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地区

2024-10-29

康巴地区(共5篇)

康巴地区 篇1

“康”是藏语khmas的汉语音译, 在清代又译作“喀木”。在近代以来, 我们习惯上常用“康巴”或者“康藏”来称呼康区。而在藏族传统的历史地理概念中, 习惯把我国整个藏族居住的地区又划分成为“卫藏”、“康”以及“安多”三个大区域。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三个地区的社会历史、地理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差异。康区又与卫藏等其他藏区在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宗教等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 但是也有显著的差异。在地理上, 康区主要是处在青藏高原的川西台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横断山区, 在历史中它被称为“民族走廊”。各个民族在这里交会, 并且形成了以藏族为主要的群体和多民族的兼容共居的社会形态,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至今都还保留了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在政治上, 康区又与西藏的政治历史有着不同之处, 最早康区是中国版图的民族地区, 因为早在秦汉时代, 中央王朝就已经在康区东部设置了一些郡县。并且康区还是我国藏区土司制设置最早、数量最多、实行时间最长的地区。在经济上, 康区又是长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的汉藏贸易的中心枢纽。文化上, 康区又以自身丰厚的内涵, 以及多样的形态, 形成了以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复合型的特点。

针对康区的这几方面的特点, 使得它在藏学研究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而且也使它在维护藏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投入了较大的精力, 因此许多人才、学者纷纷涌入西部各个地区, 特别是国际藏学的“康巴热”更是将许多学者的目光转向了康巴地区。

而且对于当今社会, 人们对信息的占有与争夺也趋于激烈化。全世界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把开发信息资源和占有信息资源, 作为衡量本国在世界上各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文献的记载是对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等各方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 它对那些研究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关键性的材料。对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占据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康巴地区, 对那些研究康巴文化、收集康巴史料的学者就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人文优势, 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此优势, 对康巴的文献收集以及保护康巴文献史料作出贡献。

1 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环境的特殊地位, 使得康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目前的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康巴文化的认识达成诸多共识。例如, 格勒先生就对康巴文化的特点归结为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 多民族、多文化的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宽宏开放的文化。这一特点的总结与任新建先生所提出的康巴文化特点有很多的共通性, 任新建先生认为, 康巴文化的历史积淀丰富多样, 内涵博大精深, 并且形态丰富多彩, 地方特色浓厚, 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精神。

(1) 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康巴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康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 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带又是著名的横断山区。区域内从西向东有著名的宁静山脉、沙鲁里山脉、贡卡拉山脉、大雪山脉;有著名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 这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正是古代南北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走廊。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之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 并且呈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的东部已经是汉族聚居地, 西部是藏族聚居地……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 一旦串联起来, 有点像下围棋, 一子相连, 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 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 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 早在新石器时代, 康巴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而且从我国的历史进程上看, 康巴地区从春秋到隋唐这一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党项、氐羌、牦牛、附国、白狼、南昭等古部落、古部族。这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频繁, 文化交流甚多, 从而渐渐地使得这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活在康巴地区的多个民族进行不断地融合, 又产生出新的文化, 并且很好的保留到了今日。至今在甘孜州的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地脚活”、“嘉绒活”的古老部族语支。而且在部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衣着服饰以及房屋建筑都保留着历史的鸳鸯, 在宗教信仰上也保留着古老民族的遗风。

(2)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在语言、宗教以及社会组织、婚姻形态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康巴文化中独立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建筑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康巴地区我们就可以看见各种身穿藏服的人却说着不同的语言, 有的说藏语, 有的说汉话, 甚至还有的说回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也不同, 例如, 在丹巴一带的“石碉”和甘孜的“泥巴房”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宗教信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体现出不同宗教文化的共存性。仅仅在康定地区就有佛教和外来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三者共存的局面, 而且道教、儒教等也和其他教派相互平等存在, 教派与教派之间又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从来都没有因为教派的不合而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

所以, 在康巴地区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了, 康巴地区的历史积淀浓厚, 从而才能形成今天这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2 康巴文献的现状

在2006年的5月, 康巴文献馆建成, 至今已经从各个地方收藏了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 其文献资料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余册, 其中除了《甘珠尔》、《丹珠尔》、《十三部论著》等三十多种珍贵文献收入馆中外, 还包括了《西藏唐卡绘画大全》和藏民族绘画精品图集等重点文献资料。在关于康巴地区的风俗以及传说的文献资料上, 康巴馆也从各地收集了很多, 特别是历代王朝与藏区关系的珍贵史料, 其在康巴文献馆内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而且馆内还收藏了解放后有关于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以及地理人文变化的内部发行史料。还有研究康巴的学者将研究康巴的文集和文学作品汇集, 一并收入馆中。还有关于康巴的生态环境、旅游和风土人情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更是数不胜数。至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保护康巴文献, 使康巴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3 加强康巴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文献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时的一个重要的媒介, 是人类去认识社会, 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积累的一个桥梁, 对于人类需要完成的知识积淀、总结等, 都需要通过文献的记录和整理、传播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文献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康巴文献资料是一个关于我国学者去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宝藏, 因此对康巴文献的保护, 是我们现如今需要做到的事, 因为只有保护好文献史料, 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1)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四川及西藏政府以及康巴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献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意识, 将文献遗产的资料收集、保存和整理都纳入到工作计划中, 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以实施,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 例如, 在康巴地区散发保护文献及康巴地区文化遗产的传单, 在旅游旺盛的地方向游客说明保护康巴文化的相关知识, 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全民的文献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 加强协调和共享。

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康巴文献馆”, 虽然收藏的各类康巴文献史料已经有一万多册, 但毕竟不是政府出资和构建, 是学校用自身剩余的资金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所建起, 所以, 由于这个“特殊原因”学校应当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机构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 共同促进康巴文献馆的发展和文献保护, 此做法也可促进康巴文献的整合与共享, 并且能促使康巴文献馆与其他文献机构实现网络互联。

(3) 加强数字文献保存的研究。

2004年4月, 德国中部城市魏玛的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遭受到严重火灾, 使得数以万计的珍本图书在火灾中被烧毁和破坏。大火对图书馆的吞噬令德国文化遭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由于被烧毁的藏书中很多都是原版作品, 例如, 莎士比亚的原版作品和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收藏的乐谱等, 因此无法再进行还原和珍藏, 其价值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毕竟原版作品是未经过任何修改和删减的。

对于发生的此类事件, 康巴文献馆也应该做备份工作。将先进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技术运用到保护文献的工作中, 将纸质的康巴文献通过电脑扫描, 进行第二次存储, 以便文献馆在遭遇到火灾等突发状况时, 还能在电脑上找到被毁坏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许多习俗和古老的传统被现代潮流所湮没, 因此我们才更要齐心协力为康巴文化的保护作出自身的努力, 保护康巴文献的任务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康巴文化不会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 就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将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0 (1) .

[2]杜永彬.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以国外康巴研究为例.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4.

[3]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康巴地区 篇2

关键词: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互动关系

民间体育是指非官方的在民众中开展的体育活动, 它不一定具有世代相传和延续的特点, 可以在某一时期出现, 又可能在某一时期消失。按照“民间”是指民众中间、非官方, 存在于广大中、下层民众中的几个定义来理解, 那么“民间体育”就包括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 甚至包括外来的西方体育[1]。康巴地区是指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在世代的演变和传承中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康巴文化。康巴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构成了康巴文化的主要成分, 康巴民间体育资源是指在康巴地区民间流传和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它具有康巴地区的特有的内涵,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到此参观游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对旅游这一休闲娱乐方式变得不再是奢望和梦想, 在游历完全国知名景点后, 把游历的足迹瞄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康巴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路线, 康巴地区俗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随着交通日益方便, 人们出行不再受阻, 不久的将来康巴地区也将失去吸引游客旅游的自然条件因素,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应该不断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 通过与本地区旅游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方式, 在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得到发展的同时, 本地方的旅游业得到发展, 地方经济也取得效益。

1 研究方法和对象

1.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对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2 研究对象

据资料显示, 康巴地区境内主要有藏族、彝族、羌族、回族、纳西族等诸多少数民族。康巴地区涵盖了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一部分、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昌都地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等地区, 是中国第二大藏区。从各民族人口数来看, 康巴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以藏族、彝族为主。千百年来, 康巴地区各族群众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历史继承中, 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众多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体系, 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宝库。

2 结果与分析

2.1 康巴地区各个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分类

在康巴地区长期流传着许多具有浓郁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的、深受游人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 有表现生产的、生活的, 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 如藏族的转经轮、庙会、马上的藏戏, 羌族的舞麻龙、跳盔甲;纳西族的东巴跳等等;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 也有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的, 内容十分丰富, 如藏族赛牦牛、晒佛;回族的武术等等 (如表1) 。根据康巴地区传统体育的内容及活动性质, 可将这些民族体育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六大类型。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 为建设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市场奠定了基础。从资源分布来看, 康巴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集中在甘孜州的川藏线上, 从泸定、康定、川藏线连线上, 呈线形分布, 较集中, 且资源组合状况良好, 特色鲜明, 有利于综合开发, 实施“以泸定或康定地区为突破口, 采取重点开发,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的战略思想。

2.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现状

2.2.1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不被外人所知, 面临濒临失传的威胁

在商品经济社会, 没有利益价值的产品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康巴地区民间体育在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体系, 同时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开发的力度不够, 人们对某些项目了解仅限于图片和宣传图片, 亲眼目睹项目风采的机会较少, 这就给民间项目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力。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项目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但因为受到先进生活方式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冲击, 使得民间民俗项目受到频临失传的威胁。

2.2.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 宣传力度不够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资源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成为一定民族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参加锻炼、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方式, 使得这些展现的方式只能是在节日、纪念日或是某种庆祝活动时的展示活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现状存在较多弊端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跟大多数的传统体育资源一样, 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但因为受到先进生活方式特别是体育项目的冲击, 使得民间民俗资源受到频临失传的威胁。同时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展现形式单一, 宣传力度不够。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被本地人所认识和接受, 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成为一定民族或是特定地区的人们参加锻炼、表达某种思想内涵的方式, 使得这些展现的方式只能是在节日、纪念日或是某种庆祝活动时的展示活动。

3.2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与本地区旅游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整合。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作为本地方文化内涵的结晶, 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的结果。作为该地区的特色应该通过旅游业这种渠道得到推广和传播, 同时本地区旅游也应该通过这一结合得到发展。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通过旅游景点的宣传、加上节目表演、旅游产品、旅游活动等等方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 使体育项目和本地区旅游都得到提升。

3.3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与本地区旅游互动关系的途径

3.3.1 转变观念, 努力挖掘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转变现有的靠自然条件吸引游客的营销模式, 使旅游管理部门和投资商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巨大价值, 充分认识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深挖资源。对现已开发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对未使用或未发现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一方面, 不能抛开民族内涵资源优势去寻找其他的所谓特色, 另一方面, 不能只着眼于现有的资源, 要科学地、事实求是地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评估筛选, 真正弄清其潜在价值并推断出它的发展前景, 然后设计出多层次、高质量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开拓市场, 加大对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 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最后还应注意重视人才, 筹措资金, 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2]。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只有转变现有的依靠自然条件吸引游客的营销模式, 以川藏线为基准线, 以泸定或康定地区为突破口, 采取重点开发, 各个突破, 以点促线, 以线带面的战略思想, 充分挖掘和整理康巴地区现有民间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与本地区旅游互相作用, 协调发展促进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和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3.3.2 通过动静结合的展示, 加大对康巴地区其民间民俗体育资源的宣传

在康巴文化的发源地甘孜州建立康巴地区民间民俗文化陈列馆, 馆内的资源凝聚了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相关“视频”和“物品”的精华。在陈列馆内, 利用民间民俗体育进行动静结合的展示:如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3D”放映室, 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出活态的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运动场景;或是将民间民俗体育的器具进行静态展示;或是进行真实的表演, 与游客互动, 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乐趣;或是将康巴地区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通过制作成各种式样的旅游商品, 向游客进行推销, 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这些措施可达到使康巴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向人们展示康巴文化的内涵, 更能促进本地方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3.3.3 结合康巴地区本土资源开发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有效利用康巴地区的本土资源促销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包括在已建立的民俗村寨中举行民间民俗体育的展示活动, 它可与各个少数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礼仪等一起进行集中的展示, 让游客在参与娱乐中领悟到康巴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另外与自然风光结合, 利用康巴地区天然的民俗村寨举行民族体育表演活动。旅游者在游览完自然风光后, 可参与到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中, 自然风光和民族体育得到完美结合, 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附带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附带型的民间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是指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地位较弱, 起附带性的作用。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 掺入民族体育活动的知识, 或者是组织游客进行民族体育活动表演, 均是一种可资利用的开发方式。

3.3.4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资源建立“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 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 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有着内涵的复杂性, 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 起迄点的一致性和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四个显著特性。康巴地区的民间体育建立“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 包括首先成立康巴地区民间体育的挖掘和整理机构;其次, 康巴地区民间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进行包装和宣传, 达到促销的目的;最后, 康巴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在“挖掘—包装--宣传—促销”产业链的基础上建立“品牌”, 让其走出康巴地区这一区域环境, 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 2008, 15 (9) :101-104.

[2]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06, 42 (3) :65-71.

[3]张冰松.康巴藏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9) :108-110.

[4]杨志强, 孙德朝.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以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138-141.

论康巴卫视频道播出系统 篇3

一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因康巴卫视频道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 反分裂的对藏区宣传任务。播出系统正常、高效的工作是保障频道正常节目播出的关键, 同时也关系着频道的形象, 所以播出系统的设计是整个制播系统中的重中之重,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在播出系统设计中因遵循下列原则。

1. 安全可靠性较高

在广播电视播出要求中, 安全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对于任何单位的播出系统, 安全可靠的播出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是其他要求建立的基础。

整个播出系统的安全可靠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硬件要稳定可靠, 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长, 这样才可以保证系统硬件平台稳定安全。硬件中的主要设备, 如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切换台、播出控制工作站应设计为主备模式, 并能实现自动实时无缝切换;同时要防止在系统中出现单溃点。播出网络系统的网络需要足够的带宽和冗余;播出素材在存储系统的存放方式应设置为主备镜像方式;存储自身需要足够的冗余;播出应急控制方式;在出现紧急情况下, 可以脱离网络系统, 实现单机 (磁带机) 播出的应急方式。

软件方面:主要指播出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要高, 广义上的播出系统的软件涵盖了播出控制软件、播出编单软件、素材独立上载软件、播出素材迁移软件、播出策略控制软件、播出素材技术审查软件等等。这些软件必须进行长时间的测试运行, 同时还要具备主备同步功能, 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自动无缝切换, 这些软件对安全播出至关重要。这些软件的操作需要简洁明了, 界面不宜太花哨, 这样方便操作人员在操作时集中注意力, 特别是在应急的时候。同时软件还要具备实时的设备及系统信号控制检测报警能力, 对当前播出系统的状态可以采用视图和声音的方式告知播出控制人员, 提醒值班人员及时解决问题。

2. 播出指标符合技术要求

播出指标是整个播出系统最终体现出的结果, 播出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最后的播出指标的变化, 所以, 在播出系统设计中系统的音视频指标和同步特性必须符合GY/T 152-2000《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和GB 3174-1995《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3. 系统灵活易用

播出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要方便操作, 具备较好的人机操作界面。方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的状态, 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应当是标准化生产出的设备, 应具备较强的互换性, 便于维护和管理。同时, 系统应当易用, 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后, 能够上岗操作, 能够判断出简单故障原因, 使他们具备解决简单故障的能力。

4. 方便日后的播出升级扩展

从标清信号升级到高清信号是播出系统的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播出系统必须给以后的升级留下必要的接口, 同时, 考虑到播出频道数量的增加, 就要求系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5. 性价比较高

当前, 建设任何一个网络系统, 都要求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不能为追求过高的性能而花费巨大的投资, 需要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以较少的投资来实现。

二系统方案及流程

1. 播出系统方案概述

由于播出系统的节目数据采用MPEG-2IBP帧格式存储, 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已经能够满足播出的需要。通过防火墙将该系统和制作系统隔离, 防止制作系统中故障影响播出系统。播出系统以视频播出服务器为核心, 两台播出控制工作站通过422控制接口直接连接到主备视频服务器的主备播出通道上进行控制, 第三备播视频服务器进行第三备用视频信号播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 提高数据库存储稳定性;同功能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 避免单机故障导致播出事故。对外接口服务器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外系统进行接口通信;二是完成待播的节目文件自外系统→播出二级存储体→播出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整套迁移流程。播出的二级存储阵列主要用于各类播出素材的存储, 它不但增大了系统的存储量, 同时也具有数据备份作用, 同时也降低了播出服务器工作负荷。编单工作站负责系统内节目单的编辑工作, 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编单模板, 如:月模板、周模板、日模板等, 编辑详细的播出串联单等功能。康巴卫视播出系统为用户提供了3台不同功能的编单工作站, 配置了总编室编单模块、广告编单模块以及播出节目编单模块, 可以实现对频道框架单的编辑、一般节目、广告节目播出单的编辑工作。系统还配备了两台蓝光录像机, 在紧急情况下, 可以直接播放应急蓝光盘。为解决播出时钟和同步问题, 系统还配置了GPS校时机和同步机。

2.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各环节说明如下:

(1) 播出计划阶段

播出计划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节目框架单的编辑和广告串联单的制作和发布。流程环节包括:

z广告制作部门负责广告串联单的制作、修改, 并发送到播出系统;

z总编室或频道编辑部根据节目播出计划、直播通知及修改通知制作播出串联单;

z直播信号、演播室等资源申请与信号调度;

(2) 播出准备阶段

播出准备阶段是整个播出业务的关键阶段, 它直接关系到后续播出阶段的安全播出, 是播出阶段节目的主要和重要来源。概括起来, 该阶段具体涉及到了4个环节:播出节目单发布、节目文件关联节目单提交、播出二级缓存备播、视频服务器备播。

z播出节目单发布。播出系统通过Web service将编辑完成的框架单或播出单发布至制作域, 制作域通过B/S软件界面检索相关表单, 将欲提交的成品节目文件关联节目单后, 通过ESB提交请求。

z播出二级缓存备播。根据制作域发起的提交请求, 对校验通过的请求, 查找其相关文件, 并通过EMB媒体服务总线, 将该类文件及其元数据信息迁移至播出系统内部二级缓存区域, 相关XML元数据将保存至播出数据库中。

z视频服务器备播。自门限设定时间起播出系统开始节目单整备, 节目单调整统一由播出控制系统负责;同时, 从该时段起, 播出准备模块开始将素材从二级缓存系统迁移至视频服务器系统, 等待文件播出。

其主要业务交互流程如下:

z制作系统完成节目成片制作和相应的内容及技术审核后, 通过B/S界面检索播出系统发布的节目表单, 将该成片文件与表单中某一节目内容关联后, 可向ESB+EMB互联平台提交文件迁移申请;

z ESB在接到该类请求后, 对于合法请求, 将通知EMB媒体服务总线启动迁移流程, 根据节目播出时间, 把准备提交的文件从译制网络相关存储区域迁移至播出二级缓存或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

z节目单整备完成后, 播控系统调单完成, 并通知迁移服务器, 根据节目播出单, 对存于播出系统内部且尚未完成迁移工作的节目文件, 将其从播出二级缓存或上载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迁移至主备播出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 至此播出准备工作完成, 等待受控播出。

z播控系统支持在播出过程中对未上载迁移的节目进行上载迁移, 使用人员可以通过播出工作站向播控数据库发出上载节目的请求。

z播控系统在接收到播出工作站的上载迁移请求后也会向消息迁移服务器发出节目迁移的指令, 消息迁移服务器在得到迁移请求后会通过FTP方式把上载完成的节目文件从播控的在线存储体迁移到主备及三级备份播出服务器中, 而不会影响正常的播出工作。

(3) 播出阶段

播出阶段主要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和播出节目单编辑工作站配合完成, 涉及到的主要工作如下:

z播出系统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表完成节目播出, 该部分工作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完成;

z在播放的过程中, 实时检测待播节目是否准备就绪, 包括播出节目是否存在, 播出节目是否成功加载并准备就绪, 该部分工作同样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完成;

z实时修改播出节目单时, 通常由播出节目单编辑工作站完成, 然后再发送到播出控制软件。

(4) 播后阶段

播后阶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功能:

z播后串联单的保存;

z提交播后数据进行统计、提交;

z播后素材策略管理。

(5) 紧急播出

对于紧急情况, 设计采用磁带直送的方式进行播出, 保障播出任务按时完成。

三系统硬件构成和选型

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 康巴频道要实现7×18小时的节目播出, 这对播出系统的网络架构提出较高的要求, 同时, 为保障系统的素材交互的要求, 这个播出网络必须建成为一个基于以太网, 涵盖专业视频播出服务器、广电专用的视频存储、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的系统。

具体设备和功能如下:

z两台播控控制工作站, 播出控制工作站控制服务器通道进行编解码工作, 实现节目的最终播出任务, 其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所以系统为每个频道配置了1+1热备结构的工作站, 主备工作站之间通过心跳线连接检测工作站工作状态, 当其中一台工作站出现问题后另一台工作站则自动接管工作。设备选型:大洋播出控制工作站。

z两台系统迁移服务器, 用于播出内部素材迁移;对外接口服务器, 每台服务器可以提供的工作带宽为60MB, 共有120MB的带宽, 完全可以满足播出系统对节目迁移带宽的需求。设备选型:采用Dell新系列2RU标准机架式R710服务器, 作为Dell公司新一代的刀片服务器产品, 其在优化了个性化设计的基础上, 增强了虚拟化性能, 应用全新的Dell管理控制台简化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并采用了Energy Smart (智能节能) 技术, 可满足实时节目传输的需求。

z两台专业播出视频服务器, 用于播出视频。设备选择了Omneon MediaDeck服务器, 该设备是一个广播级质量的视频服务器, 专门为那些注重成本效益, 并需要将操作平台可以简单扩展至六个通道的广播公司所设计。MediaDeck是Omneon Spectrum媒体服务器的一个集成版, 集成了存储、系统管理、千兆以太网联通和视频输入/输出模块, 仅2RU高。借助Spectrum的架构, MediaDeck将关键任务的可靠性与播出工作流程的广泛支持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灵活扩展性是Omneon提出的主要设计理念, 最重要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模块化设计, 利用行业标准的连通性, 建立一个按需配置, 按需更改的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这种模块化的组合模式使得Omneon服务器本身就成为一个“系统”。体现在硬件上, 视频服务器的每部分都被模块化, 包括服务器组件、输入输出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拼装以及更换, 支持在线热插拔, 使系统的最初设计和应用扩展都很灵活。这种模块化的分离设计, 使Omneon服务器只能支持外置存储的方式, 并在存储中选用软件RAID3控制器的方式。在接口足够的情况下, 服务器本身即可支持SAN结构, 实现素材的共享存储以及容量的扩充。

系统中还设计了一台第三备播出服务器, 在主备播出服务器均出现问题时, 可启用第三备播服务器。

z一台标清上载服务器, 用于标清素材上载。设备采用大洋VIPS-4L-1150磐石服务器, 配置5块500GB本地数据盘。VIPS-4L-1150磐石服务器采用RedBridge二代专业视音频处理卡, 采用VDCP本地控制方式, 与系统内播出二级存储系统通过千兆以太网络进行连接, 提供本地上载和共享上载两种上载方式, 并能够在相关软件的辅助下, 在上载过程中, 同时完成转码、审片等工作。

z一台应急上载工作站, 用于应急情况下, 素材直接上载至播出服务器播出。设备选型:大洋上载工作站。

z第三备播控制住工作站同时兼做头尾审片, 进行素材播前在视频服务器的画面审查。设备选型:大洋播出控制工作站。

z两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是系统运行的心脏, 它负责除了AV视音频文件和图片文件以外其他所有元数据文件的存取, 包括媒体文件的描述、故事板文件、增强的剪辑决策表SBF、用户认证信息、用户权限、操作日志等。本系统采用双机热备, 提数据库存储稳定性;同功能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 避免单机故障导致播出事故。这种方式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已经通过频道的实际检测, 完全可以满足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实际运行使用。设备选型:2台DELL R710服务器, 安装Windows Server2003 R2简体中文标准版操作系统以及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软件, 并辅以AUTOSTART双机集群软件, 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主备及数据同步工作, 主备服务器之间通过连接的心跳线保持同步, 保证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后备服务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管工作。

z一台播出字幕机, 用于在播出中临时加载字幕。设备选型:大洋公司的D3-CG字幕机产品。主要功能如下:数字信号通路和混叠器的精度为10bit, 模拟信号通路和混叠器的精度为12bit;视频接口, 具备2路数字预监输出;独立的YC接口、SDI内嵌音频背景直通, 支持多种语言界面;支持多种语言编辑;专业、人性化的界面设计, 保障操作的灵活、快捷, 字效支持面、周边、立体边、影、周边立体边、周边影六层叠画;一键式添加特技添加方式、免除用户对参数的调整;基于ID号检索, 快速定位和调用播出镜头模板;基于模板的快速调用、编辑及播出;支持边播出边修改, 在播出过程中对未播出镜头的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独立控制的提花播出器功能, 一个操作界面中能同时控制多个播出器播出, 做到无限层多任务实时控制播出;无限层叠加, 各播出器的播出层叠顺序可任意调整;专用动画角标播出器、实现多达18个Logo的独立受控播出;播出过程中随时调整滚屏内容、行进速度, 滚屏头尾均可带Logo图标;一键式捕捉视频背景 (单帧) ;支持GPI触发、VTR放机同步播放, 使播出精确到帧;供主预监的播出方式, 保障播出的安全性;提供常用的多种外挂应用插件, 满足各种专业栏目的标清制作需求。

z两台二级存储阵列, 用于存放从其他网络输送过来的播出素材, 并提供给技术审查软件继续进行审查, 检查是否符合安全播出要求。设备选型:使用UIT (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的NAS存储体, 配备12块1TB SATA硬盘, 可提供共计10TB有效容量。

四系统方案特点

本系统基于安全可靠播出的要求, 采取以以太网网络为基础的存储方案, 双机集群, 三级备播服务器, 审片通道与播出通道分离、本地+网络的结构。本系统的特点体现在:

z采用成熟的以太网技术, 系统的网络部分建立在千兆以太网的基础上, 能够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传输。同时, 播出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以防火墙隔离, 杜绝了病毒和恶意程序的攻击。

z采用RS-422方式控制的播出视频服务器, 有效解决了因网络故障导致的播出视频服务器无响应的问题。

z采用双机集群的数据库, 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主备及数据同步工作, 主备服务器之间通过连接的心跳线保持同步, 保证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后备服务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管工作, 有效保障了数据的安全。

z主备播视频服务器的方式, 为安全播出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z采用本地+网络的方式, 来保证播出串联单数据的安全性。当播出控制工作站通过网络在数据库内读取节目单数据的时候, 系统自动复制一份节目单到播出控制工作站本地存储路径下, 如果出现网络中断的情况, 播出控制工作站将不会再读取数据库的信息, 而直接读取本地的节目单信息, 继续控制服务器进行工作。

五播控软件的特点和流程

播控采用大洋D3-AIR总控播出软件, 该产品的软件及控制技术经过不断的完善, 现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播出、总控、分控、总编室的通信联系,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该自动播控软件是全中文界面, 集节目编辑和系统控制一体化, 可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进行节目单编辑, 实现节目单网络传送、多频道节目单网络共享, 实现节目单自动计时, 自动纠错和录像机的自动调度。可以对各种型号的录像机、硬盘播出设备、字幕机进行控制, 具有定时播出、定时插播、不定时播出、顺序播出、触发、插播等多种灵活的播出方式, 录像机实时控制和录像机状态报警、切换过程自动记录与功能。

该软件具有多种应急措施, 如紧急信号源、紧急录像机或从节目单的某一条起播等。硬盘节目的文件列表可以嵌在播出表中, 而且可以预览硬盘服务器中节目的内容, 统计硬盘节目的长度。该软件稳定、灵活、可靠。

六播出系统的不足和需要升级的地方

由于本系统是几年前建设的, 部分设备和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康巴频道发展的需求, 需要升级。

1. 播出系统二级存储阵列

播出系统二级存储体作为播出系统的存储核心, 缓存了所有的待播文件, 一旦存储体发生故障, 将导致所有待播文件丢失, 会影响未来一星期的播出业务。

康巴播出系统目前使用UIT公司的NAS存储体作为播出的二级存储体, 该存储体是NAS中的入门级产品, 安全性及可靠性级别不高。同时随着频道播出任务的加大, 该存储体已经无法满足频道的需求, 需要升级为更加专业的存储。

2. 第三备播视频服务器

播出系统第三备份视频服务器目前使用的是国产视频服务器, 安全性不高, 在播放单个较长视频素材时容易出现死机情况, 需要升级为专业的广播级视频服务器。

3. 播出软件升级

在康巴频道播控系统使用中, 播出软件也发现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为保持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先进性和可用性, 播控软件需要升级为大洋公司的最新版本。同时原播出系统无法满足日后高清播出的需要, 软件升级后, 部分硬件也需要升级。如:

z升级2台播控工作站, 实现对高清视频服务器的控制。

z升级2台上载工作站, 升级新版本播出软件后, 原有上载工作站与新版软件不兼容。新上载工作站支持高标清上载。

z系统原有3台编单工作站还可以继续使用, 本着节约资金的原则, 只需升级3套编单软件, 安装于原有编单工作站中。

4. 接口服务器升级

原系统接口服务器、外系统迁移服务器、同步迁移服务器共享2台服务器, 安全性、稳定性不高。为降低同步迁移服务器的负荷, 需新升级两台接口服务器。原有2台服务器只做对外接口和迁移使用, 增加两台只做内部同步迁移使用。专职专能, 大大增加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康巴卫视频道播出系统, 阐述了设计原则、系统方案、业务流程、硬件选型、播控软件的特点和流程, 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 并指出系统有待升级之处。

对康巴特色文献建设的思考 篇4

一、关于特色文献的认识

1.特色文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特色是一个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形态、色彩和风格,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根据这个解释, 特色文献应该是具体环境因素决定,呈现与众不同特点的文献。

2.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其内容反映着地方文化,并在传承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历史和现状、影响地方群众心理,建设地方文化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图书馆界越来越认同和接受的是狭义概念,即地方资料,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地方文献具有地方区域性和历史资料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地方文献包括本地方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 只要内容上有地方特色的,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在实际工作中, 这种定义也便于更好地进行典藏、加工和利用地方文献。

3.民族文献。关于民族文献目前仍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民族文献的定义。总结起来,民族文献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包括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文献,口碑文献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记录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历史、地理、 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反映民族内容的文献;三是民族作者著作或者整理的文献,因为民族作者在创作或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受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熏陶,其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民族特色,体现出本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地域特色和文化习俗。这三个方面的文献都属于民族文献的范畴。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建立特色馆藏,进行特色文献的收集,就需要把地区文献和民族文献都纳入到收藏范围。

二、关于特色文献搜集的认识

1.对已有的特色文献搜集整理。对许多高校而言,无论办学长短,都有自己的办学定位、理念和内涵,有支撑自己本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高校图书馆都会围绕这些专业和学科购买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源,久而久之,就会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一定规模的文献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文献。为便于读者查找和特色文献的二次开发,可以把这类特色文献集中起来,成立专门的特色馆藏室,既方便读者查询借阅,也便于工作人员二次开发,还可以结合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情等,装修装饰特色馆藏室。我院地处康巴地区, 从建校建馆以来,就非常重视康巴文献的搜集,建校20多年来,康巴文献已经达到一定规模,2005年,图书馆将已有的康巴文献馆藏进行整理,包括图书、音像资料、图片等都集中在一起,成立了独具民族风格的康巴文献馆,促进康巴文献搜集的同时,也促进了康巴文化的宣传。

2.对潜在特色文献的搜集整理。(1)本校内部的文献。本校内部的文献主要指高校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和非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正式出版发行文献资源包括:学校的学报、校报、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或非学术著作、画册等等;非正式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包括:教师编制的讲义、教学方案、学习指导手册,学校内部发行的图书、论文集、非书资料、会议文献、会议记录等等,另外还包括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会议论文,外单位赠送的有价值的资料等。(2)本地区特色资源。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特色文献除了地方文献还包括民族文献,搜集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就必须搜集本地区民族语言写的文献、写本地区民族的文献、写本地区的文献,如:民族作者出版的著作、文献,地方志、年鉴、发展报告,以及地方上遗存下来的石刻、 绘画,民间传承下来的故事、传说、歌谣等等,这些文献资源对本地区经济、文化、风情、宗教、习俗等的研究可提供最有效的资源。我校地处康巴地区,本校教师为了对康巴地区的文化、经济、教育、民俗、 旅游等方面进行研究,经常到地方相关单位进行调研,学校的毕业生也大多在康巴地区工作,学校与地方的联系密切,对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比较了解,一旦有新的资源出现,搜集起来也比较方便。我校因从德格印经院购买了全套拓印雕版印刷资料,包括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甘珠儿》、《丹珠尔》文集全套,共有1300多函,28万余张,极大方便了对康巴学的研究。

三、关于特色文献利用的认识

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而质量意识是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从上到下对质量的认知、理解和态度,具体到图书馆则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的认识与研究,因为图书馆的信息化、自动化并不是要产生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图书馆的“数字化”以及“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献资料的作用,即最大化的利用文献资料。

1.编制特色文献目录、题录,目录产生于文献的大量积累和人们对文献利用的需求。目录作为一种联系文献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或纽带,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书目情报需求为目的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揭示和有效报道,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特色文献进行二、三次文献加工,可以为充分利用特色文献提供最好的途径。

2. 建立特色数据库,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阅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文献,将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建立特色数据库,搭建特色文献信息共享平台,既可以方便读者的检索、查阅和下载特色文献,又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减少特色文献的损坏、遗失,更好地保存、传承民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应充分考虑校内重点学科对特色文献研究的信息需求,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将特色文献信息进行载体形式的转变,还应该对这部分文献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加工,这样才能体现数据库的建设价值,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3.依托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建立特色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特色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特色文献纳入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之中,不仅方便本校的学者、专家方便地阅读特色信息资源,还能通过共享体系,对可对外进行宣传、交流,方便校外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推动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院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康巴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就是图书馆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康巴文献资源优势,建立民族文献专题数据库和民族文献数字化共享平台,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多种载体形式资源于一体,文献信息量巨大、载体形态丰富的立体化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共享服务平台。“康巴文献资源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成为康巴地区向世界展示的窗口,极大地丰富网上康巴文献信息资源,为康巴特色文献资源的共享做出贡献。

4.建立一支专业队伍。对特色文献的整理,进行二、三次开发加工,进行数字化建设,这都需要有一只专业的队伍来开展工作,一些新升本科院校图书馆在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进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数字化工作的专业人员欠缺,再加上对特色文献的需求有限,馆员对特色文献数字化的认识有偏差,就使得特色文献的利用率低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馆领导要高度重视特色文献的建设和发展,使馆员充分认识到特色文献的价值,然后抽调部分得力馆员,进行特色文献开发、加工知识的培训和学习,组建成一支专业的特色文献服务队伍,这样不管是对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 还是对特色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5.建立主动服务。图书馆的读者,有直接到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源的读者,也有通过互联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虚拟读者。多和常到馆的读者进行交谈沟通,分析这类读者的借阅状况和阅读需求,或者发放问卷调查征求读者意见和建议;对于虚拟读者,图书馆可以通过藏书阅读率或点击率,读者访问次数、检索次数、访问时段等数据资料,分析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向现实读者和虚拟读者推荐馆藏,进行馆藏宣传,主动提供阅读服务。通过长时间的这种读者服务工作,既能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采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制订出更加适合本馆的服务方式,从而体现图书馆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力武.地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2]彭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

康巴地区 篇5

一、《康巴》中所体现的多元共生主题

在小说中,康巴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不同的民族、宗教在这里交集并且和谐共处,像一个“什么菜都能装下的大火锅”。小说中的英国学者鲁尼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与康巴文化互为他者,他以他者的眼光去观察和了解康巴,康巴丰富的自然资源、康巴藏人的婚礼、解决草原边界的“天断”等风俗习惯一一呈现,虽然康巴人也不理解他的一些行为,但还是礼貌的以客人待之。鲁尼在看到朝圣者的虔诚之后对原本“所谓用文明去开化提升亚文明”这种白人的优越感产生了怀疑,也认识到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人生在何处,生于何时是娘胎中就决定了的,是无法选择和预演的,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无悔地热爱自己的降生地。”云登土司就热爱着康巴大地,他是一位具有开明思想意识的土司,他一直想要建一座“康巴宗教博物馆”,像世人展示康巴的包容与大爱。虽然最后没有完成这个愿望,但在去世前,他终于明白想象中的巴宫其实就是康定的缩影,保护好现存的康定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真正认识到康巴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在在康定遭到边军洗劫的时候,各个商会和帮派的人,清真寺、天主堂的代表,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汇集在一起请求他带领大家一起保卫康定,他深刻的意识到,这些平日里与他素不来往的人们,也是属于康定的一份子。这个时候,他真正放下对外来人的偏见和排斥,认识到在生存的底线面前“什么藏族、汉族、回族这抽象的赋予人的符号像是悬浮在半空,而人却牢牢地站在大地上,共同组成了一道保卫家园的生命之墙,各族人的空前团结令他感动不已。”在包容与尊重之前,“康定的确是一片大爱之地。”与此相反,仇恨只会给这片大地带来毁灭。尔金呷与降央土司之间的家仇没有及时收手最后落得两败俱伤。降央土司是个极其残暴狡诈的人,为了更多得到父亲的权利和财产,他不惜害死两个弟弟,他是迂腐残暴的旧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认为土司就是“拥有最多最广最肥沃的土地,拥有数量庞大的畜群和科巴,拥有更多更贵的珠宝和金银,能吃最好最美的食物,能睡更鲜更美的女人,能吞并相邻弱小土司……”两家的世仇源于尔金呷小时候放养的牛不小心误吃了降央家的草而遭到毒打,尔金呷的父亲为此杀死了打手和降央妹妹的男人,也因此而丧了自己的命。苦等十八年的尔金呷成为富商之后回到康定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尔金呷有勇气,有智谋,但是却被仇恨蒙住了双眼。虽然他们的后代开始明白仇恨不能再延续下去,但最终也没来得及拯救双方。尔金呷的儿子达瓦看到益珍阿妈为救幼獐面带笑容走向死亡,被这种虔诚和善良所感动,顿悟到“虽然老天带给生灵的灾难时无法回避的,但人与人之间的屠杀是可以化解的,冤家可以各走各的路。”尔金呷的大女儿与降央家的儿子土登相爱,但最后也难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结局。从两个故事的对比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共生需要包容和尊重。信仰真主安拉的回族青年郑云龙,也正是有一种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在保留自己信仰的基础上用心学习藏文和佛经,,在真主和菩萨的保护下慢慢稳固了自己在康巴的地位,融入康巴,扎根在这块具有包容胸怀的大爱之地。

二、康巴成为交汇地的原因

小说中的康巴,各种民族、宗教、文化多元共生、和谐相处。现实中的康巴地区也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长期在此共同生存,康巴文化具有以藏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文化多元共生的特点。康巴一带历史上就曾出现过氏、羌、多弥、东女、党项、白兰等多个民族。除了藏族,彝族、羌族、纳西族、回族等也是康巴地区的世居民族,他们的历史长的历史多达千年,短的也有一两百年,虽然这些民族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文化的影响,但大多保留了自己个性,并在康巴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建筑上也可以看出康巴地区宗教的和谐共处,“人们在宽容的佛教香火地修建了伊斯兰教圆形的清真寺,修建了欧洲拜占庭时期的尖形天主教,修建了汉人供奉的伏羲、神农、轩辕的三圣寺,修建了关帝庙、娘娘庙、将军庙、财神庙……终于,不甘寂寞的众神在这里聚会。”康巴不仅集齐了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儒家、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与其他民间宗教汇集在一起,并行不悖,很难想象在一个民族地区内包含着如此不同的文化类型,而且彼此尊重、互相包容,能够和谐的共存。有很多因素促使康巴成为交汇地,地理上来看:康巴藏区位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横断山区,加上江河纵横,低浅的河谷形成天然的通道,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南北民族经过这里迁徙和交流。这里有雪山、湖泊、森林、草原、温泉,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从古至今都在我国西南边疆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汉藏的交界之地,所谓“治藏必先安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康巴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地。“一条绵长的茶与马握手的古道,贸易成为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交融、沟通的黏合剂。”茶马互市的贸易一方面刺激了康巴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康定城镇的繁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独特的马帮文化、锅庄文化。茶马古道川藏线由成都、雅安经康定至拉萨,康定是内地连接西藏的咽喉重镇。小说中,郑云龙和玉珍的一路逃亡从成都到康定,尔金呷之子达瓦经商的驮队一路走过康定到拉萨,这两段路线的描写都再现了茶马古道的险峻和漫长,背夫的艰辛和坎坷。我们现在熟知的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舞蹈,而小说中所指的锅庄是当时在康定的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它集商店、客栈、旅店、中介、担保人为一体,在历史时期作为汉藏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平台,“锅庄是藏商、汉商和锅庄主发出三种笑声的四合院。”小说以白阿佳的锅庄为缩影再现了康定商贸的繁盛和强大,锅庄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使康巴成为交汇地的重要原因。也许是康巴山高水深的自然环境,或者是因为康巴是《格萨尔》的故乡,造就了康巴人不但体格高大,而且天性豪爽、张扬乐观、敢爱敢恨,“康巴汉子”的豪爽和乐观也是促成康巴地区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精神面貌,形成交汇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经济和人文因素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相互作用,使康巴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汇地。

三、多元共生主题的意义和启示

通过《康巴》,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康巴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康巴大地的包容性。康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一种边缘性。“康”在藏语中还有“边地”的意思。康巴文化处在汉藏的边界,同时属于藏文化和汉文化的“边地”,除此之外,康巴文化还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有人把它称之为“杂居文化”或“混合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正因为它处在边地,不为很多人所了解,所以作者才要写出真实的康巴来让外界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在人的生存面貌。而今天包括康定情歌的流传,康巴作家群的写作等都让康巴文化以一种自信的面貌走出边地,面向世界。达真认为康巴文化的这种多元性与包容性向世界提供了和平与发展的蓝本,新世纪的“一带一路”向世界的延伸就是西南茶马古道和西北丝绸之路的延伸。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对于多民族共处的我国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民族关系,达真通过小说《康巴》的多元共生主题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应该从人性和爱的角度理解看待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对待宗教和信仰“热而不狂;信仰与理性同在;宗教热情与宗教宽容并重;尊重信仰但反对极端主义”。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文明的国度,不同类型的文明类型相互并存,“和而不同”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强调“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差异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在强调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差异,重视不同。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费先生在后来的补充中也认为“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理论的另一种说法,承认不同,但是要“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条道路。只强调“同”而不能“和”,带来的结果只会是毁灭。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团结和谐是众望所归,我们应从人性和爱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的种族和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才能做到多元共生,也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要:达真的小说《康巴》通过描写康巴地区的百年历史和康巴人的生存状态,力图还原真实的康巴,小说中的康巴作为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各族人民在此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体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主题,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康巴地区之所以成为多民族交汇地的原因,以及这种多元共生对当今多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达真,《康巴》,多元共生,康巴文化

参考文献

[1]达真.康巴[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

[2]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4]阿来、陈晓明.康巴二题[J].当代文坛,2010(6).

上一篇:“分段式”实践教学下一篇:双三相异步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