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技术(共12篇)
描述技术 篇1
(2012-198-英国-106)
通过面部描述与物体分析技术可在物体数字影像的基础上估算出广泛的信息。该技术基于统计方法, 对信息进行实时处理, 可识别特定物体并可对任意数量的视觉明显的参数进行估算。
系统目前的进展是在影像中识别人的面部, 进而估计出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和面部表情。该技术在市场研究领域发挥重要商业影响的潜力很大, 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影像处理问题, 有可能包括车辆的识别。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人群分析、娱乐-游戏及装置艺术、监视、电影记录、人脸识别预处理、面部表情的用户界面、人像增强等。
描述技术 篇2
(一)职位:资料员 招聘人数:1名
工作主要地:北京顺义 性别:男
薪水待遇:月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五险(具体薪酬面议)任职要求:1.熟悉10千伏配网改造工程,熟悉煤改电工程,熟悉10千伏供电抢修工程,熟悉10千伏配网通信工程。
2.有两年以上上述项目工作经验,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具备超强CAD绘图能力,能配合技术专工熟练办理工作票,做工程量确认表,结合现场人员办理签证,出竣工图等。
3.有责任心,能吃苦,有50%时间去现场做影像资料。
(二)职位:班长 招聘人数:2名
工作主要地:顺义 性别:男 薪酬:9000元/月 任职要求:熟悉10KV配网施工工艺及流程相关安规,有一定的疑聚力,责任心强。在北京有工作经验。能独立做工作票。
(三)职位:技工 招聘人数:8名
工作主要地:顺义 性别:男 薪酬:8000元/月 任职要求:熟悉10KV配网施工工艺及流程相关安规,责任心强能吃苦,在北京有工作经验。
(四)职位:安全员 招聘人数:1名
工作主要地:顺义 性别:男 薪酬7000元/月
任职要求:熟悉108V配网施工工艺及流程相关安规,能看懂简单的图纸和工作票,责任心强,在北京有工作经验。
围场项目招聘人员职位描述:
(一)职位:资料员 招聘人数:1名
主要工作地:河北围场 性别:男
薪水范畴:月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五险(具体薪酬面议)任职要求:1.具有河道治理工程相关经验。熟悉掌握河道治理工程现场技术,具备现场洽商能力。
2.负责工程文件、来函等资料的接收、传递、发放、借出、保存等工作。
3.负责工程资料档案(含竣工档案、合同档案、技术文档等)的收集、管理、保存及清理工作。
4.负责工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管理。
5.负责按时收集和填报项目部上报的各类报表(生产、质量、安全等)。
难以描述的南疆 篇3
2014年4月初,我坐着小巴,从喀什机场进入市区。在新疆停留的两周中,除了几位语气不那么友好的出租车司机,我没有撞见任何麻烦。相反,善意常常不期而至。有一次,我在街边吃抓饭,想着书上说,维吾尔人族最讨厌浪费粮食,好容易拼命吃完,不料老板一把抓过盘子又帮我盛了满满一碗!最后,他只收了_一碗的钱。
接触得越多,我越发现自己的狭隘。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族人,身边陆续出现过回族、土家族、满族、苗族朋友,看上去还是和我没有大不同。但维吾尔族朋友却令我印象深刻。我接触到的维吾尔族年轻人,也许不那么热情地去做礼拜,却有各自不可逾越的底线。他们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但绝对不会在长辈面前。即便是和同事聚餐,他们也绝对不吃非清真食物。特别是那位女大学生翻译,穿着休闲西装牛仔裤,却坚决拒绝和我一起进入一个坐满了维吾尔族男人的茶馆。
要学会像维吾尔族人一样思考,才能理解他们。比如,在千年信仰后,很多起源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定规,早已内化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
高含水后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篇4
1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研究现状
目前, 在全球的油田开发产业中, 对于精细油藏的描述已经成为了关键性问题。经过几代石油工作者在地质学、工程学等方面的努力研究, 使油藏描述工作汇集多专业、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攻关, 使油藏描述技术取得巨大成果。其研究也向着更为精化、细化的方向进行。所谓的精化, 就是对于油藏的描述更为精确, 对剩余油进行量化;而细化, 就是对于油藏内各物质分布的情况都能够体现出来, 即要求具体化、数量化。精细油藏的描述在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帮助下, 其研究也从过去的简单化、估算化、单一化慢慢向着现在的复杂化、精确化以及多元转变。
1.1 精细油藏的描述目标及其研究内容
精细油藏的描述目标就是剩余油, 并对其有一个预测性的分布, 以地质学为基础, 统筹多学科为一体, 对油藏描述进行全方位、多项化研究。以各学科理论、各类数据统计资料为根据对油藏储存进行定量评估, 利用对于储集层及其生产参数的进一步研究, 凸显出在油田采集中储集层以层中流体的动态特性, 以及动态变化对于工作效果的影戏;研究了油田中后期时剩余油的汇聚机理以及分布, 并以能够建立起剩余油的分布模型为主要目的。近年来, 石油工作者对于油藏描述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储集层性质在开发过程中动态的变化特征;流体性质在开发过程中动态的变化特征;井间的储集层分布和精细储集层的地质模型;建立其精细储集层的地质模型是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中的问题关键, 从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1.2 现阶段精细油藏描述在国内外的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需要面对的不同的生产条件, 所以导致油藏描述的技术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沉积学的研究方面, 我国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因为我国油田采集大部分还是集中在陆上, 所以在特殊地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沉积学研究理论及生产工艺, 并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性的生产工作方法, 并在油藏的生产开发中取得很好的工作效果。我国在定量方面的水平与国外相当, 都是以特定地质形态为模板建立研究性基地。以基地内地质形态为研究对象, 进行定量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并作为参考的模板, 从而对储集层在更精细的程度上进行空间分布的描述和预测。在测井技术, 特别是研究新技术应用在测井系列上面一直是国外工作者走在前面。我国主要是通过学习并利用国外的先进测井技术, 还没有达到自主研发的程度。但我国也在测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比如对于水淹层的解释、裂缝问题的解决以及油层的低电阻率解释。我国以及将油藏描述列为重点实验项目, 以中国地质为研究特色, 并使之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
2 精细油藏描述的研究方向
2.1 对储集层沉积学的研究需进一步的深化及发展
中国的碎屑岩的储集层一半在陆上, 一半在水下。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依然还是河流冲积相的高分辨率。由于储集层具有非均质的特殊性, 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 然后总结其研究的经验。通过总结非均质的研究结果而形成一套预测方法, 可以适应各种沉积情况, 可导入不同参数, 使预测能够更加精确。对各类储集层进行精细研究后, 建立的地质模型会更加贴近实际。
2.2 发展多学科协同研究
随着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 任何单一的学科都已经不能解决储集层研究所面临的新问题, 必须走多学科综合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 储集层的研究也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质问题, 而是要作为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的输入数据来应用, 必须同这些学科相互结合, 才可以更准确的地质模型输入以及油藏数值模拟参数。地震要与地质相结合, 地质研究要提供地震可以预测和应用的地质模式, 降低地震预测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提高预测精度和准确性。测井研究在一般解释的基础上应该主要针对特殊类型的储集层 (裂缝性油藏、低渗透油藏、低饱和油藏等) 提供比较准确的参数。油田的动静态资料要有机结合, 随着油田的不断生产, 油藏工程和生产动态资料要一直用来检验和修改油藏描述的结果和地质模型, 做到地质模型的实时修改和矫正, 以便更加接近地下的实际情况。
2.3 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大力推广与应用
油藏的描述技术主要因为引入两方面新型技术理论而得到发展, 一个是面对地质体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 仍可以进行精确的研究。目前, 油田的开发已经进入后期, 以往的粗放型开发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生产要求, 必须提高对于地质的观察精度, 才能保证对潜在对象的挖掘。另一个就是近几年测井技术以及地震技术的研究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论是研究的精度以及研究的宽度都得到提高, 从而帮助了油藏描述技术的水平的提高。为了使多种学科在油田的开发中可以交叉运用, 计算机技术启到了非常大的助推作用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为地质学定量研究、地质学模型建立以及高分辨率的地层研究等精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推动下, 油藏描述也从定性、宏观、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定量、微观、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
3 结语
近年来, 经过国内外的石油工作者的研究, 在油田开发中, 油藏描述已经成为一项实用的技术, 对油藏有着详细并且全面的认识, 对石油开发启到有效帮助。科学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油藏面试的应用, 以新的科学依据与科学手段推动着油藏描述技术的进步。但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日益发展, 所面临的地质情况也较过去复杂很多, 对油藏描述的发展和创新仍然是石油工作者面对的一项挑战。
摘要:随着油田进入到高含水的中后期, 石油储层内的流体分布以及其他情况更为复杂和零散, 油田开采难度不断加大, 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很有必要。本文对精细油藏的描述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述, 指出沉积微相的研究、多学科协同研究、新技术新理论的综合应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油藏描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描述
参考文献
[1]穆龙新, 裘怿楠.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1]穆龙新, 裘怿楠.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监测技术员岗位描述 篇5
一、岗位自我描述
(敬礼)报告领导,上午好,欢迎领导莅临××公司检查指导工作。我叫×××,从事通防管理工作,现任监测队监测技术员,证件有效期:20××年×月××日。岗位职责
主要负责协助部门领导做好“一通三防”安全监控部分的管理工作,负责
安全监控仪器仪表的管理与台帐建立、完善工作,负责绘制安全监控系统图及断电控制图,负责月度瓦斯监测点的设置工作,负责督导瓦斯电闭锁测试、瓦斯传感器校验是否按标准要求正常进行,是瓦斯安全监控的主要负责人。瓦斯监测技术员必须熟练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并依法经过培训、取得安全资格证。
二、岗位安全环境:
监测队共有监控员××人,监控系统为KJ90NB,监控分站××台、型号为KJ90—F16、(××台)。全矿井上、下共安设各类传感器××台。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正常、采掘地点瓦斯监控到位,无重大安全隐患。
三、岗位操作流程描述
1、提前十分钟到单位,检查监控班报和监控系统运行及数据上传是否正常,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每周组织一次安全监测业务技术学习,积极学习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瓦斯监控工作水平。
3、每天深入井下检查监测监控传感器的数值、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数值和瓦斯测定仪三者误差是否超过规定值,安装是否符合规定。
四、岗位隐患排查与防控
(一)岗位隐患排查
1、未经过培训或培训不合格上岗,造成人员伤害或指挥工作错误,发生“一通三防”事故。
2、工作中未按照监测监控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进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3、未深入井下工作现场,不能将隐患及时汇报区队领导,导致发生“一通三防”事故。
(二)岗位隐患防控措施
1、严格培训制度,坚决做到未经过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严禁无证上岗。
2、认真学习监测监控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严格按标准执行。
3、积极深入井下工作现场,将发现的隐患及时汇报区队领导汇报,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岗位避灾与应急处置
(一)避灾基本原则
1、)积极抢救。灾害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内以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起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安全撤离。当受灾现场不具备事故抢救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应想方设法,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3、妥善避难。如在短时间内无法撤退,遇险人员应在灾区内进行自救和互救,妥善避难,努力改善和维持自身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二)水灾处置与避灾
遇到水灾往高处走,进入大巷,然后升井。具体路线:
(二)火灾处置与避灾
数据的整理、描述 篇6
1. 数据的整理
初二(1)班班长收集了同学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得到了如下数据:
体育 新闻 娱乐 娱乐 体育
新闻 动画 娱乐 娱乐 新闻
动画 体育 娱乐 动画 娱乐
娱乐 体育 娱乐 娱乐 体育
动画 娱乐 娱乐 动画 体育
新闻 娱乐 娱乐 动画 体育
娱乐 娱乐 体育 动画 娱乐
动画 体育 娱乐 体育 娱乐
利用表格整理上面数据如下:
【点评】一组杂乱无章的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容易看出某些变化、规律,经过科学有效地分析,便能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依据和建议.
2. 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上表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如图1-1,1-2所示:
扇形统计图:容易表示出一个对象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出各种情况下各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现出同一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
频数分布直方图:通过长方形的高代表对应组的频数与组距的比(因为比是一个常数,为了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高表示频数),这样的统计图称为频数分布直方图.
3. 条形统计图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频数分布直方图是特殊的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各个“条形”之间都有间隙,频数分布直方图各个“条形”之间没有间隙.
条形统计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的类别,用纵向指标表示不同对象的数量特征.
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横向指标表示考察对象数据的变化范围,用纵向指标表示相应范围内数据的频数.
何时用哪种图表,应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应多总结、提炼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要一味模仿.
4. 统计图的选用
例 反映台州市某一周的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宜采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折线统计图
D. 频数分布直方图
【解析】四种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频数分布折线图能清晰地表示出收集或调查到的数据分布情况. 根据题意,应选C.
【点评】只要明确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即可解题.
描述技术 篇7
气动技术也称为气压传动与控制, 是指以压缩空气作为传递动力和控制信号的工作介质, 提供驱动力和力矩, 并对执行元件的位置、速度、力和力矩进行控制。
2 气动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气动技术的雏形, 大约始于1776年John Wikinson发明能产生1个大气压左右压力的空气压缩机。20世纪30年代初, 气动技术成功地应用于自动门的开闭及各种机械的辅助动作上。进入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初, 随着工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发展, 气动技术材广泛应用在生产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形成现代气动技术。
3 气压传动系统的优缺点
3.1 气压传动系统的优点
1) 气动系统的工作介质是空气, 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 使用快速结构可以非常简单地进行配管。3) 全气动控制装置具有防火、防爆、耐潮的能力。4) 做完功的空气可以直接排向大气中, 不需要设置回程管道, 即使系统中稍微泄露也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5) 气动比液压动作速度快。
3.2 气压传动系统的缺点
1) 由于空气是可压缩的, 所以气动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给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精度带来较大的影响。2) 工作压力低, 因而气动系统输出力小, 在相同输出力的情况下, 气动装置比液压装置尺寸大。3) 工作介质空气本身没有润滑性, 需加油雾器等装置进行给油润滑。
4 气压传动技术工业应用概况
正因为气压传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因此它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在轻工业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汽车制造工厂的生产线, 尤其是主要工艺的焊接生产线, 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气动技术;在数控机床中, 气动技术主要应用在机床部件的移动;气动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生产自动化、包括建筑、化工, 食品, 粮食, 药品、医疗设备等许多行业。
5 气动装置的组成
5.1 气源装置
气源装置是用来产生具有足够压力和流量的压缩控制并将其净化、处理及储存的一套装置。空气压缩机是将机械能转变为气体压力能的装置, 是气动系统的动力源, 根据不同的结构形式, 空气压缩机的种类很多, 一般有活塞式、膜片式、叶片式、螺杆式等类型, 其中气压系统最常是有的机型为活塞式压缩机。
5.2 气动执行元件
气动执行元件是一种将压缩空气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 实现直线、摆动或回转运动的传动装置。气动执行元件有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直线往复运动的气缸, 另一类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做摆动的摆动马达 (也称摆动气缸) 以及产生连续转动的气动马达。
1) 气缸。气缸是气动系统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执行元件, 普通气缸的使用在气缸中占得比例最大。气缸种类很多, 结构各异、分类方法也多,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按压缩空气在活塞端面作用力的方向不同分为单作用气缸和双作用气缸。按结构特点不同分为活塞式、薄膜式、柱塞式、摆动式气缸等。按安装方式可分为耳座式、法兰式、轴销式和凸缘式、嵌入式、回转式气缸等。按功能分为普通式、缓冲式、气—液阻尼式、冲击、步进气缸等。
2) 气动马达。气动马达是将压缩空气的压力能转换成力矩和转速而输出, 来驱动回转运动的执行元件。它的作用相当于电动机或液压马达, 即输出力矩, 驱动机构做旋转运动。气动马达有叶片式、活塞式、齿轮式等多种类型, 在气压传动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叶片式和活塞式马达。
5.3 气动控制元件
气动控制元件是指在气动系统中控制气流的压力、流量、和流动方向, 保证气动执行元件或机构按规定程序正常工作的各类气动元件, 此外, 还有通过控制气流方向和通断实现各种逻辑功能的气动逻辑元件等。气动控制阀按其功能和作用分为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三大类。
从控制方式来分, 气动控制可分为断续控制和连续控制两类。在断续控制系统中, 通常要用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和方向控制阀来实现程序动作。在连续控制系统中, 除了要用压力, 流量控制阀外, 还要采用伺服、比例阀控制阀等, 以便对系统进行连续控制。
5.4 气动控制回路
气压传动控制回路是由一些相关的气动元件组成, 并且能够完成气动系统的某一特定的功能。气动控制回路主要有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和方向控制回路等。
6 气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气动技术是实现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式之一, 在工业生产荷重应用广泛, 现在以公共汽车车门的气压传动系统做实例介绍气动技术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采用气压控制的公共汽车车门, 是司机用气动开关控制开门关门, 并且如果当车门在关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 能使车门自动开启, 防止挤伤乘客, 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如图所示为汽车车门气动控制系统原理图。
车门的开关靠气缸7来实现, 气缸是由双气控阀4来控制, 而双控阀又由A~D得按钮阀来操纵, 气缸运动速度的快慢由单向速度控制阀5或6来调节。通过阀A或B使车门开启, 通过阀C或D使车门关闭。起到安全作用的先导阀8安装在车门上。当操纵按钮阀A或B时, 气源压缩空气经阀A或B到阀1或阀2, 把控制信号送到阀4的a侧, 使阀4向车门开启方向切换。气源压缩空气经阀4和阀5到气缸的有杆腔, 使车门开启。当操纵按钮C或D时, 压缩空气经阀C或阀D到阀2, 把控制信号送到阀4的b侧, 使阀4向车门关闭方向切换。气源压缩空气经阀4和阀6到气缸的无杆腔, 使车门关闭。车门在关闭的过程中如碰到障碍物, 便推动阀8, 此时气源压缩空气经阀8把控制信号通过阀3送到阀4的a侧, 使阀4向车门开启方向切换。如果阀C或阀D仍然保持在压下状态, 则阀8起不到自动开启车门的安全作用。
7 结语
气压传动技术是机械科学技术的一个分支, 它的发展需要机械及其他门类学科的发展来推动, 它的发展也能推动工业系统的整体发展。它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劣势, 和其他技术一样, 需要不断地设计应用修改和完善。
摘要:气动技术的发展及其优缺点进行简要描述, 气压传动的组成, 气动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储层沉积微相描述技术应用 篇8
依据储层厚度和电性、物性特征以及砂体平面分布和组合特征, 将河道砂体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决口河道, 并建立了席状砂细分界限。各沉积微相特征如下:
1.1 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性特征
垂向上岩性以粉细砂岩、灰绿、灰黑色泥质岩组成。砂岩厚度薄, 与泥岩呈薄互层。粉砂质泥岩以块状和波状层理为主, 砂岩以小型斜层理和微细交错层理为主。呈正韵律, 渗透率级差为2~3, 呈断续条带状分布。
1.2 小型水下决口分流河道
具水下分流河道砂的特点, 是河道在洪水期决口而逐渐形成的小型固定河道沉积, 其基本似水下分流河道特征, 只是沉积薄、砂体窄、粒细、层理规模小、冲刷弱, 宽度小等。
1.3 席主体岩性特征
垂向岩性为黑、灰或灰绿色粉砂岩质泥岩, 粉砂岩或钙质粉砂岩组成, 砂岩中以低角度小斜层理为主, 泥岩以水平层理为主, 常见有介形虫, 叶肢介等化石, 多呈复合韵律或反韵律。
1.4 席状砂岩性特征
垂向上以泥岩为主, 向上渐变为粉砂质泥岩, 泥岩以水平层理为主, 呈复合韵律和反韵律。微电极曲线呈高度锯齿状, 幅度差极小, 自然电位平缓或呈尖锋状, 0.25米电阻率值低。内前缘表外席状砂沉积薄而不稳定, 呈坨状或不规则形状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边部或表内席状砂之间;外前缘表外席状砂多呈坨状、土豆状分布, 部分呈大面积连续分布, 单层可稳定追溯。
1.5 席间岩性特征
以泥岩沉积为主。微电极曲线趋于泥岩基值, 自然电位为平缓直线。内前缘水下淤泥呈坨状或不规则形状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边部或表内外席状砂之间;外前缘水下淤泥多呈坨状、土豆状或不规则形状分布于表内外席状砂之间, 部分呈大面积连续分布。
2 相带砂体组合类型
油层以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及内、外前缘席状砂为主, 其沉积类型的划分, 同萨葡油层一样, 根据单一三角洲旋回所处的沉积背景, 以前缘相砂体类型来进一步划分其三角洲类型。以此为原则, 油层砂体平面组合类型可归纳为:
2.1 三洲洲内前缘相
油层三角洲内前缘相表现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同内前缘席状砂发育的显著差异, 主要反映为砂体几何形态的变化和分布面积的不同, 反映了沉积时湖泊水体深浅、气候变化, 河湖能量相对强弱等沉积条件的变化。根据水下分流河道砂发育状况及内前缘席状砂分布特点, 在平面上可划分以下几种砂体组合类型。
(1) 枝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形成于湖盆边缘水体极浅时期, 受气候等因素影响, 湖泊水域波动很大, 很少有沉积物堆积下来。相比之下, 这类三角洲的河流作用较强, 湖泊根本没有充足的能量和时间把河流带的泥砂改造成广布的席主体或席状砂, 因而大面积分流间地区只能为席间所充填。当整个湖泊处于长时间季节性干涸或解体时, 上述枝状或网状分流河道砂体可遍布于整个三角洲前缘相, 而始终不发育大面积连片的席主体或席状砂。砂体发育宽度300米左右, 砂岩厚度在1.6~3.5米, 有效厚度在1.3~3.0米。
(2)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的特点介于枝状和坨状三角洲之间。沉积时, 湖泊边缘水体极浅, 湖水覆盖的时间有所增加, 因而湖泊的改造作用增强, 河流作用减弱。湖边水体浅, 波浪及沿岸流作用弱, 只能搬运细粉砂以下的物质。在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间大面积分布单层或多层的席状砂, 由席间发育的面积显著变小。此外, 道间席主体面积有所扩大, 使水下分流河道砂的枝状或网状分布面积有所减小。
(3) 坨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主要是发育良好的大面积内前缘席主体, 厚度可达1~2米, 面积可占全区的40~70%, 在席主体中散布着许多小型水下分流及厚的砂坨。它们的形态和分布不太规则, 有的为豆荚状, 有的为不规则坨状。厚坨状砂体及席主体占据了内前缘相的绝大部分 (面积大于70%) , 其余为少量零散分布的席状砂所充填, 席间很少见。表明这类三角洲沉积时期湖盆边缘的水深明显增加, 几乎全部处于常年水域的覆盖之下, 湖浪及沿岸流的改造作用增强, 河流作用明显减弱, 但仍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
2.2 三角洲外前缘相
油层以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及内、外前缘席状砂为主, 其沉积类型的划分, 同萨葡油层一样, 根据单一三角洲旋回所处的沉积背景, 以前缘相砂体类型来进一步划分其三角洲类型。以此为原则, 油层砂体平面组合类型可归纳为:
(1) 枝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形成于湖盆边缘水体极浅时期, 受气候等因素影响, 湖泊水域波动很大, 很少有沉积物堆积下来。相比之下, 这类三角洲的河流作用较强, 湖泊根本没有充足的能量和时间把河流带的泥砂改造成广布的席主体或席状砂, 因而大面积分流间地区只能为席间所充填。当整个湖泊处于长时间季节性干涸或解体时, 上述枝状或网状分流河道砂体可遍布于整个三角洲前缘相, 而始终不发育大面积连片的席主体或席状砂。砂体发育宽度300米左右, 砂岩厚度在1.6~3.5米, 有效厚度在1.3~3.0米。
(2)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的特点介于枝状和坨状三角洲之间。沉积时, 湖泊边缘水体极浅, 湖水覆盖的时间有所增加, 因而湖泊的改造作用增强, 河流作用减弱。湖边水体浅, 波浪及沿岸流作用弱, 只能搬运细粉砂以下的物质。在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间大面积分布单层或多层的席状砂, 由席间发育的面积显著变小。
(3) 坨状三角洲砂体
这类三角洲主要是发育良好的大面积内前缘席主体, 厚度可达1~2米, 面积可占全区的40~70%, 在席主体中散布着许多小型水下分流及厚的砂坨。它们的形态和分布不太规则, 有的为豆荚状, 有的为不规则坨状。厚坨状砂体及席主体占据了内前缘相的绝大部分 (面积大于70%) , 其余为少量零散分布的席状砂所充填, 席间很少见。表明这类三角洲沉积时期湖盆边缘的水深明显增加, 几乎全部处于常年水域的覆盖之下, 湖浪及沿岸流的改造作用增强, 河流作用明显减弱, 但仍能供给丰富的碎屑物质。
3 认识
(1) 推广应用精描研究思路和方法, 对油层沉积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 依据储层厚度和电性、物性特征以及砂体平面分布和组合特征, 将河道砂体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决口河道。
(3) 建立了席状砂细分界限, 精细识别出三角洲内前缘沉积微相, 加深了储层认识。
摘要:本项目通过储层研究与描述提供的新研究思路和方法, 为进一步推动储层描述和研究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出了具实用性和可行性的典型砂体沉积微相和单砂体识别与划分操作规程, 其成果为油藏管理与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带动提升了油藏系统的上下游相关工作, 将产生积极的长远效益。对油田开发阶段的开发设计与调整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加快该套储层描述技术的推广应用, 积极配合水驱精细调整挖潜工作, 满足油田开发调整需求, 对油田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描述技术 篇9
关键词:EPA协议,组态,功能块,设备描述,链接对象
1、引言
EPA标准是建立在IEC61499、IEC61804之上的, 这两个标准分别规定了工业测量和控制系统分布式应用的结构模型和原子级的功能块。因此, 基于EPA标准构建的应用系统是基于功能块的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 所有的控制功能实际上是通过分布于现场设备上的各种功能块之间的互操作来完成的, 所以对EPA设备的组态实际上就是对设备中的功能块进行组态和调度;为了实现功能块之间互操作, EPA标准委员会定义了以XML语法为基础, 专用于描述EPA设备功能块接口信息的XDDL。设备制造商可以使用XDDL来描述自定义功能块的接口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以设备描述文件形式提供给组态软件使用。
2、基于设备描述技术的功能块组态的设计与实现
(1) 设备描述文件的应用过程 (2) 功能分析 (3) 程序流程 (4) 功能块组态类的设计 (5) 功能测试 (6) 结论
3、设备描述文件 (设备描述文件的应用过程)
设备描述文件在组态软件中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向组态软件提供设备的资源信息。具体实现如下所述:
(1) 设备制作商为自己的设备提供描述文件, 并存放到组态软件所在的相应文件夹下。 (2) 设备上线, 组态软件根据设备声明发送的Device ID在指定文件夹中搜索和设备对应的描述文件。 (3) 找到设备描述文件后, 组态软件对设备描述文件进行解析, 并根据解析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对象 (有设备对象, 功能块对象, 参数对象, 成员对象) 及其关系。 (4) 然后, 组态软件向设备发送读请求, 从设备获得数据来填充刚刚建立好的对象中的成员变量。 (5) 最后, 组态软件界面从对象中获取成员变量的值显示给组态软件的用户使用。
4、功能分析
(1) 功能测试在功能块组态界面上, 用图形来表达功能块之间的互连。
(2) 链接对象生成通过连线两端的设备和功能块信息, 获取链接对象的参数值。
(3) 下载对单个功能块数据的下载。
(4) 组态对链接对象下载, 从而生成在线设备的控制策略。
5、功能块组态流程序列图
6、功能块组态类设计
(1) CFBlock Draw功能块绘图类绘制了功能块的基本部分, 包括矩形和端口, 其派生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块类型, 由成员变量h Icon来显示自身特有的部分。
(2) CBlock Line功能块连线类CBlock Line完成界面上连线的绘制内含6个指针成员变量, 正是这6个指针成员变量确定了连线两端的信息, 包括所属的设备, 功能块和端口信息。
(3) CLink Object链接对象类完成对EPA设备中链接对象的抽象描述, 包含了EPA标准中所定义的成员变量。功能块组态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EPA链接对象编译和下载的过程, 由于EPA设备的运行方式是由功能块决定的, 而功能块之间的关系是通过EPA链接对象来体现的, 所以功能块组态决定了当前EPA网络中参与组态设备的运行状态。
(4) EPA链接对象的数据结构如下所示:
class CLink Object:public CFBParam Struct{
private:
Unsigned16 m_Object ID;//EPA链接对象在本地EPA管理信息库中的索引。
Unsigned16m_Local App ID;//本地功能块实例标识。
Unsigned16 m_Local Object ID;//本地变量对象索引号。
Unsigned16m_Remote App ID;//远程功能块实例标识。
Unsigned16m_Remote Object ID;//远程元素对象标识。
Unsigned8m_Service Operation;//链接对象所应用的EPA服务标识:
Unsigned8m_Service Role;//本地对象在通信过程中的角色:
Unsigned32m_Remote IPAddress;//远程设备的IP地址;
Unsigned32 m_Send Time Offset;//报文发送时间相对于通信宏周期起始时间的偏离量。
……成员函数略};
7、功能块组态测试
(1) 调度组态、功能块组态、链接对象下载。组态成功! (附图)
8、结论
本文介绍了功能块组态的实现和运行流程, 运用XML设备描述技术描述设备对象和功能块对象, 分析了功能块组态的接口设计, 并对该模块进行了测试, 结果符合各项指标。EPA组态软件的开发有效地推动了基于EPA标准相关产品的工业应用。
参考文献
[1]冯冬芹, 金建祥, 褚健.工业以太网关键技术初探.信息与控制
描述技术 篇10
1 字形描述库的生成过程
考虑到人工建立字形库费时费力,让计算机来建立字形库无疑会大大提高字形库的制作效率并保证数据质量。但是,汉字字形库不仅包含笔画顺序,而且还有关键点坐标等数据信息,如果仅仅依靠计算机来完成这些工作,计算机并不能正确地识别通用汉字的笔画顺序(楷体字除外),因此,我们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来实现[4]。
动态描述算法的主要作用是将汉字进行数字化,通过描述算法将汉字的骨架提取出来,以坐标点的形式保存在动态描述库中。汉字的每一笔画都将对应两个或多个坐标点信息,坐标点间的连线组成汉字的骨架,这些连线称为有向笔端[5]。动态描述库不但可以表示出正确的汉字信息,还可以表达出错字、别字以及特殊字的信息,只需调整笔画信息并进行规范存储即可[6]。算法如下:
Step1:建立或打开字形描述库;并初始化变量。
对界点D、始点H、终点T、笔画数ele_num和字形描述库ZXDATA(i)进行初始化操作。
Open ZXData;//打开字形描述库
Int ele_num←0,m;
Point D←(m,0),H←(m,0),T←(m,m);
ZXDATA(i)←{m,0,m,m};//描述库初始化
Step2:选择操作类型。若需增加笔画调用“Ins()”,转step2.1;若需移动笔画调用“Mov()”,转step2.2;若需删除笔画则调用“Del()”,则转step2.3;若需编辑笔画则调用“Edit()”,则转向step2.4;若需保存编辑结果则调用“NoOper()”,则转向step3。
Step2.1:增加笔画。
插入具有n个有向笔段的笔画En是通过逐个插入该笔画的笔段来实现的。
整体移动笔画是通过修改笔画中各个点的坐标(界点除外)来实现的,设Vertex[i]是待移动笔画中的第i个点,dx和dy分别是水平增量和垂直增量,VerCount是待移动笔画中除界点之外的点数:
Step 2.3:删除笔画。
删除笔画是通过删除笔画的各个点来实现的。设Vertex[i]是待移动笔元中的第i个点,VerCount是待删除笔画中除界点之外的点数。
Step 2.4:编辑笔画。
编辑笔画主要是指移动笔画中的某个笔段,这主要通过移动相应笔段的势点或驻点来实现。设待移动的笔段的势点或驻点为Vertex[i],dx和dy分别是水平增量和垂直增量,移动该点的方法为:
转步step2。
Step 3:保存修改,关闭字形描述库。
人机交互的汉字描述算法,按照汉字内码扩展规范(GBK)的汉字排列顺序,使用“人机交互的字形描述系统”来临摹每个汉字的字形信息,得到对应字形的特征点和拓扑结构信息(如图1所示)。然后将这些信息保存于描述库文件中(如图2所示),并建立相应的目录对照表(如图3所示),即每个汉字对应自己的字形数据,实现“汉字→数据”的转换。
2 汉字骨架提取
汉字字形由各种不同的笔划组成,因而比拼音文字复杂得多。起先汉字字形以点阵方式,不仅存储量大,且只能产生固定大小的字形。
汉字的结构字形是经过多种形体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纵观汉字几千年的演变过程,概括地分,大致可分为篆、隶、草、真(楷书)、行五大类。长期以来,人们将一个个供组配汉字用的最小的构字单位,称为基础部件,如:“氵、又、宀、子、纟……”,将这些基础部件按照汉字结构规则进行组配及可生成其他汉字。由此可见,汉字字形是有层次的,汉字可以分解为部件,部件可以分解为笔画。笔画怎样排列,基础部件怎样组配,都是有规律的。如:“氵、纟、扌、亻、彳、讠、忄”等部件一般都放在字形的左边,“刂、攵、卩”等部件一般都放在字形的右边,都是按照汉字的构字方式和规则进行的。因此,汉字笔画的自动提取,是汉字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7]。
采用“人机交互”的交互模式,用“字形编辑编码工具”采集汉字字形的骨架信息,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笔画的骨架单独提取出来,然后对骨架进行还原,进而实现其它字体风格的相同汉字集合(例如:宋体、楷体等)的笔画自动提取。将提取的笔画按照汉字的构字方式和规则又可进行二次拼接,在实现笔画自动提取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汉字的自动生成技术。
用户通过输入法输入汉字,通过查找“字形库”中的目录来找到对应的汉字字形的骨架信息,然后提取出笔画骨架。由于数据采集时按照汉字的书写顺序依次采集,并对笔画加有标记位,所以我们的数据包含笔画的类型、笔画个数以及骨架信息等简单的拓扑关系。通过对数据的逆向处理,我们将用户通过输入法输入汉字,通过查找“字形库”中的目录来找到对应的汉字字形的骨架信息,然后提取出笔画骨架。以“阿”为例,在描述库中保存的信息为:
先将上述的骨架信息还原为汉字字形信息。其中每一个笔画的骨架信息都能单独提取出来。如图4所示,“阿”字的每一个笔画骨架的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于下部的列表中。同样还可以将笔画骨架还原得到如图5所示的列表中。
3 骨架还原处理
汉字笔画依据笔势和走向可以分为数10种,将数十种笔画进行归类,大体可以分类为以下五种笔形,所有的汉字,都是由这五种笔形构成的:
(1)横,从左向右平行运动一段线为“横”,形状是“一”,从下向右上方运动一段线为“提”,属横类。
(2)竖,从上向下垂直运动一段线为“竖”,形状是“丨”。
(3)撇,从上向左下方运动一段线为“撇”,形状是“丿”。
(4)点,在原地点一下形成的短线为“点”,形状是“丶”,从上向右下方运动一段线为“捺”,属点类。
(5)折,根据字的需要向不同方向运动而形成的不间断的曲线为“折”,形状是“”。
目前汉字有28种笔画,每种笔画都是固定的格式。因此,对于28种笔画和五种笔形进行分析,找到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数据的转换就可以把骨架信息还原为字形信息[8,9]。
3.1 三次贝塞尔曲线辅助骨架还原
每个笔画都有固定的模式,我们给出如下的点、横、撇、捺的生成算法。在描述库中每一个笔画都由一些离散的点组成,例如“点”笔画的定义为start和end两点,起点start的坐标设为(X0,Y0)和终点坐标end设为(X1,Y1)。各个笔画的还原借助直线和三次贝塞尔曲线来完成[10]。
三次贝塞尔曲线是有四个点(p0,p1,p2,p3)控制的,曲线起始于p0走向p1,并从p2的方向来到p3。三次贝塞尔曲线一般不会经过p1或p2;这两个点只控制方向。p0和p1之间的间距决定了曲线在转而趋进p3之前,走向p2的方向的长度有多长。贝塞尔曲线的通用公式如式(1)。
三次贝塞尔曲线即n=3,式(1)简化为式(2)。
“点”的实现可以使用一条直线和一个三次贝塞尔曲线来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Step 1:初始化
以汉字1/5比例长为基准,设定一个可以正向或负向的增量ΔX,将一个以坐标轴正向为起始边的135度角为基准,设定一个可以增加或减少的增量Δθ。
Step 2:确定四个控制点
三次贝塞尔曲线有四个控制点,通过设计生成函数ComputeBezier(point*cp,intnumberOfPoints,point*curve)来生成第一个控制点P0,P0=start。
Step2.1:其它三个点的选取方法为:以选取向量(start,end)方向为正向为基线,以点end为原点逆时针旋转90度,即P1=a处,为第二个点,同样以点end为原点逆时针旋转315度,即P2=b处,为第三个点,以点end为原点逆时针旋转225度,即P3=c处,为第四个点。
Step 3:弧线生成
a、b、c三点的选取要通过辅助线段(p,a)、(p,b)、(p,c)来实现。这三点可以通过函数B(scalling,L1,L2,start,end,angle1,angle2)取得。函数中的Scalling定比例数(可以确定p点在线段(start,end)中位置的参数,L1、L2分别是向量(start,end)正方向左边和右边的取点所在线的长度,angle1、angle2分别是取点所在直线相对于直线向量(start,end)正方向的角度。通过对L1、L2和angle1、angle2的调整,可产生不同的解,如图6所示。
组成点的另一条直线可以直接由start和P3(即C点)直接连接,通过多次实验,找出最优解,即最佳的生成方法。如图7所示。
“横”笔画的生成过程与上例所描述的思想相同,不同的是点用一段贝塞尔曲线生成,而横画用四段贝塞尔曲线生成,竖、撇和捺与横画一样,具体生成过程如图8。总之,根据笔画的长度来确定所取的点与笔画的比例关系。
在撇和捺的生成过程中,根据不同控制点的有向笔端通过贝塞尔曲线,生成不同的解。实验结果见图9。
4 结论
通过“汉字字形描述库”为桥梁,将各种汉字字形映射到“字形描述库”中,通过对字形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进而将汉字字形库对应的笔画骨架提取出来,最后通过骨架还原技术将骨架数据还原为各种汉字笔画字形,以便自动生成各种汉字字形库。目前我们仅作个别字体的实验,尽管生成字形与原字形有所区别(如图10所示)。但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使用我们设计的笔画骨架还原算法可以将骨架数据尽可能还原为标准字形。
参考文献
[1]潘志庚,马小虎,石教英.动态汉字字库自动生成算法.自动化学报,1996;22(5):561-567
[2]严伟荣,蔡士杰.基于笔划特征的宋体字形衍生方法.中文信息学报,1995;9(1):16-24
[3]高晓,蔡士杰.一种从黑体到隶书的汉字自动变体方法.软件学报,1995;6(9):542-550
[4] LI Qingshen,Yang Yuxing.A human-computer interactive dynamicdescription method for jiaguwen characters.Procedia Engineering,2012;29:1013-1017
[5]栗青生,吴琴霞.基于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的甲骨文输入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12;26(4):28-33
[6]吴琴霞,栗青生.基于有向笔端甲骨文输入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应用,2012;32(8):2374-2377
[7]赵青,唐英敏.基于图形识别的汉字笔画分类方法.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10):14-17
[8]刘玉兰,葛庆平.一种间接提取轮廓特征点的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1):51-52
[9]潘志庚,马小虎,张明敏,等.基于Fourier级数描述器的多种汉字字形自动生成系统.软件学报,1996;7(6):332-338
批评与描述——致吴亮 篇11
知道你的第一本集子《文学与选择》即将出版,我感到十分高兴。我虽然是比你年长十多岁的朋友,但是,在精神探索的行程中,我却常常愿意抬起头来,看看你的表情。这倒并不是说你的学问已很深,而是因为你往往能比较活泼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我觉得你的脑袋真象一架飞转的磨盘。磨盘里的料不一定很多(不是吗,如果料加得过多过猛,磨盘反而阻塞,难以转动),但不停地飞呀,转呀,磨槽里满溢着新鲜的浆汁——当然,可能还掺杂着没有完全被碾碎的东西——但那涌动着的浆汁,还带着生命的馨香,是多么诱人啊!
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批评即选择。我相信,一个从不需要选择,任何作品拿来都能洋洋洒洒地加以评论的批评家,决不是严肃的、有眼光的批评家。你不是那样的批评家。据我观察,你只有在理智上明确地意识到,主体能够确认或者赋予客体某种价值时,才对客体进行评论。因此,你的评论是有局限的。其局限在于主体的社会价值意识过强,有时,它会超越主体的艺术感觉这个中介,而直接笼罩作品。这样,你有时会偏爱某些艺术性不太强的作品,而对另一些本来应该予以重视的作家与作品,却由于主体条件方面的某些障碍,故未能在评论文字中作出应答性的表现。我觉得,主体条件的局限,有些是可以克服的,例如属于学识修养与人生经验方面的局限,可以通过年岁的磨炼来克服;但属于主体心理素质方面的局限,一般说来是难以克服甚至无法克服的。无可奈何地保留自己的某些局限,要比表现出自己毫无局限更为可爱。因为,存在局限是真实的,而毫无局限则是伪装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局限。
有局限才有自己的优势。当你能够验证面对的作品本身是自己经常保持的各种经验的一部分时,你往往就文思喷涌,激扬评论。依我之见,评论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一种描述,任何评论都是对评论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但描述也有二种:一种是仅仅限于作品写在字面上的东西,将能够为任何读者都看得见的文字进行分类、归纳,对作品进行调查性的描述;另一种描述则要超越视觉,而于无字处求之,透过作品的文字,把握到作品的内在结构与漫于其间的“生气”。你的许多评论就属于后一种。例如,你从张弦的部分作品中发现了反映特定时代历史运动的“圆圈”;你从高晓声的某些小说中捕捉住了“向哲学靠拢的信息”;你还从张承志晚近的作品中觅得了“自然”、“历史”、“人”三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小说内在境界的大门。你所作的这些描述,似乎是比较浓重地带着评论者主观的意向与色彩的,但又总是在某个角度与某个层次上近似于所评作品的结构与功能,因而仍不失其艺术评论的科学性。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家试图用语词来把一种缺乏语词的情境状态创造出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座由思想、情绪、意象构成的复杂的建筑;文学作品内部的这些相互交叉的联系,又同外部环境中的政治、经济、道德、民俗等系统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立体的“网络”;因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评论者可以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去建立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描述模型。这些不同的描述模型是相互补充的,其总和就构成了对某一个文学原型的相对完整的总体认识。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切对作品所进行的合理的解释都是等值的。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一切都同评论家本人的素养与他洞察事物的能力、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我这几年做编辑的体会,感到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都需要具有力度。评论家的力度,具体说来就是穿透力与爆发力。我们在阅读作品时,首先感觉到的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的形象。这些形象实际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被联结在一定的“磁场”之中,于是,这些形象本身也就成了不断向外扩展到达其他形象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同实际生活一样,并不是一个一个形象的简单的集合,而是统一体中各个部分、各种人物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映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缺乏穿透力的批评家,往往将自己的描述仅仅停留在那凡有正常阅读能力都可感觉到的一个个单个形象身上。而具有穿透力的批评家,则不仅看到那一个个可感的形象,而且还“看到”那联结一个个形象的“磁场”与“关系”,即把握到艺术作品内在的秩序与意义。我这样说,并不是一概排斥那种专门对作品中的某一个形象进行分析的评论文章。我只是想说明,要分析某一个形象,首先要找准他的“位置”。对一个艺术形象的认识,应该开始于找到与之邻近相关的对象,开始于对“他”与其他艺术形象之间联系的确定。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列出“他”与“他们”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我们所能把握到的“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越众多,那么对“他”的认识也就会越充分。而要达到这一深度,就需要评论家具有“于无字处求之”的穿透力。我觉得,你对这个问题还是悟得比较早的。你在去年上半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出文艺评论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的方法,要用宏观的眼光来研究当代文学,实际上已经从方法论上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不过是想补充说明,研究方法问题也不是孤立的。它同批评主体的条件联系在一起。是否能够运用某种批评方法,或者是否能够成功地运用某种方法,这就要看批评家本身的力度了。
除了穿透力之外,还有一个爆发力的问题。我觉得,你的《自然、历史、人》一文是富有爆发力的,以至于有位同志说,你是借了张承志的火,点燃了自己的烟卷。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我想大概是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二重性的缘故。文学作品的意义,对于所有的接受者来说,它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它在所有的接受者面前,表现为自己独立的存在,因为这时它的意义是由社会造就的。例如,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字义、词义、语义,以及这些字义、词义、语义在社会意识形态这个大系统中运动时所产生的意义,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阐述为转移的,因而是超个体的。但是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这种超个体的客观意义,一旦为每一个具体的接受者所吸收,一旦纳入到了接受者个体的内部意识系统中,它就会产生另一种隐蔽的运动,即原本客观的意义就会同接受者个人过去的经验、气质、心理定势等联系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此时,原本超个体的意义就会被接受者的心理活动感性化、具体化、主体化、个性化,因而意义就变为涵义。具有爆发力的评论家,决不会把自己的任务仅仅停留在正确地说明文学作品的意义,而是要以自己的感受、理解去创造性地阐述文学作品给予他个人的个性化的涵义,并且通过个性化涵义的阐述来揭示其客观的意义。我记得有位艺术家说过,作品应该包含有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起同代人与后代人多少思想。那么,我们能不能这样说,文学评论家应该说明作品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他应该结合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发挥出更多的思想。而发挥,就需要爆发力。当然,我并不主张完全离开作品本意而漫加发挥的“评论”,所以我认为爆发力必须与穿透力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动态地理解文学作品这样一种境界。评论文章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它就会给读者以“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的艺术享受,不知你以为然否?
正是有感于穿透力与爆发力的重要,以及获得它们之艰难,所以我觉得你今后还必须继续注重在自身主体条件方面的积蓄与锻炼。力度来源于丰厚的积蓄,力度也来源于反复的锻炼。我希望你在文化背景方面,进一步丰富自己(例如,除了保持对西方古典与现代哲学的兴趣外,还可进一步扩大对我国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了解);在人生观念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人生的目标是一个在过程中不断变化着的集合,因此,如果太拘泥于某一个点,往往不能全面把握人与人的行为;在艺术情趣方面,进一步陶冶自己(你往往过于理性地对待艺术);在文风方面,可以少一点机灵,而多一点机智。机智与机灵有时似乎难以区别,但机智比机灵更高。机智有时会呈现出大智若愚的风貌。我相信你也能够走到这样一种境界。因为文风往往是作者内在心境的自然流露。年少气盛,难免口若悬河。随着内在心理环境的成熟,文风也会发生变化,就象悄悄地成熟的稻穗,渐渐地把昂起的头沉下来,枯质的外衣裹着饱满的果实。当然,成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决不能勉强自己成熟。我的意见不一定全面,仅供你参考。
描述技术 篇12
XML是允许使用者自定义标记描述数据元素,突破了HTML固定标记集合约束的语言,DOM是处理XML文档的重要编程接口,应用程序和脚本可以通过这个接口访问和修改XML数据。利用DOM对象,开发人员可以对文档进行读取、搜索、修改、添加和删除。
微软的开发平台ASP.NET允许开发人员在源码中插入XML注释,所有的XML注释都在3个向前的斜线之后(///),C#解析器可以把代码中的这些XML标记提取出来,并进一步处理为外部文档。可使用DOM规范解析XML文档的数据元素,将提取出的内容导入到构件库中,作为构件描述信息,从而实现构件源码的注释与构件库中构件描述的一致。
1. NET的DOM实现
使用DOM对XML文件进行操作,首先载入XML文档并解析,将文档转换为树型文档结构。这棵对象树是XML文档内元素之间关系的反映,通过这棵树,可以访问和修改XML数据。应用程序通过树型模型对XML文档进行层次化的访问。文档信息,包括数据、数据的意义和数据的关系都由DOM接口转换为树型结构的节点和节点的关系。
微软.NET框架(Microsoft.NETFramework)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类实现了对XML DOM对象模型的支持,分为2个层次:基础类和扩展类。基础类包括了用来编写操纵XML文档的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类,扩展类被用来简化开发人员的编程工作。
基础类中包含3个类:(1)XmlNode用来表示文档树中的单个节点,描述了XML文档中各种具体节点类型的共性;(2)XmlNodeList类用来表示一个节点的有序集合;(3)XmlNamedNodeMap类用来表示一个节点的集合。扩展类层次包括了众多的类,都是由XmlNode类派生出来的。例如:(1)XmlDocument类用来表示XML文档的顶层节点;(2)XmlElement类表示文档中的一个元素对象。
2 解析.NET构件源码描述信息
下面给出.NET平台下C#语言一段源码的XML描述信息。该实例要实现的是将源码中“类”前面的注释提取为外部XML文档,使用DOM规范将文档中的数据信息提取出来导入构件库。构件库中存储了该构件及其描述,使用者通过查看描述信息了解构件的功能。当该构件升级后,只需修改源码中的注释信息,利用DOM解析工具实现构件库中构件及其描述的同步更新,避免了手工录入构件描述的不及时等因素影响。该实例所在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构件描述信息文档及其DOM结构
以下XML代码是编译器提取的某构件源码描述信息文档(文件名:XMLComment.XML):
图2是将该XML文档读入DOM结构中内存的构造。
此图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节点,各个节点的内容和关系表示了XML文档的所有内容。每个节点有类型和名称,节点类型可以是注释、文本和属性等。
2.2 解析方法
2.2.1 FileManageParse.aspx文件
创建FileManageParse.aspx.cs文件,添加ParseFile方法。3个参数:FileName,源文件名(源文件名组成为:命名空间+源码所在文件名,本例:XmlComment.Test.cs);xmlFilePath,XML文档在服务器上的存储地址;FileId,数据表中数据的ID(数据表内容为:源文件名及存储地址、XML文件名及存储地址)。关键步骤如下:
(1)加载.NET构件源码描述信息的XML文档并获得根节点;
(2)截取源文件名字符串(去掉表示“文件类型”的字符),放入temp变量中;
(3)获取members节点的所有子节点,符合要求的节点放入xmlArray数组中;
(4)遍历所有子节点,关键代码如下:
(5)将temp变量(本例为XmlComment.Test)、查找到的含有temp的子节点集合和数据的ID分别存入3个Session中,以供其他文件代码使用。
2.2.2 FileBasicInfo.aspx文件
创建FileBasicInfo.aspx文件,用于解析符合要求的节点内容(本例中要求查找name属性中含“T:”的节点,该节点表示是对源码中类的XML描述),将解析出的数据内容分别存入页面的Label中。
构件描述信息被导入到数据库的相关表中,在构件库管理系统中可以查询到该构件,使用者可根据描述信息了解构件功能并下载使用。
3 结束语
XML技术还在进一步发展,以适应各领域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XML广泛应用的关键是对文档的解析。介绍了.NET平台C#源码注释信息导出为外部XML文档并解析入构件库作为构件描述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已经用于工程实践中,实现了构件及其描述信息的同步,对使用者检索及了解构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超,张鹏.ASP.NET/XML深入编程技术[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2]王志坚,费玉奎,娄渊清.软件构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