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期望

2024-07-23

家庭教育期望(通用12篇)

家庭教育期望 篇1

1 学生成才期望值低的现状

1.1 成才目标低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兴起, 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人才供给与接收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明显, 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趋向也发生明显变化, 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 一些大学生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大学生活迷茫、学习目标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却失、等问题。大学的等级分类让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那天起, 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无论自己如何努力, 都不会有那些重点学校的学生成功, 还有一大部门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不满意。从而产生厌学怠学的状态, 更不想在专业基础上有所作为。

1.2 就业目标低

受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学校专业设置等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思想已经在在读生的心中根深蒂固, 甚至很多人认为“毕业等于失业”。除一部分学生就业依靠家庭, 很多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或城市一般家庭, 心理上和生理上已经成熟的他们不想过多的牵累家里, 再加上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 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 所以就业目标定的非常低, 很多时候一旦出现了一个可以接纳他们的职位, 他们就会像抓住根救命稻草一样。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示, 不反对通过低就业来换取尽快独立和稳定的生活。

2 学生成才期望值低导致的问题

2.1 学生自信心不足, 低估了自身的实力

现阶段来看, 许多学生感到进不了重点大学, 学习不顺利, 且自己的思想又不被人理解, 感到成才无望, 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存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同时成才期望值的降低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认同、人生意义、价值目标产生了危机。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业的完成, 还会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进程。自信心作为一个人学业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 是大学生自身行事的的脊梁。未来的社会是充满着机遇和发展的社会, 也是机遇和发展稍纵即逝的社会, 而成才期望值的降低与学生自信心不足二者之间相互渗透与转化, 使学生更加不能正确把握自我, 从而严重影响自身发展。

2.2 学生对自身成才提高的要求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

年青人本该富有幻想, 上进心强, 但他们的需要从低层次跃进式大幅度地向高层次发展时, 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和阻碍, 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时间长了, 很多学生就认识不到自身潜力的存在。就像是温水里的青蛙, 认为这个温度就是自己的, 自己不可能拥有别样的温度了, 也就不想再去开拓一块新的池塘了。

2.3 寻求工作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很多依靠家庭

只有需要才会去夺取, 只有因为才会有所以, 之所以高校毕业生成才期望值低导致他们寻求工作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是因为这一类学生大多来自条件相对较好或者父母亲人较有权势的家庭, 他们没有足够的考虑到自己的压力, 认为自己还可以靠着父母或者父母真的还可以用来依靠, 说到底是家庭的溺爱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在逃避着, 眼前是迷茫的, 看不到方向, 不知道道路该如何的去走, 更加的没有快乐的感觉。他们愿意甚至习惯了由父母去安排自己的道路。

2.4 就业竞争力差, 不敢参与较高水平竞争

面对着竞争日益强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本身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详细规划的高校毕业生开始产生自卑心态, 大学时代并没有过多参与社会实践的他们开始对用人单位产生仰望心理, 这样的心态与缺失的社会经验导致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一次又一次挫折, 以致于再参与竞争时缺乏信心与勇气, 在参加高水平的竞争时, 他们对本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及要求心中无数, 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茫然无措, 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参加一些低层次的竞争。

3 怎样提高学生成才期望值

3.1 加强励志教育, 拓展学生视野

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 拓展学生视野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也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说人们要扩展视野才能有进步, 当今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多元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加强大学励志教育意识, 拓展大学生视野已势在必行。

3.2 加强励志教育, 树立高远目标

“谁像命运似的推着你前进呢?那是你自己。”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言。每个人都要有超越自我的奋斗意识。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古人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当存高远。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要确立理想信念。只有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才期望。

3.3 开展职业规划课程, 帮助学生形成较

高且适当的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 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在高校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准备, 帮助他们形成一个相对较高且适当的定位是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3.4 重视社会实践, 强化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就职时之所以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实践能力, 面对激烈竞争, 广大大学生只要能未雨绸缪,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 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理性分析, 选择与自己专业和职业发展目标相关的社会实践及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 再利用这些优势拓展自己的其他能力。

3.5 把提高成才期望值和就业的正确定位相结合

面对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当下社会, 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转变成才观念和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成才观, 给自己正确定位。做一个与社会一同成长的人。要确立较高且切实可行的目标, 既不好高骛远, 又不看低自己, 把提高成才期望值和就业的正确定位相结合脚踏实地, 懂得付出, 只有在此基础上, 坚持不懈, 循序渐进, 才能实现大目标。

因此,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志存高远, 明辨是非, 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 必须加强高校励志教育, 提高学生的成才期望值。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加大, 相对高校人才素质出现了下降, 学生成才期望值降低。《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一条是“志存高远”, 提高成才期望值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标准, 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现就如何通过加强励志教育来提高学生成才期望值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人才培养,励志教育,期望值,高校学生

家庭教育期望 篇2

先给你讲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尊少女像产生了爱恋之情。他那热烈真挚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阿佛洛狄忒便给雕像以生命。象牙少女变成了真人,两人终于结为夫妇。故事说明的是期望的作用。期望果然有这么大作用,可以达到心想事成的奇效吗?人们总想验证一下。

1968年,瑞典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柏生在美国一所小学调查后说:他们通过智力测验,找出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并指出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发展前途大。8个月后,这些实验对象的成绩果然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生。罗森塔尔随即宣布,他们当时并没有进行真实的智力测验,而是随机到各班抽取了少数学生。他们的实验证明:期望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事半功倍的教育方法 篇3

关键词:期望效应 爱心 引导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其中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项有趣的试验研究:他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一年级各抽出三个班,先都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从中随机抽取约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并告诉他们的教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的潜力,他们的能力今后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使教师对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寄以期望。但不让教师知道,这些学生是由实验者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又对全部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验,并对预言有很大“学业冲刺”潜力的学生和其他学生的智商的变化做了比较。结果是被期望的学生比未被期望的学生,智商有了显著的增长。此外,教师对被期望的学生所做的关于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也给以好评。这一结果,是从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这种由教师的期望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的符合期望的效应,就叫“期望效应”。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一个敬业的教师应当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应用“期望”教育,对自己学生的未来有一个美好的期望是一富有爱心的老师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之一。将之运用班主任工作,也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2007年9月,我被学校临时任命为一个出了问题的班级的班主任,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这是一个棘手的工作,搞不好会毁了我这“一世英名”,而如果不接受这项工作对我而言,更是愧对教师职业。因为十几年教学身涯已使我无法无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点滴困惑与挫折,尽力而为已成为我教书育人的宗旨之一。尽管一筹莫展,我还是欣然接手了。

面对那一双双犹疑不定的眼睛,为了稳定班级,也为了让同学们尽快接纳我,我先不急着否定班级原来的一切。而是向他们讲了这样一番话:“天生我才必有用。班级出了问题或许证明咱们班人才济济,只不过没有将聪明才智集中用于班集体的发展上,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为班级做贡献。我对大家充满期待……”

接下来的日子不断有同学为班级发展而献计献策,四十多双眼睛也不再犹疑不定,而是灼灼有光了,我知道这群孩子还大有希望。我的期望正在发挥效应,可是我需要借什么事来巩固这点进步,正好开学一个月后的校运会为我提供了这种方便。

那次校运会是我接手这个班级以来学校组织的第一次大的集体活动,如果组织好,对后面的工作的开展将大有益处,思来想去,我将此次工作全权交给体育委员,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说:“我期望你带领大家创造辉煌,走出曾经的阴霾……”体育委员是一位酷爱体育运动极富责任心的孩子,我的话使他备受鼓舞,那次校运会不但他参加的比赛项目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而且他还将其同学的比赛也组织的井然有序。再加上班级经过了一时期的混乱,大家都憋足了劲想要争口气,同学们个个发挥出色。最后,我们班破天荒地打败了体育强班,团体总分高居年级之首。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成功,对我们这个正逢多事之秋的班级来说这只是成功的开始。我们欢呼雀跃,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事后我想是期望给了孩子们希望。接下来的工作是物色一位能带领全班快速前进的班长,因为离中考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同学们必须尽快进入潜心学习的状态。

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一位女同学很出色,便先提拔她做语文课代表,工作中她很有见解,而且在同学中威望也挺高。于是我萌生了让她当班长的想法,并且明确告诉她:“我期望她能当这个班的班长。”这样在很多关键时候我都有意锻炼她,一段时间后,时机成熟了,在大家的提议下,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个班级的班长。

我对她的期望是:组建一个无私、无畏、办事效率高、乐于为大家奉献的班委会,领导班级更创辉煌。

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间里,我都满怀希望的激励我们班的同学不断进取,多创佳绩。不懈努力成了同学们共同的追求。在班委会的领导下,我们班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校内大大小小的考试中稳居年级第一;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各类学科竞赛,在年级获奖人数最多;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就更不必说了,只要有组织,我们班必然获奖。

连学校领导也说我们班脱胎换骨了,只有我明白其中的奥秘:那就是满怀爱心的“期望”。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可塑性很强,关键看老师如何引导他们,引导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持续不断地看到你的期望所指,这样他们就会不断地向你期望所指的方向努力。

在班主任中恰当使用“期望效应”对于潜心教育的你大有益处,不妨试试。期望虽小,收获却大。

家庭教育期望 篇4

关键词:家庭背景,教育期望,关系

一、家庭背景与初中生自身教育期望的关系

社会分层引起的阶层差异是受教育主体自身的先赋性因素, 它客观地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社会中的基本人权必须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进行保证。实际上, 国家和社会尽管从政策上提供了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各项制度保证, 但是, 受教育权平等的现实目标仍然很难实现。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个人常常由于自身的某些特殊因素而不能享受和行使这些基本权利。”也就是说, 在义务教育阶段, 不能排除学生父母所处的阶层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社会分层的本质是不同群体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由于社会的不同阶层处于社会的不同地位, 他们便拥有了不同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在社会分层体系中, 上层社会成员明显有更多的机会, 而下层社会成员在占有机会方面却很难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 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 对受教育结果的期望往往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估, 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 可能造成弱势人群教育机会的实质不均等。因此, 虽然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所有人义务教育的入学权利, 但是他们所享受的教育质量是不一样的。

(1) 家庭经济情况与初中生自身教育期望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 不能排除学生父母所处的阶层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有三种家庭资源影响人们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学生学业成就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教育背景的差异, 教育背景主要指社区环境、父母所受的教育及所属阶层。更重要的是, 不同阶层的经济收入不同, 对接受教育、参与教育过程所需成本的承受能力也大不一样。低收入阶层父母有限的经济收入首先要用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中等收入阶层父母有稳定的收入, 他们能够承受起子女各种选择性和扩展性的教育费用, 高收入阶层父母则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来追求教育的品味。

(2)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孩子自身教育期望的关系。根据布迪厄的理论, 受教育过程是一个接受和传承文化资本的过程, 学校本质上是一个承担着教化和传递文化资本职责的社会机构。较高教育程度家庭后代在获得教育机会上具有优势。由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可能影响其教育观念及教育投入, 因此本研究中同时考察了父母的择校意愿以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第一个问题是“如果送自己的子女上一所令人较为满意的学校, 需要交纳一定的择校费, 您是否愿意”, 结果显示, 愿意为子女交纳择校费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水平大大高于无意交纳择校费和没想过此事的父母。第二个问题是“您期望子女最终完成哪个阶段的学业”, 期望子女完成硕士及以上学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最高。 (1) 总的趋势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越高, 其对子女的投入也相对较高;而父母的教育期望值越低, 则其对子女的投入也相对较低。

二、相关调查

本研究选取本区域内不同两个区的两所初四毕业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父母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三个纬度来测量家庭社会地位。而初中毕业后教育分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就读高中, 一类是就读职高技校。调查的基本结果如下:其一, 样本的分布情况:A班升学类型:重点高中35人, 重点高中自费19人, 普通高中5人, 职高3人;B班升学类型:重点高中12人, 重点高中自费5人, 普通高中18人, 职高21人。其二, 父母收入与职业:A班级:父亲公务员、收入2000以上、13人, 企业领导、收入5000以上、8人, 商人、收入5000以上、7人, 工人、收入2000以上、31人, 下岗、收入1000左右、3人。B班级:父亲公务员、收入2000以上、4人, 企业领导、收入5000以上、2人, 商人、收入5000以上、5人, 工人、收入2000以上、26人, 下岗、收入1000左右、19人。

三、结论与讨论

上述分析表明:

(1) 对各级各类学校选择的直接干预。家庭背景对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分流结果的直接干预来实现。如鞍山市教育局规定了高中择校生 (是依据成绩, 比正常录取成绩要低一些) , 可以交3万赞助费就读重点高中。同时也规定了择校生不得超过高中实际招生总人数的20%。在无结构式访问过程中, 我们发现, 很多学校, 特别是比较好的高中, 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自费生”。在一些学校, “为解决办学经费困难”“自费生”的就学方式已被合法化。“自费生”所需的额外费用对寻常百姓来说也许不是小数目, 对这种额外费用的承受能力反映了不同的学生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 特别是经济条件上的差异。更有意思的是, “自费生”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家庭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 而且还反映了学生家庭在社会资本上的差异。在与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老师的交流中, 我们获悉, 所谓“自费生”的名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争取到的, 也就是说有些人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争取到这样有限的名额, 对“自费生”名额的争取同时决定于人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说, 如果你的孩子考分不够, 而又想上比较好的学校, 你不仅要有钱, 还要有“关系”。

(2) 物质条件的差异及其对学业成就获得的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可以将其转化为子女的学业成就, 间接影响教育分流。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 教育由公有产品向私有物品转换, 教育相关的各种支出大幅提高, 包括购买书籍和各种先进的学习教辅用品、参加各种培训班、辅导班, 聘请专人辅导和家教, 使用各种付费网站资源, 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可以为子女的学业支付各种相关费用, 从而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条件, 以提高学习质量。从调查还可以看出, 这里的所谓学习条件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创造或提供的各种物质设施或条件, 因此, 由这些具体条件得到的综合指标可以命名为“物质性条件”。“物质性条件”这一综合指标的得分与学业成就 (升学成绩) 的相关关系, 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习条件的差异对学业成就获得的影响。接下来, 第二节的内容将详细考察家长文化程度对子女教育过程产生的影响。

(3) 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都对孩子入学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子女在入学机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看, 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就越多, 而父亲或母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 其子女拥有更多的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的机会。

(4) 相对于父亲而言, 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在哪类教育机构就读影响更大。作为家庭文化资源整体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 对孩子入学机会的影响与父亲或母亲单方面的影响类似。所不同的是, 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在大专及以上的子女, 享有更多的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储朝晖.走出教育公平观念的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7) .

[2]罗尔斯, 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家庭教育期望 篇5

为较为深入了解本小区父母对子女所受教育的期望,较为准确地把握父母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心理动向,故于2010年2月3日~2月8日对广益小区部分居民对子女所受教育的期望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56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接近理想中的高效样本。

被调查人职业年龄

1.您希望子女上学的期望是什么?

A.丰富知识B.提高就业竞争力C.为国家需要D.不希望

2.对孩子的学习专业方向的选择有何期待?

A.发展前景好B.将来薪酬较高C.有施展才干的机会D.无所谓

3.您对子女上大学有什么期望?

A.很希望B.不希望C.可上可不上D.不关心

4.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

A.跳出“农门”,走向城市B.对所学专业深层研究

C.随子女意愿,自己无所谓D.为镀金文凭

5.希望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还是综合性大学?

A.职业技术学校B.综合性大学C.随孩子意愿D.无所谓

6.希望孩子出国留学吗?

A.有机会希望可以B.不希望C.随孩子意愿D.据经济条件而定

7.如果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或结束后选择自主创业,您怎么看?

A.不支持B.支持C.发展前景好的话可以支持D.无所谓

8.在子女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的选择,您会怎么看?

A.薪酬合理就工作B.深造多学知识C.随子女意愿D.挣钱重要

9.怎么看待义务教育有可能延长年限?

A.不错,提高全民素质B.耽误子女挣钱

C.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很好D.无所谓

10.您认为在子女教育方面投资是为了什么呢?

A.更多的经济输出B.提高子女个人自身价值

期望教育在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期望教育 期望值 期望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7-02

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差,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学生或初中英语基础薄弱,或学习方法不当,但他们都有强烈要求学习英语的愿望。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尝试采用期望教育手法,来改善甚至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方法得当地来学习英语。

一、期望教育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加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教学过程。在哲学上体现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激发个体最大潜力的实施过程;在教育学心理学上主要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实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期望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期望教育的基本观念:使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满怀期望。期望教育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英语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一点点,一步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两种标准:优秀和良好。良好要求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语音清晰,语调准确;优秀则要求学生能够流利背诵课文,语音清晰,语调准确。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提出期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提出期望,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英语学习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未来的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觉性。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大目的。这个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生最终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英语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学习动机较明确,目标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对这样的学生期望要定得高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的没有达到,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到预期目的应提出新期望,对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中等生,在分析他们英语学习成绩稍差的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追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相比较,使他们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期望确定之后,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上的偏差,才能使中等生产生长期的动力,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差等生是英语教学中实施期望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但是通过悉心的交谈我发现,他们其实大多都具有强烈学好英语的愿望,有的苦于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得当等诸多原因而畏缩不前,他们实际上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与他们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奋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他们揭开心中的迷惑,并及时鼓励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学习气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能够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2.强化期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布鲁姆也曾说过“强化了期望就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强化期望就是要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现实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用迁移规律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英语成绩较好,而其他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小学成绩较好,而初中成绩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或其他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

3.分解期望,促进学生产生求知欲

分解期望就是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环环有目的,节节有期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同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采用期望教育的方法一是在课堂上或个别辅导时即时提问,同时暗示“你能行”;二是均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并增强信心。

通过把具体的期望分散化,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予以暗示、鼓励,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概括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这样更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克服困难愈来愈多,学习的效果也愈来愈好。

三、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期望效应”作为心理学的一种现象,是为大家所肯定的,但把“期望效应”有意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使“期望”产生“效应”,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至关重要,期望值偏高或偏低均达不到教育的要求。

2.处理好明示和暗示的结合,校内和校外的期望组合。处理好明示和暗示的关系是实施期望教育法的重要技巧。一般来说,对群体而言,明示多于暗示;而对个体而言,则暗示多于明示。和其他教育手法一样,期望教育法的实施也强调校内与校外的配合,这种合力是提升学生成功信念的强化剂。

3.提出实现期望的时间应合理。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实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无紧迫感;也不能太短,使人感到太仓促,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以求完美。

4.把握好期望值的效力变迁,适时提升新的期望层次。期望教育法注重的是学生内动力的调整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透过分数等外在表现的东西来洞察学生的内动力变迁,只有适时的调整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内动力,达到教育法应有的效果。

5.提出期望的方法要灵活。提出期望有多种方式,不仅限于英语教学,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地区、学校的特点以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以在个别谈心时进行。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慎重。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反期望即“激将法”,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心态,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普遍心情较好,学习热情高,学习目的明确,对新知识掌握快,运用熟练,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而不再对其进行期望教育时,学生则大多数表现郁闷、困惑、学习兴趣下降、脾气暴躁等,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说,期望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刚、赵小云、魏玲.《论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2]王国防.《论教师积极的期望教育》,现代教育学(普教研究),2005(3)

[3]文清.《略论教学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兼谈对后进生的教育反思与对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21)

[4]靳玉乐、王桂林.《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与运用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

班主任工作应重视期望教育的应用 篇7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一个班级乃至更大、更广的范围内,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几十个学生坐在你的面前,看上去整整齐齐,但他们肯定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学生有许许多多的性格、爱好、兴趣等,从而在相辅相成的矛盾中见统一,变化中求协调,构成集体生活的斑斓色彩。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应当正视和尊重学生的特点,善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扬其长,避其短,都能在集体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有许多班主任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苦口婆心或者声严色厉地要求学生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所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全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顽劣调皮的行为偏差生还是内向怯懦的女孩子,都要在他的面前驯服地低下头,都必须时时处处事事按照他的意愿去做,决不可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育无异于削足适履。其结果则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孩子们的性格和特点被压抑着,被严重扭曲。

从这种学生观出发,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来确定他们的发展目标,给予适合学生的期望。学生在成绩方面会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人格健全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被重视、被尊重的良性心理期望需要。所以教师在本着“以人为本”育人观念进行工作时,就没有理由忽视他们正当的精神需要,如果歧视性地对待学生,那简直就是在扼杀学生的天性,是在犯罪!日常工作中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爱心平等心去关爱学生,把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明晰地表述出来,让他们明白,每一个学生在教师心目中都是优秀的,都会有所作为,只要自己认真刻苦地努力。在长期的良性暗示中,期望就会转化为一种力量,促进学生认真评估自己,调整心态与定位,会自觉地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走去。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发现它。利文斯顿在论文中有这样的精彩句子:“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严谨的科学实验也证明,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一直把期望教育纳入平常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交流。

《学记》上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他们除了共同的时代特点年龄特点之外,还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优等生一般有较强烈的进取心,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具体情况,定期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和希望,激励他们不断跃向新的高峰;中等生往往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状态,他们在学习上没有投入全部的精力,集体活动参加但不十分热情,班主任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激发其“力争上游”的心理意识和愿望;后进生从表面上看,他们缺乏进取心和荣誉感,自暴自弃,但他们内心深处希望和好学生一样,在集体与老师的心目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如果班主任不了解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动不动就批评指责,他们往往会滋生对抗情绪,如果深入了解他们表现差的原因,并留心观察其闪光点,及时地予以关怀和鼓励,他们可以滋长出积极向上的“新芽”;还有一些心灵有创伤的学生,思想深处有一个敏感区———怕谈过去、怕别人揭他的“底”,对这些学生切不可用“翻老帐”办法贬低他们的进步,更不可一发现他们有缺点就指责其“恶习难改”,而是要替他们“隐恶扬善”,引导他们面向未来。总之,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班主任要用各种办法,通过各条渠道掌握住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社会影响,同时经常注意其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这样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出期望,首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笔者在工作中,首先对学生提出大期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大目标。这个大期望就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最终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大期望提出之后,把学生按学习成绩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

优等生学习动机较明确,学习劲头足,自信心强而持久,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即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类型。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有的没有达到。这时就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寻找差距,对其获得的部分成功及时予以鼓励,这种方法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后,当他们达到目的时,回头一望,自然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中等生,教师在分析他们学习成绩稍差原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即提出大期望),主要采取“最优等生战略”,把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有一些他们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会使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顿生赶超优等生的心理,这时再趁热打铁,提出期望(包括长、短期)。期望确定之后,教师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而不能像对待优等生那样进行最终的成果分析,因为那样可能太迟,起不到好效果。只有及时帮助其校正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才能使“五分钟热度”转变成长期的动力,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赶超优等生,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动力,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

落后生是实施期望教育的最佳人选,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通过悉心的交谈,教师就会发现,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而且智力并不差,有的由于基础差,有的苦于方法不当,有的苦于不被理解而畏缩不前。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予期望,他们会牢记于心,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询问学习上的难题,帮助解开心中迷惑,并及时肯定其取得的点滴成绩。结合成功教育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若要有用需努力”的信心和决心,运用成功来争取更大的成功,最终实现老师的期望。

通过这样的分档对待,在班集体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期望,在期望的鼓舞和优等生的带动下,学生们自觉地学习,沿着期望阶梯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然后再奔向更新的高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耐变力,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期望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语文、数学成绩较好,而其它学科较差;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而高中较差。对这样的个体,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结合迁移规律,用其它学科的成功经验(包括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或其它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一书中把“原理与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而且,“强化了的期望是最好的学习动机”。

期望教育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操作不当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以下几个事项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注意:

一、期望值不能过高或过低

期望的提出应建立在学生实际能力所及的基础上,期望不能过高或不切实际,否则就可能犯揠苗助长的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毕竟是有限的,过分强调则容易导致期望过高而实现不了,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期望也不能定得太低,因为轻而易举的学习容易使学生思想上放松,不利于他们学习的进步与提高。

二、提出实现期望的时间应合理

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没有必要的紧迫感;也不能太短,使人感到太仓促,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以求完美。

三、提出期望的方法亦需灵活

提出期望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参与学校、地区和国家等大型活动,以及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也可在个别谈心时提出。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审慎。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反期望即“激将法”,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的心态,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若使用不当,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此外,在期望教育中,教师应该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教师期望不该是壁垒森严、划分等级的,而要像冬日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需要阳光雨露照耀滋润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而教师的关怀和期望就是滋润学生心灵的阳光雨露。就拿选拔班级干部的问题来说,我一贯坚持先由学生民主提名后,经班委集中审议通过的原则。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的后进生内心中也同样存在着服务集体、表现自我的积极渴望,并且具备某一方面的管理才能。事实证明,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也会给我们带来大惊喜。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师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师的期望应该得到学生本人的积极配合,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成长。总之,期望效应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反应过程,教师的期望只有在学生的自我愿望和动机被激发时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企图按照教师的主观臆想去求得全班学生“整齐划一”的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种脱离学生实际,显失教育公平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和派生它的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头脑里面清除出去。

摘要: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 使其增强自信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其在教育心理学上则体现为从学习动机的形成到学习目标的实现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班主任在工作中应用期望教育,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期望教育,班主任工作,应用

参考文献

[1]都红伟.期望理论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管理, 1994.4.

[2]张彦.从教育期望目标的转换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微观教育公平.教育论坛, 2007.5.

期望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期望教育理论

期望教育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the Rosenthal Effect) ,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The Pygmalion Effect) , 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关于教师期待作用的一项研究结果。1968年,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 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级, 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发展预测, 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名单中的这些学生, 有的在教师的意料之中, 有的却不然。罗森塔尔说:“我讲的是他们的发展, 而不是现在的基础。”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

8个月后, 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实际上,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 但是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却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 影响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 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 对这些学生另眼相待, 态度发生了改变, 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这些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 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从而各方面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效应”的教育哲学基础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和现代的存在主义。其基本观点认为, 人的本性是善的、积极的、可信赖的, 其潜能是很大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能动的, 其行为受自己意志、价值观的驱动和维持;人的潜能和价值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潜能是主导因素, 是价值的基础, 环境则是促进或限制潜能发展的条件。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变对学生个体的消极看法, 积极地看待学生自身的能动力量。这既是“罗森塔尔效应”教育应用的副产品, 又是“罗森塔尔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基础。

二、期望教育的形式

1. 在实际教学中, 期望教育的形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积极的期望教育包含着赏识、认可, 以及对人性最本初的感动, 是建立在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的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一种爱与关怀。教师践行积极的期望教育, 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 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 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就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善于运用各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线索强化理想行为, 把自己对学生的积极期待用适当的行为 (眼神、手势、态度等) 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地被重视和被关怀的感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 特别是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加以肯定和表扬, 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 但批评不可过度。一般来讲,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加以肯定, 然后提出一些需要他们改进的方面, 或指出他们不对的地方, 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老师指出的错误, 有一种似贬实褒的感觉, 并且很快就改正错误了。

实施积极期望教育时, 教师自身也应具有正直、踏实、胸有成竹的品质, 对生活和学习也应充满积极上进的态度。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例如:对于个别比较聪明但又不认真学习的油腔滑调的男生, 当其不认真听讲时, 我常常批得他抬不起头, 然后当着全班人的面对他说:“其实你的脸形是聪明人的脸, 打个赌, 只要你听我的话, 你肯定期末考出高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他虽然还调皮, 但从他看我的眼神和上课的表现来看, 这个学生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知道他信我的话了, 骨子里他还是希望自己进步的, 还是期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的崇拜。

消极的期望教育则包含着失望、无奈、不信任,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 教师会无意中对学生作出定势性的评价, 如:“你的英语怎么这么差呢?”“语法是你的弱点。”就是这些不经意的消极评价, 使学生脑海里产生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上课注意力是不能集中的;我的语法是不好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有时就是用这种句子来回答的。他们认为不是我不努力学习英语, 而是因为我本来就不好, 接着这就会变成他们不用功的理由。

2. 期望教育的形式还有整体和个别之分。

整体的期望教育主要是教师对整个班级或团队提出积极的期望, 强调班级整体的进步目标, 并期望每个个体为之努力的教育过程。我常常对全班同学说我们是一个好班级, 而且要力争成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我尽力看到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力争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种观念在学生心中扎了根, 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中, 时刻自我提醒遵守班级班规, 为班级争光, 不给班级抹黑, 时间久了, 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就提高了。学习上他们也能互帮互助, 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他们知道优秀的班集体是不允许同学掉队的, 班级成绩不理想也不能成为优秀班集体。

个别的期望教育是教师对单个学生实施的期望教育, 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意识, 从新认识自我, 激发他们成就一个崭新的自我教育。教师始终用发展的、变化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善于相信他们潜在的能力, 设想他们美好的未来。让他们明白, 只要他们采取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持之以恒, 就都可以成为学习英语的成功者;让他们明白, 初中的英语学习只能代表过去, 人是在成长的, 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 努力把现在所学的内容掌握, 以前没学好的可以一点一点补回来。

3. 阶段性期望。

阶段性期望就是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 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 做到环环有目的, 节节有期望, 针对不同的学习重点提出即时的不同期望, 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过程。例如, 默写是学生尤其男生最头疼的事情, 本身基础薄弱, 又不懂背单词的技巧, 有的光写序列号, 有的只默几个。我会找个机会单独找他们聊, 鼓励他们每次默几个, 尽量不空, 等他们做到了, 及时真心实意地表扬他们的进步。然后提出下阶段的期望:“争取每次默写都比前一次多默出几个单词, 你就在进步。”同时我会教他们一些构词方法, 教他们如何背单词, 上课多提问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课后挤出时间进行个别辅导, 看着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 成功就在眼前。

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各种形式的期望教育, 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内心深处都期望得到老师认可甚至受到老师表扬, 教师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 唤醒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摘要:教师期望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是教师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形成的一种期待与关注, 通过自我实现预言的方式干预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期望的形式多样, 期望值有高有低, 多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期望教育, 旨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期望教育,英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邱瑞君.英语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4.

[2]范丽恒.国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6.3.

家庭教育期望 篇9

关键词:期望教育法,大学体育教学,期望值

期望教育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 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最终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期望教育法是本人在从事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自己的体会而进行尝试的一种教育手段, 经过实践, 效果颇为明显。本人理解的所谓期望教育法就是将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通过教育手段, 使之成为有效应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本人就期望教育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注意问题进行的论述, 希望能够对中学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1 期望教育法的实验效果

本人在大学体育授课班级里选出两个在智力上和身体素质方面相当的班级学生进行试验, 本实验的时间在六次教学课中完成。在最初的三次课里, 对实验和对照两个班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实验班课堂教学进行期望教育, 并结合成功教育及时鼓励、不断暗示, 在课堂上对体育动作辅导时多关心; 但对对照班则不进行期望教育, 按正常的教学秩序、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但从实验的第四次课开始, 对对照班重复以前对实验班的做法, 而对实验班学生不再进行期望教育, 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显著下降, 而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却直线上升, 并超过了实验班。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期望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试验中还发现, 对学生进行期望教育时, 学生普遍心情较好, 学习热情高, 学习目的明确, 对新知识掌握快, 运用熟练, 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都有质的飞跃; 而不再对其进行期望教育时, 学生则大多数表现郁闷、困惑、学习兴趣下降、脾气暴躁等, 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

2 期望教育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 1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期望教育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学习目的的教育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是与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及学生的世界观培养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意义, 把当前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与祖国的需要和未来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 与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 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形成正确的长远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热情和自觉性。本人在教学中, 首先对学生提出大期望, 使学生树立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大目的。之后, 把学生按身体素质的高低和接受能力的强弱分为优、中、低三个档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对于优等生而言, 他们的身体素质很好,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 对他们的期望要定得偏高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 有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目的, 有的没有达到, 这时要及时总结评价。对达到目的者应再提出新期望, 对没达目的者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寻找差距, 对其获得的成功及时予以鼓励。对于中等生而言, 他们的身体素质一般,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一般的前提下, 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目的, 把他们的各自的强项与优等生比较来确定期望, 就要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 才能使中等生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赶超优等生, 最终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以此为动力, 增强实现大期望的信心。其次对于差等生是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期望教育法的最佳人选, 因为差等生在学生群体中常被忽视, 因而他们都具有羞怯、懦弱、自我放弃、破罐破摔的外部心理表现。而通过悉心的交谈会发现, 他们往往都具有强烈要求学习好的愿望, 只是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弱了一些, 而智力并不差, 他们渴求理解、帮助和信任。根据他们对老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十分敏感的特点, 在适当的时候当众或私下给予期望, 他们会牢记于心, 发愤努力。这时再找其谈心, 询问学习上的难题, 帮助解开心中迷惑, 并及时鼓励其取得的点滴成绩。

2.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期望教育法其实就是及时利用已实现的短期期望来强化学生对实现中、长期期望的信心, 实质上是利用迁移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学生中学体育成绩较好, 而其他学科较差; 也有的学生初中成绩较好, 而高中较差, 对这样的个体,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期望教育, 结合迁移规律, 用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或其他时间段的成绩来影响其现阶段中学体育的学习情况。这种触类旁通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实现期望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

2. 3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期望教育法最后将一个具体的期望分散开来, 分别落实于各个教学环节, 做到环环有目的, 节节有期望, 针对不同的学习重点提出即时的不同期望, 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实际上是一个用小期望来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的过程。本人采用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或个别辅导时即时提问, 同时暗示你能行; 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 并增强自信心。通过把具体的期望分散化,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予以暗示、鼓励, 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概括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 这样更能提高他们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学生克服的困难愈大愈多, 学习的效果也愈好。

3 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期望教育法应注意的问题

3. 1 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

期望效应作为心理学的一种现象, 是为大家所肯定的, 但把期望效应有意识地运用到教育管理中去, 使期望产生效应, 正确把握期望值的定位至关重要, 期望值偏高或偏低均达不到教育的要求。例如班中有一个同学自述曾被篮球击中过头部, 脑部受过伤。但是笔者发现她对新动作的接受能力很强, 大脑其他反应都很正常, 不可能产生后遗症, 估计是心理障碍。为此, 笔者明确告诉她, 你的大脑根本就不可能受伤, 此后笔者对她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而且还在各种场合暗示其肯定能达标, 由于期望值合适, 在这次期末考中, 她的体育考试成绩达到了优秀的标准, 从此她对自己也有了自信和信心。

3. 2 把握好期望值的效力变迁, 适时提升新的期望层次

期望教育法注重的是学生内动力的调整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透过技术动作的掌握等外在表现的东西来洞察学生的内动力变迁。学生的细微变化是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 而学生的期望层次实质是从教师信任中确立的, 诸如学习方面、人格方面等。只有适时的调整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内动力, 达到期望教育法应有的效果。

3. 3 提出期望的方法亦需灵活

提出期望有多种形式, 不仅限于大学体育教学的某一环节。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可以结合参与学校、地区和国家等大型活动以及组织班会、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期望可以在集体场合, 也可在个别谈心时进行。具体方法可以用语言、文字, 也可以用诸如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需要注意的是, 反期望的提出一定要审慎。所谓反期望是针对个别特殊的学生, 他们智力较好但不用心学习, 应在充分了解使其学习差的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反期望, 使其对老师的反期望产生对抗情绪, 形成一定要扭转老师这种印象的心态, 并能在这种心态的激励下发奋学习, 取得好成绩。这样就是成功的反期望, 不然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间感情的培养, 所以在运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

4 结 论

实现期望是一个教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最终使这个期望落到实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 使人感到遥遥无期而无紧迫感; 也不能太短, 使人感到太仓促, 压力太大。应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学习实际合理确定, 并结合期望值分段调整, 以求完美。以上是本人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期望教育法的探索, 产生了一些效益, 如何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还有待专家同人的共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洁, 冯伟强, 李云峰.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23-230.

[2]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253-25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432-435.

[4]李响.高校体育创新教学初探[J].中国市场, 2014 (18) .

家庭教育期望 篇1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 根据心理活动规律, 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 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 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促其学业成功;二是促进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 从而能适应社会、适应学校。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期望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 这些资料可以直接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第二, 通过这些资料, 我们可以为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第三, 分析这些资料, 对于在中等职业学校是否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尤为重要, 即如何设置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等。

为了了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情况, 以及在校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结合长期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 经认真收集和筛选, 分别编制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教师和学生的两套调查问卷 (见表1、表2) 。其中, 两套调查问卷各有9个封闭式问题和4个开放式问题。对本人所在学校师生进行了试测, 后又对南京市区、郊区四所中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江浦职业教育中心校、南京市浦口职业学校、南京南浦职业学校和南京市铁路运输学校) 80名不同专业的教师和41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对表1结果的一般分析:

注:以上有问题作答人数不足, 因被调查人未作答或作答无效。

1.现状和评价:50%以上的教师认为中职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40%的教师认为同事中的心理问题较多, 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能真正发挥师生心理保健的作用,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很少, 教师自己也很少开展或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期望:教师基本上都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并能真正起到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要能走入师生心中, 针对性强, 不搞形式主义。同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 以便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注:以上有问题作答人数不足, 因被调查人未作答或作答无效。

对表2结果的一般分析:

1.现状和评价: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当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 感到社会压力大, 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不满意, 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了解, 出现心理困惑时, 不知道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师。

2.期望:多数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 能力也不比别人差, 一方面又抱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能起到作用, 抱怨学校不了解他们, 希望学校开展自己喜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 他们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要求比较高, 希望他们具有亲和力, 了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能真正在心理上给予同学们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 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期望, 认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

(1) 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自己的群体中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

(2) 数据表明, 76%的教师表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表示支持, 85%的学生拥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10%的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 不赞成在学校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 多数师生认为学校目前没能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并认为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

(4) 师生在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建议方面提出四点重要内容: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中职学生恋爱心理指导, 如何克服自卑,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值得一提的是, 很少有学生和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方面的问题, 这与当前有关资料是有出入的。

参考文献

[1]丹阳职教中心课题.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Z].2003.

[2]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4]沃建中, 张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智力篇)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家庭教育期望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满意度

G641

一、引言

目前有83.33%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越来越多的高校不仅将其纳入必修课范畴,还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等教育教学环节【1】。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是评价和促进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给个人成长和发展带来帮助、能否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要与能否解决现实中心理困扰问题等的现实感受【2】。

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与满意度,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具体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557名正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本科生。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在课堂上施测。其中女生342名(61.30%),男生215名(38.70%);理工类专业307名(55.11%),文史类专业240名(43.09%),艺体类专业10名(1.80%);大一学生271名(48.65%),大二学生199名(35.73%),大三学生78名(14.00%),大四学生9名(1.62%)。

2.调查问卷

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期望与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括40个问题,包含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与满意度等内容。

3.统计分析

本研究使用excel2016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三、研究结果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望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期望

大学生在9种内容必要性选择中,选择“非常有必要”的选项均达到50%以上。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期望

大学生对教学方法最期望心理游戏(83.48%)这种轻松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最不期望学生展示(7.54%)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堂讲授(67.32%)和影音材料(59.61%)播放的教学方法也较为青睐。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期望

大学生最期望能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自我(72.17%),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71.81%),并获得心理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45.78%)。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期望更多体现在个人心理成长方面。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期望

大学生最希望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心理问题分析(20.83%)、习惯养成记录(18.85%)、心理论文(18.49%)和开卷考试(17.59%)。闭卷考试(0.54%)是大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考核方式。

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下学习的期望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下学习方式比较喜欢小组共同学习(36.27%)和微平臺群组交流(33.75%)。他们并不倾向选择课下自学的学习方式(11.67%)。

6.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期望

大学生最喜欢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授课教师(57.81%),然后是有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28.19%),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14%)。

四、讨论

研究者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建设内容结构完整、目标层次多样的课程体系

大学生对课程内容设计满意度水平居中。大学生对社交心理、积极心态塑造和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内容渴求。大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水平有待提高。他们最希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自我,同时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获得心理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知道”的低层次,应该追求理解、分析与应用等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仅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复杂需求。高校应建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为核心,不同主题延伸课程为补充,内容结构完整、教学目标层次多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3】。

(二)建设多元化、现代化的课程组织模式

课堂教学的组织中,大学生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他们喜欢“心理游戏”等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传统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他们对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水平居中,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应该是“轻松”、“开心”和“没有太多压力”的。在课下教学组织中,大学生的满意度水平最低,他们期望可以通过小组或者借助网络平台的小组进行课下学习。小组和基于网络平台的小组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与虚拟的人际交往情境,有助于他们了解自我,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学生对课程的考核方式满意度水平较低,相对于闭卷考试的方式,他们期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以多元化的方式开展,例如: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习惯养成记录、心理论文和开卷考试等。

因此,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时,应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引自2016年8月18日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561号建议的答复,教建议[2016]第462号

[2]潘柳燕,余东芳,郭燕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满意度因素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6,96-100.

家庭教育期望 篇12

因此, 对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届体教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旨在帮助体育专业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谋求合适职业, 同时为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方向提出意见。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体教系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和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在这次调查的样本里, 女生有27人, 占总人数的27%;男生有73人, 占总人数的73%。

这当中考取大学前, 来自农村的共有79人, 占总数的79%;来自县城的共有14人, 占总数的14%;来自城市的学生共有7人, 占总数的7%。

2.2 就业意向

2.2.1 毕业生的职业期望

本题列出了毕业生可供选择的职业, 每个学生要求按自己所期望从事的职业做出选择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 毕业生最想从事的三种职业分别为:教师、自主创业者、政府部门。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被毕业生认为是福利待遇高、工作轻松、声望高、与专业对口而排在第一位。

与此相对应, 按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来说, 中小学才是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把教师作为最理想的职业, 由此可以看出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能务实和理性的选择职业。

自主创业排在第二位, 可见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有着极高的兴趣。也说明体育教育的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

政府部门, 因为其职业声望, 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较好而被毕业生列为第三位。但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体教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少, 加之这些单位对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这就造成了竞争激烈和体育教学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缺乏, 加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 空余职位较少, 所以政府部门给体教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另外, 受到专业和报考要求的限制, 体育院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的比例也比较低。

2.2.2 毕业生对求职地域的期望

如图1所示,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取向偏向于大城市、中小城市, 期望去西部的占3%, 去贫困农村的仅占1%。

2.2.3 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

有12%的学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择业价值取向、职业评价标准、职业选择、求职意向等的总体看法, 它对大学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不仅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 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利益观念的影响和加强, 大学生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 功利色彩日益浓厚, 受其影响,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毕业生有20%的学生把“工资及福利待遇”作为就业时考虑最主要的因素。

有9%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是否对口”。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专业对口”的要求下降, 甚至放弃。体育教育由于专业性强, 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局限, 造成专业迁移性较差, 就业范围较小。在目前我国体教毕业生己不再是紧缺人才的情况下, 显然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在我们是否还要紧抓住师范生的“专业对口”不放这个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总体上看来,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择业标准比较合理。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能否在就业单位获得锻炼和进步。总之, 不论在什么单位工作, 应该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 确保自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

2.2.4 毕业生的薪酬期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2009年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月总收入为998.53。图2显示, 毕业生对于月薪的期望为800~1000元左右的只占28%, 表明毕业生的月薪期望高, 自身的定位与市场的承受能力不一致。这同时也反映出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降低薪金期望来适应就业形势变化。

2.3 就业行为

2.3.1 择业前的准备工作

经调查,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有充分准备的占16%, 有些准备的占60%, 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前已经有所准备。

2.3.2 就业方式选择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前三位是:先实习, 再双向选择;参加各种招聘会;父母安排。

通过“先实习, 再双向选择”就业的学生占到54%, 这种新的就业方式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顺应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参加各种招聘会”、“父母安排”就业的同学分别占12%和19%, 这说明了各种招聘会和通过让父母安排的已成为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最主要的就业方式。从这2年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学生也都是通过参加各种招聘会而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的。

2.4 就业冲突

通过数据可知体教专业毕业生比较看重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劳动力主要来自高校, 因此高校应确保学生毕业时具有就业和职业成功的能力和素质。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能力, 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不能等待就业环节才开始着手。

专业影响占第二位, 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单一, 主要的就业领域是教育系统, 在教育系统就业是理所当然, 但毕业生就业去向过于集中不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就业渠道过于单一就势必造成就业竞争的加剧, 因此应该为体教专业毕业生拓展更宽的就业渠道。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体教专业本科毕业生最想做的3种工作分别是;教师、自主创业者、政府部门。43%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在3000元以上。在就业标准的选择上, 西安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应届毕业生把实现自我价值、薪酬等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小城市为毕业生的首选。毕业生就业冲突方面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困难分别是:专业社会需求太少、缺乏社会关系难以找到工作、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难以在社会立足等。

3.2 建议

3.2.1 转变就业观念,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该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拓展就业渠道, 转变就业观念。

3.2.2 优化体教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结构, 扩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全方位人才, 增大就业口径。

3.2.3 进一步规范就业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1) 严格实行体育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2) 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逐渐减少体教专业的招生数量尽量实现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

参考文献

[1]曾建斌.高师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 :84-88.

[2]国家统计局信息管理中心全国城镇家庭人均月总收入统计[EB/OL].http://news.tom.com/2006-08-25/OOON/1372808/.html, 2006-10-23.

[3]刘献国.我国高师体教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97-102.

[4]周三中.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推动力及限制因素[J].现在农业科学, 2009 (10) :151-152.

[5]易三平.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6 (9) :102-105.

上一篇:跨区域环境污染下一篇:舞蹈表演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