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二段赏析

2024-09-26

小石潭记第二段赏析(共5篇)

小石潭记第二段赏析 篇1

10、小石潭记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时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抓住景物特点,品析语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请找出文中描写风景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并尝试将它们翻译出来,记得保留其中的美感哦。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明确: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的特点——怪!

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明确: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是远隔人间的仙境。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明确: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刚刚还是佁然不动,忽然又远逝,往来翕忽,由静景向动景的转化,似成影像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这由静到动的过程中,就已经包括了“乐”的气氛。

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明确:运用生动的比喻,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上溪流曲折、或隐或现的情景。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各种景物的特点十分明晰,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所有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体会情感变化

作者笔下的景物各具特色,让人应接不暇。但从总体上来看,小石潭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姿:1—3段是景色优美的小石潭,第4段是幽深冷寂的小石潭。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两种风姿,也寄寓着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听朗读音频,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

播放朗读,明确情感。

明确:1—3段写乐,第4段写悲。1.我们已经很明显感受到,在这篇文章中,既有乐情,也有悲意。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品味文章,说说文章是如何在语言上表现“乐”与“悲”的。

明确:作者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水之清冽,石之怪异,都让作者心旷神怡,观赏潭中游鱼时则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但乐到极致则生悲,坐潭上忽又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意袭人,悲从中来。

2.我们在课程导入时谈到了《江雪》一诗,但那是寒景一片,作者写出悲与孤独尚情有可原,但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明确:作者去小石潭是由于被贬永州,失意的他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岸边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青树翠蔓”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本身怀有失意之悲,因此不论是《江雪》的景还是《小石潭记》的景,都勾起了他的悲凉与孤独。

小石潭记第二段赏析 篇2

李耆卿说“韩如海, 柳如泉, 欧如澜, 苏如潮”。“柳如泉”, 可见柳文精裁密致。罗大经认为“柳子厚文章精丽”, “柳如精金”。柳文之“精”表现在结构, 也表现在语言。王士祯说“柳子厚妙于语言”。在古代散文中, 柳文语言的精妙显得异常突出, 这也是柳宗元被奉为文章宗师的重要原因。这些论述从总体上道出了柳宗元散文特别是游记散文在语言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精妙之处, 体现在语言的简洁性、形象性、新颖性、情感性和音乐性上。本文试以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成就的《小石潭记》为例, 分析其山水游记语言在这五个方面体现出来的艺术美。

一、简洁性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幅都很短小, 其中《永州八记》全部八篇文章连同标点仅2400字左右, 最短的一篇《钴鉧潭记》连同标点仅为206字, 而《小石潭记》一文连同标点也只有240字, 可谓短小精悍。这除了作者立意构思的因素之外, 主要还得力于语言的精粹简洁。柳宗元论创作, 要求“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他还称赞“谷梁子、太史公甚峻洁”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 行文尚洁, 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

《小石潭记》第一段中写潭底之石露出水面之状:“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坻”是水中高地, “屿”是小岛, “嵁”是不平的岩石, “岩”是岩石, 仅用八个字就将潭底岩石露出水面之状描摹得形态各异, 惟妙惟肖, 语言的简洁性可见一斑。同一段中写树木藤蔓的情态:“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蒙络摇缀”“蒙”是覆盖的意思, “络”是缠绕的意思, “摇”是摇动的意思, “缀”是连结的意思。这里仅四个字就写出了“翠蔓”遮蔽、缠绕“青树”和随风摇摆、互相连缀的景色, 可谓惜墨如金, 简洁之至。

需要指出的是, 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简洁性并非指概括性和抽象性, 而是指用简洁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 因此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简洁性是和形象性融为一体的。

二、形象性

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形象性往往得益于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恰当运用。《小石潭记》写水声:“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以“佩环”之“鸣”比拟水声, 读之叮咚清脆之音如响耳畔。写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清澈空明, 极为精炼而又有韵味。写注水入潭的小溪之状:“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斗折蛇行”, 用了两个比喻, 写出了静态和动态的水流, 却只有四个字, 意蕴丰富却不深奥。另外, “明灭可见”, 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与溪身的交错和水面的光亮, 使人如临其境, 产生无尽遐想。

孙琮称赏柳宗元驾驭语言技巧的高度娴熟时说:“写水, 便觉有水声;写山, 便觉有山色;写树, 便觉树干扶疏;写草, 便见花叶摇曳。”这道出了柳宗元以简洁之笔形象生动地状物写景的语言特色。

三、新颖性

新颖性也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艺术特色之一。

《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该句用“蒙”“络”“摇”“缀”四个动词来写树蔓缠绕的情态, 用语新奇, 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全句三个分句共十二个字, 不用一个辅助性的词语来连接, 犹如幻灯片画面的切换, 干脆利落, 毫不拖泥带水。第二小节写小潭中的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佁然”“俶尔”这两个词, 极富情态地表现了鱼与人相逗乐的美好情景, 新颖别致。写环境, 用“凄神寒骨”四个字来形容, 极为夸张地描绘出作者触景生情时内心无比的孤独和感伤。

上面所提的这些词语, 充满创造性, 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 引人联想, 从而创造出如诗般美好的艺术境界, 充分体现了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新颖性。

四、情感性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中处处饱蘸浓情, 这一特点在《小石潭记》中尤为突出。

《小石潭记》中作者“闻水声”便“心乐之”, 然后就“伐竹取道”寻找小潭。由“水尤清冽”中的“尤”字, 我们放佛感受到了柳宗元发现如此清澈的小潭时内心的无比惊奇之情;“全石以为底”一句中的“全”字, 融注的是作者对小潭取自天成的精妙构造的无比惊讶之情;“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中暗含着对鱼之多、水之清的无比惊叹之情。认为潭底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与其说是鱼逗人乐, 不如说是人与鱼同乐, 人在此景中自得其乐。全文两个“乐”字写出了发现和欣赏美景时何等快乐的心情, 然而结局却仍然是“记之而去”, 因为其境“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这里所引四句十六字, 字字句句浸润的是孤独寂寞的情怀, 是再“乐”的景也无法化解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尤其是《小石潭记》, 充分显示了其作为山水游记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而且这一特色渗透到每一段文字, 每一句话, 直至每一个词。可以说, 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面的每一词都浸润在浓浓的情意之中, 令人赏心悦目, 拍手称快。

五、音乐性

骈文就其体裁来说, 追溯其源头, 是由诗歌发展而来的, 可见音乐性是其与生俱来的一个特点。柳宗元很好地利用了骈文的这一特点, 不仅在山水游记中大量运用骈句, 而且还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使其音乐性更加凸显。

《小石潭记》在句式上骈散相间, 长短互用, 使句势抑扬顿挫, 流丽活泼。短句铿锵有力, 气势完足, 适于铺排描述, 诵之朗朗上口, 用在山水游记中, 则与泉石清亮之声、高低之貌隐然相合, 既具有诗歌语言音乐美的特点, 又富有韵味, 诗意盎然。

《小石潭记》吸取了诗歌语言音韵谐美的优点来增加语言的美感。全文在远近间隔不等的句尾暗缀韵脚, 以通声调。如“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日光下澈”“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林冠夫解释说:“这些句子句尾的字, 都是入声, 分别属‘屑’ (冽、缀、澈) 、‘月’ (忽、骨) 、‘质’ (出) 、‘物’ (拂) , 以及‘药’ (乐) 五个韵脚。这样看来, 这篇散文的韵脚, 即使按诗歌用韵要求来衡量, 也是合乎规则的。诗歌用韵有宽严之别, 在古体诗中, 邻韵通押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小石潭记》所属五个韵脚恰好是古体诗中可以通押的邻韵。再放宽一点, 属‘合’部的‘合’字也可以通融。”由于柳宗元巧于用韵,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调之美, 读来如诗, 富有美感。

总之, 柳宗元山水游记语言的简洁性、形象性、新颖性、情感性和音乐性不是相互独立的, 它们融为一体, 密不可分, 惟有将这五者有机融合, 才能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产生无穷的韵味, 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用“清莹秀澈, 铿鸣金石”这八个字来概括愚溪溪水之美。其山水游记暨《小石潭记》语言简洁性、形象性、新颖性、情感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用“清莹秀澈, 铿鸣金石”这八个字来概括真是再形象不过了———“清莹秀澈”突出其简洁性、形象性、新颖性和情感性的语言特色, “铿鸣金石”突出其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特色。柳宗元山水游记暨《小石潭记》“清莹秀澈, 铿鸣金石”的语言中透出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这种美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 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游记作者竞相模仿, 一代又一代读者为之陶醉, 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而且必然还能传承千年, 这一点,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在教学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时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吴文治.柳宗元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64.

[2]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赏析《小石潭记》 篇3

【关键词】清幽 悄怆 离去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含蓄隽永。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把小石潭和小石潭周围景物描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不断变化视角,采用不同手法写出了小石潭形状的奇特、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景色的优美,把作者被贬后痛苦郁闷孤凄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情绪低落,但他并未消沉不作为,而是用闲暇时间足迹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给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这一组精美散文,全面反映永州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游历观感。他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跟命运作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读他的山水风光之作,依然令人感到亲切,爽心悦目,受到鼓舞。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奇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学习。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向大家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周围景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听到水声后的快乐心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愉快舒适的气氛。怎么听到水声的?隔着竹林听到的,水声跟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极富音乐美感。说的就是比喻句“如鸣佩环”。这一句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景及情,写得极为自然,为下文进一步写水做了铺垫。接着循着水声发现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水潭,水尤清冽。”作者及游人费了些周折,砍倒一片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才看到小石潭,可见小石潭所处地势之僻远,竹林之茂盛,是一个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自然潭水就非常清凉。“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再写小石潭边沿形状千奇百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样式。“坻”,是水中高地;“屿”“岩”是不平的岩石。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这就是它起名为“小石潭”的缘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青青的树木碧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盘结在一起,随风下垂摆动,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绿色屏障,引人驻足观赏。潭上描绘仅12个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奇妙。作者采用打开画轴法,把小石潭及周围景色慢慢拉开展现在大家眼前,尽情领略观赏。

第二段,变移步换形为特定聚焦手法写小石潭水清和鱼儿活动情况。是本文最精彩吸引人的一段。作者视线由环视转为俯视,紧密照应第一段“水尤清冽”和“心乐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在空濛透明的水中,没有一点依靠,阳光透过水面,把鱼的影子照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是写潭中水的清澈明亮,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侧面描写手法来体现。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继续写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动作非常轻快敏捷。用正面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看到这,作者不由兴致大增,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时,人鱼合一,文章境界升高一层,使得本来清净明澈的小石潭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这几句绘形、绘神、绘影,勾勒出一幅“鱼戏图”。

第三段,作者视线由俯视变为远视,探究小石潭溪水源头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用两个比喻“斗折蛇行”来写溪水的弯弯曲曲,形象逼真,给人以丰富想象。再写小溪两岸的地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溪两岸的地形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错落起伏,让人不知道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又用了一个比喻“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两岸地势的复杂,凹凸不平,错落有致,倍感真实生动。至此,小石潭的方位、内形、外形、周边状况逐渐清晰起来:它在一个小山丘的底部,由整块岩石构成,潭中水清鱼欢,周围草木茂盛,潭边溪水缓缓,四周幽寂。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面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心中不免悲伤起来。这是作者由刚开始“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绪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触景生情,引发了被贬谪后的难受失意之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不能长时间停留,题了字后就离开了。交代自己离开的缘由。至此,作者把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而且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展现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被贬后的心情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介绍同游的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已。”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不必过多的纠缠。

《小石潭记》理解赏析 篇4

《小石潭记》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下面是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小石城山记原文及赏析 篇5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径北:一直往北。

逾:越过。

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西出:路向西伸去。

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睥睨(pì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

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窥:注意,留心。

洞然:深深的样子。

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已:停止。

环:绕道而行。

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箭:指竹子。

益:特别。

“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cù),密。偃,倒伏。类:好像。

造物者:指创世神。

愈:更是。

诚:确实是,的确是。

“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赏析

上一篇:考研清华大学网上报名预报名工作通知下一篇:个人两学一做发言提纲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