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标准(精选7篇)
显性标准 篇1
摘要:汉语中“…(的)…”结构是极其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中包括显性“的”与隐形“的”,该结构在汉英转换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本文总结了处理该结构的6种常用方法,希望对翻译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显性“的”,隐形“的”,汉译英
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着一种‘共核(common core)’(Nida&Taber,1969),语言之间的转换往往都有规律可循。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翻译显性“的”与隐形“的”的普遍性。通过倒译,针对“的”加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练,让学生不断摸索出翻译“的”的方法。本文仅以《新标准大学英语3》(以下简称《新标3》)中精读课文的倒译为例。
一、翻译中有关“的”的处理方法
显性“的”指带有“的”字,比如:昏暗的暮色(the vague twilight);隐形“的”指无“的”,但定语意义却包含其中,或已成为习惯性的称法,比如:即兴球赛(impromptu ball games),成功人士(high flyers)。关于“的”常见的处理结构主要和名词相关,一般有以下6种:
1、adj./n.+n.或n.+of+n.
汉语中关于“的”最常见、最简单的结构即为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汉译英时对应采取“adj./n.+n.”或者“n.+of+n.”的形式。
1)adj./n.+n.
这是处理“…(的)…”结构中最常规、最简单的情况,要么形容词修饰名词,要么名词修饰名词(见以下隐形“的”),如:
显性“的”:尘封的相册(dusty photo album),极度的人性(utmost humanity)。
隐形“的”:意外抓捕(surprise capture),死亡人数(death toll)。
2)n.+of+n.
当“…的…”在翻译时并非简单的形容词(或名词)修饰名词的情况转换时往往会考虑使用当前结构,比如:
显性“的”:人生的无常(uncertainty of humanity),虚幻的优越感(a sense of windy superiority)。
隐形“的”:故事情节(the meat of the story),地下系统(network of underground)。
2、P.pr(present participle)/p.p.(past participle)+n.
汉语中的定语关系除了用以上所提到的结构转换外,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修饰名词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1)p.pr(present participle)+n.:
显性“的”:幽幽的海水(darkening water),消失的搭车客(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隐形“的”:复仇女神(the avenging goddess),飞翔梦(flying dream)。
2)p.p(past participle)+n.:
显性“的”:圆润的脸颊(the rounded cheeks),灰头土脸的亲戚(a sepia-colored relative)。
隐形“的”:落叶残枝(fallen leaves or branches),心爱之物(the beloved object)。
3、n.+to do
汉译英时,动词不定式作名词的后置定语也是解决“…的…”的一种常见结构:在袭击事件中幸存下来的最高级别的消防员(the highest ranking firefighter to survive the attack)(包含分词和不定式两重修饰)。
4、n.+p.pr/p.p phrase
汉语中“…(的)…”的另一种处理方法即在名词之后使用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或者相应的短语来表达:
显性“的”:在碎石场地打棒球的男孩和朝着在小山谷中玩躲球游戏咯咯笑的女孩(the boys playing baseball on the gravel court and the girls giggling at dodge-ball in the dell)。
隐形“的”+显性“的”:解救受困人员并扑灭四处蔓延的大火(to help people trapped and to extinguish fires blazing everywhere)
5、n.+prep.phrase
该结构比如:
显性“的”:一位善良的上流社会的女人(a high-society lady with a big heart)。
隐形“的”:眼袋(bags under one’s eyes)。
6、n.+the attributive clause
当汉语中的定语并非简单的形容词或名词或者分词等情况修饰时可以考虑定语从句,如:
(1)我想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答案。(This was not the answer I thought he would expect)
(2)大多数当二把手的人从没有当一把手的机会。(Most people who have played second violin all their lives never have an opportunity to play first violin.)
二、结语
汉语中的“…(的)…”结构是特别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翻译就非常有必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和经验,服务于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3。
[2]Simon Greenall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Eugene A[M].Nida&Charles&R.Taber,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显性脐带脱垂14例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分娩总数22 297例, 其中发生显性脐带脱垂14例, 发生率为0.06%, 人院时已诊断为显性脐带脱垂3例, 住院期间确诊11例。年龄18岁~40岁, 平均28.8岁;初产妇12例, 占85.7%, 经产妇2例, 占14.3%;定期产检7例, 占50%, 不定期产检或未行产检7例, 占50%;单胎13例, 占92.9%, 双胎1例, 占7.1%;新生儿体重≤2 500 g者6例, 占40%, >2 500 g者9例, 占40%;孕周<37周者5例, 占35.7%, 孕周≥37周者9例, 占64.2%。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 重度窒息3例, 死亡1例, 正常新生儿7例。
1.2 诊断方法
显性脐带脱垂常发生在第一、二产程, 临产前很少发生, 本组病例的诊断均直接看到脐带脱至阴道口或阴道口外, 或是阴道检查时触及条索状有动脉搏动的脐带而确诊。14例产妇有3例入院时已发现脐带脱出于阴道口;其余11例在试产过程中人工破膜后窥阴器下直视看到脐带, 或自然破膜行阴道检查触及条索状、有搏动感的脐带从而确诊。
2 结果
2.1 胎先露与脐带脱垂
本组病例中头先露7例, 占50%;足先露5例 (包括双胎足先露1例) , 占35.7%;肩先露2例, 占14.3%。
2.2 显性脐带脱垂其他高危因素
本组病例中脐带长度45 cm~80 cm, 平均长度57 cm, 脐带过长者 (≥80 cm) 2例 (14.3%) , 胎膜早破8例 (57.1%) , 胎头高浮5例 (35.7%) , 早产5例 (35.7%) , 经产妇2例 (14.3%) , 双胎1例 (7.1%) , 产程中行阴道检查发生脐带脱垂5例 (35.7%) 。
2.3 处理方法
本组14例脐带脱垂发生在潜伏期7例, 活跃期6例, 宫口开全、先露S+1者1例, 诊断后均立即给予孕妇吸氧, 抬高臀部, 取头低臀高位, 交代病情, 建议立即手术终止妊娠。除1例患者 (18岁, 未婚, 孕32周) 坚决拒绝手术, 行臀牵引术助娩, 其余13例患者头先露者消毒外阴、阴道后, 用手上推胎头, 以减少胎头对脐带的压迫, 严密监测胎心, 保证胎儿存活的前提下, 尽快剖宫产将胎儿娩出。
2.4 围生儿预后
13例 (其中双胎1例) 剖宫产新生儿 (共14个新生儿) 均存活, 其中轻度窒息3例, 重度窒息3例, 正常8例, 1例臀牵引胎儿死亡。
2.5 诊断至胎儿娩出时间 (DDI) 与围生儿结局情况
通过对本组14例脐带脱垂 (其中双胎1例, 共15个新生儿) 进行统计, 分析DDI与围生儿情况的关系。显性脐带脱垂时间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DDI>30 min的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者占83.33% (5/6) , 显著高于DDI≤30 min患者的22.2% (2/9) ;且前者有1例围生儿死亡。见表1。
3 讨论
3.1 脐带脱垂的发生率
国内外脐带脱垂发生率报道不一, 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1%~0.6%[2], 国内报道为0.4%~10%[3]。我院自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10年间共发生脐带脱垂14例, 发生率为0.06%, 较国内外报道的发生率均低, 这可能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经产妇比例较前下降, 产妇方面的高危因素也就相应下降;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口素质的提高, 人们更加重视产前检查, 及时发现异常胎位, 及时纠正, 胎位异常选择提前入院待产, 择期手术, 均有效降低了脐带脱垂发生率。
3.2 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
凡引起胎先露与骨盆入口衔接不完全, 均是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胎儿因素:胎先露异常、早产、低体重儿、多胎妊娠;母体因素:经产妇腹壁松弛、骨盆狭窄、胎头高浮;其他因素: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脐带过长、前置胎盘;医源性因素:人工破膜、阴道检查。本文资料中, 胎位不正5例 (其中臀位4例、横位1例) , 胎头高浮4例, 双胎 (臀先露1例) , 合并羊水过多1例, 合并前置胎盘1例, 术后证实脐带过长1例。胎膜早破8例, 产程中行阴道检查发生脐带脱垂5例。
3.3 脐带脱垂的处理方法
一旦确诊为脐带脱垂, 孕妇立即面罩给氧, 增加血氧饱和度并通过胎盘血流提高胎儿血氧供应;取头低臀高位, 上推胎先露, 若宫缩较强可同时使用宫缩抑制剂, 最大程度缓解脐带受压;开放孕妇静脉通道, 补液改善宫内环境, 严密监测胎心, 根据宫口开大及胎儿情况决定分娩方式: (1) 若胎心存在, 胎儿成熟度可, 宫口未开全, 估计短时间内不能经阴道分娩, 应选择剖宫产迅速娩出胎儿, 同时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4]。 (2) 若胎心存在, 宫口开全, 先露部较低, 估计短时间内能经阴道娩出胎儿, 立即行产钳或者臀牵引术协助分娩, 否则应立即剖宫产。 (3) 胎儿孕周低, 估计不能存活, 或胎儿已死亡, 等待自然分娩。 (4) 脐带还纳术临床应用成功率低, 胎儿病死率高, 故临床采用较少[5]。脐带脱垂的发生紧急, 处理要求争分夺秒, 应选择经验丰富、手术技巧娴熟的医师尽快取出胎儿, 麻醉应选择时间较快的全麻或局麻;若确定胎死宫内, 应与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经阴道自然分娩, 使产妇损伤降至最低, 同时仔细操作,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中13例剖宫产终止妊娠, 围生儿全部存活, 结局良好, 所以对脐带脱垂患者在胎儿存活前提下实施剖宫手术相较于其他处理方法效果更为显著[6]。1例臀牵引病例情况是产妇18岁, 未婚, 孕32周早产临产入院, 入院后自然破膜, 宫口近全发生脐带脱垂, 交代病情建议手术, 但产妇及家属因考虑未婚手术对产妇的损伤及新生儿孕周低, 抢救治疗费用等问题, 坚决拒绝手术终止妊娠, 要求阴道分娩, 行臀牵引术, 新生儿出生后放弃抢救死亡。
3.4 围生儿预后
新生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脐带脱垂的时间和脐带受压的程度, 显性脐带脱垂脐带脱垂时间长短与新生儿窒息率、病死率呈正相关。脐带完全受压7 min~8 min, 胎儿就有死亡危险, 故抢救脐带脱垂成功的关键是迅速解除脐带受压, 有效恢复脐带血液循环。国内多位专家都认为DDI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围生儿结局, 本组病例的统计结果亦证实了此观点, 有报道认为最佳的DDI是脐带脱垂发生后30 min内[7]。除此之外, 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提高及早产儿治疗水平的上升, 脐带脱垂围生儿病死率也在逐年降低。
3.5 脐带脱垂的预防
脐带脱垂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尤其要避免产科干预造成脐带脱垂。加强孕期保健, 做好产前宣教;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 预防早产的发生;及时发现胎位不正并及时纠正;胎位异常可考虑足月后临产前剖宫产终止妊娠;加强产程观察, 严密听取胎心音[8], 操作检查要轻柔, 避免胎膜早破;破膜后应尽快听胎心, 如果胎心有改变应考虑有脐带脱垂可能, 应立即行阴道检查排除。严格掌握人工破膜适应证, 尽量减少产科干预, 人工破膜不可避免时, 应选择高位破膜。
综上所述, 脐带脱垂是产科少见的急症, 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及早诊断、有效处理, 对母婴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9.
[2]钟丽红.50例脐带脱垂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2, 12 (8) :90-92.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2-213.
[4]熊薇, 周容.脐带脱垂预测及紧急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101-103.
[5]董建华.脐带脱垂19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27 (8) :610-611.
[6]王娜.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17) :157.
[7]钱志大, 杨小福, 翁碉.脐带脱垂3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7) :443-445.
前间隔显性旁路的射频消融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前间隔显性旁路患者共6例。其中男4例, 女2例。6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 病程3个月~26年。年龄16~47岁, 中位年龄27岁。均经体格检查及X线摄胸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心电图为B型预激综合征。其中δ波在V1导联 (-) 、Ⅰ导联 (+) 、aVL导联 (±) Ⅱ、Ⅲ、aVF导联 (+) 。
1.2 方法
(1) 常规局麻下Sendinger′s法穿刺右侧颈内静脉、左侧股静脉分别置入十极冠状窦电极至冠状静脉窦, 四极标测电极至希氏束及右心室, 常规行心房及心室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右侧旁路。 (2) 穿刺右侧股静脉送入消融导管电极, 在左前斜 (LAO) 45°透视下沿三尖瓣环及希氏束旁详细标测, 证实AV融合最佳点位于前间隔。在窦性心律下进行消融, 精细标测到AV融合最佳点为靶点。设置初始功率为5W, 温度为45℃, 放电5s, 如体表心电图δ波消失, 无A-H间期延长, 表明为旁路位置。继续试放电, 如不出现交界区反应, A-H间期无变化, 则增加功率逐渐至20W, 温度增至55~60℃, 持续放电60s。试用机械性压迫的方法:在窦性心律下用导管轻轻压迫AV融合最佳点处, 如果δ波消失, 则为旁路位置, 但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验丰富、导管操作熟练的术者, 初学者使用此法易致希氏束机械性损伤。
1.3 成功标准
体表心电图δ波消失;心电生理检查, 心室刺激出现房室分离;心动过速不能被诱发。
2 结 果
6例患者中5例获得成功, 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另1例患者术中经反复消融后旁路中断, 但术后第2天体表心电图δ波恢复, 由于靶电位图在δ波消失后希氏束电位较大, 在放电过程中有交界区心律出现, 恐造成Ⅲ度房室阻滞, 进行随访观察, 随访5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
3 讨 论
希氏束旁旁路在房室旁路中占的比例很小, 仅占右侧旁路的6%[1]。希氏束旁路一般位于距离希氏束5mm范围内, 消融电极的损伤范围为3~5mm, 故造成希氏束损伤的风险很大。前间隔显性旁路在窦性心律下希氏束电位混藏于AV之间的杂乱波群之中而不能被辨别。如果在心室起搏下放电不易观察窦性心律下传的情况, 故多采用在窦性心律下放电消融。观察希氏束电位的方法可应用冠状窦电极或高右房电极行S1S2刺激, 较短的S2在进入旁路不应期时, 刺激可完全经希氏束下传而使希氏束电位显现;也可诱发心动过速发作, 使希氏束电位显示, 从而降低希氏束损伤的风险。大多数旁路前传的有效不应期为250~350ms, 平均值300ms[2]。放电过程中保持消融导管的稳定至关重要, 可以减少希氏束受损伤的风险, 应用Swartz导管可以增加消融导管的稳定性。
为避免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笔者采取了从小功率、较低温、短时间的点滴放电方法 (5W、45℃、5s) 逐渐增加功率和放电时间, 这样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本组病例中失败1例, 为19岁男性患者, 该病例窦性心律时的心内电图, 希氏束电图上希氏束电位埋藏于旁路电位之中, 不能分辨。 (图1-A) ;在窦性心律下放电1 230ms δ波消失, 旁路前传中断 (图1-B) ;停止放电后靶点图上显示His波很大, 靶点离希氏束很近, 放电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反应, 并出现一过性A-H延长, 停止放电后旁路前传很快恢复 (图1-C) 。虽然术中δ波消失, 但第2天δ波恢复。考虑到该患者年纪轻, 再次消融造成Ⅲ度房室阻滞的风险很高, 笔者放弃再次治疗。对于年轻希氏束旁路患者行射频消融术, 不可强求成功率。
关键词:前间隔显性旁路,射频消融
参考文献
[1]曹京燕, 程月新, 郭晋祥, 等.56例右则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师杂志, 2003, 5 (8) :1098.
显性标准 篇4
存款保险制度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要求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按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 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 当投保的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破产倒闭或其他经营危机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全部或部分存款的制度。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世界上最早的存款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为了挽救大萧条中已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 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根据这一法案在1933年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 1934年开始实行存款保险, 从而开启了世界上存款保险制度的先河。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M. Friedman) 高度评价了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存款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以来美国货币领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20世纪70年代以来,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和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风险的加剧, 很多国家纷纷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事后补救措施, 与金融监管当局的事前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共同构成了发达国家的金融安全网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防止挤兑, 大大降低了单个银行的危机发展成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同时存款保险机构往往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进行监督和管理, 并及时提出警告和建议, 这就有助于保障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2008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有数百家银行倒闭, 但并未发生挤兑和大面积倒闭现象, 存款保险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是, 由于构成存款保险的三方当事人即存款保险机构、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 主要是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和银行的道德风险, 这是存款保险制度的严重弊端, 也是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大争议所在。具体而言, 存款人的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 存款人往往不再关注银行的经营业绩和业务活动, 缺乏对银行风险监管的积极性, 甚至缺乏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提出的积极性, 这就使低效率、甚至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银行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保险费增加了银行的营运成本, 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会帮助其承担一部分损失, “无后顾之忧”的银行追逐利润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高盈利的业务活动。
2 关于在我国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议
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即政府以国家信用为银行全额存款提供100%担保, 当银行出现问题时由国家财政为其买单。因此, 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指把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转变成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 把政府担保变为商业担保。当然,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与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居于垄断地位、金融体系相对稳定等多种因素有关, 也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背景下, 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事实上, 1993年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已经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 保障社会公众利益”;2011年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明确提出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2012年7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 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在我国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将存款保险定位成一种强制性保险, 必须纳入所有商业银行。
由于大型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担保, 通常认为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性, 纳入存款保险只会增加成本, 因此对于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中小银行为了提高其信誉则希望纳入存款保险。但如果只让中小银行加入存款保险, 中小银行的经营成本会高于大银行, 反而会使得中小银行从事高风险的活动, 发生道德风险。因此存款保险应该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 要让所有的银行都加入。
第二, 应实行差别费率和限额赔付, 防范道德风险。
首先要考虑银行在资金实力和风险大小方面的差距, 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缴纳保费的能力和不良贷款率、风险等级制定合适的有差别的各档保险费率, 不能太高以致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 也不能太低以致存款保险基金不足;其次, 为了降低存款人的道德风险, 应实行限额赔付, 即在最高限额以内的存款全额赔付, 超过限额则只能按限额赔付, 也就是通过将大额存款人暴露在风险中促使其关注银行的经营, 当然这也需要提高存款人的风险意识。
第三, 要健全商业银行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尽管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股上市等措施,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 有时并不能根据自身的利益而只能按政策意图办事, 从事一些低盈利、高风险的活动, 这显然与存款保险制度下各个银行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的要求不符。因此, 要健全商业银行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第四, 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需要有公平竞争的银行体系、完善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金融监管等配合的, 因此构建存款保险制度不可一蹴而就, 要循序渐进, 寻找合适的时机择机出台。
3 在我国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第一, 有助于降低道德风险。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特别是限额赔付下, 存款人和商业银行由受国家全额担保降低为受商业部分担保, 保障程度的降低将促使存款人更加关注银行的经营、银行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和收益的均衡, 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第二, 有助于银行之间公平竞争。
由于大银行在其资金实力、规模和技术等方面更具优势, 并由国家信用担保, 长期居于垄断地位, 而小银行则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公众更信赖大银行, 大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更强。一旦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小银行的信誉提高, 公众在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存款收到的保障程度相当, 此时大、小银行之间公平竞争, 公众的选择取决于二者的产品和服务, 社会福利提高。
第三, 有助于减轻财政负担。
在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下, 由于我国长期政企不分,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前财政部多次注资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 成本巨大。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后, 由存款保险机构以存款保险基金对破产的银行救助或对存款人直接支付, 从而减轻了财政负担。
第四, 有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后,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优胜劣汰难以避免, 可能会有一批金融机构退出市场, 使一些存款人的利益受损, 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恰是一种既能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使银行退出市场有效机制。可以说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先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存在的道德风险, 然后对我国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议, 最后强调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
关键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挤兑,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卢有红, 彭迪云, 许涵.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_难点破解的思路与政策准备[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6) .
[2]万幸.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再思考—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4) .
[3]石洪双, 李丹丹.存款保险制度功能评析[J].黑龙江金融, 2010, (6) .
[4]陈景新, 刘炜.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构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3) .
显性教学对抱怨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篇5
语用教学做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容, 是可教的也是必要的, 并且不同教学方式对二语/外语习得有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 (Kasper&Rose, 2002) 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这点。此书还对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语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过比较 (2002:269) 。另外DeKeyser (1995:17) 将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看做是语用教学的两种具体方法。显性教学模式下教师详细地讲解语用规则, 强调学习者对具体形式的注意, 并通过交际活动和互动总结元语用规则。而隐性教学模式, 教师并不详解语言规则和具体形式, 主要是借助各种教学材料和课堂活动使学习者发现并总结元语用规则。
作为课堂语用教学的一项准实验研究, 本文通过实施显性语用课堂教学模式, 以抱怨语表达模式为教学目标来探讨课堂教学对语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语篇补全测试和访谈调查的方法, 统计数据从而回答研究问题并验证研究假设。
1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笔者从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非英语专业选取两个班, 人数均为45人。选择依据:1) 他们都是笔者曾经教过的班级, 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有较深的了解, 可以灵活控制变量, 保证本项研究的信度。2) 对两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表明两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且访谈结果显示其英语学习背景基本一致。控制了无关变量对本实验的影响, 确保试验教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比较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和背景信息, 在保证成绩分布均衡, 学习背景方面基本相同后任意分配实验组 (显性教学组) 和对照组 (隐性教学组) 。
(2) 教学材料
课堂主要教学材料是借鉴Olshtain与Weinbach (1986) 所归类的五种抱怨实施模式及相应的策略, 作为学生元语用信息输入的主要来源。课堂设计中还包括截取的相关影视片段, 结合原版影视中的交际场景,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元语用知识。影视资料来源于倍受学生喜爱的情景美剧The Big Bang Theory,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影片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积极配合。
(3) 教学目标
该实验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上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进行显性语用教学, 并创造语境和组织相关活动, 培养他们对抱怨语这一言语行为的表达模式, 从而能形式多样、合适得体地进行交际。
2 实验设计
教学实验前先安排一次访谈调查。用汉语进行, 调查对象有30人, 分别抽取实验组10人, 对照组10人, 非参与本次实验的其他班级学生10人。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当前语用现状的认识, 及对开展语用教学的态度和建议。记录和整理反馈意见后, 改善教学设计, 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实施。整个实验过程中先后进行了教学前的诊断性测试 (pre-test) 和教学后进行的语用能力测试 (post-test) , 形式为DCT语篇补全测试。每次测试时老师都向学生强调要在不同情境下提供自然真实的反应, 并用英语填写。测试时间为45分钟。前后测用同一张问卷, 按照Olshtain与Weinbach (1986) 总结的五种抱怨实施模式分类统计。所得测试数据采用科学统计软件SPSS17进行统计分析, 列联表统计及其卡方检验 (ChiSquare Test) 对比相互间的差异。
3 实验过程
全部实验过程为期6周, 课时安排为每周2次, 每次45分钟。实验组采用显性教学模式, 仿照戴炜栋提出的课堂组织模式进行, 即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纠正性反馈。对照组接受隐性教学模式, 他们没有获得相关抱怨语用策略和表达模式的元语用信息讲解, 每次课堂仅观看与实验组同样的影片, 为保证课堂时间等同于实验组, 观看次数为2次, 教师在播放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影视中出现的抱怨语场景和不同表达模式。
实验组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习者输入元语用信息, 讲稿材料内容为不同情景参数下所应实施的抱怨语策略和模式, 此阶段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语用特征。元语用输入结束后, 教师播放截取的短片, 通过短片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语言环境, 对讲稿内容做深层次理解。第三个环节安排学生按角色分组, 扮演语篇中设计的场景对话。为避免受文化迁移的影响, 活动全程用英文进行。语用产出后进入最后一环节, 即教师就每组场景对话做出合理明确的评判, 并给与纠正性反馈, 及时的纠错更正可以避免学生语用石化现象的产生。
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同步进行, 对照组没有交际活动和教师反馈, 仅观看影视并被提醒注意抱怨语的不同表达模式。待各自完成教学进程后进行后测, 收集并整理数据。全部结束后, 为调查显性语用教学模式的效果, 再安排一次访谈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只针对实验班学习者, 笔者结合实验前的调查做归纳总结, 为后期语用教学提供参考。
4 研究结果
为回答研究问题和验证假设, 对收集的问卷数据结果可做如下处理。首先按五种抱怨模式分类, 分别计算两组学生前后测中各模式出现的次数和频率。然后分别将两组前后测每种模式出现的次数整理成5*2的交互表, 运用卡方检验观看是否有差异, 再对比各模式在所有DCT设置的情景中出现的频率, 从而验证假设1。再次, 按以上方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每种模式出现的次数和频率, 验证假设2。
实验组前后测卡方检验结果:检验值=52.83, 自由度df=4, 概值p-value<0.05, 表明两者的实施模式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主要的差异可从两次测验抱怨模式出现的频率判断, 其中明确抱怨的增加最明显, 由12.00%增至31.11%, 说明学习者从教学中领悟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及依据情境进行合适性的语用表达, 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回答了研究问题。另外谴责和警告及立即威胁这两种模式也有明显的涨幅。而对于前测中出现频率最大的低于指责水平和表达不满与烦恼两种模式都由前测的36.89%降至24.00%、43.11%降至23.56%。因此通过课堂上的显性语用教学, 学习者可以根据语境判断并选择不同的抱怨模式。对于对照组前后测的验证结果, 由于篇幅限制, 这里只对两次问卷的卡方值检验结果进行说明。检验值=1.790, 自由度df=4, 概值p-value=0.774>0.05, 说明两次测试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学习者所使用的抱怨模式也没有明显的增减幅度。假设1得到验证。
交叉列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模式进行卡方检验, 检验值=36.95, 自由度df=4, 概值p-value<0.05, 两组测试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对照两组抱怨模式出现的频率, 对照组后测如其前测一样, 学习者抱怨模式频率最高的仍然是低于指责水平和表达不满与烦恼, 说明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 注重积极面子, 倾向于间接、模糊的方式。而实验组学习者通过元语用输入和交际情景互动, 很好地意识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在具体的语境下倾向注重消极面子来实施直接、明显的抱怨模式, 依照情境形式多样的实施抱怨。因此, 假设2得到验证。
5 结语
本项课堂实验研究从抱怨语实施模式这一教学目标出发, 旨在探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下, 显性语用课堂教学模式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采用话语补全测试来收集语料并统计实验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于隐性教学模式, 显性语用课堂教学能明显地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 在具体语境下采用恰当合适的言语行为进行交际。本研究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发,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显性语用教学, 注重元语言知识的输入, 并灵活多样地设计课堂活动和交际情景, 激发学习者的输入产出, 并给出相应的指导与反馈。受条件及受试群体限制, 本实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语料范围小, 探索问题仅从抱怨语模式出发, 普遍性较低。因此, 显性语用教学对其他言语行为的习得影响可做未来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DeKeyser, R.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rules:an experiment with a miniature linguistic syste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5 (17) .
[2]Kasper, G.&K.R.Rose.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5.
[4]刘百玲.语际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134-136.
[5]袁周敏, 朱跃.中美大学生抱怨策略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4) :34-38.
形体教师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途径 篇6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知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发展, 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很难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无定法, 从侧面也反映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体育课中的形体课更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其学科中的专业知识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格式和编码的系统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凝聚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经验中。在形体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用的一种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来备课, 但上课的效果却是有很大的区别, 这其中就是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结果。有的隐性知识恐怕连教师本人也难感受到和描述出来。形象地说, 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 而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 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学者们普遍认为, 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只占10%, 另外90%是隐性知识。长期以来, 教师都很注重显性知识的运用而忽视了大量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隐性知识及其教育价值。只有深刻认识到形体教师的隐性知识并使其显性化,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多元型复合人才。
二、内涵
1. 隐性知识内涵
英国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0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两部专著提出了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的概念。被誉为隐性知识之父的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 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环境下, 很难规范化难于表达出来的知识,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他认为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世界的判断和感知, 是源于经验的。波兰尼认为人类是通过主动创造和整理他们自身的经验来获得知识的。如某种专长、学术研究经验等。而这种知识却深藏于脑内, 知识的拥有者也不能完全意识到它;因此只能用言语部分地表达它。从个人视觉出发研究隐性知识的代表人物有两位, 美国的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认为 (Peter F.Drucker) :隐性知识不可用语言来解释, 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 学习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另一位学者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 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容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 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王德禄:“隐性知识, 也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 往往是个人或者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 也难以传播。”
2. 形体教师隐性知识内涵
不同的学科领域对隐性知识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经过归纳和分析, 笔者认为:形体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指蕴涵于形体教学、科研等工作实践中, 经过长期积累的、高度个性化的、难以规范或沟通的、难以言表和模仿的、难于与他人共享的、难以被复制或窃取的各种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经验、形体气质、运动直觉、洞察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比赛临场指导能力、教学科研、价值观等。通过归纳,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课堂中, 形体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知识。虽然教育专家都很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 但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很难有一个标准, 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显得不够。往往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种语调都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共鸣。形体教师注重技艺展示、诀窍外显、目光暗示、人格感染、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会塑造一个良好的课堂。
(2) 在形体教学中, 教师以隐性的控制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技能与知识。形体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教学, 在课堂中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传授学生的动作技能及其运动习惯及美感、对形体美的欣赏及锻炼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形体课本身就针对塑造体型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本身的身体形态、气质就是一种隐性知识, 同样的一个动作或表情, 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让学生产生模仿的兴趣,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崇拜之情, 就可能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很难想象一个形态臃肿不修边幅的老师上体态训练课的效果。
(3) 形体教师在体育教育科研、学习新知识方面的技能与知识。这类隐含性知识指的是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而且这类知识一般具有习惯性, 甚至有的已成为教师个人的一种风格, 不易为他人所掌握和认识。这其中也包括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热爱和其对本专业的学术敏感程度、洞察力以及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
(4) 形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常常与教师个人的技术技能、学习方法与行为修养有关。教学生学习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形体教学是一个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过程, 它具有鲜明的技术突显性, 然而技术动作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 技术的传授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动作示范形式而非口头表述或数字形式表达的。每个体育教师对形体专业技术掌握程度、直觉判断能力是不一样的, 这些技术的掌握往往靠教师长期的实践体验、经验积累获得的。对运动技术的感知能力、领悟能力和意会能力的不同, 有时能形成技术诀窍、绝招, 等等。
三、显性化途径
高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虽然形体教师的隐性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体性、稳定性和无意识性, 也不能说明其不能转化成显性知识, 这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 同时也是知识的创新过程。在形体教学中, 教师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 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 将想象转变为概念, 将隐性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作为教师, 要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 认识到实践教学的价值, 然后使它显性化, 并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
1. 注重实践学习和自我形体的塑造
中国有句话:“熟能生巧”, 这句话反映了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隐性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使一些形体教师拥有了自己的绝活。形体教师通过实践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顿悟、直觉、灵感、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势, 以求异和发散的思维运用于形体教学中, 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的素质教育所需人才, 形体教师还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修养, 塑造出一个有个性的自我, 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形体课是一种美感动作练习, 教师自身的形象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归纳、总结, 将自己的知识显性化。
2. 加强教师间沟通与交流
形体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转化, 主要是优秀老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沟通能力等的经验传递, 要通过非正式的活动来进行交流, 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汲取别人的经验, 比如定期召开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座谈会, 看课, 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另外老教师也要多关注年轻老师, 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闪光点, 并及时地总结和优化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很多学校只注意有形的投资, 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无形投资。
3. 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转化, 主要是老师的技术技能、人格魅力、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交流, 这需要老师的能力来解决。据调查很多学生一些定型的技术技能, 跟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教师可以多找学生谈心, 多与学生沟通, 使得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多参与学生活动, 并给出意见和建议;尤其在体育术科教学中, 多注意形体语言的使用, 教师要充当学生的长辈和朋友的双重角色。
4. 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把形体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和智慧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出来, 使其成为学校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用可量化的报酬激励, 把教师隐性知识的贡献进行明确的量化, 来对积极贡献个人知识的教师给予报酬。在形体教学中, 学校要根据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的贡献来建立相应的报酬机制, 通过明确的规定来对知识的贡献进行量化, 如依据不同级别的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不同设立不同的奖项。学校还要注重促进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 如通过教研活动让教师进行有偿报酬的讲座或实践交流, 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竞争优势, 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所贡献的知识不仅能为自己获得利益, 同时也为集体、为学校做了贡献, 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有了一种成就感。
5. 建立互信机制
从人际交往的互动网络的角度看, 信任是实现教师与学生隐性知识共享和转化的基础。彼此信任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这种良性循环会朝着知识共享的方向而螺旋上升。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开放的对话机会和场所, 促进体育教学的创新。
6. 搭建知识共享平台
将隐性知识逐步编制成操作规范的论文、总结、报告等文件形式。这样可以加快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速度, 扩大交流与共享的范围。教师和学生加深沟通和了解, 使提供方转移知识, 接受方获取和吸收知识都变得更为容易。
四、结语
形体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蕴涵于形体教学、科研等工作实践中, 是经过长期积累的、高度个性化的、难以规范或沟通的、难以言明和模仿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知识。包括个人经验、气质、洞察力、运动直觉、价值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科研, 等等。有关管理部门应结合隐性知识的特征, 开创一些实现隐性知识的有利机制、环境、方式, 从而激励对体育教师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利用, 实现知识共享, 优化体育教学, 通过建立内外部的交流平台, 促进教师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传授给学生。学校这个组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 鼓励每一个教师不仅要利用知识, 而且要提供知识, 制定一整套的人力资源知识共享系统, 这样才会使每一个教师乐于提供知识, 也乐于利用知识, 从而使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摘要: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教学总结, 探讨形体教学中教师隐性知识的内涵、特征, 来了解形体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形体教师,隐性知识,内涵,显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兴龙, 司虎克.谈教练员的隐性知识[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6 (2) .
[2l范文杰.论竞技项目中的隐性知识及其显现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5) .
显性标准 篇7
一、危险驾驶罪出台后的现状
醉酒驾驶不但对驾驶人自己有危害, 同样对其他行人和车辆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有的学者将醉酒驾驶行为比喻为“车道上滚动的炸弹”。[2]在“危驾”入罪后其引导着民众生活习惯往好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喝酒不开车”的思想在大部分人心理已形成一个行为准则,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同时也出现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现状:第一、“醉驾”占危险驾驶罪中的绝大部分, 这与中国的“酒”文化及公安机关将醉酒驾驶机动车作为经常性检查任务来对待有着重要的关系;第二、量刑不平衡的情况也有存在, 这与审判人员对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考虑不全有密切的关系。
二、显性、隐性量刑情节的提出
对于量刑情节, 传统有分类有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应当情节和可以情节、从轻情节和从重情节、单功情节和多功情节。传统的量刑情节分类虽然操作方便, 当然也适用于“醉酒刑”危险驾驶案件, 但适用的全面性还是值得探讨的。为寻找一种全面反应“醉酒刑”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分类, 笔者提出了显性、隐性分类方法。显性、隐性来源于对于遗传基因的分类, 用于量刑情节上的分类, 有着相似的意义。显性量刑情节, 指对案件的刑期长短调节相对明显, 并容易被审判人员发现的量刑情节。隐性量刑情节, 对案件的刑期长短有一定调节作用, 但容易被审判人员忽略的情节。具体到哪些情节属于显性, 哪些情节属于隐性, 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而是取决于审判人员的认知。
三、显性量刑情节
显性情节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起主要作用, 作为审判人员一般都能把握, 也是审判人员首先应当考虑的量刑情节, 但具体应用到实际案件中也有应当注意的细节和方法。显性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被告人在驾驶时血液酒精含量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 (GB19522—醉酒驾车的测试2004) 中规定, 该规定指出, 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 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最能直观反映出被告人醉酒的程度, 从而体现出其社会危险性, 对量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审判人员应据此确定基准刑 (基准刑是在不考虑各种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的前提下, 根据基本犯罪事实的既遂状态所应判处的刑罚。[3]其他从重从轻量刑情节均应当在此刑期基础上作增减。
(二) 是否具有法定情节
法定情节作为刑法明文规定的、刑罚裁量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各种犯罪事实情况, 有从重、从轻、减轻和免除处罚几种。法定情节比较直观明了, 由于平时运用较多相对熟练, 审判人员对此都容易发现, 对刑期调节幅度相对较大。对“醉酒型”危险驾驶罪, 在通过血液中酒精含量酒来确基准刑期后, 首先应当用法定情节来调节刑期。
(三) 是否有造成危害后果及赔偿情况
“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是犯罪对社会的危害, 而且这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真理”。[4]虽然“醉酒型”危险驾驶有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 对定罪没有影响, 但有实质性危害更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1.是否有造成危害
“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往往会伴随着相应的危害后果, 比如造成他人轻伤及财产损失等情况。而“犯罪结果对于说明行为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关键意义。”[5]造成一定危害后果应当要酌情从重量刑, 幅度应与危害后果严重情况相对应。
2.赔偿情况
是否赔偿的前提要有损害事实发生, 为了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 审判人员在对被告人判处刑罚前, 有必要对有损害结果的“醉酒型”危险驾驶案件进行调解。对能积极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或取得谅解的, 可以酌情从轻处罚;对于有能力而拒不履行赔偿的, 应当考虑酌情从重处罚。
(四) 认罪态度
认罪态度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后, 在人民法院尚未做出生效判决之前, 出于悔改或者认错的心理而对自己所犯罪行为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行为反应。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以及司法实践都将认罪态度纳入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当然适用于“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但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于已经认定投案自首或如实供述的, 不能重复评价再认定自愿认罪而酌情从轻处罚, 因为自愿认罪本身就是投案自首和如实供述的构成要件之一。第二、对事实有辩解的, 具不认罪的, 很多审判人员认为这是酌情从重情节, 其实不然, 被告人可以作有罪供述, 也可以作无罪辩解, 这是权利, 并不是加重情节。
四、隐性量刑情节
隐性情节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更存在普遍性, 虽然对量刑起着微调作用, 但从社会危害性上看某些隐性情节超过了显性情节, 作为审判人员应当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时间、地点并不是所有案件都应当考虑的情节, 但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如被告人凌晨在乡村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与晚上八点钟左右在闹市区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 明显前者对社会的危险性极少, 相反后者对社会的危险极大, 根本就是两个极端。在量刑上应当考虑这一情节, 并有所体现。
(二) 所驾驶机动车本身的情况
很多人对驾驶机动车本身的情况对量刑有影响很难理解, 其实在“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机动车就是被告人的作案工具, 不同的作案工具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大小当然不一样。到具体掌握上, 机动车体积越小、质量越轻, 可以认为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性越小, 相反机动车体积越大、质量越重, 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性越大。
(三) 是否还有其他交通违法行为
除了“醉驾”、“飙车”两种行为外, 还有很多违法道路行政法规的行为也侵害了道路运输的正常秩序, 而且对道路上其他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且也有较大的危险可能性。如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信号行驶、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逆向行驶等。例如: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 (以下称“无证驾驶”) 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无证驾驶本身就是一种严重侵害了道路运输的正常秩序的行为, 无证驾驶即使没有“醉驾”前提, 罚款是必然的, 还可以拘留。在“醉驾”又无证驾驶的情况下, 在量刑时我们主要评价的是“醉驾”, 如果量刑时遗漏了无证这一情节, 刑事作了判决后, 不可能再对无证行为作行政处罚。
(四) 驾驶人是否有逃跑的行为
“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 最关键证据之一就是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假如行为人“醉驾”在被查处过程中或发生交通事故后逃跑的, 如果时间过长血液中酒精含量可能被吸收, 达不到刑事构罪标准而被逃避处罚。如果有人受伤, 及有可能没有得到救治而加重伤情, 对此, 有时逃跑这一情节比法定从重情节要严重的多。
(五) 其他表明行为人人身危险性较大的因素
如由于不当驾驶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记录、被警察检查时抗拒约束及拒绝配合抽取血样等行为。确实隐性量刑情节根本无法用列举方法来全面分析, 不同的案件有着不同的情节, 最主要还是靠审判人员自己来把握分析。
五、显性、隐性量刑情节分类方法在“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的运用及作用
犯危险驾驶罪刑法规定处拘役, 并处罚金, 而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为此很多学者认为危险驾驶罪刑期可调整的幅度很小, 法官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只要运用好就可以做到量刑平衡。其实并不是这样子, 量刑过程不应当让自由裁量来主导, 根据刑法则尽量详实的条文, 正义、合理地适用量刑情节进行判罚。[6]一个案子的判决应当是各种量刑情节综合的结果,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也是如此。下面我分析一下显性、隐性量刑情节分类方法在“醉驾型”危险驾驶罪中如何运用。
(一) 显性刑情节主导量刑
显性刑情节在“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量刑中是必须要考虑的情节, 对刑期起主导作用, 如果遗漏了该情节, 笔者不敢说量刑一定就不平衡, 但对被告人之间肯定是失衡的。特别的“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基准刑期是从酒精含量中得出的, 这个在前面也有说到, 不再详细解开。用运时, 要注意显性刑情节对案件量刑刑期调节幅度上一定要比隐性量刑情大, 且起决定的作用。
(二) 隐性量刑情的微调
作为隐性量刑情节, 并是每个审判人员都能考虑到的, 这取决于审判人对“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情节的理解, 但隐性量刑情对量刑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如何运用隐性量刑情节, 作为审判人员, 应当在用显性情节调节的基础上, 用隐性量刑情作微调, 至于如何调节幅度每个审判人员都有自己的裁量。
六、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 》对危险驾驶罪的规定,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五) 》对危险驾驶罪名的确定, 对于重塑我国民众的酒文化, 培植民众良好的交通伦理, 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 [7]且始学术界争论画上了句号。但作为审判人员对危险驾驶罪的理解、适用并作处裁判等等后续工作只是个开始, 如何使案件之间在量刑上得到平衡, 靠的是审判人员细心、全面将案件的情节分析运用, 并做出判断。
参考文献
[1]张军.〈刑法修正案 (八) 〉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168.
[2]林东茂.刑法综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433.
[3]戴长林.量刑方法及其应用[J].法律适用, 2009 (8) :7.
[4][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67.
[5]陈立, 黄永盛.刑罚总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462.
[6]周健宇, 龚文君.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与技术完善[J].中国发展, 2010, 10 (4) :55.