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共4篇)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1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
占有权:指实际地或者直接地掌握、控制或者管理生产资料,并对他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权能。
支配权:1,指在事实上或者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置生产资料的权能。2,指安排和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的权能。
使用权:就是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
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产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经济形式。
经济协调方式: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用途(使用方向)的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部门的方式,还包括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地区等的方式。
经济管理方式: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方式,它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规则和管理手段等体现出来。
经济刺激方式:是指驱使或刺激当事人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或改变其经济行为的手段或方法。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显然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经济增长是它应有之意。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财富(商品或劳务总量)的增加。统计上通常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效率:是指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或利用效率。
企业:就是一种久已存在的、特殊的经济组织,它从事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谋求产出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
业主制企业: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投入个人财产,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共同监督和管理,并按期投资比例分享剩余的企业。
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并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他一般有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部分组成。
劳动收入: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劳动收入=直接劳动收入+经营管理劳动收入=工资+津贴+奖金+其他劳动收入)
资产收入: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别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也称为部门结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
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产品中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的数量构成。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对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的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总量失衡:严格地来说,只要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一致,即AS≠AD,就应该说出现了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
市场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机体内的竞争、供 求、风险、价格、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的 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的利益风险。
市场规则:就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而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所制定的市场活动诸主体都必需遵守的制度。因此,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这些准则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规范。
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制规范和行为准则。
市场竞争规则:在经济法意义上讲,所谓市场竞争规则实际上就是以法制形式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从市场主体的约束性上看,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准则与规范,它表明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有哪些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2,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殊要求,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3,怎么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4)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增强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什么是个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的作用有哪些?
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作用:增加经济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活跃商品交换,开展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特别在县乡两级财政收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对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5,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如何理解其实现形式多样化?
所有制实现形式就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可分为:独资、控投、参股。具体的实现形式可分为:独资公司、控股会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合资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合伙企业等。再具体到企业,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资本的组合方式和资产的经营形式等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只有在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6,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资本组织而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二是国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经营方式而言具体形式主要有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及租赁经营。采取多样化的全面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是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改变不会失去或改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目前探索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力求使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适应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应该而且必须根据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实现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首先必须克服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两权分离必然牵涉产权明确问题。为了有效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两权分离必须界定产权关系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要继续探索有效的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对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主要采取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方式属竞争性领域又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其产权主体应当多元化由独资转化为股份公司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国有企业还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兼并与出售、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承包和租赁及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
7,简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①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这包括几层含义1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它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不是它要表现的生产关系自身。作为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必然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意味着在同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下表现形式的差异可能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②经济体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决策方式经济协调方式经济管理方式经济刺激方式信息传输方式。③是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了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方面标准来判断1经济增长2经济效率3经济的稳定性4经济结构5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经济体制的优劣要通过以上几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导致高经济增长高的经济效率高的经济稳定性合理的、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经济体制。
8,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67)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P72)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P73)
定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材料公有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必然的。1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它不仅适应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而且也适应于采取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2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中国的农业生产手段还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管理水平也不高。这就决定了分散经营和独立操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户可以独立完成农业直接生产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农户及每个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
问题:
(一)我国在实行承包经营时,主要是采取平均承包的办法。这在当时有其必然性,易于为农民接受,但却造成耕地规模过小、零星分散的问题,由此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成本收益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济层次薄弱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不少集体经济组成为“空壳”,其必然后果是向农民摊派、集资过多过滥,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生活和再生产能力受影响;公共福利、公共设施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哈在制度上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是制约了弄明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善: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层次实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再次飞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基本政策,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二)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探讨和实施土地使用流转制度。
(三)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也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采用高效的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既有劳动联合,又有资本联合,既有按劳分配,又有按资分配,适应性很强,应加以推广。
(四)要大力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通过这种形式,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
(五)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双层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培养大批的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人才。
(六)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制,实现“第二次飞跃”,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投入;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打破垄断,保证农产品流通顺畅;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和农民自治组织建设等。
9,什么是企业制度?(P130)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P130—131)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这种变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产权制度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古典的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再到现代的公司制企业。
(2)从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经历了传统的工厂制度再演进为如今多单位,多职能的企业组织形式。
10,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P134)
1.产权清晰 出资着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产权清晰
2.权责分明 出资者和企业在权利及责任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
3.政企分开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依法向企业征税,并通过相关政策和宏观调控 作用于市场,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则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市场那个竞争中优胜劣汰
4.科学管理 现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
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结合的经营机制
11,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P136)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它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的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一个企业能不能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不能增进企业经济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 治理结构是否有效。
12,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哪些特点?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约束和激励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
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动力的行政化;二是企业决策的行政化;三是企业约束的行政化。
13,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P14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公司----的经营方式。它的特点可归结为法人地位、有限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14,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P158.,企业融资渠道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不影响企业的自主独立,财务风险很小,但所能筹集的资金数量少而分散,融资效率较低;外源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外源融资可提供大量的、集中的资金,筹资效率很高,但也有代价,银行贷款和债券要还本付息,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发行股票不仅要支付股息和红利,还会丧失部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
15,企业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向有哪些?
投资方向可投资于扩大生产规模、投资于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资于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创新。
16,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
劳动收入: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非劳动收入:指居民不是凭借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就是说包括资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资产收入: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别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
原因:存在何种收入形式,取决于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除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之外,任何其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都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才会成为社会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在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不同的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劳动收入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收入形式的多种收入并存的格局。
17,为什么居民的劳动收入、资产收入会出现差别?这种差别是否合理?为什么?
劳动收入的差距的原因:①居民劳动能力有差别②居民向社会实际提供的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量有差别③各部门垄断程度有差别④政府对就业和工资的干预。
资产收入差别的原因:①居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存在差别②居民拥有的资产种类等不同。
18,.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求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3,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的局限性要求政府积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政府具有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依靠力量的能力。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则:1,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促进居民之间在经济上的平等,又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2,兼顾机会平等与结果平。3,以相对平等为平等的度。4,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运用的手段:1,对居民收入征税。2,对居民财产征税。3,征收商品税。4,政府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5,发展社会保险。6,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7,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8,实行逆向的工资级差制度。9,最低工资制度。10,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11,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制度。
19,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3)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4)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5)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6)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7)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特点: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3)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4)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5)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6)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越大。(7)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偏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高。(8)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9)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
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
2.就业制度的变革
3.公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 4.租金非均衡分布的马太效应 5.资产分布的不平衡 6.权力介入收入分配
7.部门之间的非公平交易
8.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 9.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 10.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20,.你认为中国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1,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度,而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当前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2,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成为合法收入调节的主要目标。3,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将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纳入法治化轨道。4,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管制制度、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重要条件。5,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经济增长相协调。在发展中、在所有人的收入都市能增长的条件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唯一现实的选择。6,相机选择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在目前,政府除应对非法收入采取没收政策外,应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实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二是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三是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财产税制度,建立起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体系。7,鼓励第三种力量参与收入调节,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21,什么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总量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时指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实际上的平衡。即AS=AD 总量平衡是同一衡量范围、同一衡量层次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总量平衡是同一时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总量平衡不是一般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标志:一般物价水平,平衡时会保持稳定。商品供应状况,商品供应充分,库存保持正常增长,表明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
22,什么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它有哪两种基本类型?各自的表现是什么?
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相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总供求失衡。两种类型:一是总需求不足(或总供给过剩)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下降,出现普遍的商品过剩。二是总需求过度(或者总供给不足)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上涨,商品的供应十分紧张。
23,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P315)
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也称为部门结构。以下是有关产业结构的几种主要的分类:
1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
2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
3基础设施部门和非基础设施部门
4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5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轻工业与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基础工业和非基础工业;
6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农业、狩猎业、林业和牧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游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24,产业结构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1)供给方面的因素:①一国资源的拥有状况②劳动力的供应状态③资金和资本的供应状况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⑤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⑥投资结构及其变化
(2)需求方面的因素①居民就消费需求的结构②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③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④投资结构
(3)国际经济因素
25,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什么?(P325)
① 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的趋势,第二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则经历了从低到高再转而下降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过程中,主导产业的演进则呈现出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最后转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变化趋势。
② 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部门从以物质生产部门为主逐步转到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
③ 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先升后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④ 从工业内部实际的演变过程来看,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之势,而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之势;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之势,而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之势;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关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第二阶段以加工工业发展为重心。
26,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P358~360)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从更普遍意义上说,一切建立在落后生产方式(细小而分散)和落后技术(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因此也是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都属于传统部门;一切建立在现今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基础上的,因而也是高效率和高收入的经济,则都属于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的存在时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又要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面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首先,现代部门的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高效率的典范,随着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推动传统部门的现代化;其次,现代部门的高薪酬将吸引传统部门劳动者,促使劳动力和自己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和流动,有利于加速现代部门的发展;最后,现代部门可以将自己的先进技术提供给传统部门,有利于推动传统部门发展。(总结:这些都有利于使二元经济逐渐弥合,最终过渡到一元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消极影响:首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如果农业过分落后,势必在许多方面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如果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换现代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发展;最后,若二元经济中人们收入差异过大,会导致劳动力过分转移,导致本来就落后的传统部门因生产要素流失更加落后,而城市因人口过多产生各种“城市病”。(总结:可能会因发展二元经济造成地区差异过大,即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同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上述各种消极影响。)
27,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P365-369)
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首先,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一方面各地区坚持微观的竞争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地区间坚持宏观比较优势原则,彼此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在区际发展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远、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从而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区际差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则由东向西依次递增,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即区际差异问题异常突出。
2、地区产业同构。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窜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产业同构,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缺乏有效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协作。缩小区际差异,消除不合理的产业同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属于,宏观经济范围内加以考虑和确定的事情,需要通过国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来实现。综合地看,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应体现合理分工、发挥优势,适度倾斜,协调发展,统一规范,分区调控,分类指导,重点参与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出路:
1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分工协作。2加强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4解决区际差异过大和产业同构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
28,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单一化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根本不能满足复杂的经济决策的需要
3.单一的计划调节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4.以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
5.以非经济利益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不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刺激方式 6.纵向的信息传输满足不了做出理性经济决策的需要
29,市场规则的意义是什么?
1,市场规则是使商品生产者有序的进行市场活动的重要保证。2,市场规则是市场有效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3,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序化的基本手段。
30,市场规则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市场规则是使商品生产者有序地进行市场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二,市场规则是市场有效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序化的是基本手段。
31,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应满足什么条件?
(反命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1.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失灵;2.垄断,由于固定成本、规模效益等产生的贸易壁垒,使得某行业出现寡头或垄断,导致市场失灵;3.外部性,有些相关因素不是经济主体可以控制的,如污染和创新;4.信息不对称,如内幕消息。
32,市场规则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是必须科学化。二是必须系统化和统一化。三是具有强制化和严肃性。四是公平性原则。五是必须具有开放性。
33,.市场客体(商品)进入市场需要遵守什么规则? ①商品的质量要符合要求,低劣商品不能进入市场之中。②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会利益,那些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进入市场。③商品的包装及其他方面都必须符合要求,不能有损于消费者的利益。④商品要名副其实,任何假冒商品都不能进入市场。⑤商品的价格及其计量等,都要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进入市场。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2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六部分重点知识总结
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以下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六部分重点知识总结,以供考生参考。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最早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这一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就我们的社会性质而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是就我们的发展程度而言。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必须反对右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 第一,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第二,认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东莞中公教育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政治、实践意义。
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上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实践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东莞中公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这一判断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学说。这一判断的重要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上,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中,必须排除干扰,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 的活力源泉。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东莞中公教育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我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明确展示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有机统一。1.经济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文化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社会纲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 东莞中公教育
归根到底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设纲领,为我们在现代化建设新的阶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东莞中公教育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篇3
3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①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③人口因素: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④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33,生产力(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层次性)(五)
①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②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3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
①生产关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35,社会的政治结构(五)社会政治结构核心问题:国家
①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②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①政治法律制度②政治法律设施36,社会的观念结构(五)
①社会观念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②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37,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五)
(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38,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4)文化的功能:
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39,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六)★★★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40,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①科学技术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控制和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
②科学技术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
③科学技术具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
④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心理知识竞赛 社会心理学部分 篇4
题库二
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5.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协变原则 D.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⑤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10.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1.()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答案】D
【解析】自我图式理论由马库斯提出,他认为,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12.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个体站在外界观察者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 B.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 C.观察学习的经验
D.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与他人进行的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3.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来获得自我知觉。
14.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答案】A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15.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答案】A 【解析】情绪是内在不稳定因素,人格、智力和能力都是内在稳定因素。16.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答案】B
【解析】可控性是个体认为行为动因能否为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后果,所以,人们会对其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1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理论。
A.控制点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 【答案】A
【解析】控制点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他的理论被称作控制点理论。
1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 B.原因 C.控制源 D.行为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解释。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内部,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外部。
19.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A.行动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奖励是由个人行为来决定的。具有外部控制特征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奖励的出现与否不是自己的活动能影响的。
20.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原则。
A.不变性 B.易变性 C.协变性 D.特异性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海德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形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 B.凯利 C.琼斯 D.戴维斯 【答案】B
【解析】归因原则中的折扣原则有凯利提出,他认为,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一原因起的作用应该打折扣。
22.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协变。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规律性 【答案】D 【解析】凯利指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2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答案】A 【解析】凯利认为,人们归因时,主要寻找三方面信息:①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②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反应;③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
24.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B.社会视角 C.态度 D.控制点 【答案】B 【解析】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通常,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25.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答案】D
【解析】个体在归因时,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典型的现象就是自我服务偏差,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7.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8.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的理论观点。
A.需要倾向 B.归因倾向 C.控制倾向 D.思维倾向 【答案】B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29.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 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 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 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 【答案】A
【解析】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30.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图式形成 B.印象形成 C.归因 D.记忆的搜索 【答案】C
31.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32.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A.阿特金森 B.海德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C
【解析】韦纳从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即归因的三维模式。
33.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答案】A
【解析】内控者和外控者是罗特根据控制点理论对人的划分,其中外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内外向是荣格的划分,后被艾森克引入其人格理论。
34.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A.理性 B.全面性 C.情境性 D.紧迫性 【答案】C 【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35.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A.外在归因 B.内在归因 C.平衡归因 D.控制源归因 【答案】A
【解析】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人们的归因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三个因素协变的结果。特异性信息显示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特异性高则说明主体只针对某一刺激主体做出反应,通常会行为归因为环境和刺激客体,即做出外在归因。
36.“一个人总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他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这是心理归因的()。
A.充足理由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协变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B
【解析】不变性原则指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又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37.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A.羞耻感 B.自豪感 C.责任感 D.理智感 【答案】B 【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感,觉得是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38.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解析】德韦克1975年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坚持更长时间,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39.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A.能力 B.任务难度 C.努力 D.机遇 【答案】C 【解析】努力属于不稳定内因,能力属于稳定内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外因,机遇属于不稳定外因。
40.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
A.社会视角的影响 B.竞争条件下的特殊归因 C.自我价值保护 D.动机性归因误差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保护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即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41.“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 D.自我效能 【答案】A 【解析】动机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喜好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题干中的例子描述的的就是动机性归因偏差。
42.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A.物质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物质自我的概念。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43.自尊是个体对其()评价的结果。A.社会地位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44.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①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二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这阶段大致从二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③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45.“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答案】D
【解析】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46.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因此,答案为C。
47.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答案】A 【解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因此,答案为A。
4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答案为A。
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A.内在性 B.普遍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韦纳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三个维度是: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50.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稳定联系,这体现了归因的()。A.不变性原则 B.特异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
判断题:
1、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F)答: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2、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F)答: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3、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F)答:。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4、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F)答: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5、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T)
6、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T)
7、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F)答: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8、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F)答: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F)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10、有人需要急救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大。(F)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1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F)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12、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F)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13、对媒介和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传播者。(F)传播者和受众
14、谣言是一种心理作用的过程,重要性和模糊性是它的基础。(T)
15、心理应激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F)心理应激有利于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状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简答
1、简述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⑴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⑵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⑶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⑷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 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2、简述如何消除社会偏见
(1)社会化 通过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来减少和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偏见。
(2)受教育水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会越少。偏见来源于无知和狭隘。(3)直接接触 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各国人的偏见)(4)自我检控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有偏见时,可以通过静下心来想,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等减少之。
3、简述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1)社会原因: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危机;社会内部结构紊乱;(2)信息传递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加工差异。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武汉大学慕课知识09-09
大学语文部分知识点小结06-10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期末考试试题08-24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和心得09-29
武汉科技大学专升本题型总结10-06
武汉工程大学市场营销协会工作总结05-23
武汉大学2014双学位金融市场学 总结08-1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09-27
武汉轻工大学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