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带团队(精选5篇)
导师带团队 篇1
近年来, 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的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工程物流业务发展迅速。当前工程物流业务已经走出国门, 成为中远物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工程物流技术人员贯穿工程物流业务营销、项目方案策划和项目操作执行的始终, 是工程物流业务成功的重要保证。工程物流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应用技术, 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涉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环境, 国际化程度高, 因而对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技术人员的持续培养教育及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是提高整体人员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技术人员结构新, 知识结构不全面, 实践经验不丰富, 缺乏国际交流经验等现状, 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创新了“导师带团队”的方式对工程技术人才进行培养, 促进了技术人员快速的、持续的成长, 同时团队的建设也得到了稳固的、全面的发展。
1 工程物流业务特点及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分析
1.1 工程物流业务特点
工程物流业务范围涵盖了核电、航空、精密仪器、海洋石油、石油化工、船舶制造、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的综合物流服务, 业务类型由单一的物流运输转变为综合物流服务和项目的运营管理。其特点:一是业务类型复杂, 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型行业;二是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 重大件设备的记录被不断创造和刷新;三是操作环境复杂, “门到门”的工程物流服务包含了陆运、装卸、海运、码头、港口、货物加固捆扎等范围, 涉及了道路改造、排障、码头建设及改造、滚装/滚卸、海运线路设计等内容, 具有环境陌生、情况复杂等众多因素;四是专业化程度高, 大大提高了技术难度;五是国际化工程项目日益增多, 国际化交流频繁, 项目操作难度大;六是技术人员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综合性高, 涉及机械、汽车运用、公路桥梁、吊装、滚装/滚卸、港口、海洋运输、船舶制造、环境技术等众多专业领域。
1.2 技术人员队伍情况
在工程物流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对技术人员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 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要求。技术人员的情况:一是团队成员年轻, 除技术带头人拥有20多年的工作经验外, 团队60%的成员为近1~3年毕业的大学生, 实际工作经验非常匮乏。二是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背景相对单一, 当前国内院校并未设置与工程物流技术相关的专业, 相关的毕业生的专业领域单一, 如道路运输专业的对港口码头技术不了解, 船舶制造专业的对汽车运用技术不熟悉等等。三是业务增长过快, 技术人员培养成长的周期较长, 在短时间内未能形成有效的技术人员梯队。四是营销及操作项目增长过快, 导致了项目多而技术人员少的现象, 技术人员身兼多个项目的现象多。
2 创新“导师带团队”学习方法的提出
为了解决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与技术专业人才成长的矛盾, 我们需要创新一种学习培养的模式, 使专业技术人员尽快拓宽专业领域, 形成持久的团队战斗力, 同时更快速地接受复杂工作环境的挑战, 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
2.1“师傅带徒弟”模式
“师傅带徒弟”是现实中许多企业采取的模式, 是“传、帮、带”的一种传统方法, 主要通过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带徒弟, 通过“一对一”的方式, 师傅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长传授给徒弟, 使其接受企业文化, 融入工作环境, 帮助徒弟成长。通过这种方式对新人的业务水平提高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但这种方式在实践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 师傅带徒弟有可能带出好徒弟, 也有可能带出问题。主要是注重言传身教,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引导徒弟做人做事, 这种培训的方法严重依赖师傅的个人作用, 是高度个人化的。一是师傅的尽心尽责的程度和个人能力的不同;二是师傅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不够;三是师傅在企业发展及理解认识上有差别。凡此种种, 可能导致徒弟成长差别较大, 或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差别。
另一方面, 不同成长期的技术人员对知识面掌握的要求不同。师傅带徒弟的目的性强, 针对性强, 操作性强, 发展潜力不足, 缺乏持续性及长期性。同时, 培养的时间周期长。
2.2“导师带徒”模式
企业在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或具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的技能人才 (统称为导师) , 与被指导者明确指导关系与指导目标, 通过导师对被指导者进行传授和指导, 能使被指导者获得某种专业或技能领域的内隐知识, 更快地提高业务能力或技能水平,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导师带徒”的模式在“师傅带徒”的模式上前进了一步, 使指导者的潜力得到开发, 但整体性、持续性、长期性有许多的不足。
以上两种培训制度, 都是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方式。在传统的企业中, 由于发展时间长, 沉淀或储备了较多的师傅或导师, 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也就是“传、帮、带”传统培养方式得以有效执行的根本原因。但无论是“师傅”或是“导师”由于受到专业结构的限制, 其传授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而且有限, “徒弟”的知识或专业不能得到全面的拓展, 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综合技术的需求, 或人员规模发展的需求。为此, 我们提出构建一种“导师带团队”的模式, 即在企业中层 (或主管) 管理者中选择专业技术全面的导师, 采取“一对多”的学习培养方式, 行之有效地将自己的综合技术、经验及企业的理念传授给团队, 让成员在团队行动中得到快速的、持续的、全面的成长。
2.3“导师带团队”模式
企业在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综合专业能力的中层 (或主管) 中选择合格导师, 与其主管或相关的团队明确指导关系与指导目标, 通过导师对团队进行传授和指导, 营造好学上进、钻研进取的成长氛围, 能使团队获得综合专业或技能领域的内隐知识, 快速持续地提高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 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导师带团队”的模式由于选择的导师具有管理的职能, 相对于“师傅带徒弟”或“导师带徒”的导师来说, 具有的责任更大, 职责更明确, 对企业了解更深, 宏观性更强, 包含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安全素质及生活情感, 激发活动、提升智慧、共同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有效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3 从“导师带团队”到“团队成长”
3.1 导师的确立
导师的要求是同专业方向中富有经验、具有良好的管理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 又是这个团队的管理者, 综合素质良好、对企业忠诚度高、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热心并有很强的沟通能力。
3.2 目标导向
通过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培训体系, 确定“一专多能, 综合提高”的目标, 通过“导师带团队”的方式, 全面、整体、有效、持续、长期地不断完善技术人员的知识体系及综合能力。
3.3 导师带团队模式的建立
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 (E.Wenger, 1998) 中对“学习共同体”所依据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框架“实践共同体” (Communication of Practice) 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实践共同体, 指的是群体所有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 共同致力于该领域, 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概念工具, 具有新颖而独特的价值。
基于实践共同体的理论, 建立“导师带团队”的模式, 构建一致的价值观, 采取有效的相关做法。
3.4“导师带团队”的主要做法
“导师带团队”的宗旨是让成员在团队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关键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 作为综合素质要求高的特殊群体, 技术管理工作需要多个专业的人员互相配合, 成员通过团队学习, 学习和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 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团队中学习, 有利于技术人员形成良好沟通、密切配合、互助协作的工作习惯, 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团队荣誉感。团队的荣誉感的创造关键是导师, 他应该具备优秀的品格, 与团队具有诚恳真挚的感情, 一视同仁, 同吃苦, 共患难, 同忧愁, 共欢乐。成员在团队中有归属感, 为在这个团队而自豪。
(2) 创新学习方式。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法、目标导向任务式学习法、总结提高式学习法和突破式学习法”的学习方式,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及实践工作总结, 有效提高了成员的综合能力。
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 是指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 使成员熟悉了解工程物流技术的相关知识, 了解操作的关键要素和要点。而实践是检验成员是否掌握上述知识的重要途径, 通过让成员亲自动手, 可以使其对核心内容和要素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目标导向任务式学习法是通过给成员在项目实际操作之前设定学习目标, 在实际工作时通过观察、动手、提问等方法, 了解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从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目标学习任务。
总结提高式学习法是指每次实践学习活动后, 及时组织成员总结会议, 让所有参与人员通过PPT的形式介绍个人的实践活动、收获、思考及总结, 通过导师的点评和指导, 使成员对于实际操作、技术应用等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突破式学习法是指成员在某一阶段需要学习掌握其它某一专业的学习方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掌握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 相关专业各个击破, 最后掌握工程物流综合技术, 成长为工程物流领域的专家里手。
3.5 团队在行动中成长
建立“导师带团队”模式以来, 技术团队的培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践的行动中得到了健康、快速的成长, 主要表现如下:
(1) 团队成员中3人在重大型工程物流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4人担任技术经理等要职, 在工程物流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团队成员已经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 相继完成了一些跨专业的论文, 如《索埃勒平板车储能器的类型及应用》、《重大件货物滚装滚卸的现状与发展》、《台山核电自备码头大件货物吊装卸船时机的选择》和《沙质项目工地重大件运输道路的修建技术及应用》、《试谈工程物流项目技术方案的执行》等;
(3) 团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在众多的工程物流项目中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并创造及刷新了多项记录。如2009年创新了重大件货物横向滚装装船的技术方式, 创造了重大件货物车辆横向滚装装船的全国记录, 2012年成功横向滚装了重量达1378吨的大型船舶模块, 第三次刷新该技术领域的全国纪录并保持至今。《重大件货物横向滚装装船创新技术》荣获“第四届中远集团青年创新创效竞赛”项目一等奖, 在中远集团表彰会上作为优秀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中远集团海运技术专家在表彰会现场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4) 团队成员已具国际化交流沟通能力。团队成员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的国家级英语水平考试即“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英语考试” (Business Foreign-language Training/Test:English, 简称BFT:English) 的系列考试, 其中三人通过了高级英语考试, 进入了“全国出国人员人才库”, 两人通过了中级英语考试, 具备了中级技术职称的资格及能力。通过综合的培养和发展, 技术团队已经初具国际化雏形, 为工程物流的国际化的进程及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团队在成长的同时,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技术中心被共青团广东省直属机关命名为2011年度、2012年度、2013年度、2014年度“青年文明号”、被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授予2011年度“文明示范窗口”, 技术中心成员两人被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评为“优秀员工”, 两人被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评为“四优共产党员”, 一人被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评为“文明创建先进个人”。
4 结束语
“导师带团队”的创新学习实践, 采用“一对多”的培养教育方式, 能够帮助、支持团队成员快速成长, 持续增长技能、持续拓展专业知识, 不断适应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导师带团队”造就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成员在团队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形成了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 具备创新思维及能力, 扩大了团队的力量及影响力。“导师带团队”的关键是以导师为核心, 建造稳定的、持续的、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通过理论知识的扩展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使团队成员拥有扎实的、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 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方法, 形成专业的工作态度、工作标准, 促进团队成员快速、持续、健康地成长。
摘要:文中对广州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工程物流业务及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了分析, 创新了“导师带团队”的学习实践, 通过导师“一对多”的培养方式, 建立全面的、持续的培训教育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实战能力, 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导师带团队,创新,实践,团队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键.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7-8.
[2]Wenger, E.Communities of Practics:Learning, and Identity[M].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导师带团队 篇2
为了增强校园教科研氛围,学校积极搭建了“师徒结对”这一平台——以“传、帮、带”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活动伊始师徒双方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根据自身特点特制定本学期起规划如下:
一、勤学多问,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介绍和教研员提供的教案,结合自己班实际,认真备好课,有疑问及时询问师傅,做到勤学多问,尽快适应教师岗位,成为师傅优秀的徒弟,不让师傅失望。
二、听课学习,转化经验
师傅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很有带班经验,教学能力也很强,要多听师傅的课,从课程中吸取优秀经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多讲多练,指导提高
组建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篇3
1 导师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导师制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1950年开始使用导师制。导师在研究生入学后将协助其制订学习计划, 指导其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 直到研究生毕业。通过几年的相处, 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师生之间不仅是一种学习指导关系, 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和人格关系[2], 因此导师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引路人, 学术成果的审核人, 人格修养的榜样人;研究生是导师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弘扬人。导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学术环境的优劣, 高水平、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导师是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关键。
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导师必须成为创新型导师。导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学术领域的前沿知识, 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知识, 熟知相关科研成果和研究热点, 才能为己所用, 产生新的思路和方法[3]。因此, 导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观念, 要对新事物保持敏感, 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善于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创新;其次要熟练利用互联网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热点, 捕捉交叉学科中的空白, 发挥自己的长处, 运用集体智慧, 达到创新目的。
2导师团队建设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 学科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但也日趋综合。各学科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彼此交错交融, 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虽然每位导师都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 但其知识面、思维方式往往受单一学科限制, 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只有组建创新团队, 让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导师合作、交流、互补, 才能使知识更新、研究创新, 从而培养出思维活跃, 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型研究生。
导师团队建设可以学科群或科研方向为纽带, 将若干学科或科研方向的人员组合在一起, 由学科带头人任组长, 富有科研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为组员, 同时每个团队配以实验技术能力较强的实验员, 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联合指导研究生。导师团队中各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学习, 打破学科壁垒, 消除门第偏见, 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在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视野。导师团队全面负责课程计划制订、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技术指导、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答辩。在团队中导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以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工作情况, 及时发现他们的亮点和不足, 鼓励其标新立异、敢持己见, 改变“唯师是从”的传统师生关系, 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对学生而言, 可以从不同导师身上学到跨学科、研究方法、科研论文写作、科学技术操作等知识, 保证其所获知识的前沿性,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催生创新成果。
3导师团队管理
打破学院、系、研究所等行政单位将学科固化的格局, 鼓励成立跨学院的导师团队。进入导师团队的教师必须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同时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近3年必须主持 (或正在主持) 国家、省、市级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 至少2篇。导师团队成员只能参加1个团队。学院给予导师团队成员一定的经济报酬, 其工作量按照带教0.5个研究生计算, 每个成员 (除导师本身的研究生外) 指导研究生不能超过2人, 导师团
就业视角下的职业创新教育的多元化
吕立华1, 吕林华2
(1.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邵阳422000;2.中山大学附一医院, 广东广州510083)
关键词:就业视角;创新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5-0006-02
1 就业视角下的职校毕业生就业难背景分析
1.1 职业教育的“滑坡”
近年来, 全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 职业学校平均录取分数降至280分左右, 很多学校为了争取生源, 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 从而降低了生源质量。
1.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职业方向不明确, 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
过去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定向性, 培养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而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
1.3 教学模式陈旧
学历化的办学倾向、固定而不灵活的长学制、严重落后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职业能力素质模块化动态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07-188)
队成员将在每年一度的研究生导师遴选中优先录用。导师团队成员必须履行指导研究生的任务, 发挥各自的长处, 每学期由导师团队组长和研究生院有关部门对团队成员进行考核、评价, 并综合学生评价, 对于工作达不到要求的成员终止其工作。同时, 研究生院通过定期检查和每年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 加强对导师团队成员的考核, 明确其岗位职责, 实施动态管理。
4 研究生管理
研究生的学习是研究性、自主性学习, 是获取智慧的创造性学习, 而这种学习是一个人无法独自完成的[4]。为解决目前研究生之间交流较少的问题, 把导师团队各成员所带的研究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 要求研究生每周汇报一次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月举行一次学术报告会, 由导师团队成员或外校聘请的专家、学者主讲, 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 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
5 学院鼓励研究生创新的措施
学院对研究生的考核分为基本考核与创新考核2部分。基本考核采取现行的考试方式, 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而创新考核则重点考查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其中基本考核占40%, 创新考核占60%。考核不合格者不准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设立创新基金, 对有创新思维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对创新突出的研究生及其导师团队予以奖励。每年学院给导师团队划拨一定的经费, 鼓励其成员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
总之, 为了给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善于接受新事物、打破常规, 敢于突破和创新, 乐于与他人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0 (1) :33~35.
[2]吴新平, 雍会, 王永静.新时期研究生科学精神培养与塑造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8 (6) :43~45.
[3]张昌菊.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免疫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10) :4~6.
导师带团队 篇4
长期以来,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即由导师组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徒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选定导师开始, 到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培养计划制定、选题、论文设计直至毕业答辩都是由导师安排。这种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责权明确、清晰,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自2000年以后,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 而研究生导师数量却没有快速同步增长, 导致师生数量比例失衡问题突出。通常一个导师指导数个研究生 (多则达到6个以上) , 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让导师指导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没有保障, 培养质量明显滑坡。再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性增长, 各专业 (学科) 的交叉、渗透日益突出, 专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挑战, 也就是对传统导师负责制带来了挑战。由此看出, 我国传统的“一对一”单导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形势, 推行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导师团队不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简单叠加, 而是由不同年龄、性别、职务、学缘背景、知识结构、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的功能小组, 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指导效果。
一、团队式导师的组建模式
(一) 团队式导师成员构成
团队式导师是由一个校内主导师、一个或多个副导师 (考虑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不同需要, 其中副导师可以来自企业) 、一个或多个助理导师组成的三级指导体系。主导师和副 (助理) 导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式导师负责制度, 强调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 副 (助理) 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 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副 (助理) 导师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研究生, 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 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 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等。遴选导师团队成员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考虑主副导师的学科背景、学历及职称层次, 以及年龄结构等因素。导师团队在学科和专业构成上, 强调以本学科专业的教师为主、以相近和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辅;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职称层次上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 组成一支在知识结构上相互补充的研究生指导小组;在年龄问题上, 考虑老中青的结合, 充分考虑年长者的经验优势和年轻者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与传统导师制相比, 团队式导师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开拓思维, 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二) 导师团队组建合作模式
导师团队组建模式主要分为校内导师合作模式、校际导师合作模式和校企导师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1. 校内跨学科导师合作模式。
校内跨学科导师合作模式适用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这一模式可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在推进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选择合作导师的研究方向, 可以是与主导师的研究方向相连接的方向, 实现研究上的强化和升华;也可以是主导师想做但又刚起步,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体现一种互补与合作。这种方式下, 可以既有导师的合作, 又有学生的合作, 如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个导师共同指导来自不同学科的几个学生, 把导师和学生捆绑在一起,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
2. 校际导师合作模式。
校际导师合作模式即与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导师模式。该模式旨在利用国内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术资源特别是优秀导师资源, 如通过学生互访交流项目,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聘请海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老师, 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等活动, 使研究生具有在不同大学、不同导师指导下的学习经历。同时, 校所际之间实施研究生的多导师模式, 不仅丰富和提高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也推动本校导师和学院与国内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对提高本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校企导师合作模式。
校企导师联合模式, 主要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根据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背景, 聘请相关学科的知名企业的专家作为研究生合作副导师,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组织论文答辩, 并推荐研究生到该企业实习, 为研究生提供了解社会和研究现实问题的机会。校企导师合作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校企导师合作模式, 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生产和科研任务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 也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在生产一线开展提供解决途径, 架起了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实践
团队式导师制是本着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 由研究生首先选择导师团队, 然后在所选团队中选择主导师和副导师, 最后导师选择学生的双选机制。
(一) 培养计划修订
培养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系统性、全程化的设计理念, 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学生未来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 根据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所长, 以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并重为目标, 由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重点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修订大纲。根据学术型和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目标, 对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按照学科研究方向进行整合, 然后按照基础知识、技能知识、辅助技巧等标准对课程进行分类。这样避免相同或者相近课程的重复设置, 避免同一学科的研究生选修课程不一的问题, 实现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标准化。
(二)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以导师团队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团队, 推选一名助理导师负责研究生团队管理。导师团队成员分别从该研究领域涉及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投稿等方面对学生基本研究技能进行培训。同时, 以学生自主申请和循环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研究进展汇报, 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团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每周一次研究小组会议, 组内研究生轮流或申请汇报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研究心得、学术前沿动态等情况, 并展开讨论交流;每月一次实验室会议, 每个研究小组汇报最新的研究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每新学期初开展一次上一学期研究课题的总结、汇报和交流活动。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之后,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由企业副导师推荐或向学校产学研合作企业/基地申请, 以横向课题分段实践或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多种方式,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这种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同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 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不同专业学位特点的选题要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 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管理
团队式导师对于缓解教师资源短缺, 加强学生培养过程管理, 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一) 分权式管理
主导师专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素质) , 这既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 同时也是一种软能力。单导师制正是由于导师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传授技能 (怎么写论文, 怎样使用计量软件, 等等) , 而让研究生培养的中心任务变得边缘化了。这种情况在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中通过导师指导任务的明确分配进行改善。副导师不一定只有一人, 如果需要可以选择2人以上, 如来自图书馆的副导师负责学术论文规范、写作及投稿指导;来自数学学院或计算机学院的副导师负责计量软件教授。这样各导师各施其职, 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导师的专长。
(二) 评价与激励机制
从学生角度对团队式导师培养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毕业论文规范和质量 (含优秀论文比例) 、竞赛获奖级别和数量、就业和升学质量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低于标准线的导师减少招生名额。另外, 通过学生技能测评的方式对主导师, 尤其是副导师是否履行职责进行考评, 并通过绩效薪酬增减以示奖惩。
摘要:针对研究生单导师制日渐不能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带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问题, 分析了我国高校推行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导师团队组建和课程体系整合, 重点总结了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培养模式,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沛清, 崔德刚, 赵罡, 等.研究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 (9) :27-31.
[2]刘爱真.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 :73-77.
[3]夏士雄, 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 (1) :65-67.
[4]庄永达, 陈飞飞.体育学研究生团队式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2) :118-120.
[5]王世杰, 郑鹏, 王洁.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4) :373-376.
导师制带教手术室实习学生 篇5
护理专业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临床实习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一基本观念[1]。针对护生这一特殊群体,我院手术室自2006年起,在临床护理实习中引入“导师制”,模拟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法,这种带教新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确立导师:选择一位理想的带教教师至关重要,带教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她们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带教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为师行为、熟练的科研经验,而且要有耐心和爱心。
1.2 方法
手术室护士为学生的带教教师,被称为“导师”。在“导师”和实习学生之间确立固定的指导和被指导关系,由“导师”在手术室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对受导学生进行手术室综合能力培养,“导师”可以与受导学生共同制订手术室实习计划。在实践工作中把“导”与“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导师”在学生的实习期间,除合理安排班次外,还应根据各专科的特点,着重让学生掌握与手术医生“台上配合,台下巡回”等技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最后培养出临床技术娴熟、医学知识结构丰富、有一定创新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化、多类型化及高素质化的效应[2]。
2 结果
这种模式的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大大推动了手术室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巩固了专业思想。通过在平凡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直至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学生都感到,原来护理工作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还有更大的主动工作空间,她们发现护理工作也有很多的主动创造性乐趣[3]。这些受导学生在出科综合能力测试及医院组织的临床护理操作比赛、个案护理病案讨论中崭露头角,并获得一致好评。
3 体会
(1)引入导师制实现了手术室护理带教从“教学”到“导学”的突破,体现了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保证了专科带教、全程督导,有助于动态掌握学生实习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实现了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效应。
(2)实施导师制后,带教满意率明显提高,使学生有了归属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愉悦、舒心的学习环境,“导师”以自身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学生遇到不懂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了求助对象,使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会感到慌乱。
(3)导师制带教模式的实施能更好地完成对护生的带教任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同时导师制带教模式的推行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竞争机制,激发手术室护士教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选拔出的“导师”深感带教学生的压力,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对护生的带教。通过这种方法带教的学生,无论是手术室技能操作,还是护理理论知识,都能较快地从大部分实习生中脱颖而出。
4 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手术室实习时间不够长,还有很多知识点没能完全掌握,这需要“导师”以引导的方法指点学生处理未能见到的手术突发情况;另一方面导师制实行过程中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导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这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与实践课堂。
实践证明,这种带教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充满了自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学生在临床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应对能力,而且这种带教模式对带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也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带教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红五.护理本科生在双导师制带教模式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06,19(21):56~58.
[2]周俐,周丽萍,盛玲,等.导师制用于手术室临床学生带教的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6,26(12):2535.
【导师带团队】推荐阅读:
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成立暨聘任大会06-18
双导师带教模式05-22
体育教师导师带教小结08-27
导师带教工作计划10-23
小屯乡党员创业带富导师管理办法10-13
专业精神带出专业团队05-15
如何带好团队读后感07-03
导师05-15
职业导师05-15
成长导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