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理解与描述

2024-08-02

行为理解与描述(共3篇)

行为理解与描述 篇1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讨论了示值误差与最大允许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描述示值误差。

关键词:示值误差,理解,描述

0 引言

作为一名检测人员, “示值误差”无时无刻不围绕在身边, 可以说它是我们工作中最为密切的伙伴。好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会犯错误, 可能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那么如何避免犯错, 本文以长度计量为例, 探讨了如何准确理解和描述示值误差。

1 概述

计量器具指示的测量值与被测量的实际值之差, 称为示值误差。它是由于计量器具本身的各种误差所引起的。该误差的大小可以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来得到, 当接受高等级的测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或校准时, 该测量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即为约定真值, 通常称为实际值或标准值。所以, 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示值-标准值。

确定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的大小, 是为了判定测量仪器是否合格, 并获得其示值的修正值。对测量仪器, 由规范、规程等所给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称为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通常可简写为MPE, 有时也称为测量仪器的允许误差限。最大允许误差可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引用误差来表述。

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称为测量不确定度。不确定度的含义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 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反过来, 也表明该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它是测量结果质量的指标。不确定度愈小, 所测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愈接近, 质量越高, 水平越高, 其使用价值越高;不确定度越大, 测量结果的质量越低, 水平越低, 其使用价值也越低。

要区别和理解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之间的关系。示值误差和最大允许误差均是对测量仪器本身而言, 最大允许误差是指技术规范 (如标准、检定规程) 所规定的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是判定是否合格的一个规定要求, 而示值误差是测量仪器某一示值其误差的实际大小, 是通过检定、校准所得到的一个值, 可以评价是否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从而判断该测量仪器是否合格, 或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修正值, 以提高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一个参数, 它只能表述一个区间或一个范围, 说明被测量真值以一定概率落于其中, 它对测量结果而言, 以判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测量不确定度不能代替测量仪器的误差, 因为它无法得到修正值。

综上所述, 规定了最大允许误差作为测量仪器的特性, 通过检定、校准去确定示值误差, 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表征示值误差的可靠程度。

2 如何确定示值误差

通过数据处理, 确定示值误差, 大家可能认为是较为简单的问题, 但往往会出错, 特别是刚上岗的检测人员。首先大家要清晰牢记:示值误差=示值-标准值 (实际值) , 不要自以为是, 也不要偷工减料。举几个例子说明。

外径千分尺某一校准点的示值误差:δ=Xi-Li=Xi- (Li′+e) =Xi-Li′-e

其中:δ———示值误差;

Xi———千分尺在该点的示值;

Li———量块的实际值;

Li′———量块的标称值;

e———量块的修正量。

由上例可知, 在进行数据处理求被测仪器的示值误差时, 一定要谨慎, 应该减去标准器的修正量或加上标准器的示值误差, 千万不要看到修正量就加, 看到示值误差就减。

钢卷尺某一校准点的示值误差:δ=Xi-Li-e

其中:δ———示值误差;

Xi———被校钢卷尺在该点的刻度值;

Li———标准钢卷尺的读数值;

e———标准钢卷尺的修正量。

由上例可知, 检测人员不能想着读数值就是被测仪器的示值, 刻度值是标准值。如果在标准器上读数, 读数值是标准值, 被检点为示值。如果搞反了, 后果是很严重的。为了能更深刻理解, 下面再以机械式百分表检定仪及千分表检定仪检定指示表为例加以说明。

当用机械式百分表检定仪检定百分表时, 读数值是在被检百分表上读得, 检定仪的进给量为标准值;当用机械式千分表检定仪检定千分表时, 读数值在检定仪上读得, 读数值为标准值, 而千分表的值为示值。

总之, 检测人员一定要记住, 高一级的测量标准复现的值才是标准值或实际值。

3 如何准确描述仪器的示值误差

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示值误差是否带正负号?有人说:当然带正负号。其实不然, 如果描述的是仪器各校准点的示值误差, 则必须带正负号。如果描述的是仪器全行程内误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则其不存在正负号, 只代表一个区间。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 如果示值误差表示为±0.2mm, 则表示各点示值误差在-0.2mm~+0.2mm范围内变化;如果示值误差表示为0.2mm, 则表示各点误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0.2mm, 也就是说0.2mm的区间在±0.2mm范围内活动。以图1说明。

假如现有两台仪器, 最大允许误差分别为MPE:±0.2mm、MPE:0.2mm, 则后者的准确度应该高于前者。各点示值误差均为:-0.10mm、+0.10mm、+0.15mm、+0.10mm、-0.10mm。

当你对仪器作合格于否或符合性判断时, 则前者是合格或符合的, 而后者是不合格或不符合的。

4 结论

对于一名计量检测人员, 准确理解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及测量不确定度的区别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 必须根据国家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与检定/校准的方法, 在出具的证书上对示值误差作出准确描述与判定。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德培.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9.

[2]费业秦.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永康.JJG 34-2008指示表检定规程.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8.

行为理解与描述 篇2

案例描述:

星期四的下班时分,宝洁中国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周艳玲,将一张卡片放在办公桌上,这张卡片将提示每一个来找自己的同事,周五她在家工作。同样具有提示效果的,是她在内部邮件和沟通平台上的留言——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打住宅电话找到她。大多数公司完全无法容忍员工如此这般“自由散漫”。但宝洁并非如此,这家全球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零售商,正在将跨国公司推行的“弹性工作制”带入中国职场。这项名为“工作与生活平衡(Better Work Better Life)”计划,旨在改变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国商业信条——出勤等同于工作,以至于需要上下班打卡。周艳玲这个周五所做的,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员工允许每周自由选择一个工作日,在家工作。这项计划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员工有特殊需求,最多可以只工作60%时间的“非全职工作”;公司工作1年以上的员工,每三年可以要求一个月个人假期;上午10点才赶到公司的员工并不算迟到,而工作时间去做半小时推拿也不会被上司指责。宝洁位于广州天河的30层办公室里,非工作设施一应俱全,随时去做运动,推拿,吃新鲜水果餐和躺在床上小睡片刻都是被鼓励的。

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作为日化行业的帝国传奇,不仅在品牌管理上闻名全球,作为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和第一个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的公司,宝洁也一直是在激励模式上不断保持创新的企业。其多方位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奖励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导致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在保健因素上,宝洁公司为员工提供完善而有竞争力的薪资体制,配以各种基本的福利政策,如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和福利保险等等。在激励因素上,例如2008年起,宝洁中国在公司推行“员工长期储蓄计划”,每一位员

工都可以购买和拥有宝洁公司境外股票,真成为公司的主人。还有弹性工作制、各式各样的资讯教育服务、亲情化管理等。此外宝洁也致力于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设有水果店、运动健身房、专业的按摩室等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2、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人是有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的。成就需要指追求卓越、实现高水平目标的内部欲望。这样的人事业心强,有进取意识。所以除了优厚的待遇之外,员工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空间。宝洁不仅多次或者“最佳雇主”的称号,而且离职率非常低。这样归功于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执行严格的内部提升制的企业。公司的职业设计明确而有层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提升制度透明公正。给予员工一条明朗的职业道路,表明公司看好他的工作能力和许给他一个有上升空间的职业前景,比任何金钱激励都有效。

3、精神激励

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还是ERG理论中的关系需要,抑或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亲和需要,作为社会人,都无法拒绝精神关怀带来的激励。在宝洁员工总能得到关怀和照顾,从“伙伴计划”到日常工作中荣誉称号的评比、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表彰大会,以及邀请员工参与重要决策,每一种个性化的特殊奖励都透露着公司的贴心关注。

4、开放的氛围

有时候企业文化和氛围也可以作为一个激励手段。宝洁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家一般的让人产生极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氛围。所有的员工不分等级,上至最高的CEO,下至最基层员工,全都直呼其名,没有等级、论资排辈的风气,同时也不存在其他企业通常存在的拉帮结派、亲疏有别的问题。

案例启示:

当代企业的竞争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转变,“得人才者的天下”,一个企业只有在人才上占尽优势,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无往不胜。企业组织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某种方法和途径使得组织中的成员或群体为达成 组织目标而积极行动努力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成积极的“我要做”。我们知道,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所以关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以及不断开发激励手段使得员工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是未来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所谓激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满足的。二是作为公司、组织应想办法满足广大员工合理的、主要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三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成组织个人的目标实现。

同时,在实行激励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现在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的机器”。人的个性化的差异,使得其心理需求也复杂化。要谈激励,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动机是什么,许多人错误地将动机视为一种个性特质,以为有些人具备有些人不具备,因而是无法被激励的。事实上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人和人的动机驱动力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动机是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因此要记住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人还因时而异,多渠道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从员工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每个人的心理思考,给每一位有潜能的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将企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获得应有的回报。

行为理解与描述 篇3

校内研究课,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初次教学主要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

首先通过上课发言举右手认识左右,找一找自己左面与右面的人或物品;接着完成教材第10~11页的第1、2、4题,巩固对上下、前后和左右的认识;然后运用“() 的 () 面是 ()”以及“() 在 () 的 ()面”这两种句式,描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根据指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摆出相应的物体。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分辨清楚上下、前后、左右,对于运用上下、前后去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运用左右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时出现了问题。当描述“自己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一个物体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以及“一个物体在自己的哪一面?”这三类问题时,学生出错率较低;当描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在教师不断强化之后,学生的错误率仍然较高,原本计划运用动手操作掀起本课学习高潮的一个环节,结果却比较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找了课堂里出现的一幅图与班级里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现摘录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师:看看这幅图 (图1),你知道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1:篮球在足球的左面。不对,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为什么一会儿说左面一会儿说右面呢?你是感觉到谁在左面,谁又在右面呢?

生1:篮球在左面,足球在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篮球在我的左手这面,所以篮球在左面;足球在我的右手这面,所以足球在右面。

师:现在你能够说清楚,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吗?

生1:篮球在足球左面。

……

师 (站在生2的左手边):你能说一说,老师在你的哪一面吗?

生2:老师在我的左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你在我左手的这一面,所以在我的左面。

师:你看图 (图1) 说一说,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2: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足球在右面,篮球就在足球的右面了。噢,不对,在左面。

从上述的交流可以看出,对于左右,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自己的左右手,并没有真正理解左面和右面的意义。所以,在课堂里让学生描述位置关系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则能够借助于左手右手来判断左右。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运用“() 的 () 面是 ()”这种句式来描述,因为问题里面有方向词的提示,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起左右手的经验来判断左右。当运用“() 在 () 的 () 面”这种句式来描述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仍然停留于身体上的左右手,未能把自己对左右手认识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物体中,形成对于左右的空间理解,再加上对判断左右的参照物把握不准,导致在判断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左右的含义,找准参照物,灵活运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呢?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 基于自身,认识左面和右面。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向,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去确定的,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经验类推到其他的物体中去。上下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竖直的方向为标准,前后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面朝的方向为标准,上下、前后两组方向的确定标准与人的行为有一致性,在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左右一般通过个人的个体行为来确定,然后不断强化记忆形成理解,由于个体行为本身有不确定性,以及行为本身的固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了学生在左右认识上出现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认识左面和右面:

师:小朋友们,上课发言就举右手,像老师一样,举起你的右手。想一想:你的右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右手可以写字。

生:右手可以拿筷子。

生:我右手上有个痣。

……

师:你能够找到右耳吗?右眼、右腿呢?

(学生找出了右耳、右眼、右腿)

师:在老师的右手、右耳、右眼、右腿的这一面是我的右面,能够指指你们的右面吗?

师:老师的另一只手是左手,举起你的左手,说说你的左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左手写字的时候用来扶着本子。

生:我喜欢用左手拿勺子。

……

师:你能够找到左眼吗?左耳、左腿吗?

(学生又找到了左眼、左耳、左腿)

师:你的左面在哪里呢?用手指一指。

生:我的左手、左眼、左耳和左腿的这一面就是左面。

师: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的右面坐着谁?左面坐着谁?

生: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记得右手,××在我的右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另一只手是左手,××在我的左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左面是××。

生:我记得右眼,我的右眼下面有个痣。××在我的右眼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

上述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行为以及身体上面的特殊标志等个性化的特征认识左右手,然后经历概念的过程性变式,把对左右手的认识迁移到左右眼、左右耳和左右腿,最后以身体上的这些部位为标准去认识左面和右面。通过基于学生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左面和右面的意义,学生对左右这两个方向的理解与记忆依附着自身具有个性特征的身体部位或个性化的行为方式而存在。

2. 借助自身,拓宽左右空间。

如果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自身左右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是静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描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把认识左右的经验类推到与自己方向相同的其他人身上,借助于自己的左右去理解他人的左右,拓宽对左右空间的认识,为后续在更复杂的情境中理解左右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备课组老师通过下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左右的认识:

师:请小明、小芳和小冬三个同学起立 (如图2),小芳说一说,你在小明的哪一面?在小冬的哪一面?

生 (小芳):我在小明的右面,在小冬的左面。

师:奇怪了!小芳为什么一会儿到左面,一会儿又到了右面?

生:一次说的是在小明的右面,另一次是在小冬的左面,是两个不同的人。

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站在不同的两个人的旁边,说出来的方向可能就不一样。你们再看看,小芳在小冬的左面,那么小冬在小芳的哪一面呢?

生 (小冬):我在小芳的右手这一边,所以我在小芳的右面。

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在我的哪一面,我的你的哪一面?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指名发言)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在我的左面,我在××的右面,两次说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生:说他在我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我的左手说的;说我在他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他的右手说的,两次看的左右手不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人作为参照物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两个同学互相描述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在描述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描述的左右方向也不相同;如果确定了B在A的左面,那么也就确定了A在B的右面,理解左右两个方向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拓宽了学生对于左右空间的认识。

3. 超越自身,压缩思维过程。

左右虽然是动态的,如果确定了描述左右的参照物,在特定的空间和情境中,左右两个方向就确定了。在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时候,有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容易找到描述左右的参照物。但是,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缺乏自身的参与,学生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之间位置关系时,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选准参照物的意识,压缩思维过程,形成对于左右方向的空间记忆。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备课组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调整:

师:你们能够说说文具盒的左面是什么吗?右面呢? (如图3)

生:文具盒的左面是粉笔盒,右面是铅笔。

师:奇怪了,刚才我们依靠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耳等来判断左右面的,现在文具盒可没有左右手、左右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自己当成文具盒,利用我的左右手来想的。

师: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判断生活中物体的左右时,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左面或者右面来帮助思考。现在谁来说一说: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

生:文具盒在铅笔的左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右面。

师:想这两句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把自己当成铅笔,第二次把自己当成文具盒。

师:为什么一会儿把自己当成铅笔,一会儿当成文具盒?

生:一个说的是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铅笔,然后去想左面和右面;一个说的是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文具盒来判断左面和右面。

(看图进行快速填空练习,用“( ) 的 ( ) 面是 ( )”以及“( ) 在 ( ) 的 ( ) 面”这两个句子进行练习)

师:你们在说这幅图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图1)

生:“篮球的左面是什么?”就把自己想成篮球,想左面是什么。

生:“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足球,然后再去想左面还是右面。

师:看来,要想说得又对又快,首先要想到把自己当成哪一个物体,然后确定好左面和右面,这样就方便多了。

通过描述生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把刚才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经验主动迁移,把自己当成图中的物体确定左右,然后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左右方向的记忆从借助于身体中具体的部位记忆走向空间记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的最后进行描述两个物体位置关系的比赛,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想到了要准确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要找好确定左右方向的参照物,然后再去判断,自动压缩了思维过程,提高了描述两个位置关系的正确率。

上一篇:国民收入再分配下一篇:独立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