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2024-10-08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共12篇)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2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上存在失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形成了以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为主要内容和个人绝对服从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人学空场”,这种无视人的需要,忽视人的权利,漠视人的发展的教育,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和初衷,导致了异化的人,片面的人的普遍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实现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转换。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认为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片面地夸大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否认、淡化、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在教育实践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来教育和管理学生。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参与道德实践活动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淡薄,以至于一些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生看作容纳道德理论知识的“容器”,以说理和单向灌输为主,无视具体的、活生生的、充满个性的人,无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个别差异性,忽视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比较容易做到。坚持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识和承认这一点以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

(二)以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和综合素质和能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主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理论创新和任何一种实践活动以及我们现在任何一种工作得失的.最终标准和价值尺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是其在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活动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应把学生简单地看作接受某种现成答案的被动对象,而应加强实践性环节,鼓励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参与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两种教育模式的内容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崇高的理想道德教育,以服从教育,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恪守本分为基本标准,以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为其调整范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并将道德调节的范围延伸至自我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以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不仅关注人的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二)两种教育模式的方法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即教育者由外而内地“给予”受教育者以道德价值与规范,其方法是“单向一维”的灌输和说教。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其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相应情感并反复体验和不断升华的过程,需要通过自我的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完成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两种教育模式的目的不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维护与遵守,强调理论化形态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以培养不逾矩的道德个体为目标,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其功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的统一,在强调维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尊重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和创新精神,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性功能而忽视个体性功能的片面性。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47.

[2]吴彬.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7).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3

关键词:教育;思考;学习

一、强化自身素质,培育课堂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课的威力主要是靠科学真理的力量,但教师人格魅

力的力量在教学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理的力量只有通过

教师的人格示范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我认为政治品格是第一位的,政治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以双重人格混世,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

二、增强责任感,用真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1.把知识和关怀传递给所有的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我所在的中学是普通中学,政治课的实效性,更是难以落实。那些有个性的调皮的男孩子,令我摇头叹苦。但初三的一次校级评比课,使我改变了对这些学生的看法。在准备过程中,我改变教学思路,给那些经常制造事端的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看一看会怎么样呢?结果出人意料,所有的学生都发挥得非常出色。看到那些平时被认为难以管教的淘气男孩子,站在讲台前自信地演讲,我很震惊,也很惭愧,这些所谓的“差生”并不差,只是他们没有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他们这个群体被现行教育边缘化。从此以后,我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感受和要求,也开始解读这一群体。这些同学有能力,他们特别擅长的方面是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承认。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于忍受长时间的相对安静,禁止喧闹,坐着用纸和笔做作业,并应付突然强加到他们身上的社会压力,感觉很不适应。这些孩子如果在道德水平和人格方面,在学校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将来走入社会,他的号召力和破坏力都是极强的。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帮助这些在学校教育失败的孩子,给他们关心,给他们自尊,给他们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给他们一个人际关怀的舞台,让他们有尊严地学习,感受着人际关系的温暖,让他们在爱的舒适环境中成长,使教学过程成为这些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让这些学生的心智保持健康的良性运作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的、心灵的善美,求得内心的平安。这样的学生,即使后来考不上大学,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认知,仍会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2.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责任教育。学生是孩子,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要为他所做的承担责任呢?通行的方法就是找学生谈话,自己谈,班主任谈,教导处谈,把家长叫来谈,层层加压,直到学生无话可谈。对教育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必要的,但这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在这一点上,老一辈的教育家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世纪20年代,在浙江省上虞县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这里有一群大师级的人物在任教,这里发生的教育故事对我们受益匪浅。朱自清在春晖中学任教时,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个聚赌。如此公然的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舍务老师甘愿受罚和学生一起打扫宿舍卫生一个月。这在当今也是难能可贵的,这样的处罚学生会反对吗?家长还会有疑义吗?这样的生活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特别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终身难忘。

三、精心备课,寓德育于琐碎的日常校园生活中

政治课教学理论性的东西较多,一不注意就会照本宣科。许多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重视联系实际阐明理论观点,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对增强学生德育意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还需要实际生活的教育。现在的都市学生,他们精致、聪慧、娇嫩、脆弱、敏感、自私,缺乏对社会复杂生活的了解,也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些孩子,甚至对老一辈人所坚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以为然。许多平民家庭的孩子,也没有平民意识和劳动观念。他们所知道的人物,大多是书本上的伟大人物、名垂千古;他们所崇拜的明星,大多都是屏幕上的漂亮宝贝,光芒四射;他们感兴趣的人,都是社会上风光的人物,呼风唤雨。生活有这样光鲜的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教学素质的修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真正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整个社会高尚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尽到教师的责任,使我们的政治课真正能学以致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单纯地为考试服务。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4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长时间以来,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往往过分强调了它的主导作用,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受教育效果欠佳。随着近几年的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得到了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的得到了确认和尊重。不少大学生主动选择有效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并且自觉的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质, 并对其实施有效具体的行动, 积极参与和探索, 进一步创造出了新的观念成果。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的这一特性并加以引导, 一是创造教育平台, 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变他律为自律, 培养起自立、自强、自教、自理的自我教育习惯, 积极主动的支持和配合教育者的教育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管理工作如作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等, 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

受现代经济全球化, 市场经济化和生活数字化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表现为“四个不协调”、“四个转变”以及“四个发展走向”。“四个不协调”是理想与现实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他们很热爱这个国家, 爱社会主义, 但对民族文化并不是很认同, 很热衷于报效国家, 但学习生活目标比较现实;自我的意识与集体意识不协调一致, 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得认同和理解, 但是在团队精神和与人交往沟通能力上面表现出了不足;道德认知与行为方式不协调, 他们对道德规范有一些基本认识和了解, 不过很容易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往往在行为方式上面出现多变性和多面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协调, 当代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期都普遍前移, 相反心理成熟期确较晚, 这样就造成了心理矛盾增多, 心理压力比较大, 进而影响身心发展不同步。“四个转变”是从崇尚主义向关注问题转变, 他们大部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但是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比较简单、片面, 比较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人生理想方面趋向实际, 价值方面注重实用, 个人幸福追求简单实在, 择业观念偏重实惠;从强调义务向关注权利转变, 他们强调权利的诉求, 不仅普遍存在索取意识强、奉献意识弱, 而且对社会缺乏相关的责任感;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转变, 他们在维护自身的权利意识增强了, 但是对社会的责任在不断的弱化;从凸现共性向张扬个性转变, 他们不仅主体意识很强, 还注重自己的感受, 更善于独立思考, 要求学校教育能够符合他们的个性需求和成才特点。“四个发展走向”是政治需求更加直接, 成功需求更加强烈, 文化需求更加多样, 社交需求更加广泛。因此, 关注大学生思想特点, 是展开针对性教育的依据, 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先决条件。

三、开展大学生分类、分层教育

开展分类、分层教育,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以上述分析的大学生思想变化为依据, 总体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轨迹, 开展普适性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了大学生思想的个体性差异, 开展分类、分层教育, 这是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因大学生思想特点反映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身上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按照先进性来划分, 大学生可分为党员、团员和一般学生;按照成绩划分, 大学生可分为成绩优异生、成绩中等生、成绩差生等;按照智商划分, 大学生可分为智商较高、智商一般、智商较差的学生;按照家庭经济条件来划分, 大学生可分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按照生源划分, 可分为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 等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 他们社会背景不同、理想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同, 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施分类、分层教育, 不同人应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能搞一刀切。一是要深入学生, 广泛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二是要了解和分析影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因素, 把握同一类型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具体轨迹;三是要按分类、分层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四是要认真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五是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创造条件张扬其个性;六是要关心学生、体贴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冯国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读本[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思想政治教育 篇5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 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 思想困境

“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主要是18世纪以来的历史编纂学家所共有的这种历史观,必然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1]众所周知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而最难把握的便是人的思维,即思想。思想不仅可以理解为人的认识、活动过程和成果,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归结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全部面貌总是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而思想总是先于行为,指导着行为,当然一定的行为表现也总是思想的结果,即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便有什么样的行为和结果。走出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困境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一:思想困境内涵初探

所谓困境,顾名思义即困难的处境,这种处境使我们陷入一种被动的无能为力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思想困境当然是指我们在思想上所存在的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是观念的异化,是一种观念被另一种观念束缚。人存在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都会造成人的种种困境,如生活困境、工作困境、学习困境、情感困境、人际交往困境、心理困境、思想困境等等,这里主要讨论高校学生所面临的思想困境。比如当前高校学生中最严重和最普遍的思想颓废异化,意志消沉彷徨,思想麻木冷漠,理想信念缺失等等,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困境才导致了当前高校成了学生口中的两种极端地方:一是理想者追求梦想的天堂,二是颓废者滋生堕落的温床。

二:思想困境原因初探

当社会的变迁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时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是社会变迁的前沿,是社会变革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学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助推手,高校学生的思想困境必然会引起整个学校和社会的沉寂和凝固,因此对其原因和对策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显性教育下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严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地、有步骤的显性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规范。”[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早已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尤其是做人的思想观念的工作[3],不论是从横向的以你为中心的所有不分男女老少,还是纵向的从古至今甚至是对于每个个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着这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生的一个“吐故纳新”的途径,高等学校也只是他们获取新思想、新观念的一个环境。从文化水平上讲,大学生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储备了比较宽泛的知识量,在加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为早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因此,他们对于已经接受或是正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自己特有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失衡时,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困惑都会毫无保留的自然的暴露出来。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说教,是一种单向性的教育理念,教育者不自觉的在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受教育者成了完全被動与理应屈从的承受者,导致教育者的过度权威化和教育过程中民主等氛围缺失,学生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自由发展受到扼制”。[4]高校学生在其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各种人和物的影响,学校和老师都是思想观念改变的“双向器”,充分强调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必须树立互动性教育理念。学校始终是社会思潮的前沿,一直以来,学校一贯采用的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早已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受教者从小就一直被灌输、说教着,再加上学科内容的单一重复使得部分学生相当反感,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选择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绝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纯理论性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总是把自己已有的思想观念强制性的施加于受教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洗脑”的过程,说教的过程。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

价值观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南是我们思想最直接的表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日益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不同历史文明的文化价值的交相辉映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这些都将全世界人民置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尤其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加深、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的民主与开明,社会更加开放和宽容,全世界人民的文化交流深入人心人们畅所欲言的平台更加广阔,心中的一切想法和观点都会肆无忌惮的脱口而出。文化的输出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交锋总是双向的,我们在传播我们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被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影响着。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浅层涉入和认同,自身修养匮乏,艰苦奋斗意识薄弱,抛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反而在生活上和观念上滋生了盲目攀比,怕苦、怕脏、怕累,言谈举止轻浮,这些都与我们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高校是社会思潮的发源地和主战场,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社会思潮敏感性,使得他们成为思想交锋最活跃的主体,当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更是频繁接触和融合。不可否认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仍然存在思想观念的问题,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倾斜、扭曲,被金钱和利益蒙蔽,存在着多元化倾向,在价值取向上更是功利化、实用化,社会责任感缺失,个人素质不足和社会公德匮乏,道德品质、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敬情重义、知耻明志、厚仁贵和、诚信奉公等通通抛之脑后。而我们传统的主流的文化价值正在遭受冲击和腐蚀,这些所有的不文明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破窗理论,而对社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思想表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所有人都围着他们转,从小就被视为中心宠着,溺爱,个人主义、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倾向尤为明显,又正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只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在望子成龙的期望下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极其极端,只要在孩子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可以满足其诸多无理要求。因此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变得自私、偏执、心里异常率偏高,再加上西方普世价值的洗涤,似乎也为自己的所有思想和价值观的“脱轨”找到了自认为合理的理论依据。

(三)、网络好奇心重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的渗入是无孔不入,随时打开首页都会有一些吸人眼球的信息摆在主页。如果说高校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城堡,那么网络便是这城堡中的国王,我们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正是由于网络的重要性,电脑、网络才会如此的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网络最大的特点便是开放性和虚拟性,再加上大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常常会不自觉的进入到网页,对于自控力较强的学生来讲危害就相对较小,但是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面对网络的寻隙滋事、挑衅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是无力招架甚至误入歧途的。为了赚取眼球和博取收视率,网络工作者无所不用其极的诱惑着一些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迷失自我,色情、暴力、婚外恋、一夜情、吸毒贩毒等网络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内容,任何时期任何场所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过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太过显性,教育者直接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要么是强塞硬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就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照搬照抄,而且通常以授课、开会或面提耳命的方式进行。教育者总是带有自己浓厚的主观思想观念和色彩实现以理服人,因此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于是与显性相对应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倍受青睐。

三:思想困境对策初探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建设

“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在学生的受教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放任的思考。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教育者的受教状态的自然性、无意识性。在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始终都是被明确赋予了“受教育者”的角色,必须接受主体意识,时间久了受教育者就会产生主观的排斥从而导致其紧闭心门的现象,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的过程中受教者与教育者是平等的,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总是在一定的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中进行的。这些文化载体包括宗教、哲学、艺术、道德、伦理、理想、信念、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网络、书籍等等都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相伴相随,不能离开文化的智慧脐带。”[7]文化是思想观念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而营造这种环境和氛围需要文化载体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放的、平等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必须建设和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多局面的深入到文化載体中,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8]文化载体建设中更要重视网络载体的建设,使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同时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平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觉的转变思想观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提倡模范教育

模范教育就是人们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思想道德模范的感染、熏陶,以唤醒受教育者的内心共鸣,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模范教育较之之前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等显性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因为它有活生生的例子和最具说服力的事迹,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就写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教育者在古代就懂得引导人们用先进的思想—模范教育来进行自我反省、对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用标杆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倡导道德模范教育,道德模范是广大师生的榜样,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校学习先进、崇尚模范的良好风尚和氛围。古人说过,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善于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以学习模范的环境去激发受教育者的赞叹、敬佩、景仰等情感来教育对象、感染对象,转变目前部分高校学生思想观,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思想是支配人行为的主观源泉,思想总是先于行动。从古至今,无数的道德模范向我们昭示其思想境界。学生通过认识和学习不同历史时期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情感得以熏陶,内心得以震撼,思想得以升华。心理学家韦恩·卡肖认为“许多东西实际上是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学到的,别人的修养和行为导致了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效仿他们,模范的行为常常充当一种导致正确行为的诱因。”因此,采用含蓄、隐蔽的模范式教育是进行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2][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6] 孙正林.《当代大学生主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7

1.1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我国社区教育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差异也较大,社区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国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的特点将日趋明显。

中国的社区工作起初强调的是“提供服务”,居民不是社区的主人,而是被动的接收者,在中国,社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1.2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能发动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帮助居民正确地筛选社会信息,克服消极的社会影响。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与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显性教育影响的有机统一,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充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

2 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1 服务方向的地区性

美国社区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是面向特定区域来办学。社区学院的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都以社区为中心来开展;关心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经济是其始终如一的办学指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学院大都由州政府主办并管理,其办学经费的75%~80%是由州政府和地方税收提供,这就决定了学校办学必须为地方服务。而且学校董事会或校务委员会成员都是当地知名人士,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并及时反映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

(2)社区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是以社区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依据,由当地工商界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建议审定后来设置。

(3)社区学院的生源主要是本社区的青年学生和社区内人士,学生毕业后大都留在当地工作和生活,成为发展社区经济文化、提升社区水平的重要人才支持。

(4)社区学院为本社区的所有居民提供岗位技术培训、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有效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

2.2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美国社区学院既是美国高中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因此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其中职业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中级专门人才。其他社区教育还包括转学教育、成人教育、补偿教育、老年教育。这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接受学历教育、更新知识的需要;提供了部分失业人员学习新技术以及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实现了社区成员“人人有机会,时时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办学宗旨。

2.3 培养规格的应用性

美国社区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适应社区职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在教师选聘方面,学院选聘既有学位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就成为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

(2)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所有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教学、实验、实习三者的课时比例达到了1∶2∶3。

(3)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社区企业、政府部门、军队、民间社团、传播媒体甚至监狱等各种组织在合作办学、培训职工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3 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改善途径

3.1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的快速推进与对社区党建认识滞后的矛盾。

一是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意识淡薄。二是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三是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意识淡薄。

(2)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与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不够高的矛盾。

一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二是领导能力不适应。三是对党员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3.2 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改善的主要途径

第一,健全党组织的居民自治机制。

拓宽党建领域,推动城市居民自治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居民自治建设。

第二,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建设,实质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形式、新的载体,目的是提高党员和居民的素质,增强党员和居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从而把人凝集在党组织的周围,增强感召力、吸引力。

第三,强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意机制。

要注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融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通过有意识地开展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于办实事之中,树立“社区无小事,群众的事情比天大”的观念。

第四,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来发展我国社区教育事业。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8

教育部在关于网络教育规范发展的几次会议上, 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中都指出,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密切注视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格学生管理和做好思想项政治工作”。

一、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首先, 由于网络教育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会化以及办学的多层次、多规格决定了网络教育学生年龄、职务、学习基础、家庭环境等层次上的差异, 同时, 学生又具有多重社会角色, 他们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 还要肩负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贵任。这些客观因素必然会给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复杂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其次, 从网络教育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 由于这网络教育学生经历了由“学生”, 到“社会人”和再由“社会人”到学生两次角色转换, 在这两次角色转换过程中, 具有了成熟的“社会人”经历,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成才观念、道德观念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因此,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无法移植到网络教育学生。

再次, 从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来看, 师生处于分离状态, 缺乏集体主义教育的影响, 更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 学生遇到学习上、思想上的问题, 只能通过媒体与老师、同学间接交流, 缺乏现场感,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失去时效性和主动性。

基于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二、探索适合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结合实际,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

网络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激发与引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要目标。据调查, 目前超过50%的学生以文凭的获得为学习动机, 缺少知识需求和能力提高的动力, 加上网络教育学习主要依托网络进行, 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价值观念、虚拟的网络生活对学生的思想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因此, 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学生, 务求实效, 切忌假大虚空, 形式主义。

2.加强网上学习社区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虚拟平台

一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生“网上家园”, 是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此, 我们依托网络创建了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有计划的开展征文、摄影等比赛, 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3.创建虚拟的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的特征, 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需要改革与创新, 我们依托网络, 建立了虚拟的网上学生社团和学生党团组织, 以党员社区、网络党课、视频会议、网上群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党员活动, 引导和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规范求学行为, 提高思想素质。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开展的网上党团建设活动, 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

4.建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加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

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要避免形式化、内容空洞、说教的现象。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对全日制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删除一些不符合网络教育学生需求内容, 增加了比如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 有吸引力。

三、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保障

1.探索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做好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学校要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网络教育学院的总体工作目标之一, 常抓不懈, 量化考核。

2.建立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 作为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和网络教育学生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的经验, 推广好的作法, 争取好的效果。网络教育学院要加大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奖励力度, 对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的学生, 给与奖励学分的鼓励。

3.加强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工作

培养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懂网络,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高校网络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是保证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目前, 各个试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但很多活动只能限于校本部的学生参加, 只有依托专门的师资或者对现有的辅导教师进行特定内容的培训, 才能使处在各地学习中心的学生都能受益。

4.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对网络教育学生的影响比全日制学生要大得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资源和积极因素为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比如, 根据各个时期社会上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事件, 通过BBS或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学生开展分析、讨论,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四、结语

目前, 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期, 网络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使网络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适合学习者的实际需要。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网络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结合网络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孟聚才.试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谭惠苓.试论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3) .

职业诚信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当前国内大学生应注重职业诚信道德培养

国内有关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普遍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以及由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等等, 研究成果甚为丰富。但是, 这些国内“诚信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忽略了“职业性”诚信道德的对象研究。因为, “诚信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体体现在各种职业领域, “职业性”很强。在当代改革开放环境下, 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复杂性, 思维观念, 生活习惯的急剧突变, 严重影响了在校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态建构。今天, 人们在向往传统优良的诚信道德精神的同时, 呼吁转型和构建新型“职业诚信道德”核心价值体系。如果, 一个民族在各行业的价值诉求及其评判, 缺少核心价值导向, 那么, 这个民族失去灵魂、缺少精髓, 就像幽灵一样, 不知何处是正确的前进方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主要是靠校园的教育主体按照人、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统治阶级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政治观念、思想素质、道德规范, 以及心理健康疏导等教育, 使其内化内在的意识和动机, 进而将学生的行为和动机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最终化育社会, 推动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国外道德观对我们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 在国外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机构, 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的有关工作。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 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 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德国的学校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 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 这与韩国、德国十分相似。同时, 【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和道德人”, 日本的“一手拿论语, 一手拿算盘”等等思想, 体现出如何要求诚信道德和人的利益价值观相结合的关系。还有,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突出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注重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注重内容丰富多样及其实用性、时代性, 注重方法的科学化、艺术化, 注重社会实践.

当今世界,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扩大和深化。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在经济、文化的过度与转型之际, 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生目的、发生了急剧变化, 往往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 (1) 。许多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都非常重视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国家从本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情出发, 采取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对当代高职院学生诚信的人格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构建, 是我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探究的重要课题和主要责任。这, 主要是教育育人, 同时, 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加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化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驾马车”组合机制。诚信具有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 而且具有约束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就个人而言, 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 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 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就国家而言, 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金, 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 讲究诚信, 往往可以在经济上得到丰厚的收益。

总之, 西方及中国传统诚信道德人格价值评判标准, 可为我们拿来借鉴、圆融和整合与我们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校园诚信道德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与建设。这也可弥补我国诚信道德当今校园文化功能的不足, 同时避免传统诚信道德的失范及其边缘化。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加以提升培育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 以致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化, 并且化育其中, 引领社会高尚风范, 共享社会人文关怀, 沐浴和谐社会春风。

三、职业性践行诚信道德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及其要求, 遵循人和社会发展规律, 以职业诚信道德建设为基础, 促进当代高职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 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根据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诚信现状的发展与体现, 通过对市场经济环境下诚信道德体系探究和对当代高职院大学生思想、行为及其动机进行“内化”和“外化”进行诚信道德体系的探究相结合, 力求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整合。同时, 探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驾马车教育组合机制。最终营造以大学生诚信为本的和谐的人文精神氛围, 以使人人共享人文关怀。并以此为基础, 使学生将来加入社会, 从而更好地将诚信道德化育社会, 使其引领社会诚信体系导向建设。总之,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新生力量。采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诚信教育, 进行中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在思想、行为、及其动机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教方案, 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健康咨询等进行教育或疏导。使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中的职业诚信道德缺失或失范问题, 加以教育、疏导、主导, 规范教育客体“内化”思想意识、“外化”行为和动机。使教育客体接受教育主体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符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目的性需要。“我们说:在我们看来, 超人类的道德是没有的, 那是一种欺骗。道德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斗争利益服务的。” (2)

最终, 使教育客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最终营造职场领域“诚信为本”的大学生人格道德体系, 就要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来在各种职场领域中养成合理的价值诉求、价值评判、价值导向, 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符合人的社会发展要求。

四、对职业道德教育应做到生活化、通俗化、网络化

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不妨从以下途径给予引导:

1.说服教育法师生平等交流, 教育主体把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同时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自我构建, 对“理”进行认知和践行,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和外化。2.实践参与法开辟第二课堂, 实训活动、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等,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相结合, 做到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自我教育, 知行转化。3.自我教育法或日常养成法使学生在自我意识支配下, 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 即“他教”转化为“自教”, 从而养成日常自我教育行为。4.社会舆论引导法通过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学生对诚信进行知行转化。5.心理咨询法运用心理学, 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工作。6.隐形教育法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互补, 由单一向多样、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7.激励教育法使用各种激励机制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动机, 提升诚信素质。8.网络信息交流法通过开辟QQ群、博客、播客、BBS等新型载体, 作为课外的网络的诚信教育平台。9.个人信用档案法建立个人信用行为的载体机制, 对失信者做到有效的惩罚, 有效地改善社会信用状况。

我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和实践行动。我们不但注重“天生 (nature) ”本性, 更注重“后天培养 (nurture) ”, 相信“人类可行能力的可改善性的坚定信心” (3) 即, 我们把教育对象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与后天养成的重要性相结合。同时, 注重教育对象的教育人本化和教育社会化的统一性, 注重教育对象的“他教”与“自教”的统一性。最终, 诚信职业道德教育, 既要做到通俗化、生活化, 又要做到网络化, 在生活中、在习惯中、在职场中养成。

摘要:国内有关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普遍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以及由学生党员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等等, 研究成果甚为丰富。但是, 这些国内“诚信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忽略了“职业性“诚信道德的对象研究。因为, “诚信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具体体现在各种职场领域, “职业性”很强。

关键词:诚信道德,职业教育,职场领域

注释

1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 1989 (第一版) :5.

2教育部思政社科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M].人民出版社, 1999 (7) 第一版:473.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生态道德 篇10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必定经过一个“知情信意行”逐步递进的过程, 所以生态道德的培养需要从普及作为“知”和“情”生态意识、培养作为“信”和“意”的生态道德责任感和树立作为“行”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个方面入手, 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一、加强生态教育, 提高生态意识

一直以来, 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据着指导地位。强调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 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使人凌驾于整个自然之上。而人在对自然的挑战中取得的暂时和表面上胜利, 则被当作人的独一无二性及地位高贵的明证。在思想道德领域, 也只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规范, 道德义务只是对人而言才应该承担, 而整个自然环境, 包括在这一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 根本就不具备与人平等相处的道德主体地位。因此, 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中, 除了毫无止境地索取, 根本不必恪守任务道德义务。正是在这种自私的, 缺乏长远眼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指导下, 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 毫无道德观念的束缚, 往往从一己之利益出发, 为谋求暂时的利益而无所顾忌地破坏自然环境, 结果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困境。面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新危机,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原有的功能局限, 拓展其功能领域, 促进社会的生态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 引导教育对象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 热爱和尊重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 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 从而引导教育对象从强调天人对抗, 转而关注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要破除长期占据人们头脑的, 以自我为中心的陈腐思想观念, 明确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 只有与自然和睦共处, 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弘扬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 要使人认识到只有“天人”一体, 构成完整的系统, 二者才能共生共荣,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 达到自然生态和谐, 人类社会才能和谐。

二、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 培养主人翁意识

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 人口暴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调, 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即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在于帮助人们使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统一起来、道德责任和生态责任统一起来。一方面, 学校和社会都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教学, 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规范;另一方面, “人—自然”道德教育则可以进一步赋予这种行为规范以道德、伦理学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 使生态责任感深入人心并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操。

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教育价值, 让环境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对人们进行生态教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 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苏联生态学家佩德里茨金指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 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P157]所以我们必须把生态意识提升为生态责任感, 培养人们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使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克服自我近视和短视, 以人类生存为出发点, 抛开局部利益,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使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是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达到改造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目的的。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 人的实践又有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之别, 人们往往在利用某个层次的自然规律取得了满意的近期效果时, 却由于没有认识或忽视了相关层次自然规律的作用, 而带来不良的远期后果。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为争取一时的农业增产, 乱砍滥伐, 引起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给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长期的不良影响, 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 而不是自觉地发展, 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3][P342]

针对人类这种短视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挥其预警防范的功能, 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 变被动为主动, 未雨绸缪, 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 引导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所谓的“生态道德, 不仅是指个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应遵守的生态规律及由此制定的生态规范的总和, 更是指个人根据自然承受能力, 以最优方式解决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情感和生态自觉性。”【4】【P2】可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 不仅要培养生态意识, 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 更要促使人们把上述“知情信意”外化为“行”, 即在日常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保护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之, 我们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合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生态意识, 建构生态道德责任感,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三个方面环环相扣, 构成培养生态道德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能充分做好这三点, 必能推动生态问题的解决。

摘要: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生态道德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时代课题。这其中提高人的生态意识, 培养生态道德感和责任感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三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浅析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79-01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可以说青少年培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未来。立足我国国情,青少年大多都是处于中学求学阶段。我国的选贤任能遵循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有德有才才是一流人才。像梁启超讲的“如果你做成一个人,问自然是越多越好;如果你做不成一个人,识却是越多越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刚刚形成阶段,是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起步期,是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塑造的黄金期。我们很早就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在中学,不仅要学习数理化等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进行的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现阶段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怎么一个现状,成效如何呢?我认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还是有不少差距,不管从社会调查也好,舆论反映也好,还是有不少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荣辱观。比如最近经常暴露的校园暴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连国歌歌词都不清楚,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缺乏认同感,爱国情感不够;有的认为父母照顾自己是天经地义,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缺乏同情心、性格暴戾任性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应试教育文化,使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时候变成一句空话。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或者学生自己,更多时候只在乎考试拿多少分,学校希望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家长和学生希望可以考上好大学,以便将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导致的结果必然是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轻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安排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课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时候安排的课程时间还可能被语数英等主课占用。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不高,投入不够,实效自然不好。这实质是功利主义作祟,本末倒置。

二、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我们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多还只是以课堂灌输为主,没有针对中学生处于觉醒活跃期的客观实际,硬搬硬套的灌输,必然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学不进去。而且还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认为自己只是副科老师,学生对这个也不怎么感兴趣,未能重视备课讲课,大部分还是依靠教材来讲课,就学生而言,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这实质是事业心责任心缺乏,创新不够。

三、家庭教育错位。

习近平同志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子女心中留下烙印。作为父母而言,从小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当然我们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更多的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这只是对孩子技能的培养,家庭教育错位了,作为家长要教自己的孩子如何为人处世、接人待物、做人做事,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此阶段是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的时期,要教他们知廉耻、懂荣辱、明是非。但多数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一味关注孩子考试拿了多少分,而不知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懂的言传身教的道理。这实质是急功近利抓小丢大,教育错位。

四、网络教育缺位。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在“敲击键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休息时间大多都是上网。但是他们缺乏正面积极的网络教育。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也慢慢暴露,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一些敌对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炒作,中学生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很容易被欺骗利用,成为“愤青”,影响他们正确判断和认识问题。再者中学生往往处于生理的发育期,很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如色情、暴力等消极负面的东西侵蚀,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现在开始很重视清朗网络环境,但是学校和家长对待这个问题,只是一味的堵,缺乏正面引导,没能利用好网络教育。这实质是不会利用资源,网络教育缺位。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那就是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学习的本质,要摒弃功利思想,思想上重视才会有行动上的投入;其次我们要创新方式方法,那就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课形式,结合中学生的特点爱好,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教育,同时要注重课上与课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想,去发现问题,端正价值取向;再者要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摒弃“唯分数论”,更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健全,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以自己正面的积极的行动去引导影响自己的孩子;最后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网络无好坏之分,不能一味把它当作洪水猛兽,我们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利用网上红色资源进行熏陶诱导,利用网络平台让道德模范现身说法等等,在日常点滴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简介:

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篇12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最悠久的精神宝藏,它在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整个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都起过巨大的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儒家思想的优秀成分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如能很好地吸收和运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以仁爱为本,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和”精神。“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它一方面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强调自我约束。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实现“仁”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儒家这种人本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主义。这一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寻“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显示出为国家、民族、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有助于克服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

3.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伦在儒家思想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二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敬”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一方面强调下对上的尊、亲、孝、敬、恭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同样强调上对下的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其中难免有不适于当今社会的糟粕,但其旨在家庭社会之和谐,至今仍有其启迪意义,诸如: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孔子认为,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4.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灵魂

儒家认为,精神追求是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在精神追求中,最高尚的就是道德追求,以道德高尚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奋斗的榜样。孔子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与信念看作“仁”的最高表现,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种道德境界,对于我们形成不畏强暴、不屈不挠、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研究和汲取儒家思想的优秀遗产,直面困难,乐观向上,开拓进取,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惰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更应广为发扬。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孔子讲“修己”、“克己”,提出“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认为一个人只要立志行仁,而且一以贯之地笃行不已,才能成为无愧于天地人间的高尚的人。

二、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核心是“仁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核心是“仁爱”,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了“仁爱”的思想精髓,其他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伦理观点,也是人们所适用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与大学生的德育目标是相适应、相一致的。通过批判地学习和弘扬儒家伦理思想,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诠释,能够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麻木心态,又能唤起生命意识,拓宽其精神空间,催其奋进,促其进取,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儒家思想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倡导见利思义,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 成长于社会的转型期, 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 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多元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他们的时代精神、竞争观念明显增强, 初步具备了一些现代意识, 诸如主题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等。这是他们的主流, 是积极的一面。同时,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简单, 对许多问题缺乏深刻、透辟的认识, 面对复杂的价值环境,容易导致一些人认知与行为背离、价值目标与现实取向背离,而这与价值观都有直接联系。今天,我们用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 一要借鉴其有益的内涵; 二要充分认识和肯定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积极的价值观念; 三要把关心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

3.儒家思想倡导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曾经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党中央先后下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等文献,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做了明确规定,使爱国主义教育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并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大学德育工作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把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大力弘扬传统儒家所强调的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所倡导的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的集体主义思想, 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社会的整体利益同广大青年学生的个人利益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地把自己的忠诚、爱心、智慧和勇气、知识、才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繁荣和富强尽自己神圣的爱国义务。

4.儒家思想强调“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受商品经济影响,受逐渐渗透的西方思潮和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的影响,他们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得理不饶人,甚至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因此,用儒家的“仁爱”精神去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过分强调自我感受,明白个性的释放应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谨防自私心理作祟,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甘愿吃亏、奉献,不求回报。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用这些思想来教导大学生,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儒家思想教育的途径

1.吸取儒家思想中健康的伦理道德观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却忽视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倡导经世致用。因此,正确地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应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道德教育领域,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2.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长期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形式存在着,而且还广泛地以积淀而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形式存在着,成为“遗传文化”。它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下的大学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承受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间接地、不知不觉地接受的。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应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利用现代化手段,传递给学生儒家思想

通过教学设备、网络、多媒体等,传递给学生一些新的信息,从而增强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如电视里百家讲坛中的《于丹心语》,这是专门介绍孔子思想的,也许她的观点不一定符合学术性的严格要求,但是将束之高阁的优秀的东西通俗化,并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不失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可以增加学生对孔子思想的了解。

4.从时事热点着眼,利用一些新闻热点作为契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社会上不时有一些热点问题,如中韩传统文化之争、关于中国龙的形象的争议等,可以用来提高学生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以此来弘扬中国的古老文明,从而宣传儒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些时政内容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运用和实践儒家思想,有利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当然,必须看到,儒家思想中也渗透了许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消极作用的成分, 如轻视劳动、等级尊卑、封建迷信等消极观念。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摈弃糟粕和陈旧过时的东西。只有做到古为今用,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拓展和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李曼.浅谈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无机化学分析实验下一篇:城镇污水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