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2024-07-03

案例描述(共8篇)

案例描述 篇1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教学细节也常常是教学活动的亮点。教学中,细节如深夜的流星,一抹而逝;也如狂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关注细节,其实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一、打造细节,在文本的意蕴丰富处

【案例】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大处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而在教学行将结束时,王老师的“回马枪”则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说是滴水不漏。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是个“笑”字,先找到再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搜索文本,后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将“笑”字定格)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

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感到挺遗憾,另一方面也会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既借船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算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诸葛亮也会笑鲁肃吧,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就只能说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了。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在笑自己的妙计即将获得成功,这不但是自己学问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的最好回击,同时还有利于不久将开始的抗曹作战。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无论是从主题、人物看,还是从语言、风格看,都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解读、立体感悟的能力。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后,王老师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更透彻。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才让学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做整合思考,因此发现了“笑笑”背后的丰富意蕴。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本色。

二、优化细节,在课堂的人文气息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的细微处对学生实施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人格修养、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照和呵护。

新课程教学受“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堂成为了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立体交际空间,细节关怀恰以它小而巧的方式跻身于这个交际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人性的善良和精神的激励,于不经意间搭建起语文“人文性”的平台。

【案例】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第一个环节是生字复习阶段,老师采取的是开火车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读的准,一个比一个声音响。

轮到一位文文静静的女生了,只见她猛地站起来,张开小嘴,刚要读,却又停住了。老师不断地鼓励她,可她却涨红了小脸,还是读不出来。教室里出现了难堪的沉默。

“那你会别的字吗?”忽然,年轻教师发话了。她面带微笑,显得十分亲切。“会!”小女孩果断地点了点头,大声地读出了后面的一个生字。读完后,她高兴地坐了下去。教学,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

案例中年轻教师的这个细节处理让我感动,她用轻轻的一句“你会别的字吗?”保护了一个天真孩童的自尊。她的宽容,她的细心,使一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在这方面,也许我差点,但是,在别的方面,我能行!所以,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三、捕捉细节,在学生的奇思妙想处

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美丽极致,瞬间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让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资源,细节是一种智慧,因为有了教学细节,课堂才充满思辨与灵性。关注教学细节,不仅是关注精彩细节的教学方法,更是关注课堂上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关注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一句评价、一声激励,关注真实状态下即时生成的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在关注中反思,在反思中重建。陈建先老师曾经这样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处见功夫。”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生态课堂的大量信息,都是学生、教师生命发展的节点。细节展示生态,我们可以听到开花的声音;细节构成人生,我们可以观赏缤纷的色彩。细梳这一缕缕的细节,我们才充分感受到了生态课堂的和谐与美丽。

案例描述 篇2

片段一:

创设了“配小棒”活动情境,开展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用两根小棒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出了问题“现有2根小棒,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有几种配法?”,赵老师在对学生独立操作“配小棒”活动信息进行了有效筛选,让学生发现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在认识上存在有分歧,产生质疑,再对照之下总结结论。

片段二:

操作感悟。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让学生去感悟三角形边的关系,在提供相关的数据检测学生那些数据能围成三角形,那些数据不能围成三角形。

总之,整个课堂得在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独立思考与研讨,及时提取学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抓住了预设外教学资源的生成。赵老师沿着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效地将课前预设与生成的教学资源结合起来,使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上得以有效的体现。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片断

授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精彩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折出几分之一,并讲一讲你是怎么折出的,好吗?

生1:我把长方形纸折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师:怎么折?像这样折行吗?(老师随意折,没有对折)

生1:不行,这样折出来大小不一样了。应该从正中间折,让其中的两边对齐。

师:从中间折,把它分成大小相等两份,这种折法叫做“对折”。你刚才折对了,但语言表述得不准确,老师相信以后你会回答好的。

生2:我把正方形纸对折后再对折,其中的一小块就是四分之一。(边说边演示)

师:你的回答精彩极了,你真是个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的孩子。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对折”的折法,才能符合平均分的道理。我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探究几分之一。

授课人:岑巩县天星中心小学

《铃兰花》教学描述 篇3

1. 文章是如何写“我”第一次去“地狱”时内心的恐惧的?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1) 通过对“地狱”的环境的描写来显示“我”内心的恐惧。

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是: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 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 活像一口深锅, 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 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扫石南、蕨草、木贼、藜芦和其他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至, 阴阴森森, 人们来到这里, 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唯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 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 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 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 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 在森林中回荡, 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2) 通过我在“地狱”放牧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显示“我”内心的恐惧。

我打从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害怕这个地方。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 我们当地的“地狱”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 我总觉得我们的这块洼地有点像真正地狱的入口, 有一扇暗门直通到里面, 这扇门不是隐藏在洼地的底部, 便是在出口处林木丛生的沟谷里。我每次总是恐惧万端地走近这个地方, 然后又尽快跑开……

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在“地狱”的底部坐下来, 也不敢回头好好地看看四周。响彻整个洼地的淙淙声使我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能使我高兴, 纵然我喜欢家乡的涓涓溪流, 常常在上面修筑水坝和磨房, 然而这小溪也不能给我带来欢乐。我越来越害怕, 都被吓呆了, 终于控制不住, 大声哭叫着从这里跑开了。跑到上面我还收不住脚步, 一直顺着田野, 泪流满面地朝父母正在耕种的地头跑去。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尽情地渲染出“地狱”的恐怖。

2. 第二次“我”为何又独自一人去“地狱”?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这一举动是“我”自告奋勇, 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哎呀, 我真想明天带一束铃兰上教堂, 可惜哪里也找不着。”

“是呀, 眼下找铃兰是晚了一些。要有也就是在‘地狱’里了。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充满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有这份爱, 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才会让“我”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

三是“我特别喜欢铃兰, 寻遍了我家前后的所有坡地和沟谷”, “可我却不知道它们也长在“地狱”里。”

3. 本来以“铃兰花”为题, 仅仅安排后半部分 (有一次, 正好是星期六黄昏, ……结尾) , 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用很长篇幅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

前文写“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 这就为下文“我”为母亲采摘铃兰花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 既使文章产生波澜, 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 “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

4. 文章通过叙写不到六岁的“我”第一次独自去“地狱”放牧, 因恐惧而逃回去, 后来又在某一天清晨却勇敢地在“地狱”采回了一大把铃兰花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第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对孩子要学会正确引导。文中“我”的母亲对一束铃兰花的渴望, 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这可以看作是父母故意说给“我”听的。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 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 给了“我”巨大的勇气, “我”采到了铃兰花, 也得到了人生的幸福。

第二、人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考验, 只有勇敢面对考验, 才能实现人生的飞跃。“我”独自一个人去“地狱”把花采了回来, 让一个怯懦的小孩战胜了恐惧的心理, 经受可怕的考验, 成长为勇敢的小伙子。

第三、“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 充满了一种责任感。因为有这份爱, 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才会让“我”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 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 爱能战胜一切, 超脱一切, 使人变得勇敢、顽强。

案例描述 篇4

案例描述:

星期四的下班时分,宝洁中国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周艳玲,将一张卡片放在办公桌上,这张卡片将提示每一个来找自己的同事,周五她在家工作。同样具有提示效果的,是她在内部邮件和沟通平台上的留言——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打住宅电话找到她。大多数公司完全无法容忍员工如此这般“自由散漫”。但宝洁并非如此,这家全球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零售商,正在将跨国公司推行的“弹性工作制”带入中国职场。这项名为“工作与生活平衡(Better Work Better Life)”计划,旨在改变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国商业信条——出勤等同于工作,以至于需要上下班打卡。周艳玲这个周五所做的,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员工允许每周自由选择一个工作日,在家工作。这项计划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员工有特殊需求,最多可以只工作60%时间的“非全职工作”;公司工作1年以上的员工,每三年可以要求一个月个人假期;上午10点才赶到公司的员工并不算迟到,而工作时间去做半小时推拿也不会被上司指责。宝洁位于广州天河的30层办公室里,非工作设施一应俱全,随时去做运动,推拿,吃新鲜水果餐和躺在床上小睡片刻都是被鼓励的。

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作为日化行业的帝国传奇,不仅在品牌管理上闻名全球,作为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和第一个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的公司,宝洁也一直是在激励模式上不断保持创新的企业。其多方位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奖励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导致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在保健因素上,宝洁公司为员工提供完善而有竞争力的薪资体制,配以各种基本的福利政策,如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和福利保险等等。在激励因素上,例如2008年起,宝洁中国在公司推行“员工长期储蓄计划”,每一位员

工都可以购买和拥有宝洁公司境外股票,真成为公司的主人。还有弹性工作制、各式各样的资讯教育服务、亲情化管理等。此外宝洁也致力于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设有水果店、运动健身房、专业的按摩室等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2、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人是有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的。成就需要指追求卓越、实现高水平目标的内部欲望。这样的人事业心强,有进取意识。所以除了优厚的待遇之外,员工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空间。宝洁不仅多次或者“最佳雇主”的称号,而且离职率非常低。这样归功于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执行严格的内部提升制的企业。公司的职业设计明确而有层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提升制度透明公正。给予员工一条明朗的职业道路,表明公司看好他的工作能力和许给他一个有上升空间的职业前景,比任何金钱激励都有效。

3、精神激励

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还是ERG理论中的关系需要,抑或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亲和需要,作为社会人,都无法拒绝精神关怀带来的激励。在宝洁员工总能得到关怀和照顾,从“伙伴计划”到日常工作中荣誉称号的评比、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表彰大会,以及邀请员工参与重要决策,每一种个性化的特殊奖励都透露着公司的贴心关注。

4、开放的氛围

有时候企业文化和氛围也可以作为一个激励手段。宝洁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家一般的让人产生极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氛围。所有的员工不分等级,上至最高的CEO,下至最基层员工,全都直呼其名,没有等级、论资排辈的风气,同时也不存在其他企业通常存在的拉帮结派、亲疏有别的问题。

案例启示:

当代企业的竞争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转变,“得人才者的天下”,一个企业只有在人才上占尽优势,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无往不胜。企业组织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某种方法和途径使得组织中的成员或群体为达成 组织目标而积极行动努力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成积极的“我要做”。我们知道,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所以关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以及不断开发激励手段使得员工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是未来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所谓激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满足的。二是作为公司、组织应想办法满足广大员工合理的、主要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三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成组织个人的目标实现。

同时,在实行激励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现在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的机器”。人的个性化的差异,使得其心理需求也复杂化。要谈激励,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动机是什么,许多人错误地将动机视为一种个性特质,以为有些人具备有些人不具备,因而是无法被激励的。事实上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人和人的动机驱动力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动机是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因此要记住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人还因时而异,多渠道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从员工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每个人的心理思考,给每一位有潜能的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将企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获得应有的回报。

宏观作文教学法描述 篇5

面对作文现状, 我们无法选择逃避;面对作文尴尬之局面, 我们绝不能选择放弃。因为写作不仅是语文的一部分, 也不仅仅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重要方式, 更重要的, 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进程, 也是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 我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认真观察生活, 细心体验生活;认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深刻体悟作品意蕴, 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大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倡讲真话, 道真情等。在宏观作文法方面, 我做了大量实践,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观察与体验并进

观察是什么?观察是对人与自然的真实记录, 是对个性与特征的详细注解, 是对真情实感的深切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作文题目 (或材料, 话题) 能触动学生的感情, 或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写出一大批好作文, 即使平时作文写不通的学生, 也会写出比较通顺的作文。反之如果学生对题目 (或材料, 话题) 不感兴趣, 即使再启发, 再点拨, 大部分学生像挤牙膏一样, 断断续续, 词不达意。就算平时写得不错的学生, 也会让人大跌眼镜!这说明, 写作教学, 不仅仅是指导教法, 更重要的应从如何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着手出发。这就要培养对生活的敏感性, 让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会观察, 学会发现, 学会体验, 学会思考。

因此, 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亲近自然, 写景力求抓住特征;走进人物心灵, 写人要凸显个性。

学生喜欢写景 (或口头描述) , 但常常抓不住景物特征。这里所说的景物特征和说明文中的景物描写是不同的。它既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 自然景物是客观的, 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 受到的感悟也就不同。“极度失望的人, 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 (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

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 写什么, 不写什么, 则完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秋景, 但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凄清悲凉, 深沉幽远;热烈喜人, 乐观昂扬。所以, 学习写景, 既要认真观察, 对景物有准确的理解, 又要找准景物与自然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 才能情景交融。

学习观察景物, 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集体式作文。比如, 一同观察校园一景, 一同欣赏湖泊河流, 或参观某一景观等, 让同学们当场说说景物的特征, 看谁说得准确。先作口头上的交流, 回来后形成文字。坚持做下来, 一定有大的收获。

学习写人的文章, 首先也要学会观察。观察人, 观察衣着, 相貌, 言谈, 举止, 人的活动, 最终为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弘扬美好人性。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同一种美好人性, 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 便各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这就是个性。人人有个性, 社会人生才变得丰富多彩。写人, 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人物才鲜活, 才能让读者久久不忘。

提醒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人, 根据观察内容, 写点人物片段, 直至写一个完整的人。

同样, 学习写叙事的或抒情的文章, 也都应从基本的观察做起, 只有这样, 才会有生活体验, 才能让体验在笔尖里流淌。

二.阅读和审美同行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的喜悦, 或是“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的忧伤, 或是“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思考……

毋庸置疑,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感受其艺术魅力, 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其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魅力, 提升审美境界, 完善自我人格,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认识。

所以, 我们可以说, 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阅读史。离开阅读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我这里提到的阅读, 不仅仅是指阅读每篇文本, 每个章节, 而是对文学作品的真正触及。小到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 大到名著阅读, 诗歌鉴赏, 或者系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等等。针对教科书中的作品, 我让学生运用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方法, 从文章整体着眼, 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 揣摩, 玩味, 把握文章主旨, 更让学生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美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阅读实际, 我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除书中推荐书目外, 即使推荐书目, 我也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高一年级, 我向学生推荐《毛泽东诗集》《徐志摩诗集》《三国演义》等, 让学生感受到毛泽东的气魄、徐志摩的至情, 感受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关云长的义薄云天;高二年级, 我推荐《红楼梦》《水浒传》《人间喜剧》等, 使学生体会到《红楼梦》中的高妙的文学笔法, 《水浒传》中宏大的场面描写、一百单八将的性格塑造, 《人间喜剧》中展示的19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高三年级, 我向学生推荐鲁迅、莫泊桑、海明威的作品等, 让学生充分体味名家的魅力和名篇的意蕴。

教学中, 我大力鼓励同学们阅读, 想方设法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中, 我不时的引用课外文学作品的句子, 或评价人物形象, 或赏析特色语言, 或评析作品结构等, 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并表现出由衷的欣羡之情。久之, 学生们随之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浓。

阅读, 也要经常读一些清新轻巧的文章。如《毕淑敏散文集》,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余光中的诗歌等, 让学生在阅读中, 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 感受名家的风采, 透过美的文字发现美的意境, 培养美的情感, 积淀美的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一刀切。要尊重同学们的阅读习惯, 考虑同学们的实际水平。多鼓励, 少批评;多指导, 少埋怨。长此以往, 学生不仅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且心灵在美文的滋润下健康成长。自然,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这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兴趣和真情共舞

中学阶段, 坚持读好书, 读整本书并且好读书, 就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下笔千言, 一挥而就”。

实际上, 读书读多了, 写文章也不担心“写不好”了。这样就消除了恐惧心理, 作文的兴趣渐渐激发出来了。兴趣是写作的内在动力, 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增强情感体验, 提高写作水平。

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 养成观察的习惯, 坚持阅读的习惯, 这些是诱发学生写作动因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由于受到阅读条件的限制, 一部分怕写作文的同学, 一是怕写不出, 二是怕写不好。老师要针对这种心理因素,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实施分类作文、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分类批改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老师还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收集起来, 编个人作品集, 记录下成长的脚印, 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肯定中激发写作兴趣, 增强写作自信心。

写文章应该是有感而发, 有需而写的。作文训练理应如此。要为学生自立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要求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平时,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即便是命题作文, 也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 能触发学生的种种联想, 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内在动因, 使他们产生写作冲动。

比如, 我将每年10月定为“感恩月”。到了10月, 我都要学生以“感恩”或“说句心里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让同学们根据生活体验, 从内心深处挖掘情感。

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从上学起, 我就记得父母亲几乎每天早上、中午都要对我说:‘路上小心点, 注意看车, 好好学习———’‘哦。’每次我都这样应付地回答。如今, 我高三了, 父母亲还是这样唠叨。而今, 十二年的唠叨早已形成了习惯, 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时间可以把父母的头发吹白, 把眉头锁紧, 但不会把父母唠叨的爱带走。”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仅表现在无休止的唠叨上, 还有那无数行的泪珠。”

“记得上个月, 我被车撞后昏睡了半天。当我醒来时, 我看到妈妈扶着我的床边, 紧握着我的手, 红肿的眼睛里泪水还没干。我说:‘我没事的。’妈妈听着, 又哭了起来, 哭得我的心好酸好痛。”

“我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我不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菜, 我没有用心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成人的我应该学会感恩父母了。现在我知道, 一句关心的话语, 一顿简单的饭菜都会慰藉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我要努力学习, 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让父母的脸上绽放更加灿烂的笑容!”

多朴实的话语, 多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兴趣是翅膀, 那么, 真情就是蔚蓝的天空;如果说兴趣是茂叶繁枝, 真情就是粗壮的树干, 兴趣与真情可谓相依相偎, 相辅相成。

以上只是我对作文教学的宏观认识。若从作文细微处来讲, 选材、立意、表达, 段落、标点符号、书写规范等等, 都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不容忽视, 也要加强训练。

白先勇小说技法描述 篇6

萨特曾经说过, 批评家的任务是在评论小说家的技巧之前首先找出他的哲学观点。这个要求对于分析白先勇来说, 的确是必要的。作为一个中国化比较成功的现代派作家, 白先勇不但受过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文学的较大影响, 而且力求将其转变为本土化的文化符号, 纳入民族化、个人化的感性表述系统。代表作《游园惊梦》和《永远的尹雪艳》, 便是这样的两部力作。

一、中国传统手法

较具代表性的为《游园惊梦》。作品从总体构思到具体描写, 都明显受到《红楼梦》和《牡丹亭》等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关于这一点, 白先勇说得很清楚:“事实上《游园惊梦》的主题跟《红楼梦》也相似, 就是表现中国传统中世事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哲理。也就是太虚幻境中, 对联上的那两句话:‘假做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1]

白先勇说过:“中国传统小说, 像《红楼梦》当然也很有思想性。但中国小说更以刻画人物见长, 优秀的小说都塑造了大量活灵活现的人物。”[2]受此影响, 白先勇在小说创作中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游园惊梦》里就刻画了一群“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形象, 如“高傲”的赖夫人、“矜贵”的窦夫人、“放荡”的蒋碧月、“伤感”的钱夫人等, 都写得栩栩如生。作者继承了《红楼梦》描写细腻的风格, 善于选择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 通过对人物的衣饰描写和言谈举止的刻画来显现人物个性。先看衣饰描写:窦夫人雍容华贵、春风得意, 她“穿了一身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 足上配了一双银灰闪亮的高跟鞋, 右手的无名指上戴了一只莲子大的钻戒, 左腕也笼了一副白金镶碎钻的手串, 发上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 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外来”。相比之下, 钱夫人就自惭形秽了。她身上那件墨绿杭绸的旗袍, 还是“从南京带出来的”衣料, 为了赴这场宴而特意“从箱子底拿出来”赶做的, 本已“觉得颜色有点不对劲儿”, “镜子里看起来, 竟有点发乌”, 这些衣饰描写不仅反映出台湾“上流社会”的奢侈和钱夫人潦倒、落魄的景况, 而且突出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主题, 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再看人物言谈举止的描写:传统小说主要借助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在人物的自我表演中展现其性格, 一般不需作者出面介绍或评价。白先勇得其真髓, 运用自如。《游园惊梦》中这样描写蒋碧月的出场:窦夫人说着, 又把钱夫人领到厅堂的右手边去。她们两人一过去, 一位穿红旗袍的女客便踏着碎步迎了上来, 一把便将钱夫人的手臂勾了过去, 笑得全身乱颤说道, “五阿姐, 刚才三阿姐告诉我你也要来, 我就喜得叫道:‘好哇, 今晚可真把名角儿给抬了出来了!’”读这段话, 不禁让人想起王熙凤迎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段大家都熟悉的对话来。与这段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蒋碧月和钱夫人说话时勾手搭臂的动作, 笑得全身乱颤的姿态, 大喊大叫的声音,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个好出风头、言过其实、放荡不拘的泼辣女人的性格。于言谈举止的细微差别之处把鲜活的人物推给读者, 足见作者的功力和传统文化修养。

再看白先勇的另一篇作品《永远的尹雪艳》。文中通篇不见心理活动描写, 而以细腻的叙事, 冷静的文笔, 客观描述人物外在形貌话语, 不动声色地将主人公, 一个艳绝于台湾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展现, 颇得传统小说白描的神韵。作者运用我国传统小说“以形写神”的手法, 不厌其烦地写尹雪艳在交际场合中的服饰, 以此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小说一开头就写道:“尹雪艳着实迷人, 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 也不爱穿红戴绿, 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 净扮的了不得。”这是作者初次写尹雪艳的穿着打扮, 以后, 作者还多次写到她的衣着打扮。在盛宴华筵的场合, 她穿着翻领束腰的银狐大氅;在庆祝生日的酒会上, 她穿着一袭月白短袖的织锦旗袍;在徐壮图的祭悼会上, 仍是一身素白打扮……总之一个字“冷”。这种衣着上的冷与她容貌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艳的被衬得更艳, 冷的却显得更冷。

二、西方现代派技巧

白先勇接受西方文学的熏陶, 对其小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西方现代派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游园惊梦》通篇贯穿了钱夫人的意识流动。作品明写钱夫人赴宴的过程, 暗写她在赴宴过程中的心态。整个宴会进行的过程, 就是钱夫人意识流动的过程, 戏内戏外演着的同样内容勾动钱夫人的意识不断流泻, 将钱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没落感展露无遗。作品因此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派作家倡导的一种无意识、非理性的写作技巧, 白先勇将它做了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和选择, 注意外在写实与内在意识流相辅而行, 使刻画的人物既有生活面的广度, 又有心理的深度, 并注意人物出现意识流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做到水到渠成、自然流畅。

白先勇一贯主张将写作题材与写作技巧的高度统一作为批评小说的重要标准。他说:“从人性的刻画和心理心灵的探索的角度来说, 西方小说对我启发很大, 还有他们对小说在技巧上的创新, 也给我打开了一面窗。”[3]他接受了卢伯特关于小说“戏剧化”的理论, 认同小说“戏剧化”的合理性, 他的小说也表现出非常深厚的戏剧意蕴。《游园惊梦》中, 只在一餐晚宴上, 就引出钱夫人从出身低微的戏子到众人攀附的侯门夫人、再到繁华尽失凄凉度日的寡妇的漫漫人生路。这种将时间高度浓缩的处理方法, 让人联想到曹禺《雷雨》将二十年恩怨浓缩在一场大雷雨中的构思。白先勇采用了西方戏剧板块接近式结构, “为了制造‘旧事重提’或‘过去再现’的印象效果,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运用在《游园惊梦》的人物、布景、情节、结构和叙述观点上。”[4]窦夫人宴请宾客与钱夫人当年在南京为桂枝香过生日的排场派头;“专拣自己姐姐往脚下踹”的蒋碧月与抢夺亲姐姐心爱男人的月月红都爱穿红色旗袍, 性格做派极其相似;程参谋与郑参谋的善解人意, 乃至宴会的宾客都有相合之处。此情此景使钱夫人触景生情, 由眼前所见所闻而使“过去再现”, 又为美人迟暮、地位陡落而感慨万千。小说呈现出的这种强烈的戏剧化特征, 也正与作者“将传统融入现代”的艺术追求相一致。

《永远的尹雪艳》中最突出的现代派手法无疑是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白先勇是一个构造情节、营造氛围的大师。他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象征、暗喻的意义,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自然而然地寓象征、暗喻于现实的描写之中。“尹雪艳”是一种象征。“永远”代表了她的不老, 象征着那个腐朽没落时代仍然存在, 出入尹公馆的人士, 纵然有些是过了时的, 但他们有他们的身份, 有他们的派头。一进到尹公馆, 大家都觉得自己重要, 即使是十几年前作废了的头衔, 经过尹雪艳娇声亲切的称呼, 也如同受过封赏一般, 心上恢复了不少的优越感!因此尹雪艳和她的公馆成了旧时代繁华的一种象征, 弥漫着腐朽堕落的靡靡气息, 吸引着穷途末路的权贵和灵魂空虚的探险家, 使他们迷恋于昔日的辉煌, 沉醉于自欺欺人的幻景中。

除此以外, 白先勇运用淡化情节的手法, 只选取尹公馆、牌局、吊灵这三个典型的场景来构造小说的情节, 把昔日和今日贯穿在一起。白先勇曾引录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传达出了一种“今”与“昔”的强烈感受和命运的沧桑变化。尹雪艳是即将逝去的旧时代的一曲挽歌, 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足迹和风云。作者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 描绘了一群寄生阶层的人生百态, 寄寓了作者对世事变迁、命运多变的悲叹, 同时也启迪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和对生命价值的判断。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过:“一部作品的意义, 往往不在于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说了什么话, 而是在于本身各个不相同的事物与作者之间的某种联系, 因此, 这意义就必然难以掌握。”。[5]白先勇的艺术力量似乎有一种罕见的品性, 他能够把一股强烈的艺术特色灌注到作品描绘的那些独特而真实的性格和情境中, 使他们超越了自身的现实状况而达到一种形而上的境界。他把一种现实的描绘转化为一种深邃的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也只能在这个意义上, 《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中自始至终徘徊着一个无名无姓的幽灵。他既没有鲜明的轮廓, 又难以形容、无从捉摸, 却升华了作品的内在精神。

地形特征的描述与判读 篇7

关键词:地理特征,等高线地形图,河流水系图

地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与分异的基础因素, 因此在高考中也是高频考点。近年来的命题多以等值线图、水系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卫星影像图等作为核心素材,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判断地形类型及地形区的名称, 描述地形分布、地形特征, 分析地形成因, 阐释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等等。而地形特征的描述与判读是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一、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特征的描述, 有其较为固定的答题模式, 考生应该熟练掌握其答题模式,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这样写出的答案就比较全面而具体。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为:

1. 地形的类型:

有哪些类型 (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 以什么地形为主 (最多写两种) ;

2. 地形的分布:

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类型;

3. 地势特征:

哪儿高哪儿低? (由哪儿向哪儿倾斜?)

4.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

海拔定性或定量的描述, 地势起伏状况或相对高度大小;

5. 特殊地形特征描述:

比如:欧洲海岸线曲折 (或平直) 且冰川地貌广布、非洲有裂谷分布、我国横断山区山河相间山高谷深纵列分布、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等。

举例: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二、地形特征的判读

此类试题常见的呈现形式为等高线地形图或河流水系图。考生需要能够快速提取不同类型的图表中反映地形特征的有效信息, 从而作答。

1. 等高线地形图

此类图较为直接地反映出图示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我们可利用图中的数值大小及递变趋势, 等高线的疏密、弯曲、闭合、走向等信息判断地形特征。其对应的判读可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利用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判断图中有哪些地形类型。

(1) 海拔200米以下, 等高线稀疏, 平坦开阔———为平原地形;

(2) 海拔500米以下,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等高线稀疏, 弯折部分较和缓, 局部小范围闭合较多———为丘陵地形;

(3) 海拔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等高线密集, 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4) 海拔500米以上, 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 而内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5) 等高线闭合, 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为盆地地形。

第二步:判读地形的分布特征, 比如美国:西部为高大的山地, 中部为宽广的平原, 东部为低矮的山地。

第三步:由地形的分布状况推出地势特征。第四步:总体概括地势的起伏状况。

第五步:注意有无特殊性。

例1: (2011年全国卷1)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 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 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答案】 (两) 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海拔低于200米) 地势低平;自北 (西北) 向南 (东南) 倾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区域图、等高线图判读和地形特征描述一般思路的掌握程度。由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 应该为平原, 再根据图中河流 (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 流向 (自西北流向东南) 可得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地势起伏小, 主要地形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例2: (2008年全国卷1) 读图, 完成下列要求。

(1) 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 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盆地。从 (向心状) 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 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 (500米) 等高线判断, 该地形区为盆地。

例3: (2010年上海卷)

读有关厄立特里亚的图文资料, 回答问题。

归纳厄立特里亚的地势特征, 并根据地势判断该国从东南部到西北部气温变化趋势。

【答案】中部高, 东、西部相对较低;东南地势低气温高, 中部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 西北部地势下降气温随之升高。

2. 河流水系图

此类图所选区域尺度一般较小且多为岛屿或半岛, 图中主要给出河流的位置、长短、流向、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等信息,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以上信息判断地形特征。下面就以我国的两个岛屿为例, 了解此类图的判读方法。

例1:根据下图我国两岛的信息, 比较两岛的地形特征。

【答案】甲岛:以山地为主;东部为山地, 西部为较为开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乙岛: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为山地丘陵, 沿海为平原;地势中高周低。

此类图的判读技巧有以下几点:

1.单一河流的流向, 反映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特征;

2.河流的长短、河道的弯曲程度、河网密度反映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势起伏状况;

3. 图示区域河流整体的水系形态, 反映整个区域的地势特征;

4. 不同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反映山地的位置及走向。

例2: (2012年冀州一模) 下图为“某岛屿的示意图”, 该岛面积1.09万平方千米, 约有280万人口, 岛上主峰蓝山峰海拔为2256米, 山区多火山活动。山坡上的咖啡园里出产世界上最昂贵的蓝山咖啡,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问题。

依据图文材料, 分析说明该岛的地形特点。

【答案】

示值误差的理解与描述 篇8

关键词:示值误差,理解,描述

0 引言

作为一名检测人员, “示值误差”无时无刻不围绕在身边, 可以说它是我们工作中最为密切的伙伴。好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犯错误, 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那么如何避免犯错, 本文以长度计量为例, 探讨了如何准确理解和描述示值误差。

1 概述

计量器具指示的测量值与被测量的实际值之差, 称为示值误差。它是由于计量器具本身的各种误差所引起的。该误差的大小可以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来得到, 当接受高等级的测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或校准时, 该测量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即为约定真值, 通常称为实际值或标准值。所以,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示值-标准值。

确定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大小, 是为了判定测量仪器是否合格, 并获得其示值的修正值。对测量仪器, 由规范、规程等所给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称为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通常可简写为MPE, 有时也称为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引用误差来表述。

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称为测量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含义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 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反过来, 也表明该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它是测量结果质量的指标。不确定度愈小, 所测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愈接近, 质量越高, 水平越高, 其使用价值越高;不确定度越大, 测量结果的质量越低, 水平越低, 其使用价值也越低。

要区别和理解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均是对测量仪器本身而言, 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技术规范 (如标准、检定规程) 所规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是判定是否合格的一个规定要求, 而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某一示值其误差的实际大小, 是通过检定、校准所得到的一个值, 可以评价是否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从而判断该测量仪器是否合格, 或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修正值, 以提高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一个参数, 它只能表述一个区间或一个范围, 说明被测量真值以一定概率落于其中, 它对测量结果而言, 以判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测量不确定度不能代替测量仪器的误差, 因为它无法得到修正值。

综上所述, 规定了最大允许误差作为测量仪器的特性, 通过检定、校准去确定示值误差, 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示值误差的可靠程度。

2 如何确定示值误差

通过数据处理, 确定示值误差, 大家可能认为是较为简单的问题, 但往往会出错, 特别是刚上岗的检测人员。首先大家要清晰牢记:示值误差=示值-标准值 (实际值) , 不要自以为是, 也不要偷工减料。举几个例子说明。

外径千分尺某一校准点的示值误差:δ=Xi-Li=Xi- (Li′+e) =Xi-Li′-e

其中:δ———示值误差;

Xi———千分尺在该点的示值;

Li———量块的实际值;

Li′———量块的标称值;

e———量块的修正量。

由上例可知, 在进行数据处理求被测仪器的示值误差时, 一定要谨慎, 应该减去标准器的修正量或加上标准器的示值误差, 千万不要看到修正量就加, 看到示值误差就减。

钢卷尺某一校准点的示值误差:δ=Xi-Li-e

其中:δ———示值误差;

Xi———被校钢卷尺在该点的刻度值;

Li———标准钢卷尺的读数值;

e———标准钢卷尺的修正量。

由上例可知, 检测人员不能想着读数值就是被测仪器的示值, 刻度值是标准值。如果在标准器上读数, 读数值是标准值, 被检点为示值。如果搞反了, 后果是很严重的。为了能更深刻理解, 下面再以机械式百分表检定仪及千分表检定仪检定指示表为例加以说明。

当用机械式百分表检定仪检定百分表时, 读数值是在被检百分表上读得, 检定仪的进给量为标准值;当用机械式千分表检定仪检定千分表时, 读数值在检定仪上读得, 读数值为标准值, 而千分表的值为示值。

总之, 检测人员一定要记住, 高一级的测量标准复现的值才是标准值或实际值。

3 如何准确描述仪器的示值误差

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示值误差是否带正负号?有人说:当然带正负号。其实不然, 如果描述的是仪器各校准点的示值误差, 则必须带正负号。如果描述的是仪器全行程内误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则其不存在正负号, 只代表一个区间。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如果示值误差表示为±0.2mm, 则表示各点示值误差在-0.2mm~+0.2mm范围内变化;如果示值误差表示为0.2mm, 则表示各点误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2mm, 也就是说0.2mm的区间在±0.2mm范围内活动。以图1说明。

假如现有两台仪器, 最大允许误差分别为MPE:±0.2mm、MPE:0.2mm, 则后者的准确度应该高于前者。各点示值误差均为:-0.10mm、+0.10mm、+0.15mm、+0.10mm、-0.10mm。

当你对仪器作合格于否或符合性判断时, 则前者是合格或符合的, 而后者是不合格或不符合的。

4 结论

对于一名计量检测人员, 准确理解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区别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 必须根据国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与检定/校准的方法, 在出具的证书上对示值误差作出准确描述与判定。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德培.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2]费业秦.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下一篇:治疗方法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