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作文结构

2024-09-13

三段式作文结构(精选8篇)

三段式作文结构 篇1

记事四要素在三段式结构中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

1、三段式结构图

2、记事四要素

3、四要素在三段式结构中的安排

二、教学重难点

1、记事四要素在三段式结构中的安排

三、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1、点名 强调全勤

2、三段式结构图 画法、各段名称

3、记事四要素

(1)、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三段式结构中主体段需要放什么东西?(材料)

(2)、材料是什么呢?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3)、既然是写事情,有哪位聪明的小朋友知道,写事情时必须要写出事情的哪些呢?(生说)

(4)、恩,看来精品班的同学果然是不错,非常的聪明。刚才小朋友所说的呢就是记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记事六要素

事件还可以分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也可以说是记事六要素。小朋友可以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看他们是不是知道呢?

4、记事四要素在文中必不可少

板书:我准备八点钟去图书馆看书。

5、记事四要素在三段式结构中的安排

(1)开段:小——少——略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中心词

主要人物:例如过生日,并不是要把所有去参加生日聚会的同学都写下来,而是写主角 如果有很多亲人跟你一起,那就直接写我和家人

举例1:《登天都峰》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时间:假日里 地点:黄山 主要人物:爸爸和我事件中心词:爬天都峰

练习1:昨天 安徽黄山 我和家人 爬山 昨天我和家人一起去安徽黄山爬山。

练习2:《那件事令我很难忘》

(2)主体段:大——多——详

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起因和结果简单写,经过详细写,写得越多越好)

举例:讨厌蜘蛛,所以用各种方法去捅破蜘蛛网,可每次蜘蛛都迅速地把网给补好了

(3)结尾段:点题抒情(点到中心词)

三段式作文结构 篇2

课前参与是指课前对所学知识的预习。学生通过自读、质疑, 产生学习困惑, 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常言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 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内容, 提高学习效益。学生通过预习, 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中提出来, 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要求:

(一)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参与的具体要求

1. 查字典学习生字。

2. 阅读课文理解词语。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 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5.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 学生预习课文

1. 学生有专门的预习本。

2. 学生在书上勾画圈点。

3. 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预习任务。

(三) 教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 教师上课前抽样检查。

2. 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3. 根据预习情况进行教学预设。

二、课中研讨

课中研讨是指课中交流预习收获, 研讨学习困惑。即学生在老师组织、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评价

基于歌唱教学“热”下的“冷”思考

彭淑娟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中心小学, 浙江衢州324012)

摘要:本文采用将音乐传统歌唱教学与现代歌唱教学进行比较、思辨的方法, 强调要切实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教唱与歌唱、内容与过程、过程与结果、合唱渗透与歌唱教学、放与收等关系, 以免走进歌唱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志码:A

曾几何时, 音乐课常被孩子们冠以“唱歌课”的名称, 流传在一定的范围之中。而在当下, 小学歌唱教学“热”愈演愈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教研培训观摩, 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歌唱教学, 纵观人音版小学阶段全套教材,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12-0231-02

歌唱教学支撑起了整个音乐学科教学的大半边天。歌唱教学以其特有的方式, 影响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在全国上下歌唱教学一片红火的情况下, 合唱教学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唱教学如何能在一

-----------------------------------------------

等方式解难释惑, 实现“以教促学, 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 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与轨迹。教学是为了发现问题, 也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从何而来, 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无论是在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 还是探究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要求:

1. 学生提出问题。

2. 教师归纳、提出课堂解决的问题。

3.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 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 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 跃出纸面, 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 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 阅读课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 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二) 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 各班可根据学生情况, 确定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要有番号, 要指定小组长, 小组长要进行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人、评价人等。为了提高交流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具体要求:

1. 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2.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 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

3. 组长将共同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4. 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汇报发言。

(三) 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主要是通过表达、倾听、讨论、争辩等形式来展开的。具体要求:

1. 学会表达。

在汇报展示中, 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 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敢说、会说, 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 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 要鼓励礼貌用语。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请下一个小组汇报”、“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 (或有不同看法) ”。

2. 学会倾听。

在小组汇报过程中, 要求1人先说, 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 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 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 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3. 学会评价。

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 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 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 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 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 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指有效利用教材, 拓展知识内涵, 拓展学生实践创新的渠道和机会, 达到“整合资源, 创新发展”的目的。具体要求: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训练。

2.读一读:针对课文有关信息进行有关资料和课外书籍的阅读。

3.画一画:根据课文相关内容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性地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5.动一动: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爱好, 丰富和扩展语文知识和文化领域。

语文“三段式”教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侧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三段式”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不断加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 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完善, 在完善中不断创新,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基本理念。要落实这一基本理念, 必须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师生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建立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以及合作精神。

三段式作文结构 篇3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结构;生本课堂文化;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0-02

一、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是指课前对所学知识的预习。学生通过自读、质疑,产生学习困惑,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益。学生通过预习,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中提出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要求:

(一)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参与的具体要求

1.查字典学习生字。

2.阅读课文理解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查阅资料收集有关信息。

5.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课文

1.学生有专门的预习本。

2.学生在书上勾画圈点。

3.学生在预习本上完成以上五个方面的预习任务。

(三)教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教师上课前抽样检查。

2.反馈学生预习情况。

3.根据预习情况进行教学预设。

二、课中研讨

课中研讨是指课中交流预习收获,研讨学习困惑。即学生在老师组织、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评价等方式解难释惑,实现“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做好三件事:

(一)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路径与轨迹。教学是为了发现问题,也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者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学生——阅读主体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阅读中思考、感受的结果。无论是在探究教师预设的问题,还是探究学生阅读中生成的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具体要求:

1.学生提出问题。

2.教师归纳、提出课堂解决的问题。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桥梁,也是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它是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一朵奇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阅读课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

(二)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各班可根据学生情况,确定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要有番号,要指定小组长,小组长要进行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人、评价人等。为了提高交流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具体要求:

1.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2.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

3.组长将共同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4.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汇报发言。

(三)小组汇报展示

小组汇报展示主要是通过表达、倾听、讨论、争辩等形式来展开的。具体要求:

1.学会表达。在汇报展示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意见是……”、“请下一个小组汇报”、“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2.学会倾听。在小组汇报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

3.学会评价。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课后延伸

课后延伸是指有效利用教材,拓展知识内涵,拓展学生实践创新的渠道和机会,达到“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目的。具体要求: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训练。

2.读一读:针对课文有关信息进行有关资料和课外书籍的阅读。

3.画一画:根据课文相关内容的场景进行绘画创作。

4.演一演: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性地进行课本剧的表

演。

5.动一动:围绕所学内容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爱好,丰富和扩展语文知识和文化领域。

英语作文三段式 篇4

第一段

I assume that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 words of sb, who once said, 谚语.

Definitely, 对谚语的解释.

It is obvious that中心句

第二段

Simple as sbs remark may sound, it contains abundant life philosophy and informs u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th.

why does sth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our life ?

sth enables us to achieve our objectives more smoothly and realize our dreams more rapidly.

the morethe more

Quite a few examples can be given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sth, however, I can think of no better illustration than the following one: how could 例子人物 do if he failed to do sth ?

第三段

From my perspective, at no time should we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sth.

Accordingly,we should and always bear in mind that sth can

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篇5

审题激趣 构思三段 一气呵成 修改誊清

3、意义释要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语文教师们看作是头疼的事儿。大家想了许多办法却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一方面原因是,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从内容入手”的教学原则,而放弃了对作文结构、思维训练、观察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原因是,有的教师过分地依赖“审题指导+范文引路”的教学方法,把作文教学当成应付工作才完成的教学任务,使教学方法简单化。“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在重视思维、观察、体验、阅读分析、表现、评价等能力培养的同时,力求在作文构思的环节上取得突破,让学生能够依照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迅速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思想顺利地、有条理地、有重点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理论依据

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突出了“有兴趣、先想再写、一气呵成、分段表述、方法简单、讨论修改”的训练思想,其理论依据是:

1、《九义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二学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三学段);“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思想与《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是基本吻合的。

任何一个人对完全不懂和完全做不到的事情是没有兴趣的。要提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容易做得到才行。除了降低要求,另一个就是给予学生最简便的方法。“三段式”既简单,我们又避免了公式化的弊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在作文教学实验中,我一律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自己的习作。这虽然比《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但是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在测试时,学生虽然有点紧张,却照样可以在40分钟(小学生)或45分钟(初中生)内完成习作。

2、元代戏曲家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要像“凤头”,好的中间部分要像“猪肚”,好的结尾要像“豹尾”。凤头、猪肚、豹尾的形象比喻反映了写作的本质规律。中间部分是一篇作文的核心,当然要像猪肚子一样的内容充实,否则就不能清楚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像凤凰脑袋一样小巧精美的开头和像豹子尾巴一样简短有力的结尾,虽然只是一种开头、结尾的方法,但正好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因为他们才开始练习写作不可能轻易学会那些复杂的开头、结尾方法。

3、“在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写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小学语文教学法》崔峦、蒯福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216页)。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一方面抓住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对“这次作文”的兴趣,一方面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爱好。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弱化了审题、切题切意方面的苛求。“进行命题作文,仍应把衡量好坏的主要标准放在作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上,不要放在是否扣准命题上。即使学生写走了题,只要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就不应全盘否定。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另换一个合适的题目,并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应怎样写才符合原来命题的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加深对题与文之间关系的理解。事实上,成年人的写作也常常有写成文以后再修改题目的情况。如果对‘审题’‘切题’要求过高,一走题就评为不及格,必然导致学生谨小慎微,视作文为畏途,这对训练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的能力是不利的。”(同上书第222页)我们审题指导阶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打开学生选材的思路。

三、操作方法

乔氏三段式作文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具体要求如下:

1、审题激趣。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作文题目,可以开展讨论;老师只作适当的补充和引导,一定要把题目看懂。教师要根据每次题目的特点设计一些开阔思路的趣味引子,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不要一味地严肃,或者说,严格要求学生审清题意、明确内容、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就题论题,枯燥无味。这个趣味引子可以是一个简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游戏、小竞赛……总之,有趣、符合本次作文题目的特点就行。实际上,我们在活动中已经把作文题的意思、内容、要求弄清楚了。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在这个环节,可谓“功夫在诗外”,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好的作文教师用一堂课就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厌恶、害怕的态度。我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或对另一些未听我课的同学吹牛,说我是他的“偶像”,是所有教过他的语文老师中最棒的。其实,我心里明白,我真的没有孩子们说的那么好,我只是施展教学技巧,利用个人教学魅力来激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从此,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我练习写作文,再累也觉不出累来。

2、构思三段。构思三段是学生把自己要说的话安排成三部分来说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默想的环节,它不是自发地“想”,而是有指导的“想”。我的指导是这样的――

开头 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自然开头,什么都不用考虑,自然而然就打开话匣子了。用这种办法不行的同学就尝试另一种办法,请你把是“题眼”的那个词想办法写进开头当中。有些题目是话题作文,那就把这个话题的关键词想方设法写进开头之中。实在不行,也可以把你要说的事例精简成一个词句,写进开头。如果还觉得难的话,你就把题目、话题中随便哪个词、句写进开头,总能与“题意、主题”沾点儿边吧,实践证明,还是八九不离十的。陈淼的《桂林山水》开头是这样写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划线的词句,就是比较简单的嵌字式的扣题所在。这样写,可以帮助学生在踏进作文门槛的初始阶段避免走题。

中间 分层写,是指导学生写“中间”的关键。胸中蓝图在,笔下章法明。这张蓝图就是十四个字:中间内容分层写、中间内容分点写。陈淼的《桂林山水》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典型。

《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和第四段都是概述,但各有侧重。第一段是开头,除了说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外,还交代了游览时的路线,即乘木筏沿漓江来观赏。第四段则把桂林的山和水综合起来融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中间内容采用“分层写、分点写”的章法,层中有小层,小层中有更小的层,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中间两段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分了两大层:山和水。

第二段是中间内容的第一大层,写桂林水的特色。作者陈淼分三小层来写:(1)与大海和西湖比较;(2)漓江水的特点;(3)写荡舟漓江的感觉。中间一个小层又分三个更小的层次,即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如果说,整篇文章是一个大的“三段式”,那么,这一部分就是一个小的“三段式”。这是三段式中套着三段式。

第三段是中间内容的第二大层,写桂林山的特色。分两小层来写:(1)与泰山和香山比较;(2)写桂林山的特点。其中第二小层又分三个更小的层次,即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三个特点。这一段内包含的小“三段式”是一个不完整的结构,没有“小结尾”。

英语三段式 篇6

1.建立词汇教学与阅读同时起步的课堂教学结构。课题的研究要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使单词识记与句型,短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语境中重现词汇,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利用学生的词汇识记能力推动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在学生入学后识词不多的情况下,依靠国际音标使词汇与句型,短文阅读同时起步,互相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刚学英语七年级的学生最渴望学好英语,可是由于词汇不能有效记忆,不能进入句型与短文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想学好的愿望就逐渐消逝了,到了八年级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困难了。

4.通过单词教学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将单词教学寓与句型与短文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能达到加强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小组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 课题研究时间: 四

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 “ 多元智能 ” 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2.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等;智能存在着差异性,既有个体问的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但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各种智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头脑中,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只要给予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加德纳的理论对教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确立“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这就启发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3.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他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4.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它是指把几位异质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进行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基本要求是:(1)学习小组中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2)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东西,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课内外作业;(3)各小组成员必须为提高组内共同的学习效率而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上是在分层教学活动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异质同组组合,加强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弥补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学”方面表现的差异性和不足。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词汇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的直接体现,词汇量的大小是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词汇和语音、语法一起构成了语言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素。语言学家Harley曾说过,“词汇是语言的要素之一,它对人类交流及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因此词汇量的大小是学生外语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词汇学习也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核心。

2)、词汇量的增加消除了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最大阻碍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来自词汇的理解和使用,绝大多数错误都是由词汇造成的。因此词汇被看作语言系统中学习者最难掌握的部分。随着学生外语掌握程度的提高,语法带来的困难会越来越少,更多的困难来自词汇(Meara,P.1990)。词汇量不仅影响听力理解、阅读理解能力,也影响他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不仅听不懂,而且阅读文章一知半解;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会词不达意,令听者或读者费解。正如著名语言学家 D.A.wiIkins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3)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编写的一套教材,内容新颖,词汇量增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并没有打好基础,进入中学后的学习让他们无法消化。在我们学校,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教学压力很大。提高教育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基本做起,重视词汇教学,有目的有意识的帮助学生不断扩充词汇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提高单词的重现率,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才能让他们有持续的学习动机。

4)课题研究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大面积开展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教学一线的工作在课堂,把自己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反复研究,反复总结,才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根本。

5)课题研究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在三段式课改中,我们由“教”转变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研究在组内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相对统一的标准下进行,能研究出一种小组合作识记单词的模式,同年级基本教学模式一致,单词识记模式渗透在听说读写个方面,学生无论拆班并班,很快适应教师,教师也在研究中快速成长。

6)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我们学校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直面我校现状:绝大部分学生来自进城务工者子女,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教师频繁流动学生每学年重新拆班并班,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教师有相对统一的教学模式。五 课题研究的探索

我校进行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同时要求教师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现代教育观念,重视课程参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是引发激情、启迪思维的地方,是给学生展现思维想象的机会,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课堂要达成的主要目的,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目标,感觉成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促进他们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三段式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提高课堂效益而被我们使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常常存在很多问题,流于形式而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功能,使课堂效益大打折扣。对此情况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研究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验研究后,我们认为,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如在七年级,学习完国际音标和初步的拼读规则,学生可以自行在课前拼会读会,上课全班过一遍,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设计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避免小组合作的随意性与形式化。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单词记忆规律,教学设计注重增大单词的各种渠道的输入量,注重学以致用。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探索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所以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1、充分了解学生,进行小组的合理划分,使小组与学生学习中词汇量的增加形成最佳整合。

2、探索小组合作三段式教学中单词识记的课堂模式,探寻与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策略和效果的最佳结合点。

3、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

4、检验小组合作教学与学生识记单词的能力形成的显著性。

5、小组合作教学与评价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6、小组合作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7、初步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研究过程

1、实验前期措施

⑴、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能层次精心分组

分小组是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步。根据学生性格、座次等因素按异质同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设组长一人,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及全组同学的学习帮助工作。这样分组的优点是对同班级内学识和学能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⑵、加强学习,提升理念

课题组教师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研究、交流等方法和途径,了解和学习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学校三段式课改文件和单词记忆理论,为更好进行课题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通过理论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乐于投入到三段式课改中,积极进行课题研究。⑶、制定方案,构建机构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多层次研讨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总方案。同时确定各年级分模块研究的负责人,要求各课题组成员要结合本年级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2、实验中期措施 ⑴、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完成

确定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值,从而激发热情,形成实现目标的动力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针对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优的学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好的学生重点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单词识记要求听说读写译全会,中等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可以先听说读三方面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提高学习信心,在小组内优生帮学困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2)、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将单词的记忆巩固放在小组中进行,组长给组员听,组员轮流听写默写,其他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许多听说读写语境中重现单词的机会,一般在各学习在小组内进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受到启发。组长及时检查各组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则对各英语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

六 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学校可行的词汇教学模式

1、构建了多渠道输入单词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

课前我们采用口述、板书、投影等方式呈现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多渠道输入单词。这能给学生提供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处于激发状态,有效提高单词的重现率,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选择是动态的,这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2、构建了各年级取舍教材内容和整合教学内容的策略

学生学习英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内容的加深,一部分学生开始觉得现在的学习大不如以前学的轻松。但是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力,老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各自“最近的发展区”,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内容的整合标准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和实现。要整合教学内容和取舍教材内容,就是要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新课程标准,因为新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的纲领;二是熟悉英语教材,因为教材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实施新理念的载体;三是熟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施整合教学内容和取舍教材内容的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和取舍教材内容是由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能水平层次性决定的,只有熟悉学生,才能整合出适合各层次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

3、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堂单词识记教学模式

摸索出三段式小组合作英语课堂的单词识记基本教学模式

①导入:教师在上新课前,应根据本班学生学情,巧妙设计游戏、问题或巧妙创设情景等导入新课。对于导入,要求目标要明确,提问要有启发性、针对性和层次性,问题可以不必一次性提出,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于情景,要求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②启发: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导入新课设计的问题或情景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尽力做到巧安排,善引导,多点拨。

③反馈:是为了掌握学情和了解预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创设的。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是决定以后教学活动该讲什么、练什么的前提条件。反馈时,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必要时参与学生间的讨论。

④释疑:释疑、解惑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解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预测的重点、难点是否准确;二是解决学生在自学或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语言点和语法点。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

⑤活用: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课,因此小组内活用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活用可以是准交际性的练习,如找语法点,情景对话表演、小组讨论、课文复述、课本剧表演等。

⑥强化:通过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概述与回顾,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锻炼学生的概括、归纳语言点的能力。对于知识点的强化先要求学生在组内概括归纳;接着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归纳;让学生在小组内反复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帮助概括归纳所学知识点。再加以当堂练习。二)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到课外

1、课后鼓励学生自制英语卡片,提高单词的重现率。如:教师节卡片、中秋节卡片、圣诞节卡片、新年卡片等,待这些节日来临之际,要求学生将自制的卡片填写好后自愿送给老师、朋友、家长或同学等。

2、增加了语言的输入量。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单词的频率增加,班级每学期每个小组办好至少一份英语手抄报,自己撰稿、选材、组稿、进行版面设计,然后相互传阅,互相学习,班级内进行评比。

3、编演小品、课本剧能力增强。利用活动课或课余时间,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组织各层学生通过课余编写、课外排练、活动课表演小品或课本剧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4、组织小型的竞赛,增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如:单词竞赛、朗读竞赛、书法竞赛、听力竞赛、阅读竞赛等,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兴趣激发

小组合作学习,活跃的课堂代替了以往的包讲包练,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气氛,而且有效果,使学生不但积极动起来,而且在动中有更好的收获。在三段式课改下,无论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都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获取知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学习中,生帮生,为小组目标达成一起努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四)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1、改变了教学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任教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参与教学研究,注重学生的学,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

2、提高了教师素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本课题实验实施过程中,由于重视了科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每周定时间定地点进行教研活动,参加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每名教师都写了研究论文 五)问题思考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记忆单词具有一定的成效。从平时课堂和课外的观察来看,学生听、说、读、写、做等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涉及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努力程度,英语基础等,也涉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要进一步强化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一定程度地制约着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教学都不是简单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如果教学观念不转变,即使按照某种模式进行程序式的教学,教学效果仍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整个课题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不断地加强先进的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再次必须具备锐意进取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2、小组合作中评价的激励性机制有待更加科学、完善

由于受传统教育评价观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考试成绩的取向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导致学生的学习取向也着眼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升入高一级学校的目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观,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教师应着眼于转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的评价,转变学生学习知识取向,更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如何加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是阶段性的成绩。继续加大对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实验系列研讨和交流活动,积极探索本课题的新现象、新发展和新问题,才能实现本课题研究效果的最大化。

八 [1] 黄远震.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梁承锋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6] 尹刚等:《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三段式作文法123 篇7

所谓三段式就是将一篇书面表达按三段的写作模式谋篇布局。就整体篇章结构而言,如何把握较大的写作空间,三段式的写作模式为最佳选择。三段式的模式写法通常为:

1.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观点,或者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及时点出。

2.第二段要摆出事实或提出论据,或者把事情发展的经过详细写出来。3.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或理由。

注意:要学会使用过渡词。过渡词犹如“桥梁”和“粘合剂 ”。恰当地使用过渡词可避免结构松散,层次分明,表意不清等弊端,使文章条理清楚,文字连贯流畅。常用的过渡词有: 递进型: also,(and)besides, what’s more,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even, what’s worse, worse still, to make matters worse, for the worse, not only…but also等;

解释型:that is(to say), in other words, or, namely, if fact, in reality, as a matter of fact等;

转折型:however, but, yet, nevertheless, instead, on the contrary,on the other hand 等;

列举型:firstly…secondly…finally,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等

举例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 that is, like, take… for example等; 因果型:because(of), since, now that, thanks to, due to;thus, therefore, as a result(consequence),so… that, so that等; 让步型:though, although, in spite of, despite 等; 顺序型:first…next…and then…finally, first…then…after that…finally 等; 并列型:and, both…and, or, either…or, as well as, 等

时间型:afterwards, soon, later, the moment/ immediately/ on doing, hardly…when, no sooner…than 等

总结型:in a word, to sum up, in short, on the whole, in conclusion 等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评述 篇8

“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李烈校长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由课前参与,课中研讨和课后延伸三段构成。

1、课前参与。指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自学收集有关资料;或按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课前参与不仅为课中讨论奠定基础,使学生带着探索的头脑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2、课中研讨。指教师通过全班与小组研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吸纳;学会倾听、思考、质疑、辩论,从而淡化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小组研讨时要指导,小组组合要合理。这种研讨有利于合作、交流、探索。

课中研讨突出“研”,强调把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课前参与状况,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研讨,还要体现:

(1)信息传递。知识由点到面,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情感交流。营造安全、宽松、愉悦的氛围。

(3)思维碰撞。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创新。

(4)情绪体验。让学生感受生命价值。

在研讨中坚持开放性,体现:

(1)氛围开放。学生参与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对学困生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2)思维开放。学生多角度思考。

(3)结论开放。有多种答案。

(4)评价开放。实行多元评价。

3、课后延伸。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应有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点评:该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课堂亮点是激活。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提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要求教师“课堂延伸”学生课外思考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民主。老师从学生兴趣入手,用感观、感兴趣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浸泡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享受快乐。

这一课堂教学的再创造,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学生在快乐中受到教育,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开发了学科人文内涵,激发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它强调潜心研究学生,课上给学生留出思维时间,给他们展示思维的机会,融洽了师生关系,激发了学

美国中小学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述评【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历史及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产生的背景,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关键特征、操作要领等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文中提供了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并对其教学效果和前景作了探讨。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支持的一种研究型课程模式。研究型课程在美国有着较长的历史,其中几经盛衰。为了便于叙述,这里将它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型课程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以杜威的“做中学”项目为主要标志。

这一过程中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反省思维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杜威认为反省思维源起于对“不确定”的困惑,“它包含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形成观点;典型的反省思维包含5个序列不固定的阶段或形态:问题、观察、假设、推理、检验,只有这种“严肃认真和连贯的”思维才能导致的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提出反省的思维活动“必须成为一种教育目的”,并倡导以“做中学”形式的作业单元通过一些典型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在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实验,整合和积累专门化的科学知识,“变得精通实验探究和证明”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反省思维;除了上述理论上的探索外,他还在芝加哥实验学校身体力行,竭力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推行其“做中学”项目。

由于进步主义在美国教育史上众所周知的影响,“做中学”项目形式的研究型课程得以正式进入美国中小学,并在进步主义的鼎盛时期一度十分活跃。如前所述,这类项目是围绕存在的“不确定”的问题和消除“不确定”的“探究”活动而展开的;因此,以能引起学生困惑的问题为核心的“作业单元”和以真实的探究为核心的“活动教学”是这种研究型课程的关键。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十分强调反省思维中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如:通过分析而消除可能使人误人歧途和不相关的因素;通过收集和比较数据而突出重要的因素;通过实验变化审慎地建立数据。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中小学的“做中学”项目如何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保证它具备某些专业探究的特性,杜威未能在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践中做出解答。随“做中学”项目的泛滥,杜威的研究型课程逐渐蜕变为一些实用的职业、手艺课程或动手活动,研究型课程徒具其表,“探究”的精神内核丧失殆尽。这也许正是杜威的“做中学”项目遭受诸多指责并在进步主义衰落后江河且下的原因吧。

第二阶段,研究型课程的二度兴起,以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为主要标志。

杜威之后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再一次重申了杜威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某些观点,并试图从操作程序上来规范杜威提出的研究型课程,为实施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程序,使之能在中小学中得以广泛地实施。

第三阶段,以计算机支持的问题求解和探究为主要标志如:基于计算机的模拟和微世界项目。这一新兴的动向最初与Logo计划密不可分。Logo计划的负责人佩帕特称其理论基础是“从皮亚杰学派关于儿童的观点以及同有关思维的一般观点相联系的人工智能的观点中”得来的,学生可以把程序看成是自己的科学理论,通过计算机工具在信息丰富的情境中展开、研究和验证自己的理论。可见它的哲学思想和方法与社威、布鲁纳是一脉相承的。杜威们的研究型课程虽然突破了将学生机做白纸或知识容器的传统观点,有次提出了要让学习者通过“探究”主动思考,但如何保证探究中确实伴随着反省思维、如何促进这种思维却始终是他们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缺少相应的外在工具显示、监拄研究型课程中的反省思维,无法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规范探究行为,前两阶段的研究型课程要么庸俗化、流于形式,要么则神秘化、缺乏操作性。Logo计划以及随之出现的将计算机用作学习工具的思想使数度步入困境的研究型课程柳暗花明,由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一种新的研究课程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也就应运而生。

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按德利的定义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内部如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认知工具作为一种思维技术,它与传递技术的不同在于1)由学习者控制而不是由教师或技术控制的;2)用来促成学习者对所学领域进行努力思考、并达成一些在没有工具情况下难以形成的想法,而非用来简化信息加工或使任务相对更容易的。例如,作为一种传递技术的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的知识转变为一组可传递的、指导决策及问题解决的事实和规则,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与专家类似的知识表征,事实证明其效果差强人意;而作为认知工具的专家系统则要求学习者分析知识库,在自行建立事实和规则库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专家系统;为此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造逻辑规则库,并对结论进行解释。

根据认知工具理论,借助外部的认知工具可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外化,有利于高级思维的教学监控;而同时合理设计和使用的外部认知工具能激活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从而促进反省思维。显然,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提供的专业数据库软件、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可成为理想的认知工具。

二、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认知工具理论为基础,它吸取了在研究型课程发展三阶段中各种形态的合理因素,但又绝不只是它们的简单加和。其关键特征如下:

首先,以真实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核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承担研究任务,井从自己参与的研究中学习。所谓“自己参与”是相对传统教学中学生旁观者的角色而言的--例如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与他们阅读这些问题的材料、听有关讲座、完成操练作业是不同的;但是它并不等于学生必须动手操作,否则很可能陷入进步主义“做中学”的泥潭。另外,科学研究还意味着用事实来支持观点、信念,传统的经验主义立场认为事实是自我表达的,这就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科学研究仅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及其官途径积累信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主张用事实支持思想而绝非是用事实来代替思想,其中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围绕问题搜集、整理信息,信息的针对性、连贯性和认识深度闪现的就是研究者思想的光芒。

其次,在真实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的科研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和连贯性的整体探究活动,指导这一过程整体性的就是连续的思考、通过演绎或推理对连续关系的揭示和强调,也即杜威所反复强调的反省思维。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随研究的展开、在连贯的研究活动中自然引入的,并且以不打断连贯的思想过程为前提。多媒体技术是研究的促进器而非负担,研究者追踪自己的思路对问题连续关系的探究行为不应因技术的引入而中断或转移。

再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仅限于其工具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习者使研究的问题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高级思维活动;作为认知工具,它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即: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同时工具在熟练者手中会更有效。进一步说就是,在这种采用技术支持的新型研究型课程中,技术之于课程仅限于其工具作用,若侵及或削弱课程的探究性质即非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研究型多媒体教学。

从现有的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些研究和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功地实施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几点在于:

第一,选定适宜的研究主题。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涉及到采用各种多媒体信息采集和处理工具支持研究,这一模式虽则本身与内容无关(content-independent)的,但是研究主题的选定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真正具有教育意义,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曾就作业单元的四个条件做过初步探讨。对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而言,适宜的主题首先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研究工具,此外它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所在即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应足够宽泛以便学生能形成具体的个人(或小组)研究方向;应反映问题的社会和科学逻辑,使学生能从对所学课程与研究主题之间关联的体验中学习。符合这些条件的研究主题往往是从核心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中衍生出来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一定挑战性、且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的跨学科任务。

第二,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的科学性既反映在采用的方法上,反映在从事研究的科学态度里,还反映在研究的最后“产品”--研究报告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后提供的一系列渐进的研究指导中把握好一个“度”即:帮助学生采用类似专业研究人员的方法展开工作而绝不越俎疱、初暴地干预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进程,不片面追求所谓“唯一正确”的结果而抹煞“求真”的科研精神。对一些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硬科学”研究项目来说尤为如此,由于“硬科学”往往存在一个可预测的结论,教师不应将之强加给学生;相反,当预期的结果不能出现时,应引导学生反思以揭示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对最终结论的影响。而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体现在:数据的可视化演示、对科技文献要点的关注、对不同发表形式(报告、口头演说、论文、电子发布)之差异的关注、完整的研究文档。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进行密切的教学监督如:和学生就研究的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现有发现等进行讨论,使研究框架、要找的资源和术语明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研究策略模型;随研究的演进,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包括通用的应用软件如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软件、字处理软件、编程软件等科学的数据处理手段收集、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个人项目的一些观点,并最终撰写和提交较科学的研究报告。此外,研究的“科学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可考虑随学生年龄、研究能力的递增逐渐降低研究项目中“趣味性”、“竞争性”等激励动机因素,逐渐向更严肃、更科学、更合乎专业研究人员工作方式的方向转变,从而逐步提升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具体方案的“科学性”。

第三,向学生提供使用各种多媒体信息工具的指导。如:信息搜集工具(光盘、在线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如最优化的编程方法智能模拟等等。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随研究的展开学生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教师既可采用集体讲授、班级练习的办法向全班引入某种新技术,也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个别化的辅导,总之,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一些研究者如对技术指导提出了建议:循序渐进,在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中应避免出现过多的新技术,否则会导致学生有限的心理资源从研究主题分散、过多地专注于技术;启用学生导师;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低年级(尤其是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尽量采用光盘数据库,因为在线方式更可能使他们在浩瀚的信息中迷航。

最后,设定有形的任务目标。类似科学家的真实研究固然本身能促进内在动机,但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保持动机和兴趣,对学生而言尚需要可为之奋斗的有形目标如:论文研讨会、研究成果展等;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研究成果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解决方案。这些有形目标的设置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挑战,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在完成开放的研究项目过程中不致因失却方向而一无所获,因而有利于研究型课程的管理;另外,学生达到目标后的成功既是最好的报偿和奖励,也是最好的老师。

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典型案例:Make It Happen!方案Make It Happen!是美国教育开发中心(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在一项历时五年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基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学方案。它以“I-search”为基本框架,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阶段:

·教师确定I-search主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鼓励学生选今对个人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学生(或学生小组)构建待研究问题的框架,制订搜集信息、构建知识的研究计划;·着手搜集信息,汇总所有有关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形成I-search研究报告并向他人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收获。方案规定“I-search”必须是基于研究的主题单元,但对单元的具体主题它并没有作特别的限定。实施中要求师生尽可能地结合适用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由于研究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因此它还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或学生小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及学生小组间的合作。

新罕布什尔州一所采用此方案的中学以该城镇的历史作为L-search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课堂上使用教师自制的录像,查询商业电子数据光盘、在线专业电子数据库,以及访问博物馆、采访相关人士等走出课堂深入社区的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有关自己生活其间的小镇的历史,围绕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的方向。在整个I-search研究计划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等工具记录、整理从社区搜集到的信息,拷贝、编辑电子资源库中相关的信息,利用数据库程序对所有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建立相关问题的个人研究数据库,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撰写“基于事实支持的”小镇历史研究报告;同时,还鼓励学生合作进行调研,通过电子邮件和专业历史研究人员建立联系,总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与历史学专业人员相同的方法研究个人感兴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涉及到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甚至家族史等各个方面,学生可就重大历史事件对小镇历史进程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研究完成后除了向论文报告会做研究报告外,学生个人或小组还需以电子文档或张贴等有形形式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示一段时间,此外教师还可向有关学术机构或当地博物馆推荐有价值的学生论文。

四、研究型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评价及前景预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取得了不少积极效果。例如它特有的真实研究的性质--研究者的身份、更专业的工作形式等明显地提高了学习动机;毋庸置疑它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主要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帮助差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表明,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同样利于差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此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获得了一些附带效应,例如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追求知识而不是在考试中展示其掌握程度、意识到学习本身而非评分等级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研究型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型多媒体教学无法回避布鲁纳发现教学所面临的指责。教育既然承担着人类社会生活延续和交流的功能,那么不应该寄希望于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全部人类文化遗产。因此核心课程采用这么教学模式如何与传统教学穿插进行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二,与结构化的教学不同的是,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由于研究主题多数与学生密切相关,研究过程的演进往往无法预料,教师不仅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帮助克服学生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研究型多媒体教学对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巧妙地设计课程使之既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不超出学生能力发展范围,又能渐次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如何保证各研究项目按一定的序列前后承接、具有发展性等等。

除了采用电子数据库等资源的文献研究外,研究型多媒体教学还包括实验研究、优化研究、模拟研究等,例如有一种基于微机的实验室(Microco puter-Based-Laboratory)能为学生提供真实而精确的测量工具。从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看,研究型多媒体教学代表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研究型课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之所以会如此,笔者以为,这固然应归功于新兴的多媒体教学

上一篇:道德法制化读后感下一篇:数字化解析百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