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

2024-07-21

《康巴》(共12篇)

《康巴》 篇1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设单位:中建八局

设计时间:2010年

竣工时间:2014年

建筑规模:2.5万m2

建筑师:崔愷关飞曾瑞高凡张家博董元铮

剧院部分剖面图

穿过云层雪山, 我们所乘飞机降落的所在地有好几个名字:

一是玉树, 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时候, 这是个全国人民牵挂的名字。

二是三江源, 长江、黄河、澜沧江共同的源头, 高山雪水滋润的草原, 遍布牦牛的天然牧场。这是个无数驴友向往的地方。

三是结古镇, “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 它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军事、贸易重镇, 长江从它身边流过, 它也成了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我们初识结古镇的时候它已经是个大工地了, 道路泥泞, 遍布塔吊, 怎么也辨不出它原来的模样。

为什么总叫它康巴呢, 它是一种藏区方言划分的方式, 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块。就像康巴歌舞、康巴汉子一样, 康巴历史和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古镇震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藏族人, 康巴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号。

康巴艺术中心是玉树灾后重建十大重点项目之一, 功能是由玉树州剧场、玉树县剧场、玉树州剧团、玉树州文化馆、玉树州图书馆组成。康巴艺术中心采用聚落形态, 建筑群的总体布局自由松散, 强调与塔尔寺、唐蕃古道商业街、格萨尔广场等周边城市元素的对位呼应。从建筑的密度上与传统城市肌理相吻合, 步行街道的尺度也尽力与唐蕃古道商业街相协调。平面布局力图通过再现院落空间的组合体现传统藏式建筑的空间精神, 并尝试在建筑布局上体现台地特征, 建筑在体量上也逐层递减, 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方案阶段表现图

剧场侧厅剖面图

砌块砖砌法详图

这个项目在2010年9月启动, 2012年5月开始施工, 2014年7月施工验收, 达到了援建项目三年完工的目标。

三年的援建, 对于我们每一个建筑是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经历:艰苦的高原环境, 紧张的时间节点, 受限的施工条件, 无数意想不到的意外。那些情急之中所做的决定, 也许更能瞥见设计师在左右为难时的态度和设计观。这就是为什么我想把它们汇集起来写成康巴艺术中心纪事的原因。

1 2011年1月11日10点30——十大重点工程项目第三次评审会 (西宁)

在各种新闻传媒里, 政治任务总要加上“严峻”作为前缀。这种“严峻”只有在会议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在这里评审的项目有玉树州博物馆、格萨尔王广场、玉树州政府、玉树州游客中心、玉树州地震遗址纪念馆、文成公主纪念馆、三江源湿地保护公园、两河景观规划、玛尼石经城保护规划, 以及康巴艺术中心这十大重点工程。

在前两次的方案评审会上, 十大设计团队拿出的所有“现代”或“前卫”风格的设计都一一被推翻了, 所有建筑师希望将“现代风格”接上地气的企图都被驳回。

在藏区, “建筑风貌”一直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藏式风格是方案评审会中永恒的主题, 专家的一致观点是:建筑的风格显然是要接地气的, 要考虑到藏式的元素但又要是一个现代建筑, 拒绝生搬硬套地运用传统符号。这个论调合情合理, 难道我们又走上了一个老路子:如何在建筑风格上简化传统建筑语汇?

砌块砖模型

2 2012年3月19日14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我们希望康巴艺术中心风格上至少应该是一个偏左而不应是一个偏右的建筑”——李兴刚。

在设计院的方案讨论会上, 我们探讨多次评审会所经历的文化建筑“左右之争”。

艺术中心平面图

是否可以尝试这样一种设计思路:先不谈建筑形式是否具有现代性, 而应先讨论设计方式是否具有现代性。并以此入手开展设计。康巴艺术中心的设计重点在于尝试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再现藏式建筑传统空间的特征, 而不是在形式上抽象或再现传统符号。康巴艺术中心首先尝试在规划上尽量接近传统城市空间的尺度, 将一个大建筑打散成若干个建筑单体, 使得建筑群在尺度上更接近传统藏式建筑。分散而不是聚拢, 是康巴艺术中心的设计重点, 尺度降低了, 姿态也更平和低调了。

院落空间和高低错落的台地是藏式空间的另一大特征, 我们在设计中尝试用混凝土框架体系类型组合的方式再现传统承重墙体系的院落空间特征, 并在材质上尝试用砌块砖组合的方式再现传统石材叠砌的立面效果。从结构、空间、材料的现代性入手寻找传统空间的特征, 也许能使我们跳开形式上的“左右之争”, 回到建筑的空间体验上来谈地域性。我们在多次汇报过程中能较为顺利, 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更多的在介绍建筑布局、院落空间体验和材料, 而不是立面符号或寓意。

3 2012年3月25日14点——施工图设计 (北京崔愷工作室)

阳光强烈的午后, 崔愷工作室 (现更名为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的三层大平台被我们用一种石膏仿制的砌块所铺满的场景, 就像是秋季田间村道上晾晒的谷子。我们尝试用这些1:5的石膏替代砌块来做砌筑效果的实验, 为此工作室的模型师宋建军甚至做了不同模数的模板来模拟砌块的浇筑。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建模方式”能带来什么是我要反复解释给模型师的, 也是我常常自问的问题。这么建模只能说明:我们不想错过每个建造细节可能的表现性。此时已是康巴艺术中心施工图设计的末期了, 困扰我们的不是交图的临近, 而是一个墙身做法的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材料来做外墙饰面?

这也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问题。在新北川文化中心的项目中, 我们曾尝试将羌族碉楼的片石垒砌的工艺引入到框架结构体系的外立面。但由于建筑高度过高, 又处在抗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 过高的片石垒砌存在掉落的危险, 我们最终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用人造石贴面作为外墙饰面, 这种装饰性的饰面方式始终让我耿耿于怀——能否找到一种安全又便于建造的饰面方式呢?这就是我们一开始就在康巴艺术中心项目中尝试用砌块替代石材作为立面主材的原因, 在建构逻辑上是行得通的:砌块是框架混凝土结构最常用的填充材料, 不妨就用它来做立面材料, 也暗合了石材墙面体现石砌结构的内在逻辑。

砌块垒砌的效果如何呢?没有答案。经过若干次石膏砌块的模拟, 我们找到了几种可能最便于施工的垒砌方式, 经过与结构专业的反复核算, 最终落实到了施工图中。

4 2012年5月25日10点——施工交底会 (玉树)

在海拔近4000米的中建八局项目部里, 设计和施工单位挤满了一个大会议室。刚缓解初到玉树高原反应的不适, 介绍完各专业的人员后, 我缓了口气:“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方案及施工图设计及其九次反复的项目评审, 康巴艺术中心在今年4月份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了审查, 作为十大灾后重建项目中第一批通过方案审查并投入施工的康巴艺术中心, 我们最深的体会是:这个艺术中心项目抛开设计, 首先是个政治任务。”

砌筑中的墙体

图书馆文化馆剖面图

5 2012年5月25日11点——施工现场 (玉树)

康巴艺术中心的施工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杂的结构体系:高低错落的建筑体型给结构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真实材料的运用:在施工图设计中尝试暴露结构和砌块砖的材质效果来替代装饰性幕墙的做法。

对于砌块砖垒砌的做法, 经过多次讨论初定了做样板墙的位置, 这是整个项目的难点, 不看到理想的样板墙的效果, 我心里的石头难以落地。

6 2012年5月25日13点20——施工现场 (玉树)

刚从工地现场下来就看到这样一个场面, 一个汉族工头嚷嚷着拿起手机要叫人, “我们给你们援建, 你们还要打我们吗?”两个藏族人揪着汉族人的衣领作势要打架的样子, 一问究竟都是说不清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玉树做援建项目不同于北川, 藏民对于汉族人在藏区做项目有抵制心理, 对于出于好意援建藏区的汉族人来说心理也不平衡。这种现象在援建住宅项目的时候尤其突出, 小规模的冲突经常发生。

看着这样的场面, 我想上去制止, 但犹豫了, 该劝谁呢?

7 2012年7月21日——样板墙实验现场 (玉树)

墙一墙二是指施工现场的样板墙。墙一, 空心砌块墙与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贴砌, 砌块整砖与半砖在立面高度上间隔布置, 每隔3m设置构造柱, 暗埋式窗过梁;墙二, 空心砌块墙与砂加气混凝土砌块之间设有间层, 通过拉结筋连接, 在立面中增加片砖, 并加入空洞外翻的砌块砖, 以增加立面的变化, 同样设置构造柱, 暗埋式窗过梁。

在玉树现场, 得到双倍工钱的工人对这种特殊的砌墙方式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在构造柱和拉结筋的保证下, 砌筑方式是自由的:墙面不再要求平直, 可以有凹凸;灰缝在不允许贯通的前提下, 可以宽窄不一。工人创新的砌筑方式大大超出我们图纸的设定, 也丰富了我们的设计思路, 工作室的同事曾瑞在玉树工地配合的半个月中, 每天都发来样板墙砌筑过程的照片。在北京工作室, 项目组所有人都围坐在电脑前, 放大缩小每张图片, 讨论其中的细节。讨论的最核心内容是如何总结出一套最简单的、行之有效的砌筑工法来指导之后大规模的砌体外墙施工。因为我们没有 (也不希望有) 一一对应的立面详图来指导施工, 取而代之的是砌筑口诀或工法, 这便于操作也更能调动现场工人对立面效果的再创造。离开了图纸, 工人们是立面设计的主角, 而建筑师的工作是找到其中潜在的规则, 并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各项性能的稳定。

墙身节点

墙面抹灰

到了给墙面上白色涂料的时候, 问题出现了, 常规的做法是砌块砖墙面刷白, 灰缝沟深色涂料, 但从项目组同事曾瑞现场发来的照片看觉得特别不对劲, 之前砌筑的肌理全被白砖黑线的效果掩盖了, 心里随即产生一种挫败感。情急之下翻出一张藏式建筑的照片, 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大多数石砌建筑的缝是白色的, 而石块本身由于涂料剥落, 反而是较为斑驳的。当下立刻对涂料工序做了调整:先用白色涂料勾缝, 再不均匀地涂抹砌块墙面。这个决定立刻收到了成效, 这也是墙二最终被确定下来的主要原因。

8 2013年5月11日——砌块墙施工现场 (玉树)

没有了双倍的工钱, 工期一再被压缩, 习惯于快速建造的工人, 在康巴艺术中心的施工中都变成了不利的因素。选择标准化还是人工化?这也是个难题。

毫无疑问, 工业集成化和标准化给现代建造工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石块由于大小不一、形状各异, 需要大量的人工筛选和垒砌, 砌块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建造的标准化, 提高建设速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小型空心砌块和多孔砖生产及应用有较大发展, 近10年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量均在20%左右。砌块毫无疑问是我国建造工业最有指标性的材料。康巴中心是灾后重建的项目, 建造速度显然是最重要的。但是, 我们在施工图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努力, 却似乎与这个前提相反:我们总尝试将人工化的因素带入到砌块砖的标准化施工中;尝试打乱砌块砖的排布方式, 重塑墙面的凹凸逻辑, 甚至加入不同的砌筑材料;尝试用口诀替代立面详图, 甚至鼓励工人自主发挥;我们尝试用手工刷涂墙面而不是喷枪;我们期待墙面变老变旧而不是光亮整洁。

9 2014年5月22日——主体工程验收 (玉树)

依旧是炙热的阳光, 我站立在中午的康巴艺术中心的内街里不忍离开。康巴中心的整体面貌已经呈现出来了, 丰富错落的平台院落, 不同尺度的街道台地总能在不同的空间给人以惊喜。阳光打在白色的砌块墙上直晃人眼, 在光影绰绰中, 不同肌理的砌块墙面丰富了街道的表情。变化而有序, 这也许就是聚落空间的魅力吧。

……

我们的记录显然还没有结束, 康巴艺术中心的正式交付时间会在2014年年底, 到时我们还会再来。只有康巴艺术中心真正被用起来了, 我们才有资格去评价它。

《康巴》 篇2

蒋灿星2019040412

摘要:康巴藏区土司制度在元朝创立,明朝时期得到不断地完善,清初进一步发展,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使得其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自治改革,康巴藏区土司制度废除。康巴藏区的土司制度在历史上对于巩固祖国统一,维护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康巴藏区、土司制度、研究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继承了唐朝时期的“羁縻制度”,同时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基础。康巴藏区,别名康区、康巴地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康巴藏区是中国三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康巴藏区土司制度在元朝创立,明朝时期得到不断地完善,清初进一步发展,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政策使得其逐渐衰落,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自治改革,康巴藏区土司制度废除。康巴藏区的土司制度在历史上对于巩固祖国统一,维护这一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康区土司制度的起源

土司的名称始于元朝,但土司统治的形式则很早就遍布于整个康区社会。汉、唐时期,康巴地区众多部落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后来经过长时期的械斗和相互吞并,逐渐形成了地域较宽、范围较大的部落。公元583年吐蕃时期,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势力向金沙江以东发展,原康地之诸羌部落均被吐蕃征服统治,并推行其文字、法律和宗教等。唐末吐蕃统治崩裂,吐蕃势力退出康区,康区又分成为若干独立的部落,仍保留各自为政、分散聚居的形态。从唐末到宋末的三百多年间,康区内部兼并分合变化很大,到了元朝时,中央王朝为了统治和便于治理康区,采用“招徕”政策,采取册封部落领袖为官和贵族封号,“稍加约束”,使之“假我爵禄,宠以名号,易为统摄”(《明史·土司传》)。康区土司制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由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推行的一种民族政策,也是一种过渡性的策略。元世祖时期更定区划,在康藏地区设置了三个宣慰司和两个宣抚司,分区加以统治和管理。其下设有各种土职,由各部落的首领担任,号称“土司”,给予“号纸”或“诰文”,为土司获得“合法”统治权的信符,有自行处理当地行政事务之权。

在康区,大大小小的土司有120多个,最有名的四大土司是德格宣慰司, 明正宣慰司, 理塘宣抚司和巴塘宣抚司。号称康北第一土司的“德格土司”,藏语称为“德格甲波”(意为王),以示崇敬。根据德格土司传记记载以及民间传说,德格土司的祖先为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的国相禄东赞之后,第29代索朗仁波为八思巴的十三弟子之一,八思巴晚年时派其到岭地之朵甘思治理和管辖该区域。因索朗仁波学识渊博、通晓典籍史书、明德超群,八思巴赞其富有“四德十格”,于是始有德格之称,后来该称呼辗转而成为了地名。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洪武六年(1373),朝廷为控制边疆,先后派官员到康藏地区“招讨”各部落,各部落眼见明代初兴武力雄厚,纷纷表示愿意“归附”,朱元璋效仿元代之法分别授以土司官职,规定可世袭,同时还增设了6个“招讨司”、10个“万户府”、17个“千户府”。

明末清初(1661)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征服康藏时期,在康区设营官征收“贡赋”,土司任其存在并管理地方民事。满清王朝统治康区后对康藏采取武力与怀柔兼施政策,规定土司每三年要向朝廷朝贡一次,准予子女承袭土司封号,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光绪末年(1908)才正式结束。

二、康区土司制度下的等级制度、法律刑罚、宗教制度

1、森严的等级制度

土司作为土司制度下统领一定辖区的最高政治首领,独掌一切军事、经济、政治大权。土司还拥有一套完备的组织机构,来统管辖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刑罚等,而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土司制度下的身份地位等级区分十分明确。土司及其亲属生活腐化,骄奢淫逸,绝大多数的百姓和家奴则生活十分的困苦,甚至很多人失去了人身自由。在土司制度下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土司-头人-百姓-科巴-家奴。土司的儿子将来一定要做土司或做土司的兄弟,而家奴的孩子注定还是家奴,各阶层不存在流动性,各阶层的身份始终是固定的。

虽然在土司的管辖下,有一些百姓是拥有人身自由的,但是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触犯到土司的禁忌而失去人身自由,甚至成为任人差遣的家奴。“因为土司喜欢更多自由的百姓变成没有自由的家奴。家奴是牲口,可以任意买卖任意驱使。”残酷而森严的等级制度禁锢着康巴藏族人的思想和灵魂,一定程度的上来说阻碍了康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专制的法律和残酷的刑罚

在土司的统治范围内,不仅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作为维护自身统治的法律制度和刑罚也十分的残酷。统治某一辖区的土司在自己的辖区内就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土司自身就是辖区内的“法”。每个土司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法律制度,用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在土司的辖区内,法律只不过是用以维护土司统治的工具。在土司制度下,法律的制定是土司的独断专行。作为上层人,土司喜欢拥有更多的家奴来供自己驱使,“而且,要使自由人不断变成奴隶也十分简单,只要针对人类容易犯下的错误订立一些规矩就可以了。这比那些有经验的猎人设下的陷阱还要十拿九稳。”

在专制独裁的土司统治下,刑罚成为维护土司阶级利益及震慑臣民的工具。只要是在土司辖区内触犯其制定的法律,就会遭受残酷的刑罚。

3、宗教制度

纵观古今中外的任何时代,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麦其上司领地处于汉藏交界处的特殊地带,决定了此地的土司和汉族发生更多的联系而不是他们的宗教领袖**喇嘛,因此宗教在这片土地上处于尴尬的地位。阿来在《大地的阶梯》中讲述道:“ 在西藏,是神权至上,世俗政权要依附于神权。而在整个嘉绒地区(麦其上司在此范围),是中央王朝册封的土司手握世俗人权,而僧侣阶层必须依靠世俗权力的支持才能生存。而在很多时候,土司家族本身掌握着神权。

三、总结

从土司制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说明了在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要有连贯性和稳定性。在政治制度的运行中,呈现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从今天的民族政策当中可以找出昨天的影子,也能从昨天的历史事件中挖掘有益于今天的经验和教训。这一灵活的传统治边政策,虽有自身的缺陷,但势必对近现代的民族政策产生影响,它的某些合理内核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吸收、借鉴,并发扬光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尊循的基本原则和民族自治原则、国家统-原则、民族间经济文化加强联系的原则,都可以从士司制度的渊源、发展及推行过程中的灵活措施中找到它发展的线索,所不同的是由于我们已建立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土司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尽管强调民族区域范围内“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自治,但这种自治以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与歧视为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尽管也强调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性,但它更强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繁荣。强调民族平等,追求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魂,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土司制度的本质区别所在。我们研究历史上的土司制度,不仅是为了吸收、借签、比较,更重要的是要从其政策随时势变化中获得启迪。

参考文献:《藏区土司制度研究》 贾霄锋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尘埃落定》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美丽多情的康巴姑娘 篇3

雅江姑娘的天然之美

那是四月初,记者在成都“四川新体育旅行社有限公司”寻访“雅砻江走婚大峡谷”最早发现者之一、“新体育”董事长罗乐先生而不遇,转而采访总经理肖健先生时,一边谈话,一边翻阅肖先生的自拍影集,突然被里面三位盛装而美丽、神态天然质朴、没有丝毫矫饰与作态的康巴藏族少女所吸引。那是一种偶尔一现的璞玉之美。

询问时,肖先生说,是他于去年在雅江县举办的“雅砻江走婚大峡谷”旅游宣传活动中随手拍下的,三个女孩都是雅江县城的普通女子,有两位是正在县中学读书的在校生阿珍姐妹俩(压题图片右一为阿珍),另一位叫江红,是雅江县旅游文化局下属单位文化馆的职员。

记者后来在经过雅江县城时,联系到了江红,当时她正在甘孜州州府康定开会,接到电话后,便答应第二天一大早坐班车赶回县城。

江红在电话里讲的是不太标准的汉语,声音清亮开朗,三句话中就会挟着一串笑声,她说:自己从小在县城里长大,母亲是县医院的医生,父亲是体育局干部,自己从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毕业后就分回到县文化馆工作,一直在作舞台布景设计,跟阿珍姐妹也很熟悉,她们都是当地藏族,属木雅文化。

但在她印象中,感觉不到县城里面的藏族女孩和汉族女孩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她们也讲汉语,也取汉族名字,而她们同学中许多汉族女孩也会讲藏语,有些也有藏族名字。在当地一些盛大的节日或活动中,比如去赶赛马节、转山会,比如地区举办大型的旅游活动等等,她们有时是被抽到活动上去做服务人员,有时是自己结伴去玩,同学、伙伴里面,汉族藏族都有,也都穿藏装。在她看来,真的没有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不过,在县城里,也有许多“很纯粹”的藏族居民,平常也穿藏装,吃藏餐,只会讲藏语,不大跟汉族人交往,这多是一些不在单位工作的人和老人,像她们这样年龄往下的、上过学的年轻人,不会这么“固执”。

她说,雅江的女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称谓,就叫“姑娘”。

记者在雅江街头也随处遇到过这些“姑娘”,显得纯朴和冷峻,多半眉目清秀、棱角分明,因为平常多着汉装,也大半会讲汉语,不大能分得清是汉族还是藏族女孩。

她们对生人都比较警惕,不愿多说话,更不接受拍照,就连那些在私人旅店当服务员的女孩子,也多是冷冷的,问一句说一句,甚至问不答应。

江红虽然如约在第二天早晨打电话说她已经上车,正在往回走,却因为未能在中午我们离开之前回到县城、手机也联系不到,而失之交臂(手机在那里跟聋子耳朵差不多,一离开城镇就没有信号了)。再跟她联系到时,已经是两个多月以后且相隔千里之遥了。

跟她相约寄几幅自己的生活照片时,她竟然说没有,她们平常很少照相,多半只照证件照,在一些活动上,有很多人给她们拍照,但是她们自己都不知道,别人拍的照片也都拿走了,那些人她们都不认识,也没有跟人家要过照片。当地人还是不愿意随便拍照,认为照相对人不好,她倒不这样认为,但也不习惯照相。

雅江县因贯穿全境的雅砻江而得名,其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是一座典型的袖珍山城,或叫崖城,只有一条主街道的县城显得狭窄而紧凑,但不显拥挤,再小的民居都有三四层之高,所有建筑都依崖而建,从背后的江边看上去,那些石砌的屋宇就像刀砍斧劈一般,高高地悬贴在江岸边的半山崖上,极其险峻,怎么看都像一座危城。

因此,问当地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从背墙窗户看下去就是深不见底的滔滔江水,会不会不安全?他们说:怎么会?他们祖辈住在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涨大水、地震一类的大灾难,而屋子本身都是石头砌造的,地基也比别处深好几倍,非常坚固,怎么会不安全。

雅江县为外界所知,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地处横断山脉与雅砻江峡谷地段,境内多崇山峻岭,地势高差达3000多米,属于山区与草原的过渡带,也是川西汉文化和康巴藏文化的过渡与杂糅地带,县城内汉族人和藏族人差不多各占一半。长期以来,因为远有川藏线第一险——二郎山,近有海拔四千多米的折多山和高尔寺山作为多重天然屏障,使得这里几乎跟外界隔绝。只在近年随着交通的逐渐畅通和四川对康巴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宣传,才使得这里亘古以来形成的藏汉民族聚居文化渐渐为外界所知,尤其是藏于雅砻江大峡谷深处的走婚部落在去年被发现以后,更是轰动一时。

其实,当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也做“美女经济”的文章,康巴美女在近两年的许多大型活动中,一样被热炒得名扬四海,只是自古就有在传统盛大节会上展示自己盛装与风采的当地女孩们,像江红阿珍她们一样,对于外界关注与好奇的目光并没有太多觉察,也没有过多影响到她们,所以显得安之若素、天然质朴许多,也没有丝毫人为渲染和昭示自己美貌的意识。

雅江县只是康巴地区木雅藏族相对集中的地方,而整个康巴藏族的地域和文化范围要宽广的多,康巴美女的风采与民族特色也不只雅江一种。

康巴的传说

在近年川西旅游经济日渐发达、康巴地区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熟知康巴文化孕育下康巴汉子的骠悍豪放和康巴姑娘的美丽多情,且都擅长歌舞,比如容中尔甲、亚东、德乾旺姆和格桑志玛等一批康巴藏族男女歌手演唱的藏族歌曲迅速在国内流行起来就是一个明证。

其实康巴藏族在历史上一直享有盛名,传说当年以亚历山大自居的希特勒,认为除了他的日尔曼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外,只有康巴人可以与之媲美,因此曾派遣党卫军专程到康巴人中选择部分英俊魁梧的男子,带到德国与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子结合,培养最优秀的雅利安人种。

关于康巴文化是怎么形成的这一点,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兴趣。

康巴藏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九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藩王朝由盛至衰地发生了分裂,在分裂后的几百年间,由于政治和地理的阻隔以及过去部落来源的差异,在藏区逐渐形成了卫藏、康巴、安多等三大方言体系,由此,整个藏民族部落也分为卫藏人、安东人和康巴人,以拉萨为核心的周边地区主要以卫藏人居多,以阿尼玛卿山和黄河上游为界,主要以安多人和康巴人为主。

今天的康巴人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由崇山峻岭的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上,地域面积达15.37万平方公里、辖18个县、总人口90多万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康巴人的聚居中心和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徒的“走廊”地带,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汉藏贸易的集散地,由于多民族的交汇,和各种文化长期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吸纳,从而又形成了既具有与其它藏区相同的藏民族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的鲜明地域特征,境内既有以著名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为主的雪山群,也有以雅江县雅砻江大峡谷、道孚县鲜水河大峡谷、丹巴县美人谷为主的河川峡谷地带, 还有广袤美丽的塔公草原、阿须草原、祝桑草原、德差草原等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征,由西夏王朝流传下来的木雅文化和格萨尔王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瑰宝以及嘉绒藏族民俗风情等等历史文化积淀更是深厚丰富。

康定情歌诞生的地方

甘孜州州府所在的康定城更是著名,每年5月(农历四月初八),紧挨康定城边的跑马山上,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转山会。著名的山、著名的城和一首著名的情歌,使得这一康巴藏族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在外界印象中渐渐被视为康巴青年男女的爱情盛会。

不过,远道而来的观光客一般都不会失望,转山会上的确聚集了来自甘孜州18个县区大多的康巴藏族青年男女,尤其是盛装的康巴姑娘,既有祝桑草原和雅砻江峡谷的木雅藏族姑娘,也有丹巴的嘉绒藏族姑娘,还有当地的汉族姑娘……色彩鲜艳华丽的服饰和充满活力的青春气息,使往日与万年雪山静穆相对的跑马山一下子变得万紫千红起来,他们在白色的喇嘛塔下跳锅庄、演藏戏、赛马……拉开了热情豪放的康巴藏族人连续几个月狂欢活动的序幕。

从这时一直到九月,奔放而善歌舞的康巴人每年都要连续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比如今年六月的“九龙游海节”、七月下旬的丹巴美人谷“嘉绒藏族风情节”、八月的德格“格萨尔故里艺术节”,以及九月的“康巴艺术节”等。

而今年的五月,与转山会遥相呼应的还有一件盛事,以《康定情歌》为名的30集大型康巴藏族民俗爱情故事电视连续剧同时在北京制作完成,由胡军和陶红演绎的塔公草原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对藏族青年格桑和康珠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康巴锅庄文化背景上展开,将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惟一推荐的中国歌曲《康定情歌》更是表现得荡气回肠、风情万种、淋漓尽致。

论康巴卫视频道播出系统 篇4

一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设计原则

因康巴卫视频道担负着维护国家统一, 反分裂的对藏区宣传任务。播出系统正常、高效的工作是保障频道正常节目播出的关键, 同时也关系着频道的形象, 所以播出系统的设计是整个制播系统中的重中之重,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在播出系统设计中因遵循下列原则。

1. 安全可靠性较高

在广播电视播出要求中, 安全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对于任何单位的播出系统, 安全可靠的播出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是其他要求建立的基础。

整个播出系统的安全可靠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硬件要稳定可靠, 平均无故障时间要长, 这样才可以保证系统硬件平台稳定安全。硬件中的主要设备, 如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切换台、播出控制工作站应设计为主备模式, 并能实现自动实时无缝切换;同时要防止在系统中出现单溃点。播出网络系统的网络需要足够的带宽和冗余;播出素材在存储系统的存放方式应设置为主备镜像方式;存储自身需要足够的冗余;播出应急控制方式;在出现紧急情况下, 可以脱离网络系统, 实现单机 (磁带机) 播出的应急方式。

软件方面:主要指播出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要高, 广义上的播出系统的软件涵盖了播出控制软件、播出编单软件、素材独立上载软件、播出素材迁移软件、播出策略控制软件、播出素材技术审查软件等等。这些软件必须进行长时间的测试运行, 同时还要具备主备同步功能, 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实现自动无缝切换, 这些软件对安全播出至关重要。这些软件的操作需要简洁明了, 界面不宜太花哨, 这样方便操作人员在操作时集中注意力, 特别是在应急的时候。同时软件还要具备实时的设备及系统信号控制检测报警能力, 对当前播出系统的状态可以采用视图和声音的方式告知播出控制人员, 提醒值班人员及时解决问题。

2. 播出指标符合技术要求

播出指标是整个播出系统最终体现出的结果, 播出系统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最后的播出指标的变化, 所以, 在播出系统设计中系统的音视频指标和同步特性必须符合GY/T 152-2000《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和GB 3174-1995《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

3. 系统灵活易用

播出系统中的各个设备要方便操作, 具备较好的人机操作界面。方便操作人员及时了解设备的状态, 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应当是标准化生产出的设备, 应具备较强的互换性, 便于维护和管理。同时, 系统应当易用, 工作人员通过培训后, 能够上岗操作, 能够判断出简单故障原因, 使他们具备解决简单故障的能力。

4. 方便日后的播出升级扩展

从标清信号升级到高清信号是播出系统的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播出系统必须给以后的升级留下必要的接口, 同时, 考虑到播出频道数量的增加, 就要求系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5. 性价比较高

当前, 建设任何一个网络系统, 都要求达到较高的性价比, 不能为追求过高的性能而花费巨大的投资, 需要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 以较少的投资来实现。

二系统方案及流程

1. 播出系统方案概述

由于播出系统的节目数据采用MPEG-2IBP帧格式存储, 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已经能够满足播出的需要。通过防火墙将该系统和制作系统隔离, 防止制作系统中故障影响播出系统。播出系统以视频播出服务器为核心, 两台播出控制工作站通过422控制接口直接连接到主备视频服务器的主备播出通道上进行控制, 第三备播视频服务器进行第三备用视频信号播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 提高数据库存储稳定性;同功能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 避免单机故障导致播出事故。对外接口服务器主要负责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外系统进行接口通信;二是完成待播的节目文件自外系统→播出二级存储体→播出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整套迁移流程。播出的二级存储阵列主要用于各类播出素材的存储, 它不但增大了系统的存储量, 同时也具有数据备份作用, 同时也降低了播出服务器工作负荷。编单工作站负责系统内节目单的编辑工作, 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编单模板, 如:月模板、周模板、日模板等, 编辑详细的播出串联单等功能。康巴卫视播出系统为用户提供了3台不同功能的编单工作站, 配置了总编室编单模块、广告编单模块以及播出节目编单模块, 可以实现对频道框架单的编辑、一般节目、广告节目播出单的编辑工作。系统还配备了两台蓝光录像机, 在紧急情况下, 可以直接播放应急蓝光盘。为解决播出时钟和同步问题, 系统还配置了GPS校时机和同步机。

2.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各环节说明如下:

(1) 播出计划阶段

播出计划阶段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节目框架单的编辑和广告串联单的制作和发布。流程环节包括:

z广告制作部门负责广告串联单的制作、修改, 并发送到播出系统;

z总编室或频道编辑部根据节目播出计划、直播通知及修改通知制作播出串联单;

z直播信号、演播室等资源申请与信号调度;

(2) 播出准备阶段

播出准备阶段是整个播出业务的关键阶段, 它直接关系到后续播出阶段的安全播出, 是播出阶段节目的主要和重要来源。概括起来, 该阶段具体涉及到了4个环节:播出节目单发布、节目文件关联节目单提交、播出二级缓存备播、视频服务器备播。

z播出节目单发布。播出系统通过Web service将编辑完成的框架单或播出单发布至制作域, 制作域通过B/S软件界面检索相关表单, 将欲提交的成品节目文件关联节目单后, 通过ESB提交请求。

z播出二级缓存备播。根据制作域发起的提交请求, 对校验通过的请求, 查找其相关文件, 并通过EMB媒体服务总线, 将该类文件及其元数据信息迁移至播出系统内部二级缓存区域, 相关XML元数据将保存至播出数据库中。

z视频服务器备播。自门限设定时间起播出系统开始节目单整备, 节目单调整统一由播出控制系统负责;同时, 从该时段起, 播出准备模块开始将素材从二级缓存系统迁移至视频服务器系统, 等待文件播出。

其主要业务交互流程如下:

z制作系统完成节目成片制作和相应的内容及技术审核后, 通过B/S界面检索播出系统发布的节目表单, 将该成片文件与表单中某一节目内容关联后, 可向ESB+EMB互联平台提交文件迁移申请;

z ESB在接到该类请求后, 对于合法请求, 将通知EMB媒体服务总线启动迁移流程, 根据节目播出时间, 把准备提交的文件从译制网络相关存储区域迁移至播出二级缓存或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

z节目单整备完成后, 播控系统调单完成, 并通知迁移服务器, 根据节目播出单, 对存于播出系统内部且尚未完成迁移工作的节目文件, 将其从播出二级缓存或上载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迁移至主备播出视频服务器本地存储区域, 至此播出准备工作完成, 等待受控播出。

z播控系统支持在播出过程中对未上载迁移的节目进行上载迁移, 使用人员可以通过播出工作站向播控数据库发出上载节目的请求。

z播控系统在接收到播出工作站的上载迁移请求后也会向消息迁移服务器发出节目迁移的指令, 消息迁移服务器在得到迁移请求后会通过FTP方式把上载完成的节目文件从播控的在线存储体迁移到主备及三级备份播出服务器中, 而不会影响正常的播出工作。

(3) 播出阶段

播出阶段主要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和播出节目单编辑工作站配合完成, 涉及到的主要工作如下:

z播出系统按照节目播出时间表完成节目播出, 该部分工作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完成;

z在播放的过程中, 实时检测待播节目是否准备就绪, 包括播出节目是否存在, 播出节目是否成功加载并准备就绪, 该部分工作同样由播出控制工作站完成;

z实时修改播出节目单时, 通常由播出节目单编辑工作站完成, 然后再发送到播出控制软件。

(4) 播后阶段

播后阶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功能:

z播后串联单的保存;

z提交播后数据进行统计、提交;

z播后素材策略管理。

(5) 紧急播出

对于紧急情况, 设计采用磁带直送的方式进行播出, 保障播出任务按时完成。

三系统硬件构成和选型

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 康巴频道要实现7×18小时的节目播出, 这对播出系统的网络架构提出较高的要求, 同时, 为保障系统的素材交互的要求, 这个播出网络必须建成为一个基于以太网, 涵盖专业视频播出服务器、广电专用的视频存储、高性能数据库服务器的系统。

具体设备和功能如下:

z两台播控控制工作站, 播出控制工作站控制服务器通道进行编解码工作, 实现节目的最终播出任务, 其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所以系统为每个频道配置了1+1热备结构的工作站, 主备工作站之间通过心跳线连接检测工作站工作状态, 当其中一台工作站出现问题后另一台工作站则自动接管工作。设备选型:大洋播出控制工作站。

z两台系统迁移服务器, 用于播出内部素材迁移;对外接口服务器, 每台服务器可以提供的工作带宽为60MB, 共有120MB的带宽, 完全可以满足播出系统对节目迁移带宽的需求。设备选型:采用Dell新系列2RU标准机架式R710服务器, 作为Dell公司新一代的刀片服务器产品, 其在优化了个性化设计的基础上, 增强了虚拟化性能, 应用全新的Dell管理控制台简化系统管理的复杂性, 并采用了Energy Smart (智能节能) 技术, 可满足实时节目传输的需求。

z两台专业播出视频服务器, 用于播出视频。设备选择了Omneon MediaDeck服务器, 该设备是一个广播级质量的视频服务器, 专门为那些注重成本效益, 并需要将操作平台可以简单扩展至六个通道的广播公司所设计。MediaDeck是Omneon Spectrum媒体服务器的一个集成版, 集成了存储、系统管理、千兆以太网联通和视频输入/输出模块, 仅2RU高。借助Spectrum的架构, MediaDeck将关键任务的可靠性与播出工作流程的广泛支持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灵活扩展性是Omneon提出的主要设计理念, 最重要之处在于它独特的模块化设计, 利用行业标准的连通性, 建立一个按需配置, 按需更改的稳定的服务器系统。这种模块化的组合模式使得Omneon服务器本身就成为一个“系统”。体现在硬件上, 视频服务器的每部分都被模块化, 包括服务器组件、输入输出组件以及存储组件,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拼装以及更换, 支持在线热插拔, 使系统的最初设计和应用扩展都很灵活。这种模块化的分离设计, 使Omneon服务器只能支持外置存储的方式, 并在存储中选用软件RAID3控制器的方式。在接口足够的情况下, 服务器本身即可支持SAN结构, 实现素材的共享存储以及容量的扩充。

系统中还设计了一台第三备播出服务器, 在主备播出服务器均出现问题时, 可启用第三备播服务器。

z一台标清上载服务器, 用于标清素材上载。设备采用大洋VIPS-4L-1150磐石服务器, 配置5块500GB本地数据盘。VIPS-4L-1150磐石服务器采用RedBridge二代专业视音频处理卡, 采用VDCP本地控制方式, 与系统内播出二级存储系统通过千兆以太网络进行连接, 提供本地上载和共享上载两种上载方式, 并能够在相关软件的辅助下, 在上载过程中, 同时完成转码、审片等工作。

z一台应急上载工作站, 用于应急情况下, 素材直接上载至播出服务器播出。设备选型:大洋上载工作站。

z第三备播控制住工作站同时兼做头尾审片, 进行素材播前在视频服务器的画面审查。设备选型:大洋播出控制工作站。

z两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是系统运行的心脏, 它负责除了AV视音频文件和图片文件以外其他所有元数据文件的存取, 包括媒体文件的描述、故事板文件、增强的剪辑决策表SBF、用户认证信息、用户权限、操作日志等。本系统采用双机热备, 提数据库存储稳定性;同功能服务器采用双机备份, 避免单机故障导致播出事故。这种方式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已经通过频道的实际检测, 完全可以满足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实际运行使用。设备选型:2台DELL R710服务器, 安装Windows Server2003 R2简体中文标准版操作系统以及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软件, 并辅以AUTOSTART双机集群软件, 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主备及数据同步工作, 主备服务器之间通过连接的心跳线保持同步, 保证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后备服务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管工作。

z一台播出字幕机, 用于在播出中临时加载字幕。设备选型:大洋公司的D3-CG字幕机产品。主要功能如下:数字信号通路和混叠器的精度为10bit, 模拟信号通路和混叠器的精度为12bit;视频接口, 具备2路数字预监输出;独立的YC接口、SDI内嵌音频背景直通, 支持多种语言界面;支持多种语言编辑;专业、人性化的界面设计, 保障操作的灵活、快捷, 字效支持面、周边、立体边、影、周边立体边、周边影六层叠画;一键式添加特技添加方式、免除用户对参数的调整;基于ID号检索, 快速定位和调用播出镜头模板;基于模板的快速调用、编辑及播出;支持边播出边修改, 在播出过程中对未播出镜头的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独立控制的提花播出器功能, 一个操作界面中能同时控制多个播出器播出, 做到无限层多任务实时控制播出;无限层叠加, 各播出器的播出层叠顺序可任意调整;专用动画角标播出器、实现多达18个Logo的独立受控播出;播出过程中随时调整滚屏内容、行进速度, 滚屏头尾均可带Logo图标;一键式捕捉视频背景 (单帧) ;支持GPI触发、VTR放机同步播放, 使播出精确到帧;供主预监的播出方式, 保障播出的安全性;提供常用的多种外挂应用插件, 满足各种专业栏目的标清制作需求。

z两台二级存储阵列, 用于存放从其他网络输送过来的播出素材, 并提供给技术审查软件继续进行审查, 检查是否符合安全播出要求。设备选型:使用UIT (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的NAS存储体, 配备12块1TB SATA硬盘, 可提供共计10TB有效容量。

四系统方案特点

本系统基于安全可靠播出的要求, 采取以以太网网络为基础的存储方案, 双机集群, 三级备播服务器, 审片通道与播出通道分离、本地+网络的结构。本系统的特点体现在:

z采用成熟的以太网技术, 系统的网络部分建立在千兆以太网的基础上, 能够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传输。同时, 播出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以防火墙隔离, 杜绝了病毒和恶意程序的攻击。

z采用RS-422方式控制的播出视频服务器, 有效解决了因网络故障导致的播出视频服务器无响应的问题。

z采用双机集群的数据库, 实现服务器之间的主备及数据同步工作, 主备服务器之间通过连接的心跳线保持同步, 保证主服务器出现故障后备服务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管工作, 有效保障了数据的安全。

z主备播视频服务器的方式, 为安全播出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z采用本地+网络的方式, 来保证播出串联单数据的安全性。当播出控制工作站通过网络在数据库内读取节目单数据的时候, 系统自动复制一份节目单到播出控制工作站本地存储路径下, 如果出现网络中断的情况, 播出控制工作站将不会再读取数据库的信息, 而直接读取本地的节目单信息, 继续控制服务器进行工作。

五播控软件的特点和流程

播控采用大洋D3-AIR总控播出软件, 该产品的软件及控制技术经过不断的完善, 现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播出、总控、分控、总编室的通信联系,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该自动播控软件是全中文界面, 集节目编辑和系统控制一体化, 可在节目播出的同时进行节目单编辑, 实现节目单网络传送、多频道节目单网络共享, 实现节目单自动计时, 自动纠错和录像机的自动调度。可以对各种型号的录像机、硬盘播出设备、字幕机进行控制, 具有定时播出、定时插播、不定时播出、顺序播出、触发、插播等多种灵活的播出方式, 录像机实时控制和录像机状态报警、切换过程自动记录与功能。

该软件具有多种应急措施, 如紧急信号源、紧急录像机或从节目单的某一条起播等。硬盘节目的文件列表可以嵌在播出表中, 而且可以预览硬盘服务器中节目的内容, 统计硬盘节目的长度。该软件稳定、灵活、可靠。

六播出系统的不足和需要升级的地方

由于本系统是几年前建设的, 部分设备和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康巴频道发展的需求, 需要升级。

1. 播出系统二级存储阵列

播出系统二级存储体作为播出系统的存储核心, 缓存了所有的待播文件, 一旦存储体发生故障, 将导致所有待播文件丢失, 会影响未来一星期的播出业务。

康巴播出系统目前使用UIT公司的NAS存储体作为播出的二级存储体, 该存储体是NAS中的入门级产品, 安全性及可靠性级别不高。同时随着频道播出任务的加大, 该存储体已经无法满足频道的需求, 需要升级为更加专业的存储。

2. 第三备播视频服务器

播出系统第三备份视频服务器目前使用的是国产视频服务器, 安全性不高, 在播放单个较长视频素材时容易出现死机情况, 需要升级为专业的广播级视频服务器。

3. 播出软件升级

在康巴频道播控系统使用中, 播出软件也发现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为保持康巴频道播出系统的先进性和可用性, 播控软件需要升级为大洋公司的最新版本。同时原播出系统无法满足日后高清播出的需要, 软件升级后, 部分硬件也需要升级。如:

z升级2台播控工作站, 实现对高清视频服务器的控制。

z升级2台上载工作站, 升级新版本播出软件后, 原有上载工作站与新版软件不兼容。新上载工作站支持高标清上载。

z系统原有3台编单工作站还可以继续使用, 本着节约资金的原则, 只需升级3套编单软件, 安装于原有编单工作站中。

4. 接口服务器升级

原系统接口服务器、外系统迁移服务器、同步迁移服务器共享2台服务器, 安全性、稳定性不高。为降低同步迁移服务器的负荷, 需新升级两台接口服务器。原有2台服务器只做对外接口和迁移使用, 增加两台只做内部同步迁移使用。专职专能, 大大增加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康巴卫视频道播出系统, 阐述了设计原则、系统方案、业务流程、硬件选型、播控软件的特点和流程, 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 并指出系统有待升级之处。

康巴什景区景点介绍 篇5

1、康巴什新区文化艺术走廊

康巴什新区文化艺术长廊,是新区南北景观中心轴线,长2.5公里、宽200米,形成了一个开放通透、特色鲜明的旅游核心区。长廊以体现不同草原文化特色广场构成,与南部的乌兰木伦景观湖动态水轴遥相呼应。长廊两边是鄂尔多斯标志性几大文化建筑和大型购物商场、酒店、行政办公区。长廊景点包括成吉思汗广场、双驹广场、太阳广场、休闲绿地、蒙古象棋广场、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等,为康巴什新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迷人的景色。

(1)成吉思汗广场

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着密不可分的眷恋。为纪念伟人而建立的成吉思汗广场位于康巴什新区市政大楼前,是康巴什新区景观中轴线的核心部分。广场上耸立的气势恢宏的四组群雕“海纳百川”、“一代天骄”、“闻名世界”、“草原母亲”,高达16米,全部用青铜浇筑而成,成为康巴什新区标志性雕塑群。群雕再现了成吉思汗戎马生涯与丰功伟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为崛起的新城注入了深厚的内涵。

(2)双驹广场

成吉思汗两匹神骏,伴随着动听的故事和民歌,以转世的形式世代在鄂尔多斯草原上传承,成为鄂尔多斯人民的精神偶像。双驹广场,以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为文化元素,紧靠成吉思汗广场,成为成吉思汗广场的延伸。广场上的凌空腾飞、搏击争胜的双骏青铜雕塑,高15米,与成吉思汗广场上的群雕相辉映,寓意鄂尔多斯人民奋进的精神风貌,成为鄂尔多斯奔向美好未来的象征。

(3)太阳广场

映着初升的太阳崛起的草原新城康巴什,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这座美丽的城市设计理念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其街道以太阳广场为核心,延伸至四面八方,寓意灿烂的阳光。太阳广场位于新城中轴景观线中央,广场上的八条放射形回廊像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映照大地,成为鄂尔多斯草原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吉祥祝福。

(4)休闲绿地

康巴什新区是一座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城市。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理念是“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建设一个花园 式园林城市。“绿”是康巴什新城的底色,植绿造绿是康巴什人的不懈追求。康巴什城市绿化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占城市总面积的45%以上。康巴什新区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旨在建设一个现代型生态园林城市,打造祖国西部地区最适宜人居城市的建设目标。

(5)蒙古象棋广场

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非常像似,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蒙古象棋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建立在人防工程顶部。人防工程的通风、采光口上放置用青铜铸造,并镀金、镀的32个蒙古象棋雕塑。广场中心共享大厅建有点将台,局部节点设置可供游客参与活动的棋盘景观。蒙古象棋广场围绕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东西对称、南北纵深递进的景观布局,体现了马背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6)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

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在鄂尔多斯隆重举行。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是为纪念本届亚洲艺术节而建,总面积43公顷。园内建有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倡议纪念釜1尊,代表与会亚洲国家雕塑作品23尊,鄂尔多斯青铜文物放大雕塑36座,2010年,公园又陆续引进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15个国家及 国内知名雕塑家的雕塑30尊。现共有雕塑90尊,雕塑作品异彩纷呈,魅力无限,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2、草原情广场

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保留着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特点和传统民俗风情。以“草原之歌”为设计主题的草原情广场占地15.98万平方米,展现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景,热情浓烈的人文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整个广场以“奶茶飘香”、“查干萨日”(过年)、“勒勒车”等14组雕塑再现鄂尔多斯蒙古族风俗生活场景,民族民间习俗和节庆动,成为绚丽多彩的草原风情画卷。

3、巨力美食广场

位于康巴什新区中心地带的巨力美食广场,是集餐饮、文化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接待中心,总建筑面积4.41万平方米,共六层。巨力美食广场典雅时尚、整洁舒适,目前有162个商铺进行营业,为游客提供各地风味特色饮食,蒙古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同时这里设有功能完善的康巴什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尽情为游客全方位服务。

4、视界广场

视界广场,是康巴什新区构思巧妙、设计新颖的休闲广场,占地14.9公顷。广场形状为圆形,广场中心建有主题雕塑《视界》,雕塑借用“眼睛”的造型,配以喷泉,喻意“慧眼看世界”。广场周边有配套的景观灯柱,通过烘托鄂尔多斯之眼看世界的理念,提升了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环境氛围,表达望远世界的深远内涵。

5、会展公园

会展公园,以康巴什新区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为背景,利用自然环境建立的休闲公园。公园占地30公顷,以山地为主。会展公园包括空间特色区、植物特色区及六大景区。六大景区包括玫瑰广场、会展广场、会展空间、引种驯化区、山顶眺望园、宿根花卉区。公园设计突出生态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高品位的城市中心开放性主题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放松的世外花园。

6、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是以展示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为主线的体验式主题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由24组展示鄂尔多斯婚礼场景的大型雕塑组成,雕塑全都以真人1:1.5的比例铸造。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以鄂尔多斯 婚礼文化为元素,以爱情旅游、爱情消费、爱情纪念、爱情教育为主要产业方向,同时也为新婚伴侣提供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婚礼配套服务,是集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的爱情主题公园和幸福产业基地。

8、民族团结主题公园

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位于康巴什北区、成吉思汗广场中心景观轴线延伸线北端,占地面积293.34公顷。公园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休闲为载体的设计理念,建设有多彩中华和草原风情两大文化景观区域,园区整体布局依山造势、因地造型。核心景观区包括民族团结门、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路、民族团结塔、草原之梦主题营地等十余处特色景观节点。民族团结广场建设有从天安门广场移过来的56根高13.6米的民族团结柱,寓意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13.6亿人民共同支撑起伟大的中华大地。

9、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

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和展厅两部分组成。造型设计融入了草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入口会堂是个蒙古包造型,后面的大会堂和3个大展厅是马鞍造型。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包括容纳9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300人的报告厅、29间中小型会议室及可容纳108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三个等面积的展厅面积1.59万平方米。会展中心是国内外各类大中型会议、演出及展会举办地。

10、鄂尔多斯新闻中心

鄂尔多斯新闻中心简约的横竖建筑线条体现了新闻业的真实与理性,中央“新闻眼”造型凝聚了新闻建筑固有的精神价值。新闻中心占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总高度41.8m,地下一层、地上八层的大型综合办公建筑。大厦包括鄂尔多斯日报社、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广播电台、共享区及地下附属用房共五个功能单元。是集开放性、综合性,多功能、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闻大厦,包含了6个演播厅、18个录音室及其相关配套的制作间、采编室,是传播鄂尔多斯文明、文化的重要窗口。

11、鄂尔多斯大剧院

鄂尔多斯大剧院建筑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头饰造型,由歌剧院和音乐厅两个圆型建筑组成,之间以象征男士帽子飘带的连续曲墙相连接。大剧院占地面积2.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4.4米。内设置1408座位的综合剧场,716个座位的音乐厅以及数字电影 厅、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附属服务设施,是一座集剧场、音乐厅、影视文化及办公为一体,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大型综合性建筑。建筑线条流畅而富于动感,彰显了鄂尔多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整体设计新颖,民族特点突出,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2、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建筑上部乳白色的轻盈变形体象征着天空、白云、空气、水和乳汁;下部浮动的方形象征着草原和大地。方与圆的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和宇宙模型的对应。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总高度35.67米,是一座集文化活动、娱乐休闲及办公为一体,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文化艺术中心是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厅、剧场、排练厅、展览厅,展厅内展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大型展览,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

13、鄂尔多斯博物馆

鄂尔多斯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展示及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总高度39.8米。建筑似一块巨大的饱经风雨磨砺侵蚀的磐石,象征着鄂尔多 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寓意着鄂尔多斯古老沧桑和充满生机的草原文明。建筑特有的古铜色金属外表,记录着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早期畜牧文明,展现了鄂尔多斯开创未来的创新精神。鄂尔多斯古生物展、鄂尔多斯通史展、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等专题展览,以精美的展品和新颖的陈列手段,向世人展示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沧桑变幻,人类社会漫漫历程,中华文明史的跌宕起伏和北方草原文明史的恢宏印迹。

14、鄂尔多斯图书馆

蒙古族世界三大经典巨著《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的后两个出自鄂尔多斯。以三大巨著为主体造型的鄂尔多斯图书馆,体现了浓厚的书香文化特色,展现了鄂尔多斯文化的源远流长。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八层,总高度39.2米,阅读席位2300个,信息点5300个,是一座集阅读、收藏、研究、交流、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馆内设置普通文献信息服务区、电子资源服务区、特色文献资源服务区、影视音乐报告资源服务区、特殊人群阅览区、读者休闲消费服务区、书店等功能区,是一座环境优雅、安静怡人的国家地市级一级公共图书馆。

15、乌兰木伦景观湖区

乌兰木伦景观湖区是集水上娱乐、群众文艺、特色餐饮、水域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和旅游景区,是鄂尔多斯市重要公务、旅游接待基地。乌兰木伦河流经市区河段约11公里,最宽处达1000米,最窄处为250米,河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由5座跨湖大桥连接南北两岸。景点包括音乐喷泉广场、群马雕塑、水上娱乐区、3200米长雕塑壁画艺术走廊、草原美术文化公园、景观湖南岸瀑布、景观餐厅、儿童娱乐广场、地方小吃广场、蒙元文化长廊。是康巴什新区休闲、旅游和娱乐的首选之地。

16、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城

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城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赛道长3.751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山地汽车场地赛道,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国际汽联标准二级赛道,可承办除一级方程式赛车、纳斯卡赛车外的全部卡丁车、摩托车、房车、方程式场地或越野赛事等,目前已成功举办世界超级联盟方程式鄂尔多斯站、中国房车锦标赛、全国摩托车锦标赛等多项国际国内赛事。赛车场内同时配套建设有汽车博物馆、汽车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场馆,形成涵盖汽车贸易、汽车运动、汽车会展、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园区。

17、千亭山风景区

千亭山风景区位于康巴什北区北部的统筹城乡园内,占地约8平方公里。风景区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亭廊建筑风格、风貌,达到依山造亭、与景相融、浑然一体的目的。合理利用原生态环境,应势而建,尽量保留了园区内的水域及周围自然生态林地、山丘等原始地形地貌,形成山水一体、和谐统一的风格。千亭山风景区,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康巴什新区统筹城乡精品移民园区增添优美的景色与幽雅的环境。

川西康巴藏族金属配饰艺术探究 篇6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文化;配饰艺术

康巴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藏地分区卫、藏、康三部之一,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的“博曲卡松”,主要是据藏取的地形特征与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康区多指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旧称“朵思甘”地区。习惯上将西藏丹达山以东的地区,东与四川西昌,雅安地区和阿坝藏羌自治州相连,北与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相连的地域叫称为康区。具体包括:西藏昌都地区、云南迪庆州、四川甘孜州、青海五树州以及那曲东南一线。川西康巴藏族服装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装配饰艺术,多彩的川西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需求和文化艺术结晶。它以其夸张的形制、精湛的工艺、古朴的纹饰、深邃的文化意蕴,在藏族服装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一、川西康裝配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古川西康区铸造业趋于藏地领先水平

从新石器时代以后到吐蕃王朝兴起之前,蕃域高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金属时代。这一时期,金属物与造型器具的出现,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在川西康巴藏族地区甘孜州的炉霍与新龙县都出土大量青铜兵器,铸造水平已经趋于成熟。甘丹颇章时期,藏族美术金工铸造进入黄金时段,格萨尔王的故里德格的铸造工艺反映了此时期铸造工艺的成熟,德格所产的紫利玛佛像为佛像上品。此时期金工铸造工艺的成熟带动了配饰等金属制品的发展,出现贵族雇佣工匠打造以自己家族名字命名的产品用于商业交换,民间手工艺人也开始自由个体生产,发展具有规模体系的行会。川西康巴藏族中金属铸造业不仅历史悠久且工艺相当精湛。

目前川西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金属配饰工艺绝妙并且形式多样,川西康区多地区都以精湛的金银器打造闻名,甘孜白玉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配饰等。从金银配饰的造型多变,图案与纹饰组织巧妙,再到精湛的制作工艺,多方面都显示出川西康巴地区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康巴服装配饰艺术的璀璨也正源于此。

(一)地处文化与贸易枢纽为华美工巧的格调提供基础

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得川西康巴服装配饰艺术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拥有汉族镌刻、鎏金、镶嵌的饰品工艺优点。同时是茶马古道的川藏路线的必经之路,接触毗邻地区民族的装饰精华与工艺,配饰中大量出现的连珠纹来自波斯工艺品纹饰,中亚富丽堂皇的唐草纹与连枝牡丹纹也被融合进配饰纹样中,捶揲技法又受到白族金银器工艺的影响。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川藏线横贯康区,川西康巴人善于经商与游走,出现大量名商巨贾,这是康巴藏族服装配饰的瑰丽与昂贵的原因,有优厚的经济条件使得康巴藏族服装配饰中出现大量的金银制品。且长期游走的康巴人将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与迁徙。正因为物质条件丰裕与便于财产管理的原因,造就了康装配饰艺术以大为美的概念,比如一个体积较大的腰盒或者是嘎乌盒使用金银材质,工匠大面积的纹样装饰并镶嵌名贵石材,价格越是高昂则能承载的财富转换值则越浓缩,以便于对财富的管理与保存。一套服装中的所有华彩的配饰并非一代人的功劳,而是数代人财富的积累与传承,体现着一个家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所以一套康巴藏族服饰中佩戴的各种金银配饰往往数量与体积都很可观。康装配饰风格华美的形成受其所处环境影响,雪域之中、草原之上、蓝天之下的粗犷生活环境造就了康巴藏族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因此每逢佳节或者喜庆之日,康巴人都将所有的配饰穿戴在家中所选出的代表身上,并且每家每户的人都极具创造力的将传家之宝以自己认为最美的方式排列、编织、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川西康装金属配饰艺术形制

辫饰:

川西康巴藏族男女都喜佩戴辫饰,辫饰材质多为金银打造,镶嵌突起的红珊瑚与绿松石。大多结构类似于戒指,但有些则是圆盘加挂链的结构。辫饰正面比戒指的装饰面长,背面则为环状结构。装饰纹样多为珍珠纹与植物纹样稍加点缀,点缀部分多为镶嵌宝石的周围以及镶嵌物中间间隔的金属部分。男性使用辫饰多伴随“英雄结”头饰使用,将类似于戒指结构的辫饰固定在黑色或红色的丝线与发辫相互盘结的一侧,康巴女性使用辫饰则用来装饰和分股编好的辫子,一股辫子上可以从上之下使用多种样式的辫饰,康巴女子头发以长为美,辫饰的使用主要用于装饰背部。

耳饰:

康巴藏族金银配饰中耳环的造型也十分独特,男子左耳佩戴环形银质大耳环、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康巴女性则佩戴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较有代表性的耳饰造型为大环形的一侧镶嵌红珊瑚和绿松石,环圈正下方悬挂一个梭形灯笼式的耳坠,它由圆形的宝石与由植物造型或连珠纹装饰的的金属隔片连接。

领饰:

康巴藏族服装金属配饰中的领花由女性佩戴于领口,对领口进行装饰作用。多为对称造型,纹饰多为植物纹、连珠纹,图形排列具有放射性,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图案则多表现“格桑花”或莲花,也有小型银盘和银泡样式的的领花,银泡领花远观则像一圈圈的连珠纹组成,好似一碗如意宝珠、近看则由不同的花瓣组成,花瓣则由雪莲花瓣、格桑花瓣、大丽花瓣居多。

项饰:

康巴藏族的项盒也称为嘎乌盒,特点就是体积大,材质使用金银,形状以灯笼形、方形、花形、圆形、椭圆形为主,佛盒则为康巴男性佩戴,几何化的植物纹样或银泡银盘连珠式的纹饰以放射状布满整个嘎乌盒,有时挂于胸前,但也时常出现在与王字形腰饰挂链的链饰中央,三到四个大嘎乌盒逐个垂直连接。

nlc202309011045

手饰:

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麻花形手镯,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龙行手镯上的装饰纹样有鱼鳞纹、回形纹、珍珠纹等,戒指则与辫饰的结构相似且工艺也相近,材质以纯金或纯银为主,镶嵌红珊瑚与绿松石,金属部分则珍珠,辫饰与戒指甚至可以混用。

腰饰:

康巴藏族腰配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盒、吊刀、长腰刀、腰帶式钱包等。妇女腰饰主要有雕花银泡腰带、皮包、腰盒、针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腰部上悬挂的装饰品则大多都有使用价值,悬挂在腰部的物品较多,有一定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腰部为人体主干部位,对于物体的重量承受度比四肢大,所以康巴藏族所佩戴的大型的嘎乌盒会连个悬挂于腰带下,且连接银制挂链,是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与装饰作用,避免悬挂的嘎乌盒缠绕在一起,同时使得康巴人在运动时嘎乌盒的位置都处于腿部中央,不会摇摆异位影响美观与行动。同时佩链结构不影响上马与下马,连接的链条有可随意移动的空间。

腰带的作用主要为悬挂物件,腰带的装饰则由金或银组成,逐个相连的雪莲花金银盘或金银泡围满腰间,突起的金银泡则像一朵盛开的雪莲花。奶桶钩是在为牦牛挤奶时使用,因为牦牛在被挤奶时可能会来回的移动,为了奶桶不被牦牛踢翻则使用奶桶钩来固定住奶桶。奶桶钩多为银质。皮包则多用来收纳一些小型的物件,多为倒置的元宝形,皮质的包盖上则装饰带有纹饰的金属片进行装饰。火镰袋则是打火使用的工具,上面有皮包与火镰的外观造型相近,但也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火镰袋下方有打火石,而皮包则没有,皮包的下方多为皮质或银质流苏。这两者外观的装饰纹样也较为相似。腰盒则用金银打造成水滴形,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又为其他腰饰挂物提供的连接的活动挂环,针线盒形状各异多为银制,收纳缝补衣物所用的针线。吊刀造型多样,日常用来分割物品,在就餐时切割肉类食物所用。材质由金、银、铜较多,刀鞘与刀柄都有精美的纹饰与石材装饰,表面镶嵌突起的绿松石与红珊瑚。

(三)川西康装金银配饰的纹饰艺术

川西康巴藏族服饰中的配饰不仅制作工巧,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康巴金银配饰上所康巴金银配饰吸收了来自汉地锦缎、陶器、饰品等多类纹样,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草纹、缠枝花纹、串枝牡丹纹等。但康巴金银配饰上的装饰纹样并非照搬汉地装饰纹样,而是经过融汇贯通后得来。更加善于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纹中,用缠枝纹与卷草纹穿穿插其间,构成一种自由活泼,对称均齐,组织严谨,富有韵律感的特色装饰图案。从图案的组织结构来看,大豆采用直面排列、曲面排列、曲线和折线排列、错位和倾斜排列,有时也采用放射排列、旋转排列等。总的来说,单个性图案较多,而组合成大单元形的较少。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龙纹、狮子纹、连珠纹、卷草纹、莲花纹、“朗久旺丹”(十相自在)图案、“雍仲”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样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法轮、胜利幢、宝瓶、金鱼)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纹饰是原始自然崇拜、藏王崇拜、宗教符号与吉祥文化的体现,经过当地民间巧匠们的打造,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又具有装饰性,并注入了文化与信仰的血液。

四、川西康装金银配饰艺术意蕴

(一)藏王崇拜

在川西康装配饰艺术中对龙的崇拜较为突显,且藏族人民对龙神的崇拜和信仰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古格王朝时期,托林寺中已经有壁画描绘龙人与龙女。格萨尔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康区甘孜州西部,《格萨尔王传》中记载格萨尔是天神与龙女结合而生。金银器中还出现鱼尾狮子头纹样,体现了鱼龙合一的思想,因格萨尔有雄狮王的美誉,一直以来藏族人民都有藏王崇拜思想。所以金银配饰中有狮龙纹饰大量出现,都是承载着康巴藏族对战神格萨尔王的崇拜与爱戴。

(二)汉藏文化的交融

汉藏文化交融后期受到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佩饰则又出现一些汉族龙的形态,卷草纹、缠枝纹则源于汉藏纹饰,茶马互市时期,汉地以茶换蕃马,汉地与藏地交易货币以铜币为主,而大量的铜币被吐蕃人使用到铸造工艺上,中原担心铜矿储藏量大量流失,于是使用大量绫罗绸缎去进行交易,其中的唐卷草纹,缠枝牡丹纹的中原文化被带到了藏地。

(三)藏地宗教信仰与民俗体现

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的思想是求吉纳福的起点,认为万事万物皆有灵性,需要保持敬畏。崇拜大自然、崇拜超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通过与大自然灵性的沟通以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为卷草纹与连枝纹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崇拜藏王格萨尔这样的祖先提供了思想依据。代表雍仲本教的左旋万字符号与佛教右旋符号在纹饰中出现,佛教追求圆满的思想使得配饰形制、镶嵌物、纹饰都尚对称与饱满的造型为主。吉祥八宝纹与佛法有关,配饰中出现八瑞相是突显藏族人民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祈祷受到佛法庇佑的期望。

五、结语

康巴藏族服装配饰艺术承载了康巴藏族文化的发展、融合与创新,同时反应出康巴藏族的审美情趣与追求美的渴望。对康巴藏族服装配饰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配饰是信仰、历史、文化、心理、审美等多方面的浓缩体,康巴藏族服装配饰艺术的实用性、易塑型与装饰性为相应的文化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

参考文献: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2

[2] 甘孜州文化局选编.康巴藏族民间美术.[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5

[3] 中国藏族服饰编委会编.中国藏族服饰.[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7

康巴藏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7

笔者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就康巴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藏区小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语言障碍。

藏语言藏族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 特别是边远农牧山区, 会说汉语的人寥寥无几。因此, 在使用汉语进行数学教学时, 由于藏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 比汉族学生又多了一层障碍。即藏语—汉语—数学语言之间的对译障碍, 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是把用汉语接受的知识先译成藏语, 用藏语进行思维加工、内化, 然后再译成汉语。由于这两种语言不适应于对译, 在数学学习中藏族学生经常出现语序颠倒、混乱、不合逻辑等错误。语言障碍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研究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较差。

藏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理想, 测试中发现藏族学生对一些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 表现为机械记忆, 不会灵活应用;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理解不深, 习惯于直观形象, 不善于抽象提取及推理论证;对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不牢, 只是机械套用。

3、藏区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藏区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藏族数学教育事业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藏区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水平较低是客观事实, 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思想素质、数学素质、教育科研能力的薄弱等方面。有些在藏区工作的教师有改行的想法, 专业思想不稳定, 缺乏明确自觉的职业意识, 数学专业知识缺乏深广度。

4、藏区数学教材容基本上取自全国的统编教材。

这套教材虽然有统一的规格要求, 体现了科学性、思想性的原则, 但与藏区现实在某些方面是脱节的, 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理论, 忽视知识的应用, 特别是农牧区生产、生活需用的应用数学知识甚少, 教材缺乏应有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没有吸收藏文化中的数学知识, 也没有与藏区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很好结合,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藏族小学数学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藏区小学数学教育落后的现状。

二、藏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对策

1、小学数学教学应实行双语教学

数学教学的语言问题, 是民族地区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 语言是传授知识, 交流思想的工具, 然而, 单纯使用藏语授课也是不够的。第一、藏语言本身还不够完善, 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数学教学之要求。第二、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 不提高汉语水平不于向先进民族学习与交流, 会使西藏的教育变得更封闭。因此, 在藏区农牧区实行“双语”教学是必要的, 实行双语授课是消除语言障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可以选拔藏、汉双语基础较好的教师, 进行业务培训,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从社会聘请懂汉语的藏族老知识分子来校任教, 以尽快建立一支双语教师队伍。

2、提高藏区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

师资是发展教育的关键, 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下大力气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数学教师队伍, 这是藏族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调动在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鼓励自学, 开展科研活动, 提倡教师改进教法, 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与质量评估制度, 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用好现有在职教师的基础上, 与民族院校合作, 共同探讨适应当地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使热爱藏族数学教育事业的师范生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 回到藏区施展才华。

3、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趣味性。

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应力求形式新颖, 寓教于乐, 减少机械化的程序,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 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 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 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洗衣机的长和宽, 然后求出它的面积, 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操场的面积。特别是讲几何初步知识时, 要让学生制作、画图、剪纸、叠纸、观察和认识周围环境的几何图形,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 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在调查康巴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制约藏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改革藏区小学数学教育,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区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张定强:《关于藏族数学教育的评估与改革设想》, 《西北师大学报》, 1995年第2期。

浅谈康巴地区的文献保护与传承 篇8

针对康区的这几方面的特点, 使得它在藏学研究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而且也使它在维护藏区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 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投入了较大的精力, 因此许多人才、学者纷纷涌入西部各个地区, 特别是国际藏学的“康巴热”更是将许多学者的目光转向了康巴地区。

而且对于当今社会, 人们对信息的占有与争夺也趋于激烈化。全世界的各个发达国家都把开发信息资源和占有信息资源, 作为衡量本国在世界上各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文献的记载是对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自然环境、经济特点等各方面的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 它对那些研究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人提供了第一手关键性的材料。对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占据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康巴地区, 对那些研究康巴文化、收集康巴史料的学者就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人文优势, 而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此优势, 对康巴的文献收集以及保护康巴文献史料作出贡献。

1 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环境的特殊地位, 使得康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目前的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康巴文化的认识达成诸多共识。例如, 格勒先生就对康巴文化的特点归结为在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中, 多民族、多文化的互相交融从而形成了一种宽宏开放的文化。这一特点的总结与任新建先生所提出的康巴文化特点有很多的共通性, 任新建先生认为, 康巴文化的历史积淀丰富多样, 内涵博大精深, 并且形态丰富多彩, 地方特色浓厚, 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精神。

(1) 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康巴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康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 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带又是著名的横断山区。区域内从西向东有著名的宁静山脉、沙鲁里山脉、贡卡拉山脉、大雪山脉;有著名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 这一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正是古代南北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走廊。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拉锯的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之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 并且呈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地方政权。现在这个走廊的东部已经是汉族聚居地, 西部是藏族聚居地……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北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条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语言和历史上的疑难问题, 一旦串联起来, 有点像下围棋, 一子相连, 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 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 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据历史文献记载, 早在新石器时代, 康巴地区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而且从我国的历史进程上看, 康巴地区从春秋到隋唐这一段时期相继出现了党项、氐羌、牦牛、附国、白狼、南昭等古部落、古部族。这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频繁, 文化交流甚多, 从而渐渐地使得这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活在康巴地区的多个民族进行不断地融合, 又产生出新的文化, 并且很好的保留到了今日。至今在甘孜州的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地脚活”、“嘉绒活”的古老部族语支。而且在部族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衣着服饰以及房屋建筑都保留着历史的鸳鸯, 在宗教信仰上也保留着古老民族的遗风。

(2)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

在语言、宗教以及社会组织、婚姻形态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康巴文化中独立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建筑和艺术上都表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多重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在康巴地区我们就可以看见各种身穿藏服的人却说着不同的语言, 有的说藏语, 有的说汉话, 甚至还有的说回语;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也不同, 例如, 在丹巴一带的“石碉”和甘孜的“泥巴房”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宗教信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体现出不同宗教文化的共存性。仅仅在康定地区就有佛教和外来的天主教、伊斯兰教三者共存的局面, 而且道教、儒教等也和其他教派相互平等存在, 教派与教派之间又和睦相处、互相尊重, 从来都没有因为教派的不合而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纠纷。

所以, 在康巴地区的这些现象足以说明了, 康巴地区的历史积淀浓厚, 从而才能形成今天这般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康巴文化的研究价值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2 康巴文献的现状

在2006年的5月, 康巴文献馆建成, 至今已经从各个地方收藏了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各类康巴文献, 其文献资料就已经达到了一万余册, 其中除了《甘珠尔》、《丹珠尔》、《十三部论著》等三十多种珍贵文献收入馆中外, 还包括了《西藏唐卡绘画大全》和藏民族绘画精品图集等重点文献资料。在关于康巴地区的风俗以及传说的文献资料上, 康巴馆也从各地收集了很多, 特别是历代王朝与藏区关系的珍贵史料, 其在康巴文献馆内的“地位”是重中之重。

而且馆内还收藏了解放后有关于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以及地理人文变化的内部发行史料。还有研究康巴的学者将研究康巴的文集和文学作品汇集, 一并收入馆中。还有关于康巴的生态环境、旅游和风土人情的图书和音像资料更是数不胜数。至此我们应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保护康巴文献, 使康巴文化能够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3 加强康巴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文献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时的一个重要的媒介, 是人类去认识社会, 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积累的一个桥梁, 对于人类需要完成的知识积淀、总结等, 都需要通过文献的记录和整理、传播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文献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康巴文献资料是一个关于我国学者去研究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宝藏, 因此对康巴文献的保护, 是我们现如今需要做到的事, 因为只有保护好文献史料, 历史文化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1) 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四川及西藏政府以及康巴地区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献遗产保护以及传承的意识, 将文献遗产的资料收集、保存和整理都纳入到工作计划中, 并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加以实施, 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 例如, 在康巴地区散发保护文献及康巴地区文化遗产的传单, 在旅游旺盛的地方向游客说明保护康巴文化的相关知识, 加强宣传和教育, 提高全民的文献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2) 加强协调和共享。

四川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康巴文献馆”, 虽然收藏的各类康巴文献史料已经有一万多册, 但毕竟不是政府出资和构建, 是学校用自身剩余的资金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所建起, 所以, 由于这个“特殊原因”学校应当加强与其他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机构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 共同促进康巴文献馆的发展和文献保护, 此做法也可促进康巴文献的整合与共享, 并且能促使康巴文献馆与其他文献机构实现网络互联。

(3) 加强数字文献保存的研究。

2004年4月, 德国中部城市魏玛的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遭受到严重火灾, 使得数以万计的珍本图书在火灾中被烧毁和破坏。大火对图书馆的吞噬令德国文化遭受到了一次重大的打击。由于被烧毁的藏书中很多都是原版作品, 例如, 莎士比亚的原版作品和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收藏的乐谱等, 因此无法再进行还原和珍藏, 其价值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毕竟原版作品是未经过任何修改和删减的。

对于发生的此类事件, 康巴文献馆也应该做备份工作。将先进的数字文献资源管理技术运用到保护文献的工作中, 将纸质的康巴文献通过电脑扫描, 进行第二次存储, 以便文献馆在遭遇到火灾等突发状况时, 还能在电脑上找到被毁坏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许多习俗和古老的传统被现代潮流所湮没, 因此我们才更要齐心协力为康巴文化的保护作出自身的努力, 保护康巴文献的任务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而是每一个人的责任。让康巴文化不会消逝在历史的潮流中, 就需要我们世世代代将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0 (1) .

[2]杜永彬.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以国外康巴研究为例.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4.

《康巴》 篇9

“新生代康巴作家群”是以达真、格绒追美、尹向东等为代表的, 近几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中青年作家群, 他们多是从康巴藏地成长起来或具有康巴甘孜籍的少数民族作家。这一批作家因其具有的相似性, 被我们统称为“新生代康巴作家群”。这一逐步崛起的作家群体可以看成是藏族文学统筹下, 从地域上区分出来的一支具有典型性的文学团体。因此, 该作家群具有明显的地域识别性, 即是康巴藏地。“康巴”作为一个概念, 在地理意义上是指位于横断山脉的南缘, 西至西藏昌都, 东至四川康定, 北至青海藏区, 南至云南藏区的广阔藏族民族聚居地。茶马古道的核心枢纽就位于此。从人文角度来看, “康巴”虽然不是藏地的政治中心, 但却是文化中心, 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 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转》和世界名曲《康定情歌》的诞生地, 同时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等丰富的文化遗产。从文学创作主体看, 此“康巴”尤指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核心的地区。因其典型代表———达真、格绒追美、尹向东等都是生于斯、长于斯, 更是立足扎根在此, 以其作为创作背景的作家。

其次, 何为“新生代”, 不仅是指其创作效率上, 在近两年里, 该作家群体所取得不俗成绩让中国文坛记忆犹新, 也是指他们在文学写作上的创新。例如, 新生代康巴作家的代表达真所创作的《康巴》获得了2012年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项“骏马奖”, 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秘踪》和尹向东的《鱼的声音》获得了2013年第七届“四川文学奖”。而在文学创作上, 他们由于刻有康巴藏地土生土长的成长印记, 多是将此地区的真实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蓝本, 并以360度的视野, 将康巴藏地的宗教、文化、风俗等经过文学化的诠释生动再现在读者的眼前, 仿佛要把康巴藏地真实存在的点点滴滴, 或巍峨挺拔的高山、或广袤无垠的草原、或血性方刚的康巴汉子以一种卷轴舒缓般展开似的观赏感, 逐步移入在我们眼中, 烙在我们心里。

第三、近几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康巴作家, 他们以一种“抱团式”的积极团结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家群”作为一种区别于单一作家个体的多数量的文学概念, 以一种具有区域性的文学组织形式被我们认识。因其具有相似的文学创作背景和环境———扎根于康巴藏地文化历史的深厚土壤之中, 受此特殊地域环境的滋养和熏陶, 创作出反映康巴瑰丽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英雄赞歌的篇章, 并且其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硕果累累———2013年, 作家出版社等中国多家知名出版社连续推出该作家群的作品, 仅甘孜州作家出版的作品则有11部。同时, 多人的作品获得了各级的文学奖项。由此, 将这些作家整合归纳为同一个文学创作作家群———“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中。

“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笔下的多样文化符号, 也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点睛之笔。早在2008年,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根据世界网友的投票, 评选出世界12大国的20个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说到华尔街, 自由女神像我们会想到美国;提到埃菲尔铁塔, LV我们会想到法国;说起故宫, 瓷器, 毛主席, 则会想到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中华民族。这些迥异的文化符号有着极为相似的含义, 它们是本国本民族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 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符号是意义活动必须且唯一的工具, 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予以表达。而文化符号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个角色和代表, 将作者所要描写和表达的文化背景、思想感情等充分地展示出来。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的文学作品中, 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文化符号如影随形, 似藤蔓一般, 时刻缠绕着我们。也充分可见, 这些在康巴藏地被世人所传承的独特文化, 对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 它们作为该群体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 为其提供着真实且丰富的鲜活素材。正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人民生活存在着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原料”。这一批成绩斐然的康巴小说正是立足于康巴藏地人民的真实生活中, 才给我们带来了区别于其他藏地少数民族作家以外的阅读惊喜。

康巴风情是康巴藏地独有的自然风光, 它对我们来说是新鲜而陌生的, 在如今真实的生活中,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已不再, 钢筋水泥模糊着我们的双眼, 但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这些恍如天堂般的自然图景得以还原, 我们又是多么幸运地可以再进入他们的作品中找寻久违的美好。达真《命定》上部中的开篇便以描写———夏末秋初黎明时分的麦塘草原的广袤景象, 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被黑暗连在一起的天空和草原渐渐模糊地分出两大色块, 带亮的色块作为黎明的代言者拉开了白色的天幕……那一刻的麦塘草原出奇地寂静……风纹丝不动地躺在时间的怀里, 唯独向前赶路的时间推着天空上部的色块慢慢浸出深蓝色……草原灵动的白天即将开始”。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追踪》中也对康巴故土有着这样的描写:“大地春回, 土著人地湿润得像个温情脉脉的女人, 布谷鸟的啼声悠然响起时……”这些作家对康巴原始风景的复刻化描写, 就如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对宋代社会城市化繁荣的生动再现, 都是自然环境和作家间双向互动式的影响, 自然环境给予作家创作的原始素材, 而作家则将其用文学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加工创作出来。

自古以来, 文学创造和宗教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有着多重的相似性, 即对世界都充满了直观性, 想象性等情绪情感的体验, 因而这两种精神活动常常相伴而行。例如西方宗教文学代表《圣经》中的“雅歌”既是情诗, 也是一种文学的形式;而伟大的《荷马史诗》也充满了宗教的意味, 其体现的英雄史观联结人类和神灵, 反映了人类的产生, 带有朴素的宗教感。那么, 作为藏传佛教浸染下的新生代康巴小说, 也和原始图腾、洞穴绘画、神话传说一样, 既是文学的艺术, 也是宗教文化的代表。藏传佛教作为三大佛教体系之一, 是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 它在康巴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藏传佛教因其强大的影响力, 以宗教形式成为了体现康巴社会环境的典型文化符号。可以说, 在藏人眼中, 藏传佛教的诞生不仅创造了自然万物, 也哺育了万千的康巴儿女。也如同空气一般, 给予康巴人民生存生活的必要条件, 是其终生不可磨灭的人生信仰和精神支柱。作为同是康巴藏人的新生代作家们, 康巴故乡的佛教文化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的滋润着他们, 因而在其文学作品中, 将藏传佛教这一宗教的元素杂糅进字里行间的抒写中, 让我们感知体会不一样的“神灵的力量”。格绒追美的《隐蔽的脸:藏地神子的追踪》以小说副标题的形式直接揭露了藏传佛教和藏地人民间彼此相容的血缘关系。小说中叙述主角“我”有着作为能穿越时空的“神子”的身份, 能看见平常藏人所不可知的各种历史真相。用双线索的叙写方式将“我”熔铸成藏传佛教中的一员, 不仅使人物形象塑造和康巴文化相得益彰, 也最大程度还原了在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藏区人民的本真生活。另一代表作家, 达真的《命定》更是对此作了细节生活化的描写, 从主人公贡布一家的生活常态中, 我们随处可见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草原上的交流多是通过眼神或手势便心领神会, 即使是说话, 也如履薄冰似的“小心翼翼”。在黎明的草原上, 贡布的妻子对他的耳语———“声音小得如银饰滚动出的尾音轻轻划过贡布的耳边, 女人如此轻言细语是怕惊动了天上、地下、空中熟睡的诸神和熟睡的婴儿”, 他们这种极薄极细极轻的如马尾般的声音透出了藏人对清晨的敬仰和畏惧, 这种思想行为的源头来自佛陀的思想, 是曾经藏传佛教的传承者来藏地开辟道场带来的准则中的细节之一。在贡布的父辈, 对神灵的崇敬也是如出一辙。绕秋老喇嘛曾对老贡布讲:“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佛祖的意志在轮回, 藏地新的一天就在六字真言的默诵中开始的, 承担念诵的使者就是那些代表生命和自然的风马……虽然老贡布对此番高论似懂非懂, 但“关于佛祖、风马、六字真言这些词汇以及其大致含义, 他是衷心敬畏的”。康巴藏人对这一宗教有着近乎执着的敬畏和信任, 这种世袭传递下的宗教文化已经深深的积淀在他们的一草一木, 一水一山, 一花一世界中。康巴藏人们相信是神灵带给了他们新的生命, 是佛陀的思想洗礼了他们的灵魂。无论生老病死, 祸福吉凶, 还是婚丧嫁娶, 宗教的神灵意旨是必须遵从的。特别是在世俗的家庭, 将小孩送入佛门当扎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故而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土尔吉因母亲生产前文殊菩萨的“托梦”, 9岁就被父母送入了绒布寺修行。面对神灵的召唤, 唯有按照神灵的旨意行动才是对神灵的尊重。由此, 我们可以看见, 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对文学创作和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 使其作品颇具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也将传统的藏传佛教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康巴藏地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一部部经典, 传向大众的视野。

除康巴藏地俊美的自然风貌和神秘莫测的宗教文化这两个民族文化符号之外, 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的笔下, 康巴汉子作为康巴藏地的生活主角, 他们推动着当地生产生活发展的同时, 也是作者笔下最富多彩生命力的呐喊者。康巴汉子作为藏民族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 是众多康巴作家文学题材中的不可或缺的叙事主人公, 也是康巴文学中文化符号典型代表的民族最强音。作者对康巴汉子这一神秘独特群体极富感染力的描写, 使我们从康巴汉子的身上以“一斑窥全豹”的眼光了解和认识康巴文学, 乃至整个藏民族的风采风貌。作者文中的康巴儿女们也用他们的五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一生为我们高歌了一曲人性的赞歌, 颇具人文情怀的歌颂也使作家的创作有了“庄严且崇高”的文学品质和文化基调。

如同俄罗斯的小说一样, 在新生代康巴小说中, 以康巴汉子为中心的主人公多被作家塑造成“圆形人物”。这一类人物与“扁形人物”相对立, 是不能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人物形象。康巴汉子思想状态的多样性、人生历程的悲剧性等更契合圆形人物的创作要求, 正如《小说面面观》作者福斯特所说:“惟有圆形的人物才宜于扮演一个悲剧性的角色而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 才能够使我们产生除了幽默诙谐和恰如其分以外的任何感觉。”以达真的小说为例, 我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无不是康巴儿女快意情仇、率性而为、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飒爽英姿, 懦弱和胆怯是他们所不齿的。这些人性上的特点既是康巴藏地变化多端、高寒险恶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也是源自藏传佛教对康巴汉子的影响。宗教作为强大的精神食粮支撑着千万的康巴儿女, 也就造就了他们对不可知的虚幻世界的追求和对当下现实世界的反抗。面对大自然的种种考验, 康巴汉子不得不具有雄浑强壮的体魄, 同样需要以藏传佛教作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命定》中对贡布这样写道:“光直射在老贡布的儿子贡布那肌肉暴突的胸膛和右臂上, 在鼓胀的肌肤上刷上一层暗褐色的金属光泽”。贡布的妻子雍金马对其第一印象则是:“眼前的小伙子有着黝黑而帅气的面孔……结实的胸肌有点像女人的乳房, 不过更紧绷、结实, 浑身透着发情的种牛般的力量, 让看见他的女人有一种难以呼吸的紧张”。康巴汉子与生俱来的强健体格注定使其成为藏地严酷自然环境的挑战者。“常挂在老贡布嘴上的口头禅———‘卡颇热’ (为了面子也要给自己争口气) , 早已渗透到了儿子们的血液中”。成为了贡布, 乃至所有康巴汉子的人生信念, 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也表现在其后作为抗日远征军的一员与残暴的敌军英勇战斗的时候。无论是赛马场的较量, 还是婚礼隆重与否的攀比, 亦或是草原各部落的争斗, 他们都在与“卡颇热”这句话较着劲。特别是在争取自己的爱情时, 康巴汉子将这一情怀演绎到了极致。贡布面对自己心爱的姑娘雍金马, 他可以用一种血性男人的方式与情敌进行决斗, 将其抢作自己的新娘。“抢婚”作为一种习俗也成为了藏地爱情故事的催化剂。尽管外表如此强大的康巴汉子, 当他手抱孩子, 紧揽妻子时, 却是粗犷中透着倾心的细腻和温柔。而在贡布的军旅生涯中, 作为全军战斗英雄的贡布, 肉体上的艰苦卓绝敌不过精神上的胜利, 在滇西大反攻中, 贡布将康巴男人的“卡颇热”化作波涛汹涌的洪流, 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着敌军的一切。不仅是贡布, 小说《康巴》中也不乏值得颂扬的康巴汉子身影的存在, 云等格龙的护卫桑根, 为了男子的尊严, 徒手将凶猛的藏獒制服。尔金呷的老二达瓦在继承家业以后, 率领着队伍翻山越岭, 用他们坚韧的品格战胜着各种磨难与险境。在康巴藏地这片土地上孕育着康巴儿女们, 他们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 面对宗教的虔诚、信赖, 面对苦难的斗争和反抗都和脚下的土地相辅相成。康巴汉子别样的人文情怀也成为了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笔下颇具探究性的文化符号。

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的崛起, 为我们架构起了通向少数民族文学的康庄大道。独特的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作为作家笔下康巴文学的多样民族文化符号, 则是康庄大道上的五彩风景。这样的风景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阅读的快感, 更多的是, 我们能通过新生代康巴作家群站在故乡的土地上的自我表达, 给予扎根于康巴藏地上的康巴文学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只有这样, 文学作为展示和显现某一地域人类生存状态和文化发展历史的意义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辉。

摘要:远古以来, 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藏族同胞, 以他们的天赋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近几年来, 藏族文学的分支——“新生代康巴作家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 以昂扬的姿态为略显单调苍白的现代民族文学渲染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深受藏汉两地文化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们, 在其文学创作中为我们展示和抒写了康巴文学中颇具典型性、抽象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康巴风情、藏传佛教、康巴汉子等。这些多样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新生代康巴作家群创作的字里行间中, 不仅描绘出康巴藏地特有的民族风貌, 而且也表现出该作家群体文学创作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新生代康巴作家群,文学创作,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达真著, 《命定》, 成都, 四川出版社, 2011.

[2]钱丽花著, 《康巴作家群: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中国民族报, 2013.

[3]王觅著, 《“康巴作家群”表达独特民族风情》, 文艺报, 2013.

[4]刘火著, 《康巴小说的血性与温情》, 文艺报, 2012.

[5]达真著, 《康巴》,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6] (法) 丹纳著, 《艺术哲学》,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

[7]格绒追美主编, 《康巴作家群评论集》,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3.

[8]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康巴》 篇10

一、文化转型与电子文化阶段

文化根植在社会生活中, 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文化发展明显产生了危机和断裂, 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1) 文化的变迁与转型明显受到现代化语境的影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 这种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又具有特殊的意味。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对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的研究中对文化转型的定义为:“是特定文化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基础性因素巨变的条件下的一种质的变化和发展, 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性的全面的超越, 是一种飞跃、升华、过渡或转换, 因此在相对的意义上也是对旧文化的一种辩证的建设性的否定和再生、重建。” (2) 在夏里甫罕·阿布达里看来, 文化转型是特定文化对旧文化的辩证建设性的否定和再生、重建。这种观点注重的是文化转型的结果, 对文化转型的过程没有进行描述。

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部落文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人们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彼此非常接近, 传播方式以口头传播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个人阶段或者古登堡阶段, 这一阶段人类用印刷的文字进行传播;第三阶段是电子文化阶段, 又称新部落文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人类主要使用电子计算机、电视, 以及其他电子传播媒介。M·麦克卢汉关于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清晰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媒介, 即讯息的理论, 在M·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媒介代表了不同的传播方式, 并给受众以不同的理解和接收方式, 每种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不同的信息, 而文化转型正是以特定的文化对旧的文化以辩证的方式改变整合。从媒介的角度来看, 牧民定居之前, 由于缺乏稳定的电力供应, 牧民仍然处在部落文化阶段和古登堡阶段。只有在定居之后, 牧民采用可能进入到电子文化阶段。现在玉龙西村每家每户基本上都拥有一台电视机和一部手机。2011年, 中宣部与国家广电总局向四川藏区牧民免费发放2万台太阳能便携式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机。 (3)

二、信息的传播

根据媒介即讯息的理论, 在文化转型中, 电子媒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信息的传播。经过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不同于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的。在电子媒体上的信息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对一般人而言无关紧要, 而对少数人而言却非常重要的事件。通常情况下媒体不会突出报道这些事件;然而对于某些群体而言, 了解、知晓、掌握这些知识却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这一群体的人有可能通过媒体的报道而注意到这一事实, 并有可能把这一事实传递给同一群体内还未知晓的人。最终这一群体内绝大部分的人知晓这一事实, 这一类信息的传播需要人际中介进行。在康巴藏区, 许多政府的惠民政策在电视上播放之后, 还需要村一级的行政机构负责人到每家每户进行告知, 讲解。

第二类:对于公众而言普遍认为重要的事件。对于这些事件媒体通常做了突出的报道, 并且, 受众中大部分的人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从媒体上注意到这些事件。由于群体中知晓这些事件的人数较多, 而且媒体进行了突出的报道, 群体中的人们可能会谈论, 但是这些事件不会在人际间进行流传。

第三类:对于非常紧急或者极富有戏剧性的事件, 几乎每个人都会注意到这一事件, 而且媒体会进行突出报道, 但是受众通过别人口中得知事件人数要远远大于从媒体中获得的人数。1963年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后, 这个震撼美国人的消息, 约有50%的人是他人转告的。

第三类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像是第一类和第二类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

美国学者格林伯格对信息扩散进行分析, 如下图:

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图, 显示了事件类型与主要受众、次要受众, 以及受众总体的关系。 (4)

这幅图分析了信息的类型与主要受众、次要受众, 以及受众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受众是指通过媒体获得信息的受众比例, 次要受众表示的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得信息的受众比例。上图显示了不同类型的事件中媒体和人际传播中获得信息的受众比例。第一类信息对一般人而言缺乏重要性, 只对极少数人群有重要意义;第二类信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在媒体上经常接触得到的;第三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在这三种信息中最后获知事件信息的受众数目是逐渐增加的, 而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获知信息次要受众在受众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依次增加的。在第二种信息传播类型中次要受众所占的比重最小, 而在第三种类型中, 次要受众所占的比例最大。

在格林伯格看来, 事件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由媒体决定的, 也是由受众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 受众对事件的注意程度决定了事件的重要性。同时, 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的信源是大众媒体。通过人际传播的信息较少, 但是作用不可忽视。人际传播可以对信息进行解释和传播。在玉龙西村的调查中发现, 在定居之后, 电视成为信源的比重大为增加, 青少年、中年人选择电视作为他们最初信源的为37.2%和44%, 选择电视作为他们次要信息接收方式的为55.2%和47%。综合来看, 电视在定居以后成为青少年和中年人的主要信息接收方式。在老年人中, 电视作为信源的比重也大为增加。这也与整个康巴藏区的情况相吻合: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藏区群众形成了收看康巴卫视的习惯, 同时, 在调查中发现, 媒体所强调的事件对居民产生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 而居民对定居以后牲畜的管理方面的信息的需求并没有在媒体上展现出来。居民在使用媒体时,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娱乐的工具。在调查中, 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对电视的用途的认识中, 选择娱乐的比重远远高于获得信息和用来学习。

三、意见领袖

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对总统选举效果的研究过程中, 发现媒体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中强大, 因此提出, 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通常先传往意见领袖, 然后意见领袖再把信息传向人口中并不太活跃的部分。

在社会中, 每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 个人需要同他人进行交流。人们在面对各种信息时, 反应是不同的。通过信息的传播可知, 从媒体策划者的角度, 作为受众的个体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媒体策划者眼中, 一类受众积极接受和传播媒体的信息, 另一类则需要从他人的接触中获得信息。

起到积极作用的受众通常被认为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通常经常使用大众媒体、参与比较高级的社会活动、自我认为对他人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并愿意为提供他人的消息。

在现实生活中, 接收信息与提供信息的分别并不明显, 比如当人们看到某条新闻而进行讨论时, 很难分清信息的提供者和接收者, 同样, 意见领袖与非意见领袖的区别也并不明显, 并且很多时候, 受众接收信息并不是通过意见领袖而是通过大众传媒。

在玉龙西村, 通常有两类人是意见领袖, 一类是村中的行政人员, 特别是村长与村支书, 村以上行政单位的文件与政策首先会到达他们的手中, 同时由于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与其他大多数人相比, 较级别比较高, 因此他们在解读关于政府政策的新闻中具有优势。通常村民会对政策疑惑向他们征求意见, 而他们也担负着为村民提供和解释责任, 另一类是提供旅游服务的村民。由于玉龙西村坐落在四川省海拔最高的山峰——贡嘎山脚下, 村子附近还有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泉华滩, 每年逗留在村子中的游客很多, 因此有些村民就为这些游客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这些村民对于信息具有高度的敏锐性, 并且对新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非常注重网络传播。在关于贡嘎山网络日志中, 特别是关于泉华滩的网络日志中, 游客往往对他们的热情服务印象深刻。这些村民所开设的旅店和商店往往成为其他村民聚集的地方, 而在这些地方往往实现信息的交流。

四、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传播

文化转型是旧的文化一种辩证的否定和重建, 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的是新知识的扩散。这种新知识的扩散一方面需要大众媒介, 另一方面需要面对面的传播。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中认为, 采用运动或者系统的概念来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大众传播媒介。施拉姆认为人们在谈论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 谈论的是运动或者系统, 而不是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只是整个系统或者运动中的一部分。施拉姆认为, 对大众媒介的思考应该放置在如何才能实现变革, 而不是如何使用大众传播媒介上。

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首先要清楚当地的文化, 然后才能明白通过信息传播要达到什么目的及对信息内容的把握和对信息资源的分配。在充分了解受众的基础上, 根据受众的需要将特定的信息传播给受众。通过格林伯格对信息扩散的分析可知, 当受众关注某类信息, 受众首先会从较快的媒介那里获得这类信息的初步情况, 然后是这类信息较为详细的介绍、所持有的意见、各种立场, 以及更多的信息, 而所有这些, 对于受众而言, 来自需要它们时适合提供的任何渠道。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著.李启, 周立芳译.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 1984.

[2]威尔伯·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3]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4]Happy胖胖.康定游记攻略.http://www.lvping.com/showjournal-d344-r1338758-detail.html.

“灵妙化”思路与康巴文化的保护 篇11

关键词:康巴文化;灵妙化;文化业

一、康巴及康巴文化概述

本文开宗明义要以康巴文化为探讨中心及要点。从更具当下关怀的视角来看,康巴文化是近些年来由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传统和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势下所提炼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或者文化品牌。对于当前的观点寻找其历史传统的内涵,应是本研究破题之首务,这当属题中应有之义。康巴作为一个文化兼地理词汇,目前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学术界的热点领域,已然成为了国内国际的一门显学。藏区有典: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康巴地区乃是中国三大历史藏族聚居区之一,明清以来朝廷及政府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下社会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考量。康巴历史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康巴藏区和藏族为研究对象的康巴学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康巴地区亦称康区,在其若干个子意中,康即指康区,为一特定地域之义。而巴一字,学界更多的解释就是人字。离中心较为遥远的边地之人,在文化传承上保持着比地理中心的人们更为纯粹的,更贴近原初文化风貌的点滴因素。人类各大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有此特点。比如发祥在古印度的佛教,如由于天灾人祸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开始的向南发展的移民过程等等。

二、作为康巴文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康巴学的建立

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学者对康巴的探险、考察和研究,尤其是民国时期以任乃强、谢国安、李安宅为代表的藏学先驱对康区的研究,奠定了康巴研究的坚实基础,逐渐形成了“康巴学”。康巴学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巴学的学科体系应包括:康巴地理、康巴历史、康巴文化、康巴宗教、康巴经济、康巴政治,康巴艺术文学,也包括国外的康巴研究,如国外的康巴人、康巴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国外的康巴研究等,自然也包括在新时代康巴文化的适应于保护的问题。

为加强和提升康巴研究的“经世致用”功能重视国内外康巴研究对康区发展的人文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学界、业界齐热的局面下,为了对康巴文化的系统化传承实施更有效的保护,势必推动了将康巴研究上升为一门“学”的进程。著名民族史学者,四川大学石硕教授曾说过:“康巴一词所具有的康地和康人两个含义实赋予康巴学更丰富的内涵”,为康巴学的建立铺垫了有益且坚定的基石。

三、康巴文化的合理保护之匙——“灵妙化”之意旨内涵

如同上文已作的交代,人们的知识的总结对于文化或者知识本身的关系似乎是单向的。笔者借鉴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谈及人类城市文化问题时,说道过一个概念,叫“灵妙化“。他说:“人类有了日益繁复的技术装备,越来越能以控制其物质环境,但这与人类文化的质量之间并非存在着一种一成不变的有力联系。这期间会有一种倒转的关系,人文领域中静止的,非创造性文化,常常会促进精巧的技术发明与应用,而较富于创造性的文化则将其潜能转化为更高更精细的形式。”芒福德在其论述城市文化的著作中转引了汤因比的这句话。此处笔者借鉴该理念,认为该看法可以指导我们去看待康巴文化的现代的保护问题。而现实中,民族文化同城市文化一样,也具有这些特征。如,通过概念化体系化后的康巴学中的静止性的文化要素,有促进精巧的发明应用的功效。在现实中受到如旅游业的外界刺激而富有创造力的文化部分,使文化成品变得愈发的简单化和精致化。简单来讲,由于旅游业或者是文化产业的过分的发展,势必会产生如下的局面: 文化成品可能会改变以往的外貌,以更加简单的方式呈现于世。如,在社会条件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苦苦地守旧是否意味着忠诚的善。格萨尔王史诗的传唱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改造下,可以以更加精悍的方式呈现给后来者与游客等。灵妙化对于康巴文化的传承来说,不见的是坏事。灵妙化的方式对于康巴文化的来说,静态的文化带来更多精致的文化产品,动态的文化使得更为精致与灵便的文化产品得以问世。

四、康巴文化的灵妙化对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藏区社会现在正在寻找一条路径能够较为稳妥安全地走上现代化之途。而通过博物馆式的原汁原味地呈现这并非不可能,而只是披上了绚丽的外衣。文化出现灵妙化,直观来讲就是产品变得小巧和灵便,而由于技术的推进而这种趋势一直进行下去。康巴社会的社会发展可说是藏区社会的一面旗帜。通过各种途径达到灵妙化的,有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两种。这二者都属于较富有创造力的文化。其成品有可能变得更加灵便,不再笨拙,不再追求大等。应该说双向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灵妙化有利于康巴文化产品的精致化,也意味着更容易占领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另一方面意味着有可能灵妙化会导致非真实性的产生以及真实性的消亡。随着文化市场的升级成熟,在不那么追求纯粹真实性的产业环境下,灵妙化下处理的所有康巴文化成品无疑会具有近乎无限的发展空间的。而历史传统本省不是商品,处理旅游及文化产业应该有度,而这个度,可说是文化产品灵妙化的分水岭。

五、结论

本文以一个较生僻的学术概念,结合康巴文化的传承及适应现代文化产业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剖析。康巴文化本身禀赋丰富,在如何让自身的吸引力提升的问题上不妨放下身段,吸取文化中的灵妙化的经验。让悠久丰富的康巴文化在精致灵便的方式中传承下去,达到许多文化相达到却失败的社会功能,这许是灵妙化下康巴文化的宿命。

参考文献:

[1]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 [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4期, 9页

[2]更登群培.白史[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7月23页

[3]石硕.关于康巴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问题[J]西藏研究.2008年3期,92頁

[4]隋书.女国传[M]旧唐书.东女国传[M]

[5]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 发展和前景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18页

《康巴》 篇12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城市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而且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隔声降噪、降温增湿等作用,能够改善城市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因此,绿色植物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开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排放废染水、有毒、有害气体以及烟粉尘日趋增多,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树种的选择与规划是城市绿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关系到城市绿化速度快慢、质量优劣,甚至是效果成败的关键环节[1]。现基于此目的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入手,对本地常用的几个绿化树种的栽植情况和立地类型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各树种当年生长量进行了测量,对现有树种的使用及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筛选出优良的绿化树种,以便为今后城市绿化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康巴什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中南部,地势开阔平坦,交通快捷便利,三面环河,一面靠山,环境优雅,是鄂尔多斯市城市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尔多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轿车制造业基地。地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汇的枢纽位置,北起109国道,东至210高速公路,距鄂尔多斯机场15 km,成吉思汗陵旅游区28 km,包西和东乌铁路绕城而过。新区总面积352 km2,市区32 km2,人口2.86万人[2]。近年来,康巴什新区牢固树立“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的意识,建设了四条绿色长廊和五大公园,对所有城市主次干道以及规划的绿带、山体公园全部进行绿化,绿化面积达900万m2,建成后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9%,人均绿地面积为70 m2。目前,新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8%。

2 材料与方法

采取现地踏查和收集地方政府历年城市绿化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7月12~16日对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的公园、街道(主道)、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等不同的绿化地带的园林绿化树种,区外主要选择以沙地、梁地2种立地类型的绿化地带采用随机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详细调查。每一树种调查3个立地类型,每种立地类型下调查3个样方,每个样方内设10个重复。调查的树种包括: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云杉(Picea aspoerata)、国槐(Sophurajaponica)、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金叶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重瓣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var.Plena Dipp)、红瑞木(Cornus alba)、水蜡(Ligustrum sinense L.)等[3]。调查内容包括:(1)栽植情况:栽植时间、规格、地点;(2)立地条件:土壤、地被、立地类型;(3)生物量:高度、胸径、冠幅、新生枝和长势;(4)技术措施:换土、施肥情况和坑的规格;(5)抚育措施:修枝、浇水和防护情况;(6)病虫害的有无和其它方面(株、行距)。最后结合历史资料与现状,对本地区绿化树种组成、应用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摸清康巴什新区绿化树种资源的家底,为今后正确选择绿化树种,制定绿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长势等级依据表1中标准划分等级[4]。

3 结果与分析

3.1 康巴什新区种源差异对几种外来园林绿化树种生长的影响

鄂尔多斯康巴什园林绿化的主要引进树种是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和金叶榆。其中云杉是已经经过驯化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分土壤条件,长势也是相当好。而如水蜡、国槐、金叶莸、金叶榆都是一些外来树种,这些优良树种都是来自不同区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土、气候适应均能在鄂尔多斯地区很好地生长[5]。通过对调查各树种标准木的胸径、树高、新生枝条长度和冠幅的比较可以看出(见图1~图5):各优良绿化树种因为种源差异在康巴什地区生长状况存在相对的差异,其中种苗来自辽宁的云杉生长状况最好,其次是青海、呼市。国槐则是河北的苗木比西安的苗木生长状况要好;水蜡是河北的苗木和东北的苗木相比生长状况差异不大,但是相比较而言,东北的苗木生长稍好;金叶莸这个珍贵树种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生长状况是甘肃的苗木生长最好,其次是西安、天津、河北的。在这些树种中金叶榆生长相对较差,还在适应当地的环境阶段,相比较而言东北和河北的苗木要比其它地区的苗木生长得好。同时这也为康巴什新区未来绿化及推广提供了苗木种源的参考依据。

3.2 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生长状况

图6是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在近几年大力营造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的生长情况,通过在8月底对康巴什新区普查,不同区域、不同树种、不同标准立地条件下各树种的胸径、树高、新生枝条长度和冠幅的测量得出:在康巴什新区主要有9种树木,这些树种均能在康巴什新区成活并且能生长良好。其中云杉的年高度增长量达到1.29 m,油松的冠幅年增长量达到1.08 m,国槐的当年新生枝条长度达40 cm。相比而言,国槐、油松、云杉、樟子松、金叶榆在该地区生长较好,金叶莸、水蜡和红瑞木的长势稍差一点。

3.3 不同土壤条件下各优良树种生长状况

通过对康巴什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栗钙土和风沙土条件下生长的7种优良树种的生长状况的调查表明:各绿化树种对土壤类型的喜好不同,其中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这将为鄂尔多斯地区绿化因树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土壤类型提供参考,更能为不同的绿化树种能在鄂尔多斯很好的生长提供一些改良措施,如换土[6]。

4 结论

(1)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油松、樟子松、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金叶榆,可以称其为骨干树种。经过此次调查初步研究确定鄂尔多斯市的骨干树种主要划分为3种类型:①常绿乔木:樟子松、油松、云杉3种常绿树种均较适合本地区生长,樟子松在不同的立地类型下生长较其它2种优越;②落叶乔木:国槐在本地区的生长较适合,在各种立地类型下长势均较好。因此,在城市街道绿化中,应优先选择国槐;③灌木:金叶榆、金叶莸及重瓣榆叶梅的生长状况较好。红瑞木在康巴什的生长较好,由于红瑞木耐寒性较差,在越冬时经常遭受冻害。水蜡喜干燥环境,不能频繁浇水,否则会大面积死亡。今后,在选择绿化灌木时应优先选择榆叶梅、金叶榆、金叶莸。

(2)油松是当地树种,樟子松和云杉经过多年驯化也可以称其为乡土树种,它们完全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分土壤条件,长势也相当好。而如水蜡、国槐、金叶莸和金叶榆都是一些外来树种,这些优良树种都是来自不同区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土、气候适应能在康巴什新区很好地生长。

(3)通过对康巴什的主要土壤类型栗钙土和风沙土条件下生长的7种优良树种的生长状况的调查表明:各绿化树种对土壤类型的喜好不同,其中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这将为鄂尔多斯地区绿化因树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土壤类型提供参考,更能为不同的绿化树种能在鄂尔多斯很好的生长提供一些改良措施,如换土。

摘要:为正确选择绿化树种,以指导城市绿化,通过对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园林绿化树种的长势、树高、冠幅、胸径、新生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主要从苗木种源、不同土壤条件出发对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长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油松、樟子松、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和金叶榆,常绿乔木中樟子松在不同的立地类型下生长较油松和云杉优越;落叶乔木中国槐在本地区的生长较适合,在各种立地类型下长势均较好;绿化灌木中金叶榆、金叶莸及重瓣榆叶梅的生长状况较好。由于红瑞木耐寒性较差,在越冬时经常遭受冻害。水蜡喜干燥环境,不能频繁浇水,否则会大面积死亡;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

关键词: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汤麓君,杨忠岐.治沙造林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08-118.

[2]丁崇明.鄂尔多斯林业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56-83.

[3]吕荣.鄂尔多斯林业“双百万亩针叶树造林工程”的战略战术问题[N].鄂尔多斯报,2010-08-30(2).

[4]党晓宏,高永,汪季,等.沙棘林能源价值及平茬复壮技术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2):176-180.

[5]韩淑梅,吴长林,叶艳琴等.半干旱区造林技术初探[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S1):16-20.

【《康巴》】推荐阅读:

康巴什二小德育工作汇报材料06-16

上一篇:行政监督体制下一篇:分词技术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