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双段式

2024-08-28

双导师双段式(通用12篇)

双导师双段式 篇1

一、引言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知有关精神, 开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了进一步加强工程硕士的应用实践能力, 工程硕士鼓励实行双导师制, 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 为校内导师;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 为校外导师。

工程硕士就读期间, 学生可以同时受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 两位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开题、论文写作以及实习和实践。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工程硕士, 在培养过程中, 都将贯彻理论+实践、课堂讲授+自学的模式。课程上将采用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手段以增进授课效果;利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基于项目或课题完成对学生系统工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 学习期间还将引导学员适当参加国内外学者讲座、企业高管和资深工程师讲座、社交沙龙、实地考察等活动。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新的指导模式, 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聘任合适的校外导师, 工程硕士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外导师, 并有效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就校外导师的聘任、校外导师的选择和“双导师”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以期加强“双导师”制的运行和管理, 为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校外导师的聘任

校外导师的聘任需先由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 由院长聘任, 聘期为四年。确立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 明确规定高校与企业双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校外导师按照规定负责管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专业实习、论文答辩等事宜, 是连接高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 秉着共同协作、直接参与、高度负责的原则, 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三、校外导师的选择

在实施互利共赢的“双导师”分工合作的新型培养机制时, 选择合格的校外导师是关键。一般情况下, 要求工程硕士先选择校内导师, 然后再选择校外导师。一名合格的校外导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素质, 即:有专业技术职务、有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切实的指导能力和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配备校外导师, 还需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意愿与校内导师的需求。校外导师的选择可以来自三种途径, 包括“校外导师库”推荐、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内导师兼任。

(一) 通过“校外导师库”选择校外导师。

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或管理部门的信息, 由学术导师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 推荐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背景, 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或者有责任感的高素质人员, 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通过, 建立校外导师库。通过建立“校外导师库”, 既可以控制导师的质量, 又能更好地稳定导师队伍。这样, 学生可以登录到“校外导师库”中, 充分了解各个校外导师的实习要求, 并根据个人意愿, 选择适合自己的校外导师。此外, 学院可以安排校外导师与研究生的见面交流会, 实现相互了解并完成双选。

(二) 通过联合培养基地选择校外导师。

目前, 信息学院与多家IT企业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比如人大金仓、京东、南天软件等。这些公司愿意接纳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研究生前去实习。因此将这样的公司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 校内导师与企业专家一一对应,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寻求共识, 并且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共同完成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 有些学术导师本身有一些工程技术实践类的课题项目, 针对这些项目, 学术导师可以兼任企业导师指导工程硕士, 但是学术导师兼任企业导师的比例不宜过大。

四、双导师的合作

“双导师”制的沟通合作,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 帮助他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做出切合实际、引领学科前沿的选题。高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合作, 开设研究生课程、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 一方面丰富教学研究内容, 使教学科研更具有针对性, 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等教育优势资源与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 “双导师”制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通过“双导师”的联合培养, 不断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交流和合作, 使工程硕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都有较好的提高。双导师在工程硕士实习方向选定、毕业设计选题等方面进行指导, 并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 对研究生的学业情况和研究进展了如指掌,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 导师也可以从研究生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同时促进双导师间的取长补短, 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五、结语

创新型工程硕士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有学术领域的开拓、理论水准的提升, 也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增强。“双导师”制作为一项新的机制,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更需要加强对“双导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充分调动双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 鉴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互补充的, 因此, 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保证实施效果的核心。另一方面, 对于工作做得好的导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总结他们的经验, 推广他们的做法, 提高双导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作出贡献。

双导师双段式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代表新教师表达我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追求。虽然已经步入到教师队伍的行列,但在大名这个大家庭中我们仍是一个孩子,在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道路上,我们也仍是懵懂的学生。幸而有学校的关怀和领导的体谅,让我们这些在教书育人之路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新教师,有一个能向经验丰富、师德深致的前辈学习的平台。庆幸珍惜之余,我要为我们这些新教师诉说我们的心意与感谢!

初入大名,心中彷徨与喜悦共存,忘不了在一年级新生见面会上,那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和齐刷刷望向我的清澈眼神,娇嫩且带些奶声奶气的“老师好”,让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与担当。而一个孩子的哭声让还沉浸在喜悦中的我感到手足无措――他是想妈妈了?是受委屈了?我该怎么办?可无论我怎么弄,孩子却越哭越厉害,还好这时周校、修主任和陈主任出现了,他们不慌不忙,很快的帮我把孩子安抚了下来。这也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手段和经验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新教师,青春是我们的资本,自信是我们的个性,拼搏是我们的誓言,而经验是我们的劣势,我们会在教师生涯中跟随前辈老师的步伐,学习他的经验与精神,真真切切的虚心求教,实实在在的探究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方法,我相信我们诚恳的态度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在教授知识之外,行不言之教,这是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承诺。

在来到大名的短短三周的时间里,我为如何管理班级而困惑过、为孩子们对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而着急过,对怎样有效的与家长沟通而忧心过,真的值得庆幸的是有那么好的领导和老师们与我沟通、教我方法,帮助我转换角色、适应工作,真的是你们让我觉得不论前路有多少困难,心中总有那份温暖支持着我,在这我一定要道一声:谢谢!

同时我也有两句心里话想对我的两位导师说:李晶老师、于玲老师,我来到大名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你们,还记得在会议室里,你们一点点教给我如何做好新生培训,告诉我各种注意事项,让我在第一天和孩子们见面时,准备充分、一切顺畅,真的谢谢你们!我很荣幸能成为你们的徒弟,今后我会以你们为榜样,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请教,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我们教师职业道德最好的诠释。我们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导师们的言传身教,一定会促使我们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的价值。今天,我们是一棵棵教坛新苗,明天,我们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新教师:孙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窗外金风送爽,室内温情脉脉。今天很荣幸代表我们青年教师在这里发言。在此,请允许我向在过去一年工作中对我们进行悉心指导、耐心帮助的老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去年我和宋轶玮、王子B怀着满腔热情和教育理想走上讲台,开始了我们的教育之旅,虽然我们有激情有理想,但缺少课堂教学的经验。当我们处在困境手足无措时,老教师们以他们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教艺,给我们更加厚实的滋养。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恰好就有这么一批教师可以充当舵手这一角色,为我们青年教师传经送宝,指点迷津。

拜师傅,虚心、诚心是我们的态度,勤学、勤问是我们的方法,成熟、成才是我们的目的。拜了师傅,我们就会向师傅们要东西,要什么?要方法、要经验,还要鼓励,让我们有信心去钻研、去进取;尤其要批评,让我们保持清醒,让我们不敢偷懒,让我们对错误更敏感,让我们进步更快。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想,我们青年教师还要做好四个角色:

第一,把自己看作学生。多听课,多请教,多阅读。向师傅们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工作态度,学习人格魅力。

第二,把自己看作老师。在专业知识上进取,在行为规范上进步,在人格魅力上进修。

第三,把自己看作主人。大名是我家,我们是学校的主人,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学校发展,我们的进步就是大名的成就,大名的成功就是我们的骄傲。

第四,把自己看作自己。我们是与众不同的,留些棱角,露些锋芒,让我们成为一名有自己个性的老师。

学海无边,教海无涯,导师们,你们是我们的目标,站在前面指引着我们向前进,我们不但想和你们成为好师徒,还想和你们做生活上的朋友,这样的相处能让我们以更优异的成绩交出一份令你们满意的答卷,因为,我们的成长就是你们的骄傲!我代表所有的徒弟们,对老教师们说声:“师傅,请多多指教!”谢谢!

青年教师代表:陈莹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发言。更要感谢学校领导为我们教师创造条件,搭建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的平台,能让我借助师徒结对活动的契机,与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曾经是一名新教师,当我走出学校门,走上讲台,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老师,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总会充满了惶恐、不安。在我的教学成长路上,我遇到了那么多的好老师,好同事,为此,我一直心怀感激,努力地工作。我深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成长成熟需要有人帮助,就像小树的成长需要浇水、施肥、剪枝一样,师傅的指点、扶持会引导新教师少走弯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给大家一下一些几点建议:

一、生涯规划,多一些计划,少一些随意。

根据自己的长处或短处,从自身和学校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近期或长期的成长目标,规划自己专业成长目标。制定目标要专一,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读书学习,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教师要做一个永远的读书者,畅游书海,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通过读书,教师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从而带动了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三、教育教学,多一些主动,少一些矜持。

要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上课、教育学生、处理突发事件、布置与批改作业、与家长交流等方面的经验,向有经验的老师学,老教师的经验是很宝贵的财富,虚心向他们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尽早尽快地成熟成长。

四、 学习借鉴,多一些反思,少一些盲从。

在学习借鉴时,也要不断思考,不要一味盲从,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老师成长得会比较快一些。向别人学习,一定要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博采众长,在不断的学习中,你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风格。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大名路小学人才济济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希望徒弟不只向师傅取经,更应该向周围的贤者虚心请教。我相信,我们新的师徒对子,明天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学科导师代表:于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感受――爱可以传递,心情可以互相感染。学生能否在学校中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肩头上的责任如此重大,当班主任也自然成了“苦差事”.班主任是学生的晴雨表,如果被千头万绪的工作压得苦不堪言、愁眉苦脸,没有愉悦的心情,被这种情绪感染,我们的学生怎能愉快起来呢?做班主任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吗?怎样才能变“痛苦的应付”为“快乐的工作”呢?经过十年的历练和老师们的指导,再加上自己的摸索,只要做到下面的几点,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一名轻松快乐的班主任,使学生被你的快乐所感染,在班级中愉快的生活。

第一,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常听人们感叹:人长大了,快乐也走远了。每天面对几十个学生,听话的,调皮的,习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完成作业的,和老师顶嘴的,应有尽有。如果你每天都带着一股怨气和“恨铁不成钢”的急燥心理,你就无法从工作中寻找快乐。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和成年人在一起,领略的是对方的冷漠和虚伪,和孩子们在一起,感染的是他们的快乐和纯真,从他们的身上我常常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这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我现在觉得工作就应该是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愉悦,只有在快乐中工作,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不会成为一种仅仅为了养家糊口的手段。惟有热爱工作本身,我们才会被这种快乐所滋养。当我漫步校园的时候,会有几个胆大“调皮”的学生从背后蒙上我的双眼让我猜猜他是谁,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爱,一股暖流洋溢在心中。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比如当你训斥完学生,他转身却亲切的叫你一声老师时;比如举行联欢会时,学生用最自然的动作递给你爱吃的小零食的时侯;比如你走在马路上猛然间听到有人高喊“老师好”时;比如在你生日学生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并唱起生日快乐歌时;比如你不舒服,学生们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时等等。在我们当班主任工作生涯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感动也太多了,这难道不是当班主任的快乐之处吗?

第二,变“说教”为“行动”,无声胜有声

以前作为班主任,每次学校布置任务,我都会提前安排的头头是道,然后自己在办公室里忙自己的事。结果每次都有很多同学偷懒,严重影响活动的速度和质量。经过几番思索,我改变自己以前的做法,每次活动我“事必躬亲”,特别是卫生区,每到打扫卫生时间,我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并且自己亲自带领大家打扫卫生区,而且自己还亲自负责一块儿(分饭区)。很快,所有的学生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尤其是平时耍懒的学生,也干得汗流浃背,打扫任务每次都提前完成。使我预料不到的是这些小事情为我的班主任工作铺平了道路,一方面拉近了师生距离,在学生中建立了威信;另一方面,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实干的效果远远好于批评。在现在的工作中,我尽量减少向学生说“不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追求“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的境界。

第三,宽容的对待学生,多做自我批评,以情感人

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逐渐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宽容的对待和理解学生,多做自我批评,做到以情感人才是快乐工作的一剂良药。如有一天早晨,进了教室发现地下有几片小纸片而且讲台上还有昨天未清扫的粉笔末。顿时怒火中烧,想批评昨天值日的同学,刚要大发雷霆。转眼一想要用自己的爱心打动他们,于是,我二话没说拿起抹布就擦,拿起扫把就扫。看到我这个举动,学生把怨恨的目光集中到值日生身上,此后的时间,学生们值日工作都做的非常好,每到教室巡视,学生都会低头看周围有没有纸屑并主动捡起,班里卫生情况非常乐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我们在对待学生时要多一份宽容,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学会了宽容,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我的心态平和了,也少了许多无名火,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教育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你微笑着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也会微笑着对你。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学会微笑。一个自身感觉到快乐的教师,那么她的学生也一定是快乐的。通过找快乐,我们会学会赏识学生;激励着学生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我们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探索 篇3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19-01

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于15世纪初期最早提出导师制,导师制最初主要是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业问题上得到专职导师的指导,后来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相继采用。[1]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3]

目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较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是适应能力强,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三是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有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教育特点了解不足,尚不能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认识自身的教学工作。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过于重视申报科研项目的等级、发表学术论文的级别、申请专利的个数、科研经费的数目等有形的指标,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教学评估、学科建设、招生等硬性指标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上岗前系统的教学实践而匆忙上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甚至是职业发展目标,致使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淡薄、事业心下降。[4]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就决定了毕业生的指导教师必须既熟悉本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工程实践背景。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加上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时亦无力进行必要的工程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能力提升,这些都使青年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更无法为社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经费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中,可用于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满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升的需求,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毕业生竞争力不足。

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以上不足如不能及时弥补,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二、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实施的思考

1.“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青年教师安排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校外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大量实践经验能够帮助青年导师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高等教育规律,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校内导师可以在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准确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去随堂听课,随堂听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身临其境的领悟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能学习到老教师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授课技巧;在课后,可以及时解答青年教师在听课时产生的疑问,让青年教师及时增长教学经验;最后,校内导师可以去随堂听青年教师的授课,课后及时纠正青年教师在授课时的不足。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必能及时、高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3.“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青年教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和对校外导师所在企业的参观实习,逐步形成了对所学理论知识应用情况的主观认识,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丰富了实践教学的案例。同时,青年教师通过校外导师与企业取得了联系,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与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

“双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了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之间的联系,学校利用自身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学生资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同时增强师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企业利用自身厂房、资金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场地和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弥补自身理论、人才较弱的不足。校企合作的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同时解决了青年教师自身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难题。

5.“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唯有建立、健全必要的监督评价体系,“双导师制”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监督评价体系旨在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应贯穿于“双导师制”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监督评价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帮助教师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督导评价应由政府、高校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由教学方面的专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工程师为主要成员的工作组,这些专家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他们行使监督、评价的职能毫无疑义。同时,在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上应具体化,以保证整个监督评价过程各评价环节以及监督评价结果的公正。最后,评价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反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及时弥补不足。

在政府合理的引导下,在高校、企业和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导师制”必然能有效地实施发展起来。青年教师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迅速成长,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11-112.

[3]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8(12):19.

[4]付八军,冯晓玲.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践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6):26-29.

双导师制在护理实习中的效果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07-2009年在我院的所有护理实习生中抽取104人。其中2007年24人, 2008年36人, 2009年44人;本科生32人, 专科生72人;男32人, 女72人;年龄20~24岁。所有入选人员在校基础课程学分均达到规定要求。将其分为试验组46人和对照组58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前期成绩、实习时间、带教老师水平接近。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

实习生分成若干组分配到不同科室轮流对调实习, 带教老师一对一督促并指导护理实习生完成当月的实习任务并进行考核。

1.2.2 试验组采用双导师制带教模式。

实习生除本科室带教老师外, 同时安排一名高级职称的护师对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和个性化指导。导师与学生见面, 谈心沟通, 商讨实习目标。科教科向实施双导师制的护理实习生分发导师手册, 以记录沟通时间、内容及处理结果。1.2.3考评实习结束后进行测评。学生理论成绩:≥90分为优, <90分为合格。操作成绩:≥97分为优, <97分为合格。实习结束前由科教科组织对护理实习生的论文质量进行评分:≥80分为优, <80分为合格。带教满意度:实习结束前由护理实习生进行满意度答卷, 其中≥95分为满意, <95分为一般。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实习生理论及操作成绩 (表1)

由表1可见, 试验组的理论及操作优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7、3.94, P<0.05) 。

2.2 两组论文书写质量及对临床带教满意度比较 (表2)

由表2可见, 试验组的论文书写质量优级率及带教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6、1 1.6 9, P<0.0 5、<0.0 1) 。

3 讨论

3.1 提高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

3.1.1 强化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双导师双段式 篇5

郑文轩1,杨瑛1,田贝贝2

(1.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2.塔里木大学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兵团重点实验室―国家省部共建培育基地,新疆阿拉尔843300)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课题项目: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TDGJ132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XJGRI(WT)001)

作者简介:郑文轩(1980-),男,硕士,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杨瑛(1979-),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物理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起,教育部增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过多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与实践,“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被很多高校所采纳,也逐步显示出其培养成效,但各高校在实际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应该如何科学的遴选,如何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他与校内导师责权分工,()校外导师如何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双导师制”在狭义上可理解为校内外导师共同合作,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从广义上双导师不局限于两位导师,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的导师在培养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提出是由其培养目标和独特的培养模式所决定的。

按照三部委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2]。在培养目标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实干人才。在学术论文方面,全日制研究生要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催生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3]。现有体制下的,大多数的导师都直接来自于一线教学和科研岗位,有着丰富的理论修养和娴熟的培养技巧,但是结合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前沿,立足于生产实际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施创新实践能力教育,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双导师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相应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仅仅处于聘任层面,对于聘任后的责权、激励、考核等方面都没有完善的措施。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重视不足。校外导师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外实践中,培养单位的各项培养措施、规章制度的推行和落实,以及研究生的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依靠校外导师监督和落实。校外导师社会工作经验丰富,接触社会层面复杂,其本人的工作方式方法、治学态度和对研究生的要求等都与高校内的导师有所不同[4]。但目前各高校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和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对校外导师的发展和需求缺少调研,队伍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重视不够,管理流于形式等。

2.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针对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对校内外导师的遴选条件设置特点不突出,没有很好地与其培养目标和培养需求相结合。在校内导师遴选上,多数高校的要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需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副研究员等相当职称人员),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和项目经费上有明确要求和量化指标,但对其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和产业背景都没有要求,这显然不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校外导师的遴选上,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和实践培养要求不够明确,没有量化指标,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不同性质实践单位的特点等。

3.合作单位在“双导师制”建设上缺乏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目前,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校企之间的合作方式仅仅局限于学校从科研合作单位聘任校外导师,而在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要求、管理、考核、报酬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落实。合作单位之间缺乏从管理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来共同约束双方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校外导师管理缺失,参与研究生培养积极性不高。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外导师聘任方面主要是人才培养或项目建设需要而选聘部分校外兼职导师,而对校外导师队伍建设缺乏重视,对其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很多高校在校内导师队伍建设上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而对校外导师管理没有建相应的管理考评机制。高校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应更多地关注校外导师切身利益和发展问题,通过各种激励政策的制定,调动积极性,使其能够参与到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生的开题、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全过程培养环节中,以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对策及建议

1.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企事业单位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要形成合作共赢。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合作单位资源推动实践教学和研究生应用实践环节的培养。企事业单位合作单位要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更高效地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同时通过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引进符合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更加精心的指导,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合作科技项目中,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邀请合作单位全面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更加注重产业、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导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应引入多维度的选聘机制,要特别注重其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的能力,如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察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应当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校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的从业资格,而不应过多地关注于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要不断创新“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调动校外导师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校外导师的薪酬补贴和奖励办法等。同时,在合作单位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要对校外导师进行定期考核,滚动聘任。

3.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指导能力。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无论是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是社会各界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都尚不到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规律、政策等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误区。高校应对新聘任的导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培训明确其工作职责,使其熟知相关政策和规定。高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既要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共性问题的知识普及,更要注重提升其指导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项符合时代特征和形势的创新,它既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开拓教育视野,也能为研究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1号。2009-03-19.

[2]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1号。教研[2013]1号。2013-03-29.

[3]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5):176-177.

双导师双段式 篇6

【关键词】“双导师制” 河南省 教育改革 路径分析

一、河南省构建“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指由于两位导师共同指导所带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一名导师主要负责校内的课堂教学工作,另一名导师则负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等课堂以外的能力。而河南省的“双导师制”试行于2012年9月,主要指导师跟随指导学生到实习单位监督其实习,并指导实习生所在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教学改革及业务提高的机制。”双导师制”的构建对于河南省的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大影响,其现实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创建了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我省之所以实行“双导师制”,其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校的育人功能。通过高校导师和学生走进中小学模式,不仅使得学生的实践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捷径。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有助于提高本校教师的实践水平;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未来的教师而言,为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教书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也是提高其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教育民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师生平等乃是大势所趋。“双导师制”要求导师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学生共同参与实习活动,亲力亲为地进行指导。这样一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打破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被动从属地位,给学生跟多的学习主动权,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会更加协调。

(三)使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其实际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相处的方式、管理班级的能力等都不可偏废。因而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它包括了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班级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生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所以“双导师制”就为师范生的实践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它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育与中小学课堂脱节的尴尬,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统一。

总之,“双导师制”为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都带来深刻的变革,注定为河南省教育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二、实践“双导师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双导师制”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实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向完善的,就目前“双导师制”的施行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双导师的配备方式不够科学

调查显示,河南省目前的高校在校外导师的配备上一般采取学校统一安排或由研究生本人联系这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但大部分的学校选择的都是统一安排实践环节、统一聘请指导教师,之后再以师生互选的方式来进行配备。互选的结果就是学生多集中在某几个导师名下,最后只能采取随机分配的情况,师生之间实际上并不十分熟悉,磨合的时间会会有一点长指导的针对性也不强。

(二)双导师的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

“双导师制”指的是一位导师负责校内理论教学,一位导师负责校外实践,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具体该指导些什么、怎么指导、指导得怎么样,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量化指标,有的即使制定了也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指标,并不能适应不同实践单位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校内外导师的界限划分地过于清晰,两者几乎无交流,是将学生的理论和时间割裂开来的不妥做法。更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导师“放风筝”的现象,这对于学生和时间单位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三)没有形成有力的监督体系

虽然“双导师制”在省内目前已经实行了近三年了,但是高校和中小学的合作积极性并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部分中小学在为高校提供实践场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本学校的短期效益,没有将实践任务落到实处,使一些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而一些高校导师对于实现学校的教研工作的兴趣也不高,有的只是挂名,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去。而且目前也还没有针对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习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使得“双导师制”的落实程度差强人意。

三、实现并完善“双导师制”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对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导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是“双导师制”良好有效运行的保障,因而要构建相对完善的“双师制”,我們首先就要重视对导师的甄选, 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导师精英队伍,并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只有达到了导师标准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导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应对导师的责任心、指导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只有能指导而且会指导的导师,才能够胜任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对学生的指导。另外,双导师的角色定位也是需要明确的,哪些部分由校内导师负责、哪些部分由校外导师负责,都要做好详细的规定。两位导师还应针对学生在时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制定合适的方案昂学生能够逐渐适应所实习学校的教学制度,早日走上讲台。

(二)加强构建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同体

发达国家对教育师范类硕士的培养普遍注重实践,因而在教学实习和实习指导上发展得比较成熟,而这成熟时建立在高校与中小的良好合作关系之上的。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小学指导教师对于未来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超过他们在校内的指导老师,因而两位导师之间必须要达成默契,共同栽培学生,这不仅是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虑,也是为中小学和高校之间长远利益考虑。这就需啊哟高校和中小学两个单位之间达成良好的合作协议,实现彼此之间在人才、知识、经验、教研成果等方面的共享,从长远出发、以大局为重,构建起一个合作共同体。换句话说,要实现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创新改革、实现真正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就需要各高等院校和各中小学携起手来进行师范学生的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探索在优秀示范中小学中建立自己的研究生工作站,并派驻校内管理教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来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教师个人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平衡;中小学校也要善于利用高校的导师和学生资源解决本校的教学难题,切实推动产学研的发展。此外,政府也应发挥政策主导优势,通过给予实践基地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来鼓励高校和中小学校的合作共同体的建设。

(三)加强对“双导师制”工作的评估与监督

切实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是保证“双导师制”施行质量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对导师的绩效考核,还是对未来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赏罚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发挥“双导师制”的理想作用。比如,我们可以联合省内的教育专家,各学校领导、一线教师等组建一个“双导师”教师能力标准体系委员会成员,对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效果等方面的提供多样的评价视角。另外,高校应针对校外导师的薪酬、职称聘任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在横向项目合作上有倾斜、提供适当的交通补贴等;同时在校企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要对企业导师进行考核,要杜绝兼职导师终身制,免检免审核的状况,每两年或三年重新认定上岗资质,实现企业导师库的流动性和实效性。

总之,“双导师制”的完善是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只有三方同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崭新的、优质的、长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南省教育质量的提升铺就一条平坦大道。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就是力量,“双导师制”的构建和完善能够为河南省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因而我们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积极促成高校与中小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合作,让“双导师制”实现其充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报.河南今秋试行师范教育“双导师制”[N].2012-09-15

[2]叶萍恺,梁国建.教师教育“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探析[J].教育与职业地.2013

[3]李太卫,邱法宗.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2):16-19.

[4]李太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双导师合作模式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2.

双导师双段式 篇7

1 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跨境电商人才需具备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运营的“双重技能”, 企业招聘到的人才很难直接胜任工作, 而企业培养的成本很高, 因此, 迫切需要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3]。目前大部分高等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 并未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在现有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是先介绍电子商务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流程, 然后通过模拟软件做实训, 老师缺乏跨境电商运营的实战经验, 因此指导学生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实训室一些虚拟软件上, 长期如此, 一定会影响电子商务教学质量水平, 培养的人才也大打折扣, 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 跨境电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从外贸企业及51job、国际人才热线等招聘网站调查显示, 跨境电商相关的招聘岗位95520个, 从岗位要求来看, 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具备电商操作能力和外贸知识, 熟悉国外客户网络购物的习惯、需求和当地文化习俗, 掌握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相关规则和营销技能;熟悉国际货代、国际物流、报关、退税操作流程和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跨境电商的两种主要业务模式:“直购进口”与“保税进口” 模式[4]。而对于运营过国内电商的熟手来说, 转战跨境电商首先面临“语言关”, 以及国际贸易的一些知识。综合来看, 从事跨境电商需要具备以下技能。

(1) 外贸跟单技能。跨境电商业务员在跨境平台操作过程中, 会涉及产品英文详情描述、营销软文写作、函电处理、在线交易沟通、商品询盘、售后服务和纠纷处理等问题, 这些需要具备相应的外语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跨境电商运营技能。目前, 我国中小外向型企业80~90%的业务是通过国内一些大家熟知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的, 跨境平台的操作技能主要涉及跨境网络销售平台操作规则、店铺转化率提升、SEO搜索引擎优化、站内外活动策划及管理、销售数据及后台数据分析等技能。

(3) 跨境网络营销技能。跨境网络营销基于网络广告、网络推广和网络搜索的全球化、多元化、立体化。前期要做好国际市场调研, 然后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 熟练运用跨境平台销售和推广工具、店铺页面板块布局和策划、线上活动和创意专题的策划。

(4) 国际物流管理技能。要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熟悉国际物流网络节点, 还要了解小包进出境的国际物流程序, 对比各种物流方式的报价、制单要求, 了解各个国家的海关通关规则, 结合不同行业掌握选品技巧, 进行有效的仓储管理、SKU和货品组合等知识。

在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中, 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3 “双导师”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中的导师制最初起源于英国, 并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方式。导师制之所以能够普及是因为它有着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所谓“双导师制”, 即一个学生有两个导师,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 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各司其职, 学校导师负责其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企业导师负责为学生的实践课程、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场所和详尽的指导[5]。广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的数据显示, 广东省作为全国第一外贸大省,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交易总额的七成, 目前在国外几个大的电商平台, 如亚马逊、ebay上, 广东省中山市有不少企业已经冲刺到分类销售中的前列, 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6个, 无论是北部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布局, 抑或是南部的跨境电商系统建设, 都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行“双导师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构建了双导师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3.1 校内导师课堂植入企业实战项目, 创新教学内容

校内导师在学生入校后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以及就业方向, 全面讲解专业知识体系, 在理论教学中, 植入企业项目或学生创业项目, 结合真实的案例讲解理论知识, 增强课堂内容的实用性,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任务驱动教学, 以企业真实案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 对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引入跨境电商实训教学, 培养综合国际贸易操作能力。学校导师理论知识扎实, 系统全面, 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巧, 但是, 项目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这就需要企业导师的弥补, 这也就体现了双导师制的优点。

3.2 企业导师引领项目实施, 贯穿学生实训和实习

企业导师一般是企业里面的行家里手, 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操技能, 在实训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企业, 了解公司文化、各部门工作流程、熟悉跨境电商项目运营流程及技巧, 从简单的任务入手, 逐渐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利用学校的区域优势, 引进周边一些跨境电商优秀企业, 根据企业环境和工作岗位要求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室[6]。发挥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优势, 建立“教学工作室”在校内形成“干中学”的实战环境, 优化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企业导师还协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节约了上岗前培训成本。

3.3 双导师全程跟踪项目实施, 并给予及时评价与指导

在实际项目运营中, 双导师全程跟踪, 企业导师在学生中具有权威, 利用自己的经验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 更容易令学生信服, 对团队建设有丰富的经验。学生通过分工合作, 把老师布置的任务都按时按量地完成。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不断地完善自己, 相互交流好的学习经验, 共同进步。老师的每一次中肯的评价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在老师的建议中不断改进。虽然每一次做得不是最好, 但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做到很好。

4 结语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技能培养为本位, 吸引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和技术高手走进学校, 进行双导师人才培养, 创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实训、实习、实战、创业的学习环境, 以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不但可以解决中山乃至广东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 为企业快速培养并精选合适的人才, 免去了招聘的麻烦, 节省岗前培训成本;同时, 也有助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 学生在校内积累了丰富的跨境电商实践经验, 达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鄂立彬, 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3) .

[2]闫岩.跨境电商人才供需失衡[N].国际商报, 2015-06-05.

[3]何梓源.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状况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

[4]张亮.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分析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消费市场, 2014 (20) .

[5]郑雪英.信息时代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商论, 2014 (11) .

双导师双段式 篇8

一、“双导师制”培养体制的意义

当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与我们培养“应用性、职业型”的高素质创业者人才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差,这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双导师”培养体制可以有效的解决毕业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因此,对“双导师”培养体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双导师制”培养体制恰恰解决和弥补了以上培养学生中的缺陷。针对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现状,按照“宽口径、重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探索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能力。

因此,探索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体制,不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强强联合,而且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双导师制”培养体制的内涵

“双导师制”是指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校内专业导师即为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指导教师,企业导师是校外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双导师制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共同培养学生。

(1)培养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单位的业务活动,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扩大就业途径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校外导师考察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企业,提前形成就业意向,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3)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校内导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教学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校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专业教师的密切跟踪指导,使专业教师不断发现新问题,积累教学案例,并有助于帮助教师从实践中改革教学内容。

三、“双导师制”具体实施

(一)双导师的分工

在学生的培养的全过程中,主要责任原则上应由校内导师承担。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选修、工程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工作等。

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指导,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以及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技术发明与创新活动等。

(二)校内导师的聘用与管理办法

校内导师由院(系)指定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产生。

校内导师一般应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中期确定,原则上一名校内导师指导每届10-15名学生。

(三)校外导师的聘用与管理办法

1. 聘用

校外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所修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中级以上职称。由各系对其在工作岗位、工作业绩、工作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合格后,填写《应用型本科生校外导师情况简表》,报学生所在系备案。

2. 考核管理

(1)校外导师由各系管理。

(2)学院每年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一次业务考核,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并存入导师业务档案。

(3)校外导师合格标准:

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能够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指导,学生评价满意度达到优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有成果、指导毕业生学位论文水平较高,60%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4)对不能完全履行导师职责、业务考核为不合格的导师,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由学位分委会主任予以解聘。

四、“双导师制”的创新之处

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其创新点:

1.通过聘任协议,明确了导师的培养责任。校内导师的职责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落实任务责任到人。校外导师滚动制的聘任既增加了师资的来源,又建立了激励机制。每年一次的校内外导师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2.通过接受校外指导,强化了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的选题及答辩,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传统的论文选题大多来自课堂教学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理论性偏多。“双导师制”后有一部分选题可以直接来自校外导师单位的实际工作,使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论文的答辩过程有校外导师参加,使答辩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真实。

4.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提高了就业的机率。“双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在毕业前进行考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就业的机率相应得到提高,用人单位由此缩短了试用期限,节约了培养成本。

五、结束语

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企“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这种人才培养体制适应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了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但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企业导师的稳定性、相关激励措施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杜静, 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6 (6) :78-80.

双导师双段式 篇9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界定

在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课程教学中所运用的“双导师”制内涵之前, 首先要区分两对概念。

(一) “导师制”和“双导师”制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 与学分制、班建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在我国, “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领域, 最早实施“导师制”的是浙江大学 (2002年) , 随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开始实施“导师制”,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双导师”, 顾名思义即两个导师。“双导师”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是高等教育创新培养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 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研究生教育偏重理论教学的劣势, 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有利于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社会紧密结合。

(二) 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和课程教学“双导师”制

当前, 学术界所集中研究的“双导师”制主要应用于培养应用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实践中, 主导师由校内教师担任, 第二导师则由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 双导师各有其职责, 且各司其职, 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培育, 这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兼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径。

本文所阐述的课程教学中的“双导师”制的基本含义可以表述为: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联合办学的资源互补优势, 在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行校内教师“主讲制”和校外教师“辅教制”, 从而形成课程教学中的“双导师”制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其实质为校内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合作性工作体制, 目的在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二、“双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单一教师制”相比, 实施“双导师”制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在课程教学中推行“双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现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因此, 科学和正确地实施“双导师”制既有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努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 围绕专业特点, 推动学科长足发展

2010年5月6日, 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要求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创新和提高教育体制机制,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课程建设需求来看,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是绝大多数专业的建设目标。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实施“双导师”制, 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综合资源, 在紧密围绕专业特点的基础上, 逐步将课程教学内容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充实和完善学科建设所需的实践应用部分, 从而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推动相关专业和学科的长足发展。

(二) 满足社会需求,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 既是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笔者认为,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终究要回归和依靠社会, 实现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由于校外导师一般由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 因此,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从实践的角度用全新的视野审视和学习专业课程, 能够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更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相得益彰的良好平台。其重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校内导师积极作用, 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 从而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 提升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缩短未来学生适应岗位的期限。

(三) 拓宽研究视野, 完善学生培养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宽口径的“双导师”制制模式,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的不足, 完善学生的教育培养机制, 推动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育, 使得高校学生的培育机制更加完善。通过“双导师”制制, 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综合优势,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向拥有不同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的导师学习, 既可以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又拓宽了知识面, 保证了学生的培育质量, 同时也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相关企业和机构的联系, 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广阔的社会渠道, 可谓一举多得。

三、“双导师”制探索与创新

(一) 实境耦合, 丰富拓宽教学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 是以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要导向的,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缺点就是实践环节缺失, 导致学生的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严重错节,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具体实务方面感到茫然无措。针对这种情况, 在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双导师”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在一些具有典型实践性特点的国际贸易类课程中, 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部分教学环节实施“双导师”模式, 一方面, 可以在课程开设期间, 开设一些专题讲座,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讲授、演示具体的贸易操作过程, 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掌握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实践技巧;另一方面, 结合课程特点,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可以在国际贸易企业、报关企业、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 引入校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导师”进行现场教学, 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已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加深对贸易实务的理解,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校企联动, 构建立体化体系

在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中实行校企结合的“双导师”制制模式, 就是将学校培养、企业培养和社会培养有机结合, 通过开设相关的“企业主修课”将教学进程融入贸易过程, 将课堂教学由学校延伸到企业。通过“双导师”制制模式, 着力构造一个校内理论培养和企业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一些符合专业特色、面向岗位的项目, 如“基本技能训练”、“单证技能训练”、“贸易操作实训”、“企业体验实习”、“企业顶岗实训”等项目。同时, 以此为平台, 建立校企课程合作的长效机制, 邀请企业专家一起参与实训类课程的建设, 提高学生国际贸易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 双向介入, 顺应行业发展需求

为使学生掌握贸易发展最新的动态, 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双导师”制制模式, 实践导师可以就行业发展动态、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需求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适应工作需求的能力, 解决传统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短板效应”。同时, 要突出国际贸易的专业特色, 在课程教学时还要重视职业资格证书指导, 与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相结合建立考证课程模块, 在该模块的教学中校外实践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早考取相关单证, 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晓颖.应将研究生“双导师制”实施下去[EB/OL].http://edu.qq.com/a/20110415/000084.htm.

[2]姚世军, 沈建京.军校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 2009, (10) .

[3]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 2008, (4) .

[4]樊丽明, 石绍宾, 李齐云.公共经济学 (财政学) 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5) .

双导师双段式 篇10

作为重要的人文课程之一, 人际沟通对于培养护生人文精神、礼仪修养以及提高其护患沟通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际沟通课程过于强调大众化的人际关系, 对护患沟通只是蜻蜓点水, 未深入实质, 与临床结合不紧密, 护生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方法, 课程效果大打折扣。本学期, 我校在护理专业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结合专业特点, 选用“案例版”规划教材

在教材选用方面,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选用廖雪梅、徐桂莲主编, 2016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护理人际沟通 (临床案例版) 》教材, 该教材为护理专业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该教材除了介绍人际沟通概述、沟通技巧、沟通语言等基本理论之外, 还涵盖了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常见肿瘤、传染性疾病等多个系统共25种临床具体疾病, 将临床护理工作中各个疾病护患沟通典型案例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 同时配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护考) 人际沟通方面的练习题, 为提高护生护考通过率奠定基础。该教材突破了传统护理人际沟通内容过于抽象的局限, 专业特色鲜明, 针对性强, 通俗易懂, 适合中职护生使用。

2 根据教学内容, 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

由于《护理人际沟通 (临床案例版) 》教材加入了大量临床案例, 专业性较强, 为此, 我们组建了一支校院合作的护理人际沟通双导师教学团队, 校内导师由校内人际沟通学科组全体教师担任, 采用理论加实训的班级集中授课方式, 主要负责人际沟通基本理论以及临床病例仿真实训教学指导;临床导师则由临床各个科室教学及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组成, 每一位临床导师最多同时指导5名护生, 采用科室轮转制教学方式, 临床导师主要负责护生临床见习、实习期间护患沟通教学指导。

同时,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调整了人际沟通课时和授课计划, 调整前总学时为36学时, 理论22学时, 仿真实训14学时。调整后总学时为56学时, 理论28学时, 仿真实训28学时, 理论与实训1∶1设置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保证校内导师讲完每一个临床案例之后, 由临床导师带入临床围绕该病例进行见习指导。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体现了即学即用理念, 有效提升护生将理论知识转换为临床实践的能力。

3 贴近临床岗位, 运用活、趣、实教学方法

护理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除了结合专业选用特色教材, 根据内容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外, 校内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也是重点与难点。我们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坚持课堂教学“搞活、有趣、充实”三原则, 围绕临床病例, 建立既有导演导戏、又有演员演戏、外加观众评戏的“学中做、做中学”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以“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为例, 教师将乳腺癌患者护理的相关知识提前发送到班级微信群, 要求护生8人一组结合资料与教材进行课前预习, 发挥想象力, 以患者入院—住院—检查—确诊—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为线索设置故事情节, 模拟乳腺癌患者从入院到治疗期间心理活动特点以及临床护患沟通这一环节, 自导自演不超过5分钟的小短片, 并于次日课堂展示, 留出一个小组充当专业评戏员。教师负责全程点评与纠正。该教学方法最大程度调动了护生学习积极性, 将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成师生共同实践体验, 拉近了人际沟通课程与专业的距离。同时, 也极大地考验了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4 围绕护考大纲, 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传统课程考核多采用试卷形式, 对于临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 不太适合。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注重临床实用性, 突出理解与实践, 而不在于检验人际沟通的理论阐述。为了真实检测护生与患者沟通能力, 提高护生护考通过率, 我们围绕护考大纲,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60%, 理论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占10%。实践考试采取校内随堂考核+医院实践考核形式, 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理论考试采取试卷形式, 在参考历年护考试卷客观题的基础上, 辅以问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平时成绩将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提问等作为考核依据。

5 反思

双导师双段式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 双导师制 实施路径

1. 体育教育专业双导师制下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1.1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把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术以及训练方法传授给学生,把教学目标能否清晰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要靠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从5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1.1.1实行随堂问答的方法

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回答某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包括重点、难点、教法以及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1.2课下同学之间相互回顾讲解的方法

对老师在上课中讲解某一动作的要领向同学进行复述,让同学对自己复述的

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指正,以利于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大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有些技术动作虽然会做,但未必会讲解,所以相互进行讲解训练十分必要。

1.1.3用口试的方法考理论

由教师指定考试内容,让学生进行口试回答,也可部分口试。例如技术动作的要领,完成动作的步骤等口试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从第二期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教学,锻炼其组织教学能力,其具体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个方面:

2.1实行随堂问答的方法

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回答某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包括重点难点、教法以及注意事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課下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技术动作的方法

对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某一动作的要领向同学进行复述,让同学对自己所说内容进行分析指正,以利于正确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这样有利于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打好基础,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应为大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有些技术动作虽然会做,但未必会去讲解,所以相互讲解训练十分必要,前提是为学生营造这种学习气氛。

2.3让学生带准备活动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对准备部分编写教案,准备活动相关部分的任务是为了服务基本部分的内容,所以准备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与本课堂教学任务有关,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并要求学生在准备活动进行口令的训练,口令须短促有力,避免拖泥带水。以及让学生学会调动队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调动队伍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队伍调动的好坏直接影响上课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指挥能力。

2.4让学生带普系学生训练

大部分普系学生是爱好体育运动的,有的是为了健身需要,有的是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练习某项体育运动。他们往往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恰恰可以利用这也因素对普系学生进行训练计划的制定,技术动作的指导。例如信阳师范学院每届田径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雷速杯”、“谭山杯”篮球比赛大部分裁判员、各院系教练员都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还有利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在于为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3. 体育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教学实践改革的措施

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职业规划能力与综合素养标准研究,涉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手段,可以利用其他教学环节进行时空因素改变,妥善处理好教学体系与优化途径的关联,使得已经完善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具体。实践教学可说是体育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条件,固定人才模式都借助其彰显其价值,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技能实践能力的基础。这类教学任务就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拓展,确保各类先进技术资源与改革方案的供应力度,使广大学生主动投入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并且完成事先制定的检验标准。

3.1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进行体育专业实践改革方案制定,包括实习经费与阶段规范项目等,其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见习--模拟教学--实习“台阶递进式”实习新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稳定的、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做保证。进一步调整和建设一批新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得到有效地实施。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根据专业需要引进一批基本功较为扎实的专业教师。同时还可以挑选个别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去接收培训。打造一批专业理论知识深厚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3.3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工作不能空谈,要落实到实处,必须牢牢把握六个环节、一个制度。 六个环节即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技能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一个制度即“教师职业资格证”、“运动员技能等级证书”、“运动员裁判证书”,每一位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据专业要求,可以获得多证(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运动员技能等级证书、运动员裁判证书等)。

【参考文献】

[1]安建华.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 2003(1):66.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3):119- 140.

双导师双段式 篇12

关键词:双导师制,软件开发,培养

引言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在产业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软件产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当前软件产业已经广泛的渗透到国民经济的行列和领域, 也已经成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形式产业。发展软件产业, 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中国软件产业蓬勃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初步展示出软件大国的潜力。

目前我国的软件人才需求增长很快、缺口依然很大、结构不尽合理, 呈现“橄榄型”结构, 未来的目标是培养“金字塔”型人才队伍。美国、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软件人才结构的“金字塔”型才是最理想的, 而我国由于高端和低端软件人才均很缺乏, 中间大、两头小, 既不利于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 也不利于推广普及。

当前高校培养的问题

人才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计算机人才缺口的情况下, 计算机人才培养工作更加不能忽视。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 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不能造成社会上人才空缺量大, 而学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软件人才的培养很急迫, 很重要。

作为软件人才的摇篮, 当前的高校在培养软件开发人才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普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内容陈旧和创新能力弱, 大学生课内学习与工作实践出现脱节的情况。高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基础的训练, 以及学习知识的理论宽度和深度, 往往忽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到软件行业中来。

双导师制的提出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 试点采用双导师制来培养在校大学生。所谓双导师制, 就是有高校教学或科研、实验人员担任大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教育, 同时安排企业指导导师指导本科生实践。即为学生在大二大配备校内导师, 实施导师制, 在大四时参加工业实习, 在公司配备校外导师, 实施“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的实施

双导师制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课内学习与工作时间脱节的问题。当学生在大二大三时, 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学习优秀, 学有余力的同学分配老师作为在大学期间的导师。导师主要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老师手中的具体项目, 申报并完成校级、省级创新性项目, 带领学生参加各类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竞赛,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实践研究完成论文的发表、软件著作权的申请。通过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加强其理论实践的研究, 但这还远远不够, 导师所能做的跟多的往往是理论研究, 项目实践往往不够, 这就造成了脱节的问题。这时双导师制的优点就会体现出来, 在学生大四实习期间, 学院与实习公司达成协议, 学生去用人单位实习, 单位为每个在公司实习的同学配备一名公司的老员工作为其企业的导师, 也就是校外导师。企业导师帮助学生迅速熟悉公司部门流程、熟悉系统软件架, 并对部门的业务快速上手, 指导学生提高实物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产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 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企业导师还协助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利用自己的宝贵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实习单位里积累经验, 跟着企业导师学习行业专业知识, 能迅速丰富自己, 开拓更加广阔的视野, 为未来的工作、创业奠定了基础。双导师制搭建了大学与社会的桥梁, 让在校大学生能及早接触社会、适应社会。

双导师制的实例

我在大二就参加了学院的导师制, 与同学一起跟着学院的老师, 我们会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和周六的时间和导师在一起学习。由导师指导我们参与手中项目的开发。与课堂上学习的不同, 老师一开始给我们的大多都是英文文档, 这样很考验我们的英语能力, 也让我们提醒自己英语能力在计算机世界的重要性。在导师的带领下, 我们首先学习对软件项目的管理, 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导师构建框架, 我们边学习, 边写代码, 我们一起研究, 讨论关于项目的问题。导师主要为我们讲解项目中的框架结构, 当我们只有熟悉了框架, 才能更好的编写代码。而在企业中, 企业导师与学校的导师有所不同。企业导师注重实际, 当我刚到公司时, 部门为我们这些实习员工分配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 我的企业导师并没有向我们讲解过多的理论知识, 而是向我们简单介绍了需要开发的系统结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系统的三层结构, 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在大学的理论学习中, 我并不是了解, 直到进入了企业, 在熟悉了具体系统具体代码之后才深刻这一层次机构。企业导师让我们熟悉企业各个业务的流程, 在开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阅读需求说明书、系统使用文档、数据结构白皮书等相关文档, 并介绍了计算机行业与具体行业想结合的基本行情, 熟悉了代码, 并完成导师完成的例子。期间有任何问题可以向导师和身边的同事询问。经过一个多月的熟悉, 我们熟悉了业务, 了解行业的相关背景, 了解系统结构以及相关代码, 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这些并不够, 我们不能像其他同事那样上手业务, 必须继续阅读相关文档, 如需求说明书等, 还要继续做一些例子, 通过熟悉例子的开发来模拟真实开发的场景, 当然真实的开发比我们的例子还要复杂。企业导师也不时的询问你的进度, 督促你的学习, 并让你讲解学习的心得体会, 定期汇报周总结与月总结。工作强度, 工作压了都很大。进入了实习企业让我们不适应, 而且还是在公司照顾我们的情况下, 如果我们毕业了去参加工作, 竞争更加激烈, 现实更加残酷, 我们还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 适应公司里的那一份压力。但是还好有企业导师帮助我们一路走来, 有了他们的帮助, 不管毕业后进入什么样的公司, 我们都可以从容的面对, 应为我们不是职场上的新人, 我们比其他学生能跟好的适应, 从面试开始, 一直到适用到工作, 我们会比别人更加从容, 更加自信。

结束语

学生通过双导师制的培养, 在学校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在校外可以提前接触社会, 将学校中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双导师制可以很好地将苏州大学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互动, 企业可以帮助培养高校的学生, 高校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服务于地方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明光.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7)

上一篇:数学教研组下一篇:几何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