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理解

2024-08-15

《小石潭记》课文理解(通用12篇)

《小石潭记》课文理解 篇1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2、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3、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4、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5、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⑴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⑵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⑶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⑷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6、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记》课文理解 篇2

朦朦胧胧的晨雾掩盖不了小石潭周围笼罩的远古气息, 深吸一口气, 沉淀了千年的孤寂瞬间荡漾在我心头。

竹径幽路, 仍留着柳宗元当年的痕迹。踏着他的脚印, 寻着他的气息, 不知怎的, 那雾气、幻觉便一齐向我的周身袭来。那条诗意绵延的小径, 似乎早没有了尽头。终于, 步入了柳宗元的后尘, 我开辟出道路, 用激动而颤抖的手触摸着这见证历史的竹子, 缓缓地、慢慢地拨开它们———这挺拔的竹子, 深绿的颜色, 浓浓的古蕴, 一根根生存了千年, 一根根寄托了悲怆。或许是不想受这忧伤的感染吧, 我离开了竹林, 离开了小路, 在石潭边沿坐下来, 一任怅惘的心绪随风飞扬。

“咱水轩?”抬头望望石上匾, 才猛然想起那句“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的佳句。仔细聆听, 清脆悦耳, 我闻声而去, 清妙神秘的画卷惊得我竟不知所措。一束阳光驱散了晨雾, 日光下彻之后, 水面上荡漾着好多好多的碎金子……那是什么?好大, 好快活的生灵!我立刻登上“观鱼台”, 刹那间, 我的目光更亮了, 鱼儿们时而“俶尔远逝”, 时而猬集欢跃, 它们想向我表白什么抑或在期待什么?穿越了千年的沧桑, 它们难道真的具有了某种灵性吗?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 口中念念有词的时候, 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引我走进了“品茗亭”。说真的, “品茗亭”真正吸引我的, 不是茶味, 而是“水”韵, 这里的茶是用小石潭里的清泉浓浓浸泡而成的。浓浓的, 酽酽的, 喝上一口, 唇齿之间留有几分复古的余香。

“望溪阁里, 费思量, 情难忘。”去过庐山瀑布, 游过九寨神沟, 也曾泛舟大江, 此情此景之下, 我捡拾起脑海里关于优美山川全部的思想碎片, 竟抵不上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小石潭。望溪阁上“浸”秋风, 或许是长时间“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浸染吧, 望着眼前的那一派景色,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为我还是为柳宗元?———啊, 我怎么就成了柳宗元!

那溪水东折西绕, 缠着我的目光, 绕在我的心房, 金波一道道散开, 映在我脸庞, 却为何照不亮心中的忧伤?

赏析《小石潭记》 篇3

【关键词】清幽 悄怆 离去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含蓄隽永。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把小石潭和小石潭周围景物描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不断变化视角,采用不同手法写出了小石潭形状的奇特、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景色的优美,把作者被贬后痛苦郁闷孤凄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情绪低落,但他并未消沉不作为,而是用闲暇时间足迹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给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这一组精美散文,全面反映永州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游历观感。他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跟命运作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读他的山水风光之作,依然令人感到亲切,爽心悦目,受到鼓舞。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奇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学习。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向大家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周围景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听到水声后的快乐心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愉快舒适的气氛。怎么听到水声的?隔着竹林听到的,水声跟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极富音乐美感。说的就是比喻句“如鸣佩环”。这一句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景及情,写得极为自然,为下文进一步写水做了铺垫。接着循着水声发现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水潭,水尤清冽。”作者及游人费了些周折,砍倒一片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才看到小石潭,可见小石潭所处地势之僻远,竹林之茂盛,是一个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自然潭水就非常清凉。“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再写小石潭边沿形状千奇百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样式。“坻”,是水中高地;“屿”“岩”是不平的岩石。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这就是它起名为“小石潭”的缘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青青的树木碧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盘结在一起,随风下垂摆动,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绿色屏障,引人驻足观赏。潭上描绘仅12个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奇妙。作者采用打开画轴法,把小石潭及周围景色慢慢拉开展现在大家眼前,尽情领略观赏。

第二段,变移步换形为特定聚焦手法写小石潭水清和鱼儿活动情况。是本文最精彩吸引人的一段。作者视线由环视转为俯视,紧密照应第一段“水尤清冽”和“心乐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在空濛透明的水中,没有一点依靠,阳光透过水面,把鱼的影子照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是写潭中水的清澈明亮,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侧面描写手法来体现。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继续写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动作非常轻快敏捷。用正面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看到这,作者不由兴致大增,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时,人鱼合一,文章境界升高一层,使得本来清净明澈的小石潭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这几句绘形、绘神、绘影,勾勒出一幅“鱼戏图”。

第三段,作者视线由俯视变为远视,探究小石潭溪水源头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用两个比喻“斗折蛇行”来写溪水的弯弯曲曲,形象逼真,给人以丰富想象。再写小溪两岸的地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溪两岸的地形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错落起伏,让人不知道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又用了一个比喻“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两岸地势的复杂,凹凸不平,错落有致,倍感真实生动。至此,小石潭的方位、内形、外形、周边状况逐渐清晰起来:它在一个小山丘的底部,由整块岩石构成,潭中水清鱼欢,周围草木茂盛,潭边溪水缓缓,四周幽寂。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面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心中不免悲伤起来。这是作者由刚开始“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绪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触景生情,引发了被贬谪后的难受失意之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不能长时间停留,题了字后就离开了。交代自己离开的缘由。至此,作者把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而且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展现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被贬后的心情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介绍同游的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已。”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不必过多的纠缠。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 篇4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yǐ)然不动;�m(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背景知识 篇5

1、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唐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学常识:

文言文朗读中应如何停顿。在文言文的朗读过程中,除了在标点处要停顿之外,在句子中也常常会有短暂的停顿,如果这些停顿处理不好,往往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要把握好朗读的停顿,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主谓结构的句子要在主谓之间停顿,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在动词和它后边支配的.对象之间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

③两个单音词要分开,如,“可/以一战”;

④容易造成歧义的地方要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

⑤发议论、推论,反诘语气的句子,句首有发语词,如“夫、盖、其”等,在它们后面要有停顿,如,“其/如土石何”;

⑥句中语气词后要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总之,文言文朗读时句中的停顿要以不破坏相对独立完整的意思为原则,也就是说一个意义单位是不能分开的。

3、背景知识:

小石潭记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6

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乐之:( ) 2.皆若:( )

3.同乐:( ) 4.斗折蛇行:( )

5.凄神寒骨:( ) 6.以其境:(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案

1.心中因此而快乐

2.全,都

3.一同快乐

4.像弯弯曲曲的蛇在爬行

5.心中感到凄凉

6.因为这样的环境

7、从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流入潭中的`溪水想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弯曲曲地流淌行进可以看出溪水时而现出来,时而被遮住。

8、侧面描写,烘托渲染水清,水中鱼的情态一览无余,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小石潭记 篇7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他 的第四篇。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6.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

7、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练习 篇8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⑴ 向西走;往西走。⑵ 以„„为乐。⑶ 在空中游动。

⑷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⑸ 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4、A、⑴ 清澈。

⑵ 凄清;冷清。

B、⑴ 以„„为乐。⑵ 欢乐。

C、⑴ 大约。

⑵ 可以。

D、⑴ 游动。

⑵ 游玩。

5、⑴(潭边长满了)青翠的树木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⑵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⑶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课内语段练习〗

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6、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

【答案】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以其境过清 b不可名状

c俶尔远逝 d悉皆怪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1因为 说出 2答案:①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2)伐竹取道 伐:(3)佁然不动 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17.(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 18.A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0.孤独忧伤(凄凉)

七、(09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小石潭记实录 篇10

一、导入:

师:现在正是秋天。有句古诗大家都学过:“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秋天,西风渐起,万木萧萧。很容易给人伤悲的感觉,正是古人所谓“悲秋”,这表现了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但,反过来,在很多时候,人的心情也会影响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打个比方,大家看到鸟语花香有什么感觉呢?

生:春天,快乐,春游。

师:大家说是快乐.可是杜甫却有名句云: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开他要落泪,鸟鸣他要心惊,大家说为什么呢?能从句子当中找到答案吗?

生:因为”感时”和”恨别”

师:是啊,这就是心情对人感官的影响。正所谓境由心生,情随思变(板书境由心生,情随思变),即使面对美好的景色,心境失落,笔下的文字也就凄冷了。

师:我们最近读了不少东西,比如说余秋雨的散文中关注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失意文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坎坷并将之以及自己的感受付诸笔下。我们还刚刚学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记得他是怎么描绘自己的遭遇吗?

生: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 巴山楚水凄凉地!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么是凄凉吗?

生:知道,反正就是伤心。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你们有为伤心而落泪吗?

生:有的。

师:你们那还是小委屈啊.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他还有个好朋友叫做柳宗元.刘、柳二人本是好朋友,命运也相似。

师:请大家共同阅读柳宗元生平。

师:柳宗元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难以自抑。付诸笔下。也是一片凄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希望同学们在掌握文言词语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且进而体会作者在描写一片美丽景色时的心境.(板书: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二、诵读课文,落实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大家的预习, 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两分钟后,请大家做一个检查训练,在发给大家的资料上,我把《小石潭记》抽去所有标点符号,请大家给文章标上正确的句读。学生自读,老师巡视并指导。两分钟后合上书本完成训练。

师: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句读划分逐段朗读,并在朗读过程中进行正音、句读划分的纠正,并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要句子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同学进行朗读以及重点词语的解释落实工作)

课文大意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再次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板书: 如鸣佩环)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重要手法之一.比如说:《红楼梦》中凤姐的出场也是如此(幻灯片):“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精彩啊!这样就增加了描写的层次,而无论写人写事写景,层次角度一丰富,自然栩栩如生。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美.那么作者呢?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石潭记习题 篇11

1、解释句子中画线的实词: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络:_________________

参差:_________________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佁然:_________________

翕忽:_________________

⑶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寥:_________________

悄怆: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画线的虚词: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无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___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⑴怎样描写小石谭的石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怎样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前文与第五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相照应的句子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

络,缠绕。

参差,不齐。

⑵佁然,愣住的样子。

翕忽,轻快敏捷。

⑶寂寥,静悄悄。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2、⑴无所,没有依托(的东西)。

⑵以,因为。

而,连词,表示顺接。

3、⑴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⑵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

⑶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4、⑴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小石潭记》导学 篇12

《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一、课文导读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 》。作者 ,字子厚,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要点提示

1、 重点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洌( ) 为坻( ) 佁然( ) 俶尔远逝( )

翕忽( ) 参差(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2)掌握下列一词多义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水尤清冽

从 清

隶而从者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可 以

不可久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3)重点词语解释

水尤清冽( ) 为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日光下澈(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

斗折蛇行( ) ( )

犬牙差互( ) 悄怆幽邃( )

四面竹树环合( ) 无所依( )

2、 理解性默写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 , 。

(4)、用比喻写溪流,写岸势的 , 。 , 。

(5)、写小潭最突出特点的句子 , , , , 。

3、 重点句子翻译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4、 知识梳理

第一段写潭,写树

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最后缀述了同游者,属游记的一般格式。

5、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静穆和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6、重点探究

(1)说说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并用原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小石潭的特点是“石底”“水尤清冽”。文中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不仅写出了石底的特点,而且写出了石底翻卷出水面的种种形态。文中写“水尤清冽”是通过写潭中的鱼来实现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都是水清所致,写鱼就是在写水。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应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作者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潭中幽深冷寂的气氛其实是作者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3)说说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本文写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合”“青树翠蔓”的环境,“卷石底以出”的特点,写了水清鱼欢、源流曲折、岸势参差。

7、写作特点

(1)、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

石: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为”字形象写出石的千奇百怪。

水:从声音写起,“闻水声,如鸣珮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声音清脆嘹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又从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2)、写景动静结合

写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惟妙惟肖写出鱼的情态——“乐”,也从侧面写出了水之清。

写潭四周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写小溪,“斗折蛇形”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蜿蜒,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曲折有致”形状。

(3)文章写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如:作者描写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挫遭谪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8、开放性试题

1、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2分)

上一篇:未来的五G作文下一篇:2024团委半年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