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实践教学(共12篇)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1
长期以来, 中学篮球教学一直坚持运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代青少年的特点。尤其是近些年, 随着学生学业负担加重, 体育教学内容被挤占压缩, 篮球教学的课时也相应减少许多。这就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影响, 自然, 也就不能确保教学质量。面对这个客观现实, 中学体育教学应根据篮球教学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推动篮球教学改革和教学过程的科学发展, 满足教学任务完成的要求, 不断提高学生篮球运动的水平。为此, 笔者尝试在中学篮球教学中进行分段式教学研究, 试图通过实验对比能力, 探讨分段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以适应当前篮球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需求, 促进篮球课程深入建设的最终目标及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分段式教学试验方案的设计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 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对比与检验, 在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统一的大纲、计划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教学方法上, 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 实验组采取分段教学的方法, 对教学内容细划分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
(1) 基本技术教学阶段:
要求学生掌握篮球主要技术动作方法;
(2) 组合技术与简单战术教学阶段:
要求掌握多个动作组合及两、三人战术配合, 并学会初步应用;
(3) 竞技能力培养阶段:
要求学习全队战术, 提高技术运用能力, 即比赛能力。
二、分段式教学实验的实施
(1) 将我校初中三年级的五个班共15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教学每个阶段中,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各为78人。由于人数众多不易管理, 学生随机分为3个教学小组, 每组26人。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 各由3个教师分别进行教学, 并在进入下一阶段教学时轮换。
(2) 每个阶段教学结束时, 按教学目标, 组织考核, 达到教学目标取得合格的考核结论, 则进入下一个教学阶段的学习。
(3) 进入第二阶段的教学, 对于能提前达到教学阶段教学目标取得合格的学生, 可参加其他教学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必须取得全部阶段的合格成绩, 则可参加课程结业考核。
三、中学生体育心理分析
中学生仍未完全摆脱天真活泼, 好动的天性, 在学习体育过程中有着奇特殊的心理路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好奇喜新的心理。
好奇人人都有, 中学生喜欢新颖的东西, 新奇的活动。他们会很积极尝试他们没有参与过的体育活动, 所以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应常换常新。分段式教学中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 学生也有新的收获。
(2) 优柔胆怯的心理。
有些学生胆子小, 做事从不敢在前面, 优柔寡断、沉默寡言, 容易紧张, 对什么技术动作都望而怯步, 生怕自己做不好。教师这时就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 对他单独指导, 积极挖掘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 锻炼他们的勇气, 促使他们试做、敢做、锻炼胆量, 逐步克服和消除怕出丑、怕跌痛、怕失败等遇事紧张的心理。
(3) 好争求胜的心理。
人的欲望支配我们求胜, 这在中学生学习体育过程中也表露无遗, 胜利的喜悦人人都喜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过比赛不是目的, 只是个手段而已,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复习巩固提高已获得的篮球知识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健康。
(4) 爱美喜功的心理。
人人都想好, 个个都爱美,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也是一样的, 这时教师就要“慷慨解囊”, 不吝表扬, 要善于观察, 既使只是一个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尤其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学生, 他们更需要教师鼓励, 让他们知道他们并没有被遗忘。
(5) 叛逆、自卑的心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发育峰期, 这时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性格, 有些同学会追求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不以他人同路的心情, 他们追求个性, 追求自我, 固执、任性、自负、爱逞强, 听不进去外人的话, 坚持已见, 走向叛逆。这时教师不能采用强制手段去要求他们, 这样往往会使他们更偏激, 更愤世嫉俗。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与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有:
(1) “掌握学习策略法”。
在教学过程中, 以“反馈——矫正”为核心, 在提高差生、中等生上下功夫。在以技术动作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种方式的形成性评价, 并及时把评价结果告知学生, 形成教学反馈, 根据评价结果及反馈信息, 确定教学难点, 安排教学重点, 组织矫正措施, 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达到教学目标曲线。评价的方法, 有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重点学生进行测验评价。
(2)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电视、录像等手段, 在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中, 结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 开展对比、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思路、视野, 增强学生的篮球意识。
(3) “典型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技、战术教学中, 对出现的重点、难点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通过教师引导, 提出问题一分析一归纳指导一实际操作,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4) “合作实习教学法”。
在复习课或能力培养教学中,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教师将教学内容拟定成若干个专题一课前告知学生, 分组准备一集体讨论写出教案一课堂实习一教师轮流指导一实习结果归纳评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挖掘、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 增强了教与学的双边凝聚力。
五、结果
实验前,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身体素质, 基本技术和篮球基础知识等方面均进行了统一测验, 测验结果, 经T检验, P>0.05, 无显著性差异。
(1) 技术动作成绩。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技术动作成绩的考核, 行进间高、低手上篮对照组成绩为7.3+0.554, 实验组为8.2+0.451;双手胸前传、接球对照组成绩为6.183+0.623, 实验组为8.1+0.384;全球运球对照组成绩为7.16+0.651, 实验组为8.3+0.531;原地单手肩上对照组成绩为7.62+0.539, 实验组为7.9+0.421;“Z”变向跑对照组成绩为7.55+0.654, 实验组为8.1+0.325。两组所有动作的成绩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2) 阶段教学成绩。
基本技术教学阶段对照组成绩为6.192+0.745, 实验组为7.83+0.483;组合技术与简单战术教学阶段对照组成绩为7.34+0.624, 实验组为8.35+0.543;竞技能力培养阶段对照组成绩为6.717+0.566, 实验组为8.2+0.212。两组三个阶段教学成绩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3) 综合成绩。
对照组综合成绩为77.65+21.22, 实验组综合成绩为72.23+20.00。两组综合成绩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六、分析
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来看, 实验班技评与能力评定的均值优于对照班 (P<0.01) 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综合成绩的结果也呈显著性差异 (P<0.05) 。为了全面了解实验班的教学效果,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征求了专家和实验班学生对教学的意见,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结果表明“分段式教学”在中学篮球课教学中具有区别于常规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其优势源于:
(1) 分段式教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自我调控, 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 提高教学效果。
(2) 分段式教学以有利于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前提, 妥善地解决教学过程的诸多矛盾,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教学特长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达到教学目标的曲线上升, 产生了良好的整体效应。
(3) 分段式教学能够针对中学篮球课教学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合理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 有利于增强反馈与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阶段的教学方案设计, 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法指导, 提供了充足的教学空间, 同时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人人都能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使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这从实验结果中已得到证实。
七、结论
(1) 分段式教学在中学体育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时效和教学质量, 具有良好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2) 分段式教学从优化教学过程人手, 建立了新的教学环节和教学程序, 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中实施自我调控, 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 提高教学效果。
(3) 分段式教学把“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三者有机地结合, 协调一致, 对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教学特长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整体效应。
(4) 分段式教学符合篮球教学的基本规律与特点, 有利于合理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对推动篮球教学的发展, 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篮球教学方法体系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与参考。
摘要:在传统教学方法下, 由于种种原因, 中学篮球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笔者以实验对比的方式尝试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应用分段式教学。在实验方案中, 初中三年级的全体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技术、组合技术与简单战术和竞技能力培养阶段, 分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实验结果来看, 分段式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运动的技术, 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分段式教学,中学,篮球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启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2]潘绍伟.中学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文革, 徐成娟.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90-91.
[4]孙民治.篮球纵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6.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2
摘 要:3+2分段式高等教育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在班集体建设方面,班主任工作如何实现中等教育学生管理与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有机衔接,坚持以人为本,从选拔培养班干部、制定行之有效的班规、创建班级文化、沟通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班集体 班主任体会
组建和培养班级委员会、造就坚强有力的班级核心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好班级工作的中心力量。几十名学生具备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了坚强的组织核心,自觉遵守纪律,形成了积极上进的班风,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学风,制订了健全的班规制度,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全的班集体。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关键要有一个纪律严明、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员――班级委员会(简称班委会),班委会是通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产生。笔者回顾两届班主任工作,体会如下:
一、仔细选拨和培养精明能干的班干,组成班级核心力量
首先,班主任在新生报到和军训时就要“物色”班干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学生,首先在入学接待学生和家长时,仔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政治面貌,个人特长,中考成绩,工作经历,健康情况,家庭背景(单亲或离异等),经济状况等;家长的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曾获过何种奖励或担任过何种职务等。
第二学期初,即春节过后,根据上学期班干部的学业成绩、工作态度、责任心、创新精神及主要班干部的建议等对他们进行部分调整,但主要班干部一般不做调整(除非犯原则性错误),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班委会,巩固核心班干部的中枢作用。
第二学年初,即二年级九月初,针对学生彼此熟悉、思想渐渐成熟、思维活跃、能独立思考班级问题,为了满足同学们个性发展和提高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在征求部分同学和主要班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荐――登台演讲――差额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班干部。正常情况下,主要班干部不会落选。班主任要依照性格、特长、才能、爱好等合理分工,与时俱进地调整班委会,继续巩固班干部的核心力量。
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只要班主任培养得法,引导得当、这些主要班干部在班级的威信早已牢固树立,他们在工作中的难题会及时得到支持和解决,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管理班级工作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力量。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干学习,明确职责,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班干部:
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优秀学生,先要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班级建设的好坏,同自身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入学初第一次班干部会议是组织学习《学生守则》中的“优秀班干”、“优秀团干”和“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校园青年”的评选条件,通过学习,让他们工作有标准、奋斗有目标、评先评优有机会、付出有回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帮助班干树立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师服务的奉献意识。
其次是经常要教育他们以身作责,严于律己,处处起表率示范作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同不良的思想行为作斗争,努力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胸襟宽广、公正办事、助人为乐的好干部品质。
第三,要指导班委会确立工作目标,努力争创优秀班集体,明确班干部的分工和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做到班内事事有人管、每个干部有事干。
第四,班主任既要要求他们努力工作,同时要传授工作方法,适时指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提醒工作不足,让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学会处理同学之间、个人与班集体、班级之间、班干部与校学生会、团委干部之间、学习和工作之间、师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班主任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个人前途,又要严格要求,充分肯定业绩,但不掩饰缺点,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真正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的“领头羊”。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纪班规
建立健全的班规,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保障。
班集体可根据《大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目标,制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且行之有效的班规。制订时应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征集动员――广泛讨论――制订草案――班干部研讨初定――再次征集学生意见――班主任审核修订――全班表决通过等程序。班规一般每学年要修订一次,以适应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班规内容包括出勤、纪律、学习、劳动、卫生、文明礼貌、好人好事、公益活动等内容,每项内容均有量化指标,做到奖罚分明。 为了保证班规“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值日制度,并记载好班务日志,重点是早读和晚自习的纪律和卫生管理,重大事情(学生病、伤、打架)等突发事件向班主任及时报告,主要是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是定期召开班委会制度。规定一月召开一次班会或专题会,总结成绩和找出不足并研究工作措施,改进管理办法。第一学年班主任应参加会议,指导班干部工作,讲话时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埋怨,强调班干要有带头和示范作用,并能自觉按章办事,惩罚分明。
三是要当好班委会的坚强后盾,善于言传身教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威信,鼓励班干部大胆地推动各项工作蓬勃地开展。
四是每周班主任要检查班务日志和学生离校去向表的记录,并作讲评,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不放过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增强信心,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批评要有理有据,就事论事,奖罚分明,尽量做到让犯错误的学生心服口服,逐步形成人人热爱集体、个个要求上进、全班争优创优赶优的班风。学生只有在健全的班规校纪的约束下,才能不断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严谨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校风。
四、精心创建班级文化,凝聚班级力量创先进班集体
班级文化就是班集体精神风貌和特色的重要表征,是班级和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创新和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校园班级文化主要由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活动文化和管理文化等组成。学生文化是班级最醒目也是最富有标志性的文化领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及自主创新的空间,如教室的布置、寝室的装饰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各年级不同的思想特点,本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我未来的卫校生活”、“自由与法”、“考试作弊的原因是什么”等。
五、紧密沟通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构建共同育人网络
一个班级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与任课老师真诚的关心与支持密切相关。班主任要努力缩短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差距”,如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妥善解决师生教学矛盾,有技巧地反馈学生意见和要求,经常邀请老师参加师生座谈会,教导学生课后如何与任课老师沟通等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任课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地与学生谈心。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任课老师既要认真管“教”,也要诚心管“学”,上课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班主任、班干部想办法解决,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但决不能“孩子哭了就抱给娘”,也不能“孩子哭了就怪娘不好”,更不能“孩子哭了懒得管”,老师要研究分析“孩子为什么哭”、“如何让孩子不哭”等。只要班主任同每位任课老师配合得好,班集体一定建设得不错。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生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应主动地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主要利用面谈、电话、书信的方式联系家长,如实地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风教貌,也要求家长向班主任介绍学生在家表现和提出合理要求,同时对“慢生”家长要求认真地接受学校的指导意见,真正理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含义。教育学生不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同时也是作为父母的最大责任,经常联系家长共同商量对策,配合了教育,增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任和家庭教育的决心。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研究探索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22
听是人类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Go for it的五本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计和安排了大量的听力练习,其目的十分明确,充分体现了听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英语考试中,听力题为25分,占到了整个试卷的五分之一还要多。因此可以说,听力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上好听力课是英语教师们要一直不断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近十年的一线英语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发现分段式听力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听力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听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教师可根据图片、幻灯片,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活动或相关的语言表述来呈现和操练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汇,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出即将听到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进入到听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听做好充分的铺垫。对于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要了解或熟悉一些讲英语国家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我们的学生一直缺乏说英语的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应试的需要,长期处于非英语的环境中,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因此在听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听力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这既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也有助于对英语听力的理解。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A的听力教学中,我首先问学生:“Do you like going on vacation? Where did you go last vacation?”先让学生谈谈中国人的度假方式,再呈现西方人的度假方式。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一一呈现 stay at home,visit friends,go to the mountains,go to the beach等词组。在学生对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呈现度假的内容,这无疑扩充了学生背景知识的容量,提高了他们听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听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利用平时练习中的完形填空题或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做一些介绍,让他们多了解和积累,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二)生词的呈现与操练
Go for it听力文本中常常包含很多生词,这些生词要经过大量的课堂复现,才能让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听懂它,否则很可能造成听力障碍。当然,第一步是听前生词的呈现。教师在介绍新生词时应在设定的情境中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也可在语境中采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来说明,让学生仔细听并猜测其含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训练了他们听的能力,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此种方法更适用于八、九年级学生。如在呈现生词tennis时,教师先提供了一张李娜打网球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tennis的含义了。然后教师说:“She likes playing tennis because it is very exciting.”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tennis的含义,而且也猜出了exciting 的意思了。
(三)对所听内容的预测
合理预测话题是做好听力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师要让学生在听之前明确听的目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所以在播放听力录音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听力题中出现的词汇、题干、选项或表格图形等进行联想和预测,如预测会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活动等相关信息,并将预测到的内容做简单的记录。这样就可大体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了,这对于接下来的听有很大的帮助。听前的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刺激了他们去了解所要听的内容,也能够培养和树立学生对听的信心。如2014年杭州市中考英语听力题的第二部分听较长对话,回答问题中第6-8小题:
6.Who went to Sanya for winter holiday?(B)
A: Tinas friends.
B:Tinas family.
C: Tinas teachers.
7.How was the weather there?(C)
A: It was cold.
B:It was cool.
C: It was warm.
8.What did the woman speaker think of the trip?(B)
A: It was long.
B:It was great.
C: It was tiring.
在这三道关于旅行的听力题中,学生就可以根据平时教师的引导对题目及所给的备选答案来猜测对话的内容和细节。如去三亚度寒假,一般是当事人本身与家人的可能性较大,与教师去的可能性较小;去三亚的快捷方式是乘飞机;冬天的三亚天气较为温暖,可进行相关的休闲活动,如:游泳等;三亚有着美丽的海滩,游客可以拍照等;三亚的食物美味,等等。综合上述,游客在三亚的感受一般会很好。(当然,实际情况也可能是与上文的预测不尽相同,出现另外的情况。)
通过在审题的环节中,做出科学的预测,会降低听的难度,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听时的训练阶段
进入到训练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听力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听的兴趣、欲望和听的习惯,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教师在设计听力练习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都挖掘出来,使他们都有所收获。学生一旦体会到了成功,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会促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听,主动去配合教学,最终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
(一)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众所周知,读有精读和泛读之分,听也有精听和泛听两种。所谓精听是让学生不仅能听懂作者的设计意图,还要求学生能听懂每一个单词和句子,听懂细节。而泛听不要求学生听懂细节,而是能听懂文章大意。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灵活应用,随机应变,将这二种听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听力训练,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搞一刀切。七年级的听力内容较为简单,建议主要实行精听;而对于较难、篇幅较长的文章来说,可要求学生进行泛听,只要能听懂其大意,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二)应用与开发相结合
任何一套英语教材在设计安排上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合理地使用教材。
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Review of units 7-12 中听力部分的第三个听力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如果按教材的要求,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仅听一两次录音之后就写出这么复杂的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设计听力题型。这道题的重点是复习用first,next,then, finally等连词来描述一项活动的完整过程。针对这一点,我的处理是利用搭建“支架”、降低难度的方法,把它设计成了下面的填空题。
_______, clean and _______the cabbage, carrots and the onions. (First, cut)
_______, cook the onions, the carrots and butter _______ some water. (Next, in)
Then, _______ the cabbage and _______ for a few more minutes. (add, cook)
_______, add a little salt _______ pepper. (Finally, and)
这种利用搭“支架”的方法,目的在于降低原有题目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听的信心,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在设计听力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灵活多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听力题设计成不同的任务。因为如果课堂听力训练形式过于单调,势必会使学习者失去兴趣。对于过难的题型,可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难度;对于教材要求过于简单的题型,可适当增加新的任务。但是,如果附加任务使听力活动变得过于复杂的话,也会导致学习者丧失信心。所以,教师要知道轻重缓急,把握好尺度,让每个学生都“吃饱”。听力题的任务形式通常如下:
判断——Write T(for true) or F (for false);
连线——Draw lines to match;
选择——Check or circle the right answers;
填空——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 chart;
排序——Number the pictures and the sentences.
教师在设计听力教学时,还可提供附加的听力任务,如把听力材料设计成完形填空式的听写、列举等,以提高学生听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三)方法与策略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因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好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力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策略有:
1.学会自我调节,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
做听力题与做其他题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听者往往在播放录音之前变得紧张不安、惊慌失措,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可能因为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节,放松心理。只有平心静气,从容冷静地对待考试,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这一点对于答好听力题是十分重要的,把握不好,可能全盘皆输。
2.先看答案,再做题
在做听力题之前,学生要对被选答案及题目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审阅。如果是选择题,需要对所给的选项答案进行逐一浏览,理解其意义,并明确各答案之间的关系,猜测针对这些选项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从而联想对话情景或文章内容,在心里有一个事先的预计;如果是连线题,或者是排序题,则要仔细阅读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注意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和逻辑关系;如果是判断题,就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与接下来所听到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再如果是填空题,则要注意对于整句及整段文字的理解,把握全局。这些技巧对做对听力题有很大的帮助。
3.学会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汇
在听力材料中,有些信息是主要信息,有些则是次要的,它是为主要信息做铺垫,为引出主要信息服务的。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题干和选项的要求,正确区分主、次要信息,抓住关键词。一般情况下,答题所需的信息多隐含在对话第二个人的答语中。我们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抓住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活动事件等关键信息。
4.根据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来识别不同的情感
说话人往往会通过重读某些词汇、突然变化语调或利用重复一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等某种情感。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注意这一点。
5.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录方法去记忆主要信息,做到听记两不误
学生在做听力题时时间有限,而有时要记的东西又很多。所以,教师在平时要教会学生用自己能看懂的简单符号或图形来记录关键信息,这样可加快记忆的速度,扩大记忆的信息量。如用↑表示增加或向上;用↓表示减少或下降;>表示大于;<表示小于。另外,图形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复杂的内容,用来表示某种含义,如一张笑脸可表示好的东西;而哭脸则可用来描述坏的、贬义的内容等;一个太阳图形可表示in the day;而一轮弯月则表示at night等。对于单词的记忆,可以只写单词的前几个字母,或者画自己可以理解的图识,等录音播放完毕,再根据这些提示完成任务。
6.借助情境和上下文猜测生词,杜绝强究个别词汇
在英语听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别生词,有的甚至是关键词,这是很常见的。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因为个别词汇没有听出来,而停下来去强究它们,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易懂的语言环境和整体内容上,待录音播完后,可根据上下文,运用语法、事物的发展顺序以及逻辑关系等来推测该词词义。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多留意一些表示句意变化的转折词,上下句的关系词等,这些词汇对于生词的推测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内容难、语速快的听力题,学生往往听一两遍后不能完全听懂。此时,教师可要求同桌互相检查,互对答案,之后再播放一遍录音,让他们再去聆听和校对,这样,学生们会听得更认真。
科学的方法势必会带来高效的学习效率。教师应把以上这些策略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听力效果。
三、听后的升华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听力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这四项技能融会贯通起来,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听力的内容一般为听句子、听对话和听短文这三种形式。在完成听力的任务后,教师可再播放一遍录音,用于其他形式的练习。如让学生进行跟读或朗读,以便模仿其语音和语调;让学生编写和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等活动。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设计相关的语言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跟读模仿
在完成练习后,可让学生进行跟读和朗读训练,模仿标准的语音和语调,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和语感。在跟读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重读、非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若一直坚持,到了八、九年级,语音、语调会掌握得非常好。
(二)编写对话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编写相应的对话。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4 Section B 2a和2b关于职业的听力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内容去询问同桌或朋友,或者询问父母,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best friend want to be?And why?编写的对话可以超越课本的局限,可加进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做到将新旧知识贯通起来。
(三)复述大意
复述并不意味着背诵,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它比单纯的背诵更灵活,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完成好的听力练习,多进行课文复述训练。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B 2a和2b的内容时,当学生完成了书上的表格后,可要求他们根据表格来介绍Bill, Jennifer和Victor三个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四)写作练习
在填写好听力练习的答案和复述内容后,有些题目可以根据所复述的内容,在课后将其记录下来,这就为平时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基础。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1 Section B2b的听力练习,原来的听力材料是一段对话,我们就可以根据填好的答案,将其写成一篇小文章,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引出了后面3b的练习,一举两得。
在听后升华阶段中,学生由最初的听延伸到了说、读和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能力,是值得采用的好方法。
四、结语
听力训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逐步推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练,并运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听的热情,激发他们听的兴趣。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传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商艳芝.“分段递进式”听力训练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
[3]朱放成.听力理解的思维特征与听力学习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03(4).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4
一、听前的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 我们教师可根据图片、幻灯片, 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活动或相关的语言表述来呈现和操练听力材料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汇, 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引出即将听到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进入到听的状态, 为接下来的听做好充分的铺垫。对于刚步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一) 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众所周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 对于学生来说, 要想学好英语, 就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就必须要了解或熟悉一些讲英语国家人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我们的学生一直缺乏说英语的环境, 中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应试的需要, 长期处于非英语的环境中, 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因此在听的过程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听力的理解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出现一些障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这既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 也有助于对英语听力的理解。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Section A的听力教学中, 我首先问学生:“Do you like going on vacation?Where did you go last vacation?”先让学生谈谈中国人的度假方式, 再呈现西方人的度假方式。接下来, 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一一呈现stay at home, visit friends, go to the mountains, go to the beach等词组。在学生对听力材料中涉及的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再呈现度假的内容, 这无疑扩充了学生背景知识的容量, 提高了他们听的兴趣, 为接下来的听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利用平时练习中的完形填空题或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做一些介绍, 让他们多了解和积累, 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二) 生词的呈现与操练
Go for it听力文本中常常包含很多生词, 这些生词要经过大量的课堂复现, 才能让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听懂它, 否则很可能造成听力障碍。当然, 第一步是听前生词的呈现。教师在介绍新生词时应在设定的情境中采用图片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 也可在语境中采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来说明, 让学生仔细听并猜测其含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又训练了他们听的能力, 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此种方法更适用于八、九年级学生。如在呈现生词tennis时, 教师先提供了一张李娜打网球的图片, 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tennis的含义了。然后教师说:“She likes playing tennis because it is very exciting.”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tennis的含义, 而且也猜出了exciting的意思了。
(三) 对所听内容的预测
合理预测话题是做好听力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师要让学生在听之前明确听的目的, 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所以在播放听力录音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听力题中出现的词汇、题干、选项或表格图形等进行联想和预测, 如预测会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活动等相关信息, 并将预测到的内容做简单的记录。这样就可大体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了, 这对于接下来的听有很大的帮助。听前的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刺激了他们去了解所要听的内容, 也能够培养和树立学生对听的信心。如2014年杭州市中考英语听力题的第二部分听较长对话, 回答问题中第6-8小题:
6.Who went to Sanya for winter holiday? (B)
A:Tina’s friends.
B:Tina’s family.
C:Tina’s teachers.
7.How was the weather there? (C)
A:It was cold.
B:It was cool.
C:It was warm.
8.What did the woman speaker think of the trip? (B)
A:It was long.
B:It was great.
C:It was tiring.
在这三道关于旅行的听力题中, 学生就可以根据平时教师的引导对题目及所给的备选答案来猜测对话的内容和细节。如去三亚度寒假, 一般是当事人本身与家人的可能性较大, 与教师去的可能性较小;去三亚的快捷方式是乘飞机;冬天的三亚天气较为温暖, 可进行相关的休闲活动, 如:游泳等;三亚有着美丽的海滩, 游客可以拍照等;三亚的食物美味, 等等。综合上述, 游客在三亚的感受一般会很好。 (当然, 实际情况也可能是与上文的预测不尽相同, 出现另外的情况。)
通过在审题的环节中, 做出科学的预测, 会降低听的难度,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听时的训练阶段
进入到训练阶段, 教师要精心设计听力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听的兴趣、欲望和听的习惯, 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并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教师在设计听力练习时,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把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都挖掘出来, 使他们都有所收获。学生一旦体会到了成功, 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兴趣, 会促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听, 主动去配合教学, 最终提高了英语听力水平。
(一) 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众所周知, 读有精读和泛读之分, 听也有精听和泛听两种。所谓精听是让学生不仅能听懂作者的设计意图, 还要求学生能听懂每一个单词和句子, 听懂细节。而泛听不要求学生听懂细节, 而是能听懂文章大意。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 教师要根据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灵活应用, 随机应变, 将这二种听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听力训练,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搞一刀切。七年级的听力内容较为简单, 建议主要实行精听;而对于较难、篇幅较长的文章来说, 可要求学生进行泛听, 只要能听懂其大意, 选出正确答案即可。
(二) 应用与开发相结合
任何一套英语教材在设计安排上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所以, 在设计教学时,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 合理地使用教材。
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Review of units 7-12中听力部分的第三个听力题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如果按教材的要求,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让学生仅听一两次录音之后就写出这么复杂的句子,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设计听力题型。这道题的重点是复习用first, next, then, finally等连词来描述一项活动的完整过程。针对这一点, 我的处理是利用搭建“支架”、降低难度的方法, 把它设计成了下面的填空题。
_______, clean and_______the cabbage, carrots and the onions. (First, cut)
_______, cook the onions, the carrots and butter_______some water. (Next, in)
Then, _______the cabbage and_______for a few more minutes. (add, cook)
_______, add a little salt_______pepper. (Finally, and)
这种利用搭“支架”的方法, 目的在于降低原有题目的难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于听的信心, 最终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在设计听力教学活动的时候,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灵活多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把听力题设计成不同的任务。因为如果课堂听力训练形式过于单调, 势必会使学习者失去兴趣。对于过难的题型, 可采用适当的方法降低难度;对于教材要求过于简单的题型, 可适当增加新的任务。但是, 如果附加任务使听力活动变得过于复杂的话, 也会导致学习者丧失信心。所以, 教师要知道轻重缓急, 把握好尺度, 让每个学生都“吃饱”。听力题的任务形式通常如下:
判断——Write T (for true) or F (for false) ;
连线——Draw lines to match;
选择——Check or circle the right answers;
填空——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 chart;
排序——Number the pictures and the sentences.
教师在设计听力教学时, 还可提供附加的听力任务, 如把听力材料设计成完形填空式的听写、列举等, 以提高学生听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三) 方法与策略相结合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因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 好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力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策略有:
1. 学会自我调节, 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
做听力题与做其他题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听者往往在播放录音之前变得紧张不安、惊慌失措, 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 可能因为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节, 放松心理。只有平心静气, 从容冷静地对待考试, 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这一点对于答好听力题是十分重要的, 把握不好, 可能全盘皆输。
2. 先看答案, 再做题
在做听力题之前, 学生要对被选答案及题目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认真的审阅。如果是选择题, 需要对所给的选项答案进行逐一浏览, 理解其意义, 并明确各答案之间的关系, 猜测针对这些选项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联想对话情景或文章内容, 在心里有一个事先的预计;如果是连线题, 或者是排序题, 则要仔细阅读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 注意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和逻辑关系;如果是判断题, 就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与接下来所听到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再如果是填空题, 则要注意对于整句及整段文字的理解, 把握全局。这些技巧对做对听力题有很大的帮助。
3. 学会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抓住关键词汇
在听力材料中, 有些信息是主要信息, 有些则是次要的, 它是为主要信息做铺垫, 为引出主要信息服务的。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题干和选项的要求, 正确区分主、次要信息, 抓住关键词。一般情况下, 答题所需的信息多隐含在对话第二个人的答语中。我们要根据题目的要求, 抓住如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活动事件等关键信息。
4. 根据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来识别不同的情感
说话人往往会通过重读某些词汇、突然变化语调或利用重复一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态度等某种情感。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注意这一点。
5. 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录方法去记忆主要信息, 做到听记两不误
学生在做听力题时时间有限, 而有时要记的东西又很多。所以, 教师在平时要教会学生用自己能看懂的简单符号或图形来记录关键信息, 这样可加快记忆的速度, 扩大记忆的信息量。如用↑表示增加或向上;用↓表示减少或下降;>表示大于;<表示小于。另外, 图形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复杂的内容, 用来表示某种含义, 如一张笑脸可表示好的东西;而哭脸则可用来描述坏的、贬义的内容等;一个太阳图形可表示in the day;而一轮弯月则表示at night等。对于单词的记忆, 可以只写单词的前几个字母, 或者画自己可以理解的图识, 等录音播放完毕, 再根据这些提示完成任务。
6. 借助情境和上下文猜测生词, 杜绝强究个别词汇
在英语听力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个别生词, 有的甚至是关键词, 这是很常见的。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因为个别词汇没有听出来, 而停下来去强究它们, 从而影响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易懂的语言环境和整体内容上, 待录音播完后, 可根据上下文, 运用语法、事物的发展顺序以及逻辑关系等来推测该词词义。同时, 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多留意一些表示句意变化的转折词, 上下句的关系词等, 这些词汇对于生词的推测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内容难、语速快的听力题, 学生往往听一两遍后不能完全听懂。此时, 教师可要求同桌互相检查, 互对答案, 之后再播放一遍录音, 让他们再去聆听和校对, 这样, 学生们会听得更认真。
科学的方法势必会带来高效的学习效率。教师应把以上这些策略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帮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这些策略,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听力效果。
三、听后的升华阶段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听力材料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把这四项技能融会贯通起来, 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听力的内容一般为听句子、听对话和听短文这三种形式。在完成听力的任务后, 教师可再播放一遍录音, 用于其他形式的练习。如让学生进行跟读或朗读, 以便模仿其语音和语调;让学生编写和表演对话;要求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等活动。总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来设计相关的语言活动, 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 跟读模仿
在完成练习后, 可让学生进行跟读和朗读训练, 模仿标准的语音和语调, 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和语感。在跟读过程中,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重读、非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朗读技巧。这个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若一直坚持, 到了八、九年级, 语音、语调会掌握得非常好。
(二) 编写对话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 编写相应的对话。如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4 Section B 2a和2b关于职业的听力完成之后, 就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内容去询问同桌或朋友, 或者询问父母,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best friend want to be?And why?编写的对话可以超越课本的局限, 可加进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做到将新旧知识贯通起来。
(三) 复述大意
复述并不意味着背诵, 而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 它比单纯的背诵更灵活, 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复述课文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巩固了所学知识。因此,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完成好的听力练习, 多进行课文复述训练。如在教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B 2a和2b的内容时, 当学生完成了书上的表格后, 可要求他们根据表格来介绍Bill, Jennifer和Victor三个人能做和不能做的事。
(四) 写作练习
在填写好听力练习的答案和复述内容后, 有些题目可以根据所复述的内容, 在课后将其记录下来, 这就为平时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基础。如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1 Section B2b的听力练习, 原来的听力材料是一段对话, 我们就可以根据填好的答案, 将其写成一篇小文章, 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引出了后面3b的练习, 一举两得。
在听后升华阶段中, 学生由最初的听延伸到了说、读和写, 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从多个角度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是值得采用的好方法。
四、结语
听力训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对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要逐步推进。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听、多练, 并运用适当方法调动他们听的热情, 激发他们听的兴趣。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传授, 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我相信,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那么, 学生的听力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摘要:无论从Go for it教材编排来看还是从英语考试中听力题所占的比重来看, 听力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听力课,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是广大一线教师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分段式听力教学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听前的准备阶段、听时的训练阶段和听后的升华阶段。通过分段式听力教学,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元认知能力, 把听力教学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体, 并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商艳芝.“分段递进式”听力训练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2]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4) .
[3]朱放成.听力理解的思维特征与听力学习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4) .
三段式的教学 篇5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参加工作9年多,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镇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主要是我镇实施了“三段式”的教学。经过多年的实验,甘谷驿镇“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目前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一:在我镇各学科构建理想课堂研讨会上,领导提出了甘谷驿镇“三段式”的教学理念:
1、教学策略:变教学为学教。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老师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将关注点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作用:强调精点妙导。精点即精妙的点评,妙导即巧妙的指导。精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习的动力;妙导就是不断地引导学生思维由浅入深,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精点妙导强调动态生成,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能力。
3、课堂表现:强调生龙活虎、争问抢答。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和展示的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备课:变备教材为主为备教材、备学生双为主。
5、教学效果:保证双基目标达成。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加强训练,夯实双基,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育人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就是要改变老师不教学生就不学的局面,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学会思考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思考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提高;学会创新就是要让学生活学活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合作就是让学生学会交流和与人相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情商。
二、“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和具体操作
“三段式”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思路如下:
(一)确立目标,自主预习。(5-10分钟)
教师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预习要求,进行预习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二)启发导学,师生互动。(25-35分钟)这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采取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启发助学、点拨导学、信息反馈等多维互动的方式,使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做深入的知识辨析和归纳总结后,让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研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仍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三)巩固训练,迁移运用。(5-10分钟)
无论什么教学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这一环节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对前面环节的评价、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情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练习题和设问新颖、形式灵活、综合性强的应用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
三、“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和注意
1、精心备课是前提
教师要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备课应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③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
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2、自主与合作结合
“三段式”模式实施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保持相对的自主性。要变教师控制下的统一学习为学生选择下的自主学习,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可以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发现、知识自己习得、方法自己运用、规律自己揭示、习惯自己养成、能力自己提升。
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学生的个体力量往往难以独立解决已经产生的问题,这就需要个体参与到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去,互相间的讨论、交流、切磋甚至争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3、主体与主导结合
“三段式”模式的始迄点是为了学生,整个模式的展开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探究的主体。教师要尽一切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做到读、思、疑、问相结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自学不单纯看书,边看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但自主探究并不是一种无序、盲目行为,学生由于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引领、参与与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教师应特别注意阅读、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师在课堂舞台上的角色作用,不允许把功夫用在“演”上,而必须把劲使在“导”上,把时间让给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主动吸收知识的平台。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
4、精心设计作业很重要
“三段式”模式,留出5-10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精选的作业。这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作业情况及时反馈,及时订正。教师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以便更好地发挥“导”的职能,驾驭整个课堂。“三段式”模式,应该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真正实施,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当然,实施“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仅仅才开头,虽然经过多次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分析,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一定会继续实验,及时纠正失误,使之尽快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四、开展活动以来取得的实效
1.掀起了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潮。为参本镇研训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自主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理念,观看优秀课例,记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写了许多学习体会,提高了教师学理论用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利用互相听评课方式锻炼自己临场机制和评课能力,遇有争议问题,教研组内合作达成共识。为了活动时几分钟的发言,他们作了充分的准备。经过校本研训实现了以活动促教师学习,以学习促教师教研,以教研促教师提高,变教师被动学习为教师主动学习的目的。
2.解决了许多问题。活动中以教师大胆提问为主线,结合教学课例和教学实际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为研讨提供了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如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课上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等等,将教师的思维聚焦在新课改的关键处和难点处。以教师互动研讨为途径,解决热点问题。
3.新的课程理念得到落实。教师由于成为了教研的主人,自己学习、研究、探讨的成果,自己就会自觉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现在我镇课堂改革成果初见端倪: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自主、合作、探就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热情洋溢评价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研成果教师得益,学生受益。
4、取得较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随着我镇研训活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 年
第一名;近几年来我镇教师在区、市、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教学设计达数余篇。5.提升了教师的人翁意识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中高职 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65-01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中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实践教学的稳步提高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围绕教学质量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针对教学的关键环节和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诊断与改进,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
建立中高职分段培养教学质量体系应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指标体系的系统层次及子指标应能够客观反映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各个方面,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综合评价。
2.系统性
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系统过程,既包括两校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又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相关教学及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衔接,同时,还包括两校软硬件基础设施。各种人、财、物及制度因素互相协调,共同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教学系统。分段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对教学过程中人的行为、物的运行及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监控与管理。
3.可行性
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监控与评价标准与指标的制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是概念化的条文。同时,评价手段、方法要简便易行,要能为衔接学校绝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同时,监控指标要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因此,监控内容应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发展,评价标准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4.全员性
分段培养教学监控系统监管的是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院校作为未来接收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高等院校,其教师应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一部分,他们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同时,也应作为衔接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监督者之一。
二、中高职院校教育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构建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内部和外部两个监控系统组成。要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要素进行分析。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教学科等):主要负责各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工作主要有: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各专业(工种)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学校的课教学和教学研究,负责课程教学和日常管理、负责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安排及实施、负责组织学校毕业生技能鉴定的考试工作、负责学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组织对教师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同时要组织各项教学研究活动。相关职能部门(后勤、院务等部门):为学校正常运转提供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人、才、物及政策支持,保障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学督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专门成立的对教学工作监督组织主要负责教学服务過程和教学质量监督与检查,主要内容有日常监督与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
2.依据教育教学评价特点创新学分互认式考核模式推行
学分制学籍管理是“专业+分段式组班+身份管理”教学组织模式实施的必然要求。对“学徒”的学业进行考核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对于课程的学分计算打破只按一门完整课程计算的考核方法,一门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可以根据教学项目实施的特点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如化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有3学分,其中,按照学习项目分为精馏0.8、吸收0.5、传热0.3等6部分课业组成;又如,有机化工工艺4学分分为理论+仿真模块、现场工学一体学习模块各2学分,等等。这样,便于分阶段组织教学和评价、记录课程学习成绩,即使不同教师或企业导师教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部分,不影响对学习者整体学习情况的考核。同时,由于分阶段组合教学的变化导致学校或学徒选派导师的变化,学徒只要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方认定资质的教师或企业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也可以是部分课业)学分均可得到认可。这种学分互认新模式在有协议的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间都可以推广。
3.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要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是有效展开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也是“专业+分段式组班+身份管理”教学组织实施机制展开的基础。推行“现代学徒制+分段组合”人才培养时,各专业必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调研剖析,建构一个由人文素质、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四模块课程组成的框架体系。除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外,其他三个模块均由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通用课程+个性化需求课程组成。如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中,除通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外,必有具有企业特色的认岗实习,包含企业发展理念与企业文化、职业岗位基本工作程序与要求和一些简单基本单元工作等课程教学内容;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跟岗实习必须融入企业特殊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顶岗实习必包含在本企业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专门化课程等等。
总之,近年来通过构建与实践具有中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质量监控中诸如监控机构力量弱、监控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模糊、质量监控不系统以及问题反馈和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升了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进而实现中高职院校由低水平、大众化向高水平、特色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胡志利.高职教育药学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3.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7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和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中聘任理论实践水平都达到一定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授课。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 一直保持着老师“一对一”的课程全程包教, 这样束缚了老师们在其他课程专业可能存在的优势, 没有办法将他们的能力最大化发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依然坚持在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 但是我们对于实践部分的关注还是严重缺失的。而旅游专业是涉及众多学科、内容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 对于实际操作的要求也很高。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国外的一些学院学习借鉴, 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可以引入我们的教育教学, 有助于我们的旅游专业课程基本框架、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 分析国内外同类院校做法, 模拟切实可行的“分段式”教学模式。
二、研究基础
目前不少高职专业教学已经尝试了“分段式”教学, 从研究起步时仅仅把分段式理解为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 到刘平 (2004) [1]探索如何将一节礼仪课按老师讲解、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作业反馈四个部分进行分段式教学;贾华川[2] (2006) 将钳工实习教学根据技能训练阶段分成了三个阶段, 即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精度控制阶段、综合课题训练阶段进行实证研究;任珍刚 (2007) [3]将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分成界面设计、代码设计、概念讲解、综合应用4个阶段进行了内容上的分段式教学;余龙 (2007) [4]从高职专业课角度构建“分段式”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开展的研究和尝试基本根据实践技能形成阶段或知识构成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或训练项目上的分段, “同课程分段式教学”在本文定义为在同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学时或一定的章节, 由一个课程团队 (三名成员以上) 在同一个教学班轮流授课的方式和制度, 进而发展成为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段共同承担教学、开发课程, 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知识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 并配合分段式教学进行有关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办法等改革研究。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分段式”教学让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合作和分工, 将自己的优势用在自己擅长的课程部分, 通过合作又让课程总体形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积极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内容深度和广度、理论与实践四个维度全面展开。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 他们还要展现自己的特色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和征服学生, 以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 教师们在教学中也将从个体攻坚转换为群体作战, 彼此之间既合作学习, 又有效竞争。这些都证明“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三、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框架及实施过程
(一) “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分段式”教学模式是在我们当前教育模式遇到瓶颈、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前提下, 探索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分段式”教学模式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分”, 它所涵盖的范围可能会延伸到校外。分段教学就是要将校内外的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更为雄厚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 对以往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一系列的整合。本文笔者就本校的旅游管理系的专业必修课 (导游实务、酒店公共关系实务、庆典与赛事管理) 、专业选修课 (客源国概况) 、公共选修课 (中外著名景点鉴赏) 进行实证研究。
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先要分析和明确该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并且以此确立该专业的课程。然后依据需求进行广泛的校内外调查研究, 力求组建一支拥有雄厚实力的教学团队。由他们共同探讨确定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 并且根据团队的每个成员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分化成多段配对, 确保每一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教学内容能否有好的教学效果跟接下来的要制订授课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是息息相关的, 他们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见图1)
(二) “分段式”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
“分段式”教学模式从推行实施到完善, 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才能实现的。实施初期, 校内必定难以凑齐配套的师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借助外界的力量, 以“专兼结合”为指导思路, 外聘教师、专家等做以补充, 其中的兼职教师, 学校更应该设有专门的资源库, 同时加快建设校内“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通过这些举措确保“分段式”教学的教师队伍的长远性。
(三) 以教学内容为分段依据
“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把教学内容整合梳理后把每段分给不同教师, 同时保证每段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根据知识点划分和根据教学内容涉及的阶段划分是“以教学内容为分类依据”的两种方式。前者的划分方式更能让教师发挥他们的专项特长, 比如中外著名景点鉴赏和客源国概况这一类知识性强的课程。我们可以把教学任务分配给那些曾经到访过该国或者亲自去过此地的教师组成最强教师团队, 尽团队中每名成员的最大努力把准确性和可靠度更高的一手信息和资料, 把自己的知识积累传授给学生, 最大化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后者的阶段划分让每个阶段的关联性更强, 比如导游实务、酒店公共关系实务、庆典与赛事管理等课程分为基础理论阶段、基本常识阶段、技能阶段和实务阶段。具体操作上, 学校会在考量自身实际情况和结合教学内容特点的情况下, 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 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再安排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相关岗位技能知识, 并通过参观企业, 让学生对企业和岗位情况有直观的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工厂的实践操作, 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牢靠, 收获也是颇多, 最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分阶段的学习, 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要系统化, 每个阶段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从基础理论阶段到最后的实务阶段自然而然地连带串起。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法上, 教师应该归纳和总结各知识单元, 对重点内容要特别关注, 加大力度讲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高职要培养的人才以实用性人才为主, 实践操作能力往往要强于本科生, 实践操作能力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得以提升, 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 理论教学中要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兼顾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 以课堂教学、探讨会、教授讲座、企业实地授课、学生演讲等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适当地转换角色, 以求更好的教学相长的效果。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 将传统教学搭配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使得传统教学有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虽然传统教学有着诸多弊端, 但是还有很多的精华部分需要我们提炼和发扬, 让寓教于乐贯彻教育的始终,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作为辅助工具, 它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就连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可以多样化, 并不定期在网络上发起调查, 群策群力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五) 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分段式”教学的实施要求要改变我们以往的课程评价体系, 以过程评价替代结果评价。单凭一张试卷判定一个学生的成绩, 忽略了学生个体不同方面的特长和优势, 尤其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书本知识得来的试卷成绩, 根本没有办法涵盖实践操作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为依据的“分段”评估, 辅助以试卷成绩, 客观考核客观评价。
(六) 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
笔者对所在学校旅游管理系五个专业参与“分段式”教学的学生176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整理了如下三个问题。 (1) “你在同课程分段式教学中的收获如何”:101人认为收获很大, 38人认为收获不大, 2人认为没有收获。 (2) “你认为同课程分段式教学获得知识的可能性如何”:32人认为和过去一样, 143人认为可能性更大;1人认为没有明显成效。 (3) “你认为同课程分段式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如何”:54人认为有明显提高, 106人认为已经得到锻炼, 15人认为培养效果一般, 1人认为没有效果。
调查过程中, 笔者与学生代表也有过不少交流, 得到一些反馈意见:总的来说, 学生对于同课程“分段式”教学还是比较满意的, 学生体验了更多的教学风格, 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各位教师对待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角度是不同的, 也给了学生更全面了解事物的机会, 学生很期待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当然, 目前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 课堂缺少交流。
四、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1.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也与旅游相关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相匹配。满足了学生获取更多更全面知识的渴望, 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坚持以校企合作、以岗位技能为目标,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让校企合作进入崭新的时代。企业一线资深人士根据课程团队协调好的授课时间, 集中时间段完成分配好的教学任务, 要保证教学、工作两不误。这可以避免因为校外师资授课时间的不确定性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也缓解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缺乏的现状, 整合利用校内和校外师资,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学校的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专业教师的工作时间, 让专业教师有时间集中精力去企业锻炼学习, 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 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利用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平台, 真正使“产、学、研一体化”有效实施。
4.成立课程团队将是整个教学团队的排头兵, 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 将助力教学水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 学生观察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得到不同的思维训练, 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自主发展和专业知识的延伸有一定认识, 也形成了一专多能的特点, 课程团队的这种指导作用不可替代。
值得指出的是, 在同课程分段式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课程团队需要常规性开展课程交流, 有计划地互相听课, 探讨如何组织教材、整合知识点、设计教学形式, 并保证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摘要: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综合性很强, 教师优势无法得以最大化体现以及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 基于对国内外同类院校“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以实证研究构建高职旅游专业同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进而对模式中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 最后对实践成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同课程“分段式”,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平.一节礼仪课的分段式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1) .
[2]贾华川.分段式教学法在钳工实习教学改革中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5) .
[3]任珍刚, 陈开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分段式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 2007, (3) .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8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然而,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 传统备课格式在使用时越来越显露其局限性与弊端, 根据多年对备课的思考与分析, 我认为传统备课格式下的教学设计存在粗糙、随意、模糊、应付等缺陷。
1. 内容格式粗糙, 教学安排混乱。
传统教案格式一般包括课题、目的要求、重难点分析、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 是属于从头到尾面面俱到的统一格式。因此, 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整体框架、备教学计划、备课时目标、教学过程与重难点把握等, 教案中的大量篇幅是用来写教学过程的, 因此, 这样的教学设计往往存在教案内容随意, 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混乱等弊端, 致使课堂教学内容混乱, 教学品质低下。
2. 教学目标模糊, 教学品质低下。
传统备课格式由于撰写教学目标的空间有限, 因而不可能写全具体的、明确的、可测的教学目标, 这样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就比较模糊、随意, 而且教案中对教学目标的描述、重点与难点的处理等都是对整节课而言的, 显得比较粗糙、模糊, 不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明, 教学比较模糊, 效率品质不高。
3. 时间设置缺乏, 教学过程随意。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也是十分宝贵的, 教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然而在传统备课格式下, 由于教案格式中没有备教学时间,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常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 没有把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安排在内, 致使课堂上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方法简单、过程无序、教学随意等教学面貌普遍存在,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当快则快, 当慢则慢”, 精心预设课堂45分钟时间。
4. 备课脱离学生, 应付现象严重。
在传统备课格式中, 通常教师只重视有形教材的备课, 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准备, 强调以本为本, 以纲为纲, 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技能、能力等的准备, 忽视对学生情感、兴趣、个性等的思考, 教案只起教学备忘录的作用。再者, 按传统格式拟写教案时, 助长了教师在备课中抄袭、下载、剪辑与拼凑的现象。多数人写教案不是为了教学, 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 备而不用、先上后备、盲目照抄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分段式模块备课”的基本要素
所谓“分段式备课模式”是指将一堂课45分钟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组合与切分成几个段落, 相应的教学时间、目标和程序也切分为几个区段的备课格式。“分段式模块备课”要求教师“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备好每一节课”, 运用该新备课格式进行备课, 关键是将课堂45分钟时间进行分段, 确定各段落中教学内容模块, 有效选择教学方法, 以分梯度、分步、逐级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具体介绍新备课格式中的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后反思五大要素。
1. 时间段落。
所谓课堂教学的时间段落, 是指在整节课中完成每一块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时间, 就是时间段落。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考虑一节课大致分成几个段落, 每个段落大致用时多少分钟。建议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以“三段”为宜, 每段时间可因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
2. 段落目标。
分段式备课格式中的“课时目标”转换成“段落目标”, 这一教学目标的转换, 目的是使课堂教学的每一时间段中均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由模糊转向明确, 促使课堂教学从“低效”转向“高效”。
3. 内容模块。
“分段式模块备课”中所指的内容模块, 是指教师把一节课的总教学内容, 按照一定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与切分而形成的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几小块教学内容。凡是教师按合理方式放在同一时间段一起教学的教学内容板块, 称之为内容模块。
4. 教学过程与方法。
所谓教学过程与方法, 是指在每一节课中, 教师对于自己设计的各个内容模块的教学过程, 必须事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设计。如对于任一内容模块来说, 教师必须考虑选择什么教学方法?需设计哪些问题?是通过教师自己讲解, 还是让学生回答?
5.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实际上是回顾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 学生反馈如何, 尤其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那些使自己一时难忘的教学细节、教学事件上, 然而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体悟与得失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要求教师善于从鲜活的教学实践案例中, 总结经验, 提炼思想, 以及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修正。
三、“分段式模块备课”的优化策略
根据“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课题组强调该教学设计改进的关键在于备课格式中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要素的优化设计与实践改进。
1. 规划时间段落。
由于一堂课时间段落的划分与确定, 反映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与时间结构安排的精细化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节的教学段落与时间安排进行仔细设计。我们建议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以三段或四段为宜, 比如在“四段”式新课学习中, 第一段通常是新知识的自主学习, 第二段可以是教师引导下的疑难问题的解释, 第三段可以是课堂知识的提升, 第四段可以是练习巩固与反馈。
案例:人口的合理容量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看巨大垂直温室设计。
问题设计:这个垂直温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3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回答。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教学过程:
活动二:阅读楼兰古城案例、新加坡案例。
问题设计:
(1) 楼兰古城为什么会消亡, 说明什么因素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2) 新加坡这么个弹丸之地, 为什么能养活那么多人口?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6分钟, 后小组讨论4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回答。
……
设计意图:“分段式模块备课”要求教师预设每个段落几分钟, 教师缄默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 提问几分钟等。通过时间的精细化预设, 控制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这样促使课堂中教师精练语言, 教师对时间的把控从随意挥洒到分秒必争, 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 以充分解放思想,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真实有效。
2. 明确教学目标。
“分段式模块备课”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即教学目标由原来的“课时目标”转变成“段落目标”, 而且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具体内容模块相结合, 不求大而全, 应更有指向性, 更细化, 使之更明晰, 要求段落目标的陈述主语必须是学生, 而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具有作业化、可测性、全面性特点, 体现教学目标由模糊转向明确的过程, 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从“低效”转向“高效”。
案例:人口的合理容量。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说出目前全球面临的人口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 引发思考, 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正确人口观念。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人口爆炸”的特点。
(2) 能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 学会分析和总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
设计意图:“分段模块备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目标模块化。教学目标更明确、清晰, 更细化。对哪几分钟教师应该努力促使学生实现什么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划, 而不再是一盘散沙, 教学实际过程更容易操作, 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 构建内容模块。
在构建内容模块时, 教师要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 适当增补, 调整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方向转变。对于内容模块的陈述, 有时对完整模块内容加以陈述, 有时用“指示牌”的方式指清内容。但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分段式备课要求教师从呈现目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选择地呈现, 使教学内容呈现的布局既合理又明晰。
时间段落:第1段5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3分钟。
案例:中亚的自然特征。
内容一:中亚地理位置。
(1) 土尔扈特回归路线。
(2) 第二亚欧大陆桥。
时间段落:第2段18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内容一:中亚的河流和地形地势特征。
(1) 河流发源地、流向、流经地区的流速和地形。
(2) 中亚地形地势特征。
内容二:中亚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1) 哈萨克斯坦东、南、西、北四个城市阿拉木图、乌尔根奇、阿斯特拉罕、阿斯塔纳的气候直方图对比。
(2) 中亚降水特征和水汽来源。
(3) 中亚总体气候类型和特征。
……
设计意图:对于内容模块的构建, 有时是按教学章节、篇段或不同学习材料等进行构建的, 有时通过编辑精致问题链构建内容模块的, 还有把所有要讲评的题目重组在同一模块, 重组依据除了原本编排的题型、题序外, 还有按题目的难易程度重组的, 按知识点类别重组的, 按解题方法似同重组的, 按学生答题正误率重组的等, 具体使用哪种重组整合方式, 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实际确定。
4. 编制教学过程。
“分段式模块备课”明确每个段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从一个模块过渡到另一个模块, 块块相连, 井然有序, 上课流程自然清晰、简单明了。学生很容易抓住教师的上课节奏, 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有时按课本 (教材) 呈现的先后顺序教学, 有时重新安排教学内容顺序进行教学, 课堂上我们尽力避免“以教代学”, 必须遵循“少教多学”、“学生主学”的操作要领, 尽力做出从“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 从“教师主讲”到“学生主学”的调整。
案例:农业的区位因素 (课时一) 。
时间段落:第1段20分钟, 在教师缄默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10分钟。
活动一: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
(1) 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为何能生长高质量的长绒棉和哈密瓜?
(2) 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水稻种植区, 为何长江流域以北地区种植单季稻?海南和珠三角却能实现一年三熟?
(3) 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何西安不能实现荔枝的种植?
(4) 杭州的“明前龙井”世界驰名, 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 但效果始终不好, 请问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方法一:学生自主思考6分钟, 与同桌讨论4分钟。
方法二:教师提问某某同学,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纠错和总结。
……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运用哪些教与学的方法、策略、手段等, 这些要连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起重点设计。以课堂上叫学生回答问题这一细节为例, 事先需设计课堂上能供应多少时间思考, 让哪个学生回答, 还是哪几个学生回答, 叫几个学生板演以暴露共同问题, 还是叫学生站着回答, 教师一边听, 一边讲, 一边问, 一边板书, 一边诱导唆使。因为分段, 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更胸有成竹, 对课堂的驾驭更轻车熟路, 对课堂的重点更心中有数。
5. 总结反思心得。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撰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是很重要的, 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自我, 需要每一位教学实践者执著尝试, 勇敢反思。通过“分段式模块备课”的教学反思撰写, 在实践中渐渐掌握新备课格式背景下课堂“缄默”的操作要领:缄默不等于放任自己看书, 缄默并不等于阅读理解, 而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下自主学习、思考、训练、学习顿悟的过程。
案例:非洲自然地理特征。
问题:刚果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 (学生自主学习6分钟)
在这次缄默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实能产生很多问题, 学生的思维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而且仔细倾听之后, 我发现他们的想法很多是有一定道理并且经过理性思考的。有的人考虑了地形, 有的人考虑了气候和植被, 有的人还考虑到人为因素。学生各抒己见, 整个环节精彩纷呈。过去, 我们总是将自己的思维强行灌输给他们, 不仅没有让他们得到思维的锻炼, 反而阻碍并且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在之后的教学中, 我会继续探索, 争取将“缄默”教学调控得更好, 使课堂变得更高效、更活跃、更自主。
设计意图:“分段式备课”教学反思及时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情境, 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备课格式教学理念, 反思课堂上学生的智慧, 反思课堂的成功得失, 反思教学细节的改进思路, 及时记下教学心得与体悟, 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 以此作为以后改进教学的资源与经验。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9
一、启示:课堂不妨适当“留白”
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活动让笔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分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古人曾说:“三尺书斋,一方清净地。”可见学习是需要一种安宁的环境。因此在课堂45分钟内,教师适当地保持缄默,反倒可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课堂练习和语言应用的机会。
【案例1】高一英语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笔者在完成英语单项选择与完形填空的讲评后,留出课堂的最后15 分钟保持缄默,让学生自主整理错题本,真正理解错题,并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以下为部分学生笔记本上整理的反思与困惑。
学生一:听力练习中对信息的筛选不准确,缺乏对材料的全面理解。
学生二:虚拟语气知识点掌握不扎实。“It is high time that you prepared for the coming exam in next month. It was so terrible that I was drunk. I shouldn’t have drunk.”
学生三:句子结构模糊。“Can those seated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hear me?”
学生四:阅读理解中细节题总是很难选择。主要是受阅读技巧和词汇量的影响。
学生五:作文逐句翻译,不会恰当地使用过渡词。
【感悟】对于习题讲解和分析这个课型,更应该在课堂的最后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和整理本堂课的内容,及时协助学生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从而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学效果。
【案例2】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Warming up
本堂课前笔者先确定了与奥运有关的五个主题,然后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定小组长后,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分别搜索资料,制作PPT,翻译文字,完成书面报告,组长审核报告,发言人做报告。在课堂内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做5分钟左右的报告,并且事先根据相关主题准备2 个知识竞赛题,以备课堂小结时使用。
分组情况:Group 1 Origin of the Olympic Games;Group 2 Ancient Olympic Games;Group 3 Modern Olympic Games;Group 4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Group 5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
在五个小组做完报告后,由班长组织学生进行奥运知识竞赛,笔者做裁判。竞赛采取抢答方式,共10个竞赛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给分。课堂最后十分钟全班按座位分为四个小组参与竞赛活动。竞赛活动时间10分钟,获胜组由笔者提供奖品。以下是竞赛题:
“1. Who created the Olympic Games?——The ancient Greeks. 2. What was one of the prizes for winning an Olympic competition? ——A wreath. 3. When was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held?——In 776 BC. 4.How many centuries ar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known to have existed for?”
【感悟】这样的课堂小结,不但能够鼓舞学生认真去聆听同伴做的报告,锻炼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之间信息差的互补,从而既能巩固学生的记忆,又能活跃学习气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单元的话题中,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满怀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下堂课的学习。
二、一点困惑
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优化了我的教学理念,激发了我创新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灵感,使我能够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对于我来说,它是一面审视教学的镜子,一个反思教学的契机,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不过在实践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中,我也有一点困惑,那就是繁重教学任务与给学生“留白”之间的冲突。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10
从英语教学角度来看,与高职院校一般大学生相比,“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英语成绩相对较好,但是与那些全日制的、高校的大学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应用“3+2”分段式英语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水平则难以达到后续本科的教学水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后续的本科教学。正因此,如何运用“3+2”教学模式下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打造具有该模式自身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广大高职院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3+2”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当运用以下方法进行。[2]
1 扩大词汇量
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词汇量高达2800多个,这与本科院校所要求的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积累相关词汇量。英语词汇量的多少决定着英语学习水平的高低,如果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英语词汇量积累,就难以进行阅读、翻译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扩大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笔者认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英语语音练习为手段积累词汇。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词语的解释上,很少对词汇进行朗读。[3]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养成了学习英语动手不动口的习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学习语言的基础,词汇并不仅仅是事物及其名称的组合,它更是学习者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者在朗读词汇的过程中,大脑就会依照语音的特征对词汇进行排列。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将受试者划分为两组进行测试,会发现一组同学往往以默读的方式记忆英语词汇,而另一组同学往往以高声朗读的方式记忆词汇,将这两组同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默读的受试者相比,高声朗读的受试者记忆力较高。由此可见,通过语音这种方式积累英语单词,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积累英语词汇量。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4]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些课件。将讲解同词汇练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的记忆单词。例如,在讲授gain v.这个英语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该单词的语意,如(1)获得,得到;(2)增加;增进,等等,随后,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词语给学生造句,帮助学生迅速的了解词义,并学会应用。例如,I hope she will gain by the experience.(我希望她能够从这经历中吸取教训),等等。教师在结束造句后,应引导学生独立造句,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记住英语单词。
(3)通过多种多样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不论何种词语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的,可以说语言同语境之间存在最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内部语境,也就是说语句同其所在的上下文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迅速了解英语单词的特点,并了解语句的实际应用环境。例如,教师在讲解“tiger”这一词语的时候,就可以将这一词语放在My family is not big on emotional goodbyes,so with a“Go to it,tiger”and a quick“I love you,too”,my sister was gone.上,使学生了解这个词语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老虎,而是夸奖的意思。
2 增加阅读量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英语词汇量的增多而加快,但是仅仅依靠词汇量来熟读文章,这显然难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当多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使阅读在加快的同时,阅读质量也能够有所提升。[5]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阅读之前,应当大略浏览一下全文,并抓住文章的主题句,文章的主题句一般包含在文章的首尾句和转折词语之后,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阅读方式属于泛读。泛读结束后,学生还要做到精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长短句,帮助他们掌握文章当中的插入语、各种从句,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解一些存在文化差异的句子。
3 模仿写作
与一般高职院校大学生相比,“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词不准确。这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简单地依靠词汇的意思来选择单词,也就是说,并没有考虑词汇所在的语境,以重男轻女为例,学生在翻译该词语的时候,往往会将“重”翻译成“heavy”,而将“轻”翻译成“light”,于是“他重男轻女”这句话就被翻译成了“He regards men are heavy while women are light"。虽然,从语法角度来看,这一词语并没有错误,但是,外国人在看到这一词语的时候,还是很难理解它的意思。其次,中式英语非常明显。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将中文的想法逐字翻译出来,从而使得文章晦涩难懂。最后,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时候,还会犯一些比较简单的错误,如英语时态复数用错,等等。
笔者认为,为了切实提高“3+2”分段式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介绍格式—背诵范围—仿写这一教学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讲解各种文体的写作格式,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议论文、职场询价函等文体的书写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警句等让学生背诵。
4 结论
在“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必须得到进一步创新,在切实帮助学生积累英语词汇的同时,从积累词汇、加深阅读、模仿写作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摘要:培养具有雄厚文化底蕴和具有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3+2”这种分段式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有必要对“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对“3+2”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下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本科分段式培养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亚明,王珏.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2]孙杏林.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9):88-92.
[3]陈川,马金花.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式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信息,2013(26):252.
[4]宋艳红,程乐.“3+2”本科与高职分段培养中高职段学生管理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4(12):233-234.
“分段式”实践教学 篇11
【摘 要】通过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通过以能力目标为主线,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分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分析分段式、模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分段式 模块化教学 集中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7-02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高职院校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改革,明确提出了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各地高职院校也在探索实施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以更好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企业生产进程的需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和创新,成为了当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的含义
“分段式”教学模式,从微观上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按工作任务整合分段后,以项目为载体、安排擅长此内容的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也可以从宏观上理解为将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分类并整合成为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相对独立,采用集中教学的模式分别在某一时间段内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这段时间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某一专业技能,学完一个模块再学另外一个模块。可见,“分段式”教学不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简单的分段、分人授课,而是对原有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全新的调整和组合,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改变,使教学过程适应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模块化”教学就是将课程设置模块化,以便于分段开展教学。其核心是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以模块为单元开发教学资源,并集中组织教学和考核的一种方式。
二、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的思路
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主要用在专业能力培养的阶段,将课程体系按照对应的能力目标划分为相应的能力模块,按照能力模块设计课程体系,即得到相应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包含实现能力目标所必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集中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每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即进行考核和实践,实训结束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另一模块,再实训,如此往复。由于教学过程相对集中,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和心思学习、训练某一能力模块,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效果更佳。
三、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的实施案例
(一)教学模块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是根据能力目标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为三个大模块,即:机械设计制造模块、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模块、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护模块,各模块与机械类、结构类、控制类课程一一对应,包含机械设备安装与检修、数控机床操作及维护、机床数控系统检修与调试、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使用管理、机械装置与零件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分析与实践等课程及能力训练点。各模块相对独立,没有知识的交叉与重叠,不同班级可以在同一学期分选不同教学模块,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地实施教学方案。
(二)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
“目标产品”的教学模式即以完成某一机电产品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控制为目标,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作业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通过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各教学模块最好选用同一个目标产品,使教学过程能够减少熟悉教学载体的时间,专业知识也得到连贯。例如,在机械设计制造模块中选择“数控机床进给机构”为目标产品,为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模块提供了载体,载体的延续不但有知识传承好、贯穿专业知识应用过程、趣味性强等优点,还为后续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故障判断处理提供了控制对象,实现教学模块之间的载体连环。学生对熟悉的载体是感兴趣的,节省了载体的引出和解释时间;同时,学生可以从载体中发现和纠正自己在前面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养成细心工作的良好职业习惯。而且,学生自主去检验所得到的记忆会比较深刻。
(三)集中式教学组织模式
在三个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重点实施以目标产品为基础、以教学工厂承接的生产任务为依托,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集中式教学组织模式,将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所选取的目标产品可以随着教学工厂生产的产品而改变,不局限于某一产品,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介入实际生产,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力图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和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
(四)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采用教学技术的不同,教师教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各模块、各知识点均采用项目教学,使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例如,在机械设计制造模块中,所有知识点都围绕着零件加工来展开,如加工轴类零件的教学过程为:提出加工任务,下发零件图→分析零件结构以及加工要求,通过“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与项目工作任务直接相关的知识,研究、选定工作方法→制订加工轴类零件的实施计划和工作步骤,教师帮助指导学生优化加工方案、加工路线和选择加工设备、工艺参数,并填写完整的《工艺过程卡》→学生实施操作→教师跟踪检查、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评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工过程,填写考核评价表,教师集中逐一点评项目实施情况。
这种教学方法目标明确,直接以项目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四、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的效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段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教学模式的框架与界限,凸显了以能力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改革目标。
(一)针对性强
分段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最准确的知识、领略最精彩的教学过程,得到最有针对性的训练。各教学模块是独立的,课程之间的衔接、教师之间的衔接顺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始终充当指导角色,组织参与、帮助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教学重点突出,能力培养针对性强。
(二)循序渐进
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使课程教学的安排更具系统性和渐进性,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先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系统性强;也有利于教师授课时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稳步向前推进、一气呵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便于实施
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教学的周期较短,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懂、学透一门课程,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由于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更为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每一模块的课程从课堂讲授到实习都是可以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进行,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授课,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五、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但是,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其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教师素质、实习场地和设备设施及管理都有较高要求等,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取得实效。
(一)教学设备配套
在校内实施分段式、模块化集中教学,首先要构建设备齐全、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严格审定目标产品,确保实施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可能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企业员工的系统训练,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产品、企业设备、技术标准。
(二)自主学习为主
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模式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基础,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需要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手段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形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以产品为目标的教学,还需要恰当的项目引导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师的素质全面
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不应该是系统性的、单学科的,而且要求教师、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避免长时间的集中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要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等等。
总之,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模式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一体,将原本分散在一学期每一周的教学课程集中安排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突出教学重点,突显能力培养,适合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要求。但是,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加大、学生疲劳和厌学情绪增强、实验室紧张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使“分段式、模块化集中式”教学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院校多学期制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02)
[2]黄锦祝.高职多学期教学组织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 ),女,湖南新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建筑工程及机电类教学改革。
甘薯分段式育苗技术及优势 篇12
甘薯块根和马铃薯块茎不同, 它没有休眠现象, 具有很强的发芽特性, 块根发芽时, 不定芽从不定芽原基萌发出来, 不定芽原基起源于块根中柱鞘或韧皮部的薄壁细胞, 在薯块膨大过程中就已分化形成, 数量很多, 为潜伏状态, 在一般育苗条件下, 芽原基大部分不能分化形成芽, 出芽数占芽原基总数的20%~30%[1]。此育苗法首先是利用电热线对甘薯进行集中“爆花”催芽处理, 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氧气条件下, 把薯块表面大量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激活, 在芽眼萌动之前, 薯皮表面凸起疙瘩, 裂开口后, 便出现白花绒状, 即称为“爆花”, 随即萌发出芽, 待芽长5 mm时, 然后再将“爆花”处理的薯种在酿热物温床排种。酿热物温床为后期恒温长芽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来源, 是一种节能、高效的育苗方法。此法有效地解决了苗床种薯腐烂问题, 还能早育苗, 育壮苗, 适时早栽, 此法提高了甘薯育苗效率, 节约了种薯, 有力地促进了山西北部甘薯育苗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为高寒山区甘薯育苗技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育苗技术
1.1 甘薯育苗前准备
1.1.1 制定育苗计划。晋北地区一般开始栽插时间在5月初, 按照薯量600~750 kg/hm2来育苗。
1.1.2 选地建棚、修置凹槽畦。
选择背风向阳, 土质疏松肥沃, 无病虫, 地势稍高, 排水良好, 有水源、电源, 管理方便的地块建棚, 棚宽6 m, 高2.5 m, 棚架用水泥、钢筋制成, 扁半圆形, 纵横交叉固定, 棚膜选用0.065 mm长寿无滴膜, 棚膜宽9 m, 用压膜线固定, 在种薯处理前盖好棚膜, 旋耕整平, 做成宽1 m、深30 cm的凹槽畦, 畦与畦之间做成25 cm宽的土埂, 畦长根据地块而定, 一般为30~50 m。
1.1.3 酿热物温床制备。在排薯7 d前, 在温室大棚凹槽畦铺设酿热物。先在底部铺垫4~5 cm的麦糠或杂草, 以隔绝散热, 然后用鲜骡马粪、鸡粪或羊粪 (未发热的) 填入, 这种酿热物发酵快, 温度高。也可用3份鲜骡马粪配1份浸透水的杂草、秸秆、树叶等拌和均匀, 填入坑内。每填1层, 泼1 次稀人粪尿。酿热物踏实厚度为12 cm, 垫上3 cm厚营养土, 再铺上2 cm厚细沙。酿热物填入初期, 要保持疏松, 不踏不压, 白天盖上薄膜, 使温度保持在10℃以上, 以利于细菌活动, 促进酿热物升温。当酿热物苗床温度升到2 5℃时, 选晴天的中午揭开薄膜, 把床面踩实、整平, 盖上2 cm左右厚的细土, 最后用塑料薄膜遮盖育苗床备用, 以备排薯[2]。
1.1.4 催芽床制备。
种薯集中处理前7 d, 在大棚内, 预留出一块长2.5 m、宽2 m的平整地块作为集中催芽床使用, 选用1 000 W电热线 (长100 m) 按照间距为5 cm进行“Z”字形铺设, 然后在其上铺设5 cm厚草垫, 以全部覆盖住电热线为准, 外接温控仪、电源备用。
1.2 种薯筛选和处理
1.2.1 精选种薯。
选择具有原品种皮色、肉色、形状等特征明显的纯种, 要求皮色鲜艳光滑, 薯块大小适中, 无病无伤, 未受冻害、涝害和机械损伤, 生命力强健的薯块。凡薯块发软、薯皮凹陷、有病斑、不鲜艳、带有病态的不能作种薯。要求薯块大小均匀, 单块重150~250 g为宜[3]。
1.2.2 种薯药剂处理。
催芽床通电后, 使苗床温度稳定在30℃左右, 将筛选的种薯分装到规格为50 cm×80 cm的塑料网袋中, 用51~54℃温水浸种10 min, 或用70%甲基托布津 (或50%多菌灵) 500倍液浸种5~10 min, 然后整齐地码放在催芽床上, 码放高度为100~150 cm, 用温水淋湿薯层, 再用双层棉被覆盖封严, 使整个催芽阶段湿度保持在83%~85%之间, 温度控制在36~37℃, 最外面用塑料布封严。待3~4 d薯块“爆花”后, 将温度降低至30~33℃, 9~10 d后, 待90%薯块芽长5 mm, 床温控制在23~25℃, 13~14 d后, 准备排薯。
1.3 排薯
采用平排法排薯, 保持薯面“上平下不平”, 密度20~30 kg/m2, 种薯排好后, 浇水适量 (约为种薯重量的1.5倍) , 种薯上覆湿润细砂土2~3 cm厚, 再覆地膜, 注意地膜下撒些作物秸秆, 留些空隙以防缺氧烂种。
1.4 苗床管理
排薯后12 d左右, 幼苗出土, 苗床温度控制在28~33℃。当幼苗出土达到60%~70%时, 揭去地膜, 浇1次透水, 苗床温度控制在25~28℃, 晴天气温较高时, 白天揭开大棚两端以防高温烧苗, 防止高温 (40℃以上) 烧苗。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 cm左右, 有展开叶6~7片时采用低温 (18~20℃) 进行炼苗 (白天通风晾晒) 3~5 d[4,5]。
1.5 采苗
薯苗长到25~30 cm时, 应及时剪苗, 采苗高剪苗, 不及时剪苗, 会导致薯苗倒伏, 降低了苗的质量, 同时也延长了繁殖周期, 采苗次日追施尿素20~25 g/m2, 施肥后用清水淋洗叶面和浇水。
2 优势分析
分段式育苗技术是利用薯块发芽特点, 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及充足氧气供给条件下, 把薯块表面大量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活化, 既挖掘出薯块出苗潜力, 也保证了薯块的出苗整齐性, 有效地解决了苗床烂薯问题, 还能早育苗, 育壮苗, 为适时早栽、甘薯连年高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苗床出苗多, 薯苗整齐, 苗质好, 节能高效
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温度不容易控制, 温度过高容易烧苗, 过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往往会造成头茬苗不齐, 不匀, 数量少, 影响栽期。酿热物育苗法, 是用大量纤维素的酿热物发出的热量和太阳热能来提高床温。优点是做床简单、成本低, 用过的酿热物还可用作肥料, 省工、出苗早、粗壮、苗成活率高;缺点是升温慢, 可控性差, 头茬出苗较少。火坑育苗法由于温度不易控制, 温度过低达不到催芽效果, 温度过高, 由于苗床各部位受热不均而造成局部温度过高, 薯块容易发生热伤腐烂。
而分段式育苗技术, 通过电热线高温控仪控制催芽阶段的温度, 把潜伏状态的芽原基激活成幼芽, 不仅提高了种薯出苗量, 而且温度可控, 不容易出现烧苗现象, 薯块在集中“爆花”催芽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氧气, 而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均采用直接排种法, 覆土浇水后, 氧气供给有限, 限制了种薯的呼吸强度, 抑制了芽的诱导和分化, 影响了出芽的数量。因此, “爆花”催芽法更有利于芽的生长, 不但出苗多, 苗齐, 均匀, 长势强, 而且头茬芽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 此育苗法头茬苗出苗数量比直接排种法数量增加30%~60%以上, 比酿热物育苗法头茬苗数量增加30%~45%, 比火坑育苗法增加30%左右, 比电热线直排法育苗技术增加15%, 比以上3种育苗法节约种薯25%以上。
2.2 防病效果好
分段式育苗中集中“爆花”催芽阶段, 温度控制在36~37℃ (4~5 d) , 不但种薯萌动“爆花”快, 而且对甘薯“两病” (黑斑病和软腐病) 的防治也有良好效果。由于甘薯“两病”均不耐高温, 高温既能促进薯块伤口愈合, 还可产生甘薯酮抑制黑斑病的繁殖和蔓延, 防病效果高达90%以上, 软腐病孢子对高温抵抗力很弱, 36~38℃高温经10 min即全部杀死[6,7,8]。即使有在“爆花”催芽过程中腐烂的种薯, 在排薯筛选的时候也能剔除出去, 因此分段式育苗技术基本无病害, 栽后不倒苗, 苗全, 苗旺, 生育良好。而酿热物育苗法、火坑育苗法、电热线育苗法均是直接排薯上床, 对于一些种薯带有黑斑病、软腐病及茎线虫病的病菌以及种薯受冻害、涝害、热害或有伤口的种薯, 若在排薯时没有剔除出去, 均能引起烂床。
2.3 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分段式育苗技术采用的是温控仪来控制催芽床的温度, 省工省时, 而火坑育苗法、酿热物育苗法经常需要晚上采取保温措施, 劳动强度大, 费心劳神。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甘薯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2]袁阿弟.甘薯酿热物温床育苗技术要点[J].福建农业科技, 2005 (1) :13.
[3]武小平, 郭耀东, 温日宇, 等.种薯大小对脱毒甘薯出苗数量和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31) :12273-12274.
[4]王裕欣, 肖利贞.甘薯产业化经营[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8.
[5]张正学.甘薯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 (12) :229-230.
[6]樊平.甘薯黑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 2001 (7) :25.
[7]董素艳.甘薯高温育苗技术[J].河北农业, 2008 (4) :5-7.
【“分段式”实践教学】推荐阅读:
分段式招标10-19
分段式教育管理模式09-25
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10-27
爱与自由三段式教学法07-27
以“三段式”教学增强培训实效性05-30
五段式05-29
四段式06-11
三段式07-13
M20—什么是蒙氏三段式教学法06-18
三段式游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