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

2024-06-29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共9篇)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 篇1

精确诊断,高效的心电报告流程

传统心电图机只能在做完诊断之后在固定的用户端电脑上查看心电图报告,临床医生工作量大,患者等待报告时间长。飞利浦TMV系统能在需要做诊断的时候立刻将心电图信息发送给临床医生身边的移动设备参考,比如PageWriter心电图机、IntelliVue监护仪,甚至是临床医生的智能电话。在PageWriterTC心电图机操作界面上,可以通过一键采集的方式将患者信息和预约单信息存储到心电图报告中,这样既减少了录入错误,还可以更加顺畅地与电子病历系统集成;在IntelliVue监护仪上可以直接采集和查看心电图,并直接传送到TMV系统;在救护车上的除颤仪上采集的心电图报告可以通过预先配置好的工作流程按设定规则自动转发,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智能手机上及时查看心电图报告,而不必依靠个人电脑或其他专用设备,方便医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为患者作出准确的诊断。TMV系统能将当前和先前的心电图报告自动关联在一起,用户不仅能查看当天的心电图报告,还可以轻松查看以往的心电图数据,辅助临床医生在使用心电图机、监护仪或智能手机时作出决策,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效地指导治疗。

飞利浦TMV系统拥有开放的解决方案,兼容显示多种来源的心电图。同时,飞利浦领先的DXL心电算法,可以对心电图报告进行自动序列比较,并且可以以并排或叠加的方式排列,方便查看和编辑。TMV系统接收来自于其他设备或者系统提供的多模态支持。数据以PDF格式存储并且可以成为日常工作流程的一部分,用户可以查看、添加备注和电子签名以及在本地或远程导出和打印。

精细管理,完整的管理工作流程

飞利浦TMV系统强大的管理工具使医院的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可以轻松地管理单一或多个医院每年数百万的心电图数据,随着医院的发展,系统也会随之强大。TMV系统支持多厂商心电图机,其他厂商的心电图数据统一存储为XML格式,可以用来执行统一的工作流程,并且允许使用标准工具进行编辑,避免产生高昂的转换费用。利用IntelliBridgeEnterprise(简称“IBE”)组件的“单通道”交互性,TMV系统可以实现与用户的HIS系统和EMR系统以及其他的医院信息系统交换数据。统一接口的数据引擎可以被所有飞利浦心血管信息系统共享,以此提供额外的利益和一体化成本的节约。TMV系统将基于规则设计的工作流程应用于自动化任务,系统可以自动地管理心电系统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审查、编辑、最终存储、报表分发等,从而大大减少了临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部门工作效率。

除了强大的管理工具,飞利浦TMV系统凭借可扩展和创新的三层软件架构,满足用户对故障自动恢复和负载均衡的高可用性要求。只要通过简单地增加适当的硬件或软件模块,就可以实现容量和性能的限制提升。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题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飞利浦始终致力于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临床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心电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必然走向信息化。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飞利浦,设计管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 飞利浦的境况非常糟糕的。精心设计, 富有魅力和耐用的日本产品, 如洪水猛兽般抢占着已有近百年历史的老牌欧洲著名电器企业——飞利浦公司在全世界的市场。在年青一代的消费者看来, 或许他们的母亲会在厨房里有一台飞利浦牌的收音机, 父亲可能有一个飞利浦的电须刀, 但他们自己所想要的是索尼牌的随身听, “飞利浦”成了乏味、僵化和过时产品的代名词。

然而,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 飞利浦公司已发展为一个在全球各地拥有12多万雇员, 年销售额200多亿欧元的庞大电器帝国。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于飞利浦公司成功的设计管理——拥有一个以公司总部直属的“统一工业设计中心” (CID) 为核心的、由欧洲、亚洲和北美设有的8个工作室所组成的550多名专业人士的创新队伍, 分布在21个地方的国际设计网络, 每年将销售额的7% (相当于近6亿人民币) 投入公司经营的9大类产品的新设计研究开发的公司。

1从设计管理入手

1980年曾在世界著名的美国工业设计大师查尔斯·伊莫斯麾下工作了25年的布莱希, 在飞利浦副董事长为维瑟·德克尔博士的诚邀下, 来到恩德霍芬这个荷兰北部的小城, 为飞利浦公司辛勤工作了12年。当时这个拥有19万人口的城市中有1/6的人都为飞利浦工作。

布莱希当时所面对的, 是飞利浦公司已有的一个毫无创造性和徒有虚名的环球设计网, 以及对设计完全不了解、并习惯于老产品的分销商队伍。改革是从“炒鱿鱼”开始的。一大批设在国内各地的设计室被解散了, 只留下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型工作室继续运作。在大幅度缩减原有设计队伍的基础上, 布莱希从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和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等世界闻名的设计院校逐年吸收了大批青年设计师, 组成一支可称为世界上最富想象力的设计团队。

追求工作的高效率是布莱希在CID逐步建立起来的作风、“插上插头干起来”是他的口头禅。过去, 飞利浦公司设计一件音响产品, 从概念提出到投产需要两年时间, 现在只需9个月就可以完成。因为飞利浦的新设计策略是“产品演变”, 而不是“产品革命”, 需要的是秩序渐进的设计发展, 因此将领先市场的时间定为两到三年, 不允许工作效率的低下。

另一方面, 在布莱希的劝说下, 公司同意将原有的LOGO大幅度压缩为一个很小的图形, 并逐步被“PHILIPS”字体标志取代, 展现出一种清晰的、综合性很强的公司形象。于是, 布莱希成了飞利浦公司内在战略问题上唯一能够说话被100%执行的人。

2高品位设计系列

布莱希为飞利浦公司所做的最新、也是最后的设计奉献, 是他在退休之前, 主持了为纪念飞利浦公司成立百年而推出的一个名为“藏品”的庞大视听产品系列, 包括电视机、录象机、影碟机、卫星接受器、音响组合、塔式激光音响和微型收音机七大系列共数十个品种。所有的设计都建立在最新创意基础上展开, 以确保每件设计都能与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完全不同。

为使飞利浦的设计创意保持在世界市场的领先性, 布莱希建立起一套“超前研究”的制度, 定期请世界各国的著名设计家到飞利浦设在恩德霍芬的“客座设计师工作室”短期工作, 对飞利浦的新设计评头品足, 或直接提供创新设计给CID, 由飞利浦的设计师深入开发。尽管这些崭新概念的设计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投入生产, 但飞利浦公司依然坚持用此方法来激发青年设计师不断创新的精神。除此之外, 飞利浦公司还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最著名的工业设计师合作, 研制可能会使人大吃一惊的产品。

3高技术与高感设计

1993年完成, 并在1994年于全球市场推出的“罗塔93”系列电须刀。以“Philshaves”命名的飞利浦电须刀, 自1939年问世以来, 一直是飞利浦小家电中的强项, 但目前为止只有德国的“布劳恩”公司与日本的“松下电器”有能力与其竞争。

其新设计是以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悬浮刀头、目前世界上最静的马达、最紧凑的内部零件、剩余电力显示、无污染的可充式镍金属电池等等技术上的突破, 都将“罗塔93”系列产品的技术推至了世界最前沿。昆塔的设计小组在充分了解这些新技术特点的基础上, 在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市场学家等各方面专家的帮助下, 综合了他们自己有关人机工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提出了一大批设计方案, 经过多次筛选之后, 确定为如今这个曲线的、柔和的、富雕塑感的造型。这个有液晶显示屏, 内部由微电脑控制的高技术产品, 只有一个精致的按钮, 整体设计的完美性的确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由布莱希奠定的“强化设计管理”思想, 由90年代发展至今的“高感设计”的观念, 现在已在市场上表现为强大的竞争力。

纵观飞利浦今天的成就, 是世界少有的成功设计管理典范。

参考文献

[1]王燕玲, 童慧明.100年100位产品设计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管理的新模式 篇3

《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管理的新模式》(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作者:美伦西斯·利克特(Rensis Likert,1903-1981):行为科学家、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 首次出版:1961年 全书名:《管理的新模式》(原书名: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又译:《管理新模式》、《管理新型态》、《管理的新型态》、《新型的管理模式》行为科学家利克特在《管理的新模式》中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了一系列实践的检验,证明确有其明显的实用性和优越性。《管理的新模式》及作者简介领导是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管理过程学派认为,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侧重于对组织中人的行为施加影响,发挥领导者对下属的指挥、协调、激励和沟通作用,以便更加有效地完成组织的目标与任务,领导工作具有人与人互动的性质,领导者正是通过他与被领导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促使组织成员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以伦西斯·利克特为首的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从1947年开始,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访问和长期试验研究,提出了领导行为的理想类型和与此相关的三种基本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后来写进了《管理的新模式》和《人群组织》两部著作当中。伦西斯·利克特是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他对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领导理论、激励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工作。

《管理的新模式》的主要内容《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总结了美国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趋势和部分成绩出众的企业管理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管理原理”,并且比较详细系统地阐述了“支持关系理论”和以工作集体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机构。书中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理论源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研究,更在于利克特始终坚信并坚持的:管理以人为中心。

《管理的新模式》一书是利克特早期的重要著作,该著作中所提出的新型管理原理成为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理论。

探索风电运行管理新模式 篇4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大唐山东新能源公司作为以风力发电为主,积极推进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型能源公司,其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趋势,积极探索风电运行管理新模式,正在积极谋划、实施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管理新模式。

一、公司目前风电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风电场地理位置分散、交通不便利,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够完善,造成生产运营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公司全面、及时掌控生产信息,影响决策和部署; 公司内部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致使各风电场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与经济运行; 人员配置较多、机构、设备、物品、器具重复配置,致使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劳动效率低下; 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控制、管理平台,致使公司整体经营活动分析,缺少必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难度大、管理力度小、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随着风电容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述问题会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制约公司的快速发展及经济运营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推进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区域维护” 管理模式的实施

1.快速推进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实施工作。目前风电场已完成升压站综自系统、电量采集、保护信息子站、风机实时及历史数据的上传工作,并与风机厂家签定了开放风机远方控制点及调整点的协议,按期实现远方控制功能;另外组织风电专业人员研究开发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数据分析、异常报警、报表统计等需求及标准,最大程度地整合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功能,加快实施集中监控的步伐。

2.风电场缺少成熟的风电生产点检定修模式,缺少成熟的风电点检定修制度,缺少数量相当的高水平风电点检人员,为此新能源公司多次进行研讨,积极探索风电点检定修模式,修编风电点检定修制度及标准,按公司整体部署筹备、培训点检人员,做好点检定修准备工作,计划从下半年开始试行风电场少人值班的点检定修模式。

3.根据风电场分布范围广泛、部分项目呈区域性集中、现场维护周期长的特点,新能源公司以“现场为基本单位,区域化集中管理”的思路进行区域性维护。根据公司各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划分区域进行管理,每个区域配置一支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分管区域内多个风电场的检修维护和运行操作作业工作,由公司根据各区域的发展情况、生产动态、检修任务和人员素质等情况动态地调整各区域人员配置。

三、切实、有效地解决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容量迅速扩张所面临的问题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潜力。近几年公司风电场投产的数量和容量将会迅速地增加。鉴于风电场的生产特点和管理分散风电场群的难度较大问题,需要对风电场群的运行操作、设备状态、生产实时数据进行集中监控和处理。实施集中监控后,可以集中公司现有优秀的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于集控中心,集中为公司的风电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2.提高风电生产工艺过程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集中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风电机组的有功、无功自动调节(AGC 和 AVC 控制)满足将来电网对风电场接入的技术要求; 实现风电机组的自动启停、故障信息的采集、报警、处理; 生产信息、数据的实时显示及传输;自动生成相关报表;设备故障的自诊断及预报警等功能。极大地减少生产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3.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科学决策。

集中监控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各风电场的生产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传输、显示、并及时更新,便于专业、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及时掌控公司内所有风电场的生产运营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集控中心指导各风电场生产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减人增效、降低成本。

按照风电场人员的标准配置,50MW风电场配备 25 人,其中管理人员3 人,外委运行人员 14 人,外委检修人员 5 人,场领导 3 人,以后每增加一个 50MW 容量,增加运行人员 4 人增加检修人员 5 人;远程监控系统实施后,设集控中心运行管理人员 12 人,50MW 风电场配置为 7 人,其中运行人员2 人,管理人员 4 人,场长 1 人,以后每增加 100MW 容量,运行人员增加 1 人,管理人员增加 2人。省公司今年风电装机规模包括莱州、东营、文登、黄岛、胶南一二期、平度和莱州驿道风电场在内,容量将达到 450MW,明年计划达到 1000MW,远程监控系统实施后人员配置将比实施前人员至少减少 159 人。每年可以节省人工成本约 1176 万元; 以现在公司风电发展趋势,每年按新开工建设 4 个风电场来估算,将节省基建成本约 520 万元。

5.为省公司系统内风电区域性检修模式的建立,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区域性的检修,需要提供区域性的设备信息和生产运营状态,指导区域性设备检修计划的制定; 科学、合理地组织设备检修及设备周期性维护。实施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管理模式” 恰好为其提供了信息共享、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实施“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事项

1.加强管理、稳步实施确保管理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集中监控系统投运初期,管理、控制模式的转换期间。集控中心主要是对风电场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培训和提高集控中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设备主要操作仍然以风电场运行人员为主,集控中心侧只进行一些计划内的试验性和演习性的简单操作。风电场运行人员将视集中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和集控中心人员技术水平的状况,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在风电场区域运维队伍成立后,取消风电场的运行值班,只保留少数的职守人员。

2.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在设计、招标、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网路安全问题。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 篇5

实现郑州城市管理新跨越

近年来,我市已经分别获得了“全国爱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目前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也正等待国家最后的行政考核验收。然而,窨井盖经常缺失,危及群众生命安全;路灯、广告牌等公共设施屡遭毒手,无法及时维护;无证烧烤破坏环境卫生,屡禁不止;城市乱停车、乱摆摊设点,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油烟噪声扰民,汽车尾气超标排放,违法建设违章搭盖,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部分路段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倾倒,“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影响城市形象的问题屡见不鲜。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职能缺位;二是多头管理,缺乏城市管理核心;三是条块分割和市区二元分离,无法形成联动的管理体系;四是管理方式粗放,信息获取滞后,管理被动低效;五是管理法律法规冲突,管理职能交叉;六是城市管理过分依赖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成本太大;七是评价体系不全面,监督不到位,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八是传统的城市管理的体制和机制所形成的模式,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空间的需求等。

一、数字城管的定义

为了克服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对现代化城市管理带来的机制和体制性的障碍,北京市东城区进行长时间的探索,提出利用信息处理 1

技术,解决城市管理中复杂而又繁琐的问题,这一管理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推广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简称“数字城管”模式。数字城管是将我市划分为若干个社区单元网格,每个单元聘请若干名城管督查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发现、上报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城管体制及流程,达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为了受理市民群众对有关城市管理领域的投诉、举报、咨询救助,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在全国统一开通 12319 城管服务热线,它是数字城管采集信息以及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数字城管的优点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上海、哈尔滨、南京、扬州等三十多个大中小城市实行了数字城管新模式。城市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分散为集中,变扯皮为协作。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后,专业部门的信息量增加了 912 倍,工作量也随之提高了,及时消除了许多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根据向其他城市了解,实施数字城市管理后,城市管理成本逐年以两位数下降,部门责任到位率不断提升,群众对政府的施政满意度大大提高。据北京东城区统计,在传统城管模式下,城管问题的主动发现率只有 30%,每年处理量不到 5000 件,而推行了数字城管新模式后,城市管理问题主动发现率提升到了 90%,处理量达 25672 件,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原先增加了 3 倍,处理量比过去增加了 5.4 倍。

三、对推进数字城管工作的建议

数字城管工作在全国许多城市实践证明是一项利国利民工程,国家领导人也建议向全国进行推广,而我市的城市规模及财政能力已经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条件,为做好此项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实施数字城管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场变革,它使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突击式、运动式向经常性、可持续性转变;从低效管理向高效管理转变。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涵盖面宽,技术性强,而且需要一定的财政资金保证,这就需要政府领导重视,许多城市开展这方面工作都是城市的主要领导挂帅,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二)摸清城管家底,合理划分社区网格单元、整合资源,建立城管数据库。由政府牵头,各相关单位按照数字城管建设要求,配合做好各自掌握的城市管理部件的普查、录入、整理工作,限期归入全市的数字城管体系中。同时将分散在各系统、各部门的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如市政基础设施信息可以从各相关市政管理部门中共享;城管信息平台所需要的视频信息系统,可从现有的视频监控网络中有条件接驳;地下管网建设信息可利用已经普查的资料;城市防灾、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可整合利用我市各部门防灾应急系统的信息。、划分社区网格单元,做好部件编码工作。要组织力量对全市的管理空间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利用数字网格地图技术,将我市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边界清晰、无缝隙对接的社区网格单元。同时,对我市的道路、门牌地址、窨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部件进行统一梳理、编码、标识,确保城市管理对象在电子地图上能清晰反映,并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和标志。

(三)创新城管体制,构建管理新流程

1、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城市管理领导机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即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领导机构可根据城市管理的需要及时发出指令,确保派遣的任务能够迅速到达责任单位,综合协调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多部门职能的问题。

2、组建城市管理监督机构和明确各管理部门的职责。监督机构负责主动发现处理城市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分解派送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督查,以确保问题的解决。各管理部门负责接收来自信息处理中心分派的任务,加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协调机构和群众。

3、加强督查和综合执法两支队伍建设。与传统城管工作不同的是,数字城管不仅要求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还增设城管督查队伍。督查队伍和综合执法队伍分别设立在城管监督机构和管理机构,督查队伍的主要工作是发现问题、追踪问题、督促问题的解决、对问题解决情况予以核实;而执法队伍则是依法查处涉及违反城管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4、构建城市管理新流程。传统的城市管理流程中,市民投诉城管问题给有关部门,属于问题简单、归属明确的,相关部门处理比较及时;而问题复杂、归属不明确的,部门就容易推诿扯皮,有的问题甚至久拖不决。由于监督与考评乏力,导致城管工作出现“三

个没人管”状况,即问题处理与否没人管,处理好坏没人管,处理快慢没人管。

为此,根据我市城市管理的实际,市政府提出了一套“数字城管”流程如下:

①群众通过拨打 12319 热线反映城市管理问题,督查员通过巡查发现的城市管理问题,市长热线等部门转办城市管理问题,以及媒体热线收集的有关城管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或信息处理系统分别集中至市、区两级城管信息平台。

②城管信息平台对问题进行甄别、筛选、分解后,派送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单位,即市级各业务职能部门、区级业务职能部门或街道城管部门。各业务职能部门对接收到的任务进行分解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逐层反馈至市、区城管信息平台。平台得到反馈信息后,指示督查员现场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结案,并将办理结果反馈给群众;情况不实或敷衍了事的,市、区城管信息平台提出警示,并再将案件退回协调机构,由协调机构按程序处理。

③整个城市管理业务流程均由“数字城管”系统全程执行,数字城管监督机构每一个月将系统自动生成的各部门办理城管问题及考评情况汇总,报送有关领导、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必要时也可以提供给新闻媒体,供领导或各单位参考备案。系统自动生成的综合评价资料可以作为各单位考核干部、职工业绩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部门或岗位年终评优评先及奖金分配的依据。

(四)完善法规及政府规章,明确责任单位、部门的职责据了解,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有 70 多部,短期内完成所有的修改是不现实的。我们建议,我市应通过立法,把与

数字化城市管理相关的法规规章进行整合,使法规条款能相对集中,并由一个行政部门、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组织实施,避免造成部门职责不清或职能空缺。立法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的问题:一理顺机构;二整合资源;三明确职责;四加强监督;五公民义务;六法律责任。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的责任感与参与度

数字城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大众共同支持,需要借助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宣传相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宣传推行“数字城管”的内涵、意义和功能,宣传其他城市推行“数字城管”所取得的成效,使广大群众成为“数字城管”的外部监督力量,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篇6

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南京远洋公司走出困境并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南京远洋公司(下称“南远”)的成功经历也再次证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远为例,探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今后尚需完善的工作。

南远成立于1988年,其主营业务是提供货物的海上运输服务。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市场好时也曾风光一时,市场不好便急转直下。到1997年年底,已累计亏损403万元,并有40多万美元的应收帐款,公司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1998年4月董事会调整了领导班子,当年南远就实现持平,1999年赢利203万元,2000年利润超过400万元,资本金也从1994年股份制改造初的1025万元扩充到如今的6000万元。无可否认,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扭亏为盈并取得迅猛的发展,与近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缓和的良好经济形势无法分开。但是外部经济形势的好转却无法解释周边地区同行们普遍经营惨淡,与此同时南远却一支独秀的现象。那么隐藏其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经过对公司长达4个月的调研,我们发现,重视并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南远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南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因而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唯有不变的是不断创新求变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对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南远就是最好的佐证。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南远一直坚持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优良业绩。其创新的管理思路和经验,归纳为四点:(1)组建一只适应公司战略的管理队伍;(2)制定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3)将管理部门推向市场;(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1.精练的管理队伍适应公司的“低成本”竞争战略

远洋运输是满足国际贸易对海上运输需求的一种商业活动。近年来世界贸易量的快速增加,促使全球航运业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全球运力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对公司目前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并综合考虑“低水平差异”、“高价格弹性”的产业现状,南远制定了以短期做强、中长期做大为目标的“低成本”竞争战略。经营中努力实现“两高两低”,即船舶适航率高、租金率高、管理成本低、技术成本低。

与“低成本”战略相适应,人力资源的节约管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公司克服巨大阻力,组建了一只精练的管理队伍。这只管理队伍呈现两个特征:(1)最低的人员配置。目前南远仅有23名管理人员(含业务员),而规模相同的国内其他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超过110人,也就是说,南远1名员工承担其他同行近5人的管理工作。(2)合理的人员结构。管理人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13人,40岁以下共16人,获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数为11人,除4人为其他专业外,其余均为航海院校出身,无论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相当合理。

这种高效的人员配置,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与同行相比,南远机关管理费还不及后者的一半。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效的人员配置客观上减少了企业提供服务所需的内部运作环节,极大地方便了顾客,从而根本上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不禁要问,人员只有同行1/5的管理队伍如何能承担起企业繁忙复杂的管理工作?按照南远传统的运作模式,简直无法想

像如此少的管理人员能够使企业正常运转。所有这一切应该归功于企业的两项重大举措,(1)企业流程再造(BPR)、(2)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流程再造(BPR)。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南远坚持围绕一体化服务而非独立的专业任务来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在公司内部,原来由不同专业人员承担的工作合并为一个工作,由一个业务员完成。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也能对顾客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比如,航运部被作为准租船人,公司按市场的平均租金率作为该部的净收入指标,每个业务员负责从客户接洽到货物运输的全部过程,而实施BPR之前整个业务在不同阶段是由不同人员负责运作的。但是这种全程的服务对业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业务人员而言,不仅要具有一定专业业务水平、而且还要有诸如制单技术、计算机应用、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因此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再造后的企业运作所必须的。

信息化建设。企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对服务行业而言,企业信息化建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办公自动化(即辅助办公管理系统或OA系统)。实现信息传递、信息类资源的共享、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小组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2)业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即企业的MIS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实现企业业务管理下的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业务处理活动自动化和信息化,这是企业对内信息化建设的核心。(3)电子商务。所谓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在网上进行的交易活动,包括通过Internet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商务活动,如生产、管理、财务等,以及企业间的商务活动。它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同时还把上游企业、下游企业、核心企业以及合作伙伴放到Internet和Intranet上,将Internet技术与现有的系统结合起来进行业务活动。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最高阶段。目前南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以及业务流程自动化并将涉足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企业成本的降低,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给企业提供了新的赢利空间。

南远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并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最大程度地节约了人力成本。其精练的管理队伍适应公司“低成本”竞争战略的要求。但是如前所述,企业维持高效的运作模式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为适应这一变化,目前南远管理员工大都具备一专多能,例如问卷调查显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中有84.8%人员至少值得一门外语,71.7%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工作,并且几乎所有管理人员都熟知公司的经营业务,了解远洋运输业务的整体复杂流程。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是5年前的南远以及现今南远的同行们所无法比拟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员工素质的快速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南远良好的培训机制。

2.良好的培训机制

通常,企业为满足成长的需要,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即引进人才和内部培训)来丰富自己的人力资源构成。引进人才的渠道一般有两种:(1)院校储备;(2)市场招聘。由于全国所有重点海洋院校的优秀学生几乎被中国远洋集团以及中国海运集团所垄断;并且由于远洋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市场中可供选择的高级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招聘人员的质量常常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引进人才工作非常困难。于是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内部培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南远一直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培训型组织,其良好的培训机制使得员工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南远的培训机制呈现以下特点:

科学的培训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公司定期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需求预测和供给预测:通过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劳动市场状况、社会有关政策以及本单位在公众中的吸引力等;通过需求预测,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工作时间变化、技术与组织结构、劳动力的稳定性等。在这两种预测的基础上,为长期所需弥补的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其进行系列培训,确保未来用人需求;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主要表现在:(1)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管理、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知识进行培训;(2)鼓励企业职工半脱产攻读MBA学位,或者进入研究生进修班学习;(3)目前正在争取与南京周围的高校联合办学,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新模式 篇7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新模式-互动式管理非公企业党建的核心是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今年,我镇立足于党组织、党员、职工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良性互动、共同提高为内容,探索了“互动式”管理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动因:我镇工业经济发达,现有非公企业156家,企业党员628人,建有企业党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27个,组织设置已经达标,党建基础较好。但在实践中我镇非公企业党建也明显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非公企业党建水平,使之和农村党建齐头并进,从而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一些企业中党员素质参差不齐,思想状况复杂,发挥作用不明显,而传统的工作方法:镇党委→企业党组织→党员,这种科层式、自上而下命令式管理在新形势下又显得单一。三是怎样进一步深化示范点建设,发挥以点带面的骨干作用,促进市级非公企业党建示范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基于以上原因,今年镇党委根据人本管理和参与式管理的理念,探索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作用的新方法。做法:⒈召开党务工作者例会。非公企业党建因基础不同,水平不一,又因企业主的思路不同,而各有特点,但企业相互交流甚少。为使企业能相互借鉴,形成良好氛围,我镇实行党务工作者例会制,规定每一季度企业党务工作者参加例会,交流工作。工作中把握三个结合:一是在主题上做到党建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二是形式上采取讨论会与现场会相结合,三在作用上实现推广典型与解疑释惑相结合。通过例会的媒介,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得以推广,一些党务工作者的业务得以提高。如浙江雄峰集团党支部书记何建江一直苦于无适当载体开展活动,通过例会学习,把无名集团的“我为企业献一计”活动和五洋集团的“心态教育法”等运用到自己企业后,得到企业主和职工双方的支持,党组织开展活动更顺了。⒉实行党员亮相上岗。让全体党员在员工上岗证中公开亮明党员身份,并相互监督,以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律意识和示范作用。亮相上岗制同时辅以相关教育和制度约束。教育主要实行心态教育和形象教育,解决有些党员亮相前的心理顾虑。所谓心态教育即针对一些党员存在的“雇工”心态,教育党员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合法经营前提下,个人目标、企业目标、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提高主人翁意识;形象教育则是指教育党员要认识到企业党组织、党员的地位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上级规定的,而取决于党员自身形象,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在党员亮相后又辅以“12345”的制度约束,即不佩带共产党员上岗证,第一次发现提醒,第二次教育,第三次检讨,第四次记入荣辱档案,第五次民主评议定为不合格。⒊开展结对帮扶。在规模较大、党员较多、组织设置规格较高的企业中推行结对帮扶制。企业建立党委或总支后,党组织的结构一般呈“锥形”结构,即党委(总支)→支部→党小组→党员,管理层次较多,易引起信息失真,对党组织充分了解职工情况及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产生障碍。浙江无名集团采用党员联系一线职工制,使“锥形”结构变成“扁平形”,该公司56名党员共联系198名职工,这些职工主要来自业务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和困难职工三个层面,党员送上印有自己姓名、职务、电话的联系卡,进行结对帮扶活动。这种方法推行后起到帮扶、提质、互促作用:帮扶即帮助贫困职工解忧排难,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认识;提质即提高参谋质量,通过党员接触一线职工获得大量的信息,经党组织汇总分析后,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互促则是通过联系业务骨干,党员与职工互相促动。如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金仁木联系23岁的女大学生赵海英,赵海英勤奋好学,今年自营出口业务已做到600多万美元。金仁木为联系对象取得骄人成绩而高兴的同时感到很有压力,在民主生活会上坦率说明年一定要加倍努力,作出成绩,否则就愧对“党员”称号了。⒋组织交互式学习。与灌输式教育不同的是,交互式学习的特点是双向实时交流,互有反馈,以提高党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绩效。浙江无名集团党委书记亲自给员工上党课,谈三个代表与企业发展,党员干部每人上台演讲,每次中层干部会议前先讨论党建工作。浙江稽山集团成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利用新建成近2000平方米,设施完备的党员职工之家,举办各类培训班,读书活动,文体活动,该公司党支部书记金光明印象很深的是今年7月的一次党员读书会上,吸引了许多大学生参加,围绕如何发挥党在非公企业的作用,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使与会者对企业党建有新的认识。交互式学习的推行,提升了党员的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今年浙江稽山集团有25名大中专毕业生郑重地送上入党申请书。⒌实施定期评优。把党员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定期评优,使党员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浙江日月首饰集团现有党员23人,大部分担任生产、销售岗位的部门经理,该公司实行了目标上墙、季度评优制。年初每个党员订下工作目标,并在支部活动室上墙公布,然后每一

季度设立生产、销售龙虎榜,依次评出前三名,并记入党员荣辱薄,作为年终评优依据之一。初步成效:非公企业互动式管理法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自上而下命令式管理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⒈有利于党员发挥个体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制度激励,使党组织间、党员间形成平等、自觉、竞争的新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责任心与荣誉感,挖掘了党员潜

力。如日月集团金银饰品的销售共分三大区,每个区负责人都是党员,党员销售龙虎榜的实施,使各区相互竞争,1-10月份销售额达8768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300万元。浙江无名集团就企业发展向党员职工征集金点子,共收到合理化建议300余条。浙江稽山集团党员亮相上岗后,个别党员拖拉懒散的坏习气一扫而光,党员面貌焕然一新。⒉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五洋集团党支部在党员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开展“知工情、暖工心、解工难”活动,使职工对党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浙江雄峰集团近年来异军突起,今年1-11月份自营出口居全县第一位,但该公司隐性党员较多,这些原来国有企业的骨干都不愿把组织关系迁过来,今年随着企业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有5名隐性党员主动要求迁入企业。据统计,今年全镇共有19名隐性党员的组织关系迁入企业,96名职工打报告申请入党,一些私营企业主也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上了入党申请书。⒊有利于赢得企业主的支持,达到党建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浙江五洋集团老总本人是民建成员,但他非常支持党组织开展工作,企业这几年实现跳跃式发展,今年自营出口预计达31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65.8,同时企业党员队伍也在帮助企业发展中逐渐壮大,由99年的5名发展到17名。党员理性看待企业与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良好形象,使不少企业主逐渐认识到党组织在凝聚人心、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今年又有小轩窗居饰有限公司等3家私营企业申请建立党支部,全镇非公企业党建氛围进一步形成。

绿色工程管理新模式探究论文 篇8

引言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对环保问题越发重视,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基于此背景,党和政府提出新的生态发展方案,比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意图利用这些政策将环境问题改善,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基础。建筑业发展关系我国民生,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成本、进度、安全是国内工程一直重视的问题,但是并未对环境保护重视,使我国环境遭到破坏。因此,研究绿色工程管理模式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绿色工程概述

绿色工程属于新兴工程概念,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我国由于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起步较晚,针对绿色工程的理论体系以及实践经验存在较多不足,我国在绿色工程管理定义方面主要是:绿色工程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着重考虑环保问题,工程管理过程中需要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政策。产生这种概念的原因是: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所以破坏环境的工程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绿色材料,将资源使用率提升,做到节约资源,将废水、废渣等问题做好处理。针对绿色工程理念,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管理控制,才能实现原料、流程、排废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为真正意义上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工程中,需要实施绿色管理模式,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标准:首先是系统性标准,绿色工会曾管理设计的方面较为繁杂,所涉及的因素较多。绿色工程管理体系中,可以将辩证理论融入其中,根据施工项目所处环境、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方面等因素,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考虑,并做出合理判断。其次为客观性标准,绿色工程管理客观性会体现在客观实际上。工程管理过程中不能单纯的追求利益,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界定。首先绿色管理理念中需要有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人与自然与社会都是环境中的一部分,要想保障个体与集体和谐相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够实现不同主体的和谐发展。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在建设工程过程中应当将先进技术与人们需求、经济效益相统一,将三者关系有效处理,是实现绿色工程目标的基本保障,以先进性为基础,将实用性为原则,将经济效益作为目标。

2绿色工会曾管理价值观及评价机制

2.1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为能够实现绿色工程管理,需要建立工程建设目标,将目标作为指示灯,建立工程施工价值体系。工程价值观建立后需要将价值目标进行改进与完善,最终将价值目标最大化实现。绿色工程管理只有明确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开展工程,绿色工会曾管理价值观与实际工会曾管理基本类似,所有流程都是遵循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几个方面实现,工程的最终目标都是保障质量、成本、安全、工期。相对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绿色工程管理方式在工程质量以及成本控制、安全管理、工期进度几个方面要求作出革新。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还应当选择绿色环保施工材料,将生态问题融入其中,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设计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在节约成本基础上可以选择合适的环保材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期。在工程安全方面应当保障工程结构不会随意改动,将环境安全带入其中,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止存在生态破坏现象。2.2绿色工程管理评价系统构建方式若想将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合理构建,需要保障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在科学性原则方面,所指定的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需要作出定性、定量分析,可以从工程管理角度进行描述,对微观方面问题进行论述,使评价机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实用性方面,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应当对量化指标进行思考,并对数据的难易程度和准确性进行研究,使建立的评价机制具有简捷、方便、实用性较高的特点;对于综合性来讲,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应当对整个工程具体情况做到良好反馈,从不同角度对工程项目影响进行分析;在协调性方面,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需要将不同的指标协调,保障所作指标不会存在矛盾,使指标能够优化。2.3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评价指标绿色工程管理评价体系需要具有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指标,需要根据宏观概念进行抽象处理,并转变成为能够衡量的具体指标,利用层级划分以及评定指标构建绿色工程管理量化机制。在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基础上应当对评价体系原则进行分析。将工程质量、成本、工期、安全有效带入其中,建立绿色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3、绿色工程管理方案

3.1群众参与工程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环境有重要影响,环境问题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工程建设与公众利益同样挂钩。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实现共赢。群众应当参与到工程管理中,对绿色工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施工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并做好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的培训工作,使群众能够真正理解绿色工程建设具有意义,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建设施工过程中,群众与工程产生的矛盾问题,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问题。3.2打破传统施工管理制度绿色工程若想真正意义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相关施工部门做好配合。对于传统机制中的环保建设,企业一般会建立不同管理模式,对施工方法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不能够将绿色工程施工管理机制贯穿于整个工程。所以,若想实现绿色工程施工管理最终目标,需要将传统的条框打破,做到推陈出新,将绿色工程施工管理与工程整体施工目标相结合,拟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使绿色工程施工管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工程。3.3构建绿色工程施工管理政治环境在投资方面绿色工程建筑由于附加了生态材料、设施,所以在成本投入方面会相对较高,并且效益回收速度较慢,企业在前期资金投入会在几年后逐渐显现。在效益形式方面,绿色建筑本身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能够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并逐渐转变为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这种效益若不能够带来足够经济利益,那么投资方必然不会增加投入。所以,为使绿色工程能够更好的实施,政府应当以身作则,构建相应的政策,使国家与开发商、用户三者利益更好的协调。比如国家在实施率绿色工程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环保补偿,减免部分税费,能够将开发商绿色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使我国国民都能够投入到绿色工程建设管理中。3.4提升绿色工程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一般学历较低,一般以大专生为主,建筑工程市场中严重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绿色工程管理对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不只是单纯的对专业知识有要求,还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对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有深刻的认知。还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具有责任意识以及职业素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施工单位若想能够真正的将绿色工程管理实现,相关单位应当不断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够提升,企业还需要对职工进行普及性等岗位培训,使每一位职工的综合素质都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和培训中成长。

4、结束语

本次研究主要对绿色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主要在传统工程管理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与发展,并做出科学、合理的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评价指标体系,使绿色工程建设有理有据。政府部门应当将其作用发挥,为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做出表率,积极鼓励施工单位建设绿色工程。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群众疾病不断产生更是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员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忽国旗.铸造绿色工程--中国电建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J].当代电力文化,(02):30-31.

[2]鲍振华,陈美华,陈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基于集对分析理论[J].建筑经济,

[3]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5

[4]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4

[5]崔邢涛.保护好地球的“皮肤”--访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栾文楼教授[J]

[6]建绿色工程创绿色佳绩--内蒙古自治区妇女积极开展生态建设[J].国土绿化,2011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 篇9

我国新农村新农民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作者:李水山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1期

[摘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方针和精神实质,根据我国农村和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运用教育规律分析农民教育的时代特征、形态特征和发展规律,开展有效的新农民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每个农业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完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农村 新农民 科技教育

[作者简介]李水山(195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兼职与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业)教育、农民(村)职业教育、日韩教育改革政策、“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北京100088)[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08-03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正确认识我国农民的形态类型、层次结构以及农民教育的发展特征与规律,提出有效的实施办法,使农村与农民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这新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呢?我们可以列举很多“新”,但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新”,而是内涵的“实”,因为这个“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转变成的。根据近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社会实践经验以及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体验,本文从社会学和教育学这两个不同视野与角度分析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一是从农民教育的专业分类分析,二是从农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时代特征。

(一)我国新型农民的主要形态类型和层次结构

由于我国农民教育呈现显著的政府行为色彩,对农民的具体研究、分析与定位还处于探索阶段。过去根据农民的职能与作用特征,将农民的类型分成“基础型”(后继农民型、岗位入门型)“骨干型”(岗位资格认定)“先导农民”(核心农户、科技带头人、示范户)。①后来因教育部门对农民教育的研究和党的组织部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又分为农民类型和农村实用人才类型。严格地说这是工作分工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对农业从业者的分析和界定,将来如何将两者科学地分析与界定,需要科学家们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只有科学分析和界定农民形态类型和层次结构,才能制定出准确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编制相关培训教材。

新时期我国专业化农民的显著特征是基数大且逐渐分为三个层次。人多地少这一中国国情决定着我国农民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农民基数大,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快速转移。数以亿计的农民中,有千万计的种粮、种菜、养殖业的能工巧匠,有百万计的种植、养殖大户,他们不仅掌握着技术,而且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开拓创业的精神、毅力和能力,开辟和支撑着中国农业。农村人才中优秀的农民可以分解为后继农民、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后继农民就是农业接班人,过去我们曾经批判过资本主义农业后继无人,但现在看来这是有别于社会制度的农业发展规律,我国的农业也将面临这一问题。骨干农民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能工巧匠,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还难以制定统一的生产经营效益规模及标准,他们应该是农村最活跃的经营者。有些能工巧匠虽然经营规模和效益还不算最大最好,但能激活农村生产经营和技术交流,能启迪、传帮带农村青年入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实际操作和运作,他们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先导中坚农民是指这些骨干农民中经历长时间实践获得成功的、具有一定生产经营效益的那部分稳定、持久的专业农户。他们能够支撑地区农业,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开拓创业,支撑和推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骨干农民和中坚核心农民是最优秀的中国农民的代表,是中国农村的优秀人才主体。②

根据目前的研究理论和社会指导的实践经验,以及农业从业者的工作性质,可以分成如下类型:第一,不管生产经营规模多大,依靠技术支撑来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技术型”;第二,从事集约化效益农业生产经营的“经营管理型”;第三,不仅自己能发展农业生产经营,还通过技术推广教育、经营管理、市场信息服务来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社会先导服务型”。农村实用人才分类中的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属于生产技术型,下同)、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经营管理型)、农村经纪人(经营管理型或社会服务型)等也都不能与上述分类截然分开,属于农民类型、层次、结构的范畴。即使做很多农业技术研究推广教育类工作的农民,也是属于“生产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是先导农民、科技带头人、技术农民、中坚(核心)农户的范畴。

农民类型的科学分析与定位,是开展农民教育的需要,也是制定新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的科学依据,是不断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生活质量和农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农业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的时代特征

第一,热爱这块土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今农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成为需要先进文化、较高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知识型、创业型、未来型农业从业者和经济人。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热爱这块土地、热爱农村、热爱祖国,具有朴实、勤勉、坚毅的品德、情操和执著的精神。有了这一条,不懂可以学习,可以拜人为师,失败了可以从头来,有困难可以克服;可以创市场,获信息,促营销;成为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不断改进的驾驭者,立足本地与当前、面向未来的农村实用人才,学习型、创业型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知识化创新型农民。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要注重培养这种品德、热情和执著精神,使广大农民成为开放式、知识化、学习型、创业创新型的新农民。

第二,学习型农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也不断优化和升级,因此从客观上需要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培养学习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和需求。无论农民的学历层次、年龄高低,都要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体现在能分析和掌握现有的资源优势,能确定发展目标,有明确的经营和技术方案,能够自如驾驭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既有个体生产和经营能力,又有组织、策划和经营更大规模企业的素质,能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学习型农民可以是骨干农民、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可以是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效益的专业化农民和农业企业家。

第三,创业型农民。就目前农民分类来说,分成若干类型比较容易,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如何分类,而是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变化与发展。这就需要农民通过学会创业来适应形势变化与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与人民公社时期的身份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更多的是需要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的综合运作来调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型农民需要具有组织经营和管理经验,学会综合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和运用社会化大生产与服务信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来创业。综上所述,创业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前,很多农民在农村经济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并不是因为他们知识或学历不够,而是他们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性格或气度缺陷,不能运筹帷幄,不能及时准确判断并拿出解决方案,缺乏持久耐性、热情和干劲,因而失去很多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国际上在设计农民教育或职业教育时,一改过去毕业或结业时必须写文字论文的陈旧方式,改为写本人的创业计划。近期研究表明,创业教育是农民教育的生命线,政府、教育科研部门、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都可以参与农民教育,集“培训—创业—扶持—服务—联营”为一体,这将成为我国农民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也是改革和创新农民教育的新途径、新尝试。

第四,会改进的农民——创新型农民。不少学者不同意优秀的农民是培养、教育出来的,笔者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依据,现实中的农民能否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关键不在于单向灌输多少知识和技术,而是使农民有信心、会学习、能改进,在创业的具体实践中成为“学习型”和“创新型”(先导型)的农民。以往“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农民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忽视了农民的内在要求、心理变化和学习要领,只把农民当做被动的“受体”,一味地大包大揽,这属于农民教育的方法论范畴。有些农民原来种植一亩三分地的大田作物,后来种植蔬菜、水果,再后来发展奶牛业、食用菌,最近投资发展规模化种养加有机农业,体现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导向性,反映了这些农民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改进的意识、决断和能力。这种“会改进”的创新能力不只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内因、外因以及创新意识、科学管理和判断能力的综合作用。如果世界农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可能又要根据自身情况做新的调整。这种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生命线。③

二、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

(一)培养目标和培训内容

制定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其科学依据就是对新型农民特征、形态、类型、层次的准确定位,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改进”的学习型农民、创业型农民、创新型农民,更重要的是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新型农民。形态类型正如前面所述,培养生产技术型+效益经营型+社会服务型农民。层次有三:第一,后继农民、岗位入门型,国外叫学徒型农业工人;第二,骨干农民型,即农业技术工人;第三,先导型农民,即师傅型、农民工程师、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可以基本上以此为依据。培训内容可以因材施教并细化,实际上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具体化,大致分为:第一,道德、法律、环保、公民意识等政治、文化教育;第二,职业技能与知识;第三,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第四,创业、创新教育;第五,以知识技能更新、补充和提高为主要内涵的继续教育。至于种养业、生产、加工、销售、农村经纪人、科技信息等具体细化内容,都要根据农民层次、类型、季节、场地而定。

(二)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和培训计划,也要根据农民层次、类型、季节、场地而定。编制农民教材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图文并茂、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注重实效”。力求做到统编教材、地方(地区)教材和乡土(县乡)教材相结合;文字教材、影像教材和教学挂图、计算机网络信息紧密结合;单项技术教材小册子和综合教材相结合。根据农民的层次,分为初级(入门)、中级(中等)和高级(深化)教材。教材编制人员要专兼结合,即农业院校的教师、农业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基层技术推广部门、农民技术员之间充分协商,反复修改,逐步完善。编制农民教材不能垄断,也不能过于随机、随意、商业化运作,可以委托编制,也可以采用招标制,通过第三者评价法选择优秀教材以扩大普及面。

三、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新型农民教育模式

一提起农民教育,很多人就联想建立庞杂而垄断的农民教育体系,再由各级政府牵头,开会、发文动员,在现场召集数千数百名农民集中培训,农民争先恐后索取技术“明白纸”,大专家“进村入户”,报纸与电视台现场报道等。这些做法还没有摆脱“增幅式”“下乡式”“注入式”和“恩赐式”的传统农业发展与科技推广模式,固化了传统惯性做法,加剧了行业部门的封闭系统。实际上,农民教育早已从大量、集中、应急培训转为按需、实用、多元、双向、小班化、实效性、季节性、多环节,有机循环系统转变,已不再是规模化单一培训模式。教育模式不应是简单而外在的培训渠道与培训方法,而应重在建设内涵的新农民培养体制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职业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学院(中心、分校)和城乡文化

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通过这种制度创新和保障,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后继农民、技术农民、中坚农户、农村干部、中小企业家、农村经纪人的教育培训,为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保障。对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专项经费,并逐步增加投入,每年以项目形式支持职业教育基地,支持基地开展研究和培训、编制教材和改善设备条件。通过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升学、就业和创业的立交桥,使农村孩子以往的升学无望变为有望,就业无路变为有路,致富无术变为有术,彻底转变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

通过调整优化,近期每个县都建立一所高职学院或综合性职业(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各乡镇成立其分院(校),各村成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对各县乡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各种职业、成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优化结构、层次和布局,成立一个综合性职业(成人)教育学院(中心),施行农科教结合,以防止各行各业、各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条块分割,以及分散、重复培训和资源、经费极大浪费等现象,开展“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按需求重实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服务。随着国家农村、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以扎实的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来逐步代替长期应急、临时、随机、零散的农民技术培训;以农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有计划、分层次、更系统、更全面、更有效的教育培训来逐步代替各级政府组织的号召性、群众性、应急性的培训,从源头、制度这些根本点上提高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农民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新制度。

(二)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民教育框架

现代职业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就是以农民或未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创新为核心的农民教育框架,培养和提高农民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人人体验成功,这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成果和产物,按温家宝总理的话说就是“职业教育面向人人”。任何国家的教师水平都直接决定该国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教师水平至关重要。教育水准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学校、培训机构的教育设施上。这是从教育学视野思考如何改进农民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

以往通过一再强调农民素质低,说明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再过10年、20年还这样说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农民教育也不能与过去的农民教育完全隔绝,另立炉灶,而应更好地继承、发扬与光大。农民教育依然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是在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和难题。这是由农民教育的地区差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所决定的。农村教育不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或受阻,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摆脱其地区差异性、实施艰巨性和发展的长期性。

(三)新农民教育是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系统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不断学习、实践和改进的过程,不可能先天预知,只有以虚心、诚心、耐心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姿态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发展。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将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规模适度、开放有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由各级政府(政府主导型的农民教育分类,下同)、大专院校(学校制度型)、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科技推广型)、农业企业(农业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型)和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型)分工、协作和统筹完成。“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与创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农民教育,才是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农民教育的本质内涵。

(四)新型农民教育是有机多元的循环系统工程

正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要遵循教育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农业发展的规律,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为核心,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培训过程,而是多元有机的循环系统,即农民所处环境与产业结构决定着农民的教育需求,那就是当地动植物资源开发与当地人力资源——农民智力资源“双开发”和“不可分离性”,既为升学、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兼顾性”,而且后者更显重要,也正因为这种“双开发”特征,农民教育就不可能是单向、机械的培训,而是教育需求—选拔教育对象—教育培训—扶持(政策、投融资、物质技术支持等)—跟踪指导—联合经营—形成共同体(企业会员、农民协会等)—投资教育培训。④这既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也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正是探索我国新时期农村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选择适合农村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道路与方法的过程。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和实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有机循环系统,是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系统工程,不再是单

一、单向、封闭、垄断的体系,而是形成有机体和循环系统,其核心内涵是: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核心,以形成社会共同体为纽带,以科学、合理的布局、层次、结构、开放为支撑,以培养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改进的现代农民,构筑与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为宗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的现代农民教育,也要在构筑科学理论体系和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文明同步。

[注释]

【飞利浦管理系统新模式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飞利浦CT10-04

飞利浦1.5T磁共振08-29

在飞利浦成为本土高管的可能性有多高05-31

当飞利肝宁片说明书06-12

上一篇:晾衣服作文300字下一篇:孙燕姿雨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