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培养

2024-10-03

三段式培养(共12篇)

三段式培养 篇1

摘要:针对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的要求,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的实践创新型人才。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实践创新能力, 该文提出了“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促进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一体化, 实现“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的螺旋式上升。以达到有效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三环一体, 三段式”,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经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生产部门。如何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现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推行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具有实践创新型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实践性和创新性。然而, 如何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 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创新特色, 是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所面临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往往以应届毕业生为主, 学生通常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 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 而且调剂生或跨专业报考学生占很大比例。以我院金属材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 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焊接、腐蚀与防护、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 部分学生不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专业知识, 也没有受过材料学科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这严重影响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创新型人才的个人发展。因此, 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培养专业实践创新能力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1 “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提出

随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调整, 如何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是目前很多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发展的创新教育机制。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 必须要强调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 文章旨在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创建材料学科“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环”指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三段式”则是“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 “三段式”培养是一种从理论先到实践, 再从实践回归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螺旋式上升, 实践修正理论, 论文基于实践, 以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完美结合。

2 “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针对我院材料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提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学生在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 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训练, 第三阶段返回学校结合企业实践内容进行论文研究工作。三个阶段相辅相成, 重点突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实践创新性”。

2.1 第一阶段, 理论教学阶段 (基础阶段)

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讲述中, 重点突出工程实践知识的讲解,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课程讲述中设置典型工程实践案例的分析讲解, 在学院层面上为学生提供初级实验系统, 如校内实验平台教学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最后结合理论知识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理念, 建立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 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 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 激发创新意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 实现工程实践训练的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 既是对理论教学的促进, 也成为阶梯式工程实践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基础阶段。

2.2 第二阶段, 实践训练阶段 (核心阶段)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最重要的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在于学生的现场实践。专业学位教育具有突出的实践创新性, 其培养模式超出了学校范围, 学校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和参与者, 而是需要企业、甚至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共同参与。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训练阶段提供了可能性。一方面,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实践性的选题内容, 如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工艺流程训练等各种工程实践类型, 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环境。另一方面, 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即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校内外导师团队, 能够满足实践出新型人才培养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训练阶段提供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2.3 第三阶段, 论文就业阶段 (提升阶段)

首先, 专业学位研究生选题要突出实践创新性。选题落实双导师制度, 确保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且研究生选择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 课题既紧密联系实践、 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其次, 强化开题报告管理。研究生在开题前, 需深入企业做实际调查, 然后带着问题去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明确研究重点, 开题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试验, 最终与导师协商讨论, 制定学位论文研究方案。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开题的应用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论文研究内容、实验进度安排等进行论证, 最终确定较为合理可行的开题报告。再次, 强化论文研究的中期检查。注重论文的中期检查和考核, 了解学位论文的研究进展, 对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并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予以解决。最后, 完善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至少由2位业内专家进行评阅, 其中必须有一位是企业专家。根据专业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水平进行严格审查。选拔资深硕士生导师组成答辩委员会, 对学生学位论文进行严格把关, 对其是否达到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水平做出评判。答辩不合格者需申请延期毕业, 对论文工作进行整改, 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答辩, 若第二次答辩依然不合格, 则终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3 结语

文章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提出了“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研究生培养的三个环节“教学、科研和论文”实现一体化, “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三阶段培养模式螺旋式上升。通过建立“三环一体, 三段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东旭, 郑群, 马修真.“五位一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8-11.

[2]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8) :99-103.

[3]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 :102-103.

[4]蹇洁, 席海峰.构建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7) :229-230.

[5]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5) :33-34.

[6]李必文, 胡良斌.构筑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平台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J].科技视界, 2013 (8) :47.

[7]陈奇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310-311.

[8]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2) :58-59.

[9]崔显青, 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9) :143-145.

三段式培养 篇2

摘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我院试行了“按专业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努力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符合生源特点、反映新疆区域特点和具有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生物技术产业培养适应一线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应用型人才

生物技术是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的重点和朝阳产业,世界各国都已看到了生物技术的战略价值,都把发展生物技术当作自己的强国之道。因此,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将需要大批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国家制定了1990年至和期间生物技术的中长期发展纲要,决定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跟踪与创新并举”的方针,紧密围绕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发展生物技术。可见,我国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产业开发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育以应试为主,虽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深入而扎实的积累,但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改革和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着力于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努力构建有利于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符合生源特点、反映新疆区域特点和具有教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生物技术专业等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方面,试行了“按专业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展了培养计划、实践环节、网络教学、阅读学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试行“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目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及其大众化、职业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当前,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综合化趋势,新时期的本科教育是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专业教育;同时基于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阶段性。“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是一考定终身; “按大类招生培养”, 则使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可以重新选择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选择性强,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发展的空间较大,而且培养的人才多样化。

(二)学生自主择学和自主择业的要求

1、填报志愿范围更宽

有的学生以为按照大类招生以后,若干个专业浓缩到一个大类里,报考选择余地小了。实际上,按大类招生不是限制而是增加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现在的一个“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一个“专业”,学生可以填报3-5个“大类”,相当于可以填报十几甚至几十个专业。

2、专业基础加宽,选择专业更理性

一般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离大学比较遥远,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前景,对自己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相对盲目。实行大类招生,学生经过1年或1。5年学习大类下所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使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而且对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未来规划,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专业更科学、更合理。按大类招生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二、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创业精神的教学, 掌握一定的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 生物技术安全立法、评估、分析及检测,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及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专业适应能力很强。

(二)创新型两段式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模式的探索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自开始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 人才模式,即“两段式培养人才模式”,就是培养计划按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

在第1至3学期(第1阶段,前1。5年),实施以“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为特征的通识教育。除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和学科基础课程外,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自己,为自己理性选择专业做好准备。

2、宽口径专业教育

第3学期结束,根据学生第一阶段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由学生在专业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额满为止,成绩优异者优先选择;第4至8学期(第2阶段,后2。5年),进行“重实践、强技能、分专业”为特征的专业教育,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每个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专业模块)。我院不以方向设专业,而以专业设方向。

在实施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后我们发现,由于生物专业的实践性强,专业课要求高,在第4至8学期(第2阶段,后2。5年)安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间过紧,一学期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过多,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吸收。经过多方探讨,我院将生物科学大类的第1阶段通识教育修订为1年(第1至2学期)实施,第2阶段专业教育修订为3年(第3至8学期)进行。该项改革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

三、创造性构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整体优化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1世纪的高新技术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而宽厚的理论基础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要求。结合我国相关高校的教学改革经验,我们认为,应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修课计划进行系统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平台+ 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修制定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我院教学改革部署,教务管理部门与生物科学系在开始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大改革,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抓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化,严格修制定生物技术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和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

新教学计划调整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和课程结构体系,改善课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增加与前沿技术密切相关课程的课时数,减少相对不重要但需了解的课程的课时数,使新教学计划宽松灵活,从而拓宽了学生选课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课程门数从52门减少到48门,总学分从181减少到170;注重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增加实验课比例,实验课学分占课程总学分比例从原来的30%上升至35%。并增设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其中的实验项目也以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主。新教学计划不仅拓宽了学生选课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而且十分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将基础知识与自己的潜能和悟性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进而增强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学习和阅读学习” 的多途径教学模式, 将课外引导作为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全新的沟通机制,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硬件环境, 有效的实现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和课外学习专题的整合, 拓展知识面,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为使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按照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对每一课程附以一定量课时和相应学分。为学生开辟的网络学习和阅读学习等课外学习空间,加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项目”纳入选修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

学院在教学计划修制订中设置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选修项目,组织讨论并制定《关于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暂行规定》,提出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和奖励办法通过组织调研和洽谈,委托资质好的培训机构开展工作。学院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证书,并将该项培训项目赋予1。5学分。自以来实施以来,生物技术专业全部学生均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其它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的种类主要有:食品检验工、PhotoShop平面设计师、3DMAX、制图员、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ISO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教师资格证、驾照等。该培训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校期间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职业岗位培训,增强综合技能,提高就业竟争力。

(四)抓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生物技术专业办学特色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院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构建课堂内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与校外实习实训、毕业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施教、分步实施、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1、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培养出符合生物技术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面宽,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我们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针对如何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作了认真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实施总结理论(教师讲解) ― 实践(学生独立实验) ― 再理论(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得到提高) 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倡实验教师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例如在实验课等待结果的时间段,就某些观点、原理、操作、结果可能性、结果分析及应用等方面提出问题或见解,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验项目也以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主。整合实验内容,将连续性强、难度较大的实验串联成一个大实验,通过实验材料传递的方法,将上一次实验的结果,作为下一次实验的材料,这样实验内容将变成一系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着重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实验课程评价和考核至关重要,我们的评价方案:一是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好坏、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洁、实验室常识、实验态度及纪律卫生、实验素质等;二是考核学生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做到考核标准公正客观。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验课开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学院针对实验课效果对级、级和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2006实施的实验教学模式,产生的教学效果使20。8%的学生不满意,我们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时间比例,减少通识教育时间,强化专业教育;不断修制定2006级、2007级教学计划,增加实验课课时数,设置专业方向性较强的课程;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因此2008级学生对实验课教学效果评价中很满意占13。3%、满意达到53。3%、一般占33。3%、不满意为0%。可见,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改善了原有不足,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革与探索毕业实习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的生物技术人才

本科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必要教学环节,是在大学四年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术的基础上,按规范化的程序和方向进行的一种较高水平的研究性学习。经过毕业论文实习的综合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好奇心受到激发,容易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一个人类创新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之路。为了使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原有的毕业实习培养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检验实习效果,我们针对专业实习效果对已开展实习的2006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发现20。8%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安排不符合专业要求,有29。2%的学生认为实习管理不规范,这说明我院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培养体系中仍存在着问题,随即我们开始专业实习培养体系的探索和改革。在问卷中有33。3%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有助于自身能力的培养,37。5%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时间应设置在半年以上,由此我们加大了专业实习的管理与检查力度,将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在大三下学期5月至大四上学期11月,为期6个月。并结合级已毕业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以下改革:首先,增加选题范围,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选题。毕业实习选题主要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其它省级课题或来自于企业横向课题以及自选开发课题,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严格师资选择,明确教师职责。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必须是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由指导教师上报学院有关学生论文课题题目及简要内容,实行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为主,学院调节为辅的选择机制。我院还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聘请了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研究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改善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此外,采用讨论方式提高专业实习效果。合作研讨性教学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启发性强、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优点。受此启发,我们要求每隔一段时间都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交流研讨会,让学生用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方式交流实验进展,集体讨论所出现的实验困难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做没有观点的应声虫,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发表创新性见解。

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学院作为成立的新学院之一,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狠下功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两段式培养人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和我院办学实际,要顺利实施“按专业大类招生,两段式培养”模式,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该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深化教育理念,最终形成真正适合学院发展和建设的完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当代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培养更多能够跃进在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我院生物技术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自力,刘选明,周朴华,等。 生物技术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高等农业教育, (7): 46―47

[2]张新玲。 规范办学突出特色努力构建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体系[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7): 107―112

[3]张新玲,王卫平,周峰,等。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6): 60―62

[4]阎晓菲,对山白肯,刘文,等。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5):68―70

[5]沈娟。 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实习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J]。科教文汇,2008(下旬刊):123

三段式培养 篇3

摘 要:“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是对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在时间与空间领域进行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目前广东地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紧张、教学计划不合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以“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在教学时-空间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改革、学分制积累、柔性化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善,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32-03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政策基础。

一、“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以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原来一年两个学期的常规,在一年内设置多个学期,并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2课时为一个教学单元的组织方式进行灵活处理,将教学周期进行分段,分人、分时、分场授课,同时将原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调整和组合。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具有的柔性特征,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资源,深入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有利于把教师从过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更好地投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从深层次上优化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与转化;有利于集中精力、人力、物力有针对性分阶段、层次化、递进式地进行能力训练,突出重点,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教育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的限制

(一)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紧张,尤其体现在师资、教室、实训中心等教学资源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一般处于缺编、紧缺状态,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科研开发及社会服务等多元的任务和挑战。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已上台阶,但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使实训设施在实际教学组织中仍显紧缺,存在实训教学难以安排,多班并行授课、班级间相互干扰等问题。此外,依循小班教学传统建设的以小型教室为主的设计,也间接加强了教师对平台课程重复授课的工作强度,使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更难灵活化运转。

(二)教学计划不合理,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平台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先天的差异,高职教育强调能力为重、学以致用,专业课教学与技能训练密不可分,对教学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职学校教育,是将每学期安排的所有课程按照每门课程每次上2课时,每天上几门课程方式实施的。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学术性、陈述性知识教学,而对于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是不适合的,复杂的实践操作课、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每一个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内容都要分几次进行,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难以开展。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灵活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从更深层次上提出了对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工厂”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

(三)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弱,与高职教育发展需求不适应

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教师均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对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工艺流程不了解,而部分来自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生产虽然较为熟悉,但进入高职院校后,因教学任务繁重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深入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也相对滞后。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贯穿学年始终,很难在不影响教学任务进度的情况下抽出时间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培训或与企业共同开展横向课题。因此,迫切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对教学的时间与空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发掘师资潜能,提高教师进行“立地式”科研开发、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的能力。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已得到来自多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从理论与实际运用环节中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与优化,然而广东高职教育中分段式教学的实践仍然相对滞后,传统的单元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学合作的持续深化发展的总体背景下,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组织,提高学校在提供地区发展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位和价值,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基于“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改革的培养过程优化路径

从现有的教学改革研究来看,针对分段式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分段式教学改革主要立足于具体的专业或课程建设,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系统化设计层面,分段式教学仍然缺乏总体的设计与系统的思考。因此,在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下,针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将对我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发展的良性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实施灵活的教学时段安排

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教学时间、空间的重新序化,将授课和改革的权限向教师倾斜,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以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分段教学改革的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经验为例,在不压缩实际教学周数并继续实施每学年两学期制的基础上,实施灵活的“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时间调整。每个培养周期共三个学年,每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9周(含1周机动调整小假周),分成两个学段,每个学段9周,学段之间通过机动调整小假周过渡,每学段的教学周数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教学课程编排赋予教师充分自主权,依据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学做演练需求、授课时间与空间紧凑性特征,进行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适应性调配,避免了分段教学“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在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间形成了授课模式和编排模式的差异,调节了教学的节律和空间格局,有效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建设深入课堂。

(二)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的重要落点在于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通过深入行业企业的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多学期、分段式”的合作育人方案。通过搭建教学、育人、就业“三位一体”的开放管理平台,保障企业真正、稳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方双向开放,资源共享。通过校企融合,学校从合作企业获得真实的实践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到用人单位零距离上岗,学生与社会充分接触。

(三)推进课程设计和改革

产学结合、校企互动是分段教学的突出特色,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抓手。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项目中,以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对已确定的项目,安排专人在教学中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对项目进行完善。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院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

另一方面,“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方式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三段式的课程设置,将课程设置调整为:基础课程、专业及实践课程、拓展性课程三课结合的体系结构。这有助于推动学院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改革与重组,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进一步对接。此外,通过教学时间的灵活化重组,为具体的专业课程提供了集中、紧凑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进任务引领、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校内、校外资源、时间、空间的融合互通,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四) 逐步推行学分制改革

分段教学有效调整了教学的节律和课程学习的紧凑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奠定基础,也为探索、推进学分制的累积和改革创造了重要环境。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韩国“学分银行”、英国“学习账户”教学组织模式均建立在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经过认证而成为累积学习的成果。完全学分制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已经得到有效实施和创新性实践,但在高职院校中仍较少被采用。应用学分制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潜在目标在于:破除传统的学习、学习时段和学习机构的藩篱,学习者可以跨专业、跨领域组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完全学分制的探索,建立学习经历的衡量和累积体系,使得学位的获取时间更加有弹性,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的属性;为衔接多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模式提供渠道,构建职业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沟通的平台。作为高职院校改革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在完全学分制的试行改革上进一步放开思路,形成学分制改革的示范和案例。

(五)建设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时间的柔性,分段重组教学时段,为教师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提供更大空间。英国布莱思耐特曾提出学期设计的3个标准:一是学期的长短要有助于防止师生双方的疲劳;二是学期的长短要有利于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三是学期的设计要有助于减少电力供热和交通等方面的开支。

第二,改革的柔性。分段教学的实施适应具体的课程类型进行开展,避免一刀切地在所有课程中实施分段;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首先推进课程改革,改革基础较强的教师作为案例示范“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方法,教师可以首先选择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然后再将改革的整体方法应用于全部课程中。

第三,管理的柔性,鼓励教师在成熟的领域中先行先试,形成示范效应,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基础较好的系部首先获得突破,而后将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广至全校各专业中,该种管理方法摒弃了传统高职院校管理中无差异性的方法,突破了制度的刚性带来的禁锢,有利于形成创新活泼的环境,带动形成更多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黄东,段莹.高职院校多学期制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2).

[4]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5]赵永红.以分段式教学为切入点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实践与探索,2009(4).

[6]胡慧芳.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的研究进展[J].职教论坛,2008(6).

[7]潘绍来.澳大利亚TAFE教学组织形式分析与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9).

三段式培养 篇4

所谓“三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的时间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和具体的目的、要求。如教“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成这样三段: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 为听课做好准备, 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 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为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

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

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

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 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 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 为教师的第二阶段精讲做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学生自学本框内容的基础上, 对这一框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外, 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 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 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 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 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 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 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 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通过教师的分析, 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由现象到本质, 点明问题的症结, 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又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 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框主要问题之后, 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 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如资产阶级学者宣扬的:“资本家财产的来源和增加, 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性储蓄, 再加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和聪明的投资。”因为对资本家的财产来源和增加的问题, 不少同学有模糊认识, 让学生自行讨论、争辩。

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 积极组织和引导, 使其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有利于培养学生明辨政治是非问题的能力及批判错误观点的能力。

通过实践, 学生普遍反应较好, 认为这种教学方法, 能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不断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多种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引证事例、讨论争辩比“老师讲, 学生听”的模式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段式培训心得 篇5

柳城小学 潘威飞

尝试教学在武义教育界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对于教改新风,对于众多知名教师对于教改的指点江山,我们在不断地吸收,也在彷徨中懵懂着成长。而作为新教师,我们应该也有必要多学习,多总结。博采众长,精炼成一个代表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而三段式教学作为我校早已形成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其实和尝试教学一样,都旨在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不放松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关注于对学生言语表达,小组合作能力的生成。本次由雷伟凤老师指导我们进行的三段式教学的解读,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雷老师强调,三段式分为尝试自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三部分。就尝试自学而言,这是学生尝试活动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常识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联系时非常必要的,但是难度有必要结学情进行准确的把握。常识问题的提出,尝试自学课文时的要求(读准字音等)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积极性为佳。

而作为能力提升的合作探究环节,问题的创设非常考验老师执教的水平。顺学而到,以学定教,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下,学生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价值得到锻炼和成长,这也极大的提升了学生自己的素养。

课堂检测,作为“再射一箭”的关键环节,实质上正是对学生当堂学到知识的一个巩固。我也在思考,是不是该侧重基础知识的同

时,把课外拓展能力的提升放在这一环节。对于不太有把握的知识点,放到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检测?心理学上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强调,学生的记忆呈现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导学案的设计和研发,是否也该准备一个单元主题思想以及基础知识的提升?只注重当堂效果必定不可取,学生知识能力的生成应当有规律性的总结。

与“三段式”教改结缘 篇6

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世界,在听说读写中触摸民族的脉搏,感受祖国文化的体温,体验内心的感动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将近半年的三段式教学实践,打乱了自己原本平静的工作生活,对于一个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二十年的老教师来说,采用三段式教学是一种挑战,我有过茫然也有过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但是伴着领导的指导培训;教研员的听课调研;语文组全体同仁的出谋划策。在实施教改的过程中,逐渐的我能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同他们一起读,一起体会,一起感动。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交流中,把他们的理解引向深处。课后,我对课堂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改进。

语文教材的选编有它自身的特点,每篇课文长短不一,短的文章我们一节课轻松学完,可以在一堂课上体现自学——探究——检测的三段式。但是长的课文比如说鲁迅先生的《风筝》,至少得需要两节课的时间,所以依据不同篇幅的课文,我把每堂课的三段式延伸为一篇课文的学习感悟,体现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练习检测的三段即可。三段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尽量让语文课有充裕的语文韵味。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是“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一层: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辨别课文的文体、主要表达方式,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习生字新词。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了解作者。

第三层:抓住关键词语,用圈点划勾加批注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为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我提倡三问,即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提倡边读边想,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注;提倡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

这个阶段,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在结合教材训练的重点和课后作业编排的意图,精心设计自主学习题,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汇报,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进行点拨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

在学生的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点拨,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评价,不能让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感觉。

三、当堂检测阶段

“当堂检测”,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测,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自己的做,既加深了记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通过完成当堂检测,反复运用、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当堂检测后设计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老师在当堂检测过程中,要注意巡视辅导差生,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课下及时批改,及时反馈,纠正学生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现象。

总之,这种“自学——探究——检测”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以自学为主线,确定了“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熔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成果,训练阅读能力,评价自己与他人作文,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段式培养 篇7

针对“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分析,发现此类方法更加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我国的酒店管理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而洲际酒店集团也是通过“三段式”人才培养法,收获了一批高素质的员工,从而提高了酒店的综合指数。

一、“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三段式”培养模式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机构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推出的全新培养方法。此类方法非常的符合我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同时就能够掌握知识的理论和实践。充分的利用起学生在校内的时间。

简单的说,“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学年段。第一个学年就是“三段式”中的第一段,即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基本理念。其中包括个人的本身素质,职业道德,在酒店服务中的良好沟通能力和与团队的协作能力以及超强的服务意识等。第二个学年为“三段式”中的第二段,在具备了酒店管理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后,在校内的仿真环境中再深入地学习一年。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初步结合,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第三个学年为第三段,学生脱离学校到各大企业中实习,并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完整、认真地填写好毕业所需的实践报告。

二、进一步分析“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原因

(一)校内专业明确

如今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就业目标主要针对各大酒店以及旅游行业,所以更加的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明朗化。那么如何能够有效的做到这一点呢,就是顺应如今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向,做到工学结合,在校内就能够掌握今后职业的基本技能。明确地区分开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同时也突出了学校和企业联合,工作和学习结合的特点。十分地符合我国所倡导的教育目标。而通过“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自主的把职业所需的素质修养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从而渗透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二)顺应企业对酒店管理人才选择的规格

目前的酒店行业基本对就职人员的要求如下:

1. 具备酒店内的服务意识,专业的服务技能;

2. 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社交能力;

3.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做到不慌张,高素质地接待客人;

4. 掌握和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等。

根据这些要求,“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之上,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经调查,在经过“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会比普通人更快更好地接受新事物,更加得心应手地完成工作。

(三)促进高等职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统计,现在的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普遍都有散漫、学习不集中、不善于把握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稍差等情况。这是源于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普遍的毕业成绩不高,几乎是高考大学录取分数线的最低端。所以会产生一些负面消极的态度,这点十分的不利于学习。

那么“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弊端。通过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脱离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大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原本有些自卑的心理逐渐打消,反而要比那些就读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具有动手能力和活跃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受用于高等职业学生的教育的。

三、如何解析“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如果想让学生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更攀高峰,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学校应该多挖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高的“三高”人才。并且督促这些老师继续进修,最好可以深入到各大酒店企业中去实践,亲身感受酒店的管理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以及建设模式,以最真实的感官来传递给学生。

其次,还可以将校内的教师分为两大团体。即理论基础队和操作实践队。其中理论基础队主要趋向于酒店管理基础理论的教授和灌输,承担起理论性非常强的课内教学。而操作实践队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学校,面向各大酒店企业进行实习。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二)积极的完善专业建设

需要大力的完善校内的专业建设,面向社会的需要才是专业存在的依据。在维持授课现状的同时要多引进现今高端的职业技术,不断的更新设备以及技术手段。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如此才能够保证酒店管理专业的稳定性,高端性,针对性以及发展性。

另外在课程的改革方面也不能够懈怠,可以让一些企业中的专家参与到日常授课中来。正面的指出岗位职业培训的不足,共同的开发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三段式”人才培训模式的核心主旨就是让酒店管理专业变得灵活化、创新化、实用化。

(三)做好教学评估

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要突出学生的课后感悟、教师的指导意见、专家的日常建议以及学校的最终评价等。

其中着重将学生放在评估主体,让其在校内就充分感受到话语权以及抉择权。能够面对教师、学校、高管也敢于抒发己见。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个人魅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四)加强对教材的改进

想要更进一步的完善教材,就要做到从长计议。学校可以成立教材改进小组,有组织有纪律的分配工作。将当下使用的教材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找出利弊,并且提到台面上大家进行讨论。明确大的改进方针,达到知识点不漏,新思维不缺的目的。

另外要加进使教材大纲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才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最高目标,学校可以定期的举办酒店管理专业的国际交流会,在会中能够完成沟通最新的教育思维、教育理念、教材内容、管理模式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互换学习、国际合作办学、国际联合研究等方式。

四、酒店管理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这一阶段是相对枯燥的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以理论课程为主。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微型实践课程。让学生将“学、做、玩”灵活的结合起来。脱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尽可能的轻松消化酒店管理专业的理论性知识。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这里应该采用“学校为主要,实践为辅助”的教育模式。基于上一阶段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可以在校内举办一些交流会以及模拟工作室。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专业的技能。与此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酒店企业中的专家来校亲自指导,更快的帮助学生消化专业技能知识。

(三)完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将虚实结合,分层次的逐步递进。在此基础上,应该在校内做好详细的规划,将知识培训+模拟练习+定岗实习这三段式培训方法完整地体现出来。实现学生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中将基础的技能、专业的技能、职业素质完成阶梯式的学习。真实地顺应酒店企业所需的业务需要,达到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顺利地加入到酒店企业中工作,最大程度上节约酒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让酒店企业和学校乃至学生三方面都收益。

(四)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完成从学生变成酒店管理人才的转变。同时采用的教育模式也变成“企业为主要,学校为辅助”。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中实践。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总结记录,定期送回学校进行评估。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很自然的过度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而且能够提前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为今后的正式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五、举例说明

(一)实例背景

洲际酒店自创办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网络分布最广的酒店管理集团。旗下有多家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并且拥有55年以上的酒店管理经验和超强的精英团队。目前在我国多个一线城市都有提供服务,是全球顶尖的酒店龙头之一。那么我们就以洲际酒店为例,来看一下“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二)洲际酒店的具体实行方案

洲际酒店自从1984年进军到中国市场以来,其发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到2008年为止已经开出了57家酒店,那么为了能够顺应时代,在中国更好的开展业务,洲际酒店成立了英才培养学院,并且由酒店的高管人员深入到学校当中交流“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导出了无数让人骄傲的学子。

应洲际酒店的要求,学院很好的综合各部门来对学生进行锻炼。凡是进入第三阶段开始实习的学生,洲际酒店即先给予分配任务。比如办公室办公、营业大厅接待等等。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熟悉同事,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工作,学院还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把比较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暂时提升到管理岗位,这样可以为洲际酒店优先培养出一批领军人物。

同时,还可以让洲际酒店内的一些精英人员对这些新学生做一对一的扶持工作。这样能够把握住每位学生的个人特点,并且能替老员工巩固他们的业务知识。

在此类方法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洲际酒店就依据这些学生的表现,适当的实施了一些奖惩制度。比如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聘请或者奖金奖励等等。更加的激发出学生的潜质,还能为洲际酒店留下难以多得的人才。

归根结底,洲际酒店将酒店管理专业与“三段式”培养模式完美结合在一起,为的是形成双赢的局面。让校园和企业相溶,从而达成生产和学习互相督促。这种十分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洲际酒店企业提供了很多非常优质的职业储备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诉,酒店管理专业“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很好的为我们的学生营造出一个非常新颖并且开放的学习工作环境,明显突出了酒店管理技能的培养,针对人才的培育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实现了“零距离”对接。让学生的技术得以完美的发挥。

三段式培养 篇8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石油化工产业生产规模大, 资金、技术、人才密集, 自动化程度高, 生产连续性强, 对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高, 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有着严格要求。笔者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 通过深入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西安庆港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延安炼油厂等石油化工企业调研, 查询资料, 与相关高校交流研讨, 就石油化工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作了研究分析。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岗位有:⑴现场操作岗位 (外操) , 能进行化工生产一线设备操作、使用仪表、巡检记录等工作。⑵中控室操作岗位 (内操) , 能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整个工段或车间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集中控制。⑶分析检验岗位, 能对原材料、中间品、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并出具报告。⑷化工设备维护与检修岗位, 能对生产装置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 及时排除故障。⑸生产质量管理岗位, 能对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针对以上从事的岗位,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⑴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物理变化特点的诸如精馏、吸收与解吸、传热、流体输送、蒸发系统等化工单元操作技能。⑵化工反应过程运行和控制技能。掌握石油化工生产具有共同化学变化特点的基本过程, 如氧化、还原、氢化、脱氢、硝化、磺化、胺化、烷基化、酯化、裂化、聚合等。⑶化学检验工技能。掌握常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 正确使用仪器, 并能分析检验检测原料、成品、半成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成分和含量, 为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监督提供支撑。⑷化工仪表使用技能。熟练使用液位计、流量计、压力计、温度计等现场化工仪表, 并用其操作DCS和PLC控制系统等。⑸化工生产常用设备使用维护技能。能操作与维护工艺阀门、气液体贮罐、过滤器、泵、压缩机、反应釜等, 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⑹识图和制图技能。会识读工艺方块图、PFD图、PID图、管道单线图, 会识读与绘制设备简图, 会绘制工艺流程图等。⑺化工安全生产技能。会使用安全设施, 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洗眼器, 会选择使用灭火器材, 会操作ESD系统等操作技能。⑻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字应用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等。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调研和实践, 结合专业知识的逻辑性, 构建了我校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两主体”是指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三段式”是指在教学组织方面, 实行三个阶段的教学。第一阶段 (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 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基础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过程控制技术和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学习, 掌握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操作和分析检测技能、识图和制图技能、化工单元操作技能、化工仪表使用技能以及数字应用和文字写作技能等。第二阶段 (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 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通过石油炼制、反应过程与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油品分析、设备维修、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掌握工艺运行、设备维护、油品分析、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生产等岗位操作技能。第三阶段 (第六学期)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顶岗实习, 了解企业特点、规律、理念,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及岗位工作能力。三段式以螺旋递进的方式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后一阶段的技能培养既包括前一阶段培养内容, 又是前一阶段的提高。通过校企双方三年的联合培养,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 成为能熟练操作生产运行、有发展潜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首先, 在校企双方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根据石化行业职业标准、企业生产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大力整合教学内容, 将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其次,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校内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 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4]。第三, 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 包括课程标准、多媒体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习题库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多种形式, 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良好的资源平台, 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双专业带头人建设。学院与石化企业密切合作, 聘请企业专家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专业带头人要掌握先进的职教理论和专业建设理念, 了解石化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生产一线职业岗位能力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有较强的专业建设能力、教科研能力、社会服务及管理能力。二是推进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本专业优秀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在专业带头人的指导下, 通过上岗锻炼、进修培训、教学研究、课程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等方式, 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安排教师每年到大型化工企业进行不少于1 个月的实践锻炼, 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 组织教师参与政府或行业发展规划、化工企业技术服务和项目开发, 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能手, 不仅是讲师还是培训师和教练。四是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频率和水平, 培养出一支具有现代化教学思想, 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 能够熟练收集、整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队伍。

3.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石油化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由虚拟职业技能环境和真实职业技能环境两部分组成, 具备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功能, 注重建设实际生产装置与仿真操作结合、手动操作与集散控制操作兼顾的实训室, 形成框架完整、设备先进、融仿真演练与实际操作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确保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化, 技能训练生产化和教学环境企业化。

4.建立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 要组建一个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校系教学督导组、教师、学生信息员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掌握教学实际状态, 了解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和工作体会, 了解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其次, 要积极引入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使信息反馈更全面、更客观, 评价更专业、公正。第三, 成立由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机构, 综合分析多渠道反馈的信息, 严谨公正地判断人才培养质量, 提交报告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依据, 引导教学主导者教师 (师傅) 的反思, 激励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增强学习主动性, 促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 取得了明显效果。该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陕西省重点专业和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首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 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 门, 编写国家规划和校本教材6 部, 发表论文60 余篇, 多篇被SCI或EI收录, 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和校级教科研项目20 余项,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7 项。专业实训基地是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学生先后获2010 年、2013 年全国职业院校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三等奖, 2012 年、2013 年、2015 年陕西省化工生产技术大赛高职组团体二等奖, 职业资格考证一次性通过率99%, 毕业生连续四年就业率100%。由于毕业生的良好表现, 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与我校在该专业联合开办全额奖学金班, 定向培养员工, 学生三年学费由企业全额承担。

结语

“两主体、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企两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 为石油化工行业培养了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结构的升级,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仍需在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摘要: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目前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院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 通过深入企业和相关院校调研, 扎实进行教学改革,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六大支柱产业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陕西日报》2014年12月26日。

[2]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2015年1月。

[3]孟凡华:《石化行业人才培养要“接地气”》, 《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6期, 第56-57页。

三段式培养 篇9

一、构建“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 按照能力形成规律, 将教学过程化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培养、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四个阶段, 将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自动化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能力, 与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岗位素质有机结合, 形成了四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1所示。

在“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 按照能力形成规律, 将教学过程化分为基本素质教育培养、专业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培养四个阶段, 将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自动化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能力, 与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岗位素质有机结合, 形成四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 (第1学期)

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程, 使学生具备法律意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 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入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 在校外举行“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规范”讲座, 加强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培养。

2、第二阶段 (第2、3、4学期)

(1) 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第2学期) 。通过开设《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等理实一体化课程, 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训, 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行业、企业的工艺标准, 生产规范, 具备初级岗位能力。

(2) 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第3学期) 。通过开设《PLC系统安装与调试》、《工厂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理实一体化课程, 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技术领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在“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实训, 让学生将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所包含的知识运用到现代生产领域中, 以适应社会需求, 增强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 具备中级岗位能力。

(3) 自动化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第4学期)

通过开设《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仪表安装与检测》等理实一体化课程, 培养学生的自动化综合应用能力, 具备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的技能。

3、第三阶段 (第5学期)

本阶段主要完成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在“九洲教学基地”和“龙电电气教学基地”以实际产品生产过程为案例, 针对第二阶段能力培养的要求, 设计出电子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不同工作领域的学习项目, 结合学习领域课程, 进行自动化技术领域综合训练。

4、第四阶段 (第6学期)

在校外实训基地, 结合岗位工作开展岗位能力培养, 分别在“哈尔滨龙飞焊接股份有限公司实训基地”、“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实训基地”、“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训基地”等进行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自动化生产线装接与调试等岗位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行业背景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 召开校企合作理事会、企业专家研讨会、职业教育专家座谈会等形式, 掌握行业发展态势及企业用人标准, 以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规格, 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摘要: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构建“1311”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操作、运行、维护等岗位 (群) 职业能力要求, 将基本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规划、重组, 构建基于电气自动化系统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关键词:1311四段式,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三段式培养 篇10

1.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 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人才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三段两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三段两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向指引下, 在学制方面, 三年学制采用“1+1+1”三段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侧重于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开设钳工、普车等专业基础技能课, 使学生具备钳工、普车等基本技能。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结合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 开设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课程,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强健的体魄。

第二阶段侧重于对专业技能的训练, 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获得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共同制定、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工艺分析、误差分析与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等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 完成企业意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劳动纪律的培养体验,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学生顶岗实习阶段, 安排在第三学年,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的形式实施。由企业的兼职教师加以主导, 校内的专职教师辅助。使学生能根据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顶岗实习的教学中, 继续深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普遍具备基本的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的能力。

2“三段两能力”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三段两能力”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在校企合作平台上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按照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对接、生产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 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专业技能课普遍采用一体化教学, 根据企业生产项目设计创新教学内容, 通过参加技能大赛, 接触新工艺、新技术, 熟悉行业新设备、新量具等, 同时升级和改造现有教学环境, 配备一体化教学所需设备, 重新布置实训车间, 使之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新建实训基地, 配置了工业机器人等新设备, 建成激光扫描、3D打印工作室, 购置三坐标测量仪, 让学生能够接触行业最新技术,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三段两能力”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术技能过硬、同时对其综合素质要求也高, 引入两方面能力培养的课程, 以数控技能工种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两条主线贯穿整个培养的过程, 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2.2“三段两能力”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1) “222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

在分析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和梳理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把企业生产要求和行业标准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起来确定学习内容, 并将“专业技术和职业核心”两个方面的能力分解为实施性具体能力标准。以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 以职业素养养成为出发点初步构建“222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即“德育课程和素养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数控车工方向课程和数控铣工方向课程”, 课程体系主要结构如图所示。

2) 教学内容创新。

以“三段两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框架, 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数控专业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开发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岗位能力、结合学生职业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力求突破和创新。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学管理、实施教学、教材编写和选用。同时, 课程标准也作为评估与考试的重要依据。

按照数控专业岗位知识、技能需要, 重点开发《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基础》《钳工加工》《普通车削加工》《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组建有高校教授、行业及企业专家等参与的教材编写团队, 结合调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全面融入先进技术和新工艺,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编写了相应的配套教材。

3) 教学模式改革。

开展理论结合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 本着“实践为重, 理论够用”的原则, 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现有教学模式。

(1) 借助一体化实训教学环境, 搭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平台, 将数控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组合教学, 即将专业理论、工艺、检测分析、刀具、材料等知识应用于数控加工训练中, 实施一体化教学, 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对原有实训车间进行改造, 购置电脑, 保证每个学习小组 (4~5人) 配置一台电脑, 设置资料查阅区, 购置相关专业书籍, 将原有的固定桌椅换成组合桌椅, 便于分组学习和讨论。

(2) 借助仿真实训系统, 开展模拟教学, 让学生感受体验生产工艺流程, 建立工厂实际生产概念,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建成数控加工仿真机房, 配备相应仿真软件, 开发仿真教学课题, 通过模拟加工, 让学生掌握加工原理和验证程序。

(3) 借助生产性实训车间, 开展项目教学, 将工厂产品与学生作品相结合, 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将学生学习与企业生产融为一体。与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开发一些接近企业生产的加工产品, 开展模拟生产性的项目教学, 同时, 承接一些不涉及企业技术机密的产品进行生产性实训, 通过多种形式的项目教学, 使学生尽快掌握专业技能, 更快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4) 评价模式改革。

实行了评价主体多元化, 改变原来教师是评价学生唯一主体的现状, 坚持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 引入学生、企业、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实行了评价内容具体化, 改变以前的一考定终生的评价模式, 打破了成绩评定唱主角的评价形式, 多主体参与评价, 各占不同比重, 量化评分结合描述性评价, 逐步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将技能鉴定和能力测评贯穿教学的始终, 引进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机制,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拓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渠道, 针对性地开展“两能力”的评价, 即专业技术能力对应到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等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 职业核心能力对应到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解决问题等模块的能力测评。

3“三段两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3.1 解决了技能人才培养的短板

“三段两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来源于企业的需求和校企合作的实践, 改变了过去只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教育的状况, 做到了专业技能成长的过程中同时掌握与人沟通、与人交流等职业人必备能力, 满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3.2 提升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两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两年我校本专业通过引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学习, 明显提升了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近两届毕业生就业稳定率提升了近五个百分点, 适应岗位时间平均缩短20%, 与同事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明显提升, 就业单位反映出毕业生处理问题能够达到职业人的要求, 受企业欢迎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建平, 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2014 (2) .

[2]付晓兰.“岗证结合”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 .

三段式“欲望”美剧女性 篇11

从在父母庇护下长大的女孩儿蜕变到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再到经历婚姻家庭洗礼的成熟女人。每一个女子都有自己的各个阶段的精彩。而在一群才华横溢的女编剧的巧手妙思之下,这些别样的精彩被细腻地放大。

还记得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欲望城市》,几个女孩儿在一起,为那气势如虹的性爱场面而咯咯笑,不好意思地想象着长大成为那样自信从容又花天酒地的女主角;等到几年之后看《女人帮》和《口红丛林》,就会和室友讨论,怎样才能变成在卧室和办公室都是功夫了得的女人。性也解放了,人也一点不夸张地在职场冲锋陷阵,可是没有一个人讲出来,当那些传奇一样的熟女还是女孩的时候,她们是通过怎样的战斗才取得了进入“欲望城市”的入场券?

如果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女孩儿,就需要背好几本书,参加个物理化学竞赛,考上最好的大学,进入学生会,不要有绯闻但是最好要把党当成情人一样爱,连“邓小平理论”这样的课也不能缺席,还要会唱歌跳舞至少跑步跑得快,这样才能文体评分也名列前茅,然后出国,保研,或者进入第一流的公司。到公司面试的头天晚上,才在室友的帮助下,跟着网上的视频,涂了人生中第一次睫毛膏。

美国的女孩儿的生活也没有更轻松。她们需要高一的时候参加SAT考试最好拿到满分,因为这样才能让她们有时间在剩下的两年里,参加网球队或者赛艇队获奖,做州长的小助理,参加拉丁文比赛得全国第一二三名,跟自己的芭蕾舞团或者赛马出国比赛;然后,她们才能进“常春藤”,这还不行,要大四毕业能进世界五百强公司,必须大三暑假在第一流的公司实习;要能找到好的实习工作,必须大二就开始投简历;而大二要有漂亮的简历,必须大一开始学习和表现就名列前茅。除此之外,她们还必须谈恋爱,把化妆刷玩弄得神平其技,不然,她们会被同龄人嘲笑和孤立。

少女,没有情结

上流社会的千金们,不需要担心进入曼哈顿的门票,她们的姓氏就是她们的入场券;但她们必须要从小就有争抢夺食的能力,才能在长大之后存活于口红的丛林。

要想成为凯莉布兰德萧(carrieBradshaw),一个女孩从少女时代就要开始像成年人一样战斗,这就是凯莉到四十岁都还有少女情结的原因——因为现实中如果真的有凯莉的话。那她在少女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机会有任何浪漫的情结啊!

日本人比较阴暗,觉得少男少女长大了就会和成年人争夺世界,所以他们拍出《大逃杀》;美国人也认为少男少女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尤其当他们是有钱人家的“二世子”的时候。比如帕里斯·希尔顿小姐除了对时尚潮流的贡献之外,她最大的作用就是消除一大批有钱人对生养孩子的欲望。

《绯闻少女》里的少女们,生活在上东区,读贵族高中,开party嗑药鬼混。她们的父母在成人世界里游戏,她们就在自己的小小世界如法炮制。商场的厮杀、钩心斗角、口蜜腹剑,十多岁的少女把这些招式用来争抢关注、友谊和爱情。上流社会的小孩子,不需要为钱而烦恼,但是优越的家境没有消除人的欲望,反而让他们要争的东西更多。连闺密好友之间,也不可能有一时的和平,BIair和Serena这对好朋友在一起,却要不停地争Queen的地位,要争男朋友。与此同时,她们还必须和所有的高中生一样,搞定名校的面试。

上流社会的小孩,不需要担心进入曼哈顿的门票,她们的姓氏就是她们的入场券;但她们必须要从小就有争抢夺食的能力,才能在长大之后存活于口红的丛林。

写出了《绯闻女孩》的Cecily von Ziegesar也算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家庭,她就读的高中学校就是纽约历史悠久的南丁格尔·班福德中学——那个电视剧里的康斯坦斯·比拉德中学的原型:昂贵的私立学校,贵族化,上东区。

Cecily本人在这所学校读书的时候,她和父母住在纽约的“大郊区”康涅狄格州。因为只有在郑区,才有可能有豪宅和马场。那个时候,Cecily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骑士,所以不得不住在家里,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坐城市间的通勤火车到中央车站,然后再坐出租车到学校上学。所以说,不是每个上流女孩都骄奢淫逸,现实中的“上流美”为了出人头地,有许多苦头要吃。Cecily说《绯闻女孩》里的故事,是她把高中的生活夸张化。像她自己,为了练骑马根本没有时间在纽约参加party。但她的同学,也真的会坐着协和号飞机到巴黎去见圣洛朗,试穿大师刚刚缝制好的高级定制。

而现在的“上东区女孩”呢?《绯闻女孩》刚刚拍好的时候,Cecily在母校开了一个试映午餐会,想看看十多岁的学妹们的反应。女孩子们看到剧中一个男主角Dan的父亲——摇滚歌手Rufus出场时,发出一阵小小骚动,穿着校服和平底鞋的女孩子对cecily说:“这就是DILF。”人到中年的Cecily已经不能明白小学妹的暗语,旁边一个女孩子解释给她听,DILF是“DadI’dlike to FxxK”的缩写。

电视中的男一号Chuck,嗑药酗酒滥交,这位是王子与恶魔一体的贵族少爷洋洋自得地说:我想bitchy的时候,可以要多bitchy有多bitchy。南丁格尔的贵族少女们听到这种说法一点没觉得粗鲁。关于影片,她们只淡淡地对Cecily说:“我们不用Sidekicks的手机,它太土了,我们用黑莓;还有,我们没有那么谨慎保守。”是的,《绯闻少女》中的男男女女身上或多或少的bitch本性,一点没有比现实中的上东区的人们夸张。Cecily的学妹教导她说: “如果你要拍我们的母亲——那种‘Park avenuemom’,你应该用更多名牌。她们比电视里的妈妈在意名牌多了,第五大道就是她们的家。”至于几乎和这些孩子的母亲同龄的Cecily,也不是只会喝下午茶的淑女。在亚马逊的签售现场,她尖刻地批评她的出版社,只因为她的编辑把她为了打趣而故意写错的字,改成了正确的拼写。她说“因为他们擅自改了我的书,所以就把我的风趣幽默全都改没了。我把‘undulate’写成‘unlulate’是多么活泼生动的语言啊。因为他们改了过来,所以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看的就不再是我写的书了!”

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美剧里,出版社的老板一定会在电视机前大骂三声,“Bitch!”可是Cecily才不在乎呢。她在写完八部《绯闻女孩》后洗手不干,但却跳出来告诉读者第八部之后的书都是枪手写的,虽然封面署了她的名,不过和她没关系。她不在乎《绯闻女孩》了。可是如果不是这本书,她又哪里能成为2008年《Time》的年度小说家呢?这种过河拆桥,才够得上Bitch呢。不过上流女孩不在乎,上流熟女也不在乎。

在商言商,写一本小说,在这个社会已经不是什么艺术创作。现实中的Cecily,和老公孩

子一起住在布鲁克林,供职于一家叫AlIoyEntertainment的娱乐公司,这个娱乐公司瞄准的市场就是“Young Adult”,那些正要进入成人社会的孩子。2002年,为了在疲软的市场里求生存,公司定下一个计划要从年轻人身上下手,本来想做一个和电视剧里的“绯闻女孩”一样的八卦网站来吸引眼球,后来觉得后患太大,没有出路。这个时候,默默无闻的Cecily交出了一份报告书,毛遂自荐要求出版一系列少年读物,这就是引领风潮至今的《绯闻女孩》。

通过公司调查,作家列出计划,后期包装造势制作出来的畅销小说,连续几年盘踞在年度最优图书前列的小说,就是在周密的市场部署中诞生的。充满少女情结,那些虚构的浪漫和残酷,全都是计算好了要吸引你的注意,让你为它买单的桥段。我们看到的青春与眼泪,都是当年青春里没有眼泪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制造出来的产品。那些从少女时代就开始争夺、拼搏的孩子们,才会冷静地盘算,知道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可以让人消费,而那些现在就开始争夺的少女们,会因为找到前辈而感到欣慰。

在曼哈顿街头风姿绰约的女子们,从来没有少女的情怀。不然她们就只能像《吉尔莫女孩》里的妈妈一样,出生于上流社会,却在16岁未婚生子退学离家出走。这样在少女时代浪漫过的人,只能住在康涅狄格的小镇上,但她也不会忘记只有把女儿送进贵族名校,才能让女儿考进哈佛。少女时代逃离过的生活,她却要女儿主动走进去。吉尔莫家的母女关系好得像姐妹,可以分享所有的悲喜。但她却不会让女儿走自己的成长之路。而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儿,也会懂事,不会因为十多岁的情绪去效仿母亲的浪漫,16岁的萝莉比16岁的萝尔莱更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要成为曼哈顿女子,就没有机会去实现少女的情结,曼哈顿不相信眼泪,她只能更加优秀,让母亲拿出天价的学费供自己读书,然后,她才能进哈佛,改变人生。

和《绯闻女孩》一样,或者说比《绯闻女孩》更多,《吉尔莫女孩》也会讲亲情,讲友谊,但这只是美国社会的普世价值,一种美国式的主旋律。而暗藏在其中更主旋律的,是所有权势女人的前世——要想成为在曼哈顿笑做江湖的女人,她们就要在少女时代放弃幻想,她们在少女时代就已经清楚地看到人生,无论是男发还是名校,无论是口红还是成绩单,这番主宰一生的竞争,从少女时代就已经开始。

三段式培养 篇12

1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内外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其基本理念为:终生教育、职业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外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但是我国在使用时绝不可以照搬,首先是国情的不同,再者是国家文化、人才需求等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的发展状况,才可对症下药。

我国的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其最初是为了实现普遍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所长,对社会可以有所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学体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更好的生活。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不管质量高低,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基础。若按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订单式、产学研结合式、以就业为导向式等。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强调“工学交替、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背景和意义。

2 我国在工程造价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1 课程设置有缺陷

我国工程造价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且没有工作场景的引导,就容易对知识理解片面、缺乏学习兴趣,容易盲目遵从。从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说,专业词汇晦涩难懂,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低,即使记住也无法灵活使用。更会因为理论知识的抽象和空洞,而对这个专业失去兴趣。而且从就业角度来说,课程设置缺少和实践工作的联系,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不甚了解,对工作领域和意义更不清楚,从而形成职业观念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

2.2 课程结构不科学

传统的课程教学结构是,先理论后实践,然后在工作岗位中实习。这其实是割裂了教育和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人为地分开,是非常不科学的。课程设计依然是按照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这样的逻辑结果,而且也片面化专业和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只重视它们在时间安排上的矛盾性,而不了解其在学习中的相互作用。课程顺序一般为“文化基础课、应用实践课、再次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循环,并未达到想象中的教学目的,甚至远远低于教学目标。虽然在工程造价的教学中,有大约30%-40%的时间用于后一阶段的实践应用,但是理论和实践的割裂,让学习时的理解变得困难,实践时又缺乏知识引导,反而大大降低了效率。特别是在一些独立的实训课程中,因为缺少职业工作任务、流程开发等项目以及相关的实训手段,使整个实践过程处在虚拟化的状态,根本难以凸显内在联系,更无法发挥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工程造价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一些零散的、缺少逻辑性和组织性的实践学习,无法具象化真正的工程造价工作,反而给学生错误的职业观念和职业准备,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形式缺乏完整性

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以教材为主要内容。而教学环节也沿用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模式。在实践方面,是老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操作、老师指导,这样死板化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下很容易就将知识点遗忘,自己更无法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只能“照葫芦画瓢”,而不具有创新性。学生被听课、被讨论、被阅读、被理解、被操作,处在被动地位的他们无法真正感受解决工程造价问题的成就感,只能一再模仿。

3“工学交替、三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工学结合,重视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步培养

工学结合,通俗来讲便是“学习既是工作,工作既是学习”,学习和工作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工学结合的基础便是强调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共同培养,因此基础的文化知识是必要的,是生活也是工作的基础。学好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思想道德、数理基础等等公共领域课程,为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夯实协调使用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有原则有顺序的进行学习。

职业能力更是学习领域的核心,需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通过职业学习来完善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程造价专业,需要了解建筑等多方面的造价问题,为学生准备更加全面的职业知识。建立更加标准的学科发展,合理设置课程,突出教学一体化的特点,将岗位任职资格等考试也纳入教学范围,为学生铺设好职业之路。这些是学习的基础,更是产学结合的第一步。

3.2 工学结合,需要重视实训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实践,因此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所以如果去相关企业寻求合作,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从教学角度来讲,不如建立自己的实训体系,以模拟场景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操作,却又不需要承担过多的风险。学生敢于实践,老师也能放心指导。为了凸显实训体系的真实性,建立引进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进行员工式管理,也计入赏罚制度。另外工学结合不是工和学的断层教育,而是在学习的同时又可以在基地进行实习。例如:对某一知识点的教学,由学生先预习,老师初步讲解之后,学生进行操作,而操作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予意见,老师也进一步指导,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3 三段递进,层层深入教学。

三段递进,是将人才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职业认知学习阶段、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等。第一个阶段,让初学者到高级初学者,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第二阶段,则是从高级初学者到有能力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来完成工作任务;第三个阶段是从有能力者到熟练者,学生通过多次的练习,可以熟练掌握学习本领,并且可以独立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个三个阶段是对学生的整体塑造,是以工学交替为基本方式的不断巩固。通过单项岗位的能力训练,过渡到综合岗位,再到定岗实训。学生脱离课本,真正实践知识,能够收获更多。

实训是工学结合、三段递进的落脚点,因此其建设质量等需要格外关注。学校应该重视和相关企业合作,并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可以真正模拟工作情境,完善实验实训的设备,形成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并且对学生的每个阶段要给予不同的要求和环境,从而让他们逐步适应,不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也不会浪费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职业能力。

总之,构建工程造价“工学交替、三段递进”是现代化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更是对学生将来的负责,对社会、对国家教育责任的表现。而即便是老师采用了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还是需要学生的个人努力。因此思想教育也不能松懈,双管齐下,共同管理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梅,王海峰.高职应用电子专业“三段递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4(1):70-71.

上一篇:沈阳大树移植技术下一篇: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