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带教模式(精选6篇)
双导师带教模式 篇1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是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关系到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成为一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学人才[1]。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带教质量,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 我院护理部从2007年3月起对在我院实习的5位护理本科生和8位护理大专生实施“双导师制”临床带教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来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和大专生, 其中1名为男性, 其余均为女性;年龄19岁~23岁;前期均已学完护理基础和专业课程,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2 实施方法
2.1 导师的选定
2.1.1 临床专科导师的选定
通过自愿报名、科内竞争上岗的方式, 选拔专业素质好, 热爱教学工作, 临床经验丰富,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护理操作技能强的主管护师或从事专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担任轮转到本科室护生的临床专科导师。
2.1.2 全程导师的选定
护理部选定6位副主任护师和7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人文关怀意识强, 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长担任全程导师, 每位导师负责1名学生。
2.2 明确导师职责
2.2.1 临床专科导师职责
临床专科导师根据本科生和大专生不同的实习大纲, 结合本专科特点制订带教计划和目标, 包括本专科实习总目标和计划、周目标和计划, 科内教学查房, 每周教学小讲课内容等, 指导完成一份整体护理病历。负责完成本科室的带教任务及学生的出科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 并向全程导师反馈学生实习情况及思想动态。
2.2.2 全程导师职责
负责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督导及检查工作, 并通过批阅学生的实习笔记、面对面交谈、电话联系等形式与学生谈心, 了解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心理感受, 为学生解决实习中的困难、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工作及就业的指南。定期和各专科导师联系, 了解护生学习、思想、生活及遵守纪律方面情况。
2.3 对学生的要求
①学生应主动与全程导师联系, 定期和导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②在实习中有什么想法及时向导师反映;③认真书写实习笔记, 向导师反映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主动把实习笔记交给导师批阅。
2.4 对导师的要求
①了解实习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有计划地安排并完成实习计划;②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检查并修改护理计划, 了解出科考核情况, 重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差错要帮助分析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④重视素质教育,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求每半月至少与学生进行1次沟通与交流, 了解其学习、思想、生活及遵守纪律方面的情况, 发现有苗头性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⑤认真批改学生的实习笔记, 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指导;⑥关心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因人施教, 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帮助他们, 维护其自尊心;⑦将带教情况做好记录, 定期召开座谈会, 交流经验与不足, 以便进一步改进方法。
2.5 方法介绍
护理部按实习大纲要求综合考虑, 对实习时间及科室统筹安排, 以适应“双导师制”带教模式的顺利实施, 达到最佳效果。①岗前培训, 护理部分别组织学生及全程导师岗前培训, 按实习计划及目标对学生提出相关规定和要求, 明确全程导师职责。②组织所有全程导师和学生参加见面会, 会上每位导师和学生做自我介绍。会后导师和学生单独交流, 留下双方的联系方式, 并按规定定期交流学习、生活、职业情感、思想动态、学习进展, 掌握临床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③专科导师在学生入科的第1天介绍科室环境及人员情况、专科护理特点, 帮助学生及早适应新环境。④实习开始的1个月, 安排学生在全程导师所在的科室实习, 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感情基础。实习第3个月按实习轮转表完成内外妇儿、急诊及手术室的实习任务。实习最后1个月安排学生回全程导师所在科室, 便于对其进行更好的沟通与指导, 同时找出实习中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及时纠正, 为其真正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果
在实习10个月后, 调查13名护生对全程导师带教作用的评价, 结果满意, 见表1。
人 (%)
4 体会
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全程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提高对护理专业内涵的认识以及对护理专业的职业情感, 真正认识到护理专业的价值, 稳定其专业思想。双导师带教的实施, 能更好地完成护理本科生的带教任务,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因全程导师大部分是护士长, 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护理管理意识, 在与导师的接触中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实施双导师制后,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带教促使导师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提高自身素质。很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实习中也在努力学习, 不断进步, 拓宽了知识面。
双导师带教在我院护理临床教育中是第1次试行, 由于实施时间短, 对导师的考核尚不明确, 有的学生缺乏主动与导师沟通的意识, 今后尚需不断完善带教环节, 制订导师考核细则, 建立健全导师培训制度, 进一步提高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尧传, 杨丽莎.实行临床实习生导师制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华夏医学, 2006, 19 (6) :1234-1235.
双导师带教模式 篇2
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近些年来引起中国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广东省政府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共建的“粤新合作”示范性院校,惠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工厂”下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合作的重要成果。本文重点论述学校数控专业,探索实施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工厂 双导师 培养模式 探索实践
示范校建设期间,笔者学校基于“教学工厂”创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预期成效。
一、实施背景
广东省惠州市装备制造业发达,技术工人缺口很大。笔者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存在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教学不能有效对接生产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大、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1年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在学校建立机械“教学工厂”培养技术工人。
二、工作目标
一是建构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弥补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短板;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五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
三、工作过程
1.建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通过对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一起,基于“教学工厂”建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经由专家评审、试行、修订后正式实施。
2.建设“双导师制”教学环境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环境即“教学工厂”,由笔者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投资兴建,具有生产、实训、教学、研发、培训、鉴定、竞赛和创业等功能,于2011年6月正式投产,厂房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拥有360余台机械设备,总价值近6200多万元。拥有钳工、车工、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CAD/CAM、检测等实训室,实现各工种的实训能力。并拥有像美国哈斯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出品配套西门子系统的五轴加工中心、南通机床厂四轴加工中心、辛辛那提加工中心、辛辛那提车削中心、南通车削中心、沈阳机床厂的斜床身数控车床SL50等一批高端、精密的设备。采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 的运作模式,“两个平台”就是基本功训练平台和综合训练平台,“四个中心”就是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设计中心、制造中心、数控机械加工中心。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同时进行生产性教学。
3.开发“双导师制”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开发《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车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数控铣工工艺与项目技能训练》和《CAD项目技能训练》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材、“项目式”合作案例书等,汇编了基于“教学工厂”的生产性实训案例集。
4.优化“双导师制”教学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学工厂”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为期35周共七个模块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来源于工厂的生产任务,并由工厂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生经严格考核合格后,根据志愿分别进入数控机械加工中心、设计中心和制造中心进行5~10周的综合技能训练,由教师和师傅“二带一”指导学生实训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
5.创新“双导师制”质量评价
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照企业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生产能力进行定级定岗,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互评,学生对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进行评价。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保障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成立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小组,下设各个子项目组,落实人员,明确责任。
2.制度保障
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教学工厂项目式校企合作管理规定》进行项目建设和管理,根据建设需要制定有关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资金保障
预算总投入58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240万元,地方财政专项配套资金23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10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每年引进项目合作企业,累计投入100万元用于设备维护保养。同时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五、成果与成效
1.主要成果
(1)完成“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见下图。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工厂”为主要教学环境,以“精加工、善维修、会管理”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与评价,注重教师、师傅的教学经验、育人理念和企业经验、企业理念的修养。
(2)完成“教学工厂”升级改造。达到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管理制度、一流的技术工人、一流的培训方法、生产一流的产品”的建设要求。
(3)建成“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学校教师在知识面的拓展、加工理念、工艺优化等方面提升变化显著增强。教师以企业项目为案例,撰写论文16篇。合作企业选派的导师全程参与教学。
(4)刷新技能大赛及学生培养业绩。师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7项、市级奖项27项。在第43届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全国选拔赛中,学生陈新兴获广东省第四名、全国第八名;在第六届全国数控大赛广东地区选拔赛中,学生王伟亮和高硕分别获得四轴加工中心学生高级组第三名和第五名,赖茂青获数控铣学生高级组第七名;李永周获数控铣职工组第七名。教师陈懋、张长卢获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职工组第一名,并在全国数控大赛决赛中荣获第三名,刷新惠州市在该项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
2.主要成效
(1)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学校在2012年和2013年荣获广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学校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2)赢得企业更加信赖。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吸引12家企业主动来学校洽谈合作并签订协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普利司通(惠州)轮胎有限公司为制造工程系设立企业奖学金,每年为制造系捐资10万元为学生颁发奖学金。
(3)辐射带动他校发展。建设期间总计接待了惠州市惠东县技工学校、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等省内外学校达到160多所、500多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基于“教学工厂”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虽取得突出成效,但目前还局限于企业需求量大、操作性强的机械、电子、汽车等工科专业。此模式能否推广应用到其他专业,尚需组织教师、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骨干等进行充分论证,研究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应用范式。
双导师带教模式 篇3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宏观方面明确了2010年至2020年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国家制订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成为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专业标准》中“基本理念”的“能力为重”,“基本内容”中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等内容,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厚重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幼儿园工作经历,熟知幼儿园的实际状况。然而,课题组在2015年2月间对河南省北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任师资基本情况调查中了解到,其专任师资队伍中有幼儿园工作经历的人员比重太低。
在被调查学校中选取其中一所为例,在年龄结构方面,该校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36岁至49岁专任教师占35%,5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14%。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27%,硕士研究生学历占74%,教师中无博士学历。职称结构方面,讲师及以下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7%,副教授职称教师占24%,无教授职称教师。可以说该校学前教育专业专任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硕士研究生学历数量众多且已成为中坚力量,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该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9%,远远低于相关要求,特别是有幼儿园一线从教经历的教师2人,仅占专任教师的6%。
可见,具有一线幼儿园经历的教师严重不足。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一线从教经历的实际,将“双导师制”引入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初探
2013年,笔者所在的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焦作市教育局联合成功申报了“焦作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了促进“焦作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学校自2014年起,在学前教育等9个教师教育专业实施了“双导师制”。两年多来,学前教育专业结合《专业标准》等相关要求,开展了“校(学校)园(幼儿园)合作”下的“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
1.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 就是给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习导师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产学研”“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等要求,一些高校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推行了“双导师制”。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主要指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通过运用该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教改,共同参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其蕴含了三种内涵: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有高校教师,也有来自基层的幼儿园教师;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既有来自本校的指导教师,也有来自幼儿园的辅导教师;对幼儿园的授课,既有幼儿园的专任教师,也有来自高职高专的教师。
2.成立“双导师制”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
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校级层面的“双导师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例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实施方案》。学院应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系(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导师制”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双导师制”的相关工作。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深入幼儿园开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参加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对当地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进行帮助指导,举行一定场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讲座;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学生的跟踪指导时间不少于16周或96学时,撰写1篇调研报告。校外导师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具体授课内容包括示范课、案例教学、班主任工作原理以及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等,在学校授课不少于80学时。
3.“双导师”的选聘
校内、校外的导师要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还要工作责任心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及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熟悉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教学内容全面了解。
校内导师选聘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职称方面,需具备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且要有“双师证”;二是教学水平方面,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具体的衡量指标可依据近三年学生的评教分数;三是科研水平方面,可将被选教师近三年课题研究或相关论文发表等作为具体的量化标准。校外导师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秀教师来担任,其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科研水平,且责任心强、熟悉教学一线情况、掌握第一手的教学素材、课堂教学经验丰富。
4.“双导师”的考核
建立“双导师制”考核评估制度,考核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主要包括导师述职、被指导学生对导师进行测评、系(部)的考评、学院审核等。同时,考核结果可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考核主要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进行打分。
校外导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写出评语,并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定量评价。校内导师主要根据学生作业、实践活动记录、实践阶段性总结等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出评价,评价结果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体现。系(部)教科办根据各考核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双导师制”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符合院校实际的“双导师制”工作模式
各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所处地域的人文环境、当地幼儿园教师的师资等都具有各自特点,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构建符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双导师制”工作模式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同时,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与本科高校存在很大的不同,切忌简单地模仿本科高校的“双导师制”工作模式。
2.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与联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各自的工作侧重点不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接触机会有限,在培养指导学生过程中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学校应注意加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明确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实习过程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关系,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沟通机制。
3.建立科学长效的“双导师制”效果评价机制
为使“双导师制”有效发挥作用,学校需制定一套完备的效果评价机制,成立“双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导师们的汇报,监督考核导师的工作情况等。另外,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应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及职称晋升挂钩,每年评选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并在年度评优及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甚至可以取消其导师资格和年度评优资格等。
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弥补了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一线从教经历的短板。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幼儿园工作环境和掌握相关要求,提升了职业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双导师带教模式 篇4
关键词:双导师,手术室,护生带教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及医学模式的改变, 医学领域对护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护生的“特殊个性”和手术室的陌生感, 如何带好这些护生, 使他们在手术室实习期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以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是手术室老师应该研究的问题。经过研究实践, 我们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手术室实习的130名护生实施了双导师制带教模式, 并与2005年5月—2007年4月在手术室实施传统带教模式的108名护生的满意度测评及实习效果相比较, 实施双导师制带教模式的护生满意度测评及实习效果均好于实施传统带教模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2005年5月—2009年5月在手术室实习的护生238名, 男21名, 女217名;年龄17岁~25岁, 平均年龄21.3岁。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手术室实习的护生130名为实验组, 2005年5月—2007年4月在手术室实习的护生108名对照组。两组年龄、学校、学历、入院及入手术室测评成绩、实习时间、带教老师水平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模式 (跟班或专人带教) , 实验组实施双导师制带教模式, 具体如下。
2.1 确立导师
每名在手术室实习的护生都配了两名“导师”。1名是“辅导老师”, 由年资较浅, 年龄较轻, 有上进心, 热衷于教学工作的护士担任;1名“指导老师”由年资高, 有丰富理论知识且专业能力强, 有一定带教能力的护士担任。
2.2 导师职责
辅导老师主要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及工作, 并负责对护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引导与传授工作;指导老师对辅导老师的教学工作要全程督导, 并负责对护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指导。两位导师根据护生的入科评估情况, 因人而异地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 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及完善。对实习过程中遇到医学专题或临床问题, 辅导老师以引导为主,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的形式, 指导老师予以有效的调整和指导, 使护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2.3 评价
通过实习生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出科测评 (包括理论测试、技能操作、带教老师评价) , 对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带教满意率及实习效果进行比较。
3 结果
4 讨论
双导师制通过和护生近距离接触, 全方位的了解, 给每名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提供了愉悦舒心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培养其专科能力, 使学生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 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升, 提高了实习质量。
4.1 双导师制有利于临床带教
高年资护士主要负责一些重要班次工作, 并担负大量的管理工作, 若完全担任带教, 一方面任务太重, 无法圆满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班次安排可能使同学需要掌握的基础护理技术不够熟练。而低年资护士带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的欠缺, 又无法胜任[2]。双导师制既发挥了低年资护士有一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操作的优势, 又利用了高年资护士有经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优势,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了护生的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全面带教。
4.2 双导师制有利于沟通, 增进了师生的情感
通过调查问卷和有效沟通发现, 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护生多为独生子女,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工作主动性较差, 对手术室充满好奇感和恐惧感,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独特, 敢想敢做, 有一定好胜心和创新性, 敢于挑战却不计后果。生活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关心支持, 但不愿与父母及老师沟通。针对这些原因, 我们选拔的辅导老师相对年轻, 与护生年龄相差不大, 能够完全地融入护生之间, 从而充分地了解护生, 掌握每名护生的特点, 以便实施个性化的带教。指导老师通过辅导老师这一特殊平台, 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便于对护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双导师制促进了手术室的教学发展, 又利于师生间的沟通, 使护生有了归属感, 便于临床工作安排和教学计划的完成。
4.3 双导师制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
双导师制实现了手术室护理带教从“教学”到“导学”的突破。使护生在实习过程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学习不主动的护生, 辅导老师予以引导, 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于主动学习的护生, 辅导老师予以鼓励[3]。指导老师全程督教, 从中指导并纠正偏差。护生的言行均在各自导师的关注中, 他们的情况导师了解具体而又全面。导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重视情感智力及能力的培养[4], 导师还鼓励护生参与到手术室的讲课中去, 活跃了学习氛围, 有助于提高护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4.4 双导师制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这样教师自身素质就会提高。导师在抓护生的临床实习、基本功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 也提高了导师自身的进取精神, 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从而也拓宽了导师的知识面, 改善了知识结构, 提高了导师的临床教学、专业能力, 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俐, 周丽萍, 盛玲.导师制用于手术室临床护生带教的体会[J].现代护理, 2006, 12 (26) :25-35.
[2]刘冰, 刘喜梅.导师负责制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1 (18) :162-163.
[3]杨卫.导师要则[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7 (4) :269-271.
英语导师带教计划 篇5
环城一小 xxx 所带教师: xxx
科目:英语
2014年10月24日
一、基本情况分析。
xxx老师是今年(2014年)我校新进教师,毕业于xxx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具有一定教学基本素质,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xxx老师热情开朗,对待工作积极热情,对待孩子有亲和力,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孩子们都愿意与她亲近,但是作为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还没有树立威信,在教学中无法实施有效的奖惩,给出合理的评价。合老师毕业后有在中学实习一年的经验,对于基本课堂教学程序没有问题,对于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较重视课堂知识有步骤有层次的呈现,但是因为不熟悉小学英语教学,对教材也不熟悉,把握不好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在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教学上尚有欠缺。此外,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缺乏面对小学生的技巧和经验,对教学的管理上还有困难。根据以上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带教计划。
二、导师带教
1、带教时间:2014年9月2日至2015年9月2日
2、关心新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会帮助她克服对新工作环境的紧张焦虑,尽快熟悉学校工作日常基本流程,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熟悉教学常规,处理好和新同事的人际关系。尽快使她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上站稳脚跟。
3、我会帮助她学习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4、发挥示范作用,每个月向徒弟师范英语教学活动不少于2次。
5、每个月至少听徒弟的课两节,做好记录,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指出其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出,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让其根据我的建议修改教案设计,重新进行一次教学。
6、指导其做好教学反思和实践记录,指导她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帮助其修改论文,争取发表。
三、徒弟跟教
1、徒弟应该珍惜此次机会,虚心请教,主动、积极地在各方面进行自我提高。在学习上不断上进,工作上精益求精,为人师表。
2、我要求她应该经常主动向我反映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有困难时会积极主动向我寻求帮助,并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3、徒弟应该经常听我的课,每月不少于2节。及时做好记录,观察每一节课中的得失,能自己发现问题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
4、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不一,我要求她不止听我的课,每个月应该至少利用网络或其他资源观摩一节英语课,并写好听课评课记录。
5、徒弟每个月上一次汇报课,并写好教学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打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精品课程。
6、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教研活动,能大胆质疑,能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7、徒弟应该不断自我提高,特别是英语,三天不练就生锈,我要求她苦练基本功,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不能断,我要求她每周听一篇英语演讲或新闻报道,摘抄精彩片段并且写出翻译。
双导师带教模式 篇6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强调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由统分统配逐渐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这些制度改革以及近些年我国高校大众化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992年,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率先推出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给在校学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通过校外实习导师加强专业实践能力。随着“双导师制”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当中的应用,“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逐渐被社会认可,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双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很难真正实现双导师的人才培养,因此现在更多的研究人员正在系统地研究双导师制的应用与实践。
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与我们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高素质创业者人才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差,这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双导师”培养体制可以有效的解决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对“双导师”培养体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双导师制”培养方案能够解决应用型专业的学生如何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被社会所接受,如何在短期内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根据我国教育部“卓越计划”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同时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及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总结已有校企合作培养经验,通过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学生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校企培养新理念,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及综合能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方共赢,有效采取 “双导师制”,结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真正落实校企联系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专业学科背景,掌握工程技术领域扎实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设计、 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现 “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以应用型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完成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一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寻找适合该目标的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地位和价值,加强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具体工作的动手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能力,在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中引入“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基于双导师制的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第一,基于双导师制进行应用型本科“卓越计划”课程模式改革
(1)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 提高实习效果。改变应用型专业传统的实习方式是以统一安排为主,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辅的方式。双导师制下,校外导师的实习单位可以向学生随时开放, 不受实习时间的限制, 并且学生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导师联系, 随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对实务的感性认识。传统的上课方式是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讲课内容和方式都比较单一。双导师制则由校外导师参与理论教学,课堂上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实际岗位上由校外导师进行实地教学。
(3)改变传统的论文选题与答辩方式,提高论文的实用价值。双导师制则增加选题的内容,来自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选题选题的针对性较强,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能够思考现实问题。
(4)改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法,增加过程监控措施。传统的考核方法局限在校内的课堂上,考核的侧重点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含量。双导师制可以通过校外导师了解学生与校外导师的联系情况,学到了什么内容,掌握了什么技巧,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过程考核的侧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及沟通能力,监测学生走出校门的效果。
第二,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双导师实施方案。校内导师以进行专业引导,专业课教学开始增加校外导师,配合校内导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校外导师的选聘对象为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专业高级职称以及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部门主管。 本科四年中有两年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和相应运行机制的保障,较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把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满足了“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三,选择良好的双导师实施方法及实施计划。双导师制培养方案中的校外导师根据本科生教学计划进度对本科生进行长期、系统的综合指导,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在长期共同指导同一批学生的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之间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校内导师也由此建立起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渠道,为收集和撰写教学案例、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平台。
总之,为实现“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研究恰当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恰当的学校联合企业,选配适宜的企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确立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基于双导师制度下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以此达到“卓越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晓波等.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六大原则.教育探索.
[2]王海良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师资队伍及实训平台建设.价值工程.
[3]罗晓曙等.构建“3+1”培养模式在地方师范院校实施“卓越电子与通信工程師”培养计划.教改创新.
[4]吴玉峰.基于校企实训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职业规划.
[5]姜群华.工科类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6]康福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价值工程.
[7]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嘉兴学院学报.
[8]严瑜筱.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
[9]刘春媛,张莹.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导师制”的实施.教育论坛.
【双导师带教模式】推荐阅读:
导师指导模式05-26
导师制模式07-24
双导师双段式08-28
体育教师导师带教小结08-27
导师带教工作计划10-23
双导师制度08-20
双导师制09-29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07-27
传统带教模式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