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2024-10-22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通用10篇)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1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从教这些年来,听过不少专家的讲座,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现场课,精明干练充满激情的窦桂梅老师,温文尔雅充满诗情的王崧舟老师,沉稳老练充满睿智的于永正老师,以及朴实中吐芳华的韩兴娥老师,都让我心动。每次听完他们的课,心中总有无限的激动,总想把自己的课堂也变成这样,总想将自己也修炼成这样的高手。现在我们潍坊市也在搞主题学习研究,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能够在课内完成大量阅读的教学模式。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我觉得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很好,我既向往大师那种细细揣摩,情感激荡,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也向往那种两课时就能完成一个单元教学的高效课堂,也惊讶于韩兴娥老师那种课内海量阅读,让孩子踏上成长快车道的教学模式。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效仿哪种模式呢?激动之余,我还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吧。盲目地学哪种模式都不可取,还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考虑学生情况,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是对的。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一直是在学习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语文教学既要提高效率,又不能将语文味全部抹杀。如果每篇课文都当作精读课文,象以前一样每篇课文用3课时才能完成的话,这只能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课本的教学。而这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有些环节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没必要老师再细细地满堂讲满堂问。而如果每个单元都进行单元主题学习阅读的教学模式,这也不可取。并不是每个单元都适合单元主课学习阅读,尤其是象苏教版的语文书,有些单元的主题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种教学模式既不失细细揣摩的语文味,又能做到高效课堂,增加课内阅读量呢?想想这几年的尝试,我根据叶圣陶先生的“三段式”以及魏书生老师的“三段六步教学法”,结合我们小学教学课堂实际,总结出一套“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这套阅读教学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当前,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来看,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是他们在多次听、说、读、写,反复实践中形成的,老师只能是个引路的人。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那么怎样才能用不着教呢?他说:“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我想这里的“入门”和“上路”就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

“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就是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步骤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课前。其中,包括第一步,即预习。这一步充分利用导学卡,让学生进行预习。导学卡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它的编写要既能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自学情况,又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情况。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对课文的朗读,对字词的掌握,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对课文的复述,对课文主要问题的见解,以及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等。当然,导学卡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要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以及学习的需要来灵活的设计导学卡。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做到有目的的预习,同时对文中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做到自主学习解决。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一路花香》时,我设计的导学卡是这样的:

一、课文你读熟了吗?你读了几遍?请你多读上几遍。(读了几遍就涂几颗星)

二、看拼音写词语

三、故事有几个主要角色?他们是谁?

四、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

六、你能用上下面的词语复述课文吗?

裂缝 完好无损 日复一日 骄傲 惭愧 道歉 回报 一丝 仍然 难道 浇灌

七、读了这个故事,让你想到哪些其它的故事呢?

这样,导学卡的设计既让孩子掌握了生字词,也让其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再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做到会的不讲,不明白的才讲,这样就能够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课中。这一阶段包括五步: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自学交流,讨论难点,教师点拨;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第二步,明确学习目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以方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并利于学生在上课结束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比如说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一路花香》时,上课时我先出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有这么三条,一是掌握本课生字,能默写出字词,理解课文中词语。二是认识故事中的人物,了解其特点。三是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课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的放矢的进行合作探究。

第三步,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导学卡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孩子们能自己学习并解决的问题进行检查,以了解孩子的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一路花香》这一课中,我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并能用生词造句。对课文的朗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检查。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以及故事的主要内容也进行检查,这些都是在导学卡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检查,既节约时间,又讲求效率。当然,对预习的检查,并不一定非得老师进行。当老师引导孩子会进行自我检查和小组检查时,就没有必要再让老师检查。比如说生字词的检查,交由组长进行听写,组员再听写组长,听写完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换批改,最后交由老师审阅即可。除了字词,课文的朗读,背诵,复述皆可交由组长检查或组员互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第四步,自学交流,讨论难点,教师点拨。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或难点,先交由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解决重难点。当然,这一环节也是课文的精读所在。就象《一路花香》这一课,对于故事中的道理,我是让学生从分析人物入手,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层层递进,最后将从他们三个人物身上学到的综合起来,就是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经过这一步步的分解,孩子们很快在小组内形成自己的意见,最终整合在一起,总结出了道理,说得全面,而又头头是道。

第五步,总结方法。课文学习结束时,回顾本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收获,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口头总结,使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以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当然每堂课的学习并不一定都有新的学习方法或写作方法,但即使是以前总结过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再进行总结也是一种“温故而知新”。在《一路花香》这一课的学习中,孩子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就是归纳故事的道理可以从认识人物入手,搞清人物特点,就能知道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诚然,有些水平差的学生他可能总结不出学习方法来,但是他可以对本堂课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第六步,拓展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课内做到大量阅读的有力保障,关于怎样拓展阅读的文章有这么几种方案可以进行选择,一是用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型的文章;另一种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其阅读一些与所学文章有关的材料;第三种是那种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文章,可以找一些同类型不同角度写法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方便学生的写作训练。比如说,在学习《一路花香》时,我让孩子拓展阅读的文章是寓言故事,让其用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去概括故事中的道理。在学习《泉城》、《九寨沟》、《荷兰诗情》这些课文时,我推荐给学生的是主题阅读丛书中与之有关的信息文章。在学习《桂花雨》这一课时,总结出来的是一种借物表情的写作方式,通过阅读《家乡的杨梅》等类似文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这种借物表情的写作方式。在学习《天安门广场》时,我拓展了《三味书屋》一文,让学生了解这种方位顺序,并进行仿写。拓展阅读的学习,我认为也可以放在单元学习上使用,尤其是那种单元主题明确的单元文章,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学习一篇典型课文,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学其他文章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他文章的教学可以借助学习卡来进行并检测。当然,拓展阅读可以根据上课的需要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下。

第三个阶段是课后。即第七步,写作练笔。练笔内容可根据所学文章来布置,可以是仿写课文,续写课文,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总结,总结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主要收获和学习方法等。有时,这一环节并不一定是放在课后,比如仿写片断时,完全可以放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的安排。

“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氛围。合作学习更加注意了学生的活动,注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通过小组活动,使得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荣辱与共,息息相关”。由此,优、差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可以说是各得其所。这还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我采用语文学习量化评比的方法,由小组长在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记录,每周一总结,对组员间差距在不断缩小的小组进行鼓励,每周评选优秀学习小组。除此之外,这种阅读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对于一些原本不爱动脑,懒于思考,课上只等着别人说答案的学生,提前用导学卡进行预习很好的改变了这种偷懒的情况。他们不再是旁听者,而是参与者。同时,提前预习还增强了那些缺乏自信学生的信心,他们对问题有了充足的思考的时间,课上发言时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底气也足了。

“三段七步”这一阅读教学法并不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课文的需要和学生的不同,以及上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教学模式虽不是很成熟,但要是坚持做下来的话,有利于学法指导,也有利于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更有利于博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学生的自学能力会有很大提高,阅读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相信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对的。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2

“ 三段式”阅读教学模式由阅读前 ( Pre-reading) 、阅读中 ( While-reading) 、阅读后 ( Post-reading) 三个阶段构成。“ 阅读前”阶段主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激活阅读文本相关背景知识, 让学生接触阅读材料中生词。“ 阅读中”阶段通过阅读, 理解文本、培养阅读技能。“ 阅读后”是巩固拓展阶段, 通过听、说、读、写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

一、阅读前 ( Pre- reading)

1.预学。 新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预习能力, 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 坚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 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 在教学课文前,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留到课堂上或课后解决。

2. 导学。 教材课文的导入, 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 ( Presentation) , 也是课文教学的“ 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 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阅读前的必要准备, 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 激发兴趣和阅读欲, 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 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教师应通过各种巧妙的设计,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8A U4 Reading1 导入环节, 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废袜子变废为宝的DIY视频, 接着用简略的语言和一系列图片引入了本文主人公Andrew and his DIY work, 牢牢吸引学生的兴趣, 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文章做好心理准备。 此种情景导入引发了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材料的直接兴趣, 使教师直接切入阅读课题。

二、阅读中 ( While- reading)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信息。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多少的获得, 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 即按“ 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 初中一般常用的技巧是 “ 略读 (skimming) ”和“ 扫读 (scanning) ”等。

1.Skimming ( 略读) 。 让学生略读文章, 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并圈出主题句的关键词或重要部分。 同时告诉学生, 主题句通常是段落的第一个句子, 通过主题句可以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教师要告诉学生略读是眼睛看着阅读材料上的某个预选部分, 以获得对所读材料的整体性理解。

2.Scanning ( 细读) 。 学生查找特定信息时, 通常无需认真阅读全文, 只需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 然后认真阅读, 来了解课文细节。 利用这一技巧进行阅读时, 应指导学生寻找课文的有关细节, 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主题有关的段落中。 解决教师精心设计或练习册中设计的T/F判断题或问答题。 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原则:①先易后难;②先理解后拓展;③先浅后深, 兼顾两头。 通过设疑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了解学生是否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 在8A U4 Read-ing 1 课堂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1.Read Para.1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1) What DIY job does Andrew like to do?

A.make things B.repair things

C.decorate his house D.B and C

(2) What does the house look like?

A.It looks nice.B.It looks very bad.

2.Read Para.2-4 carefully, write a T if a sentence is true or an F.

(1) Suzy’s cousin failed to put in a new light in his bedroom.

(2) Andrew put a picture on a pipe.

(3) Suzy’s cousin thought the cat was boring, so he painted it blue.

(4) It took Suzy’s cousin only a few minutes to put up the shelf on the wall.

3.Read Para.2-4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table.

三、阅读后 ( Post- reading)

Post-reading属于读后的拓展, 讲究厚积薄发, 只有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扎实地完成阅读中的各项任务, 读后的拓展才会显得雄健有力, 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有读前和读中活动的充分铺垫, 读后的拓展活动自然水到渠成。

1.拓展复述。 让学生复述课文是阅读课课堂教学的升华, 是教师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连贯表达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 通过复述, 学生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变文章中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坚持复述, 既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又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复述的方法因文章题材而异:如视图复述法、列表复述法、问题连结复述法、课文概要复述法、缩扩复述法、变更复述法等。 在8A U4 Reading 1 读后阶段, 我给出了关键词, 让学生复述课文。

Para1:be crazy about, repair, decorate, look terrible

Para2:a brighter light, make a mistake, power cut, put up a picture, hit a pipe, fill…with…

Para3:living room, boring, paint … blue, not only blue walls

but also a blue ceiling and floor , cat

Para4:shelf, above, spend 5 hours, put books on, not stay, much higher

Para5:buy, advise, make him angry, attend lessons, know much about

2.拓展写作。写作是对课文内容的直接运用, 起到知识内化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写、缩写、扩写、仿写训练学生概括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断能力。改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 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 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后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改写。例如在9A U8Detective stories Reading 1部分学完之后, 我这样设问:Who do you think was the murderer?Why do you think so?让学生课后续写这篇文章。

阅读教学是从“ 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重要环节, 三段式阅读教学法互相交融、层层递进, 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 有读有练;同时也使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教法与学法, 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引爆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摘要: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初中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 形成阅读兴趣, 最终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如何利用“三段式”阅读教学法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引爆学生阅读潜能进行了探索。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3

关键词:整体感知;理解阶段;整体升华

一、整体感知阶段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一般先粗浅的从整体上感知,然后深入局部,一部分一部分地具体审查,最后又返回到整体,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更高层体上形成更为深刻印象。

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对课文有一个总体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也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什么。《将相和》一文题目就开门见山地指出了课文所写的主要人物(大将——廉颇,宰相——蔺相如)、事件(和好),即大将和宰相和好了。既然有“和”,必然就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又是怎么和好的?提出这些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部分理解阶段

这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围绕训练重点,分段精读,深入理解。

《将相和》中的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各有各的独立性,各有各的前因后果,而合起来又构成了一个更完整的故事,组成了文章的具体内容。前两件事是第三件事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做了大官,才引起廉颇这位老将的不满。这是产生不和的原因。从全文看,最后蔺相如之所以忍辱谦让,廉颇能负荆请罪,主要是课文开头讲的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又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样就具体的说明了中心——“和”的重要性。经过这样的部分理解阶段,不仅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品质,而且理清了文章思路,明确了文章各部分是如何一步步表现中心的。

三、整体升华阶段

这是“整—分—整”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除了对全文进行理性的总结和准确的评价之外,还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的不同特点。启迪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出新的观点,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升华,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迁移,转化成技能。

“整—分—整”三段式阅读教学法的各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体现了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规律,符合小学生感知、思维发展的特点,较好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4

一、发现问题 1.依人依文,实效导入

“依人”就是依照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既能彰显教师特长又能牵引学生注意力的导语,在这一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优势,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让每个教师都闪亮登场。“依文”就是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设计出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渴望了解文本的导语。

2.汇报预习,找准练点

该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预习成果,享受自信与成功。

1、汇报的内容可以提醒别人注意难读、易错的字词;

2、可展示搜集的资料;

3、可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可以交流阅读心得。

5、汇报自己还有哪些难点、疑点未能解决,找到了一个什么统领全文的问题。(汇报采用的句式为“预习中我知道了.......我的疑问是.......?”)。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根据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学生共同探究,筛选出一个能贯穿全文,涵盖全文重难点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此环节提醒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把资料读给大家听。学生展示不重复别人的发言,可进行补充或者评价。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教师可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写人的文章,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写事的文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等。

二、解决问题

1.有效自学,适时交流,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本问题分两大部分

(1、)有效自学,适时交流。学生明确研究问题后,展示学习方法:一读,找重点句段,二读,从重点句段中找重点词语作批注简写感悟。三读,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或联系当时的背景等来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融进朗读中。

学生根据方法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段,从重点句段中找重点词语作批注简写感悟。(围绕中心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写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巡视调度,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重点探究。方法指导(组长主持,合理安排调控组员注意力,组员自主发言,认真倾听,随时补充要点。)

2.交流成果,适时点拨

交流成果,适时点拨是整堂课的高潮,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或者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结合自己体会展示对问题的理解。

方法:读段落或者句子,然后可以直接针对这一段或一句谈体会,也可以针对重点句段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悟。展开联想谈,联系上下文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联系背景谈。在感悟之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情朗读。(有一个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说的好的,要给予星级奖励。)

教师要做好主持的角色,还要适时点拨,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悟、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自己的情感。

三、完善问题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根据本节课的能力训练目标,让学生阅读类似的简短文本,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有关词语进行小练笔,或课外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还可以写自己的读后感或展示生活实事。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是组词或造句或说话练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分层次的作业。

小学语文“三段六环节”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曹植《七步诗》阅读答案 篇5

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 2.萁在釜下然( )

3.漉菽以为汁( ) 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____,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_______。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6

一、说明

1.背景

“展示+评价”七步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标准,在北京英语教学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优秀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外出观课学习总结提出的,是指导英语教师及非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通用教学法。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有些理念需要做进一步调整,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法要“进化”,课堂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英语思维含量。一是提高教师语言教学要按规律设计的意识,指导广大教师如何实施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二是扩大学生英语学习语言量的输入和输出,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切实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我市赴京研修专家型英语教师及齐鲁名师刘青带教部分学员的共同研讨后,对原先的7步教学法在部分环节做了适当调整。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通过热身和导入直接进入课文,将词汇和句型教学纳入到语境中学习。词汇和句型可以在影响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的听和读阶段进行适当处理。

2.要求

下面就是调整后的新七步,所有教师务必要先领会其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在讲常规课、公开课及各种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时要实践运用。

教师在英语教学时务必要树立语言教学意识,要根据语言学习规律教学。在课堂上要大力营造英语氛围,务必全英语授课,让学生感受英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英语交流、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展示、评价等,全方面让学生用英语。词汇、句子都不要出现汉语,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一

些课堂上学生常用英语教师要总结并教会学生使用。

二、“展示+评价”七步教学法操作流程

本教学流程是对一个单元的新授课第一课时所做的设计,其他巩固训练课时可以做适当调整。根据教材编排,每模块的第一单元是话题集中呈现的部分,分为多各活动。其中活动一是热身,活动二是主要课文部分,承载着大量语言点、知识点,活动三是抽取的句型操练,活动四及后面的部分是拓展操练。我们把活动一整合到第一环节,活动二活动三整合到第三环节,活动四向后等整合到第四环节。Step 1:课前展示,热身激趣(3-5分钟)

1.学生自由展示热身

不限内容和形式,展示最能体现自己能力和水平的知识,可分个人、小组,可以介绍自己、他人,可以唱歌、表演课本内容,可以进行口头或者书面作文展示等,可以以复习卡的形式复习上节课的听力、单词、课文,也可以以预习卡的形式展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热身、复习、导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自主展示有着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后进生进行展示,能够给后进生展示的空间,从而注重了对进步生的帮扶,在教师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可以逐步提高进步生自信心。教师在操作时可根据阶段内学生实际需要确定展示内容和形式,以上各种展示内容并不是一节课都要展示完,可以展示1到2组,1到2种形式,1到2个内容即可。同时注意进行评价。

2.活动一新课热身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或听录音一遍,第二遍Listen and follow, 第三遍全班同学或分小组展示,可以用listen and say/ chant / say等形式。本环节

仅仅作为热身导入活动处理,不作为重点内容学习,一般情况下三遍即结束活动一的学习。

Step 2:导入新知,呈现任务(1分钟)

导入环节是过渡环节。导入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导入有:谈话导入、图片导入、设置情景导入等。

谈话导入要以活动一内容谈起。

图片导入要利用与本课内容有关,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片,或者直接利用活动二课文中的图片,选取一副合适的课文插图以who、where、what等进行谈论,目的是建构语言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从而进入课文。

呈现任务。通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处理,提炼教学内容,设定本节课的运用任务(如调查、活动设计、生活设计、情景描述等)。

Step 3:课堂活动,操练新知(20分钟左右,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环节)

本环节是课文学习及知识点学习与操练的重要环节,是输入环节。在导入课文后,教师要设计听力输入与理解文本活动(“二听三读”模式,即:泛听listen、带问题精听listen and answer、跟读listen and repeat、精读read and understand、练读read and practice)

1.一听(泛听)Only listen,可以听多遍。

根据导入时谈论的三个“W”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听一遍录音,粗知大意,初步感知、挖掘课文主旨,让学生感受人物语言、环境、心情等,但不要让学生接触文本。

2.二听(带问题精听)listen and answer 教师要设计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既要有一般性的问题也要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听,听后回答问题。

如以下形式的练习:Listen and circle,listen and choose,listen and answer,listen and tick,listen and draw或者给出有信息差的图片对比等有目的性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听力、理解课文。

在操作听的时候,可以使用点读笔、也可以使用课件视频动画等,但发音一定要准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帮助学生提高听力,为下一步的能够准确发音打好基础。切勿没有配套音频而教师自己代替。每一步的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成实际情况,选择听的遍数。在听的过程中,如果有影响学生理解的词汇,可以进行处理。

二听结束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再进行三读,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准确发音、表达的能力。

1.一读(跟读)listen and repeat 教师再播放配套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如意群停顿、升降调、连读、失去爆破、同化等。

2.二读(精读)read and understand 对于本节课出现的新句型及不理解的地方,在学生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新句型进行梳理。这时学生已经是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情景中学习和理解句型,改变了以前孤立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做法。这样就会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理解,也锻炼发展了学生英语思维。(注:在学习词汇、句子时不要出现汉语,也不要说出汉语意思,可以借助实物、简笔画、图片、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其意义。简笔画要板书、图片可以用PPT。对于单词的发音可以借助学生早已学会的有相同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单词来辅助,即自然拼读法,也可以叫做音型结合法。

在进行梳理学习句型时,其实就是处理了活动三(活动三一般就是本模块的主要句型及操练)。在学习句型时,特别是语法项目,不要讲的过多,尽量运用教室或学生周围的情景设计排比句操练结构相同的句子,在学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出体现语法项目的地方,点到为止让学生熟练运用。(注:本环节一定要注意教师示范的作用,一是发音的示范,二是行为的示范。)

3.三读(练读)read and practice 播放录音或小老师领读1到2遍,可选取一组进行分角色示范读,这样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小组合作读课文,可以接龙读、可以分角色读,表演,这时可以制造竞争气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好,哪个小组先能够背诵,当然可以分段背也可以接龙背诵,再提高要求看哪个组先能够脱稿表演,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几分钟后进行Group show(分角色表演对话或朗读对话)。在展示时要注意学生的生成,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是否再进行。

(注:教师示范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展示;可以设计符合本课内容,为本课教学目标内容服务的CHANT、游戏、对话、比赛等活动,怎样进行Group work就怎样Group show,展示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对展示形式创新,对于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展示。可以单人、同桌、小组,可以在台前,可以到适合活动的教室任何地方。)Step 4:巩固训练,拓展提高(5-7分钟)

1.设计本课的词汇记忆、听力训练、补全句子、用给出的提示性的图片或词汇复述课文大意。

2.完成第二环节提出的任务,如:小记者采访、小调查、看图说话、写作等。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合作Group work 的时间,学生可以离开座位进行采访、调查等行为,教师尽量不要打扰学生。Step 5:反馈展示,提升能力(3-5分钟)

将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第4环节的巩固训练内容和完成的运用任务)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转化为能力,包括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设计符合本课内容的阅读理解、口头表达或书面作文(尤其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和整理,展示提高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在展示巩固训练题目时要分工、合作,每人一题或者两人共同等,在展示完成后展示人要说“Follow me”引导全体学生再读一遍展示的题目。Step 6:总结点评,激励进步

(2分钟)

既要总结教学内容,也要总结得奖情况。

1.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总结,可以让某个学生或者某组分内容进行总结,但一定要说明具体内容,同时可以领其他学生说出。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总结时所说的话,例如:第一个学生说:This class I have learnt some new words.第二个可以接着说:For example:***(单词),Follow me,***(单词)领全体学生读一遍。第三个可以说:This class I have learnt some new sentences,For example:***(句型),Follow me,***(句型))Follw me领全体学生读一遍。第四个可以说:These all, thank you!等等。

2.对小组黑板评价栏得奖总结,可以老师总结,最好让学生总结,总结时学生要说:Now let’s counet the stars of the groups, which group is the winner.Group one, two, there…,Group * and Group * are the winners.Congratulations!(对于分组较多的可以多评优胜组)。

3.教师要对各小组内某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激励全体学生及进生的可持续性的进步的动力(以鼓励进步生为主),小组整理评价记录表。本环节往往是被教师容易忽视的,它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感激发也是至关重要。Step 7:作业布置,课后延伸

(1分钟)

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布置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以及小组内检查展示的内容,将课内知识与能力在课后得以延伸,获得可持续性的进步。作业布置不是这节课的结束,而是这节课的延伸,是下节课的开始。作业的设计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奖,激励学生课后努力,进一步巩固,为下一节课课前展示做准备。要建立使用家庭作业作为家校联系的展示评价卡(如下图)。

作业内容和展示形式及达到的程度由教师布置及设定,要有层次、有梯度,对于不同学生要给与不同要求。尽管如此,学生也一定会向高层次的目标努力,这样即使不能达到高层次目标要求,对于低层次的目标要求也会轻易实现,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起到激励作用。

下面提供部分作业类型:

小学阶段英语作业形式一般有:书面类、实践类、拓展操作类。教师可以根据学情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激发和维持学生英语学习的持久动力,达到巩固、运用的作用。

1.书面类

A.书写:抄写词汇句子,锻炼学生规范书写。

B.习题练习:做配套练习册,单元检测题,巩固掌握语言知识点。

C.写作训练:模仿句型造句、仿写课文、看图写话、根据模块主题写作文。2.实践类

A.听力训练:听课文录音、听听力练习录音做听力习题。

B.口语表达:口语交际(对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表演课文等。C.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课文、阅读材料理解短文、读英语故事等。D.串编英语歌曲:根据模块句型,串编英语歌曲。3.拓展操作类

A.Make “word and picture” card B.Make English weekly paper(以当周学习内容为主,相当于周末复习卡)

C.Make English paper(一月一次为宜,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D.English绘本(英语绘本就是让学生绘画并在旁边匹配相应的短文)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7

课前参与是指课前对所学知识的预习。学生通过自读、质疑, 产生学习困惑,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常言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 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内容, 提高学习效益。学生通过预习, 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中提出来, 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要求:

(一)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参与的具体要求

1. 查字典学习生字。

2. 阅读课文理解词语。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 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5.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 学生预习课文

1. 学生有专门的预习本。

2. 学生在书上勾画圈点。

3. 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预习任务。

(三) 教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 教师上课前抽样检查。

2. 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3. 根据预习情况进行教学预设。

二、课中研讨

课中研讨是指课中交流预习收获, 研讨学习困惑。即学生在老师组织、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评价

基于歌唱教学“热”下的“冷”思考

彭淑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 浙江衢州324012)

摘要:本文采用将音乐传统歌唱教学与现代歌唱教学进行比较、思辨的方法, 强调要切实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教唱与歌唱、内容与过程、过程与结果、合唱渗透与歌唱教学、放与收等关系, 以免走进歌唱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

曾几何时, 音乐课常被孩子们冠以“唱歌课”的名称, 流传在一定的范围之中。而在当下, 小学歌唱教学“热”愈演愈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教研培训观摩, 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歌唱教学, 纵观人音版小学阶段全套教材,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12-0231-02

歌唱教学支撑起了整个音乐学科教学的大半边天。歌唱教学以其特有的方式, 影响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在全国上下歌唱教学一片红火的情况下, 合唱教学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唱教学如何能在一

-----------------------------------------------

等方式解难释惑, 实现“以教促学, 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 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与轨迹。教学是为了发现问题, 也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从何而来, 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无论是在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 还是探究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要求:

1. 学生提出问题。

2. 教师归纳、提出课堂解决的问题。

3.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 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跃出纸面,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 阅读课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二) 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 各班可根据学生情况, 确定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要有番号, 要指定小组长, 小组长要进行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人、评价人等。为了提高交流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具体要求:

1. 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2.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 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

3. 组长将共同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4.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汇报发言。

(三) 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主要是通过表达、倾听、讨论、争辩等形式来展开的。具体要求:

1. 学会表达。

在汇报展示中, 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 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 要鼓励礼貌用语。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请下一个小组汇报”、“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 (或有不同看法) ”。

2. 学会倾听。

在小组汇报过程中, 要求1人先说, 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3. 学会评价。

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 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指有效利用教材, 拓展知识内涵, 拓展学生实践创新的渠道和机会, 达到“整合资源, 创新发展”的目的。具体要求: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训练。

2.读一读:针对课文有关信息进行有关资料和课外书籍的阅读。

3.画一画:根据课文相关内容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性地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5.动一动: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爱好, 丰富和扩展语文知识和文化领域。

语文“三段式”教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侧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三段式”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 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完善, 在完善中不断创新,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基本理念。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 必须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8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结构;生本课堂文化;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0-02

一、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是指课前对所学知识的预习。学生通过自读、质疑,产生学习困惑,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益。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中提出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要求:

(一)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参与的具体要求

1.查字典学习生字。

2.阅读课文理解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课文

1.学生有专门的预习本。

2.学生在书上勾画圈点。

3.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预习任务。

(三)教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教师上课前抽样检查。

2.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3.根据预习情况进行教学预设。

二、课中研讨

课中研讨是指课中交流预习收获,研讨学习困惑。即学生在老师组织、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评价等方式解难释惑,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与轨迹。教学是为了发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无论是在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还是探究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要求:

1.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归纳、提出课堂解决的问题。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阅读课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二)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各班可根据学生情况,确定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要有番号,要指定小组长,小组长要进行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人、评价人等。为了提高交流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具体要求:

1.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2.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

3.组长将共同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4.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汇报发言。

(三)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主要是通过表达、倾听、讨论、争辩等形式来展开的。具体要求:

1.学会表达。在汇报展示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请下一个小组汇报”、“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2.学会倾听。在小组汇报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3.学会评价。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指有效利用教材,拓展知识内涵,拓展学生实践创新的渠道和机会,达到“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目的。具体要求: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训练。

2.读一读:针对课文有关信息进行有关资料和课外书籍的阅读。

3.画一画:根据课文相关内容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性地进行课本剧的表

演。

5.动一动: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爱好,丰富和扩展语文知识和文化领域。

初中语文教学三段法刍议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三段法 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最为核心的骨干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工具性的应用价值之外,还包括情感、审美、个性、社会性等多个方面的内在价值。如何有效利用、开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其应有的多重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充分必要的积极影响,是每一位在岗教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或者三个阶段。具体来讲,包括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三个逐步递进,不断提升的阶段。通过这样的三个阶段,内外两重价值的挖掘与探究,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应有价值和功能。这三个有机联系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引导,具体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潜移默化欣赏美

语文课堂教学在极大程度上扮演着文学导引的角色。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讲,语文课堂教学都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其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深刻庞博的文学体系,需要每一位学生经过大量的欣赏阅读才能够逐渐窥其门径。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为指导原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这些阅读活动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只要是为教师所公认的好书就可以大量去涉猎。这种阅读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浸入式的培养和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了丰富而全面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基本的知识储备体系。所谓有感而发,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感性知识储备,是无法完成更为高级的文学学习活动的。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与课堂教学直接结合起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的《济南的冬天》等一系列的文章时,教师就应向学生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在课外寻找与之类似的文章,或者也可以寻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并比较彼此间的异同,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对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课外文学作品的优美与丰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欣赏文学之美的引导方法。教师还有必要在课堂之上组织课外文学讨论的活动。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撞击思维,开阔眼界,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发现世界之大,人思维之不同,可谓一举多得。在此期间,教师只是一个组织人员,不做任何有导向性的工作,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无拘无束的发挥自我。因为只有把阵地交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有的放矢发现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阶段教育目标的活动体系。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欣赏美的教育活动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欣赏美向主动地发现美过渡,逐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面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学生通常无法独立去审视、分析、辨别这些作品的高低、优劣,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判断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去分析各自的美之所在。比如,学习木兰诗(《乐府诗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表述自己认为该篇文章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从文字、词句、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再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以把整个课堂交出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与美感,鼓励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而理解人物内心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体会爱情固然是美丽的,是人人向往的情感,但在现实面前爱情往往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课堂之上,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放手,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审美空间。教师一言堂往往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慢慢萎缩,对教师和讲义产生依赖感,因此要鼓励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之后,学生则可以逐步从上述各个方面,包括更多的方面,去独立的、有目的、有方法的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美。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殊途同归表现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欣赏、发现文学作品之美的能力,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表现美的能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有一个主题,就可以有一千个“莎士比亚”。面对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和描写,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作品和成果,展示出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西谚有这样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以及个性鲜明的文笔表达,使得学生的文章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气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更高层次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更为纯熟地应用所习得的技能。

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层次递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个性、兴趣、阅读量以及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综合设计教学活动。从欣赏美、发现美到表现美是一项系统、繁琐、灵活的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此外,教师还应有平等的意识,认识到在课堂之上,只有把学生摆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之上,只有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才能把初中语文课堂这个空间做到有层次性、延伸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蒋独见.文学的自主阅读及教学目标取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黎清群.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3]贺义廉.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吴小鸥.教学场的形态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小学生语文三段七步阅读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教学;作文;“三段六环节”;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其实,纵观古今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古、今大教育家也都对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加关注。如:孔子主张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等。这些思想主张,使许多教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改初期,虽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但总体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那么,如何解决现时期语文实践活动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系统构建,无视学生所需的诸多问题呢?其实,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依然离不开教学一线的尝试与探索。下面仅以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教法初探”为例,来谈谈我个人对“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认识”。

谈及作文教学,我总想到学生叫苦不迭,铺开稿纸,茫然无措的样子。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原本这“世界”,这“人情”应该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但学生的作文多半是无病呻吟,枯燥无味。读来很少有撞击心灵,读之使人索然无味之感。究其本源,老师是造成此现状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完全可以改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乐于作文、喜于作文。首先,我们应当关注一下学生的热点话题。你会惊喜的发现,他们不仅关心“游戏”、“早恋”、“影视大牌”,更关心“集体荣誉”、“民族信仰”、“国际风云”。光了解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给学生发言的时间,讨论的空间。那么,让出你的课堂吧,不要把学生局限在课前短短5分钟的讲话里,他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体。而作为老师,我们要好好听,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学生是不会让你失望的,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用心去感知着万事万物,用相对简单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他们的所获也许是幼稚的、浅显的。但是我们能看到他们可贵的思维历程,在这个环节里加以引导,我们会为学生打开看世界的又一扇窗……

以往漫长的45分钟,会在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中飞逝。学生们带着意犹未尽的遗憾沉浸在主宰课堂的快乐中,他们会称赞老师的改革,让他们有了说话的机会。但我们切不可忽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趁热打铁,在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规范学生的听、说训练。

第一步,我们要帮学生“说”好。“说”什么?说哪些话题会让班里的同学产生兴趣?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搜取街头巷尾、报刊杂志、影视媒体的各种信息。再从这些信息中确定自己理想的话题。其实,选定哪个话题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选话题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怎么“说”?是在确定话题后,教师重点要作指导的环节。这也正是课本资源与语文实践相结合的最佳环节。学生在确定话题后,明确自己的阐述观点。如何阐述?课本中大量论据丰实、论证严密的范文是足够学生们仿效了。此时,学生会倍加关注教师对范文的分析讲解,更加专注对课本资源的读阅,以便更快的学以致用。

第二步,我们要提醒学生“听”好。“听”什么?怎么“听”?“听”的同时还要做什么?“听”的环节,作为教师也是不可忽视的,它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好契机。在一学生阐述观点时,“听”的同学要按老师的指导,“听”清楚讲话同学陈述的观点,使用的论据,采取的论证方法。在弄明白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听”的同学,应按老师的要求及时分析整合信息,以便给讲话同学一个简短贴切的评价。但教师对“听”者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此,要抓住“听”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反向思维训练”。只有这样,“听”的同学才能帮助“说”的同学深入研究所论问题,透彻认识论证的得失,进一步提高论证的水平。可见,“听”的环节,绝对不是事不关己的被动接受环节,而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环节,是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作文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写作技能服务于社会。其实,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呼唤语文对“社会”的回归。相信有一天,语文考试会发挥考试的正导向作用,把语文实践纳入考试改革之中。使我们的学生不再为“试”而做“文”,而应像鲁迅等先辈那样,为国人、为民族、为社会的发展而“从文”。

以上仅从作文教学的一点,来阐释我个人对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浅显认识。其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是可以实现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相信只要在教学一线的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新理念,定会尽早全面的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上一篇: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研报告下一篇:描绘夏天的小学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