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非道德主义

2024-10-19

政治非道德主义(共12篇)

政治非道德主义 篇1

【真题回顾】

1. (2013·江苏政治卷·16) 随着微博、微信等的广泛使用, 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日益快速、便捷和多样化, 其参政、议政的效果和能力也得以快速提升。面对“微时代”政治生态发生的巨大变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

(1) 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党的纯洁性 (2) 引导社会舆论, 履行国家管理职能 (3) 完善执政方式, 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 (4) 关注民生民意, 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

A. (1) (3) B. (1) (4)

C. (2) (4) D. (3) (4)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理想信念, 也没有涉及党的纯洁性, (1) 不符合题意;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不履行国家职能, (2) 不符合题意。面对“微博、微信”的新方式, 中国共产党应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3) 符合题意;由材料中有效信息“公民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 指向要关注民生, (4) 符合题意。本题选D。

2. (2013·新课标Ⅰ卷·18) 2012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 来自网民的部分意见和建议入选全国政协提案征集函, 并以“参阅线索”的形式发给了全体政协委员作为参考。部分网民还应邀参观政协提案办理流程, 旁听提案办理协商会。上述做法

(1) 是政协积极创新与人民群众直接对话形式的体现 (2) 提供了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3) 保障了人民群众民主监督权利的实现 (4) 是提高政协委员提案质量的具体举措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我国公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决策与管理, (2) 错误;仅仅依靠一项制度, 就能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 (3) 夸大了作用, 况且材料的做法主要不是讲民主监督, 主是讲民主决策。上述做法有助于政协委员更好地听取群众意见, (1) (4) 正确, 本题选B。

3. (2013·上海政治卷·8)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理应获得尊重。对此, 我们应有的态度是

(1) 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2) 尊重各民族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3) 尊重各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 尊重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解析: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都能享有自治权利, (4) 错误。 (1) (2) (3) 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具体表现, 本题应选A。

4.[2013·新课标Ⅱ卷·38 (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 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 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 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 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 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 34%的家庭收入增加, 户均增加7 125元, 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 户均减少10 409元, 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 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 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 请结合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解析:审读本题的设问可知, 本题的行为主体是省人大代表, 履行的职责是“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行使提案权) , 试题要求分析的对象是“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因此, 回答本题首先要概括材料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其次, 既然是向政府提建议, 所提建议就必须是政府职能范围内能够解决的。

参考答案: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 应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 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 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 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考点精讲】

1.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

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大和人大代表的权力源于人民。

(2)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具体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

3. 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

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 党的领导与政府履职

5.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2)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

6.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

7.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1)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原、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3) 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前提和基础: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区域: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 不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 。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旗) 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是自治地方) 。

核心内容:自治权。

目的: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

8.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应试策略】

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试题主要涉及两个主体 (人大、人大代表) 、两种制度 (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复习时要特别关注全国“两会”精神, 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法律、决定, 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具体事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及其行使职权的情况,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人大代表的活动情况等, 并运用有关理论对上述热点进行分析。

有关政党的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地位、执政方式, 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 人民政协的职能等。要注意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来理解相关理论, 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定、反腐倡廉的重大举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先进党员典型等内容, 需要我们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其中的政治生活道理、探究解决有关问题的措施。

民族与宗教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主要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几个考点。复习时要关注国家及各省援疆、援藏的举措, 民族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运用相关知识概括事例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创新演练】

1.假如你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针对当前房价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 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 形成了正式提案, 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在这一过程中, 你履行了人大代表的

(1) 决定权 (2) 表决各项议案权 (3) 提案权 (4) 质询权

A. (2) (3) B. (1) (3)

C. (2) (4) D. (1) (2)

2.有人说:“允许”你们议论、讨论、争论, 这就是“民主”, 然后由“我”来拍板, 这就是集中, 事实上, 民主只是集中的参考。这一观点错误在于

(1) 否认了集中是以民主为基础 (2) 决策必须集中反映人民的意志 (3) 承认发挥民主有利于科学决策 (4) 混淆了个人意志和人民意志关系

A. (3) (4) B. (1) (2)

C. (1) (4) D. (2) (3)

3.2013年7月21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考察。卷裤腿、打雨伞, 冒雨考察武汉新港, 习总书记再一次以其亲民、务实的形象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 只点家常菜, 不上酒水, 只住16平方米的农家小屋, 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习总书记展现的亲民、朴素作风体现了

(1)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 以党内民主促进社会民主 (3) 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 奢侈之风难以控制, 中央领导不得不带头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4.2013年6月26日,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 数十位无辜群众伤亡, 其中包括多位维吾尔族群众。“6·26”暴恐案破坏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不得人心。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 迅速对其进行了处置和平息。这说明

(1)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挫败民族分裂活动的根本保证 (2) 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 (3)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4) 妨害我国民族团结的因素将不复存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5.莫言《生死疲劳》的书名来自佛教经典, 莫言认为, 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 是真正的宇宙意识, 人世中许多纷争, 在佛家的眼里, 是毫无意义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佛教思想的指导作用

B.宣传佛教教义能够促进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C.弘扬宗教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D.应该支持群众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6.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材料二2013年8月5日, 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政治发展报告 (2013) 》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 使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阅读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党的十八大为什么要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 我国是怎样从制度上满足人民参与民主政治生活需要的?

参考答案:

1.A针对当前房价提出提案草案, 人大代表在履行提案权, (3) 正确;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 参会人大代表行使表决各项议案权, (2) 正确。 (1) 是人大的职权; (4) 材料未体现。

2.C材料中的观点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把“我”凌驾于民意之上, (1) (4) 符合题意。 (2) 观点正好与材料观点相反, (3) 观点材料没有体现。

3.C习近平是党的总书记, 也是一名普通党员, 党员干部“亲民”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 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3) 正确。 (2) 材料未体现;中央领导带头保持朴素作风, 其原因不是因为奢侈成风, (4) 错误。

4.A“6·26”暴恐案表明妨害民族团结的因素依然存在, 处置和平息了该案件, 并不意味着此类案件不会再发生, (4) 错误, 本题选A。党和政府果断采取措施, 体现了 (1) ;“6·26”暴行不得人心, 体现了 (2) (3) 。

5.D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张无神论, 佛教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是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 A、B、C错误。D正确说明了材料反映的主旨意思。

6. (1) (1)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才能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为了增强人民的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广泛而充分的人权。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与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需要, 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 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1) 坚持党的领导、人们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 以保障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政治非道德主义 篇2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批评资本主义权力政治 篇3

继寓言体小说《欢迎来到哈德泰姆斯镇》(1960)之后,多克特罗在其第二部小说《像真的一样大》(1966)中尝试新的小说体裁:后现代主义科学幻想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旨在揭示人类发明“另一个世界”的需要和能力。通过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作家试图寻求对人类及其在宇宙中地位的界定,这种界定将在我们先进但混乱的知识结构中保持不变。科学幻想小说的创作模式大多为哥特式或后哥特式。从60年代末开始,随着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出现和发展,科幻小说进入了后现代科幻小说时期。多克特罗的后现代主义科幻小说《像真的一样大》(1966) 模仿神话模式,暴露在危机时刻政府为了应对混乱而建立的权力机构的本质:宣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纽约指挥、研究与防卫部门竟然是与人类相敌对。

当代科幻小说的一大特色是对神话模式的戏仿。戏仿意即作家在形式、内容或细节上对已存在的经典作品进行颠覆性的模仿或改写,以达到讽刺的效果。多克特罗的小说《像真的一样大》模仿18世纪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神话模式,以纯粹的科幻小说形式开始:两个来自时空连续统一体,身高2000英尺,长得像人的动物出现在纽约海港。这是两个一男一女的裸体巨人,自然一个是亚当,一个是夏娃,人们叫他们“泰山(Tarzan)”和“简(Jane)”,他们来自另一个时空王国。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看上去很无助,几乎是静止的。他们原本生活在一个与他们的身材成比例的不同的时间世界,现在通过某种宇宙的纤维织品落到这个世界里,但是他们所受限制的时间数值范围不是地球的。他们的官能和运动按照我们的标准看都很慢,眨一下眼需要几分钟来完成,心跳要用几个小时。当那个男巨人被一架黑玉色的客机撞在前额上时,他竟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把手举到额头上,发出一个痛苦的声音。虽然他们没有造成突然的威胁,但他们的出现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场大混乱。许多人完全因为恐惧而突然死去。许多人住在地铁设施里。更有数千人逃离这座城市。当然,市政府不能无所作为,它动员所有力量来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混乱,并很快成立了纽约指挥、研究与防卫部门(以下简称为“纽约指研防部门”)。历史学家华莱士 ·克莱顿被任命为“记录和数据组”高级成员,他的主要任务是记录这一空前事件的历史。

高耸屹立在这座城市海港的两个巨人使人想起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访问小人国的大人国居民,该小说是对人类邪恶和愚蠢的严厉讽刺。多克特罗小说中的巨人就像斯威夫特小说中的大人国居民,粗俗,肮脏,散发着臭味。他们的皮肤变换着颜色。他们头发里爬出来的虱子像青蛙那样大。他们魁伟的存在使读者想起他们自己粗俗恶臭的肉体,所以他们是对我们的骄傲和尊严的冒犯。在另一个意义上,他们高耸入云,显而易见是人,或是被崇拜,或是被毁灭。雷德恰当地把他们视为巨大的镜子,他们反映了人类为世俗利益所束缚的行为。

Ⅱ这部科幻小说要表现的主要问题是“一种文化和建构这种文化的人们是否具有并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一种察觉全新现实到来的精神和认识智力资源的能力”。两个巨人突然出现在纽约海港,这种现实根本改变了人类社会科学和神学的假设。人们一旦察觉,就必须学会与这种挑战一起生活。所有当前科学的规律和理论都无法解释这两个巨人生物的出现。神学家们对巨人的出现也都感到困惑,态度不明朗。一份罗马教皇的通谕表示道:“上帝把我们引向一种新的感知秩序,这种秩序反过来又被指向上帝的不能预测的仁慈的目的。”甚至没有人能够解释那个通谕。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克莱顿本能地知道他的旧世界结束了。在他第一次看见那两个巨人的那天,他告诉一个报刊经售人:“昨天的新闻死了。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死了。”稍后,当克莱顿受到一个安全事务官员检查时,他把巨人出现的重要意义历史地与哥白尼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证据做了比较。因此,历史学家克莱顿始终与“理解的痛苦”作斗争,在团结一致维护现实与新的未知的可能性之间备受折磨。当历史结束时,你如何写历史?你如何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里?克莱顿想知道:“我担心的是历史吗?还是担心对我自己的拯救?”

帮助克莱顿解决问题的是雷德·布鲁姆与他的红发情人苏佳布什这两个人物。雷德是一位爵士乐音乐家,一位即席创作专家。他唯一关心的是他的音乐和艺术,音乐和艺术是他活下去和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在混乱初期,雷德鼓励克莱顿扮演将军,以将自己和苏佳布什安全地带回他们的公寓。在回家的途中,雷德趁黑夜和混乱,顺路在一家珠宝店里偷了一些钻石,准备用这些珠宝换钱买吃的。雷德和苏佳布什参加拯救军,为的是能在他们的乐队里表演。在几个星期里,雷德设法将“雷德·布鲁姆四重奏”整理出来,在一家新近重新开张的俱乐部里表演,这个四重奏以演奏爵士乐开始。雷德告诉克莱顿他的“活下去”哲学:“你假装相信存在某种秩序,将要发生的事情由你决定。”雷德和苏佳布什身上的创造性生命力给克莱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诉他们:“你们是不受侵犯的。我的意思是你们不向这种巨大的贬低人身份的生活状况屈服”。

在华莱士·克莱顿博士学会在新的世界里活下去之前,他必须放弃旧的历史和他自己对既定的社会制度盲从的信任在他试图治愈心理溃疡过程中,克莱顿自然地转向他的旧信仰,寻求支持。当他观察政府对巨人出现所做出的反应时他有了一种“对社会恢复力的幻想”。他相信“在这个国家的智力资源中有历史学家”。他在纽约指研防部门的工作给了他地位和安全,大量传出的数据将他的注意力从对这两个巨大生物的思考偏移。但是纽约指研防部门专心于公共关系、民心控制以及对公共态度的操纵,这使他很沮丧。他渐渐明白了纽约指研防部门的主要目的是作为一个组织,在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下,促进自己,支撑自己。具有反讽意义的是,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机构是以人民的名义创立的,但它并不为人民服务,而要求人民为它服务。作为对男巨人抬起手臂的反应,狂热的宗教崇拜引起乌合之众的狂热行为,他们欢呼跳跃。在此期间,克莱顿看到纽约指研防部门和他自己在其中的工作未能妥善地处理这一新的历史情况。他意识到政府可能为了恢复公共秩序而要摧毁这两个巨人。当克莱顿的科学家同事普特南博士告诉他,他们正设计一个巨人,由他去发现限制那对男女巨人的时间数值范围时,克莱顿暂时由于对那两个男女巨人的无理性的恐惧,希望政府将这两个巨人摧毁。爵士音乐家、即兴创作大师雷德使克莱顿从自觉无用、不能理解现实与历史的痛苦中走出来——即兴创作,为现实与历史创造性地做点什么。

尽管有混乱的存在和大规模破坏的可能性,但小说还是以希望结束。克莱顿与其他人合作,抗议政府任何想毁灭巨人的企图。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确信:“毁灭巨人将可能打破某种生死攸关的联系。”克莱顿愿意学会在新的世界里跳舞。他告诉雷德:

既然他们在这里,那我们就需要他们。我们与他们结合,他们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如果我们毁灭他们,我们就是在毁灭我们自己。不论他们给我们带来什么,至少我们有一个机会。我相信,这是我们真实历史的开始。我认为,让这开始通过,给我们自己那个机会,那将是美好的。

政治非道德主义 篇4

我国政治领域的信用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矛盾与冲突, 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诸如虚报业绩欺上瞒下、贪污贿赂跑官买官、营私舞弊知法犯法等政治信用伦理失范现象, 并呈普遍化、本能化的险峻态势。这些现象妨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阻碍政治文明的进程。究其根源, 既有主观根源、客观根源, 也有制度根源。而从现实政治信用伦理与民主政治发展相悖的成分来探究, 则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 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意识的非统一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 “市场人格”也在不断发育, 这是我国社会转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 人们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 与其科学地对待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观念却并不同步。在人们主体意识日益增强的态势下, 如何处理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就不断地凸现出来。一些人往往以权利者自居而漠视其义务, 在主张权利的时候, 往往忽视自己同时还是一个义务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出现的局部动荡就证明了这一点。权利主体意识的张扬, 义务主体意识的淡薄, 是政治信用伦理失范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由。

(2) 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我国政治系统的顽症瘤疾, 它本身就是政治信用伦理失范的最大表征,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又是一切政治信用伦理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官僚主义的蔓延, 一方面体现着政治信用系统异化的某种“病兆”, 另一方面又因为它对人们政治主体意识的压仰而使其自身成为一匹脱缓的野马, 由此而可能导致的政治信用伦理失范会最终威胁到整个政治生活的正常发展, 因此, 它是我国政治信用伦理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

(3) 政治功利主义。这里的政治功利主义指的是政治主体利用政治手段 (包括合法的和不合法的) 实现其个人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功利观念发生变化的结果。其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 权力的拥有者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小集体谋取利益, 而不顾及政治系统的整体形象及其行政和法律后果。这种政治功利主义对政治信用伦理的危害在于它从内部破坏着政治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原则, 使政治系统的运行背离其原有的信用性质并因而呈现出某种异化的征兆。其二, 公民运用政治手段所表达的利益要求没有顾及政治系统所追求的长远或整体目标。如在民主选举中, 人们的亲缘观念、家庭观念有时会阻碍他们做出合理的选择, 从而妨碍政治系统本身的信用原则。

(4) 政治行为的非理性主义'政治行为的非理性主义作为政治信用伦理的一种缺憾, 也是阻碍政治发展的一个严重因素。政治系统是按照理性设计的轨道运行的, 其机构的设置和功能的选择都是根据理性可以预测的现象来确定的。非理性主义在政治生活中的泛滥, 无疑会使政治系统的运行负荷猛增。由于对非理性行为和现象缺乏必要的准备, 政治系统的仓促应对使得效果难如人意。人们接受什么观念、拒绝什么观念往往与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悟有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伪科学、封建迷信以及邪教等非理性现象的出现以至蔓延, 恐怕仅仅用“受骗上当”还不足以解释, 应当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深层次加以研究。政治非理性主义是阻碍转型时期政治发展的一大社会现象, 其发展势头和组织网络有可能导致政治系统己有的政治信用伦理资源更严重的流失。

2 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建设, 不是态意妄为, 而要根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现实道德发展水平、道德成长的内在规律以及政治信用伦理本身的内在特质等来进行建设,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富有成效。具体说来, 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建设应遵循以下三原则:

(1) 在建设的目标上, 坚持义利统一原则。即通过道德建设, 使对象树立起义利统一的政治信用价值观。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是建立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基础上的一套价值规范体系, 它调整的是政治契约信用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 政治信用价值取向往往更强调信用双方或各方独立的政治利益。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作为一种政治契约信用伦理, 无疑要将“利”列入自身的重要内容。当然, 市场经济领域人格性向财产性转化且财产性日益突出的趋势, 必然影响政治领域, 导致政治功利主义、政治偏私主义, 这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不相容的, 由此, 以义限利, 义利统一的价值规定就成了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的价值取向。

(2) 在建设的起点上, 坚持现实性与理想性统一的原则。政治信用伦理是现实政治发展水平的价值反映, 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因此, 不能离开现实的政治条件, 要求广大人民具有超越历史的政治信用伦理意识。而政治信用伦理功能的发挥, 有自己的特点, 它不是由行政力量强制执行的, 而是由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信用伦理原则化为个人的道德情感, 由社会的道德舆论去约束人们的行为。

(3) 在建设的手段上, 坚持强制约束与非强制约束相统一的原则。传统中国社会里, 政治信用伦理被认为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价值规定, 是政治人格至善的道德追求, 因而政治信用的约束机制侧重于非强制性约束, 即主要依靠社会舆论, 依靠个体的道德自觉来保证。现代民主政治社会, 社会价值观走向多元化, 且都具有异质性, 这就使得非强制性约束不再适应政治信用伦理的发展。政治信用伦理建设的过程, 本质上是涉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的价值定序和价值实现过程。在政治信用伦理的价值定序和价值实现过程中, 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善恶矛盾和价值冲突, 非强制性约束往往苍白无力, 难有作为。因此, 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信用伦理建设, 不能仅诉诸于非强制性约束, 还必须通过制度伦理建设等强制性约束来监督和保护。

3 社会主义政治信用伦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 切实加强政治信用伦理教育, 树立社会公众尤其是从政人员的政治信用意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 民主政治建设刚刚起步, 政治信用基础比较薄弱, 政治信用意识非常淡薄。因此, 通过全方位的政治信用伦理教育增强全民尤其是从政人员的政治信用意识, 培养良好的政治信用环境非常重要。信用伦理教育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 从现有大多数人的道德水准出发, 坚持现实性与理想性、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原则, 分层次、多角度、循序渐进地广泛开展政治信用伦理教育。要注意挖掘传统政治信用伦理教育资源, 将传统政治信用教育资源与现实政治信用伦理要求结合起来, 讲明诚实守信、取信于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讲清背信弃义、欺骗民众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信用政治, 执政为民就是信用要求等观念深入人心。同时, 还要增强社会公众尤其是从政人员有关政治信用伦理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 提高维护政治信用环境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广泛而持久、深入而系统的有效宣传教育, 用诚实守信将人们的道德行为、政治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使取信于民、为民服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遵循的政治行为准则。

(2) 打造信用政府, 做烙守政治信用伦理的表率。政府是信用规则的制定者、维护者, 也是对失信行为的裁判者, 其行为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信用秩序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正义的有效维护。如果政府行为发生偏差, 有失公正, 社会整个信用状况就会产生动摇。因此, 打造信用政府, 维护政府的信用形象和提高信用能力以及公务员的信用意识, 塑造整个社会信用秩序, 至关重要。打造信用政府不失为一条信用伦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社会上有种说法, “我国最大的信用危机就是政府信用危机”, 不管这种说法准确性如何, 但“如果政府官员信口开河、言行不一、政策多变、政府采购合同随意撕毁, 将加速信用体系的崩溃, 加大信用重建的难度。”为此,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仅要倡导领导信用体系的建设, 更要建立和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当前,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②保持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③增强政府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④保证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⑤摆正政府自身位置, 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和不错位。

(3) 建立完善有效的政治信用制度, 为形成良好的政治信用伦理秩序提供制度保证。政治信用伦理建设既要依靠诸如社会舆论、道德自律等非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机制, 也要依靠强制性的制度约束。当前, 政治信用意识淡薄, 政治信用伦理失范行为屡屡发生, 甚至出现政治信用危机的险峻性态势, 因此, 建立完善有效的信用制度, 以强制性约束机制来保障信用伦理的运行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信用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制度性危机”, 与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信用制度的建立, 使得信用不再是单纯的伦理规范, 而是一种制度要求, 是一种刚性的制度而不是柔性的品性, 是一种制度 (法律) 义务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道德义务。因此, 不守信就是不守法, 就要遭致法律惩罚与制裁。可见, 信用制度不仅可打捞失落的信用, 而且可以防止信用的失落。当前我国政治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 在政治生活领域出现了“格雷欣法则效应”, 即失信者得不到惩罚或惩罚不严, 失信成本很低, 甚至为零, 而守信者获益不明显, 甚至还要付出代价, 如一些虚报业绩欺上瞒下者, 不但得不到惩罚, 反而还数字出官。因此, 为烙守信用创造有力的激励机制, 也为背信弃义建立严明的惩罚机制, 使信用良好者受到鼓励, 得到实惠, 信用记录差者寸步难行, 付出代价, 在守信者与失信者的道德博弈中, 守信者最终获得胜利, 这样, 人们才真正具有了愿讲道德, 愿守信用的内驱力。

(4)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营造良好的政治信用环境。“一个社会信任度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该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所体现出来的公正性或社会公正程度”。政治生活领域同样如此, 政治信用伦理建设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公正的政治环境。公正政治环境的形成与民主法制建设紧密联系。在现代民主政治社会, 大量的政治道德规则正在大量地进入法律领域, 法律成为保证人们行为选择符合道德的主要力量。然而, 良好的政治信用秩序的建立, 不仅需要制订好的法律, 而且需要法律在现实中得到公正有效的实施。在政治信用伦理建设中, 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尚不在于法律制度本身的不合理、不公正、不健全, 而主要在于法律不能得到公正有效的实施和执行, 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公正环境难以形成。比如法律执行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权力大于法、人情重于法, 以及执法中的措施不得力, 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不仅严重削弱了法律权威, 使法律自身的信用面临严峻挑战, 而且还破坏了整个社会 (包括政治领域) 的公正环境。由此, 政治信用伦理秩序难以得到法律的真正支持, 而且还造成信用秩序的崩溃。可见, 要加强政治信用伦理道德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信用缺失的现状, 重建政治信用秩序, 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建设, 尤其是从法律制度的执行入手, 树立法律权威,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篇5

【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贩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分)

人大代表针对烹购物袋危害环境的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人大代表对政府保护环境、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察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

政协委员针对为什么限制塑料购物袋、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等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对政府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09上海3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走过了55年的历程。这一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民主权利的自觉选择,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运用政治常识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

①人大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而创造的,人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在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政体即人大制度来来实现的。③人民选

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委以国家权力;人大根据人民意志统一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等国家权力,产生“一府两院”;“一府两院”根据人大的委托,分别行使国家行政权、审判权与检察权。由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④人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府两院”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由此防止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意志,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4.(08上海36)周恩来同志说: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2007年11月15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首次概括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即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从十六大到2007年8月止,中共中央召开和委托有关部门召开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协调会、议政会达93次,其中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27次;从十六大至2006年底,各民主党派中央就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直接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或建议102件,许多提案得到采纳实施,成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中共人士有18万多人,有35万多人成为各级政协委员,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1万人。

请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②周恩来同志的有关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有悠久的历史,也反映了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③中国的政治制度白皮书的发表,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白皮书所概括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对于促进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④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协商会通报

会,说明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也体现了通过多种形式实行政治协商。一定数量一定比例的民主党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民主党派中央积极建言献策,体现了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反映了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真实性和优越性。

5.(09重庆38)材料一近年来,为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重庆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每年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批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决定,审议通过《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多次到该地区调研,形成的多项提案被市政府采纳。

(1)结合材料一,谈谈重庆市推动渝东南民族地区发展的做法体现了政治常识的哪些道理。(12分)

建构主义下探究高中政治课堂 篇6

一、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育中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

1.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教师不能再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即使是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用来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

2.认真思考学生的答案: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教师不能简单说它错了,容易打击学生。

3.理解学生的思路:教师必须先试着去建构学生的思考模式。绝对不要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

4.学会提问:学生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事物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什么意思?有何不同?举个例子?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

不对?

5.提起学生兴趣:通常一开始学生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问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局势或形势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和解题有关的乐趣。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兴趣,而教师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你答对了”,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可以说是毫无帮助。

6.重过程甚于重结果:成功的思考比“正确”的答案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予奖励。

7.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和他们所选取的问题搏斗,只在他们要求帮助时才给予帮助,而且只帮助他们建构知识。教师最多只能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方向上建构,但永远不能逼他们。这样当然很费时,但是只要学生有过一二次自己成功思考出答案的乐趣之后,他们就差不多可以去做教师建议的问题了。

8.欣赏学生:对于学生的很多问题、很多思考,教师可能难以接受,但是教师必须要有耐心学会去了解和欣赏。

9.训练与教学要并进:有许多经验需要熟练到成为习惯。习惯是必要的。一个人除非他已经自动化了一些基本的运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但是如果他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运算自动化而没有抓住背后的概念,那么他也不会成为数学家。训练与教学要

并进。

10.允许甚至故意让学生失败:影响学生的解题技巧是让学生去发现解题的乐趣。如果教师一直看着学生要他们用“正确的”解法去得到“正确的”答案,则解题将变得没有乐趣。学生常常会使用一些预料之外和常规之外的方法解题,这是十分可行的,只是它的应用性或许有限。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那只反映出教师本身对科学发展历史的不了解而已。这就是为何让学生拥有失败的感觉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耐性、毅力或韧性,常常稍有挫折不是逃避就是走极端。这种普遍缺乏坚持和担当,或是过于脆弱的心灵将不符合未来社会需要解决高度困难与复杂问题的需求。这是目前教育重大的缺失之一。

二、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教材编写的三大看点

1.强化辨析:这是转型期的必然要求。使学生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并不在于信息量的“多”,而在于内容的“空泛”、推理的“直白”和结论的“僵硬”,过多从概念到概念的推导,不大关注当前的生活形态、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给学生预留的思维空间太小。所谓“鱼”和“渔”,其实就是“想什么”和“怎么想”。如今,你没有手段让他们想什么或不让他们想什么(过去尚可以),但有办法引导他们怎样想或想怎样(只能靠辨析)。

2.优化范例:这是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着力点。案例的选择、设计、运用,既是编写教材的主体,又是开展教学的依托,更是实施评价的形式。

3.淡化定义:“学政治”,怎样变成了“背政治”?“学政治”,难在何处、苦在何处?把概念的定义奉为神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概念,特别是理论概念的确立和运用,始终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使命。但问题在于:概念的定义不是永恒的,概念的确立也不存在划一的标准。

三、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新教材编写的四种变化

1.关注点:过去关注是否有明确、权威的定义。定义是否全面、严谨,合乎学科规范;现在则关注是否提供了思维路径和空间,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

2.过去是学科知识+论证+例证+活动设计=课文;而现在活动设计贯穿于课文始终。

3.过去是接受性的教学进程:“目标——策略——评价”;现在应该是探究性的学习进程:“活动——体验——表现”。

4.过去是“教本”,教书过程是主导,把学科概念层层分解为各个子系统概念;现在则是“学本”:学习过程是主导,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辨析,达到预期表现。

在建构主义下的探究,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发展途径。它对于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政治非道德主义 篇7

一、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早在1979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曾经在理论工作中发表了重要讲话。通过这次讲话,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1.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理解到其深刻的精神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来说,民主是其重要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与我党领袖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这一问题。但是,马克思与恩格斯身在资本主义时代,不能体验到社会主义实践,只能在理论上进行抽象的论述。而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去世,因此关于民主思想与实践并没有在实际中展开。针对此种情况,为实践民主精神,促使民主主义在构建社会主义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展开了重要的讲话,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时还强调,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方针,要在实践中讲民主制度化与法律化。

2. 缺乏民主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现代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的过程中,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各阶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变革的结果。现代化的社会不仅仅包含经济现代化,同时还要求政治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保证社会全面实行现代化。但是就单单政治现代化来说,其重要的判断标尺就是民主化。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来说,政治上实现民主化是前提。同时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为满足和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进并强调整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政治上层建筑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通过民主,可以了解社会现有的统治阶层。而实际上,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在我国全面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与国情。但是,在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仅仅将民主作为是一种与专制制度相抗衡的政治制度。推行民主必须具备应有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必须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共同拥有的。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推行的议会制度在内容、性质等方面并不相同,但是在代议制方面具有共同性。实际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现代民主基质与操作程序,且其中含有人类发展的共同成果。这些成果会为我国全面推行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借鉴性的价值。

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在全面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不应当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还应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如果不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与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共同性。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1.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需要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上。同时政治体制必须依赖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如果经济体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且逐渐完善,政治体制不能与经济体制保持平衡,那么就必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在我国首次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经济是重要的实施对象。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从农村发展到城市,且全面发展推行,逐步深入。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政治体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的影响,促使人们就政治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保持与经济体制相平衡的状态,政治体制必须实行改革。与此同时,在各项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保证国家政权性质的稳定与基本组成。实际上,政治体制改革充分体现在根本的政治范围内,可以体现出政治的各项具体制度。

2.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分析邓小平同志的《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就能够找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这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民主化,民主的具体化体现在:政治生活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这就是当初提出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来源,但是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并无统一性。最重要的还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下放权。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性任务就是要促使党政职能分开,精简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这应当是政治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3.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

事实上,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推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各方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性要素。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最紧要的任务[3]。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只有遵循必要的原则才能够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经过深入思考,发现要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必须遵循的目标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党完善各项组织建设的时候,必须立足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其次,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唯有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始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才能够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施。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

在和谐社会主义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首先,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在党中央发展期间,应当以习近平主席为领导,坚持党中央科学发展的意识,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按照以人为本精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其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断,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要素,坚持和完善这三大要素,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民要想当家作主,实现法治国家,就应当紧紧追随党的领导。我国政权建立和发展以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均是在共产党的指导下。共产党所提出的依法治国方针政策,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步调而来。

总而言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唯有坚定不移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够全面推动社会各方面改革的实施。也唯有如此,才可以保证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相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蔡丽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思路——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258-259.

[2]武力.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回眸与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4(04):789-790.

浅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篇8

已有研究指出,当前在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的误区之一是有些学校或教师把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视为独立的教育的活动,从而把政治教育看成单纯的教育过程。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内化分离,这种误区至今仍然存在。后果之一是导致教育建构中重政治教育而轻道德教育, 否定道德教育在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从而使社会道德建构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我们认为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都要重视,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变,必须先确立新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政治教育与道德的关系。

一、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互不影响的两种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信仰的社会活动过程。道德教育是指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内容、目标和目的各不相同。从它们的逻辑关系上看,并非有着绝对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对象上看,都是社会中作为个体的人,以这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主。思想道德教育的更高层次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两种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教育的性质。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属于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政治信念教育,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但却不是两种同一的教育。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不会是趋同,而是各有侧重。

政治与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层建筑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作为上层建筑具体形式的政治与道德在其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别,它们之间在相互作用的方式上也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对同一社会生活整体的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极其密切的。尤其是政治中有别于政治实体的政治思想与道德同属社会的意识形态,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密切。

二、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进行的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的两种教育

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一致与依存是他们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对独立和不可替代是他们之间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是由于政治与道德是相对独立的这一性质决定的。政治与道德虽然同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是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但是它们在其内容、存在方式、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前途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

诚然,政治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殊规定性和不同的特点与功能,两者不能互相混淆与替代。但是,在政治与道德并不由此而成为互相排斥的两极,正相反,政治与道德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也是可以互通的。

政治和道德在内容上是不同的,政治由于其反映社会经济利益更直接,它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例如国家的宪法和各种法律中提出的国家性质、制度等都是被明文规定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例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而图腾、禁忌、风俗等则常常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政治与道德的不同也必然造成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差别,必然使两者在过程、阶段、条件和结果上都有所不同,这一点在教育界是公认的。例如,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所以政治教育内容的不稳定性和变动性必然高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中既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教育,也有频繁变动的时事政治教育。而不管是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教育,由于它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同的,因而其途径和手段也是会有很大差别的。在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将政治教育包容道德教育,抹煞道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道德教育完全附属于政治教育,从而使道德教育甚至整个教育随着政治和时事政策的变动而变动。这种做法损害了道德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也动摇了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社会现有发展水平的一种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现代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是逐步摆脱经济和社会的不发达状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判断和发展目标的确立和认识与以前我们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不同的,在教育决策的定位上也必然带来差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教育之上,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政治标准代替道德标准、政治判断代替道德判断也就在不言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逐渐地凸现出来。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在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实现的社会发展目标,任何社会的动乱和不安定都会妨碍现代化的实现,而社会稳定的条件不是政治斗争,而是秩序、道德与法制。因此,为了建立稳定的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就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其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在人才的标准上也引发了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首先是具有高竞争意识和高规范意识的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而高规范意识人才的产生依赖于我们的教育,依赖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学生的社会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应摆在首位。而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所实现的目标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和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在社会文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之间正确的关系也变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治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道德是政治的道德。两者是相对独立却又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政治,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立峰.政治与道德[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周礼·师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政治教学 篇9

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政治教学一直存在着偏重其工具性即应试能力,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弊端。新的初中政治课程标准的颁布,虽然为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怎样转变观念,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思想,仍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意义建构”有相通之处,本文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尝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探索实现初中政治课堂的建构性学习途径,以期创新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世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这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人类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学习过程,就是对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卡茨等都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其实际运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是认知个体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

2. 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应当承认科学知识的合理性,但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建构主义尤其强调的是无论什么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以前,对这个个体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3. 不能利用课本、科学家的权威来压制学生,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建构来完成,要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所以要尝试和体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政治教学

1. 以情境创设为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借助已有知识和别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初中政治课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创设问题。“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起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在讲解课文时,多联系实际生活情景,模拟交际情景,利用一些直观教具等来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达成意义建构。遇到情节性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说一说,演一演。在学习生产力、市场经济等知识时,如果用提问、归纳、总结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改变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让学生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自然、融洽、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学习,开发更多的潜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 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重点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绝对的、确定不变的“真理”,教学的过程就是传授这些“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自然就是接受这些“东西”。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和课本上说的一样,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与标准答案相左那就是错。这种对知识、对学习误解的“银行式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实践证明,对待知识的理解,决定着我们怎样理解教学,理解学习,理解教学的目标、过程,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根据现代知识分类理论,按知识的本质属性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表达的是“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包含了策略性知识,是“怎么做”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尤其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加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建构。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只重视初中政治陈述性知识的单向传递和死记硬背,而忽视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和个人知识的形成,因而难以将获取知识升华到拥有智慧,初中政治教学的事倍功半也就不难理解了。

3. 以完善知识结构为核心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的知识是主动建构起来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经验系统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者经过学习,对所面临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知识、新信息做出了“个人”的理解,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这样就使原有的经验系统得到了重组、转换或者改造,从而完成了一次学习的过程。依据这个观点,学习离不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是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经验系统”里增加新的知识意义,使学习者的“先前经验”发生变化。但就学生个体来说,这种变化不是机械的、累加的,而是有机的、融合的,是一个与先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的经验系统的提升。

长期以来,初中政治教学不太重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筑途径大多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通过反复、机械、孤立的训练,于是经常出现了许多学生考查课本内的“死知识”毫不畏惧,一旦超出课本,遇到灵活的知识或新的“问题情境”就茫然了。在我国,有的研究者就明确指出,政治课是一种“真理模式课程”,“它以内容和思想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为目的。因此,政治课的程序是一种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意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这就启示我们,政治课的学习和训练不是在于知识本身的全面性,不是通过训练量的增加和知识量的积累来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而是在于学习者的自主努力,通过参与、体验、实践,整体地获得一种素质,强调学习和训练的实践性、过程性、体验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从而完善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这一学习核心。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所以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初中政治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如何让它更好地发挥优点,还需要广大的教师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三虎.当代西方建构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 1997, (5) .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9) .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略论孟子的政治道德观 篇10

一、为政以德:孟子政治道德观的根本原则

对于治理国家,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讲政治道德, 即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 , 这是统治者执政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他在与梁惠王谈治理国家, 明确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 的观点, 力劝统治者不应该把追逐私利而应该以仁义道德作为执政的基点。孟子不赞同统治者追求私利有他自己的看法:其一, 如果统治者追逐私利, 会导致上下效仿, 整个社会都陷入逐利漩涡之中。由于欲望会不断膨胀、升级, 而权位、财物是有限的, 必然会导致要么弱肉强食, 要么以下犯上, 进而引发内乱, 危及国家安危。其二, 统治者应珍惜自己的地位 (爵位) , 这是一种无尚的荣光, 他把统治者的爵位当做天下三大受人尊敬的对象, 而且排在年纪与品德之前。这爵位不仅是天下人崇尚的地位, 内中含有一定的封地与俸禄。统治者占据了爵位, 不但精神心理上可以得到满足, 而且物质方面可以衣食无忧, 所以在孟子看来统治者没有必要再去追逐私利, 以助长社会冷血自私之风气。相反, 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 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把精力放在关心天下百姓、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之上。即要以“仁义”道德为本。孟子以仁义道德作为执政的根本原则, 有其认识根源。儒家创始人孔子从周朝衰败中认识到两点:一是一个王朝即使典章制度再完善, 如果这个制度不与时俱进就会不合时宜。二是制度的执行者如果没有德性, 私欲横生, 再好的制度也是枉然。于是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理念。

二、以民为本:孟子政治道德观的重要特征

孟子之所以认为统治者必须讲政治道德, 还与他对民众的深刻认识有关。孔子虽然提倡“仁”, 要求推己及人, 博施济众, 但他似乎没有认识到民众在政治构成及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把民众放在被统治地位来看待, 强调以礼治国, 要求民众的行为服从礼之要求, 以至于后来历史上存在以礼杀人的现象。孟子伟大之处, 在于他对政权构成分析及历史兴衰教训总结当中, 看到了民众的历史作用, 看到了民心向背对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 “诸侯有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同上) , 民众为国家之基本要素, 是执政的基础, 其根本地位不可动摇。在一个国家中, 君王、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 唯一不变的民众, 没有民众便成不了国家。因此, 政治活动之主要任务在于满足民众的需要争取民众的支持。孟子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 对王权至上的思想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 对后世的君王起到了震慑的作用, 后世的大多君王在施政之时, 能够关照民众的利益。

三、仁政惠民:孟子政治道德观的实现途径

基于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 要统治者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 光给民众小恩小惠是不够的, 关键是实施仁政惠民, 满足民众的需求, “行仁政而王, 莫之能御也” (《公孙丑上》) 。孟子所说的“仁政”也称“王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制民之产。孟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说教者, 相反他认为对民众来说, 有固定的产业是必须的。因为假如民众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 他们必然为了活路会不择手段, 导致天下大乱。只有满足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他们才有可能安居乐业, 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因此, 孟子指出:“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为不为己。” (《滕文公上》) , “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上》) , 主张统治者给民众以足够维护其生活的“恒产”。恒产就是固定的产业, 在当时主要指土地 (井田) 和园宅。有了家园与土地, 百姓再通过自己的劳动就可丰衣足食。其二, 取民有制。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 诸侯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及贪欲, 视民众如草芥, 经常采用酷刑及增加税收等办法而弄得民不聊生。他要求统治者要尽量少用刑罚, 尽量节俭, 向百姓征收税收要有节制, 让利于民, 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刺激百姓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让百姓富裕起来。其三, 教民以德。孟子认为, 人之为人, 不能只有物质生活, 还必须要有精神生活, 否则, 跟动物没有两样。当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保障之后, 统治者就必须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 尤其是道德水准, 这有利于凝聚民心, 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因此, 教导民众向善是至关重要的。于是, 他主张“谨痒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设立学校教育民众, 让民众学习孝悌之道, 掌握人际之间基本的伦理道德关系及行为准则, 即所谓的“五伦”, 这“五伦”涵盖了一个人在家、在社会、在朝廷上应该处理的基本关系及应该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能把这几种关系都处理好, 那么必然家庭和谐, 社会稳定, 天下太平。其四, 倾听民意。孟子认为, 民众作为国家的主体, 统治者应该积极倾听民意, 让民众对政治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孟子以国君任免人才为例, “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未可也;国人皆曰贤, 然后察之。见贤焉, 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 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国人皆曰不可, 然后察之。见不可焉, 然后去之。” (《梁惠王下》) 同样, 在杀人方面, 国君也不要听信左右、朝廷上官员的话, 要让全国的人去评判那人是否犯有可杀之罪, 然后再进行调查了解, 发现确有可杀之罪, 再杀他。总之, 统治者只有广泛听取民意, 执行民意, 才能成为民众的父母官, 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

总之, 孟子认为, 统治者只有执政为民, 不断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和支持, 才能实现政权的长治久安。问题在于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下, 统治者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容易的事, 这就决定统治者必须走内敛之路, 即修德立身, 克制私欲, 为民众做好表率。

四、修德立身:孟子政治道德观的重要前提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 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 下无法守也” (《离娄上》) 。因此, “为政以德”的前提是统治者要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身正而天下归之” (同上) 。那么, 统治者该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呢?其一, 反求诸己。在孟子看来, 每个人都被先天地赋予了道德的萌芽, 能否成长为道德的参天大树, 关键在于后天能否扩充它。因此, 道德修养无需外求, 必须向内求之于自身。“爱人不亲, 反其仁;治人不治, 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同上) , “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 (《尽心上》。反求诸己, 就是要清心寡欲, 自觉扩充身上天赋的善端, 不受私欲的遮蔽。反求诸己, 就是凡事先不要归咎于别人, 先在自己身上查原因, 查出自身的不足, 从而进行整改。反求诸己, 就是要严于律己, 勇于承担责任。这点对统治者尤为重要, 如果各级官员不负责任, 不敢承担责任, 那么, 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孟子批评有些官员舍近求远, 拈轻怕重, 对别人要求很高而对自己要求很低, 要求别人承担重任而自己承担责任轻的。这就好比种田的人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 而去耕耘别人的田地, 本末倒置。其二, 知耻忘势。何谓“耻”?孟子认为“羞恶之心”就是“耻”, 是“义”的开端。“耻”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之一, 知耻就会懂得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无耻则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来。为此, 孟子特别指出“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 (同上) , 普通人不可以无耻, 统治者更应该不可以无耻。统治者如果不知羞耻, 就会违背良心道德, 不要脸皮, 玩权术, 搞阴谋, 为所欲为, 祸国殃民。此外, 孟子认为统治者还要忘势。“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 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同上) 。所谓“势”, 即权势地位。法家主张统治者要善于运用权势地位来发号施令。问题在于如果统治者注重权势地位, 没有道德操守, 必然会形成专制威权, 造成仗势欺人, 最终导致民心尽失、官民对立。为此, 孟子要求统治者要忘记自己的权势地位, 不要高高在上, 以势压人或仗势欺人, 要“好善”, 做到以德服人。其三, 磨练心志。统治者肩负着治国安民的重担, 面临着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 如果没有超强的心理素质,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没有临场应变的能力, 就不能战胜困难, 完成从政的使命。因此, 在孟子看来统治者年轻时必须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 培养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 。同时, 孟子强调要加强日常修养, 特别是“养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 培养“大丈夫”精神, 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 。那样, 执政时就会专心致志, 就不会因受到权势、利益、美色等的诱惑而丧失立场。

五、孟子政治道德观的当代启示

孟子的政治道德观对今天政治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 统治者如何处理好“私利”与“公利”, 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问题?孟子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等观点, 无疑警钟长鸣。告诉各级统治者或各级政府正确区分对待公利与私利, 不应以追求私利为目标, 必须淡化以趋利为目标的政策行为, 不再唯经济至上, 落实好科学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这样对扭转整个社会风气,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 要求当今的统治者必须继续走群众路线, 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 才能解决好政权的长治久安问题。孟子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 认为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们的作风主导着政风、社风、民风, 他们的形象决定着他们领导的号召力问题等, 这些观点对执政队伍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统治者要想提高其执政能力和防腐拒变能力, 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廉洁自律, 求真务实, 切切实实做到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摘要:政治道德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 是政治制度得以建立及政治行为得以实施的价值基础。孟子把伦理道德纳进政治构建之中, 形成独特的政治道德观。挖掘其合理成分对今天的政治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治道德,为政以德,民本思想,仁政

参考文献

[1]丁绍华.孟子民本思想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2 (01) 。

[2]郭鲁兵.儒家道德修养学说的人性论基础[J].兰州大学学报, 2008 (6)

[3]黄健.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4]曾令衡.漫谈孔孟之道[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5 (3) .

专题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篇11

1. 正确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正确区分下列知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最高权力机关在我国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则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权力机关指人民代表大会,其他国家机关则包括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军事机关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权力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2)弄清几个关系

[人民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和人大代表的关系&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他们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关系&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各级人大和相应的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关系&各级人大常委会是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各级人大闭会期间,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其行使 &]

2. 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大、人民政协、民主党派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2)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对国家的领导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通过全国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后,才能贯彻执行。

(3)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和组织形式。

(4)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他们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互相独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它们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3. 关于政党的几个误区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政府职能。(注意: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规律。(注意: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3)民主执政的目的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注意:目的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依法执政就是依法行政。(注意:二者的主体、内涵、要求是不同的)

(5)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朝党;民主党派是反对党、在野党。(注意: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是亲密友党的关系)

(6)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注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组织上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7)人大与政协都是我国的国家机关。(注意: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不是国家机关)

(8)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是选举产生的。(注意:人民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则是经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

(9)人大监督与政协监督都具有法律约束力。(注意:人大是运用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4. 正确区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

[ &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区别&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政府&联系&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领导和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领导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和依法执政的关键&]

5. 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

(2)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6. 注意区分几个制度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解题方法指导】]

例1 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 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 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 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误区指导 本题的关键是区分人大与政协的职权及人大与全国人大的区别。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两会的区别。A项错在把人民政协的职能说成是人大代表大会的职权;C项没有把人大与全国人大区分开来,政协的地位也表述出错了;D项错在人民政协的职能表述不准确。故选B项。

答案 B

例2 2011年10月24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会议决定将继续审议兵役法修正案草案、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首次审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清洁生产促进法修正案草案、精神卫生法草案、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等。根据材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决定权②全国人大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③人大是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执行机关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nlc202309032240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误区指导 全国人大的决定权和立法权要能区分。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也不能混淆。

解题技巧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讨论和制定法律法规以行使立法权,故①错误。人大是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才是执行机关,故③错误。②④表达正确,故用排除法选C项。

答案 C

例3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 )

A. 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科学执政

B. 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C. 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D. 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

误区指导 题干与选项中主体要对应一致,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作用要区分。

解题技巧 B、C项的主体是政府,排除。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材料没有回答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排除A项,应选D项。

答案 D

[【考题预测】]

1. 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刊登启事,“请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随后社会各界的64709份建议通过网络、手机平台、热线电话潮水一样地涌来,大大超过“十一五”规划编制时的1万份,促成了“十二五”规划中用更大的力度改善民生。从公民角度来看这一过程表明( )

①我国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进行有序政治参与 ③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④拓宽民主渠道有利于决策机关了解民意和汇集民智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 “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改变了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主要谋划经济发展的惯例,大幅度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内容。中国的民主注重民生的表达,贴近民生的需求,民主与民生紧紧牵手是因为( )

①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决定国家命运 ②我国全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 ③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④民生问题是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3. 公安部党委制定下发《2011年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见》,明令禁止公安民警参与征地拆迁等非警务活动。对随意动用警力参与强制拆迁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体现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A. 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B.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依法行政

C. 加强立法工作,行使国家立法权

D. 坚持权责一致、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4.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颁布实施一年后,2011年2月24日,中央纪委书记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明确了违反52个“不准”行为的具体处理依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彰显党中央依靠制度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决心 ②对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 ④是在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8043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其中11项内容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为2011年重点办理的建议。这表明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

A. 具有法律效力,必须贯彻落实

B. 是执行代表职务、参加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形式

C. 是在代表人民积极行使参政权,进行政治协商

D. 是在认真行使质询权和决定权

6. 2011年4月6日,云南宁洱举行“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60周年”纪念活动。“民族团结誓词碑”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刻有“民族团结誓词”和各族各界代表共48人的汉字、傣文、拉祜文签名。材料表明( )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所有公民都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

A. 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 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 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 )

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9. 胡锦涛主席指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下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民主集中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就修改宪法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 ②地方政府贯彻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权力机关产生,对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 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 某县委要求全县领导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办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B. 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

C. 紧紧抓住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11. 江苏睢宁县县委权力改革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盘点”阶段,即将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更生评价说:“试点地区的一系列改革,恢复了中国共产党的原生态,没有什么玄虚,绝不宏大,全是从民生小事干起。”“中国共产党的原生态”是指( )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B. 科学民主的执政能力

C. 统一战线的制胜法宝

D.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12. 藏传佛教在玉树州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玉树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结古镇禅古寺的喇嘛们进行了灾后首场法事活动,为逝者超度,向救援者表达感恩,给全国人民及世博会祈福。材料表明,在我国( )

A. 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B. 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 少数民族有从事宗教活动自由的权利

nlc202309032240

D. 正常的宗教活动可以为社会和谐做贡献

13.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在节能问题上,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职责。

结合材料,依照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填写下表。

[&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中共中央&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人民政协&&&]

14. 材料一 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全国大多数省(区、市)将进行新一轮村“两委”换届。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严肃村“两委”换届工作纪律,中纪委、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就是要遏制拉票贿选、跑官要官、突击提拔等腐败现象集中爆发。据悉,中国部分地方的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存在违法违纪现象:有的地方任意简化选举程序,利用委托投票、代写选票等形式徇私舞弊;有的地方拉票贿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屡禁不止;有的地方存在宗族宗派等各种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干扰换届选举的现象,等等。

材料二 据浙江有关部门统计,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开展以来有329人被查处。在此轮选举中浙江有三项措施得到村民的广泛肯定。一是通过《村选举办法》明确规定:“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不能列为候选人,即使当选,也是当选无效。”二是“先定事、后选人”,引导党员群众变“选什么人当官”为“选什么人干事”。三是为每个村配备一名法律工作者驻村指导。

(1)结合材料,运用选举方式的相关知识评价村“两委”中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2)国家为什么要坚决整治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规现象?

(3)结合材料二中浙江的做法,为整治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提出你的建议。

15. 材料一 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从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集中换届,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2011年新春伊始,中纪委、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以铁的纪律严防换届腐败。

材料二 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针对农村落后实际,“三农”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被写入中央文件;针对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贯穿在2004年至2011年发布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中。

(1)用党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以铁的纪律严防换届腐败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提高执政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的?

政治非道德主义 篇12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学的关键第一步,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学目标确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知识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确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范围。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课程时,通过对教学目的的探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是识记的内容,哪些是需要理解并熟练运用的内容。例如,基本的相关概念学生需要识记并理解,同时会区别两种思想的不同,最终达到理解并能够通过实际事实来进行说明和运用。第二,能力目标的建立。学生对两种哲学观念的认知能力,以及对其他哲学思想的分析能力等目标的确立,即是有效能力目标的建立。第三,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目标。通过对先进理念进行学习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就本课来说,学生需理解客观的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不应坚持盲目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观念和情感目标。

(二)分析教学内容

对教材进行分析和板块划分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课本结构的分析。本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即是唯物主义,体现了其三种基本形态以及主要观点和缺陷性;第二个部分是主观唯心思想,展示基本内涵和主要思想。二是对课程重点难点的划分。本课的难点是对两种思想不同的理论的区分,只有理解其区别,才能将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通过历史典故或举例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其理念的理解。三是教育性因子的划分。该课程的教育性因子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理论点上,学生通过对理论饿学习,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科学的、合理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

(三)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式。第一,讲授法教学。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对知识点的传授。针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讲授,通过对基本理论的区分,对知识点的梳理讲解来帮助有效的获取知识,并逐渐系统化。另一方面,教师也可根据实际的学生学习状态来进行讲授,根据学生对相关哲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来进行讲授。第二种方法是探究法。探究法相对来说较为开放,本课程针对性较强,学生科教材知识点进行理解并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解决疑惑或得出答案。此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课的有效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可对教学问题和探究情景进行创设。针对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与实际紧密结合,并向学生展示相关材料,通过材料来反映出两种哲学思想的区别。而探究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进行提问“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吗?”学生科根据这一问题进行展开和思考,并积极发表观点。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和讲授,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二)建立学习小组

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对两种哲学思想进行异同点分析”,并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可选择成立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各个成员的情况不同分配不同的探索任务,进行讨论和总结,成员之间还可互相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另外,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也可选择临时分组,即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的建立,形成了又一个集体,教师可对这些集体进行知识点理解程度的考察,并根据各小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点拨。

(三)总结教学结果

教学成果的总结不仅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学生也需要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的总结主要是为了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和理解的加深,并通过总结明确还有哪部分的知识理解的还不到位,需要继续学习和理解。例如,除了对基本思想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学生还需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哲学思想的重要事件和代表人物等。教师在进行总结时,应向学生强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来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哲学思想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善于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实际。

结束语:

笔者以高中政治教学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详细分析了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效率的措施和建议。目前,有效教学的实施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许多问题和缺陷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有效教学的实施和改进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张文喜.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否突破传统式的对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2-16.

上一篇:分段式招标下一篇:金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