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问题

2024-10-20

阅读问题(精选12篇)

阅读问题 篇1

学习外语是为了实践应用, 也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要达到轻松自如地运用语言, 不光靠学习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必须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外文资料获取行业中先进的信息和技术, 达到洋为中用, 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大学非专业俄语教学同样重视语言的实践应用。阅读课是俄语实践运用的培训形式, 已越来越引起广大俄语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 很长时间以来, 阅读理解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难点。因此, 有必要在此方面继续深入探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遴选阅读教材, 把握好难度和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 选择阅读材料总体上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 选材要紧扣时代脉搏, 题材、体裁多样, 内容丰富, 融时代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在实践中要特别把握好难易程度和内容两个方面。

1. 控制好阅读材料的难度。

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即词汇量和信息量。首先, 词汇要控制在《俄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出现的约5400个单词范围内。这些单词及由其构成的常用词组是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应知应会的。教师在选择阅读文章时, 要以此为依据, 一篇可读性文章中约95%以上的词汇应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其次, 文章的篇幅不宜过长, 应控制在650个词汇左右为好。篇幅过长则信息量过大, 学生读起来掌控全文的难度加大, 不能够长时间保持阅读的兴奋点, 就会影响阅读兴趣。

2. 根据知识内容选材。

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大学俄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向多学科、综合型方向发展的潮流, 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 在选择阅读材料内容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选择最近的原版文章。近期原版书刊能提供最新信息和最新的语言材料, 反映现在俄罗斯最新科技发展、生活气息和社会现状, 因此能掌握时代的脉搏并提供有实际价值的阅读训练。

(2) 要体现较强的语言实用性。通过调查我们知道, 大多数学生渴望通过阅读学到实用的语言知识并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提供需求对路的材料。一是多为他们提供有关专业背景方面的最新材料, 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摄取欲望。二是多选取反映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 题材体裁多样的阅读材料, 比如多选一些有关现代科技、旅游、体育、医疗、日常生活等领域常用的材料, 增强语言实用性。

(3) 尽量选择生动有趣的材料。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和乐趣是学生的求知天性。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融入俄罗斯文化、国情知识的生动鲜活的阅读材料, 使学生从学习俄语中找到乐趣, 进而使这些知识沉淀为将来与俄罗斯人实际交往的润滑剂。

二、掌握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阅读理解是阅读速度、理解程度、词汇量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需要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广大俄语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阅读方法和技巧, 我经过概括总结, 整合出两种方法, 即分析性阅读和综合性阅读。

1. 分析性阅读。

它属于俄语精读的范畴, 是获得语言知识的基本手段, 是提高俄语水平的基础。它能丰富语言知识, 掌握大纲规定的语言现象,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技巧。在进行分析性阅读过程中, 要注意从三个层面来把握文章:

(1) 词汇分析, 即分析词意、词性, 构词方法及词的搭配等。例如:Большествотехбед, которыепроисходят, нетолькоможно, ноинужнопредвидеть.Этоискусствоегообязательность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大多数已发生的不幸不仅能够而且应该预见到。这是医生的技能同时也是他的职责。) 动词предвидеть从构词方法上分析, 是由前缀пред-和двидеть构成, 即“提前看到”之意, 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猜词悟意的本领。искусство有“艺术, 技能”之意, 属一词多义, 此句中选哪个词义合适这也是一项技能, 应向学生传授。日积月累, 学生就能够逐渐地掌握词汇分析的技巧, 词汇量也会随之增加。

(2) 语法分析, 即句子的构造、从属句的类型、前置词的用法等。例如:От3до5%всехпоступленийбольныхвстационарывызваныпобочнымидействиямилекарств.Отэтогоумираетбольныхв10разбольше, чемотошибокхирургов. (所有收住院的病人中3-5%是由药物的副作用引起的。因此死亡的病人是外科医生误诊而致命病人的10倍。) 此句中поступление是动名词, 要求когокуда的接格关系, 意思是“收……住院”, вызваны是动词вызвать的被动形动词短尾, 在句子中作谓语, 只有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 分析句子的结构, 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还有一个语法现象就是倍数数量关系的表示法, 译为“多9倍, 是10倍”, 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

(3) 文意分析, 即将文章译成汉语进行比较, 从中体味两种语言表达方法的差异。例如:Дляэтоговрачдолженхорошознатьи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е, и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есторонылекарств. (为此医生要很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положительный和отрицательный词义分别为“肯定的和否定的”意义, 此文中因修饰药物作用一词, 故译为“作用和副作用”。有一些词汇不能直译, 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分析性阅读基本上是由教师指导在课堂上进行的。检查这种阅读方法的效果通常采取诵读、口译和笔译、回答教师就文章内容的提问等方法。分析性阅读训练在大学低年级往往被更多地采用, 它可以在学生打基础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 综合性阅读。

就是采用综合的办法来理解文章和语言。综合性阅读训练能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分析性阅读所获得的技巧, 学习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学过的语言现象。教师在阅读课上基本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综合性阅读时, 要把文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 教学生依靠自己的语言知识, 而不是借助词典或语法参考书, 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Ичтооченьважно–незлоупотреблятьнитеми, нидругими.Вообще, еслиможно, лучшеобойтисьбезлекарств. (重要的是两者都不能滥用。总之, 如果可能, 最好不用药物。) 动词злоупотреблять虽不熟, 但可以根据构词猜出, 它是由зло“恶, 恶事”和动词употреблять“使用, 应用”构成的, 不难猜出“滥用”的词义, 要求чем的接格关系。обойтись有“对付, 对付过去”之意, 经常使用句型безкого-чегонеобойтись译为“没有……不行”。

检验这种阅读方式的效果不应简单地用翻译来进行, 而是要重述文章主要内容,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叙述文中的人物性格、拟提纲等。综合性阅读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对报刊、杂志等浏览性阅读, 只要捕捉必要的信息量即可;对了解类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对所读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让学生译出关键的词句, 或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对研究类的阅读, 要求学生在读完阅读材料后能以简介、转述、概括等方式复述所获得的主要信息。

3. 搭配使用分析性和综合性阅读。

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 分析性阅读和综合性阅读搭配使用往往效果更佳。在进行分析性阅读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作概括性了解, 根据文章的词汇和语法形式, 去探求文章的整体意义, 从宏观上把握全文;在进行综合性阅读时, 同样也不能完全不分析文章的微观结构。不同的只是不作详细分析, 分析速度较快, 大部分是用内部语言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为学生所意识到。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语言情景选择和交替使用两种阅读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Якакклиническийфармаколог, которыйвсюжизньзанимаетсялекарствами, долженсказать, чтоисамстараюсь, ивмоейсемьетакзаведено:какможноменьшемедикаментов, таблетки–толькотогда, когдабезнихникакнельзяобойтись. (我作为临床药理学家, 一生都在从事药物的研究。应该说, 我自己努力, 并且在我的家庭也如此地规定:在不能不用药时, 尽可能少服用药物。) 在这段文字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定语从句, 被动形动词短语和时间从句) 和词组какможноменьше, безнихнельзяобойтись都是学生熟悉和根据上下文能够理解的, 只有заведено是生词, 必须重点分析、讲解的, 它是由завести变来的,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制定, 规定”, 前缀за-表示“顺便”之意, вести意思是“带到, 领到”, завести就是“顺便带到, 顺便领到”, 还有一个常用词义“开始, 着手”, 是及物动词。对词汇的用法和一词多义现象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注意词汇的积累, 这是迅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

阅读技巧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词汇的积累是基础, 不容忽视。要做到快速而准确地阅读, 还在于平时的功夫, 也就是词汇量的积累、必要的语法知识和各学科的知识。有时对一个词义不理解可能会影响到整篇文章的理解。由此可见, 词汇量在阅读时的重要性。没有一定词汇量作基础, 很难做到顺畅地阅读。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积累一些固定搭配的词组、连接词和插入语, 如темнеменее (然而) , болеетого (况且) , самосабойразумеется (不言而喻) 等, 否则会给上下文理解造成一定困难。遇到生词时教师不要让学生马上查字典, 应尽量依据上下文及构词法进行猜词悟意, 不然会影响阅读速度。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俄语整体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它涉及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方法的传授和学习效果的检验等一系列环节, 需要我们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小青.俄语阅读材料的遴选[J].俄语学习.2002 (3)

阅读问题 篇2

答:

2、选文第②段中加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3、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

4、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答:

参考答案:

1、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作物成本低、量大;作物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原料作物还可以净化土壤。(答到两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2、不能删去。(1分)去掉“主要”,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三种作物,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

4、示例⑴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问题阅读法 篇3

【关键词】问题 阅读法 教学策略

关于阅读能力,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纵横两方面对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纵向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横向包括阅读选择力、阅读思考力、阅读想象力、阅读记忆力、阅读时效力。这些能力归结到一点,就是学会阅读。问题阅读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初步的问题阅读法

初步的问题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积极地阅读课文。这种阅读法到底能起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应紧扣课文的主要内容或重点、难点,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切入课文。其次,在问题的难易和关系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层提高,使问题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逻辑序列;或是先提出一些基本的简单问题,等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再提出较难的问题。

如《田忌赛马》一课中可设置这些问题:(1)故事讲田忌与谁赛马?(2)赛了几次,结果如何?(3)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结果会不一样呢?通过解答问题由此就能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第三个是更深次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调出赛马的出场顺序,才能明白赛马的幕后英雄——孙膑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及足智多谋。

二、高层次的问题阅读法

高层次的问题读法,是在初步的问题阅读法进行到一定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见解之后的一种更高要求;具体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最后自己独立或是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提问。倪文锦老师就曾指出,“老师提问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学生提问则很少运用”。其实,“在促进理解方面,学生提出问题比老师提出问题更为有效”,一旦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此外,通过自己提问,并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倪文锦老师说,“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质颖和释颖策略,对培养新闻记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提问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先是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学生慢慢自我提问,学生就逐渐变得能够像老师一样的提问。教师的提问被学生所采用,并内化为他自己技能的一个部分。在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学生不仅学会独立的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而且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新问题,即通过阅读,学会阅读,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特别是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可鼓励学生采用高层次的问题阅读法。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老师在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提出四个问题:(1)“我”第一次看到闰土时,他长得什么样?(2)闰土和“我”熟识后,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3)在听闰土讲新鲜事时,“我”心里都有哪些想法?仔细分析,从中能看出“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仔细分析时就产生疑问:乡下的闰土知识丰富,而城里的富家少爷孤陋寡闻,这不对呀!这个问题一出来,其他的学生也补充说:城里的孩子条件好,玩的东西也多,也有许多书看,他们怎么会孤陋寡闻呢?怎么会佩服、羡慕乡下的穷孩子呢?

老师可以简要介绍下封建社会的教育情况,并引导学生去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这才认识到富家少爷看见井口那么大的圆形的天空。富家少爷没有自由,不能像乡下孩子那样广泛接触生活,怪不得鲁迅先生说他的乐趣都在百草园,羡慕闰土,厌恶自己,也体现出鲁迅先生对新生活的向往,先生以后所走的路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高层次的问题阅读法,通过这样的解疑——生疑——又解疑,加深对课文理解,使学生学会阅读。

问题阅读法,就是这样以问题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并由老师提问,逐渐引导到学生主动提问,从而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安县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欧阳芬.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阅读问题 篇4

一、三步推进 ——— 掌握“问题表征”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盘点数学信息———提升问题信息的“卷入度”。即收集整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笔者借助“解题三问卡”来解决。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必须做到“三问”。

如, 小明是个晨跑爱好者, 他平均每天早上要跑1200米, 七、八两个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往往忽视“七、八月份都是大月”这个信息, 很容易把它当做“30 天/ 月”来计算。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读题后, 对照着“三问卡”, 进行自问自答。最终学生都注意到了“七、八月份都是大月”这个信息, 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第二步:整理数学信息———凸显问题信息的“关联性”。笔者在教学中会常问:找到了这些信息与问题后, 你是怎样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交流, 创建了一些较实用的方法, 如“自问自答法”和“自我暗示法”。

何谓“自问自答法”?就是先向问题提问, 然后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和问题间符合什么数量关系;这道题有没有限制条件, 有没有干扰信息;根据这几个信息, 能求出什么问题, 等等。

何谓“自我暗示法”?下面让笔者借案例来介绍吧。

本题的信息以图、文两种形式同时存在, 且无用的干扰信息“1200 箱、每箱24 瓶”都非常强势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导致正确率极低。

同样的这道题, 笔者给本校三年级下册的学生检测, 就在题目下面添上了三句“提示语”。如:

1.我能从题中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

2.我能排除掉和问题无关的信息;

3.我能理清问题和有关信息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先对照“提示语”想一想, 再做出选择, 正确率竟然高达72.5%。

第三步:引导表征问题——— 构建问题信息的“脉络图”。引导表征问题, 这是一个“去情境化、显数学化”的过程。这一步需要解题者将之前从问题中所收集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和加工, 构建成属于自己的“问题认知结构”, 并以自己喜欢的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 进一步理清了问题中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并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三环相扣 ——— 经历“问题表征”的优化提升

掌握了“问题表征”的基本流程, 接下来, 学生们最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让“问题表征”更优化———既能舍去问题中的具体情节, 又能形象地揭示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一:尝试———激活表征经验。出示题目后, 笔者出示自主尝试的要求———

1.我能按“三问卡”的要求完成读题;

2.我能把题中重要的信息和问题, 用简单的形式按顺序罗列出来。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应该学会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用简洁明了形式“表征”出来的能力。笔者通过巡视发现, 学生的表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环节二:讨论———优化表征方法。笔者引导学生用两种眼光来评价这些作品, (1) 欣赏的眼光, 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 批判的眼光,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通过交流讨论, 达成了共识———

1号的作品不够简洁;3号、4号的作品虽然简洁, 但不够完整, 如4号作品既缺信息又缺问题, 容易造成解题时的遗漏。2号和5号作品, 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它不仅简洁明了地整理出信息和问题, 并理出了信息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

环节三:提炼———积累表征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 你觉得咱们要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需要注意什么?

生1:要把多余的文字, 没用的信息排除掉。

生2:我们还要用最简单的形式, 把重要的信息和问题都理出来, 最主要是让自己一眼就看明白。

生3:最好还能反映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师:是呀, 那有哪些表示的形式呢?

生:可以列表格, 可以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简单描述等等。

师:是的,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尤其是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就可以先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用“列表格、画图、或文字等”简单明了的形式表示出来, 再来分析解答。

三、三种策略———掌握“问题表征”的基本形式

除了上面教学片断中提到的“列表、图文”表征外, 常见的表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策略一:指导列表画图———外显问题表征。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地表征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问题表征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我今年8 岁, 爸爸今年35 岁。爸爸50 岁时, 我多大?

这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如按之前的“三步推进”法, 先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 再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把信息和问题整理清楚, 再来解决就变得容易多了。

策略二: 引导语言描述———完善问题表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中的信息、问题逐一描述出来, 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有声言语活动, 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

例如: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9 棵, 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 三种树共有多少棵?

笔者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题意, 或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生“: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9 棵。”也就是说“果园里桃树有9 棵, 梨树也有9 棵。”他边演示边板书:桃9 棵梨9棵

“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就是说“梨树有9 棵, 苹果树也有9 棵”。说着在原有板书后面添上:苹果9 棵。

最终的板书呈现为:桃9 棵梨9 棵苹果9 棵

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加上简单记录, 孩子们脑中关于信息和问题的表征变得更清晰完善了。

策略三:梳理数量关系———优化问题表征。对于一些“骨架”较清晰的题, 我们也可以从寻找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入手来突显问题表征。

例如:新人教版五有题。

这题的错误率较高, 主要错误有:20÷2+4; (20-4) ÷2;20×2—4。出错原因, 有的是找不准看做“1 倍”的量, 有的是找不准“3 倍”对应的量, 且不理解“多”与“少”的真正含义。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先梳理数量关系, 再来解答。

师:请找出关键句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 倍少4 块

师:你能把这句话翻译成数量关系式吗? (简单的讨论后很快有了结果)

白色皮+4=黑色皮的2 倍

黑色皮的2 倍-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2倍-白色皮=4

在此基础上, 学生顺利地解答了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研究 篇5

丘北县第一小学王玉斌

摘要: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各国的母语教学,无一不是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作为其根本任务。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阅读,并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阐述、分析,依据操作的问题探讨小学语文学习的阅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正确利用祖国语言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型阅读教学

阅读是从文字或图片等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广义地说:读书、阅报、读通知、看图纸、甚至看图像,都是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狭义地说:专指阅读书刊报章的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则特指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课外读物。

然而,现行的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现状如下:

首先,农村小学生活环境局限,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其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有关考核制度的影响。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学法:一是机械式的划分段落大意;二是简单的归纳中心思想;三是抽象概括写作特点。教师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偏多,而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却很少。在学习中学生没有发挥思维的空间,只是一味的接受并死记教师所讲的知识,成了一只打开瓶盖的呆瓶子,教师教什么就记什么,装什么。

一、农村小学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阅读,自然的感悟,自动的内化。因而学生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2、阅读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半个小时中时怎么想的,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我们从邱少云烈火烧身这种难以想象的痛苦中“每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些精炼的语言可以推想,可以感悟出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在支持他、鼓励他。

3、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能力,那就必须读,必须写。这就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帮组他们树起写作的信心,还要交给学生怎样写作,告诉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提倡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

二、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和谐的对话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现代对话理论主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合作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拓展学生主体思维创造和探究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对话空间,并通过生本对话寻求一种读者对文本的填充和期待。

1、主题阅读观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老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不能取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理解,教学参考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性。文本在未读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不确定的,师生都可以向文本质疑,也可以留给学生与文本在精神上的一个对话空间。

随着年段的上升,学生主体阅读的地位逐渐得到显现,也说明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观的形成,再现了阅读教学是不能离开人的主体性教育的,因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习语、读书、写作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感受,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学生必须在拥有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并与教师展开平等对话以后,才有可能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深化来提升自己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显教育意义的把握和理解。所以,学生主体阅读观必须得到尊重和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真诚、合作的对话空间,最终达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体阅读的构建和创造,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2、期待的文本构建——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文本的预测和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一理念说明需要学生主题对文本对话的拓展,并形成主体对文本内涵的创造,这体现了阅读过程中师生关系平等的权利,师生在教学中没有解读文本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对话的沟通,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对话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让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阅读过程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比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狐狸如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可是狐狸和乌鸦“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它们是邻居学生可以针对生活的实际创造出狐狸和乌鸦友好相处的情境。

3、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充——读者赋予文本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文本一旦和读者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读者的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和形象。因此,作品意义就存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二是读者阅读时所赋予的。所以“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必须保持某种程度未定性,因为它们是意义方面的意向性投身”。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任何文本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在生本对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它能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在与文本对话时应该把不理解的予以理解,把不确定的予以确定,把省略的予以恢复。这样,阅读过程就成了连续不断的确定和填补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的过程,成了连续不断的意义重构过程。任何一篇作品,作者如果没有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构建,那么其结果就是让人厌倦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只好爬回家里找妈妈,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妈妈。”这句话是一个很好的语言空白训练点,作者没有对内容进行详细的叙述,教师就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一想小壁虎见了妈妈会怎么说。这样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的话:“妈妈。我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吧,可是它们都不肯借给我。”“妈妈它们各自的尾巴有各自的用处,不能借给我,我也没办法。”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对话的空间,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去创造文本新的意义,并且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意义所存在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这样才能达到读者阅读文本时的一种共同参与和共同创造,并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体现出阅读教学需要营造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空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初探 篇6

首先, 閱读资源不充分。目前,受资金及地域限制,乡村小学阅读资源匮乏。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单一化,“图书角”建设相当不完备。主要体现在图书更新不及时,旧杂志、旧故事书泛滥;图书种类单一,主要以杂志、故事会、童话居多,分类模块宽泛化,符合小学阶段孩子天性的探险类、人文科学类、儿童版名著等书籍较少;图书具体排版格式成人化,未选择可以调动孩子阅读兴趣的插图、漫画版本。

其次,孩子阅读兴趣不高。应试教育下,孩子更多地关注对考试科目的时间投入,注重试卷及练习册的学习,追逐优异的考试成绩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课外阅读更多的是任务型阅读,“应付差事”观念盛行。

再次,阅读外在环境欠佳。随着网络化的不断盛行,小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热衷程度远大于阅读。特别是乡村小学生课外娱乐活动更是以看电视、打网络游戏以及玩民间游戏为主,未能很好地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而且在孩子的主要休息时间段里,如暑假、寒假,孩子的主要学习活动拘泥于完成寒暑假作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也局限于此,并未更多地涉及对课外读物的阅读。

针对上述现状,主要从丰富阅读资源、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创造良好阅读习惯以及改善阅读教育理念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1.丰富阅读资源。

首先,加大对家长捐书积极性的宣传,同时加强对学生阅读书籍时的保护书籍观念,减少人们对书籍损坏的顾虑。鼓励外地特别是高校对乡村地区的书籍捐助,开发各校书籍交换阅读机制,丰富课外书籍来源渠道。

其次,鼓励民间资产兴办图书馆、书屋等阅读场所。设置正规化阅读设施、阅读点。丰富图书屋中书籍的种类,在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阅读个性需求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再次,家长应为孩子置办书柜,定期为孩子购买课外阅读书籍。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尽力营造阅读环境,改掉大多数孩子在电视机、电脑前学习和做作业的坏习惯。

2.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古人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其乐无穷。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带领孩子在知识的世界遨游,让孩子感悟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欢乐,让孩子认识到知识世界的广阔。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丰富阅读书籍设置。在日常的课外交流活动中,更多地涉及阅读感悟及交流,适当增加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使孩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3.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不同的娱乐活动对孩子不同层面能力的发展会有不同的作用。然而,若是娱乐活动过于单一化,则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在日常的教育及娱乐活动中,应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时间分类观念。让阅读成为孩子及家长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或者是时间分类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阅读观念,同时,家长尽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双河镇中心学校

数学阅读助力解决问题 篇7

一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 往往句子只读了一半, 就开始动笔做题, 这样容易产生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二是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差。部分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如鱼得水, 能准确无误地完成, 但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难以应付。

三是教师重答案轻阅读。老师在讲评练习时, 一味分析题目的解法, 对于错误的原因不加以分析, 这是一种以牺牲学生数学阅读理解为代价的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 注意渗透, 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 解决问题时的数学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分清主次, 去粗存精

一道应用题所包含的情景、数量关系等就像一篇内容丰富的短文, 很多学生一看到大量的文字叙述, 便望而却步、退避三舍。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先粗略阅读, 了解题目的情节梗概, 并有目的地对题目进行分析、理清框架、分清主次。当学生面对应用题时, 应积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题目所涉及的情景是什么?

2. 已知条件有哪些?实际问题是什么?

3. 题目情景中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

4. 以上信息是否已“圈点勾画”和“作批注”?

对于经常出现的数学术语, 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标, 试着加以阅读理解, 教师适时给予点拨。通过作批注, 学生手脑并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将阅读进一步引向深入。

二、重点攻击, 扫除障碍

实际应用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其中必然出现一些学生并不熟悉的术语等, 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 就应像分析短文一样达到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即重点攻击, 扫除题中障碍。

要想很好地完成这一步,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基本定义、基本概念的教学, 也应加大对关键词语的讲解力度;另一方面, 学生平时要注意多走出校门, 多接触社会, 了解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多看报刊杂志,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应用题的实际背景, 理解题意, 从而解决问题。

三、图文结合, 转换语言

数学的图、表是信息的良好载体, 它能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表达数据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 因此, 许多应用题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有的学生在阅读图像、表格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培养学生养成“横看竖看、左思右想”的习惯。如遇到统计图时, 要让学生明确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量?单位是什么?要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从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通常要将摄入的语言信息转换成自己熟知的语言形式再理解, 或变换语言表达形式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将“一个自然数含有因数3”转换成“这个自然数是3的倍数”。教师还可以根据算式让学生来编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大胆质疑, 善于比较

“学贵有疑”, 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 也可以是新旧知识间的比较, 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

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 在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旧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如“白桦树有48棵, 柳树的棵数是白桦树的6倍, 白桦树和柳树共有多少?”与“白桦树有48棵, 是柳树的6倍, 白桦树和柳树共有多少?”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虽然都是最后求总数, 但柳树的棵数却不同, 一个是求几倍数, 而另一个是求一倍数。

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 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 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增加3倍”, 指的是比原来的数多了3倍;“增加到3倍”即原有的1倍加上增加2倍。

阅读问题 篇8

推荐理由:

评判性思维是一项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开展评判性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英语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依托, 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效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正是两者的结合点。本期推荐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就是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切入点, 提出设计问题的思维视角, 并结合课例详细阐述了在读前“围绕文本话题, 启动先行认知”, 读中“梳理文本内容, 构建有效信息”, 读后“拓展文本内涵, 发展评判性思维”三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有效设计问题来实施评判性阅读教学, 以期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最终形成评判性等较高级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篇9

1. 创设宽松的课堂生态环境

课堂氛围创设的好坏对师生互动具有很大的影响。语文课堂上要产生师生互动, 应该要有一个基础, 那就是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 这是师生互动的本质。在师生的互动中, 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 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要由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否则, 又会回到“一言堂”。这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 应努力在精神上、文化上、心理上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然后师生在交流中有思考, 有争辩, 在争辩中得出结论, 在得出结论的同时张扬个性, 升华情感, 发现价值。这样在双方共同的需要和兴趣的基础上发生的互动, 是积极的、主动的, 并且是充分有效的互动。从社会心理环境来讲, 关键是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课堂互动适宜的心理环境的体现, 也是课堂互动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营造课堂心理气氛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创造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 亦即教师不再是知识上的权威, 而是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课堂氛围是民主的。民主平等是课堂互动构建的有机土壤, 它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而目有利于学生课堂互动的实现。

2. 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课堂应该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要热爱学生, 此外一种互动参与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 对于一种参与、相互认同的互动方式, 宽容的精神举足轻重。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都学会了有所宽容, 师生间的交往才会变得民主。因而, 在实际的课堂互动中, 师生首先要注意克服相互之间的偏见、偏狭行为, 多一点宽容的胸怀。正如一位作家所说, “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 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上的旅伴, 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 既然生存之谜深奥得只有一条路才使人找到答案, 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努力用学生的眼光观察世界, 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 体会他们学习的经验和困惑, 教师要从自身的潜能出发, 为与学生的互动建立牢固的根基。

3. 发挥言语等互动媒介的优势

“互动媒介”指课堂教学中用来传输信息, 促进互动效果的凭借。它本应是教学策略的统筹顶目之一, 这里, 单列出来以示强调。互动媒介的种类有很多, 一般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在语文课堂中, 传统媒体主要有文本、图片、表格、板书, 还有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现代媒体主要有声像、动画、影视、计算机等。互动媒介的选择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而定, 一般的选择宗旨在于促进师生的互动, 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此主要以倾听式的言语互动媒介为例:语言是心灵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际间的互动主要通过语言进行, 课堂上师生互动时也是如此。法国符号学家巴尔特认为:“语言是一种制度和系统, 而言语是一种个人选择的实现行为。”也就是说, 言语是语言的运用。所以,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上的言语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在互动的过程中, 要善于使用倾听式的言语媒介。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互动式教学成了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独特风景线, 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日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的实践虽颇有成效, 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有效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利用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阅读中的层次问题 篇10

一.默读感知

默读是看书学习的重要手段。课标要求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情况下是在预习时使用。教师应对学生的默读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默读时要完成哪些任务?抓住哪些信息?曲龙老师有预习的七项任务:1.查字典处理字词2.详看课后注释3.标注序号和段意4.圈点勾画重要语句5.作旁批和眉批6.思考预习题和课后题7.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这样的预习, 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 能够初步理解课文,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默读应该注意的是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有两项技术:一是注意力, 合格的注意力具备两个指标: (一) 指向性, 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到指向目标。 (二) 集中性, 全神贯注。二是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思考不影响阅读, 阅读不影响思考。

默读的具体要求还可以参考课后题来完成。

二.朗读品味

朗读是在默读的基础上来完成的。“读”是“品”的基础, “品”是“读”的延伸。只有“品”才能将文本真正读透、读深、读广, 才能“读出自我, 读出问题”。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教材, 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品味美点, 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

比如我们可以从词语入手, 教会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 联系具体语境, 设身处地的体验, 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全文的基础上, 抓住一些修饰语来品读,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数量词作修饰语的句子, 试着将数量词去掉,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比较后.明确“一棵草”、“一条溪”、“一只鸟”起强调作用, 突出罗布泊的荒芜, 继而突出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死亡之海”。

《芦花荡》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多处人物对话是本课的一个关键点, 人物的语气、心理在文中也有交代。我于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朗读蓝本, 和学生一起找那些典型的句子, 一起结合语境揣摩人物情感, 感悟这些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朗诵表现出来。当我们设计好了朗读蓝本时, 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 朗读时往往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语言, 再现形象。在具体的情境中, 在细节的想象中, 在反复的诵读中, 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与书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 走进文本深处, 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这一过程是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

三.精读感悟

默读、品读之后, 语文学习进入较深层次的领悟阶段, 掩卷沉思, 用心体悟, 才有所得。精读重点语句、段落, 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悟作者的感情和心绪, 悟中明理。我们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 能让我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悟。

在教《社戏》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深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美, 我们精读了“送豆”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第二天双喜钓虾时遇到的不是六一公公而是八公公, 会怎么样?”学生根据文中对八公公的描写, 认为他会要我们归还柴和盐的。可第二天并没有听到有关的纠葛, 可见八公公也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平桥村的人虽然性格各个不同, 但热情淳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阅读问题 篇11

我认为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两点问题:

1.教师只把阅读练习看作是巩固和学习语言知识的手段,而没有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要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训练和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逐步使学生形成阅读技能的有效途径,进而不断提高自己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

2.阅读教学仅停留在阅读材料表层意义的理解,对阅读材料缺乏深入分析,设计的练习比较浮浅,学生一看就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类练习失去兴趣,而且这样的阅读练习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教学每单元都有阅读课,也设计了阅读练习,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在阅读教学中阅读问题的设计,我认为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符合三个方面的要求:(1)对文章表层意义的理解。(2)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三类问题:

一、认知类问题。这类问题提问范围一般不超越句子的表层意思,学生只需读懂字面意思,无须把握文章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或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只要通过快速阅读或浏览就能把握文中的事实和细节,理解问句,然后从阅读材料中找出相应的词句,或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问题,这类练习可训练学生识别事实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分析类问题。这类问题提问范围不局限于句子的表层意思,回答分析问题时,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而且能理解句子的内容关联,并运用各种间接的语言线索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精读、研读、从上下文揣摩隐含的含义,这种练习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三、评价类问题。这类问题要求学生能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知识,对课文的观点和内容作题外发挥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或某物的看法,也可以用作者的观点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情况或问题。回答评价类问题时,要求学生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发表独立见解,这类练习属于难度大层次高的阅读练习,可用来训练学生的应用和评价能力。

下面我就(JEFC)第三册Unit11 Lesson42的课文教学问题设计说说其特点。

(一)认知类问题。

问题(1)What is ‘the Great Green Wall’?

回答: It is a ‘Great Green Wall’of trees, millions of trees.

问题(2)How long and how wide is the Great Green Wall?

回答:It′s 7,000 kilometres long and between 400 and 700 kilometres wide.

问题(3)Why has China built the Great Green Wall?

回答:Because Chinese people don′t want to see more floods and droughts.

说明:从上面的例子看出,认知类问题的提问范围一般不超越句子的字面意思,答案可直接从阅读材料中找出,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分析类问题。

问题:1.Why are the forests so important?

回答:(1)Because droughts and floods are prevented.

(2) Because they can keep rain drops from washing the soil away.

问题:2、Why is‘the Great Green Wall’ so important?

回答:(1)Because it will stop the wind from blowing the earth away.

(2) It has already saved a lot of land.

問题:3、What will happen to the mountains and people′s lives there in a few

years′time?

回答:(1)They will be covered with trees and crops.

(2) People will have their own food to eat and their lives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说明:回答这类问题,运用教材中多种语言线索进行分析和归纳,从文中揣摩隐含的意义,答案可不止一个,这种练习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三)评价类问题。

问题:1.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learn from this text?

2.Do you think if more and more forests are needed all over the world? Why?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观点作出不同的回答。这类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观点,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索 篇12

一、强化阅读的多样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阅读行为是阅读者从读物中获取和消耗精神营养的脑力劳动。读书要靠自己独立思考、自主选择, 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完成, 那双明亮深遂的眼睛, 是用来探索知识和真理的利器。只有“口到、眼到、心到”, 才能有好的收获。比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和《雨说》时, 对诵读就提出了“读准字音, 读出语气, 读出形象, 读出韵味”的要求,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 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形式要活泼多样, 可以灵活采用自读、轮读、赛读、分角色读、合作诵读等多种形式;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揣摩体会的时间;三是要抓住有利时机, 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在读的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朗读, 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如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同时, 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比朗读来加强感性认识。

二、激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困难

一切科学发现, 都从提出问题开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只有通过质疑问题, 一个学生才能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 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例如, 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 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大家读完范进中举后, 他喜极而疯, 是喜剧, 还是悲剧? 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 谈谈你的看法? ②范进中举前后, 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 ③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 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 想一想背后隐含着什么? ④从范进、胡屠户的言行, 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内容, 完成阅读教学的具体目标。让各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交流展示, 达到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生代表发言后, 教师可以适度点拨和归纳, 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反复读读关键词句和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断, 体会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高妙之处。文本中, 夸张、对比手法运用了典型的细节来刻画一个个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前, 他是醉心功名、低三下四、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胡屠户是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生意人形象, 他蛮横、圆滑, 对范进前居后恭。张乡坤先前对范进不屑一顾, 后来中举后, 他又极力拉拢、讨好范进。众乡邻先前对范进漠不关心, 中举后, 他们又热心帮助范进一家。通过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 可看出范进老年中举后变疯, 揭露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丑陋灵魂;鞭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以及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对于学生的质疑, 无论是预习性质疑, 探究性质疑, 还是课后的延伸性质疑, 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总之, 质疑问难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开启了学生智慧之门。

三、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 心情多么不高兴, 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 学生让你生气了, 你也要巧妙地进行处理, 不能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 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 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 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 共同交流的乐园, 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 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汲取知识, 展现个性, 放飞想象, 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 融入作品情节, 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 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 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努力从文本中寻找体验并邻悟到某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智慧和美, 或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找到自己动情和开启心智的东西, 并将这些东西进行整理, 用于课堂交流讨论, 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 疑问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一, 是学习的一种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 进行有效学习, 心中渴望解决老师设置的课堂提问, 为了达到阅读目标, 为了寻找准确答案, 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思维就会活跃起来, 因为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从而就会轻松自然地实现阅读教学各项目标。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 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 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 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 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 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 并理解文本, 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 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 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 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上一篇:时延分析下一篇:声乐艺术的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