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堂实录(通用3篇)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1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言山水游记, 也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广为人知的名篇。文章以简洁清隽的语言, 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和周边竹、树等景物, 并借助秀丽幽静的氛围, 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文章虽然篇幅不长, 但内蕴丰厚。为了便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文本入手, 以“读”“赏”“品”“思”四个环节安排教学任务。
一、“诵一篇美文”——感知整体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教学的味道, 不能没有读书声。”诵读是学生熟悉文本, 整体感知的第一步。《小石潭记》犹如一杯清清的苦丁茶, 散发着自然清香的山水, 带着读者游走其间, 意境优美, 百读不厌。多读几遍, 在看似不经意的从乐到忧的情感转换中, 还能品出作者孤独寂寞的苦闷, 令人回味无穷。
初中学生在接触文本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会带着自身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感知内容, 品味语言, 吸收营养, 体会内涵。因此, 对于这样优美的山水游记, 笔者把诵读活动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播放录音或视频, 让学生的阅读有更高的基点和基本的音准示范, 接着给学生一点时间自由散读, 围绕某个主题或片断, 选择他们喜欢的文句, 自由选择放声朗读或轻声细语地品读, 让每一个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与风格。学生的琅琅书声便于老师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喜好和熟悉程度, 了解他们对文言词汇音义和停顿节奏的掌握, 也便于下一步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生成。
二、“赏一幅美景”——切入文本
一篇好的写景散文犹如一幅画卷。《小石潭记》不愧为名师杰作, 读此文犹如观摩一幅山水名画。文中绘声、绘形、绘影、绘色地展现小石潭的“水”“石”“鱼”“竹”“树”等景物不同的特征, 带我们走进湘桂之交的山水胜境。“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水, 由水声清脆水色清透水源迂曲诱人神往;“全石以为底, 近岸,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的石, 以形状奇特样式各异令人眼界大开;“隔篁竹;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的竹、树, 从隔阻外界到环抱小石潭二者融为一体。更绝的是文章第二段, 看似写鱼,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实质侧面写水, “无一句写水, 却又句句写水”, 写出潭水的清澈通透洁净。随着文句的品读, 就像走入清澈的潭水、奇特的石头、灵活的鱼儿、美丽的竹树、曲折的源流共同构成的自然风景。
三、“品一种情怀”——剖析难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任何一种作品的写景都或多或少流露着作者此时的心情。《小石潭记》也不例外, 从开头“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可见作者被清脆的水声所吸引, 心情也相当不错。在近观潭鱼时, 觉得鱼儿“似与游者相乐”, 以鱼儿的灵动逗乐又衬托观者愉快的心情。此时, 作者眼中的石、竹、树也是清新别致的。但文章在后半部分临潭自照, 形单影只, 在竹树环合下无人音、无鸟语, 心情陡然变化,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真实地流露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凄凉。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可以很好理解前面游玩的快乐, 却难以体会突然而生的悲苦。
为了更好地品读作者此时的情怀, 突破教学的难点, 笔者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遭遇。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 失败被贬永州。据考证, 柳宗元一家出潼关经洛阳折向南, 沿丹水入汉水到襄阳, 沿襄江大道到江陵, 然后沿长江入洞庭湖, 经汨罗到潭州, 再溯湘江而上, 过衡州折向东南到达永州。前后历时80 多天, 行程3100 多里。何况, 胸怀远大抱负的柳宗元在偏远的小城永州, 担任司马这种有职无权的生活一过就是10 年。他曾在诗中感叹:“十一年前南渡客, 四千里外北归人。”真所谓“境由心生”, 仕途坎坷, 心中愤懑抑郁难平, 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美景陶醉, 鱼儿欢乐带来的愉悦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也就是说作者这种感情变化是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
四、“思一种精神”——拓展思维
笔者摘抄了《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其中渔翁的形象。同学们通过《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可以理解:“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 路路皆白。飞鸟绝迹, 人踪湮没。意境幽僻, 情调凄寂。渔翁形象, 精雕细琢, 清晰明朗。”但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遭遇, 同学们在合作探究中, 不难体会画面中渔翁处境的孤寂正是作者此时此刻心情的折射, 更可贵之处是作者在诗中以“渔翁独钓寒江”的形象表达对自身高洁品格的坚守。由此可见, 作者无论进入仕途还是参与变革都是一心要为朝廷出力, 十年的贬谪生活难免让他心生抑郁, 但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希望和对自身的要求。离开了小石潭, 柳宗元依然没有走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在永州期间, 他最多的心情是忧伤、孤寂, 这样的心情也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后来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他在公元815 年召回长安不久, 又被派往柳州当刺史, 他在当地引导人民发展生产, 释放奴隶, 兴办学校, 政绩显著。还写下了《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
随着前面多个教学环节的逐一实施,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有了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一名好教师不能仅仅“为文而教”, 拘泥在课文范畴之中, 应引入相关的趣味性话题或延展性思考题, 使课堂教学有延伸的空间, 也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探究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张扬个性的机会。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篇2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小石潭记的课堂实录 篇3
平凡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到来而名传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处,柳宗元又是怎样展现它的美呢?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文章《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什么是“记”?哪位同学知道?
生:“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师: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是记什么的?
生:记物。
师:《小石潭记》呢?
生:写景抒情。
师:那么柳宗元描绘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致,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读课文,正字音,明停顿
师投影重点字词检测学生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三.读通文意
师:学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前提。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小组交流,再不明白的标记出来。
生读书。质疑,举手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了解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向读者展现小诗潭景物。
四.读赏美景
师:如果让你把其中一个画面画下来,你最喜欢画什么?结合写景的句子谈谈你的想法。
师:我先来说。(投影:示例 我想画水:从“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些句子中我觉得水很纯净、很清澈。我想画两幅:由“水尤清冽”句,我想从正面画水的清;由“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我想从侧面写它的清澈。)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展示。
一生:我喜欢画鱼,“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写出鱼的敏捷、活泼等特点,我很喜欢。
师:你准备画几幅游鱼图?
生:两幅。
师:怎样的两幅?
生:画一幅静态的游鱼图,一幅动态的,还要有石头和水草的映衬。
师:你的构思好极了!还有喜欢画鱼的请举手,构思有不同吗?
二生:我喜欢画竹树:“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对竹树的描写,突出树的颜色、形态的特点,也写出树繁茂的特点。我想画一幅,用绿色画出树的繁茂,还要画出它随风摇摆的姿态。
师:你真是一位丹青高手啊!
三生:我喜欢画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写出石头“奇”的特点,先写近处的,在写远处的`。我画的石头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千奇百态,应该很美。
……
师:大家谈得都很好,千奇百怪的石头、遮掩缠绕的藤蔓、生动活泼的游鱼,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就是这些美景构成了作者笔下的小石潭,大家能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小石潭的特点吗?
生:幽美、幽静……
师:你在画这些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高兴、快乐……
五.读悟感情
师过渡:柳宗元看到这些的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吗?
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你怎样理解他的这种感情?
生:作者应该是触景生情吧?
师:说的好极了!但是同学们不觉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太快了吗?一“乐”一“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
师投影作者简介以及写作背景。
生:啊,原来是因为作者被贬了,心情郁闷。
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目的是什么?
生:排解心中的郁闷。
师:李白是“举杯消愁”,作者这是“借景消愁”啊!他的目的达到了吗?
生:没达到,应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吧?
师:说的太好了,作者在大自然的美好景物面前也乐,但是这种“乐”最终掩盖不住内心的悲苦,只能“借景消愁愁更愁”。他这种郁闷的心情在文中到处可见。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生机,却人迹罕至,无人赏识,这不正像作者的处境吗?你还能从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一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应该是作者对前途茫然的写照……
二生:“皆若空游无所依”应是作者被贬后无所依靠的写照。
师:同学们理解的都很深刻。这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作者的这种郁闷失意之情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江雪》
生齐背《江雪》。
师:一个“独”字,一个“孤”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的孤独无助、寂寞失意之情。
六.师小结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照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描绘,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又寄托作者凄苦忧伤的感情。让我们再次来读文章。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 设计10-27
《小石潭记》说课稿11-20
《小石潭记》课文理解08-15
《小石潭记》的教案08-3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7-03
小石潭记重点句子翻译05-29
《小石潭记》诗词解释赏析09-27
初中生小石潭记教案07-19
小石潭记的写作顺序07-20
《小石潭记》复习重点精解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