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标准(共9篇)
最优标准 篇1
0 引言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和间谐波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其检测算法[1,2,3,4,5,6,7,8,9]也多种多样。中国于1998年颁布了GB/T 17626.7—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该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IEC 61000-4-7的第1版(1991年颁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2年又颁布了IEC 61000-4-7的第2版,与第1版相比有很大的变化。由于IEC 61000系列标准对中国电磁兼容系列标准的制定一直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IEC 61000系列标准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对IEC 61000-4-7第2版中规定的新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下若提及IEC 61000-4-7,指的都是其第2版(即2002年版)。
IEC 61000-4-7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集合(group)与子集合(subgroup)的概念[10]。集合概念的引入是为了清晰地表明频谱泄漏,使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在准确化、简单化和标准化这些性能指标中达到最佳综合平衡。但是IEC 61000-4-7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即使是对同一信号,分别用集合与子集合进行衡量,所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差别;在实际测量时具体应该采用二者中的哪一个,IEC 61000-4-7并未给出相关规定或建议,这就不利于该标准的实际应用。
2)IEC 61000-4-7规定同步采样时使用矩形窗,同时建议非同步采样时可以使用Hanning窗,但是却未给出加Hanning窗时集合概念的表达式;而由于这2种窗函数的性能不同,加Hanning窗时集合概念的表达式与加矩形窗时的表达式肯定是有所区别的。
3)IEC 61000-4-7并没有充分考虑电力系统中谐波和间谐波信号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所推荐的检测方法仅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例如严格整基波周期采样等)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这些理想条件在实际测量时可能无法达到。
本文在严格遵守IEC标准框架的前提下,对IEC 61000-4-7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扩展。扩展后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影响测量精度的所有主要因素,充分考虑了谐波与间谐波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在每种测量环境下,都能够获得唯一最优的测量结果。
1 Hanning窗函数与IEC标准框架下集合概念的兼容性分析
1.1 IEC标准框架下的集合概念
IEC 61000-4-7规定,对于50 Hz电力系统,采用矩形窗函数,窗口宽度为10个基波周期(大约200 ms),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作为谐波、间谐波分析的处理工具,DFT分辨率为5 Hz。根据这些规定,得出50 Hz电力系统的集合概念如下。
n次谐波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谐波子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间谐波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间谐波中心子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式(1)—式(4)中:C10n+i指的是序号为10n+i的DFT频谱线的均方根值(即有效值);n为谐波次数,即谐波频率fn与基波频率f1的比值;位于n次与n+1次谐波之间的间谐波集合(或间谐波中心子集合)定义为n次间谐波集合(或n次间谐波中心子集合),同时把n次和n+1次谐波频率的平均值定义为n次间谐波集合频率(或n次间谐波中心子集合频率)。
1.2 IEC标准框架下集合概念的数学背景
时域信号g(t)的傅里叶变换可以表示为:
G(jΩ)=∫
式中:Ω=2πf。
根据帕塞瓦尔(Parseval)等式,即能量积分公式[11],可以得出:
式中:∫
式(6)表明,经傅里叶变换后,时域总能量与频域总能量相等。
如果g(t)是连续时间非周期信号,则|G(jΩ)|为连续非周期的频谱密度函数。
若g(t)是一个周期为Tw的周期性连续时间函数(此时g(t)可以看做是由宽度为Tw的窗截取其一个周期,然后无限延拓而成),则g(t)的傅里叶级数的系数是离散频率的非周期函数[12],且离散频谱相邻两谱线之间的频率间隔为fw=1/Tw,设频率f=kfw处的谱线的有效值为Gk,这样式(6)就变为:
式(7)表明,频域所有谱线的能量和等于时域信号g(t)在周期(即窗宽)Tw内的总能量。
根据傅里叶变换频域谱线的共轭对称性[13],可将式(7)写为:
再结合IEC 61000-4-7对时域信号表达式的规定(见附录A,在式(A3)中,am和bm的积分系数为2/Tw,而c0的积分系数为1/Tw,故而有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采用DFT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设DFT的时域采样率为fs,采样时长为Tw,采样点数为N=fsTw,将式(9)中的连续信号g(t)离散化,就可以得到:
式中:g(ti)为连续时域信号g(t)的采样值,其中ti=iTw/N;Ck是指序号为k的DFT频谱线的均方根值。
式(10)给出了离散时域信号经DFT运算后时频域能量的表达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式(10)精确成立的条件非常苛刻,仅在完全同步采样且窗函数为矩形窗时才精确成立;在无法做到完全同步采样的情况下,
本文认为,DFT的时频域能量守恒原理是IEC 61000-4-7所提出的集合概念的最重要的数学依据。集合概念充分考虑了频域的能量传递问题,并力求对某一谐波集合(或间谐波集合)所包含的谐波(或间谐波)频率成分的总能量进行尽可能精确的估计。
1.3 Hanning窗函数与IEC标准框架下集合概念的兼容
对N点离散时域采样序列g(ti)加Hanning窗并进行DFT运算,得到的DFT频谱线的均方根值用CH_k表示(H指所加窗函数为Hanning窗,k指DFT频谱线的序号),则
式(11)清晰地表明:用Hanning窗对时域采样序列进行加权,导致了时域原始采样序列的总能量与频域谱线的能量和不相等;因而,频域谱线的能量并不能正确反映时域信号的能量分布;Hanning窗函数不能直接应用于IEC标准框架下的集合概念之中。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兼容准则:将Hanning窗函数应用于IEC标准框架下的集合概念,其前提条件是保证加窗前的时域能量与加窗(并DFT)后的频域能量相等,可以引入一个“能量损失修正系数”来达到该条件。
根据以上兼容准则,引入能量损失修正系数ξ,使下式成立:
式(12)也可以写成:
利用ξ,可以得到加Hanning窗时集合概念的表达式如下。
n次谐波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谐波子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间谐波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n次间谐波中心子集合的有效值定义为:
很明显,式(14)—式(17)中的集合表达式与IEC标准框架下的集合概念完全兼容。
由式(12)可以看出:以时域原始采样序列的总能量
2 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的扩展及最优化
2.1 IEC标准框架下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的扩展
IEC推荐的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的总体结构如附录B所示,本文对IEC推荐的方法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方法可用图1来表示。
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任一N点采样序列g(ti),同步进行加矩形窗的DFT运算和加Hanning窗的DFT运算,运算结果分别记为输出1和输出3。
2)对输出1和输出3,分别用加矩形窗的集合概念(对应式(1)—式(4))和加Hanning窗的集合概念(对应式(14)—式(17))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分别记为输出2和输出4。
3)IEC 61000-4-7规定,加矩形窗的集合概念只能用于同步采样的情况;本文提出,无论是否同步采样,都可以使用加矩形窗的集合概念。
2.2 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的最优化
按照图1所示扩展方法,可以将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细化为4种测量环境和5个衡量指标,以此来达到最优的检测效果。
4种测量环境指的是:①同步采样时的谐波检测;②同步采样时的间谐波检测;③非同步采样时的谐波检测;④非同步采样时的间谐波检测。
IEC 61000-4-7建议,测量仪器使用锁相环技术实现同步采样;同时又指出,若同步采样无法实现(测量时失去同步),则应该在测量仪器的显示屏上标示非同步的状态。本文即按照采样是否同步来划分测量环境。
上述4种测量环境中的同步采样仅仅针对基波信号,即指的是整基波周期采样。而本文式(10)精确成立需要完全同步采样,这时并不仅仅针对基波,而是要求对信号中包含的所有频率成分都实现同步采样,即要求对信号中包含的每一个频率成分,采样时长都是其周期的整数倍。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式(10)几乎是不可能精确成立的。本文以下若提及同步采样,指的都是整基波周期采样。
5个衡量指标指的是:①加Hanning窗的集合有效值;②加Hanning窗的(中心)子集合有效值;③加矩形窗的集合有效值;④加矩形窗的(中心)子集合有效值;⑤加矩形窗的单根谱线有效值,即与谐波频率(或间谐波集合频率)对应的单根DFT频谱线的有效值。
衡量指标①和②可由图1中的输出4得到;衡量指标③和④可由图1中的输出2得到;衡量指标⑤则可由图1中的输出1得到。
对于每种测量环境,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5个衡量指标,然后选出其中最精确(即误差最小)的一个指标,作为该环境下的最优衡量指标。谐波和间谐波检测方法的最优化,就是通过确定最优衡量指标来实现的。本文以下若提及这5个衡量指标,会用其前面的标号(①,②,③,④,⑤)来代替。
IEC 61000-4-7指出,谐波和间谐波的测量应该仅仅针对稳态信号(stationary signal),波动信号(fluctuating signal)的检测方法应该与稳态信号不同。本文对IEC 61000-4-7进行了扩展,并提出了5个衡量指标的概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主要也是针对稳态信号,但是,为了分析的完整性,本文也尝试将波动信号的检测用5个衡量指标来表示(有关波动信号的检测见附录C)。
3 稳态谐波和间谐波信号的检测
3.1 同步采样情况下谐波的检测
采样为严格的整基波周期采样,采样时长定为10个基波周期。n次谐波的频率设为fn;在谐波附近,有一个有效值为1、频率为fih的间谐波,其中fn≤fih≤fn+25 Hz,即间谐波的频率在fn~fn+25 Hz之间变动。
由于是整基波周期采样,谐波不会产生能量损失,故不妨假设谐波有效值为0,只需考虑间谐波泄漏对谐波的影响。计算与该谐波相对应的5个衡量指标,其中有效值最小的一个指标即为最优衡量指标,因为该指标使间谐波对谐波的影响最小,使用该指标就可以得到最精确的谐波有效值。
图2给出了5个衡量指标与(fih与fn之间的)频率间距的关系。图2(a)给出的是①,②,③,④这4个衡量指标,图2(b)给出的是②,④,⑤这3个衡量指标。
可以看出:衡量指标②和④要明显优于①和③,这是因为在同步采样时,谐波集合包含了更多的谱线,因而也就会引入更大的误差;衡量指标⑤总是优于④;在0~13 Hz,⑤优于②;而在13~25 Hz,②又优于⑤。
分别求出衡量指标②和⑤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值,②的平均值为0.371 4,⑤的平均值为0.183 7。可以得出,对于同步采样情况下谐波的检测,与谐波频率fn对应的、加矩形窗的单根谱线有效值为最优衡量指标。
3.2 同步采样情况下间谐波的检测
采样为严格的整基波周期采样,采样时长定为10个基波周期。n次间谐波集合频率设为fihn,有一个有效值为0.5、频率为fih的间谐波,其中fihn≤fih≤fihn+25 Hz,即间谐波的频率在fihn~fihn+25 Hz 之间变动;此外,在间谐波附近还存在着n+1次谐波,有效值为1。
计算与该间谐波相对应的5个衡量指标,其中有效值与0.5最接近的一个指标即为最优衡量指标,因为该指标使间谐波检测误差最小。
图3给出了5个衡量指标与(fih与fihn之间的)频率间距的关系。图3(a)给出的是②,③,④这3个衡量指标,图3(b)给出的是①,③,⑤ 这3个衡量指标。可以看出:在0~14 Hz,衡量指标②,③,④的效果都比较好;但在14~25 Hz,指标③要优于②和④。
由于衡量指标①总是将n+1次谐波的谱线也包括进去,所以其值远远偏离0.5。指标⑤是与fihn对应的、加矩形窗的单根谱线有效值;除非间谐波频率等于fihn,否则指标⑤检测精度很低。
可以得出,对于同步采样情况下间谐波的检测,加矩形窗的间谐波集合有效值为最优衡量指标。
3.3 非同步采样情况下谐波的检测
采样为非整基波周期采样,采样时长定为0.2 s。由3.1节可见,同步采样时谐波无能量损失,所以检测谐波时把间谐波对谐波的影响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但是非同步采样情况下,应该把限制谐波的泄漏、尽量减小谐波能量损失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把间谐波对谐波的影响作为次要因素;因为电力系统中谐波含量远大于间谐波含量,在影响谐波检测精度的诸多因素中,谐波泄漏占主导地位。
设有一个有效值为1的谐波成分,其额定频率为fn,实际频率fhr在fn±5 Hz附近变动。计算与该谐波相对应的5个衡量指标,其中有效值最接近1的一个指标即为最优衡量指标。
图4给出了5个衡量指标与(fhr与fn之间的)频率间距的关系。图4(a)给出的是①,②,③,④这4个衡量指标;图4(b)给出的是②,④,⑤ 这3个衡量指标。可以看出:在整个频率变化范围内,指标①几乎一直优于指标②,③,④;指标③有较大的波动,这是因为矩形窗限制泄漏的能力比Hanning窗弱;-4~4 Hz范围内,指标②优于④,指标④也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振荡;在-5~-4 Hz以及4~5 Hz范围内,指标④优于②,这是由Hanning窗产生谱线的特点造成的,当谐波频率靠近fn+5 Hz时,Hanning窗所产生的3根幅值最大的主谱线中,有一根已经超出了谐波子集合所包含的频率范围。指标②的平均值为0.978,指标④的平均值为0.962 4。总体上,指标②优于④。
可以得出,对于非同步采样情况下谐波的检测,使用Hanning窗比使用矩形窗效果好。加Hanning窗的谐波集合有效值为最优衡量指标。
3.4 非同步采样情况下间谐波的检测
采样为非整基波周期采样,采样时长定为0.2 s。设n次谐波有效值为1,其额定频率为fn,实际频率fhr在fn±5 Hz附近变动;在n次与n+1次谐波之间存在一个间谐波成分。
由于电力系统中谐波含量远大于间谐波含量,谐波泄漏会对间谐波检测精度产生很大影响,故而,不妨假设该间谐波有效值为0,主要考虑谐波泄漏对间谐波的影响。
计算与该间谐波相对应的5个衡量指标。图5给出了5个衡量指标与(fhr与fn之间的)频率间距的关系。图5(a)给出的是①,②,③,④这4个衡量指标;图5(b)给出的是②,④,⑤这3个衡量指标。衡量指标⑤受谐波泄漏的影响最小,但是⑤并不是最优衡量指标。因为⑤是与n次间谐波集合频率相对应的单根DFT谱线的有效值,如果间谐波实际频率偏离n次间谐波集合频率,指标⑤就无法反映间谐波的实际有效值。这里指出一点:本文3.1节是同步采样情况,谐波频率是固定的,故而可以用指标⑤来衡量;但此时的间谐波频率并不固定,若用指标⑤衡量,将会产生错误结果。
①,②,③,④这4个指标中,受谐波泄漏影响最小的一个即为最优衡量指标。指标②明显优于①和③;在-5~3.6 Hz范围内,②优于④,因为Hanning窗限制泄漏的能力更强;在3.6~5 Hz范围内,④又优于②,这也是由Hanning窗产生谱线的特点造成的。
分别求出指标②和④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值,指标②的平均值为0.089 2,指标④的平均值为0.150 4。总体上,②优于④。可以得出,对于非同步采样情况下间谐波的检测,加Hanning窗的间谐波中心子集合有效值为最优衡量指标。
4 结语
对于IEC标准框架下谐波和间谐波的检测,如果能实现同步采样,则可以获得很高的检测精度。同步采样时,应该使用矩形窗;如果同步采样无法实现(失去同步),应该用Hanning窗代替矩形窗。将Hanning窗函数应用于IEC标准框架下的集合概念,其前提条件是保证加窗前的时域能量与加窗(并DFT)后的频域能量相等,可以引入一个“能量损失修正系数”来达到该条件。
在遵循IEC标准框架的前提下,对IEC推荐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扩展。扩展后的方法可以细化为4种测量环境和5个衡量指标,并经过分析得出了每种测量环境下的最优衡量指标。在实际测量时,根据具体的测量环境,采用相应的最优衡量指标,可以获得最精确的测量结果。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最优标准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经济更加迅猛地发展,信息传递异常快疾一切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我们生活再这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工作需要效率,都讲求速效,赢得了时间就赢得了胜利。时代需要我们控制最优化时量快速作文。
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要求“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原来《九年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学语文大纲》要求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缺乏完整体系,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而快速作文具体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
快速作文与学生的思维息息相关,那种混乱的、拖沓的思维已不能适应社会、紧张、快节奏的严峻现实要求必须清晰、流畅地表达。而快速作文开发了学生地内在潜能,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为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需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提高作文质量,除了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控制最优化时量,培养学生最优作文方法。
二、第四学段(7--9年级)快速作文目标
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行为志趣,要求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六百到八百左右的作文。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三、作文过程最优化的时量控制--六环节
快速作文要求对作文过程有时间观念,必须严密控制时量,要做到“胸中有丘壑”。下面时量控制表是教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经验。具体操作时因人而宜,灵活掌握。大致安排如下:
形式
字数总时量
最优标准 篇3
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并非最初就被彻底否定, 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早在二战结束后, 以Meyer和Edvin Kuh为代表的投资学研究者非常重视财务要素对商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财务活动在经济领域所起的作用获得广泛关注。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纯粹的经济要素被隔离于企业实际决策框架之外。著名的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为财务无关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里, 公司的财务结构, 包括内部流动性、财务杠杆、股利支付政策等等财务要素, 都与股东价值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无关。排除融资约束、不考虑企业个体差异性, 成为将近二十年来投资学者研究的主旋律。无论是Dale Jorgenson等提出的新古典投资理论、J.W.Elliott推荐的流动性模型, 或者运用更复杂更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法, 都难以避免尴尬的局面———几乎每一个投资模型都被其他至少一个模型推翻。理解融资约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影响企业动态最优化过程, 又花费了经济学家相当长的时间。以1988年为标志, Fazzari, Hubbard, Petersen和许多研究者以投资对现金流和其他控制变量做回归, 用现金流相关系数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他们认为, 现金流相关系数的统计重要性是支持融资约束存在的信号。从企业层面的研究揭示:现金流对投资高度相关;小企业比大企业展现出更严重的流动性约束。这些微观研究结论, 更成为融资约束存在的明证。近些年来, Kaplan和Zingales (1997) , Gomes (2001) , Alti (2003) 揭示, 融资约束的存在既不是现金流相关性的充分条件, 也非必要条件。之所以现金流与投资相关性如此之高,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没有考虑企业异质性;没有捕捉到重要外生冲击;用线性模型拟合非线性的投资活动……既然如此, 那么如何理解传统投资模型所揭示企业投资行为存在的以下规律:投资活动起伏不定, 一段时期的投资低迷之后很可能紧接着大手笔投资开支;小企业比大企业成长更快, 投资也更加频繁。如果以上现象不是融资约束效应造成的, 也不能够证明因此存在融资约束效应, 又该如何理解?固定资本调整投资模型或许能够为此提供一个线索。将营运资本额、企业价值联系起来, 也许可以从更深层面上揭示融资、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本文以当期收益为纽带, 联系资本预付额与企业价值, 采纳固定调整成本模型揭示企业调整资本存量或者投资开支的决策原则, 运用最优化思想, 改进并提出最优资本预付额与企业价值模型, 分阶段探讨企业总价值对资本最优策略的不同要求。
二、固定调整成本投资模型
(一) 模型原理
20世纪90年代, 阿贝尔和艾玻利 (Abeland Eberly, 1994) 卡贝里罗和伊利 (Caballeroand Leahy, 1996) 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对资本调整发生的成本, 实际上可以区分为固定调整成本CF和变动调整成本CV。其中CV是当期投资水平 (IT) 的函数, 而CF则是当期资本存量的函数 (K) 。总调整成本函数CT为:当IT=0时, CT=0;当IT>0时, CT=CF+CVIT;当IT<0时, CT=CF-CVIT。在引入固定调整成本之后, 即使厂商只对资本规模进行微调, 也必须支付数量为CF的固定调整成本。而厂商是否调整资本存量, 则关键在调整与不调整两种状况的成本收益比较。在一个两阶段投资模型当中, 假设第一阶段的资本存量为外生变量, 厂商需要决定是否把第二期的资本存量调整至意愿水平。如果企业调整资本存量, 则除了需要买进或出售资本以外, 还需要支付固定和变动调整成本;当企业放弃调整时, 就不得不面临由于第二期实际资本存量不等于意愿资本存量而遭受的损失。 (图1) 中, 两条曲线均经过简化处理, 线段 反映调增资本存量时, 企业的收益;而 则是调整减少资本存量时企业的收益;曲线F (K1) 为保持资本存量不变时, 企业的收益。忽略不重要的劳动力投入, 假设第一期的产出为Y=F (K1) , 则F'>0, F'<0。即:只要K1 (KL, KU) (其中意愿资本存量为K*, KL≤K*≤KU) , 厂商就选择保持原来的资本存量, 该区域也被称为“消极范围”。固定调整成本模型也可以解释为何资本短缺比较严重的厂商实际投资比例明显大于其它厂商。那是因为这些厂商远离消极区域, 因此发生外部冲击时, 调整资本存量更为有利。
(二) 模型作用
固定成本调整投资模型揭示, 资本存量调整本身是有成本的, 而且既有固定成本、又有变动成本。这一特点决定了即使企业只对资本存量微调, 也会发生相当规模的固定调整成本。因此, 企业资本存量的变化, 不是渐进式, 要么不调整, 要么大调整, 呈现突发、跳跃式的调整格局, 以减少总调整成本。这一规律也揭示了企业投资活动的内部运作规律:在一定规模内, 企业不会轻易进行资本投资活动, 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投资项目, 才是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再者, 企业是否采纳某项投资方案, 除了取决于该项目本身的成本收益分析之外, 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点, 这要从资本存量角度考虑, 究竟是调整资本存量带来的收益高, 还是维持资本存量不变更合适。因此, 也要把资本存量的调整成本和资本存量对企业价值量的贡献考虑在内, 不能把目光单纯限制在某投资项目本身带来的盈亏分析。
三、最优资本预付额与企业股权价值模型
(一) 模型原理
固定调整成本模型揭示企业调整资本存量或者投资开支的决策原则, 间接引出企业规模与投资开支之间的联动规律。即在企业实际规模状况, 如果远远未符合企业意愿投资规模, 则厂商的投资比率和频率将明显提高。而以Gianand Hugo为代表的学者提出, 最优资本预付额K*取决于企业净权益值V与企业总价值 。剔除了不重要的劳动投入, 他们认为当期收益在主要的定义域内, 是预付资本投资额的线性函数。因此, 以当期收益为中介, 预付资本投资额也就成为影响企业价值、或者影响股东价值的首要因素。在预付资本投资额与企业价值和股权价值之间, 就具备了直接的相关性。本文进一步根据V值大小不同, 设定了两个临界值:Vr与 , 以分阶段研究企业总价值、企业权益价值和最优资本预付额之间的关系。首先假定, 最优资本预付额是一个连续的单值函数。
(二) 模型分析
由 (图2) 可知: (1) 0
四、模型调整———固定调整成本投资模型与预付资本模型的结合
(一) 模型优化
Gianand Hugo关于最优预付资本与股权价值、企业价值的模型, 建立在股权与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的基础之上, 结合预付资本对当期收益的作用, 间接考察了预付资本对股权价值、企业价值的影响, 确实能够反映随着股权价值的变化, 对企业投资行为提供指导。鉴于固定调整成本投资模型开创性地总结了资本调整成本的变化规律, 在考虑企业投资决策时, 如果把固定资本调整成本考虑在内, 并运用最优控制的思想, 在实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 不失于考虑较周全的一种方法。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可以表述如下:
W=max{ (∏-i-λ-C) +[max (1-鄣) k1, 鄣W]}=max{∏ (k1) -i (k, k1) -λ (k1-k+k鄣) -[CF+CV (k1-k+k鄣) ]) +[max (1-鄣) k1, 鄣∫W (k1) Qdk1]}
其中: (∏-i-λ-C) 为第二期现金流;∏=∏ (k1;1) 为预付资本额为k1的当期利润, 不包含融资成本;i=i (k, k1) =k1-k+k鄣为投资开支, 包括扩张投资开支与重置投资开支;C=CF+CV (k1-k+k鄣) 为资本调整成本, 包括变动调整成本与固定调整成本;λ=λ (k1-k+k鄣) 为融资成本;max[ (1-鄣) k1, 鄣∫W (k1;L) ]Qdk1为预期持续存在的价值。可见, 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当期的现金流和预期持续存在的价值。资本预付额即决定企业当期会计利润的高低, 也影响当期投资开支、融资成本和资本调整成本。以 (图3) 给出预付资本额与企业价值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
(二) 模型分析
由 (图3) 可知: (1) k∈ (0, k1) 。此时企业处在消极区域之外, 当企业规模较小时, k∈ (0, k1) , 根据Gianand Hugo关于最优预付资本与股权价值、企业价值的模型, 此时企业面临较高的清算风险, 融资约束压力大, 资金紧张局势严重, 资本预付额小于最优值K。在该区间内, 随着预付资本增加, 企业价值随之递增的趋势明显, 而且同时破产风险降低。此时, 企业的意愿投资额远远大于实际投资额, 调整增加预付资本额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投资活动对现金流将反映出较为显著的相关性, 融资约束现象较突出。 (2) k∈ (k1, ku) 。根据固定调整成本投资模型, 可知, 当企业的资本存量规模处于“消极区域” (k1, ku) 时, 轻率地增加或者减少资本存量, 都将导致企业价值下降, 较为明智的做法是保持资本存量不变。 (3) k∈ (ku, km) 。当企业的规模增加, 而且超过了较为尴尬的“消极区域”, 调整增加预付资本额比保持原有的资本存量更为明智, 此时资本规模经济开始发挥效应, 积极筹集资金应对投资需求, 对提高企业价值, 好处较为明显。 (4) k∈ (km, ∞) 。但是, 随着资本规模逐渐扩大, 一旦达到成熟区域, k∈ (km, ∞) 虽然融资约束不再成为问题, 而且企业股权结构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状态, 但是受其他因素制约, 包括劳动力、技术水平等等影响, 企业价值会独立于预付资本额, 外生变量会发生更重要作用。
摘要:许多学者认为“现金流/投资”显著的相关系数, 是存在融资约束的明证。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融资约束的存在既不是现金流相关性的充分条件, 也非必要条件。本文以当期收益为纽带, 联系资本预付额与企业价值, 采纳固定调整成本模型揭示企业调整资本存量或者投资开支的决策原则, 运用最优化思想, 试图深入、直接研究最优资本预付额为代表的投资变量, 对企业价值、股权价值之间的关系, 并反映企业投资活动的规律。
关键词:最优资本预付额,融资约束,投资模型,企业价值最优化
参考文献
[1]Clementi Gian Luca, Hopenhayn and Hugo A.A Theory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Firm Dyna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2]Fazzari Steven M, R. Glenn Hubbard and Bruce C. Peterse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
[3]Heinkel Robert and Josef Zechner.The Role of Debt and Preferred Stock as a Solution to Adverse Invest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0.
[4]Hoshi Takeo , Anil Kashyap and David Scharfstein .Corporate Structure , Liquidity , and Investment : 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dustrial Croup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
[5]Hubbard R. Glenn . Capital2market Imperfections and Investmen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
[6]JensenM. and MecklingW.Thoe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1976.
[7]Cleary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Status. Journal of Finance,1999.
抒情散文:最优解 篇4
科学的解
我们学习化学,都知道一位德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是元素周期表的发表人。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这个周期表是相对完整的,但在19世纪的时候,还有许多的元素不被人所知,要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排列起来,可能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又发现了新元素怎么办?难道又要重新排列一遍吗?1860年,门捷列夫在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后,根据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加上自己在后来10年里的努力,他终于写下了元素周期表,这张表很特别,他不只是为了已知元素的排列,他在表中留了很多的空位,并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元素的性质。门捷列夫就像上述后者,不是把思想仅存于现有的物质就一股脑的湿在一起,而是为这些已知和未知元素构造一个大大的框架,达到了元素排列的最优解。
城市的解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距市中心越近,地租就越贵,因为市中心是最为繁荣的地方。相对来说,企业家们都是以营利为目地,所以他们会把经济收益最高的业务方在市中心,如购物商场,餐饮,金融等,距市中心次外的是住宅区,与上述的物业中,它们地租相对便宜,而最外层的就是工业区,其成本更为低。这样的城市布局,不仅资源配置合理,且人们易于承担,可算是城市的.最优解。
家族的解
自古以来,群居的动物中都会有一个首领,他带领着自己的家族拥有自己的领土,若与其他种群有领土纠纷,他会毫不退却地冲在第一个。然而种群的危机也是时时存在的。初中课本里有一篇名为《斑羚飞渡》的文章。一群斑羚被狩猎队逼到山崖上,若它们想活命就得跳到对岸的山崖。两山崖间相隔6米多,斑羚虽善长跳跃,但最远也只有4,5米。然而,在首领斑羚的指挥下,一群斑羚分为年轻与年老的两拨,一老一少的走到崖边,老的先跳,少的再跳,少的落下时踩在老的背上纵身再跃跳到对面山崖,后面的依然如此,用一半死亡换一半的存在。这是首领斑羚为保持家族存在的办法,看似有些残忍,但却是在危机时刻保存家族的最优解。
最优标准 篇5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美术教学
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片面性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用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案,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使教育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
巴班斯基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共有四个基本环节:合理设计教学任务;选择解决教学任务的合理方案;实施所选择的教学方案;评价教学效果和分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这四个基本环节在当今美术课堂中也十分受用。
一、发挥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使教学目标最优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和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并非是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画家、鉴赏家、艺术家。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公民。①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就存在着关乎重视学科本体还是教育功能的两种教育观。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师一味的讲解和灌输,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机械地接受,忽视了对学生各项审美经验和创造力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这无疑违背了美术课程最初的培养目标。
美术教育中的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同样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学生道德认知养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②在美术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学科本体的知识。美术知识和能力是美术教育重要的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既应教会学生理解色彩、空间、明暗等学科知识,又要训练学生敢于创新、表现,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强调美术课程的实践性,使教学内容最优化
美术学科有其独特的魅力。美术课程要与社会、自然等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既向美术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又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虽然教材的内容已经涵盖了美术各项的学习领域,但仍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资源。所以教师在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时,还应积极主动当地独特的地方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间美术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利用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共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依据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优化每一堂课。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视觉性极强的课程,尤其是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单方面只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在必要的时候往往需要老师的亲自示范才能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掌握美术技巧。“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中,如果只局限于让学生在教室观看幻灯片,往往会拉远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近距离接触美术,感受美术在我们生活中的独特作用,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③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微课程”的出现为美术课堂注入的新的活力。微课程是指老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将新课程的知识点或某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设计、录制一段言简意赅的小视频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因材施教解决问题。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强有力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求疑,体现了师生间的双重主体性和互动性。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开展美术多元化评价,使课程评价最优化
评价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美术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状况的直接表现。《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评价建议部分,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多元评价活动,以突出美术课程学习价值和围绕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而展开。④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的学生在美术表现方面的认知水平、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互不相同的内涵。所以,在评价一个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一概而论、仅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通过自评、互评、老师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评价环境。同时还鼓励学习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⑤档案袋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美术综合学习能力的改变。档案袋的记录还可以通过拍照、扫描等方式保存留档、展示,方便教师、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的查找。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最优”一词并不代表“最好”“最佳”,而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也许在某些学校、课堂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可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或另一些课堂中未必是最优的。
总而言之,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师生间的积极互动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项环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积极感召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多思考、多实践。为实现美术教学过程中最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
2尹少淳,美术教育: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P11
4杨力主编,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P215
作文备考最优化 篇6
一、盘活素材, 有备无患
1. 梳理素材, 分项使用。
教材中的素材种类较多, 分项梳理, 便于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地域、性质、内容等将素材分为古今类, 中外类, 亲情类, 奋斗励志类等。素材的分类, 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 也让学生在写作时有针对性地选择。苏轼、李白同是古代文人, 相同之处都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豁达与豪迈的情感。苏轼的《赤壁赋》写在被贬黄州之后, 文章描述月夜赤壁之美和泛舟长江的舒畅心情, 借主客的问答写出对人生的感慨, 将个人的遭际的悲愤寄寓物外的那份旷达很能启示后人;而李白的《将尽酒》中“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那种自信同样令人感动。这两个例子的都可用在“笑对人生”, “环境与心境”, “挫折与选择”, “不要过多关注眼前的痛苦 (事情) ”等话题方向的作文。由于学生对苏轼、李白的诗文接触较多, 运用起来不费力。归有光的《项脊轩记》是对家庭往事的追忆, 其中对祖母期望自己成才的描述尤为感人;而朱自清《背影》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经典,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 大多能说出其中一二。老师加以指导, 点拨, 学生在写关于“亲情”话题的作文中是可以模仿借鉴。这比胡编乱造来得自然, 来得真实。
将素材大致分类, 指导学生记忆和正确运用, 在短时间内帮助他们“积累粮食”, 避免考试时“难为无米之炊”。况且, 教材中的素材多为考生熟悉, 从熟悉中来易于生发情感, 由此创新, 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这对写作水平一般或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实效的备考策略。
2. 探究材料, 一材多用。
课本素材的分项梳理、积累, 只是将素材激活的基础。学会探究素材, 并举一反三才能做到“活用”。素材本身隐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如果只是照搬, 那只是用到了一面, 其他方面就被忽略了。这被忽略的方面有时恰恰隐含着新意、深意, 能出奇制胜。学会不同角度的探究材料, “一材多用”能将积累的有限材料变为丰富, 也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灵活运用材料, 直至熟能生巧。探究材料, 可以以原材料的内容为中心, 做放射状的探讨。犹如《项链》一文的材料, 可多角度思考:项链的丢失———生活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项链的丢失———有时细微之事可以让人成功也可让人失败;项链的丢失———它让一个不切实际的人重新面对现实, 并在磨难中学会平静地认识生活;项链的丢失———有时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是要付出青春的代价;项链的丢失—— (玛蒂尔德与丈夫患难与共) 真爱是在磨难中显现等等。有的材料可多层面剖析。比如史铁生的素材, 就可以纵向分析, 横向联系:史铁生对地坛的热爱——感悟生命, 精神的家园;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1) 母爱的伟大, (2) 孩子往往忽略母亲的辛勤与痛苦, 往往在失去时, 才会悔恨与珍惜;史铁生的成功——— (1) 选择坚强, 终究会战胜困难; (2) 不要过多的关注眼前的痛苦, 忽略未来;史铁生的身体疾病———失去与拥有……像这样的材料, 老师在指导学生做表层探究后, 透过表层深挖内涵, 从而拓展材料的使用范围。通过这样的多角度思考,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写作的材料被激活, 智慧之灯被点亮, 自然也就有话可说了。学会多角度挖掘材料, 不仅丰富材料的积累, 使材料的运用变得灵活, 也会让学生在挖掘时能发现新意, 有所创新。
二、学会剪裁, 合理使用
不少学生在写作时, 常把素材不加选择地用到作文中, 有时所用的材料对表现主旨很牵强;也有将材料罗列出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这种堆砌只会使素材发挥不出实效。所以, 运用素材时, 应结合主旨, 有的放矢, 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剪裁, 艺术地运用到作文当中。
一则材料, 其内容可多角度的分析, 针对这一点, 老师就要指导学生结合主旨来剪裁材料。例如材料:“丘吉尔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风度翩翩、语惊四座的演说家。他的演讲深刻、风趣, 二战时期, 整天处在德军轰炸中的英国军民, 每天听丘吉尔的广播, 他的演说成为军民的精神食粮。可是, 丘吉尔年轻时是一位非常害羞的人, 一说话就会脸红。当他决心从政时, 他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 经过不懈的训练, 他成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家。”以“有志者事竟成”为立意, 可以完全运用;以“语言”为话题如完全运用, 就有些牵强, 必须围绕“语言”这一话题对材料做剪裁。将材料变为“丘吉尔的演讲深刻、风趣, 常常是语惊四座。二战时期, 整天处在德军轰炸中的英国军民, 每天听丘吉尔的广播, 他的演说成为军民的精神食粮。”这样材料就切合主题的需要, 能为主题服务。冲刺阶段, 老师要特别注意对考生做这方面的训练, 让考生明确对材料的使用是要“有的放矢”。这样, 材料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立足课本素材作训练, 可让考生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为材料, 运用到不同的作文题目中, 让学生进行“合理剪裁”, 体会“一材多用”。如用于《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 材料可变为“玛蒂尔德在遭遇丢失项链的挫折面前, 并没有放大痛苦, 她面对现实, 决心偿还项链……”直接围绕主题剪裁, 点题又简洁。用于《位置和价值》的作文题, 材料的剪裁就必须紧扣“位置”或“价值”, 剪裁为“项链的丢失, 让她付出十年的青春, 在漫长的十年还债的艰辛生活中, 她懂得生活就应是平实的, 她明白了人生的价值。”
学会围绕主题剪裁素材, 既能让材料发挥最佳实效, 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写作赢得时间, 也使语言的组织变得灵活。
三、巧用句式, 灵活组材
冲刺阶段, 作文的指导应以片段的训练为主。学生训练时, 老师可通过论证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因果、假设等句式。在列举事例之后找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用因果或假设等句式关系阐述, 以达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与可靠性。首先让学生明确常有的句式是“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如果……, 那么……”。以“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为例子, 用于《选择》题目, 可将材料表述为“如果玛蒂尔德遭遇丢失项链时, 只是一味地放大痛苦, 那么, 她只能是自暴自弃, 可能由此沉沦。但她选择了面对现实, 选择了坚强……”。运用假设, 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语言表述的方式不同, 材料的组织也因此而灵活。此外, 还可以选取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仿写, 体会语言的组织。学会运用一定的修辞来组织材料, 让材料鲜活, 使作文文辞生动, 赢得令人满意的分数。
找到最优化的人生 篇7
数学中有一个最优化的问题, 比如求函数的最大值, 比如怎么用材最省等等。最优化的人生要靠我们自己去寻找, 因为对每个人来说, 或许方式都不一样。
如今, 很多人都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追逐名利……忙是忙了, 却有些晕头转向, 忘记照顾自己的身体, 忘记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 享受眼下的生活。忘记自己这么忙碌就是为了过幸福的生活。须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是1, 财富、名声、地位、事业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1, 0再多也是鸭蛋。没有健康的身体, 你依然一无所有。
人生是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综合体, 切不可缺少一项, 缺少一项, 人生就不完满, 幸福指数也会下跌。综合得分高, 才能在幸福的人生中胜出。就像我们在考试的时候, 想要拿高分, 必须掌握全面的知识。学业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 当你中考、高考失利, 你也许会很失意, 心里看不到希望。但聪明的人都懂得要放出长远的眼光, 好好谋划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都埋怨自己手中握的是一副烂牌, 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合理运用手中的每一张牌。一副牌排列组合的方式真的是难以计算, 重要的是我们找到最优化的排列方式。
谈教学效益最优化 篇8
1. 材料的丰富性, 作品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 绘画材料的多样性丰富了长期以来传统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单调性, 同时使绘画语言变得饱满, 材料的材质作为表现形式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绘画作品质量。美术作品常常是以物质为载体, 并由物质转变成精神的产物——精神通过物质的表现才能有所体现, 物质通过精神的承载才具有活力。须有技能、材质的共同表现, 才能体现出其所含的文化意味。农村学生往往不能配上专有的绘画材料, 但他们身边有现成的资源。如:学习泥塑造型一课,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基本形体和加减法的运用, 运用多种技巧了解雕塑创作的规律, 使设计理念得以提高, 增强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我让学生选择身边现成的并感兴趣的材料, 从身边寻找资源, 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结果学生们找了各种各样的材料, 有粘土, 有的运用小学用过的橡皮泥, 有的带了萝卜、土豆、红薯等, 并且互通有无。这些材料的使用, 不仅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方便, 也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增加了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的机会, 为美术课堂作业形式的丰富性提供了保障。在这节课上, 让学生真正明白艺术离不开生活。
2. 相同的材质, 不一样的表达形式。
例如同样的是一节动手制作课, 运用粘土尝试阴阳刻人物造型的练习。要让学生运用阴或阳刻的方法去尝试人物造型, 不是适合每位学生的, 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动手能力有强弱, 速度有快慢,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他们完成造型练习, 显然是有困难的。另外, 尽管在前一节课就布置大家带材料, 但还是有同学忘记带。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手来, 不至于因工具不全而耽误学习, 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建议他们相互配合使用材料。可选择人物造型, 亦可根据材料面积的大小尝试把自己的姓、或名、或姓名用阴刻或阳刻的方法表现, 降低作业的难度。类似的作业形式对学生而言是大有助益的,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合理评价和引导, 使学生拥有成就感
好的教学效果跟教学过程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 即教学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把评价简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而我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对每个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 对一些特殊学生做出各种适时的评价, 用示范、鼓励、引导等方法, 充分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
1. 针对特殊对象, 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
在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基础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很普遍, 因此当有的学生不知该如何画一张画时, 我及时示范和进行方法的指导。当学生缺乏自信时, 我用鼓舞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肯定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大胆表现。适时地用赞许语言来肯定、相互间的欣赏和作业的展示都是让学生肯定自我的途径。当学生在创作作品遇到困难时, 我这样启示他们:“你很聪明, 回忆日常生活中见过这种场面吗?与你表达的主题有关系吗?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我们看到的哪些作品与这个主题相类似?”这样, 学生在边思考边表现的过程中, 不但思维得到锻炼, 而且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即学以致用。让学生知晓原来我也是很有能力的。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能力, 正确进行等级与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教学评价。
美术学科有其独特性, 不像数学中的1+1=2有着标准答案。在评价中, 因学生个体间的不同, 采取优良等第给作品进行点评, 作品存在优点和不足等评语是等级形式下的有效补充。因而, 在评价优良或A、B等级的同时, 加上一些文字批注的评语, 比如:“你的画面色彩较统一, 要是构图再饱满一点就更好了。”“你的构图很美。”“你画的线条有节奏动感, 如果画面内容再贴近主题就会更好……”等等。这些评语能够让学生知晓这次作品的优缺点, 从而知道今后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学生感知自己作品有进步, 他们的热情就会一天天提高。
3. 注重“整体”和“特殊”的评价。
注重评价的循序渐进性, 以便每个学生在每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 特别是学困生, 让他们因有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影响而感受到“原来我的表现能力不比别人差, 只是没有注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我努力, 也会提高”。对于能力强的同学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力。
从最优解走向满意解 篇9
文本, 广义言之, 所有现象所有事件皆是, 它向读者开放。为此, 解读文本, 在尊崇学生体悟之际, 当从哲学解读、文学解读、文化解读三个层面展开, 从而使文本解读由最优解走向满意解。
一.哲学解读:读者多元解读与作者本意解读的结合
阅读文章, 目的是通过文本字词领悟到其背后隐藏的含义,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由于文本的开放性, 就有了多元解读, 因人而“意”, 丰富着文本的内涵。如对杜牧《清明》的解读: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在太守任上为辖区“杏花村”酒而作的一篇广告, 有人认为此诗乃诗人为一名美丽的吴中少女而记下的自身的感恨伤怀, 更有人认为此诗是杜牧在城外祭祖回来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下的。可见, 文本解读, 不是把文本的意义简单地塞给学生, 而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改写, 借以重塑自身。
然而, 作者从开始创作之际, 就有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本意。读者读出之义并不一定是作者所述之意, 两者存在的错位, 有时会影响合理把握文本。如对杜十娘“沉百宝箱”的原因, 学生就提出种种:对李甲的失望, 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 对世间没有真情的失望等。这些理解有其合理的成分, 但又经不住推敲。对李甲的失望?李甲卖妻之行确让十娘伤心、愤恨, 但凭此就令十娘绝望?人不到山穷水尽, 不会走上不归路, 何况十娘是风尘之人, 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是对爱情与婚姻的失望?从十娘的安排看, 敢跟李甲走, 就因百宝箱。十娘依然可拿百宝箱来劝说李甲及其父亲, 爱情与婚姻未必无从挽救。是对世间没有真情的失望?从十娘让李甲亲自检点金钱看, 此时的十娘对李甲已没好感, 话语之间也有讥讽之意, 为了与李甲的感情而殉情, 更是说不通。学生解读至此, 就需教师讲述冯梦龙及其拟话本的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之意来合理解读。
从冯梦龙给“三言”命名可知, 书中之事意在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又值冯梦龙所处时代, 封建门第观念受到金钱冲击, 杜十娘的所作所为, 正暗合了金钱开始成为一种改变人们生活和命运的新力量的趋势, 这是真情所不敌的, 百宝箱给了十娘信心。因此, 是否可以说:十娘是在看透了当时社会之后才沉百宝箱而自杀的, 无论是从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 还是当时代表着新兴资本主义的金钱利益来看, 都没有她的生存空间, 与其慢慢受折磨而死, 不如奋起一击, 用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和自己美丽的生命, 对社会发出有力控诉。
可见, 文本解读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三个层次上处理文本:其一是对能知与可知的解读———文本直接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其二是对文本不是什么的解读———文本没有直接说出的东西, 其三是超越性的文本解读———通过文本理解更多的知识, 发展更强的能力。在既激发学生思维, 多元解读, 又尊崇作者之意的两相结合中, 做到合理解读。
二.文学解读:文本话语品读与学生想象描述的结合
文本之义何在?就在文本的话语结构中。但文本话语结构作为一种物质形式, 本身并不能显现意义, 也即说, 文本话语在未进入学生属己的话语系统时, 就阐释学视阈言之是无义的;反之, 倘若学生属己的话语系统得不到来自高品位的文本语言的调理和修正, 就课程论语境而言也是无义的。因此, 文本阅读, 还需在文学层面上进行, 通过对文本话语的品读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还原丰富, 连通文本话语与学生的话语系统, 从而丰富学生的话语系统。
朱自清的《背影》, 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抒写的父子深情, 而这父子深情主要借助“背影”来体现。倘若我们能抓住开篇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的“不相见”进行品读, 不但能见出深意, 还有很浓的文学韵味来丰富学生的话语系统。“不相见”是个文言词语, 即现代汉语的“没有见面”, 但二者不可等同:没有见面, 很可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而“不相见”要比“没有见面”的主观色彩更浓。那么, 朱自清先生为何要在白话文中用这一文言词语?原来“不相见”是有典故的, 即《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颖, 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郑庄公母子“不相见”, 是因姜氏帮助段叔阴谋叛乱而导致的母子失和。朱自清父子的“不相见”, 难道父子之间也有过隙?事实确实如此。可见, 《背影》开头的“不相见”, 并非先生的无心之笔, 而恰恰是他“子为父隐”的意味深长的曲笔。由“不相见”而追溯到《郑伯克段于鄢》, 由《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曾经失和而又最终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 继而深刻解读出《背影》一文中的父子深情。
朱光潜在谈姜夔“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这句词时说:“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 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 在欣赏也是在创造。”可见, 文学解读, 还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以往的经验, 还原并丰满文本语言的文学蕴藉, 借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丰富学生的话语系统。比如《琵琶行》, 白居易对浔阳江边景物, 只作了客观的陈述: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倘若对此仅作哲学解读, 则无非告诉我们:夜晚, 浔阳江边, 枫叶和荻花在风中瑟瑟作响, 诗人却在送客远行。平淡无味。如果能做文学解读, 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 绘声绘色绘形地描绘此情此景, 渲染出诗人此刻的情怀: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冷冷清清的浔阳江边, 火红的枫叶, 雪白的荻花, 在阵阵凉风中发出瑟瑟的响声。眼前是浔阳江水默默东流;抬起头来, 天上一弯冷月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 淡淡的月光洒下来, 给浔阳江边的景物披上一层凄凉、哀愁的薄纱;诗人带着满心的愁绪, 在这苍茫的月色下来送别友人。如此, 不仅能深刻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更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似乎我们也来到了那个荒凉凄冷的浔阳江畔, 充斥心间的满是愁情别绪。这样, 可能会调动起学生的若干生活体验, 加深对离愁这一人世间普遍感情的理解与体会。
上述事例, 其实就是由“言”寻“意”———通过其语言的物质外壳理解或把握住文本的文学韵味。文学解读中, 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一起寻找文本中值得玩味的词语与文本留下的空白,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空白的填补, 探究文本的深层底蕴, 滋养学生的文学因子。
三.文化解读:文本空间开拓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离骚》《诗》三百篇, 是“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 思来者”而“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司马迁自己就蒙冤受辱, “意有所郁结”而作“史家之绝唱”。同样, 阅读就该是体验与体验的相遇, 一定的生活体验, 有助于文本的解读,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文本的文化解读, 主要可借助文本空间的拓展与学生生活体验的调动, 从而丰富文本的文学意味, 给学生更多美的享受。
首先是联系生活———现实的、历史的, 贴着学生生活体验展开文本的文化解读。
如同牛总是先吃, 而后反刍, 学生解读文本, 也是以自身的种种经历、感受来解读的, 经历越丰富, 感悟、理解越深刻。可见, 与学生的生活链接, 为学生解读文本找到源头活水, 定能收取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祝福》时, 很容易唤醒记忆深处的“故乡情结”, 为小说营造的气氛所感染, 沉醉其中;对闰土、祥林嫂的不幸遭际, 哀怜之情油然而生。这大概是平时所说的“感同身受”。再如, 学生解读《孔雀东南飞》, 对起句“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用了起兴手法能理解, 但为何孔雀偏偏“东南”飞, 为何恰好“五里”便一徘徊, 无法理解。这时, 不妨联系庐江郡相关地理情况, 让学生弄清焦家东南五里是花山, 花山东南五里是刘家, 则豁然开朗, 后文中写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也就不难理解了。
将历史、现实、学生体验与文本连通, 就可拨动学生的心弦, 既丰厚教学内容, 更有助于学生在文化背景下解读文本。可见, 文本解读, 学生的“心灵在场”是情感共鸣关键一维。
其次是打通文本之间的时空联系, 帮助学生链接“互文”对文本进行文化解读。
如学生在解读《荷塘月色》时, 可以引导学生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链接。这两个文本, 相距千年, 可在语言、思想、风格上, 却能互相生发联系;再往前寻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说屈原“濯淖淤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 爝然泥而不滓者也”, 又与之发生互文关系。如此层层链接, 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中国文化中的“莲文化”, 中国文士的“莲”情结———“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性。
可见, 一个课堂不纵横千里去勾连, 就很难为“诗”———现代文本只有置入历史文本中去读解, 才能显示出厚度;历史文本须要与现代文本相联系, 才能显示出深度;同一时代的文本则必然嵌入与之相联系的文本系统, 在整体中才能显示出局部或个别的意义。教师之责, 当在提供“互文”让学生链接, 在互文参照中超越文本, 从而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丰富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优标准】推荐阅读:
国际标准组织标准10-26
综合标准化综合标准05-26
安全质量标准标准化06-03
降低标准才能统一标准08-08
标准化学校验收报告标准08-25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09-27
电气国家标准安规标准11-07
园林你绿化养护管理标准一修剪标准08-23
标准合伙人合同协议范例标准版10-18
成都金桥翻译社已经翻译好的标准标准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