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的理解与表达(精选7篇)
and的理解与表达 篇1
在表达形式上, 每一种语言的句子都存在着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的区别。而句子在意义上的肯定与否定并非总是与形式保持一致。就表达某一否定概念而言, 英语拥有十分丰富的手段。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否定词或半否定词, 如no, not, never, hardly等。当然, 还有很多含否定意义的前缀、后缀所构成的具有否定意义的词。另外, 英语中有些句子还可以采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义。这些句子虽然从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否定词或否定前后缀, 但是在字里行间含蓄而间接地表示出了否定的意义, 甚至是强烈的否定。英语中这种间接否定主要通过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来实现。它们不仅丰富了否定意义的表达方式, 而且会使否定语气显得更为委婉幽默, 有时还可以表达出某种强烈的情绪, 更加体现出英语语言的丰富多彩的特色。那么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间接否定是如何舍弃否定词而表达否定的意义?其否定的语气和程度又有什么特色?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层次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语言现象, 并对英语中这些间接否定的种种表达方式作一小结, 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的间接否定提供些帮助。
一、借助词汇手段来表示否定意义
我们先看一个句子:He is far from being honest.该句从形式上来看是肯定结构, 但实际上表达的是却是否定的含义。如不注意这一点, 往往就会望文生义, 很容易把它误解成“他离诚实还很远”, 这样的译文读上去令人难懂, 不符合我们中文的表达习惯。实际上, 句中“far from”表达的是否定意义, “far”在此并非作“远远的, 远离”解, 而是“并不;决非”的意思。因此该句正确理解应该是:“他并不诚实。”由此可见, 英语中的很多否定意义可以借助词汇的手段来表达, 其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具有否定意义的名词:
absence, failure, refusal, lack等。这类名词本身就含有否定的意义, 表示“缺席, 失败, 拒绝, 缺少”等。例如:The failure was the making of him. (这次不成功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础。) 。
2. 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
fail, miss, refuse, avoid等。这类动词或动词词组表达的含蓄否定使用很频繁, 往往是表示“失败, 错过”等消极意义。在译成汉语时, 使用否定句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例如:The first bombs missed the targets. (第一批炸弹没有击中目标。) 。
有些短语动词和动词短语也可以表示否定意义。一方面, 在英语中有一些表示“保护、阻止、避免”之类的动词, 如protect, prevent, keep等, 经常与from构成词组, 表示否定意义。例如:Please keep the secret from others (请不要告诉别人。) 。另一方面, 有些动词短语也是表示否定意义。如:He made light o his illness. (他把自己的疾病不当一回事。) 句子中make light of意思是“轻视, 忽略”。其它常见的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短语还有:keep off (不接近) , keep out (不使入内) lose sight of (看不见) , turn a deaf ear to (不听) , live up to (不辜负) 等, 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3. 具有否定意义的形容词如:
missing, far, short等。这类形容词有些本身具有否定的含义, 有些可以引申为否定意义。它们常常与介词from, of, about构成词组, 表示“短暂、不足、贫乏、无知”等。例如:Her explan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她的解释不能让人满意。) 。
4. 具有否定意义的介词或介词短语:
above, beyond, out of, anything but等。例如:The problem is above me. (这个问题我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anything but”既可以表示“决不, 一点儿也不”意思, 如:Your answer is anything but perfect. (你的答复一点儿也不完美。) 也可以表示“除……外, 任何都……”之意, 如:I’ll give you anything but that. (除了那个之外, 我什么都可以给你。) 。
5. 具有否定意义的连词:
unless, before, until, lest, in case等。有不少连接词本身蕴含有否定的意义, 从而使得所连接的句子形式肯定, 意义却是否定的。有些连词使得句子从一个整体中排除出去, 从而使之成为否定的对象。例如:I shall go there unless it rains. (如果不下雨, 我将到那里去。) 该句中的unless用作连词,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作“如果不”解, 从句表达否定意义。另外, lest用作连词, 引导目的状语从句, 可以作“以免, 唯恐”解, 从句谓语用should+动词原形或直接用动词原形的虚拟语气形式, 表达否定意义。例如:Hide it lest he see it. (藏起来, 不要他看见了。) 。
二、借助语法结构来表达否定意义
英语中有些常用的语法结构, 可以表达否定意义, 比如一些比较结构、特殊句型、虚拟语气、强调句型及一些感叹句等。
1. 用比较结构表达否定意义
这时, 需要否定的部分可以通过than来引出。这样表示否定含义的肯定形式的比较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more than...can”相当于“can not”, 意思为“简直不, 无法, 难以”。例如:This is more than I can tell. (这件事我是不能讲的。) 。
2) “more than one can help”意思为“尽量不, 绝对不”。例如:Don’t tell him more than you can help. (能不跟他讲就尽量不跟他讲。) 。
3) “more A than B”意思为“是A不是B;与其说是B, 不如说是A”。值得注意的是“more...than...”这个结构中相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名词, 又可以是形容词, 但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在同一性质的基础上, 是否定一种性质而肯定另一种性质。例如:He is more brave than wise. (他有勇无谋。) 。
4) 在“no more...than”结构中, than后也表达否定意义。作“同……一样不”解, 同时否定两者。I am no more mad than you (你既没有疯, 我也没有疯。) 比较:He is not more diligent than you.他不比你用功。 (即两人都用功, 但你更用功。) 。
5) “比较级+than+to do”表示“不至于……, 懂得……不该……”。例如:I am wiser than to believe that. (我不至于蠢到竟然相信这种事情。) 。
6) “other than, rather than”等表示“不是;而不是”意义。例如:I, rather than you, should do the work. (该做这项工作的是我而不是你。) ;The truth is quite other than what you think. (事实真相同你想的完全不同。) 。
7) 在“would rather...than”结构中, would rather后表达肯定意义, than后表达否定意义。作“宁愿……而不愿”解。例如:I would rather have tea than coffee. (我宁愿喝茶, 而不愿喝咖啡。) 。
2. 用特殊句型来表示否定意义
1) 句型“too...to”是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表示间接否定的句型, too后边跟形容词或副词, 表示肯定的程度;to的后边跟动词原形, 表示否定的结果。例如:This box was too heavy for this old woman to carry. (这箱子太重了, 这位老太太搬不动。) 另外, “too...for...”这个结构也可以用来表示否定意义。但是要注意的是, “too...for...”这一结构有两种情况, 一是for后接名词或代词, 是逻辑上的行为执行者, 相当于其后省略了一个不定式。如上面例句也可以在最后省略“to carry”;二是for后接无生命名词, 同样表示否定的意义, 常译为“太……而不能”等。例如:It was too beautiful for words. (那太美了, 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
2) 句型“It is/It has been...since...”用来表示间接否定时, since引导的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必须是持续性动词的过去式, 而不能是瞬间动词的过去式。瞬间动词的过去式形式表示的是一般概念上的肯定, 而不是间接否定。例如:It is four years since Helen was a teacher. (海伦不当教师已有十年了。) 试比较:It is four years since Helen became a teacher. (海伦当教师已有四年了。) 注意第二句话中的since引导的从句中的become是非延续性动词, 表示从句的动作从开始时算起。
3) “the last sb./sth.+定语从句或不定式”是固定句型结构, last在此并非作“最后的”解, 而是表示“最不合适的;极少可能的”的意思。例如:He would be the last man to say such things (他决不会说这种话。) 。
4) 在“prefer...to”句型结构中, prefer后表达肯定意义, to后表达否定意义。作“喜欢……不喜欢”, “宁愿……而不愿”解。例如:I prefer this to that. (我要这个, 不要那个。) 另外, prefer还可与rather than连用, 构成“prefer to do sth.rather than do sth.”结构, than后表达否定意义。例如:I prefer to do rather talk. (我喜欢做, 不喜欢说。) 。
5) “but that”或“but what”引导的句子, 这类句子意为“要不是, 若非”, 表示条件。例如:But that she sees it, she could not have said so. (若不是亲眼所见, 她决不会这么说。) 。
3. 用虚拟语气来表达否定意义
肯定形式的虚拟语气往往暗含否定性概念, 只是口气较婉转。例如:I wish I could go with you. (我多么希望我能跟你一起去啊) (言外之意就是恐怕我不能跟你一起去) 。
4. 用强调句型来表达否定意义
强调句型“It’s...that...”一般用来强调句子某一成分, 是肯定意义, 但这一句型有时用来表示让步, 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义。译成汉语时, 常用“再好……也……”、“无论怎样……也不会”、“再……也不能”等形式。在这种表示让步的用法中, it is的后边是一个受形容词修饰的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 that后边的部分则需要“反译”, 即其肯定形式表示的是让步的否定结果 (即间接否定) , 这一表示间接否定的句型常用来表达具有一定哲理的意义。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tha knows his own child well. (再聪明的父亲也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 (不是“完全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才是聪明的父亲”) 。
5. 用诸如诅咒或感叹的方式来表示否定
人们用devil, the hell等词来加强语气, 表达一种否定的概念, 因此, 这类句子往往含有非常强烈的情绪。例如:I’ll be damned if I agree with him. (我决不会同意他的意见。) 。
另外, if从句独立使用作感叹句时, 肯定谓语表示否定意义, 否定谓语表示肯定意义, 这种用法的if从句往往表示强调、惊奇、恼怒、沮丧等感情色彩。例如:If this is human life! (这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
三、借助修辞手法来表示否定意义
用修辞手段表达的否定大多是强烈否定, 常用的修辞手段有以下几种。
1. 用反诘疑问句表示否定意义
肯定的一般疑问句形式的反诘句和特殊问句形式的反诘句都可以表示否定。例如:Who knows? (谁晓得?) (谁也不晓得。) ;What can mean more than life?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这两个反诘疑问句, 都不需要回答, 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表示说话人态度非常明确。
2. 用反语表示否定意义
反语是指人们用正面的话来表达反面的意思, 所以它表面肯定的形式中具有含蓄间接否定的意义。反语语气强烈, 常用来表示惊奇、喜悦、气愤、讽刺、强调等情绪。如:You are telling me. (我不用你指教。) ;A fat lot you know! (你懂得可真多!) (你什么都不懂) ;Much I care. (我才不在乎呢。) 。
另外, “as...as”结构有时亦可用作反语, 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义。例如:I was as surprised as anyone on hearing the news. (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人比我更吃惊了。) 。
3. 用委婉语表示否定意义
人们在指责别人或拒绝别人的邀清、建议时, 往往采用委婉语。例如:There is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your work (你的工作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句子中就是故意用含蓄婉转的话把本意暗示出来, 以免对他人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其真实意思为:You have not done your work very well. (你工作干得实在不行。) 。
四、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否定概念的形式和手段, 英语也是如此。一般而言, 英语中的间接否定比较复杂, 它在表达方式上丰富多样, 有时还比较隐蔽, 并且在词汇、词序和语法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在学习英语中的间接否定时, 我们不仅要注意由词和短语表示的间接否定, 还要注意由各种形式的语法结构及修辞手段所表示的间接否定。有时我们还需要仔细辨认, 联系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其正确意思, 既要考虑它否定的性质, 又要兼顾它的风格。把这些间接否定句型结构分别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掌握, 而不能拘泥于句型结构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部分。否则, 就会很容易按照汉语的习惯去推敲, 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乃至误会。因此, 要想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间接否定这一特殊的英语, 我们首先要掌握它的诸种表达方式, 体会它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 这些对于正确地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一般情况下, 英语否定概念的表达可以直接借助于一些否定词, 或者依赖于带有否定意义的前缀和后缀。但是, 有一些英语的表达既没有否定词, 也没有表示否定意义的前后缀, 它们在形式上完全是肯定的, 然而在意义上却是否定的。这种间接否定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既可避免否定词的重复使用, 也可使否定含义的表达多样化。因此, 分析、归纳各种间接否定的表达方式, 不但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 避免因为望文生义而出现理解偏差, 而且可以灵活地运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法, 从而提高我们的综合英语水平。
关键词:英语间接否定,形式,意义,理解
参考文献
[1]党元明.英语中几个表示隐性否定的句型[J].科技英语学习, 2007, (11) :40-42.
[2]顾红兵.谨防英语中的“假朋友”[J].考试周刊, 2011, (20) :113-115.
[3]顾红兵.it的用法小结[J].考试周刊, 2011, (24) :110-112.
[4]顾红兵.中式英语成因分析及其对汉译英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48-51.
[5]刘锐诚.学生实用英语高考必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6]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8]郑天生.新高考英语必备[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9]朱红霞.谈谈英语的间接否定[J].科技英语学习, 2007, (1) :52-53.
理解内容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 篇2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借助语言环境理解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感毁灭的圆明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重要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它所涉及到的那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淡忘的。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圆明园”。
师:同学们齐读——
生:圆明园。
师: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注意“毁”字的笔顺,第三笔是短横,第四笔是横折。你们在桌上再写一遍“毁”字。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遗憾。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愤恨。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震惊。
师:此时,我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生:圆明园是什么时候毁灭的?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都是什么?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吧。
二、结交词语,走进昔日的圆明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要圈画出来,读准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PPT出示:学习字词。)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举世闻名”这个词?找出来给大家读读。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样的园林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带着你的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众星拱月呢?
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出示园林分布图)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众星拱月。
建筑宏伟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师:“金碧辉煌”这个词会让你想到——
生:富丽堂皇的殿堂。
生:到处金光闪闪,特别华贵。
师:是的,十分华贵,相当富有。男同学再齐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金碧辉煌。
师:由“玲珑剔透”这个词语,你会想到——
生:熠熠生辉的水晶。
生:小巧别致的钻石。
师:非常精致,非常华美。女同学再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玲珑剔透。
杭州西湖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向往,读——
生:杭州西湖。
师: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憧憬,读——
生:蓬莱瑶台。
师:武陵春色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中的景色,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期待,读——
生:武陵春色。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一片灰烬
师:统统掠走就是——
生:全都拿走。
师:如果拿的动作是这样,那么掠就是——
(生做“掠”的动作。)
生:充满了贪婪和野蛮。
师:“销毁罪证”让你的心情怎么样?读出来。
生:销毁罪证。
师:真是令人愤慨。
师:曾经的皇家园林,成了一片灰烬。怎么读?
生:一片灰烬。
师:这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罪行。
三、运用词语,叙述圆明园的遭遇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师:现在,你再看看这些词语,用上它们其中的几个,来概括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变成了一片灰烬。
生:课文主要写了设计独特、众星拱月的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并销毁罪证。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有许多金碧辉煌的建筑,结果被坏人的大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师:如果能把两个不可估量用上就更好了!endprint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不可估量”?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指名读,齐读。)
师:开篇第一段,一句话连用两个不可估量来表达圆明园毁灭的损失。那么,曾经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四、深读文本,再现辉煌的圆明园
师: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想想昔日的圆明园带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圆明园设计独特。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生:我也觉得圆明园的建筑十分有特点,竟然是众星拱月的分布。
师:圆明园相当于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又该有多少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这一处的四个“有”字,向我们展示了圆明园中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情趣。
师: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有——
生:雕梁画栋的殿堂。
生:美轮美奂的殿堂。
生:琼楼玉宇般的殿堂。
师: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雕刻着——
生:飞禽走兽。
生:莲花祥云。
生:天女散花。
师:买卖街上有卖——
生:服装鞋帽。
生:床上用品。
生:儿童玩具。
师:山乡村野让人感觉——
生:心旷神怡。
生:如入仙境。
生:身心舒畅。
师:景色这样的各具特点,我们把它们读出来。
(指导轻重快慢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安澜园,乾隆皇帝下江南四次都住在那里,一定是因为那里——
生:美不胜收。
生:景色宜人。
生:造型别致。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看着这几个字,想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秋风微微吹拂着,夜色渐渐笼罩上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提起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你们一定会想起——
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白娘子。
师: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看图。
师:难怪作者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让我们带着音乐再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再次感受这曾经的美景吧。
(第一遍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二遍读: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 , ,杭州西湖的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 ,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
第三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如……;还有很多景物是……,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endprint
第四遍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此时,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万园之园?
生:无与伦比。
生:举世无双。
生:独一无二。
生:世界瞩目。
师: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啊!老师根据课文中写到的景色找了一些图片,大家一起来看看,看看和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学生观看图片。)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根据文字按我的想象找到的,也许你想象得更美,更像当年的圆明园。但,我们必须用上“也许”这个词了,我们只能用上“也许”这个词了,圆明园到底什么样,我们永远、永远也没办法再看到了。
师:其实课文中写到园中美景其实也只是圆明园全貌的冰山一角,已经让我们这样震撼,那458.9公顷皇家园林的毁灭又怎么不是——
生:(齐)无法估量!
师:除了这些,曾经的圆明园还有哪些“不可估量”呢?
生: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珍奇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
生:数不胜数。
生:成千上万。
生:不胜枚举。
师:真是不敢想象,不可计数啊!难怪作者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生:博物馆、艺术馆。
师:现在它不是了,它只是一片废墟,只是断壁残垣。这样的毁灭怎能不说是——
生:无法估量!
五、再现历史,声讨强盗的罪行
师: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罪行?
生:英法联军。
师:哪些词句重重地敲打着你的心,让身为一名中国人的你无法自已?
生:统统掠走,就是说什么都不剩,能拿的都拿走!
师:(PPT出示抢掠图)是的,看吧,这些强盗!(PPT出示文物图)如今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有我国的100万件古代文物。大量掠走还不算,他们还——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PPT出示打砸图)是的,看看这些强盗!这还不算,他们还——
生: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三天三夜,三天三夜的大火啊!我们不敢想,不能想,不忍想啊!
师:(出示空白PPT)曾经的一切,都没有了。这样的毁灭怎能说不是——
生:(齐)不可估量!
师: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这些侵略者太可恨了,他们凭什么来到我们国家把我们几千年的珍宝都抢走啊!他们太无耻了!
生:我希望我能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能多赚些钱,把我们的国宝都买回来。
生:我觉得我太憎恨这些侵略者了!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却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性别差异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篇3
语言反映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交际”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 它绝不是说出你的意思那么简单, 你怎么表达出你的意思才是至关重要的, 而怎么表达和怎么理解语言深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有的交流都包括两方面:言语发出者和言语接收者。言语发出者将他想表达的意思用话语 (语言) 传达出来, 言语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期望值来理解言语发出者的言语信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不同程度的权利和认可。一般来说, 文化模式或社会标准是与男性的价值观相吻合的。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会直接影响和决定他们的交际方式, 这种不同的说话 (交际) 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成年后的语言表达与理解方式。Tannen (1995) 指出:“男人和女人是在两种不同的亚文化中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学习和学会了他们的交流方式。男孩和女孩交际时最大的不同是女孩通常用语言来表达“亲近”, 来建立亲密的关系, 而男孩通常是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建立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所以, 在决定做什么的时候, 女孩经常会提出建议, 以此来平衡自己和其他同伴的需求。以英语表达为例, 他们常会说:
(1) Led’s do something, shall we?
(2) How about doing something?
(3) What about doing something?
(4) Why not do something?
(5)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something?
(6) Shall we do something?
(7) Why don’t we do something?
(8) Have you thought about doing something?
这些表示“协商”和“建议”的句子。而男孩就常用祈使句, 以此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男孩和女孩的这种不同的说话方式在他们成年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强化, 从而逐渐形成他们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研究表明,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主要有下面的差异。男性习惯于把语言看作只是传达事实和信息的手段, 所以, 他们说话比较直截了当, 而女性说话通常比较婉转, 讲究说话的“艺术性”, 喜欢采用“暗示技巧”。以英语表达为例, 男人如果不喜欢某人戴的一顶帽子, 他会直截了当地说:
You don’t look good in that hat. (你戴这顶帽子不好看。)
而女人则会说:
That’s an interesting hat you’re wearing. (你戴这顶帽子很有趣。)
再比如, 如果一个女人在恋爱中, 她常会向她的恋人暗示些什么, 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果她对恋人说:
I feel cold. (我感觉很冷。)
这时, 她可能并不在谈天气, 而是通过谈天气来表达她此刻内心的愿望, 她希望恋人跟她更靠近点。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 Poynton指出:女性在交流时, 更喜欢使用情态动词, 如may, might, can, could, would等;为了不失面子, 留有回旋的余地, 她们喜欢用一些情态副词, 如probably, possibly, maybe, perhaps等, 还包括用来表示不大确定的词, 如about, around等词语, 以及表示不大确切的句子, 如:I’m not sure (certain) about something.I can’t tell..I can’t make out...请对比下面两个对话:
(1) Husband:When will dinner be ready? (晚饭何时准备好?)
Wife:Around six o’clock? (大约六点?)
(2) Wife:What time are we leaving tomorrow? (明天我们何时动身?)
Husband:At six o’clock, and everybody better be here. (六点, 大家都到这儿来。)
相比而言, 她们更常用礼貌的表达方式, 例如:
(1)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possibly...
(2) I wonder if I could...
(3) Do you think I could...
(4) Would (Could) you please...
(5) Would you mind if I...
(6) It would be nice if you...
为了表达她们的感受, 女性往往会把事实夸大一点以引起注意, 她们常使用最高级和如下一些形容词, won-derful, terrific, marvellous, fantastic, gorgeous, amazing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上所示, 她们喜欢使用提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还喜欢用诸如I think, I suppose, I guess, I’m afraid等这些表示推断的句子, 反意疑问句也是常被使用的, 例如:
Jack wouldn’t do such a thing, would he? (杰克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是吗?)
研究表明, 女性比较喜欢使用长句子, 而男性则经常使用短句子,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在交流中, 男性经常会打断女性讲话, 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常从“字面”上理解女性的话。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的表达上有诸多的差异, 他们在语言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 因此相互交流时就容易造成误解, 有时即使使用的词完全相同, 他们所表达的含义和理解的含义也是不同的。John Gray (2007) 说:“男人和女人讲不同的语言。”他在其畅销书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男人来自金星, 女人来自火星》) 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John Gray (2007:63) 指出:“女人尤其喜欢使用隐讳的语言, 丰富的修辞, 包括夸张、比喻、归纳等, 男人常常照本宣科, 把女人的话全盘接受下来, 只字不改, 就妄下结论。”例如:当女人说:“I feel like you never listen. (我觉得你从不听我说话。) ”这个句子时, 她使用“never”一词绝不是用的它的“字面”意义, 只是用它来表达她此刻的不满情绪, 并希望引起男人的注意, 让他关心自己的想法和心情。而男人对此话的反应很有可能会是:怎么可能?我这不是一直在听你说话吗?我还可以把你的话重复一遍呢!书中还列举了女人常使用的、最容易被男人误解的十句抱怨的话, 以及男人对这些话的可能的回应。可见, 女人在交流中喜欢掺入一些情感因素, 乐于使用戏剧化的语言, 暗示她们一些特殊的要求, 希望男人作出她们理想中的反应。而男人不理解女人这种特别的表达方式, 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字面”上去理解女人的语言, 下意识地作出不恰当的反应。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往往就会造成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误解, 导致他们交流的失败。
不同性别的人在交流中容易出现误解, 关键是如何消除误解, 排除沟通中出现的障碍, 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上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及他们不同的认知结构等因素决定的。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都探讨了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相关的问题。语言是在语境中得到理解的, 这已经成了共识。一个词, 一个短语, 一个句子单独存在的话, 就毫无意义, 一定要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有意义。人们在进行交流时, 往往要充分考虑话语发生和存在的语境, 这种特定的语境会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话语, 从而减少误解, 增进交流。除此之外, Roger Fisher和William Ury列举了三种可以促进交流、减少误解的原则和技巧, 这也适应于不同性别的人在交流中借鉴和运用。
(1) 积极地听。真正关心和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表明你愿意了解对方, 愿意与他交流和沟通。必要时, 请对方重复他说过的话。
(2) 尽量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意图。集中注意力地表达自己, 选择一种尽量让对方能听懂的表达方式。
(3) 在交流时, 有目的地表达自己。在做一个重要的陈述之前, 停顿一下, 考虑好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想交流什么, 为何要进行交流, 以及怎样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出你的意图。这样就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综上所述, 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理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性别差异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性别差异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Heidi Burgess.Misunderstandings.September2003.http://www.beyondintractability.org/essay/misunderstandings.
[3]Paolo Rossetti.Gender Issue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Styles in Electronic Discussion Groups.1997.http:www.wfi.fr/volterre/rossetti.html.
and的理解与表达 篇4
薇薇和老公经常是没说上几句话就翻脸,也许是她个性太强,老公觉得她辨歪理,薇薇却说老公自私、不理解她。有时,老公顺着她的话头说话也难合她的意。
双方的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夫妻或情侣间话不投机的情况,明明一方是出于好意,可是另一方却产生许多误解。这是因为男女双方在谈活方式和风格上有不同的特点,而很多人又不了解这个差异,误认为对方不理解、不体贴自己所致。
理解表达的差异
1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男性往往将世界看成是人们争取和维护地位的竞技场,而女性则把它看成是与他人联络感情、寻求共识的关系网。比如,一对夫妻因工作关系只有周末才能聚到一起,平时两地分居,如果别人表示同情说:“你们真是太辛苦了。”或者说:“你们怎么忍受得了?”妻子听了会觉得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则心存感激地接受别人的安慰,而丈夫则会认为这种话有损他的尊严,就会分辩说:“我们这样挺好。”
2男人讲独立和女人讲亲密,女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与丈夫之间的亲密感情,她们会经常把丈夫挂在嘴边。而男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地位和面子,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3对同样一句话的含义理解不同,如妻子因事故下巴留了一个疤,她向丈夫抱怨说,这个疤影响了自己的容貌,其潜藏的意思是担心丈夫因此而嫌她难看。而丈夫却实实在在地替妻子出主意说:“你可以去做整容手术。”这话令妻子十分不满:“好啊,你嫌我难看了。”丈夫急忙解释:“我根本不在乎你脸上的疤。”妻子又问道:“那你为什么要让我去做整容手术?”这场误解就是因为男性并不了解女性抱怨的背后真正需要什么,丈夫认为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整容手术是解决伤疤的最好办法。而妻子其实寻求的是感情上的慰藉。而不是干巴巴、硬邦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4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女性总是愿意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与别人共享,体现出亲密与关怀,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反馈,而男性认为谈话是为了交换信息,习惯于将真实想法和情感留在内心深处,体现出含蓄和深沉。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妻子回家不停的唠叨,而丈夫只是一个听众。如果妻子问他:“你想什么呢?”丈夫回答:“没想什么。”妻子当然不高兴了,认为这是在应付自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妻子应随丈夫的意让他去做自己的事,别把这种行为看做是有意回避与自己交谈:而丈夫也应重视妻子想同自己聊天的愿望,别把这看成是有意打扰。
浅谈语言活动中的表达与理解 篇5
人类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而表达和理解是语言活动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这一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意义传递, 而是两个具有不同精神意识内容的人在某一信息的交流中内部精神意识的共鸣。它们的外化形式可以概括为:表达是说者通过言语意义的赋予来进行交往的过程, 理解是听者通过领会说者的言语意义而与说者达成共识的过程。听者如果本身不具备与说者相同的语言行为能力和结构, 他就不可能听懂和理解说者的意思。简而言之, 表达与理解的实现条件可以概括为交往双方精神意识内容的大体对等性。人类精神意识内容的存在是交往的前提, 对于一个没有思维和思想、精神意识为零的人来说, 交往无从谈起。
交往精神双方的意识内容往往表现为大体对等性。大体即不完全相等, 也不可能完全相等。对等性即语言活动的双方在知识层次、文化背景、生活经历、风俗习惯等意识领域要有相通之处, 我们通常称其为要有共同语言。当然我们不否认一种特殊情况, 即借助媒介, 即使上述内容不尽相同, 语言交往活动也可以顺利进行。上述两方面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表达与理解的实现条件。
我们再来讨论二者的实现过程。所谓语言的表达, 就是在清晰化过程中的表达, 它同样可以达到流动性、复合性和整体性的意义。但不是还原为原始混沌的意象。所谓理解, 即对于接受者来说能够内化的形式, 首先唤起初级的精神意识内容, 再唤起终极的精神意识内容叫理解。由上述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表达不同于表现, 理解不同于接受, 表现是单向的而理解是双向的。例如初生婴儿的啼哭, 对婴儿来说并不代表特殊的意识内容, 只是一种生理反映, 这是表现。而随着婴儿的渐渐长大, 当某一次他肚子饿时, 用啼哭唤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随之给婴儿喂奶, 这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再来区别理解和接受, 从理解的概念我们知道对于听者来说这种语言内化的形式若只唤起初级的精神意识内容, 就是接受, 若在此基础上再唤起终极的精神意识内容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解。例如一个母亲对孩子说:“明天要下雪了。”孩子若只从中得到的信息是明天天气要变冷, 这是接受的过程, 若还能意识到父母的言下之意是:“由于降温, 我应该多穿衣服以防感冒。”这就是理解的过程。
所以将表达和理解的实现过程可以概括:甲想传递给乙某一信息, 于是甲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将这一信息用自己已有的精神意识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并外化为语言, 用人声表达传递给乙, 乙通过自己的听觉器官接收到这一语音形式后迅速将其移入自己的内部世界, 然后乙大脑中的某些与之相关的信息被这一内化的形式所照亮, 而在此基础上再次对这一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随之两个不同的内部世界对这一信息产生共鸣, 乙也对此作出相应的回应, 这就是关于二者之间最简单的描述。
二、理解的不同类型
理解是衡量说话人语效的尺度, 也是衡量接受者理解能力和对某个问题认知水平的尺度, 关于理解的程度和类型用图形表示如下:
其中两个圆圈分别代表甲乙二人精神意识内容中关于某一信息意识焦点的集合。
(一) 完全不重合, 我们可称之为不解或无解。前者是接受者对表达者发送的讯息一无所知, 获得的讯息量等于零。例如接受者面对一个说着某种外语或方言的发出者, 连一句话也没有听懂就是不解, 一个学生对于考试卷中的某一试题茫然无知也是不解。而后者指发出者发出的讯息本来就没有确定的解释, 使得收讯者的任何解释都成为错误的理解。例如有三个书生进京赶考, 路遇一个算命先生, 他们请算命先生算一算谁能金榜题名, 算命先生伸出一个手指, 众人不解, 要求先生指名, 先生说是“天机不可泄漏”, 其实这个符号无解, 可以释义为“一人高中”, 或者“一齐考中”, 或者“一齐考不中”, 算命先生“一个手指”符号的正确释义应是揭示算命先生的狡猾伎俩, 还他“无解”的本来面目。
(二) 部分重合, 我们可以称之为误解、曲解或别解, 其中包括意义的丢失和意义的增生。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让士兵传口令“鸡肋”, 这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然而除了杨修之外没人能猜透曹操的内心世界, 很显然传令兵传令的过程是意义的丢失。又如在一首讽刺诗中写道“工人阶级顶天立地”, 意思是说这个新建的六层楼房好楼层二层至五层都被厂领导他们的关系户占去了, 剩下最高的六层和最下的一楼分配给了普通工人, “顶天立地”原意是形容英雄气概, 这里赋予了新的含义, 我们称之为语言交往过程中意义的增生。
在一次表达和理解的过程中, 意义的丢失和意义的增生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各自单独存在。
(三) 大体重合, 我们称之为基本理解, 为何不能完全理解呢?俗话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古典解释学的某些代表人物认为:“理解他人, 就是通过某种移情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要。因为每个人特殊的生活世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特殊的看问题的视野。如果要完全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使自己的视野与他人的视野完全重合, 这就要求双方在现实生活和历史经历中都完全合二为一,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理解的过程中, 我们追求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共鸣, 然而完全的理解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三、如何更好的增进理解
由于不同主体间精神意识内容的差异, “理解万岁”无法成为现实, 然而语言活动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交际活动, 我们如何增进主客体间的相互理解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不同主体的假定。
语言交往行为与其它实践交往行为一样, 是不同主体间的交往, 即交往的双方具有不同的精神意识内容。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对情景的解释而行为, 因此言语交往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当能意识到对方对同一个交往对象可能有与自己不同的解释, 用现象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应当首先假定对方的“内心世界”不会与我的“内心世界”完全相同。为了达到相互理解, 就必须从这个假定 (他与我不同) 出发。处在自我中心地位的人是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
(二) 角色互换推理。
正因为他人与我不同, 因此要达到相互理解就必须能够与对方互换角色, 即“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别人的位置看一看”。但是要直接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何其之难?因为每个人实际上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认取对方的角色。因此只能尝试进行互换角色的推测:“假如我是他, 我会怎么做?”“假如他是我, 他可能怎样做, ”这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或“视人如己”。
(三) 及时沟通尝试。
言语交往活动中出现理解障碍时应当及时向对方反馈, 即用语言或行动向对方发问:“你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此时出现的问题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意义共享, 有必要暂时停止有关话题的讨论, 通过沟通来排除障碍。解决的办法就是尝试找出原有的意义共享域与新问题的联系, 通过扩大双方视野的方法达到新的视界融合。
(四) 实践检验确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 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际的交互行为效果来验证我们的推测和假定。语言交际中的障碍有时不能完全靠语言本身来解决, 我们之间是否真正达到了相互理解也不是凭对方一句“我懂了”、“我理解你”就可以证明的。但是无论如何, 说话与做事之间是不能完全分割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方表现出来的言语行为效果, 或者通过我们在合作中准确无误地配合行为来证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意义共享和相互理解。
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看到, 随着人类内部世界的不断丰富, 相互理解也变成了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任何有限的语言活动都不可能使交往双方对一切事物, 在一切方面都达到意识焦点的完全重合。每一次有效的交往都使我们就某个具体的事物, 从某一方面在内部世界达到共鸣。为了缩小理解的差异, 我们只有在原有基础上继续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 我们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共鸣。理解之无止境的过程, 正如我们不断地认识外部世界, 最大限度地认识物自体并将其移入人类内部世界一样无止境。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1]韩宝育张文元语言与人的内部世界[L].桂林.广西社会科学2007.7.
[2]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3]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4]陈宗明符号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1.
阅读教学中如何使理解与表达共舞 篇6
一、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所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际上就是对汉语汉字运用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被普遍认同的语文能力的四大要素。从小学生的阅读表现来说, 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比较差, 表现在阅读实践中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的特点。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发现, 有许多孩子难以认真仔细地投入语文阅读材料的阅读当中。
除此之外, 在对教材或者阅读材料的观察中缺乏深刻性, 以感性经验为主的小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因此在对语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 很多学生只能根据原材料复述文字的原文, 只知道“是什么”, 在材料的什么地方出现, 却不知道“为什么”, 更别说“怎么办”。除此之外, 对语文阅读素材的经典和精彩之处缺乏敏感性, 无法感知语文阅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 从阅读材料的重难点入手深度挖掘阅读内容的深刻之处也就无从谈起。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池》一诗时,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把握整首诗描绘的是优美的自然景物, 但对细节的理解上有所欠缺, 需要教师着重引导。
2.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阅读, 实际上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感知知觉发展较快, 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能力明显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时间和空间、整体和部分时把握能力不足,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文教学的影响, 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主要体现在对阅读材料整篇的感知上。
3. 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材料进行加工, 然后把加工好的内容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随着词汇、句式的积累, 对语言文字的了解越来越多,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语言更丰富、句式更完整流畅。
二、具体教学中易出现的盲区和缺陷
1. 忽视学生能力现状, 盲目教学
小学生大多处于6 岁到12 岁之间, 这一个阶段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上。小学教育有一套完整和系统的教学框架, 从小学开始, 就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但小学生处于从无到有的思维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 小学生已经有的认知基础和学校教育的要求标准有所出入。有不少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力现状, 按照自我认知展开教学, 这绝对是不可取的。小学生还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的阶段,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只能感知到阅读教学中可供直接感知和了解的表面部分, 而对需要深入思考的内部部分难以掌握。
2. 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难以摆脱具体感知事物带来的影响, 难以实现完善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部分表现在低年级的小学生很难分清楚阅读材料中重点与非重点、本质与非本质的内容, 也难以对阅读材料中提到的事物加以区分和理解。机械的阅读和单薄的语言讲解无法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与内容产生深刻理解。因此, 教学方式单一是当今阅读教学中易出现的盲区, 影响教学质量。
3. 割裂了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关系
知易行难, 语言表达比阅读理解更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现, 有不少教师割裂了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有些学生很容易理解阅读材料给出的内容, 却难以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还有的学生只擅长文字表达, 口语表达却很困难。这就割裂了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统一关系, 是“瘸腿走路”的表现。
三、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理解与表达共舞
1. 重视学生能力现状, 明确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现阶段的能力中注意力、感知力和理解力的特点和不足,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不宜将目标定得过高。在实际教学中, 基于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无意识记的特点, 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活泼生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尽量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另一方面, 例如《小池》这类具体景物描写的阅读材料,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意象, 以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具体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小池》的教学为例, 可以采用小组探究、花样朗读、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小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从而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花样朗读并非机械的朗读, 而是高质量的朗诵, 尤其是类似于《小池》这样的古诗, 读起来朗朗上口, 古诗的意境美、韵律美、词句美完全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到。而多媒体教学可以补充教师引导阅读讲解时的不足, 缓解枯燥和抽象带来的负面效果。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全员教学, 要整体考虑班级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 从班级整体的具体情况出发引导阅读教学。二是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对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要鼓励支持其主动表达, 提出积累字句、培养语感的要求, 以督促他们尽快克服缺点;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细化辅导, 从基础和细节上引导, 循序渐进, 打好基础。除此之外, 要注重引导学生差异化思维, 决不用标准答案引导学生, 杜绝“流水线”课堂的发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联想, 可以借鉴多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比如把“头脑风暴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 注重知识学习与能力运用的统一
表达能力包括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其中语言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应用能力。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结合, 杜绝重阅读而轻表达的教学方式, 教会孩子得体恰当地进行语言表达。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教师固然可以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提供帮助, 但是知识的内化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学生自我的努力。为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互相转化, 教师需要多给学生提供转化的机会。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要为学生从书本知识向多种能力的转化提供实践机会, 比如举办以某课文、某阅读材料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 为能力的形成创造锻炼的场所。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文字、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注重的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从而做到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结合, 是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都应该注重的基础教学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解与表达,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巧敏.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 (下旬) , 2015 (10) .
and的理解与表达 篇7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 因为断粮, 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感情, 赞扬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文章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多组冲突和细节的描写。情节感人, 文字精练含蓄, 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的语感, 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基于这一理念, 教学中教师从课文表达形式入手, 引导学生从作者心灵出发, 体会文字, 触摸并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课文通过情节冲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来表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以“冲突”为切入点, 通过“呈现主要冲突, 学习表达;探究主要冲突, 训练表达;课堂仿写冲突, 再悟表达;课后拓展作业, 巩固表达”。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表达形式和利用所学知识学习表达的有机结合进行教学, 让学生学会了阅读, 更学会了表达。从而, 实现了阅读理解与表达运用的相互激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阅读与表达的共生, 促进儿童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情节冲突,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 使叙事生动的表达方法, 并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展开描写。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呈现主要冲突, 学习表达
1.复习导入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 走在后面的部队连野菜都找不到。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便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大骡子上。面对生与死的抉择, 彭德怀作出了什么决定? (杀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 解决燃眉之急)
2.呈现冲突
(1) 像这样爱它却又要杀它的冲突 (纠结、矛盾) 在文中还有很多, 大家根据预习情况来交流一下。
(2) 交流预习情况。
(3) 呈现主要冲突。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相机解读一些冲突, 并根据学情呈现本课主要冲突:爱与杀, 杀与不杀, 战士的生存与大黑骡子的生命, 私情与大爱。
过渡:冲突让文章情节生动, 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走进那永恒的岁月, 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二、探究主要冲突, 训练表达
1.品味“爱与杀”的冲突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长征途中大黑骡子有怎样的功劳, 彭德怀又是怎样对待它的。画出相关语句, 写写体会,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2) 交流、展示、品味相关语句。
1大黑骡子有过怎样的功劳呢? (出示:相关语句)
1) 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它功劳大的?
2) 指导朗读。
2彭德怀是怎样来对待它的呢? (出示:查找语句)
1) 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疼爱) (板书:爱)
2) 你是从哪些字眼中体会到“疼爱”的? (引导学生抓住“抚摸、念叨、悄悄、一直”等词来体会)
小结:板书 (细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练习表达:这是一头____的大黑骡子、_____的大黑骡子、______的大黑骡子, 彭德怀对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同手足, 亲如兄弟。
(投影:爱有时要有取舍)
过渡:就这样一头大黑骡子, 和彭德怀情同手足, 亲如兄弟, 为什么还要下令枪杀它呢?
2.品读“杀与不杀”的冲突
彭德怀下了几次命令?请浏览课文的第3~20自然段, 画出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
(交流出示:三次命令的句子)
过渡:三次命令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下达的? (果断, 不耐烦, 怒吼) 让我们一起走进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品读彭德怀的第一次命令)
出示:“好, 全部集中起来, 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1) 学生展示品读第一次命令 (读出坚定) 。
过渡:就是这样一道命令, 彭德怀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下, 我们先来看看彭德怀第一次下命令杀大黑骡子时的情况。
(2) 默读第5-10自然段, 找出战士如何劝阻的语句, 彭德怀又有哪些感动你心灵的言行?
1交流品读战士们恳求的语句。
2交流品读彭德怀言行的语句。
(3) 分角色朗读 (投影出示对话) (播放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板书:杀不杀)
过渡: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 但是战士们都不忍下手, 于是彭德怀又下了第二次命令。
(品读彭德怀的第二次命令)
出示: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 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 传我的命令, 让方副官负责杀骡子!”
(4) 自己读一读这段命令, 此时彭德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谈体会:“不耐烦”为什么? (内心痛苦, 他作这个决定完全是为了战士们, 实属无奈)
2指导朗读。
(5) 彭德怀背过脸去。
1从“背过”可以体会到什么?
2思考:让我们一起聚焦彭德怀背过去的脸, 在他的脸上, 你看见什么?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 枪声一直没有响, 10分钟过去了, 20分钟过去了, 对于彭德怀来说, 这是怎样的20分钟啊?
过渡:他理解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那份深情, 他压制不住心中的悲愤, 双手在腰间怒吼道:导读—— (第三次命令)
(品读彭德怀的第三次命令)
“方副官, 快开枪!你不向它开枪, 我就要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1从“怒吼”中, 你体会到彭德怀心里在想什么。
2指导朗读。
3.品读“生存与生命”的冲突
(1) 品读: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
1课堂练习表达:想想彭德怀会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 (播放音乐)
远远地, 我们仿佛听到彭德怀对大黑骡子在说:“大黑骡子啊, __________。
2交流相机点评。
3指导朗读。
(2) 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 发火道:“我吃不下, 端开!”
1学生谈体会, 老师追问:发火? (这个动作里面, 却包含着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内疚、对战士的爱, 太多复杂的情感。)
2指导有感情朗读。
(板书:生存生命)
小结: (投影)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4.感悟“私情与大爱”的冲突
投影 (播放音乐《过雪山草地》) 引读: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 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 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它融进了彭德怀, 融进了每位战士的心田里——投影, 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它融进了每位同学, 融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投影, 齐:“身无御寒衣, 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 跟上去, 走到宿营地。”
小结:
大黑骡子的身影我们再也看不见了, 但我们在滚滚铁流看到了一支钢铁之师;我们在竹板声里看到了一个个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在情节的冲突、细节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官兵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课堂仿写冲突, 再悟表达
练笔巩固表达:《篝火旁的情景》 (播放音乐:假如爱有天意) (提示:能运用细节的描写, 把握情节的冲突, 根据彭德怀发火推开肉汤, 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四、课后拓展作业, 巩固表达 (投影)
【and的理解与表达】推荐阅读:
理解与表达08-30
语言理解与表达10-24
言语理解与表达总结05-14
考研英语翻译复习之理解与表达06-09
国税局面试真题—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10-29
李如海公务员考试讲义-言语理解与表达07-04
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练习题08-19
浅谈对Lambda表达式的理解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