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段式育苗

2024-10-23

二段式育苗(精选4篇)

二段式育苗 篇1

摘要:通过水稻二段式育苗栽培与常规育苗栽培对比研究发现, 水稻二段式育苗栽培的产量达到了8 157.0 kg/hm2, 效益达到了14958.60元/hm2, 较常规育苗栽培水稻增产853.5 kg/hm2, 增效1 627.65元/hm2。

关键词:水稻,二段式育苗,秧苗素质,分蘖动态,产量,效益

水稻作为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 是该省实现千亿斤粮食工程的主要作物之一, 其产量直接影响着黑龙江省粮食总产水平, 从而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黑龙江省地处北纬43°~53°, 是高纬度寒温带气候区, 为一季稻作区, 水稻生育期较短, 全省南北稻作区生育期为121~148 d, 南北有效积温为2 120~2 883℃。多年来黑龙江省一直采用中早熟水稻品种育苗移栽的种植方式, 虽然该种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单产, 但相对而言, 黑龙江地区水稻产量还不是很高。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省水稻单产, 笔者对水稻二段式育苗栽培技术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从而分析探索出一条水稻高产的新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明水县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 属第三积温带, 年平均积温为2 300~2 500℃, 无霜期125 d。试验于2007—2010年在明水县树人乡稻田村试验地进行, 供试土壤为黑钙土, pH值6.9, 含有机质3.0%、碱解氮166.5 mg/kg、速效磷19.1 mg/kg、速效钾189.8 mg/kg。供试水稻品种为牡丹江19和绥粳4, 其中牡丹江19分蘖力较强、高抗病虫、在明水地区晚熟;绥粳4高产、优质、抗逆性较强。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2个处理, 即二段式育苗栽培 (A) 、常规育苗栽培 (B) 。二段式育苗处理选择牡丹江19水稻品种, 于3月中旬在温室内秧盘播种, 于4月中旬移植大棚内;常规育苗处理选择绥粳4水稻品种, 于二段式育处理秧苗移植到大棚的同时在大棚内进行秧盘播种育苗。各处理均于5月中旬进行移栽, 插秧规格为30 cm×17 cm。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于移栽前3 d调查各处理秧苗素质。从6月3日分蘖始期开始一直至7月15日分蘖终止期, 每隔7 d定点调查1次水稻分蘖动态, 并且在收获前调查1次单株成穗数。收获后考种计产, 考查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 并折算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由表1可知, 二段式育苗处理秧苗素质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育苗处理。其中, 二段式育苗处理秧苗带蘖率为86.3%, 较常规栽培处理的秧苗 (71.8%) 高14.5个百分点;二段式育苗处理秧苗地上干重为5.46 g/百株, 较常规育苗栽培秧苗多0.84 g/百株;二段式育苗处理秧苗发根力为2.7条, 较常规栽培处理秧苗多0.3条;二段式育苗处理秧苗充实度为0.302 g/cm, 较常规栽培处理秧苗高0.024 g/cm。

分析可知, 两段式育苗栽培的水稻秧苗有效地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 能够使水稻秧苗充分的生长发育, 抢回了足够多的积温和光照, 使水稻秧苗的素质增强, 为水稻在生长季里充分成熟创造了良好的积温条件和光照条件[3]。

2.2 分蘖动态

由表2可知, 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提前进入分蘖期, 且分蘖期较常规育苗栽培水稻有所延长。因此, 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单株有效穗数及有效分蘖率均较常规育苗栽培处理要好。其中, 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为7.5穗, 较常规栽培处理的水稻多1.3穗, 有效分蘖率达到90.4%, 较常规育苗栽培的水稻高11.9个百分点。

分析可知, 二段式育苗处理的水稻由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延长了有效分蘖时间, 使水稻在分蘖期内能充分有效地完成分蘖进程, 实现增加有效分蘖率和有效穗数, 从而增加了水稻的单产, 增加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5]。

2.3 产量与效益

由表3可知, 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各产量构成因子均优于常规栽培处理水稻, 其中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为515穗/m2, 较常规栽培处理高57穗/m2;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结实率、千粒重也大幅度高于常规栽培处理;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产量达8 157 kg/hm2, 较常规栽培处理增产853.5 kg/hm2;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效益达14 958.60元/hm2, 较常规栽培水稻高1 627.65元/hm2。

分析认为, 二段育苗栽培处理的水稻用的是明水地区晚熟品种进行栽培, 在该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能有充分的温度和光照, 保证水稻生长发育充分,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自然生长条件, 达到正常成熟, 从而达到高产高效。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二段育苗栽培秧苗素质、有效分蘖率、产量及效益均优于常规栽培水稻。黑龙江省夏季日照长, 光辐射量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 黑龙江省4—9月有效辐射量达到了155 k J/cm2, 所有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产物的制造和积累。因此, 寒地水稻生产, 应采用晚熟品种配合二段式育苗栽培技术, 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促进水稻高产的各项自然条件, 达到水稻生产高产高效的目的。目前, 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很多,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用何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均是保证水稻在当地的生长季节充分成熟, 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水稻二段式育苗栽培技术[6]就是这种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杨双友, 黄立功, 李业军, 等.水稻两段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230-231.

[2]朝长安, 赵安义.水稻育秧的中后期管理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 1995 (4) :37.

[3]温绍坤, 吴曙明.旱育抛栽二段秧技术的深化配套和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 1990 (2) :1-5.

[4]陈嫩华, 方荣维.高海拔区杂交水稻旱育湿寄二段育秧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 1996 (4) :163-164.

[5]陈永兴.杂交水稻旱育二段稀植增产效果及其技术环节[J].福建农业科技, 1998 (1) :29-31.

[6]才卓伟.水稻晚熟品种二段育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垦殖与稻作, 2002 (3) :18-19.

甘薯分段式育苗技术及优势 篇2

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不同, 它没有休眠现象, 具有很强的发芽特性, 块根发芽时, 不定芽从不定芽原基萌发出来, 不定芽原基起源于块根中柱鞘或韧皮部的薄壁细胞, 在薯块膨大过程中就已分化形成, 数量很多, 为潜伏状态, 在一般育苗条件下, 芽原基大部分不能分化形成芽, 出芽数占芽原基总数的20%~30%[1]。此育苗法首先是利用电热线对甘薯进行集中“爆花”催芽处理, 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 把薯块表面大量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激活, 在芽眼萌动之前, 薯皮表面凸起疙瘩, 裂开口后, 便出现白花绒状, 即称为“爆花”, 随即萌发出芽, 待芽长5 mm时, 然后再将“爆花”处理的薯种在酿热物温床排种。酿热物温床为后期恒温长芽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来源, 是一种节能、高效的育苗方法。此法有效地解决了苗床种薯腐烂问题, 还能早育苗, 育壮苗, 适时早栽, 此法提高了甘薯育苗效率, 节约了种薯, 有力地促进了山西北部甘薯育苗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为高寒山区甘薯育苗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育苗技术

1.1 甘薯育苗前准备

1.1.1 制定育苗计划。晋北地区一般开始栽插时间在5月初, 按照薯量600~750 kg/hm2来育苗。

1.1.2 选地建棚、修置凹槽畦。

选择背风向阳, 土质疏松肥沃, 无病虫, 地势稍高, 排水良好, 有水源、电源, 管理方便的地块建棚, 棚宽6 m, 高2.5 m, 棚架用水泥、钢筋制成, 扁半圆形, 纵横交叉固定, 棚膜选用0.065 mm长寿无滴膜, 棚膜宽9 m, 用压膜线固定, 在种薯处理前盖好棚膜, 旋耕整平, 做成宽1 m、深30 cm的凹槽畦, 畦与畦之间做成25 cm宽的土埂, 畦长根据地块而定, 一般为30~50 m。

1.1.3 酿热物温床制备。在排薯7 d前, 在温室大棚凹槽畦铺设酿热物。先在底部铺垫4~5 cm的麦糠或杂草, 以隔绝散热, 然后用鲜骡马粪、鸡粪或羊粪 (未发热的) 填入, 这种酿热物发酵快, 温度高。也可用3份鲜骡马粪配1份浸透水的杂草、秸秆、树叶等拌和均匀, 填入坑内。每填1层, 泼1 次稀人粪尿。酿热物踏实厚度为12 cm, 垫上3 cm厚营养土, 再铺上2 cm厚细沙。酿热物填入初期, 要保持疏松, 不踏不压, 白天盖上薄膜, 使温度保持在10℃以上, 以利于细菌活动, 促进酿热物升温。当酿热物苗床温度升到2 5℃时, 选晴天的中午揭开薄膜, 把床面踩实、整平, 盖上2 cm左右厚的细土, 最后用塑料薄膜遮盖育苗床备用, 以备排薯[2]。

1.1.4 催芽床制备。

种薯集中处理前7 d, 在大棚内, 预留出一块长2.5 m、宽2 m的平整地块作为集中催芽床使用, 选用1 000 W电热线 (长100 m) 按照间距为5 cm进行“Z”字形铺设, 然后在其上铺设5 cm厚草垫, 以全部覆盖住电热线为准, 外接温控仪、电源备用。

1.2 种薯筛选和处理

1.2.1 精选种薯。

选择具有原品种皮色、肉色、形状等特征明显的纯种, 要求皮色鲜艳光滑, 薯块大小适中, 无病无伤, 未受冻害、涝害和机械损伤, 生命力强健的薯块。凡薯块发软、薯皮凹陷、有病斑、不鲜艳、带有病态的不能作种薯。要求薯块大小均匀, 单块重150~250 g为宜[3]。

1.2.2 种薯药剂处理。

催芽床通电后, 使苗床温度稳定在30℃左右, 将筛选的种薯分装到规格为50 cm×80 cm的塑料网袋中, 用51~54℃温水浸种10 min, 或用70%甲基托布津 (或50%多菌灵) 500倍液浸种5~10 min, 然后整齐地码放在催芽床上, 码放高度为100~150 cm, 用温水淋湿薯层, 再用双层棉被覆盖封严, 使整个催芽阶段湿度保持在83%~85%之间, 温度控制在36~37℃, 最外面用塑料布封严。待3~4 d薯块“爆花”后, 将温度降低至30~33℃, 9~10 d后, 待90%薯块芽长5 mm, 床温控制在23~25℃, 13~14 d后, 准备排薯。

1.3 排薯

采用平排法排薯, 保持薯面“上平下不平”, 密度20~30 kg/m2, 种薯排好后, 浇水适量 (约为种薯重量的1.5倍) , 种薯上覆湿润细砂土2~3 cm厚, 再覆地膜, 注意地膜下撒些作物秸秆, 留些空隙以防缺氧烂种。

1.4 苗床管理

排薯后12 d左右, 幼苗出土, 苗床温度控制在28~33℃。当幼苗出土达到60%~70%时, 揭去地膜, 浇1次透水, 苗床温度控制在25~28℃, 晴天气温较高时, 白天揭开大棚两端以防高温烧苗, 防止高温 (40℃以上) 烧苗。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 cm左右, 有展开叶6~7片时采用低温 (18~20℃) 进行炼苗 (白天通风晾晒) 3~5 d[4,5]。

1.5 采苗

薯苗长到25~30 cm时, 应及时剪苗, 采苗高剪苗, 不及时剪苗, 会导致薯苗倒伏, 降低了苗的质量, 同时也延长了繁殖周期, 采苗次日追施尿素20~25 g/m2, 施肥后用清水淋洗叶面和浇水。

2 优势分析

分段式育苗技术是利用薯块发芽特点, 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及充足氧气供给条件下, 把薯块表面大量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活化, 既挖掘出薯块出苗潜力, 也保证了薯块的出苗整齐性, 有效地解决了苗床烂薯问题, 还能早育苗, 育壮苗, 为适时早栽、甘薯连年高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苗床出苗多, 薯苗整齐, 苗质好, 节能高效

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温度不容易控制, 温度过高容易烧苗, 过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往往会造成头茬苗不齐, 不匀, 数量少, 影响栽期。酿热物育苗法, 是用大量纤维素的酿热物发出的热量和太阳热能来提高床温。优点是做床简单、成本低, 用过的酿热物还可用作肥料, 省工、出苗早、粗壮、苗成活率高;缺点是升温慢, 可控性差, 头茬出苗较少。火坑育苗法由于温度不易控制, 温度过低达不到催芽效果, 温度过高, 由于苗床各部位受热不均而造成局部温度过高, 薯块容易发生热伤腐烂。

而分段式育苗技术, 通过电热线高温控仪控制催芽阶段的温度, 把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激活成幼芽, 不仅提高了种薯出苗量, 而且温度可控, 不容易出现烧苗现象, 薯块在集中“爆花”催芽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氧气, 而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均采用直接排种法, 覆土浇水后, 氧气供给有限, 限制了种薯的呼吸强度, 抑制了芽的诱导和分化, 影响了出芽的数量。因此, “爆花”催芽法更有利于芽的生长, 不但出苗多, 苗齐, 均匀, 长势强, 而且头茬芽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 此育苗法头茬苗出苗数量比直接排种法数量增加30%~60%以上, 比酿热物育苗法头茬苗数量增加30%~45%, 比火坑育苗法增加30%左右, 比电热线直排法育苗技术增加15%, 比以上3种育苗法节约种薯25%以上。

2.2 防病效果好

分段式育苗中集中“爆花”催芽阶段, 温度控制在36~37℃ (4~5 d) , 不但种薯萌动“爆花”快, 而且对甘薯“两病” (黑斑病和软腐病) 的防治也有良好效果。由于甘薯“两病”均不耐高温, 高温既能促进薯块伤口愈合, 还可产生甘薯酮抑制黑斑病的繁殖和蔓延, 防病效果高达90%以上, 软腐病孢子对高温抵抗力很弱, 36~38℃高温经10 min即全部杀死[6,7,8]。即使有在“爆花”催芽过程中腐烂的种薯, 在排薯筛选的时候也能剔除出去, 因此分段式育苗技术基本无病害, 栽后不倒苗, 苗全, 苗旺, 生育良好。而酿热物育苗法、火坑育苗法、电热线育苗法均是直接排薯上床, 对于一些种薯带有黑斑病、软腐病及茎线虫病的病菌以及种薯受冻害、涝害、热害或有伤口的种薯, 若在排薯时没有剔除出去, 均能引起烂床。

2.3 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分段式育苗技术采用的是温控仪来控制催芽床的温度, 省工省时, 而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经常需要晚上采取保温措施, 劳动强度大, 费心劳神。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袁阿弟.甘薯酿热物温床育苗技术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 2005 (1) :13.

[3]武小平, 郭耀东, 温日宇, 等.种薯大小对脱毒甘薯出苗数量和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1) :12273-12274.

[4]王裕欣, 肖利贞.甘薯产业化经营[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5]张正学.甘薯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2) :229-230.

[6]樊平.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 2001 (7) :25.

[7]董素艳.甘薯高温育苗技术[J].河北农业, 2008 (4) :5-7.

二段式育苗 篇3

本试验借鉴山东烟区常规大棚塑料托盘育苗假植经验, 采用二段式, 即以504孔漂浮穴盘为母床, 在大十字期假植到160穴盘中, 达到培育壮苗的技术要求, 通过在继续提高烟苗整齐度的基础上, 通过采用较少基质培育壮苗, 以期达到缓解环保压力、减工降本、提高烟苗总体素质的要求。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烤烟品种为NC55;供试漂盘规格如下:504穴漂盘:长×宽×高为49cm×32cm×3.5cm;160穴漂盘, 长×宽×高为53cm×33.7cm×6cm。

1.2 供试地点

高密市柴沟镇西屯育苗工场;大田期在高密市柴沟镇刘戈庄烟叶农场。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2个处理;分两段进行:一段在苗期。以504孔漂盘直播后大十字期通过少基质假植到160孔漂盘作处理一 (T1) , 常规160漂盘直播为处理二 (T2对照) , 研究两种育苗方式对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效果;并进行成本比较;一段在大田。160孔少基质假植烟苗移栽;常规直播烟苗移栽, 测量烟株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及烟叶产量产值。

1.4 测定内容

苗期对二个处理的烟苗生育期、植物学性状、育苗材料及用工成本进行了调查;大田期对二个处理的烟苗苗期、烟株生育期、植物学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其中农艺性状、植物学性状按YC/T142-2010标准执行;病虫害调查按GB/T23222-2008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标准执行;烟叶外观质量按照GB2635-92烤烟国家标准执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苗生育期、出苗率及植物学性状表现

由表1可知, T1出苗率比T2高2.6%;成苗期T1比T2提前8天;由表2可知, 与T2相比, T1在5叶1芯、7叶一芯时, 茎高、干鲜重优势明显, 干物质积累较多;长势强;整齐度高。

注:按照92%出苗率计算, 每504孔漂盘至少可假植160孔漂盘3盘, 即每T1棚可假植T2棚3棚。

2.2 两种方式培育烟苗材料及用工成本对比

由表3可知, TI比T2每D型棚节约材料成本191元;通过少基质假植至少假植3个D型棚, 共节省材料成本16501.8元;由表4可知, T1比T2节省用工1个。

2.3 大田农艺性状表现、病害发生情况、大田生育期情况

由表5可知, T1、T2的有效叶数、腰叶和顶叶面积、长势及株高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由表6可知, T1、T2、病毒病和角斑野火病均有发生, 与T2相比, T1病毒病、角斑野火病发病率、病指低, 表现出一定的病害抗性;综合来看, T1对当地主要病害的抗性好于T2;由表7可知, T1比T2采收完毕时间提前12天;生育期缩短12天。

3 结论与讨论

与目前大面积推广使用的160穴漂盘培育烟苗相比, 504穴漂盘假植的烟苗表现出出苗时间短、出苗率高、成苗时间短、用工少等优势。使用504穴漂盘假植烟苗在节省基质、减少材料及用工方面突出, 特别是提高烟苗整齐度方面优势明显。

与160穴漂盘培育的烟苗相比, 504穴漂盘假植的烟苗在苗期农艺性状、大田农艺性状、有效叶数、抗病性、烟叶产量产值上表现较好, 160穴漂盘培育的烟苗, 由于大田生育期略长, 上部叶比例略高。

综合来看, 使用504穴漂盘少基质假植的烟苗, 顺应了当地假植育苗习惯;在苗期有提高大棚利用率和出苗率、节省育苗基质、减少用工、提前成苗、提高整齐度等优势;移栽大田后具有增加烟株有效叶数、缩短大田生育期、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等优势, 在当前生产中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刚, 王玉帅, 许清孝, 等.三种烤烟育苗方式的成苗素质及育苗成本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 2008, (4) :35-37.

[2]张恒, 李煦征, 周冀衡, 等.几种烤烟砂培漂浮育苗方法的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8, (6) :32-34.

二段式育苗 篇4

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鄂茶1号青梗穗;水培盘、泡沫板、枝剪;HCL、Na OH、p H值测量仪、纯净水、其它试剂。

1.2 试验流程

1.2.1 采穗→剪穗→剪口消毒→泡沫板插穗→激素处理 (100mg/LNAA浸泡8h) →配置3种水质的营养液→调p H值→营养液水培。

1.2.2 采穗→剪穗 (一叶穗) →剪口消毒→泡沫板插穗→激素处理 (100mg/LNAA浸泡8h) →配置p H值梯度→营养液水培。

1.3 试验设计

1.3.1 适宜水质试验:

设纯净水营养液、自来水营养液、井水营养液, 各处理重复3次, 每个重复扦插茶穗40株。20天后比较茶穗愈合情况、35天后比较茶穗生根情况, 确定适宜水质。

1.3.2 适宜pH值试验:

pH值设5.0、5.5、6.0、6.5、7.0、7.5、8.0共7个处理, 各处理重复3次, 每个重复扦插茶穗45株。水培25天后调查茶穗愈合率,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宜水质试验

3种水质水培茶穗愈合试验结果见表1、图1。试验表明, 茶穗采取3种水质配成营养液水培, 20天后, 愈合率纯净水明显好于自来水、井水, 高达98.3%, 自来水居中, 为66.7%, 井水最差, 低于30%。由此可见, 最适宜的水质为纯净水, 自来水效果较差, 而井水完全不适宜进行水培。

3种水质水培生根试验结果见表2、图1。试验表明, 茶穗采取3种水质配成营养液水培, 30天后, 生根率纯净水明显好于自来水、井水, 达到84.2%, 自来水和井水生根率均较差, 低于30%。

2.2 适宜pH值试验

表3数据表明:营养液偏碱性或酸性较强时均不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 当pH值≥7.5或pH值≤5.5时, 茶穗愈伤组织愈合率较低。茶穗水培适宜中性偏微酸性环境, 适宜的pH值范围为6.0~7.0, 青梗茶穗愈合率高于90%以上。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pH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进行了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4。

本试验的误差变异系数CV (%) =7.977表4数据表明, 不同pH值对短穗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 存在极显著差异。进行多重比较, 结果见表5。

LSD0.05=5.2807 LSD0.01=7.4124

表5数据表明:不同pH值对茶穗愈合差异十分显著, 多重比较结果, pH=6.0、6.5、7.0之间差异不显著, 与pH=5.0、5.5、8.0之间差异显著。pH=6.0、6.5最好。

3 结论

采取纯净水配成营养液进行水培, 茶穗生根率20天达到98.3%, 生根率30天达到84.2%, 效果理想, 因此纯净水为茶穗水培适宜的水质。而纯净水、井水均不适宜进行水培。

不同pH值对茶树短穗愈合率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短穗水培比较适宜中性偏微酸性环境, 适宜的pH值范围为6.0~7.0, 愈合率达90%以上, 最适宜pH值范围为6.0~6.5, 愈合率达95%以上。

摘要:《茶树无性系良种“二段法”快繁育苗技术研究》为湖北省恩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自2005年以来的攻关课题, 旨在解决山区茶农茶苗移栽成活率低的瓶颈问题, 加快武陵山区无性系良种化建设进程。该技术成功实现了工厂化育苗、半年育苗出圃、带土坨移栽等重要技术指标, 可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95%以上, 茶苗移栽无缓苗期, 因营养液水质及pH值对短穗水培愈合及生根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本文就营养液选择适宜pH值的试验作简要介绍, 以供广大育苗单位及爱好者参考, 较常规育苗技术提前1年获高产, 项目成果推广性很强。

上一篇:英国高校毕业生论文下一篇:临床路径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