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

2024-09-02

痰瘀互结(精选7篇)

痰瘀互结 篇1

肥胖是一种体内脂肪过度蓄积以至影响健康的慢性疾病[1]。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的不同,肥胖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2]。以“脂肪分布”为线索,肥胖又分为均一性肥胖和腹型肥胖[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4,5]。

中医既往对肥胖的研究多集中于“肥人多痰湿”、“肥人多气虚、阳虚”[6,7,8,9,10]等观点,肥胖与痰瘀互结病机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从肥胖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与痰瘀的发生发展的角度论析肥胖与痰瘀互结病机的关系。

1 单纯性肥胖和均一性肥胖病机以痰湿为主

单纯性肥胖是指无明确病因可查,仅仅由于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超过一定比例,造成对人体损害的一种疾病,肥胖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但伴有脂肪、糖代谢调节过程障碍。现代多位中医名家[11,12,13]认为本病病机多以脾虚痰湿为主,多项关于不同年龄人群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14,15]验证了此结论。在7 ~ 12岁单纯性肥胖的儿童[16]中,出现痰湿证( 包括胃热湿阻和脾虚湿困,下同) 的占比83. 4% 。在13 ~ 15岁初中生[17]中,该比例为75% 。在800例主要纳入对象为成年人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调查中[18],痰湿证合计占比70. 25% 。

而均一性肥胖又称皮下性脂肪积蓄性肥胖、下身性肥胖、女性肥胖,这种类型的肥胖多见于少年时期开始发胖者,以脂肪均匀分布全身为主,并发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等症的危险相对较少。现有关于均一性肥胖的调查表明,这类肥胖患者脾虚痰湿证也最为多见[19]。

2 腹型肥胖病机痰多兼瘀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脂肪积蓄性肥胖、上身性肥胖、男性肥胖[20],以脂肪向腹部集中,常见于成年以后发胖者,且嗜食肥甘酒酪之品,大都体质较差。医学常用腰围[21,22]、腰臀比[23]、腰围指数( 腰围/身高)[24]等指标测量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患者临床证候常见痰多兼瘀型。如学者将肥胖分为实胖( 年轻,食欲旺盛,不节制饮食,体质较强壮,精力充沛,肥胖度不是很高,形体较均称,男性多见) 和虚胖( 年纪较大,饮食量不是很大,体质较差,肥胖度较高,腹型肥胖明显,女性居多) 两型后,认为虚胖者痰湿、血瘀的证候表现较实胖者更加明显[25]。另有研究认为《内经》中肥胖三型中的“膏人”类似于腹型肥胖,该类型的肥胖发病年龄明显偏大,且痰多兼瘀[17]。

另外,体质方面的研究也提供了佐证。王琦教授在痰湿体质四个维度的表述中明确表示其形态特征为“腹部肥满松软”,即“肥胖”[26,27],提出痰湿体质是超重和肥胖的最主要体质影响因素[28,29]。进一步的研究提示: 肥胖痰湿体质者有出现血瘀的趋势。相较于非痰湿体质和健康人,痰湿体质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增高,且痰湿体质者存在微循环障碍,与非痰湿体质比较存在一定差异[30]。

3 肥胖并发症病机多痰瘀互结

近年来的研究,不仅注意到痰瘀互结在肥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肥胖并发冠心病、肥胖并发多囊卵巢综合症[31,32,33,34,35]、肥胖并发月经过少[36]等也多责之于痰瘀互结。

3. 1 肥胖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病机多痰瘀互结

超重或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密切,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37]。尤其腹型肥胖作为代谢综合征的基础病变与形体特征,以痰郁为基本病机,极易在此基础上导致湿、热、血诸郁内生[38],相互影响、相互加剧[39],其中,痰、瘀是代谢综合征患者肥胖的病理关键[40,41]。

其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分[42],肥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时,其病机也多见痰瘀互结[43]。

如有学者[44]研究将33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夹痰证、夹瘀证、夹痰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时,发现夹痰夹瘀证BMI( 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 大于夹瘀证和非夹痰夹瘀证,夹痰证BMI大于夹瘀证,含有痰证的证候较无痰证的证候的患者BMI增加。在治疗中,痰瘀同治法治疗肥胖型高血压,在降低血压和改善中医证侯方面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45]。

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超重肥胖患者痰湿内蕴型患者最多,糖、脂代谢紊乱较重,且所有患者均易兼夹血瘀证[46,47],并且随着肥胖病程的迁延,血瘀证检出率有增高的趋势,因此,推断肥胖人可能具有“痰湿内盛,血浊为瘀”的双重病理倾向[48,49]。对应到治疗上,祛痰、活血已成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法[50],得到了广泛应用[51,52,53]。已经有学者提倡建立以“脾虚痰蕴血瘀”为核心机制的2型糖尿病辨治理论体系[54],临床试验也初步证明,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以活血化瘀配合化痰祛湿治疗肥胖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55]。在肥胖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肥胖型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疾病中也出现了要重视痰瘀同治的问题[56,57]。

同时,在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人群中,现在已经认识到痰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痰瘀贯穿于高脂血症的发病过程始终[58]。

3. 2 肥胖并发冠心病的病机多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是肥胖并发冠心病的重要病机已为大家所共识。冠心病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体重指数明显较气虚血瘀型高[59]。并且,肥胖并发冠心病患者常已进展为多病理因素兼夹的中晚期阶段[60],包括肥胖在内的多项指标会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影响[61]。丹蒌片作为痰瘀同治方剂,对肥胖型冠心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62],也从侧面佐证了肥胖并发冠心病与痰瘀互结证关系密切。

关于肥胖并发症病机多痰瘀互结的原因,《灵枢·逆顺肥瘦》作了形象的描述: “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明代医家虞抟对此解释道: “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 瘀) 。”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肥胖人以体内脂肪堆积和血脂升高为主要特征,这类人群更喜欢高脂、高糖饮食,而使体内脂肪不断堆积,血脂急骤升高,随之血浆黏度也相应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液瘀滞而成血瘀,易成痰瘀互结的结局[6,63]。

4 结语

概而言之,痰和瘀均是肥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机,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病机以痰湿为主,腹型肥胖病机则痰多兼瘀,肥胖并发症病机则痰瘀互结。单纯性肥胖/均一性肥胖发展到肥胖并发症,病机经历了由痰致瘀而成痰瘀互结的演变过程,腹型肥胖并发冠心病等疾病时,其病机可能更易见痰瘀互结。因此,分类型、分阶段的认识肥胖及其并发症,对于提高中医辨证论治肥胖及其并发症的水平意义重大。

痰瘀互结 篇2

关键词:高血压病,痰瘀互结,综述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肝阳上亢证曾被认为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证型[1]。韩学杰[2]等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 痰瘀互结不但可以作为一个证类独立存在, 并且作为一种兼证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其他证类之中。王丽颖等[3]通过1508例高血压病调查统计表明,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中痰瘀互结900例, 占59.68%;阴阳失调544例, 占36.07%;瘀血阻络228例, 占15.12%;气阴亏虚184例, 占12.20%;肾阳亏虚131例, 占8.69%。因此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占高血压的比例高, 对该型研究的意义较大, 现就近十年来有关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相关客观指标研究、证候特点、治疗及其实验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沈绍功等[4]首次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为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病机, 其中心、肾与高血压病有着直接的关联。王丽颖等[3]认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发生改变, “痰瘀互结, 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 虚证以肾阴阳失调为主。任敏之[5]探讨了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发现其中痰瘀互结证最易发生心脏损, 痰瘀互结证是引起心绞痛、左室肥厚的主要证型。翁晓清[6]认为痰瘀与高血压关系密切, 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的主要病机, 活血化痰是治疗高血压的基本治法, 治疗时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桃红四物汤并用。李军[7]认为痰、瘀是高血压两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并相互转化, 贯穿于高血压的始终, 治疗须涤痰活血。韩学杰[8]经过对5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调查显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 占44.6%, 排除混杂因素占55%。以上都证实了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机所在。

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相关客观指标

商秀洋等[9]对333例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中医辨证。将病例分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三种类型;根据夹痰、夹瘀的不同, 分为夹痰、夹瘀、夹痰夹瘀和非夹痰夹瘀证四种类型。结果表明, 虚实辨证分组的单纯虚证、单纯实证、虚实夹杂证三组各项血压指标及血压形态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对夹痰、夹瘀分组的分析表明, 夹痰夹瘀证组的全程、白天、夜间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夹瘀证组 (P<0.05) , 舒张压及脉压指数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认为痰瘀互结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升高有关。韩学杰[10]等根据舌诊、脉诊及主症辨证共入组82例患者, 其中给予70例痰瘀互结证患者祛痰化瘀、解毒调络方加减治疗, 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症状、血压变化及心脏、颈动脉血管形态变化。结果3个疗程后,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患者在颈动脉超声检测中异常者由36例 (占51.43%) 降至33例 (占47.14%) , 在心脏检测中异常者由30例 (占42.86%) 降至29例 (占41.43%) 。韩学杰等[11]通过队列研究方法, 3个月连续临床观察患者症状、血压及炎症因子数值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炎症因子的含量与血压数值呈正相关;随着疗程的延长, 炎症因子浓度含量明显下降。顾衡强等[12]以超声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 (IMT) ;测量并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 (LVMI) }检测血栓前状态 (PTS) 分子标志物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一140 (GMp-140) 、抗凝血系统AT—HI (AT-m) 、血浆蛋白C (PC)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D-二聚体 (DD) 、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 (t-PA) 、纤溶酶原活化剂抑制物 (PAI—I) 及血脂总胆固醇 (TC) , 甘油三酯 (TG)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载脂蛋白A (apo A) , 载脂蛋白B (apo B) 等, 并分析多种危险因素与血瘀, 痰瘀证及血瘀积分关系。用逐步判别分析区分痰瘀互结证与血瘀证, 结果多元回归显示高血压颈动脉硬化血瘀与GMP-140、VWF、DD、凝血酶时间 (TT) 、斑块厚度有关。逐步判别显示痰瘀证与IMT厚度、LVMI、LDL-C相关。说明GMP-140、VWF、DD、TT、斑块厚度是血瘀证诊断的敏感指标。王丽昀等[13]比较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不同表现, 结果发现痰瘀互结组以血流速减低为主。

3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治疗

3.1 中药治疗

邢风雷等[14]观察复方丹参饮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空腹血糖 (FPG) 、空腹血清胰岛素值 (FINS) 、血脂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口服复方丹参饮治疗后心率、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血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0.05) 。赵永华等[15]选择早期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属痰瘀阻络、肝阳偏亢型病例7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分别给予颐年降压饮和天麻钩藤饮进行连续2个疗程30天的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后血压与脉压 (PP) 的变化, 以及血浆内皮素-1 (ET-1) 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 的变化,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 (P<0.01) , 治疗后治疗组PP、ET-1、v W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武雪萍等[16]将60例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对照组给予西药降压治疗, 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眩降压煎口服, 每日1剂, 疗程4周, 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的血压明显降低 (P<0.05) , 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降低明显 (P<0.05) 。金龙[17]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络活胶囊治疗组和北京降压0号对照组, 疗程4周, 治疗组收缩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NO含量、ET及AngⅡ水平治疗组治疗后均改善 (P<0.05或P<0.01) 。赵冠军等[18]将9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 口服活络疏通胶囊;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 疗程为4周, 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显效率为68.33%, 总有效率为88.33%, 对照组临床显效率为46.67%, 总有效率为70.00%,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万启南等[19]将高血压分为两组, 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氨氯地平片, 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协定方化痰活血平压汤, 每日1剂, 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组60例中总有效率达90.0%。对照组60例中总有效率为73.3%,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赵亚升[20]等将50例高血压痰瘀互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联合服用调心汤和培哚普利以及硝苯地平缓释片, 对照组单纯服用培哚普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 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 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陈利群[21]将70例痰瘀互阻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4例给予卡托普利12.5 mg, 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化痰活血祛瘀中药。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55.88%,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针灸及其他治疗

黄凡等[22]用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 将6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刺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丰隆、太冲, 配合口服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 疗程4周。结果显示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 CRP、TC、TG、LDL含量降低, 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及HDL升高, 临床证候积分及单项症状疗效改善明显,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张广清等[23]运用邓铁涛浴足方浴足治疗高血压病, 降压效果确切, 对最常见的气虚痰瘀型、痰湿壅盛型疗效尤佳。邱萍[24]采用熄风通络汤中药泡足治疗, 以4周为1个疗程, 并进行血压、症状的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对比, 结果显示血压下降及症状改善均十分显著 (P<0.05) , 对高血压的痰瘀阻络证有明显疗效。

4 展望及问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痰瘀互结证已经成为高血压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 中医学认为,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 饮食失节, 或好逸少动, 食滞不消, 损伤脾胃, 聚湿生痰, 痰浊留滞于络, 气血运行不畅, 由痰致瘀, 痰瘀浊毒互结, 损伤络脉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变化。以化痰祛瘀通络为基本治疗治则治疗高血压, 可以达到降低患者血压、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效果, 而现代研究则表明化痰祛瘀通络治疗高血压可以明显改善各项临床指标。但目前对痰瘀互结的高血压临床研究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临床进一步疗效有待确定, 痰瘀互结中医临床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其治疗高血压的机制需进一步阐明。

痰瘀互结 篇3

1 资料

1.1基本病史

病人,男性,71 岁,职业: 退休,主因“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9 年,加重6 天”于2010 年6 月6 日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病人19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周身汗出,急送至急救中心,诊断为“急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予溶栓治疗,病情稳定。此后,胸闷、胸痛反复发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欣康等药物。6 d前,病人因劳累及情绪激动,出现胸闷,偶有胸痛,休息后缓解,今日到我院急诊就诊,考虑“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收入我科,刻下症: 胸闷,胸痛时作,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黏,纳眠可,小便少,大便调。既往高血压病史3 年,血压控制平稳; 高脂血症病史数年,未规律应用药物。查体: 体温36. 5℃,心率79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06 /73 mm 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率79 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

1. 2 辅助检查心电图

交界性逸搏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 VF导联异常Q波,ST段抬高0. 1 m V,VI ~ V3 导联r波抬高不良,V1、V2 导联ST段抬高0. 1 m V,V4 ~ V6 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心脏彩超: 入院时心超,EF40% ,左心增大( LVEDD65 mm) ,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异常,左室前壁回声增强,运动幅度明显减低( 符合陈旧性心梗) ,余节段室壁运动未见异常,升主动脉及其根部不宽,搏动减低,主肺动脉不宽。二尖瓣少量反流。二尖瓣流速A峰71 cm / s,E峰60 cm / s。1 周后心超: EF 40 % ,全心内径增大( LVEDD73 mm) ,左室整体运动收缩幅度减低,以室间隔及心尖段室壁变薄,无明显增厚率,心尖部较膨隆,升主动脉及其根部不宽,搏动减弱,主肺动脉不宽。二尖瓣中度量返流,三尖瓣轻-中重度反流; 二尖瓣流速A峰71 cm/s,E峰60 cm/s。实验室检查: 脑钠肽( BNP) 23 265 pg/m L( 正常0 ~125 pg/m L) 。心肌肌钙蛋白I( c TNI) >50 μg /m L( 入院时) 。三酰甘油( TG) 1. 48 mmol/L,总胆固醇( TC) 4. 68 mmol/L,高密度指蛋白( HDL) 1. 12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 LDL)3. 12 mmol / L。尿素氮( BUN) 14 mmol / L,肌酐( Cr )121 μmol / L。血红蛋白( Hb) 70 g / L ( 腹膜后出血,血红蛋白最低时) 。冠脉造影及PCI术: 行急诊冠脉造影术。冠状动脉供血呈右冠优势型,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右冠状动脉走向区可见钙化,左前降支60% ×20mm狭窄,前向血流TIMI 3 级,回旋中远段70% × 20mm狭窄,前向血流TIMI 3 级; 右冠状动脉近段100%闭塞,前向血流TIMI 0 级。冠状动脉造影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累及左冠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右冠脉置入Cypher3. 5 ×28mm一枚。详见图1。

1.3诊断

中医诊断: 真心痛,痰瘀互结型。西医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心功能Ⅲ级( Killips分级) 。高血压病2 级( 极高危) 。

2 诊疗过程

2. 1 西药

常规治疗冠心病Ⅱ级预防。

2.2舌象变化及中药治疗

冠脉急诊PCI术后第一天舌像: 舌紫暗,舌边尖红,苔黄厚腻,舌胖,有裂纹,有齿痕。病人素有“胸痹”之疾,曾反复发作,其本亦虚,伤及脾胃,脾伤则生化乏源,水湿不得健运,凝而为痰,故病人胸闷重,咳嗽咳痰。素体脾虚而有痰,复又劳累与情绪激动,情志不遂,肝气郁而化热,炼液为痰,所以痰少、色黄而质黏。因其来时大汗淋漓,津液已伤,而汗血同源,气随血脱,伴意识丧失,病情危急,属“脱证”。痰与瘀血内停于胸,舌色紫暗; 舌边尖红苔黄腻,是汗出津伤,痰瘀化热的征象,裂纹舌,说明胃阴已伤;舌胖大而有齿痕,是疾病迁延日久,而致脾胃虚弱之征。

综观病人,本次发病,实为迁延日久,属本虚标实。本虚者,脾胃虚弱,津液亏乏; 标实者,是指痰瘀互结,郁而化热。治疗应以“急则治标”为原则,不仅要“回阳救逆”,并视病人整体情况尚未虚极,可用攻伐之药,佐以扶正之品以防攻伐太过而犯“虚虚实实之弊”。

中药以活血化痰,化痰宣痹为主,辅以益气养阴,敛阳。方药,生脉注射液60 m L,30 m L/h每日2 次泵入。血府逐瘀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组方: 当归12 g,生地12 g,桃仁15 g,红花12 g,枳壳6 g,赤芍6g,龙骨、牡蛎各30 g( 先煎) ,川牛膝10 g,薤白12 g,瓜蒌30 g,贝母12 g,法半夏12 g,生地15 g,玄参10 g,炙甘草3 g。冠脉急诊PCI术后第4 天舌像: 舌淡紫,舌边尖红,苔黄厚腻,有点刺,有裂纹,有齿痕。术后第4 天,病人胸闷、胸痛,明显缓解。大汗己止,但出现乏力,面红心烦,口渴欲饮,夜间五心烦热,症状。经活血化痰,化痰宣痹治疗,痰瘀互结之证,有所缓解,舌质由紫暗转为淡紫; 舌有点刺,为阴液已伤,阴虚火旺之征。这时应该在注重治疗主要证候的同时,注意益气养阴。方药: 原方基础上加麦冬15 g、天花粉15 g、山药20 g,以益气养阴。冠脉急诊PCI术后第10 天舌像,舌淡紫,苔黄厚腻,苔剥,有裂纹,有齿痕。术后第十天,精神好转,胸闷,胸痛基本消失,乏力较明显,心烦、夜寐欠安、口渴欲饮、五心烦热之症减轻,食欲较差,纳呆,口苦,大便秘结。表明瘀血征象缓解较明显,但痰痰热之余邪未尽。此时综合分析病人之状况,乃是正虚邪恋。点刺舌消失,舌苔呈花剥苔,说明热象有所缓解,而正气已伤。主要问题在于正虚,不能祛邪外出,应以扶正祛邪立意。治以化痰降浊,益气活血。加减: 前方去玄参、薤白、枳壳,加地龙10 g,陈皮12 g、生黄芪15g。冠脉急诊PCI术后2 周舌像,舌淡紫,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厚腻,有齿痕。术后2 周,精神较好,下床活动,以无大碍,自述乏力、心烦、夜寐欠安、口苦、五心烦热之症基本消失,大便通畅。口干、纳呆、口淡无味,不思饮食。此时的舌象,舌质淡紫,舌边尖红,痰瘀已除而正气未复,舌有齿痕,为脾气虚,湿邪困脾。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少白多而腻,说明脾虚,不能化湿。此时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主要治疗方法以益气健脾,化湿。《医门补要》中,有“人受湿邪内困,……不饥不食,日久难退,此当专责之于脾,不关于胃。盖脾喜香燥,燥脾则湿去……至湿滞于脾,尤不可用补腻,以窒闷中宫者也”。宗其意,以前方加减: 去瓜蒌、麦冬、天花粉、柴胡、生地。纳焦三仙各10 g、焦泽泻15 g、焦白术15 g。病人服用后饮食转佳,数日后出院。

一年后复诊,舌像,舌淡红,苔黄白相间略腻,有齿痕。复查心超,EF44 % ,全心内径增大( LVEDD72mm) ,左室整体运动收缩幅度减低,二尖瓣中度量返流,三尖瓣轻-中重度反流; 二尖瓣流速A峰80 cm/s,E峰69 cm / s。日常活动正常,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水肿。

3 讨论

该病人初来就诊时,情势危急,曾有意识不清症状,并大汗淋漓。徐灵胎《亡阴亡阳论》有“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是其证。至术后一日,痰瘀互结导致瘀而化热,病人舌象开始出现阴虚内热的变化,舌边尖红,舌苔色黄有裂纹;还可以从舌质与舌苔观察到“本虚”的表现,舌质胖嫩有齿痕,舌色紫暗,苔剥,有裂纹。亦有瘀滞的征象,舌色紫暗,中的紫色,就是痰瘀互结的标志。术后4 d,因汗出导致阴虚,及瘀滞引发的内热同时发生,所以热证显现非常明显和迅速,标志性的表现为舌质有点刺,舌苔黄厚腻,有裂纹。术后第10 天,方药中加入了益气养阴的药物,津液得以恢复,热象缓解,舌上的点刺消失,但仍有余邪的存在,恰逢此时正虚不足以祛邪外出,于是去玄参、薤白、枳壳,这样寒热性质明显的药物,而加入了地龙、陈皮、生黄芪以益气活血化痰。至术后二周,基本上瘀滞引发的内热及阴虚,都已得到缓解,在于舌象的表现为舌苔黄白相间,而黄少白多; 大病之后,气血两伤,故而虚象在所难免,因此方意改为“补益后天,而辅以活血化瘀”。贯穿全部病程的 “舌色淡紫,有齿痕”,提示病人气虚血瘀的疾病本质。

徐灵胎《舌鉴总论》中有“舌为心之外候,苔为胃之明证,察舌可占正之盛衰,验苔以识邪之出入”。结合病人,从舌的解剖结构上看,舌循环是唯一一个与心脏联系最近,而又可以被人直接观察到的体循环分支。所以,关于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相关疾病,理论上是可以通过舌象的变化中,获得比较直观的观察,并将其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篇第十七》中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舌……在窍为舌”,关于心与舌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表述。后世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舌象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痰瘀互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药加针灸组(A组)、单纯西药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3组,A组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42.6±10.2)岁,病程(25.2±8.6)d,B组男16例,女4例,中位年龄(44.2±10.6)岁,病程(26.8±9.0)d,C组男14例,女6例,中位年龄(42.8±10.0)岁,病程(24.1±9.5)d。3组病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VD西医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APA(1994)修订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DSMⅣR)的诊断标准。VD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诊断。智能状态选用简易智能评定量表(MMSE)进行评分,总分30分。根据教育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界限,大学≤23分,高中<22分,初中<21分,小学<20分,文盲<19分。鉴别诊断:主要是与老年性痴呆鉴别,采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低于4分为老年性痴呆,高于7分为VD,所选病例均高于7分。

1.3 入选标准

(1)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的VD患者,年龄≥45岁,且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a.广泛或多发性病变:大梗死灶(血栓或栓死)、多发皮质梗死、多发性皮质出血、进行性血管性白质脑病;b.局灶性病变:额、枕、颞、丘脑、海马等部位梗死或出血,出血后软化灶。(2)治疗前测定血浆Hcy水平均>15µmol/L(正常值5~15µmol/L)。

1.4 排除标准

(1)VD终末期患者;(2)伴有严重神经缺损患者,如各种失语、失认、偏瘫等;(3)其他各种痴呆;(4)合并有肝、肾、心、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病、精神病患者;(5)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所有病例的检查、评分均由两名接受专门训练的医师共同确定,以保证纳入病例的准确。

1.5 方法

(1)治疗方法:a.药加针灸组即中医药组(A组)给予以补肾活血祛痰法中药(由巴戟天、菟丝子、葛根、丹参、石菖蒲、天竺黄、山楂、地龙、甘草等药物组成)煎服,每日2次,饭后服;并配合予针灸治疗,针刺四神聪、百会、双侧肾俞、血海、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太溪,每日一次。西药组(B组)给予口服叶酸10mg、维生素B6 30mg,石杉碱甲片0.1mg每天2次。b.空白对照组(C组)无痴呆症状的伴高半胱氨酸的脑血管病人,停服一切其他治疗本病药物。(2)血中半胱氨酸测定:征得患者同意,中医药组、西药组、空白对照组的血清标本分别于治疗前1天和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收集,3组均于上午8时空腹采集肘静脉血,根据各检测指标要求进行相应抗凝处理,30min内分离血清,于-20℃低温冰箱储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HCY)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药盒由深圳晶美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仪器采用酶标仪(ELS8008U型,日本)。(3)观察指标:a.疗效判定标准:通过评定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补肾活血祛痰法对伴有高半胱氨酸血症的血管性痴呆的疗效。b.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拟定。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值减少≥70%;有效:症状积分值减少≥30%;无效:症状积分值减少不足30%。

1.6 统计分析

数据表达采用χ—±s,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选取α=0.05。

2 结果

2.1 3组治疗后MMSE、HDS及ADL积分比较

见表1,A组治疗1个月后MMSE、HDS及ADL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B组治疗后MMSE、HDS及ADL也有显著升高(P<0.05)。C组无变化(P>0.05)。

2.2 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3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A组中医证候疗效与B组、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2.3 不良反应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属现代医学之病名,中医文献将它称之为“愚痴”、“呆病”、“神呆”、“武痴”等,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是在久病入络、肾精亏虚、痰瘀内阻的基础上,虚、痰、瘀互相影响、转化,痰浊壅滞,化热生风,酿生浊毒,败坏脑髓形体致神明失用,灵机记忆皆失而形成。肾精气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本病发生的基础。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治疗应分别从心、肝、脾、肾及脑入手,辨证论治,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祛痰醒脑,扶正祛邪,攻补兼施,针药并用,疗效颇佳[2]。石菖蒲挥发油、B-细辛醚能舒张血管,改善组织血液供应,对缺血缺氧病理状态起有效的防治作用,对血栓性脑病如中风、脑血管痴呆有良好的治疗作用[3]。山楂在单药研究中发现可以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4]。针灸以补肾活血祛痰为法,方选四神聪、百会、双侧肾俞、血海、太溪、三阴交、足三里、丰隆等穴。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有安神宁心的功效。百会为头之巅,内络于脑,补之益气升阳,使髓海充盈,而行灵机记性之功。现代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可提高人及动物的记忆力[5]。肾俞可益肾填髓充脑。血海为四海之一。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动脉,即下部地,以候肾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经穴、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足三里是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丰隆具有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的功效。诸穴合用,具有补肾活血祛痰之效。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组(A组)对于提高患者M M S E、HDS、ADL量表评分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及西药组,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胡玉英.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6,19(9):62-62.

[2]高长玉.血管性痴呆的主要证型—血瘀肾虚痰湿证[J].江苏中医药,2006,27(12):7-8.

[3]吕刚,李婷婷.石菖蒲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91-1292.

[4]陆素琴.山楂对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J].甘肃中医,2009,22(8):59-61.

痰瘀互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6月我科住院病人68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 年龄47岁~72岁, 平均61.2岁;对照组34例, 男1 8例, 女1 6例, 年龄4 2岁~75岁, 平均63.5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确定的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属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蒌片, 每次4片, 每日3次口服, 连用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 心电图ST-T改变、心率、血脂改变及副反应。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者均可含服硝酸甘油片。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例 (%)

2.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例 (%)

2.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3)

例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4)

mmol/L

2.5 不良反应

所有观察对象在服药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 肝肾功能未有明显异常。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历代医家多认为痰瘀交阻胸中是胸痹心痛发作的重要因素。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明确指出:“诸痰者, 此由血脉壅塞, 饮水结聚而不消散, 故能痰也”。曹仁伯《继志堂医案》就更加明确地指出:“胸痛彻背, 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 且与瘀血交阻隔间”。近年来, 不少学者亦从痰瘀出发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并发现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3], 高脂血症是痰浊始化的物质基础, 由高脂化生痰浊, 引起血液黏稠性增高, 血浆流动性降低, 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可谓“痰浊致瘀”。冠心病病人血流降低, 血液瘀滞, 组织缺血缺氯, 引起细胞膜脂质代谢紊乱, 导致脂质堆积。血瘀证时, 亦见到与痰浊始化的三酰甘油具有明显上升之势, 可谓“瘀致痰浊”。提示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过程, 血液流变学改变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共同作用, 加速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所以痰瘀同治可阻止冠心病心绞痛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丹蒌片由瓜蒌皮、薤白、丹参、黄芪、葛根、川芎、赤芍、泽泻、骨碎补、郁金组成, 具有宽胸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研究也表明, 瓜蒌皮能够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 保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发挥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黄芪、薤白、葛根、川芎、丹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周围血管, 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并且有利于内皮细胞的修复。赤芍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泽泻、骨碎补、郁金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运用豁痰化瘀法治疗冠心病证属痰瘀互结者疗效明显。治疗组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对血脂调节方面亦优于对照组, 提示丹蒌片具有稳定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 应用丹蒌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防治作用, 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血脂, 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斑块的作用, 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丹蒌片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服丹蒌片, 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心电图及血脂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为73.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1.2%, 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8.2%, 均高于对照组的70.6%、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在改善血脂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较好的效果 (P<0.05) 。结论 丹蒌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病人临床症状, 降低血脂, 具有一定的稳定斑块作用, 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痰瘀互结,丹蒌片,血脂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11) :409-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73.

[3]陈玉婷, 胡娟娟, 胡申江, 等.冠心病痰瘀辨证与相关生化指标关系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5 (3) :441.

痰瘀互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52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 男16例, 女11例;年龄66.56岁±4.95岁;合并高血压20例, 高血脂10例, 糖尿病3例;心绞痛分级:Ⅱ级16例, Ⅲ级11例。对照组25例, 男9例, 女16例;年龄64.00岁±7.88岁;合并高血压15例, 高血脂10例, 糖尿病4例;心绞痛分级:Ⅱ级14例, Ⅲ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病及心绞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5]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CS)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 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 (2011第二次报告) [6], 颈动脉斑块的积分采用Crouse氏法计算[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1992年制定的《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诊疗规范》及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3 纳入标准

参照上述标准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痰瘀互结气郁证, 且年龄40岁~75岁, 病情较为平稳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心痛方 (中药超微饮片全部购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 每日1剂, 温开水冲服, 2次/日。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 (商品名:尤佳, 生产批号121110119) , 每次20 mg, 1次/日;阿司匹林 (拜耳公司, 生产批号BJ0927) , 每次100 mg, 1次/日。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治疗期间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正规降压药物治疗, 合并糖尿病患者继续服用正规降糖药物治疗, 高脂血症患者停服其他调脂药, 其他中西药物均停用。若治疗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应立即停止试验。

1.5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积分、血小板及白细胞上CD40、CD40L等。其中CD40、CD40L采用流式细胞术全血法检测。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CD40/CD40L表达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及IMT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

CD40/CD40L、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比较CD40/CD40L、中医证候积分、Crouse积分及IMT治疗前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CD40/CD40L表达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详见表1。

2.2 CD40/CD40L与中医证候积分、Crouse积分及IMT的相关性

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及白细胞总和的CD40/CD40L与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均有显著相关性 (P<0.01) ;治疗后血小板及白细胞总和的CD40/CD40L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存在相关性 (P<0.05或P<0.01) 。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及白细胞总和的CD40/CD40L与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均有相关性 (P<0.01) ;治疗后血小板及白细胞总和的CD40/CD40L与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均有相关性 (P<0.01) 。详见表2、表3。

3 讨论

冠心病及颈动脉斑块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表现。近年大量研究显示, CD40/CD40L广泛存在于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各种细胞, 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关键细胞成分上, 而在正常动脉组织中没有表达。CD40/CD40L主要通过诱导一系列与AS发生有关的炎性介质, 如: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等, 参与到整个AS炎症过程中。

近年来, 随着CD40/CD40L信号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枢纽作用这一理论的日益明确, 关于药物特别是中药对它的干预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西药对CD40/CD40L的干预方面, 大量研究显示[8], 他汀类药物可以阻断CD40/CD40L信号系统,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治疗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等动脉硬化性疾病具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在中药方面, 众多学者研究证明[9], 中药能降低s CD40L、CD40及CD40L水平, 从而稳定粥样斑块, 延缓AS的发展与恶化, 改善患者预后。可知,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与CD40/CD40L信号系统相关。

本研究证实CD40/CD40L表达分别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及IMT有显著相关性。即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使用心痛方期间, 患者中医证候好转, 颈动脉斑块稳定甚至减少都与CD40/CD40L表达降低有明显的关系。因此, 心痛方针对这类患者所取得的疗效, 其机制很有可能与心痛方降低患者CD40/CD40L表达有关。

另外, 在本研究中发现, 在白细胞中, CD40L对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IMT影响的重要性大于CD40;在血小板中, CD40对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IMT影响的重要性大于CD40L;在总体上, CD40对中医证候积分影响的重要性大于CD40L, CD40L对颈动脉Crouse积分、IMT影响的重要性大于CD40。可见, 在不同的血细胞中CD40/CD40L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Crouse积分、IMT的相关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但这一发现因病例数限制, 并未进行大量样本的验证及校准, 其准确性仍待考证。

摘要:目的 观察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的疗效, 分析CD40/CD40L与痰瘀互结气郁证证候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将52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痰瘀互结气郁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服用心痛方治疗, 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 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证候、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内中膜厚度 (IMT) 、CD40、CD40L。结果 两组治疗后CD40/CD40L、中医证候积分、Crouse积分及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CD40/CD40L与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IMT之间均有相关性 (P<0.05或P<0.01) 。结论 CD40/CD40L与痰瘀互结气郁证证候及颈动脉斑块之间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冠心病,颈动脉斑块,心痛方,痰瘀互结气郁证

参考文献

[1]Oh PC, Han SH, Kim JS, et al.Carotid plaque in absence of tra-ditional and non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Inte J Cardiol, 2010, 143:57-59.

[2]Faraday N, Yanek LR, Vaidya D, et al.Leukocyte coun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platelet reactivity and diminished response to aspiri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Thromb Res, 2009, 124 (3) :311-317.

[3]Totani L, Evangelista V.Platelet–leukocyte interaction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beyond[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0, 30:2357-2361.

[4]曾秀丽, 张存泰, 徐仁德, 等.CD40/CD40L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1, 27 (9) :649-65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0:1-4.

[6]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顾问委员会.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 (2011第二次报告) [M].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32 (3) :318-323.

[7]Crouse JR, Grobbee DE, O’Leary DH, et al.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in low risk individuals with asymptomatic ath-erosclerosis:Baseline data from the METEOR study[J].Curr Med Res Opin, 2007, 23 (3) :641-648.

[8]王彦永, 时军, 马晓伟, 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D40-CD40配体介导的炎性反应及他汀类药物的抑制作用[J].临床误诊误治, 2011, 24 (1) :85-87.

痰瘀互结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不稳定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来自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住院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9~75岁,平均(63.8±6.93)岁;病程3 d~15年,平均(6.3±4.62)年。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1~77岁,平均(61.9±6.45)岁;病程2 d~17年,平均(6.8±5.23)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内科学》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3];痰瘀互结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及中医痰瘀互结证的辨证标准;2)心功能在Ⅱ级以上;3)患者知情同意;4)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感染性疾病或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2)肝肾功能衰竭;3)其他器质性心脏病;4)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包括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等)及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20 m L加入5%葡萄糖250 m L中静脉滴注,每d1次,连用10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瓜蒌皮注射液(上海第一制药厂)8 m L加入5%的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d 1次,连续治疗10 d。

2.2 疗效标准

2.2.1 心绞痛疗效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每W<2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无效:心绞痛发作未见明显减少或增多。

2.2.2 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1 mm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或主要导联的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者。

2.3 观察指标

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智能分析Hotlter连续监测24 h,分析心肌缺血时间治疗前后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进行统计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心肌缺血时间的比较

结果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高度危险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与痰浊、瘀血密不可分,痰瘀互结,既是冠心病的的始因,也在其演变过程中加重病情、促进发展[5,6]。因此活血化痰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法则。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丹参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具有降脂、扩张冠状动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压等作用[7]。红花活血消肿、润燥止痛,为活血化瘀的经典中药;其所含红花黄色素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损伤、抗血栓、抗氧化、抗细胞凋亡、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8]。两者相合,除宿血,以生新血,调和阴阳,畅行气血,标本同治,从而有效地治疗血脉痹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之症,临床应用表明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肯定疗效[9]。瓜蒌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等功效,其皮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可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以达宽胸散结之效。瓜蒌皮注射液研究证实其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并且能够降血脂[10],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11]。临床将两者合用,恰中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病机。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绞痛总有效率较之对照组有一定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而显效率较对照组明显为优(P<0.05);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动态心电图检测24 h心肌缺血时间显示,2组治疗后心肌缺血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P<0.05)。由此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瓜蒌皮注射液治疗痰瘀互结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颖.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及国内外研究动态[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5):549-550.

[2]曹洪欣,张华敏.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6):544-545.

[3]陈灏珠.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67-137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5]沈绍功.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提升中医诊治冠心病疗效水准之浅识[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587-589.

[6]徐学勤,陈庆云.试论痰瘀与冠心病的相关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4):59-60.

[7]浦锡娟,徐凯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8):154-155.

[8]陈梦,赵丕文,孙艳玲,等.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2,5(7):557-560.

[9]魏艳阳,周明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9,7(1):95-96.

[10]孙兴龙,段崇英.瓜蒌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2003,6(10):655-656.

【痰瘀互结】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下一篇:实施途径和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