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精选11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教科所 郭思乐教授创立并倡导的。强调生命的意义,回归教育的本源。一切以学生文本,一切为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为学生的乐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我在教学中践行“生本教育 ”的理念,遵循“生本教育 ”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学原则,总结出如下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课前自学,也叫课前预习。就是对所学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面对新鲜生疏的知识,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第二步,小组交流。通过小组交流,给学生提供一个“生态平衡”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特别为差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自由表达的机会。小组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相互促进”的过程。第三步,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中教师可以做必要的引导和提醒,在同学们的交流与争辩中攻破每一个难点,构建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四步,老师帮。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自学情况,交流情况,针对同学们出现的问题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预习(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刚开始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我也曾经着急过,迷惘过,生怕学生们言不由衷,跑题到九霄云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知道了怎样去讨论。在课堂上我主抓13个小组长,让他们各出奇招,各显神通。每节课,我除了定出本课的课前小研究,就是让学生们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去尽情学习。我有时像一个舵手,修正一下航向;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隐士”,在一旁感受和欣赏着课堂的精彩纷呈。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郭思乐教授说:“他(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郭教授还说:“牛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这时,他们不肯下课,他们总是意犹未尽,课堂上风起云涌,这时外部评价的督促作用也就变得多余了。” 我在践行“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中,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有的前置性研究。在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提出了“先做后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前置性研究”就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前置性研究是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来确定,让学生自己先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备而来,对课堂充满自信,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设计前置性的小研究,如何使学生会做前置性研究作业呢?如,在教学《1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会设计“说一说”、“画一画”或“摆一摆”的前置性的小研究。7 + 8=(),请说一说你的方法(也可以用画图或摆小棒的方法)。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时,我会先给出自学示范:
学习内容:加法交换律。
例题可知:因为40+56=96(千米)
56+40=56(千米)
所以40+56=56+40 用字母表示:a+b=b+a 我的发现:在加法计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的例子:13+7=7+13
76+18=18+76 我会要求同学模仿我的书写格式,完成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自学。给出一个自学模式,可以降低学生自学的难度。每次布置前置作业的时候我都会简单说一说完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运算定律这一课,我会请同学们完成小研究的时候想一想:什么时候会用到这些运算定律?在记忆这些运算定律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请把你的好方法写下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2、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生本教育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以生为本,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对于小组的组建,我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同桌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二种方法,由前后桌的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这种方法我在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当,我会尽量保证每个小组有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第三种方法,同学们自由组合式。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种组合在期末复习、班级活动的时候非常好用。
小组组建好后,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么整个合作过程就会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真正学习的机会和任何的提高。我一般会在分完小组后,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并作好分工,比如:一号当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二号当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三号当纪律员,负责维持合作时的纪律,四号当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在小组合作时,我会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如:小组内发言时要按照次序,要学会聆听,要礼貌用语,要各司其职。当然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一般在一个月之后,我会调换他们的任务,这次担任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纪律员的下次去当记录员,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了解,都会做,明白这四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四人小组的成员缺一不可,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
3、多元化的评价。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系统内部,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呢? 在教学中,我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口述评价: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评价: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等等;(3)同学评价。
“你的发现太有价值了”
“你的总结很到位,你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
“你语句流畅,用词准确、思路清晰,完全可以当一名小老师了” “你太有才了”
“你都可以当教授了”
在我们四(1)班的数学课堂经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评价,这些评价都有的来自同学。能得到同学的认可,对于被评价、被表扬的孩子来说,是最开心不过的了。我们班的王光明同学,是一个比较调皮、好动的小男孩,之前他很少参与课堂的讨论,经常一个人玩手指。但就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举手了,也正巧被同学请起来发言。等他发言完,同学给他足够的认可: “王光明,你声音很洪亮,我们要向你学习。” “王光明,你的思路很清晰,我要表扬你。” “王光明,你是very good!”
“王光明,今天上课你不但没玩手指,还能举手发言,我要表扬你。”
“是啊,老师也觉得王光明今天表现的非常好,思路清晰,用词恰当,上讲台大方得体,非常棒。赵老师也希望王光明以后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状态,继续努力!”就在自己被小伙伴评价的时候,王光明听得是多么的认证,从他眼睛里我找到了丢失已久的自己。得到赞扬的他,整节课都坐得直直的,听课别提有多专心了!(4)分数值评价。我们班有几个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起初让我很苦恼,后来我改变以往的“批改作业”为“作业评分制”。每次作业只要能认真完成,就一次能获得1000至10000分乃至几万分的奖励,书写越认真,分数越高,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如果书写作业时还能对一些重点题目进行评研:举一反三,写出自己的思路,重难点提醒,将会获得更高的分数。评价方法一改变,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完全变了。他们为了能获得更高的分数,整个课时作业被评研的密密麻麻,他们用自己喜欢颜色的笔,写出自己对题目的分析,写出自己对解题的思路。空白的地方写满了,就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时作业里面。不写作业的同学也按时完成作业了。看到他们整页整页写的密密麻麻的评研,我问他们:“你们这样写,累不累,手酸不酸啊?”
“老师,我们不累。”
“老师,我这次拿的分数不高,我再补加点评研,能不能重新给我打分啊?” “当然可以啊。”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称赞、喜欢。当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别人的认可时,那一定是心情喜悦,干劲十足。大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与喜爱。正因为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所以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该凭借孩子们的这种需求,多元化评价孩子,深层次的鼓励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潜能。
4、静待花开。
“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快速度,提速了还要提速,还要提速。在学校,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就像做工程一样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一定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每个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桃树需要三年结果,杏树需要四年结果一样。对于一个知识,可能有的孩子很快认识到,有的孩子却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才能认识到,学会。作为园丁的我们,需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生长的时间与空间,容许孩子们暂时的“落伍”,尊重生命,尊重不同孩子不同的生长规律。我们期待着春色满园的那一天,期待着心花怒放的那一天,期待着自己生命开花的那一天。静待花开。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智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最后,引用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学习者的生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扬,而我们也就享受了生命的精彩和神奇,使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生命都得到了解放。教者得到了极大的幸福,因为我们成为了学习者的生命激扬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2
关键词:生本,创造,感受,欢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高效课堂模式的提出, 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脱离过去简单的学歌课和听歌课, 使音乐课的教学内涵、教学内容不断拓展, 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个体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高度尊重学生,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活动中, 教师要起主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所有设计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 以课堂生命为本, 以课堂生动为本, 以学生的生长为本。那么, 如何做到以生为本, 创建新型课堂呢?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对新课改有积极的思想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探究者, 而不是指挥者。所以,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研究类型的教师, 而不是只知道低头拉车, 而不抬头看路的老黄牛似的教师。那样只会把教师本人拉垮, 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只会答题考试的书呆子。因此, 我们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出发, 不断探索, 发现问题, 及时写一写心得与体会, 做一做小课题类的研究, 并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现状, 在我们的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天有一点新发现, 每周有一点小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思想上深刻认识, 理念上不断更新, 教学情感上逐步体验, 从师本走向生本,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把空间留给学生, 真正扎实有效地落实生本音乐课堂, 激扬生命,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不断熏陶自己, 陶冶情操。
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创作, 感受事物, 观察、分析、思考。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 善于引导他们,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 教师要注意创设多种学习活动, 让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口、动脑, 调动学生主动的、独立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 倡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发现并获取知识和能力。例如, 在教授情景歌曲《小猫钓鱼》时, 我在教室里布置出一条“小河流”, 并告诉学生在这条小河边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然后, 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 使学生交流和享受音乐。在学到歌曲中“它丢, 它丢, 它丢下了钓竿把蜻蜓找”这一句时, 我让学生边唱边表演, 体验小花猫的犹豫不决。最后,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贪玩的小花猫。这样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乐曲的节奏力度和情绪。如果学生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那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 不仅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方法, 同时彰显了音乐课堂活力, 展示出课堂生本魅力, 发挥了生本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能让音乐教学课堂更精彩
思维教育是音乐教学的核心, 创新思维更具时代要求, 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势在必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因此, 在教学歌曲内容时, 教师应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学的内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是创新思维的动力, 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比如, 在教授《卖报歌》这一课时, 好多学生对这首歌曲是比较熟悉的。但是,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不理解为啥这个孩子没吃、没穿还要挨饿。于是, 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 让学生搜集聂耳的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上课时请学生展示, 交流有关信息。我还提醒学生, 小毛头与《三毛流浪记》的三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还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毛头、聂耳和街上的行人, 进行了情景表演, 加深了学生对小毛头对悲惨生活的体验, 感受了小毛头乐观向上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先学后教”, 合作交流, 精彩展示了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让课堂更精彩、更完美。此外, 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 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 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而且, 我们音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给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 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 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四、从有效走向高效, 激扬生命, 让音乐课堂更完美
所谓的高效课堂, 就是三维目标高效达成, 使学生全员参与、充满快乐、积极上进的课堂。而且, 在高效课堂中, 每一分钟都尽其所用,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 而且学生思维活跃, 能积极探索知识, 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做生命的牧者。教学就好比让一群羊在坡上吃草, 放羊人只需要让头羊带好路, 引好大的方向, 这些羊就能很自由地吃饱, 如果放羊人拉着每一只羊, 到固定的地方让它吃草, 羊没吃饱, 放羊人肯定累得喘不过气来。我们教师应该做悠闲的牧羊人, 而不做拉绳的纤夫。因此, 在音乐课堂中, 我们应多让学生在音乐的情绪中自己体验, 从音乐的本质出发, 以听觉体验为前提,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享受蕴含在音乐中的乐趣。比如, 在听赏歌曲《森林的歌声》时, 我让学生带着律动进入音乐, 用聆听、模唱、感受乐曲结构等方式来体验感受音乐。在学生熟悉了乐曲后, 我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速度、强弱, 大胆设计动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总之, 为了使生本教育教学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激扬生命, 让学生体验学习音乐的成功和快乐, 教师应在课堂上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形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形式, 教师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提高专业修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思维, 真正实现课堂动态评价, 才能使简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和完美, 真正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洋.小学音乐生本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 2013 (31) :158.
[2]马黎.“生本”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中学版, 2013 (2) :30.
[3]汤晓丽.“生本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 2013 (11S) :157.
生本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 中职 英语教学 应用策略
随着生本教育在我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对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生本教育倡导“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教少学多,以学定教,注重感悟”,突出学生自主能力的学习,突出合作和探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我认为,若将生本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由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一、生本教育应用中职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生本教育应用中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来说比普通中学生要差,而英语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科目,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接近零,学生对英语感兴趣的少,而传统的中职英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和陈述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要改变思路,创新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本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生本教育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我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学生表现出在传统课堂上少见的主动、自信、合作和创造。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而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学习的尝试、表现和交流,课堂上焕发出积极、欢乐、高效的活力。
1.操作性强的“先学”,充分释放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做后学”和“先会后学”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也就是预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如:我进行课文学习前,让孩子们在家中通过上网、查英汉词典等方法,让他们了解课文中新词组的音标和意思,并初步学习发音。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插图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试着学习。到上新课时,首先在小组之内进行交流和学习他们自学所得,当小组交流结束时,我提出:Who can do this? 时,平时不举手的同学都争着要求试一试。课堂上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学生不仅能完全明确单词意思,而且还能正确读出大部分发音,这更加增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2.运用职责明确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生本”课堂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创设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灵活分组。采用了最常用的四人一小组,各自选出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组内和组之间的讨论合作、小组之间竞赛等;记录员,负责本组讨论和整理答案、译文等;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汇报。组内人员的职责实行两周轮动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先让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在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找出疑点;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来展示自己组交流的结果。在展示时有做成PPT进行展示的,有制成word文档进行展示的,也有直接讲解、书写进行表达的。各小组的发言和展示都非常精彩,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了学习的乐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文新知以学生的自学、讨论,代替老师的反复讲解。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天性是学习的动力之源”,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地讲,而是可以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内互学互教。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唱主角,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利用好“学生”这个活教材,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成果,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绩效。
4.小组整理提炼所学内容,组间交流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后整理出问题、译文或答案,小组成员口述后由记录员整理下来。小组内部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将问题展示出来,小组之间进行互助交流。
5.小组总结反馈。小组的汇报员上台表达本组的讨论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针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老师可以就此有的放矢,点拨大部分学生觉得有疑惑的地方。
6.奖励表现优异的小组。问题解决、展示后,对答案最精彩的、译文最合理的、知识点掌握的最多的小组和个人,教师进行及时的、适当的表扬奖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4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符合人的生命需求和成长的规律,必须实施课程再造与教学重构。课程再造的原则是回归生本教育,它要走的是一条以发展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也是通过发展素养出成绩的道路。课程再造的关键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所教内容与程序契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甚至实现无缝对接。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浅谈一下生本教育与课程再造的具体实施。
一、精心设置课前小研究,找到一堂课最根本的地方,是课程再造的前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数学课,关键是做好课前小研究。在每节课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布置课前小研究,学生必须在课前按教师的要求,根据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通过网络、书本、家长等去了解大量的有关知识和信息,整理资料、自觉预习并记录预习成果。否则在课堂上将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与展示。因此,教师要提前策划好课前小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学。只有课前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思维清晰、合作默契、积极发言、自信表达,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课前小研究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旨在引发每个学生思维,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找到一堂课一章书的最根本的地方,把整个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成为他们猜想、探索、创造的课堂。如我们在集备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一课时,认为课前小研究应该抓住的根本是:认识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所以课前让每个学生先随意画了几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然后课前小研究中选取了八组很有代表性的两条直线,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标准。通过课前自己探究、课上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很快得出要进行2次分类:第1次,根据延长后能否相交,可以分为已相交和未相交(平行)两类;第2次,已相交的几组直线中,又根据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90°,分为垂直和不垂直两类。最后再探讨异面中2?l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情况,突出垂直、平行、相交只是描述同一平面内直线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这样上,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真正促进了思维、发展了智慧。因为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来学习。我们很清楚这节课有序分类是需要老师指导的,这正是我们备课的要害,精心设置课前小研究,让孩子们提前探究,我们看到他们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数学课程路线的改变:从知识的传输转变为运用数学思维。
二、自由开放的生本课堂,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是课程再造的路径
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把我们口头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把学生可以自主学的部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成功、快乐学习。如我们在筹备四年级上册《烙饼问题》一课时,感觉这节课难度较大,因为烙饼的方法多种多样,怎样从这些方法中优化出最省时和有序的最佳方案,值得思考。如果就简单的把计算最少需要时间的公式抛给学生,生硬、学生也不理解。学生的天性是玩,学习也应该是他们自觉自主地创造、解决问题,感到快乐的活动,怎样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呢?我们在设计课前小研究时,附上了一张材料纸,上面印了一个平底锅、6张饼的正反面,让学生先剪后面的学具自己试着摆一摆、烙一烙,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别填出1―6张饼的饼数、总面数、我的方法(画或说)、次数、最少需要时间,最后再总结自己的发现……整节课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最少需要时间的公式得出也水到渠成,课后作业正确率接近全对,所以,貌似距离遥远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玩”,在生本课堂,在课程再造后,顺利地实现了转化。
三、讲台变身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合作交流、激发孩子的慧根,是课程再造的根基
我们在上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根据郭思乐教授的建议给孩子两个问题:你们以前学过最靠近的知识是什么?学生:整数的大小比较;如果遇到陌生的知识,你会怎么想?学生:把它变成学过的知识。这两个问题,就是这堂课的根基,所以我们据此对课程内容进行再造:书本呈现的学生跳远的情境和4个两位小数大小比较,课前小研究我们简化成2个孩子的跳远成绩,一个两位小数2.88米,一个一位小数2.9米,让学生自己判断大小并小结比较方法,后面提供10等分、100等分的格子图,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数位顺序表,2条数轴。
生本数学课堂的标准,就是是否抓住根本。这节课孩子们发言非常精彩:小数点一对齐,相同数位必然就对齐了。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而且适用于所有小数的大小比较,把课堂有效延伸。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不仅得到了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产生了思想和能力,整节课闪烁着创造、智慧的光芒,让他们生出善于发现的双眼和善于探究的大脑,以后非常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
没有课堂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年多来,在陈武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行政和教师齐心协力、科学谋划、循序推进,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采取了“专家指导、教研推进、同伴互助”的教研模式,教研活动严格按照“听课―评课―备课”流程有序进行。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校生本教育和课程再造虽然起步晚,但进度快、效果好,四年级数学课堂的改变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老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开心,小组合作学习默契高效,学生发言到处闪现智慧的火花,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5
摘 要: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最大量地发挥出语文教育的德育影响力,尽量平抑社会和电视对学生不良道德观的影响。
关键词:朗读;主旨;口语;习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14-01
受网络和当下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当前也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以比不上电视和社会冲击的一分钟。在当下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最大量地发挥出语文教育的德育影响力,尽量平抑社会和电视对学生不良道德观的影响。这就是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德育教学的问题。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看似简单,要达到“有效”,颇值得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去研讨和探究。
一、教师要牢牢把握每篇课文的德育主旨对学生进行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者在选编时都很注重文章的德育性。以人教版第十册为例:《草原》的德育要求是要学生体会到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白杨》向学生展示了老一辈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要求学生学好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冬阳 童年 骆驼队》,作者回忆了童年的美好生活,冬阳下缓慢行走的骆驼就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金色的鱼钩》,通过一个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了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牺牲的事,让学生受到传统的红色教育,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忠诚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沉入到课文教学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悲,用“心”去感受文章所传达出的精神,如此,讲解起来,就不会感到是空洞的说教。
二、利用朗读机会“感情”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是一个情感抒发的过程,与作者情感紧贴的朗读听起来,就是一场美的听觉盛宴,让人如痴如醉。如讲授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1课《凡卡》时,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信的内容和写信时想的事的两部分:“……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读着读着,学生便不由自主地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悲惨命运是无法摆脱的,激发起学生痛恨旧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再如朗读人教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你一向是个坚强的孩子啊!”;“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学生一声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朗读中,“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结成的伟大友谊”这个主题在他们心中得到了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口语交际课中宣讲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的口语交际,也蕴含了德育教育。仍以人教版第十册为例:第一单元“手拉手”活动,要求学生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写信,有些同学就把信写给了汶川大地震中的小朋友,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第二单元的“劝说”活动,学生们的劝说内容丰富多彩,有劝爸爸不要吸烟的,有劝妈妈不要赌博的,有劝同桌好好学习的,有劝不要乱扔垃圾的,这些“劝”,都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积淀了美的意识;第三单元“发言稿”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口语交际,学生在纵横捭阖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在活动中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更加崇尚美,创造美。
四、利用作文机会书写德育教育
文章是传情表意的,歌颂正义,赞扬善良美好,是文学作品的主题。小学作文练习,也要围绕此进行训练。但在我们的作文练习中,常常走入一个误区: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夸大为作文教学的终极性目标,教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了学生德性养成的基本规律。这样做的恶果,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美学意义。在作文教学中,譬如写环境类的作文,可以渗透进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德育;写我的爸爸或者妈妈,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从小树立尊老爱老的美德;写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德;写人生的一次失败,可以让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韧和顽强;写我心目中尊敬的人或者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写祖国的一处风景或者家乡,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地运用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6
兴华教育中心通钢一小 张一博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体育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
小学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材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必要的。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同样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教师的个人形象中的教育时机
1.教师的仪表。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要从教师形象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在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2.教师的语言。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和学习兴趣,但切忌低级趣味。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
3.教师的态度。
尊重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性较差或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绝不用讥讽的语言来刺激他们,更不侮辱谩骂学生。与此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和尊重他们。对体育骨干、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组织中的教育时机
1.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无兴趣,教学效果差。除认真备课外,场地器材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与学习习惯。
2.调动队伍。
在调动队伍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教育。
3.分组教学。
在分组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良好作用和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必须反对对别人的缺点评头论足,说长道短的不良习惯。
三、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1.短跑教学。
在起跑教学的前要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一实事求是,在规则上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侥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耐久跑教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吃苦。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跳跃障碍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在纵箱分腿腾越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可他们就是不敢过箱。在跳跃练习中过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还可以把横杆升起不少,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有意识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
4.球类项目的教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在球场上一定要强调全局观点,强调集体力量,强调互相配合,对少数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要及时给予纠正。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技术好的学生更要热情帮助技术较差的同伴。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对手的犯规动作,不应计较,更不能采取报复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与错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7
从课标的阐述可以明确看到, 新课程理念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信息技术道德。在我国, 从上世纪末叶到本世纪初叶, 许多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计算机教室和校园网络, 并和因特网连接, 社会上私人经营的网吧也长盛不衰, 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网络上的东西良莠不齐, 让不少家长和教师不无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 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 怎样以有效的德育来抵制社会上和网络中各种不良思想意识的侵蚀, 显得更加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成为了一个全断的研究课题。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 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教师示范, 为学生德育导航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师自身的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默化的彩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课, 它注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教育, 自己的行为缺点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 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机房中, 学生对教师机都很好奇, 每次进机房都会刻意地看教师机, 而且特别关注教师此时的所作所为, 如果稍不注意, 就会被学生悄悄模仿。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 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端庄、实事求是,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 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 耳濡目染,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结合教材, 创设德育情境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 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 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 寻找德育的契机, 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英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 , 从而产生危机感,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又如在学习使用金山W P S的时候, 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已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又如, 在让学生学习网络教室的知识时, 我注意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文字输入时选取爱国主义教育文章, 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渗透等等。
三、运用媒体, 感知德育题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近几年来, 电脑硬、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 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可能。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将课堂无法体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 通过媒体技木以动态、直观的画面和图文以及声音再现于课堂, 给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也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提供了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掌握了搜索引擎使用方法的同时, 课外阅读中播放了某校教师讲授的《网上诺贝尔》, 介绍关于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关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类发展中的贡献, 了解诺贝尔奖对促进人类杜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促进学生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江西井冈山地区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图文混排技术时, 借助于媒体手段将井冈山的美丽景观, 井冈山的风土人情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文字阅读、图片欣赏、视频浏览等综合媒体手段, 对学生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教育, 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联系生活, 渗透德育
教育的主要秘诀在于使学生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实践中的事物, 从中体验感受, 促使他们提高独立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生存、发展的能力。德育也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 才能具有更深厚的生命源泉。例如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 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 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 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等。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 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8
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我们英语教师,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在学校我们常要求这样教育学生:“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技能,还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这种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而且都能做到的。因而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成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作为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也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一个思想素质低下的学生,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再好,能力再强,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也未必有用;相反,还有可能起到破坏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穿插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教育他们奋发向上,乐于奉献;教育他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尊敬师长,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
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新探索的机会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素质教育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起主导作用,是引导他们去学习。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或复述这篇文章。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我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极探索,坚持独立见解,这就更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如:在教一般过去时,出示一副画有一个蛋糕和一男孩的图画,而旁边有一群孩子在唱生日歌。在出示圖时我们可以先把这些孩子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回答是蛋糕,老师继续问:When can you eat cake?同学会积极发言:过生日的时候。老师接着问:When were you born?学生就会积极努力地思考这个问题,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这种启发并富有刺激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快乐,也可以让教师从中感受到幸福,体会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成功的教育不仅是教育自身的一种自然状态,也是每位学生渴望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实,这样的一种方法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9
“生本教育”它就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使课堂从“师本”走向“生本”,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发展的舞台,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掌握知识、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空间,改变了孩子们“开口难,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参与率低”等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在学习上要有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生本教育”的改革实践正好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生本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把第二天学习内容的目标、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先学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学会了某些单词的读音、某组句型的运用,为第二天的小组交流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从而有了想“展示”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每一个单元“Let’s learn” 的新单词、新短语时,我都让学生先回家通过听录音,或者向家人请教的方式,自学新单词的读音。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把自己学到的单词读音读出来,然后,小组学生之间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来一个对比检查,互相学习,互相改正,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如果说对了,我就让他们来当小老师,检查其他组的同学,在检查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像老师一样,给说对了的同学加分,以示表扬:对说错了的同学给予正确的纠正。各个小组都有这样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当小老师。这样,一些原来比较胆小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变得大方了,读书的声音响亮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在课堂树立起来了。
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生本教育”中,我通过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一)让学生在班里以四至六人为单位成立学习小团队,每个团队都要通过讨论,定好自己的队名、队呼、奋斗目标。发挥学生的智慧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各种各样的团队名称应运而生,学生的队呼喊起来也是铿锵有力。如“太阳,太阳,天天向上”……这些队呼都给了学生以动力,团结一心。
(二)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言行就不仅是代表其个人的,还是代表着整个学习团队。并对每个团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进行量化的评分,评选优秀的学习团队。这样,让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团队意识,彼此间团结起来,争取在各项的评比中有好的成绩。形成了在生活上互相提醒,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学习风气。
(三)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胆小,羞于说英语,在具体的学习中,我则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的展示,例如,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团队里面进行学习效果的初次交流时,让学得好的学生帮助团队里面学得不好的同学。在学习各个单元的“Let’s talk”时,我会让学生在团队里面分好角色,进行对话的练习,然后一起展示。学生的学习先从自己开始,然后在团队里面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交流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新单词前,我会让学生在完成前置作业时,给每个新单词写一句话,上课时以“one by one”的形式,在课堂上把自己用新单词写的句子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再只是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单词发音,而是经过思考,在理解了单词的意思后,运用已学的句型或通过自学所得的新句型来说句子,这个时候我就会有所发现了,有的学生竟然把六年级的句型也用上了。
再如,在学习“Let’s Talk”时,我会让学生在解决了“Let’s Talk”的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把“Let’s Talk”的句型进行创作性的改编,刚开始时,学生不是很适应,只是改改对话的人名,后来有个别学习小组的改编出现了一些创新的意识了,如学生在学习“Book 6 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 Part A Let’s talk”时,有的学生就把其中的句型“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改成了“What’s your favourite class?”“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等等。学生有进步了,我以此对这些小组的学生给予大力的鼓励表扬。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力就出来了。到了学“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时,学生已经会得扮成各种不同的动物角色,互相交换进行对话练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语言的兴趣,以及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10
西街小学
程芳芳
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认为,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小学阶段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对少年儿童选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弘扬,是值得每一个德育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德育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道德修养。
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传统文化教育被列为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其所藴含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教材具体的章节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注意搜集和积累传统文化的研究资料,积极阅读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和蒙学读物,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和消化,力求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地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师只有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厚积薄发,旁征博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胸有成竹,故而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亲师信道,自觉接受老师的指导与教育。
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中体验和比较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会具体谈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利用课堂教学阵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我们在备课中善于挖掘利用,把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教学设计要精心。认真研读课标,以教材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教材巧妙结合,渗透到每节课中。教学方法要多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趣味活动,讲故事,各类比赛,表演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
三、借助经典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诵读,强化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和璀璨明珠。许多古诗词里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乐观豁达、追求向上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品德、人文精神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通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社会过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诚信和利益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四、让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最大程度优化三方现有的资源配置,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各司其职,合作监督,齐头并进、整体联动共筑教育长城,创造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长远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 篇11
但是这种回避与禁锢的作法,并没有停止学生对爱情的兴趣,相反却刺激了学生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我们偷偷在电视电影收录机的声色图画中,在书籍报纸杂志的片言只语中,在与异性交往的害羞敏感中,捕捉爱情的感觉和爱情的痕迹。中学生早恋、网恋现象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学生这种朦胧的青春期躁动,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用什么方式对待?性教育一早引入《生理卫生》和《生物》的课本中,那爱情观教育呢?
我认为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是必要。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初一的十二三岁,初三的十五六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德国大文豪哥德在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少年怀特的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校园内外越来越多的“早恋”和“网恋”现象说明了,少男少女们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追求,都渴望了解和品尝“神秘”的爱情。
青少年心中激荡着的朦胧爱意与冲动,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种美丽,虽然她美得幼稚,但她属于这个生命阶段,我们没有理由去制止她的发生。事实说明,光用“压制”和“掩盖、回避”的方法,是不行的。压制,只能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做出“过激”反应;回避,会让“爱情”变得更加神秘,使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出现错误;这对他们的成长都不利。需要我们做的是,通过我们的教育使这份情感保持她天然的美丽和天然的纯洁。而爱情教育,就是保持这种美丽和纯洁的最佳的方式。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情感等。
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现在,许多中学都将“做人”奉为校训,那么,爱情教育不正应该名正言顺地纳入“做人”的教育范畴中去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育一个中学生由习惯于接受父母师长的关心、爱护与照顾发展到如何去关心、爱护与照顾另一个与他(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异性,同时引发他(她)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进而给双方带来智力、个性上的互补,这实际上也是心理认知和生存能力上的一种成长。而且,被爱和爱人,同样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心理体验。这种体验经过理性的教育往往会随之升华成一种对同学、朋友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乃至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人人格修养上的进步。
再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可以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却惟独不能进行爱情教育,那么你怎么指望他长大后能懂得爱?而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将来又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而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旋律在杜会畅通无阻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忠于爱情,忠于婚姻吗?应该承认,我们的社会教育,在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是欠缺的,甚至没有爱情教育。从初恋到结婚成家,我们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当今社会上失败的婚姻数不胜数,诸如结婚、离婚“闪电战”,“试婚”,“婚外恋”,“包二奶”等一系列婚姻家庭的心理、道德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虽然有着许多客观原因,但难道与我们过去基础教育阶段缺乏重视和进行爱情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没有一点关系吗?没有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我们又怎么能最终获得爱情婚姻的幸福呢?因此,爱情观的形成,也需要教育。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说:“爱情,以及其结果的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它表现在心心相印,身体的吸引,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且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阿德勒著作《自卑与超越》)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坦然面对爱情题材,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孩子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现代的传媒又如此发达,电影电视网络充斥着爱情,因此过去那种靠堵、靠躲、靠骗的方式已经行不通的,我们该做的只能是紧紧地跟上,自然面对和接受爱情题材,引领学生一同坦然翻开语文课本上的爱情篇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解、尊重、信任,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青春期是叛逆的,板着脸孔的说教,只能让学生反感。只有在美丽和谐的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探讨他们切身的敏感话题。学生让你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才能更好地利用优美的爱情篇章去教会学生感受爱和了解爱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情教育,最终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其次,要理智地挖掘爱情教材的内蕴,驾驭教材。确切地说,这要取决于语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对爱情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如何?能力如何?则直接影响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老师必须完全驾驭教材,不能让教材牵着鼻子,也不能在具有开创性的爱情教材前迷失了方向,学生还指望着教师去指引呢。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各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心中都一个“爱之神”。但其中的高下之分也是明显的。从教师的现实素质来看,并不排除教师中存在着不良的“爱情观”。只有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美好地“爱情思想”,才会带领学生走向爱情的真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的尝试】推荐阅读:
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08-24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6-14
怎样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篮球教学05-15
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11-16
在尝试中成长小学作文06-0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23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5-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4
浅谈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