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2024-10-20

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精选12篇)

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篇1

声乐是由一个或多个歌手表演的音乐形式, 使用乐器伴奏与否皆可, 而人声是作品的重点。对声乐而言, 相当多声乐作品 (部份或全部) 为模仿其他声音或纯粹内容抽象, 而运用非语言音节或噪音, 然而一般人特别注意歌词的使用。声乐也许是最古老的音乐形式, 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乐器, 仅仅人声便可。在各种音乐文化中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声乐。语言和音乐目的虽不同, 皆有共同的音乐因子。声乐艺术从自身的内涵出发, 又包括三部分, 即声乐歌曲创作、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三个方面, 其核心则是声乐歌曲创作。对于声乐艺术进行跨学科研究, 变成为声乐艺术理论的发展、进步的重大课题。因此, 对于这一课题进行尝试性研究, 具有积极意义。

一、跨学科中的内部研究

对声乐艺术进行跨学科研究中, 我们先从内部分析, 首先从声乐歌曲创作、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之间的互相关系中, 总结其规律。并采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 声乐歌曲创作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声乐演唱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声乐歌曲创作, 而声乐演唱又是是声乐歌曲创作的生命, 没有演唱, 声乐歌曲就只是纸上谈兵的乐谱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作品。因此, 声乐歌曲创作与声乐演唱, 关系相当密切, 亦如人体器官的唇齿关系, 二者只有共赢, 才会使声乐艺术在相互交叉中, 达到最佳的音乐效果。因此, 一首音乐作品的诠释过程, 必须是声乐歌曲创作与声乐演唱的确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的。这一方面, 近年来来集中体现在许多新兴的声乐歌曲创作人既是歌曲创作人这又是歌手, 完美的将二者的相互交叉集中体现出来, 如台湾歌手周杰伦既是声乐歌曲的创作人, 又是歌曲的表现者, 即歌手, 成为多栖发展的青年代表。

(二) 声乐教学与声乐演唱的关系

声乐教学与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姊妹, 每一个声乐表演者都是从声乐教学起步, 一点一滴积累经验, 而获得声乐演唱的成功, 在表演的积累过程中本身就是声乐教学步骤的展现。而声乐教学本身也离不开声乐演唱与表演, 因为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更好的声乐演唱, 如果一个声乐教师本身从没有声乐演唱的表演经历, 那么他就不会培养出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

所以, 声乐教学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是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促进的双生关系。

(三) 声乐教学与声乐歌曲创作的关系

如果说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是孪生姊妹, 那么声乐教学与声乐创作就是相互依存。因为在声乐教学过程, 声乐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选择声乐作品, 声乐学生的个体间因音色材质等不同, 会对声乐歌曲的选择有所要求, 这样就会出现优秀的声乐歌曲创作要遇到优秀的声乐教学者选择出能够完全理解声乐创作又适合声乐材质的声乐表演者间接的演绎出优秀的声乐作品。反之, 优秀的声乐歌曲创作也能推动声乐教学的发展。故而, 声乐教学与声乐歌曲创作也是互为伯仲互为依存的关系。

二、跨学科中的外部关系研究

根据艺术之间的远近关系, 把与声乐艺术相关的外部关系, 分为外部学科的近关系研究与外部学科的远关系研究。

(一) 声乐艺术与外部近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1. 声乐艺术与音乐学之间的关系

声乐艺术隶属于音乐学范畴, 属于音乐学的子学科, 所以与音乐学的关系相距最近, 并且与音乐学中的许多门类具有相互交叉、优势互补的密切关系。与音乐学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创作的双向交融。许多声乐歌曲作曲家, 不仅依靠声乐作为音乐创作的重要载体, 而且在各个音乐创作领域都进行涉猎, 除创作出大量的声乐歌曲以外, 还创作了许多其它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如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既是优秀的歌剧作曲家, 又是钢琴、管弦乐的作曲家, 再如舒伯特既创作声乐作品, 又进行交响乐的创作。在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学方向的近关系学科创作中, 很多作曲家都是在进行着游刃有余的互补性创作, 与此同时, 二者又为相互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资源与艺术空间; 第二, 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的双向交融。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双向交融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一首声乐艺术歌曲想要演唱的更生动与充分, 就必然要使用器乐加以伴奏; 同时, 器乐艺术也成为声乐艺术的亲密伴侣与黄金搭档, 二者相依相存, 共兴共荣。第三, 声乐艺术与音乐教学的相互交叉。声乐艺术与音乐教学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不仅声乐艺术中的声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整个音乐教学中, 几乎离不开声乐艺术。例如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弹唱”等课程就主要依靠声乐艺术来表现。因此, 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学习音乐的学生, 都与声乐结下不解之缘。反过来, 音乐教学又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支持, 歌唱者要想演绎一首好的声乐作品, 都离不开音乐教学的各门学科, 如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辅助学习。与此同时, 音乐院校的音乐科研成果, 也直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2. 声乐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

音乐学属于艺术学体系, 声乐艺术又属于音乐学, 所以声乐艺术跨出音乐学之外, 直接与艺术学中的各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具体可从以三点体现:第一, 语言文学与声乐艺术的相互交叉。语言文学在艺术学中与音乐学属于姊妹学科, 虽然语言艺术稍晚与声乐艺术出现, 但是声乐艺术与语言文学互相交融的关系相当密切。一方面, 声乐艺术 (包括声乐歌曲创作、声乐演唱、声乐教学) 以语言文学为依托, 诸如对声乐歌曲创作构思、题材选择、主题表现、风格体现以及作曲家的生平简历、思想特点、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均需要一定的语言表现力与文学理解力;另一方面, 语言文学又会为声乐艺术拓宽领域、提升品位、丰富内涵。例如刘半农作词、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不仅谱成声乐作品, 而且也是文学普及“她”的一个标志;又如声乐教学中的教材编写、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撰写, 离不开一定水平的语言文学功底。第二, 舞蹈艺术与声乐艺术的相互交叉。舞蹈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关系也十分密切, 无论是中国, 还是西方自古就有“歌、舞、戏”三位一体的说法, 可见从人类社会起源开始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密不可分的。第三, 戏剧艺术与声乐艺术的相互交叉。戏剧艺术与声乐艺术的双向交融关系也是很密切的。一方面, 声乐艺术为戏剧演员的声音训练、形体训练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戏剧艺术也为声乐艺术提供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 很多戏剧大师的作品都被改编成为歌剧作品, 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尔斯塔夫》, 就被歌剧大师威尔第改编成为他的巅峰歌剧作品《法尔斯塔夫》, 就是声乐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跨学科完美结合之后而形成的交叉艺术。第四, 影视艺术与声乐艺术的相互交叉。影视艺术与声乐艺术的双向交融关系同样很密切。一方面, 声乐艺术为影视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如歌舞剧《红磨坊》、《哆来咪》等。同时, 在许多影视作品的音乐中, 都有声乐演唱;另一方面, 影视艺术也使声乐艺术影响范围升级, 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 得到更大面积的推广。

(二) 声乐艺术与外部远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声乐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所以声乐艺术与艺术学等近关系学科之外就是与其有或多或少远关系的各门学科。声乐艺术与远关系学科间的交叉也是十分密切的。略述如下 :

1. 社会学与声乐艺术的双向交融。

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就会创作、演唱反应不同社会背景的作品, 如明清时期的《凤阳花鼓》、五四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我的祖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春天的故事》, 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跳骚之歌》讽刺沙皇社会的腐败等等, 都在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社会的变化和政治面貌。

2. 文化学与声乐艺术的相互交叉。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声乐艺术的传播, 但是声乐艺术的发展、传播更离不开文化学的不断变化。中国古代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及近代的文化变迁, 都对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创作灵感与营养成分。从古代声乐技艺传承的口传心授, 到近代专业音乐学院, 文化发展对声乐艺术传播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美学与声乐艺术的双向交融。

“艺术哲学”的美学与声乐艺术, 也是一种双向交融的关系。从美学的视角而言, 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 都是十分突出的;从声乐艺术的视角而言, 它本身又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也是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声乐艺术的审美判断、审美价值、审美愉悦等等, 都是声乐美学的题中之义。

除此之外, 科学与声乐艺术、教育学与声乐艺术、心理学与声乐艺术等等, 都产生密切的联系。如科学与声乐艺术形成了相互交叉关系主要体现在, 现代科学为声乐艺术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与更大的传播空间, 例如网络、手机ktv、电影、电视、CD、DV、DVD、光盘、磁盘等各种传播新技术, 使人们在任何地方通过一定的设备就可以无限制听到自己想听的歌曲;另一方面, 声乐艺术又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把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完美的结合, 又促进科学技术的精确度发展;再例如, 心理学与声乐艺术, 有关音乐治疗的案例中, 就有用不同类型的音乐来刺激心理状态, 使其达到正常标准;另外, 心理学对声乐艺术的表演过程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次出色的演出离不开声乐教学训练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艺术无论是与其所有内部学科, 还是与其外部学科的相互交叉, 不仅是双向的, 而且还是多元的。这种交融有时又是一种各学科多元交叉的综合体,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 即内部与外部交融的综合、多元交融的发展与综合, 才能使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声乐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 其不仅本身具有艺术价值, 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与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远近学科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故而对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对声乐艺术自身和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关键词:声乐艺术,跨学科

参考文献

[1]陈睿.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跨界交融现象探析[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

[2]胡玲.声乐演唱跨界现象之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政道.艺术和科学[J].文艺研究, 1998.

[5]王培伋.钢琴艺术的跨学科研究[J].四川艺术, 2006.

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篇2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情感的表现对于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应当重视对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的研究,不断地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情感;声乐艺术;表现

在声乐艺术的表现方面,虽然表演技巧和动作对于音乐作品的演绎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声乐艺术也是情感艺术,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传递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缺少了情感,就会使演唱的过程做作,缺少人情味。

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重视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赋予声乐艺术应有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一、情感在歌唱艺术中的重要性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对于歌唱者的水平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声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动观众,打动人心,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没有情感上的张力,那么也就难以真正地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情感贯穿到了歌唱的全过程,它对歌唱具有发动、引导以及维持的作用。

情感的存在要求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要求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情感对于歌唱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它要求歌唱者能够主动地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满足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因此声音中的情感成为了声乐艺术中比较独特的特点。

试想当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投入丝毫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如同行尸走路一样,那么给观众的感觉是味同嚼蜡,没有艺术上的美感,也体现不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在声乐艺术中,声音、情感和语言是其中重要的要素,在现实中经常发现,同样的歌曲不同的演唱者表达的效果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歌曲演唱者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演唱者能够很好地打动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当歌曲中少了情感的因素之后,声音就变得苍白无力,歌唱艺术也就失去了灵魂。

情感对于歌唱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情感的表达。

二、增强情感表达的途径分析

(一)恰当地应用联想

联想对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包含了丰富的联想。

对于表演者来说,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歌曲的内在涵义,能够了解到歌曲的形象和意境。

通过引入联想,能够使演唱者从情感出发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使演唱者在情感的`准备上能够不断地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音乐作品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浓缩,音乐作品往往蕴含了丰富甚至复杂的情感。

通过联想能够帮助歌唱者了解到音乐作品的背景,能够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

在联想的帮助下,能够使演唱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到歌曲的意境和氛围中,从而表达出歌曲本身的情感。

例如在演唱民歌《茉莉花》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使歌唱者进入到茉莉花的氛围中,似乎真的花朵就在眼前晃动。

通过这样的联想活动,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都受到感染和感动,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情感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

(二)合理地调节演唱中的情感

几乎所有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情感,都需要进行情感的调节和控制。

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当这种情感不符合歌曲作品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时,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节,使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情感能够相互匹配,最终融合在一起。

歌曲中的情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喜悦,也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痛苦。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诠释常常会受到演唱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导致声乐作品难以得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情感融入到声乐艺术的过程中,过多、过分的情感都无益于歌曲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按照作品本身的情感需要来调节个人的情感。

同时在听一首音乐作品中情感变化可能比较快而且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比较高超的情感调节能力,能够适应不同音乐作品的需要。

(三)正确地控制演唱的力度

演唱的力度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同的力度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一些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力度的控制,或者在力度控制方面能力不足,导致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混乱,失去了声乐艺术本身应当具有的魅力和乐趣。

力度表现出了音响强弱的程度,力度也是声乐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声乐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当力度越强时,往往情感也显得越急迫、雄壮;但是当力度比较弱时,往往情感的表达时比较委婉。

力度常常与速度等结合在声乐艺术中使用,往往能够表达出歌曲的情绪,能够给听众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

通过恰当地应用力度,能够表达出声乐艺术独特的韵味,表达出独特的情感效果。

三、结语

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情感占据了重要的分量,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和情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才能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动感,使声乐艺术有了灵魂。

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当从力度等方面着手,掌握情感表达的规律,最终表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声乐艺术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宪旭.浅谈情感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

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篇3

关键词:声乐表演;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5-01

声乐表演是有别于器乐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声乐表演是指用歌声,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声乐表演艺术与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都要求演唱者不畏艰辛、长期磨练,甚至是终其一生不间断地学习来完善演唱的技术技巧;拓展心理文化结构,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和审美能力;均衡人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促进联想与幻想能力的发展。可以说,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将随着人的文化底蕴的提高而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不断地得以升华。

一、声乐表演要有内涵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思想、内容、题材,以及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较之民间歌曲和通俗歌曲,更具有自己的规模和相对稳定的模式,并对我国艺术歌曲的繁荣和昌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开拓。同时,又推动着我国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声乐表演和教学方面,借鉴国外声乐教学成功的经验,开阔我国声乐教学视野,促进歌曲创作在手法上的变化,涌现出以《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和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代表的两种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些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们思想、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内涵性的再现。

近几年,在CCTV全国歌手大奖赛中,评委一再强调歌唱者要有灵魂。这充分说明声乐表演要有内涵性。音乐表演需要美好的声音,因而,表演者用很多方法把自己的声音训练得优美,技巧纯熟是我们所追求的。但作为声乐表演艺术,就必须认真研究他所要表现东西的内涵性,这样通过他的声音和艺术技巧,把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动听众。

二、声乐表演要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的风貌、特色、气质等,从歌唱艺术来说,是歌者的音质、音色、行腔走音的特点,以致共鸣、力度、语言、语法的应用以及揭示思想、主题的特点,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烘托、艺术作品的语气等因素。布封说“:作风及即人,”这话和我国文学上所说的“文如其人”相符,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特性,他的作品和他所具有的个性作风常常是一致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的思潮,形成鮮明风俗,比如古典风格、巴洛克风格、浪漫风格、印象派风格、现实主义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等,他们都有一定特征。

任何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艺术特征,所有文化艺术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科学技术以及人的思想紧密相连。人们的思想意识,必然反映在作品和审美之中,这就造就了不同时代不同作品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时代差异是不可抗拒的。因而在声乐演唱中对作品的风格认识和表现,要联系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不能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情感来演唱,要研究不同时代作曲家作品的特性。

在声乐表演中,我们要尽力运用声音的技术妥协适当地表现不同的特征,歌唱与发声的基础是一致的,良好的共鸣和流畅的气息等技术是歌唱的保证,我们要用最恰当的声音和方法来表现出准确的风格,如意大利的热情洋溢,使声音喷薄而出;德国人的谨慎、理智,情感表现也受严谨的控制;法国人浪漫,典雅;俄罗斯的宏大壮丽;日本人的细腻、多愁善感;都应在其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我国民歌持点也是大不相同的,如:东北的纯朴,好客;四川的热情;山东的豪爽,奔放;河南的细腻,柔美;陕北的粗犷,豪迈。

此外,个人性格和生理与演唱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声乐表演中我们要注意作品风格,时代背景,以致使我们的表演达到最佳状态。

三、声乐表演要把握音乐语言的特性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对语言的表现,通过音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塑造各种艺术形象,表达各种情感,这就是声乐艺术的初衷。因为有了文学语言,使得声乐艺术成为所有音乐艺术中最容易把相对抽象的乐音与比较确切的思想感情表达结合起来的形式,成为最容易与听众交流的表演形式,所以歌唱语言是声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有机结合。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因此,无论我们的声音有多美妙,技巧有多高超,没有语言的支持,就不能称其为歌唱、不能称声乐为艺术。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很大区别,固而在演唱他们作品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只注意声音而忽视了文字,发音,以致唱得含糊其辞,不知所云或是把字唱得像分解汉语拼音一样,以致破坏了音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外国作品中,意大利是最多的,这是因为它语言的特殊性:以元音结尾,辅音比较单纯,音乐重音的位置和表达情感,说话习惯的夸张性。之所以产生艺术歌曲,是由于浪漫主义思想在音乐艺术中的影响——其歌词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中国是世界闻名古国之一,汉语言也是产生久远的语言之一,其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演化基本成型,它与其它语系的语言文字不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所以汉字也是四方四正,发音讲究字正腔圆,以显示东方巨人的魅力,清代李汪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讲究“字”的美,必须唱清每个字的字头,弄清五音发声的用力部位,还要注意韵母及声调的运用。这是形成中国民族唱法的韵味,美感和风采的主要因素。

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研究 篇4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能力,又称作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它在人们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 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声乐艺术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三个过程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当一个人能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性,说明他能够从这件事物中发现美, 声乐艺术一开始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实现了第一步, 成功激发了人对于美的兴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的审美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的熏陶,感受着艺术本身的美妙与奥秘,人们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让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社会,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讲究情调,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更加富有,每个人都表现的更加有内涵,社会因此而展现出越来越和谐的一面。

二、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而声乐艺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加其文化内涵,将声乐艺术与德育相结合,更容易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各个高校也发现声乐艺术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正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艺术教育的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喜欢不同类型的声乐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长期接受声乐艺术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使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气质和内涵,这种气质和内涵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人们对于声乐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的声乐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关于声乐艺术的见解与思想,不仅是在研究声乐艺术,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舞台表演,都需要受教育者之间默契地配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渐渐树立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愉快相处,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 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购物, 亦或是在餐厅里吃饭,身边都会萦绕着各种音乐声。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变得异常疲惫,而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神精,舒缓人们的疲惫,净化人们的心灵。柔和的音乐能够平缓人们的焦躁, 治愈系的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欢乐的音乐可以调动气氛。音乐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有一天音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一定会感觉到不安, 觉得生活缺失了乐趣。

五、结语

声乐已成为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们的精神有了寄托,能从巨大的压力中得到一点放松的空间。声乐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性异常显著,在将来,人们会发现声乐艺术在更多方面的功能,声乐艺术也会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摘要: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结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本篇文章将对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声乐艺术研究论文 篇5

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不单单是延续声乐艺术,更是发扬光大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伴随着日益深化的改革开放,人们也开始拥有了时尚化和快餐化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传播过程中,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亟待我们去突围,以促进多元化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突围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开始趋向于消费式和快餐式的发展模式。

作为高雅艺术的民族声乐,由于群众基础的严重匮乏,特别是因为对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而被束之高阁。

目前,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种种的困境。

而作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旨在为突破民族声乐发展的瓶颈献计献策,使民族声乐艺术能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重获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困境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态势极其良好。

但因为受到民族声乐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播效果、受众和传播内容的影响,民族声乐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失衡。

现代社会处处充满着竞争,而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更趋向于一种娱乐式和快餐式的艺术形态,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很少有人能静静的欣赏了。

由于严重缺失受众群体,民族声乐试图探索一条有效的发展和传播途径,而探索的路程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目前开始逐渐向娱乐性的方向倾斜,以迎合受众的心理,使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出现了审美性和娱乐性的失衡。

民族声乐艺术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为了与群众的审美趋向相适应,民族声乐艺术不仅要更好的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还应在教育、表演方式和创作方面及时的更新、与时俱进,赶上时代发展的主流,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更好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

2.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

中西方音乐艺术的沟通和交流的历史极其漫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

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兴起了多种唱法,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三种唱法”。

通过对比,西洋唱法越来越突出,并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在国际大型的赛事中,我国一些年青的美声学子频频展露头角。

基于这样的背景,西洋唱法开始备受追捧和重视,导致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性与教育性的失衡,出现了日益减弱和淡化民族观念的现象。

很多人迎合潮流,认为美声唱法是最好的,最时尚的,将我们的民族性逐渐丢失。

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为了解决声音基本训练的问题,而单纯的分割各种唱法,或者是只用科学的唱法训练,而没有将民族的特殊和个性彰显出来。

3.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目前,在音乐领域内,具有名目繁多的电视选秀节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卫视热衷于这类节目。

而流行音乐在形式各异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音乐的却备受忽视,甚至很难找到立足之地。

一方面,是因为确实存在着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不断的更新换代,同时随着日益兴盛的大众传媒,快餐式的文化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在这种形势下,流行音乐更容易受到欢迎。

由于流行音乐成为人们的焦点,使民族声乐艺术遭受冷遇,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自然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和流行音乐相比,民族声乐的专业性更强,如果大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一定的层次,就不能对民族声乐艺术很好的欣赏。

同时,由于一些年青的观众将民族声乐艺术视为是“麻烦的高雅艺术”,使民族声乐被束之高阁。

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正是受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专业性与大众性的失衡。

二、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策略

1.对现代化媒体充分利用,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文化。

目前,在人们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被新媒体所充斥,现代化大众传媒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和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利用大众传媒的传播,能更好的走进人们的生活,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

现代大众传媒涵盖了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每一种传播媒介的特点都是非常的独特。

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种传播媒介自身的优越性充分的挖掘,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然,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传播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渠道,但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一味迎合商业化的需要,强制向公众传播。

而是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将其先进的正能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仅向广大群众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将正能量的民族声乐文化推向全世界。

2.对大众健康的审美取向正确引导。

虽然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已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和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相比,其上升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目前,流行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各大卫视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吸引更多的注意,对各类选秀形式,往往在挖空心思的更换。

如浙江卫视的《好声音》,凭借其专业的导师带队和新颖的形式,而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将流行音乐类选秀节目推向新的高潮。

而随着蓬勃发展的音乐类电视选秀节目,巨大的冲击着我国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甚至影响到中央电视台权威的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发展。

尽管从收视率来看,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还比较平稳,但还是竞争不过流行音乐类节目的收视率。

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规范电视歌唱选秀节目,才能促进电视歌唱选秀节目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规范,促进流行音乐类和民族声乐类电视节目的均衡发展。

保留那些有积极影响的、制作精良的流行音乐类电视节目,取缔那些重复的质量差的节目。

同时,要将现有的民族声乐类电视选秀节目的质量提升,鼓励推陈出新,制作更多精良的作品。

让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走进观众的视野,以更好的传播民族声乐艺术文化。

3.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

首先,我们应该对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蕴含的价值正确认识,将传播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积极的传播;其次,从更深层次意识到,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彰显了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音乐艺术舞台的根本,就是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

而一旦这种民族性丧失,中华民族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

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魅力,通过融合流行因素,加以创新,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

同时,还应对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声乐艺术精髓积极主动地吸收,将借鉴其他民族声乐艺术和继承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关系处理好,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能走向更高的舞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走出民族声乐艺术传播中的困境,我们应对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充分利用,以更好的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唱出了我们心上的歌。

在当今社会趋向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对民族声乐不断创新,使其彰显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更好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正确的民族声乐传播意识,使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能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参考文献:

〔1〕张晓农.声乐艺术之多元文化符号解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

〔2〕张冠宇.浅谈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Z4).

〔3〕王德芳.刍议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的异同[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2).

〔4〕高勤学.谈声乐艺术中的声与情[J].职业技术,,(18).

〔5〕李英.浅论现代科技之于声乐艺术的二元性[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04).

〔6〕刘娜.论声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三个着力点[J].河南教育(高校版),,(08).

〔7〕韦家燕.关于声乐艺术中“声”与“情”关系的哲学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篇6

摘要: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来阐释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含义以及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二、以中国艺术歌曲《月满西楼》为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阐释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性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中国艺术歌曲

一、钢琴伴奏艺术指导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钢琴伴奏艺术指导是指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并进行音乐指导的人员。一名合格的钢琴伴奏艺术指导,需要具备以下专业素质:专业的钢琴演奏能力、语言艺术、音乐风格的把握和艺术指导能力等等。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该专业在国外的建立已经有了许久的历史,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上都趋于完善,而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甚至到现在许多人仍然把“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混为一谈,国内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都还不太完善,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是参照国外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实践与研究中几乎是使用的外国作品,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二、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于声乐演唱的作用至关重要,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既需要一名优秀的演唱者,也需要一名合格的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共同完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演唱者来讲,首先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声乐训练,这一点是由声乐教师指导。简单来说,声乐教师主要解决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艺术指导的重点就是在“艺术“层面,必须要将技术和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表达出作品最真挚的情感。对艺术指导来讲,需要有扎实的演奏基础、知识涉猎宽广和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艺术指导要能完整的弹好钢琴伴奏的部分,还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歌曲风格的把握,对情感正确的理解等等,让钢琴伴奏起到引领、推动、共鸣的作用,以及根据演唱者自身外表和声音条件进行个性化的二度创作,使其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也更能突出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和综合能力。对观众来讲,无论是经过专业学习的听众还是普通大众,判断一个演唱者的能力,不仅仅是高音有多高,能拖多长,而是能不能真正的打动自己,感受到其音乐中的情感。艺术指导的最大职能就是“感动”,使音乐作品通过演唱者将其情感、思想传递到听众之中。总之,艺术指导在音乐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小觑。

三、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性

(一)提升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是先辈艺术家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有着很高的精神素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取自民族民间音乐,有的是在古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行谱曲,因此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中国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对歌曲的意境和风格的把握都很考究,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必须在伴奏中把握好音色,渲染出歌曲的意境,使演唱者能够迅速的进入歌曲的意境,使琴声与人声融为一体。《月满西楼》由李清照作词,苏越作曲,杨霖希配伴奏,由词谱曲而来,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之一,该曲通过钢琴伴奏大幅提升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前奏部分很好的渲染出了意境,前3个小节仿佛在宁静的夜晚微风吹拂水面,为主题的进入做铺垫,从pp到mf,然后从mf到ppp,主题以f进入,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词人对夫君极度的思念之情,一弱一强,再强又弱,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引领、指导演唱者

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和演唱者是一种合作的艺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钢琴伴奏艺术指导需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根据演唱者的特点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推动演唱者的歌唱情绪,这样才能引领演唱者进行更加生动形象的演唱。

《月满西楼》前奏结束是在pp上,描绘了一种宁静、孤寂略带一丝忧愁的意境,以词来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第一句是在写景,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看似一幅轻描淡写的水墨画,借景抒情,在演唱中以诉说为主,要控制好伴奏的音量和音色,一定要轻,弱,柔美,为词做铺垫,似微风吹过水面一样的宁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意为当大雁归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着,从第17小节开始,伴奏织体开始变得密集,演唱者应该用更强烈的气息来诉说,钢琴伴奏艺术指导起到一种引领指导的作用,并为23小节的全曲高潮到来起到了层层递进的作用。

(三)丰富歌曲内涵与感染力

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是其精髓所在。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必须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歌曲内涵,以及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体现出该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在《月满西楼》中,主要表达的就是词人对其丈夫的思恋之情。让观众也能感染到这首作品的精髓所在,那么演唱该作品的演唱就是成功的,所以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必须帮助演唱者理解作品,丰富歌曲的内涵与感染力。

在第1至22小节,词上阕,也是歌曲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结尾是一个长音,共六拍,伴奏在这六拍中做了两个渐强,并且在第22小节的织体全部变为八度,使其在听觉上更有一种强烈推动的感觉,艺术指导可以在此做一个减慢,这样能使渐强更为明显,把音乐拉宽,让演唱者能有一个气口进行呼吸,也使全曲的高潮呼之欲出。从23至35小节为词下阕,第23至28小节左手伴奏织体非常密集,全部使用的6连音,也是歌曲高潮的部分,最为抒情的地方,词人的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然而内心之苦又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一种呐喊的感觉。钢琴伴奏艺术指导必须要推动演唱者的情绪,在音量,音色,情感,表演都要推动到全曲的最高处,才能表达出强烈的思念之情。自第29小节到最后,是全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词人盼望丈夫归而无法归来的一种无可奈何,钢琴伴奏在最后一个部分中也要比之前更轻柔、舒缓一些,表现词人在呐喊后又回归现实,孤寂与思念又埋入了自己的心里,免不得一阵凄凉。钢琴伴奏艺术指导与演唱者通过相互合作,丰富歌曲的内涵与感染力,将所要表达情感传递给观众。

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与生活的写照,比如《月满西楼》、《别亦难》、《枫桥夜泊》这样由诗词谱曲的作品,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鋼琴伴奏艺术指导贯穿在各种艺术活动中,相信也会在中国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完善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指导,为音乐事业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符辉,何畔.论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语境[J].四川戏剧2014(06)

[2]王菁菁.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素质及培养.

声乐演唱艺术的个性化研究 篇7

一、什么是声乐演唱艺术的个性化

个性的定义, 从字典上看, 是指个人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与众不同、异于常人的一面。而声乐表演的个性化是指声乐演唱者把独具个性的审美感受以独特的手法表达出来, 使之形成声乐演唱中的个性。演唱歌曲没有固定的方法、音色及表演模式的束缚, 最终歌曲风格的体现, 完全是靠演唱者通过对歌词与旋律的剖析和理解。[1]声乐表演的个性化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演唱者本身嗓音条件因性别、年龄、体型等具有与生俱来的差异, 我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自身的声音条件, 采用“因地制宜”的表演方式, 就形成了歌声表达的独特个性。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们对同一首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却时过境迁, 大不相同。如果一首歌的演唱方式与时代背景产生脱节, 就无法让听众对其产生深刻的共鸣。

二、个性化声乐演唱的必要性

每一首歌曲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情感表达,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作者本身无法参与歌曲的演唱, 因此歌曲人声的演绎部分的担子就显得的格外的重。众所周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很多音乐的伴奏都是由数码创作软件在电脑上通过模拟乐器的声音, 再经过后期的制作来合成的。以往录制一首歌曲需要让众多的乐器演奏者凑到一起, 而如今数字技术的进步让制作方式和效率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相对应的是, 音乐作品的声乐演唱却始终无法被电脑制作的数码声音所替代。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声乐演唱的每一个音节,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既可以是延长音、也可以是转音、更可以是颤音。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声乐演唱是与演唱者独特的个性融合在一起的, 每个人的演绎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

三、突出声乐表演个性化的途径

1. 分析乐曲并理解作品

每一位知名歌手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无闻的作曲家。事实上, 演唱者与词曲创作人员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台前与幕后, 鲜花和绿叶如此简单。相反, 彼此之间更像是亲密无间、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一般融洽。因此, 要想完整的演绎一首精彩的乐曲, 演唱者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理解。美国钢琴家兼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威茨说过:“成功的演唱者必定是把自己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 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假如演唱者的自我独占上风, 演唱会被看作没有遵照作曲家的风格, 或者更糟, 被认为是过分的偏执;如果演唱者本人的意图太少, 演唱会又会显得平淡无奇, 缺乏个性和研究。往往恰到好处的平衡显灵般的出现之时, 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2]由此可见, 在充分理解作品前提下的再创作是充分发挥演唱者个性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

2. 提高乐感, 激发演唱者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能让演唱者充分发挥其个性化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许多表演场合, 我们都会用到即兴演唱的技巧, 因此平时训练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加强音乐创造性思维来充分激发和调动演唱者的灵感。长期坚持下来, 不仅可以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更能让我们对音乐的背景知识能够有完全的融会贯通。相同的节奏或旋律将因为不同的演唱者自身的感情差异演化出不同的表达形式。即使这种变化是非常微小而不起眼的, 但是对于培养演唱者的创造力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在课堂上, 我们要利用钢琴变奏等方式调动学生用所有的感官来充分感受音乐, 然后鼓励他们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老师要多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充分体会学生的音乐情感, 激发演唱者的创造性思维, 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形象, 充分激发演唱者的创造性思维。

3. 强化音乐欣赏, 提高音乐修养

个性化演唱所需要的技巧深厚, 难度巨大, 因此多听其他著名歌唱家的作品, 可以提升我们的乐感,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 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安排更多的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 通过听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学习作者作曲的背景以及演唱者的表演经验, 并结合讨论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音乐, 从而将所学理论和演唱实践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审美活动。为了深入欣赏其他歌唱家的作品, 学生有必要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工作, 以便充分理解每一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在课堂上除了被动的欣赏, 更要积极主动的分析对方在演唱类型、演唱技巧以及音乐表现手段方面的具体运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情与理智交织的复杂综合体, 其主观色彩是相当浓厚的。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从代表古典美声唱法的歌剧作品《奥菲欧与优丽迪茜》到现代歌剧代表作《悲惨世界》再到惠特尼休斯顿的黑人通俗唱法, 我们都必须要有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 欣赏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我们必须坚持开拓与创新的精神,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以上经典作品的再创作中去, 才能真正发展出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演唱风格。

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让我们充分认识到,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 总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歌唱是一个不断学习并自我进化的过程, 声乐演唱个性化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对音乐本身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另一方面, 又要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去驾驭作品, 在演唱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二次创新。

摘要:声乐演唱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乐器演奏的有力补充。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想要完整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是离不开歌唱者的声音应用的。同样的歌曲, 经由不同人的演唱, 其效果和听感也大有不同。因此, 基于自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结合本身的声音条件, 定位自身独具个性化的演唱艺术表现形式, 是本文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声音,演唱艺术,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樊禾心.声乐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陈可平.声乐的教学与应用.广州文艺出版社.2011.

[3]钱峰.声乐教学的新生力量.音乐教育, 2006, (07) :105-108.

中西声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差异研究 篇8

一、中西声乐思维的差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的思维与意识,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和这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进一步指出:“思维, 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文化的不同是由于其背后文化创造者思维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意境, 在音乐表现上注重或大气磅礴或呢喃细语的意境感, 这与我们对音乐的本质和审美认识的环境与历史的独特产物。中国音乐思维是建立在其背后“中和”、“淡雅”“素净”的哲学以及宗教诉求, 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在思维意识里面没有明确的主客之分, 在整体上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在长期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声乐思维注重“中和之美”缺少西方人的理性思维, 这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形成了对感官的意境感、生活气息比较浓郁。而西方思维理性超越了感性经验, 保留下了西方声乐作品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中西声乐作品的文化差异

中西声乐作品的文化差异使得中西音乐文化的不同内涵得以展现, 中国音乐作品强调的是作品的神韵和灵魂, 注重在作品表现上的气韵与形神的和谐之美, 在审美内涵上比较中庸和含蓄, 这与西方音乐作品在音乐表达上的准确、量化和通透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而声乐作品在文化差异的表现上更是突出。从旋律线条上来看, 我国声乐作品多属于单线性结构, 北方民歌多以四五度音为核心, 且以下行为主;南方的民歌多用小三度, 旋律多采用加花变奏的方式发展。而西方声乐作品更加立体多样, 音乐的独立性表现更强, 旋律通常以和声的外部轮廓得以展现。从节奏来看, 我国声乐作品节奏的装饰音较强, 节奏非均匀分布在整个作品中来, 无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 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如汉族的“散板”作品, 蒙族的长调等。戏曲中还有“紧打慢唱” (这实际是两种节奏形式的叠加) 的板式。而西方声乐作品的节奏精准、严谨和规范, 其重要性要比音调重要得多, 使得将西方节奏和记谱法应用于我国声乐作品中难以描述我国声乐作品的节奏, 还可能出现节拍和节奏脱节的现象。从织体来看, 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多注意旋律的横向发展, 属于单线条的音乐形式。受我国传统哲学思维以及“和”的思想意识影响, 我国大多数的声乐织体是单旋律的独唱或齐唱, 多声合唱以支声最为常见。同时受到我国织体结构的限制, 旋律线也只能在核心音调附近变化发展, 而难以实现动力性的空间延伸, 器乐伴奏也只能是依托声乐旋律进行简单的变化和发展。而西方的声乐旋律则是各声部自由进行, 又相互协调的多声部叠置的合唱织体。注重音响的和谐为由差别的和谐统一之美, 同时对自然泛音列的感受十分敏锐。织体结构属于多声部织体结构。向着空间四面延伸和发展, 给人以置身其境的音乐感受, 在器乐方面也能够灵活地展现声乐艺术的旋律之美。

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中西声乐艺术作品中文化差异的一小部分, 作为一种积聚文学、声音、语言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其具有的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代替感染力以及丰富文化内涵还需要每一位声乐研究者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分析, 分析中西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为我国声乐未来发展提供对待西方音乐文化态度方面的参考, 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未来发展, 我们必须加以科学的考据和论证, 从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来审视、研究, 而这便是需要我们牢牢把握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站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层面上来思考其发展趋势和方向, 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借鉴、提高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我国声乐艺术中的意境之中庸、和谐和自然之美不能被丢掉, 能否在其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思考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声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我国的声乐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 才能够孕育出更加耀眼的果实并能够在世界舞台绽放出最美的光芒。■

摘要:随着美声艺术传入我国, 为我国声乐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美声艺术毕竟是外来的艺术形式, 其能够在我国土壤中发芽是源于其发声的科学性, 但是对于美声艺术背后的文化因素我们则应加以批判地吸收, 而不是将其照抄照搬少了本民族声乐艺术的独有韵味。本文欲通过找出中西声乐艺术文化的差异, 从声乐思维方面以及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方面找出中西声乐艺术的差异, 旨在为我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西思维,声乐作品,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石惟正.是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J].人民音乐, 2009, 9.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美学问题的研究 篇9

一、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渗透

首先,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将情感形态的程度、个性特征、有层次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是表演者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属于一种“有感而发”的表现。从美学角度来分析,这种情感体验的自然抒发既包含了演唱的形式美,又反映和表现了人内心真正的情感渴求,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有效统一。

其次,表演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应将自己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有效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表演是通过声音比拟和模仿对象, 而想象则实现了比拟和模仿之间的有效链接。演唱者在对声乐艺术进行想象的过程中也收获了音乐的激情,这是挖掘声乐表演艺术美学价值的前提。

再者,不同的演唱者在环境际遇、生活阅历、气质素养和个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审美意识自然也就不同,这必然使得作品创作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美学原理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渗透主要通过声乐表演艺术的真诚性和创造性两方面表达出来,表演者保持对作品的高度热情,积极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突破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并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或生活阅历实现再创造, 这才能真正使声乐表演艺术具有个性,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升华[2]。

二、如何促进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为表演艺术的一种,要挖掘声乐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并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关键是表演者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并且拥有娴熟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演出经验,这样才能保证表演的生动和有意义。

(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效统一。表演者在秉承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融进自己的表演风格, 真正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有效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声乐表演艺术不仅是一个本质还原过程,还是一个“二度创作”的创造过程。石惟在《声乐基础学》 一书中提及,“声乐表演艺术概念本身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突出表现是艺术表演动机,表演者的形态、面部表情、感情表达是艺术传承的载体,临唱前吸气、器乐的伴奏都是表演契机,歌声有效结合器乐,感情生动地融进歌声,这样的表演才是成功的。”由此可知,声乐表演中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相辅相成,二者的有效统一有利于促进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3]。

(二)“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统一。任何声乐作品自身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且各具特色。声乐表演家应该尽可能去了解挖掘原创者的时代背景、艺术流派、生活境遇等重要信息,以声乐乐谱为主要依据, 将自己置身在原作者的历史时代下,跟着自己的感受前进,从而把握声乐作品体裁的表达形式及思想内涵。声乐艺术的传统特性与时代品位是相互冲突的,但二者也可以实现统一结合,没有人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统一标准来具体解释[4]。我们能够做到的不是去选择无条件保留传统,或者大力开拓创新,而是在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努力寻求传统特性和时代品位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统一。

(三)表现与技能的有效统一。要达到声乐艺术表演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要实现艺术表现性和技巧性两者的有效统一。声乐艺术表演的基础为技巧,没有表演技巧作支撑去谈论表演艺术毫无意义。而声乐表演实质上是声乐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融合的美学欣赏过程,因此不应该单一追求表演技巧,还要实现声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表演风格的个性化、独特化。这样既能保证表演情感的丰富,塑造出更加完美动人的形象,还能促使声乐表演者将自己的艺术特长和创造个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四)站在主观视角看声乐表演。由于人们的价值观、 人生观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 表演者在确保自身表演能力的基础上,要注意欣赏者反映,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感受自己的表演。这就需要表演者站在主观的视角上看声乐表演,理性对待欣赏者的评价,反省自己的不足,积极听取欣赏者的意见,整合观点, 创造性塑造自己的表演风格,切实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表演能力。

(五)声乐表演要适当“留白”。“留白”是一种艺术。根据艺术美学理论分析,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 应该适当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让欣赏者去填补,促使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在自由的想象空间里感受艺术魅力。这种沟通形式具有高度开放性,更利于欣赏者突破传统视域的局限,去充分挖掘艺术的美学价值[5]。

(六)声乐表演要强化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 表演者在表现声乐艺术过程中,应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多样化手段最大程度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舞台效果的目的。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应该仅仅是艺术演绎手段的丰富和娴熟,更应该保证自身演绎能够真正触动到欣赏者,并通过与欣赏者的互动,有效增强自身的舞台感染力。

三、结束语

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决定着作品演绎的水平和舞台效果,是“艺术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连接点。因此,首先保证表演者自身具有较高的作品领悟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准确、全面领悟作品思想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体裁形式及作者的生活境遇,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将自己的个性风格有效融进艺术表演之中,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同时,应该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上看问题,反思自己的表演,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并且将美学价值有效渗透到声乐表演艺术中,真正实现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声乐艺术是表演艺术中最具个性化、最具特色的一种纯粹听觉艺术,它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是对万物感情的一种生动演绎。声乐艺术表演的前提条件为声乐作品,通过表演,将作品的精髓和灵魂准确传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共鸣。而美学价值是声乐作品中不可获缺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升华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欣赏声乐表演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声乐作品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阐明了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如何挖掘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并为如何解决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美学问题,实现声乐表演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提供了若干参考建议。

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研究 篇10

关键词:声乐,审美,特征,人本多元,情感,创新

具体而言, 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可以分别从以下四大理论层面来进行系统化研究。

一、人本性

声乐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 是人本性。

众所周知, 声乐是由人歌唱的音乐, “人体作为歌唱的‘乐器’, 在歌唱发声时, 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发音体、共鸣腔、发声动力、语言。人体的声带是发声体;人体的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都是共鸣体;人体发声时呼出的气体是发声动力;人体的唇、齿、舌、喉等咬字吐字器对语言最后形成用人声唱出的‘语言音乐’———声乐。”[1]也就是说, 歌唱者既是“乐器”, 又是演奏者。因此, “学习声乐者还有一项较乐器演奏者更为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铸造’自己的乐器……他们需要将人体内部与歌唱发声有关的器官, 按照生理机能运动的自然规律, 合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的原理, 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器。”[2]

由此可见, 声乐艺术就是以人体为“乐器”的音乐艺术, 其核心审美特征就是以人体为本的人本性。在“以人为本”的21世纪, 声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更加凸显、更为重要。

二、多元性

声乐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 是多元性。

因为人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 所以由人声歌唱的声乐艺术也自然是丰富的、复杂的、多元的。声乐艺术的这种多元性审美特征, 具体表现在许多层面:

其一是声部的多元性。由于歌唱者的嗓音条件与特点不同, 而划分为许多声部, 即声音的部类, 总的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其中男声又细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类;女声也细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类。而划分的方法, 也呈现多元性特征, 其中主要有音域划分法 (又分自然音域划分法、歌唱音域划分法两种) 、声区划分法 (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三种) 、生理划分法 (根据歌唱者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划分声部) 等等。

其二是声类的多元性。声类即不同嗓音的类型, 主要根据歌唱者的音色特点划分。例如女高音分为抒情型 (音色明亮、柔美、秀丽、甜润) 、戏剧型 (音色高亢、深厚、壮阔、有力) 、花腔型 (音色清脆、纯净、纠巧、灵活) ;男高音也分为抒情型 (音色明亮、清脆、柔和、优美) 、戏剧型 (音色嘹亮、结实、浑厚、有力) 等。

其三是声性的多元性。声性即声音的性质, 以声带的机能与振动方式划分, 分为真声 (又称“大嗓”或“大本嗓”) 假声 (又称“小嗓”) 、混合声 (真声与假声的有机结合) 三种。

其四是演唱方式的多元性。声乐演唱方式分为独唱、重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

其五是演唱流派的多元性。当下, 世界上流行并一致公认的, 有三种声乐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三种唱法”实质上是“三大流派”, 而这三大流派又分别呈现多元性特征。例如美声流派就分意大利流派、俄罗斯流派、法国流派、西班牙流派、中国流派等等。又如民族流派, “广义地讲应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种风格的创作歌曲唱法。但根据人们多年来的习惯称谓, 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称为民族唱法。它既是从我国民歌、戏曲、曲艺这些民族传统演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欧洲美声唱法的精髓。”[3]再如通俗流派, 也分美国流派、港澳流派、内地的“东北风”、“西北风”等各种小的流派。

由此可见, 声乐艺术的多元性, 是有目共睹、有耳皆闻、有口皆碑。而在多元化的21世纪, 全球范围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多边化, 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化。因此, 声乐艺术的多元性审美特征, 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 而且是其发展的一大新趋势。

三、情感性

声乐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 是情感性。

情感是包括声乐在内的所有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对此, 古今中外的美学家、音乐家都有明确的认知, 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 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 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 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我国西汉的《毛诗序》则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强调的更是声乐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可以说, 情感表达得优劣成败, 是声乐演唱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从本质上讲, 声乐演唱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 就是一个情感传递与互动过程, 即演唱者通过切身真实的情感体验, 把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转化为自身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的演唱, 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受众 (观众、听众) , 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在这方面, 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列子·汤问》篇说:我国战国时韩国的女歌手韩娥, 就以真挚、浓厚的情感化歌唱, 打动了受众, 留下了“余音绕梁”的典故:“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 过雍门, 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木丽, 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去。”

古今中外的所有声乐作品, 无一不表现人的情感。例如表现亲情的《烛光里的妈妈》, 表现友情的《朋友》, 表现爱情的《真爱》, 表现爱国情的《我爱你, 中国》, 表现爱民情的《父老乡亲》……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四、创新性

声乐艺术的第四大审美特征, 是创新性。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才能不断发展, 不断繁荣。音乐艺术如此, 声乐艺术亦如此。

声乐演唱从来就不是鹦鹉学舌、机械模仿, 而是创新创造、个性张扬。

中国的美声流派, 就是一个创新发展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美声流派传入中国。第一代美声歌唱家将欧洲美声声乐的发声技巧与我国民族语言结合起来, 根据民族的审美情趣, 创作、演唱了大量的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 为美声流派的中国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美声流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令世界歌坛瞩目。

中国的民族流派, 同样大幅度创新, 在继承传统的艺术文化的基础上, 大胆充分地吸收了西方美声流派的精华, 遵循科学的发声方法, 特别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与成效, 音域大大拓宽, 音量大大增强, 音色更加富于变化, 成为世界歌坛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通俗流派, 逐渐摆脱港台通俗流派轻柔、低婉的风格影响, 形成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刚健、奔放、粗犷的艺术风格。

由此可见, 创新性更是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 人本性、多元性、情感性、创新性是声乐艺术的四大审美特征, 而这四大审美特征又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它们以“四轮定位”的艺术格局, 共同打造出声乐艺术的辉煌与亮丽。

参考文献

[1]吕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6.

[2]吕利, 任国君, 姜秀玲.歌唱艺术指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26.

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 篇11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声乐艺术;专业建设;指导;发展;研究

0 前言

声乐艺术指导是一门专业学科,也是对从事该专业的人才的称谓。一般而言,一名高校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声乐演唱者的艺术处理方式如音准、节奏、吐字、咬字、力度、表演方式等提供针对性的艺术指导;另一方面是为声乐演唱者担任钢琴伴奏,同时也帮助歌唱者准确地了解歌曲的背景、作词家和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创作的歌曲的思想内涵等。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人才既可从事声乐表演系所开设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投身于声乐教学领域,也可以为歌剧或艺术歌曲的演唱提供伴奏和指导,工作于声乐表演领域。而培养上述人才的学科方向,即被称为高校声乐艺术指导方向。

1 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各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仅在少数几所单科类音乐院校的声乐系开设,导致接受过声乐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训练的人才紧缺,对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即使拥有杰出的声乐教学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也会有不足的地方。学生对声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艺术指导与声乐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

(1)缺乏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许多普通高校无力开设专门的声乐艺术指导课程,声乐表演系仅能维持随堂钢琴伴奏,设有这门专业的学校的毕业生,毕业时基本上都选择留在本校工作,其他高校想要得到这门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容易。因此造成了这门专业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声乐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也制约了声乐表演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我省部分高校在没有钢琴教师伴奏的情况下只能临时找钢琴弹得比较好的学生来伴奏。这种情况下考试、比赛、音乐会水平的发挥可想而知。

(2)专业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匮乏。除了少数音乐艺术院校开设有艺术指导这门专业之外,大部分高校的音乐系都没有开设这门专业,很多声乐教师不得不兼任课堂钢琴伴奏。然而声乐教师的钢琴演奏及伴奏水平有限,一方面,声乐教师担任钢琴伴奏严重分散了教师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难以体现出伴奏的实际效果,钢琴伴奏音型往往非常简单。这导致教师顾此失彼,无法对学生的发声技巧进行全面、细致地指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

(3)鋼琴艺术指导教师缺乏。一些专业能力一般或欠佳的钢琴演奏教师往往被抽调去担任声乐课程的钢琴伴奏。长此以往,在钢琴教学中形成了“钢琴伴奏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这对声乐教学以及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本身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4)专业声乐艺术指导人才稀少。许多毕业于普通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师被抽调来进行钢琴艺术指导课程的教学。由于演奏专业的毕业生未曾受过严格的伴奏训练,出现随堂伴奏时弹错音、音色欠佳、速度控制失当、音乐风格表现错误、力度把握失当等一系列的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往往需要钢琴伴奏教师与声乐教师进行较长时间的磨合,无形中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和进度。

(5)专业型钢琴艺术指导教师的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指导缺乏。许多学生一旦合伴奏演唱就会发挥失常,出现节奏、音准等方面的问题,对歌曲情感内涵的表现以及舞台表演风格的把握也会随之失色。

(6)学生在考试时同艺术指导的伴奏配合不默契。声乐教师的主要专长是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在课堂上弹伴奏的能力大多只停留在单音伴奏、简单的和弦伴奏上。由于学校的艺术指导教师太少,大部分学生在声乐课堂上的伴奏都由声乐教师担当,导致声乐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训练学生的歌曲的处理、发声和表演之外,还要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学生与老师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够。

2 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具体措施

为改善现今黑龙江省各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现状,对黑龙江省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进行改革,拟定对黑龙江省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建设方案如下:

(1)学校的领导要有长远的目光,意识到黑龙江省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这门学科和艺术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办得好不好与领导的办学理念以及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省虽然也有高校设置有音乐教育专业,但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绝大部分的高校音乐系都把声乐专业放在首要位置,对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建设不够重视。

(2)引进国外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先进经验,在我省师范类院校等更多院校的音乐学院开设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外,许多知名的音乐学院均开设有声乐艺术指导专业,通常实行钢琴系、声乐系以及语言专业等培养制度。我省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建设需要结合意大利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德奥艺术歌曲以及俄罗斯艺术歌曲等的特点,各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除了开设基本的钢琴演奏、伴奏以及歌剧艺术课程外,还要开设意、德、法、俄等语种的语言课程,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学生对声乐演唱的艺术指导能力。另外,由于师范类院校担负着为中小学校乃至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重任,故而应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院校当中大力推动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建设。

(3)对现有的钢琴伴奏或艺术指导教师进行声乐表演进行相应培训。由于现有的钢琴艺术指导教师中很多毕业于普通的钢琴表演专业,他们从未经历过系统的声乐学习与训练,甚至我省一般高校中声乐钢琴随堂伴奏乃至艺术指导都要依靠这部分教师来承担。因此,应该积极推出、开展培训业务,对教师展开声乐演唱方面的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为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基地,只有重视艺术指导专业和艺术指导人才,我们的声乐艺术水平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更快地跨进声乐艺术大国的行列。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建设符合我省声乐表演及教学实际情况的声乐艺术指导专业,才能够有望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缓解我省高校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王庆男.高师开设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优势与可行性分析[J].当代音乐,2015(7):30-31.

[2] 陈美含.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声乐艺术指导课的必要性[J].当代音乐,2016(2):10-11.

声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篇12

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是以老师传授和启示为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利用自己的思维和感觉去锻炼发声的效果。同时,声乐教育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这些年来,在素质教育内容上,音乐的地位也凸现出来,社会公众对学习声乐的要求也有了提高,声乐教育也变得愈发重要。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个要求,大部分学校在招生时扩大了声乐专业的人数,给更多学生一个发展平台,不过由于受到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及短缺的师资队伍,声乐教育的质量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二、声乐艺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声乐艺术实践的时间不足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它比较抽象,而且还非常的乏味,学生对其易懂的专业知识无法真正理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无法在规定的课时上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

2.学生没有自信,实践能力差

因为声乐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该选择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无法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甚至无法让学生有登台训练的机会,这样就无法从对比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会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自信,害怕实践课。

3.实践表演的节目枯燥乏味

声乐学生在实践表演节目中,还依旧保持独唱和合唱的形式, 没有创新。这种乏味的实践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知识没有帮助,导致学生能力得不到全面发挥;

4.艺术实践条件差、资金欠缺

有的学校为了降低教研经费而关闭艺术实践课;还有一些学校即便是安排了艺术实践,但是舞台设施落后,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锻炼自己,从而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声乐艺术实践中的相关问题的方法

1.对声乐艺术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

艺术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找到一个训练专业技能、提高眼界、 与其他专业沟通及了解社会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校中,增加对声乐的学习和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加学生的工作和组织能力,让学生有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这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必走之路。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合理分配两种教学方式的课时,也可以改变老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艺术实践不重视的现状得到改善,从而重视艺术实践。而且在课堂教学上,根据学生在艺术实践课中提出的问题针对性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创造艺术实践环境,增加实践训练需求

一方面,学生可以找到一个提高自己才会的机会。可以有效的减少学习上的压力,改善单一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能够增加表演训练,培养自己的表演欲望。从形式上,也可以利用一些专业技能竞赛、艺术交流和课堂个人技能展示等。课堂上台演唱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要教会学生声乐演唱的诀窍,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学生上台表演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表现欲,从而达到艺术实践的目的。另外,老师也可以从学生在表演者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当学生对争取实践机会变得积极起来的时候,才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艺术实践课时上更好的发挥才华。

3.促进艺术实践形式和内容丰富化

艺术实践应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完全局限在课堂或者有限的实践训练中。适情而唱、因景而歌是声乐艺术实践应该表现的形式。在传统的艺术实践中,一般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训练,之后才可以上台表演。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但也要懂得培养学生随即歌唱的习惯。把生活当做表演的舞台,更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也是可以推动艺术实践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丰富化的最佳机会。

4.增加学校艺术实践经费的来源,增大实践训练的投入

首先,我们可以对声乐实践进行商业运作,和校外的商业文艺公司合作,增加商业表演的机会,可以解决学校艺术实践经费缺乏的情况。其次,因为开展商业性质的艺术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压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业上增加压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第三,、在没有安排艺术实践活动的时候,学校也可以将场地和设备出租,这样也可以减轻学校在实践设备方面的经济压力,从而能够形成以物养物的和谐发展规律,让一些闲置的教学资产得到合理的利用。

摘要:在声乐学习中,声乐艺术实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最终可以借助声乐艺术实践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能够按照时代需求培养一批艺术和科学统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上一篇:阅读问题下一篇:深化就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