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家庭教育

2024-06-21

进行家庭教育(共12篇)

进行家庭教育 篇1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爱和心血, 但是在家长付出的同时, 也会享受孩子带给他们出其不意的惊喜和快乐。家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成长, 孩子每一天的成长对于家长来说都是一份惊喜,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开始, 这也就意味着家长要实施教育的开始。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有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虽然接受学校教育, 但是孩子在家庭中比在学校的时间还要多, 这就说明家庭教育尤其特别的重要,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偷针, 长大偷金”。这足以说明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让孩子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的在认知、道德、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接受一份良好的家庭教育, 那么势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 然后因材施教。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且能有一技之长, 但是有时候会忽略了孩子适不适合、孩子能不能做到家长所要求的。如果是你的孩子根本没有意向亦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 而家长还总是苛求的话, 就算孩子迫于家长的权威按照家长的意愿做, 但是也势必适得其反。所以家长发现孩子适合什么比要求孩子应当做什么更重要。

二、掌握分寸, 量力而行

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一个“度”, 把握分寸。把孩子每日每时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孩子没有一点娱乐、休息、体育活动的时间, 不给喘息的机会, 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神童”, 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应当适当给孩子减压, 劳逸结合, 不要让孩子有所负担。

三、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孩子牙牙学语起, 家长就担负起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连站立的姿势、说话时的声调和表情都会为孩子所效仿, 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做好表率。假如一个嗜赌成性的母亲经常在家里玩牌, 那么他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 耳濡目染也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家长可以经常在家里看看书、一起下棋、利用周末去做义工等。身教胜于言教, 家长应该用行动去感染孩子, 树立一个好榜样。

四、多鼓励、少批评

表扬奖励的具体方式共有三种:赞许、表扬、奖赏。可能一般的家长会认为这种教育方法很简单, 但是事实其实不然。表扬奖励也有学问, 要想收到积极的效果, 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而且要注意要以精神奖赏为主, 物质奖赏为辅。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用“你怎么那么笨”“你看看人家某某某都考100分, 你怎么考不了”等这样的语言说孩子, 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作比较, 家长应当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还有孩子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收获型的, 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每天都有提高, 每天都有收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作为家长应当学会赏识孩子, 端正自身的教育思想, 积极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总之, 做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创建好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接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 为孩子未来的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摘要: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而家庭教育则对家庭中的父母、孩子都有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样, 对孩子实施教育都有所帮助, 甚至关系重大。因此, 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习习惯,自制力,榜样

进行家庭教育 篇2

一个受过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顺、谦和、善于沟通,并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没有受过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教育的人,会一直处在被人忽视、自我贬抑的状态,被人关注、欣赏成为一种强烈的、缺失性的需要,会表现出一些病态的自卑或自大。如何在孩子心中培植安全感、信任感、自豪感、崇高感、神圣感、责任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认真研究。

情感教育,对婴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个体情感发生上来看,婴幼儿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孩子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情绪和情感,无论愉悦还是忧伤,高兴还是愁闷,都会自由表现出来。在社会氛围中,孩子情感表达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孩子往往会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发泄,从而使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在孩子情绪调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实践和自然感受的体验中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

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容易爆发激情)、易感性(情绪容易被周围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控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多需要教育培养和环境影响。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不良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等偏激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的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的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衬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1、创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中,父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至关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的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对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

感的统治”,家长不能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家庭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只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发展孩子的情绪智力,应当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宣泄。

2、全面体验各种情绪,实践情绪调控。

为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当孩子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时,才能进行情绪调控的学习和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各种需要,要客观分析,满足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要教育孩子适度节制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让孩子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这样慢慢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调节和控制。

二、让孩子学会接受“善意批评”

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1、有意识地“引进”批评。

教育孩子虽然应该表扬为主,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注意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在婴幼儿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非议的平和心态,拥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部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才能虚心接受。让孩子明白,对别人的批评认真倾听,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方法。

3、传授“冷处理”技巧。

教给孩子掌握对批评的“冷处理”技巧,教育孩子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反击”,而是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批评中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并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加以实施或改进。

4、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不必委屈接受。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而让孩子虚假地接受批评,不仅会让孩子心里憋屈,还可能会引发负面影响。所以,在教育孩子学会接受批评的同时,要告诉孩子,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不必委屈接受,而是要作出解释。同时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不是推卸责任,而是要求孩子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对批评一视同仁。

要教育孩子,只要别人批评的有道理,即使批评来自于小伙伴,即使对方也做得不是那么好,自己也应当虚心接受。

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能够鼓励孩子前进,起到表扬难以达到的警示作用。

三、给孩子幸福感

1、充分尊重孩子。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意愿,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要专心听孩子讲话,不能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否则会挫伤孩子表达意愿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想法应当多表示支持和鼓励。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不能因为孩子洗水果没洗干净、扫地板没扫干净、擦桌子没擦干净而埋怨孩子,或重新进行劳动,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难过,而且会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2、教孩子关心帮助别人。

通过向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帮助,给孩子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近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3、让“艺术”走近孩子的心灵。

古典音乐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接触音乐、舞蹈以及任何形式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唱歌、跳舞都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让孩子的情绪达到平衡,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优秀的。

家庭如何进行幼儿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性格教育;智力教育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所受教育的好坏是父母关心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更是从孩子未出世就开始进行各种的胎教教育,孩子出世之后的各种教育那就更加重视了。

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都可以说是幼儿教育。狭义上讲,幼儿教育则是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教育主要适用于年龄在3-6岁的幼儿,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且特殊的阶段。人的年龄在3-6岁,对人来说是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会接触极大的词汇量,使其拥有词汇量快速增长,同时也促进语言的飞速发展;孩子的智力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孩子的个性也随之逐渐形成。

幼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学校教育两个部分。家庭教育主要是幼儿父母对孩子的启蒙式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久的人,所以,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里起着十分重要且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以及教养行为影响孩子的发展或通过环境设置来构成特定的家庭生活环境,直接或间接地会塑造出不同特征的幼儿。幼儿会学着模仿父母,从而逐渐地去适应人类社会,渐渐地掌握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幼儿园学校教育主要是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在专业正规的幼儿园机构会接受到专业的、符合孩子年龄阶段需要的知识,同时也会受到系统、科学的培训,他们会跟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认识、体验和学习集体生活,这点对孩子成长来说很重要。然而,家庭教育区别于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处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以亲子之间浓郁的血缘之情连接起来的亲密关系,是任何机构和组织都无法比拟的。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人养成习惯、塑造个性和品质的开始,对人生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很重要。幼儿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性格和智力。在幼儿阶段,最要看中幼儿身体方面的教育。好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然后当前许多父母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孩子身体教育。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很多都是体弱多病,动不动就是往医院跑,如果孩子连最基本的健康身体都没有,那么如何再去要求孩子拥有超长的智力呢?父母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到首位,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幼儿时期的孩子,效仿能力极强,而父母则是他们效仿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不注意个人卫生、心理的健康,那么在这种条件下受影响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在这要提到一点,幼儿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现在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代名词——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幼小的孩子在家,他们或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或是自己独自成长,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僻、自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性格方面,幼儿时期是塑造孩子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环境对幼儿进行性格教育,当然,父母自身的影响也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健康、积极、乐观和独立的性格,这样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为孩子塑造良好性格打下基础。在智力方面,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很重视,孩子不仅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智力培养,还在专门的机构如幼儿园接受正规、系统的智力培训。但当前很多父母在孩子智力开发上进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掌握一种或多种艺术就是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孩子是被动的在学习,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是指孩子思维的拓宽、视野的开阔,孩子应该更多的接触大自然,多去思考问题,探索未知的东西,保持无线的好奇心,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锻炼能力。

幼儿教育过程中有些注意事项需要父母和幼儿园引起重视。第一,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威信,不恩能够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更不能养成孩子一条件换条件的坏习惯;第二,父母不要过分的保护孩子,孩子能力确实无法达到的事情父母可以帮着做,但当孩子能力可以做到的事情,父母要大胆的放孩子去做,父母只要在旁边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保护就好;第三,孩子虽然宝贝,但当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还是有必要送孩子去,毕竟幼儿园里的老师们都是专业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接受到更为正规、专业的学习,同时,还在还可以学习到团队、集体生活的能力;第四,针对当前社会频频出现的幼儿园老师虐打孩子事件、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一方面可以制定法律法规,从法律方面规范幼儿园用人机制、教育教学方式,关闭一些未经单位批准的私人幼儿园,另一方面可以让幼儿园教学公开透明化,受家长、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督。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每个家庭所关心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父母、家庭和社会,全社会都要重新审视和正确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9(06).

[2]唐淑,冯晓霞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化敏.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早期教育.2003(05).

[4]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岳丽岫.幼儿教育应使儿童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7.

浅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篇4

一、做人的教育是第一位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学会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然后才是长知识、长本领。说实话,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不会有偏爱, 成绩好坏, 在教师的眼里都一视同仁。如果说教师对哪些学生有偏爱的话, 一定是偏爱那些思想品质好的同学。一个人能力有高低, 但只要是一个好人, 就多多少少会对社会有贡献, 对他人有益。因此, 家长们应把教孩子如何做人放在首要的地位。

1. 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

有的同学虽然成绩不是很突出, 但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今后照样能做出一番事业。打扫教室、宿舍卫生表面上看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但实际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责任心。责任感教育应本着从孩子自己到他人, 从家庭到学校, 从小事到大事, 从少到多的原则。在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当中, 让孩子为自己去尝试承担一定的责任, 比如: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不挑食, 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认真完成作业, 自己检查作业;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洗衣服、洗碗筷、倒垃圾等;要求孩子在学校做值日生时应尽职尽责, 不能偷懒耍滑等。

不少家长抱怨, 孩子长大后对自己不孝, 不尽赡养之责, 却没有想过过去有没有要求孩子承担过必要的义务和责任。所以, 家长要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尤其是做错事以后要敢于承担责任, 不把责任推给别人, 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接受必要的处罚, 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重要内容。

2. 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人人都喜欢尊重, 尊重是和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教育孩子在社会上要尊重任何一个人, 哪怕是一个乞丐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在家里要尊重父母、长辈;在学校要尊重老师。而现实中, 少数同学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显得极不耐烦, 甚至在公开场合和老师顶撞, 让老师下不了台, 缺少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另外, 喊别人绰号、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现, 这不仅不利于团结, 还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因此, 家长教育孩子做事说话一定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要能宽容别人, 与人为善, 不能自私自利, 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 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走上社会后迟早要吃大亏的。

3. 教育孩子要正直、单纯, 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同学平时爱讲脏话、爱在同学中传话、搬弄是非, 排斥另外一部分同学,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家长一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拿别人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 不要在别人不在的情况下进他人宿舍, 翻他人的物品。同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保管好自己的钱物,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

4. 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决定人生, 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 并会受益终生。因此, 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 共同改掉孩子身上不好的行为习惯。现在部分学校每周都有常规管理积分, 它能基本上反映孩子本周的表现, 只要家长们给予关注, 仔细询问一下孩子在学校的常规表现情况, 就会对孩子的表现有所掌握,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

5. 理智爱子的问题

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如果仅仅是为了爱, 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 我觉得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爱, 教子吃苦教子成才更是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一味地给予满足, 给孩子配备MP3、掌上电脑、手机, 给孩子很多零花钱, 这些都让孩子从小养成了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坏习惯, 这不是好事。其实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好处。理智爱子就要正确地认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不袒护孩子。做家长的对孩子在学校的缺点和不足不一定十分清楚, 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在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或受到老师批评时不能只听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 要全面了解清楚, 要充分相信老师, 相信老师处理问题的能力, 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别的孩子或老师的不满, 否则就坏了孩子。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积极配合, 要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学校经常联系沟通, 理解和信任是对学校工作的最大支持。

二、正确看待分数的问题

大数家长都很关注自己孩子的分数, 教师有的也是家长, 完全可以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规律性, 影响分数的因素很多, 分数是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个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正确地看待分数:作为老师, 应通过分数反思教学行为, 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达到改进方法、提高效率的效果;作为家长, 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问题, 自己孩子身上还存在哪些问题?最近新闻媒体关于教育话题的争论很多, 从“高考之痛”到“实验模式”, 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要不要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模式上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分数很重要, 我们始终把学习成绩看做是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不应该是我们教育的全部, 更不应该是我们评价孩子的唯一砝码。要多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因为学习并非孩子生活的全部, 成绩也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 所以面对孩子的学习应该抱有一颗平常心。也许您的孩子成绩不好, 但他的体育很好, 音乐很好。

三、如何给孩子压力的问题

部分孩子的父母, 在分数问题上乃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互相埋怨、甚至埋怨学校和教师。推卸责任是不负责任的体现, 对孩子的教育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所以作为家长, 夫妻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需要的是交流,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自觉性不强的孩子需要给以必要的适当的压力, 但对于那些学习上已经很刻苦但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孩子, 家长则不要再施加压力, 否则会适得其反。全国不断有中学生因为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而离家出走、精神错乱甚至跳楼自杀的案例, 应该引起我们做父母的高度重视。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很辛苦, 心理也很脆弱,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孩子不仅需要我们关心, 更需要我们呵护。

怎样进行小学生家庭教育 篇5

小学阶段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呢?

第一、必须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德育方面。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培养孩子从小就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艰苦朴素。

智育方面。要时时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一切活动都要把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

体育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特点是爱动,家长必须适度的引导孩子运动。应该保证孩子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要睡足十个小时。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每天要刷牙、洗脸,经常剪指甲、洗澡、洗头,勤换衣服等等。

第二、必须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因此,家长对子女教育不要成人化,要形式多样,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发明家的故事、寓言童话等,通过电视等形式激励孩子热爱学习。

家长要特别关心孩子的在校生活,经常和他们亲切交谈学校中的事,耐心倾听他们叙述学校中的见闻,及时肯定孩子学习上的进步,使其获得成功的满足。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信心。

第三、必须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并且还应信赖老师,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出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心。因此家长应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除此之外,在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孩子,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看到优点,就及时表扬;看到缺点就及时批评,不能一味表扬,也不能一味批评,应该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表扬时,不要说得完美无缺,批评时,不能简单粗暴,说得一无是处。

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篇6

在先进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科学的育人理念“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中国人”和崇高的教育理想“让学校成长为孩子一生中到过的最好的地方”的指引下,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积极实施“以质量充实内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三大战略,精心打造“双语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精于团结、勤于实践、乐于奉献、善于经营、敢于创新、勇于卓越”的学校精神激励着全校教师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施课程改革,深入实践课程新理念……

一位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也就是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关注一下报纸,经常会看到某某学生因为考试成绩差,或离家出走,或精神失常,甚至自杀身亡之类的报道:

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学生,因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2002年7月,贵州遵义王兰等五名小学女生感觉“爸妈对我不好”而集体自杀;

2003年6月,陕西省定边县杨井镇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班长张健平因同学们要求对“亏空的账目”负责,竟然喝老鼠药自杀;

2004年11月,呼和浩特一名高一学生因考试成绩总在前十名徘徊,而难以像初中时那样拔得头筹而跳楼自杀;

最近,有调查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上案例和数据表明,现在不少孩子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特点。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心理学家、教育家、家长、教师等纷纷呼吁“今天的孩子需要挫折教育”。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找回平常心,用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一些学者指出: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第一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第二重要的是开发智力,第三位才是传授知识。因为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人必备的素质,它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如今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才除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做好一切事情的意志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快、竞争激烈的应变、竞争能力等。因此,老师不仅要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还应注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乐观稳定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开朗坦诚的性格,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承受挫折等,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有足够心理承受力和排除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我们要创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同时,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二、找回责任心,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可激励青少年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强奋进。教师对于自己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和教育素质等各个方面都要不断自省与改进、提高,要配得上做学生的“好榜样”,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人格对人格的感染、熏陶塑造。许多优秀的老师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如果一个教师说话守信、为人正直、朴素节俭、坚毅果敢、平易谦和,他的人格魅力就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使子女产生一种又敬又爱的感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言谈举止,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一面光亮的镜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小说、人物传记让孩子阅读,引导他们向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英雄们学习,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三、找回保护心,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学生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智谋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这对于青少年学生锻炼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使老师们看到了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心理素质的差距,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为何世界第一,源于其“挫折教育”的世界第一。日本的许多学校,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活动,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跑,穿短裤上学。不少富裕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由此,我们的老师应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些吃苦的情境,还应让孩子接受一些心理考验,如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委屈、冷落,学习或竞赛中的失利等,增强心理耐受力,使他们个体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戴咏芳,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江苏省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获连云港市“十佳铺导员”、“十佳巾帼示范明星”,全国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浅谈父母应该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篇7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一个孩子从小所看到和所学到的最初形象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喜怒哀乐。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象, 父母是家中的一个标杆,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也是一个家庭的天平, 把握着这个家庭的命脉。所以, 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偶像、心中的神, 父母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深深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这种无声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教育, 就是家庭教育。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成功的女人在支持, 一个孩子的成功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家庭在支持。”父母正是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默默地为孩子支撑一片灿烂的晴天, 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 为孩子树立做人的准则和价值观念, 为孩子遮风挡雨, 让孩子在这个温馨的港湾里快乐地成长。

二、父母对孩子应该持有的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为孩子创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 用更多的关心和思想教育引导子女的思想品德养成,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用良好形象和品质来影响子女。特别是在中学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会有许多的变化, 家长要以负责的态度关心孩子, 做出正确合理的指导。孩子错了, 家长要给予批评指正, 甚至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千万不能姑息, 对于有些问题可以包容, 但先批评指正, 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不能放任自流, 听之任之。严是爱, 松是害, 在严格要求中体现出父母博大的爱, 不能是溺爱, 更不能是抱怨, 因为抱怨只能增加孩子的负担。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教育, 让孩子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可做、什么事做错了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给他们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孩子不听家长和老师的教育, 最终走向犯罪, 就会把自己一辈子耽误了。家长不能总是唠叨, 也不能总是打骂, 可想一些办法、换一些方式让孩子通过活动受到启发和感悟, 如:利用假期出去旅游, 让孩子感受外面新鲜的世界, 感受外面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让他们明白没有知识将不能立足社会, 将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 帮助家里做一些农活, 让他们感受劳动的辛苦, 感受收获的不易;也可以组织孩子与一些学习优秀孩子进行座谈, 通过孩子之间的交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世界观;也可让孩子利用假期阅读一些成功名人的传记文章, 让孩子通过阅读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求自己每天认真、努力。总之, 对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 关键在于家长努力去做, 想办法去做。只要家长认真做了, 想信孩子一定会有所感悟。

四、父母更要重视孩子一生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 孩子也会与家长经常沟通。家长一方面要与孩子经常沟通, 谈谈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谈谈孩子近期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孩子所取得的成绩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并做好心理辅导。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相信父母, 依靠父母, 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有什么拿不准的事与父母交流。父母相信孩子, 孩子相信父母, 父母了解孩子很多的事情, 了解孩子的志向, 孩子也会把父母当成自己发展的强大后盾, 孩子才更有动力、信心百倍, 孩子的成长才会一帆风顺。同时,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始终看到父母的笑脸, 让孩子始终生活在阳光灿烂的空间中。

五、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 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和希望, 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要善于向孩子学习;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负好自己的责任, 尽好自己的义务;在家庭教育要体现一颗感恩的心, 关心老人, 尊重父母, 与人和善相处, 夫妻和谐互敬, 有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 在点滴中为孩子做好榜样;诚信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在家庭教育中要为孩子做好诚信的表率, 为了家庭, 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 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件, 引导孩子多替别人想想, 有一个宽大的胸怀, 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 关心同学, 关心班集体, 用一份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努力学习, 走出一条阳光之路。

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 篇8

一、联系生活, 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 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 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 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 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 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 孩子不懂这一点, 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 家长应立即向他 (她) 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 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 (她) 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 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 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 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 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 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 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 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 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 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 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 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 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 但当他 (她) 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 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 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 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 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 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 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 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 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 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 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 不能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而要立即指出来, 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 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 害怕家长批评, 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 既不要不闻不问, 也不要大发雷霆, 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 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 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么喜欢小猫的孩子, 他 (她) 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 家长发现后, 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 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 家长不能发怒, 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 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 这很好。爸爸 (妈妈) 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 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 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 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 不仅危害自己, 而且会危害他人, 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 作为家长, 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 跟他 (她) 交朋友, 观察他 (她) 的行为表现, 了解他 (她) 的思想动态, 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 (她) 身上存在的缺点, 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 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对孩子的缺点、错误, 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 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他 (她)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 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 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 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 (她) 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 以前经常迟到, 挨老师批评了, 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 有进步了, 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 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 他 (她) 只迟到了一次, 又有了进步, 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 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 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 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在家庭品德教育中, 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 准确把握上述内容, 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 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 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 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 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例如, 在孩子上学时, 提醒他 (她) 主动跟家人道别, 使其懂得尊敬长辈;在家人生病时, 提醒他 (她) 到床前探望, 使其懂得关爱他人;在孩子画画时, 提醒他 (她) 画纸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用, 使其懂得勤俭节约;在孩子起床时, 指导他 (她) 学叠被子, 使其懂得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做……

通过案例进行集体教育 篇9

一、教育诊断

小艾遇到了困难,并已经远远超过她的经验和能力,班主任几番谈话和建议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我们有必要对小艾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诊断。

1.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学习内容。能否具有一个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互相学习的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小艾目前的人际关系可以用“糟透了”给予概括,同学看不惯她,她也不与同学交往,甚至认为班级里没有一个好人。分析其中的缘由,有小艾自身的原因,也有其他的原因。小艾自身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同学缺乏信任感,因此不愿和同学交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仅凭直觉判断同学,只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同学,因此每个人在她的眼里都一无是处。

2. 面临成长焦虑

作为一个远离家乡的女孩,小艾的目标高于一般同学,她的付出和追求也高于其他同学。但小艾身心能否和谐健康发展,让人有些担心。因为小艾除了升学目标,其它目标并不清晰,而且对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极易动摇或放弃。现在与同学的矛盾,生活中的孤独感,使她对自身的现状失望,用她的话来说,正在走向堕落。

3. 缺少良好的班级氛围

我们知道,由于班级同学存在各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处事待人、学习目标、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方面。这些差异会不断反映在班级生活中,导致班级生活中各种小矛盾出现。为了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差异,让班级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小艾所在的班级既不和谐也缺少团结互助,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各种矛盾就会愈演愈烈,人际关系就会更加紧张,人的学习动力也会逐步消解。

二、教育策略

应该说,班主任对小艾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效果不明。班主任要把对小艾的教育,置于班级整体的教育之中。

1. 教育学生认同他人的长处

我国古代就确立了基本的教育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的是,教育就是要施加各种影响,帮助学生长“善”救“失”。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都知道自己之“善”,也认同他人之“善”。知道自己有“善”,学生就会心情愉悦。但小艾的班级,显然做得不够。在小艾眼里,同学中“没一个好人”;在同学眼里,小艾“一无是处”。这样的氛围不扭转,班级就会滋生“揭丑”心理,同学之间关注的只是他人的短处。其实,班级同学有很多很多的“善”,小艾也有不少的“善”,只是彼此都未用发现的眼睛去看,未用包容的心去体会。如小艾有学习目标,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等。对小艾的善,班主任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欣赏,而且要让更多同学认同和学习。班主任更要让大家,包括小艾,能够用审美的眼光,发现和学习其他同学的“善”。

2. 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

当然,班主任还有救小艾之“失”的责任。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班主任救“失”,一定要了解小艾的生活经验,依据小艾的理解水平。小艾也要明白以下几点:

(1)人和人是有差异的,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不少的差异,有差异是正常的。

(2)人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既有长处和优点,也有不足和缺点。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要努力克服和改正;对于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只要不妨碍集体和他人,就应该宽容。

(3)班主任要尽可能以浅显的话语让小艾明白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道理,如人际交互原则中,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

(4)朋友和同伴在人的成长中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他人的协作和帮助。与人友好相处,是学习一项重要内容。

3. 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首先,班级要有家的氛围。对于一群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未成年人来说,寝室、小组和班级都应该充满温情、关爱的和包容。他们特别渴望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能充满浓浓的亲情。我们接触过的民族班,几乎都提供了相似的经验。这种相似性,不能不说是一种规律性的办班经验。

其次,班级要树立正能量。班级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微社会,它是师生思想和行为的产物,一旦成为班级氛围,就会影响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因此,班主任需要有培育和收集学生闪光点的教育敏感和责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协作和分享、责任和勤奋、关爱和包容等,这些就是班级的正能量。在充满正能量的集体中,学生会变得更加善良、信任和积极。如果形成这样的氛围,小艾就会感受到同学的温暖。如:偷看小艾随笔并不负责任向他人传播的同学就会受到批评,就会有同学会主动和小艾消除误解,就会有同学去劝说小艾不要轻易放弃求学……

论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篇10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 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 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 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 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 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 “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家中是“小皇帝”, 在学校则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 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 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 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 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 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 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 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 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 只知道索取, 不知道奉献, 这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 是多么的危险, 多么悲哀, 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 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 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 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 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 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 攀比心理强, 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 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 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 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 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 不愿感激, 不会感动, 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 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 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 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 精神的支点是感恩, 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 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 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浅谈小学生如何进行家庭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05-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也逐步提高,尤其是对教育问题,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大人们开始为孩子铺设美好的前程,有的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就开始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们从孩子进入幼儿园起,就花钱让孩子学习舞蹈、绘画、手工制作、电子琴等,再长大了,除了参加所学的科目外还增添了课外辅导班,把孩子简直弄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这也验证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那句话。尽管大人们煞费苦心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可常听家长们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不愁吃,不愁吃,不缺钱花,可就是不听话。”但是家长同志们,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吗?他们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被尊重。因为家长总习惯用长辈的口气和孩子说话,动不动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有时是强迫孩子去做。长期下去,孩子就形成这样的认识,原来大人也蛮不讲理。

其实,大人要学会倾听,要听听孩子的心声,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耐心的去和他们交谈,正确地去引导他们。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才愿意和你交流。如果即使孩子有千万个理由,你也不静下心来听听,就当头泼了一盆水,那孩子即便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苦,也不再会向你说,而是自己封闭自己,因为他们觉得大人不理解,不尊重他们。久而久之致使他们的性格也会愈来愈坏,最终不可思议。

其实,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留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聊天,陪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上网。有时当面交谈觉得不合适,可以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因为有些话,当面说会使孩子难堪,但通过书信的方式,就便于溝通。可是不管你用何种方式,你要始终记住,你的孩子很普通,你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你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一个伟人。我们大人不要老习惯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因为你的孩子不是天才。我们大人最重要的责任是教给孩子做人的原则,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哪怕是一点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地去鼓励,去表扬。

现在的许多家长口口声声称自己关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却从来不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只知道赚许多钱,供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却不知道孩子需要比钱更重要的东西——理解与尊重。其实,大人们不妨换个心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对待每件事,因为别忘了我们也曾经是小孩,我们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你如果一味地去说教,只会使孩子越来越烦,你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孩子每天听你挂在嘴边的话,“好好念书,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不然你连重点高中也上不了,更别说上好大学。你看人家某某,学习多好,多懂事等”一些老掉牙的话,只会使孩子对你越来越反感。你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给孩子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目标,一个可以稍加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这样大目标具体化,使孩子意识到成功的快乐,就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去实现远大的理想。

有句话说:“先学做人,后学成才。”其实,这句话既告诉我们,不管你准备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才,但做人才是最重要的。常见一些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在老师面前无奈的哭诉,“自己的孩子看起来和善,可老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到了学校,不是和同学打架,就是和老师顶撞,有的老师和家长训斥,头扬的高高的,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从这些家长的眼里,我们看到了家长的无奈和无助。可是大人们你们想到了吗?最终的根源在哪里,在你们家里,因为问题孩子,出现在问题家庭。

某校四年级有一学生,平时少言寡语,看起来也文静。可班上同学老告他的状,说他在宿舍老拿别人的东西,班上又不合群。同学们见了都喊他“贼”,且没有人愿意和他来往。班主任叫来这孩子谈话,孩子诉说了家里的情况。母亲常年在外,和爸爸关系很糟,爸妈对他和姐姐不闻不问,他们有爸妈和没爸妈是一样的。唉!像这样的家长对你的孩子太不负责任了,既然你不好好管理你的孩子,当初不如不生,因为你们这样做苦的是孩子。我们,大人也别总看孩子不顺眼。孩子自身有毛病,有问题那得一点一点解决。但是,这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总是有一个复杂的家庭背景。一个家庭如果通情达理,你的孩子也会通情达理。一个孩子性格古里古怪的,就说明这个家庭教育一定有问题。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残杀四名同学。然而记者寻访他的人生履历时,没想到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师生面前的好学生,村民眼里的好青年。可案发后,人们经过调查发现马加爵有严重的心理问题。马加爵15岁时,听见父母争吵,他居然就想把父亲杀死!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孩子有自身的问题。但有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片面追求财富,地位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生活中最根本的东西——爱与宽容。所以好学生不一定心理素质好。

好多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流,为什么?比如,孩子上次数学考了90分,这一次考了80分,其实上次在班上排名第十名,而这次排名第八。但是家长不懂,不了解情况,他本来进步了,需要得到肯定时,你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臭骂。孩子能和你没距离吗?

好听——教育吟诵进行时 篇12

忽然被击中———用素常的白话说出深奥的道理, 是真名师。课是给学生上的, 孩子们每天面对五六节课, 甚至更多, 作业如山, 还有应试压力。因为体谅着他们, 理解着, 带着敬意观察着、琢磨着, 这个老师才会说, 我们的课, 该让孩子们听得赏心, 看着悦目, 学起来如同高级的智力游戏, 喜欢且痴迷。这样学习的时候, 也许还是必须肩扛应试的沉重, 头顶竞争的阴霾。但是因为课堂的机趣, 因为那个讲台上好玩的教师, 一切似乎都改变了:繁重的学业, 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未知的一切, 何尝不给予我们探险的惊喜?其实, 任何事情, 除了谋生, 除了是完成这样那样外在任务的必需, 都可以变成一种有趣的体验。

单说说这个“好听”吧。好听意味着教师要有准确、清晰、流畅的教学语言。课堂首先是讲授的所在。声声可入耳的教学语言哪里来?让我们经常练练自己的嗓音, 让我们时时大声朗读唐诗宋词, 《先知》或者《飞鸟集》。让我们有意识气沉丹田, 想着节奏音韵, 吟诵歌咏, 每天十分钟, 如何?

好听, 意味着动听——你的教学语言有磁性吗?悦耳吗?能让孩子们的耳朵不疲倦, 不受干扰吗?你为此塑造过自己的声音形象吗?你想过今天的孩子已经听了太多噪音吗?

还有, 好听意味着你的言语方式是合理的。比如, 经常采用商量口吻跟孩子们讲话。向苏格拉底学学, 用选择问句, 而不是用命令式的祈使句, 会不会更具教育效果?如果教育是唤醒, 那么, 这个呼唤, 首先应该来自我们的语言———轻缓、温柔、富于启迪、有对话的意向。平等交流而不是单向指令, 互相讨论而不是强行灌输。如此, 才会唤起学生的体验, 才会让他们在耳朵张开的时候心门敞开。

还有, 好听意味着你的话有内涵———言简意赅, 言约义丰, 句型富有生成的活力, 让学生一旦学用便会联想丰富, 创造力得到提升。你追求学识渊博, 因此你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知识和思维的底蕴;你谙熟修辞, 因此化繁为简, 变深奥为通俗。你警惕着“口头禅”, 拒绝套话和大话, 因此你的语言少概念而多细节;你的话不是“好为人师”, 不是喋喋不休;学生发言时你告诫自己“三缄其口”, 倾听时你能“沉默如金”。因为强大的吸纳能力和广博的胸怀眼界, 你同样能够消纳少男少女们正在喜欢着的“热词儿”、经典的流行歌词或者网络语言, 甚至是他们之间传达默契的“黑话”……所以你的话, 你的教学语言, 活泼生动, 富于沟通的能量, 甚至是, 具有诗意———你的言辞内蕴着教育力量, 不但准确清晰流畅地传递知识, 信息饱满, 而且动心贴心, 富含哲思, 艺术性多多, 因而时时慰勉着学生, 滋润着孩子, 启迪着他们, 激励着少年们成长着的心, 并且变成他们的精神资源。

我在那位名师的课堂上听他的演讲, 想着这些, 汗出如浆———惭愧, 教育如此深沉博大, 而我自己的教学语言, 也时常粗糙、急躁, 不耐烦, 混杂饶舌, 它们曾经干扰了多少学生?

我要磨练自己的声音, 要博览而且吟诵;我要慢下来, 跟孩子们一起;我要缓缓诉说, 力送舌端, 情出真心;我要努力让每个孩子听得到———知识永远讲不完, 永远不够用。可是, 只要我讲过的, 就要让它们变成可以裂变的核子。在今天, 或者未来, 在孩子们心中, 引起链式裂变反应。我想象得到, 有那么一天, 在一个个特定的生命时刻, 一个孩子突然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并因此做出合理和谐的举动;一个孩子拿起一本书, 搀扶一位老者, 露出真诚的笑容;或者, 更加耐心地面对眼前的烦难, 品出生活的真味。

老子说“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老子讲的其实是教师语言的境界啊。嘿, 我这才明白!迟钝没关系, 只要我还在进步。所以, 眼下, 我不着急学生不懂不好不聪颖。我只需从我开始, 说好, 说动听。

上一篇:生活习惯指导下一篇:体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