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4-06-01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精选2篇)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篇1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启示

县 祥 王 雪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

为了加快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精心论证和设计,根据本科生培养的特殊性,成立了以多元化、学科交叉、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的导师组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我国高校目前以本科导师制度为平台进行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模式进行培养,即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元培计划实验班从2001年开始招生,经过6年的实践,元培计划的理念在北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元培实验班的成绩也为之提供了依据,2007年9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应运而生。元培学院的成立,为元培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修读元培计划的学生可以得到来自文、理科各院系资深教授组成的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的全程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选课、选择专业和制订相应的修习计划等。参加元培计划,学生所进入的将是“全面”的北大,而不仅仅是北大某个系的某个专业。该计划旨在让北大的教育资源覆盖滋润每个学生,在各个专业年轻学生的心中,不仅传承自己的专业有限师资,还有“全体”北大教授的精神。导师是来自学校各院系推荐上来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对学生有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现有导师34名。导师的指导主要是进行素质教育,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会北大深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拓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较早地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导师指导的形式主要有导师指导下选课、导师讲座、导师答疑和进入专业后对专业的学习指导等。元培计划已经实施八年,北大常务副校长、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将元培学院定义为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指出元培学院是北大历史上继1952年院系调整后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由此可见,对元培计划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先来看其优点。第一,导师制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制与学分制、自由选择专业、单独招生和管理等制度相互配合,有利于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作用。第二,元培计划的导师配备覆盖面较广,包括所有门类的21个具体学科,且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配备了充足的人员。第三,元培计划的导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许多都是学科领军人物与资深专家。第四,由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直接服务,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在指导委员会得到解决,有利于为学生解惑。第五,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校各个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元培计划和导师工作的开展。第六,导师组的导师要经学院推荐、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考察、校长聘任三个相互分离和独立阶段才能确定。

另一方面,元培计划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第一,导师的工作职责过于狭小。学生在学校不光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生活,让导师仅仅在学习上指导,有点大材小用。元培的每一个导师都是国内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人品修养、探求真理的精神同样值得学生学习。第二,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过于笼统,缺少实施的细则,使导师制有流于形式之嫌。第三,导师的具体工作没有相应的考核机构,导师在教学和行政上归各自学院管理,那么该由谁来考核导师?导师服务的管理委员会没有考核权利,那么只能希望导师凭良心工作。第四,导师制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各个学院、单位与元培计划领导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制度缺失。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导师组的管理机构必须吸纳各个学院领导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以保障导师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导师组的导师应该经个人申报,学校考察审核决定,最后由校长正式聘任;第三,导师组工作的开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人事制度、奖惩制度等,需进行相应调整与改革。

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模式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于2005年9月成立,是学校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目前负责全校本科一年级和部分二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复旦学院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了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和通识综合教育计划等四大板块,共同组成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系统工程。其中,全方位学业指导体系即是学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成立的导师团。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导师团由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兼职导师组成。主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讲座以及座谈咨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业指导和专业规划。其中专职导师9人,由在校任教多年的返聘教授担任;兼职导师80余人,由各院系奋战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担任;特邀导师的选聘则打破学校和院系的限制,由海内外其他著名高校教授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兼任。专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学院将其作用定位为“为大家提供全面的学业和生活指导,帮助你跨越人生历程中的‘卡夫丁峡谷’,走向自由的通途”。特邀导师以讲座、座谈方式指引学生学养拓展和人生导航,目前学院特邀导师是该校历史系资深教授金重远。金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多次开设国际时政系列讲座,深受学生欢迎。各院系教授学者以班级兼职导师身份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他们的作用是“使你在各方面均衡发展,走上学习、探索和生活的正确道路,像自然界很多现象遵循的‘最小作用量’原理一样(社会和个人往往不能如此),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浪费’,更加有效而顺利地实现你人生的理想目标”。学院公布了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值班表和联系信息,其中包括固定的值班时间和办公地点。同时,学生除到学院导师咨询室与导师进行直面交流之外,亦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和导师进行沟通,获得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咨询结束后,需要填写“学生咨询登记表”,记录下学生的问题和导师的指导情况,最后由导师总结认定,留做资料。

可见,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导师制度是很清晰的,就是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三种制度相结合,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配套的物质和政策没有到位,对导师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学院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复旦学院导师工作要点的总结当中,他们就提出了要加强学院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工作,做好“优秀导师”评选工作,健全对优秀导师的奖励制度。第二,专职导师队伍虽然是一个很强大的阵容,但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推行值班制度已经是一个很重的工作任务了,所以不可能要求他们做过多的事情,而兼职导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亲密接触、充分交流的机会也毕竟不多。这种制度下一些主动的学生是比较容易得到指导的,但更多的学生得到指导的机会是很少的。第三,复旦模式的导师制度没有突出学生阶段性的特点,在假设所有学生都处于低起点的基础上,从而一视同仁地开展工作,有“一刀切”的简单化倾向。

复旦学院模式带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导师值班制度是一个保证学生和导师接触的良策,可以推广;其次,复旦的导师制度存在一个导师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从而很难兼顾的问题,因而,如果能建立一个梯队式的小组(导师组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等)指导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再次,导师工作必须突出重点和阶段性,如一年级时要重点把握做人和做事的引导;最后,本科一年级的导师组工作必须与进行通识教育的学院、班级辅导员、其他学院、校职能部门相结合,从而既避免管理上的冲突,也有利于以后的各学院的顺利接手。此外,除了导师组值班制度外还可以建立导师组之间的例会制度,便于交流工作心得。

三、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综上可见,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凭借强大的灵活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特质的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因素,其本科通识教育导师制充满魅力,成为国内同类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由此反观各高校,应在基本理念、平台运行、制度保障、工作思路等四个维度上着力加强导师平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基本理念

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本科导师组应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台运行

导师平台围绕三个板块进行运转,一是做人方面,导师组可对学生进行:(1)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在导师组组织的讨论中进行培养);(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映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影片来培养);(3)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如举行时事政治专题讨论会);(4)公民素质教育(如通过对著名的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的学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或价值取向)。二是做事方面,导师组可以:(1)通过对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大一学生初步把握最一般的方法论;(2)导师个人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和引导学生;(3)组织学习典型人物、事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做事的精神;(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三是身心健康方面,导师组应进行身体健康教育(如:举办各种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等)。

(三)相关保障

导师组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如各导师组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活动所需相关设备等。导师组的制度保障主要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考评,二是奖励。首先,要制定导师考核评估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其次,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一个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既肯定成绩,又要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另一个就是学生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在奖励制度方面,可将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职称及有关奖励的条件之一,还可通过评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导师组”予以嘉奖。此外,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导师组工作的具体制度必须明确。

(四)工作思路

通识教育导师制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导师尽量少带学生,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越少,学生获得指导的时间就越多,导师的指导也就更具针对性,师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和思考学术及人生问题。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师生比例偏低的条件下进行通识教育,推行导师制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导师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解决思路,以供商讨。

第一,导师的工作任务不宜过多。目前,高校的导师资源本来就很不足,而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还要进行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这无疑是给本就稀缺的导师资源增加负担。因此,要将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应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减少专业学习导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第二,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不要太多限制。由于导师制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还需要探索完善,还要借鉴别国高校的经验,即使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就杰出的学者,对于如何针对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指导好学生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学术成就杰出不代表作本科生导师也同样杰出。对于那些新聘用的青年教师也要敢于起用,这样可以一面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一面缓解导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年轻教师可以指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并配合辅导员负责学生生活和思想指导,具有较高职称的导师更多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指导。

第三,对于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指导内容不明确的问题,应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导师可能最初对工作内容并不熟悉,此时可以从双方都了解的,最便利、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就该课程内容提出一些明确的问题,然后列出参考书目让学生查阅,并要求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写出一篇文章,师生会面时,双方可以自由辩论,对于所谈问题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结论,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前提是运用充分的论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师生双方都可以向对方的观点质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师工作的内容。

第四,严格遵守执行导师制的相关保障制度。激励措施的实施必须及时有效,对于导师的指导要认定工作量,像对待教学课时一样,规定每周指导几个小时,同时,每小时的费用等也要明确。评价制度要科学客观,导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应结合起来,导师指导完学生要写出教学日记,反思并记录指导中遗留的问题,总结有益的经验,供日后参考,并上交副本给主管部门检查评阅。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对于不与学生见面,或见面次数不达要求的导师,及指导过程中敷衍了事的导师,要严格按照惩戒措施处理。

第五,确定导师制为一项基本教学制度。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这个基本任务,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视野会更加扩大,在保持民族化的同时,重视中外的交流和对话,提升和扩大文艺美学学科在当代世界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总而言之,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是完全成立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以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以及当代文艺美学发展现状为载体,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学科的兼容性与开放性。文章来源

县祥,王雪,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7期,第54—56页。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篇2

[关键词]导师制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

国际化

[作者简介]朱传华(1963-),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国际商务系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3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期间,学生正处于由青年人成长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急需得到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实施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专业方向选择、个人学习计划和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专门的指导教师直接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业等进行辅导、引导和指导,以使其更好地成长、成才,全面提高素质。导师制的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本科生导师的根本职责是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着眼长远、自由和谐、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拓宽在专业选择上的思路,从而使他们尽早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对于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其一,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必要保证,促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具有创新性、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二,本科生导师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时事政策宣传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其三,本科生导师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导师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率先垂范,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四,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进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实施导师制,能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其五,实行导师制有助于分层教育、分层指导。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师生间更易建立起亲密、平等、自由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各专业,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其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将不可避免,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学生。

二、国内外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

英国牛津大学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典范。牛津大学的本科教学是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牛津大学本科教育始终保持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牛津大学的教学传统。牛津大学的导师享有相当大的教学自主权,导师教学的质量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的。牛津大学的导师普遍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最重要的职责,因此他们大多对教学行为都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此外,牛津大学以尊重教师教学自由为前提的弹性评价监督机制正是与导师对教学的极大尊重相适应的。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是以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2001年9月,学校成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举办元培计划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导师是由学校各院系推荐、校长亲自礼聘的资深教授和部分有教学经验和学生指导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导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导师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亲身体会北大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认知度,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

三、基于导师制构建应用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构建应用型、国际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处理好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任课教师、服务人员的工作关系,从本科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导师制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中的位置。具体设想如第34页文末表所示。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在当前已经出现导师资源稀缺困境的背景下,除校内专业导师外,可以探讨采取由企业人员、学校行政人员以及高年级学生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的方法加以解决。

其一,实行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人才的“双导师”制度。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制度是指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共同指导下锻炼专业实践能力,也就是在最后一年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在学校和实践单位各配有一名导师,也称“3+1模式双导师制”。以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为例,校外导师主要是校外实践基地的业务骨干,其主要任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指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经济管理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最后一个学年的实践体验大大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将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弥补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其二,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导师助理。高年级学生对学校环境和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协助导师对低年级同学进行指导,以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帮助低年级学生。

其三,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导师考核评估体系,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导师考核评估既包括导师自我评价,又包括学生评价。

上一篇:合同证明范文下一篇:一资深HR的八年招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