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

2024-10-14

[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精选5篇)

[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 篇1

2013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和改进措施

自2013年1月起我院重新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2013年我院专门召开临床路径管理研讨会,研究、部署我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重新确立了临床路径病种。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侯远征院长亲自担任组长,阿迪力·热孜、贾秀华、艾尔肯·玉麦尔三位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其他科主任和护士长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小组明确制定了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院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Ⅱ型糖尿病、股骨干骨折、小儿支气管肺炎、腹股沟疝气、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计划性剖宫产等6个临床路径单病种,同年10月又增加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踝关节骨折、锁骨骨折、输尿管结石等6个新病种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2013年1月1日我院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临床实践。2013我院收治临床路径病种591例中有591例进入临床路径,入组率达100%。进入临床路径的591例患者中未发生变异退出临床路径,变异发生率0%。但是,临床路径上报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存在严重问题。变异发生率、入组率和退出路径数没有实际参考意义。

各科室未有变异数的记录,但是据各科室主任反映,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变异,总结变异原因主要为:

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

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进入路径的患者住院最长14天,最短1天,平均住院6.26天;完成路径的591例患者均治愈,治愈率100%,无医疗事故差错发生。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院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各科室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下一步我院将陆续开展其他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我院执行和开展与各职能及相关科室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行政加强指导和检查,我院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各科室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院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较多患者选择门诊治疗而不是住院治疗,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4、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5、有些病种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容易发生变异,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6、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对预防此类医疗纠纷未见相关规定。

7、全院全年扔有5个病种未入组一例病例,分别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踝关节骨折、锁骨骨折、输尿管结石。

改进措施: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全院前期推行的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例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4、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变异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结合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修正路径,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临床路径的计划性、系统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医疗缺陷的发生,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

5、临床路径的施行,应每天记录,随时修正差异,每一位患者出院后都需填一份差异报表,对较大的变异应及时地分析、讨论,找出差异报表与预期成果不同的原因,修正为最合适的临床路径,最大限度的发挥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6、通过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教给学生符合成本效果的临床实践,更好地为医学培训服务提倡学生在实施临床路径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变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

7、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沟通,说明路径仅作为参考,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治疗的最终方案。

8、医生应该在发生偏离路径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讨论,做好自身保护,有利于日后临床管理委员会进行评价和修正路径。通过临床路径的运用,积极引导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整个医疗过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9、完善临床路径文本,发挥各科室医疗特色,提高临床路径病种的治愈好转率,缩短病程。

10、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对于有合并症患者,我们需加强合并症的治疗,必要时请各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11、加强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会诊时间,会诊科室,会诊形式,会诊目的,患者年龄,会诊医师职称,会诊意见是否采纳。然后查阅临床药学室2010年~2013年会诊登记表,并根据会诊登记表中内容进行登记,不详尽之处按记录的住院号在电子病例系统调阅病例查看并填写。

2 结果

2.1 会诊形式和数量:

2010年~2013年我院临床药师共参与会诊281例次,会诊形式为全院会诊和科室单独会诊两种,其中全院会诊76例,占28%;科室单独会诊205例,占72%。会诊数量逐年呈递增趋势。见表1。

2.2 会诊目的:

205例科室要求会诊全部为抗菌药物使用相关问题;76例全院会诊60例为抗菌药物使用相关问题,10例属疑难病例,重点明确病情诊断,药物讨论少,6例为不是抗菌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行药物调整。总计265例会诊关于抗菌药物相关问题,2010年13例,2011年47例,2012年83例,2013年122例。见表2。

2.3 会诊科室分布:

消化科53例,神经内科78例,呼吸科15例,肿瘤科20例,内分泌科20例,心血管内科10例,肾病风湿科26例,心胸外科24例,普外科8例,骨科5例,妇产科5例,泌尿外科17例。内科共计222例,外科共计59例,内科会诊明显高于外科。

2.4 会诊患者年龄分布:

20~40岁51例,占18.15%;40~50岁45例,占16.01%;50~60岁24例,占8.54%;60~70岁52例,占18.51%;>70岁109例,占38.79%。由此可见>60岁患者占57.30%。

2.5 会诊医师职称分布:

初级职称132人,占46.98%;中级职称117人,占41.64%;高级职称32人,占11.38%。

2.6 会诊意见采纳:

排除全院会诊中10例主要关于明确诊断的病例,共计271例会诊病例全部被临床采纳的204例,占76.38%;部分采纳49例,占18.08%;未采纳18例,占6.64%。采纳率逐年提高,见表3。

3 讨论

通过对我院近4年的临床会诊情况进行总结,可以看出会诊数量、临床对会诊结果的采纳率有很大提高,说明临床药师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对工作的承认与鼓励。但从上面结果也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3.1 会诊目的和数量:

从表1和表2可看出,自2011年我院临床科室要求临床药师会诊的数量逐年增加,且科室单独请求会诊的次数增加明显,但会诊涉及的问题比较局限,主要为抗菌药物方面问题,分析原因:①2011年5月国家正式开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各医疗机构都按照国家政策及相关指标制定了适合本院的规定及奖惩措施,并将相关指标分解到各科室,奖惩结果与医师的质量考评、职称、奖励奖金挂钩,医师应用抗菌药物越来越谨慎,部分会诊病例需要临床药师共担风险[1],这也间接解释了抗菌药物应用前会诊病例增多的原因。②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必须会诊。抗菌药物的使用问题很多,因此会诊多也很正常,但临床药师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用药是否合理,查看病历时如有时间浏览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会诊时逐一与医师进行探讨,提出适合方案,久而久之医师遇到抗菌药物使用以外的药物问题时,就会想到药师的协助,这样就扩大了会诊的范围。当然,这也要求临床药师有全面且扎实的药学知识。

3.2 会诊的形式:

我院主要以科室请求单独会诊为主,全院会诊较少,与李松、程国印研究结果相似[2,3]。说明目前医师比较接受临床药师的指导,但遇疑难病例会诊更多考虑临床相关科室专家参加,很少要求临床药师参加,这需要临床药师主动与组织全院会诊的医务科进行沟通,建议不论全院会诊是否涉及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问题都应考虑通知临床药师参加,因为知识结构和工作性质的差异造成医师更加关注疾病、药师更加关注药品[4]。药师应多深入临床,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自己对临床疾病的认识。参加全院会诊是增加药师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思维非常好的办法,因为全院会诊涉及的病例情况均较复杂,邀请参加会诊的人员均为临床相关科室的专家,认真听取专家对病情的分析,从中学习并领会医师处理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充实临床知识,使自己的药学知识更好的与临床疾病结合,这与钱春艳[5]体会一致。

3.3 会诊的科室:

从2.3的总结可看出,我院科室会诊量内科高于外科,科室主要为神经内科和消化科,而应用抗菌药物较多的呼吸科会诊很少,主要因为我院呼吸科有专职临床药师,在日常的查房和与医师的密切接触中及时解决了医师本应会诊的问题,通过药师和医师的共同努力提高了用药合理性。但目前临床药师数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这种情况下怎样能最大程度发挥临床药师作用的工作模式,可借鉴张忠元等[6]的工作经验,同时探索适合本单位的工作方法。

3.4 会诊患者年龄和会诊医师职称:

从2.4和2.5的总结可看出,会诊患者年龄超过60岁的占57.30%,这提示我们临床药师在日常临床药学工作中,应多关注老年特殊人群的用药问题。因为老年人生理功能改变,经常多种疾病集于一身,用药机会多,用药不良反应随之增加。这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切入点之一。从会诊医师的职称看出,初级和中级医师的比例占绝大多数为88.62%,高级职称医师只占11.38%。原因可能低年资医师用药经验稍欠缺,更需要临床药师的用药参与。这种情况对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低年资医师在科室数量较多,更多的参与他们的用药指导,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切实成为他们的助手,对在他们所在科室以及全院临床药学的开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5 会诊意见采纳:

从2.6总结可看出,我院临床药师会诊意见采纳率逐年提高,表明临床医师对临床药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与认可,提高了临床药师的自信和工作积极性,但同时也让临床药师感觉到更大的责任和压力,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3.6 会诊前、中、后:

通过4年会诊工作,和大多数的药师有同样的体会[7,8,9,10]:会诊前,首先应认真阅读病历,必要时查阅相关文献,做到心中有底,参加会诊时,认真听取患者病情介绍,针对临床会诊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超出自己专业知识范围的问题,注意请示上级专家提供帮助或查阅文献后给予答复,以SOAP模式来书写会诊意见,便于药师的建议被临床接受[11];会诊后2~3 d,应主动认真了解会诊意见采纳状况并进行分析。

[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 篇3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特征;加强麻疹接种;减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118-0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口腔溃疡、黏膜及皮肤出疹。麻疹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应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发病逐年下降。但近几年来,全国麻疹疫情有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3年,湛江市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全市确诊病例有996例,开发区麻疹12例,占全市发病的1%。为了探讨控制及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数据来自湛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信息科。按照《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1]的要求,符合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2]定义的麻疹实验室诊断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确诊为麻疹病例。

1.2麻疹抗体监测方法 依据《麻疹诊断技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麻疹IgM抗体阳性11例;1例未采集血标本,临床诊断1例,共报告12例。

2 结果

2.1流行病学特征

2.1.1 麻疹发病分布 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二个街道办,每个街道办有6个社区,其中有五个社区为城中村,总人口约6万人。流动人口比较多,约7000多人。从2011年9月份起,湛江市卫生局将开发区划分归湛江农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负责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疫情控制工作。开发区2011-2012年均无发生麻疹病例,2013年全市五县四区都出现麻疹暴发疫情共有996例,发病例数之多位广东省前三位。开发区报告12例,其中乐华街道办4例,占发病的33%,泉庄街道办8例,占发病的66%;6例属城中村,6例属城市社区;有2例是一个家庭姐弟患病,占发病例数的16%,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发病风险。

2.1.2 年龄分布 麻疹病例<8月龄有5例,占41%;8-23月龄2例,占16%;2-8岁3例,占25%;>20岁以上2例,占16%。发病年龄分析,以<8岁以下儿童为主共10例,占83%;有2例为成人麻疹,也是这次麻疹的特征之一。

2.1.3 时间分布 1月1例,2月1例,5月4例,6月4例,7月2例,以5-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10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3%。

2.1.4 免疫史 有麻疹或麻风免疫史的仅1例,占8%,无免疫史的8例占66%,免疫史不详3例占25%;8例无免疫史中有5例是因年龄<8月龄,不符合接种年龄,有3例是9-11月龄符合接种年龄但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3例免疫史不详中有2例是20岁以上成年人,1例是3周岁流动儿童,均无法提供证明接种过麻疹疫苗。

3 讨论

3.1 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疫情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爆发为主。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管辖的地段存在免疫薄弱点和对流动人口儿童信息掌握不准确,致使麻疹免疫空白的易感人群随年累计;另一方面是全市麻疹爆发疫情严重,传播机会增加,据调查有10例都是患病前到过医院或诊所治疗感冒,和麻疹患者一起接触过而被感染。早期传染源的发现和隔离病人对控制麻疹疫情扩大有重大作用。

3.2 2013年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全年共报告麻疹12例,报告发病率为0.2/10万,以5-7月为麻疹发病高峰,共10例;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组发展的趋势,成人发病2例占发病的16%,可能与过去初免时所用疫苗剂量及冷链条件影响效价稳定性和免疫成功率,使其成为易感人群。这部分人群又因缺乏母传抗体而使新生儿成为易感人群。出现麻疹爆发疫情可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麻疹疫苗 。无免疫史的8例占60%,免疫史不详的3例占25%,说明麻疹的基础免疫还存在相当严重问题,亟需加强对适龄儿童及时接种麻疹疫苗。麻疹具有高度传染性,即使接种率达到较高水平,一旦有麻疹病毒介入,未接种麻疹的儿童和免疫失败的儿童仍会感染发病,因此必须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的及时性,并保证接种质量,是控制麻疹的关键措施之一。

3.3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控制麻疹的策略 :

3.3.1 进一步加强对适龄儿童麻疹疫苗的基础接种,提高麻疹的免疫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尤其重视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工作,接种单位要定期到管辖的街道办、社区调查,及时掌握儿童的信息,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3.3.2 针对35岁以下无麻疹免疫史的成人,重点是农村入城务工的农民、初、高中学生等给予接种麻疹疫苗,预防成年人麻疹发病。

3.3.3 加强麻疹监测工作,做到对麻疹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的防控和患者的隔离,防止医源性感染病例的发生。

3.3.4 积极开展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主动配合我们做好麻疹的防控。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s]2013-04-08

2013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篇4

2013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2013年,我院紧紧围绕卫生局整体工作安排部署,结合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临床路径管理的要求,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切实加强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增进了医患沟通,进一步和谐了医患关系,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控制了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截止11月,运行病种数30种,较去年增加4种;进入路径人数1425人次,完成路径人数1378人次,完成路径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9.7%;入径率98.8%,出径率1.7%,均达到县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标准。现将一年来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

年初,主管院长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就2012年临床路径管理运行情况作了总结,安排部署了2013年工作重点、思路和方法,要求医务科继续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增加临床路径病种数和运行病例数量,提高病例的运行质量,不断规范管理流程,切实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

院领导经常关注临床路径运行情况,至少每季度在科主任护士长会议上全院通报各科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情况及运行数据,并提出管理要求;同时经常到医务科了解管理情况,亲自到临床抽查临床路径运行病历,并要求医务科定期到临床科室检查临床路 1

径管理工作,抽查运行病历,现场查看、督导工作。每季度抽查一定数量出院病历进行督查,并将平时检查、抽查情况纳入科室季度考核之中,切实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组织,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加强监督,不断促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一)为促进和细化管理工作,2013年在执行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要求的同时,根据我院目前存在部分科室人员变动等问题,适当调整“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织结构和管理成员,同时细化职责,落实责任,使此项管理有人管、管到位。

(二)不断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使各级人员明确职责,规范操作。根据我院临床路径运行一年多时间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及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邀请上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专家来院进行管理及业务培训;同时医务科组织临床科室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适当修订临床路径运行表单,使临床路径运行更加切合我院实际。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修订临床路

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单,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五)强化监管,严格考核,不断促进临床路径工作步入日常化、规范化。今年加大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增加季度考核分值和考核内容,奖罚分明,改变过去只奖励不处罚、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考核机制。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强化开展临床路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利用会议和每月下科室检查机会宣传和教育,使临床科室人员人人重视,积极自觉的完成此项工作。

(七)每月按时统计临床路径运行上报数据,及时网报上级管理部门,规整资料入档。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距。部分科室临床路径知识学习不够,列入临床路径的病种数较少,完成路径人数较少,个别科室人员对临床路径工作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在运行病例中仍有没有完全按照路径表单进行医疗行为的现象发生。

(二)医保、农合单病种管理病种与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目录有交叉,造成一定矛盾。单病种管理病种是费用包干,费用较低,如果按照临床路径表单运行,费用严重超标,医生只有按照医保、农合单病种管理进行,影响了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建立,很多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宣教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二)适期再进行临床路径文本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文本,增加新的文本,不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加强与信息科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化,让临床路径工作更科学、有效的进行。

(四)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文本切实执行。

(五)不断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的落实、执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

[A]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与改进措施 篇5

一、存在问题:

1、护士对实施临床路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及意义不知晓;

2、个别护士对临床路径文本不熟悉,导致对病人应提供的护理服务与路径要求不同步;

3、积极性不高,误认为临床路径的实施会会增加工作量;

二、整改措施

1、组织护理临床路径管理知识再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实施临床路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依从性;

2、质控护士认真督导,追踪落实情况,护士长核查,以保障患者能得到与路径同步的优质服务;

三、效果评价:

1、大部分护士对实施临床路径重大意义的认识和依从性有所提高,知晓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目的,并按要求落实相关护理措施;

2、患者满意度提高,对入选临床路径的优点表示肯定;

3、仍有个别护士不能按路径要求为患者提供同步护理服务措施,效

果评价良好,继续按PDCA整改。

上一篇:船舶监督下一篇:千千的新学期打算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