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

2024-11-14

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共10篇)

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 篇1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兼论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自80年代西方金融管制逐步放松,金融自由化席卷全球,金融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金融自由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作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理论基础的.金融工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得以诞生.并开始大规模地创造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工程将对全球的金融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 者:何方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上海,83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年,卷(期):17(1)分类号:F830关键词:金融工程 金融效率

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 篇2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审计

近年来,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 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 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 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因此,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 市场经济体制下, 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 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 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 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 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 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 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 符合性测试, 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 评估其效能;第二, 实质性测试, 即通过符合性测试, 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 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 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 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 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 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 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 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 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 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 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 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 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 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 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 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 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 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 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 对于财经领域来说, 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 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 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 时刻关注金融案件, 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 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 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

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 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 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 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 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 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 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 做好审计工作, 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 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 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 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 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 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 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 就应该一查到底, 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 并采取一定的举措, 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严绍兵刘文霞:评估不确定性披露与金融风险防范:基于评估师的调查[J].中国资产评估, 2010 (02)

[2]肖文钱江: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合作管理模式探析:防范风险与扩大受益覆盖面[J].西南金融, 2010 (01)

试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篇3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冲击;对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化。而金融监管则指国家依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规定和颁布有关金融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或条例。这些法令和规定的目的,在于将金融活动纳入正轨,建立一个安全、健全的金融体系,公正、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87)。

在很多人看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要实现金融自由化就应该放松监管,强化金融监管就会抑制金融自由化。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证明,金融监管是金融自由化的基础和保障,严格监管下的金融自由化才是真正的金融自由化,反之将给经济与金融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监管当局必须十分重视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推进金融自由化而忽视金融监管,导致金融风险大量累积进而爆发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金融自由化正逐步推进,同时我国已加入WTO,国内经济正逐渐与国际经济接轨,如何处理好金融自由化与监管成了目前我国经济与金融改革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在分析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冲击和我国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以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

金融自由化将对金融监管产生较大的影响,使被监管主体、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监管体制产生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从被监管主体来看,金融自由化会增加监管对象,又会改变被监管对象的经营行为。具体说来,实现金融自由化,外国金融机构将从利润最大化、业务国际化的经营策略出发,更多地参与我国的金融活动,致使我国金融机构数目大量增加,金融机构的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与此同时,大量金融机构的进入也会促使国内金融机构采取模仿行为,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开展新的金融业务,其经营行为也发生变化。

2. 从监管内容来看,金融自由化将使原有金融市场的外延有所扩大,金融创新不断推进。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诸如发行执照、审批业务、现场稽核、合规检查等,将不再行之有效。对于监管当局来说,要么实现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允许金融机构按照业务发展以及风险控制要求进行金融创新;要么抑制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促使金融活动向境外转移,产生替代效应和溢出效应。

3. 从监管方式来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计划性监管方法效率低下。这是因为:一方面,审批监管方法,不利于金融机构开拓业务,因为金融机构每开办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实现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现场稽核和检查,容易导致外部监管代替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弊端,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法人治理机构。

4. 从监管体制来看,随着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业务的日益交叉,以及金融(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金融业综合经营、混业经营的趋势有所加快。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果仍采取分业监管体制,一项新业务的推出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才能形成,从而发生较高的政策协调成本。同时,交叉性业务的出现,既可能出现重复监管,又可能导致监管缺位。

5. 金融自由化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变得不可缺少。由于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中介活动具有国际化、专业化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国际性金融机构(如集团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这样,仅靠单个国家实行金融监管不能有效控制其经营风险。因此,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迫切需要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提高各有关国家金融监管的效率,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总之,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的金融监管有综合性、审慎性、有效性、独立性、前瞻性、历史性特点(钱小安),这就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或空缺现象。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自1995年有关金融“五法一决定”颁布以来,我国的金融法律建设日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对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不断发展的自由化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很薄弱,表现为:

1. 偏重市场准入,没有形成持续性监管。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监管过分注重市场准入监管,而对风险监管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金融创新工具的监管尤为不足。例如当前银行业普遍开展的“银证通”、“一柜通”等金融创新,怎样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监管,如何与国内其他监管当局协调配合,都缺乏深入研究。其次,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监管几乎空白,未建立起市场原则框架下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如中农信、海发行、广国投等金融机构退出时最终还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为代价才得以实施,这就削弱了市场惩戒的约束机制;而且金融机构易形成道德风险,使其审慎投资冲动弱化,更想追逐高风险的投机活动,最终形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2. 偏重合规性监管,未将风险监管作为监管重心。过去,我国金融监管一直将其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但随着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变革,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出来,如市场敏感度较低、监管措施落后于市场发展等。而风险性监管在识别、度量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审慎监管原则,提出防范和化解金融机构风险的监管措施。它更注重机构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及时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预测潜在风险。此外,信息技术在我国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远远不够,从而出现成本与效率低的现象。

3. 监管缺乏内部控制。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指引,要求在监管中更加注重对金融机构管理水平的评估。但在很多国有金融机构产权监护人功能缺失的情况下,难以真正建立起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机制,未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风险管理作用,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无法转化成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在过于突出外部监管的重要地位,某些监管措施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如,对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审批制,实际上是越俎代庖。

综上所述,在金融自由化条件下,目前我国金融监管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

三、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自由化的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监管的冲击,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同时促进自由化便显得尤为迫切。

1. 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持续性监管转移。监管当局应尽快将监管重心由市场准入向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及建立退出机制转移,特别是加强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的监管力度,督促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此外,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国外资本进入我国渠道将变得更为通畅,这对监管工作形成挑战,要求监管当局加强长期规划,强化监管工作的持续性和预见性,实现持续性监管。

2. 监管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考虑到我国国情,金融监管现阶段应以合规性监管为主,风险监管为辅。风险监管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准确评估和预警金融机构的风险,这就迫切要求我国的风险及预警系统,通过将软件的人工智能和专家的判断相结合,增强定量因素在风险检测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由此产生金融机构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确定哪些机构应当首先接受检查,哪些地区及其中的机构应重点检查。

3. 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合理界定监管职责。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关键在于强化治理结构。首先,必须设计独特的治理结构,赋予董事会更大权力,董事会成员必须都是专业精通和良好动机的人士,并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在人事上能约束管理人员。其次,在不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管理的前提下,政府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给予金融机构政策引导,如审计报告要求、不定期检查等。最后,加强对监管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机制。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直接干预方可走向前台(斯蒂格利茨,1994)。有效的监管体制不仅要求监管对象依法行事,而且监管当局的监管行为也应受到有关法规的约束,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加强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必须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监管体系,在保证金融体系安全的同时促进金融自由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指南.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刘逖.跨国银行与金融自由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周振华.金融改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邢毓静,巴曙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金融运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李扬,黄金老.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6.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刘逖.中国银行业:外资冲击.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8.刘崇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9.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金融参考,2000,(12).

10.郭其友,林明山.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发展战略的成效与启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作者简介:戴建中,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俞继莉,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保险与金融工程的比较研究 篇4

金融工程,作为20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的新兴学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本质是利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期权,期货,以及互换等,对金融领域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目前,大多数人对于金融工程也许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对于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各种衍生证券,人们都是有所了解的。它们给人一种高风险、高投机的感觉。这是因为对于多数的人(包括许多金融界的从业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他们对衍生金融的认识是伴随着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而加深的,如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中国国债期货市场的3.27**,以及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些事件中,人们发现传统经济中的庞然大物,如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银行、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国家,在衍生金融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通过这些恶性事件的频频出现,人们对衍生金融变得谈虎变色,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利以及投机的索罗斯形容为“金融大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曾在公开场合就对对冲基金进行了谴责,并且同索罗斯进行了辩论。人们不仅要问:既然衍生金融引发了这么多的灾难性事件,而且本质上衍生金融并不能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只是对社会财富进行一种再分配,我们为什么不能象禁止赌博或者禁止毒品一样禁止它?答案是: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衍生金融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每年的交易达到150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反观我国情况,尽管并没有衍生金融,但是股票指数期货已经是呼之欲出。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况?不同背景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我们注意到,金融工程界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即金融工程是金融领域中的一种保险。本文将结合保险发展的情况,从保险学的角度来对金融工程做一些探讨。事实上,对于保险,人们认为它是社会的稳定器,同时,在金融业内(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保险往往给人一种稳健,甚至保守的感觉。二者在实际生活中给人如此大的反差,一个是极端的投机、激进,而另一个又是相当的保守,它们又能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呢?或者说,金融工程是金融领域中的保险只是一种没有实质意义的说法而已?对于此,我们认为需要从二者的由来以及特性的研究出发,才可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金融工程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思想

个人以及机构在金融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投资股票市场所面临的个股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这些金融风险对于不是从事金融业的公司而言往往是难以驾驭的,也是不愿意承担的;即使对于专门的金融机构,也并不是愿意承担所有的风险。我们可以设想,对于一家主要从事国内业务的商业银行,它愿意承担关于本国货币的一定的利率风险,但是因为不熟悉国际业务,所以一般不愿意承担汇率风险。因此,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机构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同时具有潜在的收益),而金融工程就是一种具备如此功能的机制。金融工程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伦敦银行界,当时有的银行建立起专家小组,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度量,并应用组合工具进行结构化管理。这一类工作被称为金融工程。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人们对金融工程的认识迅速拓宽,现在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来解释金融工程,即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在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它所用到的金融工具,主要是近年来出现的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各种衍生证券。金融工程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这些基本的金融工具,或是它们的组合,如期权期货等,达到处理金融风险的目的。一般有两种结果:用确定性来代替不确定性,即风险;用确定性的损失来代替不确定性的损失,即不利的风险。

二、保险的起源以及基本思想

保险是人们规避风险的主要手段,我们可以从保险的起源看出来。另外,寿险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社会并没有因噎废食,而是充分认识到了保险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同时,保险业也制定了许多严密的规则。这样,一方面使得保险公司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证,更重要的是,使得人寿保险为社会所接受。在此,我们不局限于各种保险的细节问题,而是从保险的核心出发,探讨保险这个行业处理风险的基本思想。

我们以寿险业为例,考虑它的社会定位以及它处理风险的方式。寿险是为了满足个体规避失去劳动力或死亡时所带来的风险而出现的一种保险形式。而风险有两种:生存与死亡。简单的讲,生存的风险就是指个体本身的生存(养老)问题;死亡的风险是指如果个体作为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者,他的死亡或者丧失劳动力,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下面,我们详细地说明保险业是如何规避这两种风险。

1.用确定性来代替不确定性风险

对于个人而言,他需要在具备劳动能力期间,进行一定的积累以备将来丧失劳动能力时维持生活。但是,他面临一个风险,即他并不知道自己能生存多少年,如果积蓄太少并且他的身体一直十分健康,那么,他的积蓄就不够维持他的生活;反之,如果积蓄相对于他的年龄而言太多的话,他虽然不必为老年的生活发愁,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往往意味着青年时期生活质量的下降。总之,如果完全依靠个体,没有人会知道多少积蓄是适当的。生存年金保险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将这个不确定性的风险用一个确定性的支出来解决。投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以趸缴或者分期交费的方式,购买一定数量的生存年金。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在失去劳动能力时,还会有固定的生活来源。这就是将不确定性的风险用确定性来代替。

2.用确定性损失来代替不确定性的损失

在保险中,财产保险,寿险,以及健康险等多种保险都是以确定性的小的损失,即所缴的保费来代替潜在的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损失。我们还是以寿险为例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对于一个家庭,主要劳动者的死亡会对家庭的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何规避这种风险呢?死亡保险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一个家庭可以为其主要劳动者购买死亡保险,这样,如果在保险期间发生意外,家庭则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险赔付,从而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而如果一切正常,缴纳的保费不会为这个家庭带来任何收益。保险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人们可以将不确定性的损失(大的,且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用确定性的损失(小的)来代替。

三、金融工程与保险的定性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金融工程与保险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在此用一个表来说明一下二者的关系(详见表1)。

表1金融工程与保险的比较

附图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金融工程与保险的目的来看,二者都是处理、规避风险的手段,只是它们的标的物不同。同时,它们本身并不能创造出社会价值,只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已。换言之,如果一辆购买了保险的汽车发生车祸而报废,尽管它的所有人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但是社会财富确定是减少了一辆汽车,只是这个人规避了车祸造成的财产损失;同样的道理,有人可能因为持有一份期货的多头而获利,这并不能说明社会财富的增加,因为持有这份期货空头的人会因此而蒙受损失,我们只能讲,持有期货多头的人在此风险的处理上是妥当的。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对于持有期货空头而遭受损失的人,我们也并不能认为他没有正

确地处理风险。因为从他的公司整体来看,持有该期货的空头,可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或者是在这方面出现损失的同时,他在另外的交易中取得了超额的利润,也就是整体规避风险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没有人会对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但没有得到保险赔付(即一切平安)而感到不快。因此,将衍生金融看作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手段,我们才可以理解并容许在财务中出现由进行衍生金融交易而带来的损失,因为这可以看作是为企业支付的另外一种“保费”。

其次,金融工程与保险处理风险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是用确定性来代替不确定性或用确定性的损失来代替不确定性的损失这两种基本的思路。这两种方法是规避任何风险的基本方法,而风险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处理风险工具的不同。因为金融产品与实物资产以及人具有不同的特性,从而决定了处理金融产品风险的衍生工具必然同保险产品不同。事实上,因为实物资产与人具有不同的特性,也使得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产品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由于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并不具备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特性(即当数量足够多时,会出现频率的`稳定性,也就是满足大数定律),因此,不可能出现象保险公司这样一个可以将所有风险都承担的机构。但是,在金融市场中,大家对于同一个风险有不同的偏好,因此中介机构可以撮合双方达成交易,并用各种手段确保不会出现信用风险,期货交易中的盯市方法是最典型的一种。二者的特性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定价基础,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定价工具。

总之,保险与金融工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处理风险的工具,并且处理风险的方式是相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所处理的风险标的物不同。保险是处理实物资产与人为标的的风险金融工具,金融工程是处理以金融产品为标的的风险工具。正是因为标的物的不同,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但是,我们认为:尽管二者在表面上存在着差距,但就其本质而言,金融工程就是“金融保险”。事实上,保险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只是因为保险业的成熟,例如严格的监管,程序化的条文,才使保险业规避了这些风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通过对保险与金融工程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中国发展金融工程是必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程与保险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标的物不同。因此,发展金融工程,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规避、转移金融风险,这是建立完备的金融市场的必由之路。

2.将金融工程的创新思想引入保险业中

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 篇5

随着中国的经济大国的地位不断的巩固,世界金融中心的态势初现雏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炙手可热的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兴起,以及它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许多立志投身金融业的申请者.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申请金融工程的人数还是在成倍地增长.虽然不断地有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的硕士课程,但是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申请人数增加的速度快.因此,金融工程的申请越来越激烈也是在所难免.综观国内金融界形势,金融工程在国内的应用已经开始慢慢发芽,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如何呢?虽然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成熟金融市场水平,但是已经表现了这种趋势.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

主要课程: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金融风险定量分析、金融工程应用分析、固定收益证券分析、金融计量、应用随机过程、运筹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金融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金融经济理论,具有深厚的数理基础,熟练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并能够从事金融产品的开发、定价及风险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金融人才.金融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毕业生薪酬指数:

1.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70%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0%.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工程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6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2.毕业2年薪酬指数:47%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工程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

3.71,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上.3.毕业3年薪酬指数:42%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3%.按照十分制计算,金融工程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4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应届就业率指数:

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中,92%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8%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9.2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上.发展前景指数:

论金融学与金融工程 篇6

我们也将其称为违约风险,也就是说因为某种原因,交易的一方没有达到约定好的义务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而这种风险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国家风险;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结算风险。

利率风险,通常是因为利率关系的变动造成损失所带来的风险。基差风险。在金融行业中,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商品可以被用来买卖,在这个买卖的过程中,由于价格的变动,就会出现基差,我们就把这个时候所出现的风险称之为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由于经济价值的变动,会导致收益忽高忽低,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之为收益率曲线风险。汇率风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外汇风险,是指存在于全球范围内两国或多国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时的一种风险。

金融资产和资本或者不动产的变动,会导致自身经济主体受到经济损失,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风险,我们就把这种那个风险称为流动风险。常被称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论金融与财务的边界 篇7

金融的定义:货币的发行与回笼, 存款的吸收与付出, 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金银、外汇的买卖, 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 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

而财务的定义: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资金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只从定义上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 金融是以货币为基础的经济活动, 而财务是分析与体现资金运动所体现出的经济关系。

从定义来看, 我们对金融与财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 则将更具体从金融与财务各自的基础原则分析他们之间的边界。

金融有三大基础原则。

(1) 金融是信用交易。

①信用。

经济学上的信用, 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 对应于现货交易 (即时清结的交易) 。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 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

②信用交易的应有特点。

第一, 一方以对方偿还为条件, 向对方先行移转商品 (包括货币) 的所有权, 或者部分权能;

第二, 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移转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 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第三,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

(2) 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象。

(3) 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

相较而言, 财务则有四大基础原则。

(1) 系统性原则:是指财务管理是集团各成员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它本身又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

(2) 现金平衡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中, 贯彻的是收付实现制, 而非权责发生制, 客观上要求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做到现金收入 (流入) 与现金支出 (流出) 在数量上、时间上达到动态平衡, 即现金流转平衡。

(3) 收益风险原则:是指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要获取收益, 总得付出成本, 而且面临风险, 因此成本、收益、风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 利益协调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 离不开处理与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职工、内容各部门、债务人、被投资企业、国家 (政府) 、社会公众等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通过以上对金融的三大基础原则以及财务的四大原则, 我们可以得知并作出如下结论:

在金融的三大基础原则中, 信用是一个高频出现的词, 这正是金融最核心的特点: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 这意味着金融强调的是通过银行信用融资并进行投资扩大规模。而财务更加强调在完善的系统和健全的制度下, 尽可能的以最低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润并且将其合理分配。这也就意味着金融重在投资.

而财务的四大原则, 着重强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管理活动都应该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中, 通过财务本身在:筹资、调节、分配、监督这四个方面的职能, 从而是企业达到一个综合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财务最看重的, 就是企业最关心的——利润。

金融与财务的边界还可以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比如其各自的职能、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其下不同的学科等。不同的人, 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思维形式、论证方式来区分金融与财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都还没有停止过, 学者们现在仍然在讨论、研究金融与财务的边界。金融与财务,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们有区分他们的边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通过整个行业领域的共同努力, 能够对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认识有更深的理解, 同时也能深入宣传其不同, 使人们真正了解并理解他们的边界。

参考文献

[1]吴明礼.现代财务理论方法和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2]兹维, 博迪.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论金融与产业市场化 篇8

不久前爆发的金融公司介入《叶问3》发行上映一事,管理部门的反映可谓迅速。我们已经看到相关金融公司的上市股价并未获得更高提升,“炒家们”的追求遭受挫折,因为政府的调查对其而言不可能构成利好消息。

诚然,《叶问3》堪称一部好电影,但这次事件的核心已不在电影本身。票房的虚假预期成为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在真实的票房产生之前便已产生,其创造者企图赢得的战果在电影市场之外。

有人声言2016是“中国电影金融元年”,如果电影行业真被“金融化”,类似这次金融公司介入电影票房的事件就将是其滥觞。可以断言的是,从此中国电影产业必须重新考虑市场化的边界了。现在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与这一系列事件相关联公司的涉及电影发行的合同,可以设想,一方面我们会看到它们的拟定和签署是合乎行业管理条例的,也会看到它们在执行当中确实产生了“票房”,并且按照规定上交了电影专资、院线分账、各项税费。另一方面,在很多影城产生了所谓的“幽灵场”。这种手段当然可以创造出“高票房”故事,而至于是否真的有观众去看,对其已经不再重要。

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还没有彻底规范的情形下,更多的挑戰将接踵而至,我们要对上述事件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其正在强行以金融的价值为电影的价值代言。需要认清的是,任何代言电影的角度都必须以不伤害电影的健康发展为前提,而制造出虚假的电影人次,也必然制造出虚假的“票房”,以这样的金融价值代言电影的价值,只能制造出“伪电影价值”,这实质上是伤害电影产业的。

其次,其高调声称“做大做强”电影产业。事实上,我们却看到它分裂了电影产业:如果其畅行,今后电影行业将会只有两种影片,一种是有金融资本在后面运作的影片,一种是唯有凭自身实力在市场上博取票房的影片。中国电影产业能够允许市场竞争出现这样的异化状况吗?

第三,其是否涉嫌欺骗消费者、观众、股民?在股市上推高股价的做法自然允许,也属正常,但如果是通过制造虚假业绩而将信息传递上股市平台(电影院票房表面上不假,但人次是假的,因而这样意义上的票房归根结底依然为假),这样的股价推高就有造假的嫌疑。

一部电影会因为这样而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吗?电影是为造福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是为了股市赌博?只怕这一番行径本质是以金融的价值歪曲电影的价值。我们是电影行业市场化的拥护者,但题中之义是核心必须始终在电影行业,而非远离电影的本源,成为金融的市场化。

再进一步,市场化的最高阶段真的是金融吗?我们知道,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但社会的合理发展应该是金融为产业服务。如果相反,变成产业为金融服务,事情就一定变味。金融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其本质永远在于追求金融的价值,而非产品的价值。金融追求自身价值的方法是运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放大自身的价值,从而攫取巨大的利益。以电影产业而言,金融“炒家”的非理性可能会直接摧毁我们对于电影品质的关注,而将电影生产的目标完全改造成实现金融的价值,至于影片的艺术水准,却变得无人关注。

所幸,这一次的金融炒作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政府已经干预其中,一个懂得电影产业之本真的管理部门一定懂得怎样保护产业的真正利益。对此,我们已然可以预期到积极的结果。

论金融市场信用论文 篇9

财管0802 顾雨薇 38号

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以至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居高不下,金融信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分析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指出金融信用不是国家(政府)信用,而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进而分析了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 银行 企业 社会 金融市场

一、信用在我国金融业中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问题贯穿于金融市场的各个角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有机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断裂,必然对整个网络产生连锁性的破坏,且这种破坏呈现放射性恶性扩张的特征。金融是信用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若其相互信用等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就更为严重、影响波及面就更为广泛和深远,其实际破坏性要比表面上体现出来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金融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资金从富余一方流向缺乏一方,意味着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也意味着资金所有权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若借款一方没有信守承诺,没有履行按时还本付息义务,将造成贷款方的资金损失。长此以往,将产生过分惜贷甚至拒贷现象,其结果是金融市场逐渐萎缩。

二、我国金融信用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金融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贷款通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些法规和规定出台的目的与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规范和体制安排看,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守信的交易成本太高,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以至“格雷欣法则”发生作用,出现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守信的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其实,信用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目前我国企业在运行中,忽视信用的价值,不会有效利用、创造信用这一商品,增强自身竞争力,反而去摧毁原来就很脆弱的信用市场,只看到失信可以给他们带来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利益,博弈论成立的前提之一是反复博弈。我们的法律制度没有将前一次的信用和以后每次的交易(得益)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因果关系。因此失信的人不必支付高昂的代价,其他人看到失信的好处,自然而然地在利益驱动下也开始放弃守信,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与狼生活在一起,你也会学会嚎叫”。可见,目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

(二)社会对金融违约行为打击不力,缺乏对背信企业的有效惩戒机制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阻滞了信用链条。

(三)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

地方保护显然是为了地方利益。如果没有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显然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也就没有意义。在目前中央和地区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保护本地企业、本地市场,达到保护财源的目的。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

(四)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大量存在现实生活中,银行打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十分普遍。统计表明,近两年来,银行通过依法起诉手段收回贷款的比率愈来愈低。有的企业本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但也采取“金蝉脱壳”的办法,转移资产,另成立经营方向基本相同的关联企业,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这样的企业有的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上亿元,后果极为严重。

(五)银行维权环境差,维权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的破产案件几乎都是在债务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实施的。

银行左右企业破产的能力受到牵制。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破产决定是债权人或债务人为保护自己权益而做出的独立的、市场化的行为选择,在我国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很难想象,破产能够在地方政府的反对下进行。而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维护社会稳定职能决定了其对企业破产的消极态度———破产必然引起失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当然,这种消极态度是针对真正的破产而言,至于以逃债为目的的假破产,则另当别论。

破产操作不规范,银行资产风险加大。现实生活中,以破产为名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相当突出,这种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屡屡得逞。1996年我国颁布了《贷款通则》,明确规定了逃废银行债务的处罚细则,但收效甚微。

(六)金融从业人员信用观念薄弱,金融信用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信用记录和评估系统,还没有形成对社会守信用、重信誉予以奖惩的信用保障保全机制。在一个高度流动性的社会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法则只能给诚信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高难障碍,比如,等价交换原则谈化了人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淡化了部分干部无私奉献的公仆意识;商品价值的货币化,极易诱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常常脱节,易使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甚至于坑蒙拐骗。

三、金融信用缺失的根源

1、历史沉淀和制度性约束使我国金融信用基础脆弱信用观念淡薄。

如前所述,随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加速,企业逐渐脱离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是,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是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可以说大多数国民都对金融信用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信用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

市场主体是“经济人”、“理性人”,他们在市场中做出的一切行为均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因此,如果守信能带来利益,而失信会遭受损失的话,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守信,反之亦然。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目前我国社会规范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守信的交易成本太高,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以至“格雷欣法规”发生作用,出现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守信的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目前我国企业在运行中,忽视信用的价值,不会有效利用、创造信用这一商品,增强自身竞争力,反而去摧毁原来就很脆弱的信用市场,只看到失信可以给他们带来短期“利润”,而忽略了长期利益,博弈论成立的前提之一是反复博弈。

3、信息不对称。

根据斯蒂格里兹的理解,信息不对称是指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所得的信息不一致。在金融交易活动中,金融机构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不对称的,并且获取信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获取客户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表现在获取决定贷款信息时,还表现在贷款获取后监督贷款人行为时。贷款人为获得贷款可能隐瞒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使信用的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影响到金融信用的整体状态和效率。

四、完善我国金融信用的对策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的前提,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建设必须以政府行政协调为动力,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和规范社会各部门的信用行为,以银行(信贷)信用管理为基础,由社会中介征信机构开展个人、企业资信等级评估,使社会信用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塑造社会信用之风。

(一)要建立诚信中国,必须大力宣传诚信经营理念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的源头上抓起,加强全民诚信意识的教育,狠抓个人信用建设。对社会公民要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不讲信用可耻,其社会地位将会随着每一次失信行为而降低。对企业要进行经营法规的学习,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企业的资源,是一笔庞大的无形资产,可以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赢得资金,赢得市场,赢得生存。法治与德治并举,在全社会树立起诚实信用的理念,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二)加快信用法规及评信机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规范信用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制,除了靠道德劝说,更要靠法律规范。信用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关系,维护信用关系的严肃性,要靠严密规定而且严格执行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国家要加大信用制度的立法执法力度,做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的衔接配合。加强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对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债权得到保护,债务得以履行。

近年来出台的一批基本经济法律,基于市场经济要求,对信用关系的规定有所加强,但整体系统性还不够强,还有未规范的空白领域。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尽快检查、修改并完善我国的商法体系,建立、健全维护信用社会和信用经济的法律制度。

(三)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要联合治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要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不干预银行信贷经营活动,按照市场法则营造宽松投资环境,提供项目让银行自由选择。创新信用管理,借鉴国外的管理办法。清理“三角债”,帮助银行清收贷款本金及利息,加强企业信用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营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氛围。

人民银行,开展信用专项整治活动,公布“黑名单”,制裁信用失范企业,为其不讲信用而付出代价。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优势,建立全社会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逐步消除信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网络,以科技手段防范风险,使失信者失去生存的空间。

商业银行,完善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上约束信贷人员,降低信贷资产的“道德风险”。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加强贷后管理,密切跟踪监测信贷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按照市场要求办事,加快授信工作,推行差别服务。

(四)用现代信息网络公开诚信状况

一方面,从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入手整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个人账户,培育专业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将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金融资源、纳税资源、司法资源等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个人信用档案,对个人信用做出整体评价。

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征信制度和征信机制。建立信用等级评定、资信评估以及相应的咨询机构,加快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以及采集、合法使用居民个人资料、企业资料的法规建设。

(五)打击地方保护

中国企业的信用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如一些地方部分官员为了本位利益,甚至为了一任政绩私利,对于所管辖范围内的制假售假听之任之,极少数甚至是沆瀣一气,为制假售假者通风报信、干预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查处,成为制假售假者的保护伞;对于所属企业恶意欠债、逃废债千方百计予以包庇保护,甚至是出谋划策,侵犯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一定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金融工程期末总结 篇10

远期利率协议 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时刻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确定、以特定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的协议

远期外汇是指 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间按约定的远期汇率买卖一定金额的某种外汇的合约。远期市场的交易机制

 特征

分散的场外交易

非标准化合约  优点:灵活

 缺点

1信息劣势,市场效率较低

2流动性较差

3违约风险相对较高

首先应该明确,期货(或远期)合约并不能保证其投资者未来一定盈利,但投资者通过期货(或远期)合约获得了确定的未来买卖价格,消除了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本例中,汇率的变动是影响公司跨国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是跨国贸易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汇率的频繁变动显然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运营(即使汇率上升与下降的概率相等);而通过买卖外汇远期(期货),跨国公司就可以消除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风险,锁定了成本,从而稳定了公司的经营。

主要的金融期货合约种类

利率期货是指标的资产价格依赖于利率水平的期货合约,如长期国债期货、短期国债期货和欧洲美元期货。

股价指数期货的标的物是股价指数。

外汇期货的标的物是外汇,如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英镑、日元、澳元、加元等。每日盯市结算 保证金制度

结清期货头寸方式

到期交割和现金结算

平仓

未平仓合约数的变化

远期价值:远期合约本身的价值 远期价格(Forward Price):使得远期价值为零的合理交割价格

持有成本(Cost of Carry)= 保存成本+ 利息成本 − 标的资产在合约期限内的收益 同一时刻远期(期货)价格与标的资产现货价格的关系

 同一时刻的两者价格高低取决于持有成本

 在远期(期货)到期日,远期(期货)价格将收敛于标的资产的现货价格  标的资产的现货价格对同一时刻的远期(期货)价格起着重要的制约关系(案例3.7)

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

投资者在现货市场已有一定头寸和风险暴露,运用远期(期货)的相反头寸对冲风险 多头(买入)套期保值 运用远期(期货)多头进行套保,适合担心价格上涨的投资者,锁定未来买入价格

空头(卖出)套期保值

运用远期(期货)空头进行套保适合担心价格下跌的投资者,锁定未来卖出价格

基差:特定时刻被套期保值的现货价格 H 与用以进行套期保值的期货价格 G 之差 1 单位现货空头 +1 单位期货多头的套保收益 单位现货多头 + 1 单位期货空头的套保收益 b0 总是已知的,b1 决定了套保收益是否确定,是否完美套期保值。完美的套期保值

期货标的资产与被套期保值的现货相同

到期日与现货交易日相同

程序交易

指数套利常常需要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交易,因此往往需要借助计算机程序来自动完成交易指令,这种由计算机经行的打包交易就称作程序交易

汇率协议

当前约定未来某个时点的远期升贴水幅度,是远期的远期。远期汇率

远期升贴水(理论)即远期差价

ERA价值

股指期货价格

而在CME交易的以美元计价的日经225指数期货无法使用此式 远期利率协议

通常现金结算,无须协议双方真实交换本金

多头价值 欧洲美元期货

1期货报价(IMM 指数): Q = 100 ×(1 − 期货利率)2合约价格: 10, 000 ×(100 − 0.25 ×(100 − Q))

3IMM 指数变动量等于期货利率变动量 ×100,方向相反。

4规避利率上升风险者应卖出欧洲美元期货,而规避利率下跌风险者应买入欧洲美元期货。5每个基点(0.01%)变动的价值: 6到期现货价 7到期多头盈

利率互换 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相同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事先选定的某一浮动利率计算,而另一方的现金流则根据固定利率计算。货币互换 在未来约定期限内将一种货币的本金和固定利息与另一货币的等价本金和固定利息进行交换。

净额结算

利率互换在实际结算时通常尽可能地使用利息净额交割,从而使得本金成为名义本金。净额结算能很大地降低交易双方的风险敞口头寸,从而降低信用风险。互换头寸的结清

• 出售原互换协议 • 对冲原互换协议 • 解除原有的互换协议 协议签订时和后的定价区别

协议签订后的利率互换定价,是根据协议内容与市场利率水平确定利率互换合约的价值。对于利率互换协议的持有者来说,该价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而协议签订时的互换定价方法,是在协议签订时让互换多空双方的互换价值相等,即选择一个使得互换的初始价值为零的固定利率。与互换相联系的风险主要包括:(1)信用风险。由于互换是交易对手之间私下达成的场外协议,因此包含着信用风险,也就是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当利率或汇率等市场价格的变动使得互换对交易者而言价值为正时,互换实际上是该交易者的一项资产,同时是协议另一方的负债,该交易者就面临着协议另一方不履行互换协议的信用风险。对利率互换的交易双方来说,由于交换的仅是利息差额,其真正面临的信用风险暴露远比互换的名义本金要少得多;而货币互换由于进行本金的交换,其交易双方面临的信用风险显然比利率互换要大一些。(2)市场风险。对于利率互换来说,主要的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而对于货币互换而言,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当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于交易者是有利的时候,交易者往往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可以用对冲交易来规避,信用风险则通常通过信用增强的方法来加以规避。

看涨期权(Call Option):赋予期权买者未来按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 看跌期权(Put Option):赋予期权买者未来按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早期的场外期权受红利保护:除权日后执行价格要相应调整现在的交易所期权不受红利保护,但在股票分割或送红股时要调整。在 n 对 m(即 m 股股票分割为 n 股)股票分割之后,执行价格降为原来执行价格的 m/n,每一期权合约所包含的标的资产数量上升到原来的 n/m 倍。n% 的股票红利等同于 100 + n 对 100 的分割。高频交易

常常在每秒发送多达数千条委托的交易行为 头寸限额(Position Limit):每个投资者在市场的一方所能持有的头寸总额 看涨多头/看跌空头 看涨空头/看跌多头

执行限额:一个期权买方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所能执行的期权合约的最大限额 期权多头在交易后第二个营业日支付期权费,无需缴纳保证金 初始保证金:两者较大

1出售期权的期权费收入加上期权标的资产价值的 20%减去期权处于虚值状态的数额(若有

2出售期权的期权费收入加上标的资产价值(看涨)或执行价格(看跌)的 10% 内在价值

是 0 与多方行使期权时所获回报最大贴现值的较大值。

平价点

就是使得期权内在价值由正值变化到零的标的资产价格的临界点

时间价值是在期权尚未到期时,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为期权持有者带来收益的可能性所隐含的价值。

期权价格的影响因素

1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与期权的协议价格

 对于看涨期权而言,标的资产的价格越高、协议价格越低,看涨期权的价格就越高。

 对于看跌期权而言,标的资产的价格越低、协议价格越高,看跌期权的价格就越高。期权的有效期

美式期权而言,由于它可以在有效期内任何时间执行,有效期越长,多头获利机会就越大,而且有效期长的期权包含了有效期短的期权的所有执行机会,因此有效期越长,期权价格越高。

对于欧式期权而言,由于它只能在期末执行,有效期长的期权就不一定包含有效期短的期权的所有执行机会。这就使欧式期权的有效期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关系显得较为复杂。

标的资产价格波动率

波动率越大,对期权多头越有利,期权价格也应越高。4 无风险利率

从比较静态的角度看。无风险利率越高,看跌期权的价值越低;而看涨期权的价值则越高。从动态的角度看,当无风险利率提高时,看涨期权价格下降,而看跌期权的价格却上升。5 标的资产收益

上一篇:牙体组织疾病下一篇:四季之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