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2024-09-18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共12篇)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1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教育的基本形式中,家庭教育是开展最早、范围最广泛、方法最为灵活的教育,而且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伴随家庭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它更多地诉诸情感,伴有情感性特征,因而能够给孩子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家庭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私人性、个别性、随意性等特点,使每个家庭教育子女的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冷热不均和偏离正确方向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家庭遇到的难题是,父母应该为孩子确定什么样的成长目标,父母对孩子施加怎样的教育才是科学和有效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迷茫、习惯不良、学习困难、心理异常等问题。

但是,无论是从我国家庭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相比,我们的家庭教育研究都需要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以往不少教师和家长掌握的所谓家庭教育知识,实际上是直接照搬对学校教育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因而在指导家庭教育实践中往往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朱小蔓指出:“以往我们的教育科学较少研究和反映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往往把研究学校教育得出来的结论当成所有教育活动都应当遵循的规律和原则,这就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就像我们以城市马路为参照研制出了一套汽车运输方案,硬要在农村小道上、甚至要在泥泞的沼泽地实行一样,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我们所缺失的,不是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是对家庭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点表现在三者都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标是一样的。不同点表现在各自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同,教育的具体目标、教育的具体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环境不同,等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既需要学校教育的作用,也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学问,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家庭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和高深的学问,作为专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研究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探究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而为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家庭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作为孩子的父母也有责任和必要懂得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如我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养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懂得养孩子的方法?有什么资格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样养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充分而又正常地发育?这些都弄明白了,才配做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2009年5月,针对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我致信中央领导,论述了家庭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形势,提出了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四项建议。温家宝总理在百忙中阅读此信,很快作出明确批示:“请延东同志阅示,骆风同志的意见值得重视,请教育部研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随后批示给教育部和全国妇联主要领导,要求贯彻温总理的批示精神,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事业。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迅速传遍海内外,引起社会多方人士的热烈反应,许多老朋友和新相识相继发来祝贺信息。广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向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报告此事,并建议广州市有关部门支持我做家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验研究,朱小丹书记批示指出:关工委的意见“很好”,要求教育局、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合力推进”。

甘肃省定西市教育局局长崔振邦研究员是最先向我表示祝贺的人之一。2010年春节,我虽未见其人,但已从他的《家庭教育策略》中了解到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我乐于结识这位西部地区的教育局长。

崔振邦工作的甘肃省定西市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他对家庭教育情有独钟,他和同事肖进雄等在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家庭教育领域的问题,曾编著《家庭教育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唐伟教授的首肯并为之作序,一经付梓即受到家长、教师和师范生的青睐,被视为一部读得懂、用得上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2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家庭教育思想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相信每位家长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把孩子教育好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在此很愿意把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抛砖引玉,以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有他的长处。我的孩子胡其骁在学校近两年的教育中,学科成绩优秀,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此感谢老师的辛勤培育,感谢同学们对他的帮助、和良好的影响。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我们认为,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

1、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同时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智力很一般,有时会听他说:这么难、我学不会、我不参加、我做不好、别人会笑话我等消极的语言。我们给他讲了很多名人成长的故事,问他长大想做什么,他说:当考古学家、探险家,想去看埃及金字塔,到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告诉他考古学家、探险家是需要很多知识的,语文、数学都是基础,去国外语言不通,怎么办呢?于是他觉得必须学习才能实现愿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和游戏中,让他感到了很多的乐趣。他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会表扬他:表现不错!很有进步!这个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了!等等,让他很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够好的,我会鼓励他说:相信下次会做得更好。

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不断鼓励孩子,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什么都会变得容易起来。

2、积极配合学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配合学校的安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求家长每天签字是很有道理的,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一个互动的平台,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因此我们除了工作很忙和偶尔出差,都会严格监督和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仔细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帮助他查缺补漏,对不懂的给他讲解,对出错的让他强化改正。与孩子一起分享老师的表扬,告诉他要再接再厉;与孩子一起分析表现不好的地方,告诉他为什么那样做不好,以后该怎么做。

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督促,需要引导,让孩子养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坚持课余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除学校的作业外,我们为孩子制订了学习、锻炼的计划,如背诗词、描红、阅读、奥数、英语、举亚铃、游泳、跑步等内容,按学期、周末交替进行。孩子的记忆力强,背诗词很有优势,在背的过程中给他讲解意思,背了会忘,需要不断复习,现在我的孩子能背二百多首古诗词了,平时他偶尔也会引用一下,并且很得当,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奥数不仅仅是锻炼孩子的运算能力,更多的是思维逻辑能力,有些题型他花好长时间才搞明白,觉得难度有些大。在背诗词和做奥数方面是他父亲给他施加了压力的,有时难免会吃鞭子,当然我并不主张打孩子。

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要求他自己去看书,我在图书馆给他借了一些读物,有的他一天就看完,说很有趣,还给我们讲故事情节,我们表现得很感兴趣,告诉他看了其它的再讲给我们听,有的书他一页也没看完,我也不强迫他,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可以提高他对阅读的兴趣。假期有时带他去图书馆,我发现他很喜欢,拿这本书看看那本书翻翻,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是很有益处的,能增长不少知识。

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工作过程也需要不断学习,我们在家都喜欢学习并能长期坚持,不管书本知识还是网络知识,我们有意识地在家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爱上了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提高的过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为了教育好后代,我们努力校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无意中会引导孩子对其注意,进而模仿、尝试。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平时做人做事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使孩子的品德与智力良性发展。

5、感到棘手的问题

浅析西藏家庭教育思想观念 篇3

【关键词】西藏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现状;影响因素;建议

在我国西藏地区,农牧民占据当地人口的大多数,农牧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因此西藏地区的家庭教育成为影响当地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由于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比较落后,因此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停留在较为落后的认识层次,不利于藏区教育事业的全方位推进。

一、西藏地区家庭教育现状

虽然西藏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扶持,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受此影响,藏区的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而对于家庭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够,即使有些人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牧民本身文化水平较低,知识匮乏,并且深受宗教因素影响,因此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难以对子女进行全方位的家庭教育。

二、影响西藏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因素

藏区对于家庭教育思想认识的落后是综合因素影响导致的结果,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信息闭塞等原因都会影响西藏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形成。

1.自然地理位置因素

西藏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口的分布密度远远低于内陆地区,人们大多数从事的是农牧业生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求得生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西藏的家庭更倾向于教会子女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学会从事农牧业的基本常识,而对于家庭教育则容易被忽视,因为生存的需求高于其他任何需求。此外,在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较少,所需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较少,因此父母很容易忽视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家庭教育,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多数西藏家庭认为只要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那么就可以生存下去。

2.思想开放程度

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征导致了当地交通开放程度难以提升,当地居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与外界交流困难,思想开放程度远远低于我国其他地区,对于社会上人才的竞争激烈程度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没有认识到家庭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不只是简单的教会子女如何生存,因此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停留在较为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农牧民本身文化程度较低,知识匮乏,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对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信息闭塞

由于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导致了当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当地居民对外交流的途径极少,对于内陆其他省份的居民来说,西藏甚至是一个神秘的地区,这也显示了西藏对外交流不发达,信息严重闭塞的一种现象。信息的闭塞必然导致当地居民认识水平低下,难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更加不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家庭承担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因此,西藏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较为薄弱,使得西藏地区青少年的发展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其发展速度和程度远远低于内陆地区其他省份同龄青少年,使得西藏的人才培养受到阻碍,这样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使得西藏地区的发展缺少足够的人才,长期处于教育程度较低的状态。

4.经济发展落后

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西藏目前主要以传统的农牧业生产为主,依靠的是常年积累的种植和养殖经验,而在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很少运用科学技术,这就导致农牧民认为科学知识对于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没有用武之地,只要依靠人力即可解决,或者根本不了解当地的农牧业生产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技术,这就导致农牧民家庭重视子女对于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承,或者因为需要更多的劳力而放弃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更不用说家庭家庭教育的问题,人们关注的还是怎样通过劳动获得更多的粮食收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

三、促进西藏家庭教育观念提升的建议

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导致西藏家庭忽视子女教育问题,这不仅仅是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对于当地整体社会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如果不能提升西藏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当地将因为缺少人才而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1.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针对西藏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在当地加大教育宣传力度,要在农牧民聚居的地方定期开展教育宣传讲座,通过宣传广播、电视节目让农牧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针对子女辍学的家庭进行上门宣传,让农牧民重新认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让其鼓励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并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家庭教育。

2.大力推进西藏地区开放程度

西藏地区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导致了当地农牧民思想意识落后的状态,对于教育的认识较为粗浅,因此,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推进西藏地区的开放程度,加大对于西藏地区交通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费用,为西藏农牧民加强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开拓更多的渠道,提高思想开放程度。

3.发展现代农牧业,提高科学技术运用率

西藏地区家庭忽视教育的原因之一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难以体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因此要鼓励西藏发展现代化的农牧业,加大科学技术利用率,让农牧民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自觉加强对于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因此西藏家庭教育落后的现状必须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善,促进西藏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润年.西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2]李良忠.西藏农牧区家庭的教育观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04)

【作者简介】

李功黔(1996-),男,汉,贵州省六盘水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失独家庭”需要思想教育 篇4

关键词:失独家庭,思想教育,心理状态

“失独家庭”为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 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 已失去了再生育能力。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 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 民政部表示, “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 由政府来供养。

一、“失独家庭”的心理路程

独生子女的死亡, 给“失独家庭”带来了沉重而巨大的打击。“失独家庭”父母在失去孩子的同时, 也丧失了原有的身份和家庭角色。这种冲击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行为、生活甚至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他们受到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亲密情感关系的中断, 这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不适。他们的思想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调查发现, “失独家庭”父母精神状态普遍不佳。他们都会经历相似的思想路程:悲痛、后悔、自责、思念、恐惧、绝望。当他们得知孩子死亡这个噩耗时, 他们起初有一段时间极度悲伤, 不能自拔, 这给他们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他们不敢相信或者说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 他们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 不能自拔。他们中有的甚至会出现精神异常的现象。悲痛过后他们开始后悔, 自责。如王大妈家的女儿, 大学刚毕业, 和同学毕业旅行, 结果不幸出车祸, 当场死亡。王大妈悲痛过后, 就开始后悔, 后悔让孩子和同学去旅行, 后悔没有陪孩子毕业旅行, 后悔没有给孩子找一个好一点的旅行社, 后悔……同时他们也开始自责, 把一切都归结为是自己的不好, 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 责怪在孩子活着的时候对孩子太严厉, 责怪自己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连自己偶尔欢笑一下, 都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孩子。他们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你都让我弄没了, 我还配吃好的穿好的吗?还配游山玩乐吗?”他们把孩子的死亡全归结为自己的责任, 所以常常自责。随着强烈悲痛感的慢慢淡去, 伴随着后悔、自责的就是他们长时期对孩子的思念。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想起自己死去的孩子。他们中有的还会每天照常整理孩子的房间, 对着孩子的照片和孩子说说话。电视节目东方直播室有一期节目叫“失独者之痛, 谁来拯救”。节目中郑丽霞女士, 52岁那年儿子意外死亡, 他当年给儿子火化时把手机也放进去了。今年郑女士60岁, 八年来每当她想儿子了, 就给儿子打电话, 和儿子说说话。这种行为足以表明她对儿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理, “失独家庭”父母, 他们慢慢地适应这种没有孩子的生活, 开始不情愿面对现实生活。他们的岁数一天天变大, 他们逐渐深刻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养老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恐惧, 或者说是绝望。他们最怕的是生病去医院, 住院没有人陪护, 怕见到病友的儿女成群, 更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生病没有人照顾, 他们往往生病也不愿意住院, 他们对住院充满恐惧。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恐惧, 甚至是绝望。他们中有的甚至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情感没有寄托, 生活没有欢笑, 老年没有依靠, 人生没有意义。这使得“失独家庭”普遍出现了恐惧心理, 甚至绝望。这样的心理导致“失独家庭”父母出现不成程度的精神紧张, 抑郁。

二、“失独家庭”思想困境

通过对“失独家庭”的思想路程进行剖析, 我们不难发现“失独家庭”的思想困境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失独家庭”最大的思想困境就是亲情的丧失。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忧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会下降, 情绪会不稳定, 精神会紊乱。

调查发现“失独家庭”思想普遍比较封闭, 他们封闭自己, 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他们把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缺少用来宣泄的倾诉对象, 缺乏情感支持。独子的离开使他们身体和心理都不同程度的收到影响, 调查中王大妈这样说:“我觉得我们这些人的心理都有病, 最起码我有。”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 封闭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无限地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他们不愿意接受失去孩子的现实问题, 他们逃避, 甚至骗自己孩子出远门了, 还会回来的。除此之外, 社会上给予他们的帮助也是少之又少。其中给他们最大的帮助的就是他们的亲戚。来自其他方面的帮助微乎其微。“失独家庭”中有一部分人比较悲观, 厌世, 对于情节严重的甚至会有一些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独子的离开,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变化。

三、“失独家庭”需要思想教育

“失独家庭”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 需要得到关注, 得到社会的帮助。相对于经济帮助, 目前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思想方面的帮助了。

首先, 他们最需要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帮助。他们和亲戚间有十足的信任,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从而发泄出积压已久的烦恼。其次, 他们需要同事、朋友的帮助。平时多和朋友、同事聊聊天, 逛逛街, 可以缓解他们的痛苦, 扩大他们的交际圈, 较少他们的自我封闭。第三, 他们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 政府的有利支持。社区应该把“失独家庭”也列入到弱势群中, 统一进行编排。这方面可以模仿社区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怀照顾。同时他们也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开放政策, 允许单独生“二胎”, 从某种角度上也是在避免“失独家庭”群体数量的扩大, 减少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最后, “失独家庭”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思想教育。“失独家庭”父母有些思想负担不是通过情感的宣泄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情节严重的, 他们需要专业的思想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从而疏导他们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开他们的心结,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卢汉龙, 徐安琪, 等.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穆光宗.救助和关怀遭遇意外风险的计生家庭[J].人口与发展, 2008, (b) .

[4]百度百科[DB/OL].2013.http://baike.baidu.com/view/8544692.htm.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5

随着我国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以及文凭至上和学历主义的盛行,教育的功利性显得愈发明显.受此影响,家庭教育也呈现出各种功利性的表现形态,本文试图对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产生了诸多的不良影响进行剖析阐述.

作 者:郭良璞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1 关键词:功利教育   当代家庭教育   影响  

宋庆龄的家庭教育思想 篇6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

宋庆龄说:“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这里的教育观点就是指“用什么思想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要有为国家造就人才的思想。宋庆龄说:“有人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抱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只关心孩子个人前途的发展,希望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把孩子拖在身边‘膝下承欢’,而不让他远走高飞。这正是一种私有观念的表现。”父母的眼光应该放得远大些,鼓励孩子树立大志……

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宋庆龄说:“还有人往往喜欢问孩子的志愿:‘你长大了要干什么?’有些孩子就回答要当工程师、医生、音乐家、运动员、解放军等等。”其实,“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真正的志愿不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不管把他们制成什么成品,都能永远锋利,坚韧,不生锈。”

要会正确地爱孩子。宋庆龄说:“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怎样爱法,怎样才是真正的爱,都有很值得研究的道理。”“对孩子的任何娇惯、溺爱,不但害了孩子,也不利于革命。”爱孩子,“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应该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这样来培养劳动观点。”“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要以身作则。宋庆龄说:“我们承认孩子的禀赋有差异,但是孩子的好坏,主要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成年人——特别是亲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强烈地影响着孩子。”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不要简单粗暴。宋庆龄深刻分析了对孩子简单粗暴的危害。她说:“有些人采取‘打’的办法,认为孩子不听话只有打才能生效,‘棒头出孝子’。打,可以使孩子被迫服从,勉强行事,但是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发展。打的办法会使一些孩子因恐惧而屈服顺从,逐渐养成怯懦无能,抑郁自卑的性格;会使另一些孩子起而反抗,逐渐养成粗暴专横的性格;还会使一些孩子表面服从,背后故犯,逐渐养成虚伪欺骗的习性。”

她告诫父母们:“教育孩子是个十分细致的工作,不能简单急躁行事,尤其不能因泄愤、出气而打孩子。”

坚持正面教育。宋庆龄说:“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运用启发、说服、鼓励等方法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工作。要善于用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的形象鼓舞孩子,以表扬孩子的好行为。用生动的事实对他们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找到行为的标准。”

要循循善诱。宋庆龄注意到,孩子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好动,二是好问。她认为要父母正确看待这些特点,并要循循善诱。她说:“我们往往一看到孩子在玩,就觉得不对。其实玩是孩子生活的需要,通过玩可以发展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而且适当的玩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成年人的文体活动能够促进生产积极性一样。”

5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宋庆龄说:“相信集体力量能使孩子更自觉地上进……不要认为只要和别的孩子玩,就一定会学坏,因而把他每天关在家里。这样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变得自私自利,滋长特殊化的思想。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责编陈 金华

编者:今年是宋庆龄基金会成立30周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个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在发展青少年儿童文教、科技和福利事业,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7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孩子进行基本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因此,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的社会化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的早期阶段是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梁氏子女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直接奠定了他们成才的基础。[1]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当然,这里的早期教育不单单是指孩子的学习方面,还包括孩子的做人、做事等。在这些早期的教育里,始终贯穿的一个词就是务实,即踏踏实实的学习、做人和做事。

在学习方面,在孩子学习会了基本的社会技能之后,如说话、走路、跑步、吃饭等,要对孩子进行早期的知识教育,教孩子数数、识字、背诵一些经典的词句,如三字经、弟子规、一些简单易背的儿歌等。这些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入学校学习打下一些知识基础。在做人方面,早期的孩子肯定不会懂得什么是做人的道理,那么家长就应该用简单易懂的话给孩子讲解一些名人的典故,解释简单的事情,要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人要踏踏实实的、诚实,不撒谎;在做事方面,家长也要教育孩子踏踏实实的做事。

二、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鼓励

这里所说的关爱和鼓励可以说是情感支持,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情感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这样的情感可以使孩子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从小懂得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快乐与健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这关爱和鼓励可以是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件简单的小事,但这些简单的关爱和鼓励却可以让孩子时刻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这种关爱和鼓励就是一种正能量,比如,孩子学习取得了好成绩,家长可以用一些赞扬的话语:“孩子你真棒,孩子加油”等,这些可以让孩子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可以学习进步的更快;孩子做对的事情,给予肯定,让孩子知道对错的区分,以后做事做得更好;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勇敢的面对困难,从而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关爱和鼓励可以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强。一方面,孩子自信起来之后,就会对很多事情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这种自信的培养进而可以使孩子能够自强起来,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所以说,家庭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关爱和鼓励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关心和认可。

三、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没有独立人格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个性,也就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2]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求家长应该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相处。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有不同于他人的优势、特点、兴趣和爱好。因此,家长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关于孩子的每一件事情,都尽可能地分析利弊,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子女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兴趣爱好去进行舍取,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这样才能在一定的领域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有一天是要离开家庭和亲人自己去生活和学习的,因此,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家长要时刻鼓励孩子必须自主、自立、自尊、自强、不依附于他人。除了鼓励孩子应该独立去面对生活和学习,还要鼓励子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并磨练孩子的人格

现代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优胜劣汰是普遍现象。残酷的竞争将使孩子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所以挫折教育在家教中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因此,在家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炼,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3]

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要过分溺爱。例如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我们应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再次,鼓励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一直躲避困难,他永远不会获得成功。家长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端正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并想办法努力克服困难。最后,父母必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教育引导孩子,使他们认识到,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这样的挫折教育,培养了孩子坚强的毅力并磨练了孩子的人格,使他们能够经受生活中的一切困难,能够有所作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人。

摘要:梁启超作为一名教育家,他用自己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教育儿女,注重情感的表达,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根据儿女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对儿女进行挫折教育,磨炼意志;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言传身教。这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家庭教育,当代家庭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

[2]方力平.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论鲁迅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篇8

一、反对封建家长制

鲁迅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时代, 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思想根深蒂固。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父亲就是家庭的权威。

在中国, 鲁迅先生对封建旧伦理、旧观念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在其小说《故乡》中, 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物, “好容易到了年末, 有一日, 母亲告诉我, 闰土来了, 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 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 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 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可想而知, 当时的闰土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 旧社会和封建思想将一个活泼、有生机的少年吞噬了。为了让儿童从黑暗的旧社会和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喊。

二、提倡家庭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儿童的心智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具有阶段性的, 他的理论认为:“儿童心理的成长就是在社会物理环境的干扰和有机体的需要之间继续不断求得平衡, 以连续保持其结构系统。”家庭应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 儿童的天性是得不到尊重的, 儿童通常被看做是“小大人”。针对这种社会现象, 鲁迅先生提出了“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 不要多拂逆他们的喜爱, 也不要多给他们打击”的思想。

“小海婴在住所门外的小天井里栽了一棵南瓜秧, 不料秋天竟结了两只大南瓜, 第一次收获自己劳动的果实, 小海婴自然非常高兴, 欢喜雀跃, 把南瓜捧到客厅上, 久久端详。正在这时, 内山完造先生来访, 临别, 鲁迅向客人介绍说, 这是孩子种的南瓜, 今天刚刚摘下来的。内山连连夸奖, 并称赞瓜长得很大, 鲁迅接着就说:‘海婴是大方的, 既然先生喜欢, 就送你一只吧!’小海婴由于没有思想准备, 开始感到很意外, 心里虽然怅然若失, 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 内山夫人将一碗煮好的异国香味的南瓜拿来让鲁迅一家品尝, 小海婴心里十分舒畅, 由衷地感到把大南瓜送给内山先生是颇为值得的, 再也不感到可惜了。”

三、家庭教育要注重方法

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还存在方法的问题, 方法不对, 也是教育不好孩子的。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中批评了旧中国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种是任其跋扈, 一点也不管, 骂人固可, 打人亦无不可, 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 是霸王, 但到外面,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 立刻毫无能力。另一种是终日以冷遇或喝斥, 甚而至于打扑, 使他退缩, 仿佛一个奴才, 一个傀儡。这两种家庭教育的方法都是不对的, 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不好儿童的。

纵观鲁迅先生的一生, 从他“五四”前夕“救救该子”的呐喊, “五四”高潮期“解放孩子”的主张, 到他二十年代为青年一代奋身“肉搏”、披荆斩棘, 再到他三十年代对儿童教育的切身关注和呕心沥血, 可以说对于孩子的启发和教育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在“中国的孩子”身上寄托着鲁迅对旧世界的批判以及对新世界的展望。

摘要:“救救孩子”是鲁迅对改变受传统封建礼教压迫的孩子命运的呐喊, 家庭教育思想是鲁迅教育思想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三个方面论述鲁迅的家庭教育思想, 以期为当前的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儿童,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65.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9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注重对个性 的培养。 梁启超教育儿女时 , 很注重他们的个性和主观意愿。他说:“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进何如, 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 以靖献于社会, 人才经济莫过于此。”[1]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儿女们的专业兴趣选择, 无论是建筑还是考古, 梁启超都表示赞同。从梁氏兄妹很小时, 其父亲就常常提出问题而不下结论, 只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从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子女, 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九个子女采用启发式教育。

2.强调教育 中的趣味性 。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主要方法。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没了趣味, 生活就没有意义。他认为教育在于唤起趣味, 不可摧毁趣味, 趣味应该有始有终, 只有“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 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2], 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趣味。只有兴趣盎然, 才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 生活才有意义。所以,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奉行趣味教育的方法, 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子女, 按照他们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成才。他建议他的子女在专门学科之外, 还应选择一两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视循序 渐进的教育 方式。在求学上 , 梁启超主张“猛火熬”和“慢火炖”交互进行, 反对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方法。因为只有慢火炖才能很好地消化所熬的。在《论幼学》中, 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先授六经、四书, 后授八股试帖”的幼儿教育方式, 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原则, 因为西方的教育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按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4.言传身教 , 注重教育中的沟 通。孔子曰 :“其身正 ,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家教中,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 这样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言传身教是梁启超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饭桌上, 梁启超喜欢和儿女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谈笑, 谈论民族英雄和救国者的故事;儿女在外留学, 他不忘通过信件指导他们的学业、学校、兴趣爱好、治学处事。从政时, 梁启超时时图国富民强, 一生以国为己任;生活中, 他爱好广泛、学有所长、强勉刻苦、自强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诫子女, 要爱国, 独立, 乐观, 好学, 简朴。梁启超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尊重, 共同缔造了和谐的大家庭。梁氏子女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家人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 则 , 关注个性 , 因材施教 。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 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 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常以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呈现。实践教育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方法。梁启超说:“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 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 即所谓‘知行合一’, 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3]他常让思成, 思永参与 实践活动, 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梁家子女的成就, 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的启示。

2.坚持优良 传统和改革 创新相融 合的原则 , 晓之以理 , 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不能与历史分割, 需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是在适应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产生的, 会对其他的教育内容产生影响。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相适应时, 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增强作用,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反之, 则有损害和较弱作用, 有时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主张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 以寒士家风教育, 但是梁启超并非一成不变地完全接受其观点, 他认为“内圣”不应该是死守“三纲五常”, 而应追求子女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 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体罚教育, 主张有爱、民主的教育方式。从梁启超和子女们的相处之道来看, 无论是来往信件还是茶余饭后对儿女们的指导与叮嘱, 无不体现“父爱如山”的情怀。

3.坚持中西 化合的原 则 , 趣味教育 , 寓教于奖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 既注意培养子女的国学素质, 又让子女学留学西学先进和科学与精密的研究方法。主张儿女在专业学习之余, 选择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他认为, 过于专门的学习会导致单调的生活, 人们极易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 从而变得苦恼、堕落。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理论讲授上。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 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书 育人两不分的 原则 , 言传身教 , 注重沟通。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 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他还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 知识却越多越坏。在晚年讲学中, 梁启超常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 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即向受教育者传授专业知识, “育人”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知识是易变的、外在的、易陈旧的、易淘汰的, 而人的品德、观念能力、习惯等则相反, 其是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持久的。教书育人应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

总之,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 演绎了一个家族传奇, 他的博爱教育、寒士家风趣味教育、为学做人等教子之道, 给了世人深刻的启迪。但是, 受到历史环境与个性的限制,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值得商榷之处。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 分析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能够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 同时指引当下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家长以身作则, 进行自我教育,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个性, 积极沟通, 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品兴.梁启超家书[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1:156.

[2]夏晓虹.梁启超文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1:471.

浅论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篇10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

(一) 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社会集体生活中, 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 协调彼此间的关系, 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准则或规范。 (1)

由此可知, 道德是具有明显社会属性的概念, 与社会活动密不可分, 而道德的实现与评价的基础都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国古代教育家孟子认为, “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 (2) 就是指人在内心中具备道德以后, 在实践行为中就会有外化的表现。一个人有没有道德, 不是由口头表达来判定的, 而是由行为、实践来判定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忽视, 正是许多道德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二) 道德教育与品德形成

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品德形成来实现目标的,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人内心的成长和外部环境影响共同的产物, 对人的行为产生稳定的道德性影响。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是人的个性中的一部分, 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3)

我国公认的品德结构, 是四要素说, 所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教育要以这四方面为着眼点, 促进品德形成。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指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的品质;道德行为就是人在道德意志支配下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所以品德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 四要素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

(三) 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有许多问题, 所以才会导致目前道德缺失的局面, 大致总结有以下三种问题:片面重视形式而忽略实际效果;重视道德理论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了个人的道德实践;道德教育中违背品德形成规律, 不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 (4)

这些问题从古至今事实上都存在, 但今天更为严重;既存在于受教育者, 也存在于教育者本身;既有历史因素, 也有现实因素。

中国古代汉朝以道德作为任命官员的标准, 前期对社会有很大稳定作用, 然而后期流于形式, 出现比赛守孝以争夺功名的现象, 这就是重形式不重实质, 并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弄得不伦不类。目前许多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 空设道德教育课程而没有落实, 实在令人堪忧。目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有些教师空谈道德, 却没有注意学生的实践;或教师本身没有践行道德行为, 难以服众。这种情况在一些家庭中也常见, 只是身份换成了家长与子女。

自建国后一些政治运动产生了不良影响, 近年来随着“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情况有了一定改善, 但还远远不够。有些人目睹当前道德缺失问题不够理性, 对于道德教育急于求成, 也造成了不少道德教育问题产生。

二、家庭教育的意义与问题

(一) 家庭教育的意义

道德教育不能违背品德形成规律, 需要从整个人生的教育过程着眼, 从第一步开始就打好基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 从历史上看也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人出生以后, 父母成为自己的第一任老师, 再加上遗传基因等因素, 奠定了以后成长的根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Piaget) 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5) 很明显,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 这个阶段性飞跃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或者这个飞跃不能及时实现, 儿童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或者儿童遭受难以承受的认知矛盾, 对道德丧失信心, 长大后对社会安定不利。

(二) 目前家庭教育的问题

家庭教育在人类教育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在今天也有许多问题。首先, 教育内容庸俗化。受到商品经济大潮影响, 有些家长对子女片面强调经济的重要性, 鼓吹拜金论。而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 有些家长甚至向子女传授扭曲的价值观。

其次, 家庭教育没有良好的理论支撑。家庭教育具有血缘性和封闭性, 所以也没有像学校教育一样标准规范的理论。中国古代有很多家训类书籍, 但在近代化进程中受到批判, 没有得到重视和研究。民间大多数家庭是依靠老辈经验来教育后代, 但由于传统文化受到近现代政治运动的冲击, 很多老辈人的经验也大多被人们遗忘、忽视。现在家长一味溺爱孩子, 或依自己的情绪变化而改变对子女的态度, 这些都不利于家庭教育和子女人格培养。

第三, 家庭教育的稳定性受到挑战。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在上升, 很多儿童成为单亲儿童, 甚至成为弃儿。家庭教育的环境遭受破坏, 儿童的心理亦遭受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些儿童长大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或多或少地受到扭曲, 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历史上是先后顺序, 在现实中是相继关系。然而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在学校, 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意义, 把教育任务和责任全推给了学校。部分学校则认为学校只负责传授知识, 不愿承担家庭教育缺失的部分, 于是家庭与学校教育无法顺利衔接, 不利于孩子成长。

第五, 家庭教育缺少榜样。目前很多家长本身就存在诸多道德与知识上的缺失, 尤其是道德缺失, 对子女影响更坏。知识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学校, 而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家庭, 品德形成与榜样的力量密不可分, 可惜很多家长没有成为家庭教育的榜样, 所以道德教育沦为空谈, 家庭教育也受到了冲击。

三、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 家庭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开始

家庭教育与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是道德教育的开始。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认识可以由家庭教育来实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就认为通过父母和家庭形成的儿童早期经验, 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而且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与父母、与家庭相比较, 学校的德育功能只是处于次要地位。 (6)

中国传统儒家的教育理念也认为,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7) “孝悌”正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 而外化的表现就是“忠义”, 可见家庭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岳母刺字的故事。所以换言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品德有指向性作用。

(二) 家庭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石

父母的价值情感判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价值情感判定, 而且会影响子女一生。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就能说明这一问题。孟母以斩断织机上的布来说明半途而废的害处, 孟子被母亲的情感打动, 也有了如母亲一样的价值判定, 影响其一生。

人在儿童时代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 即皮亚杰所说他律道德阶段, 所以好的家庭环境本身就是道德情感塑造的基础。外部要有好的居住环境, 还举孟母的例子, 三迁择邻, 正是好环境的塑造;内部要有好的生活环境, 荀子认为:“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 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 安久移质”, (8) 所谓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家庭中的道德情感就是这样养成的, 和谐的家庭有助于子女良好性格的培养。

(三) 家庭教育是道德意志的模具

意志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道德意志就是一个人能否坚守道德的关键, 如果比作钢铁, 家庭教育就是道德意志的模具, 确定它的“形状”, 后面的教育就是浇铸的过程, 最后成为一块“好钢”。

孟子认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弗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9) 这个“动心忍性”在家庭教育中就该落实。宋庆龄在小时候, 有一次父亲要带全家出去, 但宋庆龄答应了一位小朋友来家里玩, 所以不愿和父亲出去, 他的父亲知道后就尊重了女儿的决定, 这正是培养子女道德意志的好机会。

所以明智的父母要注意培养子女的道德意志, 而且本人也要发挥榜样作用。儿童很容易受家长影响, 父母的身教更胜于言教。宋庆龄的父亲就用行动支持了女儿的道德意志。溺爱则是对意志模具的破坏, 万万要不得。

(四) 家庭教育是道德行为的起点

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目标, 只有实践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孔子就十分重视道德行为的践行,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10) 这“出”和“入”事实上都是围绕家庭的, “孝悌”则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外化就是“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等道德行为, 只有实践做好并形成品德了, 才能学习文化知识。这正是家庭道德教育过程的描述, 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行为上。

偶然的道德行为还不能算是品德的形成, 正如孟子所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11所以要持之以恒, 才能真正“生”成品德。子女的道德行为持之以恒, 重点在于家长的榜样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 (A.Bandura) 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总结后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12

观察学习正是儿童最擅长的, 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正所谓正人先正己, 家长的道德行为是子女道德行为的示范, 如果家长的道德行为无法保证, 那么家庭道德教育也就是空谈。

四、结语

家庭道德教育通过对子女素质的培养, 会逐渐使其形成稳固的品德, 并伴随其一生, 为社会造福。家庭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 并把它落实。而且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要有家庭的稳定存在, 否则教育很难开展。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家庭道德教育只是它的第一步, 需要一个人一生去完善, 但这一步走好, 走上正轨, 后面的路也就不难走, 不会走偏了, 只要假以时日, 就会像荀子说的,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13

参考文献

①③⑤1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p127, p128, p132, p141.

②11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告子章句上.长沙:岳麓书社, 2004, p368, p366.

④龙艺.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2.9.

⑥彭迎春, 蒋仕梅.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科技信息, 2008 (27) .

⑦⑩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学而第一.长沙:岳麓书社, 2004, p54, p56.

⑧梁启雄.荀子简释:儒效第八.北京:中华书局, 1983, p95.

⑨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告子章句下.长沙:岳麓书社, 2004, p382.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高校教育 联手

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现象不断增多,大学生自杀、自残、凶杀等现象时有发生。从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2010年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再到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为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各高校纷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回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大多是强调学校、学生怎么做,强调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责任,而忽略了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项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品质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目前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不是高校单方教育可以解决的,需要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起手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教育“联手”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的片面

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社会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学校抓学生分数,家长管学生吃喝,学生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不用像高中那样拼命学习,家长对学生的管教也应放松。从小到大,学校、家长更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视,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等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自我管理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等。面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一些家长会将责任推给高校,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并非都是进入高校后产生的。目前的传统思想认识无形中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家长教育水平的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通力合作,但现实是,很多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水平有限,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得力不从心。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包括德、智、体、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进步不可或缺的。但受传统教育理念和家长知识背景的影响,家庭教育内容较单一,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上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自我管理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溺爱,过分严厉,过度放纵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暴自弃,缺乏责任心等坏习惯,进而导致人格不健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家庭教育要实现完美的教育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加以改變。

(三)教育导向的偏差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了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一部分学生逐渐淡化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家长为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只会运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更加重视物质上的满足,而轻视精神的丰富,个人主义滋长,道德观念错位,奉献意识淡化,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阻力。所以,教育的导向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教育理论的不完善

在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联手”工作中,教育理论的指导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虽然在中小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理论还不成熟,没有健全的理论体系。

(五)高校与家长沟通不畅

大学生源来源广泛,家校距离远的现实,客观上导致了高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困难。另外,自我国实行大众化教育体制以来,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专职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事务性管理逐渐成了学生工作的主要形式,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少,感知学生思想问题的敏锐性日益减弱。加之目前整个高等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持续、有效的沟通交流,造成的现实情况就是学生违纪,退学,或者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才与家长联系,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影响了教育效果,对学生成长、高校的教育质量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高校教育如何“联手”家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高效、互动的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效益,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的综合效益。

(一)高校努力方向

学校教育具有主导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是学校要做好引导工作。学校要主动和家庭联系,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加深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如设立家长访校日,定期开办家长座谈会等,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教学环境和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强化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如网站、微博、论坛、贴吧、微信、QQ群等,及时发布校园信息,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搭建学校和家庭双向交流的平台。二是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达到和谐统一。三是学校要站稳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设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法律、心理教育、公关礼仪、职业指导等课程,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攻势。四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育人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以专家学者、指导老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成立研究队伍,密切关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为实践育人提供工作指导和决策咨询。

(二)家庭努力方向

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互补性特点。一是家长要转变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家长要主动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成熟的理论知识教育子女,做到以理服人;同时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现在子女所处环境的发展变化。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要有合适的期望值,不要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否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心理问题的发生。三是要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切忌“一言堂”,帮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形成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机制

要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為此,一是要畅通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渠道,比如请家长通过听课,参加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了解;二是要开办“家长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或论坛,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三是要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安排家庭教育效果显著的家长作专题发言,介绍经验,让家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四是家长应主动积极配合和支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加强信息交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之,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家庭和学校一定要形成合力,强化两者相辅相成的教育理念,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文静.家校共育——发挥“90”后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新思考[J].高教论坛,2013(03):23-26.

[2]刘伊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理论界,2013(08):192-19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4]张黎.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提升家庭教育功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2):115-116.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篇12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

虽然道德教育是由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 但是道德教育却是从家庭生活开始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同时倡导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家庭教育的成败,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 还影响到一个人的终生。

一、家庭道德教育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价值

首先,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启蒙的奠基作用。孩子出生后, 家庭承担了对孩子的教育职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 父母若能充分把握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在教会未成年孩子生存能力的同时对孩子施以正确的道德引导将有利于孩子今后良好品德的形成。其次,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与学校、社会相比, 父母、长辈与孩子的关系更直接、密切, 这使他们更易发现孩子生活中存在的品德问题, 并及时给予指正。所以通过家庭教育对未成年孩子施以德育是不能为其他教育形式所取代的。第三, 家庭道德教育具有连贯性。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个人社会化的问题。婴儿期的社会化通过婴儿与父母、长辈的直接互动来实现, 所以家庭是婴儿期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幼儿期的社会化是通过模仿进行的, 父母、长辈的言行对儿童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少年时期开始的社会化, 虽然实现了从家庭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转化, 但仍未脱离家庭影响, 父母、长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其主要途径, 但家庭教育仍负有重要责任。所以从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过程来看, 家庭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对未成年人德育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二、不良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也使家庭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今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正在阻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

第一, 三类不良家庭的负面作用。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 父母、长辈将对孩子正常的关爱变成了溺爱, 未成年孩子很难理解勤俭生活的概念, 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 劳动意识淡薄;父母、长辈盲目的护短行为最容易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颠倒。

在单亲家庭 (离婚家庭) 中, 单亲父 (母) 亲都力求以更多的爱来弥补对孩子造成的情感损伤, 但他们对于爱的表达往往很盲目, 很多单亲父 (母) 亲将爱片面地理解为对孩子各种要求的满足, 而对孩子所犯的各种错误由于心存愧疚不愿去追究指责, 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 家庭道德教育几乎成为空白, 这使未成年孩子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贫困家庭中, 包括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村家庭, 父母忙于生计, 对于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不是放任不管, 就是简单粗暴, 而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性格孤僻, 道德品行不佳, 时常发生违法违纪现象。

第二, 重智轻德的功利性家庭教育。

当代社会中强调竞争, 因此, 不少父母在为孩子设计的教育计划中并没有为德育留下多少空间, 甚至在有的父母看来德育并不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那应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此外, 这种重视才智教育, 忽视德育的现象并不仅存在于城市家庭中, 农村家庭中亦有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农村, 很多父母认为让未成年孩子接受教育, 让他们考入大学是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的一种方式, 所以他们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 尤其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与此同时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第三, 上梁不正的恶劣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应做到言传和身教的结合, 但很多父母长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孝敬长辈, 自己却经常虐待老人;他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社会公德, 自己却随地吐痰, 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言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父母、长辈这种言传与身教的背离, 不仅不利于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的实现, 更易使未成年人对自己的道德认知产生怀疑, 甚至由于道德认知的扭曲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完善家庭道德教育的对策

第一, 在家庭教育当中, 父母要树立“以德为先”的观念。

中华民族的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浪潮中, “德”同样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父母要彻底摒弃那种“只要学习好, 品德自然也会好”的思想, 无数事实证明, 成才必先成人。

第二, 父母要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把父母比喻为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因此, 父母应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砥砺品德, 言足以为人师, 行足以为人范, 为子女做出道德表率。

第三, 要注重良好家庭环境的培养。

目前缺损家庭数量的日增直接阻碍了良好家庭环境的培养。现代社会中的离婚家庭破坏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抚育方式。因此, 夫妻双方应严肃对待婚姻家庭问题, 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创造出最优化的家庭道德氛围。

第四, 家长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 掌握家庭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家长应在掌握规律、讲求科学的基础上, 有的放矢地促进青少年的品德发展, 切忌简单生硬、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金勤明.论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5 (6) :12-13.

[2]范虹.论家庭道德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塑造中的作用.湘南学院学报, 2005, 26 (4) :98-100.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国青年报, 2004-3-23.

上一篇:区间通信系统下一篇:复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