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精选12篇)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1
一、引言
传统“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方法摆脱了“放羊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三段式”体育教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以让学生以掌握运动技能为目标,但是体育教师在教授技能的时候教学方法死板,并且将体育课堂剥离成三个互不相干的部分,缺乏整体性。如在学习折返跑的时候很多教师只是在跑道上画两条线让学生重复练习折返跑,这样枯燥的课堂学生怎会喜欢?因此,体育教师要在课后多花时间,思考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促进体育课堂的高效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将游戏教学穿插在“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既掌握好所学内容又在体育课中“玩”得开心,下面以水平一的二年级投掷课为例。
二、教学步骤
1. 开始部分辅助游戏设置。
在课的开始部分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充分热身,防止发生损伤,在此部分设置专项准备活动是对主要内容进行铺垫,对主要部分所需肌肉进行专项的热身,动员即将参加锻炼的肌肉。在投掷课中主要对手臂、肩关节充分热身,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对手臂、肩关节热身的游戏如“推手游戏”、“丢沙包游戏”、“抛接球游戏”等专项游戏,充分动员这些关节、肌肉。
在此阶段中设置游戏摆脱传统“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中的韧带拉伸、关节操等枯燥的准备活动,达到热身的效果。这些游戏非常简单学生容易接受,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开始部分就能感受到上体育课的快乐,同时对主要部分所需肌肉进行有效刺激,加强主要部分的学习。因此,此步骤游戏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基本部分游戏设置。
基本部分游戏设置是对主要内容的巩固又是对主要内容的检查。教师在讲解、示范完主要动作之后,学生急切渴望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当学生练习完之后可以通过“打四害游戏”、“掷准游戏”、“掷远游戏”这种类似于考察的游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考察,让学生在气氛紧张的情况下,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检查。
基本部分的游戏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生经过约15分钟的基本动作练习之后注意力已经达到顶点,如果继续练习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此时安排游戏教学可以缓解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主要部分的游戏可以以教学比赛的形式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结束部分辅助游戏设置。
进过一整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一个疲劳的状态,需要一个放松的环节,结束部分的游戏应符合这个部分的要求,教师可安排一些放松的游戏如“掷纸飞机”、“打太极”、“包饺子游戏”等。这类的游戏多以放松学生身心为目标,对主要目标肌肉进行放松,此时也应注意,区别普通的放松游戏,有目的地进行放松活动。
整节课以游戏开始以游戏结束,主要部分以游戏为练习的主要手段,整节课以游戏贯穿,给学生更多“玩”的时间。教学过程严密,游戏缺一不可,并且目的性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教得非常轻松,学生学得更开心。
三、教学建议
1. 教师讲解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每个部分都将安排辅助游戏的教学,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凑。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要精练,语音语调分配恰当,突出重难点,尽量做到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配合口诀,如在投掷课教学中的口诀“一侧、二蹬、三转、四出手”,教师创编的口诀要符合教材的内容,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师在讲解要领的时候要配合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相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项目选择不同示范面,示范时要做到分解示范与完整示范合理安排。
2. 合理分配游戏时间。
由于每个游戏作用不一样,因此游戏的时间也不一样,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的游戏时间短,主要部分的游戏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每个部分的游戏都具有目的性,并且游戏只是辅助的练习,不能代替基本动作的学习,但是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要控制练习与游戏的时间,分清主次。
3. 合理安排专项辅助游戏。
很多体育教师都会在体育课中安排游戏教学,但是这个游戏的安排主要是主要内容的游戏,而缺少对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游戏的安排,或者很多教师在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安排的游戏与主要内容不相符,这是不可取的。在笔者的游戏教学步骤中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辅助性游戏都是以针对主要内容学习的辅助游戏为主,这有利于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正迁移,更高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因此辅助游戏不应以一般游戏代替。
四、结语
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利用在投掷课中,而其他技能教学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2
“三 段 式” 教 学
乌苏市第五小学
安雪梅
2009年12月5日
2009年12月4日,学校“语文教研组”组织了听课活动,通过学校四年级李莉老师讲的《卡罗纳》这一课,让我感受到“三段式教学”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的指导。
“三段式”教学法在李莉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1、初读交流、把握中心。教学课文时,我们首先要通读课文,读是提醒孩子们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李莉老师在引入课题后,说:“大家来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一环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学语文首先要通读,通过交流把握好中心。
2、精读交流、重点理解。学课文要精读课文,精读中同学们肯定各有感受,大家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对文章重点句或段的理解。李老师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卡罗纳不幸的三句话,分析出了他的不幸。接着李老师问:“你用了哪些方法来学习和感受卡罗纳不幸的呢?”学生答“通过重点句子。”这里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找出重点语句,学习“我认为他又是一个幸福的孩子。”课文中体现幸福的这一部分。这是学习的重要而又精彩的环节,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解决了课后许多的思考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模式。
3、读写交流、意文兼得。读了别人的文章,就要有收获,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组织学生积累或练笔,交流积累或练笔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让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李老师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课的最后一环中,她设计了拓展内容:“①、面对卡罗纳遭遇到的不幸,你想对卡罗纳说些什么?②、代表卡罗纳向每一个关爱他的人写几句话,感谢他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伴着《爱的奉献》这首歌,学生写出了精彩的感想,使得文章“言外之意”达到了升华。
作文教学的三段式教学方法 篇3
一、低年级以说、读为主
写作要提前起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应把小学一二年级的作文训练作为初级阶段。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以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二是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低年级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要尽量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想说话的欲望。在说话能力的培养上应采用下列方法:
1、在字词中以字带词、以词带句。
2、看图说话,从简单的看图叙述到细节描述及情节串讲。
3、启发想象,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说话的逻辑性。
4、讲故事、复述课文。
学习说话也是循序渐进的,要遵循“理解词义——说短话——说长话”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写作准备阶段的另一项工作就是阅读。多读多看是这一时期儿童满足探究心理的迫切需要,尤其当他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后,课本的知识和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他们急需从外界,特别是从书籍中打开一个窗口,帮助写作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随之增长。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二、中年级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多种辅导形式
经过低年级的说、读及写作提前进步的训练以后,就进入了写作要求较系统、明确的第二阶段。进入中年级,要求学生的作文从段到篇要有一定的内容,条理清楚,中心突出,逐步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迎合和满足学生的喜新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和培养学生发挥自己想、自己做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表演式
老师把作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视野和认识能力组织材料、编织故事,然后把各类故事由学生交流、表演出来,最后让学生用文字叙述。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文采、有内容、有个性。
2、贴图作文
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画图剪下来贴在作业本上,然后将图中的意思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连贯的语言写在旁边,这样能使学生欢迎,特别对学困生的写作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兴趣培养
老师的铺导要力求在学生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调动兴趣、辅导方式要创新,避免一种方法的单调重复。
三、高年级的兴趣专一性培养和一题多作
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高年级阶段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要侧重在写作质量的提高上。在儿童心理转折和过渡的这个特殊阶段,要爱护和继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这种兴趣向专一性方面发展。并且要在探究心理的基础上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开手让他们自觉地提高观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开拓前进的道路。
在作文教学中可采取一题多作的教学方法。一题多作就是一个题目让学生连续多作几遍,写一篇即得一篇的好处,写多写熟了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遵循两条规律:一是必须符合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要因人施教;二是必须顾及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其内在的联系。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4
1. 研究目的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教育体系。根据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我们构建了三段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旨在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1998—2002年国内外职业教育专著7部、期刊30余篇。
2.2.2 专家访谈法
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和试点学校教导处主任、体育教师研究讨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与实施方案。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一个进口,多个出口”加以确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特点:三年必修课;学生特点:体能基础较低、体育兴趣广泛;教学环境特点:体育氛围较差、场地器械陈旧。因此我们构建了“基础课+选项课+体能课”的三段式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
3.1.1 基础模式
基础课是对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体育基础教育课,它主要是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体能水平较低的情况而制定的,以发展基本体能、增强体质、培养体育兴趣为主要目的,按学生体能进行分层教学。
3.1.2 选项模式
选项课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个性教育课,它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体育兴趣和爱好等个性而制定的,使学生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掌握两个完整的运动项目,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按学生体育兴趣进行分项教学。
3.1.3 体能模式
体能课是对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职业体育教育课,它主要是在前两年体育基础上,为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针对性地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和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按原班进行模块教学。
3.2 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劳动后备力量,它所培养的人才不需要有高超的运动技能,而是通过各种体育项目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体能基础,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为指导思想,为学生“会锻炼”奠定基础,增加学生获得“终身体育”的知识储备和获得“终身健康”的体能储备。为此,我们构建了与模式配套的教学内容。
3.2.1 理论知识内容
体育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文化底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体育基础知识、科学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体育生物学知识和医学知识、体育保健学知识、运动处方知识、体能评价知识等。
3.2.2 基础体育内容
基础体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心肺功能3方面的内容。基本活动能力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发展走、跑、跳、投、攀、爬、搬运等能力的练习内容;运动能力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与运动有关的速度、力量、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等练习内容;心肺功能内容主要是安排一些能发展心肺耐力、肌肉耐力的练习内容。
3.2.3 个性体育内容
个性体育内容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学校传统项目、场地器械、学生爱好、教师专业水平等实际情况,开设少量的大众体育项目和竞技体育项目。
3.2.4 职业体育内容
职业体育内容主要是根据职业劳动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大部分去农村、乡镇),社会文明病等,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体育保健内容、民间体育项目。
3.3 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不断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体育意识,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定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为主要内容,以“时间、距离、数量”为评定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这可能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站在学生的视角,以调动学生锻炼积极性为目的,重新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个体动态评价体系(见表1)。
这种评价体系能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励进步,特别是注意了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那些水平一般,学习和锻炼刻苦的学生是一种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培养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 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已从原来的以学习竞技技术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始向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的多元教学模式方向转变;教学内容以由原来的以竞技项目、达标内容为主,开始向个性、健身、职业、娱乐方向转变;评价体系由原来的过分强调显性指标的时间、距离、数量,开始向注重隐性指标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体育行为、体育能力等方向转变。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从实现学生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健康”,到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会健康”,最后到意识努力基础上的“终身健康”。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构建了三段式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内涵丰富、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教育, 2002, (16) .
[2]李会增, 汤生玲, 袁淑娟等.对河北省职业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1年体育论文特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
[4]将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 2000.6.
三段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反思 篇5
兰西县北安中学
吕战友
近几年来,随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受其影响,对我校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剖析与诊断,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课堂中尚有一些不符合课改要求、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学生积极性的作法。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组织广大教师对影响比较大的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反复的学习,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并不断进行探索实验,经过不断的总结、论证与完善,确立了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学案引领自学、教师点拨释疑、训练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并正式立项,被批准为市级重点教学科研课题,现已走进课堂,开始研究与实施。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先学后教,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落实“学习最终是孩子自己的事,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的教学观。课堂上,突出学生地位,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与从容;鼓励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发散性、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坚守公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现人人得到发展的结果,也就是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很重要”的理念,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老师的关 爱的阳光里,展示自我,体现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与尊严感。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课堂教学遵守“低起点、小步子、多实践、快反馈”的原则,在教材的使用上可以用一句广告语形容“我的地盘我做主”。教师遵循课标,依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去合理“剪裁”。还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
“三段式”教学模式,在我校历经了一年多的实践,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已全面应用到课堂。走进教室,人们能感觉到传统课堂秩序被打破后的震撼,整个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的氛围全变了,学生前所未有的活跃与紧张,教学由以“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一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收,就从学生学科成绩看,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个别学科的成绩还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三段式”教学模式既然深受广大教师的普遍推崇,广大学生的欢迎,那么是什么问题而导致课堂的低效呢?我们试图做一些思考与研究。
通过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与思考,使我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教学是一条长长的路,需要一代代人用脚步去丈量。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要经历艰辛的学习、内化,吸收和再创造。而我们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的方法,对“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深刻,没有真正把握其精髓。
一、教师“恪守”着陈旧的教学观。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教师即开发”,开发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的生命力,开发小组合作的合力。而我们的一部分教师没有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局限于书本,突出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没有机会去质疑,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得不到表达,思维受到坚固,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制约了学生的超越与创新,学生缺乏自信和从容的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整体实施。
二、教师课前功夫不到,学案设计脱离学生实际。“三段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从教师层面而言,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师的功夫在课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功夫是在课上。一些教师正是忽略了这一点。这样的课堂模式需要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准备,正是“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年功。”因为再多的预设,都无法满足放手以后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留给教师的时间极其有限,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透彻理解和把握,没有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根本无法找到最有效的信息和方法。课前研究的不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与辅助资源的准备,环节流程,结构的安排,没有进行反复的论证,特别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只是体现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骨架,没有“三段式”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宗旨“立意”,缺少“灵魂”,这样的课堂只是形式变化而已,教学要素,课堂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打造高效课堂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自主学习“悬在空中”,没有落实到实处。“三段式”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上或课前都有学生自学或预习的过程。这一理念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喜欢自主学习。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自主学习,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往往有些老师不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习惯,结果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流于形式,没有效果。
“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要求等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愿意学,有了学的动力;也知道怎样学,掌握了学的方法;通过当堂检测、反馈,学生还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而我们有些教师忽略这些环节,使得目标不具体,方法、策略不科学,特别是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师缺乏学习与研究,没有真正把握“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实施“三段式”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必须抓住它的核心要素:一是“先学后教”。这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主线,是教学改革实验所证明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二是小组合作、兵教兵。这是特别符合大班额尤其是薄弱学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上展现自己,除了小组合作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更 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三是,明确教学目标、当堂反馈学习结果。这是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重要保证。
以上三个要素是我们在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必须体现和保证的要素,也是我们取得教学成功的基础性环节,我们的教师恰恰是忽视了这些环节,在课堂上没有得到突出的体现是,即使是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中究竟怎么操作,一些教师还缺乏技术层面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很多标签式、形式化的教学现象。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清晰的教学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教学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不是一种游离在外的表面形式。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6
来华汉语预科生(以下简称预科生)大多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太平洋岛屿国家,均系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对汉字十分陌生,缺乏对汉字的概念,学习汉字相当吃力;另外,预科生年龄较小,来华前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策略。因此,面对陌生而复杂的汉字,学习效果不佳,读写能力远远落后于听说能力。然而,预科生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之后,就要进入中国各高校与中国大学生同堂上课,专业学习期间,除了要听懂教师讲课、能与师生交流以外,还要做好课堂笔记,阅读专业文献,甚至撰写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学术论文。专业学习对预科生的汉字识记量、汉字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预科生的汉字教学现状
目前,尽管预科生的基础汉语教学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具有强化教学的特点,但无论是“主讲课+复练课”的教学模式,还是“综合课+技能课”的教学模式,汉字教学都很少单独设课,仅是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包含在复练课或阅读课中。另外,现行的绝大多数汉语教材都秉承“语文一体、随文识字、认写同步”的汉字教学理念,没有充分考虑汉字自身的特点和汉字的习得顺序。在这种情况下,汉字教学没有结合汉字本身形体结构的复杂程度,没有参考汉字的使用频率,按照由易到难、由高到低,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此,导致“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与语法、词汇教学相比,汉字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对预科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大多来自非汉字文化圈,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基本上都是拼音文字,从拼音文字转换到表意文字,要面对庞大的汉字体系,多样的形体结构,复杂的读音和意义,在认、读和写等方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更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识记方法和学习策略。另一方面,汉语学习是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的,专业学习对预科生的汉字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目前预科生的汉字教学很难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习需求。这也是造成预科生汉字读写能力较差,甚至出现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
基于预科生的汉字学习需求,汉语教学中应更加重视汉字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汉字教学单独设课,并且根据预科生的特点,构建新的汉字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汉字读写能力,扩大汉字量,提升阅读理解水平,满足专业学习对汉字能力的要求。
三、“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教学法基础
(一)笔画教学法
笔画教学法主张汉字教学应该以笔画为主,汉字学习应该从笔画入手,根据汉字的字形笔画来描摹汉字,从而学会书写和识别汉字。主张笔画教学的学者强调笔画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部件也是由一个个笔画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点和线,是汉字的最小单位。(杨润陆、周一民,1995)另外,国外的眼动实验研究发现汉字的识别是以笔画为单位进行加工的。笔画是汉字的最小单位,也是汉字识别的基本单位,所以汉字教学应该从笔画开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然而,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笔画教学存在明显的缺点。一个汉字如果笔画少的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笔一笔地唱出笔画,学生一笔一笔地描摹汉字,学习相对轻松。如果汉字笔画繁多,比如像“我、等、德”这样的汉字, 如果一直重复笔画描摹的过程,不但书写速度极慢,而且反复唱出各个笔画,也容易降低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可见,笔画教学相对琐碎,缺乏创造力,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和构形能力,对于复杂汉字尤为如此。
(二)部件教学法
部件教学法主张汉字教学应该以部件为主,汉字学习应该从掌握基本的部件入手,根据汉字的字形特征,将其拆分成不同的构成部件,以已经掌握的部件来带出新的汉字,由此学会书写和识别更多的汉字。主张部件教学的学者强调部件是汉字学习的基础和切入点,掌握基本的汉字部件以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进行汉字联想学习,从而发挥部件教学省时省力、以旧带新、方便记忆的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部件相对笔画要复杂得多,没有笔画基础,记忆起来困难较大,而且相似的部件很容易混淆。部首是部件中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但是相似的部首,会致使很多问题的产生。在学生的书写中,常会见到学生把“往”写成“住”,“庆”写成“历”,“银”写成“很”,“被”的部首和“视”的部首混用,“疲”的部首写成“广”等等。这些错别字多是因为部首相似造成的。还有一些汉字同样是由于部件相似而出现错别字,“抱”写成“拘”,“尤”写成“龙”,“皮”,因为学生学过 “厂”这个部件,就直接写成了“厂”加“又”等。部件教学虽然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没有在实际上提升教学效果。
(三)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的优势互补
两种不同的汉字教学理念,各有各的特点。曾有学者做过教学实验:一个班纯粹用笔画教学,不做有关部件的提示;一个班纯粹用部件教学,通过部件来集中识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两种教法很难说孰优孰劣。因此,教师认为不应在汉字教学中严格区分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也就是说不能单纯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若抛开笔画,直接向学生讲解部件的内容,较为突兀,也不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比如,“糟”和“精”是学生经常混淆、写错的汉字。按照部件教学的原则,它们的部件结构一致,左边都是“米”,右边一个是“曹”,一个是“青”,右边的部件笔画都比较多,按照部件拆分原则来说,又各自由上下两个部件构成,而且这两个部件都是横竖组合,比较类似。学生因此产生混淆,经常出现“糟神”、“糟彩”和“精糕”的组合。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使、便”,“的、时”等相似部件组成的汉字中。
分析发现,因为部件教学以部件为切入点,学生整体感知汉字,再将整体拆分,分解出各个部件,利用部件来建构新的汉字,所以造成了以上所说的汉字混淆。相反,如果我们在部件教学的同时,密切结合汉字笔画教学,传授汉字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教授具有复杂部件的汉字时,先把笔画读出来,用笔画教学法书写一遍,可以加强记忆。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像“曹、青”这样的汉字,它们由横、竖简单笔画构成,字型结构对称,学生只要经过反复的笔画描摹,不难识别和记忆。从这样的对比中,会发现笔画教学存在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是可以优势互补的。比如:我们可以用笔画教学法一笔一笔地教写“金”,然后再运用部件教学,让学生自己建构“鑫”。这样既可以节省书写时间,同时又可以保证书写的正确率,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减少部件混淆这一方面,可以运用笔画教学的优势,适时地把部件的笔画读出来。比如强调“被”的部首比“视”多一“点”,从而让学生在笔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部件,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又提高了部件书写的正确率。
四、“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关研究发现,汉字的辨认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阶段。我们认为汉字教学的过程也应该和学生认识汉字的过程一致。汉字教学从简单的、基本的笔画入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常用独体字和部分高频合体字)之后,再引导学生发现部件,树立部件意识,最后让学生整体感知汉字是如何构成的,开始建构整字。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纯粹的笔画教学主张和部件教学主张的界限,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具体地说,“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包括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汉字教学以基本笔画为出发点。先讲授基本的笔画知识,介绍汉字书写笔顺,再教写笔画,区分汉字的间架结构,认读独体字。
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汉字书写教室的多媒体动态演示向学生展示笔画书写过程、笔顺和汉字结构。同时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书空笔画”,学生集体描摹笔画,教师发现规律性问题,并进行集体纠正以加强汉字学习。此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板书所学笔画,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总结规律,以树立笔画意识,为部件学习和汉字书写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运用笔画教学的方法教写、辨认独体字。因为独体字基本上都是构成其它汉字的部件,同时还都单独成字,各自有自己明确的含义,字形笔画也相对简单,与笔画教学的优点十分契合。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但能掌握一定量的独体字,也能慢慢培养起汉字意识,为整字教学打下基础。
在这一阶段,教写独体字可以培养部件意识,为后面的部件教学做好铺垫。另外,通过汉字部首的导入及形声字的学习,汉字联想学习和书写训练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汉字;通过形近字辨认,提高学生的汉字识认水平;通过汉字部首的介绍,引导学生总结具有相同部首的汉字在意义上的联系,并在相同部首内扩大汉字量,以建立形声字的概念。最后,在识认大量汉字的基础上,熟练书写常见汉字,不断提高汉字书写能力。
第三阶段,笔画和部件相结合的整字教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汉字到词,词到词组,词组到句子,句子到语段的汉字读写能力。
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部件教学法,在独体字的基础上教写合体字。这样的教学顺序不但契合了识字要循序渐进,先独体字后合体字的原则(戴汝潜等,1999),也符合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心理,即从简单到复杂。学习汉字之初,先从一笔一画开始,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在有了一定汉字量的情况下,自然发现复杂汉字是由以前学过的简单汉字构成的。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汉字积累,可以通过扩展学习,扩大汉字量的同时扩大词汇量,并且增加一些运用所学汉字及扩充生词编写的阅读材料,提高汉字的复现率,加强记忆,提高学生的语段阅读理解能力。
“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认知心理的特点,分别以笔画教学、部件教学和整字教学为主要方法,但是每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又相对灵活。比如,“交”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可以在笔画概念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然后边读笔画边书写。在教部件时也要适当地读出笔画,因为复杂的部件,相似的部件都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强调部件的差别才能正确识别和书写。整字认知阶段,笔画和部件仍然是学生拆分、书写汉字的基础。所以,三个阶段互相支撑,最终达到过好汉字关的目标。
五、结语
目前预科生的汉字教学现状很难满足预科生的汉字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一般。汉字教学主要分为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两种,两种教学方法各有优势,笔画教学强化基础,循序渐进,部件教学以旧带新,方便记忆。“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兼顾二者的优点,体现预科生接触汉字后不同阶段的认知心理特点。第一阶段,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汉语,接触汉字之时,以笔画教学为主,打好汉字学习基础;第二阶段,运用笔画教学法,教写独体字,培养部件意识;第三阶段,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汉字积累后,以部件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整字理解,拆分记忆。
书写汉字是一种动作技能,但总体来讲,汉字的进一步学习是一种智慧技能的获得。(加涅,2007)汉字学习需要了解汉字的有关规则,包括笔顺和间架结构等。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运用笔画和部件教学方法,帮助预科生平稳度过汉字学习的难关,提高预科生的汉语水平和汉语学习能力,为他们进入中国大学开始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针对来华汉语预科生的“三段式”汉字教学模式构建。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15YJ080202]*
参考文献:
[1]陈绂.谈对欧美留学生的字词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
[2]戴汝潜等. 汉字教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施正宇.现代汉字的几何性质及其在汉字教学中的意义[J]. 语言文字应用,1998,(4).
[5]万业馨.汉字字符分工与部件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4).
[6]杨润陆,周一民.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7
一、教学前的反思
第一层: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 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 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我们向每位教师发放《走进新课程》、《学校体育探索》等理论书籍, 并向教师推荐订阅专业杂志——《中国学校体育》, 并鼓励教师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 写出读书笔记。在读、学、写的过程中, 实际是教师与编者、作者思想的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他们自然会反思自己的教学, 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
第二层: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 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 不断加强反思能力, 提高反思效率。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育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我们具体实行两制:周一集体备课制和周五案例剖析制。另一方面是请来省市级专家, 就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等热点、难点问题, 从体育模块的设置到教学模式;到教法、学法;再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等, 逐一为教师作讲座、辅导、交流, 授业解惑。
二、教学中的反思
第一层:常态课。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 而在于改进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的价值;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 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室外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随机性, 同时由于各个教师的特长爱好、思维方式、气质类型及教学能力等, 存在着差异, 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可以用集体备课的教案, 但执教者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教学机智, 以便于课后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如在教授篮球行进间投篮时, 集体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先徒手练习步法, 然后原地持球练习, 再到行进间投篮练习。事实上这样教学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 有的教师便采用逆向思维, 先让学生练投篮动作, 然后再学习脚步动作;有的教师则采用“标志法”, 即在地面上划三条线, 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脚步动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到起来, 课堂的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第二层:公开课。如果说常态课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的话, 那么一节公开课则往往是汇聚了集体的智慧, 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是选题, 选择容易设计、容易调动学生兴奋点的课, 如篮球;其次就是全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思;接着授课者按照教研组研究的主题, 充分展示预定的教学方案, 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教学观摩。授课者可以随机调控自己的教学, 机智地更改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听课者则侧重于观察预定理念与研究主题的凸现, 记录教学策略的实施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体育课中的一个口令、一个手势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而这些是用笔无法记录下来的, 因此为了便于评课的需要, 我们通常会用摄像机记录授课的过程。
三、教学后的反思
第一层:撰写教后记、案例研究。撰写教后记和案例分析都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它们是将散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珍珠”一一捡起, 并串联起来, 让其更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教后记是教师随堂记下每一节课的零星感悟, 如示范的位置、讲练的方法、评价语的选择等等, 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效、或多余;或解决、或消极, 可以简要列点, 三言两语;也可以重点解剖, 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在教案上进行批注、纠错, 也可用本子或电脑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等。
案例存在于教学事实中, 隐藏于教育现象后, 它可提供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情境, 分析和探究。我们要求每人在周五的案例剖析中, 提供一至两个案例供集体研讨, 对案例的要求是“自己的”、“真实的”、“实践的”、“有用的”。在案例反思的基础上, 我们鼓励教师进行理论总结, 写出教研论文。同时, 我们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撰写三则教学故事, 对于有研究价值的故事, 进一步挖掘和推广。近两年来, 我组教师的《一次特别的评教活动》、《请不要吝惜您的掌声》等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上予以发表。
第二层:评课。通过评课可以反思我们的教学, 可以搭建起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 使枯燥的学科知识、看似深奥的理论置于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充实教师的学养。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 我们采用两结合的评课形式:即时评课与网络评课相结合:除传统的课后即时点评之外, 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 在BBS上对一节课进行讨论、评价和交流;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在进行听、评课时, 邀请高校和省市专家教授及市、县教研员参加, 我们先让老师们发表意见, 再听这些专家、教授及教研员的点评。引导教师抓住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切入口点评课堂教学的优劣, 避免泛泛而谈, 克服不着边际的弊端。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8
一、准备部分
准备活动是根据体育课的特性而量身定制的动作,为学生能顺利进入主教材学习做好生理和心理的准备。不论是体育优秀生还是体育薄弱生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否则会增加机体受伤的风险。
在准备活动中,教师主要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徒手操、慢跑和游戏。其中,在徒手操学练过程中,部分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先进行讲解示范、教授动作,再安排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做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造成练习密度较小。准备活动的徒手操选择的动作路线应该简洁明了,学生一看就知道怎么做动作,直接跟随教师按照音乐或者口令的节奏练习,练习密度会大大增加。
游戏是准备活动中的主要学练形式之一,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少数学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情形,游戏主要目的是热身激趣、渲染氛围,同时为主教材的学习作好铺垫。不论采取何种游戏形式,应该是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如,传统游戏“贴烧饼”中经常会出现追逐的学生跑得满头大汗,其他学生站在旁边看热闹的现象。准备活动不论什么形式,都必须力争全员参与,扩大参与面,提高练习密度。
二、基本部分
1. 根据课型设计练习密度
新授课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结合讲解进行示范,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讲解示范、纠错、解惑的耗时相对偏多,所以,练习密度相对较小。
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改进、巩固和提高的课,期待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这类课的基本部分要多安排时间,增加练习次数和练习密度。
体育考核课是根据学期或单元计划的考核计划对某项技能或体能进行考核测试的课,考核课中主要是由教师或者学生代表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打分或者测试,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每名学生考核的时间较少,这类课中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考核过程中,对没有测试和已经测试过的学生关注不够,造成了考核课练习密度较低。为了提高考核课练习密度,教师要改变考核形式,尽量分组考核,在考核之前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全体学生复习考试内容,同时精心设计副教材,让没有考核或者已经考核过的学生进行副教材学练,增加练习密度,为了保证练习效果,可以安排若干体育骨干协助管理,确保练习任务圆满完成。
2. 根据技术动作形成的阶段调节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的安排要符合技术学习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在初学技术动作时需要安排较小的练习密度,因为,此时的技术动作处于泛化阶段,经常会出现错误动作,需要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当学生能初步掌握技术动作时,需要安排较大的练习密度,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通过大量的练习确保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当学生技术水平达到自动化阶段时,练习密度可适当加大,并关注每次练习的动作质量。
3.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练习密度
不同的教材对学生身体体能水平要求不同,如,耐久跑、体操单双杠教材就需要有较强的体能水平才能完成相应的学练任务。在学练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时,如果练习密度太大,会使运动负荷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让学生感到太疲劳,对身体造成伤害;当学练对体能要求不高的项目时,如果练习密度较小,会导致学生受到的有效刺激不够。练习密度的安排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使技术和体能学练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球类、武术教材的练习密度较大,一般要达到50%,甚至更大;耐久跑教材和体操单双杠教材的练习密度相对较小,一般在35%左右;其他教材的练习密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
4. 优化队形设计,力求多人同时练习,提高练习密度
练习组数的设置、队形变化的设计、调动路线是否合理等是队列队形设计应该要考虑的问题。同样的教材因为队列组数的不同,练习密度会相差较大,如,四路纵队调整为八路纵队进行练习,练习密度就提高了一倍,如果场地宽度不够,可以将“一”字型队形调整为“口”字型队形,向四周发散练习。为避免安全隐患,投掷教材的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统一指挥投球或捡球,很多教师采用四列横队组织队形,前排先掷,后排依次上前投掷,最后统一捡投掷物,这种组织形式在队伍调动方面浪费了大量时间。根据人数可以在场地上画一个适当大小的圆或者扇形,学生听教师口令统一向外发散投掷,或者是站在一定间距的同心圆上,外圆的学生投,内圆的学生观察评价,然后外圆和内圆的学生进行交换。这种组织形式能让更多的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同时练习,大大提高了练习密度。
5. 挖掘场地资源,减少捡球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常常出现由于练习项目的不同而需要更换场地的现象,这些调动势必会浪费一定的时间,如果能在一块场地完成不同项目的练习任务,尽量减少调动队伍的时间,练习密度自然会增加。如,篮球场除了可以进行篮球技战术教学,还可以利用篮球场上的各种线进行多种体能练习。实心球、垒球教学中经常因为捡球而花费一定的时间,为了节省捡球时间增加练习次数,防止球滚得更远,可以在投掷区设置屏障,最好能选择自然屏障,如,围墙、田径场道牙等;也可以利用学校里的自然资源,如有坡度的地形进行练习,投掷方向由低处向高处投,让投出去的实心球或垒球能自动滚回来。
6. 开发器材功能,利用自制器材提高练习密度
有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准备了丰富的器材,但部分器材在整堂课中的利用率却不高,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学。体育器材的功能不是唯一的,只要体育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就会发现每种体育器材都有多种用途,在体育教学中,一材多用、一种器材用到底,可以节约调换器材和收还器材的组织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如,在小学足球教学中,学生刚接触足球,不能很好地控制足球,捡球的时间比练习的时间长,可以将足球装在网袋内,外面用一根橡皮筋连接,学生在练习时,一只手抓住橡皮筋,踢出去的球,自然跑不远,很快就能收回来,大大提高了练习密度。
7. 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订不同的练习密度,让每名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体育课如果执行“一刀切”的教法,每名学生呈现的学习效果必将是大相径庭,势必造成“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的结果。在一定负荷的技术学习和体能练习之后,每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表象特征千差万别,教师可通过询问、观察或测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任教班级中学生的体能状况要了如指掌,根据能力差异进行同质分组,通过安排不同的练习密度,对每名学生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练菜单。如,在耐久跑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在第7~8道上跑,能力较弱的在第1~2道上跑。再如,在进行定时跑时,能力强的跑3个6分钟,每组之间休息5~6分钟,能力差的跑2个6分钟,每组之间休息9~10分钟,这样结束时间差不多,但练习密度却截然不同。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逐步从较高的心率恢复到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该部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主教材和体能练习的运动负荷大小而定,如果主教材练习内容的负荷偏大,结束部分应多留点时间放松;如果主教材安排的练习内容负荷偏小,则结束部分安排的练习时间可以缩短,甚至不放松。结束部分的学练形式和准备活动一样,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习密度,得到有效放松。
练习密度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要根据季节、教材、课型、学情而设计,适合每种教材、每种课型、每名学生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杜晓红.于素梅.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78-179.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9
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 让我的生物课堂教学更科学。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参与、课上研讨、课后延伸。
课前参与包括教师的课前参与和学生的课前参与。教师的课前参与即备课, 备课是教师的“家常便饭”, 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但真正备好一节课并不那么轻松容易, 教师要投入很多精力。学生的课前参与是通过观察、搜集、查阅、小组合作交流等为本节课积累要研究的素材和问题。我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让学生回家认真观察鲫鱼, 了解鳍的特点和作用, 并通过和家人交流、查询资料了解鲫鱼的生活习性等。在讲《种子的萌发》时,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自己种下大豆、花生、玉米等种子尝试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可以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
课上研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究问题, 得出问题的结论, 在教师的主导下体现学生的主体。课上研讨就是把课前参与中发现的问题、搜集的素材、看到的现象、准备的材料等等都拿到课堂上来一起交流、实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得到共识, 找到答案。教师在课上研讨中就是导演, 学生就是演员, 要使每一个演员都有激情, 都表演出色, 教师就要有技巧和方法。在讲《血液》里的血细胞时, 我让学生在家找了几块白纸板, 在上面分别画了较大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并按形状剪下来, 再找三条宽一点的松紧带, 把这三种血细胞做成了三个头饰。在课上研讨中, 我让表演红细胞的学生戴上红细胞头饰, 通过表演讲述了红细胞的特点和作用, 或者三人各戴头饰合作表演一个小品。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 而且终身难忘。
课后延伸也就是课后作业, 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一堂好的生物实验课, 不仅要值得学生经常回味, 而且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传统的方法就是做几道强化巩固性练习, 太单调、枯燥、乏味, 应付了事。在讲《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 回家认真观察看看什么鳍是奇数的?什么鳍是偶数的? (2) 除了课本中的水生动物, 还有哪些动物是水生的?通过资料或网络查查看。上面的作业可以两三个同学就近结组进行研究, 下节课汇报交流。这样的作业, 学生积极性很高。实践证明, 下节课调查时完成得很好, 很积极。
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一、主体探究“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一)课前讨论参与
在讲课之前,先给学生预留一定的预习作业,使学生在上课前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然后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向教师咨询等途径收集所需要的资料并整理;最后思考教师所留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前的参与不仅熟悉了教学内容,减少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使学生带着事前的准备进入课堂,不打无准备之仗,促进课上的学习研讨,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培养了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课上研讨
这一阶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一般形式为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为4人或者6人。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并且在小组讨论中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自己倾听、思考、质疑的习惯。
研讨时要做好指导工作,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相互交流,一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相互欣赏、共同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进而使今天在校的学习成为明天做人的基础。
“课上研讨”突出一个“研”字,强调把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主体部分充分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前参与状况,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和网状交流研讨。
(三)课后延伸
这一阶段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拓展,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作业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要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要改变以往一个本子、一支笔的被动式作业习惯,要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操作的基本要求
在讲课之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在备课环节需要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统一课前参与题目,然后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每一位教师再将教学内容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接受实际相结合,进行具体的修改,设置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又有简洁精练,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问题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拓展性。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要想真正落实讨论,不落入形式主义的套路中,教师就必须要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方法、技巧的训练。还要对学生交往、倾听、互动评价等能力进行训练,只有在学生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下,所进行的课堂讨论才能真正落实,才能确保研讨的质量和效果。
三、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学校要重视课堂模式的改革和组织
校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在经过认真的探讨和调研后,确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步骤。各级领导和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认识上要统一起来,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要有阶段性的考核制度,确保不走过场,不走形式。
(二)对于一线教师要加强理论的指导
我校一般会采取集中辅导、学科辅导和教师自学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辅导的主要材料由学校在经过实践调研之后统一印发,教师在经过辅导和学习之后,要形成学习笔记,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做好总结反思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规范落实教研活动,以“课例研究”突破口进行“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实施和推广
在模式的推广过程中,根据师生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学校将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开学初由主抓领导进行理论辅导, 并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立标示范,通过说课———评说课———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的教研活动,落实主体探究“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意。学期中同学科组教师间开展互相听课、评课的交流活动,彼此借鉴,相互提高,人人争上模式展示课,学校进行跟踪听课,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主抓领导结合教研组长、区级骨干教师进行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并随机展示,及时进行研讨总结,循序渐进地推行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进行全员课堂教学展示评比,及时给与评价,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同时评选出校级优质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落实。
(四)狠抓常规落实,细微之处求创新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生态课堂;合作交流;多元评价
一、导学案助推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关注全体学生,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包括三部分内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学案与导案。“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要结合新课标中的学段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学习目标,要特别体现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学案”是学习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的让学生预习、合作、检测的具体问题。“导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即用具体的语言告诉学生“怎么学”。学生在使用导学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经历三个阶段:课前借助导学案自主预习,课上依据导学案合作交流,课后凭借导学案自主检测。
课前,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研读课文,搜集资料,与同学探讨,从而把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进而提出疑问。课上,学生主要针对导学案上预设的合作探究点,把自己的理解和小组其他成员交流,然后小组展示交流,组间补充质疑。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只是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课后,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检测题,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个性飞扬
合作学习是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要让合作学习更有效,成果展示更精彩,就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要合理设计导学案中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
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问题应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会让学生有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才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思维碰撞的快乐。
2.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那么小组讨论就成了优等生的“一言堂”,大部分学生因没有参与的机会就会失去积极性。因此,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合作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预设学生所需要的时间,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和互动的时间。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交流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要适时地深入合作学习小组中对其进行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全班交流展示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补充、质疑、反驳中营造课堂争论的氛围,使学生敞开心扉,敢做、敢说、敢质疑、敢争辩;要能及时针对学生的汇报组织学生思考、朗读,强化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三、多元评价促学生快乐成长
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既能促进学生自我努力,又能激励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多元评价机制。
1.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生态课堂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当然,这时候也离不开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比如学生写完了一篇作文,小组间的成员就可以互相评一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
2.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看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又要看到学习小组的成绩,做到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的有机统一。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应侧重于评价学生在预习中的学习效果、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等。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侧重于评价整个小组在合作过程中是否能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讨论时的组织、互助、互补,展示成果时小组的团结和创新因素等。
3.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诊断性评价或价值判断。比如在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读完《背影》后的感受,一位学生不顾文中父亲“背影”的凝重与厚度说文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另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愚公移山行动的认识,一学生说愚公“没有环保意识”。对此类的回答,教师不能一味地鼓励,要在尊重阅读主体的同时让学生尊重文本,让学生看到“背影”背后的“父爱”,“愚公”身后的“执着”。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就具备了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 篇12
一、英语教学课堂参与是关键
课前参与自由交流能够让学生轻松地开展英语课学习, 不感到太多的压力, 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好学习情绪上的准备。另外有时也可以准备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flash动画视频等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紧张感。
二、英语教学课堂互动培养能力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适应实际, 投其所好。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把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例如, 在检查学生记忆单词时, 我让学生玩Bingo的游戏。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形式, 既达到了督促学生记忆单词的目的, 又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 循序渐进,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在安排活动及考虑教学时, 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 注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同样情景的创设、语言信息的大量输入及实物图片的恰当运用, 对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操练新句型前先大量输入所要新授的语言信息, 让学生先听、多听, 再模仿, 联系实际自由发挥, 以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的主体。
(3) 创设实践活动,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例如, 在学习“What do you like”句型及食品单词的时候, 把学生分成小组, 一人为售货员, 另外几人为顾客, 根据采购单上的内容去买东西。让学生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所学句型及词汇, 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达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三、英语教学课后延伸有差异
课后延伸环节中作业的布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兼顾个别差异,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确保“优等生吃的精, 中等生吃的好, 后进生吃的饱”。如:在学完“Where is my backpack”之后, 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小组合作练习该句型。学生们涨红着脸兴奋地在寻找东西, 在活动中既练习了所学过的句型, 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三段式教学11-17
爱与自由三段式教学法07-27
三段教学06-05
以“三段式”教学增强培训实效性05-30
三段五环教学流程07-26
M20—什么是蒙氏三段式教学法06-18
三段式07-13
三段式游戏08-24
三段式培养10-03
三段式结构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