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描述

2024-11-21

行为描述(精选5篇)

行为描述 篇1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特征分析

1. 我国上市公司的优序融资检验。

屈耀辉、傅元略 (2007) 以1994~200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根据Ordered-probit模型, 证明了我国成长性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高成长公司, 1997年前的融资顺序是短期借款、配股融资、长期借款、内部融资1997年后为短期借款、增发新股、长期借款、配股融资、可转化公司债券、内部融资。长期借款与权益融资的位置变化说明, 1997年前配股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1997年后增发新股优先于长期借款, 增发新股在1997年后尤其是2000年后成为权益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 对高成长公司而言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而低成长公司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内源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优先于权益融资。

规模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 大规模公司1997年前的融资顺序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配股融资、内部融资;1997年后是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内部融资、增发新股、配股融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可见, 1997年前后均是长期借款优先于权益融资, 这说明大公司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就小公司而言, 1997年前是配股融资优先于长期借款, 这说明1997年前的小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1997年后遵循了优序融资理论, 长期借款优先于配股融资。

由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否定优序融资理论, 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

2. 过度融资造成股权融资偏好的“错觉”。

多数学者结合我国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企业融资行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陆正飞、叶康涛 (2004) 在预先认定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的基础上发现, 除融资成本偏低外, 公司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 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则公司越偏好股权再融资。

近年来, 一些学者开始对过度股权融资行为进行研究, 并认为过度融资问题相对于股权融资偏好来说更加符合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现实情况。周健男 (2006) 以1995~2005年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为依据, 利用资金闲置率和流动资产比例等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股权融资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的程度相当高。从资金闲置情况看, 公告披露变更投资方向的上市公司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募集资金被闲置, 而大量的融资资金被用于委托理财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过度股权融资现象。李小军 (2009) 选取1992~2006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指出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像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观察到的那样逐年下降, 相反, 历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大致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以资产负债率水平来判断很难说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所谓股权融资偏好, 只是前几年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而给市场造成的一种“错觉”, 而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是公司过度融资的表现之一, 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的同时也在进行过度债务融资, 表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

3. 债务融资治理效率欠佳的表现。

很多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尽管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 但近期的研究更偏向于支持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治理效率不佳的结论。

汪辉 (2003)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 总体上债务融资具有加强公司治理、增加公司价值的作用。张慧和张茂德 (2003) 的实证研究发现, 流通负债对公司经营者业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企业之间资金占用所形成的债务关系对公司所有者 (股东) 和经营者利益的维护有正面影响。邓莉、张宗益、李宏胜 (2007) 以2001~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专门探讨银行贷款对公司的治理效应, 指出银行贷款无论期限长短, 与公司绩效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 与公司自由现金流和管理成本费用率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银行债权没能有效约束公司经理人。

4. 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融资约束。

投资的融资约束效应是指因为融资条件不满足而产生的对投资的影响, 该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源性融资形式的成本效应, 二是外源性融资的被限制效应。当外源性融资形式具有成本效应, 或即使承担较高成本也无法满足融资需求时, 企业会主动使用内源融资形式。

法兹、哈伯德和彼得森开创了融资约束研究的先河, 并成为肯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正向相关的代表性观点。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 表明企业的投资严格受制于现金流, 受到了融资约束。国外关于融资约束研究的经验证据似乎模棱两可, 但更多的研究支持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之间正相关的观点;国内的研究结论也似乎普遍肯定了两者之间正相关的结论。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国外已有成果分析我国融资约束的现状。郭建强、张建波 (2009) 研究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对投资的影响时, 以国有股持股比例、净资产回报和企业规模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理, 实证检验得出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 且随着国有股比例的上升, 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强。叶栋梁、马莎 (2009) 以股利发放率作为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 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进行实证。根据代理变量将公司分为三类, 实证结果说明第一类公司 (年均股利≤0.1元) 受到融资约束, 后两类公司 (0.1元<年均股利≤0.15元, 0.15元<年均股利) 未受到融资约束。用“融资约束普遍性程度=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数量÷全部公司的数量×100%”进行度量, 结论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受到融资约束的比例较高, 达到了81.5%。

5. 建立内部资本市场解决融资约束及出现的融资功能异化。

面对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约束现状, 我国学者用不同方法证明了, 企业集团化运作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融资约束。

黎来芳、黄磊、李焰 (2009)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的判定, 发现过半上市公司实施了集团化, 而且集团性质上市公司呈现出显著的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实证检验得出, 从静态视角, 实施了集团化运作并形成集团式组织结构的上市公司所受融资约束显著较低;从动态视角, 上市公司在集团化运作过程中的融资约束程度逐年下降。这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集团化运作的确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会对其投资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造成投资的低效率。

1. 融资约束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连玉君、程建 (2007) 融资约束程度轻的公司倾向于过度投资, 代理问题是导致现金流敏感性的主要原因;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公司则表现为投资不足。

何青、王冲 (2008) 将制造业样本按市场竞争程度分类研究后指出, 在高竞争行业中, 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为了不丧失已得市场份额, 被动加大投资, 而融资更加倾向于外部融资, 导致了企业投资行为对于融资限制的依赖更大。在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中, 企业面对外部市场压力较小, 可以充分运用多种融资手段, 选择低成本的融资方式, 此时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对于企业投资的敏感性较高。

尽管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放松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 但有学者证明内部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着无效率的现象———过度投资和交叉补贴。邵军、刘志远 (2009) 通过实证检验得出, 国有系族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时存在从高盈利成员企业向低盈利成员企业进行“交叉补贴”的现象, 而且成员企业会通过向国有系族总部寻租影响总部投资决策, 更容易获得追加投资, 导致投资过度。王峰娟、安国俊 (2009) 以华润集团为例分析指出, 集团公司通过多元化并购构建内部资本市场, 但过度多元化会导致过度投资, 产生多元化折价;而多元化发展反过来又造成了内部资源的不足。

2. 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现代公司金融理论认为, 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负债融资带来的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引发了企业的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行为, 要么投资于减少债券价值和债权人收益的高风险项目, 要么放弃对债权人有利的低风险项目的投资;另一方面, 负债减少了可供经理人支配的现金流, 并使经理人面临更多的监控和破产风险, 缓解了股东与经理人冲突带来的过度投资行为。西方学者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背景,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债务融资可以对股东与经理人冲突所带来的过度投资问题起到约束功效。

考虑到我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政府对企业的非赢利性干预作用, 上市公司受到股权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融资和投资行为上都表现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不同的特点。

梅丹 (2005) 验证了负债融资与投资支出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童盼、陆正飞 (2005) 指出,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负债融资影响着企业的投资行为, 负债比例与企业投资规模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江伟 (2004) 从负债的两面性与企业价值的角度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高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没有引起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问题, 却反而导致公司严重的资产替代问题;而对于低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没有引起公司的资产替代问题, 但负债的控制效应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岳续华 (2008年) 实证研究指出, 对于低成长性企业来说, 企业负债与投资规模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 这说明相对于高成长性公司而言, 负债融资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在低成长性公司中会更明显,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高成长性企业而言, 负债没有起到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另外对于低成长性企业而言, 大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 企业的负债越多, 企业的投资也越多, 主要是由于大股东追求私有收益的动机导致的过度投资。

徐向艺、李鑫 (2008) 对中国上市公司滥用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表明,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与短期负债负相关, 与长期负债正相关;而在总体上,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与企业负债水平无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 短期负债水平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倾向;而长期负债不仅未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起到应有的约束功效, 反而加剧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倾向。

三、启示

由于我国现行的产权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对企业的非营利性干预, 上市公司受到股权结构以及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表现出了上述特征, 并造成了投资活动的低效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 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融资约束问题充分反映了金融体系对投资活动的抑制。因此, 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是提高公司业绩,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2) 上市公司银行债务比重高, 债务融资治理效率欠佳, 以及负债无法起到约束投资过度行为, 甚至加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投资过度等现象, 充分反映出地方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预算软约束。因此, 完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 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 优化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都是未来改革的重点内容。 (3) 控股股东为谋取私利而侵占公司资产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的融资难度较大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做出过度股权融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 多种融资渠道的平衡发展对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有重要意义。 (4) 对集团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导致的大股东掠夺效应反映出现行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不足。另外, 内部资本市场运作造成的投资过度、多元化折价等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以及企业财务风险放大的现象, 为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的监控提供了依据, 同时还反映出内部资本市场的组织边界合理确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屈耀辉, 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财经研究, 2007;2

[2].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 2001;11

[3].陆正飞, 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偏好股权融资就是缘于融资成本低吗.经济研究, 2004;4

[4].郑祖玄, 周晔, 李达等.非流通股与过度股权融资.世界经济文汇, 2004;4

行为描述 篇2

案例描述:

星期四的下班时分,宝洁中国人力资源部高级经理周艳玲,将一张卡片放在办公桌上,这张卡片将提示每一个来找自己的同事,周五她在家工作。同样具有提示效果的,是她在内部邮件和沟通平台上的留言——如果需要,可以直接打住宅电话找到她。大多数公司完全无法容忍员工如此这般“自由散漫”。但宝洁并非如此,这家全球领先的快速消费品制造和零售商,正在将跨国公司推行的“弹性工作制”带入中国职场。这项名为“工作与生活平衡(Better Work Better Life)”计划,旨在改变几十年来约定俗成的中国商业信条——出勤等同于工作,以至于需要上下班打卡。周艳玲这个周五所做的,正是这个计划的核心部分之一——员工允许每周自由选择一个工作日,在家工作。这项计划的其他部分还包括,员工有特殊需求,最多可以只工作60%时间的“非全职工作”;公司工作1年以上的员工,每三年可以要求一个月个人假期;上午10点才赶到公司的员工并不算迟到,而工作时间去做半小时推拿也不会被上司指责。宝洁位于广州天河的30层办公室里,非工作设施一应俱全,随时去做运动,推拿,吃新鲜水果餐和躺在床上小睡片刻都是被鼓励的。

案例分析:

宝洁公司作为日化行业的帝国传奇,不仅在品牌管理上闻名全球,作为首创美国最早的利润分享制度和第一个实施员工认购公司股份制度的公司,宝洁也一直是在激励模式上不断保持创新的企业。其多方位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奖励机制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导致员工满意和不满意的因素可以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在保健因素上,宝洁公司为员工提供完善而有竞争力的薪资体制,配以各种基本的福利政策,如住房福利、医疗福利和福利保险等等。在激励因素上,例如2008年起,宝洁中国在公司推行“员工长期储蓄计划”,每一位员

工都可以购买和拥有宝洁公司境外股票,真成为公司的主人。还有弹性工作制、各式各样的资讯教育服务、亲情化管理等。此外宝洁也致力于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设有水果店、运动健身房、专业的按摩室等等,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

2、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人是有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要的。成就需要指追求卓越、实现高水平目标的内部欲望。这样的人事业心强,有进取意识。所以除了优厚的待遇之外,员工最关心的应该就是自己职业发展空间。宝洁不仅多次或者“最佳雇主”的称号,而且离职率非常低。这样归功于宝洁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执行严格的内部提升制的企业。公司的职业设计明确而有层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并且提升制度透明公正。给予员工一条明朗的职业道路,表明公司看好他的工作能力和许给他一个有上升空间的职业前景,比任何金钱激励都有效。

3、精神激励

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还是ERG理论中的关系需要,抑或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亲和需要,作为社会人,都无法拒绝精神关怀带来的激励。在宝洁员工总能得到关怀和照顾,从“伙伴计划”到日常工作中荣誉称号的评比、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表彰大会,以及邀请员工参与重要决策,每一种个性化的特殊奖励都透露着公司的贴心关注。

4、开放的氛围

有时候企业文化和氛围也可以作为一个激励手段。宝洁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家一般的让人产生极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氛围。所有的员工不分等级,上至最高的CEO,下至最基层员工,全都直呼其名,没有等级、论资排辈的风气,同时也不存在其他企业通常存在的拉帮结派、亲疏有别的问题。

案例启示:

当代企业的竞争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转变,“得人才者的天下”,一个企业只有在人才上占尽优势,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无往不胜。企业组织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某种方法和途径使得组织中的成员或群体为达成 组织目标而积极行动努力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激励表现为外界所施加的推动力或吸引力,转化为自身动力,使得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使个体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成积极的“我要做”。我们知道,员工对组织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与他的能力和天赋,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所以关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以及不断开发激励手段使得员工保持这样的积极性是未来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所谓激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满足,哪些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满足的。二是作为公司、组织应想办法满足广大员工合理的、主要的、可以满足的需要。三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促成组织个人的目标实现。

同时,在实行激励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时代的差异性使得现在员工不再是单纯的“工作的机器”。人的个性化的差异,使得其心理需求也复杂化。要谈激励,首先我们要先理解动机是什么,许多人错误地将动机视为一种个性特质,以为有些人具备有些人不具备,因而是无法被激励的。事实上动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人和人的动机驱动力差异很大,但总的来说动机是随着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因此要记住动机水平不仅因人而异,同一个人还因时而异,多渠道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从员工本身的利益出发,从每个人的心理思考,给每一位有潜能的员工充分的施展空间,将企业的发展成果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使他们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获得应有的回报。

行为描述 篇3

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知道了幼儿的行为表现,就能进一步地了解幼儿的一些心理想法,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幼儿,这能帮助幼儿成长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1. 对象的选择

南京和苏州四所幼儿园,其中三所是市区幼儿园,一所是城乡幼儿园。选取了30名幼儿,其中大班幼儿15名(男9名,女6名),平均年龄6岁半,中班幼儿15名(男7名,女8名),平均年龄5岁半。

2. 资料的搜集

(1)现场详录法:观察幼儿在幼儿园与同伴在游戏中的交流、合作,并且及时记录。

(2)访谈调查法:访问家长幼儿在家发生的一些小事情或有趣的事情。通过与家长的谈话和访问家长的形式调查幼儿在家的情况:与家人间的交流,在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知道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

3. 资料的分析

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幼儿的性别、性格特点、年龄、家庭情况(单亲或双亲)。

(1)观察到的资料先进行性别的比较,因为在大班和中班都分别是15人,大班有男9名,女6名,中班有男7名,女8名,男生和女生在比例上相差不多,再进行男女幼儿行为表现的比较。

(2)选择30名幼儿,将他们的行为表现整理出来,分成四类,每一类找出特点,再进行比较。

(3)对大班和中班的幼儿进行年龄特点的比较,从而知道幼儿的年龄与幼儿在家在园行为表现的关系。

(4)观察单亲家庭的幼儿作为特殊的案例,对单亲家庭与普通家庭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知道单亲家庭幼儿与普通家庭幼儿的行为表现的不同。

4. 研究步骤

(1)确定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所要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观察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上课、午睡、吃饭时与同伴、教师之间发生的事情,从语言、动作行为方面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语言、动作行为观察发生在幼儿周边的一些事情及幼儿在家发生的一些事情。

(2)选取观察的幼儿类型、人数及观察的时间和方法。选取了两个年龄班(大班15、中班15)的幼儿总共30名,男生16名,女生14名,进行两个星期的观察。采用了现场详录法和访谈调查法,选取了四种类型的幼儿,有非常顽皮总是会闯祸的,有默默无闻的,老师比较容易忽视的,有比较普通的,有单亲家庭的幼儿,观察其在家与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并及时进行记录。

(3)进行观察。在每天早上8∶30到下午幼儿离园这一时间内观察幼儿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可以在早上家长送幼儿到幼儿园或下午放学时与家长聊天,知道幼儿在家的一些事情。

(4)数据处理。在在园和在家观察幼儿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平时的表现,对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从而获得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观察共取有效事件样本120件,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 男女幼儿在家和在园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2. 幼儿自身性格与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关系

3. 单亲家庭和普通家庭幼儿行为表现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幼儿在与人交流方面与普通家庭的幼儿相比较则没有普通家庭的幼儿好,他们不是很愿意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做事,不是很擅长与同伴一起做。有的幼儿性格特别内向,不是很喜欢说话,同伴让他一起玩也不是很愿意,但他们有的行为表现则比普通家庭的幼儿在某些方面更好,如说出的话和思想更成熟,他们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与普通家庭幼儿相比则更加成熟、独立。

四、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男生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女生,男生在情绪、情感波动方面都要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加容易激动、兴奋,情绪波动更大,男生在这些方面的稳定性没有女生高。但男生在面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时候比女生接受性强,表现得更加胆大,容易接受,女生则小心翼翼,情绪波动不大。

非常开朗或害羞的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其他幼儿。一些幼儿在园不是很听教师的话,不怕教师,很有自己的想法,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但在家里却很乖巧,可能是家里的教育比幼儿园的教育更加严格,父母要求得更高,而幼儿园则是普遍的要求。另一些幼儿则是在幼儿园默默无闻,非常乖,在家里则显得非常活泼、开朗,有时候还会闹小脾气,这也和幼儿的性格有关。这一类的幼儿比较内向、害羞,跟家人生活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害怕幼儿园陌生的环境,所以就不像在家里一样,这也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还有一些则是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相差不大,这跟他们的性格有关,与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联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父母离异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好一点的单亲家庭还好,但毕竟缺了一方的爱。家庭环境不是很好的幼儿则会提早接触一些东西,会使幼儿提早成熟,比同年龄的其他幼儿更加早熟,特别是在心灵上,单亲幼儿会产生一种不自信,害怕与人(特别是大人)交流,比较独立。

2. 结论

本研究发现学前幼儿的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男生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差异性高于女生。

(2)非常开朗的和非常害羞的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的差异性高于其他幼儿。

(3)单亲家庭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行为表现与普通家庭幼儿相比则更加成熟、独立。

摘要:本文采用现场详录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南京和苏州四所幼儿园的大中班进行为期二周的研究, 通过家长描述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在园的观察, 并结合幼儿的平常表现, 对幼儿在家和在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

关键词:幼儿,行为表现,比较

参考文献

[1]引自王振宇.学前幼儿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53.

行为描述 篇4

IEC 61850智能电子设备 (IED) 间的互操作是IEC 61850实施的关键。IEC 61850对协议实现与协议的一致性验证进行了规定, 但一致性并不能保证IED能够互操作[1]。国内外一些公司进行了多次互操作实验[2,3], 测试发现的问题中一部分是能够在设计阶段避免的交互设计的逻辑问题。因此, 开展IEC 61850的IED间互操作性测试方法的理论研究, 探索在IED设计期间进行交互性描述与验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4-6]提出了基于有限状态机 (FSM) 和基于Petri网的方法, 但这2种方法在描述复杂系统时均存在状态空间过大的问题。文献[7]提出了基于统一建模语言 (UML) 交互图描述的方法, 但UML不存在严格的形式语义, 与通信顺序进程 (CSP) 的转换较困难, 不易利用已有的验证工具实现验证。探索简单易用且具有严格形式语义的形式化描述方法对于推进互操作测试理论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为树 (BT) 是一种能够用于对系统行为进行建模的形式化方法, 在需求工程和游戏领域已使用BT方法成功进行建模, 但没有给出BT的严格定义和一般用法[8,9,10]。研究人员从需求工程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种BT到CSP的转化方法, 对BT的语义模型[11,12], 在互操作性测试领域进行了尝试[13], 提出了基于CSP和实时系统模型的验证方法[14], 但均没有给出一套完整的系统交互行为建模流程和验证实践方案。

本文首先给出了BT的一般化定义, 提出采用BT对IEC 61850中IED及其交互过程进行建模的方法, 并以变电站定时过流保护IED交互模型为例进行了建模, 然后将其翻译为更为严格的CSP模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1 BT模型

BT采用树形结构描述完整的交互模型控制流程, 能有效降低系统的建模复杂度和路径搜索算法的复杂度。BT由行为节点和条件节点2种叶子节点, 以及顺序、选择、同步3种控制子树构成。本文给出的BT及其节点和映射函数的一般化定义如下。

定义1行为树T可以用一个六元组表示, T=?CT, N, r, I, λ, U?。 (1) CT为控制子树集合, CT={LT, QT, ST}, 其中LT为选择控制子树集合, Li∈LT, Li=?CTLi, NLi, rLi, ILi, λLi, ULi?, 为一选择控制子树;QT为顺序控制子树集合, Qi∈QT, Qi=?CTQi, NQi, rQi, IQi, λQi, UQi?, 为一顺序控制子树;ST为同步控制子树集合, Si∈ST, Si=?CTSi, NSi, rSi, ISi, λSi, USi?为一同步控制子树。 (2) N为叶子节点集合, N={O, Cd}, 其中O={o1, o2, …, ot}为输出行为节点集合;Cd={c1, c2, …, cp}为条件集合。 (3) r为BT的根节点, r∈T。 (4) I={i1, i2, …, is}为输入集合。 (5) λ={λL, λQ, λS, λO, λC}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到运行结果R={TRUE, FALSE}的映射函数集合, 其中λL=L→R, λQ=Q→R, λO=O→R, λS=S→R, λC=Cd→R。 (6) U={ULi, UQi, USi}为实时状态面板用于记录各个系统内部条件的实时状态。

定义2λL为选择控制子树的结果映射函数, 选择控制子树也可以表示为L={X, λL (X) }。其中, X={X1, X2, …, Xx}为子树的孩子节点集合 (孩子节点可以为L, Q, S子树或O, Cd节点) ;λL (X) ={λL (X1) , λL (X2) , …, λL (Xx) }为孩子节点到执行结果的映射集合, 且有λL (Xi) ∈{TRUE, FALSE}, i=1, 2, …, x。L的执行流程及其返回结果定义如下。

步骤1:在X中从左至右选择一个未执行的节点;若存在未执行的节点Xi∈X, 执行Xi, 得到结果λL (Xi) ;否则, λL (L) =FALSE, 执行步骤3。

步骤2:若λL (Xi) =TRUE, 则λL (L) =TRUE, 执行步骤3;否则, 执行步骤1。

步骤3:结束。

定义3λQ为顺序控制子树的结果映射函数, 顺序控制子树也可以表示为Q={X, λQ (X) }。其中, λQ (X) ={λQ (X1) , λQ (X2) , …, λQ (Xx) }为孩子节点到执行结果的映射集合, 且有λQ (Xi) ∈{TRUE, FALSE}, i=1, 2, …, x。Q的执行流程及其返回结果定义如下。

步骤1:在X中从左至右选择一个未执行的节点;若存在未执行的节点Xi∈X, 执行Xi, 得到结果λQ (Xi) ;否则, λQ (Q) =TRUE, 执行步骤3。

步骤2:若λQ (Xi) =FALSE, 则λQ (Q) =FALSE, 执行步骤3;否则, 执行步骤1。

步骤3:结束。

定义4λS为同步控制子树的结果映射函数, 同步控制子树也可以表示为S={X, λS (X) }。其中, λS (X) ={λS (X1) , λS (X2) , …, λS (Xx) }为孩子节点到执行结果的映射集合, 且有λS (Xi) ∈{TRUE, FALSE}, i=1, 2, …, x。S的执行流程及其返回结果定义如下。

步骤1:从X中选择所有节点同步执行;若节点Xi无法获取同步资源, 则进入同步等待状态, 无返回;若Xi执行完毕, 则λS (Xi) =TRUE。

步骤2:若所有λS (Xi) =TRUE, 则λS (S) =TRUE, 执行步骤3;否则, 执行步骤1。

步骤3:结束。

定义5λO为输出行为节点的结果映射函数, 行为节点oi执行本地动作后输出oi, 执行结束后返回λO (oi) =TRUE。

定义6λC为条件节点的结果映射函数的定义如下:条件节点ci根据条件设置节点执行结果, 即λC (ci) =ci。

2 基于BT的交互过程建模方法及实例

2.1 BT基本图形元素及其建模

BT采用行为、选择2种叶子节点和顺序、条件、同步3种控制子树结构描述系统内外各个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下文以变电站定时与过流保护系统的交互过程所涉及的行为关系为例, 说明几种结构所对应的图形元素及其应用场景。

IEC 61850以逻辑节点 (LN) 为基本功能单元进行描述, 在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应用中, 逻辑节点采用IEC 61850协议中的名称进行描述。其中, RDRE和RFLO分别为扰动记录和故障记录;PTRC, PDIS, PTOC分别为跳闸调度、距离保护和定时过流保护;MMXU和CSWI分别为测量单元和开关控制器;RREC为自动重合闸;XCBR为断路器;CALH和IHMI分别为告警处理和人机接口。

为了使系统的行为控制结构更直观, BT模型采用图形来表达其模型语义, 如图1所示。

图形中的文字为节点名称, 各个节点的符号及其语义关系如下。

1) BT中采用椭圆符号表示行为节点, 椭圆符号中的文字为行为名称, 如图1 (a) 所示, 发送和接收消息行为建模为BT行为节点, 它们之间通过节点名称区分, 行为节点语义与定义5一致。

2) 菱形符号表示条件节点, 如图1 (b) 所示, 其语义与定义6一致。

3) 圆角矩形符号表示选择子树, 如图1 (c) 所示, 其语义与定义2一致。

4) 矩形符号表示顺序子树, 如图1 (d) 所示, 其语义与定义3一致。

5) 虚线框矩形符号表示同步子树, 如图1 (e) 所示, 其语义与定义4一致。

为了简便起见, 下面示例中的节点名称直接使用设备名称来描述。图1中:“?”表示接收信息;“!”表示发送信息。

2.2 BT交互模型概要建模

BT建模具有明显的层次特点, 采用上述图形元素通过分层建模的方法能够逐步实现分布式功能的完整建模。建模过程可以采用自顶向下或自底向上的方法。本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 即首先对系统进行概要功能划分, 然后利用BT模型描述各个划分之间的关系。

下面以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应用概要建模为例进行说明。首先将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应用看成几个IED的交互结构, 每个IED由相互作用的几个LN构成。概要建模中不对其中的LN进行详细展开。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应用中存在的主要IED有保护IED、测控IED、录波IED、人机交互与告警系统及XCBR, RREC, MU等。为方便起见, BT节点名称直接使用设备名称及LN名称来描述, 因设备间需要消息同步, 所以在控制逻辑上采用同步子树来描述, 采用BT进行建模后如图2所示。

2.3 BT交互模型详细建模

完成概要建模后, 分布式应用的交互细节没有被展现, 还需要进行详细建模以充分展现交互细节。需要指出的是,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分布式交互过程, 因此与交互无关的内部行为不需要建模。

下文以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应用详细建模为例进行说明。完成距离与定时保护系统及IED建模后, 系统的LN之间的交互细节需要进一步建模, 才能展现LN间的行为关系及数据交互情况。各LN的交互消息传递过程用文字描述如下。

1) PDIS或PTOC检测出故障后, 自身启动状态Str和跳闸状态Op置1。并发送Report消息1 (Op=1) 给PTRC, 发送Report消息1给CALH, 发送Report消息5 (Report PDIS.Str=1) 给RDRE和RFLO, 发送消息3 (Report PDIS.Str, Op=1) 给IHMI。

2) PTRC接到消息流1后, 设置自身调整信息Tr=1, 发送GOOSE消息流2 (GOOSE Pos.ctlVal=off) 给XCBR和RREC, 并发送Report消息流4 (Report PTRC.Tr=1) 给CALH。

3) XCBR接收到GOOSE消息2后, 执行动作, 并修改自身状态Pos.stVal=off或Pos.stVal=on, 发送GOOSE消息6 (GOOSE Pos.stVal=off) 或消息11 (GOOSE Pos.stVal=on) 给PTRC和RREC, 发送Report消息流7 (Report Pos.stVal=off) 或消息12 (Report Pos.stVal=on) 给CSWI;RREC收到XCBR发来的GOOSE消息流6或11, 决定重合闸断路器, 发送带值GOOSE消息8 (GOOSE Pos.ctlVal=on) 给XCBR, 并给IHMI发送消息流10 (Report RREC.Op=1) 。

4) CSWI接收到Report消息流7或12后发送Report消息流9 (Report Pos.stVal=off) 或消息流13 (Report Pos.stVal=on) 给IHMI。

5) 合并单元 (MU) 周期性发送采样值消息14 (Smv) 给PDIS, PTOC, MMXU。

6) MMXU收到消息流14后发送Report消息流15 (Report Smv) 给IHMI。

7) RDRE, RFLO, CALH, IHMI收到消息后执行相关动作。

按照上述流程描述, 各个LN建模后的BT模型如图3所示。定时过流保护LN与距离保护LN相似, 其他LN模型相对简单, 在此未一一给出。

为了方便地表达行为执行过程中本地参数的变化, BT中采用变量来表达, 变量可以看做是内部消息, 变量的更改可以看做是内部消息的传递过程。图3中, Str和Op为本地状态记录变量名, Str为自身启动状态变量名, Op为本地调整状态变量;PDIS中的OP1表示判断本地变量Op的值是否为1;RREC中的OP4为远程重合闸条件名称。

3 BT模型到CSP模型的转化

采用BT模型完成对分布式交互过程建模后即可进行模型验证。但缺乏直接基于BT的模型验证方法和工具, 因此, 本文将其转化为CSP这一经典代数形式, 以方便采用已有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

因为BT本身就是一种用于描述系统行为的形式化方法, 在描述上与CSP具有很多相似点, 在语义上BT可以看做是CSP模型的简化, 因此BT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转化为CSP模型。下面简要说明CSP中与BT模型相关的一些模型。

CSP中, 用进程来表示客体的行为模型, 用大写字符串如P来表示;用小写的字符串如a, b, c, d来表示事件。进程P的字母表用αP表示, 如αP={a, b, c, d}。

1) 前缀。设x为一事件, P为一进程, 则x然后P记为:x→P。

2) 选择。设P和Q为2个进程, x和y分别为P和Q中的事件, 则表达式 (x→P|y→Q) 表达了一个客体, 开始时它既可以执行x也可以执行y, 如果发生的事件是x则按照P动作, 如果发生的事件是y则按照Q动作。

3) 顺序。设P和Q为2个进程, P成功后随之执行Q, 可表示为P;Q。

4) 同步。设P和Q为2个进程, 则下面的表达式表示一个进程, 其行为就是P和Q构成的整个系统的行为, P和Q的交互需要同步, 表示为P‖Q。

5) 通信。设c为通信通道, c!1和c?1分别表示通道c发送信号1和接收信号1。

BT中的行为、条件、顺序、选择和同步, 都可以与CSP中的概念建立映射关系, 本文给出的二者映射关系如表1所示。

根据如上映射关系, 则距离与定时保护系统BT模型可转换为CSP模型。图2中的IED及系统模型可以转化为如下CSP模型:

根据如上映射关系, 则距离与定时保护系统中的LN可转换为CSP模型。图3中的LN模型可以转化为如下CSP模型:

在上述模型中, 同步问题主要存在于信号的发送与接收过程, 该通信过程可以简单地用一个顺序进程来表示。如c1=S1;R1。

经过上述转化步骤后, BT模型可完全转化为CSP模型。

4 模型验证

4.1 PAT模型描述

完成BT模型到CSP模型的转化后, 即可方便地使用CSP模型验证工具对模型进行验证。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基于CSP的模型验证工具PAT可以用于CSP模型的死锁、活锁等验证, 并能进行系统的运行模拟, 目前该系统已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采用[15]。

在采用PAT工具进行验证前, 需要按照PAT工具定义的CSP模型描述语法规范进行模型描述。PAT工具所采用的描述语言与CSP模型本身所使用的符号十分相近, 因此, 将上述模型转化为PAT工具的描述语法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符号替换即可。例如:

转化为PAT工具所定义的语句结构如下:

按照上述过程可以将CSP模型转化为PAT工具所要求的语法格式。

4.2 PAT模型验证

完成模型的描述后, 还应将需要验证的问题用PAT提供的assert进行描述, 以便使用PAT工具对设定的目标进行验证。

1) 进行死锁验证, 定义了如下assert:

#assert SYS_PDISPTOC () deadlockfree;

验证结果为:

The Assertion (SYS_PDISPTOC () deadlockfree) is VALID

从结果可以看出, 模型描述不存在死锁。

2) 进行可达性验证, 定义了如下assert:

#define goal (pdisover==0&&xcbron==1) ;

#assert SYS_PDISPTOC () reaches goal;

验证结果为:

The Assertion (SYS_PDISPTOC () reaches goal) is VALID

从结果可以看出, 该设定目标可达。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验证各个关键行为的可达性, 部分重要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记录了对分布式交互过程SYS_PDISPTOC () 的验证情况, 其中条件列为期待的验证目标, 状态数为验证该目标所访问的状态数, 耗时为PAT工具验证输出结果所消耗的秒数, 结果表明验证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表2中deadlockfree为PAT所定义的死锁专有条件名称, pdisover为自定义变量用于表示保护条件是否满足, xcbron为自定义变量用于表示XCBR开关状态是否为合闸状态, send[i]为自定义数组用于表示消息i是否被正确发送。表2中, deadlockfree的验证结果为VALID表示该模型不存在死锁。goal2所描述的目标为“保护条件不满足但是断路器XCBR跳闸”, 该目标的设定考察了系统是否会进入异常响应情况, goal2验证结果为NOT valid表示该目标不可达。goal5验证了所有消息是否能正确发送, 结果表明消息均能正确传送。goal7的验证目标为在XCBR断开状态下是否会出现连续3次合闸的情况, 其验证结果为VALID, 即该模型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1次为自动合闸失败, 后2次为IHMI遥控合闸。上述情况对于状态返回时间较长的XCBR来说, 不会存在问题, 但是如果某XCBR状态返回时间较短, 加上连续2次间隔较短的遥控合闸动作, 就可能会出现分合脉冲在遇到故障后短时返回需要切断大电流的情况, 从而造成接点烧毁。现有模型能够验证这一行为序列可能发生, 模型进一步扩展后可准确辨识这种可能引发故障的情况。

从验证结果可以看出, IEC 61850的定时与过流保护分布式交互过程SYS_PDISPTOC () 的死锁、可达性和异常情况都能得到正确验证。

5 结语

本文给出了BT一般模型, 完成了IED交互模型的完整建模;给出了BT模型向CSP模型的转化方法, 完成了BT模型向具有严格形式语义的CSP模型的无缝转化;采用PAT模型验证工具完成了BT描述的IED交互模型的死锁、可达性等方面的验证。综上所述, 采用上述方法能够在基于IEC 61850的IED设备的设计期间, 采用形式化BT方法对其进行建模并验证, 能有效解决在IED生产后对其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成本高和测试周期长的问题, 为加速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行为描述 篇5

一、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

由表1可知,91.8%的农村大学生有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56.3%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打算从经济方面改善家庭发展状况,22.9%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从家庭内部关系方面改善家庭发展状况,18.2%的农村大学生表示从家庭外部交往方面改善家庭的发展状况。上述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普遍把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作为其首先要改善的方面;其次,农村家庭内部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身在城市的农村大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家庭内部的关系,使得家庭更为和谐;再次,由于农村地区家庭成员流动层次相对较低,社会关系网络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庭发展,农村大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帮助家庭扩展外部交往,以实现家庭的更好发展。

在被调查的农村大学生中,有61.6%的人设定过改善家庭发展的目标。在改善方式方面,被调查者主要选择直接工作(48.7%)、创业(23.5%)、考研(22.9%)、婚姻(1.4%)和其他(3.4%)。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调查结果显示,90.4%的学生还未达到上述目标,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大学生尚未毕业,其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目标多要以毕业以后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农村大学生大多数心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立志要用自己所学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多数也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希望能通过个人工作、创业、考研继续深造等方式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和谐家庭内部关系以及扩展家庭外部交往。他们将改善家庭的重担肩负在自己身上,并且希望自己可以改变家庭世代务农的状况,以追求更好的生活。

二、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为

在调查农村大学生在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为时,调查结果表2显示,71.0%的农村大学生做出过或者正在进行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努力或尝试。他们多表示正在通过好好学习以争取不辜负家人期望、做兼职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家人经常沟通以期更好地了解家庭状况、参加社会实践以增加个人社会经验以及参与家庭经营等方式来改善家庭发展状况。这说明大多数农村大学生能将意愿转化为行动,并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目标。

另外还有29.0%的农村大学生没有进行过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努力,主要原因有时间不允许(31.7%)、没有机会(22.8%)、学业繁重(21.6)、经济状况不允许(17.9%)以及其他等方面。

在努力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行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有96.3%的农村大学生将遇到的挫折归为经济不允许、时间不允许、社会关系不足和技术不够(见表3),也有11.2%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挫折主要来自于其他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个人自身的因素以及社会的歧视等。

在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绝大多数(94.1%)的农村大学生都有想办法克服困难或者挫折,但是也有5.9%的农村大学生表示没有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把问题解决掉(45.2%)、没有信心(35.5%)、没有目标(6.5%)以及一些其他因素(12.9%)。在想办法克服困难或挫折的农村大学生中,有59.9%的人最后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有40.1%的人虽然努力但还是没有成功。

从尝试和努力的结果来看,只有4.0%的人表示其尝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23.6%的人表示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57.1%的人表示效果只是一般,同时还有15.3%的人表示尝试努力的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效果。与之相对应的,在实现目标方面,也只有2.6%和8.6%的农村大学生表示目标全部达到和目标基本达到,50.1%的被调查者表示目标部分达到。但是有高达36.1%的被调者表示目标没有达到(详见表4)。

三、农村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意愿与行为现状的小结

大学校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并有着各不相同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莘莘学子。农村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亲身感受到了城乡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教育文化资源的各方面巨大差别[1]。农村大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大都愿意且意愿较强烈,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善家庭的发展状况,他们为了实现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都设定了相对具体的目标,以期使家庭在经济方面、家庭内部关系方面以及外部社会关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改善。

由于农村大学生受家庭条件、教育背景及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社会关系网络、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所以他们在在实现个人目标过程中总是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将此归为是家庭社会关系、没有经济后盾以及社会对农村人的歧视等方面。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经济与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本来达到目标的情况还是大量存在的,但是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其强关系主要在农村,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网高(社会关系网中的最高位置)普遍偏低,网络内部异质性低[2],这就使得他们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农村大学生认为经济因素和社会关系是阻碍他们实现改善家庭发展的挫折。最后目标的实现效果往往是不尽如意,甚至有的目标都没有达到。

在对农村大学生接下来的目标的调查中发现他们更趋向于毕业直接找工作。究其原因是农村大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村家庭生活与经济方面的困难,同时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家庭做贡献,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尽快的减轻家庭的负担,担起家庭的重任。

总之,农村大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现状而有了改善家庭发展的强烈意愿,同时又是因为家庭背景而在努力改善家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对较多的困难,但是却没有削减他们改善家庭发展的意愿与行动。因为农村家庭的困难与艰辛,农村大学生有了很大的努力动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努力的向着改善家庭现状的目标努力。

摘要:基于对九江学院农村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农村籍大学生改善家庭发展状况的意愿与行为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家庭,意愿,行为

参考文献

[1]杨金平,熊辉,毛成耀.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大学生就业与构建和谐社会[J].黑河学刊,2007,(3).

[2]谢钢,张雨.当代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

上一篇:听力考试技巧下一篇:吸附百白破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