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共12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1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 它所承载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是我们心悦诚服的。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有其无法超越的优势。同时, 语文课程的民族性, 这是其他课程, 特别是非人文课程所不具备的。因此, 在这个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的时代, 立足民族文化, 多让学生汲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 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 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祖国的文化传统, 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册教材里共有41篇文言文 (含语文专题中的文言文, 如《狼》《田忌赛马》等) ,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17篇。纵观整个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最重要的六篇借景抒情类的文言散文中, 就写作技法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而言, 是对七年级上册的精品美文《三峡》的承接;从思想情感 (被贬后的借景抒怀) 而论, 又可以联系今后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可以说, 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石潭记》隶属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个单元以“江山多娇”为主题,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江山的美丽多娇, 其中有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 有风光如画的阿里山, 有别具魅力的水城威尼斯, 有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 更有水清境幽的永州小石潭。《小石潭记》作为本单元主题的第一篇, 具有极为重要的总领作用。首先, 本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全文不足200字,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其用词之精、技法之多, 最令人惊叹, 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其次, 本篇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其用情之隐、意蕴之深, 也是最值得思考与品味的。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如凄、寒、邃、清等实词, 以、其等虚词。归纳和掌握本课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教学重点)
2.能清晰、流利背诵出《小石潭记》。
(二) 能力目标
1.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石潭记》一文的行文思路 (内容大意) 。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寓情于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 (教学难点)
(三)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 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 能有理有据地说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心境,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2.通过反复朗读, 进行“美点寻踪”, 获得美的感知。 (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小石潭记》之前, 学生除了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一文, 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 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比较陌生。不过之前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春》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夏》 (梁衡) 等现代散文名篇, 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 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 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
但是, 《小石潭记》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 学生之前还没有学习过柳宗元的作品, 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 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 所以要通过反复地阅读来使学生感受柳宗元短文的用语。尤其是当学过《记承天寺夜游》和《岳阳楼记》后, 一定要将它们进行对比阅读, 一是加深对已学课文的认识, 二是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小石潭记》的独特之处。
此外, 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有关的史实资料、柳宗元生平资料,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从而更好地发掘《小石潭记》一文背后蕴含的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和心境,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情感 (心境) 。至于文章大意,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解决, 教师要注意结合以往所学进行补充和归纳。
总之, 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制作PPT课件。本课从图片、古典音乐、背景资料、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都需要精美课件的配合。
2.课前单独对班级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二) 学生准备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
2.利用网络或书籍,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 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 教师缓缓导入: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南小桥, 青山绿水, 会令你赏心悦目;塞北大漠, 落日长河, 更使你驻足惊叹。或许是这一汪浅浅的水潭, 总能留下多情的“诗仙”;或许那一池柔柔的绿波, 却难以排解忧伤的柳宗元。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步伐, 去永州的小石潭看看, 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
(二) 了解作者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 (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注意在此不展示写作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补充省略, 只强调笔记的书写。
(三)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明确节奏
1.指名回答 (抽查基础较弱且不爱回答问题的几位同学, 一人念一排) 。
课件出示:
2.强调节奏:舒缓。
(四) 二读课文———读出疑问, 合作研讨
1.个人自读, 勾画疑难:自读课文过程中, 每个学生分别在课文中勾画出至少一个有疑问的难词与难句。
2.左右互评, 合作研讨:同桌共同研讨, 分别解释各自的难字或难句。
(五) 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生共研
1.全班齐声朗读, 要读出文言文独有的韵味, 要求学生挺胸坐直, 拿起书本, 放声朗读。
2.学生提出疑问, 由学生帮助解决, 教师点拨, 同时引导学生画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情况, 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用红色字体强调重点字词)
(六) 一课一得, 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跬步卡”片, 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不翻书及相关资料, 闭卷完成。练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归纳、重点语段翻译, 做好之后, 全班校对。
跬步卡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七)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孔子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之磅礴, 水之灵动, 使人迷醉。山水之美, 自然的折光, 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 看山山有情, 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继续跟随柳宗元的脚步, 去看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 去开启难忘的寻美之旅吧!
(二) 一读课文———听读课文, 梳理思路
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背诵课文,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 思考两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梳理思路:前四段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
【课件出示板书】
游踪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美点寻踪一:结构美】
(三) 二读课文———精读语段, 赏析技法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课件出示板书】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行→隔→闻→伐→取→见
小丘篁竹水声竹道小潭
3.全班背诵第一自然段。
4.全班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游鱼→潭水 (清冽)
不动→远逝 (动静)
6.全班男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7.全班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 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课件出示板书】
小潭源流 (比喻修辞、动静结合)
溪身→斗折蛇形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美点寻踪二:语言美】
9.全班女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10.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1)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
注意此时在课件中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 联系写作背景进行讲解。可适当引用柳宗元的《江雪》, 并提出教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气质。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
孤凄悲凉 (情) ←→幽深冷寂 (景)
(作者的气质、心境) (石潭的气质、特征)
【美点寻踪三:情感美】
小石潭的气质:小
(1) “全石以为底”, 小而一目了然, 如小小盆景的底座支撑;
(2)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小而细细可辨, 如小小盆景的假山装饰。
(3)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小而树蔓点缀, 如小小盆景的绿枝摇摆。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而清晰可数, 好比小小盆景的池沼荡漾。
(5)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反衬出此处石潭的“小”。
(6) “四面竹树环合”, 不一会儿便游览完毕, 足见其“小”。
小石潭的“气质说”
小石潭的气质:小而精、小而清、小而幽、小而美。小石潭的遭遇:远离人群、无人问津, 小而孤独。作家的气质:被贬的小官, 官小而有才华, 官小而有志向, 官小而有抱负。
作家的遭遇:远离政治中心, 无人赏识, 小而孤独。
12.全班背诵第四自然段。
13.全班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师一句话点评: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 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 三读课文———配乐朗读, 读出感情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注意点评两处“乐”字以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等句的读法。
【美点寻踪四:音乐美】
(五) 四读课文———学做导游, 学以致用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 设计一段导游词, 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3至4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美点寻踪五:意境美】
(六) 五读课文———配乐齐诵, 总结课文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课件出示板书】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 都值得我们借鉴。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最大的亮色是以“小”见“大”, 通过解读小石潭记“小”的气质去解读作者柳宗元独特的心境——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其实, 如果广泛阅读一些名家授课的经典实例, 可以发现各个名家解读的侧重点虽然不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满着解读文本的创新精神!同比阅读, 以余映潮老师解读《小石潭记》的设计最为大胆, 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余映潮老师的《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案例:
【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 叫你们找一个字, 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 什么“清脆”呀, 什么“清幽”呀, 什么“清冷”啊, 什么“清秀”哇, 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 注意这个“清”字啊, 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 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
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
清凄清丽清晰清纯 (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环节, 其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 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 笔者想到了《小石潭记》教学方案设计的其他角度。“清”这个字可以用来解读, “潭”这个字也内涵丰富, “小”这个字也未尝不可!“石”这个字亦有道理!“记”这个字也颇具匠心。
以“石”字为例, “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 “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 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 可谓一字千金!
再以“记”字为例, 小石潭记的游踪顺序, 处处见“记”, 记的内容丰富, 有美石有美水, 有美树有美鱼, 有美景有美乐!记的方式多样, 有移步换景、有动静结合、有生动比喻, 也有正侧结合!还有记的同游者也颇有深意——为何最后一段同游者众多, 却依然使柳宗元觉得“寂寥无人”, 于是“记之而去”呢?这些都是执教者可以认真思考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从具体设计上, 如果能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 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 或发现一条“线”, 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这样慢慢就会窥探出一些独特的东西!“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广袤的天地里翱翔!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2
我设计的课题是《小石潭记》,它是鲁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出示多媒体)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片,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也曾经写过一篇景色十分优美的文章,他当时的感受是否也和大家一样呢?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出示多媒体)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出示教学目标(见多媒体)
(四)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出示多媒体)
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 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各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五)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多媒体)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请同学们分别概括文章每个段落的内容,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②作者写了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游记的写景顺序。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如潭中景物的侧面描写,小石潭源流中的比喻修辞。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六)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出示多媒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乐与忧感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七)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出示多媒体)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八)布置作业(出示多媒体)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板书设计(略)
赏析《小石潭记》 篇3
【关键词】清幽 悄怆 离去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含蓄隽永。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把小石潭和小石潭周围景物描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不断变化视角,采用不同手法写出了小石潭形状的奇特、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景色的优美,把作者被贬后痛苦郁闷孤凄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情绪低落,但他并未消沉不作为,而是用闲暇时间足迹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给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这一组精美散文,全面反映永州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游历观感。他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跟命运作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读他的山水风光之作,依然令人感到亲切,爽心悦目,受到鼓舞。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奇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学习。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向大家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周围景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听到水声后的快乐心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愉快舒适的气氛。怎么听到水声的?隔着竹林听到的,水声跟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极富音乐美感。说的就是比喻句“如鸣佩环”。这一句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景及情,写得极为自然,为下文进一步写水做了铺垫。接着循着水声发现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水潭,水尤清冽。”作者及游人费了些周折,砍倒一片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才看到小石潭,可见小石潭所处地势之僻远,竹林之茂盛,是一个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自然潭水就非常清凉。“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再写小石潭边沿形状千奇百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样式。“坻”,是水中高地;“屿”“岩”是不平的岩石。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这就是它起名为“小石潭”的缘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青青的树木碧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盘结在一起,随风下垂摆动,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绿色屏障,引人驻足观赏。潭上描绘仅12个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奇妙。作者采用打开画轴法,把小石潭及周围景色慢慢拉开展现在大家眼前,尽情领略观赏。
第二段,变移步换形为特定聚焦手法写小石潭水清和鱼儿活动情况。是本文最精彩吸引人的一段。作者视线由环视转为俯视,紧密照应第一段“水尤清冽”和“心乐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在空濛透明的水中,没有一点依靠,阳光透过水面,把鱼的影子照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是写潭中水的清澈明亮,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侧面描写手法来体现。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继续写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动作非常轻快敏捷。用正面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看到这,作者不由兴致大增,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时,人鱼合一,文章境界升高一层,使得本来清净明澈的小石潭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这几句绘形、绘神、绘影,勾勒出一幅“鱼戏图”。
第三段,作者视线由俯视变为远视,探究小石潭溪水源头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用两个比喻“斗折蛇行”来写溪水的弯弯曲曲,形象逼真,给人以丰富想象。再写小溪两岸的地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溪两岸的地形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错落起伏,让人不知道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又用了一个比喻“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两岸地势的复杂,凹凸不平,错落有致,倍感真实生动。至此,小石潭的方位、内形、外形、周边状况逐渐清晰起来:它在一个小山丘的底部,由整块岩石构成,潭中水清鱼欢,周围草木茂盛,潭边溪水缓缓,四周幽寂。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面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心中不免悲伤起来。这是作者由刚开始“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绪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触景生情,引发了被贬谪后的难受失意之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不能长时间停留,题了字后就离开了。交代自己离开的缘由。至此,作者把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而且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展现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被贬后的心情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介绍同游的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已。”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不必过多的纠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 构建和谐互动的教学平台,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使其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考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 提高语文素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突出感悟与积累) :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坻、堪、邃、以、其等。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把握文章抓住特点状物、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突出文本性、学科性、综合性) :
1.品析研读, 探究文脉及手法。
2.合作交流, 赏析语言及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鉴赏与运用) :
开展综合性学习, 欣赏文章优美隽永的语言, 学会“知人论世”, 培养感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认识小石潭的美, 学习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文章幽景中渗透出的“凄”情。
[教学手段]
朗读感悟、讨论点拨、拓展延伸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语境, 激发兴趣
1. 导语设计:
同学们, 我国唐宋时期的文坛上有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堪称一绝。今天, 我们来到小石潭边, 会一会这位文豪, 他就是———柳宗元。
2. 多媒体显示柳宗元简介及写作背景。
二、反复吟诵———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1. 学生自由读文, 注意弄懂重点字、词的含义。 (力求准确、流利)
2. 录音范读, 欣赏小石潭之美。 (把握节奏、语速)
3. 配乐朗读, 进而感受语言和情境。 (体会情感)
4. 联系《江雪》一诗, 深入领悟景中寄寓的感情。 (初步形成个性化理解)
5. 竞赛式诵读, 勾画优美的词句, 引导学生质疑、评析。 (合作交流)
6. 屏幕显示:
如鸣珮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文章言简意丰, 好词佳句比比皆是, 值得我们积累与借鉴。
三、自由发现———个性多元, 提升能力
1. 你言我语, 话潭之美
绘声:潭水空明澄澈———清。绘色:潭树丰茂繁盛———葱。绘形:潭石形态各异———怪;潭身蜿蜒悠远———遥;潭岸峭拔多姿———曲。绘影:潭鱼轻灵欢快———乐。绘神:潭境清凉寂静———幽。
2. 探究交流, 手法之妙
(1) 正侧相映展示美。如写水的“清”:以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树木长势正面描绘;以鱼影、潭石侧面衬托。
(2) 生动形象描写美。如写鱼的“欢”:“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用拟人手法把鱼的活泼、富有情趣写得栩栩如生。又如写溪流:“斗折蛇行”, 展现溪身曲折;“明灭”一词, 写出遥望溪身半藏半露, 饶有画意。
(3) 动静结合互衬美。游鱼的“动”与潭景的“静”, 展示了石潭与众不同的美。
四、亮点寻踪———巩固知识, 积累应用
1. 用“清”字构词。 (竞赛式)
屏幕显示:清新、清凉、清秀、清脆、清澈、清幽、清冷、清寂、清凄……
2. 从文中任选一处, 用上含“清”之词, 造个句子。
例如:如鸣珮环, 水声清越;下见水潭,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 景物清秀;斗折蛇行, 潭境清幽;凄神寒骨, 潭石清冷……
3. 品读精彩语段, 思考探究:
文中的“景”与“情”;文中的“乐”与“凄”。
(1) 感受人物之“乐”。作者“乐”从何来, 请从文中找出“乐”。
明确:第一段“心乐之”, 直接写乐;潭清树荣, 间接写乐;第二段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也是体现乐。
(2) 体会人物的“悲”。作者眼里:潭清、鱼欢、景秀, 让人乐在其中, 可字里行间分明透出另一种感受———“凄凉”。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忧郁的句子。
明确:第四段中的“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寂寥无人, 记之而去”。
(3) 探讨交流, 明确:景奇———地偏———时久———无人发现;满腹韬略———受屈遭贬———无人重用。
(4) 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先前之“乐”是短暂之乐, 是苦涩之乐。作者极力刻画石潭的幽景, 正是烘托自己寂寥落寞的心境。
五、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回应文本
1. 出示《永州八记》其他篇章, 配乐吟咏。
2. 穿越时空, 对话柳宗元。
假如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回到久远的大唐年间, 你最想对柳宗元说些什么? (从劝勉、安慰角度点拨)
3. 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很多, 举例说说他们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如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辛弃疾、苏轼、范仲淹、曹雪芹等)
4. 观察你所熟悉的某处景物, 写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5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篇6
其次,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例如,首段中的“奔注”“ 流沫成轮”利用比喻的修辞将水势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
最后,末句的反问句式以及文中的“乐”“忘”二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字里行间的意蕴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
1.抓住关键词赏析“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一句子。
2.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句,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7
一、“诵一篇美文”——感知整体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教学的味道, 不能没有读书声。”诵读是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的第一步。《小石潭记》犹如一杯清清的苦丁茶, 散发着自然清香的山水, 带着读者游走其间, 意境优美, 百读不厌。多读几遍, 在看似不经意的从乐到忧的情感转换中, 还能品出作者孤独寂寞的苦闷, 令人回味无穷。
初中学生在接触文本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会带着自身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 吸收营养, 体会内涵。因此, 对于这样优美的山水游记, 笔者把诵读活动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播放录音或视频, 让学生的阅读有更高的基点和基本的音准示范, 接着给学生一点时间自由散读, 围绕某个主题或片断, 选择他们喜欢的文句, 自由选择放声朗读或轻声细语地品读, 让每一个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学生的琅琅书声便于老师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喜好和熟悉程度, 了解他们对文言词汇音义和停顿节奏的掌握, 也便于下一步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生成。
二、“赏一幅美景”——切入文本
一篇好的写景散文犹如一幅画卷。《小石潭记》不愧为名师杰作, 读此文犹如观摩一幅山水名画。文中绘声、绘形、绘影、绘色地展现小石潭的“水”“石”“鱼”“竹”“树”等景物不同的特征, 带我们走进湘桂之交的山水胜境。“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水, 由水声清脆水色清透水源迂曲诱人神往;“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的石, 以形状奇特样式各异令人眼界大开;“隔篁竹;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的竹、树, 从隔阻外界到环抱小石潭二者融为一体。更绝的是文章第二段, 看似写鱼,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实质侧面写水, “无一句写水, 却又句句写水”, 写出潭水的清澈通透洁净。随着文句的品读, 就像走入清澈的潭水、奇特的石头、灵活的鱼儿、美丽的竹树、曲折的源流共同构成的自然风景。
三、“品一种情怀”——剖析难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作品的写景都或多或少流露着作者此时的心情。《小石潭记》也不例外, 从开头“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可见作者被清脆的水声所吸引, 心情也相当不错。在近观潭鱼时, 觉得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以鱼儿的灵动逗乐又衬托观者愉快的心情。此时, 作者眼中的石、竹、树也是清新别致的。但文章在后半部分临潭自照, 形单影只, 在竹树环合下无人音、无鸟语, 心情陡然变化,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真实地流露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可以很好理解前面游玩的快乐, 却难以体会突然而生的悲苦。
为了更好地品读作者此时的情怀, 突破教学的难点, 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遭遇。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 失败被贬永州。据考证, 柳宗元一家出潼关经洛阳折向南, 沿丹水入汉水到襄阳, 沿襄江大道到江陵, 然后沿长江入洞庭湖, 经汨罗到潭州, 再溯湘江而上, 过衡州折向东南到达永州。前后历时80 多天, 行程3100 多里。何况, 胸怀远大抱负的柳宗元在偏远的小城永州, 担任司马这种有职无权的生活一过就是10 年。他曾在诗中感叹:“十一年前南渡客, 四千里外北归人。”真所谓“境由心生”, 仕途坎坷, 心中愤懑抑郁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美景陶醉, 鱼儿欢乐带来的愉悦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也就是说作者这种感情变化是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
四、“思一种精神”——拓展思维
笔者摘抄了《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其中渔翁的形象。同学们通过《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可以理解:“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 路路皆白。飞鸟绝迹, 人踪湮没。意境幽僻, 情调凄寂。渔翁形象, 精雕细琢, 清晰明朗。”但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遭遇, 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 不难体会画面中渔翁处境的孤寂正是作者此时此刻心情的折射, 更可贵之处是作者在诗中以“渔翁独钓寒江”的形象表达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由此可见, 作者无论进入仕途还是参与变革都是一心要为朝廷出力, 十年的贬谪生活难免让他心生抑郁, 但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身的要求。离开了小石潭, 柳宗元依然没有走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在永州期间, 他最多的心情是忧伤、孤寂, 这样的心情也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后来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他在公元815 年召回长安不久, 又被派往柳州当刺史, 他在当地引导人民发展生产, 释放奴隶, 兴办学校, 政绩显著。还写下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8
一、重视文言散文语言的优美
这四篇文言文作为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自然在语言上有它的独特之处。细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体现了文言文之“言”的独特魅力。《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在描写潭水清澈见底时写道“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展现出了一幅水清鱼悠的画面,也流露出烦闷无所依的心情;《岳阳楼记》中构筑了洞庭湖上一系列能让人产生“悲”的情绪的画面;《醉翁亭记》中用了大量的对句来表现一种寓乐于醉的心情;《满井游记》中将景物人格化,展示了文章清隽洒脱的风格……
基于这些美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中规中矩教字词解释句的模式,用教现代美文的方式,让学生去体会这些文章的美点。尤其注意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使诵读贯穿其中,通过朗读与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语言,直接迅速地感悟到语言的优美、内容的韵味。作为写景的美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体会这些写法,积累写作的素材。
二、注重作家古典情怀的反映
新课改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的讲解如果仅仅局限于字词、语法是极其肤浅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四篇文章的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和袁宏道在创作这些文章时都遭遇政治上的失意,前三位都遭遇了贬谪,袁宏道则是厌恶官场的腐败擅权选择了独善其身。
贬谪文化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由于作者遭到贬谪受之触动而完成的,因此对前三篇的解读就不能脱离这一话题。这三篇分别体现了作者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尽管他们都受到被贬的打击,但始终怀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拳拳赤子之心,展露出了他们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取向。他们三人在最不得意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最高追求,这体现出了他们的人格魅力。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是被动的,愁苦明显地摆在了文章的字词间;范仲淹通过文章,表达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不管朝廷多么亏待他,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没有彷徨,并规劝自己的同道者,表现的是一种“超我”的人生追求境界;欧阳修则试图表现一种返璞归真雍容大度的心情,将“醉翁之意”寄托在那些山山水水、黎民百姓上,体现出了自己的“与民同乐”。
《满井游记》的作者袁宏道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党派追名逐利斗争剧烈,他清廉公正的为官原则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于是他吸取了老庄自由的生命观念,选择逃离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当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官。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人,但袁宏道生当天下无道之世,因此只能寄情山水,独善其身。文章最后带着作者的自慰、自嘲,表达了他鄙弃官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把握文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缺乏兴趣,他们认为文言文表达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文言文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对我们当今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部分的讲述,使文言文的学习无法联系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教师在这四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观现实生活,体会四位作者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触动,从而获得精神力量,使这些文言散文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从这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四位作者的豁达心态,即使官场失意,即使生活中遭遇许多坎坷,但是仍然对景物进行着讴歌,对理想充满着向往,这些自然都闪烁着光芒,值得学生去学习。现在的中学生从小受父母呵护,娇生惯养,他们抗压能力差,对他们进行这种豁达心态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山水景物历来是中国文人最为欣赏的对象,他们会被山水景物折服,忽略了一时的功利计较,将自己投身于山水景物之中。这四篇文章都流露出作家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体现出对美好风光的独特感受,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展示,要鼓励学生回到自然的怀抱,去领略山水景物的风光,引导他们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感知世界的真善美,在内心中产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四、总结
总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四篇游记,不管是其极富魅力的语言,还是展现出的人生抱负,行为价值取向,在课堂中教师将这几篇联系起来讲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小石潭记 篇9
朦朦胧胧的晨雾掩盖不了小石潭周围笼罩的远古气息, 深吸一口气, 沉淀了千年的孤寂瞬间荡漾在我心头。
竹径幽路, 仍留着柳宗元当年的痕迹。踏着他的脚印, 寻着他的气息, 不知怎的, 那雾气、幻觉便一齐向我的周身袭来。那条诗意绵延的小径, 似乎早没有了尽头。终于, 步入了柳宗元的后尘, 我开辟出道路, 用激动而颤抖的手触摸着这见证历史的竹子, 缓缓地、慢慢地拨开它们———这挺拔的竹子, 深绿的颜色, 浓浓的古蕴, 一根根生存了千年, 一根根寄托了悲怆。或许是不想受这忧伤的感染吧, 我离开了竹林, 离开了小路, 在石潭边沿坐下来, 一任怅惘的心绪随风飞扬。
“咱水轩?”抬头望望石上匾, 才猛然想起那句“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的佳句。仔细聆听, 清脆悦耳, 我闻声而去, 清妙神秘的画卷惊得我竟不知所措。一束阳光驱散了晨雾, 日光下彻之后, 水面上荡漾着好多好多的碎金子……那是什么?好大, 好快活的生灵!我立刻登上“观鱼台”, 刹那间, 我的目光更亮了, 鱼儿们时而“俶尔远逝”, 时而猬集欢跃, 它们想向我表白什么抑或在期待什么?穿越了千年的沧桑, 它们难道真的具有了某种灵性吗?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 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引我走进了“品茗亭”。说真的, “品茗亭”真正吸引我的, 不是茶味, 而是“水”韵, 这里的茶是用小石潭里的清泉浓浓浸泡而成的。浓浓的, 酽酽的, 喝上一口, 唇齿之间留有几分复古的余香。
“望溪阁里, 费思量, 情难忘。”去过庐山瀑布, 游过九寨神沟, 也曾泛舟大江, 此情此景之下, 我捡拾起脑海里关于优美山川全部的思想碎片, 竟抵不上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小石潭。望溪阁上“浸”秋风, 或许是长时间“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浸染吧, 望着眼前的那一派景色,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为我还是为柳宗元?———啊, 我怎么就成了柳宗元!
那溪水东折西绕, 缠着我的目光, 绕在我的心房, 金波一道道散开, 映在我脸庞, 却为何照不亮心中的忧伤?
《小石潭记》说课稿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特写镜头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写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这是教学的重点。
作者在叙事写景中不露声色, 看不出一点点沉闷, 然点睛之笔却迸发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之情, 这个巨大的反差, 流露了作者谪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如何去领会作者的匠心, 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
对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讲解背景、看图引导、诵读理解、讨论研究、质疑消化等办法。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思考。”因此, 学习本文可采用引导发现、自主阅读、质疑探究的方法。可边讲读边在黑板上作简笔画, 让学生领会课文, 直至要求背诵。
鉴于苏教版有文情并茂的插图, 为了激发求知欲, 教师在启用这项课程资源时, 可采用提问法:1.小石潭的地理概貌怎样?2.哪些句子写潭水清澈?3.鱼的动态、静态怎样?4.说出潭周边的环境。5.作者的心境怎样?通过双边活动,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设计如下:
1.利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整体感知课文, 在读和问答中加深对课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读插图, 了解大体内容, 培养学生想象和口头表达能力。
2.研读、讲解、品味
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我们在体会优美的景色时, 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小石潭的美景定格在课文的插图上, 它令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要求学生说出小石潭的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从潭四周的景致, 潭的水质和鱼的状态以及中心人物的神态来考虑。
先研读课文前三段, 从见闻、感受、写作技巧等多角度探究。这里的记叙, 清新自然, 似信手拈来, 实是文学家笔力功底的显现, 需要好好研究写法:静观默察, 移步换景, 动静结合, 比喻拟人, 情景交融, 把偌大的小石潭写的可爱极了。
再研读第四段。如此优美的景色, 应该是流连忘返呀, 为什么“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关键就在于须理解“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从文章开头语、写作背景、作者身世等方面来寻求答案。“伐竹取道”说的是游心浓, 也可理解为闲得无事, 因为其时他已是被贬朝官, 失意文人, 虽也“思其君”, 但更多的还是心存废黜, 寂寞无聊, 因而游览山水, 抒闲情慰愁肠, 显风雅求自适, 这便是他的山水情结, 表现在文眼里, 则显淡淡的忧虑。
作者置身于小石潭边, 初闻水声“如鸣佩环”, 确也曾“心乐之”, 当看到潭中鱼那么精灵可爱, 也曾妙想它们是在“与游者相乐”。但小石潭毕竟太僻静, 太清澈了, 它像一方洞察毫厘的明镜, 既引发了作者的闲情逸致, 又惹起了作者的寒心愁肠, 形成一个难解难分的怪圈。作者及时行乐, 又终难忘怀的矛盾心态是极难调和的。作者写鱼动实为写环境的静, 写鱼乐是要反衬自己的郁闷。
作者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贬到永州, 孤独寂寞, 悲苦不堪。他漫游山水, 不过是想排遣愤懑、抑郁的情感, 然而越想排遣, 愤懑抑郁之情反而愈加强烈, 于是他以情观景, 借景抒情。他笔下的一树一竹, 一泉一石, 都有着特定的个性。作者这种心境反而有助于对事物的观察, 在静的观照中发现物的无穷意趣, 于是乎, 文人骚客特有的魏晋遗风, 向往山野形胜的心绪, 投诸柳宗元笔端, 便留下了千古惆怅———“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作者“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流露出欲超脱幽寂、悲凉的心迹。
再深入挖掘,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表露心迹的高妙之处, 在于他的联想, 你看那“犬牙差互”的岸势, 怎能不触景生情?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契机, 需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这些内容通过讲解引导, 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大文豪复杂的心理和巧妙的笔法, 在感悟“记述真切, 流露自然”的写法时, 学会该怎样去写人们喜闻乐见的记叙文。
四.板书设计
板书本着直观、易懂、有用的原则, 为突破重难点服务。学生透过板书, 可以了解文章结构,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在双边活动中可逐点表述出来。
可以勾画草图, 依据是下列要点: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全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11
按此说法,是由于景物不同而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变化。然而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小石潭就是小石潭,并未发生变化。不管是作者隔竹听水,近观潭石游鱼,还是潭上独坐,小潭的客观之景并不会因作者游玩而有所变化;小潭之竹树或参差披拂,或四面环合,也不会因作者游玩而发生变化。然而作者笔下之景,确实发生了变化。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观点来说,无我之景是不会变的,然而有我之景因着有我的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文章中也确实如此。那么说是景物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然便很难站住脚了。比较客观的理解应该是作者心情发生了变化,笔调也发生了变化,着有作者情感的景物自然也发生了变化。应该是景由情生,而非情由景生。
那么出来游玩散心,为何作者心情会发生变化呢?作者在何时心情发生变化了呢?
改革被贬就一定会凄苦不堪吗?这也不见得。和柳宗元一起参与改革,一起被贬的刘禹锡却并未如此悲苦不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何等的潇洒自适。“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铮铮铁骨,何曾有丝毫凄苦之色。所以简单的讲柳宗元的凄苦定性为改革失败导致的,则过于武断,也容易让中学生以为只要改革失败了,就会悲苦不堪。凄苦是柳宗元的主色调这是没问题的,改革失败应该是重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另外,他的凄苦,和他抑郁的性格特征以及强烈的光耀门楣的意愿有很大关系。正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的“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的个人抑郁的性格和强烈的光耀门楣的愿望导致了他始终无法从改革被贬的阴影中走出,始终想要回到中央。他曾给他岳父、宰相以及好友写信,希望他们能求情帮忙,让他回到中央,他甚至曾以自己无后为由希望朝廷准予他回到京中。然而这些意愿都一一落空,这些无疑又加剧了柳宗元抑郁性格的形成,导致他始终无法走出凄苦的主色调。文中虽然写乐,然而也渗透着他的凄苦之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到作者一步一步的数着走,内心的无聊可见一斑。这一起笔看似无关紧要,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种所谓的“心乐之”,所谓的“似与游者相乐”也只是作者在无聊至极之时强自寻找的乐趣。在这种寻乐的基调下,作者笔下景物呈现出了欢乐的气息。然而这种乐注定了也只能是短暂的、自欺欺人的乐。那么,是什么让作者又重新回到了凄苦的心境中来呢?
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被认为是作者心情转为凄苦的文字。教参中解读,也正是基于这段文字,认为是小潭过于凄清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愁苦之情。事实上,真正的转折点应该是在“坐潭上”。此时作者的心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笔下之景转为凄凉之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所描写的山水都是常人所未到之处,都是作者积极探寻而得的山水,这些山水犹如遗世明珠,藏于深山,初见之时,自是惊喜,游玩之时,暂得欢乐。然而坐潭上休息之时,欢乐渐去。潭有自己为知音,而自己又有谁知呢?同行无人,共赏山水,然而山水知音,独宗元一人而已,盖心有戚戚焉!千山万水,千万种孤独涌起心头。这一“坐”,是与同行者的一同休息,却不见同游者,这让我们看到柳宗元孤独一人面对山水,悲从中来。笔下之景,自然着己之色,凄清之景随之而来。
景由心生,这才是此文的关键之处。这是柳宗元内心凄苦主调决定的,源于改革,更源于柳宗元的个性和光耀门楣的志愿。
《小石潭记》说课稿 篇12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 (下) 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新教材入选这篇文言文, 旨在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引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 品味古代文学作品的美。作者生动、细致, 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修辞手法,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浅显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
1. 认识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落实字词, 熟读成诵。
2.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4. 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孤独悲凉的感情, 积累文言虚、实词。
三、说教法及学法
1.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气氛, 创设情景、指导朗读进行教学。
2. 学法指导:
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感情地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教学用时为1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 我分为五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 借助影视渲染,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我先这样导入:“同学们, 你们在心情郁闷的时候是如何度过的呢?寻找过美丽的风景点去消遣吗?今天就让我们同一位古人一起去欣赏美景———小石潭。”然后, 我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小石潭》片段剪辑, 并对某些画面进行定格处理。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展示出美丽的小石潭风光。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神入”情境, 为精品细读创设意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
第二步, 自主研习古文, 领略文学魅力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然后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第三步, 锁定难点探究, 突破重点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设计了6个小环节。
1. 多元朗读。
我提出阅读要求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以读代讲,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 读顺文意,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然后, 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题, 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解读, 让学生读中感悟, 领略名著风采;真切体验, 走进精品画卷。此外,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自我理解, 丰富情感体验。】
2. 探究质疑。
我问学生:作者到小石潭是欢乐还是凄苦?为文章改名如何?如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 怎么样?学生圈点勾画问题后, 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对话。
3. 拓展教材。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并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 其他学生用笔画出想象中的小石潭。
4. 与作者同游。
在学生对课文已经熟悉的基础上, 我对学生说:“小石潭的美是文字无法穷尽的, 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现在, 我请所有同学做摄影师, 去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同学们一定要忠于原著, 把握镜头, 找出变化的景点。”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小环节中, 我锁定重难点, 采用多种手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让课堂成为思想流动的“T台”。】
5. 课堂练习。
找出心怡景物, 展开想象, 进行描写。
6. 背诵课文。
在让学生背诵课文时, 我说:“柳宗元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用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 把小石潭描绘得如此优美, 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清代王国维先生说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课文。大家在背的同时, 可以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设计意图:这两个小环节,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 追忆文化脉络, 激荡时代情感
《小石潭记》的山水画卷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历史上还有哪些文人用文字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我提示学生:李白、王安石、陆游等等。)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古代诗文, 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面。】
六、说课堂总结
文章写景, 且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作者在移动变换中, 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 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 物境、情境浑化无迹, 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 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作者在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 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 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 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 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 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 间接接触社会, 丰富人生阅历。
七、板书设计
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游踪清晰的风光丽影———移步换景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 设计10-27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设计12-18
小石潭记(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2-14
《小石潭记》导学12-09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06-06
《小石潭记》说课稿11-20
《小石潭记》课文理解08-15
《小石潭记》的教案08-30
《小石潭记》全文鉴赏11-30
小石潭记写作特点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