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精选12篇)
家庭教育 篇1
古今中外都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 还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致力于幼儿教育的教育家、学者,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关键方面, 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是他根据自身学识, 在观察其子一鸣、其女秀霞的成长发展而得到的个人经验基础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结合真实、丰富的案例, 提出了合理的教育原则和可行性的教育方法, 可以说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指导手册。尽管其中一些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而且有些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 但其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仍然会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有所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认为, 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他在《家庭教育》中写到:“一个人只是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这么说虽有些过于绝对, 但是这足以对于学前期的幼儿而言, 家庭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之大。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 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一般是3-6岁, 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对其施以良好的教育,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兴趣以及行为习惯等基本上也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而这一阶段的幼儿多半时间是在家庭中与家长在一起的, 所以说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
幼儿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其一生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家庭环境作为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方面, 对其身心发展, 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 长期待在嘈杂、吵闹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 其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度会大大降低, 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交往能力差, 严重的会产生自闭的倾向;研究表明, 存在暴力倾向的家长, 其孩子在幼儿也多会表现出易怒、攻击等倾向;还有研究表明幼儿园中存在的一些非先天疾病的行为问题幼儿, 家庭环境是导致其问题的主要原因。
2.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大程度的盲目性
幼儿是娇嫩的, 是需要成人呵护的,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 所以成人不应将自己的观点、意志强加于幼儿。例如“报班热”这一社会现象,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在这其中他们会忽视孩子的意愿, 认为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长期养成习惯就好了, 但通过我亲身的观察了解, 我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兴趣班并不快乐。
3. 父母缺乏对孩子合理的爱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对于孩子的爱也是一样, 太过溺爱和太过严格都是对孩子造成伤害和误导, 当今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核心, 所以家长对孩子更是满满的爱和期待。太过娇惯, 凡事包办, 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的下降;太过严厉, 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恐慌, 瞻前顾后, 硬性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养成。
三、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 父母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的发展树立榜样
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并将以身作则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认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特别是在儿童时期, 在本书第一章他就提出了儿童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家长作为幼儿世界的重要他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幼儿模仿的对象, 由于幼儿期对成人世界的崇拜以及自身还缺乏对是非正误的判断, 所以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导孩子, 为孩子带去积极、正面的思想和态度。
2.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教育
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正确的教育孩子, 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其进行行之得当的教育。本书开始他就提出来儿童期的几大心理特点, 即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野外生活等。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提出要求, 对于孩子多进行鼓励和肯定, 是孩子产生向上的心理。切忌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特点, 把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使孩子和家长都身心疲惫。
3. 父母对待孩子要严宽适度、教育一致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是如何爱和教育孩子是就家庭教育关键。陈鹤琴先生主张父母应该懂得爱孩子的方法, 以使孩子更好地发展。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宽适度, 奖惩得当。因为孩子喜欢被称赞的心理特点,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多鼓励和支持孩子, 让他们有向上的动力, 但是在一些比如道德等原则问题上应该坚持立场, 严格教育。另外陈鹤琴先生并不赞同“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方式, 认为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教育一致, 这样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原则。
在我们这个日渐多元的社会中, 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 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 不同家庭背景、父母不同文化水平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而我们当今社会就是需要全方位的人才, 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最要紧的是要积极合理的, 能够引导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潜力, 让其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 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也许就是陈鹤琴先生家庭教育思想带给当代我们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 (上卷)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贾宏燕.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借鉴意义[J].幼儿教育, 2008, 4.
[3]杨文花.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 2012.
家庭教育 篇2
-----平桥区一小二二班王浩家长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家长缺乏责任心。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供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对策及建议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已不容繁述,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培训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价;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等。2 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档案,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
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教育 篇3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应从五个方面深化认识
一是从有利于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考虑看,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列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体系,而其中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最基础教育,是伴随着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终身教育,同时也是需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管理和研究,相对独立的教育领域。需要通过立法确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规范行为,予以支撑,切实保障,以提升家庭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应有作用。二是从目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看,社会转型、时代进步、教育变革的外部环境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主要是家庭教育在制度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安排,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相对缺失,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存在缺位,家庭教育的监督管理不够规范,家庭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比较匮乏,家庭教育的指导、管理、服务等支持系统有待健全。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家庭教育理念不够科学,家庭教育方法不够正确,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规范和解决。三是从我国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实践看,全国人大对家庭教育立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家庭教育立法方面的议案,开展了调研论证。在地方,重庆市已经在2016年率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山西省、贵州省、辽宁省鞍山市、山东省青岛市已将家庭教育立法纳入了人大立法计划,还有一些地方已经启动了立法调研工作。这些都为推进国家家庭教育立法和地方立法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有效做法。四是从社会大众对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期盼看,据全国妇联最新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被调查者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非常高,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呼声也很高,足以反映出社会大众对家庭教育立法充满了期待,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立法适应了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顺应了社会大众关切家庭教育立法的民心所向。五是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发展的现实高度看,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华文化的根本在于重视教育,而重视家风家教也蕴含其中。家风家教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智慧,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华。现代家庭教育需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以及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家庭教育立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总的来看,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三位一体立体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有利于打牢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幸福,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可以说,我国家庭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家庭教育立法是从源头上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已经基本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将进一步增强和肩负起在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中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
学会具有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宣传培训、指导服务的4大优势,具有引导性、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智库性的5大特点,特别是汇集了我国家庭教育领域顶尖、知名的专家学者的精英资源,在促进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近年来学会的总体工作中始终坚持了把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作为重要环节,重点开展了《家庭教育立法调研论证》的课题研究,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做了很多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等方面的工作,成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力量,学会理应在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中自觉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助推器作用。
学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继续把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作为重点,注重在四个方面助力推进
一是强化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为助推家庭教育立法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学会将在研究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家庭教育课题研究指南中,把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为研究重点,组织力量,重点攻关,力求推出一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研究成果。二是深化学术交流,为助推家庭教育立法进程探索新思路新经验。学会将围绕推进家庭教育立法举办主题研讨和专题论坛等活动,主要就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立法应坚持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应明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功能、应规定的法律责任和特别措施,以及在推进立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深度研讨。同时,组织学会的专家学者继续积极撰写全国“两会”提议案,为推进家教立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凝聚共识。三是开展宣传培训,为助推家庭教育立法进程营造浓厚氛围。学会将运用现代宣传手段,特别是妇联、学会所属的媒体资源,开办专栏,设立专题,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立法的重要意义、立法的基本知识、立法的进展情况、地方立法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专家学者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等,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立法的社会知晓率,进一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高度关注。学会还将把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到长效化的培训工作中,纳入到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不断增强家庭教育骨干队伍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发挥好骨干队伍在推进立法中的重要依托作用。四是积极参与配合,为助推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发挥应用作用。学会将密切配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为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所组织开展的工作,以及采取的措施和行动。积极参与有关方面开展的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相关活动,实现共商共议,共享共用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资源和成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不断取得新进展。五是各地家庭教育学会要把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家庭教育立法的推进工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增强担当意识,始终保持持续推进的态势。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开展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不仅为推动地方家庭教育立法,同时也要为加快推进国家家庭教育立法提供科学依据,贡献智慧和力量。各地家庭教育学会在推进家庭教育立法的进程中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在推动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实践中,要注重立法的调研,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要着力于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着重于研究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更加清晰精准地提出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立法来进行规范和加以解决的。尤其要在立法草案的形成过程中,着眼于研究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普遍性、典型性、操作性的问题,要发挥好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做好研討论证工作,努力为有关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文稿。
家庭教育 篇4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言行举止等方面, 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位好的家长, 一个温馨的家庭, 无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会使孩子得到良好的熏陶。人常说榜样胜过言语, 这种家庭教育效果, 是用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与替代的。对孩子来说, 父母给予的刻骨铭心的爱, 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 为使孩子茁壮成长, 有意识地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 是教育的必须途径。
(1) 语言影响。生活中没有了语言, 便成了一个无声音的世界, 一个寂寞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了交往。而未来社会更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 需要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需要交往。因此, 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影响, 自己在表达中, 在与人交往中, 首先做到语言文明, 力求表达准确、流利、清楚, 以期感染孩子。因为从生理方面讲, 多说话有利于加速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脑功能的恢复与提高。从心理发展角度讲, 还有利于诱发孩子的灵感, 启迪智力。
(2) 行为影响。每个做家长的, 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行, 这无论是对孩子的成长, 家长年老的依赖, 还是对社会的奉献都是很重要的。但这种期望只是靠说教还远远不能实现, 家长必须以身试教, 在行为上给孩子影响。要求孩子做到的, 家长首先要做到。比如孝敬老人, 不自私、宽厚待人、一丝不苟地工作等方面,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本身成为一个优秀的活教材。让孩子感到, 在他的眼里, 家长是楷模;在他的心中, 家长是榜样。记得有一次, 邻居家超生了俩孩子, 有人告发后计生部门来调查此事, 于是他家人怀疑是我举报的, 经常来我家闹事, 几年后此事平息。邻居知道冤枉了我, 但我一直以礼相待, 从不计较。我觉得, 用这一事实作为教育孩子的活教材, 胜过千言万语。
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适时的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据最新教育和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鼓励, 是他们成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 鼓励、鞭策孩子的兴趣和信心, 挖掘其内在潜质, 进而取得教育方面的成功。对此, 孩子也会按照家长鼓励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积极进取, 积小胜为大胜。那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利用鼓励和期望促进孩子自觉努力, 向家长所期望的目标迈进呢?
(1) 期待性鼓励。是指家长在孩子学习、做事等方面的成功报以期望态度,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 在其心中有数的前提下, 扬长避短, 转化为自己的潜力。曾有位母亲是这样做的, 儿子上小学时去参加家长会, 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 这次数学考试, 你儿子排名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 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 她流下了眼泪。然而, 到家里, 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 她振作起精神, 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 你并不是笨孩子, 只要能细心些, 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 她发现, 儿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 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还发现, 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 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 去得比平时都早。孩子上了初中, 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 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 然而, 这次出乎她的预料, 直到结束, 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 去问老师, 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 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 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他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很满意, 他说了, 只要你努力, 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初中毕业了, 经过努力, 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重点中学。
(2) 激励性鼓励。指家长通过激发兴趣, 使孩子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情绪处于最佳状态, 加速完成任务。我们知道, 兴趣是成功的前提, 特别是孩子, 由于年龄所限, 他们的自控能力差, 往往在一些需要耐力才能成功的事情面前会半途而废。此时, 就应该激发孩子成功的欲望, 激励孩子以饱满的热情迎战困难。跳绳是一种体育活动项目, 既可健身, 又可健脑, 去年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 我向孩子提出参加跳绳比赛的要求, 可孩子却认为这是女孩子的活动, 再加上自己长得高, 觉得不合适。为了使孩子首先接受我的要求, 我向他们讲了跳绳的好处, 还依照孩子的心理, 讲了取得名次在学校会得奖, 家长也要奖励。孩子来劲儿了, 开始苦练。我又向孩子讲了要领, 并鼓励说:“有志者事竟成。”力气总算没有白费, 孩子不但取得了每分钟180次的好成绩,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今后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3) 体谅性激励。是指家长对待孩子因无意差错或过失而失败, 产生心理挫折时, 要给予宽容、谅解, 体谅孩子此时的心情, 鼓励他去改正缺点, 正确面对现实。记得那是发生在孩子二年级年终考试的一件事, 一道数学题是63÷7, 由于粗心, 孩子错把除号看成加号, 结果此题丢了2分, 导致失分而未得满分。看着他难过的样子, 我没有责备, 而是同情地劝慰:“我看这两分丢得值, 它会永远让你记住粗心的后果。”我觉得, 家长对孩子无意差错而造成的失败的鼓励, 是对孩子的谅解, 更是对孩子今后能认真做好事情的鼓励。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 需要耐心、细心, 有智慧。只要我们严肃认真地在家庭中扮演好“引路人”这个角色, 将会培养出快乐健康, 积极向上, 事业心强、负责任的下一代。
家庭教育 篇5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真的无语,造成孩子严重的拖延症的不是别人就是家长的无底线迁就和孩子婴幼儿时期对孩子喂养,没有时间观念。追在孩子屁股后头喂,孩子对进食没有规律性可言!孩子哭闹家长就用食物堵住孩子的嘴,久而久之孩子对三餐根本没有时间管理意识,所以才导致孩子严重的拖延。
很多孩子不是问题孩子而是家长不科学的教养方式造就的。只要从家庭入手,从家长的意识习惯入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从而有学习和改变的意识,孩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学校教育也事半功倍!家庭教育必须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做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
公众号:只言片语说家教
家庭教育 篇6
通过理财建立美满婚姻
物价上涨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孩子上学需要的费用变得更高。面对新的挑战,每个家庭必须小心地利用起自己的钱,婚姻也才有保障。
也许有人认为,只要增加我们的收入,所有的烦恼都会随之解决。但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这个普遍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大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往往会造成开销的增加。将自己的收入做出预算,可以保证你的家庭能够得到满意的分享。预算不应该是一件约束行动的紧身衣,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记录用掉的钱,它是一张经过计划的蓝图,帮助你把所有的收入花在正确的地方,派上更大的用场。比如你心目中的目标——一个新家、孩子们上大学的费用、家人的养老保险金、盼望的假期。正确的预算方式会帮你实现这些愿望,它会告诉你,将那些不重要的投入拿出来,放进需要大笔费用的项目里。
婚姻生活里主要调和适应的地方就是如何支配家庭收入。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财务,就可以给家庭带来幸福、安宁和效益。
家庭调查:
上海 “全职爸爸”占14%
做家务、照顾孩子……全职已不再是女性特有的专利。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职爸爸的比例占整个父亲样本的14%。家庭全职角色不再是女性独有,一种颠覆传统家庭观念的新角色——“全职爸爸”悄然现身沪上。当代城市家庭中,全职已不仅仅是女性独有的现象,从选择结果来看,男性同样也有承担家庭全职的可能。
三年前,张先生在外地法院有一个很好的职位,为了和在上海工作的妻子团聚,考到上海来读博士。现在,张先生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不上班的他自然担当起照顾孩子的重任。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陪孩子做游戏……
近年来,在欧洲也产生了一股回归家庭的趋势,尤其在法国,全职爸爸非常流行。在教育方式上,父亲与母亲比较,接受外界事物能力更强,思维也更开拓,会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
幸福家庭:
婚姻对男人意味着什么
生活的舒心——妻子对丈夫有时扮演着生命卫士的角色。生命中一个个暗夜里,男人常常会从恐惧中惊醒,对失败的恐惧,对不再是人生戏剧里主要角色的恐惧……这时候,如果妻子伸出手,安抚他,会给他意想不到的力量。
有关自由——没有人会承认这一点:太多的自由是一种累赘。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准确地知道他接下来要做什么。现实中许多男人结婚后会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其实是女人把手中那根线牵得太紧了,适度地给男人自由,对两个人都是幸福的。
无法替代的亲密感——不吸烟,不嗜酒,不筑“长城”,我们听音乐,看书报、电影,时不时地就此聊上几句。那种很感性的话题,男人很少会跟同性朋友说。一个住家男人知道,男人交朋友和女人交朋友不一样。对男人来说,和别人亲密是很难的事。但是,跟妻子在一起,我们就有了这种亲密感。
家庭趣闻:
结婚狂夫妻的94次婚礼
美国恩爱夫妻戴维·布莱尔和劳伦·布莱尔自从1984年结婚之后,23年来先后在世界各地举办了94次婚礼!尽管早已创造了结婚次数最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意犹未尽的他们还打算举行第95次婚礼。
这对“结婚狂”夫妇第一次结婚是在1984年5月6日,由于当天双方父母无法及时赶到,小两口只好于次日在芝加哥市重说一遍结婚誓言。蜜月期间,当这对新人在拉斯维加斯得知影星贝蒂·米勒也在当地举办婚礼时,激动地决定再一次举办婚礼。从那以后,两人对于举办婚礼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仿佛上了瘾,他们几乎每隔几个月就要举行一次婚礼!
家庭教育 篇7
1.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这种思想在本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认为, 与旧式家庭不同, 苏维埃家庭是一个集体, 在这个集体中的家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而不再是父权的家庭。基于集体主义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是多子女、大家庭的拥护者。他反对家庭只生一个孩子, 因为“教育独生子或独生女比教育几个孩子困难得多”。一方面, “一个孩子是孤独的, 他没有真正的交往”, 另一方面, 父母容易对独生子女过度关心, 使独生子女发展成为利己主义者。与他的集体主义思想对应, 马卡连柯认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的苏维埃国家的公民”, 因此家长不仅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 还要为社会和苏维埃国家负责, 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 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
2. 及早施教、防微杜渐、把握尺度———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早期教育, 他说道:“你们在孩子5岁前做的事, 占了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本书中他也多次提到要对儿童及早教育, 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从一开始就对儿童正确地、规范地进行教育, 如果因为家长的疏忽或偷懒而导致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 那么接下来的再教育和改造工作将会是十分困难的。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每件小事。对于儿童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犯的错误, 家长必须及时地制止和修正。确实如此, 生活本是由小事组成的, 如果忽略身边的小事, 不善于防微杜渐, 从每件小事中对儿童进行教育, 那么家庭教育最终将偏离正确的轨道。
马卡连柯还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尺度和分寸, 家长对孩子既不能太慈爱, 也不能太严厉, 要做到严慈相济。他还对那些在任何时刻都无条件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家长进行了批判, 认为这样做会使孩子变得自私和暴戾。另外, 在对孩子生活的干预方面, 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既要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又要使孩子有克制自己的能力。
3. 家长以身作则并制定生活制度———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关于家庭教育的方法方面, 马卡连柯特别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他认为家长自身的行为在家庭教育中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家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孩子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 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家长若想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自己必须是一个良好习惯的拥有者。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习惯也是一种教育, 不过是在教坏孩子。
除了强调榜样的作用外, 马卡连柯还重视制度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书中, 他对纪律与制度进行了区分, 他指出纪律的形成并不是依靠某些惩罚措施形成的, 而是依靠正确的教育和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纪律并不是用来约束孩子的手段, 而是正确教育的结果。而家庭生活制度则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是一种手段。制度一旦确定后就必须具有确定性, 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违反制度。这样一来, 孩子在坚持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4. 劳动教育和性教育———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劳动教育在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马卡连柯认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劳动教育不但是为未来公民的幸福生活做准备, 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修养、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因此, 在家庭中要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性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自己的爱和幸福。他不赞成公开地、过早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呢?他认为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之间“彼此的尊重、帮助和关心”。除此之外, 还要对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关爱别人。
二、读《家庭和儿童教育》之所思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书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可能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比如:基于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个体而是为了集体, 这就把个人的需要完全排除在外, 个人成为集体中的一颗“螺丝钉”, 缺乏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批判过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具有教条主义的倾向。
家庭教育从父母教育开始 篇8
上个世纪末, 西方社会学家在探讨单亲家庭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时, 曾指出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在推崇“专业化”、相信任何一行都需要执业证书的当代, 人类最重要的专业和职业——为人父母——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职业资格。结婚需要登记, 办理得到结婚证, 但生育以及随之而来的抚养和教育孩子, 却不需要任何培训、注册和考试, 如此一来, 被视为“重要一课”的家庭教育除了自生自灭、野蛮生长之外, 还会有什么更合乎理想的状态?
作为人生第一个教师, 父母能告诫孩子什么, 首先取决于他们本身相信什么。今日许多年轻父母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社会竞争之中, 从小时候考试竞争, 到就业时岗位竞争, 再到从业后事务竞争, 生活教会他们的是与学龄阶段听到、读到的完全不同的内容, 原来相信的却有许多已被生活澄清或者扭曲了。面对孩子, 他们说什么不仅取决于既往教育的内化, 更来自于当下亲历的体验。在这里仅仅向初为父母者指出, 教孩子什么才是合适的、正确的, 是完全不够的, 他们的经验比任何道理更有说服力。环境教育项目评估中毫无例外地发现, 孩子们在环保意识方面答题的正确率总比成人高, 因为孩子只知道标准答案, 而成人会根据身边不那么正确但天天发生的事情作出判断。
即使为父母者有定力, 在遭遇人生艰难时, 能够坚持内心的良知, 给孩子以正确的“言教”, 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自身行为走样而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历来推崇“外圆内方”, 心中良知需要坚持, 但同人相处不能“过于迂腐”,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人格分裂在初为父母者那里或许并无困难, 但在孩子眼中至少是“言行不一”, 不仅到底学“外圆”还是学“内方”, 会让孩子纠结, 更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是为人处事为什么必须表里不一。
所以, 知道现如今家庭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固然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据此进行探索, 加以改变和改善, 但知道初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上面临的内在困惑, 甚至自己人生尚难把握的尴尬, 应该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可以据此开展针对父母的家庭教育项目, 这类项目的目标不是着眼在技术层面上告诉初为父母者应该做什么, 而是旨在帮助他们破解人生中导致人格分裂的种种两难:比如, 既能得到大家认可, 又不用送礼的办法到底在哪里?
在当下中国, 无论家庭还是学校, 最需要受教育的是教育者, 父母和教师。但对这些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者来说, “社教重于说教”才是更深刻的道理。在孩子人格成长的过程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重要的, 但如果仅仅追求表面化或碎片化的教育效果, 最后无非增加了孩子“踏上社会”之后遭遇“现实休克”的机会。如此显然不是我们强调和推进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本意。生活永远是最后的也是最强有力的教育者, 改变生活才能改变教育和教育的结果。
家庭教育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反思
一、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1.“棍棒教育”的抬头。
2011年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凭借《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书讲述了自己如何采用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使两个女儿考入名校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除此之外,“狼爸”萧百佑也凭借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所谓的“萧氏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使三个孩子纷纷考入北京大学。从“虎妈”到“狼爸”,这种“棍棒教育”的再度抬头,一方面迎合了中国父母急切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好的。
2.“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现在的中国,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才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每位家长都在孩子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希望,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许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之外的许多重要的教育内容,造成部分孩子“高分低能”;还有一些家长迫于高考压力或盲目地认为西方教育一定比中国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出国读书,让孩子成为远离父母的“小留学生”,同样造成许多成长的烦恼。现在,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功利化,在教育中没有形式上的追求,没有灵魂的升华,没有对知识的渴望,有的只是成绩、实用和就业。
二、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反思
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有着不同的“形状”。对待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使孩子掉入极度自卑的深渊。“狼爸”“虎妈”式的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是教育中的特例罢了,人们在看到他们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背后付出的努力。面对困惑,我们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式。
父母都是爱子女的,但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不会爱,错把爱的方式当成爱本身。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有些家长则把关爱变成溺爱,希望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空间,只要成绩优秀,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偏执、狭隘,甚至丧失对家长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之心。在中国当下“应试教育”和通关选拔的大环境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学习成绩的高追求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去实现,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有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也从不打骂女儿,只是在女儿每天回来跟她聊十分钟,聊的内容只有四个问题: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理解和关爱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的。
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呵护,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的关系,是无条件的,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做一个好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
“十句责备抵不上一句赞美”,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自己已经很内疚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谅解和支持。父母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一味地责罚打骂,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越管束就越叛逆。不仅是教师,家长也要学会罗森塔尔效应,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 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孩子跟大人一样,有独立的意识,而家长总是用自己的意识操控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例如有些家长没征得孩子同意,就不声不响地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些家长为了弥补自己没上大学的遗憾,逼着孩子报考某个大学。而且多数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剥夺了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必要时加以引导。
3. 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三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 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 才是被爱的。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误导。孩子可能会为了某种奖励而努力学习, 一旦期望没有达到, 学习的积极性就降低。家长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目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努力学习的品质。
4. 做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充分信任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很多来自家长的影响。儿童期的孩子, 需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陪伴;青春期的孩子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疑惑, 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应该和孩子一起找到成绩不佳的原因, 相信他是在努力着, 不断鼓励其进步。对于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偏差, 更应该多沟通, 帮助其及时改正。
5. 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 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
这一点对于当今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是分不开的。如果每一个家都充满爱、每一位父母都懂得为人父母之道,世界就会更美好。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一定要从小就开始,特别是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家长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用爱和责任感化孩子。
参考文献
[1]肖复兴, 刘华新, 陈一鸣.“虎妈”冲击波带来的思考[N].人民日报, 2011-2-9.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篇10
近年来,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 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 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 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1 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 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我们通过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 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 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 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 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 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 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 “学习至上, 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 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 一是心疼孩子, 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 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 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 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 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 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 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 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 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1.2“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 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 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 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 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 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 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 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 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 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 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 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 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 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 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 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 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 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 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 家长一旦醒悟, 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现实生活中的孩子,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 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 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 少则几百, 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 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 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a.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b.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c.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d.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e.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 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 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 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 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 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 穿的要新潮高档, 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 戴的是精巧的发卡, 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 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 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 也许, 在他 (她) 的心目中, 或许他 (她) 更爱的是自己, 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 只知受人爱, 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 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 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 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 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 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2 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 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2.1 指导家长“信任孩子”。
孩子是新生力量, 相信孩子, 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 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2 指导家长“赏识孩子”。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 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 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 越是不会干的, 他就越想干, 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 不把孩子当宠物, 不要剥夺孩子的权利。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 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 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统一的内容, 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 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以实践为重点, 及时反馈, 树立榜样, 找出差距, 再教育, 再实践, 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教师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 家长以“情感”的桥梁, 以“亲情”为纽带, 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 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 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 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
校外教育专家献计家庭教育发展 篇11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就中国传统文化与自己创作《新三字经》的经历对道德教育进行了阐述,高老认为中国是个重视哲学的国家,道德与国家兴亡相连,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教育。高老在《新三字经》中提出“兴道德,国运昌”的观点,并提出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使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要从具体的、基本的内容八手,打好基础。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等电视剧的编剧臧里女士认为。要“用爱的办法教育孩子”。第一,对孩子的教育要从教育老师开始,只有老师学会用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才能接受教育。学会爱人。第二。要强化感恩教育。目前我们大量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享受家里所有人的爱,这种爱使他们已经习惯爱、漠视爱,造成爱的缺失。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第三。家庭教育中的精神关爱与物质满足失衡。应试教育下,家长们更多地重视分数,只提供尽量好的物质满足,却缺少对孩子的精神关爱。第四,孩子成长中主动太少。被动太多,家长和老师没有真正尊重孩子,孩子的成长完全被家长设计与安排。第五。家长教育孩子时,总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别人如何自己孩子就要如何,没有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个性化教育。造成孩子只有知识却没有能力的现象,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
来自法国的乐万年(Alexis Vannier)先生,是一位致力于在中国开展企业社会责任与儿童校外安全教育推广的公益人,他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例分析了如何对有孩子的家庭、年轻的父母、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等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思想理念和方法的教育。
《幻想艺术》杂志总编辑张莹女士认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校外教育不是校内教育的延伸,更不应该是校内教育的附庸,应该作为校内教育与社会的有机接口,培养出真正意义上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杰出人才。家庭教育。是校外教育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部分,因为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封闭性与持续性的特点,使得外部教育力量很难延伸进入家庭教育环节。而且由于众多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强。教育目的不明确,致使家庭教育成为整个校外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个环节的薄弱,使得我们整个教育失去了最宝贵的品德及人格教育机会。改变家长本身的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就能够从一开始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最优良和最适合的环境。现在,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解决了家长意识的问题,才能使孩子遵照每个人的特点得到最好和最有效的培养。而只有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兴趣引领他们自己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技艺专精的人才。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儿童的创造性也是丰富的,但是权威性、不可撼动性以及答案绝对性的教育,正是扼杀儿童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我们急需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孩子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及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杰出人才。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体美处副处长、北京校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向红女士结合北京市在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围绕论坛主题做了进一步阐述,对推动校外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对今后要做的精心设计的业务进行展望。
家庭教育 篇12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但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可以认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家庭教育便显示出鲜明的阶级性,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能够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只有皇室贵族,普通老百姓是少有机会的。即便是汉唐之后,平民百姓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了,其家庭教育内容也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皇室贵族、仕宦之家与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内容又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同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又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随着年代的发展,家庭教育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改变。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价值观念体系正在逐渐瓦解,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未形成,新旧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碰撞与冲突之中。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由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正处在深度变迁之中,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境地。只有继承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借鉴外国优秀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才能顺利完成转型。而现在有必要对古代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和再继承,因为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作为历史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不仅作为集体意识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
二、以德为首,以孝悌为本,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放在重要地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和终身受教育的场所,家长要通过家庭教育给予子女长大独立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规范、知识,如生活常规、人际关系等,实质是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这一点,在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中都是一致的。古代家庭教育把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搞好“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和谐和巩固,还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和安定。虽然古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其目的在于移孝作忠,但不可否认,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正性的一面,而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所比较欠缺的部分。唐柳玭在诫子书中强调子孙要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时,要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礼让为务,以勤俭为法”,概括的很是精到,值得借鉴!
三、家庭教育与家族教育日益紧密融合,与“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和谐共存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在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人聚族而居,既有自身家庭的需要,也有统治阶级提倡的因素。在古代生产力还不发达,大多数老百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之下,家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当多的老百姓的家庭教育是依托于家族教育完成的。而家族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儒家伦理规范的教育,也包括家风的教育,及族内子弟的文化教育等等。这其中流传至今的许多家训、族规、乡约也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古代教育三角体系,即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包括宗族教育)、“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因其和谐均衡而发挥着稳定的作用。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观念、家庭结构甚至于家庭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迁具有时代性,比较之下,家庭教育功能总体正在弱化(在某些方面,如家庭教育中的“学习至上”的观念与行为的过分强化则是家庭教育失衡与异化的结果);家族教育也不复存在。在当代教育三角体系中,家庭教育沦落为从属地位,学校教育一家独大,替代家族教育位置的社区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三角体系失衡,教育乱象丛生!根本出路就在于强化家庭教育,做实社区教育,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各取所长,并驾齐驱!
四、重视言传身教,提倡勤俭,耕读传家
古人非常重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强调言传身教要“端本清源,以身率先”,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古人认为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讲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赵匡胤虽贵为皇帝,但仍然处身节俭,以节俭为家法,以身传教。他自己就“常服浣濯之衣。乘舆服用,皆尚质素”,他曾对皇室子孙说“每纳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曾国藩位列三公,但每餐只用一道荤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布衣布鞋。他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力诫奢侈,坚持以“耕读二字为本”。明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也认为“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在耕读等日常生活中教化子女,修养性情,重视环境习染,也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反观当代家庭教育,许多父母说的多,做的少,能以身作则的更少;失去了“身教”这一家庭教育的法宝,不重视家庭环境建设与熏陶,又不做学习型父母,家庭教育又有多少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