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2024-10-23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精选9篇)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1

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 包括医师、临床医学专家、护士以及医院管理者等, 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顺序的和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 以防止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 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 因其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 增加了患者本人的介入, 使医疗护理工作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目前临床路径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2,3,4,5]。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是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到临床教学的过程中, 以临床路径为平台对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6]本研究对42 名胃肠外科研究生的培训分别使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 研究两种方法的培训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7 月~2013 年7 月解放军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接受胃肠外科培训的研究生42 名, 其中男35 名, 女7 名;年龄23~32 岁, 平均 (26.2±5.1) 岁。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教学组, 每组各21 名。 临床路径组男18 名, 女3 名;平均 (25.3±6.2) 岁。 常规教学组男17 名, 女4 名, 平均 (27.1±5.3) 岁。 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临床路径组以我院胃肠外科制定并使用的胃肠外科疾病临床路径为基础, 选择我院胃肠外科的常见疾病, 包括阑尾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 在疾病诊断名称的规范、病史的询问、病历书写、临床检查检验选择、治疗方案选择均按照临床路径进行。 以胃癌为例, 对临床路径组研究生具体教学方案如下:1由指导老师向研究生提供1 份胃癌的临床路径 (医护版) , 研究生预先熟悉该病种的临床路径。2指导老师对胃癌临床路径文本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过程中按照临床路径时间节点提出要求研究生掌握的问题:如入院纳入胃癌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入院2~3 d必须的术前准备、入院4~6 d手术治疗方案和手术指征、入院7~8 d手术方式、入院9~18 d饮食恢复和并发症预防以及出院标准等。 3研究生熟悉胃癌CP文本后, 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查房,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情况及各自的临床路径时间节点。 4研究生查阅教科书及各种文献, 通过参与不同位于临床路径节点患者的临床治疗, 在实践中逐渐对指导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5指导老师组织讨论, 引导研究生分析临床路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6指导老师讲解每一项设置问题, 介绍胃癌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参与管理病床的形式进行。

1.3 考试内容及方法

1.3.1 病历书写主要考察对胃肠外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情况和诊治过程的掌握, 专科查体全面和规范性, 诊治方案的合理性, 总分为100 分。

1.3.2 病例分析主要考察胃肠外科常见病, 包括: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方案、医嘱、处方等, 总分为100 分。

1.3.3 临床操作考察胃肠外科常见临床操作项目, 包括:下胃管, 开关腹, 缝合打结等, 总分对为100 分。

1.3.4 理论知识考察外科学研究生对书本中胃肠外科相关章节以及临床路径中相关知识的应用, 总分为100 分。考试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未参加教学的人员进行考核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分析考试分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知识考试相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法, 国内自卫生部2009 年1O月公布《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后, 在全国大型医院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 临床路径理念在国外也早已应用在教学上, Steven等[6]于1995年首先报道了将临床路径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 让实习医师参与临床路径的所有实施和开发阶段;同时将临床路径本身作为教学工具, 探讨临床路径中的争议;临床路径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可以使实习医师在实施临床诊疗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效益。 随着国内临床路径的实施, 国内各大医院也逐渐将临床路径理念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7,8,9,10], 但对于胃肠外科专科实行临床路径式教学尚少有报道。 我院胃肠外科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后, 逐步探索临床路径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路径教学组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可以换句话说临床路径组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常规教学组。 临床思维能力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 从错综复杂的线索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11,12]。 基本的临床思维过程包括了解病史、诊断、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案的实施、术后处理等[13], 临床思维过程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展开,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 但是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都是分学科学习, 从基础到临床, 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 虽然每种疾病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但这些知识点却是分散的, 这让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从因到果的顺向思维模式, 在进入临床以后发现, 对某些看起来很熟悉的疾病, 却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如何判断和解决[7]。而基于临床路径理念的教学法, 根据临床路径的时间节点, 将教学内容融合于临床路径的节点中。 这使得研究生能够按标准参与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 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并在指导老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研究生按临床路径理念进行疾病的诊疗实践的能力。 由此可见, 临床教学围绕疾病的临床路径展开, 才能使学生始终对疾病诊治有最佳的路径可循, 始终能够抓住病例的主要矛盾, 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 两组研究生没有明显的差别, 原因可能是本组对象均为研究生, 胃肠外科研究生已经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进一步强化本专业知识后, 对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练, 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与常规教育并无更多内容, 因此造成两组之间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胃肠外科临床路径应用于教学, 对于指导导师建立起了规范的带教模式, 使带教老师有了“教学路径”,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临床教学, 提高了带教效率。 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因需要介绍临床路径的依据和疾病的研究进展也需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这就改变了传统带教中老师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 对学生而言, 有了“学习路径”,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临床思维,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也显示, 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面, 临床路径教学法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临床路径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多具有变异性, 在实践中, 临床路径变异也很多, 故不是所有疾病教学都可以使用临床路径。 同时国内临床路径并不完善, 需要不断补充更新, 临床路径病种不全, 少见疑难疾病尚需常规教学, 但通过不断实践, 临床路径教学法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式教学在胃肠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实习的42名研究生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教学组, 每组各21名。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胃肠外科培训, 常规教学组中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培训, 6个月临床实习后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病历书写、病例分析、临床操作、理论知识, 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 病例分析考试, 临床路径组分数[ (89.95±4.25) 分]高于常规教学组[ (83.86±5.07) 分], 两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知识考试, 临床路径组分数分别为 (90.43±4.25) 、 (87.23±5.13) 、 (85.52±5.84) 分, 常规教学组分别为 (89.62±4.26) 、 (84.38±4.73) 、 (83.33±4.75) 分, 两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临床路径式教学能提高胃肠外科研究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 有利于增强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

关键词:临床路径,胃肠外科,临床教学

高中语文主题式教学的基本路径 篇2

一、确立教学主题,突出演绎和归纳

正确选择合适、科学的教学主题是整个主题式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环节。众所周知,选择正确的教学主题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相反,就会出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脱节的情况,不能有效体现主题教学整合、开放、情境化的基本属性。

对教学主题的选择,基本原则是源于课程内容,但又要高于课程内容。方法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再开发。”这样的主题选择方法是静态的,也是师源性的,即教师从若干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出发,再结合自己对主题教学的理解,确定教学主题。这样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演绎过程,教学主题是教师基于自己对主题教学理论及文本主题的理解进行演绎的结果。

在讲授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时,笔者根据教材中的篇目,对教学内容更新整合,将课本中的类似诗歌进行重新归类,形成主题。如从初唐到晚唐的31首诗中,选出与登高怀远相关的诗歌: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等。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学生比较熟悉,以此作为主题教学的导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主题通过演绎法由教师演绎出来,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采用归纳法,即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发,归纳出教学主题。这种方法是动态的,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采取归纳法生成教学主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建构的过程,建构的本质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变。其中,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主题学习突出了一类知识按照同一主题进行整合、类化,让学生所学知识在脑中更具条理性,实现知识体系化,并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能力。

归纳教学主题:一是由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的对话协商中,生成若干教学主题;二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设想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出发,归纳、提炼或选择教学主题。比如,高中语文必修模块四中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与《鸿门宴》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有许多交集,也容易生成若干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自己预学的基础上,提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由此设置教学主题。有的学生将教学主题设置为“历史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设置为“《史记》的语言特点分析”等。师生共同协商,最终生成“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教学主题。

二、选择教学模式,突出创生与建构

在解决了用什么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这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认真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主题教学。这就涉及到教学流程或者模式。窦桂梅老师在主题式教学中形成了基本的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取“主题式教学”,应从教学主题内涵出发,结合教学资源,灵活选择教学模式,突出过程的创生与重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形成了四种教学方式。

1.学法助学

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有其固有的编排逻辑、编排原则和编排体系。我们一般以教材编排的自然顺序及体系展开教学。我们秉持“教是为了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学法前置”式的主题教学法。如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等文章组成一类,形成“文言文学法指导”教学主题,通过学习并运用文言文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效果。

2.导学展评

突出主题统摄是主题学习的关键所在。为了发挥主题的统摄功能,我们采取了“导学展评”式的教学方式。在主题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两个环节:一是“导学”,主要是揭示主题,明确目标,认清任务;二是“展评”,即学生根据主题、目标和任务,在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级中进行展示,师生共评。

如在上文所举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两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归纳提炼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现方式”的教学主题后,要求学生展示交流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在教学展评阶段,学生基本上懂得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不同点则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话彰显主人公的性格特征,《鸿门宴》则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形象。“导学展评”式教学突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展评反馈。

3.分类比较

主题式教学的本质是将一些课文、资料根据主题内涵、知识特征、表现手法甚至学习方法等归并于某一主题之下。这种归并其实就是分类,分类是为了寻找共同点,以便于知识学习的类化;但分类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比较,寻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寻找不同点的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因此,有人称“主题式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教学。

比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我们以“登高怀远”为主题进行教学,将31首诗歌划分在这一类主题教学范畴。其中,选择了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为精学篇目,从内容、情感、手段三个维度展开学习。在后续的教学中,不管是精讲还是略讲篇目,我们都将以此为参照,通过同类比较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出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4.专题讨论

主题式教学需要聚焦主题,并围绕主题渐次展开。在主题式教学中,我通常采取主题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先进行预习,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同时,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相关论据。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主题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实现思想分享和交流,并在借鉴他人思想、观点分析的同时,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自我的学习能力进行强化。

三、开发教学资源:突出重组与拓展

主题式教学分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和单一学科主题教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课程知识和学科内容的整合”。高中语文主题式教学是单一学科,强调的是学科内知识的重组与拓展。

1.重组教材结构

所谓重组,即打破原有教材知识结构体系,依据教学主题内容重新组建新的教学结构与教学体系。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为例,教材编排本身就突出了主题教学的思想。如该教材选取了古典诗歌发展的七个重要时段,按照文学史的顺序,选编了八个单元。同时,该教材大胆地选取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诗作专题研究。教材编写突出了主题和时间结合、点与面结合的模式,在为学生介绍唐宋各主要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同时,又对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四位诗人做了重点研究。

采取主题式教学时,我们固然可以采取教材编排思维,或以七个重要时段为主题进行主题式教学,或以李白等著名诗词作者为主题进行教学。还可以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或从教师自身的研究专长出发,或以“题材”(如送别诗、闺怨诗、田园诗、边塞诗、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哲理诗)、“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婉约与豪放等)或其他方式进行主题教学的划分,这就必然导致了我们从教学主题出发,对教学结构与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梳理。

2.重组教材拓展

所谓拓展,是指在教材重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以进一步突出主题内涵。笔者在设计“文明对话”章节的教学内容时,提前准备了一些优秀的中外文学家作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或在课堂上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围绕一个主题搜索、收集相关文学材料,从不同维度建构全新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总之,高中语文主题式教学顺应了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以主题统领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3

1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 我们对2008级60名卫生保健专业中专医学生进行随机分组, 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CP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法。以肝硬化为例, 对实验组学生临床教学的要求如下。

1.1 精选病例, 设置问题

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医学生提供1份肝硬化的CP文本 (医师版) , 然后根据CP中的固定程序如某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进行渐进式提问, 如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上还有哪些疾病引起腹水, 其主要的鉴别点, 目前确诊肝硬化的主要方法, 肝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肝硬化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根据本病例的实际情况, 治疗原则和方案是什么等。

1.2 病倒讨论前的准备

1.2.1 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

医学生要熟读CP文本, 尽快明确该病的常规诊疗程序, 有助于其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治疾病能力的培养。

1.2.2 采集资料

医学生到病房亲自查看病人、询问病史, 系统查体, 弄清临床特征。按照临床路经, 让医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尽快完成治疗前的各项有关准备 (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及潜血, 血型, 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 血清AFP、HBV、HCV检查、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腹部CT或MRI、腹水检查, 肝穿刺活检, 纤维胃镜、腹腔镜检查等) , 了解各相关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治疗前的必要性与检查结果, 掌握第一手资料。

1.2.3 准备发言提纲

医学生通过分工查阅教科书和文献期刊、学术光盘及上网搜索等, 将前期已积淀下来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到本病例实际中去, 紧紧围绕该病例设置的各种问题, 结合采集到的临床资料, 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 逐一理顺, 然后集体讨论, 拟出发言提纲。

1.3 讨论病例

由带教教师选1名代表对准备好的学习内容针对原先设置的各种问题进行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完善或纠正。在讨论过程中, 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唱主角”, 以设置的问题为中心积极参与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和结论。带教教师按照临床路径引导讨论的方向, 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并给予医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使他们能应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4 总结

由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学大纲要求与实际讨论情况, 对原设置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 向医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前沿知识。此外, 还可通过观看实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切片制成的幻灯片, 或通过多媒体播放纤维胃镜、腹腔镜检查术等录像, 加深医学生对该疾病的理解, 开阔医学生的视野。

2 结果

见习结束, 对两组医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总成绩为100分, 其中理论笔试占40%, 口试占30%, 技能占30%, 对比两组的成绩。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对CP式教学法的评价。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 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采用χ2检验。

2.1 两种教学法对医学生成绩的影响

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这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 医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医学生对CP式教学法效果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化方法, 在国际上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2]。CP是医护工作者集思广益, 共同制订的一个诊疗流程, 其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而且是最佳的, 同时, 根据PDCA循环原理, CP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存在着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因此, 它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将CP理念引入到内科临床教学中, 收效显著。

3.1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3.1.1 转变了教学理念

(1) 改变了传统见习教学的印证模式。传统见习教学是通过见习病人来印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故其是一种接近同一水平的重复学习。将CP式教学法引入到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 避免了印证教学的缺点, 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 (2) 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传统见习教学中几乎都是由带教教师对病例进行讲解, 偶有提问, 也是一问一答, 医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和主动参与的意识。CP式教学法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教师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传统见习教学模式使医学生已习惯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在首次接触病人时对临床工作程序感到摸不着头脑, 手忙脚乱, 临床思维盲目紊乱,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CP对各种疾病都已制订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诊治计划, 因此, 引入CP式教学法, 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教师稍加指导, 经过逐步训练, 医学生便可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教学习方法的转变。

3.1.2 规范了教学流程,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要开展CP式临床教学, 必须建立CP文本, CP流程强调的是最佳, 因此, 临床科室要经医护人员共同讨论, 将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进展有效结合起来, 制订出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各种疾病诊疗计划, 并紧紧围绕相应的诊疗计划组织实施临床教学, 避免同科室内不同教师授课方案的随意性、不确定性, 从而使教学流程规范化。在各种病种临床路径的制订中, 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这有利于医学生紧紧抓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个路径主线进行诊治, 循序渐进,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临床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随之得以增强。

3.2 对医学生的影响

3.2.1 促进师生沟通, 提高教学质量

CP是一套标准化诊疗模式与诊疗程序, 实施CP要求师生按临床路径完成各项见习计划, 以达到预期目标。这就促使医学生与教师要经常沟通, 师生关系密切, 教师因此可了解到医学生对该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见习教学, 因材施教, 使医学生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种疾病的知识点并积极参与诊疗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3.2.2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采用CP式教学法, 医学生为了解决CP文本中的各种问题, 要依靠见习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教科书、检索文献期刊及学术光盘、上网搜索等收集信息材料, 然后对各种材料加以分析, 通过集体讨论、争辩和教师的启发、引导排除各种疑问, 最后加以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3.2.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CP式教学法在“教”的方面强调教师以引导为主, 启发、引导医学生从CP的各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在“学”的方面强调医学生自主探索。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疾病由表及里地进行客观分析和推理, 并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本质, 有理有据地提出各自的见解,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3.2.4 提高了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采用CP式教学, 要求医学生紧紧抓住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条主线, 通过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将所学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学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 灵活、全面、综合地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5 提高了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医学生面对的各种疾病表现复杂多变, 不少疾病危急万分, 病人及家属被焦虑、烦躁、恐惧、失望笼罩着, 这就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特质和坚强的意志、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合理的心理行为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CP式教学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 为医学生具备前述的各种素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它能让医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 辩证地对待他人,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3.2.6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尚的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CP的目标是使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以完成CP的目标。实施CP式教学的教师应当是具备高尚医德、能做好表率的优秀教师, 通过他们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及言传身教, 使医学生在内科临床见习中逐渐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热情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视其如己亲, 痛其之所痛, 急其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3 CP式教学法的不足或局限性

CP式教学法需要先建立起CP文本, 而目前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建立CP文本, 如那些临床进程复杂、变异、不确定性较多的疾病, 我们无法对其建立起CP文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P实施的成功率, 也影响了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因此, 针对这些疾病, 我们只能采取病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等。CP式教学法目前初显成效, 但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 教师在应用时要把理念与现有资源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戴晓天, 齐德广, 杨和平, 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5) :436-438.

[2]齐德广, 秦银河, 李书章, 等.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10) :11.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4

【关键词】 针灸科;中医护理;教学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78-01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针灸法有着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效果。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医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对针灸治疗方法更加认可。针灸治疗后需要有效的护理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为了使护效果更加显著,有人提出引用临床教学路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1]。本文就是对该方法的研究,观察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在针灸科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针灸科2010级的学生60名,其中男生16人,女生44人。他们年龄23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岁。将这些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学生的年龄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临床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①实验组学生进入针灸科室后,首先观察针灸治疗方法,对针灸的病人进行了解,将患者的疾病和用药禁忌有一定了解。掌握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步骤以及科室的制度和规则。②学生要对针灸穴位进行学习,在患者身上找寻具体穴位的位置,使学生能够准确确定观察到常用穴位。学习针灸常见的方法,学习平常正规的检查身体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患者的各种检查。③学生在掌握针灸病情观察和常规检查法之后对针灸康复的护理进行系统学习,由带教老师先讲解一般的护理方法,然后结合实践,在具体患者身上进行实践。特殊病例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对这样的患者护理要特别强调。同时,带教老师还要教导学生平时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怎样减少纠纷的发生,怎样使患者配合检查和护理。④对学生进行考核,针对所学习的护理内容进行实际操作考核以及卷面考核。对照组则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常规的护理方法和针灸护理的注意事项。两组的教学时间均为6周时间,带教老师的水平等方面都相同。在学习之后,将两组学生放入针灸科进行护理实习,观察两组学生的表现,意外事故的發生以及患者满意程度,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使用评分制度,将结果进行比较和总结。

1.3统计学处理 将学生的考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进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实验,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护理质量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实验组的纠纷事件和意外事故发生比较少,实验组的患者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最值得说明的是实验组患者的康复速度明显提升。对照组的各种调查结果则为一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由此可见,在针灸科实行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3、讨论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治疗的传统理念,针灸治疗对许多疾病有显著的效果,中医院的患者随之增加。针灸科是针对病情比较轻有康复可能的患者,这些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还需要治疗后的护理,这时候中医护理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护理不同与西医护理那样只需要记录病人病情和用药,同时西医可以依赖其他辅助检查来观察病人的康复程度。中医护理要复杂的多,除了对病人进行常规检查,中医的检查方法比较特殊,学生必须掌握特有的检查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针灸推拿等方法,在病人接受治疗后,对病人进行简单日常的针灸。现在的中医面对着患者多,主治医师工作量大的问题,对中医护理的教学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各种问题[2]。为了改善目前中医院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解决问题。尤其在学生教育方面,绝对不能松懈,只有学生教育好了,在他们走入临床工作后才能减轻主治医师的工作负担,为医院创造更多利益[3]。因此,完善教学系统,采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教学很有必要。将理论结合实际,中医课本上的说法晦涩难懂,在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后,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在课后安排实验课,带教老师对各种专业名词和护理技巧进行实际谅解,将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在针灸科中,学生必须经过实践掌握常用的针灸方法,在平时能够帮助工作量大的医生给病人做一般检查和针灸。学生掌握好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患者康复,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临床教学路径的教育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显著的优点,对针灸科有重要意义[4]。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针灸科中采用的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之后,通过相关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护理方法。有效的护理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同时患者对护理方法和疾病痊愈十分满意,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发生[5]。从我国医疗事业长久发展考虑,采用临床教学路径是必然趋势,不论是对患者来说还是对医院来说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鲁娟.余曙光 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2(11)

[2]梁爱先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 2015(01)

[3]易萍.王菊辉 临床护理教学路径在护理教学中的相关应用.[J].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4(02)

[4]韦春林.黄娟娟 临床护理路径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10)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5

一、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概念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是在临床路径理念的平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计划, 有层次, 有标准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临床路径最初在美国的一个医疗中心由护士Karen Zander提出运用, 是医院为了在保证患者医疗质量并能持续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础上, 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节约医疗成本和医院资源而制定的医疗标准化模式。护理工作作为医治患者中的一项关键环节, 在传统的实习生带教中, 没有统一的带教标准, 教学内容和方法呈随意性, 教学效率低, 实习质量差, 因此, 将临床路径理念作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标准, 形成了一套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实施方法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实施共分为三方面的内容:

(一) 教学表的制定

实习前医院要进行临床路径式教学表的制定, 这是临床路径理念的体现, 也是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实施的第一步。教学表由各科室有经验的带教护士以及护士长共同制定, 参考学生的总体知识掌握程度及学校实习表安排, 根据科室的具体运行情况, 临床护理特点, 查阅国内外相关教学法的研究, 以实习时间为纵轴, 实习内容为横轴, 制定出有计划, 有层次, 有标准的实习教学表。

(二) 实习过程

根据制定出的教学表, 让护理实习生进行由浅入深,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有计划, 有效率的系统实习过程。按照临床路径理念制定的模式, 大概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 实习前期:

实习生入院实习的前期, 先进行实习工作的安排, 为实习生作科室介绍, 人员介绍, 并安排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需先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制度, 科室制度, 护理流程, 护理实习书方面的培训。在前期实习工作中, 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 尽快熟悉科室环境, 掌握常见病种, 护理中的常用药, 常规药物护理和饮食护理, 学习基本礼仪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培养起护理人员所需的工作态度。

2. 实习中期:

掌握最基本的护理流程和护理方法后,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学习常用的护理技巧并应用于对患者的常规护理当中。另外, 实习生还要参与到除了常规护理以外的其他护理当中, 比如抗感染护理, 并发症护理等, 能够熟练操作相关治疗仪, 能够参与到急救病人的抢救工作中去。

3. 实习后期:

实习生在实习的后期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带教老师教授常规护理查房。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科室各临床病症的讨论研究, 并能针对病症提出疑问和解决方法, 真正融入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

(三) 考核手段

在实习各阶段和实习的结尾进行实习质量考核。包括实习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并作出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满意度的考核。

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作用特点

与传统的护理实习生带教方式相比, 临床路径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 使带教方式标准化, 系统化

传统的带教方式中, 实习生只是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在临床上随机学习遇到的病例和护理方法, 实习内容缺乏标准规定, 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中, 对实习的内容进行统一规定, 制定实习标准, 统一带教老师和基本护理方法, 使护理学生的带教方式标准化, 系统化。

(二) 提高了护理实习生的工作能力

在临床路径教学法下进行护理带教实习, 标准化, 系统化的带教方式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而且培养了实习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 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提高了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的积极性

实习生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习生活中, 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 发现在平常的理论学习中发现不到的临床病例护理操作问题, 有助于激发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参与病例讨论,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出实习生学习的自主性。带教老师在教授过程中, 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施和计划表的督促下, 能够培养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责任心, 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及时发现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同时通过讨论病例, 设立疑问, 督促老师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 提高了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现状

目前临床路径教学法已经在很多医院的护理实习生的带教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如在浙江东阳市中医院[2]和延边大学附属医院[3]的运用研究中, 都取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但是临床路径教学法在护理实习生带教中仍然存在有许多的问题, 比如带教老师并不固定, 对于有些疑难杂症的护理方法不能统一, 实习时间不一致, 实习考核方法不一致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以后的运用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讨论

护理实习是护理专业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关系着学生能否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 决定着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的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笔者认为将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实习生带教中能够使带教方法统一化, 标准化, 从而科学, 有效的提升护理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倩, 单菲, 单岩.临床路径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启示[J].全科护理, 2014, 01:16-17.

[2]马成芳, 苌丽花.临床路径在护理实习生教学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03:231-233.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6

从2010年5月至今, 我院就把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应用在我院的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实践中, 并且根据本院的特点, 设定了有目的性、针对性、时间性的临床带教课程, 帮助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成效, 使临床医护人员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避免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事故, 以便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 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在引入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后效果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我科室的护理实习生共有70名, 年龄在21~26岁之间, 平均年龄 (21.3±1.35) 岁, 均为女生。其中有30名是大专学历, 40名是本科学历。把7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人, 负责进行教学的临床老师是由科室的主管护士或者是资深护士长组建而成。实习时间为3周。在本组资料中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年龄和学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实习中是采用了传统的带教方式, 在临床教学中是按着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带教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为入科室的实习生随机分配带教老师, 然后由带教老师按着自己的安排进行传统的临床教学, 之后在出科前的2天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等。而观察组在实习中是采用了临床路径式的教学方式, 具体的教学步奏如下:首先为入科室的实习生介绍科室基本情况, 之后及时的为其确定带教老师, 然后带教老师根据严谨的临床路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在出科前的2天对实习生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等。

在临床路径式教学中, 带教老师的人员安排是由各科的护士长和资深主管医师组建而成的, 在临床带教中, 带教老师严格按照护理带教表对实习生进行教学安排, 护理带教表是由护士长和资深主管护士根据实习大纲要求, 并结合本科特点编制而成, 例如本科中带教流程:在前7天, 安排实习生熟悉科室的基础制度、环境、设备、工作时间流程等, 使其逐渐步入护理角色, 熟知本科室的护理特点、患者特点, 初步了解本科患者的特点, 掌握基础的用药、护理、设备管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职业道德等基础知识。在第2周:在熟悉护理相关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 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给本科室的患者进行基础的护理工作, 并且着重要注意严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急诊抢救等。在教学的最后1周: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和基础查房等工作。参加科室的案例讨论, 且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疑惑, 在最后2天要参加科室考核。

2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理论知识, 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绩比较:对照组的成绩在 (87.9±6.2) 分左右;观察组的成绩在 (92.43±5.5) 分左右, t=23.19。在对教学满意度方面,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6%, 而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7%, 两组间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8, P<0.01) 。

3 讨论

临床带教是培养优秀护理人员的重要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快的帮助实习生提高自身技能, 使实习生能够换被动为主动, 积极快速的融入临床护理工作当中。从本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 观察组的护理实习生在各项的考核成绩 (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 和对带教方法的满意度两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的实习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传统的带教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 因为教学中采取的是随机法, 科室遇到问题就教问题, 若没有问题就学不到知识, 从而使学生不能全面的学习和综合的发展, 教学效果质量低且学生相对不满意。

而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是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时间性的教学方法, 帮助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成效, 使临床医护人员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避免了在护理中出现事故[4], 并且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实习生的兴趣和对学习的主动性, 以便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 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院在引入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后效果明显。总之, 这种临床带教方法非常值得在临床教学中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把70名护理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 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方法。对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各项成绩和实习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对两组护理实习生出科后的考核成绩以及对带教方法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后发现,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应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成效, 使临床医护人员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避免了在护理中出现事故, 并且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实习生的兴趣, 提高实习生的主动性, 为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护理实习生,带教

参考文献

[1]李金林, 刘静梅, 张晓兰.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研究日[J].护理研究, 2008, 22 (1) :83.

[2]戴晓天, 齐德一, 杨和平, 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5) :136.

[3]郑文娴, 樊新, 胡静, 等.临床路径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6) :262.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7

关键词:路径式带教,手术室,护理教学

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主要场所。作为一个多学科的治疗中心, 手术室具有病种复杂、患者多等特点。手术室护理实习作为护理学生必经的过程, 护理带教质量的好坏与护生掌握护理技能及对患者的护理效果密切相关[1,2]。由此可见, 对手术室护理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64例护理实习生, 分别采用常规带教和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 对比两种带教方法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选取手术室护理实习生64例, 所有护生均为女性, 年龄19~24岁, 平均 (21.4±1.9) 岁。将64例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2例, 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带教, 护生进入手术室后由1名护理老师带教, 护理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指导护生完成实习任务。观察组护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 方法:护理人员将护生的实习大纲与手术室护理实际情况相结合, 组织护理带教老师编写、制定手术室护理带教路径图, 根据路径图要求进行护理带教。 (1) 第1周, 护理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手术室的规章制度、环境设施及实习内容, 对护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评估, 使护生对手术室护理有初步了解。 (2) 第2周, 护理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手术室护理的专业基础知识, 告知手术室的常见疾病、手术类型、患者临床表现等, 积极指导护生参与完成简单的护理辅助性工作, 使护生对手术室护理流程有所了解。 (3) 第3周, 护理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全新的护理理念及护理方法, 告知对于不同患者应采用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基础上, 让护生对一些基础护理和专业操作护理亲自动手完成, 对于一些复杂护理操作, 带教老师指导、协助其完成。 (4) 第4周, 护理带教老师让护生独立完成护理病历的书写、手术配合及护理。带教完成后, 对护生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实践考核成绩;观察两组护生对手术室护理带教的满意情况。

结果

两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实践考核成绩比较: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实践考核成绩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1。

两组护生对手术室护理带教的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护生的护理带教满意度96.9%, 较对照组的78.1%显著提高 (P<0.05) , 见表2。

讨论

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主要场所, 也是各大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护理需求, 目前各大医院将提高护理质量作为护理工作的重心。手术室护理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影响巨大, 微小的护理疏忽都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护理岗位工作前, 都需要进行临床实习, 手术室护理实习是其必经阶段。护理带教关系着护生对护理技能的掌握, 同时也关系着护生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3]。可以看出, 探讨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带教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是一种全新的护理带教模式。在对护生进行护理带教前, 护理带教老师将手术室护理工作情况与护生的实习大纲相结合, 制定护理路径图。本研究制定4个护理带教阶段, 4个阶段紧密相连而又环环相扣, 对护生的护理教学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 这能够充分调动护生的兴趣,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使其主动学习手术室护理知识及技能。这也能够使护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还能提高护生对于护理带教的满意率。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组护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及实践考核成绩均较常规带教组显著提高 (P<0.05) 。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组护生的护理带教满意度96.9%, 较常规带教组的78.1%显著提高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应用于手术室护理教学具有良好效果,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管玲花.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在手术室护理带教中的应用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22) :101-102.

[2]孙利萍, 王哲慧.临床护理路径式带教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6 (3) :98, 105.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8

关键词:牙列缺失,种植体,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目前各大医疗机构的诊疗、护理、服务等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药物、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出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方法的完善对于医疗工作的进展和医疗成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疗效和预后,彰显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1]。临床路径是医疗服务水平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主旨是针对于某一疾病治疗建立起一套具有标准化模式和程度化治疗服务的流程,具有有效性[2]。我科自2009年1月起实施临床路径行牙列缺失患者的治疗,为探讨其有效性,笔者选取2008年前的患者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患者共66例,列入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4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6岁,平均(65.3±6.2)岁;共涉及种植体465颗。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患者共60例,列入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83岁,平均(64.8±8.4)岁;共涉及种植体422颗。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3]确诊为牙列缺失,排除有吸毒史、酗酒史、肾脏衰竭病史、存在未经治疗的牙周疾病、有糖尿病且血糖未经控制、严重营养不良、白细胞功能失调、骨代谢异常等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种植体数量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均采用我院自编自制的临床路径管理办法进行治疗与护理,临床路径包括:

1.2.1 治疗次数按临床路径标准将患者从首次就诊至完成治疗共分为13次,其中术前准备共3次,种植体植入手术和,二期手术各1次,手术后复查共3次,修复治疗5次。

1.2.2 临床路径记录表自制临床路径记录表格,横向包含13次诊疗,纵向包含主要诊疗工作内容、重点医嘱要求、主要护理工作、病情变化情况、医护人员签名等。在每一项路径实施过程中,主要工作者一边参照表格中内容实施相关治疗和护理工作,一边对表格中已经完成实施的项目进行勾划,形成完整的诊疗记录。

1.2.3 术前检查术前3次检查分别对患者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颌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影像学检查、双侧颞下颌关节检查等,并制取研究模型进行分析。

1.2.4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种类选取和用量判断,并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时间。临床常用一代头孢菌素,病情较严重患者可加用甲硝唑。术前30分钟给患者应用口腔抗菌含漱液。

1.2.5 手术与复查采用局麻,加用镇静、镇痛治疗,行常规种植体植入手术。术后常规给予头孢菌素和甲硝唑抗炎治疗,应用抗菌含漱液清洁口腔。术后复查3次,分别行曲面断层、CT、牙片的检测,观察术区愈合情况。

1.3 诊断标准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进行比较。疗效评价共参照5个方面(A、X线片查种植体的位置和轴向良好且周围无透射区;B、种植体可正常行使日常功能;C、种植体无动度;D、无持续性症状,无可逆性症状,无并发症;E、伤口愈合良好),实施评分标准(优=2分,良=1分,差=0分),满分10分,两组均取平均总分值进行比较。所有患者于出院前给予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档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如表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总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满意度比较

如表2,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牙列缺失主要指患者上颌牙和/或者下颌牙列出现全部的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用牙和日常生活。随着牙科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对牙列缺失可采用种植体植入方式,形成支持式可摘义齿,恢复患者日常的咀嚼用牙,同时具有较好的外观和发音效果[4~6]。牙列缺失的主要发病因素有两方面,一为先天因素,二为后天因素。先天主要由于胚胎时期发生缺失或遗传因素造成;而后天因素包括龋病、牙周病、外伤、颌骨的肿瘤或骨髓炎、年龄增长的生理退化和牙齿萎缩等[7,8]。

临床路径主要是针对于传统路径所实施的。多数医疗机构根据医师的个人路径实施临床的治疗与护理工作,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而临床路径可有效避免不同地区、医院等产生的不同治疗方案,减少医疗的随机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9,10]。临床路径是一种临床治疗的管理模式,其通过科学性规范,将临床的各类操作分类和排序,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提高临床的效率。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而更需要有序的临床路径进行支持。我院将手术共分为术前检查、手术、复查、修复治疗4个环节每一环节都包含临床检查、治疗和护理等。检查阶段分为3次,首次检查主要是对患者病史、体能、基本情况、和基本牙周病变进行检查;二次检查检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设置,并与患者沟通,对牙周进行初步治疗;三次检查是作好手术治疗的前期准备工作,试戴过渡义齿等。常规手术和术后复查后,要进行共5个步骤修复准备工作:首次行印模、颌位记录和面弓转移,二次试排牙,三次行基台内冠试验和二次取模,四次再行试排牙,五次戴牙和预约复查时间。根据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临床路径组患者疗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路径可大大提高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术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项立新,熊亚茸.牙列缺失患者种植体支持的固定和可摘义齿的回顾性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0;11(1):28~32

[2]Greven B M,Luepke,SH von Dorsche.Telescoping implant prostheses withintraoral luted galvano mesostructures to improve passive fit[J].J ProsthetDent,2007;98(3):239~245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36

[4]于书娟,刘洪臣,李笑梅,等.修复上颌无牙颌不同种植体位置和数目的应力分析[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8;9(4):131~135

[5]陈锐.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J].中国社区医师,2012;1(1):17~18

[6]孙艳艳.可摘义齿修复后复诊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6):599~602

[7]彭迎春,王小洁.探讨个性因素与可摘义齿修复后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07;12(12):25~27

[8]刘喜梅.套筒冠可摘义齿修复伴有重度磨耗的牙列缺损的临床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4):438~440

[9]项立新,熊亚茸,Susanne Heberer.Steri-oss种植体支持固定和可摘义齿修复牙列缺失患者的临床回顾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9;7(5):291~295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 篇9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9月我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 患者均经X线片、CT、MRI确诊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 (45±4.5) 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34例, 男22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 (48±2.5) 岁;对照组34例, 男24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46±5.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病情、手术方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制定实施方案

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目前国内外相关专业前沿的护理理论技术, 从临床LDH患者围术期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 将对照组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随机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且内容、次数和幅度不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实验组遵循优质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的模式进行康复训练。

2.2 制定相关应用表格、资料

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围术期不同时段, 不同康复训练的需求, 结合手术计划, 通过查阅资料, 制定“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路径表”规范康复训练项目, 量化康复训练的内容, 确立康复训练的时段。

2.3 培训学习

由护士长组织护士培训学习LDH疾病知识、手术方式、术前、术后评估、疾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知识。

2.4 具体措施

(1)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指导。 (2)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先充分评估患者, 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手术及各项训练的目的及意义,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然后护士结合患者疾病治疗进程与主治医师、护士长共同确定LDH患者康复训练路径表内容, 待患者确定手术意向后开始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康复训练指导, 同时将围手术期康复训练路径表悬挂至患者输液架上, 使患者随时可看到。康复训练具体分为术前1~3d、手术日、术后1d、术后2d、术后3~7d、术后8~14d、术后2~4周、术后4~6周8个时段进行, 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表的时间段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连续互动, 规范有效的康复训练指导。宣教者采用口头讲解、示范模拟、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 逐项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 说明每项训练的目的、方法、频率、强度, 对于康复训练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护士重点强调解释, 并配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在路径表中, 以随时提醒患者, 保证训练的正确性。同时不断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要求, 给予及时的指导。当患者每完成一项内容时, 护士在路径表上打一个√, 逐日增加动作难度及量, 循序渐进直到完成所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每阶段的康复训练后, 责任护士应及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配合程度及掌握程度进行效果评价。康复训练责任到人, 责任护士确定患者按要求落实训练后在表上签名。护士长在晨会交班或查房时随时检查, 督导, 对护士落实康复指导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 以保证康复训练实施的合理性、正确性。护士长检查督查评价后签名。

3 评价

3.1 比较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

设有3个评价标准, 患者主动完成设定康复训练指标者为积极配合;患者完成康复训练指标但需护理人员协助或督导的为被动配合;患者因某种疾病不愿进行或难以耐受的为不配合。

3.2 比较两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掌握情况

将患者在术前、术后训练周期中对16项康复训练内容的正确掌握率作为评价指标, 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达90%以上者为完全掌握;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达60%~90%者为不全掌握;患者能正确知晓各项康复训练方法60%以下者为未掌握。

3.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达优率

参照下腰痛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两组患者均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3]。

3.4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采用我院统一制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在患者出院前由专人进行问卷调查并由患者自主投递至密封箱内, 月末由护士长统一收集统计, 以保证信息准确。调查表中细列有关护理服务及健康教育内容18项, 分成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评价等级。3.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 P<0.01为有统计意义。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及掌握情况分析比较 见表1。

注:P<0.01, 有统计意义。

4.2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达优率及满意度比较 见表2。

注:P<0.01, 有统计意义。

5 讨论

我科将临床路径的管理方式应用于单一病种围术期康复训练的落实,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5.1 规范了患者围术期康复训练的内容, 强化康复训练的效果

通过充分评估患者后制定的LDH康复训练路径表, 将康复训练内容细化、量化、流程化, 使护理人员均按路径表设定内容及时主动地对患者每一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有效地保证了患者在任何时段均得到全方位准确的康复训练指导, 减少了不同资历水平的护理人员之间的差异, 避免了护理人员的盲目教育、重复教育、填鸭式教育。

5.2 提高了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确保康复训练的正确

将康复训练路径表悬挂于患者床旁输液架上, 使患者在整个康复训练计划中时刻认识到训练的进程和训练的目标, 进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最终成为康复训练计划的积极实践者, 大大提高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 激发了患者对疾病恢复的信心, 优化了患者角色适应的良性情绪。

5.3 引入了效果评价体系, 增强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

尤其是远期效果评价,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追踪随访, 以指导患者后续康复计划的实施并以客观指标评价患者疾病恢复情况, 使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 为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便捷直观的途径。

5.4 密切了医生、护士、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从路径表的实施来看, 它有效避免了以往医护之间缺乏沟通而出现的健康指导不相一致或疏漏的现象, 杜绝了患者因此产生对护士不信任对医生不满意的弊端。从路径表的评价结果来看, 路径表增加了护士与患者接触交流的机会, 从入院开始到出院甚至出院后, 护士全程给予患者的是最细致、最实用、个体化的指导, 使患者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关怀与爱护, 从而更能尊重护士、理解护士, 使整个病区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人文环境,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临床路径将这一先进管理模式引入至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中, 是对护理管理运行方式的一种创新性与可行性兼具的探索, 他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优质、无缝隙的服务理念的渗透, 并为拓展临床疾病路径式管理的外延与内涵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慧, 相锋, 梁瑛琳,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融合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J)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8, 22 (6) :1551-1552.

[2]沈桂琴.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5) :16-17.

上一篇:二段式育苗下一篇:积极防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