化过程中, 加深了学生对量变到质变的理解, 清晰地了解了四边形各概念间的相互联系与不同。如, 在圆与其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 同样可以选择上述的直观教学方法, 通过逐步演示, 锻炼学生的思考观察能力, 仔细分析两圆在变化过程中, 圆心距与两圆位置的关系。在圆心距变化的量变中, 观察质变的效果, 即逐步实现了两圆之间的内含、内切、相切、相交、外切、外离的质变过程。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量变质变的转化关系, 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 促使学生掌握事物分析方法,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辩证思维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教师要将自身的努力探索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通过思维评价、问题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力争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忠祥.让数学知识种子开花结果——从同心两圆的教学例谈局部与整体辩证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2) :71.

[2]汤赛英.高中数学探究教学中“辩证思想”的逗用[J].中学数学 (高中版) 上半月, 2012 (3) :62-63.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篇10

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残酷性和进步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一定发意义上讲, 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一观点的存在却使学生遭遇了巨大的迷惑。比如, 在原始社会中, 人们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大家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后裔, 人们共同劳动, 共同分配从劳动中得来的食物, 人与人之间更无贫富贵贱之分。可是到了奴隶社会, 却出现了诸如“人殉”“人祭”等极其野蛮的现象。学生不仅要问, 既然奴隶社会是高于原始社会的一个发展等级, 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残暴之举, 其历史进步性又如何体现呢?其实, 只要学生换用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另一角度来思考, 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在原始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虽无阶级压迫, 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但是, 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共同贫穷的基础之上的, 人们生活在一片蒙昧之中, 人们甚至“只知其母, 不知其父”, 文化艺术更是无从谈起。在奴隶社会中, 奴隶主不再像以往一样, 把战争中的俘虏随意杀死, 而是把大批俘虏当作奴隶用到生产上进行劳动, 实行简单的协作。这在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 提高了劳动效率,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使生活资料出现了微小的剩余, 从而为社会大分工提供了可能。一部分人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转而从事文化、艺术的创作。辉煌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手工业以及至今仍在沿用的十进位计数法无不骚动于奴隶社会的母体中, 预示着人类文明的勃兴, 阐释着社会前进的脚步。这与原始社会中的茹毛饮血相比,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飞跃。如果学生能从这一角度加以分析, 那么对奴隶社会必然取代原始社会的结论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剥削阶级的腐朽性和发展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东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时,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 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 整个社会尔虞我诈, 互相倾轧, 道德沦丧, 整个社会惶惶不可终日。与此同时, 食利者阶层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他们宁肯把大量资本存入银行, 也不愿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 这些现象无不使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暴露无遗, 预示着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然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没有走向灭亡, 反而出现了重新繁荣的迹象。那么,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呢?这个认识上的矛盾只能用辩证的观点才能解释得通。众所周知, 兴起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 资产阶级也及时调整统治政策, 注意缓和阶级矛盾, 这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独立后, 普遍实行工业化,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新兴的市场和投资场所, 加之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榨取的大量财富, 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所以, 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但资本主义的繁荣并不能消除其自身存在的各种矛盾, 更不能改变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现在, 西方不仅仍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垄断资产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些矛盾的累积, 终有一天会导致毁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火山爆发。

三、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向前性

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 马克思就曾断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是,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仅存在了七十多年就烟消云散了。“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究竟路在何方?”这是每个学生在考虑这一问题时都会产生的疑问。要解除学生头脑中的这一迷惑, 也只有依靠辩证的思维方式才能解释清楚。纵观历史长河, 没有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能轻而易举地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为在新旧制度过渡交替的过程中, 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复和摩擦, 甚至还会出现暂时的历史倒退。比如, 发生在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历经近五十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 直到1688年才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而美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也是通过北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才得以实现, 其持续时间也将近百年。一种剥削制度的确立尚且如此艰难, 更何况共产主义制度是要从根本上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 又怎么会不出现反复和曲折呢?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而发展的道路却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向前进, 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假如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妄加断言, 这只能证明断言者目光短浅, 思想上无知。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之, 辩证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教师如果能从教学的角度把这些理论转化为个人的思维方法, 进而变成学生的个人财富, 那么, 学生的思维水准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摘要:辩证思维的方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世界观, 而且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它的诞生,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进而指导自身的学习, 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 篇11

【关键词】数学解题 辩证思维 思维能力

解题是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飞跃。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涉及到实际应用问题。笔者对我校三年级约200名学生调研考试的一道实际应用问题进行调查:得满分者29人,未得满分者多达57%以上。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是学生处理问题的真正思维方法水平较低,或者说方法不全面,更重要的是辩证思维能力的低下。

从中学生心理特点看,初中学生已具备逻辑思维的萌芽;高中学生要培养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由形式逻辑思维发展为辩证逻辑思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解题中的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式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两个方面。是从宏观上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向,寻求解题途径,熟悉解题策略,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用否定的规律,来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的主要性质

1.矛盾性

事物内部对立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而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例如,我们在求球面积时是通过取无穷多个高度无穷小的园台的侧面积的和的极限来求得,在解题中高次和我们学过的一次。二次之间的矛盾等。对题目中含有较多条件的问题,往往是分析条件,抓住主要矛盾,突破一点,带动全面,使问题得以解决。

2.运动、变化性

运动、变化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数列<1/n}从第一项开始逐渐数下去,永远数不完,不同自然数N,只表明1/N与。的近似程度不同,保持近似相对稳定性,但是,当N达到“无限”时,数列“/n)也产生质的飞跃,得到了极限O,极限运算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

3.普遍联系性

解题的普遍联系性是从题目本身的结构出发,运用知识、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不断调整思维方向,辩证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三角函数中,函数与反函数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等;立体几何中,常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总而言之转化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三、解题的辩证思维的培养方法及措施

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加强形式思维训练的同时,从初中起应渗透辩证思维的思想,高中应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注意心理学知识的辅助作用,数学思维的发挥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意志、毅力和顽强的探究意识,才能有助于辩证思维品质的培养。

2.熟练掌握并应用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有:(1)文字语言;(2)符号语言;(3)图象语言。解题中,应注意各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去协助问题的解决。

3.用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联系去解题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形式思维,就没有进行辩证思维的可能;没有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就进入了死胡同,所以,我们要总结各级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注意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向。如直接与间接关系;正面和反面关系;外形与内部关系;前进与后退关系;孤立与联系关系;等等。

4.应把知识的形成和解题尝试探索过程放在首位

应为学生提供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和解题的一般思维探索规律,并且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只有掌握知识的本质,具有最佳知识结构和一般探索规律,形成辩证观点,才具有实际运用的可能性,从而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5.培养创造思维解题能力

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两大组成部分。定势思维是依据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按某一种已有的固定思路去考虑,它表现出一种思维的准备状态;发散思维是依据问题所提供信息,据知识的普遍联系性,抓住主要信息(矛盾),广开思想,求异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定势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前提。它们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发展。解题中定势——发散——再定势——再发散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创造性解题能力,也就是在这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6.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来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7.利用促进迁移原则,培养解题能力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表现的心理影响。它表现在解题中,就已获得的方法、技能、策略和新的方法、技能、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使已有的解题思想、方法、策略得到领会、巩固并得到检验、熟练和创新,从而形成一定能力。学生通过迁移使自己的认识结构概括化、系统化、才能纳入新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形成自己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也可知,多让学生独立思维,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使他们在迁移作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8.改革教材

中学教材理论性较多,虽然做题也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但是和我们所处的社会实际拉开了距离,从而产生“高分低能”。这种现象启示我们,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克服现存教材局限性,扩大知识结构,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一个新层次,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辩证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导航器。“题海战术”无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探索解题教学的内在规律,提高数学素质,跳出“题海”怪圈,走上数学教育的坦途。

安全管理中的辩证思维 篇12

贵州省的城镇化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 月在贵州调研时指出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李克强总理2月在贵州调研时提出“希望贵州在发展中升级、努力打造西部新的增长极,希望贵州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建设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和示范区,希望贵州在我国对外开放中迈入中西部地区前列”。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到来,为贵州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更多的是带来了好的发展方法,即辩证思维。以下结合贵州城镇化实践选取五个典型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

1 坚持以人为本,辩证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是最关键的两大要素。速度主要体现在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等方面;质量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公共服务完善、生活方式改变、保障体系建立、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管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速度与质量相得益彰,加快速度要以质量为目标,提升质量要以速度为基础。我国城镇化已进入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发展时期,但贵州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与全国水平差距仍然较大,所以要坚持“既要赶,又要转”的方略。“赶”就是要加速度,“转”就是要有质量。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贵州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3.81%,表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期,2013 年为37.83%,3 年平均增长1.34 个百分点。2014 年城镇化率为40.01%,因为增量大、存量释放,自此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17 年达到46%,中间4 年平均增长2.04 个百分点。2018 年将进入平稳发展期,预计到2020 年超过50%,后3 年平均增长1.33 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贵州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表现在多向开放、园区开发、新区建设等;二是重点平台抓手的打造,如5 个100 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包括行政区划调整(主要是乡镇区划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

城镇化质量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包括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综合防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只有综合承载力提高,才能更好的发挥带动作用,农民进城才有坚实的生活基础;二是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包括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提升;三是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包括棚户区、城中村、公共空间、人居环境等的改善。

2 守住两条底线,辩证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

当前对贵州省来说,发展与生态相互依存。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生态是基本遵循。离开生态谈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发展谈生态是缘木求鱼。

中央对贵州省的基本要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要加快发展、消除贫困,到2020 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要保护好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贫困落后的表象在农村,根子在城市,出路在城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应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守住发展的底线,即守住速度的底线,让经济实力强起来;守住收入的底线,让百姓腰包鼓起来;守住脱贫的底线,让小康步伐快起来;守住安全的底线,让公共环境优起来。守住生态的底线,即守住山青的底线,让贵州大地常绿;守住天蓝的底线,让贵州空气常新;守住水清的底线,让贵州碧水长流;守住地洁的底线,让贵州土壤常净。

贵州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总结出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底线及保护生态的底线。加快发展的底线:第一,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只有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壮大,才能保障和增加就业。第二,稳步提升发展质量。只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三,完善机制体制建设。开展综合试点示范,在“人、地、钱”等方面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保护生态的底线:第一,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红线和城镇增长边界,要“蒸小笼”,不“摊大饼”,城镇与山水林田湖有机融合。第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发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型产业,实现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第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3 统筹城乡一体,辩证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城镇与乡村紧密相连。城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以非农产业和人口为主的聚集场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破解长期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

基于发展现状、特征与趋势,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不可能走单一的“农民进城”路径,而要走有序转移与就地就近相结合的新路径。有序转移,即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序转移农业富余人口。就地就近,即以县城和小城镇为节点,联动周边村庄发展,促进政策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总结起来就是“个十百千万”。

“个”:加快培育黔中城市群,构建多向开放的城镇空间格局(向北融入成渝城市群,向南融入珠三角城市群,向东融入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融入滇中城市群),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形成“一群、一核、两圈、六组、多点”的省域城镇体系,推动产业分工,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协作、协同发展。

“十”:不断壮大十个区域中心城市,发挥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对于贵阳来说,要提高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强化极核引领,发挥发动机和火车头作用;对于贵安新区,要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建设经济发展新高地,城乡统筹示范区;对于遵义、毕节、安顺、凯里、都匀、铜仁、兴义、六盘水,要带动周边城镇组群化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百”:着力打造一百个活力小城和美丽景区,推动产城景文互动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发挥县城统筹城乡的纽带作用,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发展。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城镇是景区的客厅,景区是城镇的花园,通过景区开发建设,以旅游业带动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

“千”:重点发展一千个特色小城镇,夯实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基础。强化小城镇建设,推进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8+X”项目落地,增强小城镇连接城乡、聚集产业、承接人口能力。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推广一个小城镇带动周边多个村庄的“1+N”发展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

“万”:统筹建设一万个风貌村庄,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突出乡村风貌特色,保持乡村自然山水格局和地方风貌特色,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和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4 围绕产城融合,辩证处理产业与城镇的关系

产业与城镇密不可分。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根本途径在于“五化同步”,其中工业化是主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根本支撑,城镇化是大平台,绿色化是发展方向,信息化是融合器。在发展理念上,由原来的产城分离转化为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在规划布局上,要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保障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建设管理上,要把产业发展好,将城镇建设好,风景打造好,文化传承好。

首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贵州省有“五张名片”,即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这个传统优势要把握利用好,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四个一体化”,即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做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抓好五大新兴产业建设,即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次,构建5 个100 重点平台。包括100 个产业园区,重在引导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发展,解决城镇就业;100 个示范小城镇,重在提高小城镇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100个城市综合体,重在建设城镇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城镇化品质;100 个旅游景区,重在促进城镇与景区互动,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5 展现多彩贵州,辩证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没有传承,历史就会割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活力。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要在保护中传承,保护文化遗存。贵州省文化遗存众多,拥有4 个世界遗产地,2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3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26个中国传统村落,71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此,贵州省制定保护条例,落实保护责任;编制保护规划,建立保护体系;挖掘整理,体现文化价值;适度利用,实现综合效益。

要在传承中创新,塑造风貌特色。一要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推进城镇脸谱计划,保存历史文化记忆。二要维护自然山水格局,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炼地方文化元素,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要在创新中发展,建设人文城镇。一是在旧城改造中保护空间环境格局、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风貌;在新区建设中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二是加大文化设施和景观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6 运用辩证思维,统筹谋划发展

上一篇:旅游市场网络营销创新下一篇:设计与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