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标准

2024-10-19

金融标准(精选11篇)

金融标准 篇1

金融标准是金融行业需共同遵守的统一规范和通用语言, 不仅确保消费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同等的服务, 还有助于金融机构顺利打开国际市场, 提升综合竞争力。近年来, 为顺应标准国际化的大趋势, 在国家标准化战略的引导下, 我国金融业加大了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采用国际标准的步伐, 为推进这项工作开展, 人民银行按照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的原则, 分阶段、有重点的部署工作。进入“十二五”时期, 我国的金融标准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了整体设计和制定的初创阶段, 开始进入制定与实施并重的阶段。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金融标准化工作在实际执行实施过程中存在标准贯彻落实不到位、标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特别是在中小金融机构中应用中特别突出。

一、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金融标准化推进现状

近年来, 央行加强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合作, 不断研制和发布一系列与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 截至2011年9月底, 我国共发布金融国家标准41项、行业标准89项。已发布的金融标准主要集中在数据报文交换、征信领域、银行卡及电子支付方面。目前基层中小金融机构在建设过程中,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银行集中式数据中心规范》、《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银行卡卡片规范》、《银行卡联网联合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应用较为广泛, 主要应用在新机房建设、数据中心、核心系统、网上银行以及统计数据和新发行的银行卡卡片发行中。

随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银行业务创新中, 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共享方面以及灾备建设, 将会更加突出金融标准使用作用, 如《银行信息化通用数据元》、《电子支付安全规范基于Internet的支付》等, 中小银行以金融标准化为契机促进自身信息化发展,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物理环境与人员安全、安全运行与管理, 衡量、评估、降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隐患。

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金融标准化推进中的问题与建议

金融标准化显著推进了金融信息化建设。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金融标准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但对于更多的地方中小银行来说, 由于其自身规模、技术的限制, 尽管也高度重视金融标准化建设, 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2012年, 安阳市中心支行科技科在对辖内安阳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标准化建设进行了调研, 发现金融标准在地方中小银行虽得到了高度重视, 但在建设、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

(一) 核心系统和信息系统自动设计

目前各家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和几乎所有服务产品的信息系统, 都是各家银行自行组织单独设计、开发的, 甚至全套引进国外系统, 每家银行的信息系统尤其是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定制的、非商品化的。国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 在此基础上只能各行自己单独设计开发应用系统, 这必然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高, 开发周期长, 运行维护难等问题。即便全国性大银行能承受, 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也难以承受。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标准化工作不适应业务及信息化发展要求。各家银行的业务规范、管理规范都不一致, 包括金融业务的基础数据元、管理工作的基础数据元等都没有规范化、标准化, 相关的业务管理流程等更不规范。在此基础上只有各行自己单独设计开发应用系统, 而无法采用商品化、成熟的应用系统经过客户化形成自己的系统。

因此, 建议总行高度重视金融机构业务基础数据元的标准化、金融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有效地促进中国金融标准化的全面发展。

(二) 系统接口采用外包机制

地方商业银行没有自己的软件开发中心, 在金融标准化建设过程中, 诸多系统、接口的实现均是采用外包机制,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一是这方面的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如银行何种业务可以外包、何种业务不可外包、何种业务不可外包给国外厂商, 以及何种业务经过批准可以外包等, 都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 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可否外包给外资企业、可否放置境外等, 也都缺乏明确的、严谨的法律监管规定。对此, 日本、韩国等都明确规定, 其银行的数据处理中心不能放置境外。

二是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或运维管理外包后, 如何切实依法加强对承包商的协调与管理, 如何切实保证IT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如何切实保证银行核心数据和敏感资料的安全和保密等, 也存在不少问题。建议国家和相关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从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入手, 一方面积极支持银行进行金融标准化建设, 一方面切实加强监管, 防范产生新的风险。

(三) 关键设备的配置缺乏标准

目前, 国内银行信息化所用的大型主机、高端服务器 (小型机) 、高端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都由各银行自行采购, 品牌众多, 各设备公司在其产品中大量使用自己的私有通信协议, 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而且各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较低, 不利于民族工业水平的提高。

建议国家进一步重视高信息技术关键产品标准的制定, 向国产品牌倾斜, 提高国产品牌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积极推动中国银行业信息化从设备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国产化。

(四) 标准结构不尽合理

标准存在老化、缺失和滞后的现象, 如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发展迅速, 安阳市商业银行积极准备开展这些业务, 但相关业务技术标准与规范尚未正式发布。

建议加快制定发布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便于中小银行遵照标准进行系统开发、功能实现, 避免重复建设, 节约成本。

总的来说, 银行严格按照金融行业标准开发新的系统, 创新服务, 是未来的大趋势。满足行业标准的系统是银行未来发展壮大的基石, 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提高对金融标准化推进重要程度的认识, 抓住机遇, 稳步推进此项工作, 更好地推动地方金融发展。

金融标准 篇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法人):___________

负责人(其他组织):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自然人):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

1.甲方是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专门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并依法管理和处置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甲方所收购、管理和处置的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在性质上存在着部分或全部不能回收的风险。

2.甲方根据资产的特点,依据现行法律法规,拟就其收购的资产以转让方式进行处置。

3.乙方在充分理解受让资产风险的基础上,愿意按现状整体受让甲方收购的上述资产。

4.甲方已委托丁方公开竞价转让本协议项下资产,资产已由乙方竞价成交。

为此,甲、乙、丁三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向乙方转让资产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下简称“本协议”),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 定义

1.1 甲方。本协议中“甲方”具有本协议开头部分所赋予的含义。

1.2 乙方。本协议中“乙方”具有本协议开头部分所赋予的含义。

1.3 丁方。本协议中“丁方”具有本协议开头部分所赋予的含义。

1.4 不良贷款。本协议中“不良贷款”是指,甲方从银行收购并加以管理和处置的贷款。

1.5 资产。资产,作为总称是指本协议附件中所列示的原始贷款合同项下经甲方(及/或)贷款剥离银行处置和回收后的剩余债权资产(及/或)其形成或转化的相应资产(及/或)权利;单项资产则,根据上下文需要,系指任何一项本协议附件中所列示的原始贷款合同项下经甲方(及/或)贷款剥离银行处置和回收后的剩余债权资产(及/或)其形成或转化的相应资产(及/或)权利。

1.6 资产证明文件。本协议中“资产证明文件”是指,用以证明资产权利的合同、文件、信函等书面材料。

1.7 风险。本协议中“风险”是指,资产因法律政策、资产本身以及资产证明文件等方面原因导致的不能全部或部分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乙方因受让该资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预期利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1.8 从权利。本协议中“从权利”是指,与资产有关的担保权等附属权利。

1.9 转让基准日。本协议中“转让基准日”是指,甲方计算拟转让的资产金额的截止日,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二条 风险揭示

2.1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乙方受让资产后,对该资产按原借款合同在转让基准日以后产生的利息、罚息的请求权,由于法律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乙方可能无法继续享有。

2.2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乙方受让资产后,由于法律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乙方可能无法享有甲方对其转让的资产所享有的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各项优惠条件和特殊保护,包括但不限于税收和诉讼方面的优惠和特殊保护。

2.3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其受让的资产及其从权利,可能存在着瑕疵或尚未发现的重大缺陷,以至于乙方预期利益无法最终实现。

乙方受让的资产及其从权利可能存在的瑕疵或重大缺陷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一项或多项:

(1)资产债务人已经破产或下落不明;

(2)资产已过诉讼时效,同时缺少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任何证明;

(3)资产的担保协议本身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或被撤销,担保人没有过错或仅承担一部分过错责任;

(4)资产的保证协议约定主债权不可转让或只对特定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

(5)资产的保证在保证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因没有向债务人或保证人主张权利,而造成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或免责;

(6)资产的保证已过诉讼时效,同时缺少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任何证明;

(7)资产的保证人已经破产或下落不明的;

(8)资产的担保物权在资产诉讼时效完成的两年内未予行使的;

(9)资产的担保物权因担保物灭失而消灭,且没有代位物或其他物上代位权可行使的;

(10)资产的抵押协议应办理抵押登记而未办理,抵押协议实际未生效;或因动产抵押协议未办理登记而抵押物已为第三人善意取得;

(11)资产嗣后因违章或其他原因被有关部门拆除;

(12)资产嗣后被有关部门拆迁;

(13)资产不能办理有效权属证明或证书、凭证或过户手续;

(14)资产的权利证明文件嗣后被有权机关或部门撤销或变更;

(15)资产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有可能对乙方、或第三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

(16)乙方将承担本协议签署前已存在的甲乙丁三方已知或未知的涉及资产的有关(包括但不限于)司法文书、合同、法律、政策、文件等所确定的义务和责任;

(17)资产存在权利不完整、第三人拥有部分权利(及/或)第三人对资产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侵权行为之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被第三人占用、侵权等情形);

(18)资产存有欠付政府、司法机关或其他第三人某种费用之可能;

(19)资产嗣后有被政府征用之可能;

(20)资产有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已毁损、灭失之可能;

(21)资产及其从权利的其他瑕疵或重大缺陷。

2.4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其受让的资产,可能因存在计算误差,或甲方在债务人处存有部分未予抵销的资产,从而导致乙方实际接收的资产的金额与本协议3.6条表述的转让金额以及本协议附件一中所列各资产金额不完全一致。

2.5 乙方已被告知并完全理解上述风险,自愿承担由上述风险造成的一切损失或预期利益的不获得,并与甲方、丁方签署本协议。

2.6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对其受让的资产中涉及贷款剥离银行投资或自办实体的项目放弃对贷款剥离银行(及/或)其投资或自办实体的追溯权。

2.7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对其受让的资产中涉及中国各级政府担保的项目不得向外国投资者转让,并应要求其后续受让人不向外国投资者转让该类项目。

2.8 乙方已被告知并同意对其受让的资产中包含的以下三类债权(及/或)该等债权形成或转化的资产(及/或)权利放弃追索权,并不得提出任何异议(包括但不限于以显失公平或有重大误解、资产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资产权利等为由,主张竞价或转让无效,要求撤销、变更或解除竞价或转让、要求减少支付成交款等):

(1)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中对国家机关的债权(及/或)其他权利;

(2)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

(3)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案例和敏感信息的债权以及其他限制转让的债权。

2.9 对于最初由贷款剥离银行签署,后随资产由甲方承继的,或由甲方签署的,为保全或处置特定资产而达成的诉讼代理协议和清收代理协议以及类似的协议(“第三方协议”),乙方同意,一经本协议生效,其将继承甲方自转让基准日起在该等“第三方协议”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并受该等“第三方协议”条款的约束。

2.10 乙方已仔细阅读并完全理解本协议及其附件揭示的风险,并愿意承担由所揭示风险造成的一切损失或预期利益的不获得。

第三条 转让标的

3.1 方向乙方转让的标的系本协议1.5条所表述的作为总称的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回收和处置,其表现形式可能已不再是贷款等债权形态,部分资产表现形式可能为其它债权形态,也可能为物权形态,还可能为物上请求权或其它权利、权益形态。

3.2 为便于说明,对于转让标的,本协议及其附件、丁方在报纸或网站上所登《竞价公告》均仍可能以不良贷款债权(包括但不限于本金、利息、罚息等)形式表述,不论其表述形式、用语及方式如何,作为本次转让标的的资产或权利种类(或性质)均依其客观状态所唯一确定。

3.3 作为转让标的的资产由甲方整体转让给乙方。

3.4 资产之数量及情状均以现状为准,乙方已通过询问甲方的有关人员、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到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买方尽职调查,并已获取资产现状的详细情况和具体信息,乙方对资产现状无异议。

3.5 在向乙方交付(除非本协议另有特别约定,甲方完成本协议第六条所约定的资产证明文件的交付义务即视为完成了对乙方的资产交付义务)资产前,非因甲方出于故意侵害乙方合同及其相关利益目的而致资产现状之任何变化,乙方均认可资产现状未改变。

3.6 甲方向乙方转让对等户债务人共计笔资产,账面金额为人民币元(小写:_________元);甲方同时向乙方转让户实物资产或权利。具体详见本协议附件一。资产的实际数量以本协议附件二清单中所指有关资产证明文件能够有效证明的属于甲方的资产及/或权利为准。

乙方充分理解和认可以下对转让标的的特别说明并同意不对此提出任何异议(包括但不限于以显失公平或有重大误解、资产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资产权利等为由,主张竞价或转让无效,要求撤销、变更或解除竞价或转让、要求减少支付成交款等):

Ⅰ .转让基准日起(含转让基准日当日)至资产实际交付之前,如果:

(1)甲方回收了实物、物上请求权、现金、股权等相关资产(及/或)权利;

(2)不论甲方是否知悉,以下四类主体为甲方利益回收相关资产(可能包括但不限于a.回收实物、物上请求权、现金、股权等相关资产(及/或)权利;b.达成有关以物、以股权等资产(及/或)权利偿债的协议;c.作出有关抵债裁定;d.依职权对债务人或相关义务人作出财产处分决定):

①甲方的代理人或其授权代表;

②贷款剥离银行(包括贷款剥离银行的代理人或其授权代表);

③相关司法机关(包括但不限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或仲裁机关;

④代甲方回收资产的其他主体。

则,上述两种情形均视为甲方的回收,所涉相关资产(及/或)权利均应归甲方所有,且并不因此影响转让价格。

Ⅱ .转让基准日之前(不含转让基准日当日),如果以下四类主体为甲方利益回收相关资产(可能包括但不限于a.回收实物、物上请求权、现金、股权等相关资产(及/或)权利;b.达成有关以物、以股权等资产(及/或)权利偿债的协议;c.作出有关抵债裁定;d.依职权对债务人或相关义务人作出财产处分决定)且甲方尚不知悉该等事实的,视为甲方的回收,所涉相关资产(及/或)权利均应归甲方所有,且并不因此影响转让价格:

①甲方的代理人或其授权代表;

②贷款剥离银行(包括贷款剥离银行的代理人或其授权代表);

③相关司法机关(包括但不限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或仲裁机关;

④代甲方回收资产的其他主体。

3.7 前款资产账面金额包括资产原协议本金、截至转让基准日按原协议产生的利息、罚息以及为实现资产发生的应由债务人承担的费用等。

3.8 前款资产账面金额是以本协议附件二所列资产证明文件并仅仅是以其为依据计算的。

3.9 乙方允许实际接收的资产金额与本协议3.6条确定的转让金额以及本协议附件一所列各资产金额存在如2.4条披露的可以理解的不一致。

第四条 转让价格

4.1 甲方将3.6条转让标的整体作价人民币元(小写:_________元)转让给乙方。

4.2 基于甲乙丁三方对转让标的的风险特征已有充分的理解,三方约定,不得以转让价格“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为由,要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变更或撤销本协议。

第五条 价款支付

5.1 在资产竞价成交之日起日内,乙方应将4.1条所载价款一次性全数汇到甲方指定的如下账户:

收款人名称:_________ 开户银行:_________ 账号:_________

第六条 资产证明文件的交付、阅读和理解

6.1 甲方应于乙方履行完毕本协议第5.1条价款一次性全数支付义务之日起三十(30)日内,将资产证明文件交付乙方。

6.2 乙方应在甲方交付资产证明文件时作书面签收,并将签收凭证(即本协议附件二)交于甲方。

6.3 甲方交付的资产证明文件(以甲方档案中现有文件资料为准、为限)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1)《借款协议》;

(2)《担保协议》;

(3)《放款凭证》;

(4)《债权转让协议》;

(5)《催收通知书》,等等。

具体交接的资产证明文件清单详见本协议附件二。

6.4 本协议附件一《资产转让清单》中“债务人名称或实物资产名称或权利名称”一栏中债务人名称的填写系甲方按其与贷款剥离银行所签《债权转让协议》所附“转让债权清单”所列示的债务人名称填写,其与资产之对应关系及解释概以甲方内部系统及其理解为准,乙方对此予以认同并于签署本协议及其附件时已再次对资产与“债务人名称“的对应关系予以核对并认可,乙方同意不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6.5 本协议附件一《资产转让清单》中“原贷款合同编号”一栏的填写系甲方按其与贷款剥离银行所签《债权转让协议》所附“转让债权清单”所列示的贷款合同号填写,原贷款合同自身可能并无固有合同编号亦或“原贷款合同编号”与原贷款合同自身固有之合同编号可能并不一致,其编制原理、与资产之对应关系及解释概以贷款剥离银行与甲方在双方《债权转让协议》签署时的理解为准,乙方对此予以认同并于签署本协议及其附件时已再次对资产与“原贷款合同编号”的对应关系予以核对并认可,乙方同意不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6.6 甲方对其交付的资产证明文件的性质判断(包括但不限于对于该文件是否能起到资产证明作用的判断、该文件在法律上是否属于其在本协议附件二中所归类别的判断等)及在本协议附件二中如何在各栏目归类放置等诸事项业经乙方认可,乙方同意不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6.7 乙方声明,其对甲方交付的上述资产证明文件已经过充分阅读,并对以下事实已有充分认识:从甲方受让的资产是以上述资产证明文件并且仅仅是以上述资产证明文件为依据的。

6.8 除非本协议另有特别约定,甲方完成本协议第六条所约定的资产证明文件的交付义务即视为完成了对乙方的资产交付义务。

第七条 资产转让通知

7.1 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规定,甲方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应于本协议签署后协助乙方将有关债权资产转让事实通知债务人,费用由乙方承担。

7.2 除非本协议另有约定,甲方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即视为甲方已履行了本协议第7.1所述的资产转让通知义务,乙、丁双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认甲方已履行该义务,并不得提出减少成交款、解除协议或赔偿损失等类似要求。

第八条 资产与风险转移时间

8.1 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作为转让标的的资产上甲方实际享有的全部权利由乙方享有。

8.2 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作为转让标的的资产上的风险也同时转移给乙方。

第九条 与资产有关的从权利的转移

9.1 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与转让标的有关的从权利也同时由甲方转移至乙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且甲方认为根据资产性质和现状能够办理有关手续的,应办理有关手续,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条 资产担保权的转移

10.1 资产保证合同权利的转移

(1)对资产的保证担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规定,甲方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应于本协议签署后协助乙方通知保证人担保权转让。

(2)除非本协议另有约定,甲方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即视为甲方已履行了本协议第10.1第(1)项所述的资产保证合同权利转让通知义务,乙、丁双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认甲方已履行该义务,并不得提出减少成交款、解除协议或赔偿损失等类似要求。

(3)如资产的保证合同约定主债权不可转让或只对特定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甲方可与保证人协商,如保证人同意,可另行签订资产的保证合同。

10.2 资产抵押合同权利的转移

(1)对资产的抵押担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规定,甲方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应于本协议签署后协助乙方通知抵押人担保权转让。

(2)除非本协议另有约定,甲方在全国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即视为甲方已履行了本协议第10.2第(1)项所述的资产抵押合同权利转让通知义务,乙、丁双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否认甲方已履行该义务,并不得提出减少成交款、解除协议或赔偿损失等类似要求。

(3)如果抵押合同权利的转移需要办理有关手续的,由乙方负责办理,甲方应给予必要协助,手续费用由乙方承担。

10.3 资产质押合同权利的转移

(1)对资产的质押担保,如乙方提出要求且法律有此规定,甲方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应于本协议签署后协助乙方通知质押人担保权转让。

(2)除非本协议另有约定,甲方在全要或者省级有影响的报纸上发布债权转让公告或通知的,即视为甲方已履行了本协议第10.3第(1)项所述的资产质押合同权利转让通知义务,乙、丁双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未明确认可、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不予认可等)否认甲方已履行该义务,并不得提出减少成交款、解除协议或赔偿损失等类似要求。

(3)如果质押合同权利的转移需要办理有关手续的,由乙方负责办理,甲方应给予必要协助,手续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十一条 依法清收保证

11.1 对于受让的资产,乙方保证在受让后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清收。

第十二条 陈述与保证

12.1 甲方的陈述与保证

甲方是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就本协议项下的资产出让事宜取得相应权力机构的批准,授权其代表在本协议上签字,并使甲方受本协议约束。

12.2 乙方的陈述与保证

(1)乙方是一家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并合法存续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或中国自然人),已就本协议项下的资产受让事宜取得乙方相应权力机构的批准,授权其代表在本协议上签字,并使乙方受本协议约束。

(2)乙方保证此次受让甲方资产不会直接或间接违反财政部下列规定:下列人员不得购买或变相购买不良资产: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原债务企业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

(3)乙方保证,其为签署和履行本协议所提供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实的,不存在故意隐瞒和欺骗的情况。

12.3 丁方的陈述与保证

(1)丁方是一家依照中国法律设立并合法存续的法人,接受甲方的委托对本协议项下资产的转让组织竞价交易,见证本协议的签署,办理成交价款的交割,已就本协议项下资产的转让组织竞价交易事宜取得丁方相应权力机构的批准,授权其代表在本协议上签字,并使丁方受本协议约束。

(2)丁方保证,其为签署和履行本协议所提供的与本协议有关的任何文件或信息,在所有方面都是真实的,不存在故意隐瞒和欺骗的情况。

第十三条 税费负担

13.1 涉及本次资产转让及后续付款、交割、过户(如有)(包括间接过户时的所有环节)及其他履行事宜发生的所有费和税由乙方承担。

第十四条 保密

14.1 基于本次资产转让所获得的对方的任何秘密,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透露,但根据法律法规应当进行披露的除外。

前述“第三方”包括本协议任何一方的客户、法人实体、个人或公众。

14.2 三方一致同意,上述保密义务同样适用于三方为履行本协议而各自委托的专业机构和人员。

第十五条 不可抗力

15.1 三方同意,虽然不可抗力为法定的免责事由,但如果三方中任何一方违约,或者三方都违约,违约方均应放弃以发生了不可抗力事件为由要求其他各方(或/和)法院(含仲裁机构)免除自身违约责任的权利。

第十六条 违约责任

16.1 甲方的违约责任:

甲方违反本协议约定并给乙方、丁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乙方、丁方的实际损失,但是赔偿额最高不超过甲方因本协议实际获得的转让价款的百分之零点五(0.5%)。

16.2 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付款义务,每逾期一日,即按应付而实际未付的价款的万分之三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足以补偿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应继续予以补偿,直至补足为止。

(2)乙方逾期付款超过十五日,甲方有权随时解除本协议,并有权要求乙方赔偿因其不按本协议约定付款而给甲方造成的一切损失。

(3)乙方于本协议第十二条12.2款第(2)项所作的有关陈述和承诺如果存在不真实、故意隐瞒或者欺骗等情况,甲方有权随时解除本协议,乙方并应赔偿甲方不低于本次转让价款的损失。

(4)鉴于甲方和丁方已经向乙方充分披露和说明了资产的指向及风险、瑕疵和缺陷,乙方理应充分注意并合理报价,乙方如嗣后以一定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显失公平或有重大误解、资产地址有误、资产未完成有效交付、不能正常行使资产权利等)为由,主张竞价无效、撤销、变更或解除竞价、要求减少支付成交款并获司法机关认可,乙方应立即无条件、不可撤销地补偿甲方不少于成交价款及相应利息的损失。

(5)乙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并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甲方的实际损失。

(6)本协议生效后,甲方(及/或)乙方在向有关司法机关、仲裁机关或相关债务人、担保人及其他责任人发出的资产及/或权利转让通知(或类似称谓)中,或者在媒体上发布的该类转让公告中,无论其内容如何表述,对于甲乙双方而言,该类通知或公告的表述及因其所致的有关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及/或)权利归属、还款义务向谁履行、责任向谁承担等)与本协议冲突或矛盾的,以本协议为准。如果乙方取得了按本协议不应归其取得的任何权利、权益、财产、资产等,应该立即将其移交甲方。如果因为乙方的作为或不作为,导致按本协议应归甲方取得的任何权利、权益、财产、资产等减少或消失的,乙方应立即无条件赔偿甲方全部损失。

16.3 丁方的违约责任:

丁方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义务,并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甲方的实际损失。

第十七条 适用法律

17.1 本协议的订立、效力、终止、解释、执行以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国法律。

第十八条 争议的解决

18.1 三方因履行本协议或与本协议有关的所有纠纷应首先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果在一方书面通知另两方该争议的存在(要求开始协商)后六十(60)天内,三方仍无法通过协商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均可将该争议提交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依照该会仲裁规则裁决。

第十九条 完整协议

19.1 完整协议

(1)本协议为三方就本协议主题事项达成的完整的和唯一的协议,取代之前三方就本协议主题事项所有口头或书面的协议、谅解和来往通信中的相关内容。

(2)根据本协议规定形成、作出、签署、附加的一切协议、文件、授权、报告、清单、认可、承诺和放弃都构成对本协议的附加,并与本协议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条 变更、修改或补充

20.1 本协议如有变更、修改或补充,三方需协商一致并签订变更、修改或补充协议,作为本协议的补充,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条 通知和送达

21.1 任何与本协议有关由协议各方发出的通知或其他通讯往来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送达至下述地址或书面通知的其他地址: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十二条 本协议的附件

22.1 本协议包括以下附件:

附件一 《资产转让清单》

附件二 《资产证明文件清单》

第二十三条 本协议的生效及份数

23.1 本协议经三方签字(和/或)盖章后生效。

23.2 本协议一式六份,三方各执二份,各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负责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或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法人或其他组织盖章):_________

乙方(自然人盖章):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或授权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

丁方(法人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________

金融标准 篇3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比较;金融市场

金融资产的分类是金融统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国际通行的各种统计规范中,金融资产分类也是重要关注点。充分认识我国金融资产分类调整详细方向,是确保金融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金融资产分类的重要意义

在金融活动的分析和参与中,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一向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金融分类能够有效的帮助金融从业者在处理金融统计问题中的各类问题,促进金融分类的完善化和精确化。分类金融资产的原因在于:一是它关系到金融资产以及负债数额的计算;二是作为资产结构的风险性、流动性评估的依据;三是它也是金融从业公司会计报表制作的依据。 对于金融资产分类,需要根据使用报表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分类的方法,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更加详细的报告,而对于一些业务面比较广泛的公司而言,对于一些新生的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对于金融工具更加细致的划分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93SNA和2000MFS两大标准之间的对比

2000MFS和93SNA在金融资产分类上并没有根本性区别。MFS在金融资产这个本质概念的含义上没有做出改变,也就是“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即为一切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交易,具有显示价格和未来股价的金融工具的统称。”两者的金融资产分类标准也没有区别。两者的实际区别为,MFS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上更加具体,同时也做出了更多的补充与完善,对于存款、金融衍生产品、回购协议等新生分类作出了进一步补充。

具體来看,两者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存在着区别,SNA在分类的类型上显得较多,对于金融资产的大类划分上将金融资产和负债简单的分为七种,分别是: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流动资金、股票以外的证券(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贷款、股票或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SNA对于一些大类划分增加了更加详细的划分,对于保险专门准备金而言,分为投资者对养老保险或保险准备金的所有部分、预付费用和索赔准备,对于贷款和债券则将其依据实践加以分类。

MFS在分类上除了分类细化也有着其他的变化,增加了回购协议和证券出借、金融衍生产品、本币与外币存款、其他非贷款资产等分类。其它改变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分出了新的金融衍生品类别,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次是债券的分类被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新的债券分类方法,分类更加精细与科学,对于其类型加以划分为长期债权、短期债券、抵押担保债券和其他衍生债券;再次是对于股票的划分,对于金融性公司的股票以及其他股权负债方的资产在记录上一同记录,再根据其具体情况按照股权投资、留存收益、各类准备金、价值调整等类型分别划分类型;最后MFS对于一些新的金融工具也加以收录,在总体上显得更为精密。

三、SNA2008对金融资产分类方面的改进

93SNA对金融核算体系而言是一件重大更改。93SNA对于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都作为金融资产加以考虑,并根据其具体特性加以分类。

在此基础上,2008年推出的《货币与金融统计编制指南(2008)》又加以扩展,雇员股票期权也被计入,将此分类变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并根据其功能将其划分为期权和远期。其在金融资产分类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资产的分类变得更加详细,对非股票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股权、保险技术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和其他应收应付账户这五类资产完善更改其定义,同时也对这几类分类的二次分类进行了概念更改和详细化。

现阶段,SNA2008已正式颁布,它对金融资产分类的更改与补充显得更加细致精密。具体情况包括:对于一级分类的数量增加了,变为八个;对于股票以外的证券这个显得不明确的概念改变为债务证券这个分类(其内容与定义并未改变);股票和其他权益被改为权益和投资基金股票的称呼,而权益的概念包括上市与非上市股票,投资基金股票则作为一类单独的金融资产被划分出去;保险专门准备金的概念被扩大化变为“保险、养恤金和标准担保计划”。

四、我国目前金融分类实施现状

就日前来说,我国在金融资产分类的划分中还是比较落后的。虽然新兴的金融工具已经出现于市场上,在各类金融资产统计的分类中却并不能得到准确的反映,这就是显而易见影响到了金融资产统计工作的开展。而虽说一般对新型工具也有着一定的统计记录,但其归属尚不明确,不能正确的确定其作用与类型。 一方面,在金融分类上并不严谨。根据日前我国的财务准则,企业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债券既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又可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甚至还有可能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不同的类别计量方法完全不同,会导致不能准确计量财务情况,而准则对这一点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来自二级市场然而持有者打算长期持有的股权资产,也具备属于长期股权投资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两种不同类别的特性,虽然说这种问题并不常见,但是就造成了可以通过简单的计划改变金融统计情况的问题,显示了目前我国的金融准则还不够严谨,不能完全应对所有情况的不利现状。

另一方面,日前也存在着金融资产统计中的核算范围问题。根据相关法规,金融统计包括在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和监管之下的所有金融活动,但这一标准在实际中执行并不如人意,对市场上实际的金融活动来说,审批和监管的日标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也造成金融统计和核算对于不断发生的变化也要跟随变化。

对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统计情况而言,要加强对国际标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对于各种业务情况精熟于心,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灵巧的运用金融分类标准,但也不能违背法律与法规。

最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根据国际标准完善金融资产分类体系,把握国际业界金融产品与类型的不断变化,加强对各类分类本质的认识,促进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金融资产分类具有变化性,在对金融资产分类的认识中,要不断的与国际化接轨。对于分类的确认是日前工作的重点,对于不同的分类加以注意,更好的为统计目标所服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于金融统计分类的新修正相比于过去的标准更好的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局势的变化,更好地指导了金融统计工作的进行,对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有着巨大的作用与帮助。对于金融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增加对业界的认识与了解,对于业界的新趋势新情况加强认识,增加了解,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12-01

[2]邓.成金融资产分类问题的研究——基于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影响

[D]西南财经大学,2014一04-01

[3]金珺.IFRS9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12-01

[4]林四春,何小峰论金融统计中金融资产的分类调整[J]上海金融,2011-10-25

金融标准化工作力保信息安全 篇4

2004年, 《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安全规范》发布实施, 从而规范了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涉及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措施、物理环境与人员安全、安全运行与管理。

2008年, 发布了《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管理规范》, 该标准贯彻落实了国家关于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的方针、政策, 对促进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工作、有效防范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规范灾难恢复应急管理和日常运维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 国家标准《银行业务安全文件传输 (零售) 》发布, 填补了国内金融领域银行零售业务环境下安全文件传输标准的空白, 对促进国内银行业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防范金融信息安全风险起到一定作用。

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方面, 为不断加强网上银行安全保障工作, 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订网上银行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规范, 这将进一步有效提高银行业防范网络犯罪、渗透、攻击破坏的能力。为更好地指导金融机构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明确金融业具有行业特点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人民银行拟开展“金融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系列金融行业标准编写工作。

当前, 金融标准化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起点上, 金融标准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必将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融标准 篇5

为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贯彻落实《关于开展2018年“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主题活动的通知》(金标委发【2018】3号),我行积极响应当地人民银行的统一安排部署,有序开展“普及金融标准 提升服务质量”主题宣传活动。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确保“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活动顺利开展,我行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督导和开展。本次活动主题为“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活动目标:主要针对金融消费者以及金融从业人员两个层面,宣传推广金融服务标准和认证,推动金融机构相关服务达标,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活动领导小组对活动全过程进行全面督导、协调,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二)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我行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全面启动“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主题宣传活动,重点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选择乡村、市场等各类人口较为密集的场所,设置咨询台、展板讲解、派发宣传资料,宣传讲解员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向公众宣讲基本金融服务知识。重点关注中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和在校学生等人群对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

(三)主题鲜明,全面宣传。活动期间,我行在营业大厅采取悬挂宣传横幅、LED显示屏、液晶电视和电子滚动屏播放宣传标语的形式,宣传“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等主题内容。同时,在营业大厅区域、柜台、宣传架等区域摆放金融知识宣传展架和宣传资料,方便客户阅览。并在大厅设置临时宣传服务区,安排专人负责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咨询解答工作。

金融标准 篇6

【关键词】行业标准 衔接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72-02

当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主要金融行业的专业群,该专业群成立以来,着力开展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拟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建设为例,探索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核心:与行业标准相衔接

(一)“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提出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金融机构,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行端正、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金融服务意识,了解金融服务规则和相关金融法规,掌握理财规划基本操作流程、证券交易、保险产品和营销等金融知识和技能,能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单位从事理财咨询、投资策划、金融产品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与行业标准相衔接,从而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构建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课程教学不可能覆盖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涉及金融行业的核心内容、最能够接近工作实际和行业要求、最具有典型性、学生学习后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如何选择教材和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学内容与金融机构工作岗位挂钩,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三是在教学方式上如何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如何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何指导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提高实训实习质量;四是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程体系的应用范围,将教学内容建成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这就涉及课程发展问题。

(二)与行业标准相衔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行业标准如何转化为实际课程问题。金融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因此行业的标准也会比较复杂。为此,就要从众多的岗位中选取高职毕业生最有可能进入的岗位入手,调查这些岗位的入职标准和入职培训要求,从而总结归纳出这些岗位的行业标准中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技能和最迫切掌握的知识,将技能转化为技能课,将知识转化为理论课。但是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也没有相应的教材,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

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鉴于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涉及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界定基础课程、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必须对金融行业岗位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了解后才能确定覆盖面广的行业通识基础课程,再根据各个金融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

3.符合行业要求的实践育人环境问题。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更要长期关注经济走势和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行情,具备宏观敏锐性和实践性。只有创造良好的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践实训场所才能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培养职业素养和意识。为此,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学生专业社团为主体,以技能比赛为核心活动内容的实践育人体系,为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撑。

二、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体内容

(一)课证融合,确定从业主干课程

根据课证融合原则来确定从业主干课程,主要为了解决行业标准转化成课程问题。因为高职生学习能力往往不如本科生,在考取从业资格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历届考证通过率都不高,对此可结合相应金融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发展后续知识要求,考虑围绕从业资格证书构建课证主干课程。如鼓励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和助理理财规划师证;鼓励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学生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和期货从业资格证;鼓励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和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三个专业课证融合的从业主干课程如表1所示。

(二)技能贯穿,围绕主干课程铺设辅助课程和拓展课程

围绕主干课程铺设辅助课程和拓展课程,能够解决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每个学期都设置一门技能课程,让学生从入学就加强技能锻炼,让技能练习始终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表2所示即为各专业开设的技能课程。

根据对金融行业岗位的调研,确定金融类专业群的三门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基础和基础会计。这三门课程所教授的是金融行业通识知识,因此放在第一个学期进行学习。然后围绕从业主干课程的知识结构要求设置前置辅助课程和后续拓展课程,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课程内容并举一反三地深入学习金融知识。例如,为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学习个人理财课程做准备而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学习理财规划师实务课程做准备而开设税务制度课程等。确定好各个课程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恰当地安排授课先后顺序,让学生先了解金融行业的各种概念、产品和基本原理,再通过技能操作练习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最后从后续专业学习中寻找方法和解答。

(三)仿真实训+第二课堂

仿真实训与第二课堂的设置主要解决符合行业要求的实践育人环境问题。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现代化的实训室,购买了相应的金融实训软件,可以满足金融类专业多个课程的仿真实训要求,在课程一体化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身处仿真化的基层金融岗位进行体验和学习。同时依托学生社团打造第二课堂,通过学校的证券协会定期举办财富沙龙和股票技能大赛,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当前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关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培养出职业素养和宏观敏锐性,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endprint

三、课程体系改革成果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类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取得了如下方面成果:

第一,形成了系统的金融类专业群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第二,确定了主干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为保证课程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确定主干课程中,涉及从业资格考试的全部采用从业资格考试教材,从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既突出了理论性和实践性,又让学生能够不断熟悉从业考试的题型和考点,为尽早通过从业考试打下基础。

第三,利用学校新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安排“课程一体化”教学。尽量把大部分有实践课时的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内新购入的实训软件开展课堂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同时可以进行操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在课程考核上突出过程考核,并鼓励以证代考。金融行业强调创新和合作,因此在课程考核当中更多地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和任务,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团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目前金融类专业课程中有近一半采用这种团队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也占到学生期末成绩的一半以上。对于考证类的课程则采用笔试为主,试题来自从业考题,以期达到以考带练的目的。对于已经通过从业考试的学生则给予免试,以证代考。

综上所述,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以打造符合金融行业标准的教学课程体系为主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其次,在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核心课程的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但该校改革的具体成效仍然在观察和统计中,期待其能够有效地缩短毕业生与用人金融企业之间的磨合时间,尽快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良好评价。

【参考文献】

[1]陈飞飞.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邵书怀.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看法[J].北方经济,2012(2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资助项目(2012JGA367 )

金融标准 篇7

一、标准应用效果评估的意义

开展标准应用效果评估能够为金融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从而为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提供帮助。标准应用效果的评估一方面是评估具体条款内容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 进一步验证金融企业的标准规范符合性, 从而提升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是评估金融机构标准化工作水平, 健全的金融标准化工作制度和组织架构、行之有效的金融行业标准应用及实施流程、充分的协调能力和保障措施等都是标准应用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标准应用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所谓指标体系, 就是一个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又称评判标准, 指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 强调评价的客观性, 这也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的核心部分, 是评估者价值认识的反映, 它表明评估者重视什么、忽视什么, 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努力方向的作用。因此, 对于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就需要科学、客观、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那么对于金融行业标准应用评估, 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 进行应用评估的金融行业标准是现行有效标准且在金融机构内已实际应用。若金融机构未应用或已弃用, 不做评估。第二, 标准应用评估要覆盖标准应用的整个工作过程, 重点对标准实施效果和应用效益进行评估。第三, 结合行业发展, 通过标准应用评估应能够获取到标准应用前景和标准应用、修订或废止的实践建议。第四, 评估指标的设计力求具体, 便于标准应用机构开展自查, 标准应用建议合理。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考虑

金融行业标准的应用效果取决于2个因素, 一是金融企业本身的金融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 即金融企业是否具备开展行业标准应用的各类管理性条件, 有无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支撑。二是金融行业标准规范的内容条款与实际应用符合的情况, 即标准规定是否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因此, 在开展金融行业标准应用效果评估的过程中, 要区分行业标准应用的管理性指标和技术性指标。此外, 指标体系中还应有对标准应用的效果进行描述的效果性指标。当然, 针对不同领域的标准, 标准应用的技术性指标可能会有不同。

(一) 管理性指标。

管理性指标是指金融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管理制度, 在应用行业标准过程中能够制定明确的应用方案, 确定可实现的应用目标和工作方法, 同时开展必要的标准应用培训, 提供充分保障措施, 控制标准应用实施的进度。

(二) 技术性指标。

技术性指标是指金融企业按照行业标准的各项条款性内容开展自身的标准符合性建设, 达到行业标准内容的要求, 具体可体现为金融行业标准要求的符合率、替代性措施的采用情况以及后续可持续的改进过程。

(三) 效果性指标。

金融标准 篇8

近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副总裁朱民表示, 为保证金融监管在全球体系内的有效性, 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监管的章程, 但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监管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实施, 但在全球金融监管标准方面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 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

朱民称, IMF及金融稳定委员会在大力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方面, 有进展但很不统一。他认为, 金融监管不宜过严, 应该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如果监管过严, 银行会因为要增加资本金而有所约束, 打击其贷款积极性, 影响经济增长。

他指出, 由于各国情况不一, 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异, 在全球金融监管标准方面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 在此基础上允许有一定的空间进行灵活调整, 以保障既有一致性又相互区别。

二维码的应用及金融标准化发展 篇9

条码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码, 二维码区别于一维条码在于, 一维条码的信息量仅够用作对物体的标识, 其允许出错率为2000分之一;二维码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一维条码, 其出错率允许是2000万分之一。因此, 一维条码只能作为一般性物品电子标识, 而二维码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的电子载体。二维码作为一种标识和感知载体与射频技术一样, 都是一种移动类信息电子载体。

二维码作为一种全新的自动识别和信息载体技术, 其经济性和可靠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认知。目前, 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将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国防、海关、税务、公共交通、民用商品等领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驾驶证、身份证、车辆年检、海关报关单以及汽车、电子产品的组装上应用二维码;国际民航组织也在推行二维码在国际旅游证件 (护照、签证及其他旅游证件) 上的应用。

2、二维码在金融业中可能的应用思考

提升单证交互效率和安全性, 是金融业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问题。金融业单证上的特征数据的有效性, 主要是通过附加在单证上的签名印鉴来保证。因此, 在金融业务中, 提升单证交互效率和安全性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可实时建立单证上的特征信息与签名印鉴的安全关联;二是使单证上特征信息与签名印鉴能够安全快速地被感知并完成交互;三是在交互中, 实现印刷介质的单证与电子显示介质的相关联, 并具有一致性。

二维码作为一个图形化的电子信息载体, 其可制作性、可贴附性、抗电子干扰性, 以及成本之低, 可以在不改变金融业目前作业的硬件环境条件下, 有效地实现单证特征信息和签名印鉴的关联, 可快捷方便地实现信息交互, 尤其是能够快捷方便地实现印刷信息与电子界面的交互。

3、二维码在金融业中的应用

由于二维码表现为一种自定义的图形, 可有效地防止对单证、票证、表格等文件上的特性数据的篡改;二维码的本身具有的可加密手段, 可以防止非有效人员的识读。同时二维码作为一种图形化的电子文件, 只要规定图形格式, 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任何具有显示界面的电子设备 (尤其是手机) 上进行交互, 这将大大方便未来金融业与消费者的结算、支付等业务的开展。

因此, 二维码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电子载体, 在金融业的应用, 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3.1 信息快速交付

信息录入、交付, 是影响金融服务的关键问题。它表现在所有金融柜台与消费者、金融与企业、金融企业之间的业务中。例如一份保单、一份开户申请等, 在其大部分信息都已经被委托人填制完成后, 在交付办理时, 如果能够将已填制的信息变成一个包含在委托文件上的二维码, 在交付被委托人 (柜台) 时, 被委托人可以通过这个电子文件将其无需重新填写而自动无误的快速完成录入, 同时这份受托单据, 在发生问题时, 可以通过委托人的电子文件上的二维码很快地调用原始文件, 进行处理, 则将大大提高金融业各机构的工作效率。

某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从2010年起在部分分行试点在支票凭证上加印二维码, 能够有效解决票据版面的识别问题, 省去凭证号码、种类的录入。票据的识别问题。另外, 邮储银行已在北京等地柜面应用包含二维码的客户信息录入系统, 能够有效减少客户和柜员信息重复录入, 降低差错, 减少客户排队等待时间。

3.2 凭证交互的防篡改应用

二维码的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电子化签名印鉴及其单证上的特征信息, 都可以通过一个计算机上的二维码软件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依附在单证上。由此保证了单证上的特征信息与签名印鉴的一致性。使其无法篡改, 同时在非授权的条件下无法识读其中的内容, 从而保障单证信息的不可篡改。

目前在韩国和日本, 都已经开始在银行单证上采用二维码。例如韩国的WOORIBANK银行, 美国的CITIBANK银行等在支票上采用二维码作为其特征信息和加密印鉴的信息电子载体, 单证交互的快捷并在转移过程中保证不可篡改性。

3.3 移动支付的电子凭证应用

如上所述, 二维码作为一个图形化的信息电子载体, 具有可复制 (移植) 性, 并且可以通过通信和网络实现这种可移植性。而任何可以接收显示图形的电子设备都可以方便地实现接收和显示。从而作为一种跨介质的交互凭证。利用二维码这种方便的可移植性, 对于针对消费者手机的支付、授权应用, 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

3.4 第三方支付凭证应用

目前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在采用二维码作为一种支付凭证应用。表现为两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与手机电子凭证二维码应用类似。第二种形态是采用主动式二维码识别, 即将手机解码软件置于智能手机内, 通过广告电视上的二维码, 与消费者手机产生连接, 完成购物支付。例如“当当网”“星点网”等国内SP网站。

4、金融标准化领域的进展

在促进二维码作为一种物联网感知信息载体技术在单证应用方面, 最首要和重要的问题是制定相应的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基础性标准, 使其能够有效地引导、规范并促进金融业的各个方面的快速应用。在制定标准方面, 编制者主要考虑二维码的码制定义及其优先选择, 生成软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必要和充分满足应用识读性能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应用标准, 尤其是要定义二维码在电子介质上的应用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进二维码在核心业务的应用和标准的深入发展, 推进手机支付等移动支付的应用。

鉴于二维码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银行业, 人民银行从2011年开始着手进行二维码应用标准的研制, 该标准名称为《银行业二维码应用规范》, 其编制目标是: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二维码标准应用案例, 针对我国银行票据领域的应用现状, 从技术与业务角度出发, 制定二维码在银行业的应用规范, 填补国内空白, 为银行业二维码应用提供指导, 为监管机构对基于银行业二维码安全措施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提供检测和检查依据, 促进银行业二维码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经过一年的辛勤工作, 目前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该项标准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发布并实施。

今后标准编制工作组将结合标准制定工作, 利用国内龙头企业在二维码技术上取得的成果, 共同形成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二维码生成软件, 推进普及应用。同时结合二维码的特性, 首先在不涉及金融核心系统的客户预处理、在第三方移动支付等方面, 形成具有解决金融当前工作量大, 影响业务效率的典型应用, 逐步推进到二维码在金融核心业务方面 (例如单证防篡改等) 的应用。

参考文献

[1]GB/T12905—2000条码术语.

[2]GB/T14258—2003信息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

金融标准 篇10

“城市一卡通”将城市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公共交通、金融消费、代交话费、水电气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用事业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统一发卡, 统一清算, 避免了各行业重复投资和自行发卡, 减轻了各行业的经济负担和运营成本, 减轻了市民经济负担和卡种繁多带来的不便, 切实做到了资源共享。在整个城市或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居民可持一张IC卡实现身份验证、消费结算、存储信息等功能。

目前, 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建设“城市一卡通”, 但建设模式、采用的技术标准各不相同, 实施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 大多数“城市一卡通”还是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标准》, 且主要应用于公汽、出租、地铁、轮渡、高速公路、停车场等公共交通领域,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是相对较少, 还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行业一卡通用。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目前只在宁波等少数几个城市推广应用, 但应用的领域相对较广且前景广阔。

二、基于建设事业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的劣势

(一) 政策法规不利

建设事业IC卡跨行业用于小额支付, 实际已经承担起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角色。按照2010年9月1日起施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 应当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成为支付机构;支付机构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因此, 建设事业IC卡在单一行业内使用没有问题, 一旦跨行业用于支付结算, 就必须获得人民银行的许可和监管。

(二) 资金投入巨大

“城市一卡通”涉及软件、网络、终端和受理渠道等的建设和改造,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基于建设事业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来说, 这些软硬件系统都是一穷二白, 都得从头开始建设, 资金投入量更是巨大。

(三) 安全隐患潜伏

“城市一卡通”用于小额支付, 承担起了货币的职能, 必将沉淀大量资金, 这些资金缺乏金融监管,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金融风险, 有可能会影响金融稳定, 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建设事业IC卡的营运机构通常都不具备防范金融风险的资格和能力。同时, 建设事业IC卡一般采用非实名制申领, 卡片遗失后不能挂失, 增加了卡片丢失的潜在损失;卡片技术相对落后, 易被攻破, 伪卡、盗卡风险大。

(四) 横向拓展困难

目前, 基于建设事业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的发行与运营都是以城市为基本单位, 在短期内提高了城市信息化进程。但各城市独立建设的系统固有的封闭性导致了卡片在不同城市之间不能通用, 制约了各区域的“城市一卡通”的互联互通。

三、金融IC卡标准简介

1997年, 人民银行推出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v1.0》, 但由于规范并未涉及EMV迁移的内容, 所以符合这一标准的IC卡只能当作电子钱包使用, 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借记、贷记功能。2005年3月, 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 (V2.0) 》, 业界称为PBOC2.0, 补充完善了电子钱包应用功能, 并增加了电子钱包扩展应用指南、借/贷记卡应用功能、个人化应用指南、非接触式IC卡通信接口标准。2010年, 人民银行继续增补基于借/贷记标准的小额支付、非接触式执行规范等方面内容, 重新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 (V2.0) 》。PBOC2.0是遵循EMV标准的中国IC卡规范, 该规范参考和借鉴EMV2000标准, 利用安全性更高的智能IC卡替代现有的磁卡, 使国内发行的银行卡既可以方便地在国外应用, 国外的银行卡又可以在国内受理, 同时又拥有自己的特色 (独立的身份认证和密匙系统) 。

《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 (2010版) 将银行卡应用范围拓展到快速支付领域, 可以全面满足金融IC卡在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四、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的优势

(一) 符合相差规定

基于金融IC卡标准实施“城市一卡通”, 通过人民银行认可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的介入, “一卡通”运营机构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平台完成卡片的发放、运行和管理, 通过银联的网络和结算渠道进行各种类型的小额支付与快速支付, 符合政策法规的有关规定。

(二) 快速推广

基于金融IC卡标准实施“城市一卡通”, 充分借助商业银行成熟可靠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网络、网点优势、终端机具优势、发卡系统优势、资金优势、人员优势, 丰富的银行卡业务运作和管理经验, 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营销团队, 节省了重新建设卡系统、重新建设受理环境, 重新配备并培训人员的成本, 加快了“城市一卡通”建设和推广进度, 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三) 安全性高

安全是对现代支付手段的基本要求, 金融IC卡技术标准首先考虑的是信息、系统、交易的安全性。银行卡支付体系是国家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支付标准的出台、完善、监督是相当谨慎的, 因此, 技术先进, 安全级别相当高。“城市一卡通”涉及到对卡片中大量资金的综合管理, 基于金融IC卡标准实施“城市一卡通”, 卡的受理方、发卡方和清算方都在国家的金融监管下, 通过银行实名制发卡, 资金存放银行, 实现对卡片资金以及系统运行的有效管理, 保证持卡人资金的安全。金融支付有制度保障、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等基础, 金融系统能够提供安全、通用的支付需求, 通过金融系统完成支付交易, 极大降低了操作风险, 能够防范由于资金安全所引发的金融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金融稳定与社会稳定。

(四) 通用性强

金融IC卡具有非常强的标准化和通用性, 能够适应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满足各个行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由于商业银行系统没有地域和行业的概念, 并且有银联这样高度专业化的全国性转接清算机构和清算平台, 使得“城市一卡通”在未来可以借助商业银行和银联平台, 改善跨区域互不相通的缺陷, 实现市域、省域乃至国际范围内的互联互通, 实现信息化大范围共享, 服务全民。

五、效益分析

(一) 经济效益

1. 对政府来讲, 以建设“城市一卡通”为契机, 可

以扩大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 培育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运营主体来讲, “城市一卡通”通过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 主要靠售卡利润、商户消费交易手续费、代理服务佣金、沉淀资金理财、各种增值服务等来维持运营和实现赢利, 如果持卡人数上一定的规模, 经济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对商户来讲, 金融IC卡的脱机支付功能可以减少商户的通信费用;对商业银行来讲, 可以依托联网通用的银行网络, 研发中间业务, 增加收益;对行业单位来讲, 既可以避免搭建庞大的支付网络和支付系统所需的花费, 持卡人通过自助设备实现自动交易和结算, 又降低了行业单位的劳动力成本、耗材成本等支出;从持卡人角度讲, 原来办N张行业IC卡, 需花费N张卡的工本费, 现在办一张金融IC卡, 只需花一张卡的工本费, 一张金融IC卡可以实现原来N张行业IC卡的功能。

2.“城市一卡通”作为非现金结算工具, 可以大大

减少现金交易量, 有利于加快现金周转速度, 避免假币、残币、废币, 而且有利于央行对于流通领域资金规模和运动规律的准确判断, 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二) 社会效益

1. 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是一项民生

工程, 它可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形象, 改善投资环境, 方便市民生活, 它通过为市民快捷办理个人事务,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

2. 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将市民日常

生活信息和消费信息自动记录在清算系统中, 可以为个人消费、企业经营及城市管理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准确及时的数据, 可以大幅提高各项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 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 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所引发的大

范围大规模的安全可靠的电子化支付可以减少现金存放量和携带量, 防范银行卡复制, 从而有效减少诈骗、偷盗、抢劫等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 进而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4. 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可以有效

拓展银行卡固定的客户群体。行业应用拓展成功后, 合作方的客户群体自然成为商业银行的客户。同时, 基于对行业应用的依赖, 不会轻易注销金融IC卡, 有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

六、建设的难点

(一) 部分领导难重视

建设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推广应用要循序渐进, 多方协调, 不能一步到位, 产生效益也不能立竿见影, 对于一些追求政绩的领导来说, 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

(二) 前期投资成本大

目前, 发行一张金融IC卡成本约30元, 改造一台能受理金融IC卡的POS机具成本约300元, 改造一台能受理金融IC卡的ATM机需要600元, 再加上银行业务系统的改造费用, “城市一卡通”运营机构系统平台、应用软件、受理终端的建设费用, 建设“城市一卡通”的前期资金投入量是相当大的。

(三) 部门利益难整合

国内已经发行的各类IC卡不下数十种, 但金融IC卡仅占其中相当低比例。非金融行业IC卡多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小额支付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用户, 并沉淀了大量的由行业部门自行支配的资金, 实施“城市一卡通”后, 这部分行业部门的私利必将遭到损害, 行业部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必将设置行业壁垒, 阻挠“城市一卡通”在本行业的应用。

七、建议

(一) 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

要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城市一卡通”这一民生工程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到发展“城市一卡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打造和谐社会,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完善城市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 搞好统筹规划是基础

“城市一卡通”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度先进、逐步拓展”的原则, 在政府主导积极推广应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以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城市一卡通”建设及运营工作。同时, 要着眼未来, 立足长远, 全面采用金融IC卡技术标准, 在公用事业中有选择性的开展试点的基础上, 及时总结经验,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一卡通”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三) 加强支持引导是要求

要加大对基于金融IC卡标准的“城市一卡通”的宣传力度, 使全市上下了解、认识和使用“城市一卡通”。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 鼓励和引导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共同建设“城市一卡通“这一浩瀚繁杂的系统工程。

(四) 强化组织领导是关键

要成立“城市一卡通”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规划全市“城市一卡通”项目, 对项目推进、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推广应用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并制定、审议、批准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 领导小组组长应该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行业单位、运营机构及服务提供商等共同组成, 办公室负责协调、检查、推动“城市一卡通”项目各阶段的具体工作。

(五) 兼顾协调利益是根本

建议由政府出面组织协调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单位和商业银行按出资比例组建按企业化方式运作的“城市一卡通”运营机构, 运营机构要建立各方参与、利益兼顾、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 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要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及纠纷。

(六) 开展监督检查是保障

金融标准 篇11

1 深圳金融服务标准化试点综述

1.1 深圳金融业服务业现状与标准化需求

深圳市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之一,金融服务业是深圳优先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金融业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企业总数多、总部机构多。目前,全市金融机构总数已达374家,其中法人机构163家,包括中国平安、深圳证券交易所、招商银行、深圳银联等一批重点金融机构,产业聚集效应充分显现。二是资产十分雄厚。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深圳市金融业总资产约9.19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三是税收贡献大。2015全市金融业年实现税收收入约979亿元,税收贡献居四大支柱产业前列,被誉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随着深圳市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行业对标准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金融标准化在促进金融系统互联互通、推动技术进步、保障信息安全、降低交易成本等领域作用重大,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促进金融创新等方面也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金融业开展标准化工作,探索以标准化手段提升金融业这个“核心引擎”的运行效率,是深圳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1.2 深圳金融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总体思路

围绕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金融服务领域标准化战略实施,探索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加强金融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重点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标准化中介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金融服务产业素质,培育金融行业品牌,巩固提升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试点工作目标包括:初步形成标准化工作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一批金融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金融服务机构基本建立起服务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批金融服务地方标准和规范,提升全市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培育出一批金融服务业标准化高级专业人才;推动全国金融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支机构落户深圳。

1.3 深圳金融服务标准化试点成效

1.3.1 构建金融服务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试点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分管市长担任总召集人,政府相关部门参与。联席会议的职责是:定期分析国家级金融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情况,研究协调解决有关重要事项;成立深圳市金融服务业标准联盟,来自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12家单位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金融服务业标准联盟,通过该标准联盟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标准化沟通与合作,打造全市金融服务机构标准化交流平台;建立标准化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深圳市实施标准化战略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企业标准联盟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金融服务标准化活动提供政策支持。

1.3.2 编制金融服务业标准化体系

结合深圳市金融服务业实际情况,在参考国家《证券期货业标准体系》《中国保险业标准化“十二五”规划》以及《银行业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编制了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联盟标准为补充的全市金融服务业标准体系,为全市金融机构从事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宣贯实施提供总体框架和技术指导。

1.3.3 培养一批金融服务标准化人才

为帮助全市金融机构把握金融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标准的内涵,先后组织开展了金融服务基础标准、移动支付技术标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备份能力标准以及服务业标准化基础知识等多期金融服务业标准化公益培训班,全市金融服务业1,000余名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金融服务标准化人才。

1.3.4 创建一批金融服务标准化企业试点示范

遴选了8家金融机构为试点示范单位,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基金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各试点单位在建立内部标准化工作机制、建设与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标准化模式。以中国平安、生命人寿为代表建立保险服务标准化模式;以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为代表打造银行业标准化模式;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依托,打造金融数据交换平台标准化体系;以博时基金为依托,建立基金公司风险管理标准化模式;依托招商证券,建立证券公司标准化模式。

1.3.5 研制一批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

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开展了“远程金融服务规范”“证券交易数据交换协议”“客户现场开户身份验证规范”,以及“手机移动支付服务管理规范”等一批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部分标准成果已成为行业和地方标准。

2 深圳金融服务标准化试点创新做法分析

2.1 争取政府的重视支持以提升试点层面和措施保障

深圳市政府把试点工作纳入《深圳市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2011-2015年)》,明确要求“高质量地做好国家金融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多位市领导先后对试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增强了推进试点工作的进度和力度,强化了经费保障,市标准化战略资金每年对金融试点给予大力支持,各承担单位也专项投入,确保试点任务顺利推进。

2.2 科学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并项目化管理

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强化对试点工作的日常管理。试点工作头绪多,需要协调推进的工作任务十分繁杂,对试点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明确各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工作任务顺利推进。

2.3 发挥金融机构的创造性以促进试点项目各具特色

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试点契合金融机构的内在需求,对各子项目不规定具体任务,不划定框框,一切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同时辅以必要的标准化技术支持,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适应各金融机构特点的、各具特色的试点工作模式。

2.4 突出重点业务以点带面提升整体标准化水平

由于金融机构普遍规模较大,风险控制意识也很强,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工作模式,一下子在整体业务层面全面引入新的标准化体系,存在着动员难、推广难、实施难等问题,也不利于金融稳定安全。因此,各子项目承担单位以标准化需求较为迫切的部门或者业务为重点突破口,在这些部门或者业务单位先行试点,取得成绩后再在全单位推广,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5 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增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性

加强对全市金融机构编制和实施标准体系的指导,组织开展了《深圳市金融服务标准体系》等基础性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导各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编制内部标准体系,使各单位编制的标准体系既有理论高度,又切合各单位的实际运作。

2.6 创新标准体系的宣贯以确保实施取得实效

企业标准体系的编制本着满足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不搞形式主义,保证了标准体系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融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金融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是需要实际执行的,再好的标准体系要让员工做到,首先需要让员工知道,为此各试点单位采用影音等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标准宣贯方式对员工进行宣贯培训;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并按照PDCA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保证了标准的实施效果。

3 深化金融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金融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工作领域,没有固定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试点3年来,深圳金融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加以改进与完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大力培养多层次金融服务业标准化专业人才

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业标准化专业人才仍是制约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的瓶颈,经过多年试点的培训,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一批金融标准化人才,但由于培训的系统性不足,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的实战经验缺乏等原因,深圳市金融标准化人才的数量仍然不足,层次也不太高,急需建立一支知识层次高、结构合理、胜任国际与国内金融标准化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3.2 提高金融机构参与标准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经过多年来的引导与培训,深圳市金融机构的标准化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大企业对标准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中小企业的标准体系建立和实施有待增强。由于存在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等原因,目前深圳市金融机构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3.3 树立大金融标准化理念创新标准工作机制

要以政府打造深圳标准构建质量发展新优势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建立金融领域跨行业标准组织建立,制定一批社团或联盟标准,加强标准的市场供给,建立完善大金融服务标准体系,为金融产品创新和混业经营提供标准技术支撑,实现跨领域、跨行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4 推动金融服务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机构落户深圳

深圳市拥有大量的重量级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深圳市至今没有一家单位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组织相关机构的工作,与产业地位极不相称,不利于深圳金融服务标准化的创新发展,应该积极引入与深圳金融产业密切相关的标准组织机构。

3.5 加强金融服务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充分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战略平台的作用,加强标准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借鉴香港和国外大型金融企业先进标准,推动研制、实施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服务领域的深圳标准。

参考文献

[1]《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府办[2011]113号.

[2]《深圳市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纲要(2011-2015年》深府办[2011]109

上一篇:政治非道德主义下一篇:城市立交桥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