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法(精选5篇)
三段法 篇1
现代管理有很多理念,归纳起来其特点是规范化、精细化、痕迹化、动态化和信息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随时随地掌握或控制事态的发展。怎样实现这些先进的理念,笔者认为应该从每项工作的管理做起。对于每项工作,怎样便于信息系统处理,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些模型。
无论行业、企业、单位、部门、岗位不同的时期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怎样对每项工作进行管理,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笔者认为,要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事情),执行者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开展本项工作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其次要了解与本工作相关的基本情况,另外还要制定达到目标的方法。就一项工作来说,理想情况下,如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目标是定值,当前的瞬间状态是定值,通过一定的算法,可以把工作从当前状态推向甚至达到目标状态。
如图1所示。当前状态为A(就数值而言等价于B点)点,目标状态为D(就目标值而言等价于C点)点,BC直线为算法(方法)。从图1可以看出,要做一项工作,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布置了任务(确定目标)马上就能完成任务。即,不可能从当前状态(现状)一下就跳变到目标状态。完成一项任务总是需要时间的。
因此,用图2来描述更贴近实际情况。A点表示准备任务的起始时刻;B点表示用某种方法开始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刻,表明开始任务时的瞬间现状;C点表示达到目标值的时刻;任务一经确定,目标值是定值,对应图2中的D点(就目标值而言等价于C点)。从时间上看,t1~t2是任务的准备阶段,t2为事态的现状,它在一段时间内(t1~t2)是瞬息万变的,t2以前的状态为历史情况。t2~t3表示按照某种方法执行任务的过程,即执行阶段。t3~t4表示任务达到目标值后的扫尾阶段。有了这个模型,我们要做某项工作,就可以把它归结为:把事态从当前状态(A点)改变为目标状态(D点),能否找一种方法,能够又好又快地完成工作,即找到B→C(等价为BC)的曲线。图2表明,从B→C可以有若干条曲线相连,只有一条是最短的,意味着完成一项工作有若干种方法,只有一种是最好的。ABCD曲线(图2中的实线)表明了事态的变化轨迹,其中AB段时随机的,BC段时受控的;从当前状态达到目标状态,不但需要找到一种好的方法,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t2~t3)。
管理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如果按照“任务三段法”决策层要做的是确(制)定目标,即,确定D点。目标的科学性取决于对当前状态和历史情况的掌握以及对工作规律的认识。目标的科学性体现了决策层的水平。管理层要做的工作是根据确定的目标和掌握的当前状态和历史情况找到一种较好的方法,使事态沿着制定好的方法到达目标状态。方法的优劣体现了管理层的水平。执行层的工作是采集、反馈状态信息以及执行指令。
对于一件事务的处理,通常可以表达成:已经做了什么?还要做什么?下一步要怎么做?事实上它对应的是状态-目标-方法。可以用图9来表达。
采用上述方法,可把管理上的模糊表达及非数值化的表达转换成了数字化的表达,可以进行“是”与“非”的逻辑判断,便于信息系统的处理和管理上的监督、评价、考核。
实际工作中,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任务通常是若干个,对应若干个目标和状态,可以用图6来描述。从某一时刻看去形成状态线(状态1…状态n)和目标线(目标1…目标n)。
如果企业活动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那么,企业的所有目标最后都应汇成一个目标,如图5所示,即总的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企业的总目标是上缴税多少或利润多少。
这样,总目标是子目标(目标1…目标n)的函数,用T=∑tij(t)表示,子目标tij∈[目标1,…,目标n],i∈[1,2…,n],j∈[1,2…,n],子目标tij是状态sij和其他因素G的函数,用tij=sij (t,G)表示,状态sij∈[状态1…状态n],状态sij是时间和其他因素G的函数,用sij=(t,G)的函数。其中,G可以是一个因素,可以是多个因素;可以是固定的,随机的;可以是人为的,自然的,也可以是设备的等等。由此可见,目标是时间、状态和其他因素的函数,即,T=tij(t,S,G).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方法K是得T=K×tij(t,S,G),那么,过程是可控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对于多目标可以采用矩阵进行处理。
T(t,S,G)-企业的总体目标s(t,G)——企业总体现状tij——企业某项工作的目标G——影响事态发展的因素sij——对应企业某项工作的现状t——影响事态发展的时间
结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扫尾阶段。其中应抓住三个要素:状态一目标一方法。应根据状态(现状,历史情况)制定目标,寻找实现目标的可行方法。要使目标定位准确,必须要考虑时间、现状和其他因素。从当前状态达到目标状态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简单概述就是:充分掌握现状,科学确定目标,寻找可行的办法。
采用这种模型的优势:
(1)目标可行细化到各岗位,便于精细化管理、考核。
(2)能够掌握事态的发展,过程基本可控。
(3)可明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职责。
(4)可把管理上的模糊表达及非数值化的表达转换成了数字化的表达,进行数字化管理。
(5)对于“状态”、“目标”可以借助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控制法进行技术处理;对于“方法”可以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或其它算法进行处理。
(6)便于计算机处理。
缺点:工作量大。
摘要:提出工作管理模型,以便对工作实行数字化、数值化的计算机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从而形成对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痕迹化管理、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支撑,便于进行目标、绩效考评。
关键词:工作,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蓉.企业精细化管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J].学理论,2008.
[2]任荣.浅谈企业的规范化管理[J].山东省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3]王兴城.痕迹管理的内生缺陷研究[J].时代贸易,2008.
三段法 篇2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即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本文介绍了“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及操作,并以《蜀道难》课堂实录为例,具体阐述了诵读法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诵读 泛读 精读 研读 自主 合作
古诗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文教学,一方面提高古诗文的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古诗文教学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
一、“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理论基础
1、朱熹的诵读法: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十分推崇诵读法。
宋代朱熹集前人读书的经验,将“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朱子读书法》中记载了朱子读书有六条,其中有一条曰“熟读精思”。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人名)数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这里的“诵”。其实也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他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首先“必须成诵”。而且对“诵”他还作了如下阐释:“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在另外的文中又具体解释道:“凡读书须整顿儿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不仅对“诵读”时的形体提出了要求,对“诵读”的要点作出了规范,而且对“诵读”的精髓也作了进一步揭示,即读书应“三到”,进而对“心到最急”又作了强调,这就更充实了“熟读精思”中的“精”。
综上所述,诵读法朱熹所赋于它的精髓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地位,朱子后的教学论集都把“诵读”写进教学规范中。
2、叶圣陶诵读法:熟读成诵,宣读吟诵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的。叶老特别强调“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另外,他还把文言的吟诵与白话的吟诵作了区别。文言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这就是说吟诵是有一定的曲调的。白话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照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功夫。”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朗诵。不难看出,叶老把诵读法分解成了“宣读”和“吟诵”,这实际上是将“诵”和“读”,用表内容的“吟”和表形式的“宣”作修饰,使其成为更具体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从其本质上讲,叶老的不同提法与古代所提的“诵读”没有太大区别。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叶老对“诵读”作用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自己的学习上,而且还扩大到宣讲上,因此,叶老提出了文言的“吟诵”还要“畅发读者的感兴”,这种“畅发”虽不同于“白话吟诵”,但它还得通过“调子”表达出来,即强调有感情的诵读。
3、新课标倡导:泛读、精读、研读三位一体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明确提出: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4)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5)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新课标倡导泛读、精读、研读三位一体,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
4、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加德纳尤其注重“智能情境性”,即学生通过对环境的探究,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实践,就可获得现实情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即提高了自己的智能。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它是言语视觉分析器、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的活动和大脑中枢协同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时,他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起作用,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
5、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促进了学习和理解。概念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完全理解,意义是在互动中建构的。尤其是母语的学习,不只是靠“学得”,更主要是靠在各种语言环境中利用各种传媒资源(语言训练素材)“习得”。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通过诵读、合作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合中感知、理解语文,调动积累,从形象感知达到理性的顿悟,缩短了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活动,使学习能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进行。
6、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学生应是主动的信息吸收者,人脑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的。学习者以长期记忆的内容和倾向为依据,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断,并且借助于自己头脑中长期贮存的知识和信息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而学习者对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的把握,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
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正是以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新知的合理建构,提高自己在生活中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含义
在研究前辈诵读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总结了三段六环节诵读法,在开放性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诗文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即通过泛读相类的美文导入新篇,明确目标;通过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协调学生眼、口、耳、脑共同活动,同时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逐层感受、领悟古诗文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之上,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阅读中,通过研读写作来扩大阅读视野,加深阅读深度,促进语文素养的生成。
三、“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步骤:
基本流程:泛读——精读(音读——意读——情读——悟读)——研读 操作步骤:
1、泛读——他山之石:推荐美文+集体诵读+灵活导入(约7分钟)
这一环节,我和学生为其取名曰:他山之石。每节语文课前,都由学生轮流从《文摘》等报刊中推荐一篇美文,并领着全班泛读。这篇文章在某一方面(比如主题、题材、写法等)与要新学的课文有关联,集体读完后,领读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就某一方面作鉴赏。教师根据此文的某一点巧妙导入,亮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选择适合的美文是关键。学生选美文的过程就是泛读与精读结合的过程。通常学生要找到一篇与要学新文相关的美文,他可能要泛读五六篇,甚至还要多;选定一篇后,他要对这篇美文精读,从而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悟,课上展示,与同学们共享。这个工作由学习小组轮流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阅读的积极性。
而对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课前并不知道学生要读哪篇文章,而课上又想借助这篇文章导入新课的学习,所以教师课前也要对近期的《文摘》等刊物仔细研读,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快速的思考怎样导入。可以说,“他山之石”本身就是师生共同的提前思维过程,是对新课学习的预热的过程。
利用泛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将课下泛读与课上精读紧密相连,加强了师生的思维交流,提早使师生入情入境。日积月累,充实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成为师生学习语文的必需。
2、精读——含英咀华:展示成果+自主合作+探究深化(约30分钟)
利用课堂展示成果,解决文本基本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实现音读(正字音、明句读)和意读(疏词义、通句意)。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进行情读(抓中心,诵其情)、悟读(抓细节,赏特色),实现对文本的探究深化。
在这一段中,展示成果是基础。学生展示的是自己预习成果,要想在课上展示,课前预习必须深入、有效,这无形中对预习起到了督促总用。展示的过程既是自我肯定的过程,又是成果共享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确定合作探究重点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补充与延伸。最后要将这些基础知识落实在诵读之中,因为诵读的过程,本就是质疑与释疑的过程,这一层次的诵读也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蓄势。
合作探究是关键,而问题的创设与小组的自主合作是关键之中的关键。(1)抓好问题的创设: 创设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问题要有针对性; 问题要有启发性; 问题要有有序性; 问题要有探讨性; 问题要有现实性;(2)巧用小组自主合作:
先自主再合作。独立思考是前提,自主诵读与独立思考是合作前的必需。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我质疑与释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为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基。
合作探究是关键。对所提出的的问题,经过了小组成员的自主思考,每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时通过小组讨论集中智慧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强化合作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建构是升华。通过讨论后的相互交流,个人及小组的总结,笔录员书面形成文字,达到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对重点相关段落的不同层次、不从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揣摩、质疑、探究,诵读的过程就成为了感悟与升华的过程。
利用展示成果,调动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从而夯实了基本知识;利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在精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作品特色,从而熟能成诵,增强感悟能力。
3、研读——玉琢成器:总结反思+当堂训练+拓展研读(约8分钟)
在精读的基础之上,教师适当总结提升,学生结合学情反思收获与不足,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当堂过关。通过拓展,实现知识与能力飞跃。在此基础上针对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可以就作品的作者、写作特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或某一细节等等进行课下拓展阅读,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从而在开放性的阅读中,将阅读与写作,课上与课下紧密相连。
利用研读,师生共享成果,重点突破,并且以此为基础,纵横扩展,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既是知识的灵活运用,更是能力的提升。
四、“三步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蜀道难》课堂实录
1、【泛读导入·明确目标】
生:推荐集体泛读《文摘》美文《唐诗里的中国》,并作鉴赏。
师:唐诗作为中国文苑里的一朵奇葩,以大手笔书写着一个时代。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幻灯片1)请大家齐读一遍。猜一猜写的是谁吗?(生齐答:李白)
师:对。他就是诗仙李白。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寻李白》。(板书:李白)。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李白的诗,请大家调动积累: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幻灯片2)(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来感受一下李白的艺术魅力。(板书:蜀道难)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完成以下三个目标:(幻灯片3)
1、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品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情感,鉴赏浪漫主义手法。
3、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逐个实现。
(生读)
2、【精读深入·展示合作】
【音读
意读·课堂展示】
师:《蜀道难》是一首长诗,里面有许多重要的文言知识,大家已经根据学案进行了深入的预习,好,现在咱们先请各组代表展示预习结果。(幻灯片4)(学生展示、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师:好,大家预习的非常充分,本文是诗歌,诗歌的美是读出来的,大家集体诵读,注意读准音、读准句,将这些重点字词句落实在原文中。(生读)
【情读
悟读·合作探究】
师:好!大家读得很流畅。诵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口诵文字,心悟情感是诵读的最高境界。要想读出情感,必须抓住诗眼,分析意象,从而达到鉴赏特色的目的。那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诗眼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结合具体段落,分组有感情的诵读,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幻灯片5)
生:分组合作探究.(1、3、5、7组探究一叹,2、4、6组探究二叹,8、9、10组探究三叹。合理分工,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有更多时间深入探究)生展示:1:先读(有感情的诵读整段)-----主旨句“上句下句”------内容、情感 2:抓意象,抓手法
师依次板书:情感: 惊 惧 叹
手法: 神话传说 借景抒情 夸张想象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跨越时空
师小结:基调:雄奇豪放
师:好!在体会情感,品味手法基础之上我们集体诵读,读出感情。生诵读。
师:好!声情并茂!我们在音读与意读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含英咀华,品味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魅力。而诵读的目的是熟能成诵。现在3分钟的时间,同学们自由读,挑战背诵你喜欢的段落。(幻灯片6)
生:诵读、背诵。(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诵展示)
3、【研读拓展·全面提升】
师: 同样写送别,同样是送友人入蜀,同样写蜀道,同样运用神传、夸张、想象等手法,诗歌《送友人入蜀》却呈现出了与《蜀道难》同中有异的风采。现在咱们来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幻灯片7)
生读《送友人入蜀》,小组合作比较鉴赏。小结:《送友人入蜀》抓住了蜀道崎岖不宜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写出了山的突兀、陡峭、高耸。同时也强调了“芳树”、“春流”等秀美之景,突现了蜀道的奇美,风格清新俊逸。两首诗虽然出自同一位诗人,但由于意象不同、情感不同,所以展现的风格也不同。
师:同样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各有千秋。李白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不是我们这一节课、鉴赏了这一首诗就能研究透的。李白是一部很厚的书,我们很难一节课读完。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引导同学们走向李白。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下通过查阅图书、网络等方式,继续研究李白,完成一篇小研究论文《我心目中的李白》(不少于1000字)。(提供参考书目)(幻灯片8)
五、“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的学习效果
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对朗读作了这样的说明:“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朗读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技巧。朗读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宋灏江先生在《古为今用,贵在取舍》中曾这样提到诵读:“这种
方法是先人们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诵读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情性。”而“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将泛读、精读、研读融为一体,通过诵读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准确地抓住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统一的规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下去,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更主要的是获得身心的愉悦,促进人文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三段六环节”诵读学习法,并非仅仅要求在语文课上读读背背,而是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在开放性的阅读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精讲点拨,选择精彩段、篇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去体味领悟文本,增强语感,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朱熹,《训学斋规》,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女人的三段式拷问法 篇3
这句话我听了很多次,也明白遇到这种情形,只有点头认为她讲的全是真理的份儿。
坏就坏在爱情不论当初多么海誓山盟,其实都经不起存放(会馊会发霉)。因为它不会升值(却极可能贬值),看起来也不会生利息(还要支出保管费用)。于是男人会说“牵起老婆的手,好比左手握右手”。于是女人也由“看他敢玩什么鬼花样”,退让为“你到底死到哪里去”。男女呀,由你我的爱心,变成时时当心。
像小五就常说他老婆有拷问三步骤,要是没先呈报晚回家,小五嫂就这么问:“去哪儿啦?”接着问:“跟谁去的呀?”再问:“去干什么?”直到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很得体,她才将口气缓和下来说:“为什么不先告诉我,你以为我会管你呀。”
为了避免产生误会,我决定一切向小五看齐。拿前天和老李去看电影说,我先预告如下:“明天我要和老李去看电影。”
老婆认识老李,所以应该没问题,可是她仍说:“只有你们两个?”我赶紧点头,几乎得给脖子上油。她又说:“只看电影?”我上完机油扭扭脖子,再继续点头。此时老婆还说:“为什么不找我一起去看?”这下子我终于找到反攻的机会,随即回应:“你不是说明天你有事吗?”完蛋,事非又因多开口,我难道还学不会凡事点头就好了的教训?果不其然,她瞪起眼说:“明天我有事,你们就不能改成后天看?”
改成下辈子看吧——这话我没胆子讲,会引发革命的。由此可以看出,聪明的女人必然都不留丝毫防守空隙。
和老李看完电影,他请我去吃牛肉面。因为时间还早,我就到他家去欣赏新买的蓝光剧场效果如何。
我爱去老李家,除了他单身之外,家里的酒也不少。而且老李酒量不怎么样,凡是打开的酒,几乎都由我喝完,以符合环保精神。
才坐下倒了酒,老婆的电话就打来了,也是标准的三段式问法:“电影看完啦,好不好看?”她的意思是回家要送上票根以便查核,免得我以看电影为借口,实际上进行不法的勾当。我赶紧说好看,并在十二秒钟内简介完剧情。她再说:“那你们现在在哪里?”我说了牛肉面,说了咖啡,说了蓝光。她有点不耐烦:“不回家跑到他家去干吗?”我再拿起蓝光的说明书,试图解释我对蓝光的好奇。
至此三段式已经完成,可是女人很灵,鼻子灵、脑袋灵、神经灵,第六感更灵。她冷笑一声说:“是不是又喝酒了?”
女人呀,绝对不放过任何细节。
坦承喝酒的犯戒,也保证酒不喝多。基于夫妻一场的多年相处,我明白此时一定要做适度的效忠表态,才能免除后患。因此我说:“老李问你要不要过来,如果你还没吃饭,他帮你做碗葱油拌面。”手机传出老婆一阵欢愉的笑声说:“不用啦,让你们男人聊聊。”
老李在一旁冷眼旁观,他下了评语:“国立,你英明。”
英明个屁,这是血汗换来的心得。
不知道各位发现以上故事的关键没有?再想想,再看看?好,我公开答案,每个男人都需要至少一个像老李这样的朋友,因为他信用卓著、待朋友的老婆比待朋友还好、从不到处乱追女人。而且呀,他们会在节日送我老婆礼物。女人有时很单纯,她们相信朋友的朋友当然是朋友,并扩大解释为,跟好男人在一起的男人不会变。
就这样,我不管在外面做什么事,都可以打着老李的招牌蒙妻,但老李这种朋友也要上道才行,例如当我老婆打他手机说:“我们家老张的手机怎么不通,他現在跟你在一起吧?”这时老李得快速反应:“老张,老张啊,他刚进厕所,我叫他等一会儿打给你。”但彼得就没这本领,有一次我老婆打他的手机,他还睡在床上梦到蔡依琳,脑袋不清地说:“这里姓彼,不姓张。”
初中语文教学三段法刍议 篇4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 潜移默化欣赏美
语文课堂教学在极大程度上扮演着文学导引的角色。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讲, 语文课堂教学都会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其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深刻庞博的文学体系, 需要每一位学生经过大量的欣赏阅读才能够逐渐窥其门径。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这种阅读方法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为指导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这些阅读活动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 只要是为教师所公认的好书就可以大量去涉猎。这种阅读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浸入式的培养和引导, 使得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有了丰富而全面的感性认识, 从而形成基本的知识储备体系。所谓有感而发, 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感性知识储备, 是无法完成更为高级的文学学习活动的。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与课堂教学直接结合起来, 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的《济南的冬天》等一系列的文章时, 教师就应向学生提出要求, 鼓励他们在课外寻找与之类似的文章, 或者也可以寻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并比较彼此间的异同, 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他们对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 学生可以发现课外文学作品的优美与丰富,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欣赏文学之美的引导方法。教师还有必要在课堂之上组织课外文学讨论的活动。对于同一篇文学作品,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撞击思维, 开阔眼界, 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发现世界之大, 人思维之不同, 可谓一举多得。在此期间,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人员, 不做任何有导向性的工作, 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无拘无束的发挥自我。因为只有把阵地交给学生,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 有的放矢发现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阶段教育目标的活动体系。在完成第一阶段的欣赏美的教育活动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欣赏美向主动地发现美过渡, 逐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面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学生通常无法独立去审视、分析、辨别这些作品的高低、优劣,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判断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 有的放矢地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例如, 在讲述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中的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去分析各自的美之所在。比如, 学习木兰诗 (《乐府诗集》) 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表述自己认为该篇文章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并从文字、词句、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再如,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 教师可以把整个课堂交出去,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与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社会背景而理解人物内心多层次的情感体验, 体会爱情固然是美丽的, 是人人向往的情感, 但在现实面前爱情往往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课堂之上,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放手, 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审美空间。教师一言堂往往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会慢慢萎缩, 对教师和讲义产生依赖感, 因此要鼓励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经过多次类似这样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之后, 学生则可以逐步从上述各个方面, 包括更多的方面, 去独立的、有目的、有方法的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发现其中蕴含的美。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 殊途同归表现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欣赏、发现文学作品之美的能力, 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表现美的能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 有一个主题, 就可以有一千个“莎士比亚”。面对同样的主题, 不同的学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此外,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和描写, 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作品和成果, 展示出自己对于美的理解和认识。西谚有这样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去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 以及个性鲜明的文笔表达, 使得学生的文章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气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更高层次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 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 更为纯熟地应用所习得的技能。
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层次递进, 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个性、兴趣、阅读量以及教学内容等多个因素综合设计教学活动。从欣赏美、发现美到表现美是一项系统、繁琐、灵活的教学活动过程, 需要教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此外, 教师还应有平等的意识, 认识到在课堂之上, 只有把学生摆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之上, 只有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才能把初中语文课堂这个空间做到有层次性、延伸性。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蒋独见.文学的自主阅读及教学目标取向[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2]黎清群.关联理论与文学作品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4 (4) .
[3]贺义廉.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5) .
三段法 篇5
1 谱能分析
1.1 频谱特征
在声波检测所记录的钢束反射后续波中, 可以清晰地通过其波形信号三振相 (相位、振幅、频率) 来反映钢束在不同时-深位置的状态;此外, 对反射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可以反映出以下频谱特征。
(1) 钢束在自由状态 (空腔) 下, 呈现弦振的谐振谱特征。
(2) 钢束在受束状态 (密实) 下, 呈现出边坡岩体体系振动的复合谱特征。
1.2 傅里叶积分
众所周知, 物质是由不同的介质构成, 而各种介质物理特性的综合则构成了物质的特征, 其表现形式很多, 其中之一是通过物探方法所记录到的物性波形信号。
而波形和频谱互为傅里叶变换, 这样对反射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就相应的可以转为对频谱的研究, 一则它具有鲜明的物理背景, 再者频谱分析是研究振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1.3 能谱分析
由于任一非周期函数F (t) 都可以表示为简谐函数的合成, 即
所以通过傅里叶积分, 我们可以将物质物性信号波形的非周期函数分解为构成物质的不同物性振动信号波形的简谐函数之和, 而计算其傅里叶积分谱能比的过程, 也就是能谱分析。这里, 谱能比的定义为自由弦振动函数与体系振动函数强度 (频谱曲线面积) 之比。由此推导出已知振动简谐谱的谱能比 (或系数) 通解为:
2 数据采集
2.1 声波仪主要技术指标
(1) 时间测读精度:0.1us;
(2) 采样间隔:0.1us—6553us;
(3) 采样长度:0.5kB—128kB;
(4) 可控激发震源:超磁激振;
(5) 发射电压:50V~600V用户可调;
(6) 接受信号带宽:10Hz~150KHz;
(7) 最大信号输入范围:±12V图3钢束声波检测数据采集示意图;
(8) 系统最大动态范围:160db;
(9) 幅度准确度:≤2%;
(10) 幅值分辨率:14bit±1/2LSB。
2.2 数据采集方法
在对锚索使用声波仪进行数据信号采集时, 我们推荐采用侧发端收方式采集信号, 这是因为侧发“体波”端收用以研究介质受束状态, 而端发“压缩波”端收用以研究介质波速。在使用控源声波反射法实际采集中, 由于单次所拾取的钢束声波反射的后续波信号难以完整的捕捉整根钢束的振动状态,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 我们在锚具端头采取对钢束依次重复拾取, 通过信号叠加用以提高信噪比。
此外, 在对采集的锚索数据信号波形进行分析中, 我们发现超磁发射产生的弹性波很易被山层岩体吸收, 以致反射信号的能量强度大大衰减, 致使远端振动波形所含部位锚索信息微乎其微, 最终导致锚索长度判断失真。鉴于声波仪的检波器性能、动态范围的局限和预应力锚索的钢束材质特性。为此建议采用多次锤击激振 (外触发) 模式, 在一次轻敲确保钢束近端信号有效外, 使用不同的锤击力度采集钢束远近不同部位的振动信号, 即轻-信号不出现溢出方波, 保证钢束近端信号有效, 重-允许出现方波, 保证钢束远端信号有效。总之, 采集数据的波形形式越丰富, 所收集的整根钢束的振动信息越完整有效 (注:以下记录的振动波形都是有效的) 。 (如图1)
2.3 数据采集有效性判断
(1) 锚索激振要有足够的激发能量, 至少近端波形能够此起彼伏而非微弱的贴紧中心轴; (2) 使用声波仪采集的信号长度要大于锚索的设计长度; (3) 未张拉钢束声波波速为4500m/s, 张拉后钢束声波波速为5050m/s (经验值) , 未张拉的情形表现在能谱曲线图中为一连串起伏低迷、高频窄幅、无法识别; (4) 强调记录信号的整体对称性; (5) 在原始记录波形中, 需仔细剔除由于仪器自振或噪音影响所产生的连续宽幅的震荡波; (6) 在详实记录非全粘锚索的前提下, 应认真辨析在能谱曲线图中至始至终平缓圆滑又规则的波形。
3 谱能分析解译“三段法”
在锚索加固工程中, 岩体的不同性状对钢束的振动频率会产
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钢束在松散岩体中被锚固, 影响钢束振动背景的多为丰富的高频信号;而在基岩岩体中被锚固, 则表现为稳定单一的低频信号, 从而其振动函数均为非周期函数。此外, 谱能系数的大小视岩体完整性而定:即岩体越完整, 谱能系数越大;岩体越破碎, 谱能系数越小。
透过钢束的声波能谱曲线图, 我们可以较为直观地分析钢束在不同物性状态下的振动特征, 进而解译锚索的物理尺寸及工况状态。
(1) 外露段特征分析:谱能比变化趋势呈大振幅低频率。
由于张拉提供了预应力的效果, 锚垫板、锚具、夹片与外露钢束结合成一体, 在外震源激振的情况下, 共同作用于其核心处的钢束。此时的能量分子由于是初始发射而显得异常活跃、激振的效果明显, 但由于绑定的因素, 反映在能频谱系数强度曲线上表现波动起伏较慢、呈现宽而缓的特征。
(2) 自由段特征分析:谱能比变化趋势呈小振幅高频率。
一般情形下, 用于岩土工程中的锚索外留一般在10~20cm, 这样当弹性波进入自由段时能量衰减的程度很小、能量分子依旧十分活跃, 钢束起伏较快、与其外层薄薄的套管接触频繁, 反映在波形信号三振相 (相位、振幅、频率) 上, 能频谱系数强度曲线上的波形特征呈现出窄而急、毛毛刺刺较多。
(3) 锚固段特征分析:谱能比变化趋势呈大振幅低频率。
以Shangri-La线为例, 自由段的长度一般是在5m以上, 弹性波在经过自由段传播以后, 能量通过钢束向周边岩层扩散。此时的弹性波进入锚固段时, 能量已被一定程度的消耗、剩余能量中能量分子依旧起振活跃, 但由于此刻的钢束被砂浆严密包裹、砂浆又与周边的岩土粘接、构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体系。同样因为绑定的缘故, 鉴于内层注浆匀称, 反映在能频谱系数强度曲线上其特征表现为波动起伏较慢、呈现宽而缓且较为规整。
(4) 锚索端底识别:谱能比变化频度无序与有序的交变点。
仍以Shangri-La线为例, 锚固段的长度固定在10m, 弹性波在经过锚固段传播时, 能量透过砂浆向岩层扩散。因为岩土特别容易吸收这种能量波, 所以这部分的能量损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 当弹性波进入随机信号段时, 能量已经微乎其微、其接收到的波形信号实际上是由低频在起作用, 反映在能频谱系数强度曲线上其特征表现为不规则状态。
4 工程实例
国道214线德钦至香格里拉段二级公路K174+118.692~K174+24。
4.527右边坡采用了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设计采用每孔锚索6束75的钢绞线组成, 其中锚索设计长度是25m、自由段长度17m、锚固段长度8m, 这里以编号2-2-8锚索为例。采用预应力锚索孔道压浆质量分析软件对锚索钢束的声波信号进行处理。
4.1 分析解译
预应力锚索是一种把钢绞线埋入岩层内部进行预加应力的施工技术, 传递主体结构的支护应力到深部稳定岩层的主动支护方式。锚索安设锁紧后, 锚索集中应力以45度压力分线传递到支护结构物上, 在预应力作用下, 围岩产生压缩, 并在锚索的弹性压缩下形成“承载拱”, 提高了围岩的整体性和内在抗力, 增加其强度, 增大围岩的稳定强度。
4.2 数据处理
采用预应力锚索孔道压浆质量分析软件对锚索钢束的声波信号进行处理。预应力锚索是一种把钢绞线埋入岩层内部进行预加应力的施工技术, 传递主体结构的支护应力到深部稳定岩层的主动支护方式。锚索安设锁紧后, 锚索集中应力以45度压力分线传递到支护结构物上, 在预应力作用下, 围岩产生压缩, 并在锚索的弹性压缩下形成“承载拱”, 提高了围岩的整体性和内在抗力, 增加其强度, 增大围岩的稳定强度。
4.3 分析实例
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 按本方法计算的锚索自由段长度、锚索总长与实际测量值相比能够较好的吻合。在一些较为重要的锚固工程中可以考虑本文所提出的谱能分析解译“三段法”, 使其在适当而合理的施工工艺下更好的发挥长度检测效果 (如图2) 。
5 锚索施工质量检测建议
由于锚索锚固工程不但具有复杂性, 还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发现质量问题难, 事故处理更难。因此, 为了真正的确保锚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必须提高锚索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检测评定结果的可靠性。
(1) 在应用谱能分析法检测锚索长度中, 为了使“三段法”解译更加清晰、不失真, 必须严格监控岩体锚索注浆工艺以及锚索张拉情形; (2) 在充分保证能量激振的前提下, 提倡超磁激振与外触发灵活使用, 仔细探究个中差异及其反映在能谱强度曲线图中的波形特征; (3) 严格把控自由段套管的材质, 仔细辨析不同口径、硬度的套管套在钢绞线上, 在其振动中所引起的频度变化; (4) 研究锚索检测方案, 使得检测点在规定的百分比内尽可能的呈蜘蛛网状辐射开; (5) 积极思索厚方形锚垫板、桥梁锚垫板在实际施工中, 对于起始激振波形的影响差异。
摘要:锚索锚固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的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目前国内外在预应力锚索孔道无损检测的方法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其效果还不能满足实际工程的应用需要。随着对声波振动后续波频谱能量密度的深入研究, 我们提出了谱能分析方法, 尤其是强调谱能分析解译“三段法”在单道振动信号能谱图中的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后, 以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