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2024-09-02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精选12篇)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1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 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然而在农村地区, 健康教育显得比较薄弱, 如何加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建立适合农村健康教育的新型工作模式, 是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据调查, 农民人群中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6.66%, 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23.10%, 农民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2.0%[1]。河南省调查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1.7%[3];山东省调查农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平均知晓率为38.20%[4];杭州市调查农村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为46.71%, 且农村居民年龄越大健康知识知晓率越低[2]。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薄弱, 分析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农村健康科普教育的意义认识、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4,5];二是健康教育网络不健全, 功能弱, 人员素质不高[6];三是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农民群众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强。据调查, 农民群众中有25.1%的人目前最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3], 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比例为40.0%[5], 希望获得家庭保健知识比例为77.65%, 希望获得健康教育比例为57.99%。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是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要内容。

作者调查、研究了全国各地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现况[7], 并吸取杭州市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 提出了“以政府总体规划为基础, 以健康教育为龙头,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 以社会资本为支持力量,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融合点, 以社区健康行为干预为落脚点”的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简称“六位一体模式”, 具体阐述如下:

1 以政府总体规划为基础

各级领导应明确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是政府行为, 即把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政府工作, 纳入当地政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 加大行政干预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要以“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为契机, 带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成立由卫生、农业、宣传、广电、教育、扶贫办、妇联、共青团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促成各行各业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要将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结合创建”小康村”、“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载体, 开展“健康教育试点村”活动,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干预作用。

2 以健康教育工作为龙头

健康教育工作为龙头, 就是健康教育部门负责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卫生行为的指导, 爱国卫生机构负责改水改厕与治理生活环境技术指导,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指导, 政府部门组织实施, 从而使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在诸方面分工合作、齐头并进。

建议实行“农村健康教育首席讲师”制度。可由省、市级的健康教育所组织“农村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 分县区、乡镇二级培训。省市健康教育所主要负责县区级人员培训;由经过省市级培训的县级师资负责培训乡镇级师资。同时从培训的师资中选定“健康教育首席讲师”, 首席讲师要求中级以上卫技职称, 业务水平较高。每个县区级医疗卫生单位选择一名, 每个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选择一名, 从而形成一个由省市级健康教育所牵头的本省/本市农村健康教育组织网络。首席讲师的作用是对本区域的农民健康科普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参谋、讲课、指导、联络等。

3 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

目前, 根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许多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逐步转型成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些基础比较好的村卫生室也改造成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这种农村卫生机构转型与改造的范围将逐步扩大, 其工作内涵也逐步转向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因此,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应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 紧紧依靠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责任医生应利用应诊、治疗、家庭访视等机会,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 向广大农村居民普及卫生保健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条件在诊室、病区设置标语、宣传画、宣传窗、展牌, 以及配发健康教育处方和卫生科普材料。

根据农村的特点, 健康教育还应关注“两个阵地”、“两类人群”。“两个阵地”就是农村中小学和农村老年活动场所;“两类人群”就是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村老年人。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和接受知识最佳时期, 且学校人数集中, 便于开展健康教育。应开设并完善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课, 组织人员编写适宜性教材, 培养学生中的健康教育骨干, 并通过学生去对父母等家人进行宣传, 影响家庭成员的行为。

近年来, 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村庄的现象。社区卫生机构应把老年人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举办讲座、播放录像等, 让老年人获得更多的健康科学知识。

4 以社会资本为支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概念。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 一种内在的作用力, 通过不同的整合形式, 实现资源流动和共享, 从而促进价值增长。社会资本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指经济体系、社会文化、政策环境等;中观层面是指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 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产品特性, 以及社会组织间的协作互惠关系;微观层面即个体层面, 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要利用的主要是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建议发挥当地科协的作用, 联合当地医学会、社会性科普组织 (如科普作家协会等) 、心理卫生协会, 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癌症协会、糖尿病俱乐部等社会性团体和组织,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组织“农村社区健康科普讲师团”, 深入农村社区, 为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健康科普知识, 县级财政、当地科协拨出一部分经费支持这项工作。

5 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融合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就是要维护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其中包括让农民接受健康科普知识, 以及关心与维护农民健康。因此,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应该融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中。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出面,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部门的协作, 利用一部分合作医疗筹资经费, 为60岁以上参保农民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并建立健康档案, 逐步向各年龄层次扩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健康教育机构应根据每位参保农民体检的情况, 为他们开出健康教育处方, 并进行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可以与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协作, 编印《农民健康教育小报》, 为参保农民免费发放。经费来源一部分可从合作医疗经费中开支, 一部分可从政府下拨的公共卫生经费中开支。

6 以社区健康行为干预为落脚点

《浙江省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干预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对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卫生知识、信念、行为水平等, 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已经形成的卫生行为与生活方式的保持与提高, 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预, 农民健康知识总分的平均得分从干预前的38.18分上升到91.69分, 卫生知识合格率达95.9%[8]。由此可见,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应成为农村社区健康科普教育的落脚点。

另外, 建立一支农村健康教育干预的骨干队伍很重要, 可以借鉴杭州市下城区建立“公共卫生助理员”队伍, 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进行干预的做法, 可以组织农村中的退休教师、乡村医生、妇女干部、计生人员、卫生专管员, 以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村民等, 建立一支“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助理员”队伍, 经过一定的培训, 参与健康教育干预工作。此举以公益性为主, 适当给予报酬。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担负起对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干预人员培训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俞志新.加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J].杭州科技, 2007, (3) :52-53.

[2]曹承建, 王小合, 等.杭州市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24 (10) :33-35.

[3]张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居民保健知识需求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5, 21 (3) :267-268.

[4]姚田玲, 冯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社区医学, 2005, 11 (1) :67-70.

[5]张继昌, 许毅, 等.四川省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4, 20 (6) :493-495.

[6]洪涛, 仲学锋, 等.安徽省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报告[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 (6) :405-407.

[7]侯贻敏, 侯祥环.中国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1999, 19 (4) :36-37.

[8]浙江省、县、乡联合课题组.浙江省农村社区教育干预综合评估报告[J].中国健康教育, 1998, 14 (6) :34-37.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2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精细化走向了大众化,而大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既要坚持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创新,探究出一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教育已在短期内适应了现今大众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渐趋于稳定阶段。在此阶段,深化大众教育内涵,稳定大众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以人为本的课题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当中已然势在必行。

1.1教育教学管理陈旧化,缺乏创新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校制度严苛搬照,学生对教师的言听计从的迂腐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依然主流。在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系统下,制度的制定和推行完全依赖于上级政府和机构,很少做到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学校内的行政人员是主体,他们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而忽视了真正的主体人员,教师参与不了管理,学生参与不了主体,一味的重复现有的陈旧管理模式和制度,缺乏人为本身价值的创新,忽视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特殊意义。

1.2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性现如今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压力巨大。学生转专业十分困难,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并未对所选专业有更多了解,然而专业一但选定,转专业则十分的困难;学生选择课程不能做到自主,选择好专业,专业课程则是行政化安排,学生根本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往往出现逃课等尴尬的场面;学生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一个老师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学生课堂的集中力,然而在现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自主的选择教师,都是根据学校安排的进程接受教师;严苛的考试制度成为升学和入学的令牌,成了毕业和就业的关卡,“只有好成绩”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高校教育教学以人为本新管理模式的绊脚石。

2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管理体制僵化中国的高校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迂腐的思想根深蒂固,宏观局面下,行政化的管理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领域,久而久之,宏观体制的僵化使得现如今的大众式教育教学模式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主人翁意识。

2.2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育价值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人文情愫缺乏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受到经济的影响,教育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应当以实现社会理想为最终的目的,教育必须先满足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教育教学成为衡量人的能力标杆,造成大学难入,就业困难局面。

2.3教学资源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经从精细化过渡到大众化,这就意味着学生数量增多,学生求知面的多样化。然而我国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力量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速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场地、教材等资源,以及后勤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均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教学资源的缺失也是导致人性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3发展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策

3.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又是教育教学管理发展中的客体。对于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作为主客体的人不应该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来自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而管理主体应该从人文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人、研究人的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保证教育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化其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2加大教育教学资源投入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先导,教育教学资源是基础,没有基础,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高校也要广泛融资、吸纳人才,强化师资队伍、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建设工作,为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发展打好基石。

3.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3.3.1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无疑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应当放在首位。教育者应该因教施材,辩证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3.2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学生权利的存在将被证明是个严重的错误,学生应该在学校事务中拥有自己的发言权”。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教师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4结语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进程来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必须将人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行政者、管理者、教育主体多方面的相互合作,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实现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人性化,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篇3

关键字:高校教育;教育管理;创新;问题;措施

中国分类号:G40-58

一、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内容

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項复杂且内容繁多的系统工程,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单位的办学质量。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高校办学方法的继承与改革,以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现代型人才,实现科教兴邦的目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内容大体的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

现阶段部分高校仍存在着"重能力、轻素质"的教学开展方法,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相符合。要提高高校学会的整体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的有用人才,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办校单位除了要配置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资源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实践内容的结合,建立与企业、社区深度合作机制,并设立固定的思想教育实验基地,努力实现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体化,让学生在掌握课堂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去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社会,使其能更加容易的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

2、专业文化素质方面

首先要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适应性的更新教材内容,而不能一味的反复讲解旧知识体系,尤其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系列教材;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授课方式上要注重点拨与引导,以抛砖引玉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我创新意识的生成,这是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实施的根本。首先要更新教材,选用的教材要尽量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适量的增加科技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的去接触前沿科技,如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讲座、举办科研成本展览等活动。

3、能力培养

在教学管理中应注重培养学生5个方面的能力,即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自我进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大爆发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高校要发挥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措施

1、创新教育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

现代的高校教学,教师的教学态度大多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教学参与,教学开展方式单调、枯燥,部分教学不具备创新教学方式的思维习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的引导和点拨,这是现代高效在搞教改、争取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同时所要重点思考的根本教育问题。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更多具备高能力、高素养导师的启发与指导。引入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理想教育理念,教师应作为大学生心灵的守望者,为其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并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需"营养"。

2、高校也可以创办"特区"

高校管理也可以走"特区"模式,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形式与高校单位的拥有资源实现灵活多样,适合实际发展需求的"特区"办学模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两种高校"特区"管理形式:

(1)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创办一两所"特区"式高校。"特区"大学享有自主办学的权利,为学校开放充分的学术、人事、招生、专业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特权。其中专业设置与招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高校办学方式,即完全走市场导向模式,以市场为指导来调整专业设置和生源方向。同时,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吸收更多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培养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大批优秀人才。

(2)为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校赋予"特区"管理权力。对"特区"政策、评价、管理等提出更高的审核标准,这些"特区"代表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最先进力量,是我国高校创新型办学模式的饯行者和引领者。通过社会实践来考核与评价其办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让"特区"高校朝着更加完善与成熟的方向发展。"特区"高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更加重视对学会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采用"高校-企业"深度合作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将课堂内容搬到企业内容来讲,一次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不用培养而直接上岗顶大梁。

3、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标准化

要把ISO9000质量体系引入教育管理,首先要对这一体系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深刻把握ISO9000质量体系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找到把ISO9000质量体系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契合点,并且以ISO9000质量体系中的标准为参照来制定高校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其次,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把教育归为服务业的要求,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改变教育管理是一种管理的理念,确立起教育管理是一种服务的理念。最后,高校需要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标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并且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根据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正、充实和完善既有标准,使之更加符合ISO9000质量体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永久,孙玉丽.教育管理:一种自由实践的审美创造活动[J].当代教育科学.2011(15)

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篇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 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心理疾患发生, 促进学生全面成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普遍重视, 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十几年来, 党和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各类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继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相关政策制度。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试行) 》都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要加强领导, 规范管理, 并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原则、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内容。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突出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切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2011年2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等提出了规范和标准。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 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不在只是学校的行为, 而是国家规定的素质教育行为,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问题的引出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广泛重视, 但毋庸讳言,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欧美高校而言, 还相对较为落后, 还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国内各地区、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各级各类高等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机械、陈旧, 存在各种问题: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 重视程度还不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不十分规范;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本研究是在结合近年来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有关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文件、政策和收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并开展了《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基础上, 形成的初步统计分析结果, 探索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三、构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外延, 心理调适成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的基础和条件, 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范畴, 它既是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而实施的有效的管理模式, 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的片面认识, 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提升到高校党政工作日程上来,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结合实际制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2.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为依托,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作用, 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 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 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在心理学课程讲授中, 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上,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学的理论讲解和对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认识上。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骨干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心理健康联络员以及心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主讲老师的管理以及培训力度。要把这些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要通过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另外, 要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 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 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3.依托校园文化, 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 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等, 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 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 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四、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学校教育及其以外的家庭、社会等许多因素的制约, 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每个学生家庭, 应培养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家长参与到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管理中来, 邀请家长观摩、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调动家长和学校双方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探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 通过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的了解,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对有异常结果的学生, 采取主动靠上去做工作的方式, 及时向家长反馈信息, 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摘要:本研究通过探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必要性, 分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问题, 构建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新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99-101

[2]陈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报告[J].心理学, 2009.82-85.

[3]黄希庭, 郑涌, 毕重增, 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 2007 (1) :24-27.

[4]刘剑斌, 邹小平.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 (5) :104-105.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5

【关键词】:新形势教育管理高校办学的三件大事是专业课教学、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运行机制日益僵化,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加之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下降,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任务量大大增加,为了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背景以及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O年代。

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1.1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1.2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由此导致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去破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去“管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6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僵化、教育管理形式的单一、教育管理主体的缺失等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弊端。本文将就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时期,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析。

【分类号】G647

正文:

(一)引言:

一直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是我国高校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提高我国各高校的教育质量、快速促进我国高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整体变化,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由此而表现出的各种弊端也逐渐凸显。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单一的形式、滞后的内容、教育管理模式的僵化等问题严重阻碍着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结构发生了转变,他们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娇生惯养,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这一时代特征的体现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引发的。如何在新时期实现当打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切实解决存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各高校在新时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模式。这种管理制度使得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转变为一种行政化的上下级关系。处于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在很多方面处于权威的地位中,而学生不能对教师的命令产生质疑与反对。

2.1、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仍采取的是呆板的、僵化的规章制度。这种重视规章制度、忽视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模式无形中在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与广大大学生之间架起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变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新时期的大学生,受到来自国内外环境变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优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较少,具有极强烈的自我认可意识,很多大学生十分反感、厌恶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可见,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如果各高校还在采取原有的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必然会激化规章制度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不仅起不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更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我国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仍停留在简单地说教方式上,忽視了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最终导致大学生在被动接受教育理念的同时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2.2、单一的教育管理形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是在高校举办相关的会议、讲座、专门的课堂教学等形式。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沟通交流仅局限于课堂与会场上。这种远距离的沟通方式无形中增加了当代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思想无法及时沟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技术的高速普及,很多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而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教师们并不习惯使用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并未将网络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缺乏造成师生之间产生了各种误解,这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了障碍。另外,在我国高校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未积极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就业等活动中进行有效指导,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高校中教育管理工作,并未对教育者工作职责具体进行明确的分工造成的。

2.3、主体缺失的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育管理主体主要是各高校的教师,各班级、各系中的少部分学生参与并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出台一些相关的措施、方针、政策时极有可能会出现与大学生利益相冲突的状况。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体,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并未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进行密切的联系,使得很多大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在交流中出现问题,最终造成学校、家长、学生之间产生分歧,增加了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不信任与误解,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无法顺利深入下去。

(三)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进的新举措

面对新时期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观念、教育体制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将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

3.1、树立新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在遵守本校的规章制度条件下引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与思想。多年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行政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放下姿态,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真切的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2、拓展教育管理的参与主体

高校可以形成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明确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职能。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模式中的主要教育管理者是各班级的辅导员,一般采取的是以为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一个班级、几个特定的班级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但是,并不是高校安排的所有教师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得心应手,这对大学生的发展不利,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也不明显,还很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方案与抵触。因此,各高校要对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学习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各类辅导人员分门别类的由专业人员来担任,可以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教育与指导工作的专业性。另外,还必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管理机制,让广大家长与社会参与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机之中来,增强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

3.3、创新教育管理形式

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思想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在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因此,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通过灵活的教育管理形式来拓展教育面、扩大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教育中来。如: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在学生的参与中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增强集体凝聚力,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总之,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势在必行,这是一条慢慢求索的道路,广大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创新、探索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积极探索,研究创新新时期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红耀。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高等建筑教育,2011(03)。

[2]张红梅。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1 引言

所谓新形势即是当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当前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出生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前期的学生, 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全义务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也是教育部首次提出在全国推广素质教育的一批学生, 由于当时素质教育只有“型”, 没有“体”, 使得这一批学生成了教学历史的一个过渡性发展过程中的“实验品”, 也可以说是“牺牲品”。他们跨入高等教育阶段后, 如何确定新的教育模式来教育这一批过渡性阶段的学生, 就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 尤其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

2 教育管理新模式

荀子曾经说过:“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 必贱师而轻傅。”可见, 从古至今, 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始终是没有怠慢, 而且是一直在探讨新的教育模式来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形势, 从“择优而仕”至“学而优则仕”再至今天的“科学乃强国之本”。每一次教育改革, 都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教育进步不了, 社会的进步就相当于是纸上谈兵抑或天方夜谭。

针对当前的教育新形势, 新环境, 笔者提出如下一套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点: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工业发展大概有如下几个阶段:手工处理->人工操纵简单机器->机器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每一次的发展, 都为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效益, 而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的时代, 也就是信息化时代, 讲究的是对信息的最大限度采集和广泛应用。

生活在信息化的时代, 如何最大范围地收集教育信息, 并且最大限度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收集、采集信息;同时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信息, 因为教育工作者自身不全是科技工作者, 对信息的采集会有一点困难。同时, 对采集到的信息, 也不一定都能做到取其精华, 并广泛向学生传播。

要实现上述理想, 就要做如下几点工作:

首先, 教育队伍管理的信息化。具体地说:就是要科学地管理教师队伍, 并且科学地安排、使用教师资源。建立相关教师资源的数据库, 最大限度的收集教师的各方面的资源, 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资源使用最优化。简单的说:因为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教授所有的课程, 即使是自己擅长的课程, 也不能做到“悉知世事”, 在遇到特定的问题或特定的问题环境下, 应该请求那些对该特定问题认识较深刻、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来解决。从整体上来讲, 就是构建这样一个信息平台, 收集所有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各方面的非隐私性信息。通过这一个信息平台, 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对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其次, 加强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当代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 是众所周知的, 传统的教育思维产生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时代是落后的, 没有明天的。但是这一部分的教师资源又不能丢下。如果一旦丢下, 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更是教育界的悲哀。所以, 要定期的进行或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简单的说, 就是要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准确的、快速的使用信息资源,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实现信息化教学, 以期最终达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再次, 推行教育新思想教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然也是最困难的一点, 让教师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 是促使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如果这一点做不好, 就不要提什么教育模式的改革, 教育理念的创新,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 并通过思想左右人的行为, 如果先前的传统的教学思想仍然残留, 他们如何能接受新的教育模式, 如果能不反对所谓的信息化管理, 一切照旧的思想, 是任何新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传统思想不丢掉, 在他们眼里就容不下“新教育模式”这一砂子。所以, 推行教育新思想教育, 让教育队伍的思想信息化、现代化, 是保证新教育模式发展的前提, 也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前提。

第二点:学生培养的思想化。

上面已经提出,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所在, 通过思想可以左右人的行为, 武装思想的过程, 实质就是武装人的头脑的过程。素质教育刚推行的时候, 只有型, 没有体, 因而可以说是教育的一大阶段性的失败, 所有的探讨性工作几乎都分配到了基层教师中去。这一过程中, 一些传统的东西在丢失, 一些比较时新的东西在不断注入, 很大程度上, 基础教育工作者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了同时给教育工作者减负和给学生减负。片面的强调单方面的开放教育, 即学生自己做自己的, 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同步发展。

如此一来, 一些传统的民族壮大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思想被淡漠, 培养出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不强, 思想性不强的牺牲品。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忽略学生思想教育而发生的问题, 比比皆是。大萧条时期的教育,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反社会的青年, 而到最后, 整个国家不得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来弥补和拯救这一些思想上出了问题的青年。因而从八十年代开始, 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强调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化。

思想化教育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思想加固, 具体包含了如下几点:

首先, 是规范化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涵盖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 不同于科学教育, 因为是一种大范围的抽象的“行”, 还没有实际生活中的可见的“行”。因而只能通过广泛的教育和可以的引导学生对一些事实的思考与评价, 而在这一过程中, 渗透入已经成型并被公认的正确的思想。通过引导语启发, 在学生思考和评价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武装思想。

其次, 是对传统思想的精华部分的吸收。所谓的传统思想, 就是指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浓缩。虽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而被称之为“大陆型文化”。但是, 五千多年的历史, 就意味着五千多年的文化, 在这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意义与教育意义的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好的资源和教科书。学习和铭记这一部分思想, 是每个华夏儿女的义务, 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前提。

最后, 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学校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拜师学艺, 一个民族的明天是什么样的, 看一下那个国家的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就一目了然了。创新思想, 不只是单纯的打破旧习, 更要敢于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反战战略的新思想和新方案。而这一过程, 首先要求老师具备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不守旧, 并且积极地给予学生引导和支持, 创新思想的培养, 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沟通, 以及最为重要的一点———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因为作为教育工作者, 总不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只是简单或者单纯的做事的群体, 应该让他们具备思想性, 特别是创新思想。因而能够在将来的工作和发展中表现出非普通型员工的素质。

第三点:教人育人一体化。

新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成人、成才、致富、报国”思想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不难看出, 成人、成才是重点。而成人成才之间不能有脱节。也就是说:教书是育人之本, 而不是单纯的传播知识。

“忠孝节廉耻, 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一点都不能少。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学习科学知识, 导致将来德才不成比例。换句话说, 成了有才无德之辈, 那么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 你能放心使用他们, 你能期望他们为社会做出多大而贡献?例如, 近期西安大学生药某开车撞人后连捅8刀将人致死事件, 可以看出德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了, 我们不能培养有才无德的大学生, 我们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方面也要有所警醒。

从新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可见, 教育部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 成人教育在前, 成才教育在后。这就需要很大一部分人深刻认识和检讨:过去的素质教育没有走好, 那是因为素质教育刚起步, 素质教育有“型”而没有“体”, 而现在不一样了, 近乎完整的体制已经成型。指导思想明确规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不会危害社会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基本的求生本领。成人, 是个很大的话题, 因而“成人”教育就很艰巨。不仅是教会他们在社会生存, 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奋斗。这样, 他们的学习目标才会明确, 理想才会坚定。思想的深度左右他们做事的态度。才能启发他们真正意义“成人、成才、致富、报国”。

3 总结

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事业是大事, 关系国家和民族明天的发展前途。面对当前这代“素质教育”初级阶段培养的有一定缺陷的青年, 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适应他们生活的信息化时代。而新教育模式又没有实际意义的界限。在此抛砖引玉, 只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共同寻求新的教育模式, 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60年历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2]谢彦红.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当代教育科学, 2010.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传统继承与创新对接矛盾现状

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它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造就新世纪人才、建设我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之重要为社会所认同却存在差异, 尽管国家、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巨大, 许多有识之士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然而实践效果仍有提升空间:

(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不够, 缺乏亲和力

由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无论从时代的发展需要还是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都与上一代人存在着极大不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学习过程中, 偏重学术研究, 忽视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应用理论。使得思想教育内容偏于高深莫测、遥远冷漠, 启发学生思考的空间有限, 激发学生投入的热情不足。

(二) 教育机制个性化不强, 因材施教无法操作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代教育平等性的理念, 造成在教育过程只重“群体”而轻“个体”的状况。在强调集体意识忽视个体意志的教育环境中, 高校的思想教育难以做到“贴近学生”开展工作, 面对情况不同的学生通常一味同一教材、同一方法、同一考核标准、同一期望, 导致集体中的人存在着严重发展不均衡现象, 不仅使机制缺乏灵活, 也使集体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效, 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丧失了大学生应具有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动性。

(三) 教育方式“程式化”, 与社会发展脱节

21世纪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也要随之调整。长期以来,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两课”的教学和学校的党团建设等途径进行, 工作队伍由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学工作的“两课”教师组成。由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教育理念的差异, 造成一定程度上教育过程的分隔, 学生无法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导致学生发展的分离。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教育者, 因为考核标准的引导, 和面对自身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顾及专业性工作的精力较少, 知识更新、模式转化速度也较缓慢。虽然事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筹划, 但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就往往难以向预期方向发展, 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四) 认识出现偏差, 缺乏长远考虑

面临强大的就业压力, 学生一定程度上是从生存和经济的角度去理解教育, 忽视教育的非功利性意义和价值, 将教育视作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或功利的看待高校政治教育, 企图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社会某些不良风气, 而一旦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 便难以接受, 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

(五) 社会环境复杂, 个别教育者成为影响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和谐因素

总体上来说, 当代大学生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良好, 多数有强烈的求知欲、较稳定的情绪、较健全的意志和完整统一的人格。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容乐观, 他们政治素养与敏感性有待加强;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 人生价值取向倾斜, 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对高校思政工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二、科学创新探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促进发展。从根本上来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着重解决“人”的问题, 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 只有促进他们的发展, 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谓的实效性就是指我们所在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实现思政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最终培养出符合思政教育目的的优秀人才。因此,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

(一) 保证国家使命、市场需求和个人发展在培养目标上的结合

在近期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再次强调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办学宗旨。因此, 在多元化的价值观背景下, 高校的思想政治应该坚定信念, 要透过现象抓本质, 用马克思主义来得理论武装大学生, 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学会观察和判断, 对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等大事大非面前, 勇于做出正确的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进, 行业竞争愈来愈规范和成熟的模式, 带来了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对人才要求的高端。这个高端主要表现为岗位职责和专业的要求标准化, 重人品、重能力、重合作、重实干、重业绩成为人才考量和选拔标准。我们必须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 提升人格境界, 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永不言败。

(二) 统一实现思想政治队伍教育理念, 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第一条“教育统一性”要求,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必须保持一致。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可以看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部环境中接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由于来自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难免会有要求不一致的、标准不一致、分配不一致。教育者如果不能给以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那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 小小的环节, 就混淆了教育者“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教育性和实践性, 造成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质疑, 无法“亲其师, 信其道”, 信念动摇, 破坏了认知体系, 直接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 开展以党务管理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班级助理组成的“全员育人”工作时, 首要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 不以分工论作用, 通过“教书、管理、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平台, 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包括经济、心理、能力、交往、情爱等方面的问题, 使校园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育”的功能, 只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过程, 才能够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三) 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教育上的交互式结合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培根说:“要恢复健全和健康的状况, 只剩下一条途径—这就是, 重新开始知性的全部工作, 对心灵本身从一开始就不任其自流, 而要步步加以引导。”开展马克思理论学习、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 加强班级、宿舍建设、集体“平行影响”, 将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整合, 建设有灵魂、高品位、重艺术的健康向上校园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着手开展工作: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让学生在校园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潜移默化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四) 完善教学内容与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机结合, 与时俱进, 以战略的眼光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使他们确定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从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定马列主义理论功底、了解国情、密切联系群众、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人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将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 教会学生爱的能力和提高幸福感受力;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除此之外, 还应该坚持校本思想,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既有理论的高度和国际化的广度, 还要有立足实际进行实践的深度。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面临的问题经常是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老师作为研究的主体, 广泛学习, 积极互动, 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性研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注重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 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形成“百花齐放”的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承军/李秋实.核心价值观体系是灵魂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灵魂.中国高等教育.2010 (1)

[2]张春莹/平章起.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属性和实践经验.思想教育研究.2010 (1)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9

一、社区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 我国的社区教育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 是以社区为依托、政府主导实施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关于社区教育的内涵, 国内学者各有自己的看法, 笔者以为叶忠海先生关于社区教育的定义较为全面客观, 他认为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范围, 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 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教育集合体”。[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社区教育。1999年, 民政部开始着手推动社区教育发展[5]; 2001 年, 中宣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着手创建学习型社会; 2000 年, 教育部开始推动实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分别于2001 年、2003 年和2006年先后确立了三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 在全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有效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全面迅速发展, 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6]2004 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 明确提出了推进社区教育的原则、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措施和保障环节等多方面的内容。社区教育的普及发展, 在全社会建构了一种新的教育范式, 逐步引导社会形成一种“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形态。虽然, 社区教育在满足社区成员基本学习需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发展进程中社会教育也面临经费有限、成本较高、管理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显然, 要寻求化解这些矛盾问题, 仅靠社区教育学校自身难以实现,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协同创新, 从教育管理上来说就是需要加强社区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

二、社区教育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教育协调管理成本高。我国现行的社区教育工作, 总是遭遇“孤军奋战”的尴尬境遇, 现行的社区教育管理运行体制中, 教育主管部门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协调管理成本高、困难大的突出问题, 协同配合往往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仅仅把推行社区教育的重任交给教育部门, 就教育而论, 社区教育极容易走进形式主义的误区。社区教育在全社会建构了一种“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形态。因而, 社区教育管理, 应该将社区教育同增强学习能力、改善就业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促进社区稳定等问题相衔接。就制度层面而言, 我国社区教育管理方面尚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社区教育管理和运行处于无章可循状态。社区教育是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新范式, 其在实施过程中涉及财政、教育、民政、市容管理等诸多部门, 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现行社区教育的直接领导机构, 难以统筹协调诸多部门来共同推进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

( 二)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社区教育经费是社区教育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虽然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 各地方政府都比较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 甚至专门出台文件, 专门划拨社区教育经费以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但是, 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数量有限、总体投资不足, 严重影响相关社区教育学校活动的开展。社区教育经费不足, 难以聘任到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 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和教材资料购置等处处受限。为此, 必须有规划地增加社区教育经费投入, 将社区教育经费同社区教育培训量挂钩, 有计划地划拨使用, 保证每一分教育经费落到实处, 以免制约社区教育效果的发挥。

( 三) 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社区教育教师是社区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社区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境地, 缺乏社区教育的专门化人才。现有的社区教育教师大多是即将退休的教师、志愿者教师或者一些学历层次较低的非师范生。社区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 呈现出“老龄化、非专业化、学历低”等特点。这种境况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活力, 制约社区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运行。社区教育是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教育, 具有全民性。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也应该契合社区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

三、社区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的策略

( 一) 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要彻底改变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 解决各部门在社区教育管理上政出多门、协调性差的问题, 必须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为此, 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在政策支持、机构设置、人事制度、教育经费等方面, 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 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 理顺社区教育管理和运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 完善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建设, 协调推进社区教育有序发展。

( 二) 建设社区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没有稳定教育经费保障的社区教育, 只能是昙花一现, 难以持续有效开展。所以, 在完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过程中, 关键的一环就是要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稳定投入机制的建立。当前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成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模糊和肤浅的阶段。为此, 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 ”时代的技术优势, 对社区教育进行广泛宣传, 争取社会成员, 特别是各级主管领导对推行社区教育的理解、重视与支持, 为社区教育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全日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 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缓慢,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相比, 我国社区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保障制度不全, 社区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 政府应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保证专款专用。同时, 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数量应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 三) 培育社区教育专门人才队伍。教师是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是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者, 社区教育专门人才队伍队伍的建设, 对新常态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至关重要。面对新常态, 社区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化建设问题。具体而言, 一是建设一支学历高、研究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社区教育管理者应主动更新教育理念, 通过社会化招聘、自我推荐、单位推荐等方式, 引进一批学历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的社区教育专门教师。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等, 通过创业讲座、实践指导、政策解读、专利申请、产品设计研发等形式, 指导社区成员学习实践, 形成科学的师资队伍; 二是建立社区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加强与社区、地方企业、政府等单位的合作, 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 三是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教师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只有教师对社区教育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刻, 才能较好地开发社区教育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因此, 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培育十分迫切, 有利于解决当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和数量不足等矛盾。

摘要:社区教育是旨在提升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目前, 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以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社区教育管理还存在协调管理成本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 必须加强和完善社区教育管理, 加强政府统筹, 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 实现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经济新常态下, 创新社区教育管理是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 营造和谐安定发展环境重点工作之一, 其关系着国计民生重要设施的安全保护, 关系着社会的安宁和谐。

关键词:新形势,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申丽辉.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6:42

[2]桑宁霞.社区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09

[3]张琪, 李娟.基于实践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 3:1

[4]叶忠海, 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8~33

[5]厉以贤.让教育走进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 2003, 6:24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管理从其实际意义上来看。就是通过不断改进工作, 发挥集体能力和想法来创造一定的价值, 达到某种目的的一个过程。而就目前而言, 如何在教育有效落实管理;特别是对于乡村教育来说, 教育的管理模式该如何着手等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管理者来说, 似乎还是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因此, 本文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对新时期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此为以后的研究、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意识问题

提到教育、教学管理,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项工作仅仅只和学校中的校长或教导主任或者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关, 与学科教师、普通教工等没有直接关系。其实不然,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和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相违背的, 实际上在教育领域一线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更是管理者,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不但承担着管理学生、设备等方面的常规管理工作;很多时候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讲课、测验、作业的批改等过程中也承担着教育中教学过程管理者的角色, 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提高教学管理尤其是乡村的教管水平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乡村学校教育管理能力

要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而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 同样也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包括乡村中小学校乃至所有教育、教学部门其办学的永恒主题。

1. 师德师风方面的建设

主要就是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以对针对乡村中小学中思想教育方面的薄弱环节为管理工作切入点, 加强对全体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 使教师们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当下社会对于教育的高需求。因此教育管理中更要努力的引导广大教师要真正的去热爱乡村教育事业, 学会无私奉献并以学校的发展为大局, 自觉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和观念。

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主要就是在校园内塑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 倡导教师的终身学。现代教育以及管理都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爱学习的教师。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塑造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的同时, 教师也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具体的可以开展一些“校本培训”, 学带、骨干教师的示范观摩课、探讨课, 优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示范, 等活动将整体的教师学习积极性提高上去。

3. 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教师队伍是一个团体, 领导干部要做好教师的工作, 让教师之间和谐相处, 领导干部也与教师一样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要把“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贯穿到每项工作中去, 领导干部更要多和一线教师沟通, 针对目前乡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的问题, 争取为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必要的生活上的支持帮助, 进而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多组织一些文体、意见交流活动, 让教师们多一些对彼此的了解, 增进友谊的同时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工作分为和人际关系。

三、健全制度,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

乡村学校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管理理念、制度滞后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育管理者们努力的建立并晚上各项规章制度, 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让学各项管理工作都做到井然有序、科学合理。当然, 规章制度的建立也必要遵从教师的意愿和请求, 教师也是需要民主的。因此, 领导干部在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时候也要广泛的征求广大教师的意愿和诉求, 需要在建立一定奖惩机制的同时, 以引导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主, 对教师的行为予以一定的约束。

四、结语

总的来说, 教育、教学的管理要充分的调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发挥每个的积极性。管理者要为教师的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领导要与教师多交流, 做到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 尽可能的为教师谋福利、提待遇。同时领导更要充分信任的信任教师, 发挥每个人各自的优势以及创新才能, 让每个教师都有工作的成就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才是教育管理的本意。而教师自我的管理意识形成, 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的树立, 才是教育管理中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金红.新时期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杨金红.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 (综合研究) , 2010, 10:97-98.

[3]张波波.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 2014.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11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工作模式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止2014 年底,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57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间超过26小时,20—29岁的青年网民占比超过32%,大学生已成为青年网民中的绝对主体。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准确而言,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包括网络、微信、微博、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桌面视窗、触摸媒体、手机短信等传播形态。新媒体革新传统媒体理念,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网络、数字、信息等作为新的技术支撑,向用户提供信息资讯和娱乐服务。新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1.即时性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发布自身经历的事情,并且立即让网络上的其他人看到,时间、地域不再受到限制。

2.海量性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传播内容覆盖古今中外各种领域的任何资讯。

3.交互性

每一个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人人都可以设置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与网络空间的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信息不再是单向的传播。

4.自由性

人人都可以通过论坛、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资讯,针对某一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受身份限制,自由地畅所欲言。

二、新媒体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1.资源更加丰富

新媒体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及时补充、更新,工作变得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学生在网络上与各种人畅通交流,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2.大大拓展了工作平台

新媒体汇集了众多的媒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全新的空间和平台。高职学校据此建立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专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个人博客等,彻底改变了学生通过课堂、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单一化模式。

3.实效性大大增强

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众多新媒体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呆板、说教的局面,使政工工作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强了实效性;新媒体的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消解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双方可以进行开放式探讨,交流变得和谐、顺畅,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教育的确定性、权威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形态,网络资讯触手可及,高职院校学生变得思想前卫,个性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拥有资源垄断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效果大打折扣。

2.教育的导向性、可控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高职院校学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负面情绪,道德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只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关注职业技能的训练,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反感、抵触心理,于是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

3.教育的单向性、灌输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具有平等、交互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习惯了自由互动、沟通交流的方式,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吸引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

4.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工作能力受到挑战

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已经与新媒体融为一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却仍然拘泥于传统生硬、古板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内容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1.因势而变,掌握新技能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品格和水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实效性。新媒体以其特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因势而变,自我提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可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强自身的信誉和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掌握和合理运用新的技能,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开辟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事件、学院新闻、议题设置、热点探讨、答疑解惑等板块,坚持双向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进程,正确面对网络上各种流行思潮和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发他们的探索和共鸣。

2.顺势而为,开辟新阵地

高职院校偏向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对有用、能用、实用的技能感兴趣,有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太“虚”、不实用,提不起兴致。当此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张开怀抱,勇敢接受和正确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社会变局,应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在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用技能息息相关,正确的价值观对实际工作、生活、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信息时代下,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新兴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效利用学校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群、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偏离正轨的学生坚定信念,回归集体,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国家的命运、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3.以人为本,倡导个性化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新媒体的个性化契合了这种理念。个性化是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紧跟这一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欠佳,对进入高职院校有一种失落感,对前途充满迷茫,容易放纵自己。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理解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的学生思想有别,不同年级、环境的学生境遇有别,不同专业、素质的学生关注点有别。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点面结合式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个别化、差异化思想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学习基础。应尊重学生的实用意识和个性表达,认真听取学生的利益诉求,及时疏导和引导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同时重视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在学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进而在学习中形成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大好局面。

4.乘势而上,唱响主旋律

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借势发力,乘势而上,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把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新出生动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活动形式,开展党建之窗、组织建设、团建工作、思政园地、平安校园、文娱活动、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学习交流、校园论坛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开,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增光添彩。同时要善于把新媒体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新媒体尽展所长,为我所用,使学生客观认识学习中面临的种种难关,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遏制偏激舆论的不良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舆论和情绪。针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和思想问题,要及时厘清真相,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冷静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资讯,自觉抵制网络负面信息。

四、小结

新媒体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冲击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握当前形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对媒体信息建立起独立的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把青春梦、人生梦融入富强民主的中国梦之中。

参考文献:

[1]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篇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 根本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人而进行和展开的。教育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 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服务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完善和发展, 现代教育应坚持“ 以人为本”, 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要求。因此,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也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也是一种理念与思路, 要将教育教学管理做细做好, 提高办学质量, 就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与时俱进, 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只有坚持做到以人为本, 不断总结经验, 探究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水平, 才能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尊重和对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承认。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尊重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客观规律,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主性, 尊重人的整体性和真实性, 从而满足个人身心发展的整体要求, 促进个人全面提高素质。

二、把握人本主体 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 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要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 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重要的是要正确把握人本主体。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人本主体有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即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坚持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教育坚持以服务为本, 以管理者为主体。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思想。

1.“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

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校的主体, 当作学校的主人,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为他们排忧解难,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要牢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培养学生作为根本任务,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发展, 包括个性、兴趣、爱好, 因材施教。要着眼于学生走向社会,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经得起各种风吹雨打, 健康成长, 和谐发展。

由于先天因素及家庭教育、培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 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要从“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尊重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长进步, 要注重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突破旧有的管理体系, 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编写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国加入WTO后, 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加强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 具有职业资格证就意味着就业的大门向你敞开, 就业的几率就更大。“双证制”是指在高职专业实行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有机融入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 将专业与职业岗位 (群) 挂钩,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调整实训大纲, 以就业为导向, 与市场紧密联系, 构建“双证融合”及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 体现高职院校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将技能和素质充分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实行“双证”并重, 在学生毕业时既具有高职教育学历证书, 又具有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获得“双证”, 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

2.“以教师为本” 是做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障

以教师为本。就要把教师作为立校治校的基础和根本, 真正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 尊重创造,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 是优良学风的酿造者, 是学校声誉的建树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定意义上说, 教师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在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奉献精神, 自律意识的同时, 也要考虑教师自身的发展与需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也要遵循发展人、提高人、激励人、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的原则, 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改变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 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条件, 为教师办实事。教师自身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是其价值的体现,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才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管理者要注重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 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培养学生中获得愉悦心情, 在激励人、发展人并服务于人的管理理念下营造教师主动发展的空间。学校以尊重、理解、鼓励和关注教师思想、需要和情感, 注重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教师产生内在需求, 为教师主动发展设立奖励机制并创设环境, 从有利教师潜能开发的角度创设教师管理的空间, 把合理约束与适度的自由发展相统一,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睦的人际氛围, 为教师主动发展构建整体框架, 使教师主动发展, 在其自身成功发展的同时, 也使学校教育教学得以发展, 实际上是获得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线,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在实践中, 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尤其是道德修养、为师品格和执教能力, 要特别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 通过“两带”、“两促” (即“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进”、“以督促新”) 的方式, 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3.“以服务为本” 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教育管理是育人的手段, 通过加强管理可以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打造教育的亲和力, 在加强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使教育教学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同时, 要强调管理的人本化, 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寓管理于教育、服务之中, 建立起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以服务为本, 就是要坚持为学生服务, 为教师服务,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服务, 为学校发展服务。实现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思想观念, 努力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与时俱进,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突破, 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是把人的发展放到中心位置, 充分发挥人的重要作用。在我国, 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4年, 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就是要恢复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所谓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观, 就是改革要逐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 使多数人能够不断分享改革的成果, 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本”是做好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保障、“以服务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必然要求的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

[2]李中耀.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132-136.

[3]洪波, 黄钢.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1) :117.

[4]肖川.打造教育的亲和力[J].天津教育, 2007 (7) :1.

上一篇:孙犁小说下一篇:痰瘀互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