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管理(共7篇)
路径式管理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实现体验式教学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联姻”,虽源于笔者的异想天开,但并非“乱点鸳鸯”。两者分属不同学科领域,却在“改革”的推动下发生着“殊途同归”的实质契合。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一场以“改革”的名义发起并以“创新”的共识接棒的变革浪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场新旧阵营的博弈中, 旧事物不断分化,新事物不断涌现,而且,新事物还在更高层面、更多领域实现了融合。这是体验式教学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联姻”的深刻背景。教育领域的改革建基于对苏式教育传统范式的批判 与超越,直接的结果是教育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出现,如体验式教学,它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灌输主义”填鸭式教学的成功“出走”。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肇始于对传统官僚制的摒弃与超越,直接的结果是“服务至上主义”的新理念替代了“管理至上主义”的旧思维,具备服务意识、民主作风、宽容品格、创新思维和理性沟通的新型公共管理人才需求应运而生。这是体验式教学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联姻”的现实宿命。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旨在探求新型公共管理人才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的可行路径和最终效用,希翼这一研究能够发挥理论拓荒和现实路引的双重效果。
二、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内核与表征
所谓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现实或虚拟的情境形式,让学生在既定的流程中对公共事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研讨,从而提高学生成为“公共人”所应具备的思维和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着重于情境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平等的参与、多元的互动,旨在将学生置于欢愉的学习体验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与传统公共管理教学模式相比,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不仅要“教师说”, 也要“教师导”;不仅要“学生听”,也要“学生说”; 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也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总之,它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衍生物,具有与其他教学形式所不一样的表征。
(一)一种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变革依赖于教学内容的变化,美国学者J·R·安德森在他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1]中提出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受计划经济和苏式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重在向学生阐述“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理论性知识,其相应的教学模式即是“教师讲,学生听”[2]的线性模式。伴随经济体制转型,“高分低能”的人才已无法适应现实需要,现代教育应重在让学生习得“怎么办”的实用性知识。就公共管理教育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命题、原理、法则和理论,也要教会学生在某种规则和程序下实际操作的技能。显然,体验式教学满足了这一变化的意旨,合理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缺陷,培养了公共管理人才在复杂环境下处置公共事务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一种教学过程以互动性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多元互动为导向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教学一直沿用着“灌输主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戏的舞台。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有效改变了“单向灌输”的模式弊端,将师生置于平等“相长”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学生及其他角色主体的多方积极性,形成“多元互动”的活跃课堂。
(三)一种教学目的以“共识”为导向的教学形式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属于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不同的是,自然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唯一”的“定理”,而社会科学呈现给学生的更多是“多元化”的“观点”。尤其是公共管理,经济体制多元化、社会生活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及价值观多元化、思想与政治理念多元化成为公共管理必须面对的一种社会常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通过情境与规则的设定,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异见,理性沟通,把多元的观点整合成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共识”。这种促成“共识”的能力将成为衡量“公共人”行政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效用分析
(一)有助于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实效一直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永恒课题”,研究表明,教师能否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衡量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指征。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意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平等参与课堂的角色权益,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实现观点碰撞、思想激荡、凝炼共识、教学相长,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增强教学实效。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做到理论上的“眼高”,又要做到实践上的“手低”。中国传统哲学深刻揭示了“知易行难”的认知哲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要求,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将有效弥合“眼高”与“手低”之间的鸿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理论,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从“理论”学习阶段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式教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3]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公共行政能力
在未来,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将面临各种极其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的工作情境。这要求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应习得以不变应万变的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正是这一需求的应景之作。 它通过模拟构建或现实重现的方式置学生于公共管理复杂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主体在场,自主参与执行或决策流程,体察不同情境之下的执行技术和决策技巧,提升学生复杂多变情境下程序性执行与决策的水平。此外,在复杂情境下的自主参与多元互动,对于提高和深化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公民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极为重要的效用。
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公共管理案例讨论
公共管理案例讨论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技能、专业意识的重要手段。所谓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即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对公共管理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和论辩,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公共管理案例讨论实施的步骤:一是案例编写与选择。教师选定案例主题,并配套相关背景资料,在课前一周左右提供给学生。二是分组讨论。上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三是打分。小组发言结束后,请学生评委打分或小组互相打分。四是教师点评。教师作为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引导者,既要合理掌控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节奏,还要对公共管理案例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主题评论
与主题案例讨论不同的是,主题评论重在对关涉公共利益的公共问题进行多向性的思维、多维度的剖析,重在“分析”。而案例讨论则重在“方法”, 即从案例的专业分析中,从学科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主题评论就是设置公共热点主题,供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的过程。在评论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评论、展现个性和表达主张的机会,并且,允许多元观点的存在,甚至是含糊不清、异想天开的主张。通过主题评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及公共参与感。主题评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与学生的团支部活动、班会结合起来开展。任务由专业教师事先布置,然后利用课堂或班会的形式进行,准备发言的学生围绕“主题”提前准备、并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评论。笔者在《行政管理》《中国政府体制》等课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受到了学生一致的欢迎。
(三)顶岗实训
顶岗实训是指创设现实公共管理流程的场景, 让学生在流程中扮演不同的管理角色,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并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顶岗实训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以类似毕业实习的方式,与一些基层政府、事业单位部门合作,在这些公共部门中设置若干个“岗位”, 由学生来“顶岗”,代替正式员工开展工作。如, 在一些社区设置若干个“社区助理”,由学生顶岗, 从事一些社区服务的辅助工作。二是课程情境模拟形式。比如,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设计新闻发布会的工作流程:创设一个新闻发布会的场景,让一些学生扮演记者,一些学生轮流扮演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扮演现场工作人员,展现和感受不同的提问、发言技巧及其效果。
(四)参与社区服务
社区是中国未来公共管理人才施展才华、一展抱负的重要阵地。参与社区服务是一种将社区服务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大学生搭建了课程实践、社会服务与提升就业能力三者相结合的良好平台[4]。在学期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是公共管理人才必修的社会实践。对于高校而言,可以结合《社区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以课内实践的方式安排学生参与到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中,也可以把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的形式要求完成,否则不予毕业。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基层工作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沟通能力,掌握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
(五)参与专业性社团活动
大学教育既要注重课堂授课,又要合理开设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在培育专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专业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当前,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的设置上,各高校缺乏有效的载体。笔者以为,专业性社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即藉由专业性社团开展一些极具“公共性”的活动。比如,“公益服务”“公关之星”“公益项目策划大赛”等,通过此类“公共”活动, 可以强化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能力。
(六)科研实训
本科生是一个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毕业后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生而言,不管是选择就业,从事公共事务管理,还是选择攻读研究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都要求学生具有“研究”的态度和能力。当前, 社会转型、科技进步、思想杂糅、潮流泛滥,这些铸就了“复杂多变”的公共治理的内、外部环境, 刻板、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这一变化。未来的公共治理需要一批作风民主、思维创新且兼具实务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人才。高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引导学生参 与科研工作。以美国为经验,密歇根州的州立大学专门设置了“科研推广中心”[6],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摘要:体验式教学对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效用。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肇始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铺陈及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确证,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性,更强调应用技能的形塑。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意涵就在于通过模拟情景下学生对公共管理领域实际问题或典型案例的剖析与探讨,从而提高他们作为“公共人”所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因此,新型公共管理人才体验式教学研究具有理论拓荒和现实路引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新型人才,公共管理,体验教学
路径式管理 篇2
1研究方法
1.1经验法
通过课题组主要成员在多年的全科诊疗实践和居民健康管理体会,探索并设计出具有深圳特色的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框架。
1.2专家咨询法
即德尔菲法,在广东省范围内遴选社区健康管理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组成研究专家组,对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路径进行反复讨论和修订。
1.3文献法
主要查阅了国内近5年来有关家庭医生管理及社区健康管理模式的文献资料。
1.4预试验
于2013年7—9月在本健康中心进行现场预试验验证后,再经多轮的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社区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
2结果
2.1团队建设
本社康中心按照自身特色及人员构成,组建了全科团队、妇幼保健团队及中医康复团队三大团队。在诊疗过程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 公卫医师参与,以重点人群为签约对象并为其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和个性化的医疗保健综合服务模式。
2.2建设目标
服务方式由每次接诊的随机服务向家庭医生负责制转变;服务对象由个体服务向整个家庭管理转变;服务内容由疾病诊疗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2.3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立
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技术依托、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管理为工作内容和建立契约关系为服务形式的新型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是与全科诊疗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主路径十分契合的一种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责任制通过约定的家庭医生为家庭及其每个成员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可及的健康照顾,是转变医生坐诊模式、创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全面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建立本社区健康服务“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
家庭医生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全科医师与服务对象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对所负责的家庭中的成员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诊疗服务以及签约家庭重点保健人群(老人、儿童、 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家庭访视服务(产前、产后、老人、慢性病和残疾人),家庭功能咨询评估,家庭生命周期指导,家庭健康干预计划等[1]。
2.4拓宽服务,突出特色
从本中心特色出发的三大功能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可针对家庭中的育龄妇女、儿童、慢性病人群等重点人群开展全周期、信息化管理。充分依托家庭医生式服务和利用妇幼保健团队,对签约家庭中孕产妇儿童给予全程免费的产前检查、婴幼儿健康体检和免疫接种服务等。
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家庭,开展中医治未病活动,发挥中医康复团队的特色,从针灸、理疗、推拿和按摩等特色服务入手,应用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 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普及健康教育,将中医“治未病”理论融入居民群众的平常生活,突出“冬病夏治”、“冬季进补”等中医药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针对签约家庭中的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群,以中心的全科门诊为基础,签约家庭可进行电话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定期下社区,对行动不便的签约家庭成员开展上门的慢性病随访及指导用药。
利用微信、QQ群等新型网络媒体, 积极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方式。注意挖掘家庭中的骨干力量,培养家庭保健员队伍,逐步灌输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理念。
3讨论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两大任务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尤其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如何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防治结合的卫生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2],社区卫生作为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启动较早的城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深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 深圳社区卫生规划布局和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 正在进行网络的规范化建设, 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功能任务深化、运行机制探索等。虽然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深圳市社区卫生工作仍然存在着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经常脱节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 如果居民就医模式仍然是等患病才去看医生, 那么,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 也仅是将患者从三级医疗机构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而已, 并未起到“预防为主”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目前,我国人口与卫生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战略前移”、“重心下移”的方针。20O9年3月国务院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指明了方向。
当今国际趋势是以疾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转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主的医疗模式[3]。我们需要机制的设置和制度的创新,解决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脱节的问题。这需要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就是让基层社区卫生机构落实自己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大大提高了医生的主动性,通过主动沟通,改善服务态度,逐步实现居民与家庭医生的稳定“契约”关系[4],有利于把公共卫生服务触入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中而得到顺利开展,从而形成健康管理的有效签约服务机制,引导更多的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另外,家庭医生工作内容繁杂,对于复杂类型的签约家庭,由于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只能由单一的功能团队来管理。因此,本中心未来的建设,将围绕三大功能团队的信息交互及对签约家庭的交叉管理,更好地对签约家庭中的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干预。同时,家庭医生式服务提供更为人性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还需政府在政策和制度上的配合和支持。
摘要:目的 探讨开展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 采用经验法、专家咨询法、文献法和预试验分析深圳和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全科诊疗基础上开展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主路径的设计思路。结果 家庭医生式社区健康管理可更好地对签约家庭中的重点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和干预,提高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效率。结论 家庭医生式服务为社区健康管理提供了人性化、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可作为社区健康管理的主路径之一。
路径式管理 篇3
体验式教学思维模式概述
所谓体验式教学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方面的考查,进一步对于实际情景的还原或者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实现情境的创设或者复制,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多样化的呈现,让学生通过现实感的增加来实现学生知识的建构和情感上的理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现今的教学中应用性非常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双向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变学生学习的思考模式,进而实现其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教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案例教学中,主要就是呈现出教师课前选好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最终师生合作找出其对应的知识点,这样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这种运用案例来验证知识点的方式确是现今应用性最大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但是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性的发挥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目前法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决定定位存在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进而“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使得课堂缺乏互动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在模拟法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只是分配任务但是却没有想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内容,进而导致在角色扮演中漏洞百出,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一直将自己置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了解和评估,课堂效率一直没有办法提高。
2.教学方式选择不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法律技能掌握和学习的规律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整个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来进行,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参与性受到了限制,进而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后不能够完全适应工作,法律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欠缺使得工作效率不高,成为所谓的“高分低能”。另外一个方面则是由于错误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教师选择的案例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因此陷入到了一种尴尬的状态,教师的权威受到了质疑,学生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惰性的心理,进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在案例的选择上存在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标准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要求,无论是诉讼策略的策划和诉讼技巧的选择都要提前设定好,否则会影响到其诉讼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一直在高校任教,进而使得理论有余,但是在实际的诉讼经验上确实有限,因此教师在每一个诉讼阶段都没有做到熟知,这就使得教学实践中没有办法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和指导,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中漏洞百出,纸上谈兵的能力非常强,一旦要付诸实践就是千难万难,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没有办法提高。
体验式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体验式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
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参与性的强调与发挥,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要到能够决定整个课程的顺利开展,而教师只是处于一种引导的位置。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来为学生实现学习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通过学习的监控和评估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引导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转变过去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而提高其实际参与性。而模拟法庭作为学生参与性强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只是集中于法庭审理阶段,但是对于之前的证据搜查等阶段却忽视。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作用,体验式教学在模拟法庭的基础上,将模拟法庭中的片段化教学方式转化为更加具有连贯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将搜查取证、律师代理、法庭辩论等连接起来,进而实现从案件的起源到最终结果判定的完美呈现,这样就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2.体验式教学与诊所式教学相结合
诊所式教学方式是通过一种真实性的呈现方式来实现更加原生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法律援助或者是公益性的法律咨询来实现一种实践参与,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经验和应用性。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不能够满足全部的学生,因为有效的案件来源比较少,进而很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这项活动之中,此外一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熟练,而今不能够肩负这样的工作和实践,参与的主体也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平均一个案例只需要两到三个学生参与,进而使得在教学中不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中去,进而成为了优秀学生的特殊教学,缺乏公平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体验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所选择使用的案例与实际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但是却并不是同步发生的,这样就可以通过与诊所式的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案例的总结与概括来实现案例的优化,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角色中,通过多个阶段的设计来实现更加具有层次性的教学。
3.体验式教学与情景剧相结合
情景剧教学法是体验式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进而树立主人翁的精神,实现课堂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针对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水平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指导学生编写情景剧并且强调整个剧本需要突出法律知识,角色设置明确,在定本之后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演练。由于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这样就能够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在主题的设定上一定要注重其可操作性,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因此在剧本的主体选择上需要选择更加通俗的,让学生能够理解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和空间来进行想象力的发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领悟其含义,最终进行正确的表达与编写,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结语
法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虽然整个法律体系的建设具有科学的固定的思考体系逻辑思维构建体系,但是如果要实现准确的掌握和灵活性的运用必须依靠非常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但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效率一直没有办法提升。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引入与传统的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和情景剧等相结合,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让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摘要:在传统的法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注重的是教材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直接导致了课堂形式枯燥无味,学生上课学习效率不高,对于内容的实际理解也不是非常理想,影响学生优秀的法律素养的形成。本文首先介绍体验式教学思维模式概况,进而分析现今法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体验式教学方式应用于法学教学的途径方式提供对策。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学教学,思维模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蔡辉.体验式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理论地位及实施路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2]邓相花.浅谈情景剧在法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03).
[3]蒋鸣湄.“先理论型”体验式教学:化解著作权法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03).
[4]沈宁.多情境角色模拟——体验式教学在合同法实践教学中新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唐全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仲裁法学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14,09.
[6]雷丽平.破产法体验式教学方式实验与总结[J].商品与质量,2010,10.
路径式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7 月~2013 年7 月解放军总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接受胃肠外科培训的研究生42 名, 其中男35 名, 女7 名;年龄23~32 岁, 平均 (26.2±5.1) 岁。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教学组, 每组各21 名。 临床路径组男18 名, 女3 名;平均 (25.3±6.2) 岁。 常规教学组男17 名, 女4 名, 平均 (27.1±5.3) 岁。 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临床路径组以我院胃肠外科制定并使用的胃肠外科疾病临床路径为基础, 选择我院胃肠外科的常见疾病, 包括阑尾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 在疾病诊断名称的规范、病史的询问、病历书写、临床检查检验选择、治疗方案选择均按照临床路径进行。 以胃癌为例, 对临床路径组研究生具体教学方案如下:1由指导老师向研究生提供1 份胃癌的临床路径 (医护版) , 研究生预先熟悉该病种的临床路径。2指导老师对胃癌临床路径文本进行详细讲解, 讲解过程中按照临床路径时间节点提出要求研究生掌握的问题:如入院纳入胃癌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入院2~3 d必须的术前准备、入院4~6 d手术治疗方案和手术指征、入院7~8 d手术方式、入院9~18 d饮食恢复和并发症预防以及出院标准等。 3研究生熟悉胃癌CP文本后, 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查房, 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情况及各自的临床路径时间节点。 4研究生查阅教科书及各种文献, 通过参与不同位于临床路径节点患者的临床治疗, 在实践中逐渐对指导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5指导老师组织讨论, 引导研究生分析临床路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6指导老师讲解每一项设置问题, 介绍胃癌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常规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参与管理病床的形式进行。
1.3 考试内容及方法
1.3.1 病历书写主要考察对胃肠外科常见疾病的主要情况和诊治过程的掌握, 专科查体全面和规范性, 诊治方案的合理性, 总分为100 分。
1.3.2 病例分析主要考察胃肠外科常见病, 包括: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方案、医嘱、处方等, 总分为100 分。
1.3.3 临床操作考察胃肠外科常见临床操作项目, 包括:下胃管, 开关腹, 缝合打结等, 总分对为100 分。
1.3.4 理论知识考察外科学研究生对书本中胃肠外科相关章节以及临床路径中相关知识的应用, 总分为100 分。考试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未参加教学的人员进行考核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分析考试分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知识考试相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法, 国内自卫生部2009 年1O月公布《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后, 在全国大型医院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 临床路径理念在国外也早已应用在教学上, Steven等[6]于1995年首先报道了将临床路径与教学计划结合起来, 让实习医师参与临床路径的所有实施和开发阶段;同时将临床路径本身作为教学工具, 探讨临床路径中的争议;临床路径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可以使实习医师在实施临床诊疗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效益。 随着国内临床路径的实施, 国内各大医院也逐渐将临床路径理念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7,8,9,10], 但对于胃肠外科专科实行临床路径式教学尚少有报道。 我院胃肠外科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后, 逐步探索临床路径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路径教学组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可以换句话说临床路径组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优于常规教学组。 临床思维能力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 从错综复杂的线索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11,12]。 基本的临床思维过程包括了解病史、诊断、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制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案的实施、术后处理等[13], 临床思维过程是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展开,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 但是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都是分学科学习, 从基础到临床, 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 虽然每种疾病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但这些知识点却是分散的, 这让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了从因到果的顺向思维模式, 在进入临床以后发现, 对某些看起来很熟悉的疾病, 却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如何判断和解决[7]。而基于临床路径理念的教学法, 根据临床路径的时间节点, 将教学内容融合于临床路径的节点中。 这使得研究生能够按标准参与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 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并在指导老师引导下对问题进行分析, 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研究生按临床路径理念进行疾病的诊疗实践的能力。 由此可见, 临床教学围绕疾病的临床路径展开, 才能使学生始终对疾病诊治有最佳的路径可循, 始终能够抓住病例的主要矛盾, 对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考试成绩, 两组研究生没有明显的差别, 原因可能是本组对象均为研究生, 胃肠外科研究生已经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进一步强化本专业知识后, 对本专业的基本操作已经比较熟练, 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基于临床路径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理论教育等方面与常规教育并无更多内容, 因此造成两组之间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胃肠外科临床路径应用于教学, 对于指导导师建立起了规范的带教模式, 使带教老师有了“教学路径”, 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临床教学, 提高了带教效率。 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 指导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因需要介绍临床路径的依据和疾病的研究进展也需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这就改变了传统带教中老师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 对学生而言, 有了“学习路径”,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临床思维,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也显示, 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面, 临床路径教学法有较好的效果。
当然临床路径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大多具有变异性, 在实践中, 临床路径变异也很多, 故不是所有疾病教学都可以使用临床路径。 同时国内临床路径并不完善, 需要不断补充更新, 临床路径病种不全, 少见疑难疾病尚需常规教学, 但通过不断实践, 临床路径教学法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式教学在胃肠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2年7月2013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实习的42名研究生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教学组, 每组各21名。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进行胃肠外科培训, 常规教学组中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培训, 6个月临床实习后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病历书写、病例分析、临床操作、理论知识, 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 病例分析考试, 临床路径组分数[ (89.95±4.25) 分]高于常规教学组[ (83.86±5.07) 分], 两组相比,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病历书写、临床操作及理论知识考试, 临床路径组分数分别为 (90.43±4.25) 、 (87.23±5.13) 、 (85.52±5.84) 分, 常规教学组分别为 (89.62±4.26) 、 (84.38±4.73) 、 (83.33±4.75) 分, 两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临床路径式教学能提高胃肠外科研究生病例分析考试成绩, 有利于增强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
路径式管理 篇5
关键词:肠造口,围术期,路径式护理,临床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肠造口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 由于其改变了患者的排便方式, 且不能自主排便, 对于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具有重大影响。研究表明, 对肠造口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 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深入探讨路径式护理在肠造口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比普通护理和路径式护理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22岁~79岁, 平均年龄 (62.4±5.4) 岁;其中回肠造口7例, 横结肠造口2例, 乙状结肠造口21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20岁~81岁, 平均年龄 (64.3±4.8) 岁;其中回肠造口6例, 横结肠造口1例, 乙状结肠造口23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造口部位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护理, 即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基本布局和医疗措施, 并依照医嘱向患者介绍造口护理的方法, 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路径式护理[2], 具体措施如下: (1) 在患者入院后, 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并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由于患者排便方式的改变使得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 多会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 因此需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心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肠造口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认清现实, 积极配合康复治疗[3]。 (2) 术前1 d~3 d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造口定位。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过程, 提高患者的认知, 消除其顾虑。 (3) 手术当日, 患者要禁食, 并密切观察各引流管情况, 防止发生扭曲[4]。 (4) 术后1 d~3 d, 要对造口肠黏膜颜色进行观察, 防止发生出血、坏死等术后并发症。另外, 需指导患者家属造口护理的正确方法。 (5) 术后1周可指导患者食用半流质食物, 并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6) 出院时, 需嘱咐患者少食易引发胀气、便秘的食物, 注意清洁卫生, 并教会患者造口袋的正确使用方法。嘱咐患者定期来医院进行复查, 遇到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就诊。 (7) 指定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考核, 每日发放工作流程完成情况调查表, 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并督促未完成的任务, 防止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漏洞[5]。
1.3 问卷调查
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疾病知识掌握度等方面的问卷调查, 85分以上为满意, 60~85分为较满意, 60分以下为不满意[6]。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路径式护理后, 并发症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 (χ2=7.646, P<0.01) 。平均住院天数 (16.08±5.54) d, 较对照组的 (21.43±4.58) d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此外,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达96.7%, 较对照组的60%有显著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表2。
3讨论
据统计显示, 近年来直肠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患者多采用肠造口术进行治疗。由于肠造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认知, 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 对于后续治疗具有不利影响。为此,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接受配合临床治疗工作。护理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 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 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 让患者感到温暖[7]。总结发现, 路径式护理大大缩减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行率。此外, 护理工作更加程序化和标准化, 确保了工作的良好执行,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实施路径式护理后, 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 (16.08±5.54) d, 较对照组的 (21.43±4.58) d明显缩短,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达96.7%, 较对照组的60%有显著优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 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护理质量, 适合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方跃平, 许日波, 韦彩云,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1) :2543-2544.
[2]王珍, 崔玉珍, 王志莲, 等.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直肠癌Miles术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疗效探讨[J].现代护理, 2005, 11 (7) :569-570.
[3]陈晓, 兰金莲, 谢英红.临床护理路径在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8) :1242.
[4]李肖静, 史云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实施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7B) :69-70.
[5]陈小红.健康教育路径在直肠癌造口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6) :123-124.
[6]孙羽, 郝云霞.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527-3529.
[7]邓娟, 谢敏仪.对结肠造口病人早期标准健康教育调查[J].岭南现代外科, 2008, 8 (4) :315-316.
路径式管理 篇6
1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 我们对2008级60名卫生保健专业中专医学生进行随机分组, 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CP式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法。以肝硬化为例, 对实验组学生临床教学的要求如下。
1.1 精选病例, 设置问题
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医学生提供1份肝硬化的CP文本 (医师版) , 然后根据CP中的固定程序如某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进行渐进式提问, 如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上还有哪些疾病引起腹水, 其主要的鉴别点, 目前确诊肝硬化的主要方法, 肝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肝硬化可能有哪些并发症, 根据本病例的实际情况, 治疗原则和方案是什么等。
1.2 病倒讨论前的准备
1.2.1 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
医学生要熟读CP文本, 尽快明确该病的常规诊疗程序, 有助于其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治疾病能力的培养。
1.2.2 采集资料
医学生到病房亲自查看病人、询问病史, 系统查体, 弄清临床特征。按照临床路经, 让医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尽快完成治疗前的各项有关准备 (血常规, 尿常规, 大便常规及潜血, 血型, 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 血清AFP、HBV、HCV检查、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腹部CT或MRI、腹水检查, 肝穿刺活检, 纤维胃镜、腹腔镜检查等) , 了解各相关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治疗前的必要性与检查结果, 掌握第一手资料。
1.2.3 准备发言提纲
医学生通过分工查阅教科书和文献期刊、学术光盘及上网搜索等, 将前期已积淀下来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到本病例实际中去, 紧紧围绕该病例设置的各种问题, 结合采集到的临床资料, 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 逐一理顺, 然后集体讨论, 拟出发言提纲。
1.3 讨论病例
由带教教师选1名代表对准备好的学习内容针对原先设置的各种问题进行发言, 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完善或纠正。在讨论过程中, 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唱主角”, 以设置的问题为中心积极参与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和结论。带教教师按照临床路径引导讨论的方向, 紧紧围绕主题进行, 并给予医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使他们能应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4 总结
由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学大纲要求与实际讨论情况, 对原设置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性发言, 向医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前沿知识。此外, 还可通过观看实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切片制成的幻灯片, 或通过多媒体播放纤维胃镜、腹腔镜检查术等录像, 加深医学生对该疾病的理解, 开阔医学生的视野。
2 结果
见习结束, 对两组医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总成绩为100分, 其中理论笔试占40%, 口试占30%, 技能占30%, 对比两组的成绩。通过问卷调查医学生对CP式教学法的评价。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 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采用χ2检验。
2.1 两种教学法对医学生成绩的影响
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这提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2.2 医学生对两种教学方法效果的评价
实验组医学生对CP式教学法效果的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化方法, 在国际上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2]。CP是医护工作者集思广益, 共同制订的一个诊疗流程, 其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而且是最佳的, 同时, 根据PDCA循环原理, CP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存在着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因此, 它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将CP理念引入到内科临床教学中, 收效显著。
3.1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3.1.1 转变了教学理念
(1) 改变了传统见习教学的印证模式。传统见习教学是通过见习病人来印证已学过的理论知识, 故其是一种接近同一水平的重复学习。将CP式教学法引入到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 避免了印证教学的缺点, 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 (2) 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传统见习教学中几乎都是由带教教师对病例进行讲解, 偶有提问, 也是一问一答, 医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和主动参与的意识。CP式教学法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充分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教师由“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传统见习教学模式使医学生已习惯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他们在首次接触病人时对临床工作程序感到摸不着头脑, 手忙脚乱, 临床思维盲目紊乱,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CP对各种疾病都已制订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诊治计划, 因此, 引入CP式教学法, 给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教师稍加指导, 经过逐步训练, 医学生便可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教学习方法的转变。
3.1.2 规范了教学流程,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要开展CP式临床教学, 必须建立CP文本, CP流程强调的是最佳, 因此, 临床科室要经医护人员共同讨论, 将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及进展有效结合起来, 制订出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各种疾病诊疗计划, 并紧紧围绕相应的诊疗计划组织实施临床教学, 避免同科室内不同教师授课方案的随意性、不确定性, 从而使教学流程规范化。在各种病种临床路径的制订中, 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这有利于医学生紧紧抓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个路径主线进行诊治, 循序渐进, 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临床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也随之得以增强。
3.2 对医学生的影响
3.2.1 促进师生沟通, 提高教学质量
CP是一套标准化诊疗模式与诊疗程序, 实施CP要求师生按临床路径完成各项见习计划, 以达到预期目标。这就促使医学生与教师要经常沟通, 师生关系密切, 教师因此可了解到医学生对该种疾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见习教学, 因材施教, 使医学生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种疾病的知识点并积极参与诊疗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3.2.2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采用CP式教学法, 医学生为了解决CP文本中的各种问题, 要依靠见习小组成员分工查阅教科书、检索文献期刊及学术光盘、上网搜索等收集信息材料, 然后对各种材料加以分析, 通过集体讨论、争辩和教师的启发、引导排除各种疑问, 最后加以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不断增强, 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3.2.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CP式教学法在“教”的方面强调教师以引导为主, 启发、引导医学生从CP的各个环节中提出问题;在“学”的方面强调医学生自主探索。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疾病由表及里地进行客观分析和推理, 并透过疾病的现象抓住本质, 有理有据地提出各自的见解, 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
3.2.4 提高了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采用CP式教学, 要求医学生紧紧抓住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条主线, 通过运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 将所学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学等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 灵活、全面、综合地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5 提高了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医学生面对的各种疾病表现复杂多变, 不少疾病危急万分, 病人及家属被焦虑、烦躁、恐惧、失望笼罩着, 这就要求医学生要具有健全的人格特质和坚强的意志、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合理的心理行为和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CP式教学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教学模式, 为医学生具备前述的各种素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它能让医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 辩证地对待他人,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
3.2.6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尚的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CP的目标是使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 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诊疗技术以完成CP的目标。实施CP式教学的教师应当是具备高尚医德、能做好表率的优秀教师, 通过他们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及言传身教, 使医学生在内科临床见习中逐渐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热情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视其如己亲, 痛其之所痛, 急其之所急,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3.3 CP式教学法的不足或局限性
CP式教学法需要先建立起CP文本, 而目前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建立CP文本, 如那些临床进程复杂、变异、不确定性较多的疾病, 我们无法对其建立起CP文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CP实施的成功率, 也影响了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因此, 针对这些疾病, 我们只能采取病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等。CP式教学法目前初显成效, 但还属于初步探索阶段, 教师在应用时要把理念与现有资源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宜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戴晓天, 齐德广, 杨和平, 等.引入临床路径理念增强临床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5) :436-438.
[2]齐德广, 秦银河, 李书章, 等.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10) :11.
路径式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12月我院所收治125例痔瘘患者, 男71例, 女54例, 年龄21~65岁, 表现有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流脓、便血等症状, 符合痔瘘特点。经诊断, 混合痔87例, 肛瘘38例。将12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 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健康教育方式, 接待患者住院时告知住院须知, 住院期间叮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 将其病情和治疗方法等详细告知, 出院时告知禁忌和日常注意事项。
观察组采取路径式健康教育, 制定有健康教育路径表, 详尽地囊括相关内容。按照入院、术前、术中、术后和出院各个时间段, 通过视频、口头讲解、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每个时间段内的健康教育内容详细说明, 包括治疗、饮食、活动等方面, 放于床头, 方便患者随时阅读。路径式健康教育流程如下: (1) 正确分析现状。健康教育在护理中尤为重要, 既关系到护理质量, 也影响着患者恢复情况。然而在临床护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使得健康教育容易被忽略, 或作用难以发挥[3]。护理小组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并分析其难以实行的原因, 然后弥补自身不足, 制定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式; (2) 健康教育路径表。入院时要将住院须知、医院环境、医护人员、作息时间、病房管理以及常用工具使用方法等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让其了解痔瘘这种疾病, 以及治疗时的要点;手术前使患者明白自身病情, 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并详细解说手术方法、麻醉方式、配合事项等[4]。术后对患者体位、饮食等加以指导, 告知如何缓解疼痛、如何排便, 以及相关安全知识 (如防跌倒) 。出院时告知患者应合理饮食、多加锻炼、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尽量定期复查; (3) 健康教育手册。将路径式健康教育模式通过视频展现出来, 详细讲解, 制定普通话版和粤语版, 收集与护理有关的知识, 方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5]; (4) 培训实施。将以上各项标准彻底落实, 护理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应有一个整体框架, 耐心地将内容解释给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和接受能力, 选择最为适宜的教育和评估方法, 直至患者能够理解并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1.3 判定标准
(1) 护理满意度。对患者展开调查, 综合健康教育知识的完整性、护理人员责任心、工作态度、患者掌握程度等因素给出评价, 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6]。护理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 (2) 患者依从性。即患者实行健康教育的程度, 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不依从[7]。依从率= (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 /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以±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8.41%, 对照组满意率为91.94%。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完全依从52例, 部分依从9例, 完全不依从2例;对照组完全依从40例, 部分依从16例, 完全不依从6例。经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为96.83%, 明显高于对照组90.32%,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痔瘘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伴有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流脓、瘙痒、疼痛等临床症状, 选择手术治疗时, 为提高手术成功率, 促进患者术后更快恢复, 务必要做好护理工作。传统护理方式容易出现重复、遗漏等现象, 比如做一些无效之功, 易浪费精力和时间。路径式护理以时间框架为纵轴, 以健康教育为横轴[8], 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 使各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痔瘘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都有关系, 患者身心会受到很大折磨, 接受手术治疗时易出现一些负性情绪, 心理压力随之增加, 对健康教育有着强烈需求[9]。本研究采用路径式健康教育, 在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同时,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而且有利于患者养成良好习惯, 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本文结果表明, 使用路径式健康教育的观察组痔瘘患者其护理满意率为98.41%, 明显高于使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对照组的91.94%;患者对实行健康教育的依从率观察组为96.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2%;说明路径式健康教育在痔瘘患者的临床护理中, 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利用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 方式更加规范, 降低了失误率, 严格按照路径时间和内容对患者进行家属进行培训, 可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体现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 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才能在宣教中得心应手, 因而学习主动性会随之增加, 这对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表达能力颇为有利。
摘要:以125例痔瘘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 观察组采用路径式护理, 对比两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痔瘘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路径式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增加患者依从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痔瘘,路径式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蒋岩.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痔瘘裂手术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3) :116-117.
[2]王海艳.痔瘘患者围术期饮食和排便的健康教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5) :369-370.
[3]刘玉涛, 李海燕, 李红, 等.路径式护理模式的临床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8) :619-621.
[4]刘权斌.临床护理路径在膀胱造瘘术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7) :1398-1399.
[5]刘晓玉.痔瘘术后并发大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8) :1372-1373.
[6]胡淑珍.痔瘘手术前后的护理[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16) :1477-1478.
[7]赵国刚.痔瘘裂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医学信息, 2014, 27 (2) :462.
[8]刘梅珍, 井晓峰, 赵志强, 等.亲情式护理对痔瘘手术疗效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16) :2541-2542.
【路径式管理】推荐阅读:
临床路径式管理09-07
护理路径管理09-21
行为路径管理09-28
高校廉洁管理路径05-21
临床路径式教学法10-23
管理民主的法制路径10-15
物流管理路径论文05-28
医院管理节能路径06-19
保险资产管理多元路径06-23
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