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途径和方法(共12篇)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1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 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发展危机,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同时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 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 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 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在人还是幼儿或青少年时期, 对自我、世界的认识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需要借助父母长辈的眼睛去看世界, 环境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 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实施, 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分担了这一重大职责。教育对人的作用力是全方位的,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 三者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
家长委员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 明确提出要 “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 以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学生家长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智慧,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能够协助班主任共同研究解决班级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对于优化班级管理和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有着促进作用。参与决策涉及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事项, 同时对学校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家长会: 家长会一般半学年一次, 每个学期由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向家长展示学生学期取得的各项成绩, 以及汇报教师教育教学计划、班级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情况, 对于表现优异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 提供一个家长交流平台, 讨论彼此的家庭教育经验, 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做探讨交流。充分利用好家长会这个平台需要做两个方面的调整, 首先调动起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使学校、家庭信息畅通, 家长会不是批评会, 是为了达到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改变家长会以教师为主体一言堂的局面, 要给家长发表自己意见和与教师、其他家长交流的机会, 甚至家长会的内容安排、形式设计都可以由家长们讨论决定。
教学开放周: 每学年用一周的时间向家长开放学校日常教学情况。主要做三件事情: 一课、一评、一座谈。一课即让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到学校给学生拓展课外知识, 如警察讲授安全交通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医生讲授健康卫生简单护理知识等; 一评即听学校教师的上课情况并给出评价及建议; 一座谈即一周的教学开放周结束后学生家长代表与学校领导就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探讨并给出建议, 督促更好地发展。
家长评教: 家长根据平时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分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专业知识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打分, 分数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起奖励督促作用。
家校联系册: 家校联系册是家长与班主任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家长和教师可以就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上面进行 “留言”, 以便双方更好了解学生学习的近况状态。然而实际情况是一些班主任填写 “家校联系册”简单化、形式化, 只填写有关学生学习成绩、违纪记录等, 导致有些学生不愿意拿给家长看, 家长联系册的收效甚微。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 也需要照顾学生 “桥梁”作用的情绪和感受。家校联系手册应在每学期开学时发给学生, 每星期家长与学校至少要通过手册沟通一次。
月学科活动: 每月有一次学科实践活动, 使学生和家长有共同学习的时间, 体验协作、互助的合作氛围, 便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校态度和思想状况。
网络通讯: 学校、教师和家长通过QQ、电话、微信等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 也便于教师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长可以分享彼此家庭教育经验共享家庭教育信息。
家访是常见的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有效手段。家访一般半学年一次, 分为随访和定期访。家访是教师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访问, 在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 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于出现的学生问题准确把握。更大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每学期的家访, 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部分家长由于工作比较繁忙, 家访时还不一定在家, 使家访失去意义。
家长来访是家长遇到问题或者有时间时来到学校, 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学生学习生活状态, 及时了解孩子发展的最新动态, 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助配合。家长来访能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不是把子女托付给学校后便做起了 “甩手掌柜”, 同时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主动负责, 能适当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学校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帮助学生社会化的社会性组织, 而家庭是给予学生关爱、包容, 形成学生品质中心内核的场所, 两者相辅相成。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 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哪一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教育在家里的延续, 那不是成功的合作。如何有效地使家长、学生、教师共同体验学习、成长的快乐是需要我们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曾秀敏, 彭洪林, 崔万秋.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育研究, 2009 (3) .
[2]刘谦, 冯跃, 生龙曲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的文化机理初探[J].教育研究, 2012 (7) .
[3]宋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1) .
[4]黄小勇, 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8) .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2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学周梅艳
邮编:550505电话:***1
【摘要】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主要通过班级教育进行,因此,班级德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特殊的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教育水平相对城区落后,如何做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就更成为每个班主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初中工作过多年的班主任,笔者根据个人的做法,就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途径方法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的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生产劳动、课外活动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肩负着一个班的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重任。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劣,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的校风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班级的好坏,关系着学校工作的成败,关系着合格人才的培养。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引路人,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对象是全班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身心发展不同,思想行为不同,这就要求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综合自己的班主任经历,我认为农村初中实施德育教育可以重点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一、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常规班会课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课实施德育教育。
1、很多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每个星期都要开一次班会课,开得多了,好象翻来覆去都是一些常规的教育,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因此每周的班会课之前,大部分班主任都会凑在一起,看看本周有什么要通知的重要事情,有什么该要交代的问题,其实不然,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总结和反思,提炼和积累,善于发现那些隐性的、潜在的问题。学生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在一些具体场景中,常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当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时,教师一定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同时,也十分地多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因素也
有很多。教师不是圣人,也不一定能够洞悉一切,计划没有变化快,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常规班会决不能仅限于“常规”二字,只有这样,即使是一节普通平常的常规班会,也会因班主任的用心构思而新意百出,从而更好地达到班级德育教育的目的。
2、主题班会课都是在开学的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已经明确列出来了的,一般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照计划实行(如班级目标或实际情况发生改变主题班会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因此,主题班会有着很明确的德育目标,班主任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班会,借助一定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二、结合所任教的科目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的时机是无时不在的,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但教育时机不是随时想有就有的,想捕捉就能捕捉到的。因此,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创造教育时机。班主任身负德育工作的重任,如何在一个班级中培养一种具有完善人格的氛围,是否可以不断创造、设计一个又一个情境,使德育能在实际操作中实行,是这一重任的核心。因此,我在担任的科目教学中,只要有教育的契机,我都不会放过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法、毅力、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样的效果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教育要好得多。
三、及时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尽管现在农村的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还跟不上现代德育教育的步伐,但还是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取得家长的配合是我们开展好班级工作尤其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协调科任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班级德育教育工作。
科任教师担任班上的教学任务,由于不直接担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所以有时候跟学生走得更近些,有时候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畅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来配合,这时候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科任教师了。协调好科任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02年我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另一位女老师担任我班的数学教学,记得当时班上要是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俩总是一人唱红脸,一人唱黑脸,配合巧妙,化解了不少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使班级德育教育高效地开展
作为班主任而言,在班级德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除了途径,还要讲究方法
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不同的班主任,所用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下面就我的体会谈几点:
(一)、爱心先行,尊重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健康、人的生命,然后才能顾及其他,因此在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班主任都必须要先用“爱”去度量自己的举措,充分尊重学生,从是否有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出发去思考、确定,而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失大。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因此班主任要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使自己的德育教育充满人情味。
(二)、宽容以待,做学生知己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学生正处于比较特殊的时期,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现问题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所以班主任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马朝文同学属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问题学生,我允许他出错,但前提是不能天天犯同样的错,在我的宽容下,小马的小错不断得到改正,现在已经成为班上学习积极、品德较为完善的学生了。
(三)、因生而异,捕捉时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因生而异,正确引导。我班陈霞同学,母亲早就离家出走,父亲不务正业,姐妹三人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极度贫困,缺乏家庭的温暖,没有应有的爱。使该生孤僻、自卑,针对她的实际情况,我常常关心她的生活,找机会与她交流,让她帮办公室打扫卫生,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也因此搭建了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四)、严于律己,德高为范
初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老师说什么都听,认为老师说的是对的,至于老师怎么做,则不太懂得关注。初中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班级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这样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更具有说服力。
(五)、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班级德育教育中,贴近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例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要先从爱护自家的一草一木、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做起;教育学生热爱祖国,首先要教育他爱自己、爱家、爱班级、爱学校,最后才能上升为爱国,使学生的思想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以升华。我校的卫生打扫很勤,可保结工作却总是不尽人意,很让领导恼火。为了维护好环境卫生,我要求学生,不管其他班的同学怎么做,我们班的人不许在任何场合乱丢垃圾,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暂时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方便时再放到垃圾桶里去,通过这样的要求,我们班基本上杜绝了乱丢垃圾的现象,这个做法被学校表扬了之后,其他班级也实行了这项不成文的政策,收效很好。因此可见,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同样可以显示出德育教育的魅力。
(六)、天天总结,天天反思
只有总结,不断反思,人才会不断地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德育教育,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一小结”和“一反思”,时间为晚上躺在床上临睡前的几分钟时间。对自己一天的学习、劳动、品德、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做一番回顾,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总结哪些方便做的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再反思在明天的日子里,自己该怎么做。通过这“一小结”和“一反思”,学生当天存在的问题、出现的问题都会沉淀下来,情绪也会稳定下来,天长日久,既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够不断进步。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3
1、切实以生为本,热爱学生,乐于生情。
热爱学生,对学生有情,可以说是老师对处于教学主体的学生施加影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听其言、乐其教的重要前提。对学生有情,就是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都公平对待,热情指导,尤其不冷漠差生,不冷漠学困生,特别是要帮助和关心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无庸质疑,有了这样热爱学生的情怀,就奠定了教学有效性的人际基础。
2、切实研究和采用能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其中,运用多媒体技书进行教学,更简便可行。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矗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加知识的重要能力。
3、充分发挥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爱用学具,创造性地使用学具,用好学具,对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数学算理有重要作用。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就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悟出“平均分”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4、激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引发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质疑与探究结合起来,又能有效引发学生的饿创造性思维。老师往往习惯于灌输或引导掌握自己或教材设想好了的理解思路或解题思路,而忽略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思维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多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新颖的理解方法和解题方法,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增加课堂的亮点。一是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二是老师故意引发疑问,引起多角度思考和研究。
5、增强学习内容的情景性和学习过程的活动性。
精心选择学生喜爱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演绎为学习情景。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老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投球比赛。同学们围成一个长方形队形,向放在长方形中心的球筐中投球,看谁投中的次数多,你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这一教学情景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学生准确地描述了“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在此基础上,老师师接着设疑:为什么要围成圆形队伍,把球筐放在圆心位置,比赛才公平?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情景的操作,从“公平”出发,对“圆,一中同长”有了充分而深刻的认识。这种情景化的虚拟活动架起了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心理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6、要帮助学生克服“数学障碍”。
所谓数学障碍是指与数学学习有关能力或技能的缺损导致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伴,即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或同年级儿童的水平。或者说是一般智力正常的儿童,因计算或数理推理等特殊能力或技能缺陷所导致的数学学习困难。
对有数学彰碍的学生,老师一要采取一些克服策略。如训练“延迟满足”来达到提高注意力水平的目标,进行 “知觉—动作统合能力”的培养,如跳绳可以培养他的知觉统合能力和注意力水平。再就进行记忆训练,加强其语音、朗读、记忆综合训练,有助于对声音的保存与记忆,为他的记忆过程中多增加一条线索。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对这样的学生都容易被简单地认为“粗心”或者“学习习惯”问题,时间久了,家长、老师们也以或粗暴、或放弃的态度来面对子女、学生身上的这类问题,有时还真觉得无药可救了。因此,我们老师在正确认识“数学障碍”的同时,要设身处地体会他们的心灵感受,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4
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各种弊端,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已经严重危及到人们的生存。要改变这一现状, 就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化, 维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实现人类的长久不衰[1];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 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就成为了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重要环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求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要有一定的节制, 确保其资源的开采利用要在资源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 通过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对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消耗等方面, 产品包装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 目前城市中的废弃物垃圾绝大部分都是由产品包装行业造成, 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 为实现有效节约资源、减少城市污染、保护环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多项目标, 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包装方式, 采取绿色包装,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提倡。对于绿色包装方式, 我们应该在整个包装行业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 以实现产品无论是在前期的生产制造过程, 还是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都能达到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 尽量采取较少的包装, 而且包装材料也要无毒无害, 能够重复使用或者是便于回收。
二、实现包装减量化的方法途径分析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 根据包装设计的“保护功能的当、体积容量适当、使用材料适宜、成本费用合理、标识标签完整”等原则, 减量化包装可通过一下几种途径得以实现:
(一) 包装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
为实现包装更好的保护作用, 所以包装容器一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强度[2];包装容器厚度的增加相应的也会提高其强度, 但同时也会导致资源浪费, 而改变材料的结构形式, 则既能有效的避免资源浪费, 又能达到其强度要求, 属于一两全其美的方案。如蜂窝纸箱, 具有强、稳、刚、轻等特点, 在进行拉伸成型操作时, 在蜂窝纸板内部只存在10% 的蜂窝材料, 其余部分皆为空气, 这种材料同强度相同的瓦楞纸板相比, 其原料仅为瓦楞纸板的2/3, 极大地节约了资源。
(二) 包装体积及包装层数的减量化
在产品运输过程中, 各相关部门如邮政、托运、物流等为更好的确保产品质量都会对产品进行多层包装, 包装后的产品体积会远远的大过产品本身体积, 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某食品部门曾经做过一调查: 一六块月饼装的礼盒, 其包装包括了370 克的塑料盒盖, 每块月饼自身还带有单独的小礼盒包装, 经过多层的包装之后, 计算发现, 仅包装成本就占据了整个礼盒总成本的40% 左右。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多层包装, 每年中秋节都要耗掉近6000 多棵树木。所以, 实现包装的减量化, 有效降低包装层数及包装体积已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中的重要内容[4]。
(三) 包装容器结构优化技术
实现包装容器结构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的提高包装材料的利用率。如尽可能多的使用圆柱形及圆形等包装容器能够有效的降低材料的浪费, 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据实验发现, 对于同一种产品, 使用圆柱形或圆形包装容器与传统的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包装容器相比, 材料使用量可有效减少20% 左右。因此, 通过对包装容器的结构优化, 能够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资源, 达到一种明显的减量化包装效果[5]。
(四) 薄壁化技术
薄壁化技术就是在保证实现包装各项所需机械性能要求的基础之上, 通过减少壁厚的方式来有效减少材料用量的一种手段。如康师傅集团在保证饮料瓶容量与性能的基础之上, 将原本重18 克的瓶降低到16 克, 最终又降低到了现在的12 克, 极大地降低了包装材料的厚度, 经统计发现, 通过降低饮料瓶质量, 康师傅集团每年成本节约了7%--10%, 促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另外, 我国广东、山东地区等多家企业陆续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 将原本3.5 毫米的玻璃瓶厚度缩低到2--2.5 毫米, 使得整个瓶重减轻了40% 左右, 有效地减轻了对资源的消耗, 降低了企业成本, 进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使企业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4]。
(五) 化整为零集装化
在产品包装过程中实施的减量化包装, 也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做法, 目前在消费市场上出现了各种“组合装”、“家庭装”产品, 利用集合包装形式出现的产品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不但是商家刺激消费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厂家有效降低包装成本的重要措施, 据调查显示, 采用几何式包装能够有效的降低近60% 的包装材料使用量[5]。如中国移动将原来的通信设备木箱包装改变成为了现在的能够多次重复使用的钢铁集团周转架包装, 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量, 据统计, 每年能够减少57000 立方米的木材使用, 这也相当于每年节约了670 公顷的森林面积, 同时也有效的避免了木材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油耗, 节约电能, 进而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对于包装减量化的思考及建议
(一) 对包装减量化的思考
虽然, 为环节环境问题及解决资源消耗严重的问题,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包装减量化, 但也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所谓的减量化包装并非就是盲目无规则的减量, 而是要紧密的结合商品具体情况进行最为适度的包装。对于产品包装减量化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1.包装减量化的本质并非完全否定包装, 也不是彻底的抛弃产品包装, 而是将产品包装中某些不必要的功能去除, 同时去除多余的修饰性包装, 减少无用细节, 对产品真正所需要的包装要素进行提炼和精简, 以此来降低产品包装过程中所造成的材料不必要浪费, 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 降低成本。2. 减量化包装也并非是仅指包装材料用量的减少, 同时还应该涵盖了对包装各个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及能量利用情况进行考查, 从而实现包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资料及能源的利用率的不断提高。3. 在进行产品包装减量化的同时, 要正确的处理好产品包装与循环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要求设计者能够紧密的结合产品可循环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减量化包装, 如果盲目追求包装的减量化, 就容易降低产品包装循环利用的使用次数, 由此以来依然未得到资源节约的目的。4.“减量”并不是“减质”, 对产品实施的包装减量化, 在保证包装用料最少的同时, 也要确保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根本目的-- 保护产品、方便运输。
(二) 对包装减量化的建议
针对于目前我们实施的减量化包装、绿色包装, 又该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实施呢?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应该作为第一步骤内容进行。1. 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 规定强制回收产品和包装物的具体名录, 同时也要规定其具体回收办法;2. 对于过度包装的产品, 国家也要制定出具体的价格政策及税收政策, 积极鼓励无包装产品及高档产品简单包装, 注重产品包装要对生态自然的无害性, 并且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3. 因为在目前的包装标准中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所以在设计者进行包装设计时, 应将包装层数及成本价格进行公示, 提供给社会公众及相关监管部门一简单明确的判断标准;4. 将部分行业的商品与额外的包装进行分开销售;5. 扩大生产者的责任, 使生产者在生产包装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到日后的回收问题, 严厉打击过度包装的行为。
结语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同时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自然资源的制约, 如何才能实现与自然生态资源的和谐相处, 持续发展, 已成为现阶段一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包装行业, 由于传统的包装形式存在着较大的资源浪费, 也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所以我们极力提倡绿色包装, 包装减量化作为实现绿色包装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从而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凤彩, 王雯婷, 王富晨.论减量化设计方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J].设计, 2014, 02:185-186.
[2]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3:72-75.
[3]李昕.可持续包装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和测试实现包装减量化[J].中国包装工业, 2010, 06:58.
[4]孟思源.浅析包装的减量化设计[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3) :72-75.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 篇5
小学公民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探微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公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公民素质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却日益突出。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作为公民教育主战场的学校公民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学校公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小学作为公民素质塑造的起始阶段,肩负着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小学教育工作者围绕着“什么是公民教育,怎样进行公民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小学发展现状的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
学校公民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我国小学现阶段发展现状的公民教育形式。目前,小学阶段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公民教育不但有专门的课程,还可以在各种校内活动中开展。而校外实践活动,则是学生公民教育开展的新的形式和场所。目前,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的时间不长,内容也亟待补充,但对小学生公民教育的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其效果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成果中得到体现。因此,现阶段小学公民教育应“以校内公民教育为主导,以校外公民教育为重要补充”,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展。
校内公民教育,是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校外公民教育,是以社区实践和家长指导为主。“校内一校外”这一形式已经成为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适应现阶段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需要,它实施的途径与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小学公民教育的开展(见图1)。
二、小学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校内教育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小学实施公民教育的根本途径。从世界范围看,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有三种,即独立设科、渗透和综合设科。目前,小学阶段没有独立的公民科,承担学校公民教育任务的科目主要采取综合设科,即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任务不是由某一门课程来承担,而是由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而成。综合设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以打破学科界限的创新模式受到青睐,它通过开设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公民伦理教育等,把公民教育变成课程中的一个个单元来教学。这种方法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小学低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公民教育的综合性课程。两门课程从儿童生活和社会实践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课程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及“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品德与社会》为例,其《课程标准》提出的生活德育理念、尊重儿童理念和追求教育有效性理念,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要将这些理念贯穿和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如何确定每个主题活动的活动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强调学生作为“公民”的各种素养,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还强调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要求。这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多以专题讨论为主,避免学生被动接受公民知识。我们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思想和生活经验。课堂讨论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思考,形成参与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社会的兴趣。
总之,两门课程保持了公民教育教学主题的连续一致,但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内容呈现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阶梯性的要求。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主要方法,其内容覆盖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形式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公民教育内容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投票选举班级代表。民主教育是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的民主意识是巩固民主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班级代表,亲身体验到了民主选举的过程及方法,体验到了民主选举的优越性与重要性。这一“民选”过程也是公民教育中权利与义务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是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每位学生作为学校的“小公民”,都有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如学期开学时,让学生讨论制定各班的班级规章制度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为他人服务,获得有关自制力方面的亲身经验,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决策的影响力。
三是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许多学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包括科技类活动和体育类活动),如机器人、头脑奥林匹、田径队、排球队等活动。在这些社团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尝试协同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公民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即学会理解异己观点,学会共同合作。
四是参加学校特殊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多项特殊活动,丰富公民教育途径。如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开展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的募捐活动,使学生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建立社会责任感,等等。
2.校外实践
校外社会实践是小学公民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为学生校内公民教育提供了舞台。不过现阶段,社会实践的形式还不丰富,它作为小学生公民教育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社会实践作为小学生公民教育的形式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有社区活动和家长指导两种形式。
社区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公民角色,明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了解本社区环境变化发展过程、公共场所的规定、垃圾控制、废物再利用等情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如参与社区的宣传工作,负责宣传栏的布置,帮助保洁员共同保持社区卫生等。学生通过社区活动,就知道自己在社区中承担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社区活动目前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学校可通过与社区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通过社区服务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指导。在寒假和暑假前,学校可布置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家庭成员给予指导,指导者必须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并能够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同完成计划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和技能。例如,建议学生开展旅行式的学习体验。在旅行前向学生明确旅行中的学习计划,然后带领学生到相关地点观察记录,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
除了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外,随着网络的应用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公民教育也成为一种便捷的教学方式,并得到了公民教育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一致推崇。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公民教育的专业网络,因此,应发挥网络覆盖面广、内容新颖且信息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公民教育方面的相关网络资源。学校应尝试在校园网中增加公民教育内容,并与信息课程相结合,使之成为小学公民教育的又一新的途径与方法。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6
双侧肢体运动 方法 途径
长期以来,在人类的正常生活、学习、体育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都是有利于左脑发展(如习惯用右手操作、运动等),大脑左半球往往超负荷运转,传统的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更是雪上加霜,左脑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右半球却被闲置或未被很好地开发。
理论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过多地使用左脑或右脑,那么他的大脑的另一半就会显得相对无能。特别那些需要大脑的另一半协作才能很好完成的工作,这种相对无能就会更加明显。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我们对发展较弱的那一半脑给予恰当的刺激,激发它积极配合另一半脑进行工作,那么整个大脑的整体能力和效率就会提高5~10倍。
然而,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够合理的地方,如标枪的投掷教学,根据农村学校的现状调查发现,都只是强调了单侧肢体的练习(或左或右),这就造成了身体发展的不平衡。在健身项目的开发上也存在不够合理的地方,如乒乓球等项目,都要求参与者用单侧肢体进行练习,这就造成了身体发展的不平衡。在学生的学法上,由于缺乏自我潜能开发的意识,在不合理的项目和教法的影响下,忽视了双侧肢体的练习,这就造成了左右脑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教学的内容老套,缺乏新意,在健身活动中学生往往兴趣不高。作为培养人的主阵地,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窗口的学校体育,作为第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据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呢?
根据近代脑神经科学的“大脑不对称性理论”,开发一些既科学(强化双侧肢体),学生又感兴趣的健身项目,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少有人研究。针对农村学校学生的特点,并利用当地乡土教育资源来开发新型的运动项目更少之又少。因此,想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再结合农村学校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发双侧肢体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所谓双侧肢体运动是根据运动解剖学知识,以矢状面为界限,将人体分成左右两半,左半即左侧肢体,右半即右侧肢体。双侧肢体运动通俗的讲即是人体的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左手、右脚;右手、左脚参与强化练习的运动。例如,双脚交换跳短绳项目,人体的左手、右手、左脚、右脚都参与了强化练习;又如,前抛实心球项目,人体的左手、右手都参与了强化练习。
在学校体育中,对于双侧肢体运动项目的开发,我们不仅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要明确双侧肢体运动项目开发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将其加以分析、归类、总结。明确了开发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理清了思路。
一、开发的基本方法
1.上肢强化法
上肢强化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强化上肢左手与右手的练习。如双手拍球项目,参与者双手各拿一个球站于规定的区域内,听到信号后,左右手同时原地拍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次数多者为胜。
2.下肢强化法
下肢强化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强化下肢左脚与右脚的练习。如双脚夹球跳项目,参与者站于比赛起点线后,用左右脚夹住球,比赛开始,练习者在夹住球的情况下向前跳跃,在规定的距离中,先冲过终点线者为胜。
3.上下肢交叉强化法
上下肢交叉强化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强化上肢的左手与下肢的右脚或者上肢的右手与下肢的左脚的练习。如手脚交叉滚球比赛,参与者在起点单脚离地,并用异侧的手持一圈,比赛开始,练习者一面用单脚跳跃向前,同时用异侧的手持圈于地向前滚动,以先冲过终点线者为胜。
4.全身强化法
全身强化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强化上肢的左手、右手,下肢的左脚、右脚的练习。如跳圈项目,参与者在规定的区域内双手握圈立于圈中,比赛开始,双手用力使圈从体后经头上向前转动,圈转至双脚前时,双脚立即起跳,使圈在双脚下顺利通过至体后,为1次,如此反复,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次数多者为胜。
二、开发的途径
1.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场地,器材等)进行开发
根据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的体育设施,至少有一个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器材。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教育投入资金短缺,合格校舍建设与支付教师工资都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用于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存在着客观的问题。体育毕竟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光有满腹的理论,而不去进行身体练习,怎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面对现实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感叹,感叹解决不了问题,而要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本校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来挖掘,来开发一些新的运动项目,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健身渴望。如我校有一些迪斯高健身车,练的时间一长,学生对其失去了兴趣,在一边无人问津。于是,在课上,我们组织学生打破常规,用双手进行迪斯高健身车的比赛,结果在练习的时候,学生特别的兴奋,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
2.利用本土易得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7
一、利用榜样作用规范学生行为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其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常常会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去看待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并通过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正确示范,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有感染力。 另外,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
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必要的理论教育外, 还需要一定的行为训练,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的变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不同的锻炼形式,对于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离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和指导,这样通过长期的坚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也能够使其自觉主动地去参加教学活动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三、通过教学活动实施养成教育
一些教育活动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关键途径。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课内的教学活动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一些德育活动,比如知识竞赛、社会服务等,教师也要适当地参与其中。 这样不仅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状况,也能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适当地实施养成教育,并通过及时的鼓励和认可,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完成德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地提升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意识。 同时,也使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实施途径和方法 篇8
一、“以学定教”的现实意义
“以学定教”, 简言之, 即以学生自身发展为基础, 以贯彻科学的学习规划为准绳, 以先进实用的学习方法为着眼点, 以切实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 以学生自我潜能最大化表现为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自觉认知学习过程中, 建立起较为明晰的知识结构, 养成受用学习过程始终的学习方式方法, 进而形成愿意学、主动学的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基础教育环节中的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中,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学生贯穿于课上、课下“学”的全过程始终, 以此来更好地形成师生间积极而零距离的教学交流。教师要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信息, 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并确定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然而, 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却是课堂教学成败的重心。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 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对于愿意分享自己学习心得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 应更加发挥其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其担当“小老师”;对于中等生要更多地用正面的评价, 合理的赞赏, 在鼓励其多说、多练的同时, 努力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对于性格腼腆或学困生, 应本着特类问题、特类分析的原则, 在努力缩短知识差距的同时, 通过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再深化的具体实施方法和途径
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快乐参与、自信成长, 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体现在实际操作上, 如何让学生学得高效、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如何超越知识的学习生成能力?这都需要我们教育者去思考, 去实践。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对“以学定教”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有效教学的研究使命就是如何实现课堂转型, 而课堂转型的关键途径就是实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 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将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合作学习不是一般的教学组织方式,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型, 即如何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保障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具体实施方法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学案导学 (或学案教学) 模式。学案是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导学案为统领, 以自学、分小组的学习方式, 突出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集中体现了“以学论教, 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 它核心的价值诉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导学纲要模式。课改专家、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中学校长俞万祥说:“导学纲要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思考问题。它不是预设和执行, 而是预设和生成。它不是满纸习题的学案, 而是给自主学习提供有效信息, 促成学生产生探究的需要和冲动,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按照科学家当年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时的思维方式和路径重新发现一次, 得出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模式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上述模式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以教为主的课堂, 建构了以学为本的课堂, 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在哈市中小学中的实践应用典型
哈尔滨市闽江小学:自2007年起开展了“先学后讲、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教什么?”“不教什么?”“怎样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 生教生能学会的不讲, 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能学会的不讲;教师对本课的重难点、易错点、交流时遗漏点要给以必要的讲解。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生如何“学”, 即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先学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发挥学生的学习力。
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在“以学论教, 少讲多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采用“团队攻关, 骨干引领”的策略, 以教学专业委员会为研究平台, 初步形成了数学“五学法”、识字教学“六步骤”、阅读教学“四步读”的教学流程;同时将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211”的比例, 即: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自学的时间为20分钟, 教师讲解的时间为10分钟, 当堂检测时间为10分钟。
哈尔滨市清滨小学:在学校提出“一题统领, 分层同课”的校本研修方式下, 先后研究出了“多向式互动备课”模式、“情境四步识字法”、“点拨八法”等研究成果, 使学校形成了“分层互动, 合作共享”的研究文化,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哈尔滨市第三十六中学:强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 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在“问题引领下导学案的设计”课题的探究引领下, 课堂教学注重明确目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提升效率, 及时反馈, 精选、精留作业。探索出“532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即每节课的50%的时间给学生自主研读、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30%的时间教师精当点拨、释疑提升, 20%的时间当堂测试、及时反馈。
实施合作研修的途径与方法 篇9
一、合作备课由内至外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以往备课时教师主要依靠教参和教案, 教师只和文本对话, 同伴之间很少交流。为使备课有效, 应纵向加强学科交流, 开展集体备课, 横向引入优质资源, 开展高位研修。
1. 集体备课互助
在校本研修理念的启动下, 同伴携手, 合作备课, 已成为我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许多学校教师开始正视并研究自己同伴的教学智慧, 以坦诚的心态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学校领导也积极为全体教师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备课的交流环境, 使备课真正成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的互学互助活动。为了使备课活动卓有成效, 我们采取了“n-1”的备课模式, 把教材由深至浅、由难至易、由整体至细节逐步解析。实施方法是:先由区教研室分学科、分年级为教师整体解析教材;再由学校备课组分单元研讨教材重难点、教法学情等;最后再由教师个人完成课时教学预案。“n-1”的备课模式, 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了教学内容, 找到了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 为教师从宏观上理解好教材、从微观上驾驭好教材奠定了基础。
每册教材的总复习是教师最为头疼的。针对这一部分内容, 由区在学期末分年级开展复习大备课, 解读复习内容, 帮老师厘清复习脉络, 拎出复习重难点, 提出复习建议。学校备课组再分块研讨, 最后教师根据各班学情制订复习方案。合作备课使教师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2. 联片互动互补
致力于学校间的均衡发展, 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由于校际之间、教师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客观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教学上的千差万别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别既是差异, 又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这种资源, 可以引发同伴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教学对教学的切磋, 使教师群体信息畅通, 资源共享, 相互激励,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此, 我区开展了“联片互动”链式校本研修活动。把区域内各校划分为几个片区, 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由链头学校组织片区各校联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使校际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以互补。
在扎实的“联片互动”研修活动中, 成长了一批市、区级名师, 他们成为合作研修的骨干力量。为使名师资源得以辐射, 在区域网站开设了西湖区名师工作站, 在区域内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让名师帮扶、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也推动名师自身不断前行。互助、互补的研修形式, 拓宽了研修路径, 推进了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 高位研修给力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为了切实提升校本研修的水平, 不使区域的同伴互助活动水平在同一个层次上徘徊, 我们采取了对内丰富研修形式, 对外选择“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业内省、市知名专家指导、讲课;派教师分层、分批参加学习和培训, 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由内至外的研修方式更新了教师理念, 激活了教师思维。我们区数学课改实验组全体成员都参加
了首轮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 如今他们都活跃在课改一线, 有的已成为市、区级专家, 还经常给其他地区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二、合作教学由同转异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方式, 课堂教学的优劣决定着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信念。许多优秀的教师正是在课堂教学的“摸爬滚打”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因此, 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就必须立足课堂, 引导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方式———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为使课堂教学有价值, 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量, 将教师分为不同层次进行修炼: (1) 骨干教师上导向课; (2) 青年教师上打磨课; (3) 各备课组把单一的上课、评课整合为各团队间的合作教学。通过这样的合作教学, 力图让每一位教师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和提高。
1. 骨干教师“一课一导”
在教学中首先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 充分调动学校优势资源, 让骨干教师率先引领。区级名师每年都要给教师们上示范课或进行专题讲座, 或在校内、或在校外, 让名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给青年教师一个正确的导向, 同时也使名师日益成熟。
2. 青年教师“一课两上”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 有活力、可塑性强。区每年都要组织新教师参加岗位培训, 学校也会定期开展相应的新教师业务培训, 找骨干教师师徒结对。针对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 在教学中采取了“一课两上”的教学模式, 由青年教师自己独立备好“第一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结对的师傅和听课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反思后再备好“第二上”的预案进行执教, 再进行点评和反思。在磨课中教师能找到自己的弱势, 提炼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方式, 加快成长步伐。
3. 专题交流“同课异构”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难点教材, 如“数学广角”“统计”“估算”等内容, 各备课组间开展专题交流, 进行“同课异构”。采取了“X+Y”的教学模式, 即各组同做一个课题, 由小组合作备课, 小组各成员分工合作, 进行上课、说课和评课。教师们都说, “同课异构”给他们的触动最大。在“同课异构”中, 教学由求同转向求异, 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构建使课堂呈现多元化, 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教学意境。
三、合作反思承前启后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 只知教书, 而不知反省和梳理, 就不能真正获得专业成长。在研修中, 我们既要教师学会个体反思, 写课后反思;也要教师学会合作反思, 与同伴交流思想, 以问题带动课题研究。这样, 反思不仅能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 也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老师们在反思之路上不断领悟、前行。
1. 课后反思出新
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经常并自觉地对发生在身边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撰写教学反思录, 这是课改以来教师逐渐养成的一种专业成长方式。学校引导教师坚持将教学中的成功、遗憾、分析和策略等心路历程记录在册, 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提高。学期结束后把教案和反思保存下来, 与同伴分享。循环往复, 不断积累, 教师获得教学灵感, 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反思中, 教师们“新我”不断超越“旧我”, 正如涓流, 点滴汇聚, 终成大海。
2. 主题沙龙解惑
为了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 研讨一些更具实效性的教育教学问题, 学校还开展了以主题沙龙为形式的研修活动。针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困惑开展了“课例评点”“预设与生成”“导入与总结”“精彩一览”“遗憾追寻”“名师赏析”“生活与应用”“学困生的原因分析与策略”等主题活动。让教师在更高层次的与同伴对辩中进行思想碰撞, 解析教学困惑, 使教师通过主题沙龙, 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丰富经验、积淀智慧、提升素养。
3. 课题研究求解
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科研兴校”已成为强校和引领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战略。教师们以广阔的教学实践为背景, 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取问题, 提出假设, 着手验证, 通过一系列的过程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 教师们常对情境创设、教材资源整合、教学评价语言、课堂上产生的意外及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问题感到棘手, 不知该怎样处理。针对这些教学实际, 拟定一些小课题, 分组进行研究和实验。让老师带着问题观察、研究, 发现、总结, 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的两者并轨, 使校本教研的路越走越宽。
合作研修活动的开展, 提升了教师课程建设的理念, 增强了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 促进了一批又一批教师专业化成长。其中不少教师已成为课改的生力军, 一些区级名师已成长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近年来我区有多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 获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大奖。我区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多次向省、市内外同仁进行开放和观摩。
论人物采访技巧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篇10
每一篇效果良好的人物通讯都与前期对人物的细致采访是分不开的, 所以,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成为了收集有价值新闻素材的基本途径。在人物通讯中所描写的人物鲜明的个性以及代表性的事例等都来源于细致的采访, 只有采访者有深入的采访过程, 全面了解人物的内心, 那么, 才会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最后所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被广大的读者信赖、接受;如果采访过程失败, 即使再精彩的行文, 也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 掌握好人物采访技巧的途径及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 人物采访技巧的途径
1.1 积极地寻找经历或者认知上的接近点
社会经历与思想追求相同的人, 通常会产生出相同的情绪, 能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产生出亲切感, 进而有共同的语言, 比如, 都有当兵的经历、在同一所学校就读过等, 上述的这些能够让彼此间产生出共同的回忆, 双方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另外, 采访者还应积极地找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相同看法以及感受, 假如知识面达成了共识, 那么, 双方的谈话就会十分的顺利与融洽。例如, 谈论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重大变化;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社会问题等, 假如双方对事物的看法相一致, 那么, 彼此间原本的陌生感就会消除, 从而顺利地进入到此次采访所需了解的事项中。比如, 在采访一位与新闻界有多次接触的新闻人物时, 首先与其闲聊, 从交流过程中获悉其与自己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 于是抓住这一关键点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感情得到了升华, 谈话的角度也随机有了变化, 之后的采访过程在平和、真实、感人的状态下进行, 完全符合采访者的实际需求。可以说, 不管是年龄、性格, 还是经历、认知, 只要有共同点都会是采访过程中接近采访对象的关键点。
1.2 积极地寻找心理上的接近点
从某种角度上分析, 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属于求和被求的关系, 采访者要求采访对象能够为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不过, 从另一角度上分析, 双方的求和被求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的, 也就是说, 同意接受采访的人, 希望将自己人生最为精彩的部分报道出去。比如, 在对某一地区的部门领导者进行采访时, 他们都希望将自己所创造的成就以及经验报道出去, 让更多的人知晓。找到这一接近点时, 就可以将自己原本被动的地位转为主动, 与采访对象统一在一个话题下, 然后, 从他们的谈话中选择出最为精彩的一段。只有这样, 最后所创作出的作品才会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2. 人物采访的技巧和方法
2.1 要善于听、会听
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应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要恰当, 对问题的反应应灵敏。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就必须善于听、会听, 采访过程中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话语, 这不仅是移情过程, 同时还是知觉过程。实际采访过程中, 采访对象的话语并不是最重要的, 更为重要的是话语中深藏的意义。
2.2 具备较好的洞察力
人物采访的核心部分是采访者实际采访过程中要具有较好的洞察力与预见力。采访所获取的成功取决于采访者能及时地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 采访者就应该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对采访时所获取的材料进行仔细地揣摩, 对其背景情况深入地研究, 结合事实加以判断。采访者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 其所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足为奇的事情, 身为一名记者, 应学会从中挖掘出有新意、有深度的信息, 从细节部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从平凡处发现不平凡, 这是广大记者在采访中努力的方向。
2.3 舍得花费时间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时间花费的多并不是一件坏事, 对于记者而言, 是十分有利的, 因为只有赢得时间越多, 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采访对象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 最终所创造出的作品才会更好。
2.4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笔者从一项研究报告中看到, 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能够促进人潜能的最大发挥。所以, 人物采访过程中, 也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这样, 采访者就能够时刻保持着一种低姿态及谦逊的态度, 而采访对象也会与其真诚地合作, 将自己内心的话全部吐露出来。总而言之, 采访双方都非常希望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共同谈论彼此间感兴趣的话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采访, 在新闻活动中是最为常见的工作之一, 并且也属于一个瓶颈问题,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员要想确保自己在人物采访报道方面取得较好的成功,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观念, 借鉴先进的经验及采访技巧, 不断地探索新的新闻采访路子, 从而提高报道内容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摘要:对于经验丰富的记者而言, 实际采访时总会想尽一切方法接触采访对象, 并且积极地与采访对象拉近彼此间的关系, 所以, 整个采访过程就显得十分活泼、有趣, 记者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中总会提出常人想不到的问题, 而获取到常人难以获取到的答案, 充分体现出了创造性人物采访具有的魅力。本文主要对人物采访技巧的实施途径及方法进行了一番研究。
关键词:人物采访,采访技巧,途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芳.掌握采访技巧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J].新闻传播, 2010年07期.
[2]王玉鉴.人物采访技巧探析[J].现代视听, 2009年S2期.
[3]范玲.记者的采访技巧[J].记者摇篮, 2007年10期.
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篇11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浅议标准贯彻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篇12
《标准化法》规定,标准化的任务是制定标准、 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一项标准只有通过有效实施,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达到制定标准的目标和要求,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经济效益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标准的贯彻实施相对于标准制定是更需要抓严、做实、不断推进的任务。
2 标准贯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标准化工作中,经常会有标准被束之高阁、不能有效落实的现象。许多单位一线员工中还存在有标准不知晓、有标准不严格执行、标准实施缺乏监督等问题,在保障型号科研生产和产品质量、发挥标准技术引领、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等方面,与标准应有的作用还有一定差距。
3 标准贯彻实施情况原因分析
标准不能有效贯彻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照制定、宣贯、落实、检查等环节的顺序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3.1 标准编制、使用和发布三方主体职责不清,造 成内容与需求之间、要求与应用之间的脱节
随着管理要求的细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界限开始模糊,往往导致标准编制的主体产生偏差。有些包含管理要求的技术标准,最终是要由科研生产一线使用,应该以技术单位为主开展编制,而有些技术性较强、需要统一的管理标准,应该由发布单位牵头统筹开展标准制定,但是目前很多类似标准却由不具备一线实际经验和全面管理职能的技术支撑机构来承担具体编制任务, 实际编制中也未将相关方的人员和意见纳入,造成标准内容不符合实际应用,与科研一线需求、与管理方要求之间存在不协调、不一致,标准无法有效贯彻执行。
3.2标准编制缺乏系统性,没有进行统筹策划和开发,造成标准层级多、分布散、内容重复等先天不足
由于标准编制活动与科研生产活动联系不紧密,孤立地开展,造成标准适用性不强,难以有效贯彻实施。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面向企业产品研制生产活动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标准体系表做指导,编制标准无章法,形成的标准连续性、协调性不强;二是所编制的标准不是为了支撑实际需要,而是单纯为了争取项目而开展标准编制活动,造成同一技术内容,国家、行业、企业各个层级都有标准,并且内容存在不协调、相互冲突的现象;三是缺少开展综合标准化的思想,没有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效果评价等环节一并进行统筹策划,在标准编制时没有充分考虑能否有效应用于实际,造成内容可操作性不够,影响实施效果。
3.3标准宣贯不到位、针对性不强,造成贯彻实施效果不佳
标准制定完成后,特别是一些基础性或重要性标准,要在实施前将宣讲、解惑、协调等诸多前期准备做充分。而目前各单位对于标准宣贯的重要性认识较为统一,但对于标准宣贯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重视不足。很多单位在开展宣贯时,是按照单项灌输式的模式开展的,宣贯标准系统策划,没有有步骤地制定针对性计划,结果是宣贯的标准不是一线所需,一线急需的未能及时宣贯。出了多余物的问题就突击宣贯多余物标准,出了防静电问题就突击宣贯防静电标准,恰恰忽视了标准更重要的作用是要在事前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事后补救。
3.4 一线人员未能吃透标准化,不注重标准要求 向实际工作转化
由于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协商一致的产物,因此大部分标准本身的内容是不可能具体到规定每个岗位如何执行的(部分工作标准和手册除外)。 许多一线人员误认为标准就是执行文件,把标准作为作业指导书使用,而不是结合本岗位将标准内容细化成为达到标准要求的具体做法,结果容易造成一线人员对标准的正确性、可执行性产生质疑,认为标准约束创新和效率,造成标准实施打折扣。此外,技术标准量化程度高,易于验证,但管理标准如何执行到位缺乏有效的验证和评判,也是造成管理标准向实际工作转化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将标准要求真正转化成一线人员看得明白、 易于理解、方便执行的语言,才是标准实施的最终目标,但目前普遍欠缺这方面的具体方法。
3.5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标准贯彻实施基 本保障是否到位难以界定
标准在一线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是否落实到位,都需要开展各级的监督检查加以证实,以利于后续持续改进。企业是否提供给一线人员获取标准要求的保障(如标准发布信息、标准文本或内容、标准查询途径等)?一线员工是否主动学习标准、在工作中是否真正执行了标准?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便无法及时发现标准贯彻实施中的这些问题,也就难以真正提供切实的保障条件。
4 加强标准贯彻实施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上述5个环节中标准贯彻实施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效果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标准实施工作。
具体而言,要加强源头控制,编制符合实际的好用标准,解决先天不足的问题;要加强过程控制, 利用PDCA模型规范标准在各岗位工作中的执行, 解决应用不力的问题;要加强效果控制,建立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等配套机制,解决持续改进的问题(如图1所示)。
4.1 源头控制,编制高质量的好用标准
要编制一项高质量的标准,首先要明确标准编制主体,要认真考察编制方技术水平是否具备该项标准的核心技术或管理能力,综合性的标准应充分吸纳各方参与,管理与技术交叉较大的标准应由上级管理机构牵头组织相关方共同进行编制, 以利于后续标准落实;其次,要在立项评审时加大对标准需求或项目来源的把关力度,确保有需求才立项、迫切需求的先立项,从而保证标准有用武之地;第三,标准的技术方案和内容都要与实际密切结合,要与产品科研生产实际过程相匹配,技术性内容应有实践基础或经过验证具有可实施性,管理性内容应符合管理流程和职能,不超越现有技术基础,不与实际产生矛盾;第四,要加强编制过程的质量把控和审查把关,对于不合要求的、未经验证的内容不予放行,审查意见明确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内容不能通过。通过上述控制措施,确保标准内容能用、好用,一线人员愿意使用,从而为其在一线有效实施创造先天条件。
4.2 过程控制,利用PDCA模式取得实际效果
加强过程控制是有效实施标准的核心环节,由于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对于标准实施往往缺乏系统性,存在缺规划、少措施、难落实、无检查、没方法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戴明环模型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出相应的模式和途径,以规范标准实施工作。
4.2.1 做好标准实施全过程策划,制定各级贯标计划
要针对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不同标准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贯标策划,从明确实施标准工作内容和目标、责任主体、方式方法、资源保障等方面将标准选择、宣贯、实施、检查、反馈、评价等环节策划周全,为后续制定详细计划奠定基础。
制定计划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近期和长期的需求,结合企业标准体系表的规划,统筹考虑科研生产需求,即月度、季度、年度和未来几年科研生产不同阶段和环节对哪些标准有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开展相应标准的宣贯工作; 二是要针对不同的标准确定参与贯彻实施的人员和范围;三是对于标准实施所需要的资源保障提前做好准备;四是要将建立标准宣贯与实施的信息反馈、处理机制纳入计划,提前做好标准实施中的问题协调。
不同的计划要分层次制定,对于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实施,应该充分利用班组、岗位,制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相关的标准学习和实施计划;而对于通用性、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应该由企业相关的主控部门提出需求,会同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宣贯计划。
4.2.2 采取措施,切实将标准要求落到实处
标准执行得好坏最终体现在现场具体工作中,而现场具体执行人员往往由于对标准理解不透, 浅尝辄止,或者执行标准不够坚定,虎头蛇尾。所以加大贯标力度,重点要花大力气抓现场一线人员如何形成按标准做事的习惯,从而将标准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将标准作为产品设计、工艺、试验、测试以及最终交付等环节的输出条件之一,未落实标准要求不能通过,从而促使技术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针对不同产品,开展多层次的、各岗位的标准体系培训,使一线员工对产品实现所需要的设计、 工艺、管理、基础等类别的标准要求有清楚的认识。
对照企业标准体系和产品研产情况,编制岗位实施标准目录,重点学习贯彻;对于重要标准, 应由编写者按照标准实施的要求形成标准解读和实施要求指南,将标准中与不同一线岗位相关的要求分类精炼、重点解释,形成若干易于操作的条目,将标准要求清晰呈献给具体使用者。
实际操作者应把达到标准要求的做法固定下来, 形成可实现、可执行的具体操作“指令”,纳入岗位作业指导书,不断巩固从而使人员形成工作习惯。
结合现有的产品质量问题、现场管理需要、日常注意事项等对标准的需求,通过针对岗位标准的分解与细化,将标准要求嵌入到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和实际操作中,使一线人员形成习惯,并将工作闭环,可以实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自觉执行 (如图2所示)。
不同的产品研制生产阶段,标准实施的重点有所不同,一线落实标准要求的侧重点还应随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推进而有所调整。产品研产过程标准实施的重点见表1。
4.2.3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制度,促进标准有效 落实
针对标准宣而不贯的现象,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作为标准要求落实的支撑。长期以来, 企业各部门普遍认为监督检查是标准化部门的事, 而实际标准化部门很难对专业标准的内容是否落实进行判定。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标准识别与监督检查联动机制,明确业务标准谁识别、监督检查谁负责,强化各业务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职责。
建立一线日常检查与企业专项检查的常态化, 在班组日检或周检中将标准要求落实情况纳入检查范围,同时标准化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对计划内贯彻标准落实情况开展定期的专项检查。
建立标准制定实施责任制,对于实施标准效果好的给予编写者和执行者适当激励,对于效果差的制定相应改进方案,增强编制人员对标准可实施性的意识和执行者落实要求的意识。
4.2.4开展标准实施总结,做好后续持续改进
标准实施后,要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的总结工作, 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有利于后续标准改进的做法或途径,并及时采取措施修正实施的做法, 为未来标准的修订积累经验。
标准化主管部门在开展策划时,应明确定期进行标准实施情况总结的要求,同时组织应用部门对实施过程进行阶段总结,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迭代应用到后续标准实施中。
一线人员对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标准要求落实存在的问题(如新的工作内容或方式的改变导致标准不适用等)应定期反馈给标准化部门,以利于后续确定制修订计划,使后续编制标准的内容更加符合一线实际,更加有利于贯彻实施,从而形成标准制定和标准实施的良性循环,持续改进标准实施工作绩效。
4.3 效果控制,研究标准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方法
标准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既要注重从制定标准向实施标准正向推进,又要关注由实施效果评价反馈标准制定工作的效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建立对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准则和方法,以效果评判标准质量,由标准实物评价转变为实施效果评价,从而形成对标准编制工作效能的追溯机制。
加强标准化与一线互动,保持定期对各岗位标准执行情况的掌握、复核和验证,建立一线对标准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利于持续改进标准实施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标准信息系统,提高标准发布、宣贯、实施、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的效率。
5 结 语
一项标准只有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和落实,才能发挥出它的应有作用。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使标准真正落地,是企业管理者、标准化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责任,是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障。利用源头控制、PDCA过程控制和效果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标准落实不力、标准贯彻工作不规范的问题,持续提高标准贯彻实施的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3]王秀芝.加强标准贯彻实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化工贸易(.2011年第9期):37-38.2011.
[4]李艳波,臧英等.如何做好型号研制中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国防技术基础(.2012年第5期):13-16.2012.
【实施途径和方法】推荐阅读:
思路实施途径12-02
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06-25
教学反思--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06-18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08-20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08-22
简述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11-13
提高方法和途径07-03
有效方法和途径07-31
工作方法和途径08-25
教学方法和途径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