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2024-10-25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共12篇)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1

伴随中国歌唱艺术的兴旺发达, 歌唱的审美与情感表达等诸多相关要素不断引起专家学者的兴趣。无论从先秦“上炕下坠”理论, 还是清代徐大春《乐府传声》的声、情、字、味关系, 歌唱理论及其情感表达的核心问题不断出现新的见解和富有见地的学术观点。的确, 一首艺术作品倘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美感效果, 其不单单是固守于歌词所表达的一般性的外在情感, 应是通过某种约定的情感基调, 恰到运用歌者的演唱技巧与机理获得实际的艺术审美效果。情感是人类具有的心灵表现的高级形态, 其借助于肢体动作、表情符号、声音以及语言符号等艺术载体来传达和实现。

一、用心儿去歌唱

一首经典的声乐艺术作品, 只有通过声情并茂、以情传声的歌喝实践才能真正赋予它鲜活的生命力。歌喝不仅是情感表达的媒介, 而且是升华情感的思维再现。倘若真正能够做到审美情感的真切表达和艺术再现, 歌者务必进入艺术“角色”, 似乎身临其境的体验歌曲的思想内涵和真挚情感, 以期歌唱赋作品鲜活真切的情感。

对于声乐表演艺术而言, 即便是同一个歌唱演员在演唱同一首作品, 任何一次登台表演均是一次鲜活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创造。对于任何一位观众来说, 他均是要冲从现实舞台得到体验, 如果仅从唱片或光碟中获知体验, 那是片面的, 不够丰满的。因此, 现场聆听, 现场体验, 真实再创造的过程是难能可贵的。

毋庸置疑, 一个歌者如果一味的或者单纯的追求物理声学、生理科学等诸方面的艺术感觉, 歌者的声音可能偏离审美情感所要表达的真挚美感, 不觉让人感叹仅仅是一些纯技巧性的发声, 艺术表现力又何从谈起?据此, 纯机理与技术性的声音缺少美感, 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是难以实现的。

众所周知, 歌唱审美意识是演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真实感受和心理体验。诚然, 每个人对于现实世界中包括艺术在内的美的事物的感知、欣赏均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对于情感创造的歌唱艺术而言, 歌唱在诠释艺术审美的形式、方法及其行为上均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纵观中外艺术美学发展史, 不论是西方美学所强调的音乐形式上的“数的和谐”、内容上的“情感体验”, 还是中国传统美学总结提炼的“物感心动”、“境外生象”以及“哀乐情感”艺术审美命题, 歌唱在整个艺术审美过程中始终占据主要位置。不仅如此, 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功能也一直贯穿于人类审美体验之中。在这一层面来讲, 声乐艺术一时一刻也离开人的主体活动, 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表演。

一般来说, 歌者良好的音乐审美意识与先天遗传有着很大关系, 当然, 后天的培养也非常关键。日常生活中, 音乐教习或表演者要在艺术学习和舞台实践当中逐步培养, 长此以往歌者的审美感觉及其良好的审美听觉就会不断提高。具体来说, 我们既要重视音乐审美感觉、听觉的培养, 又要重视音乐理论, 包括音准、节奏、表情、速度、力度以及纵向的织体等要素的训练学习。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主动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经常参与采风、调查、研究以及聆听各种音乐会, 以便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不仅如此, 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朗诵、吟唱以及欣赏电影、电视等诸多途径和方式, 切实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如此说来, 丰富的艺术体验, 对于准确把握声乐作品的内涵, 提高音乐美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把握主题思想

对于一度创作的作品而言, 任何一首或一部歌曲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换句话说, 声乐作品都有其一定的主题思想以及背后凝聚的文化主旨。

《长征组歌》是一部具有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历史转折点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人被迫长征。在血与火的战争与历史考验面前, 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 一路奔跑, 一路播撒革命火种。星星之火, 最终以燎原之势飞速发展, 革命烽火也最终传入人间正道。每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唱起《长征组歌》时, 那烽火连三月、号角遍地吹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往事, 浮现在人们面前。对于我们歌者而言, 歌声还未响起, 我们应情不自禁的将其与革命流血牺牲、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同构”联想起来。

《长征组歌》创作于1965年, 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的。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红军被迫长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红军以超乎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 翻越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 跨越10个省大约2.5万里的漫漫征途, 并最终到达相对安全的地区——陕北。

1965年,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前夕, 革命人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这段曲折与光辉历史的史诗作品。经过肖华、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多位革命同志的共同努力, 《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以及《大会师》等10首乐曲相继创作完毕, 其将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以“组歌”的艺术形式进行情景再现, 并于1965年8月在首都举行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首场演出。其后, 该部作品久演不衰, 成为声乐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

据此, 《长征组歌》创作的主题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万里“长征”, 围绕主题延伸而来的核心语汇就是“长征精神”, 即不屈不挠、无私无畏、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为了继承与弘扬“长征精神”, 词曲作家以深情凝练的笔墨, 乡音醇厚的民间音调, 优美简洁的旋律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画卷, 尽情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 最终获得胜利的革命情怀。与此同时, 大力展现了革命人在生死决别的紧要关头所展现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气概!

为了更好的揭示长征这一革命主题思想, 歌者不仅要全面了解创作背景, 而且深入挖掘长征途中发生的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一部好的作品, 其感召力、号召力是无穷的!几十年来, 长征已发展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光辉典范, 长征精神也必将在未来革命与祖国建设的征途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引吭高唱《长征组歌》时, 要把历史与时代精神高度融汇于长征精神之中。倘若做到这一点, 你的歌声一定是极其美妙感人的!

三、真切品味歌词

相对于作曲家的创作, 演唱无疑属于二度创作。如何将一度创作恰到好处的进行演绎, 无疑真切品味歌词应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位具有丰富音乐修养和技巧的歌唱演员, 不仅仅能把歌曲的音调准确的表达出来, 她更会在音乐之外, 根据歌词的内容、情感的需要, 及恰到好处的技巧的运用, 多方面相融合形成一首不仅具有韵律之美同时具有声音之美, 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歌曲, 其中歌词的处理尤为重要。

就歌词而言, 对情感的准确表达, 歌曲内容的深刻诠释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对歌词有着深刻的理解, 演唱才能更加的打动人心。如《望月》这是由宋祖英最早演唱的一首情绪优美的民族歌曲, 后来在各大舞台经多位歌者广为传唱。她们对《望月》歌的演唱总是那么优美, 令人回味。这首歌曲除了旋律温和甜美、含蓄抒情令观众喜爱之外, 那如诗唯美的歌词, 更是摄入了人心。细细品味歌词, 开始的描写是充满诗意的寄托着无限的思念, 仿佛在人们眼前展示的是一幅立体交叉的水灵活现的水乡淡彩风情画, 画龙须添睛, 歌词的动与静的编织是为歌曲的高潮铺垫而已, 真正的旨意在于情感的抒发。把人的思绪用思念占满, 更加便于情感的表达。

当演唱者分析理解了《望月》歌词所表达的内涵, 再真心演唱《望月》歌时, 感觉又会怎样?在清清水面上、坐在挂在天空的月牙之上, 加上歌者圆润优美的嗓音, 良好的气息运用, 细腻清晰的咬字吐字, 精准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 这样的演唱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同时, 也一定能使演唱者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 使听众在你的演唱中领悟歌词情感的内涵、意境, 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使歌者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用心歌唱、用情感人”, 真正使演唱日趋达到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 歌唱艺术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的艺术之美最终要通过歌唱演员来体现。歌者把无数的旋律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 是一次艺术加工、提炼和升华的过程。在现实艺术舞台上, 歌唱的情感表演真正落到实处, 对于我们教学者和表演者来说, 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沈湘著, 李晋玮李晋缓整理.沈相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2]王如湘.美声唱法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1996.

[3]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4]薛亮.歌唱语言艺术.大连出版社, 1992.

[5]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6]石惟正.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7]冯志莲.民歌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

[8]乔建中.国乐今说.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2

内容提要:

油画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画种,在中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从一开始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在孜孜不倦的探寻着如何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语言,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画作与美学理论。对于油画的教学始终以传承与发展的理念进行着,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绘画语言与情感表达。文章对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梳理,包括艺术语言的内涵、特点及绘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然后从油画风景的色彩与构图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油画风景写生中艺术语言的形式,最后探讨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运用艺术表达情感的策略,本文认为要做到运用色彩传递情感与构图中注意引起观者情感上的回应两方面才能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充分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写生者的情感。

关键词:

油画风景写生 艺术语言 情感表达

Study on the langu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art of painting landscapes

Abstract:

The oil painting that originated with the Western painting styles, in China for nearly a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outset, we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artists in the tireless search for how to develop a national spirit of the painting language, for us left a number of valuable paintings and aesthetic theory.For the oil painting of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to develop the concept of Inheritance and engaged in, and gradually formed with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painting.Article on the art of painting landscapes language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brief sort of related theories, including the artistic language of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emotional relationship.And from the oil painting landscape color and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wo-pronged approach to painting

landscapes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language and finally explore the art of painting landscapes in the us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strategy, this paper that the use of color to do to pass the emotion and gives attention to composition concept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ose two aspects of the painting landscapes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artistic language to express those feelings sketches.Key Words:

oil painting landscapes

artistic language Emotional Expression

目录

引言...................................................................1

一、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相关理论简述.....................................1

(一)艺术语言的内涵.................................................1

(二)艺术语言的特点.................................................1

(三)绘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1

二、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2

(一)油画风景的构图.................................................2

(二)油画风景的色彩.................................................5

三、油画风景写生中利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的策略...........................7(一)情感的重要性.....................................................7

(二)利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的建议.....................................9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浅析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

引言

油画风景是西方绘画十分重要的内容,油画在中国的开始与发展也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优秀的画家非常喜欢描绘风景或以风景画创作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加上绘画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绘画媒介和绘画语言上的丰富与创新,更是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与发展。在油画教学领域,风景写生是必修的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注重学生写生技法训练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大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教学中以点扩面,着重于提高学生对绘画的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的认知。通过不断的写生实践作品的刊登展示、创作感想或是心得体会的交流,学生不仅要在直观上丰富油画风景写生的内容,同时在思想上也要充分理解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方式。

一、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相关理论简述

(一)艺术语言的内涵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在特定语境中,为了表达主体情感而对常规语言有所超越和违背的具有理想审美效果的语言形式。对于绘画艺术,“艺术语言”的指向是:构图关系与色彩基调等。

(二)艺术语言的特点 1.变异性

艺术语言的变异是创作主体感受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作家、诗人通过“变异”打破已有的僵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语言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种通过“形变”的新形式,能够使人产生新奇和新鲜感,能打破感觉自动化和读者心中的接受定势,将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促使读者惊醒思索、品味再三,达到审美认识和愉悦的深化。

2.吁情性

列夫·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句话概括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艺术的语言也是这样的,“它是人们情感的凝结,是情感冲动而产生的一种不寻常的语言形式,它饱含着真挚、深沉的情感。”可见,艺术语言具有吁情性,所谓吁情性,就是指艺术语言中蕴涵了创作主体的知觉、情感、想象等方面丰富的心理体验,能呼唤读者的情感和想象,使之产生心灵的感悟。

3.隐指性

艺术语言的隐指性可从与科学语言的对照中见出。科学语言追求认识上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因而在表达上要求所表达的意思越清楚越显露越好。

(三)绘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 1.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需要,它以感性为主导,绘画

艺术的生命是人内在情感的体现。艺术家没有情感不行,而情感得不到饱和也不成为艺术品。一个艺术家首先自己要对描绘的对象所感动,才能用自己的作品去感染别人。所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任何艺术含有技术和技巧,但不是任何的技术和技巧都等同于艺术,并且也替代不了艺术。情感和思想内涵是区别艺术和技术、技巧的重要因素,作为艺术品必须具有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情感属于抽象性质

没有伟大的艺术作品,人的某些高级情感便不能存在。就是说,审美活动下呈现出的画面语言使得一些没有艺术语言就不能存在的情感和思想成为可能,例如那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状的情感:荒寒、淡远、惆怅、敬畏、苍劲、空灵„„等等。这些抽象性质的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利用画面语言向观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状态,同时也让观者感同身受。

3.情感并不孤立存在

许多绘画作品并不只是表达一种情感,几种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表现出一幅画面,画家利用精湛的画面语言向观者呈现一幅百感交加或欲说不能的作品。这样的情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三五个构成了一个小组,相互交叉,共同冒出来。比如在元代的一幅山水画中,空灵、空旷、孤独、淡远便共同结伴组成了一个“家族”,弥漫了整个作品。

而绘画语言也并非“情感方式”的严格解说,更不能把它当作某种“认识论”的确切图解,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信念的产物。作为一种观察和表现语言形式,它不是狭义和孤立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演用而发展并具有多种特质的整体语言系统。它向观者展示:艺术家在表情达意的创作中,可以这样去看世界,可以这样去思考和感受,可以这样去表现和创造美的形式。

二、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

(一)油画风景的构图

构图,通常是指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思想、美感或意境,在一定的空间,用特定的方式安排和处理人物乃至各种形态要素的关系和位置。当我们面对一张空白的画布,准备写生或创作一幅风景画时,构图问题便成为我们将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说,一幅作品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构图的好坏。回顾一下西方油画风景的发展,我们发现在构图领域主要有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焦点透视法的发现和应用,第二次是塞尚摈弃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形成自己的新的构图观。贡布里希指出:“在埃及,拜占庭和罗马风时代的欧洲僧侣艺术的风格中,作为表现一幅画主题的环境而被引入的风景成分,一般说来是非常程式化的„„”。

文艺复兴时期,尽管风景画尚未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但透视学的发展已经为油画风景的产生做了铺垫,在达·芬奇、弗朗切斯卡、拉斐尔的作品中,背景都出现了较为精彩的风景描绘。这和文艺复兴之前的“图象学”绘画相比,已经摆脱了把要表现的内容平铺于画面中的特点。这时的画面背景中的风景几乎都精确的遵循焦点透视法则并引以为荣。焦点透视法主要是通过“错觉”的远近法将三维空间的世界整理为二维空间的画面,即再现出能够欺骗人的视觉画面。文艺复兴时期,在以风景为背景的宗教画中,弗朗切斯卡的《基督受洗》背景中的自然风景的描绘及拉斐尔的《圣母玛利亚的订婚》背景中建筑风景的描绘可能最早应用到这一原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直至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几乎都没能突破这一原理。正如吴冠

中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印象派的莫奈、毕沙罗、西斯莱等人的作品曾经使我非常陶醉,但后来又不那么陶醉了,觉得他们对构图的推敲和造型的提炼不够重视”。

如果说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第一次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焦点透视法还属于一种不自觉的实验,那么塞尚则是在真正进行一种有意识的实验。(图1)1879年,当塞尚脱离印象派之时,也许已经预见到了透视法的局限性,即透视法简化了眼睛,大脑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可能保持完全不动的姿势观察某个物体的。

图1 塞尚 圣维克多山

那么塞尚在构图方面的创新点在哪儿呢?首先,塞尚追求画面的平面性。他把传统风景画中的远景、中景和近景之间的层次拉近,压缩了实际空间的深度。例如当我们观看他反复表现圣维克多山的风景画作品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把天空处理成为具有某种限定距离的背景;把远山处理的比实际看上去大的多。其次,塞尚通过移动视点组合画面。在他的风景画作品中,为了适合画面构图的整体布局需要,甚至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上表现出平视的远山、俯视的大地、房屋、桥梁与树木。塞尚在构图方面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戒律。此后,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各种新的构图形式几乎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西方油画风景构图发展的来龙去脉,这将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油画风景的写生和创作。此外,另一种不同的构图形式我们也不可忽视,即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尽管它曾一度遭到质疑,但其中依然有很多精华如散点透视法等,在我们创作油画风景时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早期对构图形式的认识相对还比较单调,如18世纪的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曾说:“构图(例如在一幅美的风景画上)所给予人的快感,主要是靠明暗的受一定规则支配的安排和结合,这些规则就叫做:对比性、空间感和单纯,它们使我们可以真实地和明确地感受我们面前的对象。”

今天随着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绘画、设计、摄影、影像中优秀的构图形式可谓层出不穷,这些资料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正如路易斯·H·沙利文在他的《启蒙谈话与其他作品——现代艺术文献4》中所说:“形式出现于形式之中,而另一些形式又从这些形式中产生和繁衍出来。一切都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相互网结、相互联系、相互混合。它们外渗和内渗。它们没完没了地摇摆、激旋、混合和漂流。它们形成,它们重组,它们消散。它们应答、协调、吸引、排斥、合并、消失、重现、融合和显现。”

那么面对如此纷繁芜杂的构图样式,我们该如何应用于油画风景中呢?或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风景画的构图应注意空间分割和画面层次。当我们开始画一幅风景画时,应先通过线条的组织在画面空间中建立起某种平衡,即通过空间的分割来确定画面的层次,以形成风景画的画面结构。关于空间的分割,最经典的就是贯穿整个西方绘画史的黄金分割原则,这一原则被大多数画家所采用并沿用至今,即把画面的长和宽分别乘以0.618,所得到的点将是最符合审美理想的画面中心位置,但由于明暗和色彩自身也具有重量,因此,如何平衡画面,就不能单纯依靠点和线的平衡了,还应当结合明暗和色彩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艺术素养。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视点来画风景,确立画面的层次,即前景、中间层次和背景。吴冠中认为:“在油画风景写生中,构图时最难处理的也是前景。因透视现象,前景所占面积最大,但其形象却往往大而空,不如远景重叠多层次,形象丰富而多样。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画面上面积愈大的部分,在整体效果中其作用愈大。因此,如引人入胜的是中景或远景,就要设法挪动占着大面积的前景,或反透视之道而压缩其面积,或移花接木另觅配偶。”需要指出的是,吴冠中的观点有别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点,李可染则认为“构图要有远、中、近三景,中景是关键,是最伤脑筋的一关。中景要把远近二景有机地、巧妙地联系起来。”随着中西绘画的融合,现代山水画和油画风景中关于如何构图,如何选择视点的传统界线已逐渐被打破,因此,我们更应该以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绘画之路。

其次,穿插与置换也是风景画构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穿插是构图中各部分景物位置安排上的形式美规律。李可染说过:“好的构图不是堆叠,而是穿插。”一幅穿插多变的画,可以使画面产生内在的张力,结构紧凑,景物与景物之间有了联系,容为一体。如果不注意穿插,画面就显得松散,毫无生气,原本相互联系的景物也就成了孤立的物体。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围棋,在一块方形的棋盘上,黑棋与白棋通过激烈的对杀,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棋形,双方相互穿插,势均力敌,从而取得棋盘上黑与白的平衡。置换是在构图过程中,面对的景物往往整体很好,而某一物象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其它地方或想象的形象搬进来,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典型性。我国清代画家石涛曾写道:“搜尽奇峰打草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石涛画的黄山,我们就无法从他的画中找到对应的景物。他是通过理解、想象、置换,把黄山的典型景物安排在一起,使我们观其画而能从总体上感受到黄山的风貌。此外,在风景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通过对景物进行有意识的夸张变形,可以强调其对某些景物特征的感受和想象力。夸张一般指对景物形体上的改变,而变形则是从形式美的规律出发,对景物的形状作一定的处理。去年我去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采风,被这片废墟深深地吸引,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去表现它。后来在网上无意中发现吴冠中70年代的一张《交河故城》(图2)的油画,这幅画并无具体废墟形象的描绘,而是采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画面的下方,是大面积的线条和色块抽象出来的层层叠叠的故城废墟,上面的一小片天空,大群的鸟更增添了废墟的荒芜萧疏之感。可见,适当的夸张变形,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2 吴冠中 交河故城

(二)油画风景的色彩

人类看到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但要把这些色素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期的人类只能利用少数有色泽的矿石或植物去描绘他们的世界,如15000年前的西班牙阿尔泰米拉山洞的穴壁画。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也只能在各自的工作室里研磨仅有的几种颜料。19世纪末,人们又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确立了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基色原理。如今,在电脑上可供选择应用的色彩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了。可以说,在色彩领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研究油画风景的色彩问题,我们应首先对其历史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包括对各时代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的油画风景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审美情趣,从而更好的把握油画风景发展的趋势,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16-17世纪,独立的风景画产生初期,色彩还是相当刻板的,基本上都是“棕色的前景、绿色的中间地带和一个巨大的蓝色全景背景”。因此,那时的很多风景画的颜色看上去并不像日光下的景色,于是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呈现出风景里的光线和距离,他们使用各种淡蓝色和柔和的棕色表现风景中的色调和层次关系。如罗伊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霍贝玛的《密德哈尼斯的大道》。18世纪,“大师们用暖棕色描绘前景,用种种银一般的冷蓝色描绘渐渐消失的远景并获得了一些极其可喜的效果。”当时最具影响的风景画大师是康斯特布尔,他的风景画擅长描绘英格兰宁静的田园风光。“康斯特布尔从‘如画的’和‘田园的’润饰性的传统语汇中走出来,转而在罗伊斯达尔和霍贝玛中寻找一种表现视觉真理的语言源泉。”

在他的作品《埃塞客斯威文荷公园》(图3)、《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的景色》中,就通过调节色调的变化成功的捕捉了风景中的光线与空间感。据说,他的一幅风景

画作品中对耀眼阳光的描绘曾使德拉克洛瓦惊叹不已,并马上回去修改了自己的作品。可以说康斯特布尔是欧洲风景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贡布里希认为:“在艺术上,关系在任何一幅特定的画中是重要的,当霍贝玛和康斯特布尔相比,康斯特布尔的画看起来充满了光和空气,就像康斯特布尔想让我们看到的那样,但和柯罗的画相比,康斯特布尔的画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它就退到我们认为是把现代视觉跟过去视觉分割开来的分水岭之后。”在康斯特布尔之后,引出了风景画的三大分支,一是以柯罗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一是以弗里得里希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此外,透纳和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也受其影响。

图3 康斯特布尔 埃塞客斯威文荷公园

高更曾说过:“色彩,由于它给我们的感觉是迷一般的东西,我们只有谜一般地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合乎逻辑性。我们不是用色彩画画,而是经常赋予它以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来自自身,出于自然属性,以及它那神秘的、谜一般的内在力量。”

这句话说明了色彩的复杂性,但色彩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遵循的。那么,我们在油画风景写生中应该如何注意色彩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确色彩的几个基本规律,如色彩的形成要素、色彩的补色关系、色彩的空间透视等。色彩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色彩的补色关系主要是指色彩的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景物,其亮部呈“暖色相”,这时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线下的景物,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在自然界中,一般情况为早晨和傍晚的阳光偏暖色,中午的阳光偏冷色。色彩的空间透视主要是指空间色彩的透视关系,即近处的色彩鲜明强烈,远处的色彩随之削弱。在画油画风景写生时,由于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色彩的空间透视规律显得格外突出。这些问题是色彩领域里的最基本的问题。理解并熟练掌握这些规律,是处理好油画风景色彩关系的第一步。

其次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察色彩的方法。即在画油画风景时应该注意整体观察和反复比较。当我们面对一处风景时,不应被其错综复杂的色彩所迷惑,致使孤立的去观察它们,而应当明确这些色彩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整体制约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画面的整体色调关系。而反复比较是研究色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比较就难以准确的鉴别色彩的微妙变化。通常情况下,景

物从色相上来看,有冷与暖的对比;从明度上来看,有明和暗的对比;从纯度上来看,有纯与不纯的对比。

总之,要掌握并应用好色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油画风景的色彩问题,需要手、眼、脑结合起来,反复实践,反复思考,才能创作出体现自己色彩个性的作品。

三、油画风景写生中利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的策略

(一)情感的重要性 王国维说:“一切写景,皆是写情。”“意境”是风景油画的灵魂,而情感又是意境生成的基础,“境”是生活现实的客观反映,“意”是绘画的主体情感、理想的主观体现,“意境”是生活现实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家情感与形式美感的有机结合。所谓“意境”,新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意境是创作主体所勾画、创造出的气氛,是自我的写照及心灵的倾诉,是牵引观者产生共鸣并感悟人生的亮点。意境是大自然与画者心灵的对话,是面对面交流时情感的表现。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到景物中去,深入体会景物的情趣,本来景物是没有情趣的,但在情与景的往返缝给中,感情得到抒发与扩散,从而使景也染上了情的色彩,有如水中之盐,只知其味,不知其形,浑然一体。王国维认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令目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我观物,若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不沦是西方后期印象派代表凡高作品中充分体现的来自凡高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还是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作品中体现的坚实与浑厚,都是侧重自身审美的体验与绘画本身形式的研究,是对生命形式的感性把握。人们可以从凡·高狂放的笔触、灵动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中体会到他那颗炽热富于激情而又焦灼的心灵(图4)。优秀的风景油画作品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

图4 凡高的油画风景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移情”是经常产生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在身处天然之境时,更能唤起我们内心的活力。当我们欣赏古松时,看古松看到聚精会神之时,一方面把自己心中清风亮节的气概遗注到松,于是松俨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的苍老劲拔的情趣吸收于我,于是人也俨然变成一颗古松。朱光潜先生认为,这是一种“推己及物”、“移情于物”的观物模式。当然不能仅仅将“移情”视为一种推测或错觉,“移情”的过程是将人的生命遗注于外物,让物着染上我的生命气息,与我共呼吸,从而达到物我间的丝丝缝蜷之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传达作品中的情调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风景画的情调,就是指作画时对自然的某些形态进行情感的介入,使风景传达出人的某种情感,但这并不只是借物抒情,而是在吾心感知的同时,物的灵性介入了我的生命而形成的一种情感的交融,有时柔媚娇艳,有时平和宁静,移情是艺术创作的精神体验,而作品的情调则是其内在的价值,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GeorgeSand)在她的《印象和回忆》里说:“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颗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是那形体,瞬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鹤飞举时我也飞举,晰蝎跳跃时我也跳跃,萤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

当我们徜徉于青山秀水之间乐在其中时,山丘流水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客观存在的山水在我们充满情感的眼中人性化了,此刻物质世界便带有了主观的色彩,便有了灵性。同时,人的主观情感和山水精神相互洽会,互相融合,主观与客观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富有中华文化精神的“物我观”。内心世界中无形无序的情感便有了形象的寄托,从而获得了真实的可视的艺术生命。

(二)利用艺术语言表达情感的建议 1.运用色彩传递情感

色彩是感情的语言。是“眼睛的诱饵”,对风景画油画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古代绘画在一段时间里尤为注重色彩,这从汉代的漆画、帛画、敦煌的唐代壁画,大小李将军的山水画、黄签子的花鸟画可心窥见一斑。画论中有“荧绊寒碧,暖日凉星”的论述,可见我国在1500年前就将色彩进行比较,分成暖色与冷色了。风景油画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色彩形式,这需要作者对物象色彩的深刻理解。众所周知,色彩的艺术性在于它是提炼的、传神的、抒情写意的。如东山魁夷的画色彩凝练单纯、含蓄而整体,优美而恬静,表达出耐人寻味的深幽意境。凡高(图5)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吸引我们,除了绘画美本身之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的热情与对象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可以从他强烈色彩中体会极深刻的意境,形式美与意境美在他的作品里深刻自然而然的完美结合。事实上,不管是具象的作品,抑或是抽象的画面。都不能阻止色彩对于意境的作用。

图5 星空

意境并不神秘玄奥,它是文艺家们的思想感情和描绘对象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物色》篇就曾系统地阐述过自然景物的声,色与意境的关系。文中写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悉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它的意思是说作者只有在感受外界景物的声音、色彩的基础上才能引起无穷无尽的联想,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徘徊欣赏,描摹自然景物的神态外貌,达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我国古典诗歌中十分重视色彩对意境的作用,如今我们在吟诵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时,不难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显现出的色彩,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古诗词之所以用色彩来渲染景物,是因为“艺术意境主于美”,色彩配置得当能给人的美感,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油画风景写生中,画面色彩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色彩关系上必须组合色调,达到色彩的调和与统一,并在画面上注意色彩的均衡、色彩的节奏,运用表现性色彩等处理方法。

第一、色调

“调子”属音乐术语,泛指音乐中支配乐曲的音调标准。素描中常用“调子”确定画面黑白程度,色彩中引用“色调”即用一定色调来统一画面。色彩虽变化无穷,终不能脱离占主导地位的色调,否则画面就会杂乱无章,出现“脏”“灰”“花”“乱”的弊端。色调是指不同物体的色彩在色相、明度、冷暖、纯度等方面构成的总倾向,即色彩的主要特征,大的色彩关系,一幅作品表现的内容、情绪的不同,所定的色调各异。色调关系是色彩有机组织的形式和结果。色调与作品产生某种情调有直接的关联。比如黄昏的景色所体现的色调感很强,如果画家能把握这种独特的色彩关系,他的作品就能传达黄昏的那种自然抒情的情调,而不是舞台的感觉。色调能反映画家对色彩的敏感度、理解力和控制力,对画面色调的把握,凝结着画家全面的色彩修养,对色调的把握是表示画家有意识地把颜色控制在某一范围而进行的微妙色阶的组合。因为有色彩明确倾向性而引发视觉联想。比如暖灰色调和冷灰色调都有色彩有抒情属性。如果不是在丰富感性经验上作理性控制,往往使色彩空洞、单调、枯燥,失去表现力。自然界中色调是客观存在的,春天的草原洒满嫩绿;深秋的丛林辉映着橙黄;冬天的雪地覆盖着圣洁的白色;朝霞、晨雾、黄昏、月夜等、不同的景色,显现出不同的色调。色调的产生既是客观的反映,又是主观的分析、提炼、概括的产物。自然现象的色调给作者以启发。由自然景物转化为一幅画作,还需创造的过程。有时为表达作者的意图,还可以强化色调,突出主题。色调的统一,是指在绘画中,为了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情绪,用一定的色调来统一画面。一般可以用暖调、冷调、明调、暗调、纯度高、纯度低来统一画面。用暖调统一画面,鲜艳而明朗;用冷调统一面画,沉着而宁静;用暗调统一画面,灰暗而沉重;用纯度高来统一画面,活泼而丰富,用纯度低统一画面,协调而朴素。

第二、色彩的节奏

不同的色块上下左右并置,构成错落有致的色彩感受,产生色彩的节奏感。节奏感的形成与用笔及色块的重复排列有密切的关系。印象派画家修拉莫奈的“点彩画”作品有一种理性的秩序感。毕沙罗的风景画常以跳跃生动的笔法表现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在色彩节奏感的实践中成为典型。节奏感在色相、明度、纯度等诸多因素的表述中,因某一色彩的重点运用,造成主线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

第三、色彩的表现性

色彩有较强的表现力,带有一定的情绪和象征意义。画家与自然是主客体的关系,绘画作品属媒体,用以传达画家的意图以及视觉和心理感受,一幅绘画作品,寄托着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理解,如郑板桥画墨竹、朱竹通过提炼,将竹的品格化,或清高淡雅或炽热刚毅,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色彩是具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的。由于国家、民族、地域、文化层次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红色象征热烈和喜庆;黄色显得富贵,使人联想起五谷丰登;蓝色寓意广阔,深邃;白色象征圣洁等。表现性色彩可分为装饰色彩,情绪色彩、意象色彩三种。装饰色彩—不同色相的排列组合,以较规范的色块构成一定的秩序感,产生较强的装饰性。装饰色彩一般用纯度较高的颜色,色彩对比强烈,马蒂斯的油画《红色的协调》,作品以红色为主色调,窗外的绿色与红色在对比中求得和谐,黑色的线条起到调和色彩的作用,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色彩对比的图案世界。情绪色彩—作画时强调色彩感受,形体的结构明暗成为次要内容,色彩侧重于情绪的表现,而放松对物象形体的描绘。蒙克的《呐喊》色彩处理得单纯,对比强烈,从色彩和笔触中可以感受到画家的内心的极度恐惧,画面色彩传达给观众一种强烈不安和恐怖感,似乎是用色彩来把画家的激情传达给观众。意象色彩—作画时强调主观意象,物体的色彩仅作为参照和启示,以主观的、自由的、意象的色彩组织画面,与中国画讲求“意象,”“不求形似,但求神韵,”以“似与不似之间”为审美法则有相同之处。《农庄》是一幅记忆画,画家将自己生活过的地方、房屋、树木、马羊、生活用具等有秩序地摆布在画面中,金黄色的基调,组成一个充满亲密和幻想气氛的画面。意象色彩不是一味地背离自然,随心所欲,而是通过夸张手法表现物象的精神实质。只有具备一定的色彩修养后,才能自由地驾驭色彩,概括、深刻地表达某种主题和思想感情。

2.构图中注意引起观者情感上的回应

构图中明暗对比度的选择能影响观者对空间的认识与情感上的回应的方法有: 第一、互衬法

黑色物体在白色调的背景上呈现强烈的对比,物性甚为突出。把背景的色调加深,这样减少了黑色物体的份量,由于互相衬托,使黑色物体在空间里产生前推或加溯的效果。

第二、深浅法

一般而言,白色与其他对比色放在一起了,可以令人产生较近距离的感觉,而灰色系列则产生较远距离的感觉。

第三、配置法

构图中画面明暗的不同配置,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画面中同样的线条和形状,若加上不同位置的明暗分配,将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因此,我们能根据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构图中的明暗位置。

第四、混合法

利用明暗度的混合特性,能使所欲表达的物体如同大家熟知的素描效果那样,更为细致和逼真,使画面产生深度的空间错觉感。

结语

油画风景写生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是对自然的感悟,人性的表达,它并非单一的技艺手段,而是超越本性,走向精神宿求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抒写着个人对世界的情怀,感悟着自然的奥妙与博大,并在逐渐的发展中,成为寄寓抒情,指向人文的情感载体。本文对油画风景写生的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作了阐述,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期待能对油画风景写生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试论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篇3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用它的表现手段来交流情感的。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都应该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变化,或有所触动。因此,它的表现一定要和欣赏者的情感需要一致,这样彼此才能产生共鸣,才不会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就有艺术的共性,声乐艺术以它本身的特点,更加突出了情感表达。为此,注重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就更加重要,把熟练而科学的发声技巧用在情感表达上才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目的,

一、努力追求“声情并茂”让歌声感人

很多歌唱者都知道歌唱的发声技巧是为歌唱的内容服务的,在学习训练歌唱能力的初期就一直秉承这一原则,逐步在训练过程中让自己的声音具备艺术性,提高了对审美的认识,让人声有了艺术价值。歌唱者在掌握人声乐器的同时,努力把情感融入到声音当中去,并不断寻求对情感的认识。既然唱歌是为了表达情感、思想,歌唱者就应该以“情”为重,不论声音是否美妙,传情是第一位的。当然,声乐艺术声音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歌唱中只有“情”没有“声”当然是不行的。然而,声音中没有“情”作为基础,就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更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而失掉歌唱的意义。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歌唱者有情无声的演唱,都会让欣赏者茫然,不知道这样的歌唱者要表达什么。声乐艺术最迷人之处就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加之丰富的情感和成熟高超的声乐技巧相融合的表现,才会让欣赏者与之共鸣。

因此,歌唱者要注重声乐表演的“声情并茂”。歌唱者在对“声情并茂”的认识还应该注意“声”和“情”的运用,即要合理又要恰当。既不能用高亢明亮的声音表现悲歌,又不能用低沉的声音来唱颂歌,不能机械地表现作品,导致出现没有生命力的歌唱。

要实现歌唱的“声情并茂”,让歌声富有情感,歌唱者就要学会分析作品,掌握作品的风格和歌曲的思想内容,以及歌曲创作者的意图,全面了解作品,找到歌曲的高潮点;然后运用歌唱者掌握的情感体验,情感感受来体会作品,尝试着对作品进行初步的演唱设计,找到切合作品实际的情感表达;最后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唱出歌曲要求的声音效果来,并且让情感与作品贴切,实现歌唱者的歌声能与听众产生情感交流,完成歌唱的情感表达。

二、充分认识情感表达让歌声更具表现力

声乐艺术不仅是歌唱者声音和语言的表现,它还是歌唱者思想意识、价值观、社会生活和文化修养的集中体现。歌唱者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丰富,他所表现出的作品情感才有可能丰富。反之就会缺乏感情,苍白乏味。

我们在欣赏歌唱者表演的时候,往往先听到的是声音,再通过这个声音来感受到声音中的情感的,接着才引起听者的共鸣。好的声音是富有情感的,震动人们心灵的声音,它是一个歌唱者长期训练过程中艺术审美和高深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艺术价值所在。

作为歌唱者不仅要努力专研声乐的发声技巧,还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头脑来认识声乐艺术,让自己的声音能表现心灵。让歌唱者唱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韵味,传递出震动人们心灵的情感。相反,一个懒惰的歌唱者,只是一门心思练习发声方法,忽视了发声方法是受审美制约这一要点,带来的是不断的失败。

声乐艺术是靠声音的“乐”来感染听众的,并不是仅仅靠“声”的。很多歌唱者的声音很大,音也很高,很悦耳,但是,总是不能感动听众,其原因就是没有情感的声音,声乐艺术脱离了美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声乐艺术如果只是论高和大而不论美的话,人类只能甘拜下风。因为,世界上有很多比人类叫得响、叫得高的动物,你能把它们的叫声称作艺术吗?

歌唱者声音训练的目的是情感表达,通过科学的训练把带有情感的声音表现出来,他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个人修养和文化修养上,让声音具有美好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如果歌唱者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者。

三、如何在歌唱中表达情感

声乐艺术情感表达是通过歌唱者的演唱表达出来的。为此,唱好作品是歌唱者应努力下功夫的关键。如何在歌唱中表达情感,笔者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布局、掌握节奏

音乐的表现是通过节奏、音高、速度来实现的,而声乐艺术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又融进了音乐,它的表达更加明确。声乐艺术是用音乐美化了的语言,拥有了美丽的音乐线条,更动听感人。这就要求歌曲作者在创作中合理布局,让本来就富有文学色彩的歌词通过音乐锦上添花。因此,歌唱者就要和创作者的意图相统一,并把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如《祝酒歌》就让歌唱者表现起来非常顺畅,情感表达的更加直接生动。“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如同和朋友在讲话一般,如果不是词曲作品合理的安排,让作品如同说话一样流畅,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然而,有个别声乐作品由于不注重合理布局或是缺少歌词的语言美,只突出歌曲的高音而不顾整体的结构,起到的只是哗众取宠的目的。

(二)抓住风格、突出色彩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有它的风格和创作意图的。作为歌唱者,就要学会分析作品,掌握作品的风格,了解作品要表现的情感。如果是表现爱情、赞美和理想就应该用圆润、轻柔的色彩,积极明亮的音色。如:《我亲爱的》、《啊,我的太阳》等;如果是表现悲哀、残暴、恐惧等情感就应该采用比较阴暗低沉的音色。如:《让我死吧》、《尼娜》等。这就是歌曲要求的风格,让歌唱者情感表达得更贴切。另外,风格和色彩方面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因为力度也能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情感,如果在演唱《斗牛士之歌》时没有雄浑大气的力度,就无法表现一个斗牛士的气势;演唱《咱当兵的人》时没有刚劲的力度就无法塑造一个威武雄壮的士兵形象。

参考文献:

[1]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4

歌唱艺术中灵魂与生命应完美结合, 只有将“声”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歌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声乐流行歌曲的情感抒发与其它类型的声乐艺术歌曲相比较, 它的情感抒发会更加外在, 更容易表现歌曲的喜、怒、哀、乐, 而声乐艺术歌曲它的情感表现更内在些。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唱歌者必先唱情。”他在《问杨琼》中提到:“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问君君不会, 试将此语问杨琼。”白居易此话主张歌唱声情并茂, 反对为歌唱而歌唱。也就是说, 歌唱真正的价值与美, 就是来自正确的发声技巧及生动地表现作品思想内涵, 以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染听众。比如:一位好的歌者在演唱作品, 他用歌声表达情感艺术, 演唱欢悦的曲子时, 可让听众眉飞色舞;唱到悲伤的曲子时, 他只用声音表达感情, 这将失去感染力, 让听众无法融入音乐的情感中, 所以, 在一首歌唱作品中, 演唱者在感情上有了真情并将声音融入于情感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 这就会把听众带进歌曲的世界里, 与歌唱者一起去感受音乐的真谛。

打开流行演唱情感的钥匙

歌唱艺术是最情绪化、最能触动心灵的艺术。既要注重声音完美的表现, 又要讲究语言感情的表达, 从而真正提高歌唱水平。好的歌唱是人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需要演唱者用心去感悟, 读懂作者赋予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流行歌曲易传唱, 贴近人们的生活, 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与欢迎。在流行演唱的歌唱艺术中, 注重的是歌唱的优美音色以及歌手演唱的情感表达、个性特点。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如何把一首流行歌曲作品教好, 主要是如何把一首好作品用“情”与“声”充分的表达出来, 可以从作品的旋律、节奏、歌唱等多方面去理解、感悟歌曲, 这次每位受教育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 演唱者必须认真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 在流行歌曲教学中, 每一首声乐作品, 都具有它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要与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产生共鸣, 只有做到这样, 才能真正打开情感的钥匙。

《乐记》中所说:“诗, 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尔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 惟乐不可以为伪。”因此, 在任何的音乐作品中的感情音乐音乐化了的情感、音乐形式是感情化的形式。情感变成了音乐的情调, 融化在音乐的形态之中。

流行歌曲在歌唱艺术中的实例教学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离不开演员演唱的情感艺术处理。“情”和“声”就相当于灵魂和生命, 针对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殊性, 研究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声乐教学思路和方法,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以情感培养为着眼点, 构建良好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融入音乐, 参与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的演唱, 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重点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题, 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思考方法, 训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对每首曲目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声乐演唱, 训练发散思维, 指导学生从多种唱法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 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 训练逆向思维,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演绎好一首好的歌唱作品, 最重要在于处理好歌唱的艺术。歌唱的艺术包括丰富的感情表现, 深层次的歌曲内涵, 以及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及情感流露的整体结合, 也就是我们所谓歌曲的再度创作演绎。在我的教学当中, 我注重认真分析旋律的结构, 音乐的语汇, 情绪的变化, 整首旋律的特征以及描绘的形象, 这样, 才能具体表现出歌曲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所以在歌唱艺术表现当中, 首先要注意旋律的线条, 唱的要连贯, 正确的把握好节奏的特点, 体现出特有的情感色彩及丰富的作品内涵。

例1: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处理这样一首作品《好男人》。这首歌曲是一首韩国风格的流行歌曲, 旋律进行比较密集, 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体, 所以要运用很多切分音符的节奏型, 针对学生演唱来讲颇有难度, 如果要想把这首作品演绎好, 重在于歌唱艺术的处理。这首作品男女都可以演唱, 但是男生唱这首歌颇为适合。我的一位男学生演唱这首歌曲, 我主要让他注重歌曲中的快旋律, 用快节奏的呼吸状态进行演唱, 要求短促呼吸, 换气正确, 咬字正确动听, 音色统一稳定, 保持音断气不断。比如其中有一句:“只是怕朋友, 会担心难过才微笑着说谎。”我对学生说, 这句话应该保持音断但呼吸连接得要紧密, 最好中间不要换气, 这样的感觉演唱才能根本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歌曲的味道:当中还有一句“好男人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这句话特别要注意副歌部分“心爱”两字的唱法, “心”字一定要窄母音, “i”字打开时要唱的圆润, 为“爱”字做好准备, 因为两字正是高音部分难唱的音, 所以更加巧妙的咬字, 才能清晰的吐字, 唱出每个音。另外, 我还要求学生在唱“爱”字时, 一定要把它的字头唱出来, 它是一个元音字母开头的音, 腔体呈打开状态, 但是“a i”字没有字头, 所以我们要自己设于它一个字头, 也就是把这个字在原有的拼音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叹气声”来念准这个字, 这样唱出来会别具一格。因为这首歌曲的旋律跳动幅度较大, 所以要求学生一定要喉头稳定的歌唱, 注意不要使声音出现里出外进的状态。这样才能把国内的民族音乐风格与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例2:我在处理另外一首作品《把耳朵叫醒》。这首歌曲是带有摇摆特征的流行歌曲。要求音色要明亮清纯。这首歌曲的情感表现是体现一种成熟演唱中略带一股孩童般的纯真, 活泼可爱, 具有都市流行风格的特点。这首作品适合女生演唱, 它也有一定的难度, 旋律轻快, 节奏带有很强烈的摇摆特征, 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意识, 天真地把这首作品表现出来。我要求我的一位女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候咬字一定要放松, 有些字可以模糊用气息的线条带过, 不要重于字眼可以一带而过。如“d o d o do re mi sol, 像风筝呼啸而去, sol sol sol si re fa, 是落叶轻轻哭泣”, 可以把“风筝呼啸和落叶轻轻”咬字略带过。在副歌部分有混声状态演唱“那被你遗忘的旋律确是我宿命的追求……”这句中需要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 要求女生的声音不要过分真实, 否则会显得僵硬打破歌曲的美感。所以要在“遗忘的”后面“旋律”进行真假混声, 注意气息的饱满, 然后把后面的旋律直接唱出来, 音色就优美了。这是一首对于女生来讲训练真假声演唱打分一首好作品, 轻快的旋律可以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学生明亮音色的演唱有助于现代流行音乐声线趋势的发展。最终达到歌唱艺术处理的教学目的。

在流行歌曲演唱中, 我们要好好体会作品的各个方面,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情”与“声”。只有确切地把握好作品的内涵及真实的情感, 这正是在歌唱中完美表达歌曲的情之所在, 才能更好地抓住歌曲艺术的灵魂与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编。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 1998.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景观设计专业顺理成章的成为各大院校的热门专业。但课程设置体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未能做到因材施教。本文针对艺术院校景观专业的现存问题,提出课程教学应着手于小尺度空间,以工作模型作为主要研究载体,渐进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运用构成艺术语言转译空间精神,营造个性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构成艺术;工作模型;空间感知

检 索:

中图分类号:G64;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5-0171-03

The Cultivation of Spatial Logic Analysis and Artistic Emotions Expressing in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of the Art Academy

WANG Tan

(Academy of Fine Arts for 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the inhabitation environment change rapidly,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popular majo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urriculum; teachers don’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In regard to these problems,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focus on small space.Through the working model,the students’ integration capability such a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spatial perception.Through the constructive art into the space’s spiritual intension to creating individual art space.Key words :the constructive art; the working model; spatial perception

Internet :

一、艺术院校景观设计学科发展现状

在20世纪末,国内的专家学者曾为学科的命名及教学定位争论不休,这主要是由于学科的多面性和学科的交叉性所致,时至今日学科的命名依然因为各个院校自身的学科背景而不尽相同,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等,目前“景观设计”的命名似乎被大家所认可。“景观设计”一词最早是奥姆斯特德于1857年提出,他被世人誉为景观设计之父。随着景观学科的发展,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其课程设置也被世界各院校所效仿。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领域中独树一帜,享誉国内外,因此古典园林式的教学和研究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景观设计,现代景观课程的设置相对滞后。中国内陆的现代景观设计教育体系是20世纪90年代末留美归国的俞孔坚博士开创的。

景观设计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景观设计就是从大规模、大尺度上对景观进行分析、设计、管理和保护,其核心就是对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狭义:景观设计就是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布局与组合,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某一形态或形式、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物。无论是广义概念还是狭义概念,显而易见,他研究的核心问题都是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其涉及领域分析,景观设计涵盖了规划学、生态学、建筑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属于交叉边缘性学科,由于知识体系复杂性,因此需要兼顾平衡各专业领域的问题。一些传统的专业教育,面对繁杂的知识体系,要么注重理工科科学缜密的逻辑分析,而忽略了景观的人文关怀教育,失去了学科的社会意义;要么是只追求表面的艺术形式,而缺乏了景观固有的生态学、植物学,建筑规划学等相关科学体系的学习,失去了景观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所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下景观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景观设计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学生大都通过高中或者是一段时期的艺术熏陶,对艺术的审美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潜意识中运用美的法则去审视客观事物,进而有意无意的追求景观艺术作品的个性。所以课程教学应该针对这一特征,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主动的艺术创作能力,并横向渗透规划、建筑、植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学全面的设计认知,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与学现存问题

(一)基础课程与景观专业课程脱节

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分三大块内容,一是绘画基础课,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素描教学和色彩教学,绘画对象及绘画材料一成不变,这虽然训练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觉,但是未能结合景观专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绘画教学体系,学生对景观专业的效果图表现方法仍然没有掌握。二是构成理论的学习,虽然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构成语言,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但多数同学错误的认为对专业的学习无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专业案例分析构成理论,并指导学生做大量的景观构成练习,扭转学生错误的认知。三是景观专业相关理论的课程设置。多数艺术类院校直接移植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对培养学生全面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千层饼式分析方式,易限制学生个性的艺术发挥,导致最终的景观方案千篇一律,失去了景观艺术本质。

(二)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

由于景观专业多学科的交叉特点,教师需要给学生传授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多数高校把大量的课时投入到各学科的理论讲解,而且授课方式依然延续中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紧张,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课程实践环节中,学生通常在教师的虚拟场地中做设计,不能实地考察并且客观分析和评价场地环境;同时在并不健全的知识体系下,他们也不能综合评价场地各因素,直接影响了设计成果的合理性。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学生构成意识淡薄,方案缺乏艺术性

初学景观专业的学生,都会为创造出怡人的人居环境而充满激情,但是面对综合复杂的学科,努力兼顾平衡各专业领域的知识,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作业,随随便便的从资料里搬来一些景观节点,毫无规律的拼贴在一起,看似填满了设计场地,但是支离破碎的平面组合方式没有任何艺术可言,甚至是不堪入目,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景观功能空间的人性化设计,这一切完全背离了景观设计的美好初衷。有的同学潜意识的运用点、线、面的构成语言,勾勒景观平面,但是平面形式却往往偏重于华丽的视觉效果,一味的追求图案美,而忽视了景观三维空间甚至是多维的时空关系,空间平淡乏味,更谈不上景观空间的艺术性,这无异于视觉传达的图案练习。

(四)方案设计局限于纸上谈兵,缺乏空间感知。

目前多数艺术院校的景观专业,通常注重学生二维空间思考训练,运用大量的图示语言,在二维图纸中,不辞劳苦的分析景观空间,使学生片面的认为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平面构成,只要勾勒出漂亮的平面构成就等同于做好了景观设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多维空间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对景观空间片面的认知,导致对空间的理解力缺乏,不能系统的权衡环境各要素,缺乏准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空间材质的选择,空间尺度错乱,“空间场所精神”紊乱。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给学生填压式的教育,学生似懂非懂的被动接受,一知半解的运用草图尝试着与教师沟通,这种方式往往不能准确的传达对方的信息,阻碍了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引导。

因此,选择何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精神的理解力,如何传授研究空间的方法,成为艺术类院校景观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实施方略

(一)重点研究小尺度环境空间

艺术类院校景观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偏重于感性视觉艺术,而缺乏相关自然学科知识的积淀,所以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程设置不应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教学内容,研究领域也应选择面积较小,功能相对简单的场地。因为小尺度空间功能简单,影响场地各因素也相对较少,学生容易理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处理好场地各个因素,设计出合理的景观空间。小场地景观对于学生来说也容易感知场地尺度,可以结合自己熟知的尺度关系体会空间带来的视觉感受,并选择合理的艺术语言塑造空间,这恰恰是艺术专业的优势所在。但是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的规划功能空间,创造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

(二)将构成艺术作为景观研究主导

自从1919年包豪斯学院创办三大构成课程体系之后,对艺术教育甚至是任何一个设计领域都有着划时代意义,尤其是对现代艺术设计与现代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优秀的建筑作品无不运用统一、对比、比例、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借助于无声的符号传达人文主义情感。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员,构成语言依然行之有效,例如世界上著名设计大师屈米创作的拉维特公园,彼得沃克的伯纳特公园和剑桥中心屋顶花园,克雷的米勒花园,都是基于几何形体的组合与构图,创建理性的秩序空间,并渗透着地域情感的艺术环境。因此在景观课程教学中,应特别强调构成艺术的重要性,并渐进式的培养学生应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铺装、构筑物等设计要素,塑造环境生态绿化、满足大众行为心理、视觉景观形象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工作模型应该作为空间塑造的有力手段

景观设计解决的是三维空间的问题。假若初学者推敲方案仅限于单一的图纸空间,则不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在设计过程中也缺乏直观的感知。工作模型作为方案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缺乏设计经验的初学者来说,它能够直观的还原方案的三维空间状态,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维度的推敲设计方案,为创作出理想的艺术空间提供可能性。图纸表现加之工作模型的辅助推敲,能够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空间设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甚至是为教师更好的辅导同学,搭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交流平台。工作模型自身具有较强的空间激发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让学生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对方案进行构思、研究、深化,最终形成科学完善的方案设计。另外工作模型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设计观。由于工作模型制作材料及工艺相对简陋,学生只能从空间大关系推敲方案,及时修正空间组织结构关系,迫使学生放弃空间细节的刻画,有利于学生整体观的形成。其次,工作模型是通过比例等比缩放,具有相对真实的空间特征,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温习比例的换算关系,而且还可以深刻体会空间的体量和尺度关系,对学生空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注重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

景观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应采取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与严谨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两方面素质的培养。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但是易形成不切实际天马星空的艺术构想,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艺术与实际相结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科学理性的分析能力,掌握行之有效的科学分析方法,当然也要避免程式化的研究套路,平衡取舍环境因素,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养强的有责任感的优秀景观设计师。

(五)培养学生对空间情感的理解力

目前我们身边已建成的景观案例,多数设计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但是空间情感的表现略显不足,究其原因是图纸空间转译现实空间出现了差错,这也是景观设计中最难把握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提出的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场地通过行走感知,获取场地基本信息,同时记录最能让自己为之怦然心动的场地因素,为后期景观概念构思提供最具个性的构成因素,如场地中一件锈迹斑斑的生产器械,他好像默默的诉说着那段工业文明历史,因此我们在后期的方案构思中就可以运用这一感觉,采用表现工业感的直线构成要素,并设置旧器械装置品,共同营造富有工业历史的情感场所,岐江公园就是这一成功案例。当然场所的这种情感感知是因人而异的,他与个人的综合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短时间的所能教会的,教师只能通过案例解析进而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感知力。

(六)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现在各高校提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景观专业恰恰具有先天优势,可以响应这一号召,因为该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课程在教学环节中显得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项目,在实战中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的训练。另外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为学生将来走出校园投入生产提供无缝接轨。

四、结语

景观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领域宽泛,要求景观设计师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理性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求具有良好的艺术感知和独特的艺术视角。所以对于艺术院校的景观专业课程设置,应针对学生特点,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个性的艺术表达,准确的运用构成手段转译场所精神,当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循序渐进的锻炼理性的科学分析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锋.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景观设计教学新探讨[J].装饰,2012(4)

[2] 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 2000(2)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 情感表达 个体体现

我国民族声乐对我国音乐历程有着重大影响,民族音乐是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音乐元素、音乐文化均来自于民族。民族声乐简单且淳朴,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思想情感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结晶。艺术是自由的,在各类艺术之中,音乐能够包容诸多情感,还能激发情感,是一项特殊的艺术体现。音乐当中的音律的动态会与人体思想情感波动产生相对应的关系,因此,在情感表达以及个体体现等方面,音乐能够更高的表达和体现,而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与之相比。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你会发现音乐就是音乐,不是情感,但音乐能够包容情感,是情感的抒发形式。而民族声乐可想而知,是包含浓烈的民族思想感情,拥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声乐演唱。对于各民族来说,民族声乐演唱是一个民族情感表达和个体体现的重要方式。

一、民族声乐演唱重的情感表达

每个民族都有各民族经典的民族声乐作品,该作品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唱都需要真情实感。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需要拿出真挚的情感,这样才能将民族声乐的情感充分表达,这一点也是民族声乐的灵魂所在。通常解读民族声乐富含情感的演唱有诸多方法,其中就包含分析、理解作品的情感、独立个性诠释作品以及提升自身声乐演唱修养。民族声乐演唱的魅力在于优美的歌声和丰满的情感表达,两者相得益彰,让民族声乐的到更好的呈现。部分歌手在民族声乐的演唱过程中满腹感情并深情落泪,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倘若仅凭优美的歌喉没有情感的表达,则该演唱过程缺乏内涵,没有灵魂。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演唱者,需要充分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从多方面去理解、分析作品,不仅仅只仅限于他人的理解和分析,还应当适当添加自身认识,以此来充分表达作品的情感,演唱出作品的灵魂。

在情感的表达过程中,可以使用到些许手段来完善情感表达。如优美的歌喉和清楚的语言表达,这些手段都能有效提高情表达。无论是古代的戏曲还现代的民族演唱,都充分运用唱腔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标。尤其是在戏曲的表演当中,各角色使用不同的唱腔以及丰满的肢体语言来充分表达各角色的情感,这样也能够有效加强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发声学习是民族声乐演唱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训练方法,作品的情感体现在于词,而词由字所组成,字依靠发声而传达出去,所以发声的训练尤其重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是为了练就优美的歌喉,在此期间不能忽略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在当今,地球村逐渐形成,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为精密,其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在民族声乐与国际相结合的同时,不能忽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大力挖掘传统声乐技巧,让我国民族声乐更具民族特色,创建出更为优秀的民族唱腔。民族声乐富含艺术性,其情感的表达是对作品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使用声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从古至今,每一位优秀的演唱家都是依靠其丰满的情感表现,被人们多喜爱。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情感丰富且复杂,仅凭声音很难演唱出作品的内涵,还需要借助眼睛的传神,用眼神传达出演唱者的情感。在我国戏曲当中,充分利用眼睛来传神,其中就有目不空发的要求,让观众在看到演唱者眼神的同时,深刻的领会到演唱者的情感,让情感添加更多色彩,倾吐心声。

二、情感表达中的个体体现

在演唱民族声乐当中,个体体现对歌曲有着重大影响,个体声乐演唱是可以根据个体表演形式以及情感波动,对作品做出更好理解,更具感染力。作为民族声乐,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民族性,在民族声乐中失去民族特色,那么民族声乐黯然无光,和其他声乐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在发展民族声乐演唱时,需要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探究出合理有效的继承方案,让我国民族声乐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更为丰富,更具民族性。在演唱过程中,个体在对声音应用时,会根据民族声乐曲风采取不同的演唱技巧,这一点需要我们虚心向前人学习。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存在部分差异,部分民族曲风热辣、部分民族含蓄、部分民族幽默,各民族都富含特色。民族声乐是我国重要民族文化,声乐文化由多文化组合而成,其中包括语言文化、文学文化、艺术文化等。而民族声乐演唱的个体体现需要充分了解我国民族文化,才能够充分的将民族声乐展现出来。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民族声乐个体中填入新鲜的元素,对民族声乐个体体现加强科学训练方法,将民族特色发展的更据可塑性和观赏性。应当借鉴先进的发生和美声方法,吸收西方声乐的精髓,并保留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设,创建出更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声乐。在民族声乐的个体体现中,大家能够深刻的体会民族声乐的魅力,并由歌聲深入到作品内涵,将作品的精髓完全展现释放。民族声乐的个体体现能够让听者与歌者心灵相互沟通,到达“余音绕梁”的境界,民族声乐演唱中个体体现尤其重要。

三、结语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个体与情感是民族声乐演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能够更好的诠释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是一个民族的代表,没有个体和情感的民族声乐代表着这个民族缺乏个体和情感。我国需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将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表现在民族声乐之中。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浅谈声与情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2]张书彬.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刘瑾怡.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三要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任洁玉.浅议八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千人千面”现象[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1).

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体验 篇7

一、表情达意的方法

技巧是演唱得以成功的重要保障,音乐是一种最能即时打动人的、最具亲和力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以优美悦耳的旋律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很容易与听者产生共鸣。编曲、谱曲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音乐的完成和成功,一首音乐的完成和成功需要通过演绎来实现。演绎让音乐为更多人所知甚至传唱,演绎让音乐饱含的情感得以释放,从而跨越时空找到共鸣。演唱是演绎的一个方面。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其演唱方式和技巧也各有不同。以民歌为例,北方民歌粗犷豪迈,字多且节奏快而紧,演唱中咬字需清晰有力,且断处较多;而南方民歌则柔婉细腻,字少而慢速从容,演唱中咬字细巧柔和,润腔上以连为主。因此演唱中应根据歌曲不同的地域特色,运用不同的咬字、吐字、呼吸技巧来表达情感。如陕北民歌《走西口》,虽然它表达的是“妹妹”对“哥哥”的依依不舍之情,“妹妹”有苦有泪但却依然坚定地拉着“哥哥”的手送到大门口,因此演唱时咬字应清晰且紧凑,吐字要适当放慢,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妹妹”欲留难留,最终忍痛相送,千叮咛万嘱咐的神韵。而情感细腻、温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在演唱时就显得轻柔、缓慢,着力营造从容的喜悦和淡远的意境,但又不能拖沓、呆板,要有一定的流动感和张力。可见,演唱技巧对音乐的审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演唱技巧把握恰当,则有助于表现音乐的情感。反之,不仅不能正确表达音乐的情感,还消解了音乐本身的质感。在演唱技巧中,咬字、吐字、呼吸等是基础技巧。一般而言,咬字准确、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呼吸平稳节制的演唱,更容易为听者所接受,更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对情感的诠释起到了创造条件和机会的作用。此外,共鸣能扩大和美化声音,在演唱的过程中适时适当地使用共鸣技巧,能使音色变得丰富多样,更具张力,对情感的表达有辅助作用。总之,演唱是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演唱技巧的准确把握是演唱得以成功、情感得以展现的重要保证。

二、艺术想象力的运用

艺术想象为声乐表演增添色彩,将情与声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声乐作品更具有价值。在声乐作品表演中,表演者将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声音、动作的结合,脑子里浮现出艺术想象画面,动作与演唱状态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引发观众的无限联想。表演者表演时,所做的动作、声线变化、表演节奏等,都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情感也从这些细致的表演当中表现出来,体现声乐作品的独特之处。艺术想象也是拉近观众与表演者之间距离的纽带,表演者的艺术想象力在表演当中展现出来,台下的观众可感受到表演者所传达的情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表演当中,与表演者产生共鸣。

三、与观众的情感交流

声乐表演给予观众美的体验,在表演中将情感与声音相结合,把音乐转变成为感知的形式,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观众观看声乐表演是一种审美体验,具体来说,声乐表演给予观众两次审美体验,第一次是通过表演者感受声乐作品本身的审美感受。一部声乐作品,向观众呈现出其中的内涵,表演者是声乐作品内涵传达的媒体,表演者表演的成败在于是否可将声乐作品情感正确传达,是否可营造出艺术意境,是否可有效渲染气氛。为此,表演者对每一部声乐作品的情感指向都要了如指掌,若无法理解作品中的情绪,在表演的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声乐作品的情绪可通过声音的强弱来表达,声乐作品只有通过情绪来带动表演者的声音,才能传达出正确的情感。第二次的审美体验,体验的主体为台下的观众,观众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魅力之所在,这说明声乐表演得到观众的认可,声乐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声乐,在音乐中陶冶情操,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8

“歌者, 无感而不立”,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演唱者, 没有情感的歌声, 是没有办法让人产生共鸣的, 在舞台上则会出现苍白之感, 整个艺术形象在舞台上不生动立体, 可想而知, 这样的歌者确实是立不住的。《乐府传》中记载, “唱曲之法, 不但声之宜讲, 而得曲之情为尤重”。这恰恰说明了情感在演唱中的重要地位, 要做到懂情、传情、动情, 深入作品中去, 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即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在思想, 从而运用自身的演唱技法, 以情感投入, 向观众展现演绎, 而促使其为之动情。

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促使观众得到情感的传递及对此产生感悟, 这样的演唱无疑是成功的。做到以声传情, 以声动情, 若无情感的投入, 这场演唱无疑是苍白无力的, 正如无水之源一样干涸, 毫无生机可言。“演唱是歌者的灵魂。”俄国著名歌唱家谢罗夫如是说。在声乐演唱中, 情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内心的反映, 它往往来自社会, 来自生活, 正是由于这些源自生活的体验, 才可将内心的情感迸发, 从而给听者带来同样的内心感受。就像抗战时期出现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歌曲, 号召人民坚持斗争, 最终赢得胜利。歌曲中的曲调激昂向上, 演唱者赋予的情感多为积极向上、坚定不移的, 无形当中, 带给群众希望, 这就是声乐的魅力。声乐演唱, 它是一门非常高深的音乐表演艺术, 对于演唱者来说, 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以及情感的表达都是对其自身的考验。总体来说, 初登舞台的歌者往往会出现重演唱技巧而欠缺情感的情况出现, 这样的表演无疑是失败的。古人云“古人唱歌兼唱情, 今人唱歌唯唱声”, 着重强调在情感的运用上, 对于歌者是非常重要的。

二、演唱技巧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

完整的声乐表演, 上文已经提到, 要富有情感, 但单单投入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 演唱技巧的成熟运用, 会为观众带来更加完美的音乐视听盛宴。在演唱技巧方面, 包含着多种多样的技巧运用, 例如, 呼吸、共鸣、发声、站立姿势、喉头位置、声音位置、发声连贯等, 并且在演唱时, 如何控制好音准、跟上节奏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一) 歌唱中的呼吸

谁会呼吸, 谁就掌握了演唱的根本。由此可见, 呼吸对于歌者演唱时的重要性。歌唱时, 呼吸的技巧是基于饱满持久的气息支撑下完成的, 在悠扬的旋律时, 可以长久顺畅;在慷慨激昂的旋律出现时, 可以瞬间迸发;在动感欢快的旋律下, 也可轻松自然。在这些千变万化的旋律下, 如何抢气、偷气, 在演唱时根据乐曲的长短, 利用气息的弱收、平收、强收、回收等技巧, 进行自然的调息换气。

(二) 歌唱中的发声

演唱单靠呼吸是远远不够的, 演唱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发声的技巧, 而发声的关键在于喉咙。打开喉咙是声乐训练的重要环节, 在演唱过程中若是喉咙没有完全被打开, 则会出现声音摇摆、气息阻塞甚至失去音准, 也就是常说的走音、破音现象。

正确的演唱时, 喉结的位置应在人体颈部中间, 并保持位置的稳定。当歌者演唱时, 喉结会随着两边的肌肉上移, 这时则需要注意喉结稳定的训练, 以保证声音的稳定性, 通过胸腔共鸣发声, 从而使得演唱时的气息稳定, 声音顺畅。但是, 过分地强调气息的稳定会促使舌头下压喉咙, 使得声音出现压抑, 舌根僵硬, 声音的整体也会缺少应有的清脆明亮。因此, 在发声过程中, 一定要掌握好喉结的位置及发声的尺度, 控制好喉结相对的稳定状态, 做到声音的通、圆、润、松。

(三) 歌唱中的共鸣

共鸣, 其实是对歌者在演唱时发出的基音产生扩大的作用。一般来说, 在演唱时, 发出的基音都是细小的、微弱的, 需要根据声带的震动频率结合自身的身体结构产生共鸣, 实现声音的明亮悠扬。声音的共鸣腔在唱低音时, 多以胸腔和口呕腔、鼻咽腔较多;高音演唱时, 多应用鼻腔及各腔共鸣, 主要指口腔、喉咽腔、口胭腔、鼻咽腔这些可调整变化的可变共鸣腔以及胸腔、鼻腔等不能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这些技巧的合理综合运用, 可以产生浑厚有力、柔和圆润的混合共鸣, 使得声音更加优美婉转。

三、结语

声乐演唱中, 情感的表达及演唱技巧的合理运用, 对于演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密不可分。在演唱中, 做到以声传情、以声动情, 同观众产生共鸣, 呈现出一台完美、细腻、富有情感的音乐盛宴。

摘要:情感的表达和演唱的技巧在声乐演唱中为两大重要的方面, 作为演唱者, 不仅仅在演唱时需要掌握呼吸、发声、共鸣等技法, 在演唱时情感的表达也同样重要。二者的完美结合会提升声乐艺术的效果, 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感情、内容、故事脉络。这样作为演唱者, 能够更加纯熟地演唱, 从而演绎出更加具有情感魅力的声乐作品。

关键词:声乐艺术,情感表达,演唱技巧

参考文献

[1]李雨.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J].大舞台, 2014 (08) .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9

一、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

想象是声乐审美中最活跃的思维因素。有了审美想象, 声乐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才能素材丰富、灵感泉涌, 声乐演唱才能意境深幽、形象饱满。

1. 对作品表象的想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表象是由感觉和知觉而引发的对当前不存在事物的形象再现, 是在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基础上的心理操作。声乐作品最明显的固有缺憾是不能对视觉所及的事物进行直接的描述, 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对作品表象的想象勾画和拓展音乐形象, 艺术地展示给听众。在声乐演唱中, 演唱者必须注重对记忆和感知的敏感度, 强化对作品细节的联想, 把由音符构划的声乐作品演绎为具体、真切的自然形体。在这一自然形体的渲染和启发下, 演唱者的内在想象力便会在记忆和感知的印象下得到深化和发展。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声乐作品的表象想象有很大的差别, 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宽广、阅历越充实, 对作品表象的想象越深刻、越完美。

2. 对作品音乐的想象

音乐想象是在作品表象的基础上利用作品的情感和意境丰富和升华作品的二次创作。音乐的艺术形态本身就是声乐演唱者和欣赏者通过思维而想象出的无形感染, 没有倾心的投入难以感受到作品的艺术所在。音乐想象贯穿于声乐演唱的整个过程, 演唱者在接触一部声乐作品时, 首先要想象作品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通过深化角色意识, 把自己想象成词、曲作者, 想象成作品的主人公, 将歌词和旋律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其次要想象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不同的声乐作品有不同的音乐语言, 有的讲述凄婉的爱情、有的抒发生活的美好、有的感叹命运的坎坷。演唱者要根据这些音乐语言对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加工, 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音乐化、诗化、美化了的情感。第三, 要关注音乐审美体验, 再造音乐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 获得对音乐内涵的深层次理解, 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二、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 情感表达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和灵魂。演唱者要在对声乐作品独到把握的基础上发挥演唱技巧, 实现自己内心世界与声乐作品的情感完美统一。

1. 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主旨, 都是在通过旋律和歌声抒发创造者的情感。要使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有思想、有韵味、有感染力, 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至关重要。了解声乐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 明确作品表现情感的系统构成和主导要素。如对于《七子之歌》要结合对词、曲作者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的掌握, 分析歌词和音乐, 融入演唱角色, 用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透彻地分析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 准确掌握作品的创作手法, 结构特点, 对作品的开始, 发展, 高潮, 结束等有明晰的认识。如对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要清楚其兼具ABA三段体式的变奏曲式, 用一个宽广、悠长的引子开头, 第一段是高亢、自由的散板, 第二段以激昂、热烈的音调与前段构成反差, 第三段变化重复了第一段的音乐主题, 形成全曲的高潮。依据作品的内涵进行“二度创作”, 既体现作者创作的本意, 又表达出演唱者创造性的理解和真实情感, 通过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形象。

2. 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

声乐演唱要表现一定的情感和内容, 必须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每一首声乐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不同, 情感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自然不同。有的奔放、有的凄凉、有的雄壮、有的甜美。描写孩子们愉快生活的作品, 情感取向是轻松、活泼、欢畅, 歌颂祖国、英雄的作品, 情感取向是赞美、崇敬、深情、亲切、真诚, 而以控诉、批判为主题的作品, 情感取向则是深沉、悲愤、仇恨。只有对声乐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歌词的深刻理解和对情感基调的艺术处理, 把握住作品的情感特征, 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表达蕴含其中的“喜、怒、哀、乐”之情, 进而使歌曲每个词义、句段和乐句、乐段的情感色彩变化细腻流畅。如《在银色月光下》节奏鲜明, 轻松愉快, 表现出塔塔尔小伙子对爱情的执著、深情、伤感、思恋和向往的情感特征;而《黄河怨》以缓慢、低沉、悠扬的旋律, 抒发作者凄婉、哀怨、悲愤的情感特征。在把握作品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演唱, 才能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唱, 情感表达才能有“一声唱到融情处, 毛骨悚然六月寒”的艺术境界。

3. 巧妙地运用音色

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是直接触动感官引起听众感情共鸣的要素, 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不同音色具有不同的情感艺术效果, 悲怆缠绵的音色催人泪下, 甜美清脆的音色动人心脾, 柔美轻巧的音色使人心旷神怡, 浑厚雄壮的音色令人精神振奋。因此, 要使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情感表达趋于完美, 演唱者不仅要有美妙的声音, 也要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取向驾驭音色的变化。要明确一首声乐作品中的哪些乐句该用强音、哪些乐句该用弱音、哪些乐句该舒缓、哪些乐句该高亢, 以正确的呼吸、准确的起音、稳定的共鸣、声音的连贯性和灵活性把自己的演唱风格与情感特色融为一体。如《送上我心头的思念》要用坚定、柔韧的音色, 而《船工号子》则要用高亢、嘹亮的音色。当声乐演唱者用与作品对应的优美音色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听众自然为之所感, 情感表达也自然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意境。

声为情之本, 情为声之魂。声乐演唱者要成为一个杰出的情感传达者, 就必须钻到歌词和音乐深处, 以独特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表达晕染作品情感, 从而使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魅力十足。

摘要:在声乐演唱中, 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是完美演绎声乐作者创作主旨和情感内涵的核心要素。声乐演唱者的审美想象主要包括对作品表象的想象和对作品音乐的想象两个方面。而要实现情感表达则应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和巧妙地运用演唱音色。有了审美想象与情感表达, 声乐演唱者的歌声才能有思想、有韵味、有感染力, 才能塑造出动人心魄的声乐艺术形象。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审美想象,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师洪震.浅谈声乐表演中个性化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2) .

[2]吴喆.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的作用分析.青春岁月, 2013 (06) .

声乐艺术的情感与表达 篇10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内在情感

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都具备着丰富的内在情感,只有将情感与创作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让民族声乐作品成为经典。民族声乐演唱者不但要充分理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并且必须通过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演绎作品,民族声乐演唱不仅需要具备美妙的歌声,还需要丰富的感情,通过自身的感情来感染观众。民族声乐演唱中,很多演唱者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内在情感,妄想单独通过自身的感染力赢得观众的亲睐,但这类演唱者往往缺乏表现力,他们的演唱空洞无力。最早的演唱作品实际上都来源于诗歌,诗人利用比兴的手法处理这些素材,旨在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吟唱离不开演唱者的理解,以《秦风》为例,其中的情感是战士们昂扬的斗志,如果演唱者以忧伤的基调吟唱作品,会造成作品缺乏感染力。作为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深入的理解作品中的内在情感。首先,演唱者必须了解创作者的背景与阅历,站在创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发掘作品中的潜在情感。除此之外,演唱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地体验生活,从而与创作者产生感情联系,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利用声音技巧将作品中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

二、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表达方式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有很多,不同的表达形式都是为了烘托出作品的内涵。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一般通过清晰的语言、美妙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民族声乐演唱者一直追求着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唱腔、动作等多种表达方式提升作品的灵动性。具备感染力的唱腔是所有演唱者的追求,声音是作品表达的根本方式,现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迎来了新的发展,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者必须深入发掘我国传统艺术的优势,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作品展现给全世界,以戏剧为例,戏剧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将戏剧的旋律与肢体表达形式融入民族声乐演唱中,可以增加民族声乐演唱的感染力,做到情感与技巧的完美融合。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作品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包括了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叹、对国家的感伤、对自身命运的无奈等等,单一的声音表达难以支撑起丰富的情感,民族声乐演唱者可以利用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作品中的内在情感。

三、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个性表达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声乐作品都带有本民族的特性,民族声乐演唱必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个性。任何民族声乐演唱的根基就是本民族的个性,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声乐演唱必须继承已有的民族传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民族,一共拥有56个兄弟姐妹,每一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热情、有的直率、有的内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是各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中,发展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不论是文字还是艺术,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必须体现出这种包容性。

四、结语

论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篇11

以情至声,声情并茂!情感是影响歌唱者声音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演唱中,没有内在的情感表达,就没有真挚的音乐。发自内心的去体验和细腻的分析作品,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现同时进行,声、情、字、韵、形结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在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的意境,这样才能做到在演唱中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收到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演唱;作品分析;情感表达;音乐意境

一、理解歌曲的内涵

歌曲的内涵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每首歌曲都蕴藏着作曲家的深情厚意,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体会词作者的用意以及歌曲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发掘和领会歌曲中的每个音符和旋律。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者二度創作的基础。歌唱者理解的越深,感受就会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就会越纯真、越完美。

二、歌唱情感表达所具有的特性

(一)歌唱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歌唱感情来自于歌中词曲的内涵,源自于生活中各种现实题材。艺术只有反映了现实生活,才能体现人的感情,具有生命的价值。但是,真实的感情如果不进行艺术加工就不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就不能感动人。因此,我们主张在歌唱中既要有对生活中真情实感的深入体验,又要有艺术夸张的技巧与手法。那么,一个是生活的真实,一个是艺术的夸张,在歌唱表演中如何把握呢?这二者的结合点就是“适度融合”。只有“适度融合”才能体现出“真实中的夸张”“夸张中的真实”“恰到好处”等深层审美愉悦性,形成约定俗成的审美定势,为人所理解。

(二)歌唱情感表达的典型性

歌唱情感表达的“典型性”指歌唱者塑造的“艺术情感”具有个别和概括性相统一的特点。它以鲜明而独特的声音形象展现出来,同时深刻结实了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本质和规律,二者结合得越完美,典型性就越高。在声乐表演中,并非所有声音形象都具有典型性,它专指那些身怀绝技者所创造的声情并茂给人深刻影响的歌声形象,俗称“代表作”。如胡松华在《赞歌》中所展示的蒙古长调“颤音”,彭丽媛在《珠穆朗玛》中展示的清脆豁朗的歌声,分别精彩而准确地再现了两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情感特征,堪称声乐艺术的经典之作!

(三)歌唱情感表达的多样性

歌唱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是声乐艺术繁荣的标志之一。它是由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彩,人们的多方面审美需求以及作曲家,歌唱家世界观、生活经验和创作个性的千差万别等因素决定的。。如《我爱你,中国》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浓烈的情感;《我像雪花天上来》则借助雪花的白色抒发了心中纯洁的爱情。多样性的表达要求歌唱者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善于观察生活,体验各种各样情感的内涵,能准确分辨声乐作品中隐含的各种情感,在确定了总的情感基调后,再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声乐技巧和手法,将歌中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吓等多种情绪色彩丝丝入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创造出多种多样为人称道的声乐艺术风格来。

三、如何在歌唱中进行正确的情感表达

(一)演唱技巧和文学修养是歌唱的基础条件

技巧可以说是音乐表演的首要条件,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表演。著名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曾经说:“技术上的熟练应当是那些想成为一个优秀钢琴家的学生的首要条件之一”一名演奏者或演唱者想要在艺术上得以充分表现,没有相应的技巧才能是不可能的,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

良好的文学修养好比是大海上行驶的巨轮,任凭巨浪袭击,暴风雨打,又如一匹千里马,驰骋在千里的草原。如果没有文学修养,高楼大厦就容易倾倒,我们的歌唱也将会是空中楼阁,那么情感表达也是无从谈起了。

(二)真实的情感是表达的重要依据

情感的体验,能触摸到人的内心深处,来不得伪装,来不得虚夸,它有鲜明的爱憎,及物、及景而感发。人们常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一个真字有多么伟大的力量。歌唱艺术就是要尽唱人间真情。要唱出真情实感,唱情犹绵绵切切;唱景犹顾盼留恋;唱物及人皆为肺腑之音。情感有很大的包容性,喜、怒、哀、乐都有情,歌唱艺术就是情感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正是人们的共有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与听众感情的共鸣,使歌唱艺术充满诱惑力。表现情感和掌握发声技术在歌唱艺术中是血肉相连的关系,音乐作品中提供的旋律、节奏等等,本身就是作曲家情感体验的记录,要变死曲为活音,就是歌唱者创作的过程。

四、 运用正确的呼吸表达情感

在演唱时从调整歌唱呼吸的方式或呼吸动作入手,是获得歌唱情感的主题渠道。呼吸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歌唱的技巧强调“声情并茂”,而“声”的好坏,很多程度上在于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因而呼吸本身也就是音乐表现的一部分,所以在演唱和训练时应当按歌曲的感情需要进行呼吸。这就要求歌唱者在平常的训练中从吸气入手,努力做出与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表情和情感动作。由于吸气的过程会强化人的情感意识,因此,吸气动作不仅带动着口腔、胸腔和头腔等歌唱部位的打开和兴奋,激发了人的歌唱欲望,而且还会极大地触动歌唱者的情绪记忆和情感体验,唤起了歌唱者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为歌唱情感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声乐曲仅仅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要使歌曲获得生命成为音乐,就需要演唱者不仅要再现歌谱上那些显见的记录,更要去挖掘蕴藏在作品里的那些无法记录的情感内容。只有将情感融入歌声之中,才会达到相应的效果,歌唱艺术是情感化的艺术。歌唱艺术通过美好的音乐语言、动听的歌喉以及优美的旋律, 直接抒发特定的情感。黑格尔曾经说过:“在声音和情感的内在本质上,存在着远近不同的相对应的关系。”歌唱的目的就是用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表达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由于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与刺激,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

【参考文献】

[1]徐青茹.声乐教程[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沈湘.沈湘教学声乐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声乐演唱的情感表达 篇12

一、保持良好的演唱状态

声乐演唱不仅具备听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具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要求声乐演唱者既能够保持良好的声乐演唱状态,又要准确塑造声乐作品中的角色,使声乐演唱得体且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声乐演唱者才能够完成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完美融合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声乐作品本身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声乐演唱所期望的艺术效果。只有具备较强的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者才能够完美统一声乐歌唱的技巧与声乐表演的情感表达,也才能够赋予声乐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假如声乐演唱者一味关注声乐歌唱技巧而忽视声乐表演,那么声乐演唱者就无法准确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使观众游离于声乐作品意境之外。

二、艺术处理与意境想象

演唱者总要力图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深深打动观众。歌唱表演是感情艺术,古今中外的声乐专家都一直认为歌唱表演要通过感情表现去打动人,因此,歌曲的艺术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艺术处理,就是进行声音的变化对比、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对比、风格的变化对比、情绪和情感层次的变化对比等。演唱者在演唱之前,首先要对作品仔细品味、精心琢磨,逐字逐句,甚至每一个装饰音都要苦下功夫,反复练习寻味,提出艺术处理方案,通过巧妙的、多样化的变化,给观众呈现出细腻的、有灵魂的艺术作品。在音色处理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色。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可以用丰富的音色去演绎一首歌曲,歌声色彩越丰富,歌曲的感染力就越强。同时,声音的色彩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外衣,愉悦时的声音色彩明亮,悲伤时声音就会黯淡无光,请求时声音色彩需要婉转柔和,愤怒时声音要粗壮雄厚。

风格把握也是艺术处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与外国不同,国内各地风格也截然不同,外国歌曲风格更为复杂,如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印度风格及东南亚风格等,演唱者要特别注意准确掌握各地区、各民族的风格特点,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某些个人音乐会中,演唱者发声技巧高超,音色非常漂亮,但从中国歌曲到外国歌曲,无论是声音、力度还是韵味都是一个风格,缺乏新鲜感,导致观众对任何一个作品都没有深刻印象,缺少心灵上的沟通,缺少艺术回味。因此,要细致划分风格特点,要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传达作品的风格。

三、歌唱情感的内容表现

要想做到“声”和“情”的完美结合,首先在声乐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声”是声乐的来源,而“情”则是对声乐的延伸和发展,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声乐的魅力。努力做到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不可以只重视情感的表达而忽略了技术性的东西,也不可以只注重技术的表达而忽略了艺术本身存在的价值。成功的歌唱家拥有的不只是高超的唱功,更主要的在于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歌曲本身所表述的内容和情感,才能完美地将歌曲演绎出来。因此,在歌曲演绎中做到技术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赋予音乐新的生命力一直是演奏家所追求的目标。

歌唱家通过对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情绪和情景的把握,达到对作品“情和意”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作品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演唱者音色的变化和演唱者情绪的变化,从而准确表达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最终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摘要:声乐表演是声乐演唱者将舞台情感内隐于心、外显于形的具体方式。歌唱家通过对作品情感和情绪的把握,从而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增强情感的艺术表现力,用不同的声音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舞蹈改变生活下一篇:结构抗震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