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洁管理路径

2024-05-21

高校廉洁管理路径(精选3篇)

高校廉洁管理路径 篇1

一、高校育人功能研究

(一) 解构传统高等教育的功能

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 学术界主要有二功能说、三功能说、多功能说等三种学说。“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龙头, 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 (1) 鉴于此,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核心的功能, 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人才的社会适应度也正是检验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多年来所积累的就业难问题在2014年矛盾更尖锐化, 正是社会需求型人才与教育培养型人才失衡的表现。笔者认为, 在面临当下严重的就业问题, 培养与需求失衡时, 有必要深入探索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理念, 以科学理性的培养理念, 积极应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就业难的现实困难, 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促成渐进性创新。

(二) 建构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早期的私学到今天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虽然教育的系统复杂了, 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特点, 但教育功能的本质仍然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层次的学校无非是复杂化了的“师者”。以高等教育为例, “传道”就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养成基本的道德素养, “授业”就是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 “解惑”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传道”是从最高层面对人的精神世界实施影响, 是决定人才的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各项目标中处于最高地位;“授业”不仅是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 面对专业分工的精细化和信息的大膨胀, 可持续学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授业”是人才能力的体现, 是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外化了的行为表现;“解惑”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大学生思考做一件事情是为什么、如何做、怎样做的问题, 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先进高等教育相比最为欠缺的地方, 而恰恰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都体现在解惑中。通过这六个字涵盖了教育的基本育人功能, 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

(三) 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分析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本身不存在腐败问题, 腐败的产生有特定条件。例如, 楼盘销售顾问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 为熟人打折, 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腐败行为。腐败最基本的解释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但是, 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国家公务人员的主要后备群体, 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腐败的潜在人群。大学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对今后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都有深远影响, 因此, 加强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而相对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而言, 高等教育相对的可控性要高得多,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意识培养教育至关重要。高等教育要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着手, 从认知观念和行为养成等方面探寻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养成问题。除此之外, 也要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 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探寻廉洁自律意识教育的新思路。

二、当代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

传道, 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习得符合社会价值准则和伦理道德行为方式, 且这是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如果说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 那么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为谁所用的价值选择。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党就涌现出了一批批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向敌人投降, 他们的理念信念正是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社会制度, 驱逐侵略者的民族精神和敢于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价值观。也许他们的技术和能力有限, 但是却将有限的能力和技术都投入到革命中, 这正是高尚道德品质的体现。然而, 这些案例却离出生在和平年代的90后大学生群体很远, 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革命英雄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也缺少了时代新意和感染力。在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需求, 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探寻高等教育理想信念培养的新思路。

(二) 大学生法治观念缺失

2010年, 河北某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在校园内开了一家通讯店。年底, 其看到大学生急于购买返乡车票, 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 于是伙同有火车票代售资格的王某购入千余张火车票, 再每张加价20~30元卖给学生。但这种行为却已经触犯了刑法, 最终二人因涉嫌倒卖车票罪被依法批准逮捕。近年来, 此类大学生法盲的犯罪事件频繁发生。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公布数据, 大学生犯罪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多数是法盲, 贫困大学生犯罪率较高, 主要涉及盗窃罪、故意伤害罪。

上述大学生法盲的事件频频出现, 使得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审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据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公布数据, 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中, 本科可报职位数为13490人, 占总人数的75.2%;大专可报职位数为2445人, 占总人数的13.6%, 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录2006人, 占到11.2%。如表一所示, 在一份涉及12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中, 大学生毕业后的意向单位主要集中于事业单位 (26.8%) 、政府部门 (26.4%) 、国有企业 (17.0%) , 这三个选项超过70%。

一方面, 大学生的犯罪率逐年上升, 另一方面大学生已经成为取得公权力的主要群体。不可否认, 自律意识薄弱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到体制内, 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腐败的可能, 将会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更为可怕的是, 有可能腐败的行为发生后, 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因此,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这也正是育人功能中“授业”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 大学生思辨思维缺失

顾名思义, 思辨思维主要是指学习和接受信息要经过一个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过程。启发式教育旨在锻炼学生对知识怀疑和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多问几个为什么, 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去做。在基础教育中, 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教, 我跟着背”的思维定式, 许多问题的答案被固定的形式所取代, 并且只有符合这种“标准形式”的答案才是正确答案。高等教育鼓励开放式教育, 寻求问题答案时应提倡以不同的方法解决, 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基础教育。而所谓解惑, 不在于老师能够回答学生多少问题, 而在于如何启发学生, 并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学会质疑、分析和解决的本领。另外, 廉洁自律教育又与思辨思维教育有何联系?实际上,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因素已经不仅仅是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尤其是许多媒体为了获得点击量, 片面、极端报道某些负面新闻, 左右社会价值观。这些片面价值观都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也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值得引起重视的社会性问题。鉴于此, 教育学生以“我”为中心, 正视网络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的新思路

(一) 以启发教育培养理想信念

面对个性更为突出的90后大学生群体, 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是其再熟悉不过的教育方式。相对于教师教学中直接教育学生要爱国、要廉洁、要反腐败等等, 不如通过巧妙的体验式教学、辩论互动式教学, 教学效果好一些。作为“传道”层面的教育, 任何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都有权利和义务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引导。良好的校园氛围, 使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 都能够感知环境, 有所收益。如图书管理员、校内后勤工作人员、辅导员教师等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启发式教育的主要群体, 也都可能引发大学生心灵触动的可能。

(二) 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贪污腐败固然能够满足一己私利, 但却触犯了国家的刑法。多年以来,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已在高等教学中展开。但是,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仅仅教师讲、学生听, 并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然而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 教学的宗旨在于以学生为中心, 但教师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和学生德育教育的引路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求知、认知特点, 以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形式, 结合当下热点话题, 引起学生共鸣, 进行普法教育。

(三) 培养大学生思辨思维

现如今, 电话、短信对于大学生而言似乎都快成为过去时, QQ、微博、微信、陌陌等新传媒途径逐渐成为学生高频使用的通讯媒介。面对信息量的几何式增长, 无论是加强网络监管还是限制信息传播, 似乎都无法彻底解决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 要学会分辨是非, 加强自身的“自律”和“慎独”意识。简言之, 即通过高等教育, 充分发挥“解惑”功能, 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辨思维和基本道德意识。通过教育引导学生, 在面对一个新闻的时候, 养成是什么、为什么、我怎么做的思考过程。

综上所述, “传道”、“授业”、“解惑”贯穿教育的始终, 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廉洁自律意识培养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预防腐败,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傅鸿颖.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方法调研报告[J].前沿, 2013, 3.

[2]关昌峰, 罗兵, 粱畅.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3, 3.

高校廉洁管理路径 篇2

从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不论是传统的科研管理系统,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管理系统,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问题都是事关科研管理系统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科研管理系统的完善路径来看,人员素质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组织工作的优化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构建系统完善路径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对与系统建设有关的培训保障机制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将以下几种培训机制应用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第一,高校系统功能培训和流程培训等培训措施可以被应用到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之中。从高校的教学研究实践来看,这一措施可以让高校的教职员工的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第二,在培训机制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在对系统化的培训工作进行完善时,也可以让一些与科研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有关的问题融入到培训工作之中,进而让科研人员对自身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一些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机制进行了解。

4.2技术变革的应用

在对科研管理系统的完善路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变革的应用,是顺应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表现,因此,这一措施也可以被看作是系统完善路径的一种表现。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看,在现代社会,“云”服务功能和大数据功能在科研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对科研信息系统协同工作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技术变革给科研系统带来的影响看,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建立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联系;电子邮件技术的应用,对论文、文献资料及文档的共享机制的完善,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结语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是事关高校资金和人力等问题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开展,既是对国家高校科研管理政策进行落实的一种表现,也是对高校自身科研水平进行提升的有效措施。从高校的自身情况入手,在构建智能化科研环境的基础上,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是促进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的有效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晓红,谢素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2]郭艳红.面向知识管理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3]王从东,葛涛.基于Internet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

[4]王蓉.浅析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7).

高校廉洁管理路径 篇3

突破高校周转房管理瓶颈的路径探析

王艳丽

[摘要]高校周转房作为学校帮助青年教职工解决临时住房困难的过渡性住房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文章从制定科学合理的周转房管理制度、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周转房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周转房管理机制等三个方面对突破目前高校周转房管理瓶颈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周转房管理;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门禁系统

高校周转房作为学校帮助青年教职工解决临时住房困难的过渡性住房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供求关系失衡严重,房源数量和房源结构不能满足教职工的实际租房需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周转房无法有效周转;转租转借现象严重,各种违规违约行为屡禁不止;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落后,不能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

推进周转房管理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更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各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解决周转房管理问题的关键,信息化平台建设是提升周转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高科技技术手段是规范周转房管理的重要工具,多种措施综合推进。

1制定科学合理的周转房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周转房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租住条件、租住周期、租金标准、选房办法等核心条款的设定。

11根据“按需分配”的原则设定租住条件

租住条件的设定既要遵守各项政策文件的规定又要结合各高校自身实际。在目前各高校周转房房源数量少,不能满足全部教职工租房需求的情况下,根据“按需分配”原则设定租住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111周转房租住条件设定应倾向于年轻教职工

《教育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学校住房制度改革,加快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教发〔1998〕23号)指出,高等学校必须保留必要数量的公有住房作为公寓进行管理,主要供学校每年新增年轻教职工,新聘人员和引进人员租用。

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也提出“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困难,让青年教师安居乐业。”

因此,从政府的政策文件规定来看,高校周转房的租住条件设定应倾向于年轻教职工(新聘人员、青年教职工和引进人员等)。

112周转房租住条件设定应倾向于无房教职工

从高校“周转房”的概念和性质来看,周转房是产权归学校(或政府)所有,提供给教职工短期租住,以帮助其解决临时性住房困难的公有住房,具有过渡性、周转性的特点,属于国有资产。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公租房可分为政府直管房和单位自管房,高校周转房属于单位自管的公共租赁住房。

住建部《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2012年11号令)第七条关于申请公共租赁住房条件中明确要求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第十一条规定:企事业单位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范围,可以规定为本单位职工。

因此,高校周转房的条件设定可参考政府公租房的租住条件。在目前房源不能满足全部教职工租房需求的情况下,首先应倾向于无房教职工。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12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合理租住期限

虽然绝大部分高校的周转房管理文件中对租住期限都有明确限定,但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往往使得租期限定形同虚设。个别高校在其周转房管理办法或租住协议中没有明确限定租期,教职工一旦租住即“终身制”,最终导致房源紧张无法有效周转。因此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合理租住期限是科学合理周转房管理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租住期限设定过长(10年及以上)将使周转期拉长,而高校每年都需要新增不同数量的教职工,不利于缓解房源供给与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如果租住期限设定过短(1~2年),将影响教职工的生活稳定和归属感,并增加教职工的工作负担。特别是有些高校校园内坐落着附属小学、幼儿园,这也是周转房租期设定必须要考虑的因素。高校周转房租住期限的设定可参考国家公租房的合同期限,一般限定在3-6年是相对合理的。租住期限满后可根据实际需求申请续租,职能部门根据学校房源情况进行调节。

13提高租金标准,发挥市场作用

部分高校周转房的租金与周边片区的市场租金相比严重偏低,甚至有些高校目前仍实行房改时期的标准租金,即35元/平方米/月,与市场严重脱节。这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也给转租转借行为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导致转租转借现象严重。

广东省《关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货币分配的通知》(粤府〔1998〕82号)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全省一律停止按现行房改政策出售和出租公有住房,全面实行住房货币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分配前已租住公有住房的职工,可按现行房改租金计租,但不得领取住房补贴;如领取住房补贴,从领取住房补贴之日起,按成本租金或商品租金计租。

14制定科学的选房办法

制定科学的选房办法,最大限度体现公平公正是周转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房办法可以采取分序列推进的方式,即无自有产权住房的教职工作为第一序列选房;在房源允许的情况下,其他有合理租房需求的教职工作为第二序列选房。同时,采用积分排队的办法,综合考虑职务职称、学历、工龄、校龄等因素,各因素按照权重给予不同的代表分数,根据分数加和结果自高至低依次选房。

15严禁转租转借

转租转借行为将导致一系列后果:一是教职工将房屋转租后私人牟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给学校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三是许多新入职教职工由于无法从学校租到周转房而不得不从其他教职工手中高价转租,造成教职工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公。

科学合理的周转房管理办法必须设立严禁转租转借的条款,同时明确转租转借的认定条件和惩罚措施。参考国有资产管理和公租房管理的相关政策,对被认定为转租转借的应立即终止合同,收回住房,除给予行政处分外还应借助经济手段,提高教职工转租转借周转房的成本,发挥市场杠杆的作用,压缩转租转借行为的获利空间,从根源上杜绝该行为产生。

2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周转房管理水平

周转房管理是一项相当烦琐的工作。首先,周转房管理数据既涉及房源信息又涉及租住信息,同时又必须实时更新,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周转房管理数据仍然只能借助人工操作excel表格完成,费时费力且不能做到百分百准确;其次,周转房日常管理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持,特别在清查住房等方面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上门检查,效率和频率都无法适应工作需求。

借助技术手段,提高周转房管理水平,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取代原有人工管理模式。目前在周转房管理方面做得比较理想的高校都建立线上周转房管理系统,采取信息化平台管理模式。通过该平台,周转房的申请、计分排队、选房、基本房源及租住教职工信息管理及日常维修维护等全部可由线上完成,实现了管理自动化。比如:中山大学通过采用数字校园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地设计团【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购问卷、统计周转房问卷调查结果、网上房源公布、网上选房、自动计租、自动发邮件提醒租房者续租或退出房源等功能。

二是通过安装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周转房管理水平。转租转借是影响周转房有效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周转房管理中的一个“顽疾”,若仅仅依靠房管部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检查,则工作量大、周期长、效率低,而且不会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违约行为。借助安装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不但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且能有效降低转租转借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以使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3建立健全高校周转房管理机制

目前许多高校的周转房管理机制存在漏洞,“重租轻管”现象较为普遍,个别高校甚至对周转房只租不管,对转租转借等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制止,导致各种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泛滥。

31建立健全周转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高校周转房必须“有进有出”,以保证收回的周转房能继续提供给符合申请条件的新进校人员,促进房源的良性循环流动,使有限的周转房资源合理的利用。建立健全周转房“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资格,确保周转房申请、资格审核及选房配租等工作环节公平、公开、透明;明确退房条件、程序,加重对违约行为的惩戒措施,确保周转房能够实现按期退房,有效周转。

32建立健全周转房管理监督机制

组建由学校纪检部门、职能部门及教职工群体代表组成的周转房管理监督机构,负责对周转房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一是加强对周转房管理各工作环节的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徇私舞弊等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对承租教职工违约行为的监督。高校周转房是学校提供给有住房困难的教职工短期租住的过渡性公有住房,当承租教职工购房后,应主动退出周转房,以便让更有需要的教职工租住。但目前许多教职工因利益驱动拒绝退出周转房,甚至把周转房高价转租转借,赚取高额利润,严重破坏公平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承租教职工违约行为的监督,特别是转租转借违约行为的监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秩序,促进周转房管理机制有效运转。

4多种途径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困难

高校教师这个群体具有其特殊性:既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若住所距离单位太远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又是脑力劳动者,需要相对安静的居住环境,因此对于住房的位置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各高校在盘活周转房存量的基础上,也应积极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职工解决住房困难:一是争取政策支持,新建公有住房,扩大周转房房源供给;二是划拨专项资金,对现有陈旧住房进行系统维修和改造,改善青年教工的居住环境;三是组织教职工团购商品房,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四是向教职工提供无息贷款,帮助教职工购买住房。

参考文献:

刘建秋邹议高校青年教师周转房的现状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3(11)

上一篇:最优标准下一篇:普通水平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